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病理学论文篇(1)
【关键词】 ***肿瘤;细胞学技术;回顾性研究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imprint cytology(IC)and histopathology in breast neoplasms,and investigate the practical value of IC in clinic histopathologic diagnosis.Methods:123 patients with breast neoplasms from 2004?01 to 2008?01 were retrospectively studied.Results:The total accuracy of IC compared with that of histoathologic examination was 95.93%(118/123),and malignant tumor was 96.3%,benign tumor was 95.2% among them.Conclusion:Imprint cytology is a supplementary method for histopathologic diagnosis,and a fast method for intraperative assessment on excised tissue.
【KEY WORDS】 Breast neoplasms,Cytological techniques,Retrospective studies
新鲜标本印片细胞学检查能为组织病理切片提供许多信息,印片细胞学简易快速,将载玻片直接印附新鲜组织,染色后即可镜检,它可减少细胞的人工变形,具有细胞结构清晰、组织受检面广、费用低、诊断快等优点,对辅助组织病理学诊断有一定价值。我们采用印片法观察***包块切除术后新鲜离体***包块与组织病理切片诊断结果对照分析,探讨印片细胞学诊断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4?01—2008?01月深圳市龙华人民医院门诊***包块切除术后送检新鲜离体标本123例,男性6例,女性117例;年龄19~62岁,平均40.5岁。
1.2 方法
1.2.1 印片制作 视标本大小和具体情况,将标本做一个或多个切面,将载玻片在剖面上轻轻按压印附细胞制成印片2张以上,将印片在空气中放置片刻,待组织周边稍干而中央未干时浸入固定液,固定液用95%乙醇乙醚或甲醛冰醋酸乙醇溶液,固定时间30s。常用的染色方法是苏木素—伊红染色。方法是把固定好的玻片经水洗后,将苏木素液滴加到玻片上覆盖全部细胞,置60℃烤箱内1min或微波(低档)处理30s,自来水洗20s,0.5%盐酸乙醇分化,1%氨水溶液蓝化 10s,0.25%伊红染数秒,梯度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片。全部制片时间在10min以内完成。也可以伊红着色后清水冲洗干净后,即可阅片。本组病例全部行组织病理切片诊断。学术
1.2.2 诊断标准 印片细胞学诊断参照巴氏分级法:①整个涂片未见明显核大异型的细胞或特殊的立体状结构,仅见良性导管上皮细胞和(或)炎性细胞的涂片为良性;②找到单个核大异型和(或)裸核细胞或少量特殊结构的细胞团,则定为可疑;③核大、异型、染色深浅不一、核仁明显的细胞,而且排列成团或成片、极向紊乱、核相互重叠成立体状为恶性。本组印片细胞学诊断对照组织病理切片诊断不符合的列为误诊。
1.2.3 统计学处理 SPSS13.0软件,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病例总体印片细胞学诊断定性符合率为95.93%(118/123),分类符合率恶性为96.3%(78/81),良性符合率为95.2% (40/42),可疑诊断率1.63%(2/123),误诊率2.44%(3/123)(表1)。表1 ***包块印片与病理切片诊断准确性比较
3 讨论
本研究中,印片细胞学与组织学诊断恶性病变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7,P>0.05)。印片细胞学检查虽然不能完全显示组织学的形态结构,印片操作恰当常能保持细胞的固有排列结构,如本组病例中印片似薄组织切片,可见似***导管结构的轮廓,内有成团的癌细胞,在轮廓周围组织内可见散在的或呈列兵式排列的癌细胞。本组印片显示,恶性肿瘤细胞之间的粘合力小,容易脱落,且伴有坏死,故印片往往较厚呈毛玻璃状,镜下有大量坏死组织或红细胞,瘤细胞大于一般组织切片上所见,而且大小不等,细胞常聚集成团,互相重叠,特别是鳞癌,可见瘤巨细胞。腺癌高分化可见腺样结构,核有明显的异型性,有时可见有红头状结构。低分化腺癌可见癌细胞分散排列,细胞核常常异位等特点。良性肿瘤及良性病变性增生性疾病,因细胞间粘合力较大,印片较薄、透亮、干净、脱落细胞较少,且形态一致,核染色质均匀,无间变。如***纤维腺瘤印片中,可见上皮细胞成团状排列或呈“鹿角状”排列,淡染、大小一致,周围有少量渗出成份[1?3]。
本研究中印片细胞学对肿瘤或非肿瘤病变都可以做出诊断,其总体印片细胞学诊断定性符合率为95.93%(118/123),与国内其他学者研究结果(91%~100%)[4]相近。印片细胞学诊断也有很多缺陷,印片细胞学诊断不能观察病变的组织结构,只能从细胞形态分析,因而有一定的误诊率,即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既然印片细胞学有假阳性及假阴性,且印片多不能反映肿瘤的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所以印片细胞学检查并不能完全替代冰冻及病理切片,说明印片细胞学诊断仍有一定局限性。国内有学者采用针吸细胞学诊断软组织肿瘤,研究表明定性符合率较高,而恶性的定性符合率仅为53.33%[5?6],本研究中恶性定性符合率为96.3%,较文献报道高,可能与样本小有关。学术
快速印片细胞检查,特别适合于基层医院。有以下优点:操作方便、设备简单、报告迅速、费用低廉、阳性率高、不给患者增加痛苦等。作为病理切片的辅助手段,可明显提高诊断阳性率。但是,由于印片检查可有假阳性假阴性的情况,为避免漏诊或误诊,有条件的医院仍应采用冰冻切片或快速石蜡切片诊断为宜。
【参考文献】
1 王镇美,梁小曼.印片代冷冻切片472例病理定性诊断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0,16(3):259.
2 刘喜波,傅燕萍.***手术中细胞印片的病理诊断价值[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5,34(10):683?685.
3 舒仪经,阚秀.我国细胞病理学的回顾与展望[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5,34(10):625?627.
