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护理管理例1
【摘要】 目的 探讨疼痛管理对骨科患者术后疼痛及睡眠状况的影响。方法 将本科收治的并需要手术***的80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疼痛管理组(实验组)和传统对照组(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患者给予疼痛管理模式***术后疼痛,对照组按传统疼痛管理模式护理。采用长海疼痛评分标准对照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对照分析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住院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术后疼痛评估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无明显增加。结论 实施疼痛管理模式护理,能显著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关键词】 疼痛; 手术后; 术后护理 疼痛是现存或潜在的组织受损所产生的不愉快的感觉情绪的体验[1]。骨科患者术后剧烈的疼痛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而且还严重影响术后康复,甚至造成手术失败。因此,如何更好的术后镇痛一直是困扰骨科广大医护人员的一个重要问题。尽管采用镇痛药物,仍有74%患者经历不同程度的疼痛[2]。本研究尝试采用疼痛管理护理模式应用于骨科术后患者的镇痛中,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2008年8月~2009年8月在本院骨科住院的单纯股骨骨折、胫腓骨闭合性骨折并需要手术***的患者80例,男58例,女22例;年龄18~65岁,平均(38.5±16.8)岁;致伤原因均为外伤,无病理性因素,其中车祸46例,砸伤18例,摔伤12例,高处坠落4例;股骨骨折21例,胫腓骨骨折59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疼痛管理组(实验组)和传统对照组(对照组),各40例。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组患者给予以术前健康教育,术后疼痛评估以及疼痛控制为主要内容的疼痛管理。(1)术前健康教育包括:纠正患者自我认为必须承受术后剧痛的错误思想,让患者明白疼痛不仅是一种严重的不能忍受的感觉,而且不利于术后康复,良好的术后镇痛可以促进术后康复,而且麻醉止痛药引起成瘾的发生率极小,不会延缓切口愈合。(2)术后疼痛评估:每位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并不一样,笔者采用长海痛尺标准评分。①无痛(无不良感觉);②轻度疼痛(可忍受,能正常生活和睡眠);③中度疼痛(可影响睡眠,需用止痛药);④重度疼痛(影响睡眠,需用麻醉止痛药);⑤剧烈疼痛(影响睡眠较重,伴有其他症状);⑥无法忍受(严重影响睡眠,伴有其他症状或被动)。手术后当患者主诉切口疼痛时,护士加强对患者疼痛感受的主动询问,先根据患者的主观感受,进行长海痛尺标准评分,然后进行疼痛综合评估,标准如下。①患者的主管感受评分;②所测血压、脉搏、呼吸数值;③患者的面部表情、躯体姿势和肌紧张度等。根据综合评估情况及长海痛尺评分标准将疼痛分为: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10分。(3)术后疼痛控制:根据疼痛分类,对中度疼痛患者(疼痛程度≤5分),护士指导其采取以下非药物疗法减轻疼痛。①呼吸止痛法。疼痛时深吸一口气,然后慢慢呼出,而后慢吸慢呼,呼吸时双目闭合,想象新鲜空气缓慢进入肺内。②松弛止痛法。松弛肌肉如叹气、打哈欠、深呼吸、闭目冥思等方法能减轻或阻断疼痛反应,起到止痛作用。③音乐止痛法。通过欣赏自己喜欢的音乐缓解疼痛,既可以边听边唱,也可以闭目静听,并伴手脚节拍轻动。④转移止痛法。可通过多种形式分散患者的注意力起到减轻疼痛的作用,如看电视、讲故事、创造欢乐的气氛、与亲近的家属、朋友相互交谈等。若非药物疗法无效或重度疼痛(疼痛程度≥6分)时,护士报告医生,并根据医嘱使用有效的镇痛药,并配合使用上述非药物镇痛疗法。 1.2.2 对照组患者按传统疼痛管理模式 将患者主观感受简单汇报给医生,由医生开出镇痛医嘱,护士只是机械的执行医嘱,不采用术前健康教育及非药物镇痛疗法。采用同样的方法及同样的评分标准(长海痛尺标准)进行镇痛效果综合评估,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情况及有无术后并发症,并对照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有无差异。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将两组患者镇痛效果综合评估得分行统计学分析,方法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术后康复情况 两组患者术后均康复出院,无术后感染、二次骨折、内固定物松脱断裂等术后并发症。 2.2 两组患者镇痛效果及住院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分别采用不同的***效果,采用相同的镇痛评分标准。结果显示,术后6 h即麻醉完全清醒时,患者疼痛评估得分最高,即疼痛感最明显。实验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骨折患者术后疼痛效果及住院情况的比较(x±s) 3 讨论 术后疼痛是骨科手术患者不可避免的问题,如何有效的镇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4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5生命体征[3]。严重的术后疼痛常常导致患者睡眠不足,造成情绪低落,妨碍组织康复。因此迅速有效地控制疼痛,是护理的基本要求,有利于术后患者的康复。除了医疗镇痛药物以外,解除术后疼痛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研究采用疼痛管理模式联合传统药物镇痛的方法,取得了不错的镇痛效果及社会效益,现总结如下。(1)改变患者的镇痛观念:一部分患者认为,只有在疼痛难以忍耐时才可以实施镇痛,并且只能使用1次,连续使用即可成瘾或影响伤口愈合[4];通过术前健康教育,让患者认识到其本身具有享受镇痛的权利,正规使用镇痛药物,其成瘾性极低。(2)改变护理人员的镇痛观念:以往相当多的护理人员不相信患者对疼痛的诉说,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工作中经常“我认为”,不知道疼痛的评估标准。通过本研究,护理人员了解到疼痛评估及镇痛的重要性,变被动为主动,改变了过去机械执行医嘱的镇痛模式,取得了更好的镇痛效果。(3)良好医患和(或)医护关系的形成,社会效益的升华。疼痛常常影响情绪,导致极坏的心情,容易出现医患冲突及医护冲突,良好的镇痛效果往往产生愉悦的心情,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及医护关系,在不增加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的基础上,产生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总之,通过本研究证实,在传统术后镇痛疗法的基础上,结合良好的疼痛管理模式具有更好的镇痛效果,具有极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 考 文 献 [1] 陈伟鹏.临床症状护理.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281. [2] 李漓,刘雪琴.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中华护理学杂志, 2004, 39 (8): 632-634. [3] Stanik2Hutt JA. Pain management in the critically ill. Crit. Care Nurse, 2003, 23 (2): 992103. [4] 郭晓燕,张俊华.术后 疼痛护理误区探讨.护理研究,2003, 17(4):385-386. (收稿日期:2011-05-25) (本文编辑:车艳)
疼痛护理管理例2
收集在我院接受***的70例骨科创伤患者资料,均为创伤患者,且无其他疾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其中对照组男23例,女12例,年龄18~67岁,平均(38.3±2.5)岁;试验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20~65岁,平均(36±3)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记录病情和疼痛变化,并进行疼痛教育等。试验组患者采用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具体如下。
1.2.1实施疼痛评分管理流程护理人员记录患者疼痛评分、持续时间、情绪反应、睡眠质量、***依从性、用药情况及不良反应等。首次评估在患者入院后2h进行,评分值≤3分时每天上午10:00进行评估,对行全身麻醉的患者每小时评估1次;硬膜外局麻患者则每4小时评估1次;蛛网膜下腔麻醉患者则每6小时评估1次;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术患者则每8小时评估1次。
