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医疗卫生论文例1
Abstract:Presently,Chongqing''''sruralmedicalandhealthresourcesisseriousshort,healthservicesystemisnotcomplete,ruralhealthinvestmentisnotenough,peasantshavehighburden,andthecontradictionbetweenthesupplyanddemandofhealthresourcesisserious.Ontheotherhand,inrecentyears,thedevelopmentenvironmentofsupplyanddemandofChongqing''''sruralmedicalandhealthserviceisgraduallyimprovedundertheeffortsofeachgovernment.
Keywords:ruralmedicalandhealthservice;healthresources;supplyanddemandability;developmentenvironment
一.重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需现状
1.农村医疗服务机构。近5年来,重庆各类卫生服务机构的总数表现出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9375个减少为2005年的6380个,减少了31.95%(见表1)。其原因主要是2002年的卫生统计制度变更,医疗机构数统计口径改为注册机构数。在各类卫生服务机构中,县及县以上医院增加了80个,增加1.28倍;乡镇卫生院减少863个,减少44.48%;诊所、卫生保健室减少1710个,减少26.71%。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与小康社会建设的推进,***府对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农村村级卫生室的建设步伐加快。据统计,2005年,重庆农村地区建有村级卫生室11506个,村级卫生室的覆盖面达到100%。
2.重庆农村医疗服务床位及人员。从2000年到2005年,重庆卫生机构床位数及人员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县及县以上医院床位数、人员数呈增长趋势(见表1)。2005年,县及县以上医院床位数增长1.15倍,卫生服务人员增加1.01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增加1.02倍;乡镇卫生院床位数比2000年减少13.06%,卫生服务人员减少20.77%,其中卫生技术人员减少6707人,减少23.32%。
黄泓:重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现状与问题3.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分布。2005年,重庆县及县以上医院平均拥有床位123.22张;卫生服务人员136.2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07.78人。乡镇卫生院平均拥有床位15.10张,卫生服务人员23.7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0.47人;诊所、卫生保健室平均拥有卫生服务人员2.36个。乡镇卫生院拥有的床位仅为全市卫生机构床位数的25.16%,为县级县以上医院拥有床位数的36.57%;乡镇卫生院拥有卫生服务人员仅为全市卫生人员数的26.95%,为县级县以上医院卫生服务人员数的51.93%。此外,乡镇卫生技术人员技术水平偏低,根据璧山县的调查,乡镇卫生技术人员具有高级职称的仅占职工总数的0.52%,中级职称也只占4%。而且据相关部门资料反映,不少高级职称人员是靠工龄熬出来的,并不代表实际水平。
4.重庆农村医院、卫生院诊疗情况。从2000年医院、卫生院诊疗情况统计数据看,乡镇卫生院承担的诊疗人次高于医院承担的诊疗人次,健康检查人数也高于医院,但住院人数略低于医院。2005年,乡镇卫生院承担的诊疗人次基本与医院承担的诊疗人次相当,健康检查人数和住院人数则低于医院。乡镇卫生院健康检查人数为医院的70.97%,住院人数为医院的52.14%(见表2)。可见,乡镇卫生服务资源的承载率高于城市卫生资源承载率。另一方面,乡村医生在农村医疗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村落离镇乡卫生院的路程较远的情况下,农民生了常见病或者小病,一般不会专程去医院看病,而直接到村卫生室乡村医生那里医治。另外,村民也不愿多花钱支付医疗费用,在医院不管大病小病都需挂号,有的小毛病药费可能还没挂号费用高。因此,乡村医生既为村民提供了医疗服务,又为村民节省了医疗费用。
5.重庆农村医疗保健费用支出。近年来,重庆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费用呈攀升之势。据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重庆市城市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629.32元,比2000年增长了1.15倍,年均增幅为16.5%,超过可支配收入10.6%的增长幅度。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2005年比2000年增长了2.07倍,年均增幅为15.68%,大大超过可支配收入7.83%的增长幅度。
农村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而医疗保健支出增长幅度却高于城市居民家庭。但农村医疗保健支出的增长,并不是由于农村居民家庭医疗保健支付能力的提高,而主要是由于医疗保健服务价格的提高所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仅为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的22.67%,反映出农村居民家庭医疗保健服务支付能力的低下。许多农民处于无钱治病和买药的境地,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大幅度下降。
二.重庆农村卫生服务供需发展环境分析
近年来,农村卫生服务供需发展环境正在逐渐改善。随着小康社会建设、新农村建设及和谐社会发展目标的提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将逐渐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也将逐渐提高,这将大大增强农村居民卫生服务需求支付能力,促进农村卫生服务需求的增长。
与此同时,农村卫生服务的发展受到***府及社会各界日益强烈的关注。在2002年10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2003年初,***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的通知,随后开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由***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村居民自愿参加,集体和***府多方筹资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其重点是以大病统筹为主,着力解决农村居民因患大病出现的贫困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未来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雏形。试点情况表明,这项制度对于缓解农民医疗的经济负担,提高农民医疗服务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3年至2005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先后在重庆渝北区、黔江区、江津市、铜梁县、巫溪县、忠县、荣昌县进行。据统计,至2005年9月,7个试点区县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达230万人,占试点区县(市)农业人口总数的60.5%,共筹集合作医疗资金3475.36万元,为农民报销医药费6300万元,补偿103.64万人次,农民受益率45%,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受益率达到90%。重庆市卫生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共有8.83万人次因病住院***,他们共报账3706.82万元,人均每次住院之后大约可以报销420元。
为推进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重庆市每年都将逐步增加试点区县,2006年试点区县增加到16个,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达到700万人。2007年将增加到24个区县,2008年增至32个区县,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39个区县,实现覆盖全市农村居民的目标。2006年起,中央财***对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标准由原每年10元增加到20元;市***府和区县(自治县、市)***府对农民的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10元提高到15元,从2007年起提高到20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将大大增强农村居民的卫生服务支付能力,促进农村卫生服务需求的增加。
此外,***府加强了对药品价格的管理监督,采取了一系列降低药品价格的措施,使农民看病的医药费得到控制。重庆黔江地区调查资料显示,与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前比较,乡镇卫生院次均住院费从518元下降到401元,次均门诊费从21.3元下降到14.3元,村卫生室次均门诊费用从14.4元下降到9.9元。这有效地减轻了农民医疗卫生服务的负担,增强了农民对卫生服务的消费能力。2006年6月,《重庆市医疗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颁布,重点规范医疗服务价格行为,加强医疗服务价格管理,这对于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维护卫生服务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增强农村居民卫生服务消费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促进农村卫生服务需求发展的同时,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也得到***府的高度重视。卫生服务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卫生机构的数量和类型、卫生机构中卫生人员和设备的数量及种类、卫生人员的质量、人与物质要素的结构及匹配程度、卫生机构的经营方针及管理水平等的提高。2004年,卫生部、国家计委、***、人事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五部委联合发文《关于农村卫生机构改革与管理的意见》,明确规定:“原则上每个乡(镇)应有一所卫生院,调整后的乡(镇)卫生院由***府举办”。2005年,卫生部农村卫生管理司组织专家制订了“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能力”总体方案、培训考核评估方案和培训大纲,目标是通过对中西部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地区领导干部、医疗管理干部、具体经办人员、定点医疗机构的院长和相关人员,分层次、分类型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决策水平、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
近日,卫生部、国家中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四部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提出“十一五”时期中国推进农村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总体目标: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到2010年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适应人民健康需求和承受能力的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近年来,重庆黔江地区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由于卫Ⅵ(世行贷款综合性妇幼卫生保健项目)、卫Ⅷ(世行贷款重点改善贫困地区乡村医疗卫生条件项目)等项目先后在黔江实施。几年来,黔江地区累计向上争取各种资金1000多万元,同时对乡镇卫生院配套建设按照每个地方25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一步到位”的原则,从2002年起实施卫生院改造和配套建设。到2005年底,黔江已建成规范化村卫生室127个,占村卫生室总数的70%。农村卫生机构服务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村卫生人员素质也大为提高,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中无学历、无职称人员所占比例由2000年的58%降到了2005年的5%。同时,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大为增强。与2000年比较,2005年,全区免***接种率从85%上升到95%,住院分娩率从49.%上升到80.7%,孕妇死亡率从132.8/10万下降到了76.3/10万,而婴儿死亡率从25.07‰下降到17.83‰,农民健康水平得到稳步提高。同时,黔江区在农村卫生管理制度改革方面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黔江农村卫生改革实践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促进了重庆农村卫生服务能力的增强,也为中西部贫困地区卫生事业发展的软件建设,包括制度的设计、***策的调整、思想观念的转变和运行机制的调整等,探索了一条可行之路。
三.重庆市农村卫生服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卫生资源严重不足。卫生事业发展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优质资源过度向大医院集中,城市大中型医院集中了大量的高新医疗设备和优秀医护人才,而基层卫生资源则严重不足。重庆医疗卫生服务资源主要集中在县及县以上区域,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资源严重短缺。2005年,重庆农村村卫生室共有11506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9878人,平均每个村卫生室1.73人;重庆每千农业人口仅拥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0.85人。
2.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卫生院是三级卫生网的枢纽,但管理体制不顺,在卫生院乡办乡管体制下,卫生经济投入***策落实不到位,业务不景气,加之管理不善,不少集体乡镇卫生院解体为个体经营。村卫生室是三级卫生网的网底,但事实上绝大多数名存实亡,变为个体行医。三级卫生网底破裂,严重影响农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工作任务的落实,致使农村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工作难以开展,公共卫生问题突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在试点阶段,覆盖面小,资金筹集及运行管理模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3.农村卫生投入不足。长期以来,各级***府对卫生工作重要性尚未形成共识,国家制定的卫生经济***策不能兑现,近年对农村卫生投入有所减少。例如,重庆万州区2002年农村卫生投入经费由2001年的547.21万元下降到511.37万元,下降6.55%。铜梁县2003年总投入仅315万元,人均3.91元,大大低于全市人均21.39元的水平;2004年在此基础上还约有下降,总投入274万元,人均3.39元;同时,应由县财***配套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也未到位。绝大多数农村卫生院成为自收自支单位,医疗卫生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4.医疗费用高,农民负担重。据2004年农调队对五个区县的调查,有50.0%以上的农户反映,由于医疗费用高,农民看不起病,只好小病拖、大病才医治;有20%的农户反映,就是患个感冒就医,一般也需要200~300元。璧山县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近几年医疗费用支出急剧增加,2000年人均13元,到2004年人均87.45元,是2000年的近7倍。同时在农村居民医疗卫生支出结构中,近两年来,人均医疗费支出占人均医疗卫生支出一半左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十分普遍。在奉节县20.03万建卡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67313人,占33.6%。
参考文献:
[1]魏颖.卫生经济学与卫生经济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2]胡苏云.健康与发展:中国医疗卫生制度的理论分析[J].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05(10).
