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形象分析论文篇(1)
系统分析方法是指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把研究对象看作一个整体,视为一个具有多层次的、系统的、完整的有机构成体,对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分别进行精细的研究,找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在形成体系的相互联系中把握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要求从整个出发,从部分与整体的有机联系中揭示整个系统的运动规律,对系统和系统、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统和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进行综合、全面、精确的考察分析,以达到用最优方案解决问题的目的,取得各组成部分在孤立状态时所不具有的整体。系统分析方法有助于文学形象研究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打破在文学形象研究方面单维的、机械的、静态的自我封闭式的传统思维方法,代之以多维的、有机的、动态的开放式的科学思维方法,有助于从方***上提高文学形象的研究水平。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应注意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整体性原则。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要素按一定结构组织起来的整体,但是系统功能又不等于各要素功能的简单相加。各要素密切协调,整体功能就可能成倍增加。反之,整体功能就可能下降。二是相关性原则。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其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同时系统与系统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在对某个系统进行研究时,要注意系统与系统、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避免用孤立、片面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文学形象。三是动态性原则。系统都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动之中的,在对某个系统进行考察时,不能把它看成一成不变的,要在运动中来把握事物的规律,避免用静止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文学形象。就人物性格而言,随着系统科学对文学领域的渗透,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人物性格是一个由多种性格要素按一定结构方式构成的有机系统。因此,在研究人物形象时,我们必须运用系统分析方法。例如,《鲁迅研究》1984年第1期刊载了厦门大学中文系林兴宅老师的论文《论阿Q性格系统》,该文用系统论的方法分析阿Q性格,探讨阿Q典型的性质、阿Q主义的来源及其超越阶级、时代、民族的普遍性等较难回答的问题,从多种角度为我们展示了阿Q复杂的性格世界。了解了系统论的研究方法,我们就可以运用它来分析人物形象了,例如,研究明清小说,可以选取诸如《封建时代普通民众的人格写照———〈西游记〉沙僧形象新论》、《赵云新论》、《明代话本小说中的徽商形象》等具有创新性的题目。
二、比较分析方法
比较研究法是指确定客观对象及其过程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的方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要区分事物,就得运用比较分析方法。例如,对崔莺莺和杜丽娘这两个封建礼制下的叛逆女性形象的比较,我们可以从她们生活的时代背景及环境、反叛性格、爱情历程、形象的文化意义等方面进行异同比较。再如,杜甫诗和关汉卿杂剧都塑造了众多的平民形象。我们可以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分析,总结出同与异的思路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为了方便阅读,不妨用一个直观形象的表格来呈现[5]。比较分析方法按不同的标准,主要可分为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宏观比较和微观比较等。同类比较,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同种类的研究对象,进行对比,确定它们的不同点;异类比较,则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种类的研究对象,进行对比,确定它们的共同点。横向比较,是将同类不同对象放在同一标准之下,进行对比研究;纵向比较,是将不同历史时期的研究对象,进行对比研究。宏观比较,是将大范围内的研究对象,进行整体对比研究;微观比较,是将小范围内的研究对象,进行局部对比研究。由于比较研究所涉及的对象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因此,比研究单一对象更容易出新意一些。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文学形象,其基本步骤如下:一是明确比较研究的目的,选定比较主题,这是进行比较研究的前提。只有明确了比较研究的目的,才能确定比较的内容,限定比较的范围,从而使比较研究能够集中进行。二是尽量多地占有相关资料,以确保比较研究全面而准确。三是整理、分析、研究资料,从中得出有关比较的有用材料,为确定比较结论做好准备,这是比较研究的核心环节。四是得出比较结论。
在文学形象研究中运用比较方法要注意把握以下三点:首先,比较的对象要有特定的联系,即要具有可比性。例如,安娜和蘩漪是俄罗斯文学与中国文学中两个著名的悲剧性人物,她们在生活经历、抗争过程和个性形象诸方面具有可比性[6]。晴雯与小红,是或曾经是怡红院的丫头,在出身、才能、性格、情感与命运诸方面具有鲜明的可比性。一个是无家孤女,刚烈率真,疾恶如仇,向往平等,从不献媚于主子,到死都没有改变问罪于天的姿态;一个是家生女儿,世故圆滑,努力钻营,抓住每一次能向主子献殷勤的机会向上爬,以实现自己的梦想,最后得到较好的归宿[7]。可比性是决定文学形象能否成为比较文学对象的关键,也是关系到比较研究能否正常进行并获得科学价值的关键。其次,比较应在性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再次,比较的标准要同一,只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不能用两个以上的标准。此外,运用比较法研究文学形象,应克服主观片面性,坚持客观的科学态度。在全面、客观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研究,避免根据似是而非、支离破碎的资料轻率下结论的不良做法,从而保证比较研究的科学性。在中外文学形象比较研究领域中,可供比较研究的人物形象比比皆是。例如,《自古红颜多薄命———林黛玉与玛格丽特形象比较》,《安娜与娜拉形象差异比较》,《上下求索,自强不息:屈原与浮士德形象比较》,《同是天涯沦落人:简•爱和林黛玉形象比较》,《堂吉诃德与阿Q形象之比较》,《贾宝玉和汤姆•琼斯的爱情观比较》,《女性双形象,辉耀东西方:戏剧人物杜丽娘与朱丽叶之比较》,《两个在梦中跋涉的不幸女人———论爱玛和潘金莲形象》,《涓生与奥涅金形象比较谈》,《白流苏和紫姬形象比较》,《〈日出〉中金八与〈威尼斯商人〉中鲍西娅父亲形象塑造比较研究》,《中日现代诗歌“树”意象的比较研究》,等等。
三、具体与抽象方法
具体与抽象方法即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所谓具体,就是许多特定的统一整体;所谓抽象,是从许多事物和现象中,舍弃个别的和非本质的东西,把共同的本质的东西抽取出来,形成概念。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辨证的途径。学术研究总是先从具体存在的事物入手,通过对大量具体的事物和现象的研究,舍弃个别和非本质的东西,把共同的和本质的东西抽取概括出来。有了这样的思维抽象,我们的研究还要从抽象到具体,即通过分析和综合学术研究对象诸多方面的规定性,掌握其内在联系之后,将研究对象多样性的统一作为整体在思维中具体地再现出来。通过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的不断循环往复,才能使认识不断向高级阶段发展,使学术研究不断深化。
四、分析与综合方法
分析是将事物分解成几个部分、几个方面、几个要素,然后分别加以研究,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综合是把事物的部分、各个方面、各要素综合成一个整体加以研究,认识事物规律的方法。分析与综合是对立统一的。分析是变整体为部分,化全部为局部;而综合则相反。但它们有统一性,分析是综合的基础,分析与综合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产生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研究和认识过程。分析又可分为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两种。所谓定性分析,就是对事物的质的方面的分析与研究。所谓定量分析,就是对事物的量的方面的分析与研究。对特定对象的认识往往是从初步的定性研究开始的。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础,定量研究则是对定性研究的深化和细化。二者循环交替,不断把主体对对象的认识引向深入。
人物形象分析论文篇(2)
二、"为什么"的思考
不同文体的目的各有不同。记叙文是为了以情感人;议论文是为了以理服人;说明文是为了以知教人。阅读文章以后,在弄懂"交代了什么"的基础上追问"作者为什么写得这篇文章",这就是思维的进一步思考。
(一)"为什么"在内容上的进一步思索1、记叙文的阅读,在"交代什么"的基础上,结合写作背景,重点突出对议论段的破译,可以帮助我们明确表达主题。表达了作者的''''为什''''"的文章主旨就水落石出、水到渠成了。2、议论文以理服人,明确了文章交代了什么,即论题、论点后,作者为什么要论证这个论点呢?很快学生就会明确是为了某一问题或现象,发表作者的见解和主张,达到晓之以理、弘善抑恶的目的。3、说明文以知教人,目的是把事物或事理说明清楚,同时也附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二)辩证法在文体上分析上的体现辩证法在议论文中体现在议论文章本身论证的全面性(正反对比、主次分明),以及读者对作者观点的辨证分析上。唯物主义的观点同样是我们思考的有利武器。运用唯物主义思考问题可以更加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真实用意。
人物形象分析论文篇(3)
关键词 :展示空间研究方法调查工具先行研究趋势
中国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7-0142-03 1绪论
11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展示空间是通过观看实现展品和观众之间交流的空间,展示空间带来的空间体验不同于其他建筑物,是参观者在展示空间行动期间与固定的展示物和空间通过直接且连续的视觉接触实现的。
这种展示空间内的参观者体验过程是“参观者的动向”,对空间构成、展示物的布局方法起直接的作用。参观者的动向是展示物在空间布局上可行性原则的实质性手段。因此,比起展示自身的价值,通过参观者得到的反应更具有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浅析参观者所需要的展示空间目前是以怎样的研究方法和调查工具来实现参观者和展示空间相互间的研究的。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以韩国的先行研究论文为对象,浅析目前展示空间是以怎样的研究方法,调查工具来实现展示空间与参观者之间相互作用的,最终总结得出展示空间的研究趋势。为以后展示空间的研究趋势提供参考。
1.2研究的方法和范围
首先,为了提取韩国展示空间的先行研究,在韩国研究财团登载的论文杂志韩国室内学会和韩国基础造型学会里提取了以展示空间为
关键词 的10篇论文。其次,研究的内容通过展示空间领域,调查对象,
关键词 ,研究方法,调查工具等进行了分析。论文研究采纳了2010年前后的论文,领域虽然是展示空间,但是是以有主题的展示空间为主进行,
关键词 是以表现特性、视觉、吸引、参观行动、满意度、基本评价、符号学、展示类型、色彩形象的顺序进行。研究的方法是通过文献考察,实例分析,问卷调查,满意度调查,对象调查,实验调查,调查工具是问卷,SD法,spss统计软件,跟踪调查,观察调查,基本评价,色彩调色板进行研究。最后,为了得出展示空间的研究趋势选择了10篇论文进行比较分析。(表1)
2展示空间的先行研究考察
2.1先行研究案例考察
事例1.犹太人纪念馆的造型性表现特性研究
这是徐素静于2013年在韩国室内设计协会发表的论文,考查了以大屠杀为主题的展示内容与展示空间共同构成的造型特性,通过对特性的综合分析,研究纪念馆的设计特质。通过实地调查得到了第一手资料并综合文献进行了研究。对已存空间的构成进行分析,包括展示空间的构成内容以及自然光使用在内的采光系统和造型特性。研究的结论为不能单纯的展示空间内容,而是要考虑观览者的体验感受,空间的造型特性与感性设计的关联。
事例2.对文化遗产进行活用的主题公园型博物馆研究
这篇论文为朴素拉,吴胜浩于2013年在韩国室内设计协会发表的关于主题公园型博物馆与文化遗产关联的论文。为了提高韩国历史遗迹与博物馆的竞争力并提出主题公园型博物馆的提案,对展示空间的规划构成进行探讨。首先在全世界范围内找出具有代表性的主题公园与博物馆事例进行选定,对关于文化遗产活用的报告书,各种文献资料等进行综合考察,将得出的特性要素与类型制成分析表并进行活用。该论文主要是为之后的主题公园型博物馆的设计规划进行了先行的基本资料研究。
事例3.展示空间的空间感表现方式研究
此篇是金韩娜与徐志恩于2013年于韩国室内设计协会发表的关于展示空间的空间感表现方式的论文。首先对展示空间的空间感的满足度进行分析,研究空间感的特性和空间体系的表现方法。以大邱市四大江文化馆为研究目标,通过理论考察与调查问卷的方法研究出展示空间的空间感相关的代表性语汇,得出空间形象的评价。通过有特点的空间规划反映出空间感的表现手法与设计方向。
事例4.根据历史博物馆的展示形态分析游客的满意度
这是李素英与边大中于2013年在室内设计协会发表的论文,根据展示形态的不同来调查游客的类型差异和特点,对游客的观览体验进行调查。研究目标为韩国历史博物馆的展示馆。通过先行研究和文献考察进行研究,游客与调查者以1对1的形式进行访问,通过访问调查,对游客的行为观察,得出共同行为这三个步骤对博物馆的整体满足度进行分析,将问卷结果用spss统计工具进行分析。对调查中游客对展示馆不满意的部分进行整理,通过模型展示,影像,现场体验等各种方式来提高游客的访问量,以此为目的进行集中分析并得出改善意见。
事例5.生态型展馆的亲环境空间形象研究
这是吴志英与朴慧京于2012年在韩国室内设计协会发表的关于亲环境形象评价的研究,分析韩国主要生态性展馆的空间形象和评价尺度,分析这种尺度的形成诱因和空间构成要素特性,为之后的亲环境空间设计进行基础资料整理和研究。选定八处以生物环境为主题的展示馆,通过尺度分析得出亲环境空间形象的表现语言,并通过调查问卷得出最符合亲环境形象的语汇,分析展示空间的形态,色彩,材料等要素的联系,使亲环境空间的形象更具有自然要素的特征。
事例6.美术馆物理性展示环境的满意度和观览形态的特性研究一以平面作品为主的展示空间为研究中心
这是李桂煌于2012年在韩国室内设计协会发表的论文,目的为掌握作品、展示空间的物理环境评价要素与美术馆现场观看的满意度和关系。以此为基础,更有效地欣赏展示的特性和物理环境变化等组成的展示空间,为以后的设计提供方向。整体评价结构分为普通人评价与专家评价,满意度问卷调查得出评价结构,通过1:1移动路径跟踪观览者的游览途径并记录。得出低密度的展品布置会使观览者的注意力提高,根据整体作品的布置密度和布置特点来适当减少作品数会优化展览环境的物理变化并增加满意度。
事例7科学博物馆展示空间和参观者动向的特性研究
这篇论文是林彩珍,邱程远,朴武浩于2011年在韩国室内设计协会发表的关于科学博物馆空间构成与参观者动向的论文。研究对象为韩国国立科学馆,韩国中央科学馆与日本科学未来馆。调查研究对象的进出口位置,游客的游览动线及展示方式。对150名小学以上的游客(每个展馆50名)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有游客的观览时间,游览动线与展品的展示时间和展示环境。研究出科学博物馆展示空间和参观者动向的特性。
事例8.美术馆各单元展厅与游览行动特性的关系调查
此篇是崔俊赫于2008年在韩国室内设计协会发表的论文,通过研究展示空间的参观者移动的特性和途径得出改善该类型的展示空间的布置和参观路线的方案。研究对象为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首尔市立美术馆,釜山市立美术馆,通过对三个美术馆的平面***进行分析研究。通过追踪调查一名游览者的移动路径,观察其行动特性,游览时间等讨论展示作品的空间配置与设计趋势。
事例9.博物馆展示空间的符号学研究
这篇论文是韩训喜与允才恩于2013年于基础造型协会发表的关于博物馆展示空间的符号学的论文。论文对展示空间的记号学进行了分析,研究使参观者得到更为明确的文本信息的方法,为今后的设计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研究对象为国立中央博物馆,国立民俗博物馆和韩国历史博物馆,以此为对象分析游客的观览体验和文字符号认知度,从中得到改善方案。
事例10.体验展馆的视觉性要素分析研究.以京畿道儿童博物馆为研究中心
该论文为宋京华于2013年在韩国室内设计协会发表的关于儿童体验感受的论文。以色彩等视觉要素为研究对象,通过空间形象和视觉要素等的理论分析,研究京畿道儿童博物馆的视觉性要素改善方案。因为参观者的特殊性,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通过视觉改造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以此提高访问量和满意度。
3展示空间的研究趋势分析
3.1研究对象展示空间领域的特性
为了研究展示空间的研究趋势,首先探讨了怎样的展示空间才能成为调查对象。与展示空间有关的10篇论文中以展示馆为对象的研究有3篇,以美术馆为对象的研究有2篇,以博物馆为对象的研究有5篇,比起以平面展示居多的美术馆,以立体展示居多的博物馆为主的研究比较多。(表2)
3.2调查对象的特性
调查对象主要有儿童、普通人和专家。与博物馆相关的研究中以儿童为对象的研究有两篇,以普通人为研究对象的有5篇。以专家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中为了把握展厅的物理环境和整体评价结构都是事先完成的。(表3)
3.3与
关键词 相关的特性
以参观者行动为
关键词 的研究比较多,因此可以看出展示空间是以参观者为中心的。其次出现比较多的
关键词 有表现特性,视觉,满意度,基本评价,展示类型。这些都对展示空间的计划起着重要的作用。(表4)
3.4研究方法的特性
10篇论文中有8篇论文用的是文献考察方法,剩下的两篇论文是前面论文的后续,事实上也可以成为文献考察的史料。而且不只是一个研究为了更好地做到实例分析,以文献考察为基准的研究也比较多。使用问卷调查和实验调查的论文有4篇。实例4和实例6的研究是通过文献考察,实例调查,问卷调查,满意度调查,实验调查不同的研究方法来实现定性或定量的分析。(表5)