1.2.2护士的系统培训及考察
通过对护理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疼痛护理知识培训和考察,使其有效掌握疼痛护理管理知识,并将其应用于护理中,切实减少患者的痛苦,增加患者对***的满意度。在***中,若患者疼痛评分>4分时,阿片类﹑非固醇类消炎药物可联合使用;当患者疼痛评分>7分时,使用强阿片类药物联合非固醇类消炎药物,减少患者的疼痛。
1.2.3疼痛知识教育
通过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疼痛教育宣传,能有效减少患者痛苦,并让患者意识到科学地应对疼痛是有效可行的,增加患者积极配合***。
1.2.4外界因素护理
患者大多存在焦虑、烦躁、郁闷情绪,会影响康复进程和疗养状态。因此,应为患者提供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使其心情愉悦﹑放松。在***过程中使用音乐疗法,以起到放松心情的作用,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和抑郁情绪,稳定血压并增加舒适感。另外辅助患者采取正确的,以冰袋冷敷减轻局部充血水肿,以热敷减轻痉挛,使患者减少不必要的疼痛,能早日康复。
1.3诊断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疼痛评分,无疼痛为0分,轻微疼痛为1~3分,中度疼痛为4~6分,重度疼痛为7~10分。根据术后疼痛评分,分数越高代表术后越疼痛。护理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完成,分为满意、不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疼痛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试验组患者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护理满意度
试验组35例患者满意34例,占97.1%;不满意1例,占2.9%。对照组35例患者满意30例,占85.7%;不满意5例,占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骨科创伤患者在***中需承受极大的精神压力和身体疼痛,而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后第5个生命体征。目前,医疗技术日益进步,提高临床效果、减轻患者疼痛感已成为备受关注的医疗项目。在本研究中,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不同模式的护理,试验组患者护理后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提示疼痛护理管理模式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生活水平和治愈信心,给予患者生理和心理的满足,使其能更好地配合***。实行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对医护工作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培训,使工作人员能够熟练地掌握疼痛护理管理知识,并在实践中准确熟练地加以应用,使其具备提前镇痛、按时镇痛和多模式镇痛的理念,并对患者进行适时疼痛评分;同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疼痛护理管理知识教育,使其能科学的认识疼痛且及时镇痛,减轻患者身体的疼痛感和心理负担;其次优化患者生活环境,使其心情保持轻松愉悦,早日康复。并应借鉴国际疼痛护理管理经验,提高医师、护师、患者对疼痛的正确认识,尽可能地减少患者在***中的痛苦。
疼痛护理管理例3
糖尿病足(diabeticfoot,DF)是糖尿病***费用最昂贵、最具破坏性的并发症[1]。SanniecK[2]等研究表明,糖尿病足溃烂(diabeticfootulcers,DFU)影响着15%的糖尿病患者,它是一种复杂的慢性创伤,对患者的发病率、死亡率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长期影响。血糖控制,先进的创面***和敷料始终是DF***主要部分。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sealingdrainage,VSD),是一种新型引流、创面***方式,可有效清理创面坏死组织及渗液,为创面修复和后期创造良好生长环境。游离皮片植皮***将身体某部位的部分或全层皮片完全分离,移植至缺损部位,并保持皮肤活力,建立血液循环达到修复目的。张安冬[3]研究发现,VSD联合自体游离皮片植皮***下肢溃疡效果显著,对创面的修复效果明显。但糖尿病足患者因足部溃烂疼痛难耐无法正常休息,影响术后恢复。因此***糖尿病足患者,足部疼痛缓解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次研究主要探究使用疼痛护理管理在VSD联合自体游离皮片植皮***糖尿病足患者感染创面时的临床效果。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院2018年7月~2020年7月皮肤外科诊治的64例糖尿病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会商讨同意,64例患者及其家属完全知晓研究内容和检查诊治措施,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具有可比性(P>0.05)。见表1。
1.2纳入标准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病理情况符合美国感染性疾病协会(infectiousdiseasessocietyofAmerica,IDSA)的《2012糖尿病足感染诊断和***指南》[4]诊断标准;(2)Wagner分级为6个等级[5]。0级,患者的足部有糖尿病足高风险的因素,无溃疡;1级,病人足部出现破损,表浅溃疡,且一般无感染;2级,病人溃疡向深部发展,有感染;3级,深部组织感染,伴随骨骼感染,骨髓炎或有深部脓肿形成;4级,骨质坏死、骨质缺损,其它软组织丢失;5级,通常为坏疽状态,可出现干性坏疽或湿性坏疽,为最严重症状。选取患者均符合0~5级分级;(3)患者年龄在40~75岁之间,且基线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患者患有严重心、肾、肺等脏器疾病及其他恶性肿瘤,无法承受手术***;(2)患者伴有精神障碍;(3)患者基线资料不全;(4)患者凝血功能障碍[6]。
1.3方法
1.3.1***方案2组患者均给予基础***+VSD***+游离皮片植皮进行足部***:(1)基础***:控制患者高血压,必要时给予患者胰岛素降糖***,保证患者血糖正常,合理使用抗生素[7]。(2)VSD***:正确连接负压引流装置,确保吸引负压在-125~-450mmHg(-0.017~-0.060MPa)。将敷料裁至创面吻合,覆盖患者创面上方,保持封闭完好。创面过深使用敷料填充,生物半透膜密封包裹创面进行***。每2h评估情况作出压力调整。(3)自体游离皮片植皮[8]:根据创面面积大小及深厚程度选取植皮厚度。去皮方法使用徒手取皮法或鼓式取皮机取皮法。1.3.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护理管理。告知患者注意事项、饮食及用药指导,给予心理指导、定时查房,关注患者创面恢复情况,给予对症***。研究组在对照组织基础上采用疼痛护理管理。疼痛护理管理:设立疼痛护理管理小组,以护士长为小组组长,5名护理人员为小组成员;由护士长制定护理流程规范,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护理方案。(1)加强疼痛管理水平:加强护理人员对疼痛管理知识的认知,进行系统培训。每月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参考评估结果,拟定针对性镇痛方案;(2)健康教育:患者入院至出院期间,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普及糖尿病足风险筛查、危险评估的意义,指导患者掌握创面感染的护理及科学镇痛方法,部分疼痛强烈患者可给予药物镇痛。(3)认知护理:采用音乐疗法改善患者心理状态,缓解疼痛,叮嘱患者放松肌肉,增加疼痛耐受力;(4)舒适护理:调节病房温湿度,保持病房安静,定期更换床单,保持清洁。(5)护理:抬高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促进血液循环,适当给予冰敷。1.4观察指标及评判标准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创面愈合所需时间,住院平均时间及住院平均费用。采用NRS(numericalratingscale,NRS)数字分级法评分表对两组患者植皮***后5d,10d及15d疼痛进行评分。护理满意度:(1)非常满意:患者对护理过程及措施感到十分满意,***体验极好;(2)基本满意:患者对护理过程及措施感到满意,但还需改进;(3)不满意:患者护理体验很差,对护理措施感到失望。护理满意率=(基本满意+非常满意)/64×100%。患者疗效:(1)显效:患者足部感染及脓肿完全根治,植皮部位贴合生长快速,***效果优异;(2)有效:患者足部感染脓肿经过***后得到大部分改善,植皮部位生长良好;(3)无效:患者足部创面植皮后部位无明显变化,无好转。***有效率=(显效+有效)/64×100%。1.5统计学处理应用统计软件SPSS22.0进行组间数据对比处理,正态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创面愈合时间、住院平均时间、住院平均费用、疼痛评分组间数据对比采用***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等级疗效、满意度数据的组间差异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满意率、***有效率组间数据对比采用***样本χ2检验。P<0.05表示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愈合及住院数据对比