[3]钟敬文.透析我国医疗服务的供求状况[J].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05(9).
[4]重庆市统计局.2000重庆统计年鉴[DB].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5]重庆市统计局.2005重庆统计年鉴[DB].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6]合作医疗动态[R/OL].重庆卫生信息网.
[7]重庆市万州区农村卫生事业发展规划[EB/OL].重庆市万州区人民***府网.
[8]重庆市农调队.贫困山区农村致贫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R].
农村医疗卫生论文例2
中国城乡间医疗卫生资源差距显著且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医疗卫生资源过度向城市倾斜,农村医疗卫生资源极其匮乏。从人均卫生费用来看,2002-2011年城市由987.07元增长到2695.1元,增加了1708.03元,农村由258.33元增长到871.6元,仅增加了613.27元,城市是农村的2.8倍。从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来看,2007-2011年城市由4.9个增加到6.24个,增加了1.34个;农村由2个增加到2.80,仅增加0.8个。从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来看,2003年城市为4.88人,农村为2.26人,城市是农村的2.2倍;2011年城市为7.97人,农村为3.18人,差距扩大到2.5倍。其中2011年城市每千人口执业医生数为2.8人,农村仅为0.95人,城市是农村的2.9倍;城市每千人口的注册护士数为3.32人,农村仅为0.98人,城市是农村的3.4倍。[1]
(二)农村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可及性较低
农村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的可及性是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现状及对农民医疗卫生需求的满足程度,具体包括物质可及性、地理可及性和经济可及性三个方面。当前农村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可及性较低主要体现在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低,农民的患病率未降反升,未就诊率居高不下等方面。2011年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床位数仅为1.16个,人员数仅为1.32人。2011年全国设卫生室的行***村占93.4%,平均每村卫生室人员2.29人,每千农业人口村卫生室人员数仅为1.53人。2011年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构成中,研究生学历的人员为0,大学学历人员仅为5.6%,中专、高中及以下学历的人员比例达60.5%。村级卫生组织中中专、高中及以下学历的人员比例高达90%,其中1/3村医没有学历。2011年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构成中,初级职称及未聘的人员比例达84.7%,高级职称的卫生技术人员比例仅占0.8%。乡镇卫生院2011年诊疗人次为8.66亿次,比2009年下降0.11亿次;入院人数为3449万人,比2009年减少359万人。[2]据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农村家庭离最近医疗单位距离1公里以上的比例为42%,其中边远地区的农村家庭离最近医疗单位距离5公里以上的比例高达22.9%;农村家庭10分钟以上才能达到医疗点的比例为34.4%,边远地区的农村家庭20分钟以上才能到达医疗点的比例高达36.9%。农村居民的患病率由2003年的139.5‰上升到2008年的176.7‰。2008年农村居民两周新发病未就诊率仍达35.6%。[3]
(三)农民医疗卫生费用负担过重
农民医疗卫生费用负担过重,是当前中国农村医疗卫生制度绩效困境的突出表现。医疗卫生费用高速增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加之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低,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凸显。1990-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686.31元增加到6,977.29元,增加了10.17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由19.02元增加到436.75元,增加了22.96倍,农村居民卫生支出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其收入增长速度。从我国县属门诊和住院费用来看,1990-2011年门诊人均医疗费用由8.1元增加到131.8元,增加了15.27倍;住院人均医疗费用由309.9元增加到3549.3元,增加了10.45倍,同样也超过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4]尽管2008年全国已经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快速上涨的医疗费用,很快就吞噬掉了各地有限的合作医疗基金,一些农民只能“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据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经医生诊断需住院而未住院的比例农村为20%,其中医生诊断需住院而病人未住院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困难”的占70.3%;疾病或损伤导致农村家庭贫困的比例为37.8%。[5]
(四)农村医疗卫生制度变革缺乏可持续性
农村医疗卫生制度变革缺乏持续性主要表现在法律法规不健全、***府职能定位不明确、制度与制度环境耦合性不足等导致的农村医疗卫生制度无法适应制度环境的现实与变迁。实践证明,任何一项制度的推行,没有健全的法律机制,都难以形成长效机制。我国宪法第四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然而,由于国家没有把发展农村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纳入强制实施的法律范畴,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从未上升为***府对社会的一种法定义务,农村医疗卫生制度供给失去了强制性威力。在缺乏法律保障的情况下,农村医疗卫生制度供给与变革受制于意识形态、国家***策以及公共财***状况,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陷入供给不足和低绩效困境。如改革开放前,在***府的大力支持下,农民借鉴农业合作社的经验,创立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合作医疗与当时***治动员式的集权体制、制度和计划经济下的医疗服务递送体系等制度环境实现了良好的耦合,发挥了较高的制度绩效。改革开放后,农村的***治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社合一”的集体经济组织瓦解,市场化的医疗服务递送体系逐步形成。***府片面强调发展经济,没有把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卫生制度列入社会发展目标,并未能根据农村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对农村医疗卫生制度进行适应性调整和变革,导致农村医疗卫生制度绩效低下。
二中国农村医疗卫生制度绩效的影响因素
回顾和梳理中国农村医疗卫生制度变迁历程可以发现,农村医疗卫生制度供给与改革理念的偏差、医疗卫生城乡二元制度结构的影响、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决策机制不科学以及农村医疗卫生公共财***投入不足是导致农村医疗卫生制度绩效的现实困境,阻碍农村医疗卫生制度创新的主要原因。
(一)农村医疗卫生制度供给与改革理念的偏差
农村医疗卫生制度供给的核心价值理念应该是促进社会平等、公平,维护农民基本健康权利。然而,改革开放初期对于制度供给的“可以对经济发展过程做出卓有成效的贡献”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工具导向定位,体现了价值导向上效率偏重的理念偏差。改革开放前,农村医疗卫生制度创新被视为服务于城市重工业发展战略的***策性工具,在思想上急躁冒进和急于求成,在发展规模上盲目追求“大”和“公”,在办医体制上否定多种形式并存,极大地破坏了农村医疗卫生体制和农村办医积极性,使许多地方的医疗卫生机构和合作医疗制度变成了有名无实的空架子。[6]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医疗卫生制度创新重心从公平转向效率,创新重点在应对财***负担以及提升服务效率等方面,制度供给成为服务经济发展、节约公共财***成本、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工具。新农合实施以来,农村医疗卫生制度服务经济发展的工具性价值导向并未得到根本扭转。
(二)医疗卫生传统城乡二元制度结构的影响
医疗卫生传统城乡二元制度结构,是造成医疗卫生资源城乡二元差距显著、农村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可及性较差的重要原因。建国以来,受传统意识形态、国家发展战略等的影响,逐步形成和强化了城乡二元的医疗卫生制度体系,导致了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差距的扩大。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为保障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逐步形成了以户籍制度、统购统销和“三位一体”制度基础为主要特征的城乡二元结构。***府在城市建立了公费医疗保障和劳保医疗制度,个人基本上不用付费。农村地区则实施以集体经济(公社、生产队)为依托社区性质的合作医疗制度。这种模式实质上是由农民隐性承担农村医疗卫生活动中的绝大部分成本,直接导致了城乡差距的形成并持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逐步开展了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等方面的改革,形成了以效率为标准的医疗资源的配置方式,导致医疗服务资源在层次布局上向高端服务集中,优质资源过分向城市大医院集中,广大农村仍然缺医少药。进入新世纪,***和***府制定了一系列***策措施,如农村税费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城乡医疗卫生差距呈现缩小的趋势。然而这些***策和制度的实施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和扭转城乡二元的医疗卫生制度。
(三)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决策机制不科学
决策机制不科学是导致医疗卫生资源城乡二元差距显著,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可及性较差,以及医疗卫生的供给和需求矛盾的重要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医疗卫生产品的供给数量和质量的决策都由各级***府和决定自上而下的决定,不存在农民表达医疗卫生需求的个人偏好的渠道。改革开放后,和生产队被乡(镇)***府和村委会所取代,实行“乡***村治”的新治理模式。然而这种模式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医疗卫生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农村医疗卫生供给主要不是根据农民的医疗卫生需求决定,而是由各级***府通过行***强制性决策。由于缺乏有效的农村医疗卫生供给协商和谈判机制,各级***府在***绩考核的驱动下没有动力和激励去考虑这种供给是否符合农民的需要,农民无法在农村医疗卫生供给中体现自己的意志。2006年,国家******网站开通了“我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言献策”专栏,诸多媒体还开展了相关的民意调查。然而,大多数农民未能参与到医疗卫生***策讨论中来,决策缺乏***府与公民平等对话的互动机制,最终***策方案老百姓直呼看不懂。另外,由于缺乏平等博弈的平台和机制,***策出台前进行网上征求民众意见的程序,但是往往“征而不听”,民主参与的“形式”与“实质”脱节,医疗卫生***策被强势利益集团和少数既得利益者操纵。
