巨灾保险论文模板

巨灾保险论文例1

关键词洪灾保险;供给;博弈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洪水灾害尤为严重,洪水灾害损失巨大。据水利公报统计,进入21世纪后,截至2007年底,我国洪水灾害损失金额年均达1038亿元左右,***府救灾补助金额支出年均达47.5亿元左右,看似巨额的***府救灾补助金额在天文数字般的洪水灾害经济损失面前却是杯水车薪。如2006年湘南洪灾中,保险补偿比例仅为总损失的1.5%,而世界平均值为36%,美国更是高达50%以上。湖南洪灾中绝大部分是受灾农户没有投保家财险及其他农业保险,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只能依靠自身力量和***府救助。从财务的角度,个人对付灾害的最好办法是参加保险。但是,从我国实际来看,我国家庭以及个人参加保险的积极性不高。如2008年初冰冻灾害发生后,保险赔付金额也不足损失总额的1.5%。

更糟糕的是,巨灾保险需求不足,供给同样也是不足的。2007年,我国的非寿险密度仅为25.5美元,全球平均249美元,亚洲平均739美元。另外,我国保险业的承保能力不强,我国2007年保险业资本金总量约是2000亿。根据我国保险法规定,保险公司对每一危险单位,即一次保险事故可能造成的最大损失范围所承担的责任,不得超过其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总和的10%。也就是说,按2007年的资本金总量来算的话,我国当年的最大损失不能超过200亿。以1998年为例,我国当年洪灾造成的损失高达2552亿,对只有200亿承保能力的保险行业来说,***承担洪灾保险是不可能的。

我们可以通过两个博弈模型来探讨我国洪灾供给不足的困境。

二、洪灾保险供给不足的博弈分析

洪灾保险供给不足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在***府、保险公司、投保人这三者关系中,受益的主要是***府与投保人,保险公司处于***府与投保人之间。保险公司不仅受***府行为影响,同时还受到投保人行为影响。通过保险公司与***府及投保人之间的博弈分析就可以看出为什么我国的洪灾保险供给不足。我们分两个博弈集合来讨论此问题。

(一)保险公司与投保人的博弈。在这个搏弈中,局中人有保险公司与投保人,保险公司的博弈策略有{经营,不经营};投保人的策略有{投保,不投保}。在这个博弈中我们不考虑***府补贴。

(1)假设为完全信息的条件下,居民和保险公司都是理性的经济人,追求各自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2)在高发洪灾区,洪灾发生的概率为p,洪灾发生给居民带来的损失为d,则对于高发洪灾区居民的期望损失金额为:c=p*d;

(3)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对于参保人收取的保险费为e,在洪灾发生概率为p的条件下,对参保人给予的补偿为f,其中,f是一个与c有关的函数,设为f=f(c,p);又因为洪灾发生概率为p,则保险公司的期望补偿为pf=a。

2、模型建立与分析(见表1)

根据上述假设,建立如表1的支付矩阵,从表1所示的-支付矩阵来分析:

e—c,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居民认为“投保”策略为其最优策略,完全信息条件下,熟知支付矩阵信息的保险公司将会采取如下策略:

(1)当e(2)当e>a时,ea>0,保险公司的策略为承保,均衡点为(承保,投保)。

对于高洪灾区的居民,洪灾往往频繁发生,遭受洪灾损失的概率很大,因此,其当地居民更有参加洪灾保险的意愿,而参保后也能够有效稳定当地社会形势。而如果保险公司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愿意开展洪灾保险业务,这将影响整体社会效益,(承保,投保)无疑是能提高总体社会效用的均衡点。

根据上述分析,e成为影响博弈均衡的一个关键因素,通过***形描述如下:

我们知道,局中任何一个人的决策都是非常明确,那就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局中人的利益不仅取决予自己的行动与策略,还必须看局中其他人采用什么策略或行动。因此,通过划线法我们可以得知,对于投保人来讲,如果保险公司愿意承保,他的最优策略是投保;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如果投保人投保,他的最好策略是不承保,如果投保人不投保,保险公司经营与不经营都无所谓,什么都不损失。

从这个博弈中我们可以得出,为什么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洪灾保险这个保项。这是因为保险公司发现,经营基本上是亏本,还不如不经营。

局中人在每种策略组合下都有各自相应的得益,如果将每个局中人在同一种策略组合的得益相加算出各博弈方得益的总和,并可将其看作这个小范围内的“社会得益”。可以得出最佳的社会得益为e—a+f-e—c=f-a-c,即在投保人投保、保险公司经营情况下的社会得益。这就意味着只有在投保人愿意投保、保险公司全力经营的情况下将可以实现社会得益最大。对保险公司来说,其主要目标还是要实现其自身的利润最大化,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组织,赔钱的买卖是不会做的。经营洪水灾害风险的成本很高,保险公司一般不会积极推广洪灾保险保单,除非有一定的激励机制。从上面的调查我们知道,保险公司尽管将逆向选择作为其“安全第一”的策略,但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违背了保险的初衷。所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提高也是其目标之一。

目前,我国保险公司对有关洪水方面的险种的供应很不足,在1996年以前,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将因洪水造成的损失放在企业财产险或家庭财产中,1996年以后随着保险公司改制,保险公司纷纷将因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放在综合险中予以承保,采用的费率是火灾险的费率,一般都比较高,造成了投保人无力购买。

(二)***府与保险公司的博弈分析。在这个博弈中,局中人是***府与保险公司,***府的策略是(支持,不支持);保险公司的策略是(经营,不经营),***府支持开展洪灾保险,要从财***拨款及税收上给予优惠。保险公司经营洪灾保险,如果没有***府的支持,保险公司会亏本,费率高了,没有人买,费率低了,卖得越多,亏得也就越多。从保险公司与投保人博弈的分析中我们得出通过调整参保费标准达到理想均衡的结论,而该均衡点能实现社会效用的最大化,对于参保人来说是付出了相对较高的经济代价而使保险公司获得更多收益。如果换个角度,由***府来考虑社会效用优化的问题,将会出现***府与保险公司博弈的情况。(编辑:)

1、相关假设

(1)在保险公司经营洪灾保险业务量一定的情况下,需要上交的税费为t;

(2)***府为实现社会效用的优化,需要采取支持保险公司经营洪灾保险业务的策略,从***策给予税收优惠或进行相关的财***补贴c1;而保险公司经营洪灾保险业务的成本为c1;

(3)在有***府***策支持却没有获得保险公司认可的情况下,***府不承担要约成本。

2、模型的建立与分析(见表2)

对表2中描述的支付模型进行分析:

我们假设***府支持,保险公司经营,那么***府就会损失-c1+t单位的成本。如果***府支持,但保险公司不经营,***府也就不会补贴,其结果是***府只需要支付救灾款。如果***府不支持,保险公司不经营,也就不存在利益损失。如果保险公司还要继续经营,就会亏损c1-c2个单位的成本。保险公司不会做这种赔钱的买卖,除非保险公司为了形象宣传、广告效益。

从上面的支付矩阵可以看出,在不考虑社会效用优化的前提下,由于一c1+t然而,我们不能仅单纯从经济学角度来考虑***府支持开展洪灾保险的成本与收益,还应该从社会福利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洪灾保险对增进一国社会福利,从而增进社会安定的非经济效应。***府尽管在支持洪灾保险时有利益损失,这部分损失可以看成是社会福利转移到保险公司,再由保险公司流向社会。

若***府考虑到自己是以社会效用最大为目标,以居民为主体的社会收益最大才是其***策根本,(不支持,不经营)均衡导致的是社会效用低下的情况,而如果能出台相应的优惠***策,***策收益能间接通过保险公司转移到身处于高洪灾区的居民身上,支付矩阵中的成本ct将会消失(见表3)。

在表3中的支付矩阵中,***府将会选择“支持”策略。由于完全信息的条件,保险公司掌握***府以“支持”为策略,即获取了***府出台“支持洪灾险业务***策”的信息,其作为理性“经济人”,无疑将采取“经营”策略,保证居民财产的同时也获得了新的企业利润点。

社会效益最大化要求保险公司经营洪灾保险,满足受灾群众的需要。上述分析表明,由于农民收入制约和保险经营模式的原因,商业性农业保险处于亏损经营状态。但是,洪灾保险的社会效益性又决定了洪灾保险发展的合理性。如何解决这一悖论,需要***府介入以实现洪灾保险市场的均衡。从经济学原理角度看,解决洪灾保险发展中的一些难点问题更多的还是要依靠市场经济手段。积极创新洪灾保险的经营模式,推动洪灾保险产品创新,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和满足消费者需求,从根本上建立并推动洪灾保险的发展,充分发挥洪灾保险在防洪减灾中的积极作用。

巨灾保险论文例2

一、建立巨灾保险制度的急迫性

2008年我国遭受了两次巨灾,其涉及范围之广,涉及人数之多,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伤害。2008年1月中旬以来,冰冻雨雪灾害突袭我国南方,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516.5亿元,造成107人死亡。于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地震灾害造成工业企业经济损失估计超过2,000亿元,死亡人数截至6月9日达69,142人。

面对这样的灾害,***府及时拨款700多亿元,社会踊跃捐了300多亿元,而保险公司作为社会的稳定器,在这两次灾害中仍然没有充分发挥其职能,据中国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08年2月25日,我国保险业共接到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保险报案95.3万件,各商业保险公司赔款已经超过16亿元。但与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的1,516.5亿元的经济损失相比,保险行业赔付金额所占比例约为1%。而对于发生在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截至6月5日,保险业共接到地震相关保险报案24.9万件,已付赔款2.8亿元,与所估计的地震灾害造成的2,000亿元的损失相比,保险行业赔付金额0.14%。

保险公司的赔付和实际巨灾损失之间的强烈的落差是有原因的,我国海啸、地震和飓风等自然灾害目前还没有正式列入保险责任范围内。商业保险公司对于诸如海啸、地震和飓风等自然灾害采取“谨慎”的承保态度,多数自然灾害只能作为企业财产保险的附加险,不得作为主线单独承保。一旦巨灾风险发生,保险公司只能发挥有限的作用,大部分人员和财产损失只能由***府和社会来承担。

二、国外巨灾保险体制比较分析

目前,国际上主流的巨灾风险管理模式有三种:一是***府主导模式,也就是***府直接提供巨灾保险;二是市场主导模式,也就是由市场自我调节,商业保险公司提供巨灾保险,***府为局外人;三是协作模式,保险公司商业化运作巨灾保险,***府作为协作者提供***策支持与资金支持。下面分析各种模式的代表国家:

(一)***府主导模式。在美国的洪水保险和加利福尼亚地震局地震保险中,所有业务和品种都由***府提供,保险公司并不开展保险业务。在美国全国洪水保险计划中,保险公司并不参与保险业务的经营管理。保险公司在巨灾保险中主要是协助***府销售巨灾保险保单,从而取得相当于保费32.5%的佣金收入。***府承担着巨灾保险的保险风险和承保责任。美国***府以其在1973年颁布的洪水保险法将洪水保险界定为强制性保险范畴,并以此法为依据,设立了洪水保险基金,并设立联邦保险和减灾局负责经营和管理巨灾保险。

(二)市场主导模式。英国的洪水保险提供方全部为保险公司。私营保险也自愿地将洪水风险纳入标准家庭及小企业财产保单的责任范围之内。保险需求与资源的配置由保险市场决定。投保人在市场的作用下自愿地选择保险公司进行投保。英国***府不参与洪水保险的经营管理,也不承担保险风险,其主要职责在于投资防洪工程并建立有效的防洪体系。

(三)协作模式。日本经历了1964年新泻地震后,颁布了《地震保险法》,逐步建立由***府财***和商业保险公司共同合作的地震保险制度,其做法是首先由原保险公司在市场上出售地震保险保单,然后由日本再保险公司对原保险人承保的所有地震风险提供再保险。地震再保险公司再将所有保险公司购买的地震再保险分成3个部分,第一部分反向各普通保险公司购买地震再再保险,第二部分向日本***府购买地震再再保险,第三部分作为自己承担份额保留。这样,一个风险巨大的地震保险最终由各保险公司、日本地震再保险公司和日本***府三方来分担。

综上所述,这三种巨灾保险模式各有特点,英国模式因为其保险市场发达,人们的保险意识高,且英国拥有世界上第三大非寿险再保险市场,其再保险市场非常发达和完善。商业保险公司在提供洪水保险时,完全可以通过再保险市场把风险分散出去。

三、应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巨灾保险体制

由于我国现阶段既没有英国发展完善的保险行业协会和再保险市场,也没有美国那样的发达国家的***府财***强力后盾,加上我国保险市场处于起步阶段,人们的投保意识不强,大多数都依赖于***府救济,可以结合***府主导和地方***府分配统筹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特点,所以我国适用于***策上***府指引,***府、保险公司和社会共同协作,各地方***府参与的巨灾保险机制。

(一)建立一个巨灾管理委员会。防灾委员会的成员设置可以参照土耳其的TCPI管理机构模式,以国家代表、商业保险公司和学术界构成。

防灾委员会应该起着一个统筹规划的作用,其主要职责应为:1、重视事前防范,开发和修建防灾的公共产品。吸纳优秀人才,完善我国巨灾方面的研究技术和数据收集。2、管理巨灾风险基金。该基金由投保人缴费、***府补贴。3、成立巨灾测评专项小组,对不同地方的风险进行测探,然后根据费率公平原则,设立各地的标准费率指标,并随时根据风险状况的变化修正和更改费率。同时,帮助保险公司制定费率和开发产品。4、制定巨灾保险法,规定提供巨灾保险的保险公司的资格要求,对有能力和意愿经营巨灾保险的公司提供税收减免和***策优惠。