表格对比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住院平均时间、住院平均费用显著小于对照组患者,且数值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2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
表格对比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植皮***后5d、10d、15d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且数值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满意率为93.75%(30/32)明显高于对照组71.88%(23/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42组患者***有效率对比表格对比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6.88%>81.25%),且数值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疼痛护理管理例4
疼痛属于病人的第五大生命体征[1],各类疾病导致的疼痛给病人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如降低病人生活质量、导致病人消极情绪的产生等[2],故加强病人的疼痛管理对病人疾病健康的转归至关重要。护士是多学科疼痛管理中的重要成员,护士的疼痛管理能力和知识直接影响护理实践,并最终影响护理质量[3]。同时,有研究表明强化对护理人员的疼痛管理能力培训,可有效提高护士对病人的疼痛管理,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4]。我院为提高病床使用率,现实行一床式管理,即本专科的床位收满病人后,若有需入院的病人,可经由床位管理中心进行协调,疼痛专科的病人能跨科收治到内外科的空床位,如腹壁疝外科,***外科,风湿免***内科,呼吸内科等,故对相关科室护士疼痛管理能力进行规范化与同质化培训迫在眉睫,进一步优化护理服务质量。结构化教育是一种建立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强调通过循证依据,对其实施计划性、系统性及阶段性的干预[5]。目前结构化教育作为健康教育方式已在慢性病自我管理、肿瘤护理中取得较为良好的干预效果[6]。因而,本研究基于评估我院护士疼痛管理现存的问题制定结构化教育方案,以期提高护士的疼痛管理水平、疼痛管理能力,降低病人的疼痛程度。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以跨科收治疼痛专科病人的内外科护士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从事临床护理工作≥1年;③专科及以上学历;④自愿参与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在本科室轮岗、进修、实习的护士;②拒绝参与本研究者。共纳入研究对象106名,其中男4名,女102名,年龄(31.13±5.34)岁;学历:本科81名,专科25名;工作1~5年护士或1~3年护师36名,工作5年以上护士或3年以上护师28名,聘任主管护师且工作5年以上31名,聘任副主任护师及以上11名。
1.2方法
结构化教育:通过评估临床护士的学习与培训需求,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培训教育内容,开展有计划的护士疼痛管理能力培训。干预地点:病区示教室。干预形式:将研究对象分为8组,每组采用投票制的方式选出组长,并负责组织小组成员参与培训,通过PPT、视频、情景模拟、头脑风暴等方式对护士进行结构化培训。评估护士现存的疼痛管理方面的问题,具体包括:疼痛评估的方法及常见评估工具的使用方法;疼痛评估知识掌握情况;处理常见疼痛的护理措施;常用镇痛装置的操作。干预内容根据评估制定相关课程进行干预,时间为6周。具体内容见表1。
1.3观察指标
1.3.1护士疼痛管理相关知识采用护士疼痛认知情况调查问卷进行测评,由2部分组成,第1部分为一般情况,第2部分为疼痛知识与态度的测试题目。该问卷包括疼痛知识、疼痛评估、疼痛药物、疼痛干预4个维度共40个条目。1.3.2护士疼痛管理能力采用疼痛管理效能问卷,该问卷共3个维度,包括疼痛评估的能力、疼痛干预的能力、配合医生为病人减轻疼痛的合作能力,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1=不自信,2=有点自信,3=一般自信,4=较为自信,5=非常自信),得分越高,表明疼痛管理能力越好。1.3.3病人疼痛程度采用直观模拟疼痛标度表(VAS)进行测评:以10cm的直线为标准,直线一端定为无疼痛,另一端定为超出忍耐范围的剧烈疼痛,嘱病人将自觉疼痛程度在直线上标记出来,然后测量标记点距离直线起点的长度,长度即为疼痛的强度。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其中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用频数、百分比(%)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士疼痛认知情况调查问卷得分比较
本研究中,干预后护士疼痛认知情况调查问卷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护士疼痛管理能力与病人疼痛改善程度比较
本研究中,干预后护士疼痛管理能力与病人疼痛改善程度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3.1结构化教育提高护士疼痛管理能力
疼痛管理是临床护士对疼痛控制的全过程进行组织、计划、协调和控制,以达到疼痛***的最佳效率和效果。护士开展疼痛管理,根据病人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疼痛***、疼痛安全教育,是疼痛专科护士直接临床实践能力的主要特征[7]。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护士疼痛知识问卷各维度得分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结构化教育可以促进护士掌握疼痛管理知识,究其原因可能是结构化教育,在评估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实施讲授法结合小组讨论法,有利于护士相互学习,可以在小组内部取长补短,克服片面,实现1+1>2的效果[8-9]。结构化教育是根据研究对象的教育背景和具体情况而进行的有目的、个体化、分阶段全面灵活的健康教育,适用于不同知识水平的个体[10]。同时,结构化教育学习方式多样,护士不仅可以在组内进行知识共享,还可以实现组间的协作、交流[11]。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加深护士对疼痛管理知识的掌握,提高护士疼痛管理能力。
疼痛护理管理例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075-01
【Abstract】vascular pain patients in clinical medicine is an important emerging topic, in some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pain has been the nursing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pain control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standards of quality management of medical care. Pain is an unpleasant physical experience, it occurs widely in the various diseases in the course of. Pain not only bring the patient body, but also affect the spiritual, mental, physical, directly of life and survival of patients. Therefore, the evaluation and control of important postoperative pain.
