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化工论文大全

医药化工论文篇(1)

二、医药化工废气处理效果

1.废弃控制效果从现在医药化工溶剂治理现状来看,首先,与之相关的部门已经开始对医药化工废气进行控制和治理,其效果已经有明显的改善,相关部门责令医药化工产业治理废气,治理无效企业多数停业整顿,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不良医药化工企业无良行为,周围空气也有所改善,空气污染指数也明显降低。其次,医药化工企业也制定了安全性较高的溶剂废弃处理机制,对医药化工生产进行了清洁,对溶剂废弃的排放量进行处理、再利用,一定程度上使溶剂废气变废为宝,提高了自身价值,降低了溶剂废弃的污染率,改善了周围环境。再次,一些企业和相关***府人员通过合作对派出的部分溶剂废气进行了根源性的治理和改善,进而使溶剂废气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减少了因多点排放而形成的多面性环境污染,改善了周围环境。但是在治理过程中因诸多因素并未得到较好的处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些企业停业整顿后并为改善其废气排放治理工作,空气质量持续降低,严重影响周围人群的生产和生活,仍需要加大医药工业废气治理力度。

2.溶剂废气处理效果医药化工生产中产生的溶剂废气,处理过程中存在多种问题,企业溶剂废气处理技术不成熟、管理力度不够,***府部门及相关单位对医药化工生产处理的力度不够等。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技术不够成熟,要知道医药化工企业生产产生的溶剂废气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程度是较大的,仅仅用冷却、清洁处理方法是不能从根本上对溶剂废气进行治理的,仍下需要***府部门、废气管理部门和医药化工企业通过合作共同研究出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治理策略,为企业周围的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三、医药化工废气处理策略

1.完善溶剂废气排放标准针对现在医药化工企业出现的问题,需要结合工业生产中废气排放特征进行完善,并制定与之相适应医药化工废气排放标准,这样能更好的降低溶剂废气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制定医药化工废气处理方案也较为容易,便于对企业周围的环境进行保护,确保区域内的空气质量。

2.采用先进技术低温等离子技术是一种利用高能电子和自由基等活性粒子,经过低温处理,使之形成固态、液态或气态的粒子来对医药化工生产中的废气进行降解控制的技术。这种技术的优势是低温粒子和废气污染物发生反应后,能使污染物分子在短时间内分解,省时省力且废气处理效果好,但是因该项技术在医药化工废气处理中使用的费用相对较高,使得应用该项处理技术的企业相对较少。

3.完善废气污染控制机制医药化工废气污染一直以来都是医疗事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目前为止也未找到良好的解决方案,仅是简单的控制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在这种情况,仍需要废气研究人员和企业合作,从企业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污染控制机制。可以医药化工生产废气污染性为依据,采取先进的技术对废弃进行清洁处理,来提高溶剂废气处理技术要求。还要根据医药化工废气处理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特点及废气排放性质来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和制定出出能抑制医药化工废气可行性策略,控制废气污染,有效的解决医药化工生产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医药化工论文篇(2)

中***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134-02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自然、人文资源重新配置以求得其为人类共享效益的时代,中医药事业作为中国的传统医学事业,在中国这块神州大地上已经历经了几千年之久,让中医药事业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并跟随时代的步伐,走向规范化、标准化,甚至是国际化的视野,需要对中医药事业进行有效的整理、规范和标准,才能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作为中医药专业的基本词汇也是一样的,只有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的中医药基本词汇才能为中医药更长远的发展奠定基础。近年,有关中医药事业规范化、标准化的讨论愈演愈烈,也涉及到中医药基本词汇的相关论著,但中医理论的现代语言阐述的文章则不多,然而,中医药基本词汇作为中医药学基本组成部分能够得到广泛关注也是近几年才兴起的。

一、中医药基本词汇历史的简单论述

近些年兴起的新兴学科――术语学,使我国传统词汇统一工作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推动了中国传统词汇全面发展进程。在古代,汉语词汇的统一工作进行了相当长时间的发展,有着古老而光荣的历史,并为我国词汇的规范化工作奠定了丰厚的基础,也为现代各类传统词汇分支学科的规范化工作树立标杆。从《尔雅》、《说文解字》到《辞海》、《辞源》等都为现代辞书的编纂奠定良好的基础,再到现代,《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等一系列汉语字典、词典的编纂都为我国汉语词汇的规范化做出重大贡献。在我国,初级状态的词汇标准化工作是“古已有之”的。同样,伴随着传统汉语的规范化、标准化的展开,为中医药现代的各项规范化、标准化工作奠定基础,中医药基本词汇也伴随着传统词汇的规范化和中医药的发展,并不断走向规范化的道路。

(一)中医药基本词汇形成雏形

中医药基本词汇体系初步形成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建立之初已独具特色,形成了一整套较为严密的命名原则与方法。如《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这部著作中详细提出了中医药学中的基本概念,如生理、病理、病因、病机等,并提出了中医药的相关基本概念的中医药专业术语,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六***、四诊、治则、治法、制方、配伍等,基本奠定了中医药专业词汇的基本框架体系。在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收集大量资料,写出了中医药经典巨作――《伤寒杂病论》,该书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提出397法,113方;《金匮要略》部分专论内科杂病40余种,载262方,书中记载了大量中医的病名、证名、药名等,这些一直沿用至今;再到中药学的经典巨著――《神农本草经》,书中系统讲述了中药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的中药的用法、用则,提出了中药学的相关专业名词术语,如七情合和、药性配伍、四气五味等,并将记载的365味药物创新提出三品分类法的收药方法,另外,书中的大量相关药物的记载一直沿用至今,一直在中医药事业中发光发热,这些中医著作的传承推动了推动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虽然古代中国并未明确提出某种“标准”,却从专业角度对中医术语进行了隐形规范。

(二)中医药基本词汇发展成熟

两汉以后,随着新药物不断发现、外来医药传入等医疗活动的不断发展,中医药不断走向成熟,中医药基本词汇的规范化也出现了新变化:一是出现新的名词术语;二是随着传统中医药学发展和改进,对传统中医药有了更新的认识,对原来的中医药名词术语开展订正工作,将其中的正确的不断发扬光大,将其中的谬误加以改正。如南北朝时期,对《神农本草经》进行补充、整理,撰成《本草经集注》一书[1]。该书在原书的基础上新增了多味药材,如前胡、百部等。在唐朝时,国家新修药典《新修本草》在《本草经集注》七百多味药的种基础上,新增加药物一百多种,丰富了传统的中医药理论,该书为了药物的鉴别,还配绘了药***。北宋时期,是我国中医药著作高度发展时期,先后编写了《开宝本草》、《本草***经》、《大观本草》、《***和本草》等一系列的中医药学相关的著作;南宋时期则编有《绍兴本草》[2],这些中医药相关理论书籍的编著均为中医药理论的完善提供保障。“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中医药发展到金元,形成了医学流派“四大家”,即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下派)、李杲(补土派)、朱震亨(滋阴派)争鸣的局面。金元四大家在医学临床辩证取得成果颇丰,出现了许多临床辩证新术语。明朝,是我国传统中医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著名的医药学家李时珍花费毕生心血编纂的中医药教材――《本草纲目》,该书将书中的一千多味药材按“从微至巨、从贱至贵、物以类从、目随纲举”等一系列的分类方法,将全部药材归为十六部六十大类,并依次排列,建构成明朝以前最完备的中医药词汇的基本体系。早在清朝我国最早的中医杂志《吴医汇讲》就要求医生处方所写药名必须使用通用名,开始注重中医药基本词汇书写和使用的规范统一。

医药化工论文篇(3)

中医与京剧、书法、武术并称“四大国粹”,中医药是我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上有着重大影响,深受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热爱和欢迎。作为基层中医医院可根据群众的需求,结合本地实际和业务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增强群众对中医药的认识,推动中医药的业务不断发展,巩固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成果和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工作成果,掀起中医药事业发展热潮,以利提升中医药业务技术水平,开创中医药工作新的局面,同时造福社会。基层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中医药工作的基础和动力,在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上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底子簿、基础差、起步晚,这项工作的开展有一些难点和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组织保障,***策引领,明确重点,统筹兼顾 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为切实做好这项工作,医院须成立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院长亲自挂帅,由专人具体负责,根据《***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评审标准》的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制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具体计划和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针对继往进展慢、内容少、投入低、特色差、措施弱等情况,强调“三个重点”,做到“四个坚持”。“三个重点是”:培育医院核心、完善医院行为规范,优化医院环境形象;“四个坚持”是:一是坚持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二是坚持与医院总体发展规划相结合,努力做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的有机统一;三是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从现状、人员、资金、设备、程序、范围、方式方法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四是坚持紧紧围绕医院业务发展的中心工作,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医院管理、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学科建设等工作水平的提高。

2 多措并举,扩大宣传,营造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几千年来人民群众在认识生命、维护健康和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形成了天地一体、天人合一、天地人和、和而不同的思想基础、整体观、系统论、辨证论治的指导原则和以人为本、大医精诚的核心价值。从实践来看,中医药文化建设关系到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关系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关系到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关系到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认识、理解与支持,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健康和幸福。中医医院是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更应当从传承发展中医文化的高度,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基层中医医院可以结合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和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在各级主管部门的强力支持下,扩大宣传,加大中医药文化建设力度,以中医药***策、理论、技术、演变、特色、成果等为内容,院内采取***板、视频、讲座、带教、参观、自学、培训等形式,院外采取城乡义诊、电视专题、知识竞赛、对口支援、理论培训、技术推广、发送资料等形式,丰富内容,形式多样,长期宣教,力求实效。

3 充分做好三项工作,努力夺取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新成果 新的历史时期赋予了基层中医医院更加光荣的、艰巨的历史使命,必须通过中医药文化建设让中医药事业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得到新的更大的发展。为烘托中医氛围,彰显中医药特色优势,需长期侧重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经过广泛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普遍认为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理念可以概括为“仁、和、精、诚”4个字,即: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可把这些理念融入到医院发展规划、院训、院歌、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员工手册》、医院管理及环境形象建设的方方面面,并以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教育活动;二是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强业务建设。主要是招聘中医药院校毕业生,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创办中医特色学科,鼓励中医传承创新,设立中医发展基金,购置中医诊疗设备等,不断探索和完善诊疗行为、医患关系、言语仪表、教学传承、同道相处等方面的行为规范;三是在医院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上注意突出中医药元素,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在院内显着位置布展华佗、李时珍、扁鹊、张仲景等中医药先辈的***像资料、中医名家名言警句、院训、院歌、中医药防病治病***板等,并向群众制发宣传***册资料;在新院建设上可与设计单位一起进行了整体筹划,在建筑外观、庭院建设、内部装饰、医院标识等方面,以彰显中医药文化为主线。

总之,中医药文化建设需要有良好的内外环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加强组织,统筹协调,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细化要求;同时,基层中医医院应在中医药的文化建设及业务发展上积极发挥龙头作用,扶持、带动乡镇 卫生院、社区服务站和村卫生室的中医药业务的发展,使中医中药的影响更加广泛、深入。

医药化工论文篇(4)

【中***分类号】R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1-0004-02

根据笔者多年来曾先后到昆明市的禄劝县、富民县,楚雄州的武定县,文山州的文山市、马关县、砚山县、富宁县,红河州的蒙自市、屏边县、河口县,曲靖市、罗平县等地的走访调查结果来看,云南苗医药的状况不容乐观。大多数民家苗医药工作者及爱好者都还是处在原始、粗放阶段,存在着零、散、杂、乱等趋势,至今没有发现在云南本土内有苗族医药方面及理法方药等一系列全面的纯苗医药理论体系资料。因此,云南苗医药的研究开发需要我们开拓思想,创新思维,积极作为,不可消极等待。根据云南苗医药的现状,浅谈如下。

1探寻苗族医药文化的原始根源

云南省民族民间医药学会苗族医药专业委员会自2006至2012年先后召开了5次全省性的苗医药学术研讨会。这是数十年来少有的在云南省召开的苗医药学术会议。云南省的苗医药工作及社团组织起步较晚,各地的民间苗医药人员仍然是单打独斗,尚处在粗放的原始状态,多数人的理论知识较为粗浅缺乏,还没有形成***的苗医药全面理论体系及临床医疗体系。由于苗族在几千年来饱受战乱之苦,四处流亡逃命,即使是早已有文字、书籍,都可能在战乱逃亡中丢失了或者已被毁灭了,所以寻找远古的苗文及古书犹如大海捞针,只有流传在苗族民间的故事、医药经验、苗族古歌及苗族独特的服饰***案等文化遗产。因此,整理和保护在世的名老苗医的宝贵医疗经验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但我们心中始终存在一个疑问,苗族文字的根到底在哪里,苗族最远古的原始文化及宗教文化是什么,古代苗族曾聚居的地区出现过哪些历史名人及著作,苗族远古崇敬的神是哪些,这些神人又有哪些发明创造和贡献?我们应该追根溯源,去寻找远古形成苗族文化及苗族医药的原始根源。例如:据传说女娲与苗族有渊源,是苗族最崇敬的大神之一,女娲法力神通广大,伏羲发明创造了先天八卦。中国民族学家芮逸夫先生在其著的《苗族洪水故事与伏羲女娲的传说》中提到:“苗族地区,遭遇洪水,人烟断绝,伏羲女娲兄妹结为夫妻,绵延人类,因此苗人腊祭时,设伏羲女娲神位,奉为祖先”。传说苗族始祖蚩尤帝曾拜生翁为师,学到了十二道神符,一百二十种神药;老子居住在苗族统治的楚国境内,在楚文化的孕育下,最终写出了《道德经》,名垂青史,成为道教的始祖。根据以上的传说,我们可从远古苗医药文化及原始宗教去探寻苗医药与神学、巫学、易学、神算命相学、道学等的渊源。苗医药的理论指导思想是否可以从道学及易学中去寻找根源及取类比象和借鉴运用,指导苗医药形成理论体系及临床***体系。总之,广大苗医药人员要抓紧时间多学中医及其他民族医药知识,融会贯通、取类比象,不断创新苗医药,使之更科学化、因繁就简化、通俗易懂化、疗效卓著实用化、具有苗族传统特色化的苗医药体系。