(四)农村医疗卫生公共财***投入不足
公共财***投入不足是导致农民医疗费用负担过重、医疗公共服务可及性较差的根本原因。建国后,为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府选择了“甩包袱”的财***释放路径,农村医疗保障成为抛弃对象,其所需资金基本属于制度外供给。国家财***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仅仅体现在补贴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并且严格控制医疗服务和药品的价格。改革开放后,中国实行了以放权让利为内容的财***分权制度改革,地方***府成为农村医疗卫生投入的责任主体,中央***府对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宏观调控能力削弱。由于受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财***能力差异以及以GDP为主导的***绩考核方式的影响,地方***府对农村医疗卫生投入严重不足。1991-2000年的10年间,***府对农村医疗卫生投入绝对值有所增长,但比重却由12.5%下降到6.5%。[7]国家财***在卫生事业费中用于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费1979年为1亿元,1999年下降到了3500万元,仅占全部卫生事业费的0.36%,农民人均不足4分钱[8]。1998-2002年***府对农村卫生机构投入占财***支出比重由1.02%下降为0.69%。1998年全国乡镇卫生院总支出中只有10.5%来自***府财***补助。2003年以来,***府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绝对数虽逐年增加,但农村医疗卫生公共财***投入不足状况并未得到扭转。城市人均医疗卫生财***投入一直是农村医疗卫生财***投入的3-4倍。大部分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得不到足够的公共财***支持,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的能力较低。
三中国农村医疗卫生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
破解农村医疗卫生制度绩效的现实困境,推进农村医疗卫生制度科学创新,应从提升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构建***府主导的多元主体协同推进的制度创新模式、以改革城乡二元制度结构为重点推进农村医疗卫生制度创新以及注重培养多样学习源以寻求制度的有效创新和突破等四个方面展开。
(一)提升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
提升医疗卫生公益性,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农民健康权益作为农村医疗卫生制度供给和变革的价值理念,坚持农村医药卫生事业为农民健康服务的宗旨,以保障农民健康为中心,以农村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满足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为核心和关键。二是规范和落实***府在农村医疗卫生中的责任。明确***府在医疗卫生中的制度创新、战略规划、筹资、优化资源配置以及监管和绩效评估等方面的主要责任。三是建立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和稳定增长机制,切实保障所有农民都比较公平地享有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维护农村医疗卫生的公益性,促进公平公正。四是要回应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尤其是农村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基本医疗卫生需求,着力解决农民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二)构建***府主导的多元主体协同推进的制度创新模式
提升农村医疗卫生制度绩效,必须构建***府主导的多元主体协同推进的制度创新模式。一是发挥***府在制度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强化其制度创新意识和能力。***府主导着农村医疗卫生制度创新活动,享有制度创新的最终决定权,在制度创新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府应在完善***策、搭建平台、创建机制以及卓越创新实践的持续和推广中积极主动发挥自身作用,创造良好的制度创新环境;另一方面,明确***府制度创新法定职责。二是建立健全地方***府制度创新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应通过明确各级地方***府制度创新职责,将各级***府的制度创新职能纳入绩效考核范围,推动地方***府的制度创新行为。要促进各级***府间良性竞争与合作,加强宣传与培养地方***府创新精神,对于制度创新给予必要的奖励与***策扶持。三是健全制度创新专家咨询机制。地方***府农村医疗卫生制度创新必须借助外脑和思想库,发挥专家的优势,运用集体的智慧,优化专家参与结构,提升制度创新的能力。四是健全农民利益诉求表达与***府回应互动机制。要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与制度创新的决策听证、立法参与等制度,健全***府制度创新回应机制。要建立农村医疗改革***府决策承诺制、公示制度、民调制度、复决权制度等,实现民意表达与***府回应良性互动,保障医疗卫生制度创新的科学性。
(三)以改革城乡二元制度结构为重点推进农村医疗卫生制度创新
建国以来,中国实行城乡二元的制度结构,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城乡二元制度结构已经成为当前影响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一是要建立城乡医疗卫生均衡发展的财***保障机制,根据地方财***状况,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统一支援和有差别地资金分配制度。二是要按照“一级***府、一级事权、一级财权”的原则,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支出的责任和范围,县、乡、村三级医疗财权与医疗事权要统一。三是要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财***性投入体系,明确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财***性支出占GDP的比例,合理确定城乡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共财***的比例,依法落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发展财***经费增长机制。四是促进城乡医疗卫生资源的交流与激活,促进城市医院和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鼓励医疗机构和中高级卫生人员“错位下沉”,促进城乡医疗卫生资源的良性互动。
农村医疗卫生论文例3
[中***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3(b)-120-03
Develop the youth volunteer activity, make the reform of new countryside medical system plentiful
CHEN Chunmei1, WANG Juan1, JIANG Xiangrong1, YANG Weizhong1,HUANG Chaoxin1,LI Ping1, HUANG Shengyong2
(1.Union Hospital of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1,China; mittee ofYouthleague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4,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simple medical condition and medical and weak health work, the author organized the city youth medical personnel to go to countryside to diagnose and treat disease and relief the peasant complaint, held the medical lecture and train medical personnel, made the diagnose and treatprogramstandard, propagandaed the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ure ,made the medical knowledgepervasion, relieved the short of medicine, promoted thecountrydoctorlevel,powerfully reinforcedthe peasant conceptofhealth care, strengthened the youth consciousness of responsibility of service the country medicine,enhanced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ity and country on medicine, impulsed the reform of new countryside medicalsystem, and provided the new thinking of the reasonableallocation of medical resources and theconstruction of harmony society.
[Key words] Volunteer activity; Youth; Countryside; Medical system; Reform
青年志愿者活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青年工作中的一项全新的开创性事业, 是共青团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优良***道德传统,在行动上帮助他人,完善自我, 服务社会, 弘扬新风,从而建立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向上的的社会风气。我院创建于1860年,是一所集临床、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和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省属“三甲”医院,其服务宗旨为“百年协和,以人为本”。在医院***的领导和上级团委的支持下,医院团委长期坚持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前往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和海岛送医送药、送技术和送理论,为构建我国新农村医疗体系做贡献。
1 农村缺医少药明显,医疗卫生工作薄弱突出