【keyword】postoperative pain; assessment; nursing
血管外科疼痛是护理工作中最常遇见的症状,祖国医学认为:“气滞血郁,不通则痛”[1]。急性疼痛持续时间相对较短,通常指疼痛时间短于3个月,而于疼痛强度无关。急性疼痛是疾病的症状,因而反应强烈,严重疼痛可伴有挣扎、对抗、瞳孔散大、出汗、气促、心率加快,经医疗干预后疼痛逐渐缓解,病情得到控制,从而可减轻患者痛苦,减轻疼痛对机体的有害影响。现报告如下。
1疼痛评估
1.1 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持续时间⑴疼痛的性质。是钝痛、酸痛、绞痛、刺痛、灼痛、胀痛、麻痛、跳痛或刀割样痛。⑵疼痛的部位。是一处疼痛或多处疼痛。⑶疼痛的程度。常用文字描述评定法(VDS),0=无痛,1=轻度疼痛,2=中度疼痛,3=重度疼痛,4=非常严重的疼痛,5=无法忍受的疼痛。⑷疼痛持续时间。疼痛是持续性还是间隔性,有无放射,是否逐渐加重等。
1.2 评估方法按WHO的疼痛分级标准进行评估,疼痛分为4级,O级:无痛。1级(轻度疼痛):平卧时无疼痛,翻身咳嗽时有轻微疼痛,但可以忍受,睡眠不受影响。2级(中度疼痛):静卧时痛,翻身咳嗽时加剧,不能忍受,睡眠受干扰,要求用镇痛药。3级(重度疼痛):静卧时疼痛剧烈,不能忍受,睡觉严重受干扰,需要用镇痛药。除上述方法外,同时还要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疼痛时发出的各种声音和饮食等。
2 疼痛的表现
肢体疼痛是血管外科常见症状,主要是动脉供血不足或静脉回流障碍所致,通常分为间歇性和持续性两大类[2]。
2.1 间歇性疼痛血管疾病引起的间歇性疼痛有下列3种类型。①间歇性跛行。慢性动脉阻塞或静脉功能不全时,步行时可以出现小腿疼痛,迫使患者止步,休息片刻后疼痛缓解。②性疼痛。肢体所处的与心脏平面的关系,可以影响血流状况,激发或缓解疼痛。动脉阻塞性疾病时,抬高患肢因供血减少而加重症状,伴有肢体远端皮肤苍白;患肢下垂则可增加血供而缓解疼痛,但浅静脉充盈延迟。相反静脉疾病时,抬高患肢有利于静脉回流而减轻症状,患肢下垂则因加重淤血而诱发或加重胀痛。③温度差疼痛。疼痛与环境温度相关,动脉阻塞性疾病时,热环境能舒张血管并促进组织代谢,减轻症状。如果后者超过了血管舒张所能提供的血液循环,则疼痛加剧。血管痉挛性疾病在热环境下血管舒张,疼痛减轻,寒冷刺激则使血管痉挛及疼痛加重。血管扩张性疾病则在热环境下症状加重。
2.2 持续性疼痛严重的血管疾病,静息状态下人有持续疼痛,又称静息痛。分为①动脉性静息痛。②静脉性静息痛。③炎症及缺血坏死性静息痛。
3 ***与护理
3.1 ***
***原则为明确诊断,祛除病因,缓解疼痛,了解影响疼痛的因素,再实施针对性措施。
3.1.1 影响控制疼痛的因素疼痛最直接的控制手段是应用有效的镇痛药物,有些患者和医务人员就过分的强调了镇痛药物和物,存在着成瘾性。只有在无法忍受时才给予止痛药。所以患者对疼痛在能忍受的情况下,大多采取忍受疼痛。但疼痛能引起的应激反应对凝血功能会产生影响,使血小板黏附功能增加,纤溶功能降低,以致机体处在高凝状态[3]。
3.1.2 镇痛措施针对不同病因引起的疼痛给予相应不同的处理。镇痛药物常用的给药途径有:口服、肌内注射及静脉注射、直肠给药、经黏膜给药,
3.2 护理
3.2.1 一般护理①患者住院后,护理人员应向患者介绍周围环境、陪伴制度等,使患者感到放心。②减少不良刺激。保持整洁的环境,空气流通,开导患者家属,避免一切不良的情绪刺激,防止消极暗示。③减少局部疼痛刺激,更换等,防止因不当姿势造成肌肉、韧带或关节牵扯而引起的疼痛。
3.2.2 预防疼痛在疼痛发生前告诉患者缓解疼痛的方法,向患者介绍疾病相关的健康教育,让患者一同参与护理及***计划,改变对疼痛的反应及态度。
3.2.3 掌握患者的疼痛状况善于观察疼痛的反应,认真了解疼痛的性质、部位、持续时间等。并对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力给予肯定。
3.2.4 做好心理护理 对行为过激的患者要耐心劝解,多给予鼓励、体贴。同时向患者解释疼痛产生的机制,让患者提高对疼痛的认识,使患者积极配合***。
总之,随着整体护理的逐步实施和完善,以及多年来血管外科的疼痛护理工作,使我深刻的体会到,每个医务工作者都应充分认识到患者有陈述疼痛,表达疼痛程度,得到完全镇痛,受到尊重并得到心理和精神上支持的权利和知情权。疼痛是疾病的症状,是患者的主观体验,也存在个体差异,掌握不同疾病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对选择***方法,观察病情变化,减轻疼痛有重要意义,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疼痛护理管理例6
1.1 一般资料
将2014年1月~2014年8月在我院入院***的52例创伤骨科患者纳入本研究,在性别上,男女34例,女18例,年龄为21~62岁,平均年龄为(39.8±4.2)岁,其中胫腓骨骨折12例、胫骨平台骨折13例、髌骨骨折17例,足踝骨折10例,在致伤原因上,41例交通事故,9例坠落伤,2例机器绞伤,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将52例患者分为疼痛护理管理组(n=26)与对照组(n=26),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部位、致伤原因上无显著差异(P>0.05),不会影响实验效果。
1.2 护理方式
1.2.1 对照组
对于本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模式,包括用药护理、常规护理、心理干预等内容。
1.2.2 疼痛护理管理组
对于疼痛护理管理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更新护理理念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很多护理人员都采用常规的护理模式开展工作,以为只有患者在无法忍受痛楚时才有必要止痛,没有意识到提前镇痛的作用,在社会发展与医疗技术的进步下,疼痛理念在不断的更新,为了满足患者的客观需求,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消除患者疼痛,为此,护理人员必须要转变常规护理观念,加强对患者的关爱[1]。
第二,开展系统的培训考核
对于护理人员,需要开展系统、针对性的疼痛知识培训,邀请专门的药物镇痛专家与疼痛管理专家开展全方位培训,帮助护理人员掌握疼痛相关概念、疼痛护理措施、骨科***方法、镇痛药物作用、镇痛药物不良反应等知识。
第三,成立管理小组
为了减少患者的痛苦,我科室成立了专门的疼痛管理小组,负责疼痛护理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由护士长负责指导、护理业务查房、小组讨论、实践指导等工作,让每一个护理人员都可以掌握疼痛管理的相关知识,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与综合水平。此外,作为护理人员,应该加强学习,深入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学会帮助医师科学评估疼痛原因,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患者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观察患者疼痛表现,合理使用止痛药物。
第四,疼痛护理
疼痛护理措施有非药物干预与药物干预两种类型,其中,非药物干预包括环境处理、体位护理、早期冰敷等内容,在患者入院后,要为其安排通风与采光环境好的病房,避免由于环境因素让患者产生紧张心理,同时,对患者开展正确的体位护理,降低局部疼痛与软组织挫伤发生率。此外,在骨折早期,要为患者科学采用冰敷处理法,减少局部出血与水肿。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使用音乐疗法,该种方式能够稳定患者情绪,提升舒适感[2]。
第五,疼痛教育
在患者入院后,要对患者与家属开展针对性的疼痛教育,目前,很多患者与家属对于疼痛都存在一个误区,他们认为使用镇痛药物会出现毒副作用,针对这一问题,护理人员要帮助他们转变这种思想观念,积极主动的配合医护人员的疼痛***。
1.3 评价指标
评估两组患者的疼痛缓解程度,分为完全缓解、中度缓解、轻度缓解几个部分,完全缓解即患者疼痛症状全部消失,患者无痛感;中度缓解与患者疼痛症状未完全消失,但是影响不大;轻度缓解即疼痛未消失,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与工作。以完全缓解来计算***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结果显示,疼痛管理组疼痛缓解有效率为92.3%,对照组疼痛缓解有效率为73.1%,前者显著优于后者,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疼痛护理管理组、对照组患者疼痛情况缓解程度对比示意表详见表1。
表1:疼痛护理管理组、对照组患者疼痛情况缓解程度对比示意表
3 讨论