2挖掘整理苗医药理论及单验方

苗族医药的继承与发展需要一支良好的队伍,并积极的从事相关工作。笔者建议应征集一批云南苗医药研究开发的志愿者,分别从事“一项整理研究”和“三个十”工作,即每人从事一个苗医药理论挖掘整理与研究。每人采集十种苗药并制成标本,并写明苗药名(中药名或草药名)、采集地点、功用及苗医治病介绍、用法用量、药物禁忌等,最后注明采集制作标本人的姓名、通讯地址及联系电话;每人收集十个单方或验方,并介绍每个方的主治疾病、用法用量及禁忌事项,最后注明收集者的姓名、通讯地址及联系电话;每人收集十种病,并用当地或个人的苗医药经验认识来论治,处方上每种药先写苗药名,再用括号附上中药名及草药名、用法用量及禁忌事项等。

3云南苗医药应走科教研结合全面发展的路子

贵州省及湖南省有很多苗医药研究所、门诊部、诊所等,在贵州省还有数十家苗药厂及贵阳苗医医院等,成果丰硕。这与各地***府的领导关心重视有关,但各地苗医药人员与有关***府举办的科研院所合作研究开发是最重要的环节。因此,只有***思想、开动脑筋、创新思维、积极借助有关科研院所的科研平台与技术人才,是早出成果、多出成果的关键。

为了走出科学化、规模化、规范化、正规化、国家认证的苗医药医疗体系及教育体系之路,云南苗医药应首先从民间社团组织做起,构建云南苗医药人才队伍,认真做好云南苗医药的挖掘整理工作,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最后通过省苗医药专业委员会汇集这些资料,再联系有关科研院所,利用这些单位的科教研平台,把我们的资料交给这些单位,请他们安排专家教授对我们收集的资料做进一步研究和论证,以期编写出系统化的科教研书籍,促进云南苗医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使云南苗医药早日走出一条科教研全面发展的道路,让传承5000多年的苗医药重获新生,走向世界,更好的为全人类健康服务。

4建立云南苗医药发展基金

由于云南苗医药还没有苗医药研究基地及苗医药临床基地,没有形成有规模和有实力的实体,现阶段发展苗医药的资金只能靠民间志愿者的热心赞助和捐助等方式获得经费,所以广大苗医药工作者、爱好者及支持者以及成功人士可自愿捐赞助资金,建立云南苗医药研究发展基金。此基金必须严格管理使用,基金只能用于资助经过严格筛选的苗医药研究课题及苗医药成果的奖励,不得乱用或作他用。

5结语

2009年云南省颁布了《关于加强云南省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及《云南省发展中医药条例》等文件,云南苗医药应抓住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大好机遇,动员广大民间苗医药工作者、爱好者及支持者,增强苗族医药人员凝聚力、荣誉感及历史赋予的使命。只有广大苗医药工作者、爱好者及支持者集思广益,人人都积极、真诚的奉献出一份热情,才有希望让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民间苗医药发展成为科学化、规范化、规模化的医药体系及教育体系,才能使苗医药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田华咏,杜江.中国苗医史[M].中医古籍出版社,2008.

医药化工论文篇(5)

[中***分类号] DF523;R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4(b)-0172-05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ng pace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has reached a consensus about strengthening the legal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Because of the lack of mandatory standards of Chinese medicinal herbs preparation, irrational research focus and the documentation of knowled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system of China is not adaptable to the Chinese medicinal herbs preparation which is a unique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specially in the patent system and the business secret protection system. In view of the issues about the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 Chinese medicinal herbs preparation and the system of benefit-sharing,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reinforcement theory research, published compulsive standard of Chinese medicinal herbs prepara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atabases & key technology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al herbs preparati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Benefit-sharing; Patent system; Trade secret protection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学术界对加强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知识法律保护已取得共识。中药炮制作为中医药知识产权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重要桥梁,其蕴含的理论和信息是实现中药材物质与中医药知识产权进行交流的关键因素,因而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我国现行知识产权制度是以专利制度为核心构建的,其在中药炮制领域具有现实的不适性,无法实现对中药炮制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惠益分享制度为重新构建和塑造中药炮制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1 中药炮制的传统知识产权属性

1.1 中药炮制概念的提出及发展

在中医药悠久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药炮制成为我国中医药资源中一个独有的制药技术和工艺。中药炮制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根据辨证施治用药的需求和调剂、制剂、贮藏的不同要求,对中药材加工处理的技术和工艺的总称。中药炮制在中医药悠久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产生并随着中医药理论的发展而逐步完善,是我国劳动人民和中医先贤长期实践的智慧结晶。炮制,古代也称之为“炮灸”“修治”“修制”“修事”[1]。有关中药炮制的文字记载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成书于战国至秦汉的《黄帝内经・灵枢》中首次载“治半夏”[2],这表明中药炮制技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应用。中药炮制工艺一般散见于历代本草专著,其对采摘时节和取药部位等有特殊的要求。

我国第一部制药专著《雷公炮灸论》,一般认为成书于南北朝刘宋时代(一说五代或赵宋)[3]。该书对当时流行的炮制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其载炮制方法被后人称之为“炮灸十七法”。该书对后世炮制理论和工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本书久已亡佚。至明清时期,中药炮制工艺和理论最终完善成型。明朝缪希雍所著《炮灸大法》为我国第二部炮制专著,该书共载439种中药的炮制方法,并以药物类别分为水、火、土、金、石、草、木等14部分类列举各药物的炮制工艺[4]。明代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中专列“修治”一项。建国后,我国医药工作者在传统中药炮制工艺的基础上,通过研究经炮制加工后中药饮片的生物碱类成分、苷类成分等成分含量的变化,改进并完善中药饮片的现代炮制工艺。

1.2 中药炮制的表现形式

传统中医药理论认为通过炮制能改善甚至改变中药的药性,如改变中药的升降浮沉、归经、补泻润燥等药性,同时可提高方剂疗效、降低药物毒副作用和调整方剂适应证范围。现代药学研究表明,炮制工艺对中药饮片的生物碱、苷类、有机酸、鞣质类等化学成分的含量具有较大影响,相关实验表明炮制工艺具有减毒增效作用,因此炮制工艺为中药饮片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节。中药炮制一般分为以下几类:炒法、灸法、煅法、蒸煮法、复制法、发酵法、发芽法和其他制法。在中药炮制过程中,一般会对生药选用特定辅料和特殊的工艺流程进行处理。中药炮制中所使用的辅料一般分为液体辅料和固体辅料两类。常用液体辅料一般为酒、醋、蜜、生姜汁、甘草汁、盐水、麻油等,常用固体辅料为糠麸、滑石粉、米、白矾、豆腐、羊脂油等[5]。

1.3 中药炮制的传统知识产权属性

中药炮制是中医药理论、炮制辅料理论和炮制技术等传统知识和传统工艺的集合体。中药炮制显然属于我国传统知识产权保护范畴,中药炮制本身则兼具了中医药知识产权的有形和无形两种形式。其无形财产不仅包括中医药理论、炮制辅料理论以及专利、专有技术和商业秘密等,也包括以“南樟北祁”为代表的药市所建立的品牌。在传统中药材交易过程中,药帮以童叟无欺、炮制讲究而著称,其无形地扩大了中药炮制的影响力。民谣“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即为明证。明清时代较为出名的药帮为樟帮、建昌帮、京帮、川帮。在近代,普通民众最为熟知的当属京帮同仁堂。不同地区的炮制技术具有不同之处。如在炒法中对辅料的选择,南北方即有明显差异――南糠北麸[6]。有形财产体现在必须经过炮制的道地药材、炮制辅料本身、为炮制而设计的器皿和与炮制相关的书籍文献等。

2 惠益分享制度的提出

2.1 知识产权制度保护的目标利益

在传统私法理论中,赋予权利所有人对其产出的智力成果享有独占权是为了保持权利所有人积极创作和研发的动力。现代知识产权法制度创立的初衷之一是加强创新动力,推动社会发展和维护公共福利[7]。商品的价值是在流通过程中体现的[8],知识产权作为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仍需在动态的流通过程中实现而非静态的持有实现。因此尊重和保护个体权利人的独占权外,现代知识产权制度更加强调对智力成果的利用和创新,并以此实现促进社会进步和实现公共福利的双赢[9]。私权不可滥用原则是法学的基石之一,个别人和利益集团不当利用知识产权制度实现对中医药知识产品的事实垄断。我国医药知识产权制度的初衷亦未在中药炮制领域实现,减缓甚至阻碍了医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

2.2 惠益分享的提出及目标

在国际上,将知识产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融于一体最为综合化的管制性努力体现在1992年通过的《生物多样性公约》。该公约将遗传资源的惠益分享作为其三大目标之一,该公约的通过与实施标志着国际社会对传统知识的承认已达成了初步共识。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的规定,每一个缔约国在取得遗传资源时,需征得资源提供国的事先知情同意并负有信息披露义务。规定信息披露的义务是防止未经授权或未给予合理补偿而使用发展中国家的传统知识[10]。印度已在惠益分享制度方面创立了“印度模式”[11]。印度***府于2002 年通过并颁布了印度的《生物多样性法》(Biological Diversity Act),并于2004年出台其实施规定《生物多样性条例》(Biological Diversity Rules)[12]。印度在惠益分享所取得的成就对我国具有极大的参考意义。我国知识产权制度无法协调不同产权行为带来的冲突,一方面是由中药炮制本身的现状导致的,另一方面和专利制度本身的漏洞有关。惠益分享制度为解决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对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知识的保护不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

3 中药炮制现状

中药炮制在中药与中医沟通中发挥着桥梁作用。经过炮制后的中药已不再是单纯的物,而是包含了中医理论、中药理论、炮制理论和辅料理论等多信息的集合体。中医和中药二者不可分割,以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凭借***效果呈现。同时中药炮制具有群体性和继承性,并以我国传统工艺的加工而具体呈现。

3.1 中药炮制强制标准的缺位

中药材进行炮制的前提即是辨证施治,因此中医的开方配药亦可称之为对患者用药的个性化定制。以当前科学技术水平尚无法通过量化实验或者数据说明不同炮制方法的关键因素为哪些,更无法解释炮制的机制和原理。基于对以上因素的考量,我国***府在国家层面未对中药炮制技术标准进行规定,而是将相关制订权下放至省一级。各地炮制标准的差异是中药炮制知识产权保护中适用标准模糊的原因之一。

3.2 中药炮制研究重心的偏颇

中医用药的一大特色是强调君臣佐使,同一方剂不同剂量的改变则其针对的“证”截然不同。典型的如小柴胡汤,善用小柴胡汤的医家亦被戏称“柴胡先生”[14]。过于强调定量和数据分析而忽视中药炮制原理和疗效的研究重心明显是不妥的。药理学方面过于注重生药性能和有效成分等方面的研究,化学方面多是提纯并发现有效成分,我国学术界已取得了一定成果,典型的如青蒿素的提出和道地药材鉴定方法的改进[13]。然而由于中药材绝大部分为天然物,其成分复杂且有效成分极难确定,因此仅对比研究炮制前后单一成分的定量变化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3.3 中药炮制知识文献化及古文献整理的欠缺

我国传统知识大多属于超出原住社群以外的、散播型的传统知识,呈现分散、不特定的状态并具备高水平文献化的特征[15]。由于传统中药炮制的高度文献化,传统中药炮制技术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已经公开且很容易掌握的技术;第二类是虽已公开,但不易被掌握,需要由某些特定的人进行操作的,如一些毒性药材的炮制技术;还有一类是不适宜公开的、特殊的炮制技术[16],典型代表为云南白药、漳州片仔癀。中药炮制的高度文献化致使确定中药炮制知识产权主体的边界较为模糊且难以确定。此外,我国对中医药类文献的整理工作不够充足,更未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的数据库,致使我国民众对中医药存在着认识的误区,阻碍减缓了中医药在国际间的传播。

4 中药炮制知识产权保护的困境

我国***府先后出台了许多关于知识产权的法律和行***法规,但尚未有针对中药炮制的专门法。相较于其他类型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一直是我国知识产权领域的弱项,在中药炮制方面尤为突出,这与中医药作为我国为数不多具有优势领域的地位是不相符的。对中药炮制的保护更多地散见于《民法通则》《专利法》《药品管理法》《中药品种保护条例》等法律中,在实务中更多的是依据国家***策和相关部门规章。

