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负迁移论文篇(1)
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母语的迁移会影响到语言的学习,根据影响的结果,我们把这种母语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有积极地促进作用,负迁移则成为干扰因素,给学习带来某些困难。而减少这种干扰因素和困难的方法除了避免负迁移,还可以用正向引导的方法。在中国,英语是大多数学生的第二语言,本文就从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实际出发,分析英语学习中汉语的负迁移,力求正向引导的方法以减少英语学习中由汉语负迁移造成的干扰因素和学习困难。
一、汉语负迁移的原因及表现:
1.语音方面
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语言环境对语音的影响十分重要。而汉语语音和英语语音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语音体系,差别较大。
首先是发音部位的不同,英汉语某些音素十分相近,但是没有完全相同的音素,正是因为这样细微的差别,容易使中国学生用汉语中的音素代替英语中的音素,比如:英语中/v/的发音。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初学英语者,容易借用汉语拼音来记忆英语造成负迁移。毕业论文,母语迁移。
其次是语音语调的不同,汉语和英语,一个是声调语言,一个是语调语言。在读一个单词的时候,中国学生很容易将单词自行用汉字的读法加入语调或者改变重音。在读句子时,英语语流中常常会出现连音、略读、增音、同化等形式,而中国学生也会使用汉语的读法将句子分割开一个单词一个单词读,使句子失去了重读和弱读之分,变得很僵硬。语法方面
英语和汉语语法很多方面不相同,这是造成汉语负迁移的主要原因。毕业论文,母语迁移。英语中名词有单复数变化,而汉语中只会用量词修饰名词来表示复数,这就会使中国学生忽略了英语中名词的复数变化;英语的人称代词有主格和宾格的变化,汉语中根据句子中的位置决定代词是主语还是宾语,这就造成了中国学生主宾不分;英语中的冠词分定冠词和不定冠词、形容词和副词有比较级和最高级之分、句子结构中会出现宾语提前的情况、从句的使用和一些特殊句式、特殊语法现象,所有这些都会给中国学生制造困难,造成汉语负迁移。
2.词汇方面
词汇方面的负迁移较少,但是毕竟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词汇体系,同一概念意义的词汇在不同的语言体系里会有不同的引申义,而同一概念意义在不同的语言体系中也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a lucky dog在英语中指“幸运儿”而不含有汉语中“狗”的意思,而汉语中说“胆小入鼠”,英语用来表述这个意思时是用“as timid as a hare”而不是用“rat”等表述“老鼠”单词。这方面的负迁移主要是受语言形成时不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经济、社会原因的影响。
上述是汉语负迁移在语音、语法、词汇方面的原因和表现,而这些负迁移是不可回避的,需要教师的正向引导,以帮助学生学习英语。毕业论文,母语迁移。
二、汉语负迁移的正向引导
1.从背景知识入手,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要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历史、社会、经济有所了解。人文背景的了解显然会使学生在词汇概念方面有更深入的理解,可以尽量减少词汇方面的汉语负迁移。
2.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实践,为学生创造轻松、活泼的英语语言环境,引导学生从有意识地使用英语到无意识地应用英语词汇、语法、句型。这个语言环境要从口语、翻译、写作等多方面入手,循序渐进,在英语环境中引导学生逐步熟练英语的发音部位、语法规则及词汇意义,逐步在英语和汉语中建立分割线克服汉语的干扰。学生语言应用越多,语言技能就越熟练,就越容易克服汉语的负迁移。
3.加强英语文章的背诵以增强学生的语感促进语言习得。背诵的文章越多,学生熟练使用英语的程度就越高。背诵输入由于加强了对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和巩固,因而能将原本是背诵习得的语言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以自己的方式熟练使用,学生的语感也因此而形成。毕业论文,母语迁移。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对其进行修正,从而减少汉语负迁移的影响,促进其英语学习。毕业论文,母语迁移。
4.有目的地对容易出现汉语负迁移的众多方面逐个进行集中强化训练,不论是在语音、语法还是词汇方面,这个工作也应该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重复进行,以重复刺激学生记忆,即使是在非强化训练期间,也要对学生的输出过程进行监控和修正,以加强学生克服汉语负迁移的意识。毕业论文,母语迁移。
实践证明,汉语的迁移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既有促进学习的正面影响又有阻碍学习的负面影响,毫无疑问阻碍学习的负迁移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一大障碍,因此,怎样帮助学生克服负迁移,怎样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减少母语的阻碍,已成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
【2】苏留华:“母语迁移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汉语负迁移论文篇(2)
迁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心理学上对迁移的定义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是一种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而在英语学习中,迁移则是指原有语言知识对新语言知识或新的语言学习产生影响的现象。这种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但也可能是消极的。积极的影响被称为正迁移,消极的则被称为负迁移。正迁移能够通过母语帮助二语的习得,从而促进学生对二语学习的理解;然而负迁移则会给外语学习带来干扰,母语的惯有思维或者方式会妨碍学生对于二语的掌握。
2.负迁移的体现
汉语和英语属于完全不同的两个语言体系,这使得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汉语对英语的负迁移表现在多个方面,主要有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化差异的负迁移。
2.1语音。语音迁移主要表现为汉语的发音习惯的影响。英汉两种语言的语音都有音素和音节之分,音素可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但这两种语言却分属不同语系,当两者差异明显时,负迁移就发生作用。例如,中国学生容易根据汉语中的开音节而随意的给英语发音增加音素:对于book[bu:k]一词,许多中国学生会在之后不自觉的加上[?],从而发成[bu:k?]。另外,汉语以音节为节拍,很少有重音,而英语却以重音为节拍,不同的重音可能会表达不同的意思。中国学生往往读出的英语没有轻重之分,经常是英语的音,汉语的调。
2.2词汇。词汇迁移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大量发生的现象。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二语学习者常常会把汉语和英语词汇一一对应起来,但是英语中的词和概念与汉语却并非完全的对应。词汇上汉语对英语的负迁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2.1词义方面:(1)词的概念意义不同,或它所指的范围大小不等而造成的负迁移。(2)词的内涵意义不同所引起的负迁移。如:中国人视为吉祥之物的"龙"(dragon),在英汉语言中的指称意义完全相同,但是内涵意义却大相径庭。龙对于中国而言,是吉祥的象征。从成语"望子成龙"、"龙凤呈样"等均能反映出"龙"在中国文化中的吉祥意义。但在英语中,"龙"则是希腊神话传说的生性凶残的怪物。
2.2.2词语搭配方面。词语搭配在不同的语言里有着不尽相同的方式和习惯,汉语的负迁移很容易造成对英语词语搭配的错误理解和使用,有时还会出现望文生义的尴尬现象。比如"black tea"应译为"红茶",而不是单看其字面意思,译成"黑茶"。英语词与汉语词在意义上有完全对应、完全不对应和不完全对应三种情况,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不完全对应。例如刚刚提到的"black tea"可能会被直译成黑茶,在汉语中我们也理解不了什么是黑茶,black tea在英语中不仅有红茶的意思,还有害群之马的意思。
2.3语法。汉语与英语语法规则的不同也容易造成学生英语学习的负迁移,如单复数、语序、时态、语态、主谓不一致、非限定动词等等。比如语序上的负迁移,汉语中的"我和你"在英语中应为"you and me",中国学生极易忽视这些语法现象,有时使用英语时把母语的表达方法套上去可能就出现了 "I and you"的错误译法。
2.4文化和固有思维。文化习俗的迁移是指汉语中的文化传统对英语学习的迁移。由于英汉两种文化背景的不同,英汉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表达。例如,中国人受到称赞时会说"哪里哪里"而外国人会说Thank you,他们不理解"哪里哪里"到底是什么意思,有的中国人更为搞笑,为了让外国人理解,竟然用了"where, where"。还有一则笑话便是在国外有个中国人掉在了井里,外国路人路过时问了句"How are you?", 他已经头破血流了还要应着一句"I'm fine, thank you."路人就走过了。结果我们可想而知。语言是用来交流的,所以我们要克服负迁移,积极的了解英语交流的文化。
3.负迁移的起因和克服
汉语对英语学习会产生多层面的负迁移,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克服英语学习中汉语负迁移的干扰。
3.1语音层面:(1)学会对比分析英汉的单元音;(2)区别英语双元音与汉语拼音双韵母。学习一个全新的语音系统意味着学习新的发音模式。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存在着抗拒改变的现象。有些英语语音现象在汉语中不存在,学习者无法理解相应的发音技巧,于是将母语的发音模式套用在英语上。语音学习时应认真地对两种语音系统进行对比分析。
3.2词汇层面:(1) 联系语境和上下文理解、学习词汇。情景因素是产生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语言环境的丰富性是十分重要的。(2)加强对比分析。英汉词汇语义的不完全对应关系是英语学习者应关注的重点,在学习中及时对词汇进行英汉意义的比较,从而真正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区别,学会恰当地用词。
3.3文化思维层面:(1)积极了解中英文化背景知识。英汉两种语言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发展的,文化差异也是相当显著。我们在学习英语时,都应首先了解其社会文化背景,通过社会交往来更好的掌握语言。(2)克服汉语思维定式的负迁移。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在英语学习中要克服汉语式思维逻辑,用英语的思维去思考和学习。(3)掌握正确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对易出现负迁移的方面进行有目的地强化训练,并做到及时地复习。
4.结论
负迁移现象在语言学习中是普遍存在的。我们不可否认,汉语的负迁移给英语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阻碍。本文从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的角度对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现象进行了分析,分析了影响负迁移的因素及其表现,并提出了克服负迁移的方法,有利于促进英语学习的顺利进行。参考文献:
[1]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上海: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2]傅小平.论迁移规律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J]. 课程•教材•教法2003(2): 33-37.
