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管理论文例1
一、引言
乡镇企业的改制虽然在几年前已基本落下帷幕,但在其过程中所展示的现象、暴露的问题和改制方式选择背后的深层原因却仍然值得探讨。尤其是在目前国有企业的改革遭受一些质疑、各界对产权改革莫衷一是的情况下,①「2004年8月由郎咸平引发的对某些国有(或集体)企业改制的质疑迅速引发各界对国有企业改革的热烈讨论,足见问题的重要性和敏感性。分析和检讨乡镇企业改制过程中的现象和问题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苏南和温州两个地区农村集体工业(乡镇企业)改制的不同方式——苏南的暗箱操作和不公正的改制与温州相对透明和公正的改制——的比较和分析,讨论了不同的约束,尤其是地方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治约束)如何决定和影响地方(社区)***府对改制方式的选择。地方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决定了谁可以参与到改制的过程中来、谁被排除在外,决定了谁是受益者、谁在被牺牲。
改制背后涉及***治因素(***治因素在这里主要指各相关利益群体之间的权力关系,而不是指意识形态和国家***策意义上的***治因素),改制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治过程,改制涉及到生产性资产的再分配和生产关系的调整,它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各相关群体的利益;各相关群体也会基于自身在权力结构中的位置和能力,对改制方式和改制过程施加影响。所以,怎么改制、怎么协调照顾各个群体的利益,都将对经济平等和社会分层产生长期的结构性影响。
综观近几年国内外关于中国改革开放中乡镇企业改制的研究,我们发现,很少有人探讨改制过程和改制方式选择背后的***治因素。现有的文献主要集中在改制的原因(whiting,1999;kung,1999;hoetal.,2000;li,2003;park&shen,2003;冯曲,2000;姜长云,2000;张***、冯曲,2000;支兆华,2001),改制方式的描述和各方主体的讨论(如秦晖,1997、1998;邹宜民等,1999;姜长云,2000;范从来等,2001);也有关于改制对企业表现(效率)的影响(li&rozelle,2003;秦晖,1997、1998;张***、冯曲,2000;姜长云,2000;范从来等,2001)和改制的其他后果的讨论(比如,ho等人考察了改制对工资结构的影响,见hoetal.,2002;黄少安等指出持股差距的扩大带来了经营者固化、分工挤压工资等,见黄少安、魏建,1999)。一般认为,乡镇企业转制的根本原因是在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如市场的逐步完善,竞争的加剧,宏观调控和信贷紧缩等)的情况下,乡镇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调整和再分配的结果,尤其是乡村***府和企业经营者之间博弈的结果。
现有的解释至少存在以下不足。首先,很少有人讨论企业工人和社区居民在改制中的角色和作用。我同意乡村***府和企业经营者是改制中的主导利益群体,他们的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改制的路径,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工人和社区居民毫无作用。如果他们抵制或挑战改制,那么改制将不能顺利推进(就像国企改制中遇到的问题一样);或者如果乡村***府预期到他们会抵制,乡村***府也不会毫无顾忌地按照自己的意愿推行改制。因而,采取什么样的改制方式以及改制能否顺利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工人是否接受(不管是积极还是消极)改制方案和(或)***府对工人和社区居民态度的预期。第二,现存的研究不能回答为什么不同地区(尤其是像苏南和温州)会采取不同的改制方式。第三,现有的研究大多局限于经济领域,没有从更广泛的***治和社会的角度去分析改制背后的决定因素。
以上三个不足背后的共同问题是对当地经济社会及***治结构关注不足。我的研究尝试弥补此不足,把改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下,从地方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中寻找原因,以求深刻理解这一现象。正如怀特·米尔斯在《社会学想象力》中所提倡的,只有当我们把社会现象置于历史和社会结构的交叉点上,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mills,1959)。本研究运用历史比较法——即从历史的角度比较两个不同发展模式的社区样本,以求揭示改制背后的***治因素。
本研究选定的两个样本是代表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后两个非常不同的发展模式的苏南和温州地区。苏南是乡镇企业的发源地和典型代表,其地方***府一直在农村工业化和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支配或积极作用(byrd&lin,1990;kung,1999;chen,2000;whiting,2001;周海乐、周德欣主编,1996)。不论是在计划经济时代还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一直到改制前),苏南都曾经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重镇,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是当地***府追求的目标。相比之下,温州则走了一条截然相反的发展道路:民营经济一直是当地发展的动力,而地方***府只是起了一些支持和补充的作用。①「国内外对温州模式的研究有浩繁的文献。主要的英文文献有:nolan&dong,1990;liu,a.,1992;liu,y-l.,1992;parris,1993;whiting,2001.主要的中文文献有:袁恩桢编,1987;张仁寿、李红,1990;史晋川等编,2002.但乡镇集体企业在温州也是存在的,虽然远不如在苏南那么重要。与苏南相比,温州曾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的边缘地带,改革以后出现了以市场为导向和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自发进程,***府基本无力调整收入分配。两个地方的乡镇企业都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进行了改制,但采取的方式及结果非常不同。为什么苏南出现了不透明和不公正的改制,从而迅速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而温州则出现了相对透明和公正的改制,从而基本照顾和保证了各相关群体的利益?本文将揭示:不同的改制方式正是两个地方过去形成的权力关系的产物。具体地讲,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并在改革以后得到加强的***府与人民之间的不同的权力关系、以及***治精英与经济精英之间不同的权力关系决定了两个地方采取不同的改制方式,并均能成功地实施。
文中所用的资料主要来自笔者在2001和2002年在上述两个地方进行的田野调查。笔者在了解面上情况的同时,还细致地了解了两地一些乡(镇)和村的改制情况,尤其是苏南的改制。深入访谈了大约200个人,其中有***府官员、原乡镇企业厂长经理和改制后的新所有者、工人、社区居民、银行官员等等,他们或者是当时改制的直接参与者,或者是利益相关人,因而都熟悉当时的情况。
本文拟从描述两个地方不同的改制方式过程入手,讨论当地官员对他们所采取的改制方式的解释,以及这些解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作出笔者的解释:即地方权力关系是决定两地采取不同改制方式的根本原因;并探讨改制对两地财富分配(阶级结构)和***治前景的可能影响。
二、暗箱操与相对透明的改制
20世纪90年代中期,尤其是1997年以后,苏南的地方(或社区)***府对他们所有和管辖下的集体所有企业进行了改制。①「苏南的改制基本上经历了两轮。第一轮把乡镇企业转变为股份合作制——一种基本相似于管理层和工人持股的改制。在这种安排下,管理人员和工人根据他们在企业里的位阶、工作年限等指标购买本企业的股份,同时***府也保持一定比例的股份。但股份合作制只是暂时的安排。改制很快进入了第二轮,即彻底的产权转移。这主要是通过***府退出其拥有的股份和工人股份向管理层集中实现的。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进行了两轮改制。股份合作制只进行了试点,在部分企业里推行。本研究主要讨论最后的改制。他们首先转掉了小企业,然后决定迅速转掉所有的企业。很多地方甚至制订了一个时间表,把企业改制变成了一项***治任务,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完成。②「蔡永顺也提到了这种运动式的改制(cai,2002)。秦晖(1997)、张***等(2000)对乡镇企业改制的研究也发现,在苏南一些地方,上级制定了时间表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改制。
例如,我所调查的一个镇要求在1997年完成乡镇企业改制80%,1998年完成90%,等等(访谈对象57③「访谈对象的编号沿袭了我在论文中的编号。,镇干部)。在这种情况下,乡镇企业的所有权在很短时间内迅速易手。到2000年底,除了少数"大而赢"和"大而亏"的企业外,大部分乡镇企业都完成了改制(参看史易、赵小剑,2001)。余下的少数企业也在随后的几年里被陆续处理。从规模和速度上来说,苏南的改制基本上相当于前苏联和东欧的大规模私有化,即所谓的"休克疗法".
苏南改制的基本特点是它的不透明性,可谓暗箱操作,即地方(或社区)①「本文所说地方(社区)***府主要指乡(镇)和村级***府。***府快速处理了其辖下的企业。从理论上来说,当一个企业改制时,应该有五个方面的利益相关者出席:一是事实上的所有者——地方***府;二是企业经营者;三是工人;四是名义上的所有者——社区居民②;「尽管社区居民对乡镇企业并不享受任何所有者应该享受的权利,也不行使任何形式的实际控制,但还是有合法的理由来宣称他们的所有权资格。这是因为乡镇企业最初来源于集体积累,并且在成长过程中得益于工人(大部分为社区居民)的低工资。五是债权人即银行(如果企业有贷款的话)。但在改制过程中,改制变成了两方的游戏,即***府领导和企业经营者之间的游戏(邹宜民等,1999),其他几方利益相关者——工人、社区居民和银行——都被关在了门外。在很多情况下,***府内有资格参与决策的只限于几个人,尤其是***书记和乡(镇)长。以无锡的五陶镇③「作者对苏南的地名进行了匿名化处理。为例,据该镇一干部讲,他们镇转制时主要是"***书记说了算,别人根本没有份儿,识相的镇长和副职们也都有意识地让书记决定"(访谈对象57,镇干部)。不透明的改制带来了背后的操控和讨价还价,结果极大地便利了当时在任的经营者,同时也可能为参与决策的官员带来利益。④「我在苏南做调查时,社会上流行着一些传言,说是一些***府官员尤其是***书记和乡镇长从改制中谋取了不少好处。企业经营者通过向他们的***府主管行贿以求得到有利于他们的改制结果。无锡市检察院公布的信息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传言。信息显示,从1997年到2000年,检察院收到的关于经济犯罪的公民举报线索中,公有企业的改制和破产占了最大的比重。表1、2、3列出了该地改制的主要信息。
从表1、2、3中可以看出,在任的厂长(经理)是改制的最大受益者。
在五陶镇,除了一个例外,所有的镇办企业都转给了现任的经营者,那力村更是把所有的企业无一例外地转给了现任的经营者。相比之下,苏州的万光镇倒是表现出了一些多样性。23个镇办企业中,有4个处理给了外边的人,其中包括2个外省人。尽管如此,现任的经营者仍然是最大的赢家。如果我们加上其他管理人员,80%以上的企业转给了现任的管理人员。换句话说,经营者买断,或者说内部人私有化,是苏南改制的主要方式和结果。⑤「这一发现与其他发现是一致的,见秦晖(1997)、邹宜民等(1999)、kung(1999)、oi(1999)、li&rozelle(2003)。
工人们成了输家。①「国有银行也是大输家。新的企业所有者采取各种手法逃废银行债务,因为银行归中央***府。关于改制过程中的逃废银行债务问题,参看史易、赵小剑(2001)。作为直接的利益相关人,同时也作为名义上的所有者(因为大多数的工人是当地居民),工人们没有被征询意见,更不用说参与改制的过程了。他们的利益无从得到保障,也没有得到任何的补偿。而且,在改制的过程中,关于补偿的动议根本就没人想到或提出过。当我在访谈中提到有关对工人补偿的问题时,访谈对象们先是惊讶,然后随即摇头:"补偿?没有补偿,从来没有人提到过。没这个事"(访谈对象64,镇工业办干部)。在随后的企业人员调整中,工人中的有些人成了裁员的对象。②「当然,苏南的地方(社区)***府也在改制前后要求新的企业所有者尽量不要裁减工人,以免引起失业上升和社会不安。不过这种要求并没有强制性。
相比之下,温州乡镇企业改制采取了非常不同的方法。温州通过相对透明的方法,一个一个逐步地转掉了他们的集体企业。明显的不同有三个方面:第一,在做出最终决定前,不同的改制方案被提出来在员工(包括经营人员和工人)中讨论,只有在基本形成共识后才会进入下一步;第二,一旦决定拍卖,***府会进行公开竞标,因而存在竞争(尽管局限于企业内部的人);最后,根据在工厂中工作的年限,工人们会得到相应的补偿。
以温州乐清市虹桥镇的转制过程为例。在80年代,当乡镇企业被叫好的时候,虹桥镇曾以其发达的乡镇企业在温州闻名一时(赵顺鹏、朱知喜,2000)。因此虹桥可以说是温州地域上最接近苏南模式的乡镇。从1993年开始,虹桥陆续把镇办和村办企业一个一个地改制。①「除经济原因外,温州的改制主要是***治原因引起的。当外部***治和意识形态环境渐渐有利于民营企业以后,温州就开始为原来的"红帽子"企业摘帽子,同时改革他们的乡镇集体企业。***1992年南方谈话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
到2001年底,除2个以外,虹桥转掉了所有镇办企业。从总体上讲,改制的过程是透明的。在任何一个企业改制之前,镇有关部门都会先征询有关各方的意见,提出各种可能的方案来讨论。例如,2001年,当镇***府决定为一个镇办企业改制时,他们提出了三种方案:股份合作制;租赁;拍卖。镇企业办召开了几次会议听取职工的意见,还做了一个问卷调查了解大家的态度,看工人们同意不同意改制、同意以什么方式改制等等(访谈对象176,镇企业办干部)。另一个镇办企业的厂长告诉我,他们厂自1993年改为股份合作制以来一直惨淡经营,但要改制也不是那么容易:"因为根据《工会法》的规定,要70%的职工通过才能改制。别说职工了,本厂的支部都通不过。所以也就无法改"(访谈对象174)。只有在达到基本共识以后,改制才能继续。如果决定了拍卖,那么会在镇***府进行公开的招标。尽管招标不对外公开,但至少为企业内部人员提供了竞争的机会。1994年当***制品厂改制时,当时的厂长和两位副厂长参加了竞标。最后,该厂以4151688.88元成交,比标底价高出了100万元(赵顺鹏、朱知喜,2000:137)。企业被拍卖后,镇***府从拍卖企业的所得中拿出一部分钱来补偿工人。工人们得到补偿后,原来的劳动合同宣告终止。新的合同可以在新的所有者和工人双方自愿的基础上重新签订。在虹桥改制的文件里,很大部分是关于给工人补偿的文字,因为每个人都要在收据上签名盖章。例如***制品厂,工人们根据人头(每人5000元)和在工厂的工作年限得到了从1万元到3万元不等的补偿。①「这种补偿相似于国有企业改制中采用的买断工龄。通过事前征询工人们的意见和事后对工人们进行补偿,工人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护,他们的反对因而也被缓解了。补偿也为随后的企业重组和瘦身扫清了障碍。
从表4可以看到,两地改制的主要区别在于过程是否透明,工人们是否被允许参与,以及工人们是否得到了补偿。通过这一比较不难发问:为什么苏南和温州改制的方式如此不同?下面我将首先讨论当地***府官员给出的解释,然后予以分析并作出我自己的解释。
三、地方官员的解释及其问题
在《转型与经济学》中,罗兰得(roland,2000)列出了私有化过程中的各种约束,包括财***约束、***治约束、信息约束、管理约束和现金流约束。事实上,这些约束中的大部分都被当地官员提到了,虽然他们使用的是一套他们习惯的表达术语。