4.1 专利保护制度的困境

我国现行的专利制度为中药提供了保护,但除了中医器具发明专利、中医器具实用新型专利和中医器具外观设计专利外[17],中药炮制并未进入专利保护的范畴内。

中药炮制的权利主体不符合要求。我国专利制度要求专利的授予对象必须是特定的权利人。绝大部分炮制知识和工艺流程是由中药行业中的不特定人群所掌握的,中药炮制技术的传承和发展是以集体创造、拥有为基础的,具有群体性的特征。因此中药炮制的权利主体不符合专利制度要求。

中药炮制不符合专利制度的“三性”要求。现行专利制度具有较高审查标准――新颖性、创新性和实用性。中药炮制的传承和发展是通过师徒方式进行,外人往往难以探查,甚至可以说部分中药炮制知识和技术是中药炮制行业公开的“秘密”,中药炮制很难达到专利制度的新颖性要求。专利制度中对技术工艺进行公开的要求,与中国传统行业“宁舍一斗金,不传一口春”的传统相违背,中药炮制的专利化也不利于中药炮制的传承与发展。

4.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困境

我国***府已于2006年建立了“国家+省+市+县”4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其中中药炮制技术作为传统医药种类的一项出现在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2007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王孝涛和中国中药协会的金世元成为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截至2014年7月16日,我国***府共公布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批,共涉及137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但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实现对中药炮制的法律保护仍存在若干问题。首先,中药炮制存在主体不适格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四十四条对知识产权进行了排除性规定。因此,中药炮制的知识产权保护无法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实现。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虽对中药炮制传承人进行了规定,将传承人作为中药炮制工艺技术的典型代表而对其权利未进行规定,因而具有象征意义。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并未涉及中药炮制被他国组织非法攫取利用的问题,仅就中药炮制的传承和发展问题做出相关规定。

4.3 商业秘密保护现状及困境

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很显然中药炮制技术属于商业秘密中的中医药技术信息。商业秘密作为知识产权说被认可始于20世纪60年代,以1961年国际商会(ICC)通过的《保护技术秘密标准条款》为标志[18]。其与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具有同等作用。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商业秘密保护中药炮制知识产权尚存在争论。在实施中药炮制技术秘密保护时,仍面临以下问题:首先是对人的倚重,难以物化。商业秘密的权利客体是非物质性的信息,难以完全物化,对人的依赖程度较高,在涉及中药炮制时尤为突出。具体表现为在不同节气下中药炮制的工艺流程发生改变,工艺流程的调整和辅料种类、物料多少的确定均严重依赖老药工师傅的经验。在炮制过程中老药工师傅的经验化操作对中药饮片的药性影响很大。其次,侵权认定标准模糊。中药炮制权利边界的不确定和中药炮制强制标准的缺位致使难以认定侵权。最后,具有秘密泄露的风险,具有通过合法途径破解的风险,如可通过反向工程进行破解。因此现阶段在中药炮制领域实施商业秘密保护仍具有一定困难。

5 中药炮制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

5.1 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标准

我国尚未有针对中药炮制的专门法,同时部级别的中药炮制技术标准和工艺流程的缺失使得中药炮制知识产权侵权难以认定。虽然《中医药法(草案)》中明确了以中药炮制和传承人享有的知情权和利益分享权,但中医药利益分享制度的建立是一系统工程,对中药炮制的保护仅依靠《中医药法》显然是无法实现的,除此之外也需要配套的法律、法规、规章进行支撑。同时尽快出台中药炮制强制标准不仅有利于加强中药炮制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质量管控,也可进一步促进我国中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5.2 加强中药炮制理论的研究

中医用药的特点是医药不分家,医家往往也是药家。典型的如医家辨证开方时往往注明炮制方法。中药炮制的目的之一是转化、调整中药材的四气五味及冷热寒凉。可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炮制工艺流程后中药材的药性、药效的改变及临床疗效的差异性,扩大中医药传统知识在国际间的影响力,加强中药炮制理论、辅料理论等研究是当前保护中药炮制知识产权的务实之选。

5.3 中药炮制技术分级管理制度的建立

根据中药炮制技术属于散播型传统知识的特点对其实行分级管理模式。在具体实施时,可结合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名录将中药炮制技术按照一类、二类、三类进行层级管理。中药炮制技术一类为已公开且易掌握的技术;二类为已公开,但流传于特定群体且操作难度较大,如一些毒性药材的炮制技术;三类为不适宜公开的、特殊的炮制技术。通过层级管理,在进一步扩大中医药国际影响力的前提下实现对中药炮制关键技术的管控,从而长期保持我国在中医药领域的优势地位。

5.4 加强对古文献整理并建立数据库

自春秋战国后,中医药便已自成体系。历代中医药流派的学术特点和学术思想以及中药炮制的工艺流程均不同程度地呈现在汗牛充栋的中医药典籍中,其中许多宝藏尚待研发。我国在古籍整理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就,如部分学者根据权衡器考证法、货币考证法和黄金密度考证等手段并结合文献论证确定仲景方中的用药度量衡古今折算[19-20],但与浩瀚如烟的文献相比,仍有许多不足之处。

在进行中医药古籍整理工作时,需加强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化的工作。相关研究表明在传统文化知识产权保护中,电子数据库的建设路径更为适合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保护[21],建立中医药数据库也是与将来知识产权更依赖数据化工具的趋势相一致的。国家知识产权局建立的中文版“中国中药专利数据库及其检索系统”(CTCMPD)是典型的传统医药专利数据库,该数据库收录了我国自1985年至今所有的中药发明专利,但与我国古文献中记载的常用中草药、经方、秘方等相比较,该数据库的不足之处非常明显。加强中医药传统知识的数据化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我国专利制度无论是理论还是实务均已取得了高度的发达,对惠益分享制度的研究无意于对抗专利的优势地位,其在知识产权保护是辅的地位。对以中药炮制为代表的中医药传统知识产权的保护,应当是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多手段的系统性工程。通过对惠益分享制度的研究可为重塑和完善中医药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延年,刘晓秋.现代中药炮制[M].北京:人民***医出版社,2008:1.

[2] 修彦凤,张永太,王兴发.半夏的炮制历史沿革[J].时珍国医药,2006,17(9):1774-1775.

[3] 吴皓,胡昌江.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1.

[4] 明缪希雍.炮灸大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1-2.

[5] 程志立,王凤兰,刘剑锋,等.中药炮制技术流变及标准制定的思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2):355-358.

[6] 钟凌云,龚千锋,杨明,等.传统炮制技术流派特点及发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9):3405-3408.

[7] 李俊,崔艳新.新一轮国际知识产权规则重构下的中国选择――以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为目标[J].知识产权,2015(12):10-16.

[8] 王海明.劳动价值论新探(上篇)[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5-15.

[9] 知识产权强国研究课题组,韩秀成,陈燕,等.对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理论思考[J].知识产权,2015(12):3-9.

[10] 王艳,宋晓亭.中医药传统知识利益分享思路建构[J].河北法学,2013,31(9):119-124.

[11] 张倩.论遗传资源利用的惠益分享制度[J].知识经济,2015(1):16-17.

[12] 林燕梅,成功.印度生物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4(10):87-91.

[13] 杨柳,张小溪.传统物质科学知识的筛选:来自青蒿素与古新星表的启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32(1):119-121.

[14] 朱步先.漫话“柴胡先生”[J].中医杂志,2006,47(12):949-950.

[15] 张陈果.论我国传统知识专门权利制度的构建――兼论已文献化传统知识的主体界定[J].***治与法律,2015(1):79-92.

[16] 彭艳,王凡彬.中药炮制技术知识产权保护[J].中国新药杂志,2011,20(4):305-307.

[17] 董国锋.中医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J].科技与法律,2011,93(5):24-28.

[18] 周蕾.中医药商业秘密保护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5:28.

[19] 何丽清,傅延龄.《伤寒论》方药计量中重量单位的考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1,45(9):19-21.

医药化工论文篇(6)

中***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17)01-0002-04

Abstract: With the guidance of TCM theories, aiming at molding healthy production methods and life styles, 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realization significance of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of TCM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ufacture, agriculture, zoology, culture, commerce, life cultivation and health preservation, health care and retirement, healthy traveling, sports, catering and skin care. Promoting TCM industry to be bigger and stronger can also improve service level and service value of relevant industries and fields, with a purpose to make contributions to maintaining and promoting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the public.

Key words: TCM; industry; life cultivation and health preserv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ufacture; agriculture; commerce; sports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实现中医药与相关产业的优势资源整合,培育不同的产业结构,形成不同的发展模式。“中医药+”的本质是服务,即通过“中医药+”,把中医药的理念、技术和方法,渗透融入到农业、工业、商业、科技、文化、旅游、生态、养老等相关行业和领域,以维护和增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的,带动相关行业和领域的服务水平提升和服务价值提高,既增加了相关产业的经济附加值,又提升了相关行业的消费者满意度,倡导形成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健康生产生活方式,这体现了“产业跨界”的发展思路。

“中医药+”战略突破传统中医药的各项要素,多元创新、融合发展。对传统中医药产业进行升级与改造,中医药的功能渗透到各个产业领域,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全民健康素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服务贸易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药+”战略的提出,将是产业融合发展的有力践行,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同时,中医药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其他产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了更广泛的以“中医药+”为先导的各项经济建设新常态。

1 中医药+科技

中医药是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当前,科学技术出现从分析向综合回归的发展趋势,这与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科技创新思路完全一致。中医药是我国独有的医学科学,具有丰富的医学实践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蕴含着巨大的创新潜能。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快中医药创新,有助于探索医疗卫生领域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子,为其他领域的创新驱动发展提供示范借鉴。特别是中医药系统性和复杂性等关键问题的突破,将对生命科学、社会科学、生物医学乃至整个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将会促进多学科的融合和新学科的产生,使人类对生命和疾病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完善[1]。

2 中医药+工业

中医药产业链长、产业面宽,涵盖第一、二、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强,拉动经济增长潜力大,具有生态经济的特点。国家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工业发展水平迈向中高端,拓宽了中医药产业发展领域,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带动中医药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成为促进我国经济中高速发展的新增长点。《规划纲要》提出“促进中药工业转型升级”任务,推进中药工业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加强技术集成和工艺创新,提升中药装备制造水平,加速中药生产工艺、流程的标准化、现代化,逐步形成大型中药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

3 中医药+农业

近几年,随着中药企业直接投资中药材种植,建立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吸引了许多农村多余劳动力的就业。同时由于解决了销售的问题,农民的利益得到了保障,种植中药材的村、乡镇、县越来越多,中药材交易市场十分活跃,极大地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的任务,促进中药材种植养殖业绿色发展,实施贫困地区中药材产业推进行动,引导贫困户以多种方式参与中药材生产,推进精准扶贫。

4 中医药+生态

中医药是重要的生态资源。如屈志敏等[2]认为枸杞枝叶繁茂,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对改善当地小气候和生态环境起着调节和促进作用。***广清[3]认为中麻黄分布面积广,具有较好的固沙作用和药用价值。王盾等[4]认为胡芦巴种子提取可预防存贮小麦害虫,有望以胡芦巴为原料开发新型植物杀虫剂,减少农药对土壤的污染。何文淑等[5]认为麻疯树不仅仅具有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而且其提取物具有抗微生物、抗寄生虫等功效,是外用消毒产品和植物农药杀虫剂的重要原料。为此,发展中药产业可以有效降低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和环境污染,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国家倡导的低碳生活做出重要贡献。另外,中药源于自然,中药产业是典型的生态产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具备可再生资源、循环经济的特点。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还有助于减少药物带来的负面作用,节约资源,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建设美丽中国做贡献。《规划纲要》提出“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利用”的任务,实施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工程,探索荒漠化地区中药材种植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

5 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是优秀的文化资源。中医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其整体观、天人合一的理念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和谐、身心和谐的思想一脉相承,其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蕴含了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中医药以人为本,崇尚和谐,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倡导大医精诚的职业道德,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弘扬中医药文化,不仅能够普及医学知识,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而且是繁荣发展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有力举措。同时,将弘扬中医药文化与中医药“走出去”相结合,可以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国家软实力。为此,《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和“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的任务。

6 中医药+商业

我国已建立了17个部级中药材专业市场,在推进中药材贸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医药在国际市场发展的不断扩大,特别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中医药已成为贸易相通的重要内容,是民心相通的重要纽带,是***策沟通的重要载体。发展中医药,有利于带动我国西部民族医药发展,扩大国际贸易,促进海外投资,增强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医药更广泛地走向世界。《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构建现代中药材流通体系”和“扩大中医药国际贸易”的任务,建设一批道地药材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和可追溯的初加工与仓储物流中心,鼓励中医药企业走出去,加快打造全产业链服务的跨国公司和知名国际品牌,积极发展中药材电子商务。

7 中医药+养生保健

中医强调以养生为要务,认为可通过情志调摄、劳逸适度、膳食合理、起居有常等,也可根据不同体质或状态给予适当干预,以养神健体,培育正气,提高抗邪能力,从而达到保健和防病作用。加快中医药发展,有利于推动卫生“重心下移,关口前移”,有利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加快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和“提升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能力”的任务,组织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为群众提供中医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治未病服务,推广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易于掌握的理疗、推拿等中医养生保健技术与方法,倡导融入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和生活方式。