细胞病理学论文篇(2)
子宫内膜癌; 腹腔细胞学; 预后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的恶性肿瘤。目前对于子宫内膜癌的主要***方法是采取全面分期手术***,并在术后根据患者病理分期进行针对性的辅助***。在2009年国际妇产联盟(FIGO)分期标准[1]之前,人们将腹腔细胞学检查的结果作为手术病理分期中IIIa期的依据之一,但是如今腹腔细胞学检查已经不作为病理分期的依据内容。目前,腹腔细胞学检查在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影响存在不同的意见。对此,我院通过对15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来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腹腔细胞学阳性的临床价值,以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于2008年6月份至2012年11月份收治15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所有患者在术中行腹水或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本组患者的年龄在39~72岁,平均年龄为(51.2±3.8)岁。根据2009年FIGO的分期标准,154例患者的病理分期为:Ia期93例,Ib其11例;Ⅱ期16例;Ⅲa期15例,Ⅲb期11例,Ⅲc期8例。
1.2 病理选择标准
①首次患有子宫内膜癌患者,在***手术前未行放、化疗。②经检查不合并有其他部位浸润癌。③手术后病理经过妇科专家检测证实为子宫内膜癌。
1.3 方法
在腹腔手术之后收取腹水,若患者腹内没有腹水,则用腹腔冲洗液200 ml冲洗后收取,进行细胞学检查。将冲洗液离心,取沉渣涂片,经HE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镜检下发现恶性肿瘤细胞即为腹腔细胞学阳性。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通过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法进行多因素分析。
2 结果
15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有42例(27.3%)患者腹腔细胞学检查呈阳性腹腔细胞学阳性。在42例腹腔细胞学阳性的患者中,有12例(2857%)患者为不良病理类型;有16例(3810%)患者有深肌层浸润;有11例(26.19%)患者为宫颈受累;有12例(2857)患者有淋巴结转移。其中有11例患者在手术后复发死亡,占26.2%。通过logrank检验单因素分析法与Cox回归法多因素分析,腹腔细胞学阳性对子宫内膜癌的预后没有影响(P>005)。病理类型、肌层浸润深度、宫颈受累、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
3 讨论
在以往的文献报道中,子宫内膜癌中腹腔细胞学阳性率为4.9%~298%[2],在本文研究中,腹腔细胞学阳性患者的发生率为27.4%。而腹腔细胞学阳性的临床意义与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影响在目前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许多学者的各自的研究结果均不同,出现了从“高效预测”到“无显著意义”等不同的结论[3]。因此,在临床上对于腹腔细胞学阳性的意义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在一些研究结果中,腹腔细胞学阳性患者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腹腔细胞学阴性患者,因而认为腹腔细胞学阳性是子宫内膜癌的***因素影响其预后。但是也有一些学者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果,Mlyncek等学者认为,在评价腹腔细胞学阳性的意义时,要结合其他因素。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主要因素有腹腔细胞学阳性与不同手术的病理分期、病理类型、肌层浸润深度、病理分级等。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腹腔洗液细胞学检查阳性与深肌层浸润、宫颈受累和淋巴结转移有关。在本组的研究中,通过腹腔细胞检查阴性与阳性患者的不良病理类型、深肌层浸润(>1/2)、宫颈受累、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了病理类型、肌层浸润深度、宫颈受累、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
综上所述,目前对于腹腔细胞学阳性对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影响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结论,腹腔细胞学检查阳性不能***作为一个评价子宫内膜癌预后的指标,还需要与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结合考虑。而不良病理类型、深肌层浸润、宫颈受累、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腹腔细胞学阳性的高危因素。
参 考 文 献
细胞病理学论文篇(3)
【中***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115-02
引言
骨巨细胞瘤最重要的特点是单核间质细胞和散在其中的多核巨细胞,其中的多核巨细胞形态虽然与破骨细胞相似,但无破骨作用。据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观察的结果,证明多核巨细胞是由单核间质细胞融合而成的,且无增殖***现象,相反变性却较常见,单核间质细胞则增生活跃,具有***能力,这是本病的特征,故应把单核间质细胞看作是本瘤的主要成分。在此着重讨论骨巨细胞瘤的病理诊断问题。
1、材料与方法:
收集黑龙江省传染病防治院2000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的11例骨巨细胞瘤临床、影像学及随访资料;对肿瘤组织进行常规取材,4%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进行观察。
2、结果
2.1临床情况
骨巨细胞瘤11例,占同期医院收治骨肿瘤的12%。骨巨细胞瘤Ι级病例6例,其中女性2例,男性4例,发病年龄21-71岁,平均年龄39.5岁;发生于股骨2例,肱骨2例,髂骨2例。II级3例,其中女性1例,男性2例,发病年龄27-55岁,平均年龄41.7岁;发生于股骨2例,胫骨1例。III级2例,均为男性,发病年龄20-48岁,平均年龄34岁;发生于股骨1例,腓骨1例,对骨巨细胞瘤的患者随访两年,无死亡。
2.2 影像学特征
11例骨巨细胞瘤见局部骨质呈溶骨性病变,常位于骨端,近骨骺板处,四肢长骨早期病灶呈偏中心性,以后可侵犯整个骨端和部分干骺端。患处骨皮质膨胀变薄有如蛋壳,甚至部分骨皮质可消失。很少有骨膜反应,特别是在活跃生长的病例更少见。有的病例病变处显示粗糙不等的梁状结构,形成多房性肥皂泡样阴影,有些可合并病理性骨折。
2.3病理观察
2.3.1肉眼观
肿瘤表面常覆以薄层骨壳,骨壳消失处,可见纤维组织包膜,肿瘤组织常为碎块呈褐色、粉色或灰白色,质软而脆,常见出血、坏死或形成大小不等囊腔,内含少许血性及中黄色液体,肿瘤组织可有纤维间隔,肿瘤常位于股骺端。
2.3.2组织学特征
Ι级:单核间质细胞多呈梭形或卵圆形,大小一致,无异型性,细胞虽丰富,但并不致密,排列较疏松。偶见细胞核肥大、深染和核***象,但无病理性核***。多核巨细胞量多,分布较均匀,体积较大,核数较多。
II级介于Ι级和III级之间,其所包括的病变差异范围较广,单核间质细胞可呈轻度至较明显的异型性。细胞丰富,排列紧密,大小、形状不同。核较肥大深染,大小不等,核***象也较多见,偶尔可出现病理性核***。多核巨细胞分布不均,胞浆较少,核可有异型性。
III级:单核间质细胞丰富而肥大,异型性更明显,大小形状不一,核大深染,核***象多见,较易见到病理性核***。细胞排列紧密,与纤维肉瘤相似。多核巨细胞小而少,分布不均匀,核数少并呈异型性,较易见坏死灶。
3讨论
3.1骨巨细胞瘤的分级:对于骨巨细胞瘤的诊断许多病理学家最初延用Jaffe等的标准,将巨细胞瘤分为三级,对于判断肿瘤的良、恶性程度及预后和***等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有些巨细胞瘤细胞分化好,组织学上属于良性,而临床上表现为恶性。2%骨巨细胞瘤患者可以发生肺转移,称为良性转移,在原发瘤和转移瘤内都没有发现组织学上的恶性表现。
3.2诊断:临床特点对于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十分重要,如发病年龄(20-45岁),发病部位(85%发生于长管状骨的骨端),影像学特点(X线片上长骨骨端呈偏心性、膨胀性、溶骨性破坏,皮质变薄,不见骨膜反应;部分肿瘤边界模糊不清。侵犯软组织时,形成肿块并可合并病理性骨折等)。这些临床特点对于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十分重要,是骨巨细胞瘤诊断的重要线索。在诊断骨巨细胞瘤时,要考虑到骨巨细胞瘤的一些组织学变异如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结构;梭形细胞区域;反应骨形成等。此外,巨细胞瘤中坏死也较常见,多为缺血所致的梗死,不同于恶性肿瘤的坏死,因此不应将其认为是恶性。另外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应注意与以下疾病相鉴别;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实性动脉瘤样骨囊肿);软骨母细胞瘤;软骨粘液样纤维瘤;纤维组织细胞瘤;骨样骨瘤;骨母细胞瘤等。在骨巨细胞瘤的外周血管内,常见到瘤栓,在诊断时注意瘤栓的存在并不能作为恶性指征。