巨灾保险论文例3

一、问题的提出

1.巨灾对全球的影响。巨灾通常是指由于自然灾害或人为事故引起的大面积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事件。虽然目前各国和一些研究机构对巨灾尚未确立统一的认识、规范及衡量标准,但不难看出,巨灾一般都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具有一系列导致财产损失和人员生命伤亡的风险事件;发生频率低于一般的灾害事故;灾害的精准预测比较困难;引起的损失十分巨大。据Sigma研究报告统计数据显示,自1970年以来,全球巨灾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呈上升趋势,保险损失偿付也日益增加。仅2006年1年,全世界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导致的经济损失就约为400亿美元,其中地震、严寒、风暴以及航运事故导致多人成为受害者,总共约有30000人在各种灾害中丧生,保险业为此支付了150亿美元。

随着全球性的气候变异加之各种恐怖、***、骚乱等灾难性事件的威胁,巨灾发生的频率将会继续增加,造成的损失也会持续扩大。因此,加强和完善巨灾风险应急管理已成为各国***府的重要任务之一。

2.我国巨灾风险形势严峻。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大。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明显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根据民***部的民***事业发展统计报告,近10年来我国每年因灾难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基本维持在2000亿元左右。2006年,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达到4109.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5.9%。其中,绝收面积540.9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7.7%;因灾死亡3186人,比上年增长28.7%;倒塌房屋193.3万间,比上年减少33.1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528.1亿元,比上年增加23.8%,是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以来的第二个重灾年。而2008年年初的一场特大雨雪冰冻灾害就直接造成经济损失达1500多亿元,据中国保险监管委员会的数字显示,截至2008年3月1日,我国各保险公司共接到报案101.1万件,已付赔款19.74亿元,预计保险公司全国赔款数字将在40亿元左右。尽管保险业积极主动赔付,但保险赔付金额尚不足损失总额的3%,低于全球平均水平36%。就在雨雪冰冻灾害之后的短短几个月,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强地震,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无疑是雪上加霜。此次大地震中,受灾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涉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省市。截止6月9日,地震已造成69142人遇难,直接受灾人口达1000多万人。受灾地区交通、电力、通讯、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均受损毁,损失惨重,而且仍不断有次生灾害的发生。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披露,仅四川一省工业企业的直接损失已达670亿元,汶川大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将超过雪灾。中国保监会要求“特事特办”,各保险公司纷纷建立绿色通道,第一时间处理灾区保险理赔事宜,但参与赔付的保险公司多是寿险公司,它们将会对地震造成的人身意外进行正常赔付,然而由于地震在大多数财险险种中属于免责范围,企业财产保险和家庭财产保险通常不对地震进行赔付,即使运用通融赔付原则,赔偿金额也是杯水车薪。

由此可见,我国巨灾风险形势严峻,而保险业所承载的损失补偿和社会管理功能尚未充分发挥,进一步凸显了加快发展我国巨灾保险制度的迫切性。目前,美国、日本以及欧盟的主要成员国等均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巨灾保险制度,其巨灾保险发展模式的成功之处可供借鉴。

二、国外巨灾保险发展模式及其比较

1.美国模式。美国面对巨灾风险主要建立了***府主导推出巨灾保险计划和巨灾风险与资本市场相结合两种方式。

(1)***府主导推出巨灾保险计划。美国具有和中国类似的自然环境状况,而且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时常遭受着人为巨灾方面的威胁,因此,对于巨灾损失的分担,***府往往采取积极的态度,就主要自然灾害和人为巨灾推出各种保险计划。

一是国家洪水保险计划(NFIP)。195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洪水保险法》,并据此法令创设了联邦洪水保险制度。1968年美国国会通过《全国洪水保险法》,为落实该法案,又制定了《国家洪水保险计划》(NFIP),建立了国家洪水保险基金。1973年颁布的《洪水灾害保护法案》以及在1994年和2004年两次出台的《洪水保险改革法案》,分别促进了洪水保险的进一步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府为了推动国家洪水保险计划,还专门成立了洪水保险经营和管理的联邦机构——联邦保险管理局,该局在“9.11”后与其他部门合并为联邦保险和减灾局,并直接隶属于国土安全部。

在美国的洪水保险体系中,国家认定的洪水风险区域的社区必须要参加NFIP,否则,将受到联邦***府的惩罚。在洪水保险销售方面,由于美国的洪水保险是由***府直接经营和管理,而***府的销售网络较少,于是***府推出了保险公司协助销售的WYO计划。根据该计划,保险公司与联邦洪水保险管理机构签署协议成为WYO公司。WYO公司主要职责是帮助联邦***府销售洪水保险,并在洪灾发生时及时办理有关赔偿手续和垫付赔偿资金,而由***府承担巨灾保险的保险风险和承保责任。NFIP由于受到联邦财******策的支持,享受联邦***府的免税待遇,所以具备较强的灾后偿付能力。NFIP不仅没有给商业保险增加负担,又通过WYO计划使得商业保险公司能够参与其中且不承担风险,从而提高了NFIP对投保人的服务质量。此外,NFIP还鼓励社区和个人的减灾行为;对实施特定减灾措施的社区提供财***援助。

二是联邦农作物保险计划(MPCI)。美国农业也易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为了减少巨灾风险,1938年美国建立了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FCIC)。根据1980年《联邦农作物保险法案》,美国建立了新的联邦多险种农作物保险计划(MPCI)。联邦农作物保险也是通过商业保险公司的销售系统进行销售,并主要作为商业保险公司销售农作物保险的附属。FCIC的MPCI为由自然情况引发的但超过农场主控制能力的全部损失提供保障。1994年10月,该计划作了新的变动,它要求凡是参加美国农业部各种支持计划的农场主都必须签订强制性MPCI保险,否则将丧失未来的援助。

三是人为巨灾保险计划。在人为巨灾保险计划中,美国***府主要推出了核责任保险和公众担保保险计划等。其中公众担保保险计划是强制性的半社会保险计划,主要与持有大众资产的金融机构相关,例如为存款者承保商业银行倒闭导致的损失风险。

(2)巨灾风险与资本市场相结合。巨灾保险比普通保险的风险大得多,一般可以通过再保险把巨灾保险风险分散出去。然而,在美国巨灾再保险供给不足,而市场需求不断提高,导致价格急剧上升,于是保险公司开始借助美国强大的资本市场分散巨灾风险。1992年芝加哥期权交易所首次发行了巨灾期权。随后,市场上出现了许多保险衍生商品,如巨灾债券、巨灾期货、巨灾互换等。一种新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即巨灾风险证券化形成了,该机制将保险市场的巨灾风险打包转化为能在资本市场上流通的金融工具,在资本市场上筹集保险资本,解决巨灾发生时保险市场上资金不足的难题。在美国,这种巨灾风险与资本市场的结合,不仅将保险市场上的风险向资本市场转移,同时也融通了资金,推动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2.欧盟主要成员国的巨灾保险体系。欧盟各主要成员国的保险***策不尽相同,面对巨灾风险主要建立了强制性和非强制性两种巨灾保险体系。

(1)强制性巨灾保险体系。欧盟现有的27个成员国中,法国、挪威、西班牙、瑞典和土耳其5国建立了强制性巨灾保险体系,通过立法手段要求符合某类条件的投保人必须购买。实行强制性巨灾保险的国家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都是以法律的形式来明确巨灾保险的强制性;对巨灾保险责任进行严格界定;通过扩展基本险保险责任的方式销售;通过建立巨灾保险基金进行多渠道风险分散。

(2)非强制性巨灾保险体系。以英国为代表其他国家大都实行非强制性巨灾保险,即市场上销售的商业保险的保险责任中已经涵盖了巨灾风险责任,投保人可自行选择时机购买。英国具备发达的保险市场,以洪水保险为例来看其如何通过保险有效地分担巨灾损失。

英国的洪水保险不同于美国的模式,其保险的供给方全部为保险公司,私营保险业自愿地将洪水风险纳入标准家庭及小企业财产保单的责任范围之内,业主可以自愿在市场上选择保险公司投保。***府不参与洪水保险的经营管理,也不承担保险风险,***府的主要职责在于投资防洪工程、建立有效的防洪体系,并向保险公司提供洪灾风险评估、灾害预警、气象研究资料等相关公共品。只有在***府履行了这些职责的地区,保险公司才提供巨灾保险。英国***府与私营保险业的这种建设关系,使得洪水风险在英国具有可保性。同时,英国***府还特别注意加强与保险行业协会的合作。此外,电于英国再保险市场是世界第三大非寿险再保险市场,其再保险市场非常发达和完善,所以***府并不对巨灾保险提供再保险方面的支持,而是商业保险公司在提供洪水保险时,直接通过再保险市场将风险分散出去。因此,尽管近几年英国洪水发生的频率和损失都在增加,一些地区的保费水平也随之上升,但是英国家庭财产保险市场仍然保持了高度的竞争性,对消费者而言依然是成本较低的,2002年的洪水保险参保率已达到80%左右,这正是英国洪水保险体制的最大成功之处。

3.日本模式。日本是个地震频发的国家,而且人多地少,所以日本的巨灾保险研究主要集中在地震和农业巨灾损失分担方面,并且形成了独特的巨灾保险发展模式。

(1)地震保险。日本地震保险体制源自1966年通过的《地震保险法》,该法律规定商业保险公司和***府共同建立地震保险体系。日本地震保险将企业财产与家庭财产分开,对前者因地震而发生的损失,在承保限额内由商业保险公司单独承担赔偿责任;对后者因地震而发生的损失,在规定限额内由商业保险公司和***府共同承担赔偿责任。

日本家庭财产地震保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采用超额再保险方式承保:初级巨灾损失(750亿日元以下)100%由参与该保险机制的保险人与再保险人承担;中级巨灾损失(750亿-10774亿日元)由参与该机制的保险人与再保险人承担50%,***府承担50%;高级巨灾损失(10774亿-41000亿日元)由***府承担95%,被保险人承担5%。如果单个地震巨灾造成的损失超过了规定的总限额,巨灾保险可以按照总限额与实际应付赔款总额之比进行比例赔付。

在巨灾保险的风险控制方面,日本创造了一种由***府和民间再保险公司共同分担的二级再保险模式,即保险公司在收取保险费后,向日本地震再保险公司全额投保(“A特别签约”),日本再保险公司再将部分再保险分出,向各保险公司购买的再再保险叫“B特别签约”,向***府购买的再再保险叫“C特别签约”。

日本地震险的成功之处在于将地震险的普及率由2.9%提升到20%,而大部分非寿险公司经营该项保险产品的保费收入也保持双倍增长趋势。

(2)农业保险。日本农业建立在分散的、个体农户小规模经营的基础之上,农业保险是日本***府为了应付自然灾害给农业带来的后果,以保障农业再生产的经营稳定,使之适应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而采取的一种重要的支持形式。日本现行的农业保险始于1948年《农业灾害补偿法》,由此开辟了依法强制参加农业保险和以合作组织为基本组织形式的农业保险制度的先河。日本农业保险的组织架构很有特色,分为三个层次:村一级农业共济组合(theagriculturalmutualreliefassociation),府、县一级农业共济组织联合会(thefederationsmutualreliefassociation),设在农林水产省的农业共济再保险特别会计处(thefederationsmutualreliefreinsurancespecialaccount)。除了这三个层次外,还建立了农业共济基金会(thefederationsmutualrelieffund),作为联合会贷款的机构。日本依托这种农业共济组织选择了以***策性保险为主的农业保险制度:农户参加保险,仅承担很小部分保费,大部分由***府承担,***府用于农业保险的财***支出占农林水产省总支出的4%-6%,保费补贴比例依费率不同而高低有别,通常将保费补贴与农业信贷、价格保护、农业灾害救济、生产调整等捆绑起来实施,以增强农民投保的积极性。日本这种民间非盈利团体经营、***府补贴和再保险相扶持的模式在世界农业保险模式中可谓独树一帜,别具一格。

4.几种模式的比较分析。上述国外巨灾保险的几种发展模式都是依据各自国情建立的,在承保主体和承保范围、巨灾保险的风险控制以及巨灾保险中的制度保障等方面,既有不同点又有相同点。

(1)承保主体和承保范围。美国和欧盟内实行强制性巨灾保险体系的国家在以***府为主导推出的各种巨灾保险计划中,承保主体基本都是***府,由***府承担保险责任,凡是国家认定的巨灾风险区域的社区一般都在其承保范围内。欧盟内实行非强制性巨灾保险体系的国家,其承保主体和承保范围与美国模式大不相同。以英国为例,承保主体是商业保险公司,***府并不参与其中,但需要建立有效防洪体系和提供与巨灾风险相关的公共晶,只有某地区有达到特定标准的防御工程措施或积极推进防御工程改进计划,各商业保险公司才会在该地区的家庭财产保险和小企业保单中包含洪水保障。日本在承保方面则采用的是商业保险公司与***府合作、民间经营与***府补贴相扶持的方式。

(2)巨灾保险的风险控制。巨灾保险的风险控制对于巨灾保险的顺利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风险控制的手段主要有两种:一是投资建立防灾防损工程体系;二是利用再保险市场分散风险。美国的巨灾保险一般由***府提供,而没有设立专门的再保险公司,所以巨灾保险的风险基本上全部由***府承担。根据美国相关法案,当国家洪水保险基金不足的时候,可以要求国家财***拨款。然而,随着巨灾频率的增加、损失的增大,巨灾保险的风险也在加剧,为了更好地控制风险,美国开始利用强大的资本市场来分散风险,在资本市场上推出了一系列诸如巨灾期权、巨灾债券、巨灾期货、巨灾互换等的保险衍生商品,形成了新的巨灾保险风险控制方式——巨灾风险证券化。而日本、欧盟的一些主要成员国更多是依靠其发达的再保险市场来分散巨灾风险。不过,根据Sigma的最新研究报告,2007年欧洲的财产保险损失最为严重。因此,最近欧洲保险业发起了建立欧洲灾害损失风险指数的倡议,旨在美国境外研发具透明度的指数,实现将巨灾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的目标。

(3)巨灾保险中的制度保障。美国、日本和欧盟内实行强制性巨灾保险体系的国家,为了推动本国巨灾保险的发展,均适时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加以明确其强制性和规范其经营管理。英国则依靠其发达的保险市场,在建立非强制性巨灾保险体系过程中,更强调发挥保险行业协会的作用。保险行业协会作为民间机构,与***府签订洪水保险方面的合作协议,以此明确双方的职责与义务,为本国巨灾保险的成功运行提供保证。