疼痛护理管理例7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肛肠科于2015年6月—2016年6月进行诊治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如下:①所有患者均需进行手术;②患者知情同意并积极配合;③年龄≥18岁。排除标准:①理解能力过于低下者;②造血功能异常或肝肾功能不全者;③具有其他重大器质性病变者;④患有直肠癌或***炎症感染者;⑤不能完成该研究或临床依从性过差者。根据入院时间将其随机等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41例,女19例,年龄18~65岁,平均(35.26±4.18)岁,病程1~7年,平均(2.32±0.87)年,其中肛瘘者20例,混合痔17例,内痔6例,外痔7例,肛裂10例;对照组男40例,女20例,年龄18~63岁,平均(34.15±4.32)岁,病程1~6年,平均(2.44±0.95)年,其中肛瘘者21例,混合痔18例,内痔5例,外痔7例,肛裂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密切关注患者整体情况,定时换药,向患者讲解相关注意事项,注意患者情绪,给予及时安抚以及镇痛护理;观察组行疼痛护理管理模式:①成立专业小组。由医院主任、经验丰富的主治医生、相关专家以及护士长等建立专业的疼痛护理小组,分析患者在临床***及护理过程中疼痛情况较为严重的时段,制定护理方案进行重点护理,并制定监督方案。②临床实施。对临床护士进行定期培训,讲解镇痛药物的合理使用以及多模式镇痛、超前镇痛以及个体化镇痛的理念,在患者围术期进行合理镇痛,缓解患者痛苦,防止伤口撕裂以及伤口感染等相关要点,由专业小组人员每天不定时进行临床检查,了解护理方案的落实情况,对患者疼痛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方案的漏洞及不足,并进行适当整改。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以及健康宣教,使患者了解到配合临床***以及护理的重要性,缓解对换药以及手术的排斥感,指导患者相关注意事项,促进伤口愈合。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受患病部位以及检查***方式影响,患者往往出现紧张、羞耻、排斥甚至厌恶等情况,患者临床依从性不佳,护理人员应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以正确的心态对待***,积极配合。
1.3 观察指标
1.3.1疼痛改善情况 使用V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对患者护理前后的疼痛情况进行评定[3]。其使一条两端分别为“0”和“10”的游动标尺,使用时需将背面面对患者,让患者结合自身疼痛情况在直尺上标出相对应位置,数值越高,疼痛程度越强,由医生根据标出位置进行评分,统计患者评分情况。
1.3.2 住院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 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并进行统计分析;护理满意度根据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评定,问卷共10题100分,分数越高表示对护理的满意度越好,患者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填写。
1.3.3临床依从性 根据医院自制的依從性调查量表进行判定,此问卷一共包含4个项目:遵医嘱服药、定时换药、清淡饮食以及日常生活管理。每个项目包含4个小题,按照5级评分,依从性为各个项目评分总和,总分为8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依从性越好。
1.4 统计方法
运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分析,疼痛改善情况、住院时间、临床依从性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等计量资料均采用t检验,并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疼痛改善情况
两组患者护理前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后评分均有所降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住院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住院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临床依从性
观察组遵医嘱服药、定时换药、清淡饮食、日常生活管理以及依从性总分分别为(18.66±1.34)分、(17.45±2.26)分、(18.45±1.38)分、(17.21±2.15)分以及(73.75±5.14)分,对照组分别为(17.78±2.15)分、(16.15±2.47)分、(17.48±2.45)分、(15.13±2.86)分以及(65.44±5.07)分,观察组临床依从性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肛肠疾病临床较为常见,病程长,给患者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带来极大不便,目前医学记载肛肠部位疾病可达70余种,临床以痔疮、肛裂以及肛瘘较为多见,多是为炎症侵犯所致[4]。其中痔疮主要是痔下静脉破裂出血和血栓形成,临床可见***皮下生成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压力增加时会脱出肛外,目前以手术切除法为主;肛瘘一般行瘘管切开术***,需将楼管内肉芽组织刮去,创面填塞纱布并定期换药;肛裂是患者产生肛管处剧烈疼痛的主要原因,愈合困难,通过手术切除创面较大,伤口愈合缓慢,术后换药、小便以及排气时将反复对伤口进行摩擦,内括约肌的不定时痉挛以及收缩也将对患者切口进行刺激,疼痛剧烈[5]。
疼痛护理管理应用于临床获得患者以及专家认可,可有效改善常规护理中患者与护理人员沟通较少,剧烈疼痛时默默忍受,或服用过多止痛药引起不良反应以及对临床***产生消极抵抗心理等弊端。其主要通过建立专业小组,制定临床护理方案,对护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运用多种疼痛护理方式缓解患者疼痛症状,同时制定严格的监督制度,定期考核,使疼痛护理得以有效落实。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疼痛改善情况、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以及临床依从性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体现出经系统培训后,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规范的针对性超前镇痛、个性化镇痛以及多模式镇痛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促进创口愈合速度。专业小组在围术期仔细观察患者整体情况,统计护理方案的实施效果,护理人员在麻醉失效前先进行超前镇痛,减轻疼痛程度,对于个别对疼痛耐受较差的患者,格外加大镇痛力度,进行个性化镇痛护理,同时鼓励患者多与他人进行交流,转移注意力。要求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换药技巧,要求动作轻柔,防止伤口的再次撕裂或加重,指导患者清淡饮食,病房内可放置鲜花,保持整洁干净,定时播放音乐,缓解患者紧绷情绪,提醒术后及时排尿,防止尿毒症的发生。定期进行考核,统计考核相关项目情况,使临床护理规范化,提高患者对临床护理人员的信任以及临床依从性,促进创面愈合,缩短住院时间。
综上所述,在肛肠科应用疼痛护理管理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水平,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燕芳,刘雪芳,陈芳.王不留行籽耳穴贴压在混合痔术后疼痛护理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教育,2016,13(3):219-221.
[2] 张春蓉,胡兰苹.综合护理干预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医药前沿,2016,6(7):45-46.
[3] Aitken,R. C. B.Visual Analogue Scales (VAS)[S].1969.
[4] 馬明娟,周静.个性化护理干预对痔疮术后排尿排便困难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6,18(11):1178,1180.