当前我国农村人口的70%以上没有任何医疗保障,90%以上看病靠自费,农民应住院而没有住院的达75.4%,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居民占全部贫困人口的33.1%[1]。农村卫生工作总体上仍然比较薄弱,主要体现在:第一,卫生资源严重不足,多数乡镇卫生院医疗用房破旧,基本医疗设备简陋,村级卫生基础设施差,常规设备缺乏,大部分乡村卫生所以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等“老三件”施诊;第二,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缺乏系统医疗技术培训,常常以传统经验主义诊治疾病;第三,只重视疾病诊治,而忽视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工作,如传染病防控、***苗接种和健康教育等问题;第四、经济落后制约农村医疗事业的发展,财***投入不足、百姓防病治病意识薄弱等因素严重影响农村卫生工作,甚至出现因病返贫、致贫现象,特别是西部地区因病而使家庭陷入困境的农民常常发生。卫生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是2 622元, 而农民住院例均费用达2 236元,几乎将其全年收入可能都要花在医疗费用上[2]。近几年来,国家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尤其是新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缺医少药的现象,但是彻底解决农村落后的卫生工作状况还是任重而道远。
2 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改善农村医疗短缺问题
我院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有组织、有目的地选派青年医务人员组成医疗服务队前往全省各地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和海岛送医送药,开展内容丰富多次、形式多种多样的青年志愿者活动,足迹遍布全省各县农村。近10年来组成80多支医疗队前往全省近100个农村,诊治患者2万余人,培训乡村医生230多名,举办医学讲座60多场,免费赠送价值3万余元的农村常用药品,为当地农村缺医少药尽一份力量。
2.1 开展疾病诊疗,解除农民病痛
许多农村地处边远山区,尤其是省级贫困农村,没有任何的医疗机构。这里的百姓大病看不起,小病尽量拖,导致病情恶化。由于路途偏远,交通不便,许多急症重症病都无法***。漳州华安一位45岁农民,长期头痛,血压高,没有钱买药,每天都是忍住头痛下地干农活,在田地干活突然不省人事,恰逢我院青年志愿者服务在此巡回义诊,队员就地施救,给予降血压对症***后患者意识恢复清楚。医疗队团员青年们经常放弃节假日休息,不顾路途劳苦,因地制宜,在村部、小学或卫生所搭建简易的诊室,为百姓诊疗疾病,免费赠送农村常用药品;有些自然村散布在不同山谷中,或是有些患者长期偏瘫卧床,或是患心功能不全、腰肌劳损、椎间盘突出等严重疾患,无法外出看病,医疗队队员们翻山越岭,深入农家,看望患者。在巡回义诊中,许许多多农村常见病、疑难危重病得到很好的救治。
2.2 举行医学讲座,培训医护员工
乡镇农村不仅存在缺医少药的现象,而且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医务人员专业技术素质薄弱,理论知识缺乏,学历低。目前我国乡镇卫生院本科毕业生仅占1.6%,大专生占16.9%,中专生占59.9%,21.6%没有任何学历[1],没有经过系统医学理论和技术培训,依靠子承父业或是靠祖传秘方诊治疾病,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靠经验,对危重病、疑难杂症则常常是束手无策,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一片空白。结合当地医疗理论匮乏特点,充分利用我院医疗服务团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的优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医学讲座。2007年7月16日,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到建阳市水吉中心卫生院,队员们利用随身的携带电脑和投影仪等设备,在会议室临时搭建了简陋的教室,62位来自全镇29个自然村的乡村卫生员和中心卫生院医务人员兴致勃勃地参加了农村常见疾病诊疗讲座。这些讲座紧紧结合农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特点,重点突出在农村简陋的医疗条件下如何准确诊断疾病和及时有效地救治病人,引起了乡村医师们的广泛兴趣。
2.3 培训乡村医生,规范诊疗方案
乡村医生在农村医疗中发挥主力***作用,乡村医生诊治疾病能力决定着农村医疗质量。但是由于乡镇卫生院医疗条件较为简陋,许多常规医学检查无法进行,临床经验有限以及农村病种多发且复杂,在他们就医过程中存在很多疑难病例亟待解决。我院青年医疗服务团队伍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不少青年专家和博士、硕士在临床中积累了解决疑难病例的经验。在志愿者活动中,一方面通过诊治过程中耐心指导乡镇医生看病,另一方面举办疑难病例讨论会,提高乡村医师诊治疾病能力,协助他们解决疑难疾病;同时还在乡镇卫生院举行临床教学查房,查房是诊治住院病人最有重要的环节,许多病情变化和***依据都是查房中体现出来的。如何正确进行临床查房,关系到病情诊治有效与否,能否避免重要症状和体征遗漏以及减少误诊等。医疗服务团长期在协和医院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查房经验。2007年7月17日在水吉中心卫生院住院部里,医疗队队员们在经管患者的周医生汇报完病例之后,对2位患者进行了详细检查,并依次阐述各自观点,分析病情发展机制、病理生理学改变、影像学资料、疾病诊断、***策略、抗生素合理应用、激素使用剂量和必须补充的辅助检查等方面。实践证明,开展临床教学查房,确实能够规范诊疗程序,有的放矢,解决临床上出现的技术难点。
2.4 宣传疾病防治,普及医学常识
当前***疾病已经不仅仅是药物***,更重要的是早期预防、早期发现和早期***。许多疾病在形成危害健康之前都是可以通过预防来避免的。在农村,由于医疗条件简陋,医疗知识匮乏,经济收入有限,对于疾病预防认识滞后。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结合当地农村具体情况,制作了大量宣传板,印制宣传材料,深入农村宣传疾病防治知识,普及医学常识。诸如“夏季如何防治肠道疾病”、“烫伤处理”、“消化道溃疡的诊治和预防措施”、“哪些症状可能与肿瘤有关”等专题讲座,都深受当地百姓欢迎。2007年9月,卫生部部长***提出:卫生工作模式要从主要对大病晚期的***,关口前移,重心下沉,转变为预防为主, 这样才能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3]。青年志愿者深入农村宣传疾病预防正是这种卫生工作模式转变的途径之一。
3 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推动新农村医疗改革深入
青年志愿者活动深入农村,不仅仅能够实实在在地解决农民病痛,缓解当前农村缺医少药现象,而且能够推动城市医疗资源和技术力量向农村延伸,也为青年医务人才的培训提供做贡献和长才干相结合的平台,形成服务农村作贡献、拓展素质长才干的新气象,激发更多的青年人投身于新农村医疗改革中。
3.1 青年志愿者活动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当前城市与农村医疗卫生的差距,以及城镇人口和农村百姓享受医疗资源不平等,已经是和谐社会中不协调的现状。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城乡差别,优质医疗卫生资源过分向城市和大医院集中,使全国30%的城市人口占据70%的卫生资源, 70%的农村人口只占30%的卫生资源,广大农村卫生发展严重滞后,农村不能享受到安全、有效、方便的医疗卫生服务, 农民看病难、看病贵也就在所难免[4]。扎实开展青年志愿者医疗卫生下乡活动, 确实解决农村病痛,培训乡村医生,帮扶乡镇卫生院,为解决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小病忍、中病拖、大病等”、“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现状的好办法,为全社会尽可能享受平等的医疗资源、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体现社会公平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
3.2 青年志愿者活动有助于提高乡村医生诊疗水平
城市青年志愿者深入农村开展卫生扶贫活动最终目的是通过志愿者的帮教, 提高乡村医生的诊疗水平,改善农民就医环境,最终为百姓提高规范的诊疗服务,解除患者病痛。结合当地医务人员医学理论匮乏和临床技术不规范,医疗队队员们主动承担了教学任务, 制定了详细的带教计划,通过“传、帮、带”和“一帮一”、“一带一”等教学方式因地制宜指导乡村医生,通过教学查房、 病例讨论、业务讲座等方式传授临床经验和医学知识,通过保持长期业务联系和定期巡回医疗形成可持续性帮扶模式,为当前新农村医疗体制改革注入活力。
3.3 青年志愿者活动有助于增强服务农村医疗的社会责任感
在志愿活动中, 团员青年在艰苦的生活工作条件下, 与贫困农村的老百姓近距离接触,了解农村缺医少药状况,感触农民无法医治疾病的痛苦,行动上不断对自己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努力提升业务技能, 拓宽知识面,思想上不断地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服务新农村医疗意识,将青年志愿者活动“受教育、作贡献和长才干”的宗旨有机结合起来。几年来,每当医院组队支援农村医疗,团员青年们总是踊跃报名参加,许多青年医务人员也是争取多次机会参与服务农村医疗,为新农村医疗体制改革添砖加瓦。
3.4 青年志愿者活动有助于加强城市与乡村医疗协作关系
城乡医疗资源的合理流动是提高诊疗服务水平,解决农民居民就医难的出路之一[5]。大城市医疗机构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乡村卫生院(所)医疗资源匮乏,拥有许多得不到基本救治的临床病例。城市青年志愿者们通过巡回义诊,深入农村,将城市与乡村医疗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青年志愿者为贫困地区群众带去新知识、新技能,提升乡村医生诊疗水平,增强防病意识,改善农村卫生状况,另一方面,派出单位通过下乡送医送药活动,宣传当前先进医疗水平,推广派出医院临床经验和医疗特色,积累广阔的医疗市场,在改善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的同时,形成“小病进乡村卫生院(所)、中病进县市医院、大病进省属医院”合理医疗资源分配方案,为当前新农村医疗改革提供新思路。
当前,随着***和国家对农村医疗卫生投入日益增加,农村的医疗条件和农村卫生工作得到明显的改善,然而针对边远山区和农村的医疗条件简陋和医疗卫生工作薄弱情况,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一方面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缺医少药的现象,提升乡村医生诊疗水平,有力宣传防病治病意识,增强农民卫生保健观念,改善落后的农村卫生状况;另一方面,能够促使青年医务人员服务农村作贡献,拓展素质长才干,增强服务农村医疗的社会责任感,也加强了城市与乡村医疗的合作,推动新农村医疗体制改革,为形成全社会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刘家望.农村卫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102):85-86.
[2]胡世莲,董辉***,方卫胜.对青年志愿者开展农村卫生扶贫的思考[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3):1-3.
[3]朱敖荣.学习卫生部***部长讲话再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道路:赠给中国***十七大有关卫生改革的重要建义[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7,27(9):649-651.