8 中医药+健康养老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银色浪潮的来袭将对我国的养老服务产生巨大冲击。“医养结合”是在人口老龄化的时代背景下,对传统的单纯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养老服务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的一种新模式[6]。四川省广元市中医院在创新中医药服务模式上求生存、求发展,努力探索医养融合养老服务,做出了特色[7]。甘肃省积极组织开发药膳在各级各类医养结合机构和老年群w中的推广和应用,探索建立食养、药疗、水疗、沙疗等中医药特色养生、养老新模式[8]。为进一步推动医养结合,《规划纲要》提出“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的任务,鼓励社会资本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探索设立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机构,建设一批医养结合示范基地。

9 中医药+健康旅游

中医药健康旅游是中医药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产物,通过旅游活动的方式,可以使旅游者在旅行过程中获取养生保健知识,体验中医药文化内涵,从而达到防治疾患、修身养性、健身康体、延年益寿的目的。目前,广东省、海南省、四川省、北京市等地已经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进行了中医医疗旅游探索[9]。广东省中医药局与该省旅游局联手,评选出首批19家“广东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以推动该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的产业化发展;陕西省咸阳市依托传统中医保健资源和丰富的地热资源,开发出独具特色的养生、康复、保健项目,打造“中国第一、养生文化名城”等品牌[10]。此外,大连、杭州、桂林、成都等城市也依托当地自然风光和中医养生保健资源,积极开发中医药养生旅游。为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的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的任务,积极发展以中医药文化传播和体验为主题,融中医疗养、养生、康复、商务会展、文化传播、中药材科考与旅游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

10 中医药+体育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集健身、娱乐、消遣、审美等作用于一体,带给人们的不仅是体格的健壮,而且对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预防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生,满足“促进健康”的要求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大众体育的必然趋势[11]。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逐步提升,“体医结合”模式必将以其独特的功能全面介入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增进健康水平、提升生活质量的保障[12]。传统保健体育源远流长,太极拳、木兰拳、气功等是老年人增强体质、提高运动能力的有效运动[13]。每天早晨进行大周天、小周天运动,对老年人增强体质、消除疲劳、强身祛病和延年益寿有较好作用[14]。八段锦是全身性的轻慢松柔的适宜运动,使气血充盈灌注全身,温养濡润各脏腑组织器官,维持和保护机体正常功能,提高了抗御病邪和自我修复能力[15]。彭科志等[16]认为健身和养生相结合将进一步促进医疗卫生战略重点前移,实现以预防为主的健康中国建设目标,不仅可以提高国民体质,预防疾病,而且能减少医疗开支,减轻国家的医疗负担。

11 中医药+餐饮

药膳是中医药与中国烹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渊远流长。周文泉[17]认为食疗药膳健脾益胃,对人体具有滋补作用。药膳汤饮是中医养生理论与烹调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如用于气血双补的十全大补汤,常用于妇女产后调理的当归生姜羊肉汤等,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已有一定的基础[18]。另外,以天然植物为原料的中草药饮料正日益受到青睐。以广东凉茶为代表的植物饮料,符合现代人对健康饮食习惯的追求。目前已上市并形成一定影响力的草本饮料产品有加多宝、王老吉、本草蜜、何其正、板蓝花等品牌[19]。

12 中医药+护肤品

中医药美容具有悠久的历史。进入21世纪,人们对天然、有机的绿色诉求已逐渐成为了化妆品原料的两大主流发展趋势。法国的一项调查显示,37%的消费者正在使用天然和有机产品,而有购买天然有机化妆品意向的消费者高达87%[20]。目前,化妆品市场已由原来的化学用品向天然植物的护肤品转化,追求植物护肤理念已经成为消费趋势。运用中医独有的平衡理论和整体观念,并以高科技手段萃取天然草本精华,使产品能有效调养身心,令皮肤、机体、精神达到和谐、形神兼备的最佳状态,焕发自然、健康之美[21]。随着《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中医药美容市场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随着中医药在维护和增进健康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以中医药为主体的国家健康保障模式将会建立,“中医药+”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将更加深入,并进入新常态,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国强.发展中医药 造福全人类――在中国科协2010年年会上的特邀报告[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12):1057-1061.

[2] 屈志敏,鲍岩峰,黄卉丽,等.枸杞防风治沙效益探讨[J].乡村科技, 2014(8):14-15.

[3] ***广清.海晏县麻黄科植物种类形态特征及经济用途[C]//中国科协,中国工程院.第十届中国西部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北京,2009:62-64.

[4].王盾,张红燕,朱华,等.国内外胡芦巴研究开发现状[J].宁夏农林科技,2001(6):42-44.

[5] 何文淑,肖荣贵,杨晓琼,等.麻疯树在贫困地区农村发展和生态建设中的开发前景[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10):33-36.

[6] 倪语初,王长青,陈娜.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6,29(5):1-4.

[7] 王建宏.广元市中医院:医养融合养老服务备受推崇[J].当代县域经济,2016(1):65.

[8] 魏敏.甘肃推进中医特色养老服务[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8): 27.

[9] 陈坤仪.广东发展中医医疗旅游的市鎏剿[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6):43-45.

[10] 刘华云,侯胜田.北京市实施中医医疗旅游发展战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4,27(2):40-43.

[11] 彭劲松.中国大众体育的必然趋势:健康促进[J].体育文化导刊, 2005(4):32-34.

[12] 胡耿丹,.“体医结合”健康促进模式的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研究[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国家体育总局.第三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集.深圳,2014:222-223.

[13] 汤庆华.传统体育对老年知识分子身体机能及素质影响的观察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5):108-111.

[14] 周昌圭.寓气功于体育锻炼之中[J].现代养生,2014(12):25-26.

[15] 张虎,汪长芳.浅析中国传统养生体育与中医理论[J].当代体育科技,2012,2(9):75-76.

[16] 彭科志,陈天琪.健身与养生结合健康促进模式探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6(2):87-89.

[17].周文泉.食疗(补)药膳的理论与应用[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厦门, 2006:48-54.

[18] 邓文祥,朱建平,肖作为,等.药膳汤饮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5(12):23-26.

[19] 朱向东.天然草本(植物)饮料新品研发与市场趋势的思考[J].中国食品添加剂,2012(5):192-201.

[20] 杜莉.草本植物引领中国化妆品市场[J].日用化学品科学,2011, 34(9):39-41,46.

医药化工论文篇(7)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主体,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1]。我们深入探索中医药文化的“人文观念、防治思想、思辩模式、治学方式、医德医风、行为准则”与校园体育文化“尊重生命、身心健康、关怀他人、博爱宽容、培养意志、顽强拼搏、完善人格、高尚道德、融入群体、和谐发展”以及与大学生思想教育“三观教育、全面发展、自强不息、勇敢顽强、爱国主义、民族精神、道德品质、文化行为、集体主义、团结合作”之间的关联,为中医药特色校园体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传承和影响提供依据和查考。

1研究对象

以“中医药特色校园体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关系及其现状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收集以“中医药文化”“校园体育文化”“大学生思想教育”为关键词的文献资料,查阅了体育文化学、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医药文化和学校体育学等方面的专著。2.2实地考查法。主要对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省医药学院和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工作、学校体育工作、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等进行实地考查与走访。2.3逻辑分析法。在综合大量的理论、实地考查的基础上,通过逻辑论证,归纳总结,对中医药特色校园体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研究资料进行理性推导。

3结果与分析

3.1“中医药特色校园体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现状分析。3.1.1中医药文化和校园体育文化的现状分析。国家重视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工作,关心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中提出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导引等中医传统运动发展,将中医药知识纳入基础教育。2016年5月《***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家主要是为了加快推进学校体育,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止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2]。中医药文化的根是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传统人文精神,融入到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体现着人类医学的价值,强调医家的文化素质。“中医药文化”有关内涵、传承及途径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医药文化内涵与核心价值。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哲学角度分析中医药文化的形成、发展、内涵、核心价值和人文价值。(2)中医药文化传承、传播及途径。从语言文字、师承教育、民俗艺术、***治制度和经济贸易等角度,从微观凝练精髓、中观拓宽渠道、宏观提升竞争层面,从精神、价值和行为环境视野进行中医药文化传播策略、模式和传承途径研究。(3)中医药文化教育功能和人才培养。基于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展人才培养、育人基本功能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探索。其趋势特点:国家***策文件大力支持,中医药文化通过不同形式在有效的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育人功能明显,与学校体育、体育课程有着紧密联系,但两者之间研究非常少,主要集中在人文教育、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和学生管理等方面。国外“校园体育文化”尤其以美国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发展最好,校园体育文化与学校理念、大学精神紧密相关,行为文化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突出竞技运动文化,注重网络资源开发与利用。国内“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1)从校园体育文化的不同层面,学生、老师、领导层面,精神、物质、行为、制度层面进行了分析,也有从不同运动项目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开展研究。(2)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功能价值、内在机理、自我和谐发展等多方面开展了研究。(3)从校园体育文化实践路径、互联网+、可持续发展、建设途径、校园媒体等方面进行了实践研究。(4)从人文教育视角、中西方文化背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大学精神、高校体育特色项目、奥林匹克文化等多方面研究校园体育文化与之的关联。其趋势特点:第一,国家有关健康、中医药、体育的***策大力支持我们开展校园体育文化、学生健康、中医药文化传承的研究工作。第二,校园体育文化研究已经非常成熟,既可借鉴国外的成功理念,也可挖掘国内的实践经验,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的发展,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第三,不同文化的冲击、不同理念的影响,需要我们突破传统、立意创新、更新观念、文化传承,借鉴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开展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研究。3.1.2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现状分析。大学生思想教育对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有着重要意义,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举措。国家非常重视“大学生思想***治教育”,将其提升为国家战略任务,影响最大的是2004年中共中央的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治教育的意见》,随之***就学生管理工作(教社***厅[2003]2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思***厅[2011]1号、5号)、实践育人工作(教思***[2012]1号)、高校学生形势与***策教育工作(教社***2004]13号)等制定了相关通知、意见及文件,面对“新形势”、“新问题”的出现,为大学生思想教育指明了方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的《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是当前高校思想***治教育的重要遵循。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现状、特点、趋势等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的现状分析:(1)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现状及问题。从大学生思想教育与社会现实相分离,灌输式教育与学生主体性相分离,思想教育的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目的,网络文化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及教师的榜样力量消失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且提出改革和创新之法。(2)多学科多途径的“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从信息时代、“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探索引领大学生思想进步的***治教育工作新途径。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多元化价值着手,将大学生思想教育与之相结合,开展教育改革研究,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实效性。其趋势特点:第一,国家***策文件的大力支持,及时面对新问题制定了方针、***策。第二,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的优点,提高思想***治教育的凝聚力与向心力。第三,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实效。3.2“中医药特色校园体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关联研究。“中医药特色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医学院校,以中医药文化特色的运动项目和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师生为主体,以体育锻炼和文化传承为目的的一种群体文化。挖掘中医药文化的特色“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仁、和、精、诚”[2],充分发挥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导向、凝聚、育人、沟通、示范、规范、健身、娱乐、传播”功能,对大学生的思想品质、民族精神、团结协作等进行影响干预。3.2.1“中医药特色校园体育文化”之“三因制宜”与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医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是指***疾病要根据季节、地区以及人体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而制宜的***方法。三因制宜理论有着丰富的内涵,该思想的应用不仅局限于医学领域,在人类认识自然和顺应自然的历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中医药特色校园体育文化”之“三因制宜”观念,就必须考虑到当代大学生教育的时代背景,“90后”年代的大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应该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不同习俗、不同背景,做到区别对待、灵活运用。“中医药特色校园体育文化”可以根据大学生个人情况进行思想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中医药文化中的“人文观念、医德医风、行为准则”与校园体育文化中“尊重生命、身心健康、关怀他人、博爱宽容、高尚道德”以及与大学生思想教育“三观教育、民族精神、道德品质、文化行为”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1)大学生思想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的关键是尊重生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大学生对生命的认知,培养良好心理的健全人格,发挥“中医药特色校园体育文化”的熏陶,培养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传承中医药特色的运动项目,以浓厚的中医药特色体育文化氛围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充分唤醒每一个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开发生命潜能,增强生命活力,提升生命境界,实现生命价值。“中医药特色校园体育文化”可以通过身体运动的形式,对大学生的机体产出影响,有效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太极拳、易筋经的习练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领悟传统文化有着重要影响。(2)大学生思想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的重点是关爱他人,形成大学生的博爱宽容胸怀。“中医药特色校园体育文化”通过中医养生知识和体育运动项目的影响,培养了大学生的健康保健知识,提高了团结协作的能力,学习了博爱包容精神。(3)大学生思想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的核心是培养意志,发扬大学生的顽强拼搏精神。中国的传统健身和养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强调“动静结合、生命之道”,培养大学生对真理追求的信念、坚韧不拔的品质、顽强拼搏的精神。3.2.2“中医药特色校园体育文化”之“整体观念”与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医整体观念是构建中医理论的重要指导思想,贯穿在中医理论的各个方面,是中医理论的本体思想和方***原则。中医整体观念是中医院校的哲学指导思想,强调人体自身的完整性,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医学院校培养学生的管理适应能力、生活工作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促使学生更好地成为***人、职业人、社会人。“中医药特色校园体育文化”要从整体对大学生思想教育进行把握。(1)塑造人格和个性发展。大学阶段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通过“中医药特色校园体育文化”培育体育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所需求的“功力”和身体素质,作为医学院校的学生就更加应该注重人格的塑造,坚韧品质、坚毅顽强。面对紧张的“医患关系”,需要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应变能力,保持良好心态。(2)群体心理和团结协作。在“中医药特色校园体育文化”的熏陶下,认识和体验医学院校学生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提高大学生对医学的职业认同感。通过各种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群体归属感、认同感,增加群体凝聚力。“中医药特色校园体育文化”主要是通过团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从而形成医学院校的学校精神。(3)社会角色和社会意识。社会角色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校园文化的平台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责任心和荣誉感,甚至可以培养学生社会化的心理特质,有助于解决大学生的角色冲突问题。3.2.3“中医药特色校园体育文化”之“治末病”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治末病”是指采取预防或***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是中医治病学说的基本法则,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中医药文化特色校园体育文化”之“治末病”主要促进其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方向和目标不断向纵深发展,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1)“预防为主”。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就是要建立全面合理的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服务机制,特别是特殊、危急事件的预警机制。“中医药特色校园体育文化”通过各种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能力,改善人体机能,促进生长发育,塑造健美体型,使人充满活力,起到预防的重要作用。(2)“欲病施治”。在大学生思想教育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干预。大学生的精神状态、责任心不强、没有勇敢顽强的精神、职业道德意识不强,我们都可以依靠“中医药特色校园体育文化”进行干预,从团队到个人、从疏导到活动、从比赛到竞争等多角度多层次开展活动影响学生,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效果。(3)“已病防变”。中医“治末病”思想认为:以病防变,防传防变。面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存在的突发性问题,大学生轻视体育锻炼、身体素质问题,缺乏勇敢拼搏、顽强奋斗的精神。“中医药特色校园体育文化”针对这些问题和精神状态,制定一些***策文件,开展一些体育活动,长期实施,预防保健,专门治理。