疼痛护理管理例8
[中***分类号] R473.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4(b)-0163-02
食道癌常见于食管的上皮组织,是一种恶性的肿瘤疾病,对人类健康有着极其重大的危害。目前***食道癌的首选方法是进行食管癌根治手术,然而此手术的创伤大,能引起患者剧烈疼痛,因此食管癌患者的术后镇痛护理十分重要。为探讨评价食管癌患者术后行护理干预并对早期疼痛的影响。该研究通过对2011年3月―2013年9月期间该院收治的62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组,分别采用两种不同护理方法,并对其术后镇痛效果进行比较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取在该院诊治的62例食管癌患者,将其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其中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3例,年龄范围43~70岁,平均年龄为(51±9.63)岁;病程为1~8个月,平均病程为(2±1.8)月。研究组患者男性20例,女性11例,年龄范围48~77岁,平均年龄为(55±9.75)岁,病程为2~7个月,平均病程为(2±1.2)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所有患者均为食管癌确诊患者,均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能够配合医护人员,通过指导后能熟练地应用UAS清楚描述疼痛程度的患者[1]。手术前肝、肾功能检查不正常的患者予以排除。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具体方法如下:①定时挤压患者的胸管使之保持顺畅;②定时为患者翻身,且应避免牵拉到患者的胸管;③当发现患者咳嗽时,应及时按压切口,待患者清醒,血压稳定后协助患者采取半卧的减轻疼痛; ④鼓励患者表达自身感受,当听到患者表示疼痛难忍时应及时向主治医生报告,并且严格按照医嘱和护理常规给予止痛药物和镇痛处理[2]。
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早期疼痛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①对护理人员进行早期疼痛护理干预方法的培训。向护士进普及疼痛知识和早期疼痛护理干预方法,使护理人员对疼痛的了解更为深刻,并且能熟练地使用早期疼痛护理干预;②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疼痛教育。在手术前一晚由经过严格培训的护士为患者进行疼痛知识的普及,减轻患者的惧怕情绪,同时让患者家属了解疼痛管理的知识及一些简单可行的减轻疼痛的措施,如播放患者喜爱的音乐等;③早期疼痛护理。可采用多种疼痛缓解方法,如协助患者采用舒适的,以降低患者疼痛的程度,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早期疼痛护理之前护理人员还应预先使用止痛药,以避免因操作触动创口而使患者感到疼痛;④镇痛泵的护理。护理之前应向患者详细讲解镇痛泵留置的原理及部位,护理镇痛泵的操作方法和效果等。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一旦患者表示疼痛,可按下镇痛泵的按钮,同时加用止痛药物。此外,护理人员还应观察患者是否有呼吸抑制的症状,必要时可注入间歇性止痛药;⑤心理护理。医护人员应采取各种方法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如经常看望病人,解答病人的疑问,鼓励病人等;⑥睡眠护理。充足良好的睡眠能够有效提高疼痛管理的效果,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个性化护理[4]。
1.4 疼痛评分标准
采用USA评估对患者术后24 h的疼痛等级进行评估,共有0~10级,0表示无痛,1~3表示轻度疼痛,4~7表示中度疼痛,>7表示重度疼痛,10表示剧烈疼痛[5]。两组患者均由经过严格培训的护士指导填写,本研究共发放USA评估表62份,收回有效的评估表62份,有效回收率是100%。
1.5 依从性评价标准
完全依从:患者在***的过程中能够严格地遵从医嘱,坚持进行规范***;部分依从:患者基本能够遵从医嘱进行***,偶尔出现不规范行为;不依从:患者完全不遵从医嘱进行***。
1.6 统计方法
所得数据均录入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24 h的疼痛程度
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24 h的疼痛程度,研究组轻度疼痛率74.1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的依从性
两组患者***的依从性比较,研究组患者完全依从率为77.4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IASP将疼痛概括为“是一种令人感觉不快的主观感受,且具有现存的以及潜在的组织性损伤”,食管癌手术患者因疾病及手术的创口等会感到不同程度的疼痛,因此对食管癌手术患者进行术后镇痛护理意义十分重大[6]。
临床上对食管癌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常规护理方法,通常是按照医嘱和护理常规给予患者疼痛护理和镇痛处理。然而疼痛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生理及心理活动,它不但可引起患者病理和生理上的反应,还可给患者的心理带来困扰,因此对食管癌手术患者的护理应兼顾其心理生理两方面[7]。
早期疼痛护理干预首先对护理人员、患者及其家属普及疼痛及疼痛管理的知识,以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使其熟练地掌握早期疼痛护理干预,同时缓解患者及其家属的疑虑情绪,以保证心理护理的有效实施。同时对患者进行早期疼痛护理,而由于食管癌根治手术后常规会留置镇痛泵,因此早期疼痛护理干预还会加强对镇痛泵的护理,以使患者获得良好的镇痛效果。早期疼痛护理干预还加强对患者睡眠时间和质量的个性化护理,这主要是由于在睡眠过程中患者所感受的疼痛强度会大大的降低,能够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
该实验表明,对两组患者术后24 h疼痛程度的比较,研究组患者经过早期疼痛护理后疼痛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早期疼痛护理干预对食管癌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具有显著疗效,能一定程度的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值得临床使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郭凤,张菊平,肖红.早期疼痛护理干预对食管癌术后患者镇痛效果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5):1-3.
[2] 刘文明.心理护理干预在围术期中的应用对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研究[J].北方药学,2012,10(9):120-121.
[3] 康艳红.术后疼痛患者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12,2(19):217-218.
[4] 霍金华.食管癌疼痛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2,33(10):320-322.
[5] 梅林英,徐卫英.术前护理干预对食管癌患者术后镇痛的影响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16(9):103-104.