在苏南,当我问到当时改制的方式和***策选择的背后原因时,当地官员给出了三种解释。②「访谈对象55、83,***府官员;71、73、74,***策研究人员。一种解释是急于改变现状的时间压力使得他们不可能对改制方案有更多的考虑和选择。第二种解释是大规模的迅速改制是改制启动后***府管理和监控能力不足的反应。第三种解释是严重的"内部人控制"和信息不对称使得外边的人不敢轻易竞标,从而出现有利于现任经营者的结果。这三种解释大概对应了财***约束、监管约束和信息约束。①「现金流约束是指个人有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购买企业。由于以下原因,现金流约束在当地并不是非常严重。第一,中国渐进式的改革已经催生了一定的个人财富。实行多年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和乡镇企业集体产权下监督的缺乏等,都为经营者积累个人财富提供了条件(参看邹宜民等,1999);第二,因为很多乡镇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因而购买并不会涉及很严重的资金约束;第三,分期付款、抵押和其他一些方法可以用来缓解约束。它们部分解释了改制的规模、速度和现任经营者的优势,但并没有解释采取不透明的改制的必然性,也没有解释为什么这样的改制能够有效执行,没有遇到挑战和抵制。
(一)财***约束
让我们首先来看看第一种解释,即急于改变现状的时间压力的解释。这种解释是说,当时问题重重的乡镇企业已经严重影响到当地的经济和地方(社区)***府的收入。考虑到乡镇企业在当地经济中的比重,问题就更显严重。在很多乡镇,乡镇工业创造了90%以上的工业产值,乡村***府财***收入中的相当部分也来自乡镇企业(whiting,2001)。而在9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却遇到了严重的问题,尤其是债务问题。一个公认的事实是,苏南改制的直接原因是债务危机(参看史易、赵小剑,2001)。1992年和1993年高涨的投资冲动在1994年宏观调控和银根收紧以后遭遇了困难,但头脑发热的地方***府和乡镇企业转而从别的途径来寻找资金以满足其投资饥渴②「关于形成乡镇企业的投资饥渴机制,参看韩云(2000)。,这个途径就是集资——通过乡村***府向内部职工、社区居民甚至外界集资,承诺的利率在15%左右(访谈对象24,镇干部)。但这很快被证明是饮鸩止渴,因集资款难以偿还而引发的事件频频发生(史易、赵小剑,2001)。很多乡镇企业负债率居高不下。以昆山为例,改制前乡镇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达到了75%,而那些准备在改制中破产的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达到了134%(作者的田野调查)。而昆山的情况还不算差的。乡镇企业严重的债务负担和下滑的业绩不仅影响到地方经济,也直接影响到地方官员和***府工作人员。官员们之所以受到影响,是因为他们的工作业绩和职业生涯与经济发展指标密切相关。③「苏南有着可以说是全国最为发达的干部考核机制。考核指标中经济发展往往占很大的比重(参看whiting,2001)。更为尴尬的是,个别乡镇负责人因为***府为乡镇企业的借贷担保而被法庭传唤,如一个镇***书记在一个月内竟被传唤两次(访谈对象5,学者)。下降的***府收入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府工作人员的收入和奖金。①「提高***府财***收入是地方***府发展乡镇企业的最初动机之一(参看byrd&lin,1990;oi,1992;jin&qian,1998)。以前曾是"现金奶牛"②「"现金奶牛"为英文cashcow的译文,意指乡镇企业为社区***府带来了收益。的乡镇企业,现在却变成了***府的负担。③「国内一些学者或者从理论分析(如张***、冯曲,2000)出发,或者从实证分析出发(如徐志明、张建良,1997),都发现乡镇企业对地方(社区)***府价值的下降。这意味着财***约束已经变成了地方***府急于对乡镇企业改制的重要原因。某镇的书记谈了他当时的感受:"当时我们压力很大,一上班就怕被人追债。别说***绩了,只要少点麻烦就谢天谢地了。所以大家都感到乡镇企业不改不行了"(访谈对象24)。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地方(社区)***府匆忙而迅速地对乡镇企业进行了改制。结果是,时间的急迫性使得更细致周全的计划变得不可能,选择现任的经营者就变成了一个容易而方便的选择。
与其他人相比,现任的经营者对其经营的企业更熟悉,有现成的供销渠道和关系网络,因而***府官员们相信,一旦产权实现变革,现任的经营者们能很快改变企业的经营状况。④「很多人相信,在多数情况下,乡镇企业的问题主要是由机制引起的而不是由经营者的无能引起的。因而,通过改变所有权而创造激励就成了解决问题的首选方案。简单地说,这种解释认为,对改变当时经济状况的支配性的考量和时间的急迫性决定了改制方式的选择和改制速度。
这个解释得到了部分经验证据的支持。这些证据包括苏南和温州之间的差异和苏南区域内的差异。与苏南不同的是,民营经济在温州经济中贡献了很大的份额,而集体经济的贡献则微乎其微。据统计,1990年民营经济占温州工业产出的比重达到了75%,而在苏南98%的工业产值是由乡镇企业实现的(whiting,2001:32)。⑤「实际上,民营经济在温州的真正贡献要远大于***统计所显示的份额,因为有很多所谓的集体企业都是戴"红帽子"的假集体。关于"红帽子"企业,参看zhou,1996.温州的地方(社区)***府在财***收入上对乡镇企业的依赖也小得多。因而,温州的地方(社区)***府并没有通过乡镇企业改制而扭转地方经济表现的需求。
即使在我所研究的苏南的两个镇,改制的迫切性和时间压力也因为乡镇企业对当地经济的重要性不同而有所不同。尽管两个地方在90年代中期以前走了一条相似的发展道路(乡镇企业模式),但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由于外资进入的不平衡,两个镇经济的构成发生了变化。在五陶镇(无锡),乡镇企业仍然是当地工业的主体;但在万光镇(苏州),大量外资的进入使得原来乡镇企业的重要性迅速下降。万光处在昆山,一个因90年代以来吸引了大量外资而著名的地方。一些简单数字可以说明外资在昆山经济中的重要性。2000年,昆山大约60%的财***收入、70%的国内生产总值和80%的出口是由外资创造的(访谈对象38,官员)。这意味着外资已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主要成分。乡镇企业相应地失去了其以前的重要性。也就是说,与五陶相比,万光的经济在更低的程度上受到乡镇企业的影响。这使得万光在乡镇企业的改制上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考虑方案的选择和具体实行。事实上,万光在改制中也确实表现出了比五陶更丰富的形式和更长的时间跨度。
五陶基本上把所有的企业都转给了现任的厂长经理,万光则把镇办企业中的4个卖给了外边的人,其中还包括两位外省人。五陶在3年内将所有企业都完成了改制,而万光则花了5年的时间来做这一工作。
(二)监管约束
第二种解释认为迅速的改制是对***府管理能力不足的一种反应。
一旦***府决定要对乡镇企业进行改制,行***管理方面的约束马上就变得非常突出。让有限的***府管理人员来负责对众多的乡镇企业进行资产评估和资产监控,其困难显而易见。例如五陶镇在1997年转掉了13个镇办企业,而监管这些企业的镇工业总公司只有十多个工作人员。
即使这些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都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也会力不从心。更重要的是,当改制在一些企业启动后,其他企业的经营者看到这是最后的转移公有资产的机会,采取各种手段侵蚀公有财产。他们迅速行动起来,以各种方式转移或隐匿资产,混水摸鱼。有几个访谈对象都提到,改制刚开始时还比较规范,改制程序和资产评估也比较认真,但越到后来越混乱",厂长经理们也越来越少顾忌,越来越清楚怎么转移资产,因为他们清楚以***府有限的几个人手,根本看不住那么多企业"(访谈对象57,镇干部)。与此同时,***府也意识到,如果不改制的话,那些赢利的企业早晚也会变成亏损的企业,因而不得不决定迅速转掉所有的企业。也就是说,快速和大规模改制是对***府管理和监控能力不足和防止资产进一步流失的应变措施。
反之,从温州的改制看,这个解释也有其道理。温州的乡镇集体企业为数少得多,因而监管上的约束也大为降低。但是,监管约束更多的是不同改制方式的一种结果而不是原因。温州逐步地、一个一个地,而不是大规模地对乡镇企业进行改制,这就把监管约束分散到了更长的时间段里。在每一时间段里,只有几个企业在改制,这就使得***府部门有较高的能力进行监管。更重要的是,在温州的改制过程中,至少有两个措施降低了监管约束:第一,竞标的存在降低了现任经营者通过改账侵蚀公有财产的积极性。因为不到改制的最后阶段,谁都不清楚谁最终会得到企业。如果由别人中标的话,现任经营者的努力可能就白废了。第二,在一些将要改制的企业,***府让全体职工或职工代表大会,以民主的方式,选出工厂资产民主管理小组,对企业的资产进行监管,并参与工厂的对外招标和资产处置(如虹桥钢木家俱厂和交通涂料厂改制的时候,就采取了这种方式,参见赵顺鹏、朱知喜,2000:136)。这些措施有效地降低了监管约束和公有资产的流失。
(三)信息约束
现在让我们来检讨第三个解释。正如一个镇干部所说:"只有现任的厂长经理才对他们经营的企业知根知底,别人不知深浅,谁敢去冒这个险?再说,你不转给他(现任的厂长经理),他会跟你捣乱"(访谈对象57)。也就是说",内部人控制"给了现任的经营者更多的优势来得到企业,因为信息不对称和高风险影响了别人来竞标。信息不对称意味着企业对现任的经营者更有价值,从而使他成为得到企业的最合适人选。①「当地还有一种想法认为转给现任的经营者实际上是对他们以前工作的补偿,经营好的可以从改制中获得以前应得而没有得到的补偿,同时那些经营不好的人也应当接受他们自己创造的烂摊子。同时,原有企业经营者通过经营实践和长期的关系性投资积累了自己的人力和社会资本,使得他们在购买企业时具备优势地位(谭秋成,1999)。
不可否认,在乡镇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内部人控制"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地方(社区)***府为了激励经营者不得不给他们更多的自和对企业的控制权。①「参看chen,2000.经济学家们很早就推测到市场化和竞争会推动制度创新,包括给经营者更多的控制权和私有化(如jefferson&rawski,1994;mcmillan&naughton,1991)。他们的基本逻辑是:市场竞争会引起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同时影响到***府的财***收入,从而推动企业和***府进行包括技术进步、减少成本和制度创新在内的一系列创新。张维迎、栗树和(1998)也从相似的逻辑推出竞争会导致地方***府对其所辖的国有企业进行民营化。其中一项控制权力就是经营者对其他重要岗位的人事任命权,尤其是财务主管的任命权。
据那力村的会计介绍,在乡镇企业发展的早期,乡镇企业里的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是由***府任命的,尤其是财务主管:"那时候会计都是村里派的。这是规矩,企业得接受,因为企业是村里的企业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实践变得越来越不可行。企业厂长(经理)们或者通过把***府任命的管理人员变成自己的盟友,或者通过操控把自己的亲信或家庭成员安排到核心管理岗位上。久而久之,企业就变成了他们的个人王国。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万光的一个镇办企业里,经理把他的情妇安排为财务主管;在五陶的一个企业,厂长通过活动把他不喜欢的会计撵走,然后换上了自己的人(访谈对象42,村支书)。
"内部人控制"使得外边的人,包括***府主管,很难了解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企业做假账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有些学者(如maetal.,1994)发现很多企业有三本账:一本为自己掌握,一本为***府部门准备,一本为银行准备。有时候企业从外边看起来可能还不错,但实际上可能存在很严重的问题。一个官员把这种现象称为"马桶现象"(访谈对象24,镇***书记)。意思是说,当一个人蹲马桶的时候,他可能看起来还挺体面,但他不能站起来,因为屁股上不干净。乡镇企业即是如此:重大的问题只有在经营者变更的时候才会被发现,因为只有那时才有机会来评估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即使是万光镇主管乡镇企业很多年的官员也说,在改制的时候,他才知道很多企业的状况原来那么糟。这一点连他自己都感到吃惊:"说实在的,我管了这么多年的镇办企业,一直认为自己挺了解情况。但改制时才认识到不是那么回事。
有些原来看起来不错的企业其实早就该破产了"(访谈对象30)。例如五陶镇的一个生产电饭锅的镇办企业曾因为产品的商誉和企业的高利润率在该镇名噪一时。作为奖赏,该企业的厂长被提拔为镇工业总公司的经理,随后又被提拔为副镇长。但企业的真实状况在他离开企业以后才慢慢暴露出来。不仅原来的库存被当作实际销售记在账薄上,企业还背负大量的债务。改制时,企业几近资不抵债。
考虑到内部人控制,外边的人可能会因为不知深浅和风险太大而犹豫。另一方面,如果改制不利于现任经营者的话,他可能会不配合或抵制,为新的所有者制造障碍。尽管如此,如果有机会的话,企业里别的经营者很可能愿意参与竞争;社会上也总会有些人愿意参与竞标,因为当时很多人认识到这是占集体便宜的"最后的晚餐",过了这村就没那店了。事实上,万光发生的一个例外的情况正好反驳了当地官员以上的解释。
威宵是万光镇(苏州)惟一通过公开竞标而改制的企业。当时新上任的镇***书记想采取一种有别于前任的做法,威宵因而就变成了一个样板。尽管竞争只在企业内进行,它还是吸引了五个竞争者:现任的厂长、两个销售员、一个车间主任和负责保管仓储和原材料的主任。拍卖的起价是(人民币)1090000,几轮下来,涨到了1560000.出价最高的人——车间主任,最终得到了企业。(访谈对象33,该企业现任老板)
非常清楚,"内部人控制"并不能充分地解释苏南改制之所以采取不透明的方式,因而极大地有利于现任经营者这样一种结局。正像上述这个例子和温州的情况所展示的那样,竞争可以缓解信息的约束。
根本不提供竞争的机会却预测和放大竞争的困难是没有道理的。
上述三个解释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苏南改制的某些方面,比如速度、规模以及现任经营者在竞争中的优势,但并不能充分解释为什么苏南的地方(社区)***府可以采取那样不透明的方式来改制?为什么工人和社区居民的利益根本就没有被列入考虑范围?为什么改制在当地能够比较平静地实施?如果当地***府采取透明的方式来改制,允许别的管理人员和企业的工人加入到改制的过程中来,最后采取公开竞争的方式选择新的所有者的话,那么管理和信息的约束就会得到缓解。但问题是这些根本就没有被考虑。
四、权力关系作为根本原因
苏南和温州之所以出现如此不同的改制,其根本原因是两地面临不同的***治约束。这里的***治约束主要指两个因素:一个是***府与人民(或社区民众)之间的权力关系,另一个是乡镇企业经营者(经济精英)与社区干部(***治精英)之间的权力关系。资源依赖理论认为,权力来源于对资源的控制和让对方产生依赖的能力(pfeffer&salancik,1978)。控制资源的一方能够对需求资源的一方制造依赖,从而产生权力。一般来说,资源的重要程度、稀缺程度和是否存在替代方式(机会)
是决定依赖程度,因而也是决定权力关系的主要因素。按照这个逻辑,一个地方社区***府控制和影响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机会的能力和程度也就决定了该地***府与人民之间的权力关系。这个视角也是理解经济精英与***治精英之间权力关系的钥匙。
苏南和温州不同的权力关系孕育于计划经济时期,在改革后由于两地发展模式的差异而更加得到强化。虽然在计划经济时期,全国各地的制度安排大体一致,但由于各地经济基础的差别、历史文化原因、地理位置(离***治中心的距离和对于***治中心的重要性)差异,等等,各地***府能力以及***府与人民之间的权力关系并不完全相同。这些不同的起始条件也正是改革以后各地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重要原因。
苏南的强***府和精英***治(即少数几个精英主导社区事务)有它的历史根源和当代基础。在***以后的几十年里,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原因,苏南建立起了强大的地方***府。首先,苏南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资源条件使它在计划经济时代就建立起了良好的集体工业基础;而集体工业基础则强化了地方***府的权力。和其他地区比较,苏南具备众多发展农村工业的优势:发达的农业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必要的原始积累;地理上接近上海,使它能够很容易地获得工业生产所需的技术、人才和原材料等;发达的交通,使它更便利地连接原料产地和市场;近代工业的遗产,使它具备必要的管理技能和有技术的工人,等等。这些条件使苏南在集体经济时期就发展了它的工业基础。乡镇企业的前身——社队企业——最早在50年代末就在苏南出现了(whiting,2001)。""期间,由于城市的生产秩序遭到破坏,再加上部分上海"知青"到苏南下乡,苏南又藉此便利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社队工业。从70年代初开始,其间无锡县社队工业的产值在全国县级单位中名列第一,这种地位一直维持了很多年。1981年,无锡县社队工业的固定资产达到了2.78亿元。相比之下,乐清县(温州市下属较大的一个县)社队工业的固定资产只有大约2千万(whiting,2001:130),还不及无锡县的1p10.控制一个发达的集体工业基础,为苏南的强***府提供了经济基础。