3.3骨巨细胞瘤报告格式:骨肿瘤是少见病,许多医院的病理科、骨科及影像科医师在工作中很少见到,对于小概率情况可能缺乏足够警惕,从而对患者也缺乏适当告之。我们建议病理医师对于所有认为镜下形态“典型”的骨巨细胞瘤采用较细致的病理报告格式,举例如下(此处省略了大体描述):情况一:术前骨科活检小标本,有或无临床-影响学相关科室信息,镜下病理认为是巨细胞瘤,病理报告内容如下:很少量破碎组织,见到富含多核巨细胞的病变,单核细胞的核与巨细胞的核形态相似,没有明确的间变和异常的核***象等恶性证据。如果临床-影像学支持,病理初步考虑骨巨细胞瘤。临床如必要,可术前或术后更多标本进一步试行病理分析。提请临床警惕的病理较常见鉴别诊断:(1)巨细胞瘤局部恶变,需要术后肿瘤全部标本进一步分析。(2)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继发骨内富含巨细胞病变(棕色瘤)。需要影像学与血清学相关分析鉴别和证明。(3)动脉瘤样骨囊肿。(4)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情况二:临床-影像学提示巨细胞瘤,提供了肿瘤完全切除后的全部标本,镜下观察病理医师也认为是巨细胞瘤,病理报告内容如下:富含多核巨细胞的病变,单核细胞的核与巨细胞的核形态近似,没有明确的间变和异常的核***象等恶性证据。符合临床-影像学提示的巨细胞瘤。临床如必要可术后长期随访,警惕少见的巨细胞瘤术后局部恶变,恶变为高级别肉瘤。提请临床警惕的病理较常见鉴别诊断;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继发骨内巨细胞病变(棕色瘤)。需要影像学与血清学相关分析。
3.4预后:我们对11例骨巨细胞瘤患者随访两年,术后均存活。
参考文献
细胞病理学论文篇(4)
Application of thinprep cytologic test and TBS cytology in screening of cervical lesions
[Abstract]Objective:The thinprep cytologic test ( TCT ) were evaluated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BS cytology in screening of cervical lesions.Method:Cervical cells were detected by ThinPrep cell test system and TBS cytological classification diagnosis, the diagnosis of atypical squamous cells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 ( ASCUS ) disease than column cytological abnormalities, the cytologic test result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same period the smear positive rate of transmission. Result:Test specimens of ThinPrep cytology satisfaction rate of 99.10%, 12554 cases of smear cytological abnormalities in 677 cases, accounting for 5.40%, of which 334 cases of abnormal histopathological diagnosis, classification of TBS positive rate is 0.86%, the same period the traditional smear positive rate 0.27%. Conclusion:The application of TCT technology in the screening of cervical lesions obviously improves the detection rate and satisfaction rate of smear and abnormal cells, TBS report, easy to understand, the specific way, in screening cervical precancerous lesions is important.
[Key words] Cervical lesions; Thinprep cytologic test;TBS cytological classification;Screen
宫颈癌是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在女性恶性肿瘤中的发病率居第二位,仅次于***癌,严重威胁着妇女健康。我国宫颈癌的发生有明显上升和年轻化的趋势,对宫颈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就显得尤为重要。20世纪90年代末发现的膜式薄层细胞学检测(TCT)技术则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涂片方法,是细胞学标本制作方法的一次***[ 1 ],提高了制片效果,便于镜下观察,提高了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的敏感性,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较传统细胞学有了显著提高。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经我科应用TCT进行的宫颈病变筛查12554例,年龄19~75岁,有性生活史。
1.2 标本采集及处理 以无菌棉签擦去宫颈表面的黏液,将颈管刷沿颈管插入约1cm,顺时针方向旋转5-10圈,之后将刷头放入ThinPrep保存液中,使用湖北孝感亚光公司生产的液基薄层制片机制成直径2cm的薄层细胞涂片,95%酒精固定,巴氏染色,封片,阅片。
1.3 诊断标准 采用TBS细胞学分类(TBS2001修订版)[2],包括以下几个分类:正常范围(WNL)、意义不明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不能排除高度鳞状细胞病变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H)、低度鳞状病变(LSIL)、高度鳞状病变(HSIL)、鳞状细胞癌(SCC)、非特异的不典型子宫颈管细胞(AGC-NOS)、倾向瘤变的不典型子宫颈管细胞(AGC-FN)、腺癌(AC)。LSIL包括HPV的细胞变化、轻度不典型增生和CINⅠ级,HSIL涵盖中及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CINⅡ级和CINⅢ级。细胞学异常诊断主要指的是ASCUS及以上的病变。
2 结果
12554例行TCT检查,标本满意率99.10%(12441/12554)。11877例无上皮内病变或恶性病变,占94.60%;上皮细胞异常者 677例,占5.40%。上皮细胞异常者中,不能明确意义的***型鳞状细胞(ASC-US)326例(2.60%);不除外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H)26例(0.21%);LSIL219例(1.74%);HSIL83例(0.66%);鳞状细胞癌7例(0.06%);非特异性不典型子宫颈管细胞(AGC-NOS)8例(0.06%);倾向瘤变的不典型子宫颈管细胞(AGC-FN)4例(0.03%);原位腺癌2例(0.02%),腺癌2例(0.02%)。上皮细胞异常者中例334(49.34%,334/677)获组织病理学检查。
323例鳞状细胞异常者的组织病理学对照情况,按照SCC、HSIL、LSIL、慢性宫颈炎的顺序,病例数及其所占比率依次为:ASC-US[2(1.49%)、15(11.19%)、65(48.51%)、52(38.81%)],ASC-H[3(21.42%)、9(64.29%)、0(0)、2(14.29%)],LSIL[0(0)、14(13.08%)、63(58.88%)、30(28.04%)],HSIL[7(11.11%)、49(77.78%)、4(6.35%)、3(4.76%)],SCC[4(80%)、1(20%)、0(0)、0(0)]。对不同的鳞状细胞异常统计其组织病理学≥HSIL的比例,结果ASC-US12.69%,ASC-H85.71%,LSIL13.08%,HSIL88.89%,SCC100%。11例腺细胞异常病例的组织病理结果对照,6例AGC-NOS随访分别为:HSIL、子宫内膜异位症各一例,4例慢性宫颈炎。4例AGC-FN随访分别为1例宫颈腺癌,1例宫颈鳞癌,2例慢性宫颈炎。1例宫颈腺癌随访为腺癌。
如果粗略将TBS诊断结果按照巴氏Ⅴ级分类标准还原,上皮细胞异常包括ASC-H、HSIL、SCC、原位腺癌和腺癌,共108例,阳性检出率0.86%(108/12554)。同期本院共检查宫颈脱落细胞传统涂片34572例,依据巴氏Ⅴ级分类标准诊断,巴氏Ⅲ级和Ⅲ级以上共93例,阳性检出率为0.27%。
3 讨论
1943年巴巴尼古拉首先提出了子宫颈***涂片的巴氏染色及分级法,应用其进行宫颈病变筛查后,宫颈癌发生率明显下降,但由于近年来与其发病有关的高危因素(过早性生活、多、人状瘤病毒(HPV)感染性疾病等)上升,全世界每年约有27万例宫颈癌死亡病例以及50万例宫颈癌新发病例,其中80%的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3],防癌普查更应引起重视。从宫颈癌前病变发展成为宫颈癌,需要大约10年的过程[4],因此,及早发现、***癌前病变是防止宫颈癌发生的关键。但传统巴氏涂片假阳性发生率高,原因主要有:①取材器上的细胞没有完全转移到载玻片上,约80%以上的细胞样本在此环节丢失。②涂片质量差,黏液、红细胞、炎细胞与上皮细胞重叠,致使异常上皮细胞被遮盖。③读片工作量大,眼睛过度疲劳,造成镜检漏筛。