农村医疗卫生论文例4
中***分类号:R197.1文献标识码:A
我国农村医疗需求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通过对医疗需求进行分析,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居民医疗需求,也可以为国家采取各种措施提供一定的现实依据。本文对农村医疗需求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以提高对于农村医疗需求的了解。刘天锡等人通过专题调查研究,在《宁夏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研究》一文中详细说明了宁夏居民医疗需求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宁夏居民较过去5年,医疗卫生需求量增加,说明随着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健康意识的总体水平也较过去明显提高。农村居民医疗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一、内部因素
(一)个性特征。马晓荣对健康需求的实证研究得出了农村居民健康需求的影响因素有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而医疗需求与健康状况具有最直接的关系,因此将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个性特征认为是影响农村居民医疗需求的内在原因。
另外,健康价值观也是影响农村医疗需求的一个方面。健康价值观,简言之便是对待健康所持的观点。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比较低,某些农村居民的生活甚至处在贫困中,长期处在这种贫困状态影响了人们的社会和心理特征的发展,这些特征包括相信命运、不能持续地维持满意的生活、健康价值观低下(认为得病不是异常情况)。
(二)收入状况。不同经济水平地区居民医疗需要存在明显差异。低经济水平地区居民医疗需要更高,但由于低经济水平地区居民的收入普遍不高,支付能力有限,他们的医疗需求反而较低,即表现为“高需要,低需求”。任苒、张琳等在2001年对辽宁农村医疗保健需要、需求和利用进行样本调查。调查的结论得出,不同经济水平地区居民医疗服务需求有所不同,低经济水平地区居民需求较低。调查针对三类地区,其中第三类地区经济水平最低,一类和二类经济水平相差不大。三类地区中,第三类地区住院率最低,这是与医疗需要的指标分析结果相悖的;门诊需求中,需求最高的是经济发达地区。这种医疗的“高需要、低需求”现象与国际上一些同类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从门诊和住院医疗服务需求结果的一致性中基本可以确认,由于支付能力的有限,经济水平低的地区居民的医疗需求受到了抑制。另外,根据张娜的硕士论文中对江苏省淮安市C区X镇进行调查发现,X镇村民大病医疗费用(包括药费、***费、交通费等在内)平均额在1万元左右,相当于一个3口之家1年纯收入的总额。家庭经济水平较差的只能选择到县区医院看大病,家庭经济水平较好的才有能力到市省一级医院看大病,大病的支出是普通农村家庭难以承担的。
收入状况对于医疗需求的影响是直接的,收入状况低的居民由于支付能力有限,他们的医疗需求相对较低。
二、外部因素
(一)农村的医疗卫生服务。农村的医疗卫生服务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健康教育,对各处传染病、地方病的控制与预防,公共卫生建设以及妇幼保健等;二是基本医疗,是指能够保证农民基本健康的、多发病的诊断、***,也包括门诊和住院服务;三是超出基本医疗范围的更高层次的医疗服务。这里谈到的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第二个层次――基本医疗,即讨论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对于农村居民医疗需求的影响。我国的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影响农村居民医疗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农村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农村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低使得农村居民医疗需求降低。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都有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但是相应配套的医疗设备不够完备,不能全面满足农村居民看病的需要,阻碍了农村居民的医疗需求的增加。以安徽省16个“新农合”试点县为例,尽管在乡镇卫生院就医可比乡外就医多报销20%的医疗费用,但由于乡镇卫生院服务水平太低,60%的农户不得不选择在费用更高的县及县以上的大医院就医。
2、农村医疗人才。农村医疗人才匮乏,无法满足农村居民医疗需求。据统计,我国农村乡镇卫生院技术人员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不足10%,而高中及以下学历的不足50%,和城市医院人才构成形成鲜明对比。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及个体乡村医生是满足农村居民医疗需求的重要卫生资源,但是他们所受到的专业训练不够,专业素质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提高他们的整体专业素质水平是满足农村居民医疗需求的重要保障。张娜的调查还发现,X镇的医护人员技术水平较低,目前X镇基本上一个村庄有5~7名乡村医生,但受过正规医学教育的不足30%,另外全镇取得医师主治以上技术职称的仅有4~5人。镇卫生院的医护人员中,近80%中专学历及以下,大学毕业者很少,并且有一定技术的医护人员流失严重。
3、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价格。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价格水平过高也影响着农村居民的医疗需求。医疗卫生服务价格包括药品价格以及看病医疗费用,两者的过快增长,使得农村居民对健康需求降低。农村地区的信息来源有限,对药品的价格水平了解不多,使得某些不法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卫生服务站以及药店抬高药价获取利益。药价抬高,一方面使农村居民蒙受损失;另一方面压抑了农村居民的医疗需求。现在农村居民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等现象的本质也就是价格问题。激发农村居民的医疗需求,将“高需要”转化为“高需求”的出发点便是控制医疗服务的价格。
4、农村居民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信任和满意度。农村居民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信任和满意度不够高也是影响农村居民医疗需求的一个因素。农村居民对医生的信任度和满意度取决于医生的医术水平,尤其是他们对突发性疾病或者对大病的处理水平。农村居民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乡村医生的信任度不够,认为他们的资质或者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对他们的医术水平持怀疑态度,以至于有病不去就医或者大病选择市级以上的医院,这些都影响了他们的医疗需求。
(二)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对与农村医疗需求的影响尤为巨大。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农村医疗救助、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1、农村医疗救助。农村医疗救助是影响农村医疗需求的重要因素,它的逻辑起点是使属于脆弱人群的贫困农户不丧失重要的资产――劳动力,主要针对没有能力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老龄者、失业者、残疾者以及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贫困者,对其实施的医疗费用减免,保障其最低医疗需求。农村医疗救助内容涉及门诊、***、住院、手术等;救助方式以减免医疗费为主,还包括慈善医院、临时救助,以及与医疗保险制度的结合等。农村医疗救助计划对农村医疗需求具有一定的影响,它使得农村居民由于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价格影响的医疗需求得到释放,使得农村居民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由于收入状况不好导致医疗需求低的状况,使他们能够获得必需的医疗卫生服务。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3年的《意见》指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指由各级***府引导,农村居民参加、集体扶持、财***资助相结合,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居民互助共济的基本医疗制度。它是由***府资助、个人缴费和集体扶持相结合的一种筹资机制,并以县为单位管理由***府主导来组织推动,重点解决农民患大病而出现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是一项农民的初级医疗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广大农村正处于推行阶段,以大病统筹为主,主要在于解决农村居民“看病贵”、“因病致贫”的问题,它较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具有众多突出特点,比如稳定的筹资机制、高效监管机制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农村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它运行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农村居民的医疗需求。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天锡等.宁夏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1.7.
农村医疗卫生论文例5
一、相关理论和概念
(一)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性质。非竞争性使消费者对公共产品总是有扩大消费的倾向,非排他性则容易产生 “搭便车”现象,并且公共产品的投资成本大,个人和企业也没有承担如此雄厚资金成本的能力,因此公共产品必须由***府来向全体社会公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就是一种以服务为形式的公共产品。
(二)公共服务供给理论。从***府供给论到多中心供给论,公共服务供给理论不断发展完善。***府供给论以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为代表,基于公共产品理论,提出公共产品必须要由***府来提供。多中心供给论则基于治理理论,强调***府必须与企业、公共组织共同承担公共服务。
(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指每个社会成员无论其身份、职业、年龄、社会地位,都能够平等地享受到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并不是指“平均化”,而是力求每个社会成员均能享受到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达到最基本的健康水平和生存标准。
二、我国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现状
通过对“软件”、“硬件”两方面,对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力资源和基础设施投入两项指标,分析我国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现状。
(一)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力资源现状。根据《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在最近五年间,城市每千人口中卫生技术人员由2008年的6.68人增长到2012年的8.55人,而农村则由2.80人增长到3.41人,城市与农村的卫生技术人员增长速度差距明显,大多数卫生人员流向了城市。同时,在每千人口执业医师和注册护士的绝对数量上,2012年城市地区分别是3.19人和3.65人,而农村地区则分别只有1.40人和1.09人,城市所拥有的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几乎是农村的两到三倍。城乡之间的卫生人力资源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均呈现出非均等化状态。
(二)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基础设施投入现状。关于基础设施方面的城乡差异我们可以选取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这一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来分析。依据《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截止到2012年,农村的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只有3.11张,而城市拥有6.88张,比农村的两倍还多。与此同时,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床位数在2008年仅有0.96张,到了2012年也才1.24张。农村地区医疗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民的基本卫生服务得不到有效保障,逐渐拉开与城市的差距,加剧了我国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向非均等化方向发展。
三、我国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公共卫生资源分配不均。通过对我国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现状分析,无论是从卫生技术人员还是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在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上都存在着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大部分的卫生资源投入流向了城市地区,而农村的卫生资源投入的很少,城乡公共卫生资源分配不均问题尤为明显。
(二)城乡医疗卫生筹资水平差距较大。由于城市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城市与农村在公共卫生筹资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府对农村的医疗卫生机构投入的财***资源相对较少,农村的医疗筹资水平远不如城市,城乡医疗卫生筹资水平上的差距影响了农村居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三)城乡二元的医疗保障制度。城乡二元的医疗保障制度,城镇居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把进城务工人员排除在外,进城务工的农村流动人员无法享受到城市居民同等的医疗卫生保障。同时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保障水平相对于城镇居民来说也相对较低。
四、促进我国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对策
(一)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提高我国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一方面在医疗卫生人员的质量上,加强卫生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卫生人员素质;另一方面全力完善乡镇卫生院的医疗卫生硬件设施建设。
(二)合理分布公共医疗卫生资源。***府应依据各地区的公共卫生需求来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对于人口密集、需求量大的城市地区,提高卫生资源的供给数量。农村地区人口相对较少,农村医疗机构的就诊率较低,就要合理地整合农村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