一个强***府必然包含它从社会中摄取资源的强大能力(参见evansetal.,1985)。在这方面,苏南***府有着非常高的摄取和控制财***资源的能力。由于该地区为富裕地区,而且集体经济发达,***府手中控制的资源和其他地区相比非常突出。1978年,无锡的人均财***收入高达258元,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37%(无锡市统计局,2001);而同年温州的人均财***收入只有24元,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大约10%(温州市统计局,2001)。通过控制集体经济基础和掌握相对丰富的财***资源,苏南的***府可以有效地控制或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机会,比如干部可以决定谁到社队企业里工作(就业)和群众的收入分配,等等。概括地说,集体时代的遗产赋予苏南地方***府更多的权力和影响。
其二,苏南在***前相对而言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及社会生活,使它成为***后历次***治运动的目标,其结果是导致强***府的建立。苏南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之一,当地曾孕育了很多著名的民族资本家族,如荣家、唐家等,还有为数不少的中小工商业者。如此历史,使苏南在1949年***后,成为一个在***治上需要特殊处理的地区。以前的工业资本家和商人成了历次***治斗争的对象。据无锡县史,无锡县有1373个小工业者和小商人在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期间被错误地划为资本家(1980年得到),这些还不包括那些"符合"这一成分的人(中共锡山市委***史办公室编,1999:125)。这些人在***治运动中被批斗。在这种***治氛围下,强***府得以建立。①「米格德尔(migdal,1988)在他的影响广泛的著作《强社会和弱国家:第三世界的国家-社会关系和国家能力》里曾指出***是建立强国家的途径之一。这种***治氛围也催生了该地区意识形态上的保守性,干部害怕犯***治错误,尽可能求稳。正是因为苏南地方***府的强势和意识形态上的保守性,该地区成为全国最晚实行农村分田到户改革的地区之一,一直到1983年才全面实行分田到户,比大多数地区晚了3-4年。②「有学者(jin&qian,1998)用1983年时没有采用大包干家庭责任制的农户比例来测量社区***府的***治力量(politicalstrength)。基于这种测量,苏南社区***府的能力是非常强的。这种状况实际上也影响到改革开放后苏南发展道路的选择。一位在无锡市工作的干部说:"历次***治运动使人们对发展私营经济心存禁忌,甚至谈私色变,而发展集体经济则是***治上比较保险的做法"(访谈对象94)。
计划经济时代的经济(社队企业)和***治(强***府和意识形态的保守性)遗产使苏南在改革开放后选择了一条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那就是发展乡村集体企业。这条道路使地方(社区)***府能够继续发挥它的作用和维持它的权力。①「邱泽奇(1999)曾指出集体经济与地方威权主义和干部权力之间互相强化的关系。苏南的社区***府和官员继承了集体经济时代的遗产,同时又控制了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机会,限制甚至禁止民营企业的发展(新望,2002),他们非常积极的扮演了企业家的角色来建立和管理工业企业——诸如投资和担保、管理人员的挑选和任用、管理人员和工人报酬总分配的确定、企业之间的资金划拨、税后资金的再分配和运用,等等。②「很多学者都从不同方面提到了社区***府在发展乡镇企业中的作用,参看谭秋成(2003)的文献总结。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国内外的赞扬,苏南的干部曾自豪地宣称"社会主义在苏南".而城乡协调发展、工农业协调发展(以工补农)和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共同富裕)则是苏南模式受到赞誉的主要原因。但学者们也注意到了发展乡镇企业对地方(社区)***府和干部的益处(oi,1992;lin,1995;lin&chen,1999;邱泽奇,1999)。发展乡镇企业的结果之一是:社区***府和干部通过发展乡镇企业维持了对当地经济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这些影响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安排就业、提供公共福利、调节收入等。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直到很晚的时期(甚至在改制以后),社区***府还通过企业代扣代缴本地工人的税费(如农业税等)。同***府和干部的强势相对的是社区居民和工人的弱势。他们没有能力对社区事务施加影响,成为既定秩序的消极接受者。一个在***校工作的、长期研究苏南的学者(访谈对象6)称他们为"沉默的大多数".也就是说,***府与社区居民之间的权力依赖关系在改革后依然存在,甚至还得到加强。
因此,虽然苏南曾经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重镇,当地干部和社会舆论也曾经赞扬苏南模式中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然而,表面的平等并不能掩盖背后权力分配的倾斜。正如社会主义经济加强了国家及其人——行***官僚(bureaucrat)和技术官僚(technocrat)(即所谓"新阶级".参看djilas,1957)的权力一样(moore,1987),苏南的集体经济和***府主导型的发展加强了干部和乡镇企业经营者的权力。
在苏南,很多简单的事实都可以让我们看到强大的***府和干部的权力。如从壮观辉煌的***府办公大楼到影响极大的地方(社区)干部,从组织严密至村级的各级权力机构到人们对***府权力的认知,等等。
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苏南的村级干部一般都享有准国家干部的待遇,他们全职为村里工作。①「村在我国并不是一级正式的***府组织。根据我国宪法,村是自治组织,村干部来自农民,从位置上下来后一般的说会恢复农民身份。但在苏南,村干部享受很多国家干部享有的特权。在我做田野调查的时候,上级***府正考虑为主要的村级干部购买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而这些在过去则是国家正式干部才有的福利。也就是说,他们是职业干部。苏南的土壤上孕育了比其他地区更多的地方强人,这些强人影响甚至支配着当地的***治、经济和人们的生活。这种权力关系在干部与群众的日常互动中得到体现。例如,在一次口角冲突中,一位村***支部书记对一位村民语带威胁地说:"我要你去要饭,你就得去要饭".据该村民介绍,村支书蛮横地对待别人在他们村并不少见,因为"村支书掌握着好多村办企业,他可以让企业雇谁,也可以让企业不雇谁".
让我们再来看一看乡镇企业经营者与社区干部的关系,即经济精英与***治精英之间的关系。在苏南,我们观察到两个方面的现象。一方面,两个精英群体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乡镇企业经营者的地位随着时间推移而迅速上升,与干部讨价还价的能力增强。
由于乡镇企业集体所有而乡村***府又在许多关键方面对企业经营发挥影响,企业经营者和乡村干部的密切关系自不待言。最简单的事实是,乡镇企业的经营者由社区***府指派,代表社区***府管理企业,他们之间是资产所有者与人之间的关系(principle-agent)。一般情况下,社区干部会尽量把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安排到企业经营者的位置上。在相当一些地方,企业经营者或者是社区干部的亲属,或者是他们的朋友或亲信(ruf,1999;lin&chen,1999)。如在我所调查的一个村,村支书把他的哥哥派到村里赢利最好的企业(公墓)做负责人,同时把他的老婆派去做财务;村里的采矿场则包给了他的亲信(访谈对象9,该村村支书)。与此同时,两个群体之间也存在着频繁的流动。在村一级,村干部和村办企业经营者交叉任职的情况非常普遍,有相当部分村的支部书记或村主任兼任企业的负责人,或者由企业经营者兼任村干部。①「关于这一现象,请参看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无保"调查课题组,1999.在乡镇一级,虽然兼职的情况比较少见,但乡镇干部和乡镇企业经营者之间的流动也是存在的。乡镇***府的工作人员或退下来的村干部(尤其是支部书记),经常会被安排到镇办企业任职,企业的经营者有时也会被提拔到***府部门工作。例如,在五陶镇那力村,1985年以后先后退下来的6位村支书中有2人被安排到镇办企业任职。②「当然,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和企业经营的逐渐专业化,这种现象在乡镇企业的后期越来越少。社区干部和乡镇企业的经营者共同构成了支配当地***治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也正因为如此,苏南的经济曾被广泛地称为"干部经济"或"精英经济".
另一方面,随着时间推移,乡镇企业经营者逐渐成为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力量,在当地权力结构中的地位优势变得非常显著,他们同***府和干部讨价还价的能力也越来越强。由于乡镇企业在该地区经济中的比重和重要性,乡镇企业的经营者在地方经济和社区中本来就举足轻重。
这种优势地位,随着他们借助经济地位积累起的在各界的关系网络而加强:他们利用工作和生意关系,加强与生意伙伴的商业网络;通过借贷往来,形成了与银行的密切关系;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府官员进行投资,从而建立起了在***界的人脉网络。其结果是他们在社区的影响与日俱增,尤其是那些规模较大的企业的经营者。他们中有些人甚至不把社区干部放在眼里。例如在那力村,村里根本不能节制其最大的企业的厂长(来自访谈对象78,该村会计);在万光镇,几个大企业的厂长经理也不怎么买镇领导的账,因为他们上可"通天"——认识市里甚至省里的领导(来自访谈对象39,乡镇企业局干部)。有的乡镇企业经营者,利用他们在上级***府那里的人脉关系,左右社区***府的人事任命。我所熟悉的一个村办企业的厂长就通过他跟镇领导的密切关系左右村里的人事安排,不仅村支书要在很多方面让着他,他还帮忙把他的亲戚放到了村主任的位置上(来自访谈对象40,企业厂长;访谈对象80,村主任)。
社区干部与乡镇企业经营者的密切关系影响到改制的方式和参与主体,在一些情况下,甚至不排除两者合谋寻租的可能性,即乡镇企业经营者通过贿赂官员,从而以优惠的价格得到企业。两者的密切关系也可能使他们一起排除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另一方面,经营者们的优势使他们有能力在改制时影响***府采取有利于他们的改制方案。也就是说,经济精英已经可以侵蚀干部的权力,影响***府决策的自主性。
了解到***府和人民之间倾斜的权力关系和乡镇企业经营者与干部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经营者的优势地位,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改制在这一地区会采取这种不透明的方式了。不透明的改制不是偶然和随机的选择,恰恰相反,它反映了当地的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它是威权体制和精英***治的产物,是经营者与干部密切关系的结果,是经营者优势地位的必然反映。***府相对于人民的强势,使它意识到不透明和不公正的改制不会遇到工人和当地居民的反对和挑战,正像过去***府主导了所有重大的决定而没有遭到人民的挑战一样,在他们的记忆中不存在人民挑战的历史,因而才敢于勇往直前。
在五陶镇,***书记在决定了改制方案后召集了一次***府工作人员的会议。在会上他宣布了决定,要求大家理解并支持改制。
虽然一些人私下里对改制有不同意见,但没有一个人敢于公开表达。这样改制的动员就算开始了。对于工人和社区居民来说,他们连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都没有,更不用说挑战了。(访谈对象57,镇干部)
相比之下,温州从计划经济时期继承的遗产是薄弱的集体经济和弱势的***府。改革开放后,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则出现了新型的***府与人民之间的权力关系;乡镇企业经营者也根本无法取得像苏南乡镇企业经营者那样的优势地位来与社区***府讨价还价。与苏南相反,温州处于原社会主义再分配体制的边沿地带。该地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一直到90年代才通铁路),离中心工业城市遥远,加之曾长期处于对台前线的位置,***后的相当长时期内国家的投资微乎其微。从1949年到1981年,国家对温州的投资只有6亿多,相当于同时期国家对宁波投资的1p4(单东主编,2000:112)。结果是,国有部门非常弱小,集体经济极其薄弱,人民生活非常贫困(张仁寿、李红,1990)。据统计,1978年温州的人均耕地只有0.52亩,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p3;农民人均收入只有113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省5个贫困县中有3个在温州(袁恩桢编,1987);1980年人均财***收入只有30元,相当于无锡的1p10(参看表5)。其发展的最初条件即是一个弱势的***府和薄弱的集体经济。在这种条件下,地方***府连维持基本的职能都很勉强,更不用说发展集体经济了。
温州因长期远离***治中心,再加上贫困的经济基础,其经济和***治地位的重要性不像苏南那样高(苏南长时期以来为***治中心和其他地区提供农业剩余,所谓"苏湖熟,天下足"),因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处于相对被忽视的地位。从50年代的对台前线,到""中武斗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一些干部死于武斗,省***府不得不一度派***队去维持秩序。参看温州市志编纂委员会,1998),一些地方的***府处于瘫痪状态,无法维持起码的社会治安。一直到80年代初,温州仍以混乱著称。
1981年,曾有两个国家高级领导人指示浙江省解决温州的治安问题(杨海鹏、翟明磊,2001)。温州80年代初的市委书记曾是浙江省主管***法的书记,他到温州的使命之一就是恢复温州的社会秩序。
资源条件和历史遗产迫使温州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苏南的发展道路。在过去的20多年里,企业家或者说人民一直是温州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如果说苏南的发展动力来自于上边(***府和精英)的话,那么温州发展的动力则来自于下边。***府既然没有能力发展集体经济,为百姓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也就不能理直气壮地"控制"老百姓自发的"致富"冲动。换言之,***府之弱势控制反而使温州地区的发展具有了相当程度的自由空间。从""后期开始,温州就有人为了生存陆续外出寻求机会,做些城里人不愿干的事,如贩卖小商品、理发、补鞋、做木匠、铁匠等;或者在家里从事地下工业和商业,如弹棉花、搞土纺织等。很多访谈对象都有到外边做小生意的历史。一位60多岁的农民说他早在60年代就外出到江西等地卖糖果和其他小商品。到70年代末期,温州已经有号称"10万大***"的购销员队伍,同时有数十万人在温州从事家庭工业。
用艾伦·刘的话来说,温州的发展可以用三个m来概括:群众的首创性(massinitiatives)、流动(mobility)和市场(markets)(liu,1992:699-700)。群众的首创性是温州模式的根本特色,***府只是起了一些支持和补充的作用,比如说***策上对当地一些比较超前的做法给予合法性支持,帮助企业家获得必要的证照,等等。有些国内的学者和温州当地的百姓甚至认为温州的发展得益于温州***府早期的"无为而治".①「当然,温州地方***府还是做了一些制度上的创新,藉此支持和合法化当地群众的社会实践。比如说,他们在早期合法化和规范化了"挂户"实践,后来又通过对股份合作制的有创造性的定义合法化了民营企业。市场,而不是***府,成为引导和左右人们经济活动和生活的核心机制和力量。市场机制决定了温州人的机会基本平等,谁都可以通过努力工作和个人能力获得成功,因而出现了面广量大的民营企业。也正因为如此,相对于苏南的"干部经济"或"精英经济",温州的经济被人们称为"老百姓经济"或"人民的经济".