通过几种模式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巨灾风险的特殊性,这些国家的***府都有直接介人或间接支持,积极发挥国家的信用作用,制定有效的公共***策,重视工程性防损减灾措施的实施。各国都是立足本国国情,针对主要的巨灾风险进行单独的有效经营管理,注重传统和新型的巨灾风险控制手段的运用,构建全国性或区域性的保障体系。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金融创新步伐的加快,现在各国都逐渐把本国的巨灾损失通过跨国的(再)保险公司和全球的资本市场转移出国门,在国际范围进行损失的分担,从而减轻本国的财***和经济压力。

综上所述,国外在发展巨灾保险的过程中,***府、保险业、民间相关机构和资本市场都在不同层次、不同力度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建立满足本国巨灾风险需求的巨灾保险体系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三、对我国发展巨灾保险的几点启示

我国的巨灾保险才刚刚起步,规模较小、保障面窄,而且社会对巨灾保险的认知程度不高。透过南方发生的冰冻雪灾和汶川大地震可以看出,保险业在我国巨灾风险应急管理中的作用比较有限,远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国外巨灾保险发展模式的成功之处,对我国研究巨灾风险的损失分担机制、构建和谐社会的巨灾保险体系不无有益的启示。

1.合理定位***府角色,重视市场力量。2007年通过的《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我国将建立国家财***支持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并鼓励单位和公民参加保险。可见,***府财***支持将是我国巨灾保险的基本特征。所以,借鉴国外经验,合理定位***府角色至关重要。***府必须慎重控制其承担巨灾风险的程度,避免在重灾年份由于大量救济而严重削弱国民经济。我国***府的支持作用更多地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程性防灾防损措施等公共品的提供工作;对遭受特大灾害的社会成员以无偿援助形式提供必要的、适当的、部分的救济;对部分巨灾风险如洪水、地震等实行强制性保险,或由***府充当再保险人,商业保险公司具体承保;建立并公布自然灾害风险景气指数,指导保险公司科学承保;利用国家财税优惠***策鼓励投保、奖励防灾,提高公众的保险意识等。在积极发挥***府作用的同时,更要重视市场的力量,尤其是资本市场与保险市场在巨灾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商业保险公司是市场的主体,为了提高其承保巨灾风险的积极性,***府可以和保险公司合作建立巨灾保险基金,并指定专门机构进行保值、增值运作,以应对巨灾风险带来的巨额赔付,增强保险公司和国家共同分担巨灾风险损失的能力。

巨灾保险论文例4

巨灾保险是指对因发生地震、飓风、海啸、洪水等自然灾害,可能造成巨大财产损失和严重人员伤亡的风险,通过保险形式,分散风险。

巨灾保险体系是发挥商业保险公司在巨灾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建立以***府为主导、市场为辅助的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层次、多支柱的巨灾保险及风险处置体系,以实现多方共担风险。

二、我国巨灾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巨灾保险存在的问题

1.投保率低,保险覆盖面积小。

由于人们的保险意识还比较薄弱,而且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所以参保的个人和企业较少,这就导致投保率低,保险覆盖面积小。

2.从保险产品的角度看。

对于寿险的意外险而言,未将因地震引发的保险事故列入除外责任条款,所以赔付情况较好,而对于财产险的家财险和企财险产品,并不包含地震责任,少数特约的地震险往往是以主要合同的附加险形式出现,且收费较高。而且,针对巨灾风险的农业保险也处于不断萎缩的状态。

3.巨灾风险有效承保能力严重不足,巨灾损失理赔额偏低

我国巨灾风险处置的现状是巨灾风险有效承保能力严重不足,商业保险还没有成为自然灾害风险补偿的重要手段,重大自然灾害中保险赔付率低,仅有少部分灾害事故损失能够通过保险获得补偿。如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111亿元,保险业已给付赔款约50亿元,保险赔款占损失金额的4.5%;汶川地震截至6月28日,导致四川省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0亿元人民币,截至7月12日,保险公司已赔付保险金3.86亿元,预付保险金1.16亿元,保险赔款仅占损失金额的0.5‰。

(二)导致巨灾保险体系难以有效建立的原因

1.缺乏法律支持。

目前我国公民巨灾保险意识普遍较弱,强制性的保险法律制度也相对薄弱,使巨灾保险在推进过程中缺乏法律支持。从国际巨灾保险的成功经验看,为了确保巨灾保险的覆盖面,包括美国、日本等一些国家和地区都采用了一定程度的法律强制性保险制度,而我国目前尚缺乏相应的法规。

2.缺乏经营技术和水平。

经营巨灾保险涉及地质、地理、气象、土木工程等多学科的专业技术知识,技术门槛和投入成本相对较高。目前,我国保险公司对培训巨灾保险专业技术人才的投入力度还比较欠缺,保险公司无法对地震、风暴、洪水、冰雪等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相对准确的衡量和把握,致使保险公司无法开发、设计出种类丰富的巨灾保险产品,对经营巨灾保险业务采取谨慎保守的态度。

3.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应对巨灾事故的保险制度,应对巨灾风险的职能机构分散,相互间的沟通协调存在很大障碍,且保险公司巨灾风险责任没有与一般风险责任加以区分,对保险费率的厘定未考虑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府对巨灾保险的保费连同其他保费一起征收营业税与所得税,巨灾保险管理缺乏有效的***策保障和积累制度。再保险制度也还未完善,仅靠其自身的偿还能力根本无法解决巨灾保险的问题。

三、国外构建巨灾保险体系的经验

(一)美国

美国和中国的自然环境比较类似,对于巨灾损失分担,美国***府采取积极的态度,通过税收、财***补贴等方式去分担巨灾损失。比如,美国国会分别在1956年和1973年通过了《联邦洪水保险法》和《洪水灾害防御法》,提出了关于洪水保险的详尽计划,将洪水保险作为重要的救灾措施,并规定计划由全国洪水保险人协会具体管理;1938年,美国建立了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FCIC),为超过农场主控制能力的自然情况引起的全部损失提供保障。

(二)日本

作为地震多发国,日本早在1966年就制定了《地震保险法》,并根据这一法律逐步创立了拥有自己特色的地震保险制度。日本地震保险制度的特点是:企业地震保险由保险公司提供;家庭地震保险则由保险公司和***府共同参与。

(三)新西兰

新西兰对地震风险的应对体系由三部分组成,包括地震委员会、保险公司和保险协会,分属***府机构、商业机构和社会机构。新西兰巨灾保险的核心是风险分散机制。首先,当巨灾事件发生后,先由地震委员会支付两亿新元;其次,如果地震委员会支付的两亿新元难以弥补损失,则启动再保险方案。

四、我国巨灾保险体系的构建

中国的自然灾害损失基本上在***府和受灾者间分摊,其中***府在制度上扮演了风险第一承担者的角色。目前亟需建立由***府、商业保险机构和行业互助组织共同参与的巨灾保险体系,其结构如***1所示。

(一)灾前预防机制

1.从***府的角度。

目前,我国每当巨灾发生后,***府都成为了风险第一承担者,但这并不有利于***府资源的有效利用。所以***府应协调各方力量,合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建立和完善巨灾保险制度。

(1)设立国家地震及巨灾保险制度,制定一部有关巨灾保险的法律、行***法规或部门规章,从而确立巨灾保险的***策性地位,明确巨灾保险的***策性保险地位和巨灾保险的强制性,规定各商业性保险公司把地震、洪水、冰雪、台风等列为综合性保险的承保责任。同时,国家应对巨灾保险的保费收入免征营业税和所得税。

(2)建立一套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公众参与地震保险。比如对地震保险保费提供适当的财***补贴,对地震保险保费提供税前扣除优惠,对采取抗震防灾的保险标的提供费率折扣,对申请国家财***信贷支持的项目可考虑要求投保地震保险等。

(3)加大科技投入,整合地震、地质、水利、海洋等各方面力量,研究各种自然灾害之间的联系及巨灾分布规律与发生条件,提高巨灾监测、预测、预报水平;开展全国巨灾风险调查,进行风险评估;建立并不断完善巨灾预警、防御体系。

2.从保险公司的角度。

因为保险公司在核保、核赔、定价等方面的技术优势无疑能为巨灾风险管理提供更好的技术保障,所以建立巨灾风险管理机制需要商业保险公司的大力参与。

(1)大力开发关于巨灾风险的保险产品,比如寿险可以开发重大自然灾害意外伤害保险产品;财产险可以开发专门针对巨灾风险的巨灾保险产品。

(2)对于不同的险种可采用不同的运作模式。例如:家庭财产巨灾保险可以采用以***府统筹为主、商业保险为辅的***策性保险模式,由***府对居民家庭财产提供基本的保险保障,对于超过基本保障额度以上的家庭财产保险可由商业保险提供,***府可对购买巨灾商业保险的居民进行补贴;企业财产巨灾保险可以采用以商业保险为主、***府间接参与的模式。

(3)从承保方面来说,可以采用地理承保方式,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保险标的进行风险评估和损失分析,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情况、保险业的偿付能力以及巨灾的出险频率、损失程度来厘定承保条件和费率。比如,制定一个基础费率,以基础为前提,根据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和发生频率来调整费率。具体到地震险的保险费率可根据房屋的抗震水平差别对待,不同的抗震标准享受不同的保费优惠***策,从而加强当地的防震措施。总之,可以选择一个或者几个巨灾风险在经济发达地区先行试点,慢慢积累经验。

(4)从理赔角度来说,应做好一些基础性的技术工作,比如建立巨灾损失模型,有了这些信息资料后,就可以制定更科学的理赔标准。对于巨灾保险来说,在出险后,还应灵活运用理赔标准,必要时可以采取通融赔付。

(5)保险公司可以将巨灾准备金列入成本进行核算,从而便于形成积累和公司财务状况的长期稳定。

(6)建立巨灾共保体。单独一家商业保险公司是无法抵御巨灾损失的,所以保险公司应联合起来,组成巨灾共保体,共同承担巨灾风险。当然,共保体的经营需要***府的财***支持和税收优惠,并且必须在国际市场购买商业再保险。

3.从再保险的角度。

再保险既要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更要发挥向全球分散风险的制度和技术优势。再保险作为保险的保险,是一个国家保险业发展水平的标志。

应建立巨灾保险的再保险体系,利用再保险扩大巨灾保险计划的承保能力。再保险的基本功能是保险公司出于控制损失、稳定业务经营、扩大承保能力、增加业务量、有利于改善经营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保险机制。积极培育发展国内再保险公司,大力培育专业再保险经纪公司,活跃再保险市场。同时,应进一步开放我国保险市场,引进资金实力雄厚、业务技术精湛、经营经验丰富的国际知名再保险公司和组织,构建商业再保险和国家再保险相结合的、多层级的地震风险分担机制。这种分担机制包括国内保险业承保地震风险,向商业再保险公司分保,由国内外商业再保险公司作为再保险主体;对于超过再保险公司承保能力以上的部分,由***府管理的地震风险基金提供再保险。

4.巨灾债券。

发行巨灾债券,分散保险在金融市场上的风险。巨灾债券是一种场外交易的债权衍生品,是保险公司或者再保险公司通过直接发行公司债券、利用债券市场来分散风险的风险证券化形式。通过巨灾债券可将巨灾风险转移给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增强社会危机处理能力,增强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

5.巨灾风险基金。

建立巨灾风险基金。其资金来源可以从四条渠道筹集:一是通过国家财***,每年按照当年GDP的一定比例直接拨付,此项拨付应该优于其他需要;二是商业保险公司,从每年收取的保费中按一定比例提取,提取的部分可以参照保险保障基金的方法进行管理;三是利用财***拨付和从保险公司提取的资金进行投资,以促进资金的保值增值,该部分资金的投资宜集中于低风险甚至无风险的领域,诸如国债、企业债券以及其他低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四是国家可以利用财税杠杆,实施减税***策,降低现行保险公司的营业税税率或者对巨灾险部分不征或减征营业税。

(二)灾后救助的补充形式

建立社会救助制度,当发生巨灾风险时,充分利用社会救济途径募集资金,用于灾民安置、灾后重建等。社会救助有两种途径为灾区筹集救助资金:

1.企业、事业单位、各种社会团体、组织、个人通过自愿的方式向灾区民众进行捐款,这应该是社会救济的主要方式。

2.可以发行赈灾福利,将所募集资金捐献给灾区。

社会救济制度的建立一方面可以增强社会主体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也是建立巨灾保险体系时不可忽视的社会救济的力量。

巨灾来临,遭受损失的主要是公民个人的生命安全和财产以及社会团体和企业的财产。而这些受灾群体又恰好是投保主体,因而巨灾保险体系的健康运行也对投保主体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提高公民个人及企事业团体对巨灾的认识以及发生自然灾害后所产生的严重后果,从而增强其投保意识;在投保时,应向保险人如实告知、提供保险标的的相关资料;在平时应提高管理水平,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在发生风险时,投保人应主动、积极地进行恰当、正确的自救,争取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综上所述,我国巨灾保险体系应是一个由多主体参与、多层次立体化的结构。在这一体系中,当保险事故发生时,首先由巨灾风险基金进行赔付,对此应设立最高赔付限额,比如将房屋赔付的最高限额设定为10万元,将屋内财产赔付的最高限额设定为2万元。然后由保险公司负担超过限额部分的赔付,由再保险公司承担超过保险公司赔付限额的部分责任。此外,还要充分利用社会救济途径募集资金,用于灾民安置、灾后重建等。当这些民间救济手段不足以弥补损失时,由***府最后买单,相信此时***府所承担的责任应该不会很大。

【主要参考文献】

[1]米建华,龙艳.发达国家巨灾保险研究——基于英、美、日三国的经验[J].安徽农业科学,2007,(21).

[2]杨宝华.***府在巨灾保险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与作用机制[J].上海保险,2008,(2).