TCT检测技术是1996年由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批准的一种改良的细胞学制片技术,它与常规巴氏涂片的区别在于:其特制毛刷具有同时取得宫颈及宫颈管细胞的优点,取得的标本立即洗入细胞保存液中,取材器上的标本几乎全部保留,经程序化处理,将黏液、红细胞、炎细胞与上皮细胞分离,并以负压滤过方法进行制片,涂片薄,背景清晰,特别是能清楚地观察到传统涂片难以看到的柱状细胞,更利于阅片,提高了对宫颈病变进行筛查的特异度和灵敏度。
本文12554例行TCT检查的患者,上皮细胞异常者占5.40%,如果粗略将其诊断结果按照巴氏Ⅴ级分类标准还原,TCT细胞异常检出率为0.86%,是同期传统涂片的3.2倍(0.86%/0.27%)。一方面由于液基膜式细胞学为诊断提供了良好的涂片,另一方面, TBS细胞学分类采用接近组织病理学诊断的描述性术语,突破了巴氏Ⅴ级分类法“癌”和“非癌”的局限性,对癌前病变的细胞学形态有明确的诊断标准[5],提高了异常细胞的发现率。
本文中不同的鳞状细胞异常统计其组织病理学≥HSIL的比例ASC-US12.69%,ASC-H85.71%,LSIL13.08%,HSIL88.89%,SCC100%,可见细胞学判读为ASC-H、HSIL和SCC即意味着患HSIL和浸润癌的风险较高,这说明TBS细胞学分类能直接反映细胞学改变的本质,对临床处理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5]。
依据上述结果我们认为,薄层液基细胞学阳性率高,TBS细胞学分类能较准确的反映患者的病情,应在基层医院广泛开展宫颈癌前病变筛查。对于有性生活者,无论年龄大小,均应常规行TCT检查,及早发现宫颈早期病变。
参考文献
[1]滕淑文,何晓丽.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法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6,9(8):788-790
细胞病理学论文篇(5)
血液学检验是检验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1],其教学难点是细胞形态学,尤其是骨髓细胞形态种类繁多。大部分高职学生对血液学检验课程不感兴趣,认为其理论知识抽象,难以理解,学习难度较大。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及学生满意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我们在血液学检验教学中引入新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使教学效果更加理想。
1正常骨髓细胞形态教学
正常骨髓细胞形态特点是血液学诊断的基础,只有熟练掌握正常细胞的形态,在后续血液疾病学习中学生才能理解异常细胞的特点。以往我们采取的是多媒体教学,教师讲解各种细胞特点,分析细胞形态,学生被动听讲,很难有完整印象,效果很不理想[2]。因此,在这一阶段授课中,我们将骨髓细胞各个系统分解为若干个任务,将全班分为多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任务,任务内容包括:将各系统细胞形态特点配***片制作成PPT,在课堂上详细讲解,并且引导其他组学生在镜下找到相关细胞。这一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前期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学生敷衍了事、照本宣科,或者完全讲解错误,起不到引导作用,反而对其他学生造成误导。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预先指导学生,讲清楚各系统细胞各期发育阶段的要点,列出其最突出、最易于辨认的特点,再让学生查阅资料,寻找细胞***片,结合课本制作PPT。每个小组推选一位学生多次试讲合格后为其他同学授课,并拍下视频作为教学资料。待学生在大脑中对细胞形态有初步印象后,立即发放骨髓片,让学生趁热打铁在镜下找到已讲解的细胞。在实验课总结阶段[3],教师可以从***库中选取细胞***片对学生进行提问,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对于学生不易掌握的形态特点再次讲述,加深学生印象。这种学生主导、任务驱动、教师总结的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自觉性,锻炼了阅读资料、归纳总结、口头表述、团结协作和组织实施等能力[4]。通过初步教学应用,发现学生对细胞的认知能力、辨认准确度均有很大提高。
2病理骨髓细胞形态教学
病理骨髓细胞形态教学在血液学检验教学中包括很多内容,如红细胞系统疾病(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白细胞系统疾病(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性疾病等),血小板系统疾病。细胞形态变化大而奇特,同一种疾病的不同个体间或疾病不同发展阶段,其细胞形态也不尽相同。要在短短的实验课时内了解各种疾病的特点,对于学生而言难度太大。因此,我们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也引入了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理论课上,教师对某一类型血液病的某一具体病例做全面而简单的介绍,包括病史、症状、体征、临床表现、相关检查及结果分析[5],并在此基础上重点讲解骨髓涂片检查,特别是病理骨髓片在诊断这类血液病中的重要作用。理论课后,教师将提前准备好的相应疾病病例资料和显微镜系统拍摄的外周血及骨髓***谱分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上网查找资料等方式,对骨髓象进行分析并出具诊断意见,提出相关检查。在下一次实验课上各小组分别进行汇报讲解,再与教师和其他组讨论,得出自己的实验结果。之后,在***谱引导下,学生再利用显微镜观察骨髓涂片,了解各种细胞形态,这样学生不会觉得无所适从,其效果比理论课后直接让学生看骨髓片好很多。
3考核制度改革
为了准确了解学生辨认细胞的水平,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对骨髓细胞形态学的重视程度,我们在教学中实行了严格的考核措施,将细胞形态考核+卷面考试形式改为过程性考核+卷面考试形式,将卷面成绩由占总成绩的80%降至50%。改革后的过程性考核包括考勤、个人作业、团队作业、技能考核、课堂讨论等。
3.1个人作业
(1)看***认细胞[6]:针对课堂内容,从骨髓细胞资源库中选取相关细胞***片让学生辨认,学生将结果交给教师批改,教师以此了解学生理解程度[7]。我们用这种方法取代了传统依葫芦画瓢的用红蓝铅笔画出镜下细胞的方法,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2)骨髓报告书写: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让学生辨认细胞形态,容易忽视与理论的联系。我们通过考核方式改革,让学生书写骨髓检验报告,使其全面熟悉、掌握常用血液病的血象及骨髓象特征,学会分析骨髓象,掌握相关骨髓检验技术,并为常见病下准确诊断,为将来实习、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3.2团队作业
包括分组讲解正常骨髓细胞形态和分析诊断常见血液病骨髓片。高职学生普遍主动学习能力差,缺少学习动力。通过团队作业考核形式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从众心理驱使下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不爱学习的学生迫于环境压力参与学习,从而优化学习氛围。
3.3技能考核
(1)正常细胞形态考核[8]:在要考核的内容(包括各期粒、红、单、淋、浆、巨核细胞,还有肥大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退化细胞等其他细胞)中选取20个细胞,以PPT形式自动播放,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写出正确名称。(2)常见血液病骨髓片考核:选择形态典型的常见疾病骨髓片(正常骨髓片、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等骨髓片),让每位学生随机抽取一张,要求在90分钟内完成对骨髓片的检验,包括填写骨髓细胞学检验报告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指整个教学过程以完成某个具体任务为线索,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其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及创新能力[9]。这种教学法将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有机融合,以学生为主导、工作任务为主线,注重技能培训,不仅能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欲望,培养团结协作能力,还能提高教师教学水平[10]。
作者:何艳 刘芝兰 邓阳勇 张诺 单位: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侯振江,杨晓斌.血液学检验[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唐雪元,蒋铁斌,彭伟莲,等.血细胞形态学MCAI课件教学效果观察[J].实用预防医学,2004,11(2):196-197.
