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经济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 近年来,烟台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迅速,本文运用相关理论并结合实际情况对烟台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 对外贸易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近年来一直是国际贸易研究的活跃领域,对外贸易与经济增的关系理论界一直有不同的观点:大致形成促进论、阻碍论、折中论。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证作基础,但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实际情况差异较大,对某个地区进行分析得到的结论在其他地区不一定实用,所以对某个特定地区就要具体分析对外贸易对该地区起到什么作用。 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十年来,烟台市对外贸易额和GDP迅猛增长,不管是从总量上看还是从增长速度上看都要高于开放前的水平,所以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有某种促进作用,下面本文就运用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并结合烟台的实际情况对它们的关系进行分析。 一、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回顾 最早提出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是亚当·斯密:他假定一国在开放前存在闲置的土地和劳动力,剩余资源用于生产更多的商品出口,由此为利用剩余生产能力开辟了出路,这样贸易就可以在不降低国内生产的情况下扩大出口,结果提高了经济活动水平。后来李嘉***提出比较优势学说,他认为比较优势决定贸易形式,给一国带来收益的不是剩余资源的使用,而是更有效的资源配置。出口使得一国能够在较国内生产更为有利的条件下购买进口品,同时,通过专业化生产成本相对低的商品,即使没有资源增长和技术变化,贸易也能促使各国生产最优化,促进经济增长。穆勒进一步指出,贸易的直接优势在于促进世界生产力更有效的利用,贸易的间接优势最显著的是市场的扩张带来的增进生产进程的趋势,生产的扩张会导致生产专业化,充分利用各种要素,并进行发明改造,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当代经济学家赫克谢尔和俄林创立要素禀赋理论:他们认为各国应输出密集使用本国充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输入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可以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使两国均获其益。纳克斯从需求的角度强调了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的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国内储蓄和资本形成不足,生产率低下,发展对外贸易能够启动本国经济摆脱贫困恶性循环实现经济增长。 二、烟台市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烟台地处山东东部,北接渤海,东北面与日本韩国相近,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对外贸易额与GDP近年来一直保持较快增长,下面根据1999年~2006年的数据并用前述理论对它们的关系进行分析。 1.定性分析 (1)对外贸易促进了生产的扩大和资源的更为充分的利用。烟台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额由2000年的9.33亿美元提高到2006年的49.9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超过30%。加工工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贸易迅猛的发展也伴随着劳动力使用的大量增加,因为烟台劳动力非常充足,加工贸易的迅猛发展大量吸收劳动力,使剩余的劳动力资源得到了使用,从而生产出更多的出口产品创造更多的产值,提高了经济活动水平。同时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烟台利用这个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并充分发挥其优势以扩大出口量,加工贸易的发展也带动了与之相关的交通运输、旅游、信息、餐饮、金融服务等行业的发展,极大的提高了经济活动水平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烟台对外贸易中一般贸易额从2000年的10.3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37.9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0%,出口需求的扩大导致了生产的扩张,从而导致了GDP的增加。 (2)对外贸易促进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首先,加工贸易的快速增长,导致了生产的扩张并推动了生产的专业化,使机器设备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使用,并为发明创造提供了契机,促进了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其次,外商投资的增加给本地带来了更多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机器设备,这些要素与当地的土地及劳动力资源结合起来会使生产率和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为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提高了国民收入。同时由于技术及管理的外溢性,整个地区的劳动生产率都会提高,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3)对外贸易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烟台市的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的比重逐年下降,而产值却逐年上升,第二产业的比重总体上升产值增加迅速,第三产业的产值也是逐年上升的。第一产业产值上升表明农产品在逐渐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经济价值在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出 口提高了对农产品的品质要求,使农产品的生产必须按照出口的要求进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必然会提高其经济价值,导致该产业产值上升,使其所占比重更加合理。工业品出口和外商投资的大幅增加要求第二、三产业必须适应国际化的要求,搭配更加合理并能更好的发展。 2.定量分析 烟台市1999年~2006年GDP与对外贸易数据如下表: 数据来源:烟台统计年鉴GDP:人民币外贸及出口额:美元 用SPSS软件对GDP与外贸额进行回归得Y=538.219+12.707X。Y:GDP,X:外贸额,样本决定系数R=0.997,常数的显著性检验:t=16.86>t(7)=2.36检验通过,系数的显著性检验t=31.61>t(7)检验通过(显著性水平为95%)。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它们的线性关系成立。烟台每增加一个单位的贸易额就增加将近十三单位的GDP,对外贸易对GDP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正如前面分析中所提到的对外贸易发展具有很强的乘数效应会促进许多相关行业的发展,使经济总体水平得到提高。再对外贸额与出口额进行回归得Y=517.603+22.376X1,X1:出口额。R=0.993 常数与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值分别为10.388和20.581远大于2.36,出口与GDP线性关系显著,并且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出口GDP增加超过二十二个单位,所以出口对GDP的作用更为显著。烟台在国内属于比较发达的地区,但与其主要贸易国日、韩、美相比是有很大差距的。烟台出口贸易的作用如此显著,这正如纳克斯所认为的,不发达地区应积极发展出口贸易,促进资本形成并提高生产率以促进经济快速增长摆脱不发达状态。所以烟台应当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积极推进外向型发展战略。 三、结论及***策建议 从前面的理论及实证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烟台市的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具有非常强的促进作用,所我们应该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同时我们也应该创造有利条件提升自己的优势以使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更为有利。对此本文有以下几点建议: 1.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努力培养技术型管理型人才 技术 管理水平的提高能够加快创新并提高产品的价值量,并能在国际贸易分工格局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烟台的出口产品中劳动密集型部分所占比重很大,技术含量低, 产品附加值低,产品价值与外国同类产品相差很大,出口利润率低,出口产品的大部分利润被外国进口商获得。所以我们要加大对资本和技术的投入并提高管理水平,以增强产品的资本、知识、技术密集程度,提高产品的价值增量,以赚取更大的利润。 2.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首先,加大对第一产业的调整,促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大力发展适合内外市场需求的农作物,使农业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以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同时积极对二三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其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增加其附加值,***府可以选择某些具有潜力的行业像信息、金融服务、新产品开发等进行扶持以增强其竞争力,让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在外贸和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市场引导和***府参与相结合使本市产业结构更能满足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能促进经济更好增长。 3.合理引导投资流向提高投资效益 烟台市投资增长迅速,但重复投资严重,根据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重复投资的收益率要低于市场收益率甚至会出现负值,重复投资不仅会带来很高的机会成本也会失去发展机会,所以应避免重复投资。烟台近几年发展起很多新兴行业,他们目前利润较低,资金缺乏但非常具有前景,我们应该把资金引向这些部门,让其尽快摆脱起步阶段进入迅速发展期。投资合理会使产品能更好的适应市场,使我们在国际贸易中更具竞争力,更有利于经济增长。
外贸经济论文范文2