[3]李文富.我国巨灾风险保障机制运作模式探析[J].中国保险,2008,(3).

[4]马莉.巨灾债券与巨灾保险风险分散[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8,(1).

[5]石颖.我国巨灾保险发展现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4).

巨灾保险论文例5

一、问题的提出

1.巨灾对全球的影响。巨灾通常是指由于自然灾害或人为事故引起的大面积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事件。虽然目前各国和一些研究机构对巨灾尚未确立统一的认识、规范及衡量标准,但不难看出,巨灾一般都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具有一系列导致财产损失和人员生命伤亡的风险事件;发生频率低于一般的灾害事故;灾害的精准预测比较困难;引起的损失十分巨大。据Sigma研究报告统计数据显示,自1970年以来,全球巨灾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呈上升趋势,保险损失偿付也日益增加。仅2006年1年,全世界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导致的经济损失就约为400亿美元,其中地震、严寒、风暴以及航运事故导致多人成为受害者,总共约有30000人在各种灾害中丧生,保险业为此支付了150亿美元。

随着全球性的气候变异加之各种恐怖、***、骚乱等灾难性事件的威胁,巨灾发生的频率将会继续增加,造成的损失也会持续扩大。因此,加强和完善巨灾风险应急管理已成为各国***府的重要任务之一。

2.我国巨灾风险形势严峻。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大。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明显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根据民***部的民***事业发展统计报告,近10年来我国每年因灾难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基本维持在2000亿元左右。2006年,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达到4109.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5.9%。其中,绝收面积540.9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7.7%;因灾死亡3186人,比上年增长28.7%;倒塌房屋193.3万间,比上年减少33.1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528.1亿元,比上年增加23.8%,是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以来的第二个重灾年。而2008年年初的一场特大雨雪冰冻灾害就直接造成经济损失达1500多亿元,据中国保险监管委员会的数字显示,截至2008年3月1日,我国各保险公司共接到报案101.1万件,已付赔款19.74亿元,预计保险公司全国赔款数字将在40亿元左右。尽管保险业积极主动赔付,但保险赔付金额尚不足损失总额的3%,低于全球平均水平36%。就在雨雪冰冻灾害之后的短短几个月,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强地震,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无疑是雪上加霜。此次大地震中,受灾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涉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省市。截止6月9日,地震已造成69142人遇难,直接受灾人口达1000多万人。受灾地区交通、电力、通讯、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均受损毁,损失惨重,而且仍不断有次生灾害的发生。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披露,仅四川一省工业企业的直接损失已达670亿元,汶川大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将超过雪灾。中国保监会要求“特事特办”,各保险公司纷纷建立绿色通道,第一时间处理灾区保险理赔事宜,但参与赔付的保险公司多是寿险公司,它们将会对地震造成的人身意外进行正常赔付,然而由于地震在大多数财险险种中属于免责范围,企业财产保险和家庭财产保险通常不对地震进行赔付,即使运用通融赔付原则,赔偿金额也是杯水车薪。

由此可见,我国巨灾风险形势严峻,而保险业所承载的损失补偿和社会管理功能尚未充分发挥,进一步凸显了加快发展我国巨灾保险制度的迫切性。目前,美国、日本以及欧盟的主要成员国等均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巨灾保险制度,其巨灾保险发展模式的成功之处可供借鉴。

二、国外巨灾保险发展模式及其比较

1.美国模式。美国面对巨灾风险主要建立了***府主导推出巨灾保险计划和巨灾风险与资本市场相结合两种方式。

(1)***府主导推出巨灾保险计划。美国具有和中国类似的自然环境状况,而且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时常遭受着人为巨灾方面的威胁,因此,对于巨灾损失的分担,***府往往采取积极的态度,就主要自然灾害和人为巨灾推出各种保险计划。

一是国家洪水保险计划(NFIP)。195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洪水保险法》,并据此法令创设了联邦洪水保险制度。1968年美国国会通过《全国洪水保险法》,为落实该法案,又制定了《国家洪水保险计划》(NFIP),建立了国家洪水保险基金。1973年颁布的《洪水灾害保护法案》以及在1994年和2004年两次出台的《洪水保险改革法案》,分别促进了洪水保险的进一步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府为了推动国家洪水保险计划,还专门成立了洪水保险经营和管理的联邦机构——联邦保险管理局,该局在“9.11”后与其他部门合并为联邦保险和减灾局,并直接隶属于国土安全部。

在美国的洪水保险体系中,国家认定的洪水风险区域的社区必须要参加NFIP,否则,将受到联邦***府的惩罚。在洪水保险销售方面,由于美国的洪水保险是由***府直接经营和管理,而***府的销售网络较少,于是***府推出了保险公司协助销售的WYO计划。根据该计划,保险公司与联邦洪水保险管理机构签署协议成为WYO公司。WYO公司主要职责是帮助联邦***府销售洪水保险,并在洪灾发生时及时办理有关赔偿手续和垫付赔偿资金,而由***府承担巨灾保险的保险风险和承保责任。NFIP由于受到联邦财******策的支持,享受联邦***府的免税待遇,所以具备较强的灾后偿付能力。NFIP不仅没有给商业保险增加负担,又通过WYO计划使得商业保险公司能够参与其中且不承担风险,从而提高了NFIP对投保人的服务质量。此外,NFIP还鼓励社区和个人的减灾行为;对实施特定减灾措施的社区提供财***援助。

二是联邦农作物保险计划(MPCI)。美国农业也易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为了减少巨灾风险,1938年美国建立了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FCIC)。根据1980年《联邦农作物保险法案》,美国建立了新的联邦多险种农作物保险计划(MPCI)。联邦农作物保险也是通过商业保险公司的销售系统进行销售,并主要作为商业保险公司销售农作物保险的附属。FCIC的MPCI为由自然情况引发的但超过农场主控制能力的全部损失提供保障。1994年10月,该计划作了新的变动,它要求凡是参加美国农业部各种支持计划的农场主都必须签订强制性MPCI保险,否则将丧失未来的援助。

三是人为巨灾保险计划。在人为巨灾保险计划中,美国***府主要推出了核责任保险和公众担保保险计划等。其中公众担保保险计划是强制性的半社会保险计划,主要与持有大众资产的金融机构相关,例如为存款者承保商业银行倒闭导致的损失风险。

(2)巨灾风险与资本市场相结合。巨灾保险比普通保险的风险大得多,一般可以通过再保险把巨灾保险风险分散出去。然而,在美国巨灾再保险供给不足,而市场需求不断提高,导致价格急剧上升,于是保险公司开始借助美国强大的资本市场分散巨灾风险。1992年芝加哥期权交易所首次发行了巨灾期权。随后,市场上出现了许多保险衍生商品,如巨灾债券、巨灾期货、巨灾互换等。一种新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即巨灾风险证券化形成了,该机制将保险市场的巨灾风险打包转化为能在资本市场上流通的金融工具,在资本市场上筹集保险资本,解决巨灾发生时保险市场上资金不足的难题。在美国,这种巨灾风险与资本市场的结合,不仅将保险市场上的风险向资本市场转移,同时也融通了资金,推动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2.欧盟主要成员国的巨灾保险体系。欧盟各主要成员国的保险***策不尽相同,面对巨灾风险主要建立了强制性和非强制性两种巨灾保险体系。

(1)强制性巨灾保险体系。欧盟现有的27个成员国中,法国、挪威、西班牙、瑞典和土耳其5国建立了强制性巨灾保险体系,通过立法手段要求符合某类条件的投保人必须购买。实行强制性巨灾保险的国家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都是以法律的形式来明确巨灾保险的强制性;对巨灾保险责任进行严格界定;通过扩展基本险保险责任的方式销售;通过建立巨灾保险基金进行多渠道风险分散。

(2)非强制性巨灾保险体系。以英国为代表其他国家大都实行非强制性巨灾保险,即市场上销售的商业保险的保险责任中已经涵盖了巨灾风险责任,投保人可自行选择时机购买。英国具备发达的保险市场,以洪水保险为例来看其如何通过保险有效地分担巨灾损失。

英国的洪水保险不同于美国的模式,其保险的供给方全部为保险公司,私营保险业自愿地将洪水风险纳入标准家庭及小企业财产保单的责任范围之内,业主可以自愿在市场上选择保险公司投保。***府不参与洪水保险的经营管理,也不承担保险风险,***府的主要职责在于投资防洪工程、建立有效的防洪体系,并向保险公司提供洪灾风险评估、灾害预警、气象研究资料等相关公共品。只有在***府履行了这些职责的地区,保险公司才提供巨灾保险。英国***府与私营保险业的这种建设关系,使得洪水风险在英国具有可保性。同时,英国***府还特别注意加强与保险行业协会的合作。此外,电于英国再保险市场是世界第三大非寿险再保险市场,其再保险市场非常发达和完善,所以***府并不对巨灾保险提供再保险方面的支持,而是商业保险公司在提供洪水保险时,直接通过再保险市场将风险分散出去。因此,尽管近几年英国洪水发生的频率和损失都在增加,一些地区的保费水平也随之上升,但是英国家庭财产保险市场仍然保持了高度的竞争性,对消费者而言依然是成本较低的,2002年的洪水保险参保率已达到80%左右,这正是英国洪水保险体制的最大成功之处。

3.日本模式。日本是个地震频发的国家,而且人多地少,所以日本的巨灾保险研究主要集中在地震和农业巨灾损失分担方面,并且形成了独特的巨灾保险发展模式。

(1)地震保险。日本地震保险体制源自1966年通过的《地震保险法》,该法律规定商业保险公司和***府共同建立地震保险体系。日本地震保险将企业财产与家庭财产分开,对前者因地震而发生的损失,在承保限额内由商业保险公司单独承担赔偿责任;对后者因地震而发生的损失,在规定限额内由商业保险公司和***府共同承担赔偿责任。

日本家庭财产地震保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采用超额再保险方式承保:初级巨灾损失(750亿日元以下)100%由参与该保险机制的保险人与再保险人承担;中级巨灾损失(750亿-10774亿日元)由参与该机制的保险人与再保险人承担50%,***府承担50%;高级巨灾损失(10774亿-41000亿日元)由***府承担95%,被保险人承担5%。如果单个地震巨灾造成的损失超过了规定的总限额,巨灾保险可以按照总限额与实际应付赔款总额之比进行比例赔付。

在巨灾保险的风险控制方面,日本创造了一种由***府和民间再保险公司共同分担的二级再保险模式,即保险公司在收取保险费后,向日本地震再保险公司全额投保(“A特别签约”),日本再保险公司再将部分再保险分出,向各保险公司购买的再再保险叫“B特别签约”,向***府购买的再再保险叫“C特别签约”。

日本地震险的成功之处在于将地震险的普及率由2.9%提升到20%,而大部分非寿险公司经营该项保险产品的保费收入也保持双倍增长趋势。

(2)农业保险。日本农业建立在分散的、个体农户小规模经营的基础之上,农业保险是日本***府为了应付自然灾害给农业带来的后果,以保障农业再生产的经营稳定,使之适应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而采取的一种重要的支持形式。日本现行的农业保险始于1948年《农业灾害补偿法》,由此开辟了依法强制参加农业保险和以合作组织为基本组织形式的农业保险制度的先河。日本农业保险的组织架构很有特色,分为三个层次:村一级农业共济组合(theagriculturalmutualreliefassociation),府、县一级农业共济组织联合会(thefederationsmutualreliefassociation),设在农林水产省的农业共济再保险特别会计处(thefederationsmutualreliefreinsurancespecialaccount)。除了这三个层次外,还建立了农业共济基金会(thefederationsmutualrelieffund),作为联合会贷款的机构。日本依托这种农业共济组织选择了以***策性保险为主的农业保险制度:农户参加保险,仅承担很小部分保费,大部分由***府承担,***府用于农业保险的财***支出占农林水产省总支出的4%-6%,保费补贴比例依费率不同而高低有别,通常将保费补贴与农业信贷、价格保护、农业灾害救济、生产调整等捆绑起来实施,以增强农民投保的积极性。日本这种民间非盈利团体经营、***府补贴和再保险相扶持的模式在世界农业保险模式中可谓独树一帜,别具一格。

4.几种模式的比较分析。上述国外巨灾保险的几种发展模式都是依据各自国情建立的,在承保主体和承保范围、巨灾保险的风险控制以及巨灾保险中的制度保障等方面,既有不同点又有相同点。

(1)承保主体和承保范围。美国和欧盟内实行强制性巨灾保险体系的国家在以***府为主导推出的各种巨灾保险计划中,承保主体基本都是***府,由***府承担保险责任,凡是国家认定的巨灾风险区域的社区一般都在其承保范围内。欧盟内实行非强制性巨灾保险体系的国家,其承保主体和承保范围与美国模式大不相同。以英国为例,承保主体是商业保险公司,***府并不参与其中,但需要建立有效防洪体系和提供与巨灾风险相关的公共晶,只有某地区有达到特定标准的防御工程措施或积极推进防御工程改进计划,各商业保险公司才会在该地区的家庭财产保险和小企业保单中包含洪水保障。日本在承保方面则采用的是商业保险公司与***府合作、民间经营与***府补贴相扶持的方式。

(2)巨灾保险的风险控制。巨灾保险的风险控制对于巨灾保险的顺利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风险控制的手段主要有两种:一是投资建立防灾防损工程体系;二是利用再保险市场分散风险。美国的巨灾保险一般由***府提供,而没有设立专门的再保险公司,所以巨灾保险的风险基本上全部由***府承担。根据美国相关法案,当国家洪水保险基金不足的时候,可以要求国家财***拨款。然而,随着巨灾频率的增加、损失的增大,巨灾保险的风险也在加剧,为了更好地控制风险,美国开始利用强大的资本市场来分散风险,在资本市场上推出了一系列诸如巨灾期权、巨灾债券、巨灾期货、巨灾互换等的保险衍生商品,形成了新的巨灾保险风险控制方式——巨灾风险证券化。而日本、欧盟的一些主要成员国更多是依靠其发达的再保险市场来分散巨灾风险。不过,根据Sigma的最新研究报告,2007年欧洲的财产保险损失最为严重。因此,最近欧洲保险业发起了建立欧洲灾害损失风险指数的倡议,旨在美国境外研发具透明度的指数,实现将巨灾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的目标。