[3]赵娜,黄燕,韦莹慧.提高骨髓细胞形态学教学效果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21):149-150.
[4]陈伶利,李杰,卢芳国,等.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0):97-98.
[5]刘亚琳,吴迪.关于提高进修医师骨髓形态学教学效果的体会[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29(4):476-477.
[6]魏小平,高启建,刘玉仪.血液病骨髓细胞***片资源型教学系统在血液学骨髓教学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9):884-885.
[7]牟凤林,王静,邓晶荣.血液学检验实践教学改革成效分析[J].网友世界,2013(Z2):94.
细胞病理学论文篇(6)
[中***分类号]R7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5(c)-150-02
细胞凋亡是细胞在生理或病理信号刺激下,启动自身凋亡相关基因而发生的主动“自杀”过程。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流感病毒可诱导多种细胞发生细胞凋亡,包括其容纳细胞和非容纳细胞,由于流感病毒可诱导多种肿瘤细胞发生细胞凋亡,因此认为这可能是肿瘤***的一条新途径。本研究选择了非容纳细胞(Hela细胞),体外观察流感病毒与经紫外线照射后的流感病毒分别诱导其凋亡的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病毒与细胞A型流感病毒购自华西医科大学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 Hela细胞为大连医科大学微生物教研室保存的传代细胞,在含有10%小牛血清的MEM培养基中培养传代。
1.1.2 主要试剂与仪器Annexin-V-FITC/PI Staining试剂盒购自Roche公司。透射电子显微镜(JEM-2000EX),流式细胞仪(FACS V antage TMSE),酶标仪(model 3550,biorad公司)。
1.2 方法
1.2.1 病毒培养将A型流感病毒接种于9~11日龄鸡胚尿囊腔,37℃孵育72 h,收获尿囊液,检测血凝效价,取血凝效价>1∶640的尿囊液低温保存备用。
1.2.2 肿瘤细胞凋亡的诱导Hela细胞长至80%单层(悬浮细胞于对数生长期)时,按20 m.o.i.加入病毒液1 ml/瓶[1],37℃吸附1 h,吸出病毒液,加入含2%小牛血清的维持液继续培养,于诱导后不同时间点收集细胞,以下述方法检测凋亡。同时以生理盐水诱导作为对照。
1.2.3 Hela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检测将不同时间收集的细胞(约1×108个),按常规程序固定、脱水、包埋、切片后,经枸橼酸铅、醋酸铀染色后电镜下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特征的改变。
1.2.4 Annexin-VFITC/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取效价为1∶64 A型流感病毒0.5 ml接种至长成80%单层的Hela细胞,37℃吸附1 h弃去病毒液,加入维持液1 ml。于接种后4、8、12、24、48 h收集细胞,用冷PBS洗涤两次,调整细胞浓度为1×108个/ml,取100 μl进行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同时设不加病毒的阴性对照及经紫外线照射30 min的病毒对照。共检测3次结果取均值。
2 结果
2.1 细胞超微结构改变
电镜下可见,生理盐水诱导组细胞染色质疏松,在细胞核内均匀分布,胞浆丰富;而病毒感染组细胞则出现凋亡的形态学改变,诱导后6 h细胞表现凋亡早期改变,诱导后24 h则多数细胞出现凋亡后期形态学特征。在凋亡早期,细胞微绒毛消失,细胞表面平滑化,核浓缩、染色质固缩凝结至核膜周边;随后胞质浓缩,细胞体积缩小,内质网扩张,形成一系列膨胀小泡,胞浆内细胞器(线粒体、溶酶体)聚集,结构完整;最后胞膜逐渐内陷,将细胞分割成多个大小不等的不连续凋亡小体(***1)。
2.2 Annexin-VFITC/PI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
流感病毒及紫外线照射30 min后的流感病毒分别作用于Hela细胞后,于4、8、12、24、48 h收集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按下式计算凋亡百分率。结果病毒感染后6 h开始出现细胞凋亡,且凋亡百分率随时间延长而增高,于12~24 h达高峰,之后凋亡百分率下降,而坏死细胞百分率逐渐增加(凋亡百分率=实测凋亡百分率-阴性对照凋亡百分率)(表1)。
3 讨论
凋亡是不同于坏死的细胞死亡方式之一,它与机体的一些生理与病理过程密切相关。研究表明,细胞凋亡的抑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其对***的耐受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肿瘤细胞凋亡具有可诱导性,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已成为肿瘤***的又一途径。中国在20世纪80~90年代即有大量关于用流感病毒***小鼠腹水瘤使动物生存期延长的报道[1~3],笔者认为这与病毒感染肿瘤细胞后,在其表面表达病毒抗原成分,从而增强细胞抗原性,提高机体免***系统对肿瘤细胞的识别、清除能力有关[1]。鉴于流感病毒能诱导体外培养的细胞发生凋亡,且皮下和腹腔注射并不引起动物发病和死亡,因而有望利用流感病毒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开发一种新型的肿瘤***方法。在研究中发现,流感病毒不仅可引起动物呼吸道细胞及一些容纳性细胞的凋亡,亦可引起非容纳性细胞(如Hela细胞)发生凋亡[4~6]。本研究选择了非容纳细胞,体外观察流感病毒与经紫外线照射后的流感病毒分别诱导其凋亡的作用。
本研究发现:无论是A型流感病毒还是经过紫外线照射的流感病毒均可诱导Hela细胞凋亡,但流感病毒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能力要比经紫外线照射后的流感病毒强。当A型流感病毒作用于Hela细胞后6 h细胞表现凋亡早期改变,诱导后24 h则多数细胞出现凋亡后期形态学特征。从诱导时间来看,流感病毒作用后6 h开始出现细胞凋亡,12~24 h时的细胞凋亡百分率达到高峰,之后随着坏死细胞增多,凋亡百分率开始下降。与此同时,流感病毒经紫外线照射30 min后作用于Hela细胞,流式细胞仪也同样检测到了一定的凋亡率,最高可达到16.4%,这说明,经紫外线作用后的流感病毒仍然具有一定的诱导细胞凋亡的能力,但其他报道认为紫外线灭活后的流感病毒不能诱导细胞凋亡[7],对此尚需进一步研究。流感病毒诱导细胞凋亡一方面是其致病的一个重要机制[8~9],另一方面也提示其在肿瘤的***方面可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宁安红,黄敏,吴天靖,等.副流感病毒***小鼠腹水型肝癌、小鼠肉瘤S180腹水瘤的实验研究[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1996,18(3):166.