[3]黄文坚. 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成因及对策研究[J]. 南宁师范学院学报,2009, 4(26): 110-112.
[4]李莉.汉语对英语语音教学的影响及对策 [J].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学报, 2006.
[5]邱述德.英汉词语意义非完全对应关系[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9(1):63-64
[6]苏留华.母语迁移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4).
汉语负迁移论文篇(3)
一、引言
任何人学习外语都必然会受到母语的影响,当然,中国人学习英语也是如此,它必然会受到汉语的影响正迁移,那么,对于中国人来说,汉语在英语学习中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呢?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又有消极的,许多学者已经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试***对此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以便于那些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更加明确汉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能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汉语对英语学习的积极影响,避免其消极影响的发生。
二、什么是二语习得中的正负迁移
二语习得指除母语之外的任何语言的学习它可以是第二外语的学习 ,也可以是第三外语的学习。Rod Ellis 在《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第二语言习得概论》)中阐述道:“学习者的母语是二语习得中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 ,……母语是一个知识源 ,学习者会有意无意地借助它来筛选外语。母语可能以完全不同的方式作用于学习。例如 ,学习者可能不是将母语规则迁移到二语中 ,而是回避运用母语系统中所没有的那些规则。或者 ,还存在着语言性限制条件 ,以此决定母语和二语之间的哪些差别会构成学习中的困难 ,从而使迁移仅在某些语言条件下产生。或者 ,学习者会将母语作为知识源 ,有意识地从中借用 ,即通过翻译来改进其语言运用。”
由此正迁移,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定义:当母语和二语有相似之处 ,母语会对外语学习者有积极的帮助 ,我们称之为正迁移。而在有差别之处 ,迁移便起负面作用了 ,即负迁移(刘升民,张蓥.2003:78)。中国学生在学习外语时也会受到汉语的这种正负迁移的影响。
下面笔者将通过实例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与负迁移,即语音、词汇和语法。
三、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
世界上的语言种类繁多,且分属不同的语系。尽管各种语言之间存在着大小不等的差异,但在本质上说语言是人类共有的属性,与人类思维有着密切联系,同时也是人类表达思维最有效的手段会计毕业论文范文。人类的思维是有共性的,因此,用来表达思维的语言也具有共性,正如Fromkin和Rodman所指出“语言学家们对世界上的数千种语言的调查工作做得愈多,对它们之间的差异描述得愈详尽,就愈发现这些差异是有限的,而语言普遍现象(LinguistUniversals)则涉及到所有语法组成部分,涉及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涉及到语法规则的表现形式,这些规则构成了普遍语法(UniversalGrammar),而普遍语法则是人类每一种语言特定语法的基础”(Fromkin and Rodma. 1998, 28 )。
由此可见,学习者在学习二语时,由于其母语知识为他的外语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必然会对二语习得产生促进作用。对于中国人学习英语也不例外。
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在语音方面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
例如 ,中文拼音系统和英文音标系统之间存在一些相同或相似之处 ,如:l、m、n、f、w、ei、ai 等发音。这就意味着中国学生能轻而易举地发好相关的英语单词而将节省时间去学好陌生的音标如 j、dz、tr 等等。再比如 ,汉语和英语里面都有[a:]音 ,所以中国学生在发 bar , car , dark 等音时就比较容易。
由此可见与目标语相似或相同的母语发音加快了目标语的发音学习进程。
其次,我们来讨论一下在词汇方面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
例如英语中一些词或词组 ,secondhand(二手的), hand in hand(手拉手) , as white as snow (洁白如雪),high and low(高低贵贱的人),atall hours(在任何时候) , 跟汉语的词义比较接近 , 对中国学生来说就容易记忆 , 这样同样可以促进二语学习 , 提高二语习得效率 , 是二语学习者的一种策略。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在语法方面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
请看下面的短语和句型:Inmyopinion;Do you want ? I wishI can ;I can’t wait for。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学习者对于这些短语和句型就容易掌握 ,这正是因为这些短语和句型与汉语结构相似。
又如,英语和汉语的陈述句的语序是基本相同的。请看下面一组句子:我是一名大学生(I am auniversity student );昨天我们举行了晚会(Yesterdaywe had a party );这一消息真让我们高兴(Thenews made us happy);他买了一台电脑(He bought a personal computer)。与汉语中正好一致。
英语和汉语在句子结构上也有相似之处正迁移,根据语言分析法之一的形态分类法(其根据是简单陈述句中基本句子成分—主、动、宾的放置),中、英的简单陈述句属主—动—宾型。示例如下:
中文: 我 喜欢 猫。
主(S) 动(V) 宾(O)
英文: Ilike cats.
主(S) 动(V) 宾(O)
通过分析以上中英的简单句,我们可以发现中英文基本句子成分的放置为主—动—宾型,因而它们属于同一语言类型,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掌握此句型时,则比较容易。
这些现象表明 ,每种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在某些方面具有合乎逻辑的共性。中国学生在学习这类句子时比较容易,这同样证明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
四、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
负迁移也叫干扰 ,是指由于套用母语知识学习第二语言所带来的负作用 ,从而干扰新语言的学习。负迁移也同样涉及很多方面,在此,同样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在语音方面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
英语既有以元音结尾的开音节词,也有以辅音结尾的闭音节词 ,而汉语的字基本以元音结尾 ,因此 ,初学者往往会不自觉地在英语辅音后再加一个元音 ,于是 work 被读成了 worker ,bet 被读成了 better。
有些英语音素在汉语中根本没有,如[θ][∫]所以 thank、sing、shy常被读成[s?nk][sin][sai] 。再者 ,英语中的辅音簇汉语中没有 ,汉语辅音之间总会隔着一个元音 ,因此 ,在读英语辅音簇时 ,学生倾向于在中间加一个元音 ,所以 ,flyflai 容易被读成[f?′lai] ,little [′litl]容易被读成[lit?l] 。
英语中的失去爆破、辅音浊化、连读、重音等 ,也往往会令中国学生犯难 ,容易导致语音方面的负迁移。
其次正迁移,我们来讨论一下在词汇方面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二语习得中 ,词汇负迁移是影响学生学习外语的一大障碍 ,词迁移现象比较复杂 ,类别也较多 ,总体而言 ,可以分成两类。
第一 ,词语的表达方式不同。一般说来 ,每一种语言都有它们独特的组词、搭配方式和表达习惯 ,而外语学习者 ,尤其是初级水平者 ,往往会从词义角度出发 ,把词汇对等地从本族语翻译成目的语。如:rainingchickeny(落汤鸡),heavily ill (病得很严重),some eat things (一些吃的东西) ,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 (人山人海) ,small school (小学) ,How’s your body? (你身体怎样 ?)
第二 ,词的内涵意义、联想意义和感情色彩不同。词汇作为人们语言交流的基本单位 ,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同一词汇,在不同的文化中 ,其联想意义和感情色彩不尽相同。如上文出现的“raining chicken”,中文表达能唤起人们的同情感,在英文中却无形象联想表达 ,而用一个动词词组“soakedthrough”表示;而且 ,单独的“chicken”一词 ,中英文的联想含义相差甚远 ,在英文中“chicken”是懦夫、胆小鬼之含义 ,中文里“鸡”却表示从事***行当的女子。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在方面语法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
虽然英汉句子基本结构都是主语 (S) +谓语( V )+宾语(O) ,但是两种语言的内部结构形式差异又常常会导致负迁移的产生 ,表现为:
第一 ,汉语为无标记语言 ,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 , 而英语相对于汉语而言 ,语序、形态的变化比汉语丰富和复杂得多。对英语初学者来说,他们往往会在人称和数的变化、时态、人称代词、主谓一致等方面犯错误 , 例如:
You is my favorite teacher.
You teach our how to do a human.
She see me very happy.