摘 要: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因不同的经济条件而有所不同。运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利用广东省1987到2005年的年度数据,对广东省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之间的长短期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广东省的经济增长和进口、出口之间存在着长期的稳定关系,在长期内,不但出口对广东省的经济增长有积极贡献,进口贸易同样对广东省的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还表明,短期内存在出口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在长期则存在进口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依据实证检验的结果和相关理论分析,提出了重视、改善出口,扩大、优化进口的***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增长;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 1 实证分析 1.1 样本数据及分析方法 本文实证分析所使用的数据取自《2006广东统计年鉴》,用地区生产总值GDP表示经济增长水平,IM表示进口额,EX表示出口额。样本区间选取1987-2005年度数据。为了使数据具有可比性,进出口值分别用当年人民币对美元年平均汇价换算为以人民币为单位的进出口值;最后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把地区生产总值(GDP)、出口(EX)、进口(IM)换算成以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值。考虑到数据的自然对数不改变原来的协整及因果关系,并能使趋势线性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时间序列中异方差的影响,提高模型的拟合程度,所以对GDP、EX与IM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分别用lnGDP、lnEX与lnIM表示。 本文主要采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进行研究,所有计量分析,都使用EViews5.1进行。 1.2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的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1987年,广东省对外贸易总额仅210.37亿美元,其中出口101.40亿美元,进口108.97亿美元,净贸易逆差7.6亿左右。到2005年,广东省对外贸易总额达到4280.02亿美元,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30.1%,出口2381.71亿美元,进口1898.31亿美元,实现外贸顺差483.4亿美元,居全国首位。与此同时,广东省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GDP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0.9%。历年进出口与GDP如下两***所示: 从***1、***2可以看出, 原始的进出口与GDP样本序列都呈现共同的上升趋势,而一阶差分后的序列趋势消失。初步判断,原始的数据序列是非平稳的,而一阶差分后的序列是平稳的。进口、出口和GDP之间存在一长期稳定的关系。 1.3 样本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为了防止出现虚假回归,在利用OLS等传统方法对计量经济模型进行估计之前,应先对变量的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我们采用ADF方法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注:检验形式(C,T,K)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方程中所含的常数项、时间趋势项和滞后阶数,T=0表示不含有时间趋势项,当ADF检验值大于临界值时,表示序列不平稳 表1的检验结果表明,所有变量在5%的显著水平下都是非平稳的,但是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在5%的显著水平下都是平稳的,即LNGDP、LNEX和LNIM都是一阶单整过程,据此可以进一步检验三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1.4 样本数据的协整检验 为了确定LNGDP、LNEX、LNIM三个变量是否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我们用JOHANSEN的最大似然法(MLE)进行协整检验。根据对初始数据形态的分析,确定数据有确定性趋势,协整方程有截距项,选择滞后期为1。协整检验结果如表2表示. 由表2,有42.9025>35.1928; 16.3510<20.2618;于是迹统计量检验表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只有一个协整向量存在。说明在样本区间内,广东省的经济增长与进出口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稳定关系。标准化后的协整方程如下: LNGDP=0.4555 LNEX+0.5096LNIM+1.1409 (1) 从协整方程可以看出,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约为0.46,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约为0.51。这表示,出口每增加1%,将拉动广东省GDP增长0.46%;进口每增加1%,将拉动广东省GDP增长0.51%,说明从长期来看,出口和进口都对广东省的经济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且进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 1.5误差修正模型 根据Grange定理,一组具有协整关系的变量一定具有误差修正模型的表达形式存在。 由协整方程(1)可得误差修正项 ECM= LNGDP-0.4555 LNEX-0.5096LNIM-1.1409,采用EG两步法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如下: d(LNGDP)=-0.2211ECM(-1)+0.1573d(LNEX)(2) (0.0229) (0.0497) (-9.6573)(3.1630) (2)式中的第一组括号中的数字为回归系数的标准差,第二组括号中的数字为t统计量的值。可以看出,模型的回归系数基本上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短期调整系数(-0.2211)为负值,符合反向修正机制,但模型的拟合系数不是很高,这主要是因为重点考察的是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而省略了消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式中的误差修正项反映了广东省的经济增长和进出口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差分项表示的是相关变量的短期波动。误差修正项系数的t统计值为-9.6573,通过了5%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它表明DGDP受到长期均衡关系的显著影响。协整关系对GDP的增长起到了反向修正作用。误差修正项系数-0.2211表明,LNGDP在每年的实际值与其长期均衡值的差距约有22.11%在下一年度得到修正或清除。由于误差修正项的系数绝对值的倒数为4.5,可知短期波动调整到长期均衡的周期约为4.5年。(2)式还表明,出口的短期变化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出口每增加1%, GDP增加0.16%。 1.6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GRANGER(1969)提出了对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的方法,称为Granger因果检验法。笔者采用这种方法对样本区间内广东省的经济增长和进出口三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进行检验。一般来说,对外贸易的变化会对第二年的产出产生影响,所以本文选取滞后一阶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表3表示在滞后1阶和5%的显著水平下,出口是GDP的单向Granger原因,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十分明显,这一结果符合凯恩斯的外贸乘数理论.表3还表明,在GDP与进口之间在滞后1阶时不存在因果关系。 为了考察GDP与进口是否在较长时间内存在因果关系,本文还对GDP与进口在滞后3阶和4阶时进行了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如表4,5所示。表4表示在滞后3阶和5%的显著性水平下,进口是GDP的Granger原因,GDP不是进口的Granger原因。表5则表示在滞后4阶和8%的显著性水平下,进口是GDP的Granger原因,GDP不是进口的Granger原因。我们认为原因在于进口中引入的资本品和机械设备带来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等效应并不会立竿见影,其对GDP的贡献的滞后时间较长,一般需要3-4年,所以从较长时期来看,进口促进了经济增长。 2 结论和相关理论分析 利用协整理论、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于广东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第2页)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广东省的GDP与进出口三个变量都是一阶平稳变量,广东省经济增长与进出口三者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 (2)协整方程显示,广东省的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出口增长和进口增长都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从短期来看,出口对广东省的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推动作用,而且是广东省经济增长的GRANGER 原因。 (4)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传统的经济理论一般重视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策取向也多是鼓励出口,限制进口。我们的实证检验证明进口在长期中对经济增 长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我们认为主要是因为进口中往往包括大量的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它虽然不会直接对GDP总额产生正向促进作用,但是大量先进设备和技术的进口会促进科技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经济集约化增长程度的提高,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另外进口还具有弥补供给缺口、诱导国内需求的作用。 3 ***策建议 基于实证检验的结果和理论分析的结论,我们拟提出以下***策建议: 1.实施科教兴贸战略,加快出口产业的技术进步,从而提高制成品的技术和资本含量,促使出口产业在国际竞争的压力下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不断增强技术开发能力,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体制,使我省的出口贸易增长能真正通过刺激技术进步的机制,发挥对于国民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作用,在新的增长方式下,维持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2.在重视出口的同时,积极扩大进口,提高进口增长率,充分发挥进口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而且在连续数年保持巨大贸易顺差,外汇储备规模巨大的情况下,目前我们具备了增加进口的内外部条件。应该优化进口结构,实施效益发展,大力增加战略性商品的进口,主要进口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省内或国内又无法提供的商品和技术,特别是短缺资源、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等,从而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在分享国外技术进步和创新的基础上,加快我省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我省经济走上开放型的良性增长的轨道。另外,在进口产品和技术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学习国外先进的思维方式和观念,诸如效率观念、信用意识等,通过思想进步和制度创新来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