疼痛护理管理例9
输尿管结石是泌尿系常见急症,结石刺激尿路平滑肌痉挛性收缩,临床常表现为腰腹部突发性绞痛,患者难以忍受,剧烈疼痛,疼痛向下腹部、腹股沟区放射,患者表情痛苦,表现为双手紧压腹部和腰部,甚至在床上翻滚,大汗淋漓。为有效缓解患者疼痛,非药物疗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护理干预十分重要,现对187例输尿管结石患者反复疼痛进行***观察与护理干预进行总结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收集187例输尿管结石患者,结石大小,最大9mm×7mm,最小4mm×3mm。患者均为反复就诊,输尿管轻度扩张,且要求药物排石***患者,年龄16-75岁,就诊时间多在晚夜间或清晨,所有患者在接受***前均经过相关临床检查后确诊为输尿管结石。
2 观察与护理
2.1 入院评估 使用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量表[1]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疼痛评估,将疼痛与其他生命体征一同监测,建立疼痛评估单并记录。内容包括:疼痛性质、部位、强度、频率以及使其加重或者缓解因素[2],并针对每个患者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采用物理方法缓解疼痛,如热敷、按摩、改变等;为患者创造舒适、安静、安全的环境,在患者疼痛发作时会消耗大量能量,保持舒适安静的环境有利于患者充分休息,消除疲劳,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情,以降低对疼痛刺激的反应。
2.2 心理护理 疼痛的冲动发生于脑皮质,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疼痛有一定的影响。护士根据对患者全面评估和观察准确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了解疼痛对患者心理和精神是否有影响,尊重、重视患者对于疼痛的主诉及不良情绪、心理反应,鼓励患者表达对疼痛的感受及耐受性。心理护理包括关心与安慰患者,给予陪伴、抚摸等情感支持以及心理疏导,使患者感到被关心,受到了重视;疼痛不但折磨着患者身心,同样也使患者家属焦急疲惫,护士要对患者家属进行相应的指导,避免其焦虑的心理影响到患者。
2.3 疼痛护理 采用疼痛评分量表对患者疼痛情况进行评估,患者疼痛难以忍受时,遵医嘱及时准确给予止痛药物缓解疼痛,观察患者用药疗效及正确评价镇痛效果,并记录患者用药后的效果,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保证患者安全,并嘱患者卧床休息或变换,如蜷曲侧卧、或膝胸俯卧,做深呼吸,使肌肉放松以减轻疼痛,并采用转移注意力、想象等方式以缓解疼痛。
2.4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若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当出现恶心呕吐严重时,遵医嘱为其进行静脉补充液体,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护士应在一旁协助生活护理,帮其擦汗、拍背、递水等,及时处理呕吐物,说一些鼓励的话,使其感受到亲人般的关怀。观察和询问患者的尿液性质(量、颜色)的变化,对于出现血尿的患者严密观察,嘱患者多饮水多排尿。
2.5 健康教育 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疾病以及***的相关知识,如疼痛特点、规律,疼痛的原因和***效果,止痛药的正确使用,输尿管结石不仅常见而且容易复发,日常多活动,如跳绳或跳跃活动,鼓励患者尽量多饮水,每天的尿量必须保证在2000ml以上,使输尿管中的小结石可以自行下行,也可降低尿中形成结石物质的浓度等利于排石。做好科室出院电话随访,随时提供咨询服务;嘱其定期来院复查,如病情反复,应及时就诊,避免发生肾积水等并发症。
3 讨 论
疼痛是一种与存在或潜在的组织损伤有关的、痛苦的体验,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四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3]。输尿管结石患者因结石损伤输尿管黏膜而出现局部剧烈疼痛,如何在短时间内缓解患者疼痛,减轻患者痛苦。因此,在对输尿管结石疼痛患者护理时,除遵医嘱应用止痛药物外,必须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疼痛护理管理例10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implementation of pain management on pain control knowledge and attitude for nursing staff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preoperative period.Method:25 nurses who participated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nursing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Pain management procedure was performed during preoperative period,the pain knowledge and attitude regarding pain of the nurse were evaluated and analyzed.Result:Bef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pain management,the totally 64% of the orthopedic nurses had learned about knowledge of pain but not systematically,64% and 32% of nurses in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thought it necessary and very necessary to study.Only 8% of the nurses obtained knowledge of pain from academic journals before the pain management.The score of knowledge regarding pain of the nurses after the pain management was (16.08±4.12)scores,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9.68±3.87)scores of before the pain management,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Pain management; Pain interventio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First-author’s address:Qingdao Municipal Hospital,Qingdao 266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2.023
人工膝关节置换(TKA)作为一种***终末期膝关节疾患的手段,取得了良好临床效果。然而,作为一种创伤性***手段,手术本身也带来了严重的围手术期疼痛问题。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会出现中度到重度的疼痛,引起身体一系列生理反应,疼痛时间会持续数天甚至数周,剧烈的疼痛可以产生应激反应,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对一些合并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带来严重的威胁,甚至会导致患者休克[1-2]。如何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已成为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为了有效地控制疼痛,1936年,美国麻醉学教授EA Rovenstine在纽约创办“Pain Clinic”;1973年,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IASP)成立;自2004年开始,每年10月11日为国际镇痛日。随着对疼痛研究的进展,自控镇痛、局部神经阻滞、膝关节腔内注药、超前镇痛以及多模式镇痛等多种镇痛方式不断问世[3],但国外文献[4]报道仍有50%~70%的患者术后疼痛得不到最有效的缓解。有调查结果表明,受慢性疼痛困扰人口的比例在发达国家中占总人口的30%,在美国有1/2以上中至重度慢性疼痛的患者,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镇痛措施[5-6]。赵继***[7]对5000多例门诊患者进行疼痛现状调查,结果发现40%的患者有疼痛症状,其中50%以上以疼痛为主要症状,虽然相当数量的患者采取了一些镇痛措施,但仍有50%以上的患者承受着疼痛造成的生理和心理困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对268例住院患者的调查中还发现,80%的患者疼痛知识缺乏,88%的患者遭受着疼痛的折磨。Rawal等[8]认为,要解决这种镇痛效果不良的问题,关键在于建立一个有效的疼痛管理体系,而不仅仅是发展镇痛技术本身,要从以医生和麻醉师为主体的疼痛控制,转变为以护理为基础,以医生和麻醉师为督导的疼痛管理。有调查表明,由于部分护理人员对疼痛控制认识不足,致使疼痛控制效果不佳。通过实施疼痛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护理人员对疼痛控制的认知和***态度。
为此,本科自2014年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围手术期对护理人员实施了疼痛控制的组织管理,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12日-2014年8月30日就职于本院骨科的护理人员25名,参与疼痛控制管理实施,护理人员资料统计于2014年3月。护理人员年龄18~41岁,平均(24.00±7.23)岁;年龄:≤20岁4名,21~30岁13名,31~40岁6名,≥41岁2名;学历:中专10名,大专6名,本科以上学历9名;职称:护士13名,护师7名,主管护师以上5名;护龄:≤5年11名,6~10年8名,11~15年3名,≥16年3名。
1.2 组织管理及实施
1.2.1 组织形式 成立以骨科医生、麻醉医师、护士、康复***师及患者共同参与的疼痛控制小组,制订针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疼痛管理计划。