第二 ,汉语的特点是主题显著 ,句子的基本结构主要体现在主题与述题的关系 ,而不是主语与谓语的关系 ,所以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这种 Chinglish的句子:There aremany tourists visit there. (有许多旅游者到那儿游览)。这里学生受汉语影响 ,将 there are many tourists作为主题,visit there作为述题 ,所以出现了句法上的错误。
另外 ,英语的冠词、被动句、定语从句的用法也是容易受汉语干扰而出现错误的地方。
五、结语
由此可见,母语对二语习得肯定有影响,既有积极又有消极的,即正迁移和负迁移。因此,该领域的研究对于二语习得者是十分有益的。笔者希望通过对该方面的归纳总结,能对我们正确认识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使二语习得者尤其是母语是汉语的习得者在学习外语时充分利用母语的正迁移,并逐渐减少母语的负迁移。
参考文献:
[1]刘升民,张蓥.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负迁移[J]. 交通高教研究,2003,(2):78.
[2]钱敏.二语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之探析[J]. 中州大学学报,2006,(2 ):60.
[3]缪肖雨.二语习得中母语良性作用之探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6):81.
汉语负迁移论文篇(4)
一、关于语言迁移
语言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有着重要的地位,Krashen认为,语言迁移是外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进行交际时因缺乏应有的目的语知识,转而求助于母语知识,对原有的母语规则进行利用。Faerch & Kasper认为语言迁移是一种语言心理过程,在此过程中,学习者激发其母语知识去发展或使用中介语。他们认为学习中的迁移不是在说话和理解话语时发生的,而是早在此之前已经发生,已在学习者中介语里形成了某种规则。
二、语言迁移的表现
语言迁移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指当母语与目的语形式相同时出现的有利于语言学习的迁移;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指当母语与目的语形式不同时因套用母语的模式或规则而产生的不符合目的语形式的迁移。在二语习得中,母语的语音、词汇、语义和语法等会影响二语习得,这种影响称为外语学习中母语的迁移。本文所谈论的语言迁移特指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它体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如语音、词汇、句法、语篇和文化等。
1.语音迁移。
语音迁移是语言迁移中的普遍现象,两种语言的语音差别越大,第一语言迁移的程度就越高。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语系,因而它们之间在发音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1)汉语中没有辅音群,学生在读英语时,总习惯在辅音簇之间加一个元音,如blue/blu∶/经常被读成/belu∶/。2)英语单词常以辅音结尾。而汉语单词则主要以韵母和n/ng结尾,因而中国学生读英语单词时习惯在辅音后面加上一个元音。
2.词汇迁移。
由于两种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它们的词汇意义也有很大差异。汉、英语言都有丰富的词汇,但其中绝对等值的词却少之又少。母语词汇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某些词汇在汉、英语中内涵或外延不一致而造成负迁移。同样的事物,在汉语和英语中却用大小或层次不同的概念来形成词义。比如,汉语里的“牛”在英语里至少有三个词:bull(公牛),cow(母牛)和calf(小牛)。在想表达“小牛”这一概念时,一些初学者因最先学到cow,常常首先想到用little cow或small cow,而这显然是不正确的。2)有些词义在两种语言中表面相似而实质不同也带来负迁移。例如“方便”不等同于convenient,它既可以指具备便利条件,又有去洗手间的意思。3)对词的蕴涵意义把握不准而造成负迁移。比如说到红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red tea,而正确的表达应该是black tea。
3.句式迁移。
首先,汉语倾向于在一句话中重复使用同义词或者意思相同的表达方式以强调作者意***,增强文章感染力,这种现象在标准英语中却不多见。其次,汉语重意合,强调形散而神不散,句与句之间很少使用连接词,句式结构较松散;英语重形合,强调表达的逻辑性,句子以谓语动词为核心,分句之间多需要连接词相连。受汉语的影响,许多中国学生在书写英语句子尤其是复合句时,往往是一系列简单句的罗列。另外,汉语习惯于间接委婉地表情达意,句子重心通常在后部,而英语崇尚直接表意,表达方式也与汉语相反,句子重心多在前部。
4.语篇迁移。
英语语篇开门见山,直接切入主题,而汉语模式则旁敲侧击,隐伏迂回。Scollon认为:西方人在陈述主题时,常用演绎推理模式,即话题首先出现(topic-first);中国人常用归纳推理模式,即话题推迟出现(topic-delayed)。西方人的思维特点是直线式的,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螺旋式的。英文表达习惯于由点到面,而中文表达习惯于由面到点,然而,许多学生忽略了英汉篇章结构的不同,在写作时往往产生大量的中式作文。
5.文化迁移。
文化迁移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比较常见。如外国人称赞中国学生勤奋时会说:“You are so diligent.”学生的第一反应很可能是说:“No,no,I always waste my time.”类似的情况往往会让外国人感到匪夷所思。
三、教学对策
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英语口头表达和写作中的汉语负迁移,已成为当前理论界、教学界广泛探讨的问题。为克服英语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提高大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笔者提出了自己的教学对策:
1.提供有意义的语言背诵输入,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Krashen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语言输入来完成的,教学的主要精力应放在为学生提供最佳的语言输入上,以促进语言习得。背诵输入符合Krashen的语言输入原理,通过背诵输入,学生不但可以更多地接触目标语,加深理解和积累语言知识,而且能学会用地道的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摆脱母语的负面影响,提高写作交际能力和运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2.加强英汉词汇句法对比分析教学。
首先,教师要注重收集整理学生英语表达中的各种句法错误,然后运用错误分析法,找出导致错误的母语渊源,进而让学生掌握两种语言在词汇和句法上的差异,使学生最终克服母语影响,输出正确的英文句子。其次,要避免让学生在英语口语表达和写作中根据汉语***式把汉语翻译成英语。
3.重视英汉语篇对比分析教学。
Michael Honey(1985)认为英语语篇大致可分为三种:problem-solution pattern(问题―解决型),general-particular pattern(一般―特殊型)和matching pattern(匹配比较型);而中文语篇没有约定俗成的语篇模式。英语重“形合”,重视句与句之间和段与段之间的连接手段,所以结构严谨;汉语重“意合”,重视句与句之间和段与段之间的功能意义,所以结构松散。学生不了解此种差异,在英语写作时不注意使用语篇衔接手段,而使文章结构松散。英语的思维模式是直线式的,一般开篇点题,再逐步展开论述;而汉语的思维模式是螺旋式的,主题往往出现在文章的后部甚至是结尾处点题。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写作训练分析,使学生逐步了解英汉语篇模式的不同特点,培养他们用英语思维方式组织和表达思想;应该多收集有关母语思维模式负迁移的范例与语料,在教学中适时地做些汉英对比分析,使学生明白造成负迁移的原因;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4.注重中西文化差异的教学。
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只注重词汇句法和语言点的讲授,要通过中西文化的比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培养对异族文化的敏感性,从而使学生排除汉语思维的干扰,逐渐做到按照英语的思维方式来组织句子,表达思想,力争做到用英语思维,用英语表达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Krashen,Stephen,Tracy Terrell.The Natural Approach[M].Oxford:Pergamon Press Ltd,1983.
[2]Corder,S.P.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M]. Oxford:Oxford U P,1981.
[3]Lado,Robert.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M].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57.
[4]Faerch,Kasper.Strategies in Interlanguage Communication[M].London:Longman,1983.