3.5调查工具的特性
根据调查工具的特性划分的展示空间的研究趋势跟踪调查有5篇,基本评价有5篇。是展示空间的展示方式和展示类型的计划和设计的重要的要素。在整个空间设计中是可以通过跟踪调查和基本评价得知参观者路线和参观者特性的工具。问卷调查一般是运用SD尺度法(3尺度,5尺度),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的。(表6)
4结论
本文为了探讨展示空间的研究趋势,以研究展示空间的论文里的研究方法和调查工具为主进行分析。分析的结果整理如下:
一,展示空间领域特性的研究趋势是比起美术馆主题展示馆和博物馆的研究比较多。就目前的展示空间而言并不是单纯的以视觉为主的观览,而是以体验为主的观览行动和提供体验思考的场所。
二,展示空间的研究出现了以参观者为中心的研究趋势。10篇研究中有8篇是以参观者为中心的研究。以研究对象为儿童,普通人,专家的区分来看,展厅存在不同年龄的参观者,而且应该根据空间的构成要素可以研究不同类型的对象。
三,根据
关键词 的特性分析结果,是以参观者行动为
关键词 的论文有4篇,之所以参观者的行动为中心的研究比较多是因为展示空间的展示物和参观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非常重要。通过参观者的行动和反应可以看出,展示空间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四,研究的方法中用文献考察的方法的论文比较多,其次是问卷调查和实验调查,文献考察是以实例分析为基准的先行调查。展示空间的特性研究中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居多,是因为与参观者的满意度有关,实验调查是通过分析参观者行动实现的。问卷调查和实验调查同时使用的研究也有,通过展示空间的定性、定量的研究可以看出展示空间构成计划的可行性。
人物形象分析论文篇(4)
教师应该把教学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美好高尚的情操和审美素养。审美教育要求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审美修养,让学生具有较高的鉴赏能力。人物形象的分析就是提高鉴赏能力最好的方法之一。人物形象的分析过程就是对人物进行审美的过程。情感过程是个人与社会的交叉点,因为一切个人都必须通过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和体验到的自我感和情感加入他们自己的社会。”这一过程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类分析:
一、如果是真实人物,就应该从选材的典型精当,从谋篇布局的独到,从语言运用和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方面分析
就拿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来说,艾青善于从实际生活出发,选择典型生活细节和场景,把形象描绘和情感抒发结合起来,在叙事和抒情中完成了大堰河的形象。艾青主要通过三幅画面来写大堰河的美好心灵:她在艰苦生活中对***儿的抚爱;她在凄苦的奴隶般劳动中对***儿的深爱;她在死后的寂寞悲哀。通过这三幅画面的组合,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慈爱善良、勤劳坚韧的被压迫的东方妇女。正是这位可亲可敬的“母亲”以***汁养育了诗人艾青,又以自己的苦难生活和挚爱深情感动了诗人,让诗人自幼懂得爱与恨,后来终于看清了人世间的不平。另外,这首诗在语言上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散文美,诗人运用了散文化手法来写作。在诗的第四节和第六节中我们看到了大堰河的家境是那样的贫寒,只有“乌黑的酱碗”,“乌黑的桌子”和平凡琐碎的家务劳动,然而这里却有真爱,当大堰河活着的时候,卑微得连名字也没有,吃尽了苦力的苦楚,还是“含着笑”屈辱地劳动;死时“***儿不在她的旁侧”,得到的只有“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含泪”而逝与“含笑”劳动形成尖锐对比,突出这位伟大母亲的悲苦与死的凄凉。
作者正是以散文化的语言来叙述“我的母亲——大堰河”的。作家要表现自己笔下的人物形象,不可能把关于这个人物的所有琐事都写入文章,而是精挑细选,挑选最能表现人物的几件事来写,因此,在分析人物时就要仔细分析作者精选的事件,从事件中让学生把握人物形象。就拿刚分析的“大堰河”来说,先让学生分析三幅画面,然后让他们逐渐明白“大堰河”是一个勤劳节俭善良,富有爱心的悲剧性的劳动妇女。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去同情大堰河,去学习大堰河身上闪光的东西。
二、如果是艺术人物则应从情节、环境、行动、心理描写等方面来分析人物形象
情节、语言、行动、心理都是围绕着塑造艺术形象这个中心的,它们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环境制约行动,语言反映心情,情节更离不开环境、行动等。因此我们分析艺术人物形象应通过分析情节、环境、行动等全面认识艺术人物。环境是人物生长的土壤,分析人物首先离不开的是环境。《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冲形象,我们应先分析小说独具匠心的“风大雪紧”的环境描写。在这里,除了风雪描写外,还写了火,先是老***“向火”,林冲“盖火”,再是草料场“着火”,陆谦等人放火后是林冲胸燃“怒火”,手刃泼贼。 在这个环境中,作者静心把“火”与“风雪”组合成一个特写镜头。在这一镜头中,雪欺火势,风助火威,火增人怒,汇成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高潮,暗示了林冲与陆谦等人的水火不容。学生也只有弄懂了这一点,才能往下更好地分析林冲的性格。要分析艺术人物,也要对具体情节进行细致分析,拿鲁迅的小说《药》来说,它写一个人血馒头的故事。作者讲这个故事时,从华老栓买药说起,同时写夏瑜被杀,然后写华小栓吃药,再写茶馆谈药,通过各种人物的嘴,点出被杀的是夏瑜,交代夏瑜被捕和狱中斗争的情况。同时写夏母上坟,写坟上有花圈,暗示夏瑜的***事业后继有人。这就是《药》的情节。从这情节我们可知辛亥***时期夏瑜等***者不被人理解,不被人民支持。华老栓等劳动人民麻木,愚蠢。通过情节的分析,可以让学生更好更全面地掌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因此,只有对情节、环境等综合分析,认识人物形象,分析这些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才能使这些艺术人物活起来,树立起美学的意蕴,使学生与这些人同甘苦、共命运,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受到巨大的心灵震撼,从而使他们获得美的涵养。第三,审美的创造力。如果说教师精当分析人物形象是鉴赏美的过程,那么可以做一定的练习,就是发展、创造美的过程。练习可以设计成人物形象的再认识,课文中的人物经过分析,在学生大脑中已形成一定的轮廓,但常常会形成思维定势。为了开发学生的审美思维,应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课文中人物形象的间接性,决定学生认识人物形象必须通过阅读来认识。由于认识的主体不同,获得的人物形象就不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也就形成了人物形象审美的差异性。
三、结语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适当的练习,让学生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发现自己的优点,创造自己的审美,通过这些来完善人物形象,形成自己的思想,从而得到美的高级享受。美的人物形象作为现实美和理想美的集中反映,作为美的高级形态,是实施德育、智育等最有效的美育手段。事实证明,美的人物形象可以匡正粗俗和鲁莽,引起学生对美好人生的向往,完美的文学艺术形象可以唤起学生奋发向上的激情和内在的力量。悲剧美的人物形象可以使学生憎恶***、崇尚正义;喜剧美的人物形象可以使学生知廉耻,大笑过后,告别丑恶。可以这样说,一个经常受到人物美熏陶的学生,当活的人物形象占据了他的整个心灵时,他对假丑恶是不能容忍的,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无止境的。
人物形象分析论文篇(5)
一、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1)概括原因
典型例题一:(2014江苏卷)请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
学生问题答案: ①内心脆弱胆怯,怕被浮薄的世人笑话。②拒绝担当老师的名称。③实际才能不足以做老师。 分析:问题在于①②两点之间有重复,①就是②的具体体现,从问题答案中可以总结出方法是“要合并答案中的同义项”。
典型例题二:(2009上海卷)联系全文,简析沈周隐逸的原因(2分)。
学生问题答案:
①伯父、父亲都隐居。②用《易》占卦,得《遁》之九五。
分析:问题在于学生忽略了内因,外因显然不是主要的,另外根据分值2分应该先答主要原因即内因。从问题答案中可以总结出方法是根据分值,抓主要原因(内因起决定作用)
典型例题三:(2011上海卷)联系文本,简析孙叔敖施***的具体策略。
学生问题答案:
①顺应天时。②爱民。③遵循客观规律。
分析:问题在于学生没有仔细审题,题目是“联系文本简析”而学生的答案是概括。从问题答案中可以总结出方法是“仔细审题”
(2)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典型例题:本文谈论人才问题,作者在文末发出“可以叹也”的感叹,请简要概括“叹”的原因。(2015.2.5南通市第一次调研《寄答京友》)参考答案:①爱惜人才之难,真正爱惜人才的人之少;②选拔人才的标准不当。
(3)带有一定开放性的推断或想象题
典型例题:据此回信,推测毕仲举来信的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淮安市第二次市统测) 参考答案: ①就苏轼被贬一事表示慰问;②告知苏轼自己的生活近况;③对苏轼的生活情况表示关心;④劝苏轼多读佛经并研究配药之方救济百姓;⑤开导苏轼乐观豁达对待世事。
(4)对文章事理的关系分析
典型例题:本文从哪三个方面对王孟端的《江山秋霁***》进行了述评?强调了一个什么道理?(四校联考) 参考答案: 本文通过对王孟端《江山秋霁***》的画面、艺术构思及其内涵的述评,强调“作字作画,在人品高下”的道理。
综上所述,根据归纳与概括内容要点的四种题型分类,总结出的步骤与方法是:
①仔细审题(概括、简析、联系全文,第几段中,措施、理念、请用自己的话……)②寻找答题区间,理清层次;③删选信息,合并同义;④组织语言作答(摘录法、提取法)。
二、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人物形象分析论文篇(6)
Abstract:The artistic achievements ofstudies on [WTBX]A Dream of Red Mansion[WTBZ] in South Korea are mainly about the ambiguity, structure, narration, symbolism, character image, language etc., and have achieved prominent progress. More detailed studies are carried on in the aspects of character images and language arts.
Key words: South Korea; [WTBX]A Dream of Red Mansion[WTBZ]; character images; language arts
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说到《红楼梦》的价值,认为“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1],其对《红楼梦》的评价之高,是之前小说所没有的。韩国红学界在《红楼梦》思想艺术方面的探索,主要是在多义性、小说结构、小说的叙事方式、语言艺术美、情感艺术美和人物塑造等方面。下面分别就这些方面加以简要介绍和评论。
一、《红楼梦》的多义性
韩惠京《〈红楼梦〉中对多意研究状况考察》中提到,因为曹雪芹运用了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象征手法,所以猜想作家的真实意***很难。当时文字狱盛行,创作文学作品正面对社会进行批判可能很难,因而作者才用含蓄的方式来表现。作家自己已经体验过很大的煎熬,可以推测他在进行小说创作时小心翼翼,不是直接地触动现实,而是运用有多样解释的象征手法,还经过了“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工作。小说的名称也有很多个,可知这部小说的创作过程十分艰难。《红楼梦》中到处安排暗示和多样的意味,比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扩张了情的意味还原到个人的情;用“真”和“假”的假托法让读者自然猜测背后可能有真实状况的存在,是种关联着作品意味体系的创作手法。这些原因造成小说刚出来就带着脂砚斋的批语,之后又出现了很多评点本。在《红楼梦》的考证、索隐等多种研究样相(情况)上,坚持了文学的***性与文本的周边化倾向。这样的多义性的倾向使得文本具有多重阐释的可能。以后研究家们要努力找到文学的本来的整体性。
韩惠京分析了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的状况,从理论方面分析表明了《红楼梦》的多义性,阐明了小说具有多义性的原因。《红楼梦》中安排众多的暗示和多义,使得文本阐释具有多义性的可能。韩惠京的研究使我们可以得出《红楼梦》主题的多样化,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二、《红楼梦》的结构
韩国《红楼梦》结构方面的研究,有秦英燮的硕士论文《〈红楼梦〉的主线结构研究》、韩惠京论文《关于〈红楼梦〉的叙事结构考察——抄点化中心》和高旻喜《〈红楼梦〉构成状况研究》等。
高旻喜《〈红楼梦〉构成状况研究》提出,无论是在思想深度上,还是在艺术技巧上,《红楼梦》都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最高峰。他强调分析小说结构是首先应考虑的问题。写出小说的构成原理与因果关系,是为了突出作品的主题和论旨,选择和排列众多的资料(以实际生活资料为主)有一定的必然性,这是小说的基本结构。小说的结构直接关系到作品的优劣和成败。
高旻喜看到了《红楼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方面的杰出成就,他强调了小说结构的重要性,小说构成对突出作品主题和论旨的意义,小说结构直接关系到作品的优劣成败等,都是极为重要的观点。
三、《红楼梦》的叙事方式
关于这部分的研究有赵美媛的博士论文《〈红楼梦〉中出现的情的叙事化状况研究》、《〈红楼梦〉前五回中的叙事含义分析》和李治翰的论文《〈红楼梦〉对传统叙事模式的变革考察》。
赵美媛对《红楼梦》的叙事构成通过“情”的叙事化样相上进行分析,分析《红楼梦》中独特的美的特质和叙事的革新。现有的研究是在史实性的美学基础上进行详细的现实描写和反映,或者研究反封建性的侧面;赵美媛的论文着眼于《红楼梦》的主题与构成之间的密切关系的研究,相关地阐述明和明末以后中国的历史、文化的脉络,想突破现有研究的局限。分析了小说构成的三大空间:幻想的空间是预示情的世界;现实的空间是展开情的世界;回归幻想的空间是崩溃情的世界。
李治翰在《〈红楼梦〉对传统叙事模式的变革考察》中,认为《红楼梦》打破了传统古典小说的叙事模式,产生了质的飞跃和创新。白话人情小说《红楼梦》试***摆脱说话体的叙事模式,经过新的形态叙事模式的变化,形成了个人化、个性化的感愤自叙的作品。观赏的对象不是听众,而是读者,或者是潜在读者。《红楼梦》不是依靠已有素材创作的小说,而是具有自叙传记特色的文人独创的作品。
赵美媛通过研究《红楼梦》的叙事,看到了其中的美的特质和叙事的革新,并分析了小说构成的三大空间。通过这些方面的阐述,可以看到赵美媛独特的见解,以及取得的重要成就。李治翰通过《〈红楼梦〉对传统叙事模式的改革考察》一文,看到了《红楼梦》在叙事模式方面的质的飞跃,是为读者或潜在读者而创作的文人独创作品,而不同于传统说话体小说,更不是世代累积型作品。这些都是具有相当价值的阐述,成就突出。
四、《红楼梦》的象征性
相关论文有高旻喜的《〈红楼梦〉中出现的暗示研究》,《〈红楼梦〉的浪漫性小考》,《〈红楼梦〉第五回设定的太虚幻境的意味》,《〈红楼梦〉中红楼与梦的意味》;李星的《〈红楼梦〉中出现的红的含义考》;韩惠京的《〈红楼梦〉的梦与象征性》,赵美媛的《〈红楼梦〉初5回的叙事含义分析》等。
《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很高,这已为读者和批评家所公认,但到现在为止,《红楼梦》的主题和包括枝叶问题等众多问题尚无定论,相互间的争论也是事实。高旻喜在《〈红楼梦〉中出现的暗示研究》中认为,研究作家通过暗示的方法如何传达小说的构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作家常常把小说里面设置了障碍和雾气,所以读者经常不理解作家的真实目的,但通过作家的暗示才能明白。当时时代背景是高度的中央集权统治时期,文字狱很严重。由于《红楼梦》是在对当时封建社会有批判见解和人道主义基础上写出来的小说,如果作家把批判和追求写得明白的话,是肯定不容于世的。所以曹雪芹不但要回避文字狱,而且要使作品容易传播,才使用了隐蔽的手法来创作。作家把《红楼梦》的大纲安排在前五回中暗示着叙述很适当,以后的事情是前五回的次第展开,引起读者的兴趣并诱导其深思,才创造了生动的艺术效果。前五回中可见:第一,暗示分布很均衡;第二,暗示内埋伏的每回的内容各个***;第三,在第一回的暗示作用特别重要,是前五回中的序文;第四,起到复合的作用;第五,通过前五回的暗示能知道小说的主体和中心内容,主题是以现实批判的视角来暗示人生无常,中心内容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的暗示和贾府没落的暗示来分类,主要登场人物的命运的暗示从第六回以后展开。暗示的表现形态是:第一,从相异叙事主体来看,通过作家介入、启示者的设定和局外者的视角等写下来,变化多端;第二,表现手法上,适当插入以小示大、谐音字、真话假说、诗词曲赋等手法,不但有多视角的暗示内容,而且有良好的观感体验。高旻喜认为作家在小说里预设了众多的暗示,是预示红楼梦的悲剧结局。这种悲剧性是封建社会的情况下必然的归结。
韩惠京写的《〈红楼梦〉的梦与象征性》,认为《红楼梦》是以梦幻构***为中心轴展开内容的作品,是把一块石头在人世之间经历的事情写成一部小说。作家用石头的经历来表现一场梦幻的过程,才在小说总体的构成中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梦,且相互间紧密联系,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高旻喜通过分析《红楼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并有文字狱的频繁发生,所以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运用了象征手法。高氏看到了前五回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前五回中第一回又起到重要的象征作用,并且分析了《红楼梦》象征的具体表现手法。韩惠京则分析了梦幻在《红楼梦》中的重要作用。