[2]黄敏,宁安红,张卓然,等.纯化的甲型流感病毒、新城鸡瘟病毒免******S180荷瘤鼠实验研究[J].齐鲁肿瘤杂志,1996,3(2):100.
[3]黄祯祥,彭通才,李燕,等.病毒***小鼠腹水瘤的研究:PR8株流感病毒***S180腹水瘤的初步机理探讨[J].中华肿瘤杂志,1985,7(5):32.
[4]Takizawa T,Matsukawa S,Higuchi Y,et al.Induction of programmed cell death(apoptosis)by 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 in tissue culture cells[J].JGenVirol,1993,74(11):2347.
[5]Hinshawpt VS,Olsen CW,Dybdahl-Sissoko N,et al.Apoptosis:a mechanism of cell killing by influenza A and B virus[J].J Virol,1994,68(6):3667.
[6]ItoT,KobayashiY,MoritaT,et al.Virulent influenza A virus induced apoptosis in chickens.Virus Res,2002,84(1-2):27.
[7]Price GE,Smith H,Sweet C. Differential induction of cytotoxicity and apoptosis by influenza virus strains of differing virulence[J].J Gen Virol,1997,78(11):2821-2829.
[8]Hinshaw VS,Isen CW,Dybdahl Sissoko N,et al.Apoptosis:a mechanism of cell killing by influenza A and B viruses[J].J Virol,1994,68(6):3667-3673.
细胞病理学论文篇(7)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12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306-01
肺结节或肿块性病变,是临床常见多发病病变,误诊率高,本文利用CT引导下经皮肺部穿刺针吸细胞学诊断技术,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33例就诊病人为影像检查发现肺内影块或结节,痰检或纤支镜检查性质不明者,全部同时做病理组织学及细胞学检验。
1.2 方法 应用西门子螺旋CT机,根据CT片显示病灶位置,定位后,常规消毒并用2%利多卡因局麻,用18G切割针,涂片2-3张,行瑞氏染色,根据细胞学特点和细胞结构特征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并做相关检查。
2 结 果
33例病人中,有26例经手术或随访证实为肺癌,腺癌、鳞癌多数,大细胞癌、小细胞癌少数。1例有恶变趋势的重度不典型增生,对***型增生大多病例为肺炎性初期呈增生反应,必须跟踪随诊,有助于最后诊断,良性病例3例。肺穿细胞学明显优越于纤支镜和痰脱落细胞病理学检验诊断。
3 讨 论
3.1 不同检测方法的比较 肺癌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类的身心安全。而传统的诊断方法对***型肺部影块和结节诊断极为困难,肺针吸细胞病理学诊断准确率68.7%,都明显高于传统的诊断方法,对肺癌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3.2 肺针吸细胞病理学应用瑞氏染色法 更有助于提高肺部疾病的准确诊断及鉴别诊断。
3.2.1 针吸细胞病理学不但能正确识别癌肿的种类和型别,而且通过细胞形态结构特点,可分清癌肿分化程度①高分化腺癌细胞;低分化腺癌细胞。②鳞状细胞癌;低分化鳞癌细胞。③大细胞癌或小细胞癌。
3.2.2 肺穿针吸细胞学可对结核及其他良性疾病准确诊断 肺结核:该病最大特点能找到较多类上皮样细胞及结核结节,有19.6%病人查到抗酸菌。
白色念珠菌:是上呼吸道正常菌群,但有免***缺陷的患者可发生念珠菌的机会性感染,若发现念珠菌则有临床意义。
曲霉菌:正常人吸入曲霉菌不会发病,但有免***抑制的人可致病,会形成空洞性病灶,在X线影像上酷似癌,应注意鉴别。
新型隐球菌:可以无症状或表现类似恶性肿瘤的症状,X线胸片可显示单个或者多个病灶,在支气管取材样本中可以找到病原菌。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与其他下呼吸道感染近似:咳嗽、发热、白细胞降低,在非菌性肺炎中HSV肺炎占5。
3.3 经验体会
肺穿刺取材是提高针吸细胞学诊断率的关键。肺针吸细胞病理学检验诊断准确度,首先与CT下穿刺人员技术好坏密切相关。本文穿刺成功率高达90%,较一般文献高,其原因与穿刺人员技术熟练,经验丰富;根据病变的位置、性质选择取材方法,取得满意的结果。
对肺部有影块或结节或实性病变,痰检或纤支镜检查阴性时,须做肺穿刺针吸细胞学检查。针吸细胞病理学是根据细胞微小形态结构特征进行诊断,是首要的选择。它仅需30min,即发出准确报告,简单快速、便于推广、深受欢迎。
4 病例简述与探讨
病例1:祝为章,男,8023床129978内四。入院时间:2011.11.16,8时,咳嗽2个月,加重伴咳喘半月。肺部CT:左肺上叶前段肿块。
11.17在CT引导下行肺穿刺活检术,通过18G活检***涂片送检验科,活检组织送病理科。
11.18穿刺涂片:查到癌细胞(腺癌的可能性大)。
11.25病理结果回报:左肺腺癌,免***组化:CK(+)TTF-1(+)Syn(-)CK7(+)Ki67阳性细胞包括间质细胞。
明确诊断后***效果很好。