[5]杨连瑞等.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汉语负迁移论文篇(5)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它负载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受该文化的影响。以颜色词为例,虽然世界上表示颜色的词论文联盟语只有数百个,但由于地理环境、民族风俗、思维方式、民族心理等文化背景的不同和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使得各种颜色对于不同民族的引起的联想和蕴含的意义也不甚相同。虽然在英汉语的基本颜色词中,基本的语义和内涵是大体一致的,但其由于文化背景产生的引申含义的差异也十分的明显。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词语在目的语语境下的引申意义,否则就会因为文化的差异而引起双方的误解甚至是分歧,从而造成文化的负迁移现象,从而影响跨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文化负迁移及其产生的原因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交流工具,持不同语言的民族背后都有着不同的文化作支撑,所以从本质上说,翻译又是一项跨文化交际的活动。“翻译是一种具有鲜明文化特性的交际现象,译者将源语中的信息翻译成目的语时,也会要用到他所掌握的语言文化的先有知识”(转引自张晶晶 王治江,2009:157) 。在翻译过程中总不免受到一种文化的影响而使之不自觉地转换入另一种文化当中,翻译学将这种现象称为“文化迁移”。关于翻译中“文化迁移”这一概念,邵瑞珍指出,“迁移源于心理学与物理学)发展为先前学习与后继学习的相互影响”(邵瑞珍,1997:218~235);翻译学借此定义翻译中的“文化迁移”为“源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的相互选择、摄取、处理,以及所产生的深远文化影响,或者说,是由于翻译活动所形成的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影响”(李继民,2007:37)。
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环节,双方交流是否成功,关键要看翻译后的文化迁移的影响好坏,故按文化的迁移所产生的影响来分,可以将其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通过翻译的作用,源语文化中的信息和内容很自然地被目的语文化所吸收和融合。在目的语文化有了更加丰富的内容的同时,源语文化中的信息也在翻译过程中在目的语文化中的得到增值和传播。翻译中的正迁移是具有积极的意义,能够对相互的沟通和理解提供好的影响,因此这这里就不多加赘述。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因为翻译不当或者文化差异引起一些误会,造成文化的负迁移,从而阻碍了跨文化之间的交流。因此,要充分了解文化负迁移的影响,是掌握好翻译过程中迁移度的前提,是各国相互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因素。
2.1 文化负迁移概念的引入
翻译中文化负迁移现象是指由于各种原因,没能有效传递原有信息的情况。发生负迁移时,源语文化中的信息和内容不能准确地在目的语中体现出来,信息减损超过了一定的阈值,造成了信息的变异和歪曲。目的语读者不仅不能准确完整地了解源语文化内容,反而会对其产生误解,从而造成源语文化对目的语文化的正迁移失败,或造成对目的语文化的破坏与玷污。负迁移是一种具有消极作用的现象,因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多加注意,才能尽可能的避免负迁移带来的误解。
2.2 文化负迁移产生的因素
要想充分了解负迁移的影响必须要了解产生负迁移的因素,简单地说,翻译过程中产生负迁移的原因是因为两种语言背后的蕴含的文化的差异引起的。这在英汉基本颜色词中表现得较为明显,由于“两种语言对同一颜色词所持的态度以及产生的联想,形成一定的距离和差异,他们所表达的语义往往不同或不等值。其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联想意义等大大超出概念意义以外的交际价值”(严钦霞,2003:22)。具体可将翻译过程中产生文化负迁移的因素分为三类:
首先,是因为两种语言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的不对等。以英汉互译为例,虽然在英语和汉语中,大部分的词都是可以相对应的,但是在现实的应用中,往往因为情景的不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英汉语背后的一些文化内涵发生不对等的现象。如表示“汉语中红色的词语有四十多个,英语中则多达一百多个”(包惠南,2001:128~129)。
其次,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译者的各项素质不同。在翻译活动的信息传递中,译者具有双重身份。“译者既是原作信息的接受者,又是译作信息的发生者,在文化信息传递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译者在从事翻译活动时,会受到许多文化因素的制约,继而会影响译者的个人素质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知识面和理解能力以及译者翻译作品的动机、态度,“译者心目中的读者乃至个人所代表的社会集团的利益等因素,均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译者的表现”(曹合建,2005:86)。例如:英语中的“yellow boy”是“金币”的俗称而不是“下流的小男孩”;汉语中的“黄”在英语中则是“blue films”。
另外,社会习俗造成的理解上的差异也是造成翻译中文化负迁移的重要原因。因为,虽然不同民族对同一事物的基本认知是大体相同的,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语言在表达同一种事物时其内容和表现形也有所差异。如果这些差异没有得到译者的足够重视,没有采取恰当的处理方式,便会导致误译或信息的大量减损。从而会导致目的语受众的误解,产生文化的负迁移。例如:曾有人将“白象”这个商标直译成“white elephant”作为英语国家的商标,但由于在说英语的国家,white elephant 多表示一些大而无用的东西,故就被消费者认为该商品不好,而鲜有人购买。
3.负迁移的认知过程与体现
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了语言表达的不同,以及在同一情景下对相同事物的认知过程也不同。不同的认知,导致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理解也发生变化。这种情况,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尤为明显,因此作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认知差异,否则就会产生误解引发文化的负迁移现象,将会对中西方之间的交流产生了严重的阻碍。要想尽可能的避免英汉互译中文化负迁移的出现,必须要了解认知过程中文化负迁移是如何产生的已经负迁移在翻译中的具体体现。
3.1负迁移的认知过程
翻译学中的“认知”这个概念是从语言学中衍生过来的。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的语言的形成不是随意组合形成的而是由认知制约的。kellerman(kellerman,1977)提出学习者拥有一种心理类型(psychotypology)。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激发或限制学习者进行迁移正是这种心理类型而不是各种语言之间的实际距离。kellerman认为,学习者拥有一套心理类型学感知。正是这种感知,而不是实际距离激活或抑制迁移的产生。同样的,在英汉互译中,原文内容要通过译者的理解进行转换,成为符合目的语习惯的译文呈献给目的语读者。目的语读者总是根据自己对母语的习惯理解以及母语背后的文化支撑去理解译文。因此,好的翻译要达到源语读者对原文的认知理解和译语读者对译文的认知理解基本一致,才能达到翻译的目的。
文化的迁移跟两种文化支配下读者的理解是分不开的。经过转换后,译文势必会因两种文化的不同发生一定的文化迁移。当译语读者按照自己的文化习惯所理解的译文内容同译文所要表达的源语文化内涵,以及源语读者对原文的理解不一致时,这三者之间存在的差异,使译语读者在认知过程中发生偏差,进而产生误解,则说明文化迁移阻碍了交流的进行,即发生了文化的负迁移。文化迁移对跨文化交流的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且总是伴随着翻译的进行,因此翻译过程中产生的文化迁移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以避免负迁移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转贴于论文联盟
3.2 负迁移的具体体现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颜色词所占的数量大体相当,其赋予某一种颜色的内涵也大体相同。但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各具特色,其文论文联盟化内涵也各不相同,故而在具体表达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只有理解对方语言的文化背景和内涵,才能做到‘入乡随俗’,进行得体和有效的交流”(程慧,2010:149)。因此,作为译者更要了解颜色词背后深层的文化含义,从而对英汉颜色词的差异的掌握和理解更加深入,是做好英汉互译的前提。本文以英汉颜色词互译时产生的负迁移现象为例,从文化负迁移产生的因素这个角度出发,通过分析英汉互译时不同文化背景读者对颜色词的表达的认知过程,以达到在翻译时避免产生文化的负迁移的目的。
(1)what's wrong with you? you are looking green.
译文:你怎么了?脸色看起来很苍白。
在英语中,green除了表示基本的颜色之外,还可以来形容人因为生病而面带病容的状态。因此,母语为英语的读者在看到原文的时候即会明白原文要表达的意思是对方“面带病容”。然而,在汉语中的“绿”则并不表示病态,而常常表示生气甚至是不好的尴尬状态。如果不加转换地将该句直译为“你脸都绿了”,则会引起汉语读者的误会,而不能很好的表达原文的意思,这样就会因错误的认知而产生文化的负迁移。相反,在汉语中病态常常用“面色苍白”来表示。译文用“脸色看起来很苍白”,就不会产生这种误解,这样就避免了负迁移的发生。
(2)看着有些人富起来,他就眼红。
译文:he is green with envy at seeing some people get rich.
在该例句中,汉语的“眼红”有嫉妒的意思,因此汉语读者在读到原话时明白它表达“嫉妒”之意。而在英语中,表示嫉妒用“green”来表示而不用“red”。因此,译文将它转换为“green with envy”就能避免英语读者的错误认知,从而避免了文化负迁移。
(3)my finger was caught in crack of the door and got pinched black and blue.