外贸经济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 本文利用深圳市1983-2011年的数据,对深圳市出口、进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并根据格兰杰定理建立了三者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协整分析结果表明,出口、进口与GDP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GDP是进出口增加的原因,进出口增长不是GDP增长的原因;从增长率的角度来看,出口对GDP的增长具有更强的促进作用,而进口对GDP的增长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 【论文关键词】 对外贸易 经济增长 协整分析 格兰杰因果检验 误差修正模型 自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正式将深圳定为“经济特区”以来,深圳经济特区的进出口贸易大幅度增长。1980年深圳的进出口总额仅为1751万美元,2001年深圳进出口贸易总额上升为685.97亿美元,其中,出口贸易总额为374.76亿美元 ,进口贸易总额为311.21亿美元。2002年深圳进出口贸易总额上升为872.16亿美元;其中,出口贸易总额为465.42亿美元,进口贸易总额为406.74亿美元;2003年深圳进出口贸易总额上升为1174亿美元,其中,出口贸易总额上升为629.71亿美元,进口贸易总额上升为544.29亿美元,2011年深圳进出口贸易总额上升为1472.7亿美元,其中,出口贸易总额为778.43亿美元,进口贸易总额为694.33亿美元。由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得出:.2011年进出口贸易总额是1980年的8411倍,是2000年的2.3倍。其中进口贸易总额是2000年的2.36倍,出口贸易总额是2000年2.25倍。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大大促进了深圳的经济增长,并且已经成为深圳经济增长的重要渠道。在此情况下,研究深圳进出口贸易对深圳经济增长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郝雁(2006)选取1981年~2011年度的数据对广东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时指出由于广东省的特殊情况,进口拉动经济的增长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而出口增长对广东省GDP增长的相关性较弱。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深圳市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格兰杰定理,通过对深圳市GDP、进口,以及出口三个变量的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以及误差修正模型,以分析进出口对深圳市经济增长的贡献问题。比较对外贸易的两个方面,出口和进口究竟哪一个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更大并分析主要原因,以求对深圳市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初步分析。 一、出口、进口与GDP的协整分析 1.数据的选取和处理 我选取1983年~2011年度数据作为样本空间,数据均来自《广东省统计年鉴》(1995年~2005年):在变量的选取上,进、出口总额均用当年的平均汇率换算成以人民币为单位的进、出口总额,同时,考虑物价水平的波动,因此采用剔除物价因素。取(1983=100)的实际GDP、实际出口总额和实际进口总额。另外,分别对实际GDP、实际出口总额和实际进口总额取对数以消除数据中存在的异方差,分别用:Lny=Ln(GDP/P)、LnX=Ln(EX/P)、LnM=Ln(IM/P)表示自然对数的实际GDP、实际出口总额和实际进口总额。 2.单位根检验 由于对非平稳变量建立回归模型会产生虚假回归的问题,所以首先对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滞后期的选择采用AIC准则。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如上表所示,检验结果表明LNY、LNX、LNM的ADF值均大于5%的临界值,它是属于不平稳的。经过一次差分,经检验,其ADF值均小于5%的临界值,则表明他们是平稳的。所以LNY、LNX、LNM是~I(1),即3个变量是一阶单整变量。 3.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是用来检验非平稳变量之间的是否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如果若非平稳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它们之间的差即非均衡误差是平稳的。根据Johnson的最大似然方法来检验LNY、LNX、LNM之间的协整关系,其中滞后期的选择根据非约束的VAR模型的残差分析结合似然比检验而得到。本文将模型的滞后阶数取1,然后可得相应的检验结果。 由所得检验结果知:LNY、LNX、LNM3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估计出的协整关系如下: Ut=LNYt-0.36LNMt-0.40LNXt-2.5(1) (3.33)(4.40)(8.17) 对Ut进行单位根检验的结果结果中ADF值(-3.77)小于5%下ADF的临界值(-3.0294),序列是一个平稳序列。综上,我们可以得出:LNY、LNX、LNM3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二、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 协整检验结果告诉我们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这种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进一步检验。作Granger因果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 检验结果表明:在5%临界水平上经济增长是进口增加的原因和出口增加的原因,出口增加和进口增加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进、出口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对外经济***策决定的,同时隐含了深圳目前的进、出口水平还没有达到显著拉动经济增长的能力。 三、误差修正模型 根据格兰杰定理,一组具有协整关系的变量一定有误差修正模型的表达式存在。我们用et表示模型(1)中的残差项Ut 作为非均衡误差项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LNYt=0.16-0.06LNMt+0.29LNXt-0.07et-1 (2) (5.37)(-0.89) (5.07)(0.67) R2=0.619s.e=0.09 DW=1.57T=22(1983-2004) 由于模型中的变量LNMt的系数值没有统计特征,所以把该变量从模型中剔除,最后确定误差修正模型如下: LNYt=0.16 +0.27LNXt-0.10et-1(3) (5.4)(5.19) (1.06) R2 =0.60 s.e=0.09 DW=1.59 T=22(1983-2004) LM1=0.36 LM2=0.16 ARCH=0.02 模型(3)的回归系数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误差修正项系数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式中LM1和LM2分别是检验随机项一阶和二阶自相关的统计量,因为对于模型(3)有LM1Πx20.05(1)=3.84, LM2Πx20.05(2)=5.99,所以该模型不存在自相关。式中的ARCH是检验随机项是否存在异方差的统计量,因为对于该模型有ARCHΠx20.05(1)=3.84,所以该模型不存在异方差。对于模型(3)中的残差序列的正态性检验结果为***=1.29,这表明回归残差序列满足正态性,不存在自相关和异方差。验证了ECM模型的有效性。完整的ECM模型如下所示: LNYt=0.16 +0.27LNXt-0.10(LNYt-0.36LNMt-0.40LNXt-2.5) ECM模型显示(对数)深圳GDP与出口年增长量序列存在紧密关系,尤其存在稳定密切关系。也即是说从增长率的角度来看,出口对GDP增长率增长更具有促进作用,而进口对GDP增长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平均来说(对数),出口年增长量以0.27的比率影响GDP的年增长量变化。即出口增长率每增加1%,GDP增长0.27%。上一年度的GDP、 进口、出口的非均衡误差以0.10的比率对本年度的(对数)GDP做修正。 四、结论 通过对深圳市GDP和进出口的协整检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的Granger因果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来分析经济增长同进出口之间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 1.从短期来看,进口贸易的效益(进口设备的利用等)没有发挥出来,经济增长存在巨大潜力。 2.从长期来看,GDP与进出口之间存在惟一的协整关系,即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的均衡关系;但是进出口与GDP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GDP增长是进出口增加的原因,而进出口增加不是GDP增长的原因。 3.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从分析中可以看出,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即进口增长对深圳GDP增长的相关性较弱。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比较显著。究其原因,深圳的发展有目共睹,深圳属于技术密集型的企业比较多,有大量的人才优势和国际地区优势,故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进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针对以上分析结论,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深圳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建议: 1.深化外贸体制和外贸企业改革。在现在有基础上,经积极推动外贸企业的发展,以确保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同时大力扶持和引导生产企业和地区外贸企业的发展,培育外贸经济增长点; 2.大力发展对外加工贸易; 3.大力引导深圳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发展,鼓励引进先进技术,机器设备,积极发挥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外贸经济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自2006年3月起,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第一季度我国外汇储备增加1357亿美元,同比多增795亿美元。不过欣喜之余,何有效管理庞大的外汇储备,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其中外汇储备的多元化成为人们主张管理中国外汇储备的一种解决方法。本文就外汇储备的多元化问题进行了论证。