病例2:高英其,男,58,128536,13床内四,入院时间2011.10.10-14时30分。患者2010年10月感冒后出现咳嗽,干咳少痰,在当地抗炎***后病情好转,但后反复发作。2011.2到市人民医院,胸CT疑为中心型肺癌,支气管镜检查未找到癌细胞,3月至青岛山大医院就诊,也怀疑中心型肺癌,电子支气管镜及经皮肺穿刺两次,均未找到癌细胞,后出院未***。1个月前咳嗽加重,伴憋闷,随来本院***。
2011.10.24下午由介入科在CT室局麻行肺穿刺活检术。
2011.10.24穿刺涂片:见异性细胞,可疑腺癌细胞。
细胞病理学论文篇(8)
[关键词] 宫颈液基细胞学;宫颈病变;宫颈肿瘤
[中***分类号]R71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4208(2010)21-0004-03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是危害妇女身体健康的第二大肿瘤,预防宫颈癌可以通过早期筛查和早期干预来实现。在过去的50多年中,巴氏涂片细胞学检查应用于宫颈癌的筛查,明显降低了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但由于传统巴氏涂片技术上的缺陷使其假阴性率高达15%-40%,因此,选择一种更加科学高效的检查手段替代传统的巴氏细胞学方法势在必行。液基薄层细胞制片技术(LCT)克服了传统巴氏涂片技术上的缺陷,使宫颈病变检出率显著提高,从而使宫颈癌患者达到早期发现、早期***的目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08年1月-2010年6月期间我院妇科门诊和住院患者以及体检人群、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科细胞病理室部分体检人员,年龄17-76岁,平均年龄32.6岁。门诊及住院患者宫颈疾病包括慢性宫颈炎、宫颈糜烂、宫颈赘生物、不规则***流血等。所有受检者均无急性***炎和子宫颈手术史。
1.2 方法
1.2.1标本收集受检者取膀胱截石位,暴露宫颈,用棉球轻拭子宫颈表面过多的分泌物,再用特制的宫颈刷插入宫颈管内绕子宫颈顺时针方向旋转5圈,收集宫颈口和宫颈管的脱落上皮细胞,将收集的脱落细胞及刷头一并保存在装有专用保存液的小瓶中。
1.2.2 标本处理收集的标本经涡旋震荡使采集器上的细胞进入瓶内液体中,经过2次梯度离心后,弃去废液,将浓缩的细胞成分转移到自动制片机上操作,细胞经自然沉淀转移到涂有粘附剂的载玻片上制成直径为13 mm超薄层细胞涂片,在全自动制片过程中同时完成细胞染色,封片后镜检。
1.2.3 细胞学诊断按照2001年修订的TBS系统进行诊断。涂片质量分为满意和不满意,涂片中的鳞状细胞5000-8000个,且清晰可见,并至少包括10个保存完好的宫颈管细胞或鳞状化生细胞为满意,不符合上述条件为不满意。满意的涂片结果分为阴性和阳性,阴性诊断结论:未见上皮内病变或恶性病变(negative for intraepithelial lesion malig-nancy,NILM),包括正常结果及良性反应性改变。阳性诊断结论包括:(1)***型鳞状上皮细胞,意义不明确(atypical squamous cells of undeterminedsignificance,ASC―US);(2)***型鳞状上皮细胞,不除外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atypical squaraouscells,cannot exclude 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lesion,ASC―H);(3)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4)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5)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6)***型腺细胞(atypical glandular ceUs,AGC);(7)腺癌(adeno-carcinoma,AC)。另外,根据TBS分级系统,LSIL包括人***瘤病毒(HPV)感染和CIN I;HSIL包括CINII和CIN |||。
2 结果
2.1 细胞学结果筛查16698例宫颈细胞学病例中,细胞学结果为阴性的有15365例,占92.07%;阳性的有1276例,占7.64%。具体判读结果见表1。
2.2 阳性结果病例年龄分布情况见表2。
细胞病理学论文篇(9)
【中***分类号】R737.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432-01
宫颈癌是妇科最长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第二位,近年来,宫颈癌的发病率呈现增加及年轻化的倾向。因此如何在早期诊断宫颈癌和癌前病变非常重要。本文通过对液基细胞检查异常者行宫颈多点活检对比分析探讨液基细胞检查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于方法
1.1 病例来源: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在我院妇科220例液基细胞检查异常的患者为分析对象,年龄最大78岁,最小25岁。平均年龄36岁。
1.2 取材方法:非经期采集标本:先用干棉球轻轻檫去宫颈表面粘液,将液基细胞检查特制的毛刷伸入宫颈口,顺时针旋转4-5周后取出毛刷并将其洗入盛有细胞保存液的小瓶中。进入保存液中的细胞通过比重离心后,经自然沉淀法将标本中的粘液,血液和炎性细胞分离收集余下上皮细胞制成薄层细胞于载玻片上,经染色后由两位专家阅片,作出诊断。
1.3 子宫颈活组织检查:对液基细胞检查发现异常的220例患者的宫颈活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取材部位:常规在移行带3,6,9,12点处多点活检。组织病理学CIN分级按Richart标准判定.细胞学检查及病理学结果均有专人评定.