译文:我的手指夹在门缝里,压得又青又紫。
英语习惯用black and blue 来描述某个人遍体鳞伤、伤痕累累,但在汉语中却用“青一块、紫一块”或“又青又紫”。为避免因文化负迁移造成的错误认知,在翻译过程应该依据目的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在译文中对源语表达的颜色词做出适当的调整。
(4)冯眉卿再也耐不住了,脸色发青……
译文:feng mei -ching seemed unable to contain herself any longer,her face was pale……
汉语中,常用“脸色发青”来表示恐惧、生气等情绪,而在英语中,表达恐惧感时则常用用to go/ turn pale ,或to be pale。因此,为避免认知上产生偏差,英文译文应该用“pale”来表示“脸色发青”,而不能仅仅为了文字上的对应而忽略了其背后的引申含义。
汉语负迁移论文篇(6)
关键词 汉语 英语 负迁移 英语学习
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当母语规则与外语规则有差异时,学习者把母语规则迁移到外语中去,母语便会干扰外语的学习,此时母语对外语的影响是消极的。这种影响称为负迁移。
一、背景
在二语习得中,语言迁移一直是一个长久而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在过去几年里,对语言迁移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行为主义看来,学习第二语言的主要障碍是受到第一语言方面知识的干扰。Rod Ellis(1994:341)说过:“……任何没有考虑到第一语言迁移的有关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都是不完整的……”语言迁移是二语习得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有书面或口头表达不仅艰涩、生硬,甚至会违反英语语法和用法规范,这种情况主要是语言迁移导致的结果,即与负迁移有关。
二、汉语负迁移的表现
汉语是中国学生的母语,因此其汉语的思维模式已根深蒂固。由于汉语的影响根深蒂固,又缺乏英语抽象的思维能力,学生在处理汉英两种表达方式的转换时,经常会沿袭汉语的形象思维方式,即以汉语意思为基础来套用英语。以下主要从词组和句子两方面进行说明。
“看”及其词组“看报纸,看风景, 看朋友, 看电视, 看电影”等等,由于受到汉语负迁移的影响,学生有可能会使用意思相同的英语词汇"watch"组成错的词组,例如"watch newspaper, watch the view, watch a friend,"等等,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对英语单词"watch"与汉字"看"的使用不了解,单词"watch"因此得到了过分夸张的使用。同时,中国学生在写作时,由于受汉语负迁移的影响,常常靠单词字面意思组造句子形象,而忽略了语体色彩和文化意义。例如,把“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三思而后行”译成"Whenever you want to do something, you should think about it three times before you take an action"。这很直观,但是英美人对此迷惑不解。汉语成语“三思而后行”比喻做事要谨慎。根据英语习惯应改为"Whenever you want to do something, you should look before you leap"。
三、减少汉语负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的途径
(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平时要注重学生英语思维的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意识地对英汉音、词、句以及用法迥异的各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教室平时要尽量用地道的英语表达为学生授课,鼓励学生注重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逐渐培养自己的英语思维能力。
(二)在课外,教师应鼓励学生阅读一些简易的英美文学作品或者英文报刊杂志,或者鼓励学生看英文原声电影、录像以及多听英语歌曲等。一方面,了解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社会关系各个方面,文学作品是最生动、最丰富的材料。通过报刊,学生可以很直接地了解到当前社会各阶层,各集团的动态以及各种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大部分电影或录像的内容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某个侧面的缩影,而且通过观看片中演员的表演,学生可以观察、研究英美人的姿态、表情、动作等非言语交际的方法和手段。
(三)在英语教学中注重比较英语与母语的不同, 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鼓励学生多与以英语为母语的本族人接触,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接触是其它方式无法取代的。比如学生在课外可以多和外籍教师交流,因为通过日常的接触,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学到一些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例如,在某种场合下应讲什么话,应作出何种反应,这些在跨文化交流中都会产生深刻的意义。
四、结语
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的关系决定了思维模式影响着语言表达方式。汉民族和英语民族有着不同的思维特征,因而两种语言的表达运用也有差异,只有充分了解这种差异,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才有可能避免母语思维方式对于英语学习的影响,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帮助学生克服母语的负迁移,全面和更好地掌握英语,并进行有效的交流,将成为英语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参考文献
汉语负迁移论文篇(7)
【中***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0-0112-01
从二语习得理论可知,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母语的影响,从而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正向迁移能促进学习者掌握第二语言,而负向迁移不仅阻碍第二语言的学习,还容易导致错误的语言认知,尤其是在翻译学习中更为突出。英语翻译作为基于两种不同文化的语言转换,在母语规则的影响下易产生负迁移,造成语义混淆或错误。为此,本文将从英语翻译学习实践中,对母语负迁移的表现进行分析,为再现英汉原文风貌提供有效的解决思路。
一 母语负迁移在英语翻译中的具体表现
1.负迁移在不同背景文化翻译中的表现
语言文化间的差异性对于翻译来说特别重要,由于各民族地域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不同,反映在思维观念,以及个人价值取向上也存在一定的相异性,而这种文化差异性影响到语言的表达方式上。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对于英语翻译的学习,往往受到汉语民族语言结构特征的影响,从而将汉语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移植到英语翻译中,产生混淆或错误。如汉语“挥金如土”译为英语时“spend money like water”,之所以用“water”代替“earth”,缘于英国作为岛国,其水资源的丰富程度犹如中国汉民族生活的大地一样。再如对于“a white day”的翻译,不能表达为“白色的一天”或“白色恐怖的天”,而应该翻译为“吉庆的日子”,其原因是西方对白色理解为圣洁美好的意思,而中国却以红色作为喜庆的颜色,白色只是丧礼上的颜色,由此而折射出不同文化背景差异下的语言翻译的不同。
2.负迁移在词汇翻译学习中的表现
词汇是表达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不同语言的词汇来说,其所包含的意义与内涵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同样以英语翻译为例,中国的学生在学习单词的过程中,习惯于死记硬背,而忽略了单词本身的内涵与外延,翻译时往往因母语文化的影响而造成词不达意或用词不当。比如我们在翻译词汇teenager时,其英语所代表的含义是13~19岁的青少年,而非10岁左右的孩子。又如在翻译red meat时,从汉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词,从颜色上来划分肉类只是在西方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同样对于汉语中的“仁义”“阴阳”等词,却找不到合适的英语单词对应。再如在翻译“盐水”时,不能用“salt water”,而应该用“salt solution”,对于一张好看的电影票,不能用“good tickets”,而是应该用“good seats”;由此可知,对于母语负迁移在词汇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词汇的概念差异性,以及所指代的范围大小等不同,并受其风土文化习俗的影响较大。
3.负迁移在不同语法翻译下的表现
在英语句子结构变化中,语法形态的变化往往代表不同的语义内容,而在汉语学习中,却没有繁复的形态变化,多以对话双方的意会来传递思想。因此,在进行英语翻译时,如果直接以汉语的表达方式来进行直译,则容易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如在翻译“尽管今天的天气不是太好,但我们还是想要出去”时,就容易翻译成“Although the weather is not good,but we are still want to go out.”由此,就陷入了关联词语套用的错误中。同时,在句法结构上,英语强调紧凑,而汉语则在句法逻辑结构中更胜一筹。在翻译“有许多人参加了这次会议”时,如果按照“There were many people attended this meeting.”来翻译,则忽视了句法结构与语序排列的差异,正确的翻译应为“There are many people who attended this meeting.”另外,对于英语句子中不同时态动词的表达,其过去式、过去分词以及单复数词尾变化等,都与汉语缺少对应的联系,因此,也是母语负迁移中常犯的错误。
二 应对翻译过程中母语负迁移的有效对策
从母语负迁移在英语翻译学习中的具体表现来看,结合不同语言文化间的特征,有针对性地从负迁移的影响上来采取有效的对策,从而规避对学习者的干扰与阻碍。一是从英汉词汇的学习中,比较其含义的差异性,如东西方民族人文习俗、以及价值观的差异性,从而从“求同存异”中来增强对各民族文化的认识与感知,避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二是从英汉句子结构的差异上来比较,充分理解两种语言在思维模式与文化背景下的差异性,从而减少母语负迁移的干扰;三是注重整篇句意分析,切忌断章取义,抓住原文的中心思想,做好段落间句子结构中的指代关系与连贯性,从而增强抵御母语负迁移的能力。
汉语负迁移论文篇(8)
中***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00-001
汉语和英语分属于不同的语言系统,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共性,然而,更多的是差异。正是语种间的差异,导致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时常会受到汉语的影响,发生负迁移现象。其中,语音是语言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形式,是学习语言中的重要环节,良好而标准的语音有助于形成听、说、读、写等各项基本能力。因此,研究并解决汉语语音对英语语音的负迁移有助于英语学习的顺利完成。
一、语言负迁移
迁移,本意为离开原地而转换到另一地点,或是受自然力的影响由一地转移至另一地。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将该词引用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中,即在一种环境中获得的认知、技能或态度对另一种环境中的认知、技能及态度会形成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简而言之,在我国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迁移就是指已有的知识(即汉语)对所学新知识(即英语)会造成一些影响,积极、正面的推动作用被称为正迁移,消极、负面的阻碍作用则被称为负迁移。负迁移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汉语和英语的语言习惯不同,且多发生在语音方面,经常会引起不当套用汉语的错误。