中国已经是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中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所占比重大约是70%。根据公开数据,截至2005年11月底,中国实际持有美国国债的总量为2500亿美元左右。在人民币升值压力下,人民币的升值就意味着美元的贬值;虽然升值意味着购买力的增强,但是由于外汇储备几乎都是美元资产,又意味着外汇储备的跌价。因此,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今天,外汇储备的多元化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和必要了。
一、关于外汇储备
(一)什么是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是指一国货币当局所持有的、可以用于对外支付的国外可兑换货币。并非所有国家的货币都能充当国际储备资产,只有那些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且能自由兑换其他储备资产的货币才能充当国际储备资产。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在对外贸易与国际结算中经常使用的外汇储备主要有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等。
(二)外汇储备的作用
1.调节国际收支
一定的外汇储备是一国进行经济调节、实现内外平衡的重要手段。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动用外汇储备可以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促进宏观经济的平衡。同时当汇率出现波动时,可以利用外汇储备干预汇率,使之趋于稳定。
2.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本币汇率
为了保持稳定,本国管理机构可以通过自己手中持有的外汇储备,去进行干预。
3.维护国际信誉,提高对外融资能力
一个国家的偿债能力,很大一部分是体现在他的经济实力上,经济发展是基础。外汇储备是最直接的保证能力的体现。
4.增强综合国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
外汇储备代表着我国央行的资产,外汇储备越多,央行资产就越多。我国进行国际事务就越有经济支持。同时,当国际发生金融危机时,我国就越有能力去面对。
二、我国外汇储备的现状
(一)现状
自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外汇储备便开始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期。从体制改革之后的1995年到2005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从736亿美元迅速扩张到8189亿美元,10年间增长了将近10倍。这在我国乃至其他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增长的历史上都是从未有过的。进入2006年以来,由于贸易顺差和外资流入增长的继续推动,外汇储备进一步增长,至2月底攀升至8536亿美元。与日本同期8501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额相比,高出大约35亿美元。这意味着我国首次超过日本而成为世界上拥有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
(二)存在的问题
1.外汇储备持续增加意味着我国大量的资源正被国外利用。国外需求的增加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内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但也意味着我国大量的资源被外国所利用。大量外汇储备的背后,实际反映的并不是国民财富的增长,而是我国大量的实物资源不断地输送到美国等国家。
2.外汇储备大量增加,需要付出高额成本。我国外汇储备70%以上是美元资产,而美元汇率自2002年至今已缩水40%以上,且市场预期,今年美元会持续贬值,潜在的利率损失不容忽视。因此,拥有庞大的外汇储备,意味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
3.持续增长的外汇储备,容易引发通货膨胀。1994年汇率并轨以来,外汇储备的持续快速增加,使得外汇占款成为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途径,这会对宏观经济运行和金融形势构成不利影响,给我国货币***策带来中长期的通货膨胀压力。
4.外汇储备过多,将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从2006年7月21日起,美元与人民币的固定比价被颠覆,渐进式升值已成定局,这会导致我国商品出口竞争力的削弱,继而会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从这个角度看,外汇储备也不宜过多。
5.大量的外汇储备,不利于对外低成本融资。
(三)实行外汇储备多元化的必要性
由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在我们现在超储备的情况下,问题已经越来越多,尤其是我国外汇储备中,以美元所占份额最大,而从全球经济情况来看,美元在持续走低,并还有进一步贬值的风险,这无疑对我国外汇储备大大缩水。中国现本身是一个非常需要资金的国家,却用外汇储备大量购买美元资产,等于变相地向美国提供了低息贴现贷款。
三、我国实行三、外汇储备多元化对我国经贸的影响
(一)外汇储备多元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
1.汇率体制的改革。外汇储备要想保值必须进行多元化投资,如实施多元化的外汇储备策略,加大其它货币的投资权重等。但现在***府的决策也是步履维艰,如果提高利率,则会抑制消费信贷和投资的增长,目前互补***策的空间越来越小。所以汇率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
2.产业的升级。实行外汇储备多元化的过程多,过多的货币储备***府应如何处理呢?我认为***府可以将这些外汇储备投向高附加值的产业,通过资本来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升级,同时,这也有助于企业在不同区域开展不同的生产经营计划,缓解沿海地区的生产压力,实现区域的平衡发展。
(二)外汇储备多元化对我国贸易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的储备主要是美元,其在美国的投资渠道主要是美国国债和银行储蓄等。RoubiniGlobalEconomics的经济学家布拉德·塞泽尔表示,估计中国外汇储备中大概有70%为美元资产,20%为欧元资产,另外10%为包括日元和韩元在内的其他货币资产。其中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便是美元比重过大的问题。我们实行外汇储备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因此有利于我国货物的出口。尤其在人民币升值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就显得更加重要。但同时我们也发现,这只是一条缓兵之计,最终出口形式又不是外汇储备多元化所能根本解决的。超级秘书网
四、做好外汇储备的多元化的见议
(一)中国外汇储备多元化是一个渐进过程
首先,中国直接通过国际金融市场调整外汇储备的数量非常有限,这既不符合中国利益,也可能人为加大来自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的压力。无论将美元资产换成何种形式的外汇金融资产都可能导致美元贬值或美国债券价格下跌,这将给本已受累于贸易伙伴制裁的中国企业制造更多麻烦。
其次,中国目前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配合经济改革和宏观调控。
(二)应加大黄金和能源储备比例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3月,我国外汇储备中的黄金储备为1929万盎司,约为600吨。目前我国黄金储备仅占外汇储备的1.3%,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采用的3%-5%的一般标准。而在当前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国中,我国是惟一尚未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国家。而美、日、德的石油储备量分别相当于其158天、169天、117天的消费量。所以黄金和能源储备对于我们来说也是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钱荣,《国际金融》,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张泰欣,“今年人民币升值幅度有望突破5%外储运用成焦点”,《中国证券报》,2007年02月09日版。
外贸经济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 利用浙江省1990年~2011年的相关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测算对外贸易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拉动度及对外贸易与浙江省经济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实证分析,可知进出口贸易能促进浙江省的经济增长,并促进浙江省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论文关键词】 对外贸易 经济增长 贡献率 拉动度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全省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0.7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852.3亿美元,年均增长30.1%,高出全国同期年均增长速度14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从1978年的0.3%增加到2011年的7.4%。尤其是1998年以来,出口规模稳居全国第四,出口增速不仅全国领先,而且在沿海主要省市中也处在领先地位。贸易顺差更是连续多年名列全国第一,2011年浙江实现贸易顺差310.9亿美元,占全国贸易顺差 (320亿美元)的97.2%,浙江省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对推动经济增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从纵向的增长速度,还是横向的国内比较,以及结构性的产品升级,浙江的对外贸易堪称中国外贸奇迹的典型代表。因而对浙江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简要的文献回顾 当前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已成为理论界探讨的热点问题,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如陈家勤(1999)通过对进出口依存度、进口GDP增长弹性的研究,得出结论认为进口增长对GDP增长发挥了较大作用;林毅夫等(2001)通过联立方程组,得出“出口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大作用”的结论;石传玉等(2003)运用误差修正模型,得出“短期内出口促进经济增长、长期内进口与出口共同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尽管各自选用的方法不同,结论有异,但一个广为接受的现实是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然而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因而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在不同地区可能存在着不同的数量关系。笔者旨在分析对外贸易对浙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度,进而分析对外贸易与浙江经济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并据此提出***策建议。 二、对外贸易对浙江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 为分析对外贸易对浙江经济增长的作用,笔者引入对外贸易的贡献率和拉动度两个概念。