群众首创性的实践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催生了一个新的社会力量,型塑了人民与***府之间新型的经济关系。在***府的控制以外,出现了一个为数众多而又日渐强大的企业家群体。到1986年,已经有大约1p5的人口从事工商业,出现了14603个家庭企业或合伙企业,470个专业市场。民营企业的总数在2000年约达到4.7万家,个体工商户约达到20万户(胡宏伟、吴晓波,2002)。由于民营经济本身的特点,再加上改革早期税收的不完善,人民迅速富裕起来,而***府的财***收入则在80年代增长缓慢(参看表5)。根据统计,从1980年到1990年,财***收入占gdp的比重一直在10%左右徘徊。②「根据2001年《温州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参看温州市统计局,2001)。袁恩桢也记录了大量关于百姓迅速富裕而***府却相对贫困(民富官穷)的例子。例如,在苍南县钱库镇,1985年实现的工业税收只占当年总销售额的0.767%(袁恩桢编,1987:255-256)。直到今天,虽然很多温州老百姓已脱贫致富,但很多乡和村***府的办公条件仍然简陋得难以想象。在一个村子里,村委租了庙里的一间房子作为办公室,所有的办公用品就是两张桌子和几把椅子;虽然村中家庭电话已基本普及,但村委会连部电话都没有。
在另一个村子里,村支书把厂里的一间房子拨出来作为村办公室(他自己是个老板)。这样的事情在苏南是不可想象的。
新的社会力量的出现和新的经济关系的形成,影响甚至决定着此地的权力格局。一方面,不同于苏南的威权***府和精英***治,温州逐渐出现了人民和***府之间相对均衡的权力关系。因为人民不是主要从***府那里获得生存和致富的机会(即他们不对***府存在依赖),因而也就敢于挑战***府的权威。如第一例农民状告县***府的案子;第一次村民成功罢免村主任的事情;第一次农民状告***府"不作为"的案子;等等(胡宏伟、吴晓波,2002)。面对这样的人民,地方***府也不可能像苏南的***府那样具有支配地位,他们必须相应地调适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在与人民的博弈中达到一种平衡。一位长期在(龙港)镇***府工作的干部曾经深有体会地说:"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府;反过来,有什么样的***府就有什么样的人民".***府在做决策时必须相对慎重,尽可能把各方的利益纳入考虑范围。
另一方面,乡镇企业经营者在温州根本无法取得像苏南那样的优势地位,他们与***府讨价还价的能力也极其有限。由于存在众多的民营企业,乡镇企业经营者无非是无数企业家中的一小部分(而且可能是并不非常优秀的一部分),他们在社区中的影响也就非常有限。以虹桥镇为例,2000年该镇销售额排前20名的企业中,镇办企业只有一家(该企业正酝酿改制。别的已经改制的镇办企业也没有一家进入前20名),其他的都是私营企业。因而乡镇企业经营者根本不可能像苏南乡镇企业的经营者那样通过向***府施加影响,让改制完全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进行。社区***府也不敢做出这样的选择。道理很简单:如果改制不透明的话,那些靠自己的努力而获得成功的民营企业家就会挑战:"为什么我们辛辛苦苦地挣钱,他们却可以通过占集体的便宜而致富呢?"(访谈对象180,民营企业家)结果是,温州的地方(社区)***府在改制时倒是可以不受乡镇企业经营者的左右,表现出了相当的自主性。
虹桥一镇办企业的厂长就曾这样说:"改制是***府行为,企业自己做不了主。但***府事太多了,管不过来。元件厂(另一镇办厂)嚷嚷几年了都还没改,我们也只能等着。"(访谈对象174)虹桥镇主管企业改制的官员的话正好揭示了***府的担心和考量。他说他们这里的改制必须公开和公平,如果不公开和公平,工人和当地居民就会有意见,别的私营老板也会有意见,甚至会抗议。"适当的优惠(给新所有者)是可以的,但不能偏得太多。***府部门谁都不敢操纵改制过程,把企业转给他们自己喜欢的人"(访谈对象181)。
事实上,他的担心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对当地***府与人民的关系的认知,基于对过去经验教训的总结。前边提到的***制品厂改制时就遇到了挑战。虽然镇***府采取公开拍卖的方式对该企业进行了改制,虽然工人们得到了相应的补偿,但因为中间操作上的瑕疵,工人们认为他们应得到更大的份额,因而进行了抗议,有些人还到上级***府部门上访,要求对改制进行调查。这些抗议使***府在后来的改制中更加慎重(访谈对象181,镇***府官员)。
五、改制方式对资产定价的影响
同前述的改制结果(怎么转,转给谁)受制于改制方式一样,资产价格也直接受改制方式的影响。在苏南,不透明的改制为现任经营者制造了改账和侵蚀公有资产的机会,客观上激励了转移和隐藏公有资产的行动。其结果是低价出售变成了普遍性的做法。两个方面的因素导致了这个后果。一方面,企业转给现任的经营者基本确定,几乎没有悬念;另一方面,最后的改制价格由正式的资产评估来决定。这样,几乎所有的经营者都通过改账或别的转移资产方式来达到有利于自己的结果。操控的手法多种多样,有些人压低资产和夸大负债,有些人把资产转移到下属子公司或关联企业,还有人直接隐藏有价值的资产或设备等,不一而足(参看史易、赵小剑,2001)。所有这些操控的目的是降低企业的账面资产,以便最后取得好的价格。如那力村一位改制老板(原来村办企业的厂长)不无自豪地告诉我,改制时他把账做出了大约25万的净债务,这样在改制后的5年内他就可以免缴土地使用费(以抵消债务)。根据他的看法,改制时没有不做账的,做的"漂亮不漂亮"完全取决于经营者有多"聪明"(访谈对象40)。
从表1、表2和表3,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最后改制时卖出的价格,以及现任的经营者们以什么样的价格得到了他们经营的企业。固定资产大致反映企业的规模,资产-负债数也大致是最后的成交价。如果数字为正,那么新的所有者要拿出资金来购买;如果数字是负,说明该企业负债大于资产,当地***府还需要承担部分债务。在五陶镇,在16个我们掌握信息的镇办企业中,有7个负债大于资产,这意味着镇***府在把所有的资产转移给他们以后,还要帮他们还清多出来的负债(***府一般通过免收土地使用费和其他资产使用费来补偿新的所有者)。总体上来说,镇***府只能从出售的18个总固定资产为1个多亿的企业中收取大约2百多万的资金。这些信息还不包括剩下的三个当时还未完成改制的企业,其中有两个严重亏损。最差的一个总负债在1亿以上,镇***府正考虑让它破产,若如此,银行将遭受严重的损失。相比之下,万光的情况要好一点,在我们所调查的22个镇办企业中,13个有净资产,尽管总量并不大。镇***府只能从出售的23个企业中收取667万现金。与此同时,表上未列出的另外两个破产企业总负债达到了3500万。
至此我们可以说,苏南的改制基本上是一个白送(giveaway)的改制,即新的所有者基本上不用付出什么资本,就白白地得到了企业。当地称这种改制为"零资产转移",意指新的所有者只需在得到所有资产的同时,承担所有的负债就行了。因而也就不奇怪为什么改制以后苏南一夜之间就出现了一批百万富翁。
相比之下,温州的公开竞争则使得这个问题不那么严重。①「有些学者(如张***,2003)认为乡镇企业改制过程中的企业价值人为低估、集体资产流失的根源并不在改制本身,而在于与改制配套的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尚未建立健全。作者对这种论断并不认同。本文力***揭示改制方式影响资产定价这一现象及其成因。因为现任的经营者自己也不敢完全确定他是否能够在最后的竞标中胜出,他们没有那么大的动机去改账(结果可能是为别人做了一锅饭)。同时,其他方式的资产转移也因为当地***府比较紧密的监控、别的管理人员和工人的监督而变的不太可行。最后,公开竞争一般情况下都提高了基点价,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低价贱卖公有企业的情况,正像前述***制品厂的例子展示的那样。这支持了罗兰德(roland,2000:246)的论断:竞争性的投标能够有效地缓解内部人控制和信息约束的问题。
六、结论
本文分析了苏南和温州乡镇企业改制背后的***治约束。尽管财***约束、监管约束和信息约束能够部分解释两地改制方式的差异,但根本原因是两地面临的不同的***治约束,即***府和人民之间的权力关系,以及两个精英群体(干部与乡镇企业经营者)之间的权力关系。两个地方***府不同的社会治理行为和地方权力关系,解释了什么样的改制方案被提出以及有效地得到实行。苏南不透明的改制是当地倾斜的权力关系——地方(社区)***府和社区精英控制和支配了***治和经济资源、大多数人没有参与权力的必然结果。温州相对透明的改制,反映了当地***府和人民之间新型的相对均衡的权力关系,这种权力关系是群众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和民营企业发展的结果。
从表面上看,苏南近乎"休克疗法"的改制似乎是一场***性的变革,但它恰是过去社会主义时期和乡镇企业发展阶段形成的自上而下的权力关系和制度安排的必然产物。改制过程彰显了这种制度安排赋予干部的权力资源和优势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干部和经营者结盟兑现p消费其权力资源(寻租)的途径。同样道理,温州相对透明的改制也是其历史遗产和权力关系的产物:传统社会主义时期薄弱的集体经济基础使得温州在市场机会来临的时候走上一条自下而上的人民(或企业家)主导选择的发展道路;而恰是这种选择,衍生出了一种新型的权力关系,催生了一个相对***和强大的企业家阶级,并开始形成一种精英竞争的阶级关系与社会***治格局。由此不难看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构转型表现出了其路径依赖的特征,即:以往的权力结构和制度遗产影响着转型的发展选择及其社会***治关系。
苏南的改制对财富分配产生了重大影响,造成一个两极分化的社会结构。改制成了新旧秩序的分水岭。原来乡镇企业里管理者和职工的关系在改制后出现了变化:经营者变成了资产所有者,工人变成了打工仔;两者的收入差距迅速拉开,如据作者对那力村的调查,1987年村办企业厂长经理的收入大约是工人的5倍;而在2001年,改制后的企业所有者与工人的收入差距达到了大约30倍,一个厂老板的收入甚至是其150个工人收入的总和(zhang,2003a)。两者的关系出现了剥夺与被剥夺的质性变化。在集体积累的基础上,一些原乡镇企业的厂长经理迅速致富,成为当地的富人,苏南原来规模企业的经营者变成了当地的大企业(资本)家。改制以前社区中倾斜的权力关系逐渐转化成为倾斜的财富分配关系;过去宣称的苏南的共同富裕被一个日益扩大的收入两极分化的格局所取代。
改制方式的选择也可能对两个地方的***治前景发生影响。苏南的历史遗产和改制后迅速出现的两极分化的社会结构使精英联盟成为可能。①「在我的博士论文中我对精英联盟的前提、机制和实现路径有详细的讨论(参见zhang,2003b)。我也会在以后的文章中专门讨论这些问题。这里只是粗略谈及改制的***治后果。如以上所分析的,苏南的***治格局本来就是一个精英***治的格局,改制后这种局面很可能会持续并进一步加强。从历史角度看,获致财富的途径使苏南的企业家在***治上容易变得保守。以不公正的方式获致财富变成了苏南"管理型资本家"(即原来乡镇企业的经营者通过改制而变成的资本家)的"原罪"."管理型资本家"不是成为人们羡慕和景仰的对象,而是成了人们憎恨和嫉妒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同***府官员结盟,维持现有社会秩序就成了苏南企业家的利益所在。
与此同时,苏南社会结构的两极分化也为精英联盟提供了可能性和动力。处在社会顶端的少数几个当权者和少数几个有钱人总是更容易实现联盟(当然不一定是正式的)。正如奥尔森所分析的,"特殊利益"小群体,或者说"既得利益者",常常能自愿组织起来采取行动支持其共同利益(曼瑟尔·奥尔森,1995:30,151)。在苏南,经济精英要保持其经济方面的支配地位,而官员们则希望保持其权威。为达到这一目的,双方都需要将民众保留在原来的位置,防止更多的人参与到当地***治生活中。这种联盟关系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地方威权主义。苏南仍由***府控制和社区精英主导的村级选举正好反映了这一***治现实(zhang,2003b)。因此,我并不同意邱泽奇(1999)关于乡镇企业改制宣告了地方威权主义的终结的论断。事实也逐渐表明,改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地方***治精英和经济精英的传统的领导-从属关系(即乡镇企业受乡镇***府管理、经济精英服从***治精英),使得经济精英获得了更显赫的地位,两个群体之间的关系也较改制前有所疏远,但由于他们的历史性联系,更重要的是在新的形势下两个精英群体的相互需要,精英联盟有着非常现实的可能性。①「康晓光(2002)在分析90年代以来中国***治的发展走向时提出,精英(***治精英、经济精英和知识精英)联盟已成为当今中国的***治现实。他的研究着重从宏观层面描述,而我的研究则是微观的实证研究。经济精英需要***治精英帮助他们提供好的经营环境、稳定社会秩序、对付外在的和上边的掠夺等;而***治精英则需要经济精英帮助他们完成经济发展目标。如在改制以后,苏南很多地方的***府都提出了"为企业服务"的口号,把服务企业作为工作的重要目标;而苏南在历史上形成的强大的干部考核机制则为***治精英同经济精英的结盟实现,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②「据作者对许多地方的研究和观察,苏南的干部评估机制是最强大的。
相比之下,温州的发展道路及其由此而形成的阶级结构和权力关系则使精英竞争成为可能。温州快速成长的私营企业催生了一个相对***和强大的企业家阶级,他们以其强大的经济资源优势,成为地方社会治理及社会***治生活中一支难以替代的力量,对***府行为产生了潜在的、巨大的影响。如前所述,温州的私营企业是在***府控制之外大量成长起来的。正是由于地方***府没有能力发展当地经济,特别是发展集体企业,才为私营企业留下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数量迅速增多,规模日益扩大,企业家阶级也随之成长壮大。他们对***府治理有强烈的要求,如提高效率、改进服务,获得更大的***治参与空间等。近年来大量出现的由企业家组织的商会和协会,承担了一些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协调功能。这说明这种由经济领域的活动向***治空间发展的潜力完全可能变成现实。
另一方面,温州的私营企业家们也没有苏南"管理型资本家"那样的历史和心理负担。他们是靠市场机遇和自己的努力而致富,从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在温州,成功的民营企业家往往成为人们羡慕和追求的对象,整个社会对富人和财富的理解和容忍程度也相对较高。这一事实使得企业家阶级更为自信。因此他们没有任何理由害怕竞争。
从社会结构上来说,温州面广量大的企业家阶层(温州的社会结构呈纺锤状,中间大两头小,参看zhang,2003a;胡宏伟、吴晓波,2002)和社会流动的频繁也使得精英竞争更具可能性。根据集体行动的逻辑,来自成员之间的竞争要比人数众多的自发群体更有可能组织起来并形成联盟。企业家之间围绕着市场、权力、地位、声望等的竞争,促使地方(基层)***治和社会出现了竞争性的格局,如,温州的村级选举正是因为有大量富人的参与才变得非常激烈(zhang,2003b)。也就是说,不同于苏南的经济精英与***治精英的联盟,在温州,经济精英对***府加以制约的要求和经济精英之间的激烈竞争已经成为一个相当突出的社会***治生活现象。
参考文献:
陈吉元编,1989,《乡镇企业模式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范从来、路瑶、陶欣、盛志雄、袁静,2001,《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模式与股权结构的研究》,《经济研究》第1期。
冯曲,2000,《从资金筹集机制看乡镇企业改制:制度变迁动力学的一个案例》,《改革》第5期。
韩云,2000,《乡镇企业积累机制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胡宏伟、吴晓波,2002,《温州悬念》,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黄少安、魏建,1999,《诸城"二次改制"的考察》,《改革》第2期。
姜长云,2000,《乡镇企业产权改革的逻辑》,《经济研究》第10期。
康晓光,2002,《中国:改革时代的***治发展与***治稳定》,《当代中国研究》第3期。
曼瑟尔·奥尔森,1995,《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秦晖,1997、1998,《十字路口看乡企——清华大学乡镇企业改制问题调查研究报告》,《改革》1997年第6期(上)、1998年第1期(下)。
邱泽奇,1999,《乡镇企业改制与地方威权主义的终结》,《社会学研究》第3期。
单东主编,2000,《浙江非国有经济年鉴》,北京:中华书局。
史晋川、金祥荣、赵伟、罗卫东编,2002,《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温州模式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史易、赵小剑,2001,《苏南寓言》,《财经》第5期。
谭秋成,1999,《乡镇集体企业中经营者持大股:特征及解释》,《经济研究》第4期。
——,2003,《转型时期乡村组织行为与乡镇企业发展》,《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
温州市志编纂委员会编,1998,《温州市志》,北京:中华书局。
无锡市统计局编,1991,1996,1997,1998,1999,2000,2001,《无锡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无锡县志编纂委员会(谈汗人主编),1994,《无锡县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温州市统计局编,2001,《温州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新望,2002,《期待一个什么样的新苏南?》,个人网站。
徐志明,张建良,1997,《乡镇企业资金的高速增长及效益下滑——江苏省苏州市乡镇企业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第3期。
杨海鹏,翟明磊,2001,《温州"自费"改革的悲喜》,《南方周末》7月19日。
袁恩桢编,1987,《温州模式与富裕之路》,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张***,2003,《农村金融与乡镇企业民营化:一个文献综述》,《改革》第4期。
张***、冯曲,2000,《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改制的一个分析框架》,《经济研究》第8期。
张仁寿、李红,1990,《温州模式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张维迎、栗树和,1998,《地区间竞争与中国国有企业的民营化》,《经济研究》第12期。
赵顺鹏、朱知喜,2000,《超前与裂变:走近乐清的改革开放》,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中共锡山市委***史办公室编(顾伟伦、宿浩良主编),1999,《锡山市社会主义道路50年》,锡山:锡山市第二印刷有限公司。
支兆华,2001,《乡镇企业改制的另一种解释》,《经济研究》第3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无保"调查课题组,1999,《中国村庄经济:无锡、保定22村调查报告(1997-1998)》,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
周尔鎏、张雨林,1991,《城乡协调发展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周海乐、周德欣主编,1996,《苏锡常发展特色研究》,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邹宜民、戴澜、孙建设,1999,《苏南乡镇企业改制的思考》,《经济研究》第3期。
byrd,william&linqingsong(eds.)1990,china''''sruralindustry:structure,developmentandrefor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
cai,yongshun2002,"relaxingtheconstraintsfromabove:politicsofprivatizingpublicenterprisesinchina."asianjournalofpoliticalscience,vol.10,no.2.