五、《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崔溶澈的《〈红楼梦〉人物的命名艺术与意味分析》,提出曹雪芹是个语言的魔术师,他运用象征、比喻、对比等魔术艺术的手法,让人叹服。真正进入曹雪芹的艺术世界有几种方法,尤其是登场人物的名字和名字蕴涵的意味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在《红楼梦》里登场的人物大概700多名[2],其中有姓名的人约300多名。曹雪芹一是用传统的命名方式给他们命名,再就是用他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命名,从而使作品人物相当生动。主要人物的名字在作品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并隐含着人物间的关系,作者安排他们的名字跟主体和内容结合起来了。
蔡禹锡在其博士论文《〈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形象研究》中认为,在《红楼梦》中,贾宝玉是为爱情悲剧而设,王熙凤的命运与贾府浮沉相关。他分析了王熙凤的聪明幽默的性格,将其专制管理型管家跟民主管理型的贾探春相对照,以其对贾府上下的态度,对嫡庶的想法,重视人治跟聪明贤德的平儿对照等。小说中王熙凤主要为补天意识的形象,但描写是否定的,表示对补天的幻灭的感觉。《红楼梦》最伟大的艺术成就,是作家创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形象塑造把传统的平面人物发展到立体的人物加以描写了,深度地描写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继承发展了古代小说人物塑造的成就,使人物形象描摹的艺术水平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蔡禹锡的博士论文另有《〈红楼梦〉中尤三姐形象研究》、《〈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研究》、《〈红楼梦〉中贾探春的形象研究》、《〈红楼梦〉中关于人物描法试论》。其他相关研究有崔炳奎的《〈红楼梦〉人物理解》,《〈红楼梦〉感赏论》,《通过〈红楼梦〉人物看到人生的艺术》等。
六、《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崔炳奎在《〈红楼梦〉的语言艺术美探究》中认为,因为语言是文学的表现道具,所以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和第一要素。文学使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和性格,通过想象跟事物的形态反映现实的事件、自然景观和思维的过程,才创造了艺术的形象,给读者以深刻的影响。为了能产生这样的影响必须使小说语言具有形象性、准确性和生动性,才能使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加强。他认为文学表现的道具——语言,要使用日常生活中活的语言,因为只有用提炼过的口语才会有生活感、生动感和较强的表现力。中国文学的语言艺术比他种语言美的要素要丰富得多。在《红楼梦》中文学语言艺术格外突出,表现的生动性、准确性、趣味性方面,《红楼梦》中都具备了。
关于《红楼梦》的语言艺术研究方面,李治翰有博士论文《〈红楼梦〉之文学言语研究》。他以在120回本《红楼梦》中的文学语言为研究对象,力***以体系化的方式,综合分析人物语言与叙述者语言的形式及功能。李治翰把他的论文分为三章:
第一章,《红楼梦》人物语言之一——人物对话研究。立足于“对话开始时的对话参与人数”和“对话结束时的对话参与人数”两个基本点,以及“对话断续”的重要因素,来区分《红楼梦》文本里的七种对话类型,分析、说明《红楼梦》文本里对话的发音形式及其功能。
第二章,《红楼梦》人物语言之二——独白与内心独白研究。独白时的情境首先将自言自听的独白分成“有人听”、“没人听”两种类型,并以逼真行为标准分为独白的“生活化”和“舞台化”两种表现方式。而没有说出来的,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的内心独白,按照叙述者的公开与否,分成“第一人称”、“第三人称”两种类型;二是使用方法按照是否连续使用分成“单独使用”、“连接使用”两种类型。论文通过准确的数据分析,说明《红楼梦》文本里独白与内心独白的使用情况,表现独白与内心独白在两个部分的不同特点。
第三章,《红楼梦》的叙述者与叙述者语言研究。叙述者语言在小说中是相对于人物语言来说的,由叙述者发出的语言。他注目《红楼梦》在叙述者与叙述方式上的转化,即“叙述者与作家分离”以及“叙述者多角度复合叙述”来分析具有复合功能的《红楼梦》的叙述者语言,以此证明它确实突破了中国小说的传统叙事模式。他还分析了《红楼梦》叙述者语言中的套语问题。
李治翰另有关于《红楼梦》语言研究的论文《〈红楼梦〉与北京试论》、《〈红楼梦〉中对话类型与发话形式》、《〈红楼梦〉中心理言语考察》等。在《〈红楼梦〉与北京试论》中,提到作家在第一回中:“我想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3]5是阐明了在小说创作上,不想蹈袭现有的因习。李治翰提出,虽然作家没有使用北京的地名,从第53回中贾府家人的举动来看,读者也能知道[3]724。《红楼梦》中,贾府在北京生活,小说是用北京方言写的,其中俗语使用多,起到很大的艺术作用。
李载胜写的《试论〈红楼梦〉中的俗语运用》中,认为使用多量的俗语提高了作品的艺术效果。他研究关于在《红楼梦》中作家使用俗语的状况。中国现有的俗语是经过很长时间才形成的,这里反映了一般大众的生活经验,是有教训、有智慧的语言结晶体。曹雪芹写小说的时候费了许多的心血,花了很长时间,这特殊形式的俗语收集、整理、加工和整炼,产生了语言艺术的升华。李载胜将俗语使用的效果加以分类:第一是塑造人物,描写他们的性格很生动;第二用来在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描写;第三是起着内容的媒介作用;第四突出呈现作品的主题,还暗示内容开展。
韩国关于《红楼梦》的思想艺术成就,在结构、叙事、象征性、人物塑造和语言等方面广有研究,在各自的方面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作为世界红学的一部分,韩国将来的红学研究将会更加多样和更为光明。
[参考文献]
人物形象分析论文篇(7)
中***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09-0104-02
一、形象研究回顾
近年来,随着我国公关关系、市场营销等活动的兴盛及学科体系的完善,以及个人和团体意识的凸显,“形象”成为各类人群和组织关注的重点。同时,对形象的相关研究方兴未艾。这类研究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对文艺作品中的人或事物的形象进行研究,主要是从文学或艺术学的领域出发,对文学作品或绘画作品中的虚拟的人物或事物进行形象的解读和分析,多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从研究者本人的角度进行解读,个人风格显著。另一类就是对真实存在的人或事物的形象进行分析研究,根据具体形象主体的不同,又可分为若干类:
(一)国家及***府形象研究
这类研究是基于国际传播及国际关系的理论背景下,从国家及***府形象的呈现、塑造及建构角度进行研究,例如《大众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程曼丽.国际新闻界,2007-3)等。
(二)企业及品牌形象研究
企业及品牌形象研究缘于20 世纪初期,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界开始自觉运用快速发展的大众媒介来塑造形象,从而产生了广告、公关、企业识别系统(CIS)等一系列塑造形象的手段。这些手段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企业形象研究的产生与发展。企业与品牌形象研究已经自成一套理论,目前学者更多的是对该理论的补充与扩展。如《品牌形象理论和实证研究述评》(高辉.现代管理科学,2007-01)等。
(三)组织形象研究
组织形象研究和企业形象研究比较类似,均是建立在公共关系理论和CIS的基础之上。但组织形象研究更多的是针对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非企业性组织,例如一些公益组织、NGO团体、事业单位等。
(四)地域形象研究
地域形象研究是近年来形象研究的一个新热点,它不同于国家形象研究,更多的是从旅游或城市标志的角度出发,对某一地域的形象进行设计、重塑和分析。
(五)人物形象研究
人物形象研究一直是形象研究的重点,此类人物形象研究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针对社会生活中真实且具体存在的某类人物及其媒体及社会形象进行的。进入这类研究中的人物,一般都具备某些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被研究者形象的特殊性。一般而言,多为存在“刻板印象”的特殊群体,比如女性群体及一些弱势群体。
另一特殊性体现在被研究人物的身份上,这类研究多是针对一些专业人士进行的。这类人物由于其身份的专业性,比较容易受到本领域或社会的关注,对其形象的研究多是结合他们具体的专业背景进行的,针对性比较强。此外,在国外及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属于这个领域的还有相当数量的针对***治人物的形象研究。
在这两大类的形象理论研究中,前一类的形象研究属于文学理论范畴,而后一类的形象研究则涉及到了多学科多领域。由于各类形象从塑造、形成、完善、传播到被感知都与传播理论和传播媒介密不可分,因此在传播学的视野下进行形象理论研究是理所应当的[1]。
二、传播学视野下的“形象”定义
“形象”一词在我国,最初是 “形”与“象”是分开存在的。比如在《周易•系辞上》就有“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这两者何时合为一体没有得到确切的考证,但最迟在西汉孔安国的《尚书注疏》中已有实例――“审所梦之人,刻其形象,四方旁求之于民间”。由此可知,“形象”一词在中国自古就有之。
但是随着形象一词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它的内涵和外延也越来越丰富,不同的学科都从各自的视角重新对其进行了界定和研究。心理学认为形象是个人对事物的观念、判断、喜好和态度的综合体(《简明心理词典》);从哲学角度来看,宗坤明(2000)认为,科学范畴的形象是对自然物、社会物和人体自身等具有实在性的形象与意识形态形象的一种抽象后的一般性或共同性,等等。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传播学者尼莫和萨凡奇(Nimmo & Savage, 1976)认为“形象”是“心理的建构”,或者为一组“可见的物品、主体或者是人”对受众所感知的“计划”或“传达”。他们还认为,研究形象最主要的困难之一,便是形象的操作性定义难以获得,在综合各家意见后他们提出,形象是一种主观的心智构念,不仅是事情如何被认知,也包含人们的情感被其他事物投射讯息后的影响。
台湾文化大学大众传播系的方兰生教授在其《形象魅力》(1995)一书中也提到了形象的概念,他认为形象就是我们对某一特定目标(比如国家、种族、机构、团体、个人或事物等)的内涵、外貌及言行活动,所做出一种反应、感受和评价的综合印象;也可说是对上述人、事、物……等各种客观因素,所造成主观反应的一种总体表现。
综合来看,传播学视野下的“形象”应当是受众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对某一特定的客体或客体的媒介呈现所作出的综合印象和总体表现。
三、“形象”的构成要素
不同客体其形象的构成要素不尽相同,如国家形象的构成要素包括物质基础、***治制度、文化理念、意识形态和民族精神;组织形象的构成要素可包括产品形象、员工形象、领导形象、实物形象和环境形象等;个人形象则由仪表、表情、举止动作、服饰、谈吐、接人待物构成,等等。
但从宏观来看,借鉴纳尔逊(Nelson,1962)在其有关形象形成的著作中对形象形成的表述,可将形象的构成要素归纳为以下两种:一是外在因素,包括社会的影响、群体的压力、参考群的参与及社会组织的集中程度等等;二是内在因素包含观察者本身的兴趣、组织地位、心理及生理状态、动机、态度、判断以及对群体、个人之间的感情[1]。
这两类因素中,内在因素涉及到传播学中的自身传播、受众研究、传播效果等相关理论;而外在因素更与传播学中的传播过程研究、传播媒介研究、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有密切联系,可相互结合具体研究。
四、传播媒介与形象研究
从“形象”概念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形象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综合印象和感受,因此正如秦启文(1995)等提到的那样,要科学准确的理解事物形象,应该从主体(客观存在的人或事物本身)、客体(人或事物的观察者、反映者、思想者)、主客体关系来进行界定。从这个意义上讲,主客体的关系在决定人或事物形象方面非常重要。主客体的关系从接触形式来分,可划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形式,即主客体是直接接触还是间接接触两种方式。
当受众面对的是无法亲身经历或接触到的人和事物时,主客体会发生间接接触行为,此时作为传播形象的最重要载体――传播媒介的作用则尤为重要。卢钦斯(Luchins A. S.)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他运用实验法证实了形象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由后天所塑造的,而在这种塑造的过程中,尤以大众传播媒介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而且传播媒介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塑造形象的同时也建立了我们认知的模式。此外,唐森(Dawson, 1961)发现大众传播媒体的暴露与形象的形成有极显著的关联性,马克汉姆(Markham, 1967)在一项为期5 年(1959~1964)的大规模研究中也有类似的发现。
因此,在传播学视野下进行形象研究时,了解和掌握媒介,特别是大众传播媒介,对其内容进行分析与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五、媒体的社会建构理论
虽然媒介在反映人或事物形象时非常重要,但媒介并非镜子般地“反映”真实世界、而是在“建构”真实世界。早在1922年,李普曼在《舆论学》一书中便提出了“脑海中的***像”的概念,指出了社会真实与媒介真实的区别。大众传播的一个长期效果就是改变人们对真实的理解,即对真实的社会建构。阿多尼和梅尼对社会真实的建构过程提出了真实的3个层次,一是“客观真实”,二是“符号真实”,三是“主观真实”。针对媒介如何对社会真实“再现”,不同学派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立论,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研究、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等不同理论谱系与方***都对此有着不同的见解[2]。
就媒介如何建构并再现社会真实,西方相关研究主要有两种思路。第一种是语言学立场的,认为媒介对社会真实的再现实际上是对语言结构要素的选择过程,不同的语言构成要素与形式决定了社会结构中不同角色在媒介文本中的再现。这种直接就语言学诸要素与形式加以分析的研究途径,被一些学者称为批判论述分析。
第二种是后结构主义立场的,认为媒介再现是通过某种特定历史与权力支配下的论述所建构的。学者不再局限于从语言的层次来讨论意义的生产,而是在更广泛的历史和社会的大背景下去探讨媒介再现背后的权力关系。这一思路的理论奠基人是法国的社会思想家福柯。在福柯看来,意义的产生是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知识与权利操作的过程(Foucault, 1980)。而这类研究的焦点从语言本身过渡到了占据发言位置的利益集团。
媒体的社会建构论正是基于后一种立场。媒体具有守望环境、解释与规定和传承社会文化的功能,人们也将大众媒介提供的咨讯,当作认知世界和行动反应的参考架构。但这个参考架构其实来自于大众媒介创造的媒介真实。正如社会建构论强调的,记者不只是选择新闻,他可能更多地为新闻事实赋予主流的价值体系。媒介虽然根据消息来源来报道新闻事实,但字里行间透露着媒体本身存在的价值观念。
就形象研究而言,既要认识到媒体在形象形成及被感知整体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更要清醒的认识到受众感知的也许仅仅是媒介形象而已,并非客观真实。
总之,形象研究与传播学孟不离焦,焦不离孟。形象研究本身为传播学提供了大量传播实例,丰富了传播学的内涵,验证了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同时,只有在传播学的视野下进行形象理论研究,运用传播学的理论、模式来认识和指导形象研究,才能深化形象研究的理论深度并促其发展。
人物形象分析论文篇(8)
在文明史的演化中,不同文明的世界观设定及取向和方***演锏牟畋穑饔糜诟髯晕拿鞯墓乖旎疲纬闪瞬煌拿鞴乖旆妒降牟畋稹T谖拿魇返难莼讨校庖徊畋***唤徊饺谌氲礁髯晕拿鞣⒄乖诵械哪谠诨浦校纬啥杂Φ亩谰咛氐愕纳缁嵯窒筇卣骱蜕缁嵩诵谢啤?/P>
在文明史的演化中,这些现象特征和社会运行机制,与文明构造的世界观设定及取向和方***演绎体系密切相关,所以在涉及不同文明间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运行机制评价时,就出现了评价机制和评价标准的差异。
在文明史的演化中,这一差异的存在成为了不同文明间冲突的根源,并且自这一差异产生时开始,文明间的冲突就已产生,并伴随了文明史演化的始终。近现代广泛引起关注的文明间冲突和文化冲突问题就源于这一差异。西学东渐以来,中国和西方世界的冲突也是同一类型的问题。
因此,回顾历史,方***范畴衍生的问题,是一个伴随了文明史演化进程的问题。自人类文明产生以来,方***构建和应用问题伴随了人类文明演化发展的始终。
今天,我们面对世界文明交融、不同文明间方***体系相互渗透的时代背景,进行相应的方***比较和诠释,厘清其方***本源问题的认识,澄清其沿革路径上的种种误区,有利于对许多本质问题的认识和评价。
以诚实务实的态度考察分析,要做好这一工作,逻辑的起点仍需要回归到文明起源,从文明起源的基本问题上入手介入相关问题的分析。只有这样,拨开历史掩盖的真相和学术探索的歧义,还原相关问题的本来面目,中国文明的方***和中西文明的比较等历史性质的问题及困惑,才有可能逐渐清晰起来。
二、人类面临的基本问题和考察问题的视角
在文明史的演化中,人类必须面对和处理两大基本问题。其一,人类必须处理和自然环境间的关系问题(人类个体生存的特定地理空间内自然环境和人类的关系问题)。其二,人类必须面对和处理特定社群内的人与人关系问题。这两大问题是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种群生存和延续的条件。
在人类处理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时,人们需要观察、演绎、诠释这一特定地理空间内的自然现象和物像,探索和自然环境间相互适应与协调的方式方法。如怎样认知特定地理空间季节变化(春夏秋冬四时节令)及其气象变化(天气的阴、晴、雨、风以及干燥和潮湿),怎样从所处的特定地理空间环境中取得必须的物质生活资料,如何适应气候物候的变化,保持身体的健康等等。
在人类处理社群间人与人关系时,人们需要探索如何同社群中的其他个体处理关系。如血缘的和非血缘的关系、经济利益的关系等等。在文明进化到国家层面时,人类还要处理社会个体和国家与民族的关系。
在人类的演化史中,这两大问题是人类探索与生存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基本前提,也是人类文明演化的一前提。