1.4 诊断标准:①宫颈液基细学检查发现异常细胞为宫颈刮片结果阳性;②宫颈活检病理组织学阳性的标准为CINI、CINII、CINIII以及宫颈癌.本文以病理结果异常为金标准.将宫颈涂片细胞结果与其对比分析。
1.5 统计学处理:所得数据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果
在220例液基细胞检查异常的患者中宫颈活检220例,活检率100%.液基细胞检查阳性与病理检查结果关系如表1:
细胞学与病理学检查结果附和率分别为ASC22.73,LSIL71.9%,SIL99.33%,SCC100%。LSIL以上细胞学与病理学附和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随着宫颈刮片结果的病变级别升高,病理活检阳性率亦不断提高,但不同年龄段妇女患宫颈高度病变(CINII,CINIII及鳞癌)的比例有显著性差异,宫颈高度病变主要集中在30-50岁之间。
3 讨论
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开始,性生活开使过早、过频或多性伴的出现,近年我国宫颈癌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和年轻化趋势。发病以每年2%-3%的速度增长。宫颈癌发生的特点是由癌前病变即宫颈上皮内瘤变(CIN)逐步发展行成。CIN约10年发展为原位癌,CIN有逆转、持续不变、进展3种转归。CIN级别越高进展到浸润癌的可能性越大,级别越低逆转的机会越多。原位癌发展为浸润癌需求3-5年,CIN发 展为浸润癌可能需10-15年。因此及时高效筛查和正确处理宫颈CIN及早期癌变是防止宫颈癌的关键。通过对液基细胞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的对比分析符合率数值看出液基细胞病理学与组织病理学诊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液基细胞学检查敏感性较高。对宫颈细胞数量少,体积小的鳞状上皮高度病变诊断阳性率较高。由此可见应将液基细胞学检查作为宫颈癌筛查的一种常规手段。建议:经***约3年后应行宫颈癌普查,每2年做1次液基细胞学检查,以及早发现宫颈早期病变,最大限度地降低宫颈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表1 细胞检查阳性与病理检查结果的关系[例]
注:ASC:不典型鳞状细胞,LSIL: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SCC:鳞状细胞癌,AGC:不典型腺细胞。
参考文献
细胞病理学论文篇(10)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3.194
宫颈癌严重威胁妇女健康,提高宫颈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和***效果极为重要。对无症状的健康妇女开展的以细胞学检查为主要手段的宫颈癌筛查、可使宫颈癌的诊断提前到临床前癌。然而传统的巴氏涂片方法因其假阴性率高,已远远不能满足临床要求。宫颈液基超薄细胞技术(Thinprep cyto-10gictest,TCT)应运而生。结合TBS系统(TheBethesdasys-tem)进行细胞病理分类,能提高细胞学诊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新柏氏液基细胞学(TCT)经过美国FDA认证的检测宫颈脱落细胞筛查宫颈癌技术,该技术引进国内数年,得到广大专业技术人士及患者的认可。我们采用液基细胞学方法检测1339例宫颈细胞,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1月在我院妇产科门诊在1339例宫颈病变患者的宫颈取材,进行TCT细胞病理学检查。患者年龄21~72岁,平均35岁。
方法:标本采集与检测:用特制的宫颈刷插入宫颈管内约1cm,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3~5圈,采取足量的宫颈细胞样本,避免宫颈接触出血,将宫颈刷脱甩放入装有保存液的小瓶中漂洗宫颈刷,瓶子写上标签送检。经自动薄层细胞制片机程序化处理、制成直径约2cm的薄层细胞片,经95%酒精固定、巴氏染色,经显微***像分析系统分析彩色报告。
结果判断:采用2001年TBS分段系统[1]进行细胞学诊断。描述性诊断:正常或炎症、来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不能除外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H)、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LL)、鳞状细胞癌(SCC)、***型腺上皮细胞(AGC)和腺癌。为统一细胞学和组织学的诊断术语,根据TBS分类系统,LSLL包括HPV感染和CINⅠ,HSLL包括CINⅡ、CINⅢ或原位癌(CIS)。
分析方法:细胞学诊断是Ascus及以上病变。根据病变分级准确性按照细胞学与组织学可以相差一级的国际原则[2],对照细胞学与活检细胞学结果,统计二者符合率。
结 果
各类细胞涂片结果分布:1339例液基细胞涂片TCT检测阳性142例,阳性率为10.6%,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18例,其中6例为原位癌(CINⅢ);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ISIL)103例,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20例。TCT检测阳性患者与临床诊断的对应关系,见表1。
诊断标准;采用国际防癌协会1991年TBS分类法。
表1 TCT检测阳性患者与临床诊断的对应关系
临床诊断TCT检测阳性 HSIL LSIL ASC
慢性宫颈炎103 13 7612
宫颈糜烂 222 146
其他192 134
其他病原检测结果,在TCT细胞学检查中,检出霉菌60例(4.48%),滴虫24例(1.79%)。
讨 论
慢性宫颈炎、宫颈糜烂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长期反复发作是诱发宫颈癌发病的重要致病因素,早期发现、早期***是降低宫颈癌死亡率的关键。传统巴氏涂片假阴性率较高,文献报道达15%~50%,原因是传统巴氏涂片不能取到宫颈管内细胞,较难取到鳞状交界细胞,涂片质量差、细胞重叠、用力不均、人为破坏细胞形态,超过80%的细胞被丢弃,使宫颈病变漏诊率高。液基细胞应用于宫颈癌病变筛查以来,由于其独特的取材方式和制片方法,不仅使取材器上的标本几乎得到全部保留,而且标本经制片机系统程序的处理,使黏液、血液和炎症细胞与上皮细胞分离,制成均匀的薄层涂片,能明显提高异常的细胞检出率,准确检测出宫颈癌前病变,有效防治宫颈癌,是宫颈病变筛查的好方法。本组1339例患者宫颈涂片TCT检测阳性率为10.6%,在18例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患者中,8例进行了活检,6例证实为CINⅢ,表明TCT技术用于宫颈病变筛查能提高涂片满意率及宫颈异常细胞检出率,敏感性高,同时TBS分级诊断报告方法内容直观、易懂,彩色***片报告增加了标本的可信度,便于病理医生和临床医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参考文献
1 郎景和.子宫颈上皮病变的诊断与***.中华妇产科杂志,2001,36(5):261.
2 宋志寥,王蔼明,何晓珍.液基细胞学配合***镜检查对宫颈病变的诊断价值.中国内镜杂志,2004,10(4):106-109.
3 潘秦镜,李凌,乔友林,等.液基细胞学筛查宫颈癌的研究.中华肿瘤杂志,2001,23(4):309.
细胞病理学论文篇(11)
资料与方法
2006年5月~2008年12月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病例2154例,年龄17~68岁,平均33.45岁。
方法:标本采集用颈管刷收集宫颈外口及颈管脱落细胞,迅速置入细胞保存液中,后经震荡,细胞离心机制片、巴氏染色、封片、镜检,作出TBS诊断,细胞学检查结果为ASCUS、ASCU-H、LSIL、HSLI、SCC行***镜检查、多点取材活检。宫颈细胞病理学诊断方法:采用TBS分类法,正常范围(WNL)、意义不明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上皮内低度病变(LSIL)、上皮内高度病变(HSIL)、鳞状细胞癌(SCC)。
炎症标准: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炎细胞遮盖比率>50%为炎症。
结 果
液基薄层中的病原菌:在所有受检者液基薄层中,1例有滴虫, 8例有霉菌,5例检出球菌,符合HPV感10染例。
液基薄层检查结果:细胞在正常范围者1863例(86.49%),细胞学异常者291例(13.51%),其中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ASCU-H)275例(12.77%),上皮内低度病变(LSIL)12例(0.56%),高度病变(HSIL)3例(0.14%),鳞癌(SCC)1例(0.05%),宫颈炎980例(45.5%)。
细胞学检查结果为ASCUS、ASCU-H、LSIL、HSLI、SCC行***镜检查、多点取材活检,细胞学诊断与组织病理学诊断
符合率95.05%,两者无差异(P>0.05)。
讨 论
宫颈病变的检查方法主要采用细胞学检查法。近50年来,采用巴氏染色法,并行巴氏五级分类,但传统巴氏涂片假阴性率较高,有研究表明,53%~90%假阴性原因是涂片中没有诊断意义的细胞[1,2],其原因有取材器上的病变细胞没有被转移到载玻片上,或涂片质量差、不均匀,或过多黏液、血液或炎症细胞、上皮细胞过度重叠使异常细胞被遮盖。另外,取材器无法取到宫颈管内的病变细胞也是原因之一。
本组资料显示,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是诊断宫颈疾病必不少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