chen,hongyi2000,theinstitutionaltransitionofchina''''stownshipandvillageenterprises.ashgatepublishingcompany.
djilas,milovan1957,thenewclass.newyork:fredricka.praeger.
evans,peter,dietrichrueschemeyer&thedaskocpol(eds.)1985,bringingthestatebackin.cambridge:universityofcambridgepress.
ho,samuel,paulbowles&xiaoyuandong2000,"lettinggoofthesmall:ananalysisoftheprivatizationofruralenterprisesinshandongandjiangsu."ubcinstituteofasianresearch,centerforchinesereserch,workingpaper,vancouver,bc.
ho,samuel,xiaoyuandong,paulbowles&fionamacphail2002,"privatizationandenterprisewagestructuresduringtransition:evidencefromruralindustryinchina."economicsoftransition,vol.10(3).jefferson,gary&rawski,thomas1994,"amodelofendogenousinnovation,competitionandpropertyrightsreforminchineseindustry."workingpaper#289,departmentofeconomics,universityofpittsburgh,pittsburgh,pa.
jin,hehui&yingyiqian1998,"publicversusprivateownershipoffirms:evidencefromruralchina."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vol.113,no.3.
kung,jameskai2sing1999,"theevolutionofpropertyrightsinvillageenterprises:thecaseofwuxicounty."injeanoi&andrewwalder(eds.),propertyrightsandchina''''seconomicreform.
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
li,hongbin&scottrozelle2003,"privatizingruralchina:insiderprivatization,innovativecontractsandtheperformanceoftownshipenterprises."thechinaquarterly,no.176.
li,hongbin2003,"government''''sbudgetconstraints,competition,andprivatization:evidencefromchina''''sruralindustry."journalofcomparativeeconomics,vol.31.
lin,nan1995,"localmarketsocialism:localcorporatisminactioninruralchina."theoryandsociety24.
lin,nan&chih-joujaychen1999,"localelitesasofficialsandowners:shareholdingandpropertyrightsindaqiuzhang."injeanoi&andrewwalder(eds.),propertyrightsandchina''''seconomicreform.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
liu,alan1992,"the''''wenzhoumodel''''ofdevelopmentandchina''''smodernization."asiansurvey32,no.8.
liu,ya2ling1992,"reformfrombelow:theprivateeconomyandlocalpoliticsintheruralindustrializationofwenzhou."chinaquarterly130.
ma,rongetal.(eds.)1994,investigationsonchina''''stvesinthe1990s.hongkong:oxforduniversitypress.
mcmillan,john&barrynanghton1991,"howtoreformaplannedeconomy:lessonsfromchina."oxfordreviewofeconomy8(1).
migdal,joel1988,strongsocietiesandweakstates:state2societyrelationsandstatecapabilitiesinthethirdworld.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
mills,c.wright1959,thesociologicalimagination.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
moore,barrington1987,authorityandinequalityundercapitalismandsocialism.oxford:claredonpress.
nolan,peter&dongfuren(eds.)1990,marketforcesinchina:competitionandsmallbusinessthewenzhoudebate.london:zedbooks.
oi,jean1992,"fiscalreformandtheeconomicfoundationsoflocalsatecorporatisminchina."worldpolitics45(oct.).
——1999,"thedecadesofruralreforminchina:anoverviewandassessment.thechinaquarterly159.
park,albert&minggaoshen2003,"liabilitylendingandtheriseandfallchina''''stownshipandvillageenterprises."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71.
parris,christen1993,"localinitiativeandnationalreform:thewenzhoumodelofdevelopment."chinaquarterly134(june).
pfeffer,jeffrey&geraldr.salancik1978,theexternalcontroloforganizations:aresourcedependenceperspective.newyork:harperandrow.
roland,gerard2000,transitionandeconomics:politics,markets,andfirms.cambridge,ma:mitpress.
ruf,gregory1999,"collectiveenterprisesandpropertyrightsinasichuanvillage:theriseanddeclineofmanagerialcorporatism."injeanoi&andrewwalder(eds.),propertyrightsandchina''''seconomicreform.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
walder,andrew1995,"localgovernmentasindustrialfirm:anorganizationalanalysisofchina''''stransitionaleconomy."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101.
whiting,susan1999,"theregionalevolutionofownershipforms:shareholdingcooperativesandruralindustryinshanghaiandwenzhou."injeanoi&andrewwalder(eds.),propertyrightsandchina''''seconomicreform.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
——2001,powerandwealthinruralchina:thepoliticaleconomyofinstitutionalchange.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wong,christine1992,"fiscalreformandlocalindustrialization:theproblematicsequencingofreforminpost2maochina."modernchina18.
xu,chenggang1995,adifferenttransitionpath:ownership,performance,andinfluenceofchineseruralindustrialenterprises.newyork:garlandpublishinginc.
乡镇企业管理论文例2
我国的乡镇企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20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日趋严重,并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可忽视因素。因此,提高乡镇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我国进行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必须把乡镇企业环境管理放在战略的高度上予以重视。
1乡镇企业建立环境管理的内涵
环境管理是指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和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通过全面规划,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各部门、各社会集团和个人有关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使社会经济发展在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乡镇企业环境管理的对象,首先是人们的意识和行为。通过诱导、约束和协调人的行为,来调控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使其功能、结构和运动过程有序化。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但其调控的对象却是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
2乡镇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2.1环境管理体系是治理农村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制和经济调控手段不健全,乡镇企业为了占有市场,往往进行自发性、盲目性的发展;急于脱贫,急功近利,只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不顾社会整体利益,不从长远角度考虑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在决策上形成“盲区”;盲目搞建设、上项目、上产品,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形成点多面广的污染源,使环境污染增加。而且,乡镇企业主要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高污染的粗放经营型,生产技术水平低,工艺落后,设备简陋,资源和能源利用率低下,产生大量“三废”,导致各种污染物排放量过大。尤其许多乡镇企业是技术水平低的小造纸、小制革、小化工和小冶炼等大耗水工业,主要靠拼资源、拼设备、拼人力实现经济增长,缺乏治理“三废”的技术装备,大量工业污染物未经任何处理或简单沉淀后直接排入乡村河道,造成水体大面积污染。在乡镇企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水体水质普遍是Ⅳ类、V类甚至是劣V类。在河南、湖北,个别村庄因饮用水污染出现了“癌症村”,一些村民也由此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水体污染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农村的农业生产环境、农民生活环境甚至广大村民,都成为乡镇企业“三废”污染最直接、最严重的受害者,而农产品的广大消费者则成为污染的间接受害者。
2.2环境管理体系是弥补目前体系不足的重要途径
由于我国广大农村交通不便、通讯手段落后,布局分散,规模较小,许多管理城市环境的成熟办法难以实施。比如目前乡镇企业普遍是中小工业企业,有的甚至是家庭手工作坊式生产,遍布全国各地,不可能普遍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或直接监测为依据执行排污收费制度。而且许多县、乡(镇)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人员素质、技术设备等不满足要求,传统的依靠环保部门直接监控的环境管理体系对乡镇企业也收效甚微。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管理环境的压力,乡镇企业建立自己的环境管理体系是一明智之举,也有着其必然性。
2.3环境管理体系是满足“绿色市场”的竞争要求的重要途径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立法的“绿色化”要求乡镇企业加强环境管理。国际上“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要求乡镇企业如果想将其产品(服务)打入国际市场,就必须重视环境保护,推行绿色管理,塑造绿色形象,努力开发绿色产品。同时国内绿色消费意识的增强,迫使乡镇企业加强环境管理。我国针对一些乡镇企业污染严重的现状,出台了《关于加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规定》,把乡镇企业的排污量纳入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实施污染排放总量控制,严禁引进和新建污染严重的生产项目,对现行污染严重的小型造纸厂、制革厂、染料厂等乡镇企业责令其关闭或转产,要求新建乡镇企业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等。
3乡镇企业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瑞然农村地域广袤,对污染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但乡镇企业所产生的污染总量已经远远高出自然所能承受的范围,其增长势头仍然让人担忧。与其它工业企业相比,造成乡镇企业环境问题有其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1)环保意识缺乏是乡镇工业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主要表现在:①环保意识淡薄。不少地区的农村干部与乡镇工业职工对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缺乏应有的认识,对保护环境不会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而只是被动应付。同时很多农村居民对环境问题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相当多的农民对于资源的认识还停留在“自然界恩赐”的水平;②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识。一方面,环境保护的战略重心过于偏向城市环境;另一方面,对乡镇工业与环境保护要协调发展的战略认识不足。当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发生冲突时,往往只顾前者,其至为了前者而通过行***手段阻止环境***。
(2)乡镇环境容量有限,管理体系不健全是乡镇工业环境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农村地域虽然辽阔,但是其生态环境是低层次的生态循环系统,农村生态环境是脆弱的,这就决定了农村环境容量的有限性。农村环境容量的有限性要求乡镇工业发展必须在环境容量许可的范围内发展,不能只顾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
4对策及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环境意识,增强社会监督。在目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公众环境意识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应广泛宣传《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增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意识,特别是乡镇企业环保法规建设和环境教育,引导乡镇企业的广大职工学习环境保护知识,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检举和揭发各种违反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的行为。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新闻媒介宣传和组织各种学习班等活动,发挥新闻监督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广泛深入地宣传环境保护的方针、***策、法律、法规,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和企业人士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综合决策能力,克服与传统粗放式经营相联系的思想和做法,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风尚,使广大农民意识到保护自己生活环境的重要性。
(2)增加投资力度,保障环境管理体制顺利实施。应加大***府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争使环保投资与GDP的比重达到1%,进一步完善份税制,财***管理体制,适当提高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中地方分成比例,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转移支付力度,特别是省对市、市乡的转移支付。在每年的地方财***预算交排上保证基层环保部门的正常开支需要,使环保部门在查处污染企业时不再有顾虑。同时积极鼓励民间资金投资环境保护事业,对其进行***策上的优惠,使其迅速产生效益,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环保产业;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费改税,将排污费,改为环保税,使治污资金能有一个稳定的来源;积极探索排污权的交易,通过经济手段使污染企业自觉减少排污量,实现排污总量的控制;改变对***府官员的考核指标,在试点城市的基础上积极推广“绿色GDP”,通过经济手段减少环境污染。