如何考察和认识、演绎和诠释特定地理空间内自然现象和物像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任何考察和认识、演绎和诠释特定社群间人与人之间关系,是人类与自然界协调相处以及社会关系协调的基础。在文明史的演化中,这一协调的基础对应了人类文明的起点。
在文明史的沿革中,现实的问题是如何选择考察的视角?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中,因为不同的视角选择会产生不同的问题界定以及不同的逻辑演绎方式方法,会得出不同的认知结论。更有意义的是这些结论和结果延伸到对自然界各种物像和现象关系的解释,会作用和影响人类对于自身和自然环境间相互关系的处理,并影响人类社会个体间相互关系的评价和处理方式。
从现实可考的人类文明史演化轨迹出发,本文选择对现实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古希腊文明、华夏文明和犹太-基督教文明作为分析和考察样本,考察其世界观设定及取向和方***演绎的差别。从文明演化的路径这一角度,考察不同文明在构造机制上蕴含的文明构造范式的差异。【4】
就古希腊文明的发展演化过程而言,古希腊哲学在发展之初,古希腊先哲做了一个自然界构成的假定,即假定自然界是由微观结构——元素和原子构成的。古希腊哲学家这一自然界微观构成的假定,及其探索自然世界的目的——自然界构成的本源和原理,确立了古希腊文明考察自然界的视角。在阿娜克萨戈拉和柏拉***将这一探索自然界的视角,引入社会问题探索后,成为古希腊文明考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视角。【5】
和古希腊文明确立的考察世界的微观视角不同,华夏文明先哲确立了“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考察世界的视角。华夏文明确立的这一视角和古希腊哲学确立的微观视角的差异在于,华夏文明“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视角在考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问题时,突破了古希腊哲学范畴的考察视角过分注重考察对象的微观层面,即从微观层面界定考察对象——样本,从考察对象演化轨迹中确定样本选择和选择样本时间序列的方法。“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将影响考察对象演化发展的现实环境因素纳入考察的范围内,注重相关因素对于考察对象现实状态的影响(进一步的分析见下文)。因此,华夏文明“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考察视角确立了其考察方法的整体性和现实性。二者相比较,华夏文明的方***视角选择,恰好克服了方***演绎中的现实条件性的桎梏,这是注重在历史轨迹中选择样本和时间序列的古希腊哲学范畴的方***难以逾越的。
和古希腊哲学的考察视角与华夏文明的考察视角都不同,犹太-基督教考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视角是界定在宗教(神性)上的。犹太民族的先祖在其文明演化之初,在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及其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处理上,将考察和设定职能赋予了上帝,并归结在上帝的创始设定中。在《圣经•旧约》的开篇,上帝创造天地万物,设定了自然界万物间的关系及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在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乐园后的诸约中,上帝又设定了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犹太-基督教文明的这一视角,在人类与自然界关系和人类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处理上,省去了需要考察者弹精竭虑探索思考的过程。在具体的人类与自然界关系和人类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处理上,犹太-基督教文明设立了神职人员来协调这一关系。【6】
三、中国古文字中的视角、概念、逻辑和时态
——以“事”的文字解析为例的古希腊哲学相关比较
在人类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认知的演化过程中,人类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问题的知识是从具象到抽象渐次进行并取得的,并且这种认知的取得基本上依照考察对象的确定、考察对象的研究分析、考察对象的认知形成和考察对象的认知检验等环节。在具体的考察工作中,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要确定一个具象的考察对象,首要的工作就是对考察对象进行界定和描述。
在文明史的演化中,考察对象的界定和描述需要相应的语言或文字工具来展开。在人类文明的演化进程中,语言或文字的构造及其应用规则,也被打上了世界观设定及取向和方***演绎的烙印,蕴藏着许多内在的机巧。这是因为,其一语言或文字的结构构造和应用规则,受世界观设定及取向和方***演绎选择的影响与制约;其二,语言或文字是世界观设定及取向和方***演绎的载体。因此,在世界观设定及取向和方***演绎展开和语言或文字的运用中,二者构成了一个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共生关系。
因此,在具体的考察对象界定和描述中,考察对象的界定过程和结果要受两个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其一是考察对象的视角,其二是考察对象界定和描述时所应用的语言或文字选择和构造。考察对象的视角影响考察对象的界定和描述的原因在于,考察对象的视角存在差异时,对于被考察的问题而言,其被感知的层面和状态就会存在差异。如观赏山水时,远近高低不同的角度观景,会看到不同的景色,既所谓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现实问题的考察中,这一现象也广泛存在。
在对具体对象进行考察时,除考察视角之外还会涉及到考察对象的具象和抽象、涉及到考察对象的界定、涉及到考察对象的运行过程(样本选择和时间序列),及其考察对象的描述。
在进行具体对象的考察中,相关问题的阐释比较抽象和复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下文的展开中,尝试以古文字“事”的文字结构解析为例,辅助解析这一问题。
1、“事”文字结构及其解析
“事”在华夏文明的文字结构体系中,“事”是一个复杂的文字结构,其文字结构中包含了数个相关的文字结构和概念关系及相应的时间序列问题。同时,“事”的文字结构表述概念内涵的实指和虚指,涉及到了前文表述的考察对象的具象和抽象、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表述及其相应的方***范式问题。【7】
“事”,《说文解字》中说:“事,职也。从史,之省声。”许慎的这一交代表明,“事”的文字结构和“史”、“之”相关。“史”,《说文解字》中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许慎的这一交代表明“史”的文字结构和“又”与“中”相关。“又”,《说文解字》中说:“又,手也,象形。”“中”,《说文解字》中说:“中,内也。从口、丨,上下通也。”“口”,《说文解字》中说:“口,回也。象回币之形。”“丨”,《说文解字》中说:“丨,上下通也。引而上行,读若毛卤;引而下行,读若退。”
这里顺着许慎的《说文解字》梳理了“事”的文字结构。其实在“事”的文字结构中还有一个字和其密切相关——“吏”。在“事”的文字结构演化中,“吏”和“事”【8】的文字结构和概念语义具有承起关系。“吏”,《说文解字》中说:“吏,治人者也。从一,从史,史亦声。”
如此梳理下来,可以发现,在“事”的文字结构中,蕴含有以下具有完整意义的文字结构:(1)口;(2)丨;(3)中;(4)史;(5)又;(6)吏;(7)一;(8)事。在“事”的这些相关文字结构及其概念内涵的逻辑演绎中,每一个文字的结构都有其完整的概念内涵,“事”的文字结构和概念内涵由这些相关的文字结构和概念演绎导出。
“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作“回也,象回币之形。”许慎以回币之形释“口”,许是借鉴古钱币外圆内方之型。外圆内方是华夏文明方***范畴的一个重要概念。“圆”的寓意是天,“方”的寓意是地。作为“地”的“方”,有四方的语义,是一个空间概念。
具有空间概念的“口”和表上下的“丨”构字,形成了“中”字的文字结构。许慎释作“中,内也。从口、丨,丨上下通也”。从文字结构的具象和抽象考察,表四方的“口”和表上下的“丨”结合构字,其语义怎么会衍生出许慎给出的“内也”呢,其“内也”的确切含意又是什么呢?“口”表示的四方之型,如果将其边界缩小,小到可以将其划在一个器物上,那么“口”表示的就是一个平面。在一个平面中有一个表示上下的“丨”贯穿其中,就构成了一个立体的空间。再将为了形象化而缩小的平面扩展,还原回其四方的观念中,其实在“中”立体空间概念内涵中,包含了可观、可感、可思、可冥想的天上、空中、地上、水中、地下的万物。所以许慎释“中”曰“内也”。【9】
按照许慎给出的“中”的文字结构的释义,近现代运用的“中”字的字意,应是取意于“中”字的文字结构所表示的立体空间的交点。【10】
在“事”的文字结构和语义的逻辑演绎中,“中”字的文字结构和语义的阐发非常重要,因为这一研究工作做的不好,将影响“事”的文字结构解读、逻辑关系推演和语义阐发,从而影响到本文阐发的主体。
按照《说文解字》中“事”的文字结构解析,分析了“中”字的文字结构和语义,接下来应该分析“史”的文字结构和语义了。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史”作“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在“史”的文字结构中,前文已经交代了“中”,而“又”是“手”的变体。
在华夏文明“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考察视角中,天地间万物经过了行为主体“人”的活动,由“人”的手(又)去加工、去塑造、去美化、去劳作,留下的轨迹就是“史”。在考察对象的表述中,其实“又”的动作执行的时间序列,并不仅仅是“史”——轨迹涵盖的内涵,还包含有“又”的动作执行的状态和发展趋向的内容。从文字的结构和逻辑关系演绎及语义的沿革考察,许慎表述的“史”的语义“记事者也”,应是“史”的文字结构和逻辑关系演绎中其“轨迹”被记录的部分。
在“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考察视角范畴中,天地间万物的运动都有其特定的约束。在华夏文明的方***范式体系中,将这种约束归结为“道”。所以,在由“中”和“又”构造了“史”的文字结构后,古人开始考虑考察对象(被“又”操持和把握者)运行轨迹约束的表述问题。
对于考察对象运行轨迹约束的表述,古人造字时在“史”的文字结构上加了一个“一”,构成了“吏”字。
“一”在华夏文明的方***体系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和方***范畴的“道”密切关联。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一”:“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在先秦诸子的思想中,“一”和“道”构成了他们思想体系的联结点。其实,在华夏文明“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考察视角和方***体系中,“一”是华夏文明先民关于人类与自然关系协调和人类社会人与人关系协调的归结,是天地间万物存在、繁衍生生不息的道的承载。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吏”:“吏,治人者也。”将“一”作用于“史”,即“一”对于考察对象(史)的约束释作“治人者也”,应是交代了许慎释“吏”时考察问题的视角。从社会的角度考察比拟华夏文明方***系统中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关系的演化。在人类社会的运行中,吏——***府官员实际控制着人类社会运行的轨迹、状态和发展趋向。
从“吏”的文字结构和逻辑演绎考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给出的“吏”的释义,缩小了“吏”字的文字结构和逻辑演绎中应涵盖的范围。
前文以许慎的《说文解字》为基础,解析了和“吏”有关的文字结构、逻辑关系演绎过程及其语义。下文以此为基础解读“事”的概念界定及其相关问题。
在“吏”的字型结构中,其“史”字字型结构中的“又”,还有一种变形“”,这样就演化出了一个“吏”的变体字“”。
在“又”作用于考察对象的时间序列中,“史”是“又”作用于考察对象留下的轨迹和痕迹,在时间序列的时态分布中属于过去的状态。当“又”作用于考察对象时,“中”的文字结构中的“丨”从“又”(手)中穿过,预示着考察对象还在人手的握持和操持状态中(在时间序列的时态分布中属于现在进行时的时间状态)。于是,在文字的字型结构演化中就有了“事”的文字结构。
2、“事”的文字结构取向及概念和古希腊哲学相关问题比较
从“事”的文字结构解析可以发现,就“事”的文字概念和语义而言,“事”的文字结构包含着以下的概念内涵和语义:A、“事”的概念内涵和语义包含的对象是天地间(中)存在的万物。B、“事”的概念内涵和语义表述的对象可以是具象的对象,也可以是抽象的对象。当“事”的概念内涵和语义表述的对象是具象的对象时,其“事”概念内涵和语义表述的是考察、分析和操作(又)的具体的对象(事或物)。当“事”的概念内涵和语义表述的对象是抽象的对象时,其“事”的概念内涵和语义泛指天地间和人的行为(又)有关的所有对象(事或物)。C、行为主体——人,对于考察、分析和操作(又)对象的动作过程,要受到天地间运行的大道“一”的约束。D、“事”和“史”之间具有路径关系,“史”是行为主体——人考察、分析和操作(又)作用于对象——“事”留下的轨迹或痕迹,“事”是“史”的具象演化过程中每一时点的状态。
“事”的文字结构分析和概念、语义演绎表明,华夏文明的文字在“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考察问题的取向和构造方法体系的视角,和“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方***取向和视角相一致。
在古希腊哲学范畴的方***体系中,其考察问题的微观视角设定及其自然界构成的“元素”、“原子”论假设,决定了古希腊哲学范畴的方***体系在界定考察和分析对象时,必须进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现象及物像的分类和分割,因为不同的类及其分割部分,可能源于不同的元素组成或原子结构。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现象和物像分类、分割工作不能完成,其相关的研究考察工作就难以展开。
在现实的工作中,要完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现象和物像的分割和分类工作十分困难。因为假定中的元素和原子构成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现象和物像,其元素的构成和原子的结构极少表现在其现象和物像的表象中,所以相关的分类和分割只能通过现象和物像的某些特征及其运行轨迹中的某些痕迹分布来实现。近现代古希腊哲学范畴的方***体系在世界的科学实践,也体现了这一特征。
对于考察对象的分类界定——概念而言,相关的问题还表现在概念表述的文字或语言构造上。华夏文明的文字构造因其和方***体系同源,具有象形和会意的属性,从而蕴含了方***体系的概念属性。同时,文字结构组合中蕴含了文字结构的概念关系和时间序列问题,所以文字结构中还蕴含有逻辑内涵。
就考察对象的表述——考察对象的概念界定而言,古希腊哲学范畴的方***体系表述选择的是拼音语言。在拼音语言的选择中,字母构造和字母组合已经脱离了其表述对象的具象和抽象。所以,就其字母组合的概念表述而言,不得不用字母组合的相关词汇给以说明。这是古希腊哲学范畴的方***体系自产生之初就构造有明确的概念要素的原因之一(解决考察对象的表述问题)。
同时,古希腊哲学范畴的方***体系是从微观视角选择考察对象的。在对考察对象进行考察和分析时,由于考察对象的微观结构——元素和原子在其表象中常常难以直接表现和体现出来,因此为了研究的方便,不得不对其表象特征进行假定前提下的分割和分类,归结考察对象的现象特征(确定样本属性),并以此设定样本的时间序列,归纳演绎考察对象的“某些原理和原因的知识”。
但是,在具体研究工作的展开中,由于考察对象现象特征的相关分割和分类的界限和边界确定,不同的研究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至于在古希腊哲学范畴的方***体系中,必须要明确考察对象现象特征的的界限和边界,并给出相关概念间的关系——包含和相容,然后相应的研究工作才能进行。这是其方***体系中必须构造概念要素的原因之二(解决考察对象的界限和边界)。
在古希腊哲学范畴的方***体系中,在概念问题之外,还有一个逻辑属性的问题。这是因为,在古希腊哲学范畴的方***范式形成的过程中,考察对象的确定是在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现象和物像的分割和分类中进行的,考察对象被分割和分类后,还必须考虑这一对象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整体及局部间的关系问题,考虑其间的相容和包含关系。在古希腊哲学史的演化中,这一相容和包含关系演化出了古希腊哲学范畴方***体系中的逻辑问题之一(概念间关系表述)。
同时,在考察对象运行状态的表述中,也是由于选择的语言字母构造脱离考察对象的具象和抽象的原因,不得不构造出特定的句式结构来处理其运行状态的时间序列问题,并产生了相应的句式结构中的时态,形成了句式结构的逻辑。这是古希腊哲学在产生之初就有逻辑要素存在的原因之二(时间序列表述)。
前文的研究分析表明,华夏文明的方***体系和古希腊哲学范畴的方***体系二者之间,由于方***体系的介入视角和文字或语言构造不同,对考察和分析对象的表述也不相同。对于华夏文明而言,在“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方***体系介入视角下,考察和分析对象及其运行状态的表述体现在文字的构造中,文字结构中蕴含有古希腊哲学范畴的概念和逻辑要素,所以华夏文明的方***体系中没有***的概念和逻辑要素存在。而对于古希腊哲学范畴的方***体系而言,其方***体系介入的微观视角和拼音语言构造,使方***体系的展开不得不创造概念要素以使相关工作能够进行,并同时衍生了其方***体系中的逻辑问题。
四、华夏文明方***体系中的认知与操作状态的衔接
——以“是”和“***”的文字解析为例及相关比较
前文说明了华夏文明的方***体系和古希腊哲学范畴的方***体系考察和分析问题的视角,又以“事”的文字解析为例,分析了这两个方***体系相关的概念界定及表述、逻辑演绎及其相应的时间序列问题。但是,在考察和分析对象的具体分析过程中,方***体系设定的视角如何展开、“事”的认知结果如何和操作过程“又”进行衔接,以及如何实现操作过程“又”的社会效果评价等问题,仍然是一些现实的问题。
在考察和分析对象的演化过程中,这些工作又极其重要,因为对于考察和分析对象的认知(某些原理和原因的知识,理论),只有实现了与其操作状态(实践)的衔接,才能体现整个考察和分析过程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在华夏文明的方***体系中,如何实现这些工作、这些工作的实现又如何表述呢?