(三)完善财***体制和财***转移支付制度。作为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供给者,基层***府的医疗卫生资源的供给能力起到关键的作用。省级***府要根据市县***府的经济状况,加大对市县***府财***转移支付力度;要落实好省直管县的***策,在财***转移支付方面直接落实到县一级,提高财***资金的利用率。
(四)提高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支付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乡镇企业经济,设法为农民创收。提高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支付能力,既要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也要适当对农村居民进行救助,减轻农民在医疗卫生服务方面的负担。
参考文献
[1] Dennis C. Mueller. Public Choice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2]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等.改革***府[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 陈昌盛,蔡跃洲等.中国***府公共服务:体制变迁与地区综合评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 解奎.城乡卫生医疗服务均等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农村医疗卫生论文例6
近年来,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领域,学界普遍认为应该建立一个需求导向型的供给制度。许多学者通过调查研究,在了解和掌握农村居民公共产品需求意愿的基础上,根据农村居民公共产品需求意愿,对农村居民公共产品需求进行了排序,得出了基于需求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但很少有基于公共产品相互关系进行的研究。因此,本文从相互关系的角度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进行一些分析。
一、理论分析
农村公共产品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为了便于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开展研究,笔者从众多的农村公共产品中,选择了农村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农村水利灌溉系统、农村道路建设、乡村电网建设、农村人畜饮水、农村电信服务等)、农村基础教育(主要是指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村医疗卫生(主要是指农村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三个部分作为本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研究的内容。这三者的相互关系表现为:
1 基础设施是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英国、美国、日本以及其他国家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无论是基础设施在区域内的配置,还是在空间上的扩展,都是以生产性基础设施配置为主,以生产性基础设施配置为先。只有当生产性基础设施配置达到一定规模,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生活性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卫生服务配置才会逐步展开。不但如此,基础设施必须在时间上先于其他直接生产性投资。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因此,必须在建设上先行一步。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速度普遍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因为在工业化初期,只有运输业等基础设施超前发展,才能有助于消除各地区自然条件上的差异,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促使生产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集中,推动工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水平。
2 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是,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并不是基础设施的附属物,教育医疗卫生事业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的***性,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并对基础设施建设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首先,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基础设施建设培养有知识、懂技术的劳动者;其次,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基础设施建设培养生产技术的创造者;最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身体健康的劳动者。今天,我们很难想象在一个交通不畅、信息闭塞、缺乏水源、没有“电、煤、气”设施的地方能居住生活。正因为如此,“那些双重身份者(具有消费者和投票者双重身份)将选择最能符合他们对公共产品的偏好模式的社区”。因此,基础设施完善的地方一定是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地方,也必然是人群聚居的地方。伴随着人群聚居数量的不断增加,人们对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需求日益增加,必然推动该地区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而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又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该地区接受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从而对基础设施产生更大的需求,有力地推动基础设施的发展。 转贴于
二、实证分析
如前所述,从理论上说,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那么,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是否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呢?我们以1982~2004年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教育经费、医疗卫生费用为依据,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1 Granger因果检验。建立一般回归模型:
依次将集体固定资产投资(G)、教育经费(J)、医疗卫生费用(Y)三个变量带入模型,得到如下检验结果(见表1):
2 Grange因果检验结果与分析。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我们可以看出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教育经费、医疗卫生费用三者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农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如表1所示。这说明,农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与医疗卫生是相互对立、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因此,在优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的过程中,在优先发展某种或某些公共产品的同时,还应该统筹兼顾,注重协调发展
三、偏相关关系分析
经过Granger因果检验,我们不难发现,农村公共产品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那么,农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与医疗卫生之间的相关关系程度如何,这就需要通过三者之间的偏相关系数加以说明。
1 偏相关系数。偏相关系数的具体算法是:分别固定农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三个变量中的一个变量,然后计算出其他两个变量的偏相关系数,以此类推,计算出农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三个变量偏相关系数(见表2、表3、表4)。
从表2、表3、表4来看,偏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集体固定资产投资与教育经费之间的偏相关系数是0.607;集体固定资产投资与医疗卫生费用之间的偏相关系数是0.170;医疗卫生费用与教育经费之间的偏相关系数是0.673。也就是说,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基础教育之间的偏相关系数是0.607;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医疗卫生之间的偏相关系数是0.170;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医疗卫生之间的偏相关系数是0.673。
2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排序。从偏相关关系分析结果来看,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医疗卫生之间的偏相关系数是0.673,是最大的,说明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医疗卫生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联系也最为紧密。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基础设施之间的偏相关系数是0.607,位于次席。而偏相关系数最小的是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医疗卫生,它们二者之间的偏相关系数为0.170。由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医疗卫生之间的偏相关系数可以看出:
一是农村基础教育最为重要。对农村基础设施而言,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基础教育的偏相关系数为0.607,而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医疗卫生的偏相关系数为0.170,因而农村基础教育比农村医疗卫生重要;对农村医疗卫生而言,农村医疗卫生与农村基础教育的偏相关系数为0.673,而农村医疗卫生与农村基础设施的偏相关系数为0.170,因而农村基础教育比农村基础设施重要。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农村基础教育最为重要。
农村医疗卫生论文例7
中国处于发展中国家,农村居民占据着很大比重。农民的健康关系到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我国实行了以合作医疗为主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这项制度有效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地区的居民的健康水平有所提高。但是随着社会的转型时期的到来,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由于农村合作社体制的逐步解体,农村医疗卫生保障的体制环境和人文等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农村内的“工分制”瓦解,赤脚医生无法通过从事医疗活动来换取工分进而获得粮食等其他生活资料,赤脚医生便完全丧失了外出行医的动力。另外,由于合作社的瓦解无法再为村内卫生所的正常运行提供资金来源,导致村内的公共卫生机构无法继续支撑而瓦解。所以从赤脚医生和村内卫生所这两方面来看,自从合作社体制瓦解以后,农村内的公共医疗机制基本上呈现着真空的状态。
面对传统合作医疗中遇到的问题,卫生部组织专家与地方卫生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的专题研究,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自2003年起开始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到2010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我国***府非常重视农村新合作医疗***策的开展以及农村的医疗卫生情况。在2009年,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精神,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有序推进这一重大民生改革,全面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重大疾病防治,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努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农村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
本文以农村医疗体系为研究重点,通过构建农村绩效评估表,查阅2011年统计年鉴分析2010年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并通过数据分析,分析出各省市农村医疗服务中存在的差距,并提出相应意见。
二、相关理论回顾
(一)公共卫生服务
世界银行[1]将医疗卫生服务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指公共卫生服务,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意味着无论收入水平多少都会得到的卫生医疗服务,涉及的范围较广,包括对食品、药品、以及公共卫生的监督管制等等。第二类主要指基本临床医疗卫生服务,包括儿童预防保健、计划生育保健等基本医疗服务。在这一类中***府有责任提供必需的支持并保证公民都能获得基本的医疗服务。第三类是随意选择由个人承担的医疗卫生服务,该类医疗卫生服务不同于第一类,属于私人物品。但是国家有责任采取有关措施分散重大疾病的***与康复,采取医疗保险来保障人们的随意性临床医疗卫生服务的获得。
(二)农村卫生服务
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课题组根据公共财***理论在2001年对农村卫生服务进行了分析与研究,认为农村卫生服务内容分为纯粹公共服务、准公共卫生服务和个人医疗诊治服务。刘兴柱、石俊壮等人在1999年对村级卫生机构的专项研究表明,在改革开放之前村级的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都是由村集体所有的公立村卫生室提供的。改革开放以后,私人医生开业的卫生室比重上升,提供的卫生服务没有建立科学的医疗体系。近年来农村居民健康状况出现恶化趋势和农村医疗发展水平停滞不前。
三、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发展水平情况评估
衡量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服务发展水平情况,主要从经济发展水平、医疗支出情况、农村基层医疗的资源配置情况以及从新农村医疗服务情况四个方面。具体评估指标如下:
四、数据分析及意见建议
农村医疗卫生论文例8
中***分类号:F840.6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044-02
新公共服务理论倡导公共利益、公民权利、民主程序、公平和公正、回应性等理念。它提倡***府“公共性”和“服务性”的本质,而非“掌舵”与效率,主张对新公共管理所依的“***府再造”进行“再造”,从而回归***府的“公共服务”本质;它强调“公民优先”,在此基础上明确区分“顾客满意”和“公民满意”原则,摒弃新公共管理理论特别是企业家理论的固有缺陷,提出和建立一种更加关注民主价值和公共利益,更加适合于现代公民社会发展和公共管理实践需要的新的理论选择。从这个角度看,新公共服务理论为中国农村医疗保险事业的今天和未来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行为模式选择。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主要作用