二、汉语语音对英语语音的负迁移的主要表现
英语音标可分为辅音和元音,此外,重音也是英语发音中十分重要的部分。汉语语音对英语语音的负迁移也主要表现在这三个方面。
1.元音负迁移
1.1单元音。汉语拼音中的韵母部分和英语音标中的元音部分作存在相似之处,但绝不存在完全相同的部分。在学习元音时,中国学生常见的问题有:无法准确把握舌头的位置,本应处于口腔前端而发声的前元音/e/,将舌位置于口腔中部读成/?/,如when读作“问”;唇形的圆扁程度和开合大小把握不准,最典型的是小口/e/和梅花/?/,如man和men读音混淆甚至相同;忽略音长,长音和短音间的差别不大,容易阻碍交流,如ship和sheep。
1.2双元音。双元音要求发音器官在发音过程中转变位置或形状,由一个音滑向另一个音,而非固定在某一位置不变,故双元音又称滑音。如/ai/是有/a/为起始音向/i/滑动形成的。汉语中缺少类似“滑音”的拼音,也没有相同的发音方式,在学习中最常出现的状况是要么只发出双元音中的前者,要么用相似的单元音代替,无论是哪种,都是错误的发音方式。
2.辅音
英语音标中辅音和汉语拼音中声母的外形相同、发音相似,如b、p、d、t、g、k、m、n。值得一提的是,即使两个语种的语音间存在相似甚至相同之处,其根本的语音系统并非完全相同的。然而,有些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有意无意的用汉语拼音的方式标记了辅音。如head,foot,leg,back等这类尾音为爆破音的单词的正确读法需要在口腔中对气流形成阻滞,在气流冲出障碍后爆破成音。而实际上学生会在爆破音后自行添加元音后缀或是无法掌握是否送气的关键,这是因为汉语中并不存在明确的清浊、是否送气的分界,加上学生缺乏发音练习,很容易将汉语语音代入英语语音中去。
3.语调和重音
语调和重音是在日常对话中加强语气和表达情感的两个重要因素,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经常被教育者和学习者所忽略,尤其是没有系统学习过音标、音节和语调的学生。缺乏语调和重音的英语,说出来显得十分平淡且衔接不自然,一味的降调也会让人感到沉闷。尤其是多音节单词中,存在重音和次重音的多音节单词更容易受到汉语的影响,影响发音单词活局子的语调和重音。
三、汉语语音对英语语音负迁移的解决措施
1.加强理论教学
如果说掌握英语语音是在建造一座大厦,那么语音的理论知识就是地基,只有夯实基础,才能又好又快的完成整个任务。因此,加强学习者对英语语音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学好英语语音的基础。英语语音系统中最基础的知识当属音标和音节。学习者除了要学习48个音标外,还应学习舌位理论,即口型、舌头的位置、牙床、送气等之间的关系,学习者掌握了这些理论知识,才能更好的了解、感受并发出前元音、中元音、后元音、爆破音、清浊辅音等。
2.增加模仿练习
模仿是学习英语的重要方法。学习者模仿的对象必须为母语为英语的人群,值得一提的是,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语音系统也存在一定差异,学习者首先应明确学习目标,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选择英国或是美国的模仿对象。模仿完全可以再寓教于乐的环节中进行,如听英语歌曲,体会他人如何处理连音、吞音等情况;看原声大碟,理解日常生活中的口头用于,体味不同的人带来的不同的音色和语调;学电台主持,电台主持特殊的语速和腔调是很好的学习素材。
3.重视语音学习
语音学习理应是学习一类语言的前提和基础,语音的学习能够有效促进学习者听、说能力的提高。因此,学校应该开设专门的语音课程,严格选择语音教材,组织晨读、英语角、英语社团等多项课外活动,并将语音学习成果体现到期末成绩中。
四、结束语
无论本身有多少相似之处,作为完全不同的两种语音,其历史发展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决定了二者存在本质的不同。对于我国学生来说,汉语语音对英语语音的负迁移现象是在所难免的,但是,通过有意识的避免和有效的练习改变这种现状、提高英语语音的学习水平需要每一位教育者和学习者共同努力来实现的。
本文系山东工商学院校级项目,名称:汉语语音对英语语音的负迁移?(编号2011QN115)
参考文献:
汉语负迁移论文篇(9)
一、引言
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中母语负迁移现象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不同的语言及思维方式体现在语言上必然导致语言的差异性。这种差异的存在为ESL(English as a Secord Language)学习者在学习中出现的母语负迁移现象提供了可能。母语负迁移既体现在对二语输入的理解过程中,又体现在二语输出的产生过程中,尤其直观地体现在学习者的写作中。它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很难克服,一直困扰着英语教学和学习。因此,本文将从语言与思维关系出发,探讨母语负迁移现象,讨论了母语负迁移现象对ESL学习者的启示。
二、ESL学习中母语负迁移现象的背景
语言与思维是ESL学习中母语负迁移的大背景。汉英和英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而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的人们的思维也不同。因此,以汉语为母语的ESL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会碰到不同的语言和思维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产生母语的负迁移现象。
1.语言。
语言是人们进行生产生活时发展出来的一种特殊信息符号的表征和外壳,是人类所特有的第二符号系统的反应。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承和储存的有效载体。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
对于语言概念的探讨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由于研究方法和角度的不同,人们对语言的定义和分类多种多样。其中语言谱系分类法较具权威,它将世界上的众多语言分为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由此可见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截然不同,相去甚远。
2.思维。
定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的联系。
属性:思维方式的普遍性与广泛性;相对的稳定性;思维的隐含性和思维的民族性。
思维的认知加工方式: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
3.语言与思维关系。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维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手段,在思维和语言之间存在着一个由思维到语言走向的关系,大量的语言实验和生活事例说明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思维,二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邓炎昌、刘润清认为,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包含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柏拉***认为,思维就是无声的语言。
德国语言学家Humboldt认为,语言是思维的构成工具,是一种主观的存在,是世界观的体现,语言和思维是一体的,无法分开。
美国语言学家Sapir Whorf认为,语言决定世界观,影响思维。
由此可见,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一种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的双向互动关系。因此,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出发来探究母语负迁移现象对ESL学习者更好地把握汉英两种语言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形成原因
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中母语迁移现象是许多语言学家及心理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对ESL学习的研究表明,在英语学习中存在迁移现象――已有的知识被运用到新知识的环境中的过程。迁移又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如果旧知识的迁移对学习新的知识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它就是正迁移。如果旧知识、旧经验的迁移妨碍了新知识的获得,它就是负迁移。母语负迁移在外语学习和二语习得中是客观存在的。母语负迁移现象何以存在,笔者将从以下四点来论述。
1.汉语重整体思维,英语重个体思维。
在汉英两种语言中,汉语强调整体集体观,而英语强调个体观。由于这两种价值观的差异,使得汉、英的思维模式也不同,即汉语重整体思维,英语重个体思维。中国传统哲学强调“统一”、“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是处于统一和谐的整体结构中,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整体的一部分。体现在思维模式上就是整体优先、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趋向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社会追求个性,坚持“天人相分”,认为整体由个体构成,因此西方人在思维时往往先个体和局部再整体和全部。
汉语句子:这棵树的叶子很大。
英语句子:The leaves on the tree are big.
很明显在上述两句中,汉语先说整体的“树”,再说个体的“叶子”,而在英语则相反。这两个句子充分说明了汉语重整体思维,英语重个体思维。
2.空缺现象。
空缺现象是指汉语中不存在的一些英语语言现象。空缺现象的产生和存在是一个民族认知世界过程中相对其他民族认知世界过程的必然产物。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新技巧的时候,往往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进行对比和联想,但是当ESL学习者在学习母语中没有的、从没碰到过的语法的时候,很容易造成思维上的混乱与困惑,产生母语的负迁移。
2.1词汇空缺。
David Crystal认为,词汇空缺是指一种语言用来描写某一事物、表达某一特定概念的词,在另一语言中没有相应的对等词的现象。胡文仲认为词汇空缺是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等或契合的词。
以下各例可以看出词汇空缺现象普遍存在,对ESL学习者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例1:“skyline”一词表示“以天空为背景城市的轮廓”。但是中文中却没有对等的词汇,而要用很多词来说明一个单词。
例2:“salad”一词源于法国,英国人最先没有这道菜,语言中自然也就不存在这个词,于是只好从法语中原封不动地搬了过来,在汉语中也没有对等的词,于是根据发音译了过来。
例3:汉语的“大姐”、“二哥”、“堂弟”等常用作称谓语,而英语缺乏相应的表达法。汉语不仅分长幼、性别和排行,还分父系和母系,而英美人兄弟姐妹之间打招呼一般直呼其名。
2.2语法空缺。
英语中有冠词、分词、动名词、名词的单复数、不定式、人称代词的主格、宾格和所有格等,不胜枚举,而这些在汉语中都没有。以下略举两例来说明由于语法空缺造成的母语负迁移现象。
例1:英语中有主格“I”宾格“me”,而汉语只有一个简单的“我”。于是ESL学习者在表达“我”的时候,“I”和“me”不分或乱用。
例2:“Jack lives in Beijing.”这个句子用的时态是一般现在时,其中的动词在原形的基础上有了变化。但是在汉语里动词是没有变化的。因此,ESL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受母语的影响,经常忘记英语句子中的动词变形。
3.汉语重主题,英语重主语。
汉语重主题,常用的句子结构为:主题(topic)+述题(comment)。汉语中主语往往不是至关重要,常常省略。例如“北京,去不去?”其中“北京”为主题,其余部分为述题,而主语“你”却被省略。在汉语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句子没有主语(张光明,2001)。深受这种母语思维的影响,学生在写这句时,容易写成:“Beijing, go or not go?”