对外贸易的贡献率是指对外贸易变量的增量与GDP增量的比率;对外贸易的拉动度则指对外贸易的贡献率与GDP增长率的乘积,它表明在GDP的增长中有多少是由对外贸易贡献的。然而在实际测算对外贸易的贡献率和拉动度时,到底采用哪一对外贸易变量,并无统一的认识。净出口分析法认为应采用净出口增量,因为按照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恒等式:GDP=C+I+(X-M),这里C表示消费,I表示投资,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X-M)表示净出口。用增量的形式表示,则有,式中表示各变量的增量。这意味着GDP的增量是由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大需求因素的增量决定的,因而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应由净出口增量与GDP增量的比率(百分数)来表示;相应的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度则等于该比率与GDP增长速度的乘积。而出口总量法则强调出口总量增长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因此认为应采用出口增量与GDP增量的比率表示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用该比率与GDP的增长速度的乘积表示对GDP的拉动度。以上两种方法现实中都有所采用,因此这里笔者根据有关统计数据分别按以上两种方法计算了1996年以来对外贸易对浙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度,结果见表1: 表1 1996-2011年对外贸易对浙江GDP增长的贡献 资料来源:根据2005年《浙江省统计年鉴》的数据资料整理计算。 从表1可以看出,对外贸易对浙江GDP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度波动较大,但总体具有正的趋势。按照净出口分析法,1996年~2011年9年间除1996年的贡献率和拉动度为负值外,其余年份均为正值,2011年达到最高,贡献率为41.67%,拉动度为8.2%,说明2011年浙江GDP增长的1848亿元中有41.67%是由净出口贡献的,GDP增长19.67%,其中有8.2个百分点是由净出口拉动的。按照出口总量法,各年份均为正值,2000年达到最高,贡献率为81.04%,拉动度为10.14%。总体上看,亚洲金融风暴以后的1998年,外贸对浙江GDP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度有所下降,在加入WTO以后的200 2年、2003年、2011年,外贸对浙江GDP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度均有所上升。 但无论净出口法还是出口总量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净出口法完全将进口作为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负面因索来考虑,认为进口产品完全是对国内需求的抵消,是国内可供商品的完全替代。而出口总量法则完全不考虑进口,认为进口产品是国内供给不足的补充,两种方法都有极端性。为了比较准确地衡量对外贸易对浙江经济增长的作用,下面笔者采用定量方法分析对外贸易与浙江经济增长的关系。 三、对外贸易对浙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1.变量及模型选择 为了进一步分析对外贸易与浙江经济(GDP)之间的数量关系,笔者选用浙江省的出口、进口、GDP年度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原始数据(见表2)取自2005年《浙江省统计年鉴》,样本区间为1990年~2011年。 表2 1990年~2011年浙江GDP与进出口额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GDP及进出口数据见2005年《浙江省统计年鉴》,其中GDP数值根据当年中美汇率换算而得(1990年:5.2;1991年:5.4;1992年:5.7;1993年:5.8;1994年:8.6,1995年:8.4;1996年~2011年均为8.28)。 为了消除GDP和进出口数据中存在的异方差,对上述各变量分别取对数,并建立如下的线性回归方程: (1) (2) 式中,Y代表GDP,X代表出口,M代表进口,为出口趋势的截距和斜率,为进口趋势的截距和斜率,为误差项。由于笔者旨在考察对外贸易与浙江GDP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因此模型中忽略了影响GDP增长的其他因素。 2.回归结果及分析 借助SPSS软件,对表2中相关变量取对数后,采用最小二乘法,对以上模型(1)、(2)分别进行回归,回归结果见表3。 表3 模型的回归结果 从回归结果看,模型(1)的拟和度很好,调整的,表明方程总体线性关系在97%的水平上成立。从经济意义考虑,,表示出口的增加能够促进GDP的增长;从统计角度看,回归系数的估计值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回归方程为:lnY=3.295+0.631lnX,这表明在只考虑出口对当年经济影响的情况下,出口每增长1%,将会使浙江GDP增长0.631%。 从模型(2)的回归结果看,模型的整体拟和度很好,调整的=0.962,但是由D.W值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回归模型的误差项却存在正的自相关,因此在模型中增加AR(1)项,并且以作为AR(1)项,进行重新回归,得到修正的回归方程: lnY=1.776+0.262lnM+[0.567AR(1)] 方程中各项系数均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并且整体拟和度也有所改善,调整的=0.987,D.W=2.674,该方程表明,进口每增加1%,浙江当年的GDP相应会增长0.262%。 模型(2)表明进口也会对浙江GDP的增长具有拉动作用,这似乎与传统的理论有悖,传统理论认为,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主要依靠出口或净出口。实际上,根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虽然短期内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大需求因素。但是,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则主要取决于要素供给的增加和生产率的提高。要素供给的增加包括资本和劳动供给的增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则包括产业结构优化、规模经济、制度创新、知识进展等,这些都与进口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进口中往往包含大量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它虽然不会直接对GDP总额产生正向促进作用,但大量先进设备和技术的进口会促进科技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经济集约化增长程度的提高,从而导致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最终促进GDP增长。从这一点考虑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进口对浙江省的经济增长也有促进作用了。 三、结论与***策建议 以上分析表明,对外贸易对浙江的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加入WTO以后,其促进作用在不断加强。因此发展对外贸易,有利于浙江利用海外资源来推动经济发展,也有利于浙江在更大的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从实证分析中可以看到,进口也能促进浙江经济增长,因此在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的大环境中,浙江经济要想在更加激烈的外部竞争压力下持续发展,在不断保持出口优势,提升出口质量、品牌、结构的同时,也就应充分发挥进口的作用,只有这样, 才能使浙江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才能在国际贸易中获益更多。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考虑,应该限制低科技含量的商品进口,引进高科技含量、可同时服务于出口部门和非出口部门的技术设备和智力资源,提高河北GDP的进口弹性,以利于浙江经济长期可持续性发展。
外贸经济论文范文6
国家已经很明确地提出了“走出去”战略,各级***府要将这一战略贯彻到底。一方面,各级***府要找准位子,多在调控、监管和服务上想点子,下功夫,经营决策一定要让企业拿,切不能替企业包办。另一方面***府一定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走出去”战略。从小的方面讲,要制定适合企业发展战略和市场开发战略的具体识方案。如对于资源开发型项目,其关键点是要立足于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和我国的友好国家,将投资定位于这类国家基础建设中所急需的能源、矿产等战略资源和人民生活必需的农牧渔业资源;引导企业将过剩的生产能力和成熟技术向外转移。
2.***企联手避免贸易壁垒
***府和企业要共同联手避免贸易壁垒,避免损失。从***府方面来讲。一是搞好预警机制的建设,真正能够起到对外贸易加以的保护前置化预警。二是搞好优惠措施的制定,搞好循环经济的发展,要大力推进企业绿色经济的发展,以及推进绿色企业的发展。在企业的发展上搞好标准化建设,特别在标准、技术规范方面与国际通行作法接轨。三是***府要为企业服好务,要积极主动地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避免贸易风险产生。可以从劳务输出,境外投资,技术输出等多方面鼓励企业在消费国建设厂房,就地加工,让产地和销售地合二为一,从而有效避免贸易壁垒的产生。
3.完善原产地规则
***府一定要搞好原产地规则的规划,让原产地规则做到真正合理、使用科学、适用于我国的企业。***府要依据我国对外贸易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增值百分比的比例,将其确定在合适的比例之上。特别要注意对于原产地的判断标准不可以太低,尤其是对于判断出口货物原产地的标准更不能过低,这一点尤其重要。在标准上,对于原产地的判断规则要有可操作性,确保技术条件手段严格,执行之时适当灵活,避免机械。对于可签发原产地证的单位要做好管理,据有关方面调查,当前我国可签发原产地证的单位太多,约有二百余家,各家的签发标准不统一,尺度不一致,为原产地证签发带来了许多困难。这200余个单位平均每年签发原产地证一百多万张,平均每个证手续费收取几十元。还有一些发证单位,只是盖章收费了事,从不检查其合同产品是否符合与原产地的规则相附,更不对货物商品进行检查,纯粹是一种商业盈利性收费单位。此种混乱不堪的局面毫无疑问,极不利于规范执行我国的原产地规则,也会影响到我国与一些国家的贸易关系,因此一定要强化对原产地证发放的管理工作。一是提升签证发发放规范程度,二是减少签证单位数量。三是做到发证与商品检验相统一。
外贸经济论文范文7
一、我国的比较优势在未来世界贸易中的优势将下降