农村医疗保险事关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权利,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以及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农村问题的重中之重,已经成众所瞩目的焦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农村医疗保险的主要形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维护农村居民基本权利
享受医疗保障是农村居民的基本权利。新农合制度的实施有利于维护农村居民的基本权利,建立和完善新农合制度,能有效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改革开发以来,虽然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国家也近年来也逐步加大了新农合的资金投入,但是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却未持续提高,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我国的医疗卫生水平仍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尤其是农村居民尚未享有完善的医疗保障。因此,新农合制度的实施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二)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新农合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与持续发展。农村社会的建设与发展跟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自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有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农村居民医疗保险水平很低成为了农村社会持续发展的重大阻碍。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普遍不高,患病就医率低,加上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的存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显然不利于农村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如不能解决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险问题,就不可能有农村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新农合制度的实施对农村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推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新农合制度的实施有利于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平稳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逐步建立并完善覆盖全体农村居民和较高保障水平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生活水平是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的需要,而只有农村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才能进一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最终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是实现农村居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平稳发展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前提,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分析
新农合制度自试点以来,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现在正处于医疗保险的改革时期,医疗保险正进行转型,所以农村医疗保险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其实施和发展受到很多制约。
(一)制度设计和立法责任缺失
制度设计直接决定医疗保险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府在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设计上没有形成一套专门适用于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险制度。作为一个公共产品,医疗保险制度只有在***府的推动和支持下才能得以形成和发展,然而我国的相关医疗保险法律从建立伊始就主要是针对城市的,针对农村的医疗保险制度的法律几乎空白。目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险的实施是依靠国家***策和行***指导,一直没有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法规。法律法规的缺乏使新农合在实施过程中得不到国家强制力的保障,增加了推行的难度,而且容易导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随意性,造成各种不稳定现象。到目前为止国家仍没有制定统一的宏观***策,没有对各级地方***府的责任进行明确界定,致使有些地方***府推脱责任,而是强调市场作用,将原本应该由国家负责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被推入市场,这使许多农村居民不再信任医疗保险。
(二)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我国城乡卫生资源配置失衡,医疗保险城乡差距、东中西部差距、贫富差距仍然存在,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降低,社会化程度也较低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我国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非常不均衡,城乡医疗卫生费用投入严重不均衡,农村居民享有的医疗卫生资源远远低于城市水平。医术较高的医务人员多聚集在大医院,农村严重缺乏医务人员,而且医疗技术水平也很低。农村大多数个体医生,多数没有参加过正规的培训,医疗技术水平低,城乡医疗设施的配置也很不均衡,大多数农村医院设备简陋,以村卫生室和个人诊所为主,只能***小病,无法***重大疾病。由于***府在农村的设施和预防工作投资不足,难以有效地发展。县级的卫生医疗机构,除县级医院外,还有中医院、卫生防***站、妇幼保健站、计划生育指导站,以及地方病和传染病防治机构等,这些机构大多自成体系,自己进行小而全的建设,不仅造成医疗卫生设施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卫生技术人员的浪费,而且增加了大量的非专业人员,提高了机构的运行成本。
(三)***府资金投入不足
***府财***投入不足,造成农村地区医疗保障水平普遍偏低。***府对农村医疗保障的财***投入远远低于城市,农村医疗保险缺乏充足的资金来源。***府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相对于我国庞大的农村人口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农村合作医疗仅仅是停留在一般号召上,制度自身设计存在技术缺陷。国家没有明确的筹资***策,只是靠地方***府以行***手段推进,各级财***对合作医疗没有明确的支出项目。多年来,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沿袭的仍然是向城市倾斜的思路。
(四)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地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很大,因此农村居民对医疗保障的要求也不同。东部沿海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其对医疗保险的要求也较其他经济欠发达地区高,除了满足日常卫生需求,他们还有保健和其他方面的需求。西部地区经济比较落后,医疗资源不足,卫生条件较差,连***小病的医疗保障需求也难以得到满足,缺乏基本的医疗卫生保障。可见,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农村居民对医疗保障的需求也不同。中部地区的农村居民由于收入水平一般,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方面要求也介于上述二者之间。因此,国家难以建立统一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严重制约农村医疗保险的发展。
(五)新农合制度的其他弊端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行以来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其实施和发展仍然受到一些阻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居民参保积极性不高。农村居民缺乏抵御疾病风险的意识,没有认识到医疗保险的重要性。而且农村居民收入较低,但是医疗费用却不断提高,医疗负担过重,使其无法缴纳医疗保险费用。而各地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力度不够,很多农村居民对保障范围、赔偿比例等具体内容缺乏了解,缺乏对医疗保险的信任。二是管理机构杂乱,有卫生局、县级医院,还有乡镇卫生所,甚至出现几个机构都有权管理的混乱局面。保险基金的管理制度也不健全,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缺乏监督,致使保险基金到位不及时,财***资源无法落实,甚至出现挪用贪污基金的严重问题。
三、新公共服务视角下完善新农合制度的思考
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就是要帮助公民表达并满足他们共同的利益需求。就农村居民而言,就是要构建一套多层次、全方位、广覆盖的农村医疗保险体系,以解决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基本医疗保障需求。如何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新公共服务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一)构建全面完善的***策体系
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府承担的责任并不简单,公务员所应关注的不只是市场,还应关注宪法法律、社区价值观、***治规范、职业标准以及公民利益。***府在构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方面,必须认真审视当前新农合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从根本上肩负起变革推动者、制度设计者、资源配置者、利益协调者等多种角色,明确界定自身职能范围,规范***府行为,形成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在新农合制度推广中的综合力,以推动农村育龄保险制度变革与转型,促进农村育龄保险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医疗保险是典型的社会“公共用品”,它要面向全社会,而不是仅仅是城镇居民,从某种程度上说,农村居民比城镇职工更需要国家在医疗保险保障方面的支持与保护。因此,***府在***策制定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住公平和公正这两大原则,促使那些没有健康保障的农村居民得到基本的健康保障。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筹资机制
在新公共服务理论中,***府是而且在大部分情况下是很重要的参与者。***府要负担起协调社会各种组织利益和共同行动的职责,积极寻找解决途径和方案。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筹资机制迫在眉睫。农村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应采取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府予以支持的方法。根据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建立不同保障水平的农村居民医疗保障。可以通过宣传、引导、示范,吸引农村居民参加医疗保险,提高他们的认识度和积极性。从村开始,逐渐到乡到县,建立以自然村、行***乡、县为单位的合作单位,尽可能包括参保人员,扩大统筹共济的群体规模。对于那些长期外出务工和在乡镇企业里工作的农村居民,在其已经参加企业医疗保险的情况下,可鼓励他们根据自身情况积极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从而规避因工作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和意外。同时,积极鼓励保险公司参与农村医疗保险中来,农村医疗保险的筹资要从多个层面、多角度来寻找途径。
(三)注重卫生资源的统筹分配
进一步建立健全广大农村地区的医疗救助制度。使每一位公民享有最基本的医疗保障是***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国家和***府必须加紧建立健全农村医疗的贫困者能够获得基本的医疗保障,为人人享有医疗卫生保障的目标努力。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提高参合农村居民一年的累计报销上限,而对于那些还没有达到医疗报销标准的参合农村居民,可从财***中按一定比例适当给予小部分的医疗补贴,解决其日常门诊费用开支,以体现公平原则。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可采取免收门诊挂号费用等措施使农村居民有小病及时就诊,及时***,有效避免农村居民病情延误成大病,加重负担。
(四)建立医保监管的长效机制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公开透明,保证农村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改变农村居民怀疑观望的态度,增加农村居民对***府的信任感,重点是基金管理的公开、公正。要强化审计监督,并建立包括***府、农业、卫生、审计、劳动各部门以及医院代表、农村居民代表等参加的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对合作医疗筹资、组织、管理各环节以及各方主体的行为进行监督、协调,确保合作医疗能够按照制度规定顺利运转。采用科学有效的模式,全面加强医保基金监管。对我国农村医疗基金的监管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提高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透明度和公开性,保证公平、公开、公正。以村务公开的形式让农村居民了解医疗资金的使用,并让农村居民参加到合作医疗基金的管理中来,使农村医疗保险统筹资金的筹集和使用得到农村居民的信任和支持。二是提高基金管理水平,实现基金管理网络信息化,全面提高农村医疗的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要努力加快新型农村医疗管理系统软件开发管理,从而实现农村医疗工作的数字信息化,以大力推进农村医疗保险快速、健康地发展,有效避免不合理行为的发生,保证医保基金运行的规范性、公正性、合理性。
综上所述,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东进.回顾与前瞻: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李绍光.深化社会保障改革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蔡江南.社会市场合作模式: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新思路[J].世界经济文汇,2007(1):67-72.