4结论

4.1国家有关健康、中医药、体育的***策大力支持我们开展校园体育文化、学生健康、中医药文化传承的研究工作。我们可以借鉴中医药文化的影响,更新观念、文化传承,开展“中医药特色校园体育文化”研究,挖掘其内涵价值,提高思想***治教育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实效。4.2从“中医药特色校园体育文化”之“三因制宜”、“整体观念”、“治末病”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角度进行关联分析,发挥“中医药特色校园体育文化”的熏陶,通过具体的文体活动,对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关爱他人、拼搏精神、塑造人格、个性发展、群体心理、团结协作、社会角色和社会意识等方面进行关联分析,并从“治末病”思想中开展“预防为主”、“欲病施治”、“已病防变”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分析。

参考文献

[1]姜志明.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2]申俊龙,朱佩枫.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价值实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R].北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9.

[4]***思***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治教育重要文献新编(1978-2014)[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5]沈壮海.中国大学生思想***治教育发展报告2015[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6]夏建刚.大学生思想教育现状及其改革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4(1):53-54.

[7]王强.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对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实效的研究[J].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2):146-152.

[8]邓旭阳.孔子道德人格榜样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启示[J].江苏高教,2014(5):117-119.

医药化工论文篇(8)

一、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的定义和地位

1.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的定义

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都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医药经验(或医学)。在我国,具有独特的学术地位和深远影响的“中医药”是以汉文化为背景的,通常所称的民族医药则是专指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包括藏、蒙、***、傣、壮、苗、瑶、彝、侗、土家、回回、朝鲜族医药等等。这些以不同民族名称命名的传统医药学知识,或自成体系,或以专科特长而闻名,在现代西医学传人之前,为各民族应对地方性疾病和常见创伤等,发挥过重要的医疗保健作用。

“民族医”的概念至少在20世纪50年代已经出现。“民族医学”、“民族医药”则于20世纪80年代普遍见于专业的或***府的各种文件资料中。

事实上,民族医药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概念是指中华民族的传统医药,犹如民族工业、民族企业、民族经济的用词一样。这里的民族,是指中华民族大家庭,具有本国的、本土的、非外来的意义。狭义的概念专指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本文所述的民族医药为后者。我们不赞成以“中医学”的概念总括56个民族的传统医学。就现代民族医药的概念而言,它是我国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积累和医学创造的集合,显然不能包括在以汉文化为背景的中医学范畴之内。民族医药并非是中医药中的一个分支、一种附属品,而是与中医药处于并行平等的地位。

因此,从学科角度而言,中医学与少数民族医学应当是姊妹学科的关系。然而,在现实中,民族医药归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管理,民族医药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列在中医之下,这就造成中医药对民族医药的长兄代父现象。

2.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的地位

2003年l0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附则”中申明:“民族医药的管理参照本条例执行。”我们认为这一规定应当有如下含义:

第一,民族医药享受与中医药同等的待遇。民族医药在理论体系、历史传统和诊疗方法等方面不同于中医药,但是民族医药和中医药同属于中华医药的组成部分。

第二,民族医药学有它***的医学地位。民族医药并不从属于中医中药,在民族医药条例尚未制定或不另行制定的情况下,民族医药的管理是参照中医药管理条例执行的。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学是我国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以汉族医药为主的中医药显然不能包括少数民族传统医药。

二、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的独特性

尽管民族医学在概念上已体现了与中医学的明显区别,国家在***策上也赋予其与中医学平行的地位,但现实中,由于少数民族医学发展比较滞后,缺乏统一、平衡发展的大格局,以至于不少人仍把其归于中医学的范畴。要发展民族医药,首先必须把***策落到实处,跳出思想的局限,***自主地进行发展。至于为何要把少数民族传统医学从现在的中医学范畴中提取出来***发展,我们认为这主要是由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和中医学的重大区别所决定的。

1.文化背景不同

中医是在中国古代汉文化背景下诞生的,主流是儒、道两家。中医把“调节平衡”、“扶正祛邪”作为保持健康和***疾病的主要原则,正是儒家“中庸之道”及道家“万物负阴抱阳以为和”思想的体现。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学的文化土壤则不同于中医学,它是55个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的集合,因此呈现出多元性和复杂性。同汉民族一样,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发展史和独特的地域生存环境,在此基础上孕育出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必然具有各民族独特的文化背景。根据其文化源流或特殊的地域文化背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学科可分为若干类系:(1)受佛教文化影响,特别是受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结合青藏高原的疾病防治经验和药物资源,逐渐发展形成了藏医学、蒙医学。而傣医学则具有南传上座部小乘佛教文化的背景。(2)受阿拉伯文化影响,特别是受阿维森纳《医典》的影响,并结合自身的医学实践而发展出了***医药、回回医药、哈萨克医药等。(3)受朝鲜古典医学影响,并融合中朝古代医学特点,发展出朝鲜族医药。(4)受汉文化影响,但又具有地域和民族文化特色,从南方地区医疗实践中发展出苗、壮、瑶、彝、侗、土家、黎等医药知识体系。从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所植根的文化背景而言,其与中医药并非源和流、主干和分支的关系,而是一个不同于中医药的多元的、复杂的、***的文化体系。

2.理论体系不同

文化背景、哲学理念的不同,必然导致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和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大差异。中医学以天人相应和阴阳学说为哲理观,以脏腑、气血、经络为生理观,以四气五味为药理观,以四诊八纲为诊疗观,从而构成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它的理论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天人相应”为一般规律的整体衡动观;(2)以脏腑、经络、气血为构架的功能生理学;(3)以阴阳为基础的矛盾平衡说;(4)以四诊、八纲为内容的诊断学;(5)以天然药物和方剂为主的***学。

相对于中医学,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在理论体系方面充分体现了它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它是以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为背景,以当地的自然药物为资源,采用适合本民族生产生活习俗的行医方式,以本民族为服务对象而发展起来的。例如,藏医学的理论体系是以隆、赤巴、培根三因素学说为核心,以五源学说为指导思想,以七物质、三秽物及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特点的独特的理论体系;蒙医学理论体系是吸收了藏医学理论和印度医学以阴阳五源说为基础的赫依、西拉、巴干达的三根理论及七素理论,以及汉医知识,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和民间疗法,创造性地加以改造并发展起来的传统医学体系;***医学以火、气、水、土四大物质和气质论为其理论基础,是以***族人民自身的医学经验并吸收了阿拉伯医学、中医学等理论形成的民族医学;傣医学的基础理论主要是“四塔”(风、火、水、土)和“五蕴”(色、识、受、想、行)学说;壮医学的基础理论主要是阴阳为本、天地人散气同步、脏腑、骨肉、气血三道(气道、谷道、水道)、两路(龙路、水路)和巧坞主神理论;苗医学的理论是纲、经、诊、疾,即两纲(冷病、热病)、五经(冷经、热经、半边经、慢经、快经)、三十六诊、七十二疾。

3.医疗技法和用药特色

人们往往以神秘、猎奇的眼光探测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其实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无外乎也是各族人民在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的实践过程中创造、积淀的。现实生活中,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对某些疑难病症有着突出的疗效。例如,藏医学至少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医治的病种大多是青藏高原的常见病、多发病,用的药物也多是青藏高原所产的植物、动物等。由于各少数民族居住地域、生活方式的差异,使得他们对疾病的***各有所长。如藏医药对高原病、脑血管病、风湿病,蒙医药对骨折、脑震荡、再生障碍性贫血,维医药对哮喘、白癜风,瑶医药对肿瘤、红斑狼疮都有很好的疗效。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在医疗技法上也独具特色,如藏医学的尿诊、灌肠疗法、艾灸疗法,蒙医学的拔罐穿刺法、外伤和正骨疗法、震脑术,壮医学的目诊、耳诊、药线点灸疗法、药物竹罐疗法等等。另外,各民族医学在诊疗的同时,多注重药物疗法和精神疗法的协同作用,在给予病人药物***的同时,采用诸如冥想、催眠、巫祝、引导意向等心理***方法来达到更好的***疾病的目的。

三、发展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的必要性

1.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现代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的困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迅猛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的医疗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但长期以来,由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各少数民族的医疗卫生状况始终不及发达地区,甚至差距越来越大。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研究中心于2005年2~11月,先后4次组织研究人员分赴各地进行民族医学的相关调研,调查覆盖了江苏、广西、贵州、云南、四川、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吉林、内蒙古等地区。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医药卫生状况及少数民族群众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缺医少药、医疗设施简陋、医学人才队伍规模过小等问题,严重阻碍少数民族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1)民族地区缺医少药、看病难、治病贵的问题十分突出。我国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大多位于偏远山区和其他环境恶劣的地区,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及社会历史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使得真正摆脱了缺医少药困境的人群所占比重较小。至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滞后、教育水平低、缺医少药等仍然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少数民族就医难的主要原因有:医疗设施不健全;边远贫困山区缺乏高级专业人才;受经济条件限制,负担不起药费及***费。

(2)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均。据美国商务部(USDepartmentofCommerce)报告,占全世界22%人口的中国,医疗资源却仅占全球总数的约2%,或者说,每千人大概只有2.4张病床。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中国卫生分配公平性在全世界排名中处于劣势地位。我们知道,中国医疗资源缺乏是不争的事实,但更为严重的是,医疗资源分配和分布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中国的贫困地区,特别是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医疗资源匮乏现象更为严重。

(3)少数民族群众对民族传统医药的信赖和偏爱。一方面,现代医药服务可望而不可即,即便能够享受得到,往往也是代价高昂而效果未必尽如人意,从而影响了少数民族群众对现代医学的认同感;另一方面,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受民族文化、习俗影响较大,少数民族群众对民族传统医药用药简单、看病便宜、对地区多发病和常见病有着较好的疗效等事实耳闻目睹,因此倚重民族医药、偏爱民族传统医药也就顺乎情理了。

2.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发展状况令人担忧

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发展状况令人担忧。(1)民族医药在近代丢失太多,继承不足,适应现代社会的科研起步较迟、起点低。(2)民族医药制药企业起步晚,人才、技术落后,品种单一,其研发、生产、销售能力在日益白热化的市场竞争面前显得十分薄弱。(3)民族医药原料质量不够稳定,成药产品质量控制不完善。(4)国外众多的公司凭借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金、完善的专利申请策略,已开始仿制与精加工我国的民族传统成药,并进一步研发新药,从而对我国民族医药构成了威胁。(5)民族医药一直局限在各自民族聚居的小范围内使用和传播,有的用药经验仅以口耳相传,其发展和推广受到制约。目前,兼通现代医药、民族医药和语言文字的人才奇缺,各民族医药术语的规范译释工作进展缓慢。大多数民族特色药物的有效物质基础、作用机理及理论、应用、技术方法的创新尚处于空白,现代药品管理的各种规范很不完善,这些都与国际标准和市场要求相去甚远。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健康发展是十分紧迫的现实要求。

四、发展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基本对策

1.高等教育要为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发展培养高级人才

尽管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相继成立了一些少数民族传统医学高等教育院校,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成熟的、能够适应21世纪发展的教育模式。