在经济日趋全球化的今天,对外贸易被看作是提高效率与促进增长的重要手段,而不要仅仅被当作平衡国内市场余缺的不可缺少的手段;比较优势战略强调的正是对外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入了比较优势战略的行列,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沿海地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我国成了鞋帽、纺织品、箱包、旅游产品的世界头号生产与出口大国,而且在发达国家占有很大的市场。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在“六五”期间年平均增速12.8%,“七五”期间为10.6%,而“八五”期间则高达19.5%,连续多年保持外贸出口额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的记录,从而使我国的外贸进出口总额自1978年到1997年间增长了13倍,同期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由第30位跃升至第10位。与此同时,经过20年的持续发展,199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8000亿美元,居世界第7位,而且将继续上升。如果按世界银行的购买力平均价格计算,我国的经济规模已达美国的40%,是当今世界上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第4经济大国。这意味着我国客观上已走向大国经济,这从对外贸易规模的特征上尤其可以证实。首先,我国对外贸易总规模已超过3400亿美元,在“七五”计划末期已挤进世界贸易大国前15位。这15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比利时与卢森堡合计统计)通常要占世界贸易总额的70~80%,因此国际经济组织和研究机构在分析、预测全球贸易走势时,都非常注意排名前15位的贸易国家和地区。1995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2000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刚好有15个。以2000亿美元作为贸易大国的最低衡量标准,当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为2808亿美元,所以中国不仅完全有资格进入贸易大国行列,而且还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贸易大国。其次,出口供给能力与国内市场容量空前增长。若将中国的出口与东南亚及东亚地区进行比较,更能显示出中国较强的出口供给能力。1980年—1985年,中国的出口还处在起步阶段,与实现出口起飞的韩国和我国台湾相比,增长率和总量都比后二者低。1985年—1990年是亚洲地区出口的黄金时期,中国仅次于泰国,增长速度稍高于韩国和我国的台湾省,高于东南亚地区4国的平均数许多;1990年—1995年,中国出口在亚洲地区位居前列。总体上看,将1994年与1980年对比,中国的出口增长了585%。由于中国出口基数较大,到1994年出口的总和相当于东南亚地区4国的78%,而1978年这一比例为37%。所以10多年来,中国出口增长速度不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增长较快的东亚、东南亚地区,这是人们所公认的,因而引致了全球贸易大国的普遍关注。
另一方面,进口能力迅速扩大。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大,其进口也迅速增长,进口额已超过东欧经济转型国家之和,也大于拉美两个最大的贸易国墨西哥与巴西的总和,从而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尤其重要的是,我国进出口意向开始左右或影响某些重要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而大国贸易不同于小国贸易的一个重要标志就在于大国的供求能左右国际市场价格。中国的经济规模决定了它对世界贸易的影响力,它的进出口量的变化会导致一些国际市场价格的不稳定。在出口供给方面,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供给国,左右全球此类产品供给国际市场价格的作用也日益明显。
在我国外贸具有大国经济规模以后,开始遇到一些特有的难题。首先,出口扩张难度增加。我国出口已突破1800亿美元大关,作为贸易大国的基数已经很大,如果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将意味着每年新增一个中等贸易国的贸易额,这显然是不容易达到的。其次,贸易摩擦加剧。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走了一条从资源性产品为主,到纺织品、服装和鞋类为主,再到低附加值机电产品为主的升级道路,基本与中国的比较优势战略相吻合。中国在十多年时间内由不起眼的贸易小国一跃而为贸易大国的变化,给原有的世界贸易格局以强大冲击。贸易伙伴国为保住其既得市场份额,对新崛起贸易大国加以歧视在所难免,因此我们今后将面临对处贸易摩擦长期化的局面。
第三,贸易条件趋于恶化。由于我国进口量庞大,经常引起大宗进口原料价格上扬,同时由于国际上劳动密集产品出口竞争日益激烈,再加上我国此类产品生产规模增长过快,引起此类商品价格逐年下降,这两方面的作用使得我国总的贸易条件趋于恶化。事实上我国目前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的问题已经主要不是缺乏价格竞争力的问题,而是因价格太低或下降过猛而失去市场。所以任何可能导致出口商品价格大幅度下降的贸易措施发挥作用的余地将越来越小。更何况90年代以来中国与几个大的贸易伙伴之间均存在较明显的贸易顺差,出口商品价格的人为调整可能引致主要贸易伙伴的强烈反应乃至保护主义举动。
最后,劳动密集型产品优势难以为继。原因是:其一,我国国内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工资增长远远超过经济效益的增长,致使单位产品工资成本上升。其二,计划生育***策引起人口结构变化,目前中国年轻工人占工人总数的比例大致与其他亚洲大国(如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水平相当。但二十年后这个比例将会远低于其他国家;同时老年人在社会中的比重会直线上升,这对低劳动成本依赖型产业将产生不利影响。其三,尽管发达国家劳动力价格较高,但由于其自动化积蓄越来越高,劳工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将会大幅度减少,这样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与发展中国家的同类产品的竞争中越来越处于有利地位。其四,虽然90年代中国在利用低成本劳动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从长期看,中国经济发展不能依靠于此。这种以低素质劳动力为基础的产业发展导向不可能一直维持国际竞争优势,产业结构的升级也难以进行,而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产品的劳动力增值量将远远低于信息增值量,以低成本劳动密集为优势的国家将逐步失去发展的动力。
二、未来对外贸易在大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美国国际经济学家斯蒂芬·梅基认为,大国经济具有较小的对外贸易份额,对外贸易份额随国家经济规模成反比变化,即一国的幅员与经济规模越大,对外贸易在该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就越小。他称此为对外贸易份额下降第一规律。库兹涅茨也以统计数据表明,在不同国家,随着人口的增加,其对外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递减。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如果一个区域仅是弹丸之地则几乎所有的贸易都是对外贸易,如果把全球看作一个国家,则无外贸可言;其二,商品的运输成本越高,发生国际贸易的机会就越小,这样大国对本国供给的依赖程度越大。我国拥有广大的内陆地区,疆域辽阔,内陆地区与外界联系较小且运输条件较差,决定了我国的需求只能更多地依赖本国的生产,供给只能更多地依赖本国的消费,因而无法长期坚持较高对外贸易份额的比较优势战略。
李嘉***的比较成本说以国家为分析单位,以国内贸易机会的完全被利用为前提来考虑一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因而,它没有可能分析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关系。其实从各国的经济系统的运行看,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处于同一层次,总是同时发生和互相影响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共同构成了经济系统循环的一个环节。从供给方企业角度看,对外贸易和国内贸易没有本质的差别,都是企业实现其产品价值的最后阶段,是再生产得以维持和扩大的关键,企业也必须在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之间进行选择,因为出口和国内销售的总量反映了企业占有市场的大小。无论是国内贸易还是对外贸易,对企业来说,它们和生产活动一样,都不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手段,在二者之间的偏重取舍,均以是否有利可***为转移,所以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可以相互替代。这对于疆域辽阔,地区间要素禀赋差异显著,国内贸易尚有发展潜力的大国经济而言,特别具有现实意义。其一,国内市场的巨大会使其国内贸易量远远超过对外贸易量,国内贸易在经济发展中可发挥比对外贸易更大的作用;其二,国内地区间分工和贸易通过降低一国国内生产成本,可以成为提升其国际竞争力的一个来源;其三,有助于我们评价要素比较优势理论对于大国经济的适用程度,从而确立更适合国情的贸易战略。
大国经济国内市场庞大,国内贸易机会众多,主要依靠国内市场中的竞争,特别是地区间的贸易,也能够获得规模经济,提高竞争力。这使它们可以不必像小国那样过多地依赖国外市场,就能实现同样的经济发展。无论是地理疆域还是人口规模,我国都是可以划入大国经济行列的。按照以上论述,我国的对外贸易额也不能无限扩张,因为受体制等因素的影响,一些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没有竞争优势,不能成为出口产品。另外,我国总的经济规模比小国经济大得多,出口产品的绝对数量很大而外部环境所能容纳的很有限,并因而常常比小国更容易成为别国保护***策的作用对象。最后,国内市场巨大,出口所能带动的增长很有限,仅靠一种或几种产品出口量的增加就可获得显著发展的想法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依托国内市场,我国同样可以获得迅速的增长。
三、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在于国内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迈入快车道。伴随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对外贸易在国内经济总量中的份额逐步提高,外贸与经济总量增长也日益息息相关,海外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总体上在提高。目前,通常采用支出法来计算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其公式如下:
外贸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度=(净出口增量÷国内生产总值增量)×国内生产总值相对增幅
通过上述公式,既可求得外贸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度(贡献度×国内生产总值相对增幅),亦可求得外贸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度(净出口增量÷国内生产总值增量)。支出法是从社会最终使用的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一定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最终使用去向分为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和净出口三部分,将这三部分价值相加就是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其计算方法为:
国内生产总值(G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上式中,最终消费是一定时期用于居民消费和***府消费的货物与服务的价值;资本形成总额是同期用于固定资本形成和存货增加的价值之和;净出口是同期货物和服务出口价值减去进口价值后的净额,在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它是一个比外贸进出口差额宽泛的概念。所以,经济增长有赖于最终需求的扩大。最终需求由上述消费、投资、净出口和存货增加四部分组成。通过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在这四部分中,消费和净出口可以说是最终需求,而投资和存货增加则是相对意义上的最终需求。这是因为,投资的结果是扩大后备生产能力从而满足更多的消费或净出口需求,如果没有消费和净出口的扩大,投资的扩大只会形成更大规模的闲置生产能力。存货增加要计入国内生产总值,通过扩大库存的确也可以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但这其实是表面现象,因为存货增加意味着资金占压,将导致成本上升,盈利减少,是一种被动的投资行为。根据上述一系列公式,可以计算出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初步结果。(见下表)
总需求结构及各种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度