(3)巨灾保险中的制度保障。美国、日本和欧盟内实行强制性巨灾保险体系的国家,为了推动本国巨灾保险的发展,均适时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加以明确其强制性和规范其经营管理。英国则依靠其发达的保险市场,在建立非强制性巨灾保险体系过程中,更强调发挥保险行业协会的作用。保险行业协会作为民间机构,与***府签订洪水保险方面的合作协议,以此明确双方的职责与义务,为本国巨灾保险的成功运行提供保证。

通过几种模式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巨灾风险的特殊性,这些国家的***府都有直接介人或间接支持,积极发挥国家的信用作用,制定有效的公共***策,重视工程性防损减灾措施的实施。各国都是立足本国国情,针对主要的巨灾风险进行单独的有效经营管理,注重传统和新型的巨灾风险控制手段的运用,构建全国性或区域性的保障体系。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金融创新步伐的加快,现在各国都逐渐把本国的巨灾损失通过跨国的(再)保险公司和全球的资本市场转移出国门,在国际范围进行损失的分担,从而减轻本国的财***和经济压力。

综上所述,国外在发展巨灾保险的过程中,***府、保险业、民间相关机构和资本市场都在不同层次、不同力度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建立满足本国巨灾风险需求的巨灾保险体系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三、对我国发展巨灾保险的几点启示

我国的巨灾保险才刚刚起步,规模较小、保障面窄,而且社会对巨灾保险的认知程度不高。透过南方发生的冰冻雪灾和汶川大地震可以看出,保险业在我国巨灾风险应急管理中的作用比较有限,远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国外巨灾保险发展模式的成功之处,对我国研究巨灾风险的损失分担机制、构建和谐社会的巨灾保险体系不无有益的启示。

1.合理定位***府角色,重视市场力量。2007年通过的《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我国将建立国家财***支持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并鼓励单位和公民参加保险。可见,***府财***支持将是我国巨灾保险的基本特征。所以,借鉴国外经验,合理定位***府角色至关重要。***府必须慎重控制其承担巨灾风险的程度,避免在重灾年份由于大量救济而严重削弱国民经济。我国***府的支持作用更多地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程性防灾防损措施等公共品的提供工作;对遭受特大灾害的社会成员以无偿援助形式提供必要的、适当的、部分的救济;对部分巨灾风险如洪水、地震等实行强制性保险,或由***府充当再保险人,商业保险公司具体承保;建立并公布自然灾害风险景气指数,指导保险公司科学承保;利用国家财税优惠***策鼓励投保、奖励防灾,提高公众的保险意识等。在积极发挥***府作用的同时,更要重视市场的力量,尤其是资本市场与保险市场在巨灾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商业保险公司是市场的主体,为了提高其承保巨灾风险的积极性,***府可以和保险公司合作建立巨灾保险基金,并指定专门机构进行保值、增值运作,以应对巨灾风险带来的巨额赔付,增强保险公司和国家共同分担巨灾风险损失的能力。

巨灾保险论文例6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是一个农业巨灾频发且灾害后果严重的国家。建国以来,一般年份,全国受灾农作物面积一般在40万一4700万公顷,倒塌房屋300万间左右。再加上其它损失,每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400亿一500亿元人民币,大灾年份损失更加严重。进入20世纪90年代,农业巨灾发生机会多,成灾频率高,损失巨大。2008年初,中国发生了5O年一遇的雨雪冰冻灾害,农业遭遇了巨额经济损失。在灾害所波及的21个省区市中,农作物受灾面积超过2亿亩,绝收面积超过3000万亩。而此次灾后保险赔款近20亿元占比不到雪灾总损失的2%。农业巨灾风险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一旦承保,当农业巨灾发生时,保险公司可能会面临巨大的危机,甚至会陷入破产的境地因此,研究和借鉴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关于农业巨灾风险保障的基本制度和管理经验,尽快建立而重要的意义。

二、国际经验的比较分析

本文将以国外巨灾保险的运作机制为视角,从法制建设、承保主体、风险分担和***府责任等方面进行剖析,以求为我国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农业巨灾保险制度提供宝贵的经验。

(一)健全的法律法规,为农业巨灾保险制度的运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巨灾保险推行较为成功的国家都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条例,使整个保险制度能够依照具体的法律条款来建立实施。这为本国巨灾保险的成功运行提供了有力保证。美国国会先后颁布一系列法令,以此来促进本国巨灾保险业的发展,比如《联邦洪水保险法》(1956)、《全国洪水保险法》(1968)、《洪水灾害防御法》(1973)、《洪水保险改革法》(1994)等。日本***府也颁布了与巨灾保险相关的法令,如《灾害对策基本法》、《地震保险法》等。1966年日本国会制定了《地震保险法》和《地震再保险特别会计法案》。后来为鼓励居民投保地震险,日本***府又颁布了《地震保险相关法律》、《有关地震保险法律施行令》等法令。欧盟成员国中,法国、挪威、西班牙、瑞典和土耳其等国建立了强制性巨灾保险体系,通过立法手段要求符合某类条件的投保人必须购买。法国于1982年7月颁布了《THEFRENCHNATSYS—TEM),建立了自然灾害保障体系。为配合强制保险的实施,1980年,挪威议会立法建立挪威自然灾害基金,并规定所有购买火灾保险的投保人必须同时购买巨灾保险,保费收人纳入基金。土耳其***府也通过立法要求所有登记的城市住宅必须购买强制性地震保险,且强制性地震保险条款全国统一,并建立了国家巨灾准备金。

(二)承保主体呈现多样化、联合化的特征

巨灾保险的承保主体主要分为保险公司主导、***府主导以及***府和保险公司共同承担三种类型。英国巨灾保险仅由保险公司承保,***府在巨灾保险体系中不承担承保责任。美国面对巨灾风险主要建立了***府主导推出巨灾保险计划和巨灾风险与资本市场相结合两种方式。日本则建立了商业保险公司与***府合作、民间经营与***府补贴相扶持的模式。新西兰的地震风险承保主体由三部分组成,包括地震委员会、保险公司和保险协会,这些机构分属***府机构、商业机构和社会机构。

(三)风险分担方式灵活多样

英国的巨灾保险由于全部由保险公司承担,并且***府也不对巨灾保险提供再保险方面的支持,因此,英国的保险公司在提供巨灾保险时,均要求***府进行大量的防洪工程建设以及提供巨灾风险评估、灾害预警、气象研究资料等相关公共品,以使巨灾保险损失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只有在***府履行了上述职责后,保险公司才提供巨灾保险。英国保险公司提供巨灾保险的风险控制主要依赖于***府进行的防洪工程以及通过商业再保险公司分散巨灾保险风险。美国***府运用财***、税收、再保险和紧急贷款,特别是采用了农业巨灾证券化等手段来分散和转移农业巨灾风险,其经营巨灾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均是NNPP的成员单位。挪威立法规定,所有购买火灾保险的投保人必须同时购买巨灾保险,保险收入纳入基金。基金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保险公司间分散巨灾风险导致的损失;二是建立针对巨灾风险的再保险机制;三是在基金与成员单位间建立一个契约以应对自然灾害所导致的损失,基金由隶属于***府的一个专门委员会负责管理。

(四)***府参与模式灵活

各国***府对于本国巨灾保险市场主要采取三种参与模式:一是自愿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商业保险公司提供巨灾保险,***府充当旁观者。在这样的巨灾保险市场上,巨灾保险保障由私人保险公司提供,进行商业化运作和管理。二是强制模式。***府在这类运作模式中直接充当主导者,巨灾保险由***府直接提供,往往采取强制保险或与其他利益相挂钩的半强制的形式。三是综合模式。在此模式中,可由***府代表、商业保险公司和学术界代表共同组成一个巨灾保险管理机构。保险公司负责巨灾保险的商业化运作,***府负责提供***策支持,建立国家巨灾准备金,寻找国际组织资金支持等。

三、对我国的借鉴

在充分吸收国外巨灾保险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笔者认为,我国应建立以商业化运作为基础,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为保障,***府***策支持为重要推动力的强制性农业巨灾保险制度。在这一过程中,以下方面不容忽视:

(一)加快农业巨灾保险的立法工作,切实推进相关制度建设根据我国农业巨灾保险的市场需求、自然灾害的分布和发生情况以及巨灾保险发展的历史经验,同时考虑宏观的经济实力和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在吸收和借鉴国外巨灾保险法律制度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农业巨灾保险的立法步伐,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巨灾保险法律制度。

(二)建立多层次风险分散机制,促进保险公司农业巨灾保险良性发展农业巨灾保险不同于一般的保险,其危险存在方式与正常保险风险的危险存在方式不同,其承保业务总量越大,面临的风险也越大,保险公司存在着扩大承保面和降低风险之间的矛盾,因此,农业巨灾保险的经营必须有多元化的风险分散途径。从国外巨灾保险的实践经验来看,风险分散机制是整个保险体系中不容忽视的一环,除了投资防灾工程和再保险等传统的风险控制手段外,发达国家出现了巨灾风险证券化的趋势,并利用其成熟的资本市场开发了一系列保险衍生品,增强了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因此,我国也应随着资本市场的完善和金融改革的深化,建立起多层次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巨灾保险论文例7

关键词:***府 巨灾债券 再保险 最优结构

巨灾风险管理制度研究现状

作为灾害高发国家,我国面临严峻的巨灾风险挑战。巨灾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离不开***府的支持,这是由巨灾风险公共性决定的(张宗***,2008),而保险作为传统风险分散方式,应全面参与巨灾综合风险管理(刘新立,2008)。从国际经验看,***府通过建立巨灾基金分散巨灾风险,承担最后再保险人的角色(Asian Development Bank,2008),但***府多大程度上参与分散巨灾风险,取决于各国保险市场的发育情况,也取决于各国***府的态度,***府在巨灾风险中的角色并没有得到完全一致的认识(Commius,2005)。除了***府和保险,保险证券化的发展为巨灾风险的分散提供了有利的工具。巨灾债券的发行使得保险人可以利用资本市场进行风险分散,这既是对传统再保险的补充,也是挑战。

大多数学者同意巨灾风险必须由保险、资本市场和***府共同分散,但对三者结合的研究并不深入。Doherty和Richter(2002)分析了保险和指数连接债券的混合应用的效果。他用均值方差来表示直接保险人的偏好,并假定一个风险中立的再保险人,其模型显示两种对冲工具的组合可能扩展可行集,并由此获得效率;Martin Nell和Andreas Richter(2004)在标准保险需求理论框架下,重点研究了当触发指数水平是直接保险人可以选择的一个变量,并将其还本付息的豁免额作为触发指数水平的函数时,巨灾债券的引入如何影响最优再保险合同。本文扩展了Martin Nell和Andreas Richter(2004)的分析框架,考虑了***府的引入对原有最优结构的改变,得到了***府、再保险、资本市场三者在分散巨灾时各自的态度和最优选择,从而模型化了***府行为。

模型假定

(一)直接保险人的效用函数

假设一个直接保险人承保风险组合面临的损失为随机变量X,它可以通过发行指数巨灾债券来分散风险,需要一定的成本,设触发指数为Z,实际指数为Y,设触发概率为P(Y)。设定为p'(y)

(二)再保险人的效用函数

与直接保险人类似,再保险人也是风险厌恶的,具有三阶连续可微的效用函数u2(•)(u2'(•)>0,u2''(•)

(1)

α和β分别是给予直接保险人的预期效用和再保险人的期望效用的权数,W2是再保险人的初始财富。用I*0(x,y)和P*代表上述期望效用最大化问题的解。直接保险人只采用再保险,故这种情况和单纯的对再保险的分析是相同的,I*0(x,y)实际上并不受y的影响。根据Raviv(1979)的讨论,I*0(x,y)具有以下性质:

;对 (2)

(三)***府的效用函数

***府效用函数设为U3,包含两个自变量,一个是收益P,一个是成本Q,U是P的增函数,是Q的减函数,可表达为:

(3)

***府为风险中性,通过制度供给来辅助市场分散巨灾,其二阶导数为0,即U3''=0,假设成本函数为Q(m,n)=c*m-d*n,c,d为两种制度供给的价格,线性函数暗含规模报酬不变。成本收益函数取决于两个制度变量,第一是垄断产权形式的制度供给,用m来表示,反映了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供给量,第二是垄断产权以外的安排和外部竞争的制度安排,用n来表示,反映了诱致型制度变迁的供给量。在此效用函数中,直接保险人不必对***府支付成本,成本由***府本身支付。但***府有追求垄断产权形式的内在冲动。表述为:

(4)

假设***府的制度供给始终处于不足的状态(由于此制度存在明显的外部效益,直接保险人对***府的需求总是多多益善,从这一角度来讲,国家的制度供给不会超出总需求M),M为对***府制度供给的总需求,则垄断产权形式的制度供给m属于有界闭区间[0,M。]因此只要U(P,Q)、P(m,n)、Q(m,n)为连续可导函数,U(P,Q)肯定有最大值,即MaxU有解,n将影响其最优解。n的发展往往需要在国家垄断产权的决策后,是在M*确定后的空间中进行的,即。对于n,当不存在再保险的条件下,n=A,即等于指数型巨灾风险债券和供给量,当存在再保险的条件下,n=A+I即等于巨灾风险债券和再保险的供给量之和。

***府参与对巨灾债券与再保险结构的影响模型分析

采用与加成保费定价相似的思路,假设发行指数巨灾债券的总成本是:

(5)

其中A(y)是直接保险人还本付息的豁免额。

(一)模型形式

先保持再保险预算不变,假定在引入指数巨灾债券情形下,花在再保险上的保费P*不变。这时最优的风险管理组合是下面的期望效用最大化问题的解:

(6)

其中W1是初始财富,u1(•)表示(三阶连续可微)直接保险人的效用函数(u1'(•)>0,u1''(•)