(3)重视城镇和工业区规划。从乡镇工业发展历程来看,乡镇工业污染蔓延的原因均源于杂乱分散的工业布局。在乡镇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落后,分布分散的情况下,难于建设集中的基础设施,环境污染难以控制,这些均制约了乡镇工业升级换代的步伐,影响了规模经济效益和小城镇的建设与繁荣。因此应调整乡镇企业布局和发展大批中小工商业城市,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逐步形成相对集中、布局合理的工业区和工商业城镇,继续推动乡镇企业点源治理,把改善乡镇工业布局,推动工业区的建设当作乡镇环境管理的一项首要任务。
(4)加大环境立法和***力度,建立乡镇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加强环境管理,健全环境管理机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首先应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完善和健全环保法规,加强环境管理。其次,应建立环境管理网络,把环境管理纳入乡镇企业管理的轨道,各级环保部门应加强环境管理的力度,认真执行“三同时”和新、改、扩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控制环境污染,认真执行《关于加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定》等法规,并通过合理规划,促进乡镇企业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5)转变经营思想。建立低消耗、高效益的经济结构。环保法制和标准的不断完善制约着许多按现有方法生产的产品的贸易,同时也给许多产品尤其是有利于环保的产品创造一个巨大的贸易机会。这就要求乡镇企业经营者切实转变经营思想,树立绿色营销观念,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许多工业化国家的经验表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当地资源和传统工艺的特点,确定发展方向,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设备和工艺,大力推广科技进步和清洁生产,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高的产业比重,是缓解和控制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
乡镇企业管理论文例3
[论文摘要:人力资源管理,在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舍弃表象因素,对“黑箱”进行解构,揭示不同管理模式的最终决定因素,找出内在的因果关系规律,是目前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深化研究的突破点。本文试***采取“先归纳、后演绎”的方法,对东方的日本企业和西方的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先归纳探究其模式产生的根源,再从中国乡镇企业这一特定对象所面临的输入因素出发,演绎推导出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输出特征。] 一、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特点比较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可以通过配置的方式、管理的手段、使用的原则、激励的措施四方面,进行概括和描述。 (-)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 这里谈到的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形成的,至今仍是美国企业显著特征,它是资本主义大规模生产的典范。 1.人力资源配置上,主要依赖外部劳动力市场。美国企业具有组织上的开放性,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作用。作为需求方的企业,几乎任何时候所需任何人才,都可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规范的程序招聘,或通过有目标的市场竞争,从其他企业“移植”;企业过剩的人员,流向劳动力市场。作为供给方的劳动者,会根据自身条件选择职业,即使从业后对自己潜能有了新的认识,或有了更理想的工作,也会从容迁移。企业和劳动者之间是简单的短期供求关系,没有过多的权利和义务约束。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通过双向的选择流动,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的个人/岗位最优化匹配;缺点是企业员工的稳定性差,不利于特殊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日本企业的职工,有70%在本企业工作时间超过10年,而相应的数字,美国是37%。 2.人力资源管理上,实现最高度专业化和制度化。美国企业管理的基础是契约、理性,重视刚性制度安排,组织结构上具有明确的指令链和等级层次,分工明确,责任清楚,讲求用规范加以控制,对常现问题处理的程序和***策都有明文规定。大多数企业都有对其工作岗位所设的《工作岗位要求矩阵》,详细描述每个岗位对人员素质,包括知识、技艺、能力和其他方面的具体要求。企业分工精细、严密,专业化程度很高,员工在各自岗位上工作,不得随便交叉。这种手段的好处在于,工作内容简化,易胜任,即使出现人员“空穴”,也能很快填充,而且简化的工作内容也易形成明确的规章和制度,摆脱经验型管理的限制;缺点是员工自我协调和应变能力下降,不利于通才的培养形成。 3.人力资源使用上,采取多口进入和快速提拔。美国企业重能力,不重资历,对外具有亲和性和非歧视性。员工进人企业后,拥有管理学硕士学位的人可以直接进入管理阶层,受教育多的人起点也高。企业的中高层领导,可以从内部提拔,也可以选用别的企业中卓有建树者,一视同仁。员工如果有能力,有良好的工作绩效,就可能很快得到提升和重用,公平竞争,不必熬年头,论资排辈。这种用人原则的好处在于,拓宽了人才选择面,增加了对外部人员的吸引力,强化了竞争机制,创造了能人脱颖而出的机会;缺点是减少了内部员工晋升的期望,削弱了工作积极性。由于忽视员工的服务年限和资历,导致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不强。 4.人力资源激励上,以物质刺激为主。美国企业多使用外部激因,少使用内部激因重视外酬的作用。认为,员工工作的动机就是为了获取物质报酬。可以不向员工说明此项工作的意义,但必须说明此项工作的操作规程,员工可以不理解工作本身的价值,但必须把工作完成好才能获取相应的报酬,员工得到认为合理的报酬后,就不应该再有其他要求了。因此,员工的报酬是刚性的工资,收入的95%甚至99%以上都是按小时计算的固定工资。这种措施的好处在于,企业景气的时候不用考虑对员工有额外的支付,减少了发展成本;缺点是如遇经济不景气,企业无法说服员工通过减少.工资、降低成本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只能解雇员工清除剩余的生产能力,导致员工对企业缺乏信任,形成对
乡镇企业管理论文例4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乡镇 企业 人才引进的现状和 问题 分析 ,并根据乡镇企业的特点,提出了乡镇企业人才引进战略的几点思考。 【论文关键词】乡镇企业;人才引进;人才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异***突起,保持了近三十年的快速 发展 , 经济 总量不断扩大,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在繁荣 农村 经济、支持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和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但在新形势下的乡镇企业人才的相对匮乏和管理滞后逐渐成为乡镇企业的发展瓶颈。 一、乡镇企业人才引进现状 1.乡镇企业人引进的吸引力不足。乡镇企业大都处于地域比较偏僻的农村或乡镇,地理位置比较偏僻, 交通 落后,信息更新也比较慢, 自然 条件比较艰苦,对于员工个人的发展空间有限,尤其是对于习惯了繁华喧嚣、交通便利的城市氛围的刚毕业的大学生,往往只是成为员工积累经验和资本的短期跳板,不利于留住人才和引进人才。 2.人才引进的结构不合理。人才引进的结构不合理制约着企业发展,结构问题主要体现在: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分布结构不平衡, 中国 东部地区乡镇企业拥有大量人才,而西部地区却人才奇缺,人才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高学历的复合型的高新技术领域的人才少,学历低的传统产业的人才多,从事知识生产和创新型人才少,从事产品生产和继承型人才多;乡镇人才队伍层次结构不合理,高级管理人才缺乏;熟悉计划经济的人才多,熟悉市场经济的人才少。 3.员工文化素质层次比较低。乡镇企业人才构成的基础部分来自农民,较少受到专门的职业 教育 ,往往都是短暂的培训中就投入的生产中,在生产中逐渐积累经验来满足企业对自身的技能要求,因此缺乏技术创新的能力,或者说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严重限制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乡镇企业自己培养的技术人员,他们中大多数生长在农村,能比较安心地在乡镇企业中工作,虽然有一定的 理论 知识,但缺乏实践锻炼和工作经验,还需要进一步培养提高,他们是乡镇企业技术上的依靠力量,也是人才培养、开发、使用的重点对象。 4.管理者管理素质不高。 目前 ,乡镇企业的管理者管理素质普遍不高,理论知识缺乏,对市场的把握主要靠经验和感觉,同时乡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制度很不健全,许多乡镇企业从上到下各个重要的重要管理岗位都由家族成员担当,而且员工的录用、晋升、辞退缺少规范,随意性很大,导致了员工队伍的不稳定,员工对企业缺乏归属感和安定感。 5.专业人才紧缺且流失严重。我国很多乡镇企业仍以家族式管理模式为主,人才任用上不公平不 科学 现象仍然存在,人才无法得到重用,使得一些“事业型”的员工感觉前途渺茫或自身才能难以发挥,个人发展空间狭小。乡镇企业薪酬待遇缺乏科学安排,不能满足人才各方面的要求,无法创造适合人才发展的环境,管理水平低下等特点,同样是造成人才外流的重要原因。乡镇企业人才流失 影响 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严重削弱企业竞争力,易造成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损害企业的竞争力和品牌形象。 二、乡镇企业人才引进问题的原因 1.思想观念上的巨大差距。我国的乡镇企业兴起之初,其创业者大都是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小农经济意识根深蒂固,企业起家主要是创业者靠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灵活的头脑,缺少科学的经营管理,更缺乏技术和制度创新,对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人才不够重视。从人才角度讲,刚走出高等学校不久的专业人才,满腔热情,但是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还需要提高,吃苦精神精神不够。在乡镇企业中企业和人才在思想观念上还存在差距。 2.企业文化的不完善。乡镇企业的企业文化很不完善,带有典型的农业文明痕迹,更多讲求各种人缘地缘关系,企业家族化管理倾向比较严重,许多乡镇企业从上到下各个重要管理岗位都由家族成员担当,企业主用人为亲是举,企业就是家,家就是企业,究其根源,是一种封建的意识在作怪。在这样的企业文化氛围中,真正的贤才被认为是外人而无法得到施展才华的平台,而被视为赚钱的工具。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乡镇 企业 人才引进的现状和 问题 分析 ,并根据乡镇企业的特点,提出了乡镇企业人才引进战略的几点思考。 【论文关键词】乡镇企业;人才引进;人才战略
乡镇企业管理论文例5
关键词:
乡镇企业;信息化;继续教育
一、绪论
乡镇企业是我国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乡镇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随着信息化社会和时代的到来,受乡镇企业本身和外部条件的束缚,乡镇企业的信息化问题成为其未来发展的主要问题。本文着重关注了乡镇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主张从教育入手逐步解决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各种问题,重点研究了乡镇企业中关于信息化内容的继续教育内容和形式,以推动乡镇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二、乡镇企业信息化及教育现状分析
随着国家对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大力度的扶植举措,目前,乡镇企业中基本都引入或采用了一些信息化的技术和管理软件等。作者通过调查走访的形式对锦州市部分乡镇企业进行了信息化的走访。走访中发现几乎所有乡镇企业都使用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并配备了相应的互联网系统。同时,财务信息化软件如金蝶的财务系统和会计信息化系统已成为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构成。但乡镇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认识程度不足,信息化程度低,缺乏有经验或专业的信息化人员,乡镇企业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足,信息化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杜娟等在“关于推进乡镇企业信息化问题的思考”中指出了合理化信息开发方式,树立信息化管理理念,重点培养信息化人员等建议。在走访中作者发现乡镇企业信息化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乡镇企业的在岗人员信息化相关专业知识往往局限于在大中专院校的学习积累,只有少量理论知识,没有实践经验。还有很多人员则完全是自己摸索着学习,信息化的知识和技能严重匮乏。而目前受管理者的意识影响和企业资金的问题,乡镇企业的企业培训形同虚设。在走访中75%以上的人员没有接受过企业的信息化相关培训。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乡镇企业的信息化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在现有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中只有大力开展信息化继续教育,才能提高现有企业的信息化意识和员工的信息化技能水平,最大限度的提高乡镇企业现有的信息化率,进一步推进其信息化的未来发展。
三、乡镇企业信息化培训内容
1.信息化基础培训信息化基础培训包括两个部分:围绕计算机的使用展开的计算机基本技能培训和企业信息化课程培训。计算机基本技能培训: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可开展是以计算机的应用为基础,企业和员工需要使用计算机作为工具参与到企业的信息化过程中,熟练的使用计算机成为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要求和基础技能。其具体内容包括:计算机系统的使用和日常维护,计算机网络功能的使用,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软件的使用,日常多媒体(***像、音频和视频等)信息的编辑和应用等。企业信息化课程培训:企业信息化课程培训是一个广泛的基础概念型培训,其目标是提高整个乡镇企业的信息化意识,针对企业的管理者和相关企业员工,了解企业信息化的意义、方针、内容、实施方法、风险规避和发展趋势。其具体内容包括:乡镇企业信息化概述、常见信息化系统、信息化系统实施、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案例分析等。
2.专业化培训专业化培训是针对乡镇企业内部的各个职能部门展开的,基于所从事专业管理职能的信息专业化培训。依据所从事工作管理职能,专业化信息培训包括:销售与市场信息化培训,和生产相关的生产线、生产流程等生产信息化培训、包括采购、收货、库存控制和发放等管理活动的物资供应信息化培训,财务和会计信息化培训、包括人员录用、培训、考核、工资和聘用等业务的人事信息化培训,以高层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信息化培训,信息化处理系统培训。
3.个性化定制培训个性化定制培训以乡镇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为切入点,针对性的,以解决实际信息化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为目标的培训。如针对企业新近信息化设备进行的使用培训等。
四、乡镇企业信息化培训形式
乡镇企业信息化继续教育培训形式比较灵活多样,借鉴已有的企业培训形式,结合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网络通信技术,目前乡镇企业信息化继续教育形式主要包括:企业短期集中培训,小范围实战培训,基于网络平台的***培训和学习交流社区等。企业短期集中培训是乡镇企业信息化继续教育的基本形式。其内容多为广泛系较强的基础性内容培训,主要问题是需要再用乡镇企业的生产时间或员工休息时间。其实针对提高整个企业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化基础技能极为重要;小范围实战培训具有一定或较强的针对性,是开着专业化信息培训和针对性信息化培训的主要载体;基于网络平台的***培训是近几年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其包括大型的***课程、基于信息共享的丰富的教学资料及网络交互平台等内容,由于其具有不限时间、不限空间、接入方便、免费学习以及内容个性化定制等优势深受在职工作人员的欢迎,是主要的自我学习模式;学习交流社区是在乡镇企业内部开放交流学习的场所,并配以专业的指导人员,是一个自由的可交流环境,更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五、结论
信息化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如何在企业中进行信息化建设一直以来都是相关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经过长足的发展,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积累了很多经验,ERP系统实施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乡镇企业所面临的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如何解决是乡镇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教育是发展的基础,可以看到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虽然面临严峻的资金问题,但信息化的意识、信息化的普及程度和信息化的利用率更是制约乡镇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根本,这些问题的解决只能依靠在乡镇企业大力开展信息化的教育来解决。基于此,本文重点研究了乡镇企业信息化继续教育问题,分析了乡镇企业信息化继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本研究势必会对乡镇企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春青.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1):16-19.