英语重主语,常用的句子结构为:主语(subject)+谓语(predicate)。上句中的句子英语应为:“Do you want to go to Beijing?”英语句子的主谓机制明显。
四、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具体表现
1.词汇负迁移。
1.1汉、英词汇构成不同。
丁言仁的《英语语言学纲要》里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英语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一个母亲纠正女儿说英语的“十七”。女儿说“ten seven”,母亲纠正说“seventeen”,可是无论母亲如何努力,小女孩就是学不会。作者的观点很明显:思维的发展状况决定了语言的学习,不能揠苗助长。在此例中,小女孩很明显会说单独的“十(ten)”和单独的“七(seven)”,但是要表达英语的“十七”时,受到了母语的影响,理所当然地说成了“ten seven”,就算母亲提出正确的说法,但小女孩仍然很困惑。这就是由于汉、英词汇的构成不同而引起的母语负迁移现象。
1.2词义错位。
词义错位是指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之间,上义词与下义词之间的不对称。ESL学习者总是力***在英语的词汇里寻求汉语词汇的一个完全相等的对应,但是词义错位现象的存在,使学习者徒劳无功。
例如:“我爷爷喜欢喝酒。”很多ESL学习者都将这句话表达成英语:“My grandfather likes drinking wine.”这句话值得商榷。问题出在一个“酒”字。在汉语句子中,只是说我爷爷喜欢喝酒,但到底是什么酒,并没有说明,可能是白酒、黄酒,也可能是啤酒、葡萄酒……,而在英语句子中的“wine”特指葡萄酒。在英语中找不到一个单词完全等同于汉语的“酒”。
2.句法负迁移。
2.1汉语句法松散,英语句法严谨。
汉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靠“悟”,句法松散,语义含蓄,层层铺开,“不太重视句子中各个成分的功能,汉语的一个句子中可以有几个动词连用,层次清楚,多而不乱,但一般按照动作发生的时间顺序或逻辑关系等来表达”(张治国,2004)。汉语的句子结构如同竹子一样一节节地延伸。例如:“你明天不去,他们会生气的。”
而英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句法严谨。无论句子多长也只有一个主句,一个从句或若干从句,一环套一环。英语中含有非常丰富的过渡词,由这些词搭建的英语句子就像一棵大树。句子中的主句就是大树的主干,各种从句、短语及***结构则是大树的树枝。例如:If you don’t go there tomorrow,they’ll get angry.
2.2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
王力先生曾提出:“中国话里多用意合法,联结成分并非必须;西文多用形合法,联结成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必不可少的。”“西洋语法是硬的,没有弹性;中国语法是软的,富有弹性。”翻译理论家Nida指出:“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在于形合与意合的对比。”
意合是不借助语言形式,只求语义上合乎情理,句子的意思可以意会出来,注重行文意义上的连贯。如:“他们的意思,没有别的,求你好好看养大男;说大男就是他们,大男好,就等于他们没死。”(《夜》,叶圣陶)
形合是借助语言形式手段来实现词语和分句的连接,注重语言形式上的接应。例如:“Well,they want you to take good care of Big Baby,because he is them;If Big Baby is all right,it is as good as if they were alive themselves.”
3.语篇负迁移。
汉语语篇结构呈螺旋形,英语语篇结构呈直线型。在汉语段落中,常常不是采取直线式或直接切题的作法,而是习惯于迂回式思维,主题句可有可无,段落的中心思想由读者来体会。而英语段落是先提出主题句然后辅以论据,论证过程逻辑比较严密。
中国学生的思维模式具有隐伏性的特点。深受这一思维的影响,他们写出的英语文章,即使不存在遣词造句问题和语法等问题,也没有地道英文所具有的味道。王墨希先生通过对180篇中国学生的英语作文分析,得出有66.11%的作文“阐述时不从主题入手,直接说明,而是用各方面的情况和问题给予暗示或明示”。
五、克服母语负迁移现象的策略
1.渗透英语文化教育。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脱离文化的英语教学,是苍白无力的,就像断了翅膀的小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引入“文化”这一概念,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兴趣,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价值,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逐步消除学生由于文化冲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2.培养中英思维差异意识。
从词汇、句法和语法等各方面出发培养学生汉英思维差异意识。人们对于与自己的思维模式相近或相似的东西较容易接受,但是对于与自己思维模式不一致的东西则较排斥。中英文化在思维上的差异非常大,因此对于ESL学习者就必须要对比分析汉英两者语言在各个方面的异同,充分了解英语国家的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只有如此,才能提高对于英语的适应能力和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中英思维差异意识的过程并不是否认母语的次要地位,相反,在这一比较、分析的过程中,更要依托ESL学习者的母语优势地位。桂诗春指出:“外语习得和外语学习不是零起步,而是以母语为起点。”在ESL学习中,母语及其经验是学习者已有的语言系统,是不可忽略的学习基础和可利用的资源。母语有助于学习者更有效地切实把握输入与输出能力,从而促进外语水平的有效提高。
3.重视英语语篇模式教学。
英语多用非此即彼的推断方式来进行思维,表现在语篇上为直线型,而汉语多用亦此亦彼的推断方式来进行思维,表现在语篇上为螺旋形。这两种迥异的语篇模式对于ESL学习者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此,教师在讲授时,要有意识地向学生对比分析汉英语篇模式的差异,让学生意识到存在的差异,并进行适时强化,逐步训练学生把握英语语篇的能力,从而消除母语负迁移。
六、结语
本文从语言与思维出发,通过大量的实例证明了在ESL学习中存在着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了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产生的背景、原因和具体表现,并适时提出消除母语负迁移现象的策略。汉语和英语分属两个截然不同的语系,因此对于ESL学习者来说,如何克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进行有效、高效的英语学习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丁言仁.英语语言学纲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汉语负迁移论文篇(10)
中***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2-0197-01]
一、语言迁移的定义
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是二语习得过程中重要的语言学现象,主要是指语言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可借助母语的词义、发音和结构规则、习惯等来表达观点的一种语言现象。一般而言,语言迁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是指母语的语言和所习得的第二语言的规则是一致的,并且母语的语言规则会对目标语(target language)的习得产生积极的影响。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主要指母语的语言规则和所习得第二语言的习惯和规则并不相同,那么母语的规则或习惯就会对所学外语产生不好的或消极的影响。
二、英语教学和研究过程中比较常见的语言迁移现象分析
(一)语言迁移在语音方面的影响,即语音迁移。受历史文化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英语和汉语在语音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汉语拼音构成的音节组成了汉字的读音,元音和辅音构成了英语的音标。单韵母和复韵母组成了汉语中的韵母,单元音和双元音构成了英语的元音。通常情况下,汉语的音节由生母和韵母构成,音节中能够没有生母,但不可以没有韵母。跟汉语音节相比,英语单词的音节一般由元音和辅音组合而成,音节中可以没有辅音,但必须有元音。通过英语单词和汉语拼音的构成,英语学习者就可以把汉语拼音中的积极影响迁移到对英语音标的学习过程中,并通过探索英汉语音的不同点和相似点找出英语学习和研究的规律。
(二)语言迁移在词汇方面的影响,即词汇迁移。因为语言发展的背景和来源不同,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方面也是有很多不同,英语和汉语的词汇是不可能一一对应的。在英语词汇中,一词多性或一词多义的情况是很多的。例如,汉语词语“重”,在英语中所对应的单词是"heavy”, 然而"heavy"这个单词在英语中不仅仅只有这一个含义,如heavy rain, heavy traffic, a heavy reader等等。因此,很多中国学生在学习这类单词的时候就把汉语搭配迁移到对英语多义单词的学习中。
(三)语言迁移在句法方面的影响,即句法迁移。关于语言迁移中的句法迁移,反义疑问句的回答、次序的先后和否定句的表达等方面较为常见。例如,反义疑问句,“Your classroom is not small, is it?”,很多中国学生都会回答“Yes, it is not small.”。再如,“Do you and your sister Linda know anything about New York?”,多数学生会回答“No,both of us know nothing about it.”另外,关于这句“我喜欢这里”,几乎所有的中国学生都会说“I like here”,却不知道正确的应该是“I like it here.”