1、对考察和分析对象的认知及其与操作状态的衔接——“是”
华夏文明在文字上构造了一个判断的结构“是”,将考察和分析对象取得认知——某些原理和原因的知识与操作状态进行衔接(即近现代概念范畴的理论和实践衔接,或者通俗的说“从理论到实践”)。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是”:“是,直也。从日,正。”在“是”的文字结构中,许慎给出了“日”和“正”两个结构。“日”是太阳的象形,在概念内涵和语义上没有进一步解析的必要。
“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正,是也。从止,一以止。”。在华夏文明的方***体系中,“一”是一个特定的概念(释义参阅前文释“一”)。“止”《说文解字》中说:“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芷,故以止为足。”其实在甲骨文的文字结构中,“止”就是“足”的象形。【12】
在文字结构的取象中,“足”是站立和行走的工具。其抽象的语义可以延伸为行为。人的行为合乎文明体系方***范畴规范的“一”(或“道”),就是“正”。“正”的判断能够暴露在阳光下,人人都可以观察得清楚明白,就是“是”。所以,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是”,用甲骨文中眼睛象形的文字构造——“直”来释“是”:“是,直也”。【13】
在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现象和物像进行考察和分析的过程中,人们取得的认识和知识——某些原理和原因的知识,是关于特定考察和分析对象的认知,并且这一认知在时间序列中属于“史”(过去)的范畴,要实现认知与特定考察和分析对象操作的状态(现在)的衔接,“是”的判断是这一过程的重要环节。只有实现了认识和知识与考察对象在操作状态中的各个变量(诸环境条件)变化的综合判断后,才能实现认识和知识与考察对象的操作状态衔接,指导规范考察和分析对象的操作过程。如***:
但是,在具体问题的考察、分析和操作中,作为社会个体的具体的“事”的参与者,由于生活环境、个人阅历、知识结构和水平、考察和分析问题的视角和方法等等,都存在着差异。因此,任何一个特定的社会个体在考察和分析一个既定的对象时,对考察“一”的认知和把握以及过程的理解和判断都是存在差异的。这一差异的存在产生了对“事”的演化过程的认识的差异,并形成相关的判断“是”的差异。
就古希腊哲学范畴的方***体系而言,考察和分析对象的考察和分析过程与操作状态的衔接,需要复杂的概念间关系和时间序列的逻辑演绎过程。在这一逻辑演绎过程的处理中,由于不同的处理者对考察对象的分析有不同的分类或分割方式(即不同的概念界定边界),所以从考察和分析对象的界定到“某些原理及原因的知识”,再到“某些原理及原因的知识”与考察和分析对象操作状态的衔接,如何处理概念间的相容和包含问题困扰着自古希腊以来的研究者。如亚里士多德、康德、海德格尔,直到现代流行于西方世界的现象学派和解释学派。
对于“事”的演化过程和操作状态判断形成的差异问题,古希腊哲学范畴的方***体系将其归结为社会学、行为学、心理学等学科范畴,并衍生出其他的一些相关学科。
2、社会行为之于操作状态认知(“是”)的校正——***【14】
在社会现实的问题中,社会个体的行为作用于特定的考察和分析对象,其行为过程受相应的“是”的判断制约。由于社会个体存在着资质及对于考察和分析对象的认识和知识理解解读的差异,从而形成了社会个体对于特定的考察和分析对象及其运行状态判断——“是”差异,并且这一差异的存在作用于其行为(“又”的动作),形成社会个体社会行为的差异。
在处理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时,对于特定考察和分析对象而言,社会个体行为差异的存在,如果具有了普遍性并且产生了社会效果,会导致社会个体行为与方***体系设定的“一”的失调和失范。在社会的演化中,这一失调和失范的存在会危及整个方***体系构造的人类与自然协调和人类社会个体间关系的协调。因此,这是一个必须给予社会关注和社会校正的问题。
在华夏文明的方***体系演化中,这些相关的问题及其社会处理方式方法,被构造在一个文字结构——“***”的内涵中。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正也。从攴,从正,正亦声。”前文已经交代了“正”的文字结构和语义,给出了“正”的概念解析和界定。
“攴”,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作:“攴,小击也。从又,卜声。”前文在“事”的文字解析中交代了“又”是手的一个变体。“卜”在甲骨文的结构取象中是一个带叉的树条。【15】“攴”字意的“小击也”本义就是手中拿了一支树条实施轻轻得打击。因此从“***”的文字构造考察,“***”就是当“正”出现了非“正”的状态时,用手中拿的树条去实施轻轻得打击(注意:不能是大力的打击,打击得力度过大会产生矫枉过正),将非“正”校正到“正”的状态,从而实现方***体系构造的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和谐以及社会个体间关系的和谐。
就古希腊哲学范畴的方***体系而言,社会个体行为的校正问题被分割和归结到“正”的求证——法理、“正”的规则设计——立法、“正”的实施——司法审判、“正”的实施机关——***府等相关问题中。
在以古希腊哲学为方***范式的西方世界,自古希腊柏拉***以来,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和社会个体间关系的处理,以利益博弈的“正”(正义)求证为基点,指导和规范着相关问题的展开。近现代的西方社会也继承了这一精髓,并凝聚为西方社会的精神。
其实如前文交代所言,人类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类的生物属性决定了人类具有必须的物质生活资料需求和七情六欲。人类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个体的生存和存在以其他个体的生存和存在为前提和基础。物质生活资料的取得只有在和自然界的和谐相处中才能伴随着人类的繁衍不断取得。只有实现了社会个体间的和谐,人类的种群才有可能发展到较大的规模。
其实这是华夏文明方***体系考察视角的预设,古希腊哲学范畴的方***体系将其割裂成不同的学科范畴进行研究。但是自古希腊以来,学科范畴的分割并没有实现整合。
五、笔者对华夏文明古文字的几点认识
1、华夏文明方***体系和文字结构在演化路径上的关系
在华夏文明的方***体系中,方***体系的构造和文字结构的构造是一体的。华夏文明经典文献的五经之首,《易·系辞下》中交代:“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在华夏文明的方***体系构造中,八卦是方***视角“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起点,也是古文字结构构造的起点。关于这一点,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做了进一步的交代:“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接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
华夏文明方***体系与古文字结构构造的初始路径同源,是华夏文明演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华夏文明史的演化中,方***体系的视角和逻辑演绎被应用于文字结构的构造,同时这种文字又被用来进行方***体系的表述,从而形成了华夏文明方***体系和文字结构关系的一体化。
2、华夏文明方***体系中文字结构演化简史
再追溯华夏文明的沿革史,其实这一一体化也有一个发展过程。甲骨文的发现使这一过程的梳理有了起点。
传说中源于庖犧氏八卦的文字起源,造就了华夏文明以象形和会意为主体的文字结构构造。如甲骨文以象形和会意为主体的文字结构。在甲骨文的部分文字结构中,已经可以发现前文分析和演绎的“一”在一些文字构造中的应用,如“正”、“吏”、“是”、“***”等文字。
商周之交,武王克殷,问***于萁子,萁子叙《洪范》,言治国大道。于是,周公制礼。华夏文明史的这一沿革,《尚书》和《史记》等文献中都有明确的交代。其实,在华夏文明史的沿革中应该还有重要的一幕,就是商周之际对于历史文献的整理和文字结构构造的重新梳理。
对于历史文献的梳理,反映在《礼》(《周礼》、《仪礼》和《礼记》)中,所以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
商周之际对于文字的整理,则体现在商周之交后,文字的结构由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变成了周时期的字型结构。许慎作《说文解字》时参照的古文,近现代整理的春秋战国时期简帛、金文、陶文文献说明了这一判断。
从华夏文明史发展的脉络考察,近现代整理的简帛、金文、陶文文献文字结构的差异只可能形成于商周相交之际。这是因为,其一,商周之交武王用萁子之言,对前代文献的整理形成了蔚为大观文献,如三礼,相关文献的形成与华夏文明的方***体系间具有衔接关系,与萁子在《洪范》中的约定一致。其二,商周之交后的文字结构沿革和甲骨文的文字结构间具有密切的继承关系,所以现在研究甲骨文仍以许慎的《说文解字》为线索。其三,文字结构和方***体系间的密切衔接,需要与文字结构构造相衔接的社会学术范围和生活环境。其四,春秋以后纷乱已起,各地诸侯为了书写得方便或其他原因,纷纷变更部分文字的结构,至此华夏文明方***体系的概念和逻辑要素已经混乱,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社会现象和学术氛围,不可能再存在方***体系和文字的结构衔接共同发展的社会环境条件。其五,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选择的文字的字型结构,依据的是以孔子壁中书为基础的春秋文字、大篆、小篆,并以秦小篆的文字结构进行整理。其六,秦小篆的文字结构承袭于大篆,大篆承袭于甲骨文和商周之交文字。
秦汉之交,文字隶变,文字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文字沿革史上,这一变化奠定了其后文字的基本结构,汉以后两千多年文字的结构再也没有大的变化,因此文字被名为汉字)。所以汉武帝时得孔子壁中书,几乎无人认读,并导致后世的古今文之争。
许慎师从贾逵治古文(孔子壁中书等春秋文字),解析古文字的结构与文字语义的关系,希望减少由于匿猜文字的语义而导致先秦经典文献(尤其是儒家文献)的误解和误读,引发社会精神文化资源的评价和继承问题。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交代的文字结构的构造,源于以孔子壁中书为主体的春秋文字,借助秦小篆的字型结构进行解析。【16】在许慎的文字结构解析中,以华夏文明方***体系的“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视角为起点,以文字结构取象和取意为逻辑展开的初始路径,还原文字构造中文字结构和语义的关系。因此,在汉以后的华夏文明史沿革中,许慎的《说文解字》成了解读先秦经典文献和精神文化资源的钥匙。
自许慎以后,《说文解字》的研究家辈出,对《说文解字》进行解读和注译。从笔者接触到的有限的相关文献考察,后世对于《说文解字》的研究和注译,往往过分关注了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给出的具体文字的释义,忽视了文字结构构造和华夏文明方***体系间的关系和衔接。在文明史的演化中,这一忽视的存在造成了方***体系演化路径的模糊不清(方***体系中的概念和逻辑要素缺失),以及相关精神文化资源分析和比较的困难。
3、笔者在华夏文明方***体系和古文字结构研究中的发现
近一个多世纪以来,西学东渐,以古希腊哲学为基础的方***体系传入我国,并在我国的学术领域成为显学,促进了我国学术界思考自己文明的方***体系构建和沿革问题。
这一思考发现,我国的华夏文明方***体系除了考察和分析视角和古希腊哲学范畴的方***体系有重大差别外(宏观和微观),在表述和表达方式上还有重大差别,既古希腊哲学范畴的方***体系的概念和逻辑要素。
在华夏文明的方***体系中,没有***的概念和逻辑要素,形成了形式上的华夏文明方***体系概念和逻辑要素的缺失。对于一个具有重大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的方***体系而言,这两个要素的缺失产生了方***体系梳理和其它方***体系比较上的障碍。而解决这一障碍的探索过程,促进了华夏文明方***体系和文字结构衔接的探索。
笔者在《文明史演化的逻辑》的课题研究中,发现了古文字结构中的华夏文明方***体系的概念和逻辑问题,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相关概念体系的构造和逻辑框架的展开。
但是,由于《文明史演化的逻辑》涉及的是一个文明史演化中的制度与经济关系问题,所以本文涉及的问题在书中只是提到,没有展开。在此,本文涉及的主体,算是进一步的交代。
六、结语
任何一个文明的构造和发展都需要相应的方***体系支持,选择考察和分析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现象和物像的视角,确定界定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现象和物像的方式方法,指导考察和分析过程的实现及结果的表达,是一个文明得以发展和延续的基础。
在文明史沿革中,一个特定的考察和分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现象和物像的视角、以及界定考察、分析对象的方式方法和考察分析实现的过程及结果的表述表达,构成了一个文明特定的方***范式。在文明史的演化中,这些特定的方***范式构造了相应文明的特征,构造了相应文明处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现象和物像的方法和态度,构造了相应文明的制度和经济关系。因此,存在较大差异的文明间,向上追溯都可以发现其方***体系构造上的差异。
本文在逻辑体系展开中涉及的华夏文明的方***体系和华夏文明如此,古希腊哲学范畴的方***体系和古希腊文明如此,前文提及但没有在行文中展开的犹太-基督教文明也是如此(在犹太-基督教文明的方***体系中,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和社会个体间的关系,设定在神职人员——拉比和上帝的约定中,因此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现象和物像关系的处理中,犹太-基督教的方***体系省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微观结构的界定和相互关系演绎的过程)。
因此,不同文明间的比较需要从其文明构造的方***体系入手,否则可能难以把握其文明构造的内核,不能把握其文明构造的内核,要评价其文明甚至将其作为至宝的精神文化财富配置到自己的社会实践中,则会出现文明间的衔接问题。我国百余年的社会实践已经为此做了说明。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国度,这一历史和文化传统源自于华夏文明特定的方***体系的构造。当今世界,文明交融,需要对当代不同文明的方***体系及其相应文明的运行机制进行诠释和评价,并配置到社会实践中,实现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但是,在华夏文明史的沿革中,华夏文明的方***体系的构造缺失了,并且在文明的发展和延续中造成了传统精神文化资源解读和评价方面的困难,造成了文明交融中和其它文明方***体系进行比较的困难,造成了解读其它文明运行机制的困难。
这种局面的存在,既不利于国家为社会的长治久安配置人类文明的一切精神文化资源的要求,也不利于国家为实现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而采取的文化发展战略。
在历史的演化中,许多仁人志士为华夏文明精神文化资源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工作。尤其是近现代,许多志士在多学科研究的背景下做了许多有益的基础工作,为华夏文明方***体系构造的还原和解读奠定了基础。
目前,随着多学科研究的发展和文明交融中方***体系比较的探索,为华夏文明方***体系还原和解读的工作做了铺垫,许多基础的工作大体铺就。为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也为了我们国家的文化建设,为了我们社会的长治久安,有志于此道者开始这一工作吧!