乡镇企业管理论文例6
1、贯彻执行《乡镇企业法》和省、市关于发展乡镇企业的方针***策和法律法规,监督检查有关法律法规和***策的落实,加强对全市乡镇企业实施规划、指导、管理、监督、协调和服务。
2、负责制定全市乡镇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引导和促进乡镇企业适当集中发展,加快示范区建设;负责全市乡镇企业统计、经济运行分析;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对重点项目的申报论证和立项审批;会同***门建立和管理市级乡镇企业发展资金;帮助指导县(区)乡镇企业主管部门的工作。
3、负责全市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做好市级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考核认证工作,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4、总结推广乡镇企业改革、创新与发展的经验,指导企业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及时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5、指导全市乡镇企业职工的教育、培训、人才交流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做好乡镇企业系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
6、指导乡镇企业开展科技进步和技术改造,为企业提供经济、技术咨询和信息服务;协调指导乡镇企业外经外贸、安全环保工作。
7、承办市委、市***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非公有制经济管理局主要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和省上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策和法律、法规,负责对非公有制经济进行规划、指导、协调、服务、监督、管理。
2、负责编制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分析全市非公有制经济运行态势,协同统计、工商行***管理部门对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
3、负责非公有制经济项目的论证立项,建立完善全市非公有制经济项目库。对不需要***府出资、符合国家产业***策的竞争性领域项目进行备案。
4、负责组织和协调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申请国债、贴息资金、科技研发经费等各类扶持资金和招商引资工作。会同***门做好对支持非公有制企业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
5、组织协调非公有制企业参股、收购、兼并、重组国有及集体企业,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6、负责对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人才引进和有关人员的培训,按照国家规定对其管理人员、技术工人进行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和职业技能鉴定。负责协调建立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体系,培育和发展民间商会、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
7、组织协调非公有制企业开展评议***府部门的活动。
二、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主要职责,市乡镇企业局(市非公有制经济管理局)设4个职能科室。
(一)秘书科
1、负责综合性报告和文件的起草。
2、负责机关的公文处理、文书档案管理和保密工作。
3、负责机关公务员和机构编制的管理工作,指导协调下属事业单位组织人事、劳资、社会保险等工作。
4、负责全市乡镇企业系统普法教育和宣传报道工作。
5、负责指导全市乡镇企业职称改革,承办初、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申报、评定工作。
6、负责机关的安全保卫、办公室自动化、资产、车辆、财务管理等后勤服务工作。
(二)企业发展科
1、负责乡镇企业登记备案、建筑企业资质审查和工程质量的监督检查。
2、指导乡镇企业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和企业布局。组织开展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认证。
3、负责创优评优和乡镇企业家、先进企业、文明乡镇企业的审核申报及后期考评管理工作。
4、负责省级和市级乡镇企业示范区建设和管理工作,指导县(区)级乡镇企业示范区和小城镇建设工作。
5、负责指导乡镇企业改革改制,开展乡镇企业综合调研。
6、负责乡镇企业安全生产、环境保护,配合有关部门处理乡镇企业重大事故,参与有关纠纷的调查。
(三)科技外贸科(加挂***策法规科的牌子)
1、负责全市乡镇企业科技进步、质量管理规划。
2、指导乡镇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开展乡镇企业产品质量、标准化工作的监督检查,组织乡镇企业实施名牌战略。
3、负责招商引资、外经外贸和各类经贸活动的组织联络工作;负责培育出口创汇型企业。
4、负责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法律法规和各项***策的落实和普法工作,结合实际研究提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策意见和建议。
(四)规划统计科
1、负责全市乡镇企业发展规划,基础建设投资规划、区域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
2、负责限额以上乡镇企业建设项目的审核、立项审批及建设资金的申报衔接、协调落实工作。
3、负责建立市级乡镇企业项目库,开展项目信息咨询服务,指导县(区)级乡镇企业项目库建设。
4、负责全市乡镇企业的统计与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工作。
5、负责建立市级乡镇企业发展基金,做好省级基金项目的审查申报及实施工作。
纪检监察机构按有关规定设置。
乡镇企业管理论文例7
中***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3.0035.01
1乡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涵义
“企业核心竞争力”最早由两位美国企业经营战略管理学家帕拉哈德和哈默,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某一领域(行业、产品)市场竞争中所有的独特的、其对手难以获得的、能够使其在一定时期内相对于竞争对手保持优势地位并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能力”。笔者认为乡镇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理解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乡镇企业从事国际化经营所拥有的独特的核心能力。如地处西部的直辖市重庆,以乡镇企业居多,是西部重工业基地,近几年快速发展的乡镇企业曾经有力地支持了重庆市国民经济的建设。那么重庆市乡镇企业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从事国际化经营所拥有的独特的核心能力显得十分重要。
2乡镇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影响因素
乡镇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影响主要来自产权、技术、规模经营、财务管理和人才等几个方面。如:一些地区的乡镇企业在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存在着产权不清、责权不明,导致了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产权主体缺位或虚位、***企含混不分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利益分配的公正性。产权模糊是影响乡镇企业快速发展的深层次的原因。
乡镇企业的技术水平普遍很低,企业主要依靠外延式扩张和专业户投入,企业技术落后、设备大都比较陈旧,很多都已属该淘汰的旧设备范畴,真正技术水平高的企业很少。这样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特别是在当今技术迅猛发展的情况下,企业有被淘汰的危险。乡镇企业的技术优势往往体现在技术专利、技术诀窍、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上,这些构筑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优势,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乡镇企业以小型为主,比较符合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管理水平简单的实际,但分散投资,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乡镇企业还普遍存在财务管理不善的问题。财会人员素质低、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监督不严格、会计核算不科学等。例如:一些企业收款、出纳、会计一人承担,钱帐不分管,更没有复核制度;会计科目设置、使用不当,随意增设、简化科目和核算环节,不按核算规章全面系统地反映每一笔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和因果关系等。
在知识与资本日益对等甚至是知识雇佣资本的时代,人力资本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已毋庸置疑。目前如重庆市乡镇企业还是以农民工为主,人才问题显得很紧缺。开发自然资源离不开人力资源。乡镇企业高水平技术、科学管理的缺乏,是制约乡镇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严重障碍。
3乡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措施
3.1以技术创新提高乡镇企业产品质量
重视科技,加大科技投入,进行技术创新是转变乡镇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选择。只有运用节约资本的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和不断的技术创新来推动乡镇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企业效益才能确保经济持续的增长、企业才能获得强大的发展后劲和旺盛的生命力。要通过进一步完善乡镇企业融资渠道,重产学研一体化,如像重庆市荣昌县的乡镇企业发展,县***府搭台,充分发挥县域内西南大学荣昌校区的养殖技术学科优势,使畜牧及其相关乡镇企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乡镇企业在重庆很有名,其核心竞争力得到巨大提升,走出了一条县域畜牧特色经济的乡镇企业发展之路。还有技术创新应选好切入点,而且企业内部应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机制。
3.2充分发挥乡镇企业中人的作用
人和人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充分发挥组织中人的作用对构建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人才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没有明确的衡量标准和确切的含义。对于企业来讲,人才是那些认同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具有职业素养和较高工作技能,能够持续地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人。一个员工能够安心本职工作,持续不懈地提高工作效率,产生出高绩效就是人才。以此标准衡量,企业中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可能成为人才。关键在于企业能否通过有效的管理将其协调和整合起来,发挥其潜能。要建立适宜的乡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我国企业缺少的不是优秀的人才,而是培育与牵引人成才的机制与制度,缺乏的是优秀人才成长的土壤与舞台,缺少的是优质的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应学习世界先进企业接轨的科学规范的内部管理体系,以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因为企业核心竞争力虽然是由诸多因素共同组成,但其中起到根本作用的还是人,无论你是要树立品牌也好,搞技术创新也罢,搞管理也行,都不能抛开人的因素而言其他。企业制定适当的人力资源战略,借助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最终能综合企业各方面因素,形成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3.3提升乡镇企业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才是企业最具挖潜价值的富矿。企业文化不是万能的,但没有企业文化是万万不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所共有的总的行为方式、共同的信仰及价值观。它是企业在多年运作中逐步形成的甚至是固有存在的东西。根据调查显示,重庆市乡镇企业的企业文化大都停留于口头。总以为口号喊喊、写写,墙上挂挂,激扬一番,就是企业文化了。其实不然,企业文化的建设同样需要精心设计,认真地施工,有耐心、有眼光地培育。企业文化建设和提升包含对人的关注,承担责任等。重庆市的乡镇企业应向那些具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一流企业学习。如学习海尔倡导社会责任第一,利益、利润第二,坚持真诚回报社会,长期对股东负责,对客户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员工负责,与整个社会融为一体。履行社会责任,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应坚持履行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优质回报、持久发展等社会责任。
3.4重视乡镇企业的核心产品开发
企业要生存,就要不断开发新产品,并研发出自己的核心产品。例如,格兰仕作为一家乡镇企业,生产的微波炉,凭借独特的技术和比国外产品低得多的价格最终占领了国外市场,并打垮了很多国外著名品牌。从此格兰仕具备了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以重庆为例,乡镇企业可以从旅游、农产品、畜牧业等方面开发自己的核心产品。具体作法可以是:分解现有技术组合,判别关键性技术,延伸核心技术;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它在企业开拓新产品领域中的作用,用核心技术来支持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实施;创新核心技术,要坚持不懈地对核心技术进行创新,使其在本行业长期保持领先地位。核心技术的创新工作包括:对构成现有核心技术组合中的成分不断更新,保持它们的先进性;紧跟不断出现的***性新技术,不断分析未来环境可能出现的有潜力的新商机,吸纳新技术,淘汰旧成分,对企业核心技术进行改造、充实和提高。
3.5乡镇企业的相关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理论的代表人物诺斯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经济的发展虽起重要作用,但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制度,制度是促进经济发展和创造更多财富的保证。因此,制度必须紧随技术创新不断做出变革。以完善的创新机制作为乡镇企业技术创新的突破口,以高效的产权制度创新作为乡镇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突破口,以乡镇***府灵活的职能转变作为乡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助推器。***府推进是乡镇企业一大特色。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后,乡、镇***府应主要扮演宏观调控的角色,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策上的支持。引导乡镇产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为创业资本提供合理的退出机制,减小乡镇风险型企业的发展风险,为乡镇产业结构的升级铺平道路。
3.6建立乡镇企业市场信息化平台
信息是商品生产的先导,是无形的财富。由于科技***,现代社会信息量急剧增加。因此,构建信息体系来获取、处理、利用信息成为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前提。有效地开展和实施电子商务。可以通过企业的内部网、外部网或互联网与国内外市场发生业务关系。不仅能获得大量信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而且有助于增加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 同时尽可能优化乡镇企业管理。如今管理已成为每个企业注重的话题,但据调查部分乡镇企业管理水平都很低,这是造成其竞争力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丁开盛,张学渊.协同竞争:企业竞争新战略[J].中外管理,1998,(4):24.25.
[2]王秉安.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应用的探讨[J].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2):32.36.
乡镇企业管理论文例8
内容论文摘要:本文回顾了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历史背景,指出现阶段宏观经济形势已发生变化,随着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完成,其内涵和特征已发生根本性变化。本文认为,今后乡镇企业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相应地,撤消乡镇企业管理局和废止《乡镇企业法》是历史所趋。 论文关键词:乡镇企业 产权 乡镇企业法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突起,为推动我国的工业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宏观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与过去相比,乡镇企业的发展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审视和思考新时期下的乡镇企业是本文所要讨论的主题。 一、乡镇企业的概念与特征 本文所讨论的乡镇企业是指1996年10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以下简称《乡镇企业法》)中规定的乡镇企业,即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后来又提出,所有成立于农村地区、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投资和组建的企业都被称为乡镇企业,即由乡、镇、村办的集体企业,农民组办、联户办和个体的企业。 从该定义可以看出,乡镇企业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投资主体是农村集体组织或农民个人,这是相对于国家、城市集体经济组织和城市居民、外商等投资主体而言的。第二,空间布局必须是在农村,包括乡镇和所辖村,这是相对于城市企业而言的。第三,必须承担支援农业的义务,而其他类型的企业是没有这一义务的。乡镇企业之所以具有“三农”性质,其根本原因是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和传统的户籍制度及其形成的城市与农村相分离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具体来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推行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由此释放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而城市居民就业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府统一分配和安置,而农民没有这种权利,使得从农村中***出来的农民只能自谋出路。同时由于长期实行的严格户籍制度,农民流动受到了严重限制,因此其只能在乡村从事经济活动。这就决定了上述乡镇企业的前两个特征。此外,乡镇企业的萌芽是人民公社化时期的社队企业,社队企业是人民公社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发展目标是社队整体收益最大化而非企业利润最大化,社队企业的职工也来自于社队内部,收益分配属于社队集体分配,因此社队企业与“农村、农业、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①。(参见姜春海、刘晓妍:《对乡镇企业的重新审视与思考》,《乡镇企业》,2003年第1期,第24页。) 二、乡镇企业产生的历史背景 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异***突起,得到了蓬勃发展。在当时的经济社会背景下,其产生有一定的必然性。主要表现在: 1.农村家庭承包制后产生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和非农产业的高利润率是乡镇企业产生的内在冲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广大农村释放了数以亿计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急欲寻找出路,增加收入,而非农产业利润率高,并且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于是便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的重要领域。 2.二元社会结构是乡镇企业产生的社会背景。1958年,我国颁布并实施了《户口登记条例》,把全体社会成员划分为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两大类,严格限制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由此,便形成了我国所特有的“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在改革开放初期,这种限制还很严格,面对当时农民群众参与工业化的要求,国家提出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限制条件。于是,农民兴办的非农产业便不能进入城市,而只能在农村,即出现了资本趋向劳动力的现象。 3.双轨经济体制是乡镇企业产生的经济体制背景。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一方面仍然在整体上坚持计划经济,但同时也逐步引进市场调节因素,实行市场化取向改革,于是形成了事实上的计划与市场并存的双轨经济体制。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对生产资料实行“价格双轨制”改革,允许企 业把超过计划生产部分的产品拿到市场上自由销售,这就为乡镇企业的机器设备、原材料、能源等要素供应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乡镇企业的生产并不纳入国家计划,国家不保证其原材料、能源和机器设备供应,而正是这种计划经济体制外的生产资料市场,满足了乡镇企业这方面的要求。 4.短缺经济是乡镇企业产生的宏观经济背景。在整个八十年代,我国宏观经济仍处于短缺状态,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尤其是人们长期被压制的生活消费性产品供不应求,处于卖方市场。这就为乡镇企业的产品销售提供了良好条件。虽然一般来说,乡镇企业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低、质量较差、缺乏竞争力,但在卖方市场条件下,产品只要生产出来,销售就不成问题。于是,乡镇企业仍然能够生存、发展和壮大。 三、乡镇企业成长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进入上一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1992年以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对乡镇企业的发展也带来了重大影响。 1.二元社会结构的淡化。尽管二元社会结构的形成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并且也产生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一大桎梏,阻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在这种情况下,90年代以来,改革户籍制度、取消城乡户口划分的呼声不绝于耳,国家开始逐步淡化和取消这种户口制度。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国家做出了把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的重大决定,意在使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由此,大批乡镇企业开始走出村间院落,向小城镇和开发区集中,此后更是大举进入城市,追求集聚效益。最近几年,有些省份在户籍制度改革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江苏省决定,从2003年5月1日起,取消城乡户口划分。由此,农民可以不受户口限制,进入城市投资办厂、居住和生活。这就宣告了农民只能在农村办厂时代的终结。 2.双重经济体制的并轨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92年后,我国终于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由此便宣告了双重经济体制并存时期的终结。除极个别几种重要的生产资料外,其余产品已全部放开,生产和销售都由市场调节,各种所有制企业都要平等地到市场上采购生产要素和销售产品。所以,乡镇企业已经无须再在双重经济体制的夹缝中去求生存和发展。 3.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自1997年以后至今,我国已结束了过去长期存在的短缺经济时期,而进入过剩经济时期,绝大多数产品供过于求,仓库积压,销售困难,市场竞争空前激烈。消费市场已不仅考虑量的多少,而且对质的优劣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许多乡镇企业生产技术低下、管理模式粗放,使得其在市场竞争中受到排挤,对其生存和进一步发展极为不利。同时,乡镇企业在改革开放初期所具有的以市场为导向、地方***府支持的灵活经营机制的优势已逐步消失殆尽。 4.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已加入WTO。