目前少数民族传统医学高等教育的教师多数为本科毕业生,缺乏少数民族传统医学高等教育的高级人才;学校与附属医院之间未形成人事管理一体化的机制,教师脱离临床,除老教授外,多数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缺乏临床锻炼的机会和临床实践的经验,医、教分家现象突出;缺乏专门用于少数民族传统医学教师培训的教材;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少数民族传统医学高等教育基本没有实验课程;重专业教材而忽视其他自然科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等内容的学习,导致学生知识面窄,学术思维局限,适应社会能力不强。此外,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还缺乏相应的行业协会,缺乏从业标准和业务规范;缺乏相关的职业考试制度;缺乏专业的继续教育项目,社会认同程度不够。这样老套的教育模式不可能造就出大批高水平、复合型的少数民族传统医学人才。从某种程度上说,现行的少数民族传统医学高等教育模式已成为制约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事业发展的瓶颈,直接影响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事业的未来。

21世纪是比拼高科技人才的时代,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事业能否迎头赶上,根本取决于高科技人才的补给,其中少数民族传统医学高等教育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新型、成熟、适应中国国情的少数民族传统医学高等教育模式迫在眉睫。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1)借鉴国外高等教育模式中的优点,开发国内传统医学教育的合理成分,构建适合2l世纪长久发展、合理完善的少数民族传统医学高等教育模式。(2)总结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高等教育的经验教训,深刻把握少数民族传统医学高等教育的特点。(3)结合民族文化特点,构建系统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高等教育模式。

2.另辟蹊径,不能走“中医西化”导致资源枯竭的科研之路

由于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基础研究工作起步较晚,长期以来投入不足,造成科研人员少、整体素质不高,对民族医药体系所包含的丰富科学内涵缺乏科学技术的支撑。另外,由于历史原因,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自古以来在个体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自由发展,各立学说,没有形成统一系统的理论体系。即使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逻辑性、科学性不强,难以适应当今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由于理论体系的不完善,不能科学地指导实践,使得民族医药创新后劲不足。

要发展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必须在保持其个性化的辨证论治、求衡性的防治原则、人性化的***方案、多样化的干预手段、天然化的用药取向等特色的同时,加强专业研发工作。加强专业研发工作的前提是使少数民族传统医学保持特色、发挥优势。保持特色,即坚信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科学性,坚持用其特有的理论和技术从事医疗和科研;发挥优势,即发扬其疗效好、副作用小、费用低等特点,在***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及现代医学难以克服的疑难杂症等方面发挥其独特作用。

不同民族的医药学发展是不平衡的,其积累和遗失的程度也各不相同,继承和发展的水平也有很大差异。因此,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科研问题不单纯是传统意义上的医药问题,而应当结合特定的民族文化视角,综合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来进行考查。既要关注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文化、医疗技法的搜集整理,拯救濒临消亡的民族医药文化,又要重视医药的实际开发研制。民族医药科研的关键是“创新”,尽快开展寻找和使用珍稀濒危药材资源替代品的研究工作,这将有利于缓解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资源匮乏乃至枯竭的不利态势,加快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应不断开发民族医药的新药产品,使民族医药的品种更多,档次更高。另外,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科研应形成一个整体发展的格局,各科研机构既有合作又有明确的分工,以避免研究的重复性。

3.应用及产业化

以往的少数民族传统药品生产环节较薄弱,其产业处于自产自销、自制自用的自然经济状态,基本没有现代化生产过程。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认识的不断深入、对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疗效的不断肯定、对少数民族传统医药需求量的不断加大,少数民族传统医药事业逐渐走向产业化道路,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壮大。自1995年以来,研制开发的新藏药就有80多种,其中12个品种被列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蒙药现已开发利用120多种,年产1.5万公斤,产值达575万元。目前开发利用的维药达140多种,自1993年以来,有17种维药通过新药评审,深得各界群众的赞誉。西藏、青海、贵州、四川、甘肃、内蒙等地陆续出现了一批颇具规模的现代化民族药生产企业,完全改变了小手工业作坊式的生产模式,生产能力和药品质量大幅度提高。据有关资料显示,至1998年,贵州省有民族药品生产企业70多家,产值达到7.8亿,占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的40%以上。西藏自治区至1999年,民族药品生产企业已达22家,产值3亿,现已有70%以上的县建立了藏药厂或藏药制剂室,藏药占全区医疗用药的比例为70%以上。

医药化工论文篇(9)

笔者在西医院校从事中医药文化教育近30年,亲历了西医院校特别是西医类职业院校护理专业中医药文化教育的由盛而衰。作为中医药文化教育者,面对护理专业中医药文化教育的现状,笔者认为:反思我国有关中医争论及在西医类职业院校护理专业中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至关重要。本文试探讨西医类职业院校护理专业中弘扬中医药文化诸问题,以期得到更多同仁的关注。

1 西医类职业院校护理专业中医药文化教育现状

1982年,卫生部颁《教学计划》中规定:中专护理专业开设《中医学基本知识与针灸学》课程,总课时为72节。很长一段时间内,西医院校中的护理专业作为必修课,都开设了中医药文化教育课程。

进入21世纪后,2001年,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实施“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时”,将医学中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的中医课程修订为“选修课”[1]。2004年,***、卫生部两部委联合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和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中,将3年制护理专业、5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的中医课程,全部列为“选修课”。所谓“选修”,实际上就是变相取消。因此,绝大部分西医类职业院校中的护理专业,或取消了中医药文化课程,或大量缩减中医药文化教育的教学课时。

2011年,在护士职业资格考试中,首次纳入了中医药文化内容,但由于总数270道题中,中医药文化试题仅有2道题,只占2分,部分西医类职业院校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少数医学职业院校依然取消了中医药文化教育课程。大部分职业院校护理专业的中医药文化课时仅有18节、30节、36节等。由于普遍存在中医药文化教育课时偏少,没有足够的实践教学时间,学生动手机会较少等情况,使临床护士的中医药文化知识缺少,尤其对中医护理操作技能和中医药知识,了解甚少[2]。目前,我国西医类职业院校护理专业的中医药文化教育现状令人堪忧。

2 中医药文化在中国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3]。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医疗和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文化传统。它不仅为中国人民的健康事业以及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2.1 中医药文化与当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形成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与结晶。时至今日,父辈、同辈们在勉励、叮嘱后辈时的“用心读书”、“用心做作业”等话语,都渗透着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因为在中医药文化里,将具有主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都归属于心。同样,凡与此有关的汉字结构,大多数字的偏旁均为“心”旁,如思、念、想等字。另外,人们练气功、拔火罐、喝凉茶,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与中医药文化息息相关。

2.2 护理工作中中医、西医碰撞不可避免 我国现行的卫生方针与***策是“中医、西医、中西医并重”。即在中国特色卫生事业中,中医、西医两种医学现阶段并存;中医、西医两种医学现阶段都属于我国的主流医学。而且,中医在我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西医类职业院校护理专业毕业的绝大部分护理人员,将来主要在国内从事护理工作;大多数护士,将来也要到基层从事护理工作。

中医、西医医疗的对象都是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医药文化和现代医学的碰撞的日益加剧。而工作于基层的护士,有意或无意间,都会遇到中医、西医两种医学的碰撞。这种碰撞,就要求我国西医类职业院校毕业的护理人员,对中医药文化要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这种碰撞,使工作于基层的护理人员,希望也能运用中医护理技能,对病患、伤残人员开展相关中医护理与疾病方面的中医健康指导。

3 西医类职业院校护理专业中继续开展弘扬中医药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它的核心价值可以用“仁、和、精、诚”概括。仁,强调仁者爱人,生命至上;和,突出崇尚和谐;精,即医道精微;诚,指重视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4]。因此,在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学生中弘扬中医药文化教育,就具有特殊的意义。

3.1 有助于提高护理专业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与了解 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古代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论基础之上的。在古代哲学思想影响与古代自然科学的渗透下,中医重视从宏观辩证的角度来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把握人体生命活动[5]。相对以解剖实证为准则的现代医学,令护理专业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同时,她们对于那些耳熟能详的中医药文化内容,如用心读书,胆大、胆小、胆识等,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不知道他们已经在应用中医药文化语言。

西医类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学生中开展弘扬中医药文化教育,才能使学生对中医药文化有所认识和了解,才能明白:在中医药文化里,胆在人的意识思维活动过程中,具有正确地判断事物和作出决定的能力[6]。胆大、胆小、胆识,其实是指一个人对事物的判断能力以及作出决定的能力大小而言。并不是说谁的“胆囊”真的大或真的小。

3.2 有助于培养更多愿献身中西医结合事业的护理专门人才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我国西医类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学生中开展的中医药文化教育,几乎是学生的唯一一次中医理论初始文化正规教育,这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和观点的形成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7]。通过弘扬中医药文化的教育,才能真正使中医药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更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的观点得到认同;才能真正理解不少中医药话语都属于中医药文化的内容。只有更加了解中医药,喜爱中医药,才能激励更多护理专业的学生关心中医药,愿献身于我国的中西医结合事业,成为我国中西医结合的护理专门人才。

4 西医类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弘扬中医药文化的主要内容

西医类职业院校护理专业中弘扬中医药文化的主要内容,根据专业的特点,学习的内容、课时数而有所不同。

4.1 高职护理专业的学习内容 高职护理专业弘扬中医药文化教育,主要学习中医药学基本知识、中医护理理论与方法、中医护理常用技术、中医养生与常见病证的护理与健康指导等内容。(1)中医药学基本知识:中医护理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专业学生只有认真学好了中医药学基本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与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内容。主要学习阴阳五行、藏象、病因、中医护理原则、中药方剂基本知识等内容。(2)中医护理理论与方法:中医护理理论与方法主要来自于中医传统的护理理论与方法,并汲取现代护理中有关的理念、模式而形成。主要学习中医病情观察、中医一般护理、辨证施护总纲等内容。(3)中医护理常用技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医护理形成了一套与现代护理不同的独特的护理技术。主要学习针灸、推拿、拔罐、拔罐、刮痧、耳针、熏洗法、贴药法、坐药法以及穴位注射等内容。(4)中医养生:中医养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健康长寿。中医数千年来形成的丰富的养生理论与方法,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主要学习中医养生的基本概念、养生原则与常用的养生方法。(5)常见病证的护理与健康指导:通过常见病证的护理与健康指导的学习,使护理专业的学生能掌握指导病患、伤残人员的必要的保持或恢复健康的中医药学基本知识,消除、降低或避开危害他们健康的各种不利因素。促使他们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有助于他们早日康复或恢复。主要学习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护理方法与健康指导的内容。(6)学课时:学课时宜108节。其中实践课时应占30%。

4.2 中职护理专业的学习内容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弘扬中医药文化教育的内容,主要学习中医药学基本知识、中医护理理论与方法、中医护理常用技术及中医养生等内容。(1)中医药学基本知识:主要学习阴阳五行、藏象、病因、中药方剂基本知识等内容。(2)中医护理理论与方法:主要学习中医病情观察、中医一般护理、八纲辨证施护等内容。(3)中医护理常用技术:主要学习针灸、推拿、拔罐等内容。(4)中医养生:主要学习中医养生的基本概念、常用的养生方法等内容。(5)学课时:学课时宜72节。其中实践课时占40%。

5 小结

西医类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开展弘扬中医药文化的教育,是让年轻的护理人员了解、认识独特的中医药理论的最好课堂;是全民普及中医药知识的重要一环。它能使中华文化、中医药文化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等职业学校医药卫生类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建读物出版社,2008:8.

[3]胡海燕,方虹,王彩春.高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中医教学现状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8):16-17.

[4]张其成,刘理想.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及核心价值[J].中国中医药报,2007,10,27(3):1-3.

[5]李正安.中医护理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8:5.