1.2.2 培训内容 针对不同层次护理人员能力及需求的不同,确定培训内容,制定培训方案,主要内容包括:疼痛的概念、常见原因、影响因素、病理生理、术后疼痛对患者的影响、围手术期镇痛新观念;疼痛的评估方法;手术前疼痛宣教内容;规范的疼痛记录;常用镇痛药阿片类药物及非甾体类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拮抗反应、用药剂量及用药途径等。还选派护士长或高年资护士到国外或上级医院参加疼痛管理的培训学习;责任护士按时参加护理部疼痛护理学组定期组织的疼痛控制的交流学习。
在病房大厅张贴疼痛知识相关宣传资料,发放疼痛教育手册和疼痛教育温馨提示卡。在入院8 h内完成首次疼痛教育,责任护士了解患者及对疼痛、止痛药的认识、疼痛体验经历及需求,并进行相应的疼痛宣教。主要的宣教内容包括:疼痛的危害及镇痛的必要性;超前镇痛、规律镇痛、保护性镇痛等新的疼痛***理念;疼痛药物的使用等,以期使患者及家属能够更好地配合甚至主动参与疼痛管理。
1.2.3 实施流程 患者入院后,首先由医生及护理人员按照患者的病情制定相应的围手术期镇痛方案,其次,对患者疼痛情况进行基本评估,测评患者及家属对于疼痛的认知程度,由护理人员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疼痛教育,使其了解镇痛方案、各种疼痛知识,并基本掌握疼痛评估的方法,能够主动地配合疼痛管理过程;然后,按照职责分工要求,在患者围手术期进行相应的疼痛干预,骨科医师及麻醉医师共同完成围手术期按时镇痛。护士在患者康复***前半小时口服常规镇痛药,降低患者康复训练时的疼痛,提高其康复训练的依从性。围手术期疼痛情况由护士指导患者自行评估,确定疼痛程度。疼痛评估贯穿于整个***过程,评估-处置-再评估;不仅评估患者静息时的疼痛,还要评估活动时、功能锻炼后的疼痛。护士参照VAS评分量表酌情处理患者疼痛情况,当疼痛评分≥5分时,报告医生并遵医嘱使用有效的镇痛药物,在评分≤4分时,则可根据患者的需要运用一些非药物的方法缓解患者的疼痛,如冷敷、改变、按摩、活动肢体、分散注意力、音乐疗法、理疗等。
在疼痛干预后,及时观察患者的依从性,评价镇痛干预措施实施后的疼痛控制情况,根据患者的疼痛控制情况调整或者增加疼痛控制措施,并进行详细的记录。
1.3 评价指标 本院自2014年3月13日起实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疼痛管理,以本科25名护理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25份,回收25分,回收率为100%。护理人员于3月12日首次填写Abdalrahim等[9]设计的“护士疼痛知识和态度调查问卷”,作为疼痛管理实施前护士疼痛知识和态度的基线调查;2014年8月30日再次填写调查问卷,作为疼痛管理实施后对护士疼痛知识和态度调查。该项问卷内含21项问题,主要对疼痛认定、疼痛控制、镇痛药相关信息进行调查。通过对问卷答题正确率的统计,量化护理人员对疼痛知识与疼痛控制态度的把握。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护理人员疼痛知识需求情况 本组64%骨科护理人员学习过疼痛知识,但不全面;64%和32%的骨科护理人员认为有必要和很有必要学习,只有8%经常从学术期刊上获取疼痛相关知识,见表1。
2.2 护理人员实施疼痛管理前后疼痛认知情况比较 实施疼痛管理后,护士对于疼痛认知程度测评得分为(16.08±4.12)分,明显高于实施疼痛管理前的(9.68±3.8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的护士主要通过临床工作实践获取疼痛知识,其次为学校学习、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班或自学等途径。一方面,通过临床工作或自学疼痛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目前我国护士在学校教育中获取的疼痛知识非常有限,工作后参加系统的疼痛知识继续教育机会又不多,因此护理人员疼痛知识比较匮乏。本研究显示:64%骨科护理人员学习过疼痛知识,但不全面;64%和32%的骨科护理人员认为有必要和很有必要学习,只有8%经常从学术期刊上获取疼痛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疼痛管理,可有效提高护理人员对于疼痛的认知情况,提高其对超前镇痛与定时给药问题的理解以及对患者镇痛药物依赖性的认识,使其良好地把握镇痛药物剂量,并能进行适当的疼痛评估与选择合适的疼痛控制方法。
疼痛管理制度作为国外骨科的常规制度已施行多年,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van Valen等[10]的研究指出,通过进行疼痛的相关教育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疼痛管理的知识、改善护理人员对待疼痛的态度,从而有效地帮助患者进行疼痛控制。Hanley[11]则指出护理人员具有的疼痛相关知识和疼痛管理态度直接影响着其进行疼痛管理的质量。我国疼痛管理制度起步晚,发展较慢。目前国内大多数护理人员尚未完全掌握足够的理念和知识,使疼痛管理制度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李漓等[12]采用Margo McCaffery设计的《疼痛知识与态度调查表》对374名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研究证实,国内护理人员的疼痛知识相当缺乏,平均答对率仅38.9%,明显低于McCaffery等[13-14]报道的72%的标准。喻惠丹等[15]采用Rod Sloman设计的《老年人疼痛知识调查量表》对621名护理人员的研究也证实,疼痛知识问卷平均分仅为41.17分,远远低于80%的合格率。
以科主任、护士长为团队的主导,加强了整个组织管理的权威性,一方面保证了各个方案的实施,另一方面,增加患者对于疼痛干预的信心;由骨科医师、护士、患者及其家属组成的团队共同参与,使疼痛管理的模式向医生-护士-病患模式转变,在该模式中护理人员成为疼痛控制的主体,这与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充当医生与患者桥梁的作用相适应:(1)护理人员有更多的时间与患者进行沟通,对患者进行教育并实施疼痛干预,确保了对患者教育的落实及镇痛干预措施的及时执行;(2)护理人员能更及时地对疼痛干预后的效果进行评估、记录及观察[16];(3)护理人员能够更及时地将疼痛干预的情况向医生反馈,以便更好地调整和更改干预措施;在管理方面,护理人员内部分层次管理,各司其职,形成一个一体化、系统化和标准化的管理制度和流程,这不仅保证了疼痛干预的顺利进行,还有助于进行持续的质量控制;动态评估及评估-干预-再评估的模式,使得疼痛评估成为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这一方面保证了评估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有利于护理人员掌握整个疼痛变化,另一方面也保证了疼痛干预措施的及时调整,提高了疼痛管理的效果,缩短了疼痛管理过程。经本研究证实,通过在人工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疼痛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疼痛控制的质量及患者对于疼痛控制的满意度。
总之,通过在人工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实施合理而有效的镇痛管理,有效提高护理人员对于疼痛知识的掌握及正确的态度认识。该疼痛管理模式可以作为建立“疼痛管理护理工作模式”的基础,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丘,刘英,许方荣.不同麻醉和镇痛方法对老年患者非心脏手术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5):10-12.
[2]王丽娜,段嫦丽,尹保民.腰硬联合麻醉分娩镇痛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2):54-56.
[3]刘振宇.骨科术后疼痛处理综述[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2):141-143.
[4] Howington J U,Hanel R A,Harrigan M R,et al.The Neuroform stent,the first microcatheter-delivered stent for use in the intracranial circulation[J].Neurosurgery,2004,54(1):2-5.
[5]王春雪,王拥***.建立慢性疼痛的组织化医疗模式[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7):601-602.
[6] Merboth M K,Barnason S.Managing pain:the fifth vital sign[J].Nursing Clinics of North Americ,2000,35(2):375-383.
[7]赵继***.疼痛临床管理[J].医学研究杂志,2007,36(9):61.
[8] Rawal N,Berggren anization of acute pain services:a low-cost model[J].Pain,1994,57(2):117-123.
[9] Abdalrahim M S,Majali S A,Stomberg M W,et al.The effect of 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 program on improving nurses'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toward pain[J].Nurse Educ Pract,2011,11(4):250-255.
[10] van Valen R,van Vuuren H,van Domburg R T,et al.Pain management after cardiac surgery:experience with a nurse-driven pain protocol[J].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Nursing,2012,11(1):62-69.
[11] Hanley J.Effective management of peristomal pyoderma gangrenosum[J].British Journal of Nursing,2011,20(7):S12,S14-S17.
[12]李漓,刘雪琴.护士疼痛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J].护理研究,2003,17(11):633-635.
[13] McCaffery M,Robinson E S.Your patient is in pain―here’s how you respond[J].Nursing,2002,32(10):36-45,quiz 45-37.
[14] McCaffery M,Ferrell B R.Nurses’ knowledge of pain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how much progress have we made[J].Journal of Pain and Symptom Management,1997,14(3):175-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