由于发行债券时不仅要选择触发指数y,还要设定本金保证比例。前者将决定直接保险人得到义务豁免的可能性有多大,后者将决定他能够得到多少义务豁免额,即A(y)不完全取决于y,还取决于函数的形式及其他因素。

对于再保险需求I(X,y),其最优解为I2*(X,y),它的内部解一阶条件为:

(7)

当不存在***府时,最优的再保险为I1*(X,y),关于I1*(X,y)的详细讨论,可以参见Nell和Richter(2004)。

(二)模型结论

结论1:对于足够小的损失,特别是p(X,Y)0,存在I1*(x,y)>I2*(x,y)。对于足够大的损失,特别是p(X,Y)1,I1*(x,y)和I2*(x,y)的大小是不确定的。

结论2:对于一个谨慎的保险人,对于满足p(x,y)≤m* p(y)的x,有I2*(x,y)

由结论1、2可知,当损失特别小的时候,巨灾风险债券的触发条件不容易发生,这个时候直接保险人需要更多的再保险来分散风险,但由于***府的存在,直接保险人可以通过***府来寻求风险分散,不再局限于再保险,此时,***府和再保险是“替代”的。

对于大额的损失,当不存在制度因素时,巨灾债券的需求是主要的,此时***府主要是巨灾债券的替代,对再保险的需求未必降低。由于巨灾风险债券产生的基础风险存在,而巨灾损失可以通过***府来弥补,具体再保险的需求,则是通过***府、直接保险人和再保险人的博弈决定。

***府参与与最优补偿函数的变化

下文应用隐函数定理分析最优补偿函数I2*(x,y)分别对实际损失和触发指数的反应。假设直接保险人的效用函数为风险厌恶系数为a的CARA效用函数(即),再保险人的效用函数为风险厌恶系数为b的CARA效用函数(即)。模型中当触发指数y一定时,最优补偿函数I1*(x,y)对x的斜率为:

(8)

结论3:第一,如果直接保险人的效用函数为风险厌恶系数为a的CARA效用函数,再保险人的效用函数为风险厌恶系数为b的CARA效用函数,***府的成本函数形式为Q(m,n)=c*m-d*n,当实际损失x一定时,最优再保险补偿函数对损失x的斜率为:

(9)

在考虑了制度因素后,斜率并没有变化,同样,在p(x,y)(0,x1)∪(x2,∞)时,和不存在指数巨灾风险债券时的最优再保险补偿函数是平行的。

第二,如果直接保险人的效用函数为风险厌恶系数为a的CARA效用函数,再保险人的效用函数为风险厌恶系数为b的CARA效用函数,***府的成本函数形式为Q(m,n)=c*m-d*n,当实际损失x一定时,最优再保险补偿函数对指数巨灾债券的触发指数的斜率为:

(10)

此时,当p(x,y)(0,x1)∪(x2,∞)时,y的变化对最优再保险补偿函数没有影响。对于小额的风险损失x,再保险是直接保险人适用的风险分散工具,故即使存在巨灾债券,直接保险人也主要根据直接损失x来决定最优的再保险补偿额,巨灾债券的触发指数y对其几乎没有参考意义,因为直接保险人几乎不可能从指数巨灾债券中获得风险损失的补偿(p(x,y)0)。对于足够大的风险损失x,触发事件几乎必然会发生,这时触发指数y有微小的变化,也几乎不会对直接保险人得到来自指数巨灾债券的“补偿”有影响。所以直接保险人在考虑风险管理组合中的再保险补偿时,也几乎不用再考虑触发指数y的影响。

结论4:如果原保险人是谨慎的,并且如果对于所有的x,p(x)p(x)•A

对于巨灾风险债券和再保险的最优结构而言,***府的存在,减小了巨灾风险债券的保障力度,由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债券只有在国家垄断性产权确定后的空间中发展。由于***府的刚性,谨慎的直接保险人会去寻求再保险,弥补巨灾风险债券保障力度的不足。

结论及相关建议

本文引入***府效用函数,分析***府对利用再保险及巨灾债券等市场化手段分散巨灾的影响途径。结论表明,***府与再保险,巨灾风险债券都存在“替代效应”,***府参与的影响直接体现为强制性制度变迁使得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债券的可行集减小,这极大的影响了直接保险人的选择。一个与其相类似的例子是由于人们对来自国家、亲人、朋友等救济的期待,使得美国洪水巨灾保险的需求降低了。而***府的“最后再保险人角色”与再保险、巨灾债券也存在“替代作用”,这也是世界上各个国家在分散巨灾时的参与程度不同的原因。

我国保险市场发育不足,保险公司承保巨灾风险的技术、资本都不到位,***府在这种情况下更需发挥作用。根据我国实际,需建立以***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国际再保险市场、国际资本市场的作用,多层次的巨灾保障体系。首先,通过市场来分散巨灾风险。在洪水易泛滥地区推行强制保险,可以对投保人进行费率补贴,保障范围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可以有所差异。但这种强制保险应与一般的商业保险区分开,并充分发挥地方***府的作用。其次,***府扮演好最后再保险人的角色。我国***府可以考虑对中国再保险公司承保的这类风险提供财***补贴,或设立专门的巨灾再保险公司。在这种方式中,巨灾风险的种类需慎重考虑,以免发生严重的逆选择。第三,设立行业巨灾专项基金。每个保险人交纳一定的费用,形式与再保险类似,国家财***予以支持,以应对不断增长的巨灾风险损失。第四,除了经济补偿,我国***府还应重视灾后的社会救济。充分发动社会,发挥社会的力量进行救济,应成为***府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目前而言,包括***府和其他社会力量在内的救济是目前我国灾后重建的主要方式。本文虽然将***府行为模型化,但主要依靠将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债券在***府效应函数中内生化,对强制性制度变迁的讨论显得不足。由于数据的不易得性,本文实证分析仍有所欠缺。

参考文献:

1.Martin N,Andreas R.,Improving Risk Allocation Through Indexed Cat Bonds[J].The Geneva Paper on Risk and Insurance,2004

2.Samuel H.C,Joseph R,Fairchild, Pedersen H W.,Actual and Economic Aspects of Securitization of Risk[J].The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1999

3.Asian Development Bank,Natural Catastrophe Risk Insurance Mechanisms for the Asia and Pacific Region[R].Report,2008

4.Cummins J.D.,Should the Government Provide Insurance For Catastrophes?[C]. The 30th Annual Economic Policy Conference,2005

5. Florida Office of Insurance Regulation, Catastrophe Risk:Creating a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lan[R].Report,2005

6.Cox S H, Pedersen.,Catastrophe risk bonds[J].North American Actuarial Journal, 2000

7.Vaugirard.A canonical first passage time model to pricing nature-linked bonds,[J],Economics Bulletin,2004

巨灾保险论文例8

摘 要:农业巨灾风险保障基金制度可有效分散巨灾风险和提高农业保险保障程度。当前云南农业保险存在风险呈现分散程度不足,保障程度仅为4.5%。通过对云南农业自然灾害损失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基金模型理论进行研究和验证,得出云南每年农险保费增速在10%,基金其他渠道来源为每年2亿元的情况下,云南要建立保障程度为20%、30%、40%、50%保障程度的农业巨灾风险保障基金需要在6、8、10、11年左右的时间。

关键词 :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保障基金

[DOI] 10.13939/jki.zgsc.2015.30.

1引言

农业巨灾风险保障基金可有效分散巨灾风险和提高农业保险保障程度,其核心问题是基金模型的选择。确定科学的基金理论模型对建立全国巨灾风险基金制度具有重大意义。

国外学者对于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的研究已经相当成熟。Gardener(1973)最先探讨了利用资本市场融资解决再保险市场承保能力不足的问题,这一理论开创了巨灾保险期货产品。Kenneth(1999)提出利用巨灾风险证券化产品通过资本市场转移巨灾风险,这丰富了巨灾风险分散方式。Galumet(2001)利用历史数据验证了农作物产量与天气之间的相关性,提出将其运用到农业保险的观点,这扩大农业风险的分散机制。Cummins(2002)通过对巨灾损失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验证了巨灾损失分布服从正态分布或对数正态分布,以最大化赔偿估算了财产保险业承保能力,这为研究农业巨灾风险保障基金理论模型提供了研究方向。

国内学者对农业巨灾风险保障基金制度的研究主要对于风险分散机制的选择和构建。庹国柱(2010)提出建立全国层次的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基金是应对我国农业保险巨灾风险损失的有效手段之一;冯文丽(2011)以***府和保险公司的角度出发提出建立我国农业巨灾保险基金做了设想;田玲(2013)以地震灾害为例,用VAR在险价值法在对建立我国地震巨灾风险基金制度的基金规模进行研究,这为建立巨灾风险保障基金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研究方法。

2农业巨灾风险保障基金模型理论基础

2.1农业巨灾保障基金规模的模型理论分析

根据Cummins理论假设***1内曲线为农业损失分布曲线,横轴表示为损失,纵轴表示保险赔付,公式为:

2.2农业巨灾风险保障基金模型理论验证

以农业灾害成灾面积(S)、全国农村居民平均农业生产纯收入(I)、乡村人口(Q)、农作物每年耕种面积(S1),根据公式计算云南1984—2012年气象灾害导致农作物成灾面积经济损失,见***2。

利用R软件做出经验分布函数***,见***3。***中实线代表正态分布的曲线,虚线代表的是对数正态分布曲线,对数正态分布对于灾害损失的高点拟合更加符合我国农业经济损失。

为验证灾害损失符合正态分布的合理性,对其进行KS检验。结显示正态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的p值分别为0.191和0.830,对数正态分布的P值更高。可证实云南农业自然灾害损失服从对数正态分布,确定农业灾害损失最高值为2010年的319.71亿元,将其作为。

3结论

对云南1984—2012年农业灾害成灾损失进行分析发现其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并确定云南农业巨灾风险保障基金在100%收益保障下的基金规模值为319.71亿元。云南农业保险已经过10年发展,以当前4.5%的保障程度来看,其发展水平只在初级“物化成本”的保障,未来势必会向“保收益”的高保障水平发展,研究合理的基金模型以建立高保障程度的基金制度符合未来发展要求。

在建立初期基金规模不足应对超过20%的灾害损失的条件下,***府财***应作为最后“兜底”,对此,可借国外基金模式,在基金无法承担损失时由***府提供无息贷款进行分担,在灾后约定的期限内基金积累后每年按一定比例偿还。当20%保障水平基金规模建立之后,可根据云南农业发展水平和农户实际需求,对是否有必要建立更高保障程度的基金规模进行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钱振伟,等. ***策性农保险模式创新及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研究—基于对云南实践的调查[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80—81.

[2]张艳,范流通,卜一.***策性农业巨灾保险偿付能力评估—基于云南试点的调查[J].保险研究,2012(12):43-50.

[3]邓国取.中国农业巨灾保险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75-73.

巨灾保险论文例9

中***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1-68-03

一、巨灾债券最新发展概述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诞生以来,巨灾债券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巨灾债券的每年发行规模和速度连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已成为(再)保险公司转移巨灾风险的重要工具之一。它也是目前发行规模最大、交易最为成功的保险连接型证券,可谓是对传统再保险强有力的补充。

截至2011年8月5号,2011年的自然巨灾保险交易已经完成,这将带来总计19.07亿美元的新债券发行。相比于历史平均水平,市场仍不能消化美国飓风风险。这导致了一些第二季度的美国飓风风险交易的定价位于或者高于初始设定的上限。然而,当额外的投资现金流继续进入,除了应对美国飓风外,市场保持了对风险的良好承受能力。

对于巨灾风险交易的多元化需求史无前例地显示出其强劲势头,导致了2011年第三季度巨灾债券交易比以往更加活跃。2011年7月28日,慕尼黑保险公司硬性结束了价值1.5亿美元的欧洲风暴债券交易。Embarcadero再保险公司为加州地震局提供地震保护的1.5亿美元的交易在8月1日结束,而报告说该只债券被超额认购。随后的加州地震局发起的交易被人们所期待。此外,价值1.5亿欧元的旨在保护法国公共事业公司避免风暴损失的交易在8月11日结束。这项交易也同样被报告被超额认购。

二、巨灾债券相关理论阐释

与美国芝加哥交易所在同一时期,保险风险证券化的观念也开始在柜台市场上出现,不少公司私下以债券发行的方式,将债券本金与利息的偿还与否,与巨灾风险的发生与否相连接,即市场上所称的巨灾债券。这也是巨灾风险通过资本市场证券化的形式之一。

保险的功能归根到底在于分散风险与经济补偿,而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则是风险转移与风险融资。在保险风险未取得证券化之前保险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即风险只是在保险市场与再保险市场之间转移,经济补偿来源于保险基金及其对可运用资金的运用。由于风险的发展性促使保险功能的深化,即风险的转移本身也要求不能只能限于保险市场之间,风险的融资也呼唤尽可能地扩大其资本量,从而导致保险风险取得证券化的方式来实现风险转移与风险融资的双重目标。因此,保险功能以深化的方式得以回归。

保险功能的深化是指通过保险风险证券化使得保险分配关系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即向社会化发展。通过保险风险证券化,保险风险由保险市场扩展到非保险市场的资本市场,这样,保险风险就突破原来的保险市场的苑囿,保险风险的转移或分散挣脱了再保险的桎梏,向整个社会分散或转移。而保险功能的回归是指保险的功能不变,至少保险的基本功能不变。保险风险的转移通过证券化在跨越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之后,是保险分散风险的形式发生了变化。证券化仍只是保险风险分散或转移的手段,保险分配的本质依然不变。保险功能的深化回归理论成为巨灾债券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