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经济全球化导致竞争的全球化,企业必须面对来自全球的竞争,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乡镇企业受到了国际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的挑战,其成本和价格优势受到了国外企业技术和品牌优势的挑战。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格局也对企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乡镇企业面临的竞争对手不再局限于国内企业,而是包括跨国公司在内的全球企业。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乡镇企业当初异***突起的环境已不复存在了,乡镇企业面临的是竞争更加激烈的比较完善的市场。 四、乡镇企业的内涵和特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1.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完成。1997年后,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到2000年基本结束。至此,乡镇企业的投资者和经营者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乡镇***府、村组集体投资开办的乡镇集体企业大部分已经演变为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合作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等形式。从此可以看出,乡镇集体经济组织不再是乡镇企业的投资主体,原有的乡镇企业投资主体呈现了多样化 ,有法人和自然人,有外资和内资。即使对投资主体为农民的个体私营企业来说,农民也只是个职业概念,而非身份概念,在市场经济经济条件下,应该享受与城市居民同样的待遇。农业部1994年的《关于乡镇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意见》提出:“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应按财产的组织形式和所承担的法律责任来划分。农民个体投资兴办的企业也应该以此为依据进行定位,可以划分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等等,从企业规模大小来看,可以划分为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对于乡镇***府投资兴办的乡镇集体企业,与国有企业有着诸多相似性,例如产权界定不清晰、产权配置低效率等等,学术界对此研究很多。我们认为,今后乡镇***府没有必要再去亲自兴办各类企业。 2.乡镇企业的设立地域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乡村,企业已经向大中城市、小城镇集中。乡镇企业改制后,已经进入了现代企业的行列,甚至成长为上市公司。例如闻名全国的江阴市,现有12家上市公司,其中大部分都是原先的乡镇企业,如红豆、阳光。为了获得进一步发展,这些企业都从乡村迁移到城市或各类工业开发区,基本上与原来的社区脱离了关系。乡镇企业的这种选择是理性的,这是因为企业地处乡村,在交通、信息上多有不便,难以适应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对于今后各类投资主体在乡村兴办的企业,我们认为,应该确切地称之为“乡村企业”,而非“乡镇企业”。 3.乡镇企业不应承担支农义务。过去的乡镇企业承担了支农任务,有当时的历史必然性,我们不加以讨论其是否合理。但乡镇企业改制完成后,已经成为***的市场经济主体,我们认为其不应该承担支农义务。《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非公有制企业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保障所有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按照市场经济竞争的基本原则,原先乡镇企业改制后的企业其经营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不应该让企业承担超经济的义务,对今后由农民创办的企业和各类投资主体兴办在乡村的企业也如此。硬性要求这些企业承担支农任务违背了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原则,而且在实践中只会成为当地各级***府及部门向乡镇企业“乱集资、乱摊派、乱收费”的依据之一。长此以往,大量的乡镇企业因不堪负重而陷入困境、倒闭境地,这些现象过去在江苏省苏南地区非常普遍,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不得不吸取。扶持农业发展,这是***府应有的职能,而非各类企业。综上所述,乡镇企业其内涵发生了变化,正在失去自己曾经具有的特色,正在沿着现代企业的方向演进,正以平等的一员融入到整个国民经济中,以新的形式,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五、《乡镇企业法》的局限性 《乡镇企业法》的立法基础发生变化,部分条款已不适应时展要求。作为第一部正式颁布的关于乡镇企业的法律——《乡镇企业法》,是乡镇企业发展历史进程中的里程碑之一。它对扶持和引导乡镇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保护乡镇企业合法权益,规范乡镇企业行为,繁荣农村经济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法律只是对过去事实的总结,它不可能展望和规划未来。《乡镇企业法》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酝酿制定,1996年经全国人大***会通过,1997年1月日起开始正式实施,因此其立法基础是20世纪八九十二年代的历史环境。前文已指出,从1997年开始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已全面展开(其实早在1992年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就开始试点),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后,其内涵和特征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因此,《乡镇企业法》的立法基础已不在存在,其立法主体对象的规定已名不副实。此外,除了立法基础改变外,《乡镇企业法》的许多具体规定原先主要是针对乡镇集体企业制定的,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明显过时。例如第三条对乡镇企业任务的规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支援农业”、第四条对乡镇企业发展原则的规定——“坚持以农村集体经济为主导”、第十七条对乡镇企业支农资金的规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支援农业和农村社会性支出”、第四十一条对乡镇企业不承担支农义务的处罚规定——“不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由乡镇企业行***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在其改正之前,可以停止其享受本法规定的部分或者全部优惠”等等,以上这些都已经不再符合现阶段乡镇企业的实际情况,应当对取消和废除这些条款。 《乡镇企业法》可操作性不强,执行较困难。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乡镇企业法》执行主体缺乏权威性;第二,《乡镇企业法》规定的一些扶持乡镇企业发展的优惠***策难以实施到位,地方***府部门侵犯乡镇企业权益的违法行为难以被遏止。具体来说就是,在乡镇企业改制前(1997年以前),存在大量乡镇企业,作为乡镇企业的行业主管部门乡镇企业管理局还发挥了一些职能作用。但在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后,乡镇企业成为市场经济体系中平等的一员,在工商、税务、卫生、环保等各个方面,都已经有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据和相对应的***机构来对乡镇企业加以管理,乡镇企业管理局并没有具体的职能。各地区乡镇企业管理局之所以存在,是由于中央***府部门中有此机构,按照上下对口原则,地方各级***府部门组成中也必须有相应的机构与此相配套,形成“条条管理”。即使是存在的,一些地区已经将其与其他部门合并(大部分是挂靠在经济贸易委员会下,实行“两块牌子,一班人马”,且行***级别低半级),乡镇企业管理局如此的尴尬境地怎能更好地发挥职能、执行《乡镇企业法》。 另外,《乡镇企业法》所规定的诸多扶持乡镇企业发展的优惠措施,并没有相应的实施条例和配套法律法规来保证其贯彻实施,因此这些条款缺乏可操作性和法律强制力,在实践中难以得到有效地执行,只是纸上谈兵。例如乡镇企业信贷资金支持不足,乡镇企业融资困难,全国发放贷款总量增加,但对乡镇企业的贷款却连年下降;乡镇企业财***和税收扶持、建立乡镇企业发展基金、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的***策优惠没有落实;股票上市、技改资金、出口配额、税收扶持、企业用地、人才流动及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享受的优惠***策如冲销呆滞金、允许提高综合折旧率、优先安排流动资金等,乡镇企业往往享受不到或享受很少①(参见宗锦耀:《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人大复印资料《乡镇企业、民营经济》,2001年第1期。)。再次,各地区***府部门对乡镇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集资的违法行为屡禁不止,乡镇企业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府应该依法行***,但***府部门这些行为却没有得到任何有效的处置,乡镇企业不堪重负,影响了其可持续发展。 同时,前文已论述,乡镇企业的内涵和组织形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已经是现代企业组织形式中的其中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都适用于这些各种组织形式的企业,此外国家还有许多专门针对某种组织形式企业某一方面的法律,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等等。因此,我们认为,《乡镇企业法》修改调整,甚至废除是大势所趋,应该依照上述法律调整和规范乡镇企业行为,依法管理。 六、结论 在过去20多年中,乡镇企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社会财富、财***收入、农民收入和推进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把乡镇企业与其他经济类型的企业进行区分,甚至实行某些特殊***策,进行针对性管理,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乡镇企业作为在上述特定过渡时期和条件下产生的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的产物,随着相关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及自身产权制度改革的完成,其内涵和特征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成为一般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它的历史使命已经结束。今后,已经很难、并且也没有必要再对其单独划分和管理,而应该和其他企业同等看待,以统一的标准进行划分和管理。据此,我们认为,在今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策及文件中应停止使用乡镇企业这一概念,只有当研究和回顾乡镇企业历史发展阶段时才使用“乡镇企业”这个概念。相应地,***府行***机构设置中的乡镇企业管理部门也应撤消。从我国的国情来看,只有中央***府机构改革先行,地方各级***府才会纷纷效仿(中央***府硬性规定或地方***府自发行为),所以首先应撤消农业部下属的乡镇企业管理局,之后各地各级地方***府相应地才会名正言顺地撤消乡镇企业管理部门。 参考文献: 1.宗锦耀:《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人大复印资料《乡镇企业、民营经济》,2001年第1期。 2.姜春海、刘晓妍:《对乡镇企业的重新审视与思考》,《乡镇企业》,2003年第1期,第24页。 3.于立、孟韬:《乡镇企业组织形式演变的规律与问题》,《中国经济问题》,2003年第4期,第29-37页。 4.夏永祥等:《农民收入、农民负担与结构调整》,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
乡镇企业管理论文例9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乡镇企业也表现得欣欣向荣,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当前乡镇企业出现了分化现象,规模较大、管理比较完善的企业在竞争中不断改革和调整,已经有了比较稳固的市场地位,另一方面,尤其是一些中小型的乡镇企业,在管理上存在一定的缺陷,竞争优势不足,特别是在员工激励机制方面存在缺失,在市场的地位得不到巩固,有的甚至经营困难。基于此,本文对中小型乡镇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构建与实施进行探讨。
一、乡镇企业人才利用现状
乡镇企业首先规模较小,另外缺乏科学的管理,很多企业用人的原则还停留在任人唯亲这样落后的层面,这种家庭作坊式的经营现状使得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管理上的难度加大。中小型乡镇企业的人才利用现状具体表现在:员工流动性大,往往出现招工不足的现象;真正的人才有限,文化水平高的人普遍不会选择到乡镇企业工作;劳动效率低,企业缺乏好的效益,对员工的激励不足导致员工个人绩效低下;缺乏有能力的管理者,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使得管理理念落后,引进的管理人才的理念得不到实施,影响其工作积极性,最终导致人才流失。
二、构建员工激励机制的重要意义
企业的激励机制是保持员工动力和企业活力的根源,中小型乡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导致的人才流失、员工劳动积极性不高、企业忠诚度低下等问题已经阻碍了乡镇企业自身的持续发展。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激发员工积极性的重要手段,确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提高企业生产率水平、增加员工收入、改善员工生活水平起到推动作用,从而提升乡镇企业的持续竞争力,促进其长远发展。
三、中小型乡镇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构建
激励机制的构建要综合企业自身发展实际、行业背景以及员工的需求等多个方面,设计出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激励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人为本,针对员工的需要进行激励。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调动人的积极性才能使整个企业保持活力。在具体工作中,要给予员工足够的尊重和信任,实施民主管理,促进员工参与相关决策,给员工一定的发言权,保证上下言路畅通。员工可以就自身的利益问题与决策者展开协调,对决策中的分歧展开讨论,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有针对性地了解员工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激励,从而提升激励的有效性。事后要对激励的效果进行调查和反馈,如果实施的激励手段不能起到作用,要及时进行调整,确保激励机制真正对员工形成激励效果。
2.以经济利益为核心,设计合理的薪酬方案。员工参加工作的最主要动机就是获得一定的物质报酬,因此,在物质上给予员工的满足将起到很好的激励效果。给予员工物质方面的激励还要结合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发展阶段,新设的企业资金可能存在不足,很难给予与员工丰厚的物质报酬,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给予员工长期的事业激励,让员工清晰地看到企业发展的远景。然而,并不是所有员工都是为了物质利益而工作的,有些人就是为了兴趣以及实现自我等方面的追求。针对不同的工作目的可以设计不同的薪酬方案,有针对性地进行激励。另外,在实施物质激励的同时,也应该注重精神激励对员工的感情激励是提高员工企业忠诚度的有效手段,感情激励要求给予员工合理的信任和适当的自以及创造企业自身的文化,形成内在的凝聚力。
3.构建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员工激励机制的基础是完善的绩效评估体系。只有对员工的工作状态和工作结果做出公正、合理评价,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激励。绩效评估体系的设置要求整体均衡性,避免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冲突,以达到企业整体绩效最优化的目标。绩效评估体系为激励机制发挥作用提供必要的支持。
4.中小乡镇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构建与实施还需要企业家转变观念。乡镇企业的企业家们普遍存在小企业家意识,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企业的发展规模和经营水平。这种意识的存在使得企业规模长期得不到扩大,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企业家应该摒弃这种观念,努力开拓创新,把企业做强做大,企业效益的提高是实施员工激励的基础。
参考文献
乡镇企业管理论文例10
乡镇企业是中国特殊年代的特殊产物,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近年来乡镇企业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长率大幅下降。与此同时,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在这样一个转型时期,原来以乡镇集体企业为主体的格局已经演变成个人、私营企业为主体。在新的产权结构下,乡镇企业的内涵和特征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因此,有必要对转型时期乡镇企业的管理模式做出新的审视和思考。乡镇企业如何面对产权制度的改革、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和知识经济的新挑战,需要乡镇企业从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管理体系、管理内容、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上进行全面创新,实现管理运作市场化、管理组织高效化、管理制度规范化、管理方式科学化和管理手段现代化,以管理的创新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1.影响创新乡镇企业管理的不利因素
乡镇企业已成为我国中小企业的主体,乡镇企业的发展极大地发展了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为繁荣农村经济、打造农民的小康生活和加速城市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近年来乡镇企业的生产和效益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具体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失业人数增多和亏损企业数量增多。究其原因,有以下一些方面:
1.1企业员工素质较低
乡镇企业由于人员素质的低下,同时欠缺系统的企业管理知识和技能,使企业在产品开发、市场营销、资金运作和人事管理等方面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从而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1.2企业技术水平落后
大量的乡镇企业缺乏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与之相应的技术能力和信息管理,导致企业新产品开发速度慢、成功率低、产品质量较低和技术含量不足等环境污染严重等诸多问题,由于缺乏技术创新,因此经常处于这种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当中,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1.3企业组织机构不合理
乡镇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因此很难达到经济规模,导致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差,企业组织机构普遍采用直线制或直线职能制,企业内部领导体制一般是家长式、家庭式或独裁式的管理,在人事关系上“裙带风”盛行,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和创新。
1.4企业产权不明晰
乡镇企业普遍存在着***企不分、产权不清和权责不明的问题,往往存在“有经济、无组织”的现象,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由乡镇(村)***府职能所取代,在资产管理上,体制不顺,使用不当,管理不严,缺核算,少考核,导致企业资产流失现象严重。
2.创新乡镇企业管理思路探讨
2.1观念创新
正如水无常型,文无定法。管理观念也并非恒久不变。管理理念是企业管理模式的灵魂,企业管理模式的构造、运行均以管理理念为精神指导。近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变化,充分体现了管理理念在企业管理模式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和运行中的核心作用。乡镇企业是中国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乡镇企业的领导者大部分是本地的领导者,本质上是农民中的能人。因此,从开始踏入市场时,由于他们有胆有识,经营灵活,很快在市场中找到了获利空间。但是由于受到特定制度环境的制约,经营环境的转变,就注定了他们的发展是畸形的,一边迎合上级部门的生产目标干预,一边又要使自己的企业得以生存,他们在制度的夹缝中打着球。他们自身的缺陷也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转型时期的乡镇企业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转变自身的管理观念。乡镇企业必须增强外向型经营观念和意识,掌握在国际大市场中参与竞争的经营艺术,要树立公平竞争、尊重知识产权、遵从国际惯例和投资风险的观念。要树立科学的管理是企业成功的基石的理念,将创新看成是整个企业的任务,高层管理者对创新必须承担义务,并给予有力的支持,在企业的关键岗位上配备创新型人才,将技术和市场进行有机结合,同时创新具有一定程度上的风险性,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建立科学的创新管理机制,从而保证企业创新的顺利进行。
2.2组织创新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公司的组织模式必须使它在普通人的领导下持续运作,一个人管理的机构不可能长久。中国的乡镇企业许多都具有创立者的个人特色。企业是组织人们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的一种手段,现代生产的基础是社会组织。除了大规模生产以外,决定企业社会机构和经济职能的仍然是组织,即按计划对人力劳动在物质资料之间进行分配。组织是工业的基础 人文组织是任何行业都不可缺少的,它是工业区别于工厂手工业的重要特征。只有创新的组织,企业的创新活动才能顺利实施,乡镇企业的组织创新与其他创新相比更具有滞后性和被动性。组织创新主要涉及到组织的正式框架、沟通系统和权力分配系统三部分。目前乡镇企业的组织机构显示出明显的集权性,内部协调困难,制度僵化,缺乏弹性和应变能力。要进行组织的创新,首先要清楚不同组织类型(包括直线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扁平型、网络化)的特征及应用条件,并了解组织演变的规律,通过系统的科学的指标来分析企业组织结构所存在的问题,从而建立适合本企业目前和长期发展的组织体系,通过体制保证、战略设计和创新动力三方面使组织与企业的发展相适应。
2.3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实质,是在乡镇企业经营中不断地用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从而实现自然资源、物质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国部分乡镇企业产品还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以及以吃原料、吃资源为主的高耗能、污染重的粗加工和初加工等问题,因此必须要下大力气促进产品的优化升级并提高科技含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素质的人才是企业的利润源泉,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力是企业竞争实力的核心,要通过奖励机制来激励他们,并实现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
2.4营销策略、机制创新
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乡镇企业必须强化营销策略,不断完善营销机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到国外开推广会或展览会等,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要积极主动地了解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行情及各国消费者的不同消费习惯,因地制宜地制订自己的发展战略,采取灵活多样的营销方式打入国际市场,在国外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建立销售企业,开办跨国公司,但开拓国际市场要注意量力而行,有计划、有步骤地协调进行,不要遍地开花,而要适当突出重点。
2.5服务创新
乡镇企业要不断深化服务体系,努力实现服务信息化,大力发展市场信息网络,全面启动乡镇企业信息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搞好乡镇企业相关经济信息的收集、传输、反馈、规划和分享,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从而完善企业的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赖晓瑜.浅谈我国乡镇企业管理[J].商场现代化,2009(03).
[2]尹福生.论乡镇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J].江汉论坛,2009(03).
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优求知网 » 乡镇企业管理论文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