年份各种需求占GDP比例(%)各种需求增长对GDP增长贡献(%)
消费固定投资存货增加净出口GDP增长固定投资消费存货增加净出口
197862.129.88.4-0.311.7
197964.328.37.9-0.57.61.256.170.31-0.13
198065.429.06.0-0.37.82.735.83-0.830.08
198167.525.66.70.25.2-0.974.950.830.39
198266.327.24.91.79.13.725.09-0.941.24
198366.228.14.90.810.94.017.100.54-0.75
198465.529.74.80.015.25.829.420.66-0.69
198565.530.28.5-4.213.54.388.833.42-3.13
198664.630.67.4-2.58.82.915.160.020.71
198763.231.84.90.111.64.526.38-1.181.87
198863.731.45.9-1.011.33.417.391.13-0.63
198964.126.410.7-1.14.1-0.662.782.06-0.08
199062.025.89.32.83.80.811.66-0.091.43
199161.827.97.42.99.23.755.530.420.33
199261.732.25.11.114.27.368.69-0.80-1.06
199358.537.65.8-2.013.57.296.611.09-1.49
199457.835.85.11.312.63.877.030.391.31
199558.134.26.01.710.52.946.251.000.31
199659.233.65.12.19.62.936.27-0.040.44
199758.833.83.83.68.83.104.89-0.871.69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摘要1998》按现价计算。
外贸经济论文范文8
影响: 一.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我国出口有望维持增长 二.全球国际直接投资(FDI)流量大幅减少,不会抑制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增长 三.国际油价上涨可能对我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对策: 一.积极实施双边、区域、多边并举的全球经济关系战略 二.全面评价贸易的贡献,努力解决出口退税资金不足问题 三.积极推进结构调整,适应进口贸易的自由化 四.建议今年基本维持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税收优惠***策 五.暂缓变动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汇率***策 风向标 一、去年全年及今年的国际经济形势 (一)去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复苏没有预料的明显 ——美国和欧盟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 ——主要工业国股市急剧滑坡,美元大幅度贬值。 ——拉美出现金融动荡。 ——世界贸易额萎缩,投资大幅度减少。 (二)国际组织已调低美国和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预测值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其最新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秋季报告中认为,全球经济增长将持续下去,但主要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将低于以前的估计。其中,美国和欧元区在2002年的增长率被分别下调了0.1和0.5个百分点,其在2003年的增长率则被分别下调了0.8和0.6个百分点。由于预计日本经济已经触底,明、后两年的增长率被分别调高了0.5和0.3个百分点。 另据联合国2002年10月9日发表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2002年全球经济将增长1.7%,2003年的增长率则为2.9%,这比先前的预测值分别低了0.1和0.3个百分点,美国在2002年和2003年的增长率将分别为2.3%和3.2%。 此外,欧盟委员会已将欧元区2002年经济增长率预测值由1.4%调低至1%,日本***府则预测日本在2002年的经济增长率为零。 (三)今年全球经济走势并不看好 美、欧、日均不大可能出现强劲增长,亚洲的增长也有出现波动的可能。去年9月份,美国的汽车销售猛跌,商品零售额下降1.2%。如果房地产市场也出现降温,则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2/3的私人消费将难以拉动经济增长。欧元区消费和投资乏力,欧元升值将削弱出口竞争力。日本的企业投资仍在减少,通货紧缩现象依然严重,失业率居高不下,金融机构不良债权继续增长,***府尚无良策在短期内解决结构性问题。亚洲新兴经济体在去年上半年的强劲增长主要得益于IT行业生产和贸易的复苏,但对美国市场的高度依赖和IT产业本身较强的波动性,使亚洲的增长具有一定脆弱性。 此外,短期内还有一些影响今年全球经济走势的不确定因素。一是美伊战争可能导致油价进一步上涨。根据海湾战争的经验,市场预期使油价在开战之前就达到高点,开战后则逐渐回落。如果美伊战争的持续时间和波及范围超出了人们的预期,油价就有可能从目前的高点继续攀升,打击全球经济复苏;二是发达国家股市仍不稳定,有可能再跌。目前,美国仍不断爆出新的公司财务丑闻,投资者信心备受打击。如果发达国家股市继续下跌,必将进一步加大财富缩水效应,严重影响投资和消费;三是不能排除美元大幅度贬值的可能性。虽然美国在第二季度增长放缓,但进口却大幅增加,预计全年经常项目赤字将达到GDP的4.6%,而且由于推行减税计划,全年财***赤字也将达到GDP的1.75%。这些都可能影响美元的稳定。此外,美元资产的吸引力在下降,不排除投资者将资金继续撤离美国的可能。 根据上面的分析,去年全球的经济增长率可能略高于上年,今年即使国际市场不出现大的波动,也不大可能出现强劲增长。 二、国际经济形势对我国的影响 (一)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我国出口有望维持增长 去年前9个月,我国出口额达232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4%,月度平均出口额迈上了250亿美元的新台阶。主要原因,一是美国经济复苏,对我进口需求增加,去年前8个月我对美出口同比增长22.7%;二是全球IT产业复苏,需求猛增,去年前8个月我国计算机及电子、通讯产品出口同比增长46.3%;三是人民币跟随美元贬值,增强了我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估计去年全年出口可实现15%以上 的增长幅度。 不过,我国主要出口市场在发达国家,鉴于欧美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增加,全球IT产品需求的增长势头可能减弱,加上去年的高速增长抬高了基数,不应指望今年出口维持去年的增长速度,但只要美欧不重新出现衰退,国内***策保持稳定,今年出口实现5%的增长还是有可能的。 (二)全球国际直接投资(FDI)流量大幅减少,不会抑制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增长 去年前9个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396亿美元,同比增长22.6%,预计全年将首次突破500亿美元大关,今年也将保持稳定增长势头。一是我国兑现入世承诺,扩大市场准入领域,市场规模优势将进一步凸显;二是全球非石油商品价格走低,竞争激烈,而我劳动力尤其是高素质劳动力的成本优势突出;三是我国近年来在改善基础设施、提高通关效率和规范行***管理方面的举措已见成效,投资环境优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四是根据以往经验,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放缓或出现衰退,资金会更多地流向具有经济活力的发展中国家。 (三)国际油价上涨可能对我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目前,我国的石油和石油产品进口已占全部供应量的1/3,国际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必将提高我国的生产成本。 三、***策建议 (一)积极实施双边、区域、多边并举的全球经济关系战略 我国出口过度依赖美、欧、日等少数发达国家市场,石油、矿产、木材等资源性产品缺乏稳定的海外供应基地,不利于维持进出口贸易的稳定性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今全球大部分贸易都在有双边或区域自由贸易安排的国家间进行,大国都重视发展双边和区域经济关系,为本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创造条件。入世之后,我国已具备同时开展双边、区域和多边贸易自由化谈判的条件,建议尽快制定开展双边和区域自由贸易谈判的总体战略,确定优先谈判对手,或以市场换市场,或以市场换资源,可考虑授权外经贸部,在双边、区域和多边谈判中灵活掌握,互相策应,互为筹码,将走出去战略和市场多元化战略落到实处。 (二)全面评价贸易的贡献,努力解决出口退税资金不足问题 随着进口关税税率下调,关税收入在财***收入中比例下降是必然趋势,出口增长加上“免、抵、退”制度的实施,贸易方面的财***收支出现失衡是正常现象。贸易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和创造就业,扩大了税基,对财***的贡献体现在总量而不是局部平衡。出口退税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对于保障一般贸易出口的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建议明年财***预算安排应保证退税,防止因拖欠过多,挫伤企业出口积极性。 (三)积极推进结构调整,适应进口贸易的自由化 去年前8个月,我国一般贸易进口低于GDP增长速度,但钢材、汽车零部件进口增长迅速,而原油、成品油、化纤、皮革等进口减少。这反映出国内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对贸易自由化暴露出的结构问题,需冷静分析,将短期市场波动与WTO效应区分开来,以便对2003年进一步降低关税和取消数量限制可能产生的影响早做预案。依据WTO规则采取临时措施确有必要,但同时需加快结构调整步伐。 (四)建议今年基本维持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税收优惠***策 外资企业的平均税负比内资企业轻,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同时由于税基不断扩大,外资占全国工商税收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加工组装业投资流动性大,东亚地区各国间争夺外来投资的竞争激烈,目前我国所得税加各种税外收费的实际税率偏高,在不改革国内税制的情况下取消对外资的税收优惠,可能导致逃、避税现象蔓延,税基缩小,财***收入下降,甚至可能引发外商转移投资。因此,建议今年暂不取消对外资的税收优惠***策,同时应认真分析外商投资企业销售税金率偏低的原因,对产品以内销为主而又长期报亏的企业尤其要加强审计和税收征管,堵住税收流失的漏洞。 (五)暂缓变动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汇率***策 首先,由于我国的对外贸易主要以美元结算,人民币盯一篮子货币看似稳定了人民币币值,但在美元兑其他货币汇率波动较大时,会使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波动幅度明显增大,由于目前国内外汇市场还缺乏企业可借以规避汇率风险的金融工具,这实际上是增大了企业的风险。其次,目前美元看贬,盯美元改为盯一篮子货币,会使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这虽可使进口商品价格下降,部分抵消油价上涨带来的成本上升,但也会 对一般贸易出口产生抑制作用。总之,目前全球经济变数颇多,完善外汇市场的措施尚不到位,此时改变汇率***策可能弊大利小。
外贸经济论文范文9
关键词:对外贸易;国内贸易;广东经济增长
中***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594(2008)09-0034-04
收稿日期:2008-04-22