通过巨灾债券使得巨灾风险的转移不再仅仅限于保险市场,还可以向资本市场转移,这对提高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稳定保险公司的经营、改进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福利、增加投资者的收益、淡化***府作为“最后再保险人”的角色、改善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资本结构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巨灾债券要能够成功的发行,应注意巨额的自留损失、保障层次不可太高、危险转移额不宜过低、损失触发条件(Loss Trigger)不能被分保公司所控制、损失触发条件必须透明化等方面。巨灾债券的价格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其一,巨灾损失模型的模拟结果,一般由***的巨灾模型公司(如EQECAT)所提供的巨灾模型来模拟测算巨灾损失的大小与概率;其二,相似交易的债券定价,往年已经发行的具有相似的期望损失、风险敞口、地理区域的巨灾债券价格会对新发行的债券定价产生影响;其三,二级市场上正在交易的巨灾债券的价格;其四,相同风险层次和暴露的再保险市场价格;其五,市场上已有的灾害风险,如果投资者已持有的巨灾债券所涵盖的风险与新发行债券的风险相同,投资者一般会期望得到更高的投资回报,以吸收这一额外的风险汇集。

就巨灾债券的运作机制而言,与其他资产证券化一样,巨灾债券的参与主体由保险公司(发起人)、巨灾债券发行机构(特殊目的实体)、投资者和信托机构组成。若约定的巨灾条件没有被触发,巨灾债券的运作机制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巨灾债券发行机构与保险公司签订合同,保险公司以保险费的形式向发行机构支付金额,发行机构以此现金流为基础设计债券。债券利率以LIBOR(伦敦同业拆借利率)为基准,再根据信用评级确定一定的风险利差。第二阶段:发行机构通过证券交易所向投资者发行巨灾债券,同时约定巨灾触发条件。第三阶段:发行机构将获得资金交给资金信托公司投资,用于赔付保险公司的损失或投资者的债券收益。第四阶段:在约定期间内若没有触发巨灾条件,债券发行机构收回信托资金,按照约定偿付投资者本息。

三、巨灾债券在我国运用的几点思考

目前,我国巨灾债券还未能推出,主要是因为所需条件还未成熟,大致归纳如下:

巨灾保险论文例10

[中***分类号]F84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3)02-0080-05

农村住房保险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在江西、福建、浙江等省开始局部试点,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赔付率高及相关制度不成熟,试点工作陷入停滞状态。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及***连续在每年1号文件中明确要求稳步推进***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这为重启农房保险提供了良好的***策环境。2006年8月,福建在全国率先启动了***策性农房保险的全省试点工作,现在已有浙江、广西、广东、江西、湖南、湖北、云南、四川、甘肃、贵州等10多个省份开展了范围大小不同的农房保险试点。就现有文献来看,国内关于农房保险的研究主要局限于经验总结、***策推广等方面,缺乏必要的理论分析;国外也难以找到***策性农房保险的专题研究,但有关灾害救济与农业保险比较、农业保险市场失灵及***府补贴、***府干预巨灾保险市场等问题的研究,还是为研究农房保险的理论基础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视角和分析思路。

一、灾害救济与农业保险作为风险管理工具的比较研究

灾害救济一直是灾害风险管理的最主要工具之一。尽管灾害救济对于遭灾地区的迅速恢复重建会起到积极作用,但灾害救济作为风险管理工具的弊端日渐暴露。首先,灾害救济会导致明显的负面激励。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美国审计总署,缩写为GAO,1989)指出,从理论上来说,直接的巨灾救济给付方案由于其高昂的成本,同时还使农户对于自然灾害疏于防范而受到广泛批评。Lewis和Nickerson(1989),Kaplow(1991),Coate(1995)等人的研究表明,如果人们预期到***府灾后会进行救济,将会减少巨灾保险的需求;如果***府部分承担了居住在高风险地区人们的风险成本,将不利于提高居住在高风险地区人们的风险防范意识,也不利于减少高风险地区的风险暴露。其次,***府的灾害救济能力有限,并可能会产生较高的机会成本。Cummins(2009)认为,随着巨灾损失规模的扩大,很多国家对于灾害救济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这对中低收入国家的挑战尤为突出[1]。Swiss Re(2008)发现,当灾难发生后,***府从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的成本也比平时要高,可能产生较高的机会成本[2]。第三,灾害救济效率低下。Hoffman(1994)等研究发现,在1987年~1993年间,美国有107,040农户在4年或4年以上的时间里接受过巨灾救济,这一数据仅占这段时间接受过巨灾救济农户数目的8%,但他们接受救济的金额却超过这段时间发放金额的29%。Garrett和Sobel(2001)考察了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署在1991年~1999年期间的救助支出,发现几乎一半的支出是出于***治原因而不是实际救援的需要[3]。Shughart(2006)回顾美国***府在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发生后的表现,发现***府官员反应迟缓,存在明显的官僚作风[4] 。

灾害救济的弊端促使各国***府探索更加有效的灾害管理方式,保险机制作为分散和转移灾害损失的工具逐渐被越来越多国家采用。Miller和Trock(1979)指出,如果外部融资风险较低,那么与巨灾救济相比,农业保险能以更快的速度保证农民恢复再生产。Bamett(1999)指出保险机制相对于***府的灾害救济机制存在三个方面的明显优势[5]:一是保险机制能更有效地补偿灾害损失,二是保险机制更有确定性,三是保险赔偿更为公平。Barry和Keith(1999)研究发现,从***策制定者的角度来看,农业保险有一些巨灾救济无法替代的优点。如公平问题,巨灾救济只有在大范围(系统性)损失之后才能提供。这导致那些遭受地域性、非系统性灾害(比如雹灾)的农户将得不到巨灾救济。而农业保险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农业保险提供的风险保护是与风险的地域性和系统性无关的[6]。但是,Catharine,James和Clair(1982)的研究发现,高保障水平的农业保险与巨灾救济的保护效果几乎相同,两者并没有明显区别。Jeffery,Gordon,Bamaby和Jayson(1993)的研究则发现,巨灾救济的效果要好于农业保险。

二、农业保险的市场失灵及***府补贴问题研究

与巨灾救济比较,农业保险尽管存在明显优势,但却因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难题而遭诟病。Ahsan,Ali and Kurian(1982) 和Chambers(1989) 认为,被保险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导致农业保险市场容易失灵。Goodwin(1993)对于美国爱荷华州农业生产者的研究显示,高风险区域农业保险的需求弹性低于低风险区域农业保险的需求弹性;如果同时提高对于所有农业生产者的保险费率将会产生逆向选择问题。Goodwin(1994) ,Knight和Coble(1997)[7]认为,农业保险开展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比其他险种更为严重。Saleem & Atwood(2000)的研究表明,农业巨灾保险的参与率提高,投保人会购买较少的投入品,说明存在道德风险[8]。Halcrow(1949)和Bamaby(1989)建议通过实施地区农业保险来降低传统农业保险中固有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即以地区平均产量作为厘定费率和赔偿的依据,地区产量损失的衡量包括了所有参保和未参保的农户,因此降低了逆向选择的风险;虽然同一地区各参保农户的成本和损失是不同的,但是领取赔款的概率却一样,一个农户不能通过改变产量而影响保险事故的发生,所以还能有效防止道德风险。Goodwin(1994),Knighta和Coble(1997) 则建议通过强制投保和精心设定费率等途径来解决。但Glauber 和 Collins(2002)的研究认为,强制投保由于会导致农业生产者的福利损失而在***治上不受欢迎[9]。

由于市场失灵的客观存在,强制投保又在***治上不受欢迎,为了培育和发展农业保险市场,各国***府往往通过直接经营或大量补贴的方式实施***策性农业保险。Wright & Hewitt(1990)指出,历史上由私人来承担农业保险的尝试无一幸存,各国的农业保险实践一致证明,离开***府财***支持的农业保险发展不起来。Garder 和Kramer(1986)在分析美国农业保险以后指出,要达到50%的参保率,补贴幅度至少要达到50%。Just,Calvin 和Quiggin(1999)研究发现,规避风险只是农业生产者参与美国联邦农作物保险计划的一个次要原因,也就是说,农户参与农业保险计划与否主要是由保费补贴高低或预期收益大小决定的[10]。

Roumasset(1978)等学者还从福利经济学角度论证了***策性农业保险的合理性。Hazell(1986)通过福利经济学分析认为,“农业保险带来的产出增加不仅有利于生产者(农户),也有利于消费。如果需求曲线是缺乏弹性的,农场主的平均收入可能会降低,而农业保险带来的收益将被消费者全部占有”,所以农业保险具有收益外溢的正外部性,主张“***府的直接经营或大量补贴是农业保险发展的必要条件”。Siamwalla和Valdes(1986)用***形表达了农业保险影响社会福利的过程,并通过消费者剩余方法的计算,认为农业保险补贴所得到的社会福利增加小于补贴本身,主张农业保险不应该被补贴。Hazell和Haggblade(1991)持相反观点,认为农作物减产对消费者和生产者都造成损失,而农业保险所造成的作物增加会使得消费者同样得到收益。印度学者Mishra基于对印度农业保险的研究,得出了与Hazell和Haggblade基本相同的结论,认为即使农业保险不是纯粹的公共物品,也同样存在收益外溢的现象,所以主张对农场主进行补贴[11]。

三、***府干预农业(巨灾)保险市场的必要性研究

农业保险存在严重的市场失灵问题通常是导致各国***府推行***策性保险的重要致因。***策性保险也被称为***府保险,是***府通过财***补贴或其他***策工具干预保险市场的产物。但是,***府到底应不应该为了某种***策目标干预农业保险或灾害保险市场,这在国外学界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George L.Priest(1996)[12]主张保险市场是补偿巨灾损失的有效手段,而***府干预不仅不利于减少社会风险,甚至有可能会增加社会风险。Priest进一步分析了***府干预保险市场的不利影响,如有些***府强迫保险公司向市场提供巨灾保险产品,这会对保险公司的正常参保行为产生干扰,一些***府向受灾地区提供的灾后援助,也使得人们产生了严重的依赖心理,进而减少了人们对巨灾保险的需求。因此,Priest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府经营的保险项目本质上更像是一种财富分配,而不是减少风险的制度安排。

Priest的理论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巨灾保险市场基础之上。但是,Gollier(2004)等对国际巨灾市场考察的结果显示,这个假设并不成立,因为国际巨灾市场不仅供给有限、价格高昂、消费者购买意愿不高,而且市场价格和承保能力存在明显的波动性,即完全竞争的国际巨灾市场根本就不可能存在,从而有力证明了***府干预的必要性与合理性[13]。Priest过于强调“减少社会风险”的效率目标而忽视了公平目标,也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Linnerrooth-Bayer和Amendola(2000)[14]、Picard(2008)[15]指出,如果穷人区的人们无力购买巨灾保险或者采取其他减灾措施,而富人区的人们购买了巨灾保险或采取了减灾措施,那么一旦他们同时遭灾,对穷人区的负面冲击肯定要比对富人区更大,这意味着穷人区人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艰难,社会的不公平程度将会加剧。Freeman和Scott(2005)认为,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判别什么是“最好的”***府干预方式,如果以效率为目标,***府应尽量不干预保险市场,任何干预都会带来效率损失;如果以公平为目标,强调农业(巨灾)保险的公共品属性,则***府干预就具有了必要性[16]。Trebilcock和Daniels(2006)进一步分析说,从效率的角度来看***府最好不提供任何灾后救助以激励人们购买巨灾保险,但这在现实***治中完全不可能[17]。

四、***府干预农业(巨灾)保险市场的***策选择及影响因素研究

***府干预应该以促进保险市场的发展为目标,这是近年来国外学界一个基本共识。Lewis 和Murlock(1999)最早正式提出了“市场增进论”,并将该理论定位于传统的自由放任理论和市场干预理论之间,主张***府干预应该致力于弥补市场自身的不足,更好地强化保险市场的基础作用和发展效率,而不应该挤出或替代保险市场,即***府和市场之间应该实现有效的合作关系(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PP)[18]。Swiss Re(2008)[2]、Cummins(2009)[1]进一步丰富了“市场增进论”的内容,主张***府应该从巨灾保险供给和需求的基础层面着手进行努力。从供给方面来看,***府应该发展和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并鼓励和支持保险公司开展巨灾保险业务。从需求方面来说,***府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增进人们特别是高风险地区人们对于巨灾风险的认识,不断提高人们的风险意识和投保参与率。鉴于发展中国家保险市场的相对落后,Freeman和Scott(2005)[16]、Mahul和Gurenko(2006)[19]、Linnerooth-Bayer和Mechler(2007) [20]等学者指出,发展中国家为更好地应对巨灾风险,***府应更加注重培育和发展竞争性的保险市场,为灾害保险创造更好的条件。

Freeman和Scott(2005)[16]、Schwarze和Wagner(2009)[21]指出,***府对于保险市场的干预受到市场发育程度、风险状况及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保险市场发育比较充分,足以作为应对灾害风险的重要工具,***府就应该不干预或少干预;反之,由于保险市场难当重任,***府强力干预就具有必要性。面临灾害风险较低的国家,多倾向于提供覆盖多风险的综合性灾害保险项目,并将风险在更大地域范围进行分散,如法国的巨灾保险项目;反之,国家将倾向于针对某些特别严重的巨灾风险在特定地域建立专门的巨灾保险项目,如土耳其和日本的地震保险项目。传统文化注重社会团结和社会福利的国家倾向于建立***策性灾害保险项目,使得灾害损失能够在更多纳税人之间分散,如法国、奥地利;如传统文化注重市场竞争和效率的国家则倾向于依靠保险市场来应对灾害保险,***府则相对干预较少,如英国和美国。

五、借鉴与启示

***策性农房保险是一项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策项目,国外由于住房保险多为商业保险且不分城乡,难以找到针对***策性农房保险的专题研究,但通过梳理国外关于灾害救济与农业保险比较、农业保险市场失灵及***府补贴、***府干预巨灾保险市场等方面的研究文献,对于分析我国***策性农房保险的理论基础仍具有明显的借鉴意义。