注释:
--------------------------------------------------------------------------------
【1】笔者在《文明史演化的逻辑》提出相关问题。但是由于《文明史演化的逻辑》主体研究的是制度与经济的关系问题,所以本文有关的问题没有展开。在中西文明交融和一体化的背景下,笔者感觉这些问题有进一步梳理的必要,以便于相关问题的澄清。刘涛著《文明史演化的逻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
【2】哲学是和古希腊哲学范畴的方***体系联系的概念,所以在涉及不同文明的方***体系比较时,回避统一使用哲学这一概念,以表明其中的差别。
【3】这是笔者在《文明史演化的逻辑》研究中构造的概念,用以搭建不同文明间衔接研究的平台。相关研究参阅《文明史演化的逻辑》、《文明史研究范式的探索历程及其社会价值─写在<文明史演化的逻辑>发行之后》(见哲学网站:孔子2000)。
【4】参阅《文明史演化的逻辑》导论、第一章。
【5】参阅《文明史演化的逻辑》第一章的相关内容。《理论中的现实和现实中的理论——中西文明方***述评》中也有相关的表述。参阅哲学网站:孔子2000。
【6】犹太-基督教文明的这一视角选择,由于简略了考察分析对象的界定和相关逻辑的演绎过程,所以在本文的行文中,也不涉及相关的分析,只将其作为文明史演化中一个方***视角的存在,做一交代。
【7】相关的研究参阅《文明史演化的逻辑》中重要概念的界定,《文明史演化的逻辑•试论***》。《書和書字的结构及其相应的哲学问题》哲学网站:孔子2000。
【8】在《汉语大字典》简编本中,将“史”、“吏”和“事”归结在一起,解为同一个字。在文字结构的演化中,这一归结忽视了三个文字间结构和语义演化的关系。见下文。
【9】这一立体空间表示的六个方位,也被称作****,****有时既指天下,也指万物。
【10】在当代的文字学文献中,常常将“中”释作旌旗的象形。笔者认为或许表示旌旗象形的“中”有聚集和召集人集中的意思,但和“史”和“事”的文字结构有关的“中”,应与表示旌旗的“中”有差别。
【12】参阅《甲骨文大字典》释“止”。徐仲舒主编《甲骨文大字典》湖北、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
【13】在甲骨文的字型结构中,“直”是眼睛的象形。见《甲骨文大字典》释“直”。
【14】在1996年笔者成曾对“***”进行了尝试性的解析,形成了《试论***》一文,并对后来《文明史演化的逻辑》一书的体系构造产生了影响。参阅《文明史演化的逻辑•试论***》。
【15】参阅《甲骨文大字典》释“卜”。
【16】参阅《说文解字•叙》。
参考文献:
刘涛著《文明史演化的逻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
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北京
《四书五经》岳麓书社1991年7月第1版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6·北京
[古希腊]柏拉***《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97·北京
[法]查理·斯托非《宗教改革》高煜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北京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北京
高明著《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北京
胡奇光方环海撰《尔雅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上海
汤可敬撰《说文解字今释》岳麓书社1997年·湖南长沙
[清]孙希旦撰《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北京
张立文主编《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北京
[春秋]老子《老子》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年·沈阳
冯达甫撰《老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上海
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西安
《汉语大字典》湖北、四川辞书出版社1987年10月版
徐仲舒主编《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年·成都
《诸子集成》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上海
金良年撰《论语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上海
王凤阳著《汉字学》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长春
黄巽斋著《汉字文化丛谈》岳麓书社1998年·长沙
李敏生著《汉字哲学初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北京
李圃著《甲骨文字学》学林出版社1995年·上海
詹鄞鑫著《汉字说略》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沈阳
臧克和著《中国文字与儒学思想》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南宁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北京
顾准《顾准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贵阳
[法]让——皮埃尔·韦尔南《希腊思想的起源》秦海鹰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北京
[奥]鲁道夫·哈勒《新实证主义》商务印书馆1998年·北京
[汉]司马迁著《史记》岳麓书社1988年·长沙
倪永宏著《汉语部首详解》人民交通出版社1996年·北京
班固著《汉书》岳麓书社1993年·长沙
[德]康德著《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北京
[西汉]董仲舒著《春秋繁露义证》苏兴撰中华书局1992年·北京
李天祜著《古代希腊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兰州
陈克明著《群经要义》东方出版社1996年·北京
杨幼炯著《中国***治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北京
尹黎云著《汉字字源系统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北京
罗国杰主编《中国传统道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北京
[法]米歇尔·福柯著《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北京
[德]马克斯·韦伯著《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北京
[德]马克斯·韦伯著《儒教与道教》王容芳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北京
柏杨著《中国人史纲》中国友谊出版社1999年·北京
徐芹庭著《细说易经》中国书店1999年·北京
[英]罗素著《宗教与科学》徐弈春林国夫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北京
李学勤主编《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北京
李学勤主编《仪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北京
胡适著《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上海
胡适著耿云志导读《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上海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1963年·北京
黄凡著《周易——商周之交史实录》汕头大学出版社1995年·汕头
何怀宏著《世袭社会及其解体——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北京
王宇信杨升南主编《甲骨学一百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北京
郭霭春主编《皇帝内经素问》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年·北京
【美】加勒特••••汤姆森•马歇尔•米斯纳著《亚里士多德》中华书局2002年•北京
【美】约翰•英格利斯著《阿奎那》中华书局2002年•北京
【美】马歇尔•米纳斯著《霍布斯》中华书局2002年•北京
【美】伊丽莎白•S•拉德克利夫著《休谟》中华书局2002年•北京
【美】维克多•维拉德-梅欧著《胡塞尔》中华书局2002年•北京
[英]卡尔·波普著《历史决定论的贫困》杜汝楫邱仁宗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北京
余建华《早期犹太文明五大宝库及文化价值》、《欧亚观察》1998年2期
陈明明《西方***治发展的逻辑》、《欧洲》1997年5期
周弘《欧洲文明溯源》、《欧洲》1998年4期
吴弦《欧洲经济一体化产业的历史渊源和条件》、《欧洲》1997年2期
吴强、梅《难以超越的历史——从康德到当代的民主和评论者》、《欧洲》1998年5期
人物形象分析论文篇(9)
2.从全文看,XX是怎样的一个人?
3.XX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请从一个方面举例说说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4.请根据原文简要描述XX外貌的具体特征。
5.读完全文,你最敬佩哪个人物?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理由。
【解题策略】
一、明确人物形象的基本要点。
人物形象包括:人物的思想特征、性格特征、精神风貌、社会或时代意义。分析时应当结合以上几方面尽可能全面地去分析,并按照一定的顺序组织语言。从表达上而言,人物形象用如下方式概括:××是一个(人物性格)的(人物身份地位、性质、评价等)形象。
二、通过具体的人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特点。
阅读写人为主的记叙文,首先要粗略地将文章从头到尾看一遍,看作者写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然后再细细地阅读,看作者是如何写的。看肖像描写,要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内容;看语言描写,要抓住个性鲜明的、能凸显其思想品质的语言;看细节描写,要抓住那些过目不忘,对人物性格的刻画起到显示本质特征作用的细节。我们做题时,只要抓住具体的人物描写方法,就可以很快地提炼出人物形象的特点。
三、通过侧面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人物。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因此,抓住侧面描写也能分析人物形象。
四、通过环境、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分析论文篇(10)
在人类文明史的演化中,所有存在重大差异的文明之间,其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世界观设定及取向和方***演绎上存在的差别【3】,如本文中涉及的具有古希腊文明特征的西方文明,具有华夏文明特征的华夏文明圈,具有犹太-基督教文明特征的宗教文明等等。
在文明史的演化中,这些现象特征和社会运行机制,与文明构造的世界观设定及取向和方***演绎体系密切相关,所以在涉及不同文明间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运行机制评价时,就出现了评价机制和评价标准的差异。
在文明史的演化中,这一差异的存在成为了不同文明间冲突的根源,并且自这一差异产生时开始,文明间的冲突就已产生,并伴随了文明史演化的始终。近现代广泛引起关注的文明间冲突和文化冲突问题就源于这一差异。西学东渐以来,中国和西方世界的冲突也是同一类型的问题。
因此,回顾历史,方***范畴衍生的问题,是一个伴随了文明史演化进程的问题。自人类文明产生以来,方***构建和应用问题伴随了人类文明演化发展的始终。
今天,我们面对世界文明交融、不同文明间方***体系相互渗透的时代背景,进行相应的方***比较和诠释,厘清其方***本源问题的认识,澄清其沿革路径上的种种误区,有利于对许多本质问题的认识和评价。
以诚实务实的态度考察分析,要做好这一工作,逻辑的起点仍需要回归到文明起源,从文明起源的基本问题上入手介入相关问题的分析。只有这样,拨开历史掩盖的真相和学术探索的歧义,还原相关问题的本来面目,中国文明的方***和中西文明的比较等历史性质的问题及困惑,才有可能逐渐清晰起来。
二、人类面临的基本问题和考察问题的视角
在文明史的演化中,人类必须面对和处理两大基本问题。其一,人类必须处理和自然环境间的关系问题(人类个体生存的特定地理空间内自然环境和人类的关系问题)。其二,人类必须面对和处理特定社群内的人与人关系问题。这两大问题是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种群生存和延续的条件。
在人类处理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时,人们需要观察、演绎、诠释这一特定地理空间内的自然现象和物像,探索和自然环境间相互适应与协调的方式方法。如怎样认知特定地理空间季节变化(春夏秋冬四时节令)及其气象变化(天气的阴、晴、雨、风以及干燥和潮湿),怎样从所处的特定地理空间环境中取得必须的物质生活资料,如何适应气候物候的变化,保持身体的健康等等。
在人类处理社群间人与人关系时,人们需要探索如何同社群中的其他个体处理关系。如血缘的和非血缘的关系、经济利益的关系等等。在文明进化到国家层面时,人类还要处理社会个体和国家与民族的关系。
在人类的演化史中,这两大问题是人类探索与生存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基本前提,也是人类文明演化的一前提。
如何考察和认识、演绎和诠释特定地理空间内自然现象和物像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任何考察和认识、演绎和诠释特定社群间人与人之间关系,是人类与自然界协调相处以及社会关系协调的基础。在文明史的演化中,这一协调的基础对应了人类文明的起点。
在文明史的沿革中,现实的问题是如何选择考察的视角?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中,因为不同的视角选择会产生不同的问题界定以及不同的逻辑演绎方式方法,会得出不同的认知结论。更有意义的是这些结论和结果延伸到对自然界各种物像和现象关系的解释,会作用和影响人类对于自身和自然环境间相互关系的处理,并影响人类社会个体间相互关系的评价和处理方式。
从现实可考的人类文明史演化轨迹出发,本文选择对现实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古希腊文明、华夏文明和犹太-基督教文明作为分析和考察样本,考察其世界观设定及取向和方***演绎的差别。从文明演化的路径这一角度,考察不同文明在构造机制上蕴含的文明构造范式的差异。【4】
就古希腊文明的发展演化过程而言,古希腊哲学在发展之初,古希腊先哲做了一个自然界构成的假定,即假定自然界是由微观结构——元素和原子构成的。古希腊哲学家这一自然界微观构成的假定,及其探索自然世界的目的——自然界构成的本源和原理,确立了古希腊文明考察自然界的视角。在阿娜克萨戈拉和柏拉***将这一探索自然界的视角,引入社会问题探索后,成为古希腊文明考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视角。【5】
和古希腊文明确立的考察世界的微观视角不同,华夏文明先哲确立了“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考察世界的视角。华夏文明确立的这一视角和古希腊哲学确立的微观视角的差异在于,华夏文明“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视角在考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问题时,突破了古希腊哲学范畴的考察视角过分注重考察对象的微观层面,即从微观层面界定考察对象——样本,从考察对象演化轨迹中确定样本选择和选择样本时间序列的方法。“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将影响考察对象演化发展的现实环境因素纳入考察的范围内,注重相关因素对于考察对象现实状态的影响(进一步的分析见下文)。因此,华夏文明“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考察视角确立了其考察方法的整体性和现实性。二者相比较,华夏文明的方***视角选择,恰好克服了方***演绎中的现实条件性的桎梏,这是注重在历史轨迹中选择样本和时间序列的古希腊哲学范畴的方***难以逾越的。
和古希腊哲学的考察视角与华夏文明的考察视角都不同,犹太-基督教考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视角是界定在宗教(神性)上的。犹太民族的先祖在其文明演化之初,在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及其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处理上,将考察和设定职能赋予了上帝,并归结在上帝的创始设定中。在《圣经•旧约》的开篇,上帝创造天地万物,设定了自然界万物间的关系及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在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乐园后的诸约中,上帝又设定了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犹太-基督教文明的这一视角,在人类与自然界关系和人类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处理上,省去了需要考察者弹精竭虑探索思考的过程。在具体的人类与自然界关系和人类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处理上,犹太-基督教文明设立了神职人员来协调这一关系。【6】
三、中国古文字中的视角、概念、逻辑和时态
——以“事”的文字解析为例的古希腊哲学相关比较
在人类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认知的演化过程中,人类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问题的知识是从具象到抽象渐次进行并取得的,并且这种认知的取得基本上依照考察对象的确定、考察对象的研究分析、考察对象的认知形成和考察对象的认知检验等环节。在具体的考察工作中,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要确定一个具象的考察对象,首要的工作就是对考察对象进行界定和描述。
在文明史的演化中,考察对象的界定和描述需要相应的语言或文字工具来展开。在人类文明的演化进程中,语言或文字的构造及其应用规则,也被打上了世界观设定及取向和方***演绎的烙印,蕴藏着许多内在的机巧。这是因为,其一语言或文字的结构构造和应用规则,受世界观设定及取向和方***演绎选择的影响与制约;其二,语言或文字是世界观设定及取向和方***演绎的载体。因此,在世界观设定及取向和方***演绎展开和语言或文字的运用中,二者构成了一个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共生关系。
因此,在具体的考察对象界定和描述中,考察对象的界定过程和结果要受两个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其一是考察对象的视角,其二是考察对象界定和描述时所应用的语言或文字选择和构造。考察对象的视角影响考察对象的界定和描述的原因在于,考察对象的视角存在差异时,对于被考察的问题而言,其被感知的层面和状态就会存在差异。如观赏山水时,远近高低不同的角度观景,会看到不同的景色,既所谓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现实问题的考察中,这一现象也广泛存在。