医药化工论文篇(10)

[通信作者] *那生桑,教授,主要从事蒙医药现代化研究工作,Tel:(0471)6653163,E-mail:

[作者简介] 包勒朝鲁,讲师,Tel:(0471)6653173,E-mail:

[摘要] 蒙药材的炮制工艺独具特色,是蒙药学的主要特点之一。虽说蒙药多数以生用,但常用药材约1/4需要炮制。千百年来乃至今日,蒙药炮制配合蒙医临床,在提高蒙药疗效,保证用药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蒙药炮制仍然按着古籍文献记载的传统方法进行,存在着技术落后、方法多样化、指标不明确、机制不清楚等诸多问题。蒙药炮制规范化研究以蒙医药基础理论为指导,在突出特色,继承传统的同时借鉴现代药学、药理学、毒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探索传统炮制方法的作用机制,改善和提高炮制工艺路线及条件,验证炮制方法的科学有效性,从而规范蒙药传统炮制方法,是蒙药产业化发展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该文就蒙药炮制现状、存在问题、炮制规范化研究的必要性及应遵循的原则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为蒙医药的现代化及规范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 蒙药炮制;现状;存在问题;规范化研究

蒙药炮制是以蒙医药理论为指导,依据临床***需求和调剂、制剂的要求,对药物所采取的加工处理技术,是一项传统的制药技术,也是历代蒙医学家在长期医药实践中总结积累的药物制备的经验总结。蒙药炮制不仅方法多样,风格独特、作用显著可靠,还与蒙古族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千百年来乃至今日,蒙药炮制配合蒙医临床,在保证蒙药疗效,用药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1 蒙药炮制现状

蒙药炮制是以驯服一些有毒、性猛或功不及、效不遂、用不便的蒙药,通过炮制“驯服”使其“顺从”于临床需要,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的一种方法[1],具有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改变或缓和药性、提高药物疗效、便于调剂和制剂、保证药物净度、利于贮藏、利于服用等作用[2],常用方法可分为水制、火制、水火共制等3种[3],其中水制方法包括浸制和水飞2种;火制方法包括炒制、锻制、烘焙、煨制、熔制等;水火共制方法包括蒸制和煮制2种。

蒙药材炮制方法始载于蒙药著作《百方篇》,本著作首次记载了海螺煅灰等药材的煅、煮等炮制方法[4]。继后《医经八支精义集要》、《医经八支》、《八支自释》、《月光》、《医药月帝》、《后序医典》、《甘露洁晶》等均记载了或多或少蒙药材的炮制方法。自20世纪中叶起,蒙医药工作者在继承蒙药炮制经验的基础上,开始研究制定炮制规范。《内蒙古蒙药材标准》(1986年版)收载的322种蒙药材中89个品种需要炮制,并制出了炮制品99种,占30%;《内蒙古蒙成药标准》(1984年版)及《内蒙古蒙成药标准》(1988年补充版)(现已废止)收载的203个蒙成药中131个方中含有炮制品,占6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蒙药分册)》收载的145个蒙成药59个含有炮制品,占40%;蒙药高等统编教材《蒙药炮制学》(1989年)各论中介绍了145种药材的炮制方法。

2007年出版发行的《蒙药材炮制规范化研究》[5]选择了34种蒙医临床最常用药材的炮制工艺进行了规范化研究,按国内同类学科最前沿技术要求完成了每个品种的炮制文献考证、炮制方法及工艺的优化、质量标准的建立及安全有效性的评价,是目前为止较为规范的蒙药炮制方面的工具书,也是将来出版颁布《内蒙古蒙药炮制规范》的重要参考依据。

2 蒙药炮制存在的问题

2.1 炮制方法多样,杂乱 蒙医药以辩证理论为指导,同一种药材,因其***目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炮制方法现象较为多见,对此类药材的炮制方法的选择,蒙药古籍文献记载较为详细,如蒙医对水银的炮制方法有软制、热制、寒制、硬制、缓制等11种[6],炮制目的在于减毒增效、改变药性,根据不同疾病选用不同炮制方法,对寒性疾病选用热制法,对热性疾病选用寒制法等。但对一些炮制目的一样,炮制方法较多的药材,没有明确说明哪一种炮制方法好,或应该选用哪一种炮制方法,如草乌的蒙医炮制方法诃子制、童尿制、黄酒制、白酒制、酸奶制、搅拌发锈制、烟熏制、去皮去尖等10余种[7],他们的炮制目的均为减毒增效。这导致该药材的炮制方法多样化,不同地区、不同人员选择自己相中的方法,因地制宜,从而使药材产品质量差异加大,临床疗效明显不同。

2.2 制方法粗略,缺乏重要参数 蒙药古籍文献记载的蒙药材炮制方法几乎全部采用“简单阐述”方式进行描述,如对于草乌的炮制,《四部医典》曰“将草乌捣碎后,放入铁器中,用童尿中搅拌3天至颜色变成黑亮”,既没有工艺步骤,也没有工艺条件。《内蒙古蒙成药材标准》(1984年版)除了对少数几个常用蒙药材的炮制工艺描述较为详细以外,对其他药材的炮制描述与古籍文献大同小异,缺乏有效的参数支持。

2.3 炮制品缺乏质量标准 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标准(蒙药卷)》和《内蒙古蒙药材标准》只对药材的炮制方法进行了描述,未对其炮制品质量进行控制。目前,蒙药炮制不仅无章可循,缺乏一套完整的质量控制或检验标准。蒙药炮制品的质量控制多数以老祖宗口传或历史文献记载的性状特征为指标,存在很大的缺陷,再加上炮制方法多样,工艺路线粗略,根本上无法控制炮制品质量,从而保证临床疗效。

2.4 辅料使用不规范 药物的炮制过程中需要一些酒、醋、盐、蜂蜜等辅助材料[2]。因***目的不同,同一种药材可使用不同的辅料炮制,得到不同的疗效。由于没有统一的辅料标准,该用羊奶的用牛奶,该用黄酒的用白酒,甚至用工业酒精代替。

3 蒙药炮制规范的必要性

3.1 是蒙药炮制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蒙药炮制规范化研究是以蒙医药基础理论为指导,在突出特色,继承传统的同时借鉴现代药学、药理学、毒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揭示、阐明蒙药炮制规律,探索传统炮制方法的作用机制,验证炮制方法的科学有效性,改善和提高炮制工艺路线及条件,规范蒙药传统炮制工艺,从而使蒙药炮制品符合国家相关规定,推进蒙药产业化进度,实现与国际接轨。面对日益严峻的医药管理制度及蒙药炮制存在的诸多问题,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古老的传统医学进行验证、规范是时代的需求,是古老传统医学发展的需求。

3.2 是蒙药炮制学更好服务于临床的需要 蒙药材的炮制工艺独具特色,是蒙药学的主要特点之一。在蒙药及蒙药制剂工艺中“炮制”是极为重要的。千百年来乃至今日,蒙药炮制配合蒙医临床,在提高蒙药疗效,保证用药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蒙药炮制的规范为蒙药的适应临床症候、发挥最好疗效、安全可靠方面会提供更规范的,更说服力的科学数据。

3.3 是蒙药产业化的需要 据报道,有记载的蒙药材2 000多种[8],目前常用的约500多种,其中约1/4需要进行炮制处理。这说明蒙药及蒙药制剂工艺中具有专属性特殊炮制过程是极为重要的。此外,照国家药品管理法临床用蒙药应当达到GMP饮片标准。

蒙药炮制在《内蒙古蒙成药标准》(1988年)之前,按传统老蒙医师传统工艺进行。《内蒙古蒙成药标准》出台之后执行其中制订的蒙药材炮制通则。该“通则”记述了33种药材的炮制方法,2002年《内蒙古蒙成药标准》废止。因此,蒙药炮制现在无章可寻,原有炮制方法甚至被认为是非法。这对现今的以经济效益为主的产业化道路上的蒙药带来了极大的困惑。蒙药炮制的规范不仅为蒙药生产厂家提供可依据的法律武器,也为蒙药的产业化提供巨大的动力。近年来,国家医改加快步伐,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制度和医保报销制度,对临床用药与中药饮片的概念定位、使用与管理有了明确的规定。而蒙药炮制规范的研究制定和蒙药饮片的规范化已滞后于国家药品管理法,滞后于内蒙古自治区蒙中医药条例。所以,蒙药材炮制工艺现代化研究和《蒙药材炮制规范》的制订工作是蒙药发展中首当解决的问题。

3.4 是蒙药自身独具一格的理论体系的需要 国内中药炮制研究时间较早,对所有中药炮制品几乎进行了现代科学研究。由于蒙药学和中药学是完全不同的2个理论体系,虽然说药材一样,但是用法用量、炮制方法、配伍原理、***范畴均不同,除了可以借鉴中药相同品种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以外,不能直接替代或运用。蒙药炮制需要一个具有传统特色,也有现代科技含量的属于自己的炮制规范。

4 蒙药炮制规范化研究的建议与思考

蒙医药学是蒙古族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它为蒙古族人民身心健康付出了重大贡献。作为蒙医和蒙药辩证统一的重要纽带之一,蒙药炮制已成为蒙医药现代化研究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评价蒙药临床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鉴于传统蒙药炮制存在的诸多问题,炮制工艺的规范化势在必行,但作者认为开展蒙药炮制规范化研究工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蒙药炮制规范化研究必须以蒙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无论是炮制品的质量控制,还是安全有效性评价,应该围绕蒙药炮制目的和蒙药配伍规律开展,不能简单的照抄或挪用中医药或其他民族医药的规范。②蒙药炮制规范化研究要保持和发扬蒙药炮制技术的特色,保证不同方法的专属性,根据不同炮制目的,规范不同的炮制方法,从而充分发挥蒙药炮制的减毒增效、缓和药性等独特作用。③蒙药炮制规范化研究要充分考虑蒙药炮制的“为临床服务”的宗旨,无论采用哪一种炮制方法,都是为临床疗效服务的。如果所选择的的炮制方法既不能减毒增效,也不能改变锐性,那炮制失去了意义。

同时,应注重大力开展以下领域的研究:①目前,蒙药炮制文献研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的重视,真正搞文献研究者少之又少,这对炮制研究是极为不利的。蒙药炮制经验丰富,文献繁多,必须进行整理、分析与研究,才能发现其目的、原理、作用,但是也不能全盘照搬,应进行理性的总结和批判地审阅。②蒙药炮制机制的认识与研究处于萌芽状态。蒙药炮制后的减毒变化、增效变化,改变或缓和药性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机制研究很匮乏,缺乏应有的更易被人们接受的科学依据作支撑,严重影响着蒙药炮制研究的可行性和可信度。

蒙药炮制是蒙药材应用于蒙医临床的最后一道,也是最关键的一道门槛,也是蒙药服务于蒙医临床的重要纽带,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蒙医临床疗效,工艺的规范与否直接影响蒙药的产业化,只要将蒙药炮制方法进行规范,无论对蒙医临床的发展,还是蒙药的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都是不可预料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乌兰其其格.蒙药炮制是提高疗效的关键[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3(3):17.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蒙药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24.

[3] 罗布桑.蒙药炮制学[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24.

[4] 松林.蒙药学概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2:106.

[5] 毕力夫.蒙药炮制规范化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1.

医药化工论文篇(11)

外冷内热倒逼发展

日前,致公***中央常务副***蒋作君在全国***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大会上,建议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国家战略,编制并实施中长期发展规划。同时,成立高规格的国家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研究解决中医药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推动和促进中医药发展***策措施的落实。

国家对中医药国际化的重视,已经从战略层面、***策层面,推进到战略实施阶段。把以企业为主体的联盟,推到了中药国际化的第一线。

一股中医药的世界热正方兴未艾。不仅国内许多西医高层次专家在研究络病理论及其指导组方的创新专利中药,国外研究机构如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心脏病研究中心、英国卡迪夫大学、荷兰莱顿大学等医学专家也加入专利中药的研究队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于文明指出,“随着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健康观、疾病观和***理念越来越认同,更多国家开始关注和重视中医药的价值和作用,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利用其科技、资金等优势,开展中医药的研究开发,在科学研究、标准制定、产业发展、市场占有等方面都对我国形成了倒逼态势。”于文明说,“如果我们国家不去占领中医药研究和发展的‘制高点’,将来就会在国际社会中失去相应的发言权。”

中医药立法已经初现曙光。据记者了解,目前,全国人大***会已将中医药法列入2014年立法工作计划项目。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分析说,面对国际“倒逼”态势,我国现行涉及中医药的法律法规,未充分体现中医药发展规律和自身特点,未充分考虑中医药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非但不能保护反而制约了传承发展。

张伯礼代表强调说,民族医药已包括在大中医之中,“争议”放到学术层面去研讨。***相关立法研究部门要以***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加快对《中医药法》审议,及早上报全国人大***会,确保中医药在国内外的重要地位。

文化认同影响推广

中医药国际化,立法是基础,标准化是关键,文化认同是根本。

中医药走向国际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中西两种文化碰撞的过程,是中医药与现代西医药融合的过程,是语言工具转换、技术方法转变、理念意识转变,最终达到标准统一的过程。

第十二届全国***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岭药业董事长吴以岭在今年“两会”上提出,目前中医药出现的“国外热国内冷”现象令人担忧,究其深层次的历史原因,还与“西风东渐”与“东风西渐”的文化之争有关。他举例说,在教育方面,主要表现在对中医药自身学科规律重视不足,形成了教学的不会看病、看病的不认识中药、研究药的不懂医的“三脱离”现象,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及***方药的脱节,导致中医学术缺乏突破性进展;科研方面,对复方中药科学性及原创价值认识不足,认为复方中药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说不清、科技含量低;在新药审批方面,禁止症候中药的审批,从制度上扼杀了像***肾虚症的六味地黄丸、脾虚症的补中益气丸等千古名方症候中药的产生。

中医药“说不清、道不明、听不懂”,极大影响了中医药国际化的推广。蒋作君表示,积极实施中医药文化“走出去”战略,通过外交、文化、教育和侨务等部门的各种渠道,发挥孔子学院文化交流、医疗科研机构学术交流以及企业产品推广等多途径、多形式的作用,以中医药知识为载体,促进中华文化的广泛传播,壮大我国的软实力。

认证路径仍存障碍

“中医药国际化”口号喊了多年,迈出国门的那道“门槛”仍未消除,中药还一直在家门口徘徊。

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难点之一是临床疗效和安全性难以取得国际认可,迄今为止,除针灸外,中医药尚未进入国际主流医疗卫生保健体系,只能以食品、保健品等身份出现,受限于化学药品或食品等标准的技术性和***策性的双重壁垒当中,消费群体也主要限于华人圈内。许多国家还频频以质量安全等问题为由进行警告和封杀,导致国内中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面临重重困难,进展缓慢。