作为我国改革的前沿阵地,广东省在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实力、市场环境得到了大幅提升和改善。目前广东省的GDP总额已经占到全国的1/8,多年排名全国第一。在我国出口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广东省在对外贸易方面更是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进出口贸易额对外贸易顺差额均排名全国第一,2007年广东省进出口贸易额占全国的30%,外贸顺差占全国的4成。同时,广东省的市场化程度与其他省份相比也比较高,藏富于民的发展模式使其内需相对旺盛。对外贸易和国内贸易都对广东经济产生了促进作用。随着我国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外贸顺差不断扩大,由此带来的贸易摩擦不断蔓延,从而引起外贸的不确定性增大,这就为高度依赖出口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府一直引导启动内需降低对高度依赖外贸可能带来的风险。因而有必要重新审视对外贸易、国内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这一点对于国内经济排头兵的广东而言意义更为重大。
一、文献回顾与评析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中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也是一个基础性问题。理论上讲,对外贸易可以通过发挥不同国家在资源禀赋上的比较优势,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对外贸易来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加就业,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但由于各国的具体条件不同,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不尽相同,有的甚至刚好相反。特别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在理论上存在着“贸易促进论”与“贸易促退论”之争:Sachs ect(1995)认为,发展中国家通过国际贸易可以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和人力资本,从而减少失误,形成一种特殊的赶超效应,从而可以使本国的经济迅速地得到发展。Prebish等人则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在对外贸易中所处不平等地位,贸易产生的收益大部分为发达国家获取,对外贸易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进步的阻力。国内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分析更多地体现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上,还没有专门的、成熟的理论对国内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探讨。
实证方面,如Balassa(1978)利用11个工业国家1960-1973年间的数据,得出出口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的结论。Jung Peton&Marshall(1985)发现只有4个国家的出口引致经济增长,而37个发展中国家并不符合传统的假设。Kamnaratne(1994)、Sachs和Waner(1995)等人的研究也得出了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但在后期,经济学者们采用时间序列数据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如Helleiner(1996)、Bleaney(1997)等人的研究,得出了对外贸易并没有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此外,Chow(1987)、Dutt和Ghosh(1996)等人的实证检验得出了中性的结果。国内学者对此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国内经济增长与贸易的时间序列数据的检验上。林毅夫、李永***(2001)利用回归分析来估计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贸出口增长10%,基本上能够推动GDP增长1%。邓平宇(2006)、杨秀琴等(2005)从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角度实证分析了广东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得出进出口都对广东的经济增长产生了促进作用。徐映梅、田静(2005)就国内贸易与经济增长做了研究,得出了国内贸易是经济增长发展原因的结论,但该研究对所运用的数据并未进行任何处理。云松(2007)研究了国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出国内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比较密切的关系。
理论上,对外贸易和国内贸易都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但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不同区域在对外贸易与国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两种贸易形式可能对区域经济的作用大小会有所不同。广东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对外贸易已经得到了充足的发展,广东的经济实力、市场化程度,以及藏富于民的经济发展模式可能会使国内贸易对广东经济增长的作用比较明显,因而有必要将对外贸易与国内贸易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进行比较。
二、实证分析
(一)检验方法
本文将比较对外贸易、国内贸易与广东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依次通过对各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因果关系检验以及回归分析来考察对外贸易、国内贸易与广东经济增长的关系。
(二)变量、数据选择
本文广东的经济增长用广东的GDP增长率来表示,对外贸易用进出口总额来表示,分别用进出口增长率、进口增长率和出口增长率来表示,国内贸易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表示,其变动使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表示。GDP增长率、进出口增长、进口增长率、出口增长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都采用水平数据自然对数的一阶差分来衡量,即分别用lnGDP、lnJCK(进出口增长率)、lnJK(进口增长率)、lnCK(出口增长率)、lnCNMY(国内贸易)表示。
在进出口数据上,由于存在海关统计口径和外经贸委外贸业务统计口径,两个统计口径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对外贸易中能够获得较为一致的数据为1987-2006年之间的数据。数据来源于1996~2007年各期广东统计年鉴。
(三)实证分析。
1、相关性分析。
首先看GDP增长率与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使用EVIEWS软件计量见表1:
仅仅从相关系数看,广东GDP增长率与国内贸易的相关系数高达0.9,远远高于其与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进口、出口之间的相关系数;GDP增长率与进出口、进口、出口之间的相关系数比较接近,都不是很高;进口与出口之间相关系数也较高,达到0.66;国内贸易与进出口、进口之间的相关系数高于其与出口之间的相关系数0.36。
2、各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相关性并不代表因果关系,这就需要因果关系检验,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前提是各变量是序列平稳的,需要对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使用常用的ADF单位根检验,滞后阶数根据AIC和SC准则来确定,经过反复检验本文发现各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结果见表2:
由于各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因而无法检验其
格兰杰因果关系,只能进行协整检验。
3、协整检验。
进行协整检验首先对各变量进行简单的回归,再检验其残差的平稳性,如果残差是平稳的,则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如果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需要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对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
对各变量进行简单回归后的结果见表3:
仅仅从简单的回归结果看,国内贸易对广东GDP的解释力远远高于无论是以进出口总额、进口还是出口衡量的对外贸易变动,其R2高达0.819。
下面进一步对表3回归方程中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以期发现GDP与各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滞后阶数根据AIC和SC准则来确定。经过反复检验,结果见表4:
结果表明,各回归方程的残差都通过平稳性检验。这就表明,广东的GDP增长率与进出口总额、进口、出口、国内贸易之间都存在着协整关系。进一步对表3中的回归方程建立ECM模型,结果见表5:
从ECM模型的计量结果看,误差修正项系数均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这表明无论短期进出口总额、进口、出口,还是国内贸易的短期变动对GDP存在正向影响,并且短期调整系数都是显著的,这表明在仅仅考虑对外贸易的情况下,广东每年的实际发生的GDP与长期均衡值偏差中的约40%可以被修正:仅仅考虑国内贸易的情况下,广东每年实际发生的GDP与长期均衡值偏差中的80%可以被修正。
三、简要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通过实证分析,本文得出:相对对外贸易而言,广东的GDP与国内贸易的相关性要高得多。国内贸易的变动可以解释广东GDP变动的约82%,而对外贸易的变动仅能解释广东GDP变动的40%左右:广东GDP与国内贸易、对外贸易(无论是进出口、进口还是出口)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进口、出口对广东GDP相关系数、促进作用区别不大。这似乎表明广东的经济增长更多地是依靠国内贸易。但由于国内贸易与对外贸易之间的互动关系,特别是对外贸易中通过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提升自身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后对区域内消费水平、产业结构等影响最终作用于国内贸易和经济增长。可能还需要进一步深入讨论对外贸易之间对国内贸易、消费、投资的影响。相对于国内其他省份,广东市场化程度较高、藏富于民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使国内贸易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从数据上看,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二)建议
鉴于上述分析,本文对广东经济发展和外贸***策提出以下建议:
继续扩大内需,深度开发国内市场。开发国内市场可以降低因国际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广东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经济实力、技术水平、市场化程度上已经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同时又是珠三角地区的领头羊,不仅要扩大省内的市场需求,还可以依靠自身在技术、管理、市场化程度等方面的优势,深度开发国内市场,充分发挥内需这一经济增长第一引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