在对具体对象进行考察时,除考察视角之外还会涉及到考察对象的具象和抽象、涉及到考察对象的界定、涉及到考察对象的运行过程(样本选择和时间序列),及其考察对象的描述。
在进行具体对象的考察中,相关问题的阐释比较抽象和复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下文的展开中,尝试以古文字“事”的文字结构解析为例,辅助解析这一问题。
1、“事”文字结构及其解析
“事”在华夏文明的文字结构体系中,“事”是一个复杂的文字结构,其文字结构中包含了数个相关的文字结构和概念关系及相应的时间序列问题。同时,“事”的文字结构表述概念内涵的实指和虚指,涉及到了前文表述的考察对象的具象和抽象、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表述及其相应的方***范式问题。【7】
“事”,《说文解字》中说:“事,职也。从史,之省声。”许慎的这一交代表明,“事”的文字结构和“史”、“之”相关。“史”,《说文解字》中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许慎的这一交代表明“史”的文字结构和“又”与“中”相关。“又”,《说文解字》中说:“又,手也,象形。”“中”,《说文解字》中说:“中,内也。从口、丨,上下通也。”“口”,《说文解字》中说:“口,回也。象回币之形。”“丨”,《说文解字》中说:“丨,上下通也。引而上行,读若毛卤;引而下行,读若退。”
这里顺着许慎的《说文解字》梳理了“事”的文字结构。其实在“事”的文字结构中还有一个字和其密切相关——“吏”。在“事”的文字结构演化中,“吏”和“事”【8】的文字结构和概念语义具有承起关系。“吏”,《说文解字》中说:“吏,治人者也。从一,从史,史亦声。”
如此梳理下来,可以发现,在“事”的文字结构中,蕴含有以下具有完整意义的文字结构:(1)口;(2)丨;(3)中;(4)史;(5)又;(6)吏;(7)一;(8)事。在“事”的这些相关文字结构及其概念内涵的逻辑演绎中,每一个文字的结构都有其完整的概念内涵,“事”的文字结构和概念内涵由这些相关的文字结构和概念演绎导出。
“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作“回也,象回币之形。”许慎以回币之形释“口”,许是借鉴古钱币外圆内方之型。外圆内方是华夏文明方***范畴的一个重要概念。“圆”的寓意是天,“方”的寓意是地。作为“地”的“方”,有四方的语义,是一个空间概念。
具有空间概念的“口”和表上下的“丨”构字,形成了“中”字的文字结构。许慎释作“中,内也。从口、丨,丨上下通也”。从文字结构的具象和抽象考察,表四方的“口”和表上下的“丨”结合构字,其语义怎么会衍生出许慎给出的“内也”呢,其“内也”的确切含意又是什么呢?“口”表示的四方之型,如果将其边界缩小,小到可以将其划在一个器物上,那么“口”表示的就是一个平面。在一个平面中有一个表示上下的“丨”贯穿其中,就构成了一个立体的空间。再将为了形象化而缩小的平面扩展,还原回其四方的观念中,其实在“中”立体空间概念内涵中,包含了可观、可感、可思、可冥想的天上、空中、地上、水中、地下的万物。所以许慎释“中”曰“内也”。【9】
按照许慎给出的“中”的文字结构的释义,近现代运用的“中”字的字意,应是取意于“中”字的文字结构所表示的立体空间的交点。【10】
在“事”的文字结构和语义的逻辑演绎中,“中”字的文字结构和语义的阐发非常重要,因为这一研究工作做的不好,将影响“事”的文字结构解读、逻辑关系推演和语义阐发,从而影响到本文阐发的主体。
按照《说文解字》中“事”的文字结构解析,分析了“中”字的文字结构和语义,接下来应该分析“史”的文字结构和语义了。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史”作“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在“史”的文字结构中,前文已经交代了“中”,而“又”是“手”的变体。
在华夏文明“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考察视角中,天地间万物经过了行为主体“人”的活动,由“人”的手(又)去加工、去塑造、去美化、去劳作,留下的轨迹就是“史”。在考察对象的表述中,其实“又”的动作执行的时间序列,并不仅仅是“史”——轨迹涵盖的内涵,还包含有“又”的动作执行的状态和发展趋向的内容。从文字的结构和逻辑关系演绎及语义的沿革考察,许慎表述的“史”的语义“记事者也”,应是“史”的文字结构和逻辑关系演绎中其“轨迹”被记录的部分。
在“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考察视角范畴中,天地间万物的运动都有其特定的约束。在华夏文明的方***范式体系中,将这种约束归结为“道”。所以,在由“中”和“又”构造了“史”的文字结构后,古人开始考虑考察对象(被“又”操持和把握者)运行轨迹约束的表述问题。
对于考察对象运行轨迹约束的表述,古人造字时在“史”的文字结构上加了一个“一”,构成了“吏”字。
“一”在华夏文明的方***体系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和方***范畴的“道”密切关联。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一”:“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在先秦诸子的思想中,“一”和“道”构成了他们思想体系的联结点。其实,在华夏文明“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考察视角和方***体系中,“一”是华夏文明先民关于人类与自然关系协调和人类社会人与人关系协调的归结,是天地间万物存在、繁衍生生不息的道的承载。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吏”:“吏,治人者也。”将“一”作用于“史”,即“一”对于考察对象(史)的约束释作“治人者也”,应是交代了许慎释“吏”时考察问题的视角。从社会的角度考察比拟华夏文明方***系统中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关系的演化。在人类社会的运行中,吏——***府官员实际控制着人类社会运行的轨迹、状态和发展趋向。
从“吏”的文字结构和逻辑演绎考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给出的“吏”的释义,缩小了“吏”字的文字结构和逻辑演绎中应涵盖的范围。
前文以许慎的《说文解字》为基础,解析了和“吏”有关的文字结构、逻辑关系演绎过程及其语义。下文以此为基础解读“事”的概念界定及其相关问题。
在“吏”的字型结构中,其“史”字字型结构中的“又”,还有一种变形“?”,这样就演化出了一个“吏”的变体字“?”。
在“又”作用于考察对象的时间序列中,“史”是“又”作用于考察对象留下的轨迹和痕迹,在时间序列的时态分布中属于过去的状态。当“又”作用于考察对象时,“中”的文字结构中的“丨”从“又”(手)中穿过,预示着考察对象还在人手的握持和操持状态中(在时间序列的时态分布中属于现在进行时的时间状态)。于是,在文字的字型结构演化中就有了“事”的文字结构。
2、“事”的文字结构取向及概念和古希腊哲学相关问题比较
从“事”的文字结构解析可以发现,就“事”的文字概念和语义而言,“事”的文字结构包含着以下的概念内涵和语义:a、“事”的概念内涵和语义包含的对象是天地间(中)存在的万物。b、“事”的概念内涵和语义表述的对象可以是具象的对象,也可以是抽象的对象。当“事”的概念内涵和语义表述的对象是具象的对象时,其“事”概念内涵和语义表述的是考察、分析和操作(又)的具体的对象(事或物)。当“事”的概念内涵和语义表述的对象是抽象的对象时,其“事”的概念内涵和语义泛指天地间和人的行为(又)有关的所有对象(事或物)。c、行为主体——人,对于考察、分析和操作(又)对象的动作过程,要受到天地间运行的大道“一”的约束。d、“事”和“史”之间具有路径关系,“史”是行为主体——人考察、分析和操作(又)作用于对象——“事”留下的轨迹或痕迹,“事”是“史”的具象演化过程中每一时点的状态。
“事”的文字结构分析和概念、语义演绎表明,华夏文明的文字在“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考察问题的取向和构造方法体系的视角,和“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方***取向和视角相一致。
在古希腊哲学范畴的方***体系中,其考察问题的微观视角设定及其自然界构成的“元素”、“原子”论假设,决定了古希腊哲学范畴的方***体系在界定考察和分析对象时,必须进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现象及物像的分类和分割,因为不同的类及其分割部分,可能源于不同的元素组成或原子结构。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现象和物像分类、分割工作不能完成,其相关的研究考察工作就难以展开。
在现实的工作中,要完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现象和物像的分割和分类工作十分困难。因为假定中的元素和原子构成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现象和物像,其元素的构成和原子的结构极少表现在其现象和物像的表象中,所以相关的分类和分割只能通过现象和物像的某些特征及其运行轨迹中的某些痕迹分布来实现。近现代古希腊哲学范畴的方***体系在世界的科学实践,也体现了这一特征。
对于考察对象的分类界定——概念而言,相关的问题还表现在概念表述的文字或语言构造上。华夏文明的文字构造因其和方***体系同源,具有象形和会意的属性,从而蕴含了方***体系的概念属性。同时,文字结构组合中蕴含了文字结构的概念关系和时间序列问题,所以文字结构中还蕴含有逻辑内涵。
就考察对象的表述——考察对象的概念界定而言,古希腊哲学范畴的方***体系表述选择的是拼音语言。在拼音语言的选择中,字母构造和字母组合已经脱离了其表述对象的具象和抽象。所以,就其字母组合的概念表述而言,不得不用字母组合的相关词汇给以说明。这是古希腊哲学范畴的方***体系自产生之初就构造有明确的概念要素的原因之一(解决考察对象的表述问题)。
同时,古希腊哲学范畴的方***体系是从微观视角选择考察对象的。在对考察对象进行考察和分析时,由于考察对象的微观结构——元素和原子在其表象中常常难以直接表现和体现出来,因此为了研究的方便,不得不对其表象特征进行假定前提下的分割和分类,归结考察对象的现象特征(确定样本属性),并以此设定样本的时间序列,归纳演绎考察对象的“某些原理和原因的知识”。
但是,在具体研究工作的展开中,由于考察对象现象特征的相关分割和分类的界限和边界确定,不同的研究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至于在古希腊哲学范畴的方***体系中,必须要明确考察对象现象特征的的界限和边界,并给出相关概念间的关系——包含和相容,然后相应的研究工作才能进行。这是其方***体系中必须构造概念要素的原因之二(解决考察对象的界限和边界)。
在古希腊哲学范畴的方***体系中,在概念问题之外,还有一个逻辑属性的问题。这是因为,在古希腊哲学范畴的方***范式形成的过程中,考察对象的确定是在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现象和物像的分割和分类中进行的,考察对象被分割和分类后,还必须考虑这一对象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整体及局部间的关系问题,考虑其间的相容和包含关系。在古希腊哲学史的演化中,这一相容和包含关系演化出了古希腊哲学范畴方***体系中的逻辑问题之一(概念间关系表述)。
同时,在考察对象运行状态的表述中,也是由于选择的语言字母构造脱离考察对象的具象和抽象的原因,不得不构造出特定的句式结构来处理其运行状态的时间序列问题,并产生了相应的句式结构中的时态,形成了句式结构的逻辑。这是古希腊哲学在产生之初就有逻辑要素存在的原因之二(时间序列表述)。
前文的研究分析表明,华夏文明的方***体系和古希腊哲学范畴的方***体系二者之间,由于方***体系的介入视角和文字或语言构造不同,对考察和分析对象的表述也不相同。对于华夏文明而言,在“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方***体系介入视角下,考察和分析对象及其运行状态的表述体现在文字的构造中,文字结构中蕴含有古希腊哲学范畴的概念和逻辑要素,所以华夏文明的方***体系中没有***的概念和逻辑要素存在。而对于古希腊哲学范畴的方***体系而言,其方***体系介入的微观视角和拼音语言构造,使方***体系的展开不得不创造概念要素以使相关工作能够进行,并同时衍生了其方***体系中的逻辑问题。
四、华夏文明方***体系中的认知与操作状态的衔接
——以“是”和“***”的文字解析为例及相关比较
前文说明了华夏文明的方***体系和古希腊哲学范畴的方***体系考察和分析问题的视角,又以“事”的文字解析为例,分析了这两个方***体系相关的概念界定及表述、逻辑演绎及其相应的时间序列问题。但是,在考察和分析对象的具体分析过程中,方***体系设定的视角如何展开、“事”的认知结果如何和操作过程“又”进行衔接,以及如何实现操作过程“又”的社会效果评价等问题,仍然是一些现实的问题。
在考察和分析对象的演化过程中,这些工作又极其重要,因为对于考察和分析对象的认知(某些原理和原因的知识,理论),只有实现了与其操作状态(实践)的衔接,才能体现整个考察和分析过程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在华夏文明的方***体系中,如何实现这些工作、这些工作的实现又如何表述呢?
1、对考察和分析对象的认知及其与操作状态的衔接——“是”
华夏文明在文字上构造了一个判断的结构“是”,将考察和分析对象取得认知——某些原理和原因的知识与操作状态进行衔接(即近现代概念范畴的理论和实践衔接,或者通俗的说“从理论到实践”)。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是”:“是,直也。从日,正。”在“是”的文字结构中,许慎给出了“日”和“正”两个结构。“日”是太阳的象形,在概念内涵和语义上没有进一步解析的必要。
“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正,是也。从止,一以止。”。在华夏文明的方***体系中,“一”是一个特定的概念(释义参阅前文释“一”)。“止”《说文解字》中说:“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芷,故以止为足。”其实在甲骨文的文字结构中,“止”就是“足”的象形。【12】
在文字结构的取象中,“足”是站立和行走的工具。其抽象的语义可以延伸为行为。人的行为合乎文明体系方***范畴规范的“一”(或“道”),就是“正”。“正”的判断能够暴露在阳光下,人人都可以观察得清楚明白,就是“是”。所以,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是”,用甲骨文中眼睛象形的文字构造——“直”来释“是”:“是,直也”。【13】
在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现象和物像进行考察和分析的过程中,人们取得的认识和知识——某些原理和原因的知识,是关于特定考察和分析对象的认知,并且这一认知在时间序列中属于“史”(过去)的范畴,要实现认知与特定考察和分析对象操作的状态(现在)的衔接,“是”的判断是这一过程的重要环节。只有实现了认识和知识与考察对象在操作状态中的各个变量(诸环境条件)变化的综合判断后,才能实现认识和知识与考察对象的操作状态衔接,指导规范考察和分析对象的操作过程。如***:
但是,在具体问题的考察、分析和操作中,作为社会个体的具体的“事”的参与者,由于生活环境、个人阅历、知识结构和水平、考察和分析问题的视角和方法等等,都存在着差异。因此,任何一个特定的社会个体在考察和分析一个既定的对象时,对考察“一”的认知和把握以及过程的理解和判断都是存在差异的。这一差异的存在产生了对“事”的演化过程的认识的差异,并形成相关的判断“是”的差异。
就古希腊哲学范畴的方***体系而言,考察和分析对象的考察和分析过程与操作状态的衔接,需要复杂的概念间关系和时间序列的逻辑演绎过程。在这一逻辑演绎过程的处理中,由于不同的处理者对考察对象的分析有不同的分类或分割方式(即不同的概念界定边界),所以从考察和分析对象的界定到“某些原理及原因的知识”,再到“某些原理及原因的知识”与考察和分析对象操作状态的衔接,如何处理概念间的相容和包含问题困扰着自古希腊以来的研究者。如亚里士多德、康德、海德格尔,直到现代流行于西方世界的现象学派和解释学派。
对于“事”的演化过程和操作状态判断形成的差异问题,古希腊哲学范畴的方***体系将其归结为社会学、行为学、心理学等学科范畴,并衍生出其他的一些相关学科。
2、社会行为之于操作状态认知(“是”)的校正——***【14】
在社会现实的问题中,社会个体的行为作用于特定的考察和分析对象,其行为过程受相应的“是”的判断制约。由于社会个体存在着资质及对于考察和分析对象的认识和知识理解解读的差异,从而形成了社会个体对于特定的考察和分析对象及其运行状态判断——“是”差异,并且这一差异的存在作用于其行为(“又”的动作),形成社会个体社会行为的差异。
在处理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时,对于特定考察和分析对象而言,社会个体行为差异的存在,如果具有了普遍性并且产生了社会效果,会导致社会个体行为与方***体系设定的“一”的失调和失范。在社会的演化中,这一失调和失范的存在会危及整个方***体系构造的人类与自然协调和人类社会个体间关系的协调。因此,这是一个必须给予社会关注和社会校正的问题。
在华夏文明的方***体系演化中,这些相关的问题及其社会处理方式方法,被构造在一个文字结构——“***”的内涵中。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正也。从攴,从正,正亦声。”前文已经交代了“正”的文字结构和语义,给出了“正”的概念解析和界定。
“攴”,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作:“攴,小击也。从又,卜声。”前文在“事”的文字解析中交代了“又”是手的一个变体。“卜”在甲骨文的结构取象中是一个带叉的树条。【15】“攴”字意的“小击也”本义就是手中拿了一支树条实施轻轻得打击。因此从“***”的文字构造考察,“***”就是当“正”出现了非“正”的状态时,用手中拿的树条去实施轻轻得打击(注意:不能是大力的打击,打击得力度过大会产生矫枉过正),将非“正”校正到“正”的状态,从而实现方***体系构造的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和谐以及社会个体间关系的和谐。
就古希腊哲学范畴的方***体系而言,社会个体行为的校正问题被分割和归结到“正”的求证——法理、“正”的规则设计——立法、“正”的实施——司法审判、“正”的实施机关——***府等相关问题中。
在以古希腊哲学为方***范式的西方世界,自古希腊柏拉***以来,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和社会个体间关系的处理,以利益博弈的“正”(正义)求证为基点,指导和规范着相关问题的展开。近现代的西方社会也继承了这一精髓,并凝聚为西方社会的精神。
其实如前文交代所言,人类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类的生物属性决定了人类具有必须的物质生活资料需求和七情六欲。人类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个体的生存和存在以其他个体的生存和存在为前提和基础。物质生活资料的取得只有在和自然界的和谐相处中才能伴随着人类的繁衍不断取得。只有实现了社会个体间的和谐,人类的种群才有可能发展到较大的规模。
其实这是华夏文明方***体系考察视角的预设,古希腊哲学范畴的方***体系将其割裂成不同的学科范畴进行研究。但是自古希腊以来,学科范畴的分割并没有实现整合。
五、笔者对华夏文明古文字的几点认识
1、华夏文明方***体系和文字结构在演化路径上的关系
在华夏文明的方***体系中,方***体系的构造和文字结构的构造是一体的。华夏文明经典文献的五经之首,《易·系辞下》中交代:“古者庖?奘现?跆煜乱玻?鲈蚬巯笥谔欤?┰蚬鄯ㄓ诘兀?幽袷拗?挠氲刂?耍??≈钌碓度≈钗铮?谑鞘甲饕装素裕?酝ㄉ衩髦?拢?岳嗤蛭镏?椤!痹诨?奈拿鞯姆椒?厶逑倒乖熘校?素允欠椒?凼咏恰把鲈蚬巯笥谔欤?┰蚬鄯ㄓ诘亍钡钠鸬悖?彩***盼淖纸峁构乖斓钠鸬恪9赜谡庖坏悖?砩髟凇端滴慕庾帧ば稹分凶隽私?徊降慕淮?骸肮耪哜?奘现?跆煜乱玻?鲈蚬巯笥谔欤?┰蚬鄯ㄓ诘兀?幽袷拗?挠氲刂?耍??≈钌碓度≈钗铮?谑鞘甲饕装素裕?源瓜芟蟆<吧衽┦辖由??味?称涫拢??灯浞保?挝泵壬?;频壑?凡烛。??袷捋??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V,万品以察,盖取诸???!?/p> 华夏文明方***体系与古文字结构构造的初始路径同源,是华夏文明演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华夏文明史的演化中,方***体系的视角和逻辑演绎被应用于文字结构的构造,同时这种文字又被用来进行方***体系的表述,从而形成了华夏文明方***体系和文字结构关系的一体化。