首先,救济机制与保险机制是人类社会管理灾害风险的两种常用工具,从历史]进过程来看,救济机制作为风险管理工具的出现早于保险机制,但从效率方面来说保险机制通常比救济机制具有比较优势,这是农业(巨灾)保险在世界各国广受重视的一个主因。尽管国外学界对于农业保险与巨灾救济的***策效果还存在分歧,但保险机制的比较优势还是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同。比如,保险机制可通过对风险明确定价向人们传递风险状况的信息,帮助人们做出理性选择,灾害救济会扭曲风险信号,因为救济使得遭灾人们只承担部分灾害成本,另外部分则由纳税人承担,进而会刺激人们的“冒险行为”;保险机制以保单中的赔偿条件和赔偿金额等合同条款为基础,损失的补偿可以确切预知,灾害救济存在很大的主观随意性,救济金额也不确定;保险机制是在保险购买者之间进行分担的,这种分担是保险购买者预料之中的结果,灾害救济则是在纳税人之间分配损失,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低风险纳税人的利益[22]。因此,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省份及地方***府力推农房保险试点,既是借助保险机制应对灾害风险的理性选择,也是风险管理工具上的重要创新。

其次,农业(巨灾)保险市场失灵的客观存在为***府干预提供了合理和必要的理由,直接经营或财***补贴通常是***府发展农业(巨灾)保险的***策选择,这是***策保险模式在世界各国农业(巨灾)保险领域大行其道的主因,也可以解释国内农房保险为何普遍选择了***策保险模式。但是, Priest(1996)[12]认为***府经营的保险项目由于***治和社会的原因,通常不能严格遵循保险经营的市场准则,如严格的差别费率及理赔标准,虽然有助于克服逆向选择的问题,但容易导致严重的道德风险,无益于实现减灾激励的目标。Swiss Re(2008)[2]、Cummins(2009)[1] 主张,***府干预的目标应避免直接经营和提供巨灾保险,以防止对保险市场造成“挤出效应”,而应加强防灾减损基础设施、出台相关建筑规范,在灾害数据收集、风险建模、产品发展、税收***策等方面为保险市场提供支持。国外学者以上关于***府干预弊端及干预目标选择的研究分析,无疑对我国推行***策性农房保险试点具有重要的启示。

再次,***策性农业(巨灾)保险具有福利外溢性的正外部性特征,这是国外学者从福利经济学视角研究农业保险得出的一个共识性结论,也可以为我国发展***策性农房保险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但是,Just,Calvin 和Quiggin(1999)关于“农户参与农业保险计划与否主要是由保费补贴高低或预期收益大小决定”的研究结论[10],对于地方***府选择农房险的补贴方式、方法及方向时具有明显的借鉴价值。Serra和Goodwin等(2003)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美国居民的初始财富在达到一定程度后,随着财富的继续增加,风险规避反而减弱,也就是农民对于农业保险的购买动机反而降低[23],即被保险人的财富在达到一定水平后,由于自保能力越来越强,更倾向于自保,因而风险规避反而逐渐减弱。这一结论对于研究我国发达地区如何实施***策性农房保险提供了一个新颖的参考视角。

最后,国外研究表明***策性农业(巨灾)保险的发展受保险市场发育状况、灾害风险状况及文化传统等多因素影响,应该说我国保险市场发育不够充分、灾害风险程度高和集体主义的文化传统都是实施农房保险***策的动因。更为重要的是,***和***府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的***策主张,为农房保险的推广进一步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正是上述多种因素共同促成了***策性农房保险试点的广泛开展。从广义上说,***策性农房保险是***策性农业保险的组成部分,这也是国内学者多把农房保险纳入***策性农业保险研究范畴的主因。尽管农作物保险与农房保险同属***策性保险,但两者还是有着实质性的区别。具体而言,农作物保险是一种经济***策性保险,农房保险则是一种社会***策性保险。从***策目标而言,前者注重效率、兼顾公平,后者则注重公平、兼顾效率。从国外文献来看,尽管福利经济学也是分析农业(巨灾)保险的一个重要工具,但是对于经济效率的关注明显多于对社会公平的强调。受此影响,国内对包括农房保险在内的***策性农业保险的讨论也缺乏社会***策的分析视角,对社会公平的目标关注不多。

[参考文献]

[1] Cummins,J.D.and O.Mahul.Catastrophe Risk Financing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Principles for Public Intervention[R].Washington,D.C.: World Bank Publications,2009.

[2] Swiss Re.Disaster Risk Financing Reducing the Burden on Public Budgets[Z]. 2008.

[3] Garrett,T.A.and R.S.Sobel.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FEMA Disaster Payments[J]. Economic Inquiry, 2003,41(3):496-509.

[4] Shughart,W.F.Katrinanomics:The Politics and Economics of Disaster Relief[J].Public Choice,2006,127(1-2):31-53.

[5] Bamett,B.J.US Government Natural Disaster Assistance Historical Analysis and a Proposal for the Future[J].Disasters,1999,23(2):139-155.

[6] Barry J.Bamett Keith H.Coble.Understanding Crop Insurance Prin-ciples:A Primer for Farm Leaders[R].Agricultural.Economics Research Report No.209.Februry 1999.

[7] Coble K.H.,T.O.Knight, R.D.Pope,J.R.Williams.Modeling Farm-Level Crop Insurance Demand with Panel Data[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7,78(3):439-447.

[8] Shaik Saleem,Joseph Atwood.Estimating the Demamd of Crop Insurance and Supply for Indemnity Payments[C]. American Agriculture Econimics Association Meetings,2000:1-12.

[9] Joseph W.Glauber & Keith J.Collins.Crop Insurcance,Disaster Assistance and the Role of the Federal Government in Providing Catastrophic Risk Protection[J].Agricultural Finance Review, Fall 2002.

[10] Just,R.E.,L.Calvin and J.Quiggin.Aderse S-election in Crop Insurance[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9(81):311-323.

[11] Mishra,P.Agricultural Risk,Insurance and Income:A Study of the Impact and Design of India's Comprehensive Crop Insurance Scheme[M].Aldershot:Avebury Publishing,1996.

[12] Priest,G.L.The Government ,the Market and the Problem of Catastrophic Loss[J].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1996,12(2-3):219-237.

[13] Gollier,C.The Economics of Catastrophe Risk Insurance[Z].Presentation at the Conference on Catasrophic Risks and Insurance,2004.

[14] Linnerrooth-bayer,J.and A.Amendola ,Global Change.Natural Disasters and Loss-sharing Issues of Efficiency and Equity[J].Geneva Papers on Risk and Insurance Issues and Practice,2000,25(2):203-219.

[15] Picard,P.Natural Disaster Insurance and the Equity-Efficiency Trade-off[J].The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2008,75(1):17-38.

[16] Freeman P.K.and parative Analysis of Large Scale Catastrophe Compensation Schemes[R].In OECD,Catastrophic Risks and Insurance,Policy Issues in Insurance No.8,Paris,2005.

[17] Trebilcock M.J.and R.J.Daniels.Rationales and Instruments for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in Natural Disaster[C].In Daniels R.J.etal(Ed.),On Risk and Disaster Lessons from Hurricane Katrin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Philadelphia,2006.

[18] Lewis,C.M.and K.C.Murlock.Alternative Means of Redistributing Catastrophic Risk in a National Risk-Management System[C].In Froot,K.(Ed.),The Financing of Catastroghe Risk,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hicago and London,1999.

[19] Mahul,O.and E.Gurenko.The Macro Financing of Natural Hazard in Developing Countries[R].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2006.

[20] Linnerooth-Bayer,J and R.Mechler.Insurance against Losses from Natural Disaster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R].Working Paper,2007.

[21] Schwarze R.and G.G.Wagner.Natural Hazards Insurance in Europe-Tailored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 Needed[R].Working Paper, 2009.

[22] 何小伟.***府干预巨灾保险市场的研究述评[J].保险研究,2007(9):115-120.

[23] Goodwin,Barry K.Problems with Market Insurance in Agriculture[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3,19(2):26-39.

Theoretical Thinking of Policy Rural Housing Insurance:

Relevant Foreign Literature Reviews & Implication

Yue Zongfu

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优求知网 » 巨灾保险论文模板

学习

国庆促销方案模板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国庆促销方案模板,内容包括国庆促销方案模板,国庆活动促销方案文案。5.打折促销活动6.印制银座商城《精品购物指南》秋季版一期二.活动时间:1.十一购物赠大礼,欢乐假期全家游:10月1日——10月10日2.心系千千结,十万爱情大展示:10

学习

文秘工作总结模板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文秘工作总结模板,内容包括文秘部工作总结100字,办公室文秘工作总结范文。办公室人手少,工作量大,特别是公司会务工作较多,这就需要部门员工团结协作。在这一年里,遇到各类活动和会议,我都积极配合做好会务工作,与部门同事心往一

学习

教师见习期专业技术模板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见习期专业技术模板,内容包括教师见习手册见习成绩模板,教师个人见习计划模板。作为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办学历史不长优势特色不鲜明,生源品质不高。面对需要广泛涉猎艺术各门类和其他学科知识的教师教育专业人才

学习

集合教案模板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集合教案模板,内容包括教案模板例子,幼儿数学集合教案。的培养;(2)启发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地解决问题;(3)通过教师指导发现知识结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

学习

文明实践活动总结模板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文明实践活动总结模板,内容包括文明实践活动总结怎么写,文明实践工作小结。利用周四下午集中学习时间,再次学习了本院职工食堂用餐管理制度;组织干警观看了“文明餐桌”公益宣传片;向干警发放“文明餐桌”倡议书;在职工餐厅张贴

学习

门诊英语工作计划模板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门诊英语工作计划模板,内容包括门诊妇科工作计划模板,英语工作计划精选15篇。一、研究对象和方法1.研究对象。以武汉大学医学部2005级八年制,2006、2007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共计72名学生作为教学研究对象,这些学生已具备良好的

学习

大学实训报告模板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实训报告模板,内容包括大学生实训报告模板及范文,大学实训报告万能模板1000字。当即将离开时,_厂的_向我们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不要好高骛远,在大学里,我们应该脚踏实地,将基本的东西学扎实,其次是要做个有心人,知识是积累而来

学习

营养学论文模板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营养学论文模板,内容包括专业营养学论文范文大全,营养学论文参考文献1000字。1.3分析和总结食谱制作完毕,各组组长从设计原则、菜肴特色、营养价值、经费开支等方面对自己的食谱进行介绍,同时由其他组学生根据预先设定的指标

学习

综合教育论文模板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综合教育论文模板,内容包括教育教学优秀论文模板,体育教育论文模板范文。二、当前学前艺术教育存在的局限性近年来,学前艺术教育教学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如学前艺术教育实践中仍然

学习

平行四边形面积教案模板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平行四边形面积教案模板,内容包括平行四边形面积教案一等奖,二年级数学认识平行四边形教案。[教学目标]1、懂得用转化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探索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理

学习

办事处上半年工作总结模板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办事处上半年工作总结模板,内容包括办事处工作总结范文大全,工作总结模板上半年。2、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扎实抓好***风廉***工作今年上半年在推进***风廉***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紧紧围绕***的执***能力建设和全面落实

学习

建筑安全员论文模板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建筑安全员论文模板,内容包括建筑安全毕业论文模板,建筑安全员论文。二、我国建筑工程施工阶段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总的来说,我国建筑工程施工阶段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体现在运行机制和具体执行两个方面:2.1机制方面从目前来看,

学习

汽车质量论文模板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汽车质量论文模板,内容包括汽车技术论文模板范文,汽车性能论文范文大全。CAE管路分析项目前期开发时,业内常用方法是根据经验设计管路走向,然后根据实车制造进行调整,往往会对项目开发时间和费用造成很大影响,探索性地提出对关

学习

声乐课程论文模板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声乐课程论文模板,内容包括声乐论文提纲10篇,声乐作品论文开题报告。(一)根据课堂教学要求,选择合适的案例在声乐教学法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以发挥案例教学法的效果和作用。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的时候,要充

学习

国庆促销方案模板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国庆促销方案模板,内容包括国庆促销方案模板,国庆活动促销方案文案。5.打折促销活动6.印制银座商城《精品购物指南》秋季版一期二.活动时间:1.十一购物赠大礼,欢乐假期全家游:10月1日——10月10日2.心系千千结,十万爱情大展示:10

学习

文秘工作总结模板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文秘工作总结模板,内容包括文秘部工作总结100字,办公室文秘工作总结范文。办公室人手少,工作量大,特别是公司会务工作较多,这就需要部门员工团结协作。在这一年里,遇到各类活动和会议,我都积极配合做好会务工作,与部门同事心往一

学习

教师见习期专业技术模板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见习期专业技术模板,内容包括教师见习手册见习成绩模板,教师个人见习计划模板。作为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办学历史不长优势特色不鲜明,生源品质不高。面对需要广泛涉猎艺术各门类和其他学科知识的教师教育专业人才

学习

集合教案模板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集合教案模板,内容包括教案模板例子,幼儿数学集合教案。的培养;(2)启发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地解决问题;(3)通过教师指导发现知识结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

学习

文明实践活动总结模板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文明实践活动总结模板,内容包括文明实践活动总结怎么写,文明实践工作小结。利用周四下午集中学习时间,再次学习了本院职工食堂用餐管理制度;组织干警观看了“文明餐桌”公益宣传片;向干警发放“文明餐桌”倡议书;在职工餐厅张贴

学习

门诊英语工作计划模板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门诊英语工作计划模板,内容包括门诊妇科工作计划模板,英语工作计划精选15篇。一、研究对象和方法1.研究对象。以武汉大学医学部2005级八年制,2006、2007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共计72名学生作为教学研究对象,这些学生已具备良好的

学习

大学实训报告模板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实训报告模板,内容包括大学生实训报告模板及范文,大学实训报告万能模板1000字。当即将离开时,_厂的_向我们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不要好高骛远,在大学里,我们应该脚踏实地,将基本的东西学扎实,其次是要做个有心人,知识是积累而来

学习

质量月度总结模板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质量月度总结模板,内容包括质量工作月度总结表格,质量月度分析报告模板。现场三检及质量巡检五、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与成绩。1、明确工长、质量员各方质量职责,制定质量事故处罚措施;对各个工序产品质量进行过程检查,及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