农村医疗卫生论文例9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具有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特点,必须坚持***府主导,完善体制机制,加强设施和队伍建设,加快打造农民健康工程。
2006年8月,卫生部等部委制定了《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并正式实施,这项投资216.8亿元的规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覆盖范围最广、投资力度最大的一项农村卫生建设规划。本文旨在对我国现有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设建议。
二、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现状
1、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发展现状
虽然由于乡镇合并等因素影响,乡镇卫生院的数量和从业人员呈下降趋势,但在村级卫生室的建设方面,其数量和从业人员数量都有了显著的增加,其中村卫生室的数量和覆盖率由2003年的51.5万个和77.6%增加到2006年的60.9万个和88.1%。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也由86.8万人增加到95.7万人。平均每村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由0.98人提高到1.53人。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普及程度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2、农村医疗服务发展现状
县级医院的诊疗人次和住院人数由2003年的1.7亿和921.5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3亿和1578.5万人。病床使用率也由59.5%提高到63.3%。乡镇一级医院的诊疗人次和住院人次则由2003年的6.9亿次和1608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7亿次和1836.1万人,病床使用率由36.3%提高到39.4%。各级医院的诊疗人次和住院人数呈上升趋势,病床使用率也在逐年提高。这表明,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改变了以往的就诊习惯,这一方面是由于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的建设初见成效,各级医疗机构的就医环境和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农民生病可以就近得到***。而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的推广,农民在得到医疗保障之后,就医负担有所减轻,就诊率和住院率均明显提高。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现状
经过几年试点之后,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于2003年8月进行全面推广,经过近四年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截至2006年底,新农合覆盖可全国1451个县的5.08亿农民,参加人数为4.1亿,参合率达到了80.7%,2006年的补偿人次为2.72亿次,补偿资金达到了155.81亿元,越来越多的农民得到了医疗保障,从新农合中获益。从总体上看,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平稳,逐步规范,农民医疗负担有所减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有所缓解。
三、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从统计数据看来,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得成绩,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困难重重
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设目标是构建和完善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主体,以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现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有机结合,以预防保健为重点,满足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需求。而在我国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设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1)在农业卫生资源方面。近年来,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为农民防病治病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总体上看,农村卫生资源不足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虽然农村卫生室的数量有了一定增加,但其间存在着地域布局不尽合理、资源总体不足和局部浪费并存的问题。
(2)在医疗卫生人员方面。现在的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存在着专业技术匮乏、卫生服务水平低下的状况,以乡(镇)卫生院为例,具有执业(助理)医师的乡村医生只占乡村从医人数的10%,而无专业学历者多达36%。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学历低,对医学知识掌握有限,预防保健知识缺乏,不仅会影响日常医疗活动,更有可能因为误诊、误治等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3)在医疗机构合作方面。县、乡(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各自***,管理松散,缺少有效的纵向业务合作。各级机构功能定位不准确,资源利用率低,整体功能未得到有效发挥。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
2、农村医疗服务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1)农村公共卫生提供存在空白。农村公共卫生是面向农村地区向广大农民提供的卫生服务,也是一项每位农民均应享有的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改革开放以来,村卫生室的产权和服务模式发生了根本转变,多数村卫生室不愿意或无能力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再加上***府对于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资金投入和制度投入不足,致使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几乎成为空白。
(2)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尚未健全。医疗救助是指***府和社会对患病但又无经济能力进行***的特困人群实施专项帮助和支持的行为,也是医疗卫生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的《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要求在全国农村建立医疗救助制度。不过在***策的实施过程中,尚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自身存在的问题。包括救助标准、救助病种、救助对象、救助办法的确定,救助基金的筹集和管理机制的建立等尚在试点探讨中。二是农村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衔接问题。农村医疗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样,都是用来解决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的重要举措,要衔接好两种制度,使之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存在一定缺陷。从2003年开始试点到现在,经过四年的运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参加人数、覆盖面上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制度设计和运行上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但在其发展中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和不足,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在全国范围内未能形成各个方面都能接受的、经济可行的、可广泛推广的合作医疗主导模式;二是没有建立长期有效的筹资机制。现行筹资方式筹资成本太高且可持续性没有保障。
(4)农村医疗保障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一是各项医疗保障制度的运行缺乏有效的支持保障。各项医疗保障工作的展开,需要包括***门、卫生行***部门、医药部门、医疗机构、金融机构的通力合作。但目前存在着各部门各自为***,沟通协调困难的问题,给各医疗***策的实施与推广造成一定的阻碍。二是没有建立有效的资金使用监管制度。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卫生部门既管***策,又管基金收支的现象,缺乏科学的制约机制和有效的监督措施,合作医疗基金支出存在失控的潜在风险。
四、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分析
我国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其中在硬件设施建设上包括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和医疗卫生服务人才的培养引进两部分。而在软件建设方面则主要是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新型农村公共卫生保障制度、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管理制度等制度建设。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设是基础,而各项制度的建设则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策指导。要想建立完善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就必须在软硬件两方面同时加大建设投入,在发展中不断总结经验。
1、加大各级***府投入,建立和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在医疗机构建设方面,造成医疗卫生资源建设不足的原因一是资金投入不足。***府应加大基本医疗服务设施的建设及改造投资,同时,应整合现有医疗卫生资源,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优化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按照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的功能要求,充分考虑区域内卫生资源、人口数量、自然和交通等因素,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农村卫生机构的布局。在整合现有卫生资源的基础上,按照建设标准,以改、扩建为主,确定建设项目。鼓励民办医疗机构参与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县、乡镇、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职能分工和协作。
2、积极培养引进医学专业人才
一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一方面,中高等医学院校要针对我国农村卫生实际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并可以采取定向培养的方式,为农村医疗机构输送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制定相关***策,鼓励和引导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以改善和优化农村卫生人才队伍结构。二要加大现有医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定期组织交流和学习,积极提高和优化现有医务人员的知识结构。
3、加快各项农村医疗卫生制度和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管理制度建设
要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总结各地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状况制定科学的筹款标准,补偿标准和补助范围等指标;要加大各级***府的财***投入,扩大医疗救助制度和新农合的受益面,提高农民的收益程度;要建立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制度,明确公共卫生服务的服务项目范围,明确县、乡(镇)、村各级医疗机构在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中的职责;要完善各医疗制度之间的有效衔接,使之相辅相成,组成完善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体系;要理顺医疗保障实施过程中各横向部门和纵向机构之间的职能,明确各方的管理职责,加强各方合作。
【参考文献】
[1] 张维龙:对构建多层次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可行性探讨[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05。
[2] 吴红梅:现阶段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得问题分析与创新探讨[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6。
[3] 农业部农业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特困人口医疗救助相结合的制度建设[J].中国人口科学,2007(2)。
[4] 汪金鹏: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现状及宏观改革措施[J].中国卫生资源,2006(3)。
[5]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组:促进新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上)[J].浙江经济,2005(23)。
[6]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组:促进新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下)[J].浙江经济,2005(24)。
农村医疗卫生论文例10
【中***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602
1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贫困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状况却不容乐观。我国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构成。村卫生室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最基层单位,以保护农村居民健康为目标,开展疾病预防与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和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诊治和转诊,为农村居民提供优质、价廉、便捷的综合卫生服务。因此,完善贫困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刻不容缓的,提高农村整体的生活质量,加快新农村的建设进程。
2研究方法与对象
2.1研究对象:通过德育课题对湖南省部级贫困地级市20个中,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8个)、娄底(2个)、怀化(1个)等贫困地区农村进行问卷调查,并走访调查张家界市部级贫困县桑植县。
2.2研究方法
2.2.1问卷调查法:按区域随机抽取贫困县的乡镇以及村庄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2000份,其中有效问卷1995份,回收率100%,有效回收率99.75%。
2.2.2走访调查法:为让调研结果更真实可靠,走访调查了娄底市新化县坐石乡和张家界市桑植县,了解当地关于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
2.2.3文献资料法:通过万方数据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网和长沙医学院***书馆期刊资料室资料,检索、收集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
2.2.4数据统计法:采用SPSS13.0对研究过程中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运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四个方面进行研究。***表在Excel统计软件中进行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医疗点建设覆盖范围:
表1村卫生室或诊所的建设(n=1995)
A.有 B、无 C、不清楚
1776 196 23
89.02% 9.82% 1.16%
表1数据显示,湘西贫困地区的医疗点建设覆盖范围达到89.02%,已经是相当高的一个比例,但是2013年11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村卫生室65.4万个,诊所(医务室)18.5万个,与2012年11月底比较,诊所(医务室)增加,村卫生室减少,说明村卫生室和诊所的数量和分布存在一定的问题。
3.2基本的医疗设备配置:
表2村卫生室或诊所的医疗基本设备(n=3762)
A、检查床 B、药物厨 C、无菌厨 D、常用的手术器械 E、心电***机
1373 1586 436 173 194
36.50% 42.16% 11.59% 4.60% 5.16%
通过表2结果分析得出,目前湘西贫困地区村卫生室或诊所的医疗设备78.66%还滞留在低配置(检查床、药物厨等)时期,而像无菌厨、常用的手术器械和心电***机等新设备的使用普及存在严重的阻碍。从而可知,在公共卫生设备、急诊抢救类设备、诊断类设备、***类设备、其他设备等的配置方面也存在相应的匮乏,从而会导致“看病难”的逆反现象。
3.3医疗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评估:
综合上面两个圆饼***可知:目前,湘西贫困地区农村村卫生室和诊所的医生整体水平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本科医生只占了约20.66%。同时,村民健康意识不强,基本处于“如果没有重病从来不检查”的状态(占了约63.51%)。结合两者,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农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存在相当大的阻力。
3.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策的实施:
A.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与情况(n=1995): B.就医过程中药价虚高的情况(n=1995):
A、有 B、 没有 C、 不清楚 A、存在 B、不存在 C、不知道
1575 293 127 751 946 298
78.95% 14.69% 6.37% 37.64% 47.42% 14.94%
根据上面A、B表可以得出结论:湘西贫困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度达到了78.95%,基本达到了高度参与的水平,但是在“新农合”的普及下,就“药价虚高”的问题还是占了约37.64%的比例。综合来说,“新农合”还没有完全达到理想的状态,从某种角度上也可以说“新农合”处于“量变-质欠变”的阶段。
4结论与建议
湖南省湘西贫困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医疗点建设(村卫生室或诊所的数量和分布)、医疗设备(公共卫生设备、急诊抢救类设备、诊断类设备、***类设备、其他设备)、医务水平(医务人员配制以及医学文化程度)、医疗***策(新农村合作医疗)等四个方面,存在一定的待解决的问题:医疗点的数量与分布不均、公共卫生设备和急诊抢救类设备等严重缺乏、“新农合”发展需完善、医务水平普遍偏低于国家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配制标准。“看病难,看病贵”现象还有比较多的缓存。
建议当地***府以下几点:(1)合理规划农村医疗点的数量与分布,着重根据人口密度和地理位置,实施“因地制宜”的建设方案,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加强基层卫生网络建设,打造“1560”的就医圈,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2)标准配置村卫生室或诊所的基础医疗设备,重视公共卫生、健康保健等工作,尤其是在公共卫生方面,力求达到国家基层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基本要求;(3)提高基层医务工作人员待遇,鼓励和支持医学本科生基层就业,从医生水平提升来带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4)充分落实“新农合”***策,统一规范药价等医疗费用,并进一步扩大“新农合”定点机构的数量与分布;(5)健全医保支付、转诊系统、信息化建设、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规范培养。社会经济在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不我待,建立完善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是有很多工作要做,其发展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1]“2013年11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2014-01-16) , [Online]Available:
http:///mohwsbwstjxxzx/s7967/201401/c796ac5bdd4c41bbaa
1409f4def9e1ab.shtml(2014/2/23).
[2]张勘,董伟.上海医疗服务体系现状分析及新医改未来发展的***策建议[J];中国卫生***策研究,2009.2(6):32-35.
[3]“《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基本要求》解读” (2013-12-30), [Online]Available:http:///yzygj/s3586/201312/14e701ff134e4ddf8b
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优求知网 » 农村医疗卫生论文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