2、华夏文明方***体系中文字结构演化简史
再追溯华夏文明的沿革史,其实这一一体化也有一个发展过程。甲骨文的发现使这一过程的梳理有了起点。
传说中源于庖?奘习素缘奈淖制鹪矗?炀土嘶?奈拿饕韵笮魏突嵋馕?魈宓奈淖纸峁构乖臁H缂坠俏囊韵笮魏突嵋馕?魈宓奈淖纸峁埂T诩坠俏牡牟糠治淖纸峁怪校?丫?梢苑⑾智拔姆治龊脱菀锏摹耙弧痹谝恍┪淖止乖熘械挠τ茫?纭罢?薄ⅰ袄簟薄ⅰ笆恰薄ⅰ罢?钡任淖帧?/p> 商周之交,武王克殷,问***于萁子,萁子叙《洪范》,言治国大道。于是,周公制礼。华夏文明史的这一沿革,《尚书》和《史记》等文献中都有明确的交代。其实,在华夏文明史的沿革中应该还有重要的一幕,就是商周之际对于历史文献的整理和文字结构构造的重新梳理。
对于历史文献的梳理,反映在《礼》(《周礼》、《仪礼》和《礼记》)中,所以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
商周之际对于文字的整理,则体现在商周之交后,文字的结构由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变成了周时期的字型结构。许慎作《说文解字》时参照的古文,近现代整理的春秋战国时期简帛、金文、陶文文献说明了这一判断。
从华夏文明史发展的脉络考察,近现代整理的简帛、金文、陶文文献文字结构的差异只可能形成于商周相交之际。这是因为,其一,商周之交武王用萁子之言,对前代文献的整理形成了蔚为大观文献,如三礼,相关文献的形成与华夏文明的方***体系间具有衔接关系,与萁子在《洪范》中的约定一致。其二,商周之交后的文字结构沿革和甲骨文的文字结构间具有密切的继承关系,所以现在研究甲骨文仍以许慎的《说文解字》为线索。其三,文字结构和方***体系间的密切衔接,需要与文字结构构造相衔接的社会学术范围和生活环境。其四,春秋以后纷乱已起,各地诸侯为了书写得方便或其他原因,纷纷变更部分文字的结构,至此华夏文明方***体系的概念和逻辑要素已经混乱,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社会现象和学术氛围,不可能再存在方***体系和文字的结构衔接共同发展的社会环境条件。其五,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选择的文字的字型结构,依据的是以孔子壁中书为基础的春秋文字、大篆、小篆,并以秦小篆的文字结构进行其六,秦小篆的文字结构承袭于大篆,大篆承袭于甲骨文和商周之交文字。
秦汉之交,文字隶变,文字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文字沿革史上,这一变化奠定了其后文字的基本结构,汉以后两千多年文字的结构再也没有大的变化,因此文字被名为汉字)。所以汉武帝时得孔子壁中书,几乎无人认读,并导致后世的古今文之争。
许慎师从贾逵治古文(孔子壁中书等春秋文字),解析古文字的结构与文字语义的关系,希望减少由于匿猜文字的语义而导致先秦经典文献(尤其是儒家文献)的误解和误读,引发社会精神文化资源的评价和继承问题。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交代的文字结构的构造,源于以孔子壁中书为主体的春秋文字,借助秦小篆的字型结构进行解析。【16】在许慎的文字结构解析中,以华夏文明方***体系的“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视角为起点,以文字结构取象和取意为逻辑展开的初始路径,还原文字构造中文字结构和语义的关系。因此,在汉以后的华夏文明史沿革中,许慎的《说文解字》成了解读先秦经典文献和精神文化资源的钥匙。
自许慎以后,《说文解字》的研究家辈出,对《说文解字》进行解读和注译。从笔者接触到的有限的相关文献考察,后世对于《说文解字》的研究和注译,往往过分关注了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给出的具体文字的释义,忽视了文字结构构造和华夏文明方***体系间的关系和衔接。在文明史的演化中,这一忽视的存在造成了方***体系演化路径的模糊不清(方***体系中的概念和逻辑要素缺失),以及相关精神文化资源分析和比较的困难。
3、笔者在华夏文明方***体系和古文字结构研究中的发现
近一个多世纪以来,西学东渐,以古希腊哲学为基础的方***体系传入我国,并在我国的学术领域成为显学,促进了我国学术界思考自己文明的方***体系构建和沿革问题。
这一思考发现,我国的华夏文明方***体系除了考察和分析视角和古希腊哲学范畴的方***体系有重大差别外(宏观和微观),在表述和表达方式上还有重大差别,既古希腊哲学范畴的方***体系的概念和逻辑要素。
在华夏文明的方***体系中,没有***的概念和逻辑要素,形成了形式上的华夏文明方***体系概念和逻辑要素的缺失。对于一个具有重大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的方***体系而言,这两个要素的缺失产生了方***体系梳理和其它方***体系比较上的障碍。而解决这一障碍的探索过程,促进了华夏文明方***体系和文字结构衔接的探索。
笔者在《文明史演化的逻辑》的课题研究中,发现了古文字结构中的华夏文明方***体系的概念和逻辑问题,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相关概念体系的构造和逻辑框架的展开。
但是,由于《文明史演化的逻辑》涉及的是一个文明史演化中的制度与经济关系问题,所以本文涉及的问题在书中只是提到,没有展开。在此,本文涉及的主体,算是进一步的交代。
六、结语
任何一个文明的构造和发展都需要相应的方***体系支持,选择考察和分析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现象和物像的视角,确定界定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现象和物像的方式方法,指导考察和分析过程的实现及结果的表达,是一个文明得以发展和延续的基础。
在文明史沿革中,一个特定的考察和分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现象和物像的视角、以及界定考察、分析对象的方式方法和考察分析实现的过程及结果的表述表达,构成了一个文明特定的方***范式。在文明史的演化中,这些特定的方***范式构造了相应文明的特征,构造了相应文明处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现象和物像的方法和态度,构造了相应文明的制度和经济关系。因此,存在较大差异的文明间,向上追溯都可以发现其方***体系构造上的差异。
本文在逻辑体系展开中涉及的华夏文明的方***体系和华夏文明如此,古希腊哲学范畴的方***体系和古希腊文明如此,前文提及但没有在行文中展开的犹太-基督教文明也是如此(在犹太-基督教文明的方***体系中,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和社会个体间的关系,设定在神职人员——拉比和上帝的约定中,因此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现象和物像关系的处理中,犹太-基督教的方***体系省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微观结构的界定和相互关系演绎的过程)。
因此,不同文明间的比较需要从其文明构造的方***体系入手,否则可能难以把握其文明构造的内核,不能把握其文明构造的内核,要评价其文明甚至将其作为至宝的精神文化财富配置到自己的社会实践中,则会出现文明间的衔接问题。我国百余年的社会实践已经为此做了说明。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国度,这一历史和文化传统源自于华夏文明特定的方***体系的构造。当今世界,文明交融,需要对当代不同文明的方***体系及其相应文明的运行机制进行诠释和评价,并配置到社会实践中,实现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但是,在华夏文明史的沿革中,华夏文明的方***体系的构造缺失了,并且在文明的发展和延续中造成了传统精神文化资源解读和评价方面的困难,造成了文明交融中和其它文明方***体系进行比较的困难,造成了解读其它文明运行机制的困难。
这种局面的存在,既不利于国家为社会的长治久安配置人类文明的一切精神文化资源的要求,也不利于国家为实现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而采取的文化发展战略。
在历史的演化中,许多仁人志士为华夏文明精神文化资源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工作。尤其是近现代,许多志士在多学科研究的背景下做了许多有益的基础工作,为华夏文明方***体系构造的还原和解读奠定了基础。
目前,随着多学科研究的发展和文明交融中方***体系比较的探索,为华夏文明方***体系还原和解读的工作做了铺垫,许多基础的工作大体铺就。为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也为了我们国家的文化建设,为了我们社会的长治久安,有志于此道者开始这一工作吧!
注释:
--------------------------------------------------------------------------------
【1】笔者在《文明史演化的逻辑》提出相关问题。但是由于《文明史演化的逻辑》主体研究的是制度与经济的关系问题,所以本文有关的问题没有展开。在中西文明交融和一体化的背景下,笔者感觉这些问题有进一步梳理的必要,以便于相关问题的澄清。刘涛著 《文明史演化的逻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年1月第一版。
【2】 哲学是和古希腊哲学范畴的方***体系联系的概念,所以在涉及不同文明的方***体系比较时,回避统一使用哲学这一概念,以表明其中的差别。
【3】 这是笔者在《文明史演化的逻辑》研究中构造的概念,用以搭建不同文明间衔接研究的平台。相关研究参阅《文明史演化的逻辑》、《文明史研究范式的探索历程及其社会价值─写在<文明史演化的逻辑>发行之后》(见哲学网站:孔子2000)。
【4】参阅《文明史演化的逻辑》导论、第一章。
【5】参阅《文明史演化的逻辑》第一章的相关内容。《理论中的现实和现实中的理论——中西文明方***述评》中也有相关的表述。参阅哲学网站:孔子2000。
【6】犹太-基督教文明的这一视角选择,由于简略了考察分析对象的界定和相关逻辑的演绎过程,所以在本文的行文中,也不涉及相关的分析,只将其作为文明史演化中一个方***视角的存在,做一交代。
【7】相关的研究参阅《文明史演化的逻辑》中重要概念的界定,《文明史演化的逻辑•试论***》。《????值慕峁辜捌湎嘤Φ恼苎?侍狻氛苎??荆嚎鬃?000。
【8】在《汉语大字典》简编本中,将“史”、“吏”和“事”归结在一起,解为同一个字。在文字结构的演化中,这一归结忽视了三个文字间结构和语义演化的关系。见下文。
【9】这一立体空间表示的六个方位,也被称作****,****有时既指天下,也指万物。
【10】 在当代的文字学文献中,常常将“中”释作旌旗的象形。笔者认为或许表示旌旗象形的“中”有聚集和召集人集中的意思,但和“史”和“事”的文字结构有关的“中”,应与表示旌旗的“中”有差别。
【12】参阅《甲骨文大字典》释“止”。徐仲舒主编 《甲骨文大字典》 湖北、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0年版。
【13】在甲骨文的字型结构中,“直”是眼睛的象形。见《甲骨文大字典》释“直”。
【14】在1996年笔者成曾对“***”进行了尝试性的解析,形成了《试论***》一文,并对后来《文明史演化的逻辑》一书的体系构造产生了影响。参阅《文明史演化的逻辑•试论***》。
【15】参阅《甲骨文大字典》释“卜”。
【16】参阅《说文解字•叙》。
参考文献:
刘涛著《文明史演化的逻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年1月第一版
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年·北京
《四书五经》岳麓书社 1991年7月第1版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 商务印书馆 1996·北京
[古希腊]柏拉***《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 商务印书馆 1997·北京
[法]查理·斯托非《宗教改革》高煜译 商务印书馆 1995年·北京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1963年·北京
高明著《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北京
胡奇光 方环海撰《尔雅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上海
汤可敬撰《说文解字今释》岳麓书社 1997年·湖南长沙
[清]孙希旦撰《礼记集解》中华书局 1989年·北京
张立文主编《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年·北京
[春秋]老子《老子》辽宁民族出版社 1996年·沈阳
冯达甫撰《老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年·上海
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3年·西安
《汉语大字典》湖北、四川辞书出版社 1987年10月版
徐仲舒主编《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0年·成都
《诸子集成》上海书店出版社 1986年·上海
金良年撰《论语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年·上海
王凤阳著《汉字学》吉林文史出版社 1989年·长春
黄巽斋著《汉字文化丛谈》岳麓书社 1998年·长沙
李敏生著《汉字哲学初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7·北京
李圃著《甲骨文字学》学林出版社 1995年·上海
詹鄞鑫著《汉字说略》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沈阳
臧克和著《中国文字与儒学思想》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南宁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1980年·北京
顾准《顾准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5年·贵阳
[法]让——皮埃尔·韦尔南《希腊思想的起源》秦海鹰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6年·北京
[奥]鲁道夫·哈勒《新实证主义》商务印书馆 1998年·北京
[汉]司马迁著《史记》岳麓书社 1988年·长沙
倪永宏著《汉语部首详解》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6年·北京
班固著《汉书》岳麓书社1993年·长沙
[德]康德著《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 1997年·北京
[西汉]董仲舒著《春秋繁露义证》苏兴撰 中华书局 1992年·北京
李天祜著《古代希腊史》兰州大学出版社 1991年·兰州
陈克明著《群经要义》东方出版社 1996年·北京
杨幼炯著《中国***治思想史》商务印书馆 1998年·北京
尹黎云著《汉字字源系统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年·北京
罗国杰主编《中国传统道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年·北京
[法]米歇尔·福柯著《知识考古学》谢强 马月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8年·北京
[德]马克斯·韦伯著《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 商务印书馆1997年·北京
[德]马克斯·韦伯著《儒教与道教》王容芳译 商务印书馆1997年·北京
柏杨著《中国人史纲》中国友谊出版社1999年·北京
徐芹庭著《细说易经》中国书店1999年·北京
[英]罗素著《宗教与科学》徐弈春 林国夫译 商务印书馆2000年·北京
李学勤主编《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北京
李学勤主编《仪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北京
胡适著《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上海
胡适著 耿云志导读《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上海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 人民出版社1963年·北京
黄凡著《周易——商周之交史实录》汕头大学出版社1995年·汕头
何怀宏著《世袭社会及其解体——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北京
王宇信 杨升南主编《甲骨学一百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北京
郭霭春主编《皇帝内经素问》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2年·北京
【美】加勒特••••汤姆森•马歇尔•米斯纳著 《亚里士多德》 中华书局 2002年•北京
【美】约翰•英格利斯著 《阿奎那》 中华书局 2002年•北京
【美】马歇尔•米纳斯著 《霍布斯》 中华书局 2002年•北京
【美】伊丽莎白•s•拉德克利夫著 《休谟》 中华书局 2002年•北京
【美】维克多•维拉德-梅欧著 《胡塞尔》 中华书局 2002年•北京
[英]卡尔·波普著《历史决定论的贫困》杜汝楫 邱仁宗译 华夏出版社1987年·北京
余建华《早期犹太文明五大宝库及文化价值》、《欧亚观察》1998年2期
陈明明《西方***治发展的逻辑》、《欧洲》1997年5期
周弘《欧洲文明溯源》、《欧洲》1998年4期
吴弦《欧洲经济一体化产业的历史渊源和条件》、《欧洲》1997年2期
吴强、梅《难以超越的历史——从康德到当代的民主和评论者》、《欧洲》1998年5期
人物形象分析论文篇(11)
我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是因为小时候看电视里面演过《聊斋》,对其中的女性人物留有一些印象,给我感觉她们所做的事情不亚于男人,有些佩服。《聊斋》中的女性形象很丰富,那么我主要是把她们的性格分类,从她们的性格来分析她们的形象及意义。
《聊斋》中所描写的社会还是一个男权社会,那么在这个男权意识强烈的时代,妇女们又是怎样的呢?她们是怎样与人交往的呢?我想通过对她们不同的性格分析来揭示出对我们今天人们的启示意义,看她们有的活泼开朗、有的沉默寡言,那都能体现她们为人处事的原则,从中学习做人的道理。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内容:《聊斋志异》中的妇女形象
主要解决的问题:
一、把作品中的女性分类
二、找出每一类的代表进行分析
三、总结这些妇女形象的意义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步骤:按老师的要求
方法:查阅前人的书籍,整理资料,写自己的主张想法。
安排:
主要参考文献:
[1]钟夫校点.聊斋志异[M].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8.3.
[2]成瑞裕.花妖狐魅话聊斋[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1994.5.
[3]朱秀华.明末清初小说戏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4]李灵年.蒲松龄与聊斋志异[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10.
[5]张稔穰.聊斋志异艺术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12.
[6]马瑞芳.神鬼狐妖的世界—聊斋人物论[M].中华书局,2002.
[7]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
[8]徐大***.男权意识视野中的女性——《聊斋志异》中女性形象扫描[J].蒲松龄研究,2001.
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优求知网 » 人物形象分析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