“‘缺乏突出优势’才是造成中药国际化的最大障碍。”第十二届全国***协委员、天津达仁堂京万红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文伟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医药走出去需要一个引领,中药外用药将成为中医药国际化的突破口。中医外科有着西医无法比拟的优势,中药外用药在外科领域疗效直观、干扰因素少,临床***上有着显著优势,因此可以通过中药外用药来促进我们中药的国际化。

刘文伟委员介绍说,我国***“慢性难愈合创面领域”类疾病的经验,自5000余年前的周代即有记载。周代医***中设立的“疡医”就是外科医生。1604年,明代外科医家申斗垣在其所著的《外科启玄·疮疡·宜贴膏药论》中最早提出了“煨脓生肌法”,早于英国动物学家提出的“湿性愈合理论”358年。从本质上讲,“煨脓生肌理论”与“湿性愈合理论”均是表明伤口的生长,需要适合的湿性环境。但是“煨脓生肌理论”强调主动修复的概念,通过主动改善创周局部微环境,以达到更有效促进愈合的目的,其理论明显要优于湿性愈合理论。在中医外科煨脓生肌理论指导下,各个医家衍生出诸多经典名药,如京万红软膏、橡皮生肌膏、黄连解毒膏、生肌散等等。

他向记者介绍说,京万红软膏其处方来源于汉代名医华佗高徒吴普的传世秘方。在承袭内涵深邃的企业文化同时,整合现代科研优势,京万红药业创建了我国第一个中药外用药研发转化基地——天津市中药外用药技术工程中心。天津中医药大学与京万红药业共同成立了全国首家中药外用药技术工程中心,张伯礼院士任工程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以京万红软膏深度开发为核心,开展多项中药外用药系列研究,为中药外用药助推中药国际化进程而奋斗。

此外,标准化制约中医药国际化的发展。我国使用中药大多遵循传统的用法,对中药的现代化加工,如提取、分离、精制等由于仪器、技术的限制落后于日本、韩国等国家。在中成药出口方面,日本占世界份额的80%,韩国占了15%,而堂堂中医药的发源地中国,只占了3%到5%。很多中药不符合国际检验标准,如重金属、农残超标等。

谁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谁就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技术和经济竞争的主动权。中国在中药标准主导权上的弱势,与中医药在国际上所处的尴尬地位不无关系。以我为主,制定和推广中医药国际化标准,迫在眉睫。

“中医药走向国际化需要体现中华文化特色、扬长避短、注重错位竞争,而这个过程中最难的问题就是资金的问题。” 上海现代中医药股份公司总经理卞化石指出。据了解,无论是从原料药向制剂的转移,还是新产品的开发,都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单纯依靠企业自有资金很难办到。一种新药通过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三期临床试验大约需5—8年的时间,花费大约5亿—6亿美元。

现代化才能国际化

面对重重阻力,中医药国际化的步履维艰,在今年的“两会”上,代表和委员纷纷把脉,为中医药国际化指明方向。

创新是企业的立足之道。“前几年我们重点在做产品制造、产品研发、技术创新还有市场、营销。我们现在正在关注把产业链延长,关注源头,包括标准化的种植、种植的模式建立。然后经过平台(推出)的产品都要带有‘身份证’,那么就把这个标准体系建起来了。”闫希***代表结合天士力的实践,提出了“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的三步走战略。1997年复方丹参滴丸成为第一批通过美国FDA审批的复方中药制剂,但此后9年,申报陷入困境。面对挫折,闫希***代表总结说,就像部队打仗,战士要有不怕牺牲的精神,也要讲战略战术,还要有精良装备。增强科研力量、提高营销水平,企业要苦练“内功”。

据悉,美国FDA是国际公认药品审批与监管的权威,是中医药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的重要审批关口。然而,FDA对临床试验系统标准要求非常高,对制药过程要求也非常严格,这对于由多味中药组方多组分、多靶点、多效应的复方中药和工艺复杂的中药产业是严峻的挑战。

申请FDA IND以及临床试验,需要对照FDA每个程序和规范找自己的不符点,创新建立与之相对应的标准体系,即由药材种植(GAP)—有效组分分离(cGEP)—研发(GLP)—制剂生产(cGMP)—临床研究(GCP)—直到市场营销(GSP)等每个环节标准构成的现代中药产业链标准体系。

闫希***和天士力研究院对照美国FDA的标准要求,从各个环节入手,总结出1.5万多个与之不符的技术点,并着手建立符合中药特点的研究、生产、管理、质量控制体系,形成了集药材种植、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制剂生产、临床前和临床研发、市场营销的现代中药产业链。

闫希***代表介绍说,经过十余年的探索,目前天士力正加快推进现代中药复方丹参滴丸申报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全球性III期临床试验。同时,在美国又启动了三个产品(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穿心莲内脂滴丸、水林佳)的Ⅰ期、Ⅱ临床研究,目前工作进展顺利。

闫希***代表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除了走出去,还要大力实施“引进来”工程。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支持下,一类生物新药(普佑克)在技术领先的基础上,通过持续的创新研发,又实现了产业化方面的重大突破,哺***动物细胞连续灌流培养工艺突破了单罐300L培养规模,站在了世界前沿。“同时,我们与法国梅里埃公司合作,通过技术引进、优势合作,进入了抗肿瘤、抗感染类生物药和生物诊断试剂领域,共同在中国建立生产中心和营销中心。我们还正在从美国引进抗肿瘤和抗自身免***系统疾病***性的产品。”

他认为,中医药可以实现现代化,并走向世界。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虽然困难重重,但不是无法克服。中医药的服务技术要走出去,天士力组建了一个中药国际化的产业基金,形成联盟。把基金投资平台和资本平台建立起来,源源不断地推进中药国际化。通过中医药国际化推动产业做大做强,进入新型工业化时代。

顶层设计亟待完善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策和机制”,给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国际化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蒋作君经过调研认为,振兴中医药,首先要从国家层面整体规划,完善机制和***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指出,要在中医药事业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上下工夫。按照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加强战略研究,做好统筹规划,实现协同推进。

同时,要在完善***策机制上下工夫。要着力建立健全中医药产业发展***策,如建立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优惠***策,完善中药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策等。

中医药事业想要获得发展,就必须加大***策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规模。中医药产业的“顶层设计”要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以及《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重要纲领文件的指示精神,结合我国中药产业的状况和趋势,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深化医改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对中医药投入倾斜***策的落实,进一步优化中药产业结构,推动我国中药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培育中药发展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部分,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标准化建设尚薄弱

中医药国际标准化是为中医药国际化“铺轨”。中医药学作为我国具有原创自主知识产权的学科领域之一,要走出国门,首要突破的最大障碍就是标准问题。中药的成分不明确、质量难以控制、作用机理难以阐明,中医的症状描述太过主观,不易被西方社会接受等等问题,均需要建立标准来解决。

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优求知网 » 医药化工论文大全

学习

美甲师自我总结集锦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美甲师自我总结集锦,内容包括美甲师每日工作总结,美甲师自我总结。男:叔叔、女:阿姨、合:老师、同学们:你们好!女:六月的**,气候宜人,鲜花盛开。男:六月的**,草长莺飞,生机盎然。女:伴着花的芬芳,披着节日的盛装,男:“六一”,这个属于我们的

学习

土建结构工程大全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土建结构工程大全,内容包括土建结构施工图纸大全,土建结构施工方案范本。一、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是土建结构的最重要的建筑要求之一,土建结构能否被采用,能否保证良好的使用,都取决于其是否有良好的安全

学习

实训课程论文大全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实训课程论文大全,内容包括实训论文的格式及范文,erp沙盘模拟实训论文。土木工程专业具有自身的特点,所以在开展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向工程建设等方面靠拢,当前各个学科的课程都具有较少的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从而有

学习

大专幼师毕业论文集锦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大专幼师毕业论文集锦,内容包括幼师毕业论文范文大全,大专幼师专业毕业论文范文大全。三、协办单位全国各高校学前(幼儿)教育学院(系)四、活动时间征稿截止时间:2016年6月10日评选揭晓时间:2016年7月30日前五、活动组织1.评选范围

学习

课题研究工作方案集锦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课题研究工作方案集锦,内容包括课题研究简报集锦,驻镇帮镇扶村课题研究工作方案。4.过程性资料。过程性资料主要体现在课题研究中期阶段,它是课题档案材料的核心部分,反映了研究的扎实程度、管理力度。(1)调查问卷及数据统计分

学习

事业单位转正培训自我模板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事业单位转正培训自我模板,内容包括事业单位初任培训自我介绍,事业单位新进人员转正培训心得。不论工厂、企业、公司、单位,它们所要聘用的人都是具有一定技术的劳动者。没有一定职业技术的人是很难找工作的,即使找到了,工资也

学习

住宅考察报告集锦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住宅考察报告集锦,内容包括住宅基地调研报告怎么写,住宅小区分析报告范文。中***分类号:TU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1-0118-030引言岩土工程优化的根本目的是从专业技术角度识别、化解岩土工程风险和控制岩土工程

学习

节能论文大全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节能论文大全,内容包括节能降耗论文范文参考,节能论文。1.5***府的大力支持***府要在人力、财力等方面对房屋建筑节能方面予以支持。在一些建筑的节能建设过程中,***府部门要予以一些经济补偿,激励人们在建筑建设中选择更加环

学习

校团委组织工作计划集锦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校团委组织工作计划集锦,内容包括校团委个人工作计划,校团委组织部工作计划。3、加强团的常规建设和管理,让先进性、示范性真正在每个团员身上体现出来。4、配合学校其他德育工作部门,全面实现学校德育工作目标。5、认真学习

学习

全科医生论文大全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全科医生论文大全,内容包括全科医生论文如何写,全科医生简介范文大全。高血压的社区管理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传统的高血压三级管理模式存在临床与预防分离,管理不连续,患者缺乏主动性,未能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使得高血压的管

学习

集体三等功事迹材料集锦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集体三等功事迹材料集锦,内容包括派出所荣获集体三等功简要事迹,驾驶班集体三等功简要事迹。总结应当忠实于自身工作实践活动,但是,总结不是工作实践活动的记录,不能完全照搬工作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它是对工作实践活动的本质概

学习

新型农业技术论文集锦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新型农业技术论文集锦,内容包括关于农业实用新技术的毕业论文,农业新技术教程论文。一、国外研究情况(一)农业技术扩散的研究过程农业技术扩散的研究历史很长,而国外对此的相关研究则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时欧洲社会科学的发端

学习

一岁宝宝营养早餐集锦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一岁宝宝营养早餐集锦,内容包括一岁宝宝的营养早餐排行榜,一岁宝宝营养早餐。

学习

服务营销管理论文大全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服务营销管理论文大全,内容包括服务营销管理总结,营销服务管理书。总裁星期三刚批准下来一个活动,星期五就得执行,要求全国必须有5万名消费者参与!怎么办?打平面广告、网络广告、电视、电台广告?也许来不及,毕竟打广告都有

学习

土建结构工程大全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土建结构工程大全,内容包括土建结构施工图纸大全,土建结构施工方案范本。一、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是土建结构的最重要的建筑要求之一,土建结构能否被采用,能否保证良好的使用,都取决于其是否有良好的安全

学习

实训课程论文大全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实训课程论文大全,内容包括实训论文的格式及范文,erp沙盘模拟实训论文。土木工程专业具有自身的特点,所以在开展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向工程建设等方面靠拢,当前各个学科的课程都具有较少的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从而有

学习

小学科学多媒体论文大全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科学多媒体论文大全,内容包括小学多媒体运用论文题目推荐大全,小学多媒体教学论文范文。(1)阅读:中国阅读学会会长曾祥芹教授从未来教育的角度,分别从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这三个层面上提出了阅读的三种方法:精读、略读和

学习

房地产经济管理论文大全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房地产经济管理论文大全,内容包括房地产经济论文范文,关于房地产经济的论文题目。第一,准确的市场定位是楼盘畅销的先决条件。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从而锁定目标客户是楼盘畅销的先决条件。有了准确的市场定位,后期楼盘推广才能

学习

绘画教育论文大全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绘画教育论文大全,内容包括幼儿绘画的发展阶段及特征的论文,儿童绘画创作与素质教育论文。二、把传统造型观念和现代绘画教育结合起来传统造型艺术因其独特、深厚的魅力而成为了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方式,那么只有将

学习

抗震技术论文大全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抗震技术论文大全,内容包括关于抗震的论文范文,房屋的抗震设计论文。1.抗震概念设计的重要性大量的震害表明,结构抗震性能的决定因素是良好的“概念设计”。概念设计的目的就在于合理地选择结构形式,并通过构造措施来满足“大

学习

工程类毕业论文大全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工程类毕业论文大全,内容包括化学工程与工艺毕业论文,建设工程管理毕业论文题目。2.1.1IC卡概述及分类...52.1.2IC卡国际标准...52.2电源电路设计...72.3主控芯片AT89S52及相关电路设计...92.4串行通信...142.5蜂鸣器电路设

学习

教育分析论文大全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分析论文大全,内容包括教育回顾性分析论文怎么写,教育论文的现状分析怎么写。如果说上述观点主要是从传统教育思想中挖掘宝藏的话,那么另一种观点则侧重在对传统道德教育的“批判”。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基本上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