(四)语言迁移在语篇方面的影响,即语篇迁移。因为民族习惯,文化背景的差异,即使相同的对象、场合和条件,汉英两种语言还是有着不同的语义表达。英语国家的人们都比较喜欢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赏识,所以在英语中有大量的致谢或客套的用语。然而,中国人素来以戒骄戒躁和谦虚谨慎为行事标准,所以在汉语中有大量的谦语谦辞。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口语中。
三、语言迁移规律在英语教学和研究中的运用
(一)英语教学和研究要充分发挥语言正迁移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有不少语言迁移研究的例子已经证明人们在学习新的语言的时候总会有意或无意的借助母语知识或规则来构建新的语言框架。也就是说,二语习得要避免母语的影响是不现实的,语言迁移是普遍存在的,这也说明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发挥母语对二语习得的正面影响,从而加速学生英语学习的进程。
(二)教师要做到正确指导,尽量减少负迁移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时候,母语的负迁移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在书写、结构和发音等方面是有一定差异的,所以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语言负迁移。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在语音、语篇和句法等方面产生负迁移的误区,更要对学生所发生的错误持宽容的态度,促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最大程度的避免母语的负迁移影响。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使用现代多媒体教具,为学生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弱化母语负迁移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三)教师应学会有意识地进行语言对比,充分利用迁移规律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学会有意识地将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进而增强语言之间的可辨识程度。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把母语与英语在语法、语音、构词和句法等方面的异同点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利用英汉两种语言的相似部分促进语言正迁移的实现。然而,两种语言之间的不同之处也是教师教学的重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避免所学知识对新知识的干扰,避免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四、结论
语言迁移现象是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它对人们英语学习过程中各个方面都有影响。在英语教学和研究中,语言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语言、词汇、语法和语篇等几个方面。教师在英语教学和研究中,要注意充分发挥正迁移对语言学习的积极作用,减少负迁移的影响,做到正确的利用迁移规律。
参考文献
[1]鲍瑞.语言迁移与英语教学[J].语文学刊,2009(11).
汉语负迁移论文篇(11)
引言
近年来,伴随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的迅速发展,母语对于二语学习过程中的影响愈加受到各界重视。其中,母语对于二语的影响既有负面性,也有正面功能。当下学界大多着墨于研究汉语对英语的负面影响,而甚少研究汉语对英语学习尤其是英语写作的正面效应。对此,对英语写作中的汉语正迁移表现进行深入研究至为重要,努力探求运用汉语的正迁移、提升英语写作能力的有效路径。
一、汉语“正迁移”的内涵
语言的迁移意指将母语所学知识应用于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从语言迁移效果角度而言,可将其划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母语促进二语的学习,乃正迁移。而所谓的负迁移,即是母语的学习妨碍了二语的学习。一直以来,母语的迁移现象始终是二语习得的热门研究课题,有关母语对于二语学习之影响概不莫有三类学说:其一,是以对比修辞、对比分析理论为代表的,其观点是母语的思维深刻影响二语的习得,尤其是在写作中反映得更为直观,故其认为应尽量避免母语之影响;第二种观点的代表理论乃创造性构建,其认为二语学习与母语无明显联系,可不予理会母语之影响;第三种观点则以深层共享能力理论为典型代表,其观点为母语与二语的习得在深层次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从深远看母语对于二语习得的正面功效远大于其负面影响。[1]
二、英语写作中汉语正迁移的表现
(一)语篇结构上的正迁移
首先,是汉语的语篇结构。汉语的文章写作通常采取起承转合这一模式。所谓“起”,即是文章之起始部分,为文章奠定基本格调。所谓万事开头难,其起始部分表明了文章之梗概;而“承”,是在“起”的前提上加以进一步阐述,强化并衔接上文的表达,以层层递进、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所谓“转”,意指文章发展至一定高潮,正在文章最精彩论述部分,笔锋一转,令人震撼,深化主题,正是常言的先扬后抑、先抑后扬之技法;所谓“合”,即指文章的合拢归一,回归主题。
其次,是英语的语篇结构。英美国家的思维以分析性思维为主,其于谋篇布局中惯用思维模式是从一般到具体,从概括到举例,从整体到个体。[2]英美人在写作中经常使用演绎推理的方式,重言语之间的逻辑,并反映在其文章的风格上,表现为:在文章的开始采取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的方式入手,以主题句揭示文章主旨,直接表明其观点。当然具体采用的方法或有故事引入,或有谚语引入,或有对比引入,或有直接提起。文中则根据主题各层含义予以深入分析阐述,或提供细节,或提及论据,或阐析原因,或分析后果。结构清晰明了。文末是对文章的总结概括,凸显文章之主体及写作要旨。
综上,可知英语这种“主题引入――扩展支持――归纳总结”的模式与汉语“起承转合”的写作模式在布局和逻辑上是异曲同工的。英语文章中的引言部分即汉语中的“起”,两者都是为引出主题而做的铺垫,奠定文章的基本格调。而英语中的扩展部分正对应汉语作文中的“承”“转”,该部分是文章正文,或提供论据或阐述事实,或解释或说明,都是对文章主题的扩充。而英语文章中的结论部分正是巧妙对应了汉语作文中的“合”,该部分是对文章的总结、归纳、概括,或画龙点睛,或收束全文。概言之,汉语写作中的起承转合是与英语的通常逻辑表达方式不谋而合的。
(二)句法上的正迁移
按照语言学普遍的观点,几乎所有的人类语言在句子结构上皆存有共同点,而这种共通性正是基于人类共通的思维本质上。换言之,基于人类思维的相似,故作为思维之载体――语言诚然也具有诸多共同点。而句法正是语言之灵魂,语言之间在句子结构上也呈现极大共通性。事实也证明如此。汉语和英语在基本句法上是一致的。英语有五种基本句型结构,其主干部分的语序与汉语的语序相同,都是先主语,后谓语,而其中的谓语或是不及物动词,或是系动词加主语补足语,或是宾动词加直接宾语,或是宾动词加间接宾语、直接宾语,或是复合动词加宾语及宾语补足语的方式。[3]
(三)中文写作上的正迁移
实践表明,中文写作能力较高的,其英语写作水平往往也不错。两者呈现一定的正相关。中文写作能力较高者,在选题视角、寻找论点支撑、构思、逻辑表达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得轻车熟路,另外其擅于捕获过去的经验、迅速把握文章的谋篇布局、自我表达能力较高、词汇较为丰富、在文化感悟上也极其灵敏,以上皆是中文写作实现正迁移的构成要件。而中文写作能实现正迁移,主要原因是:首先,汉语写作的技巧与策略可直接体现在英语的写作中,体现在通过迁移策略知识、应用汉语的思维架构,先转换为汉语的构思内容,再采取二语的语言表达,并且反复重复这个过程。其次,汉语写作与英语写作的基本过程是一致的。两者皆运用相同的方式构思、谋篇布局,甚至修改文章的方式、策略及风格上都是高度相似的。再次,英语的写作过程始终难以避免汉语强有力的“参与”。二者在选词、造句及结构的驾驭上都极为相近。
三、英语写作中发挥汉语正迁移的具体路径
(一)克服写作恐惧心理
心理焦虑乃是外语学习最大的拦路虎。英语写作能力较为薄弱的学生大多畏惧写作,而这种焦虑的负面情绪更会阻碍其英语写作能力的提升。英语教师可在具体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在英语写作课堂上发挥汉语的思维作用,正面引导教育对象从身边熟悉的世界出发,立足于所感所知,提炼为写作的构思,变写作过程为思考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乐趣,帮助学生借助汉语的知识及思维拓展其外语写作思路。这既可以弥补学生外语词汇有限之缺憾,还能提升学生对外语写作的感知理解能力、提升其构建布局的水平。
(二)强化英汉的对比以求同存异
第一,强化对英汉词汇的对比。写作的最基本单位是单词,而单词也正是信息表达之根本载体。各国相异的文化特征无不以语言词汇为烙印。不同的***治制度、宗教习惯及风俗习惯等皆深刻展示了各国特色。学习对比英汉词汇也可进一步了解词汇背后的文化底蕴,在对比学习中强化对英语知识的掌握,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写作能力。
第二,加强对英汉句式的对比,使得学生知悉汉语及英语的句式差异,从而提起对英语句式表达的有意注意,有意识地使用更为地道的表达方式。实际上英语属于“形合语言”,而汉语却是“意合语言”。换言之,英语重视语言之间的逻辑衔接,通过逻辑表达语连贯句子之间、段落之间严谨的逻辑关系。而汉语则主要依靠词序上的变化及联系上下文来表明文章的内部逻辑。在知悉两者句法结构相似的前提下进一步掌握两者句式上的差异,可深化正迁移之功效。
第三,深入分析英汉语篇结构之差异。语篇结构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该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及思维习惯。[4]在正确认知英汉两语谋篇布局上高度的相似性,即两者一般都以起承转合之方式构思成文,但两者在具体的架构上确有不同之处。认知英汉两者在文章架构安排上的细微差异,无疑会大大促进学生对英语思维的了解与掌握,有利于学生从更深层次上学习英语的思维表达方式,而外化为英语写作水平之大幅度提升,有意识地克服汉语对英语的负迁移现象。学生在求同存异的过程中可鉴赏比对学习,既提高了语言的感悟能力,增强了对文化差异上的认知,更可左右逢源地游离于两者各有特色的表达,从而化为自身所用,真正提升英语的写作水平。
(三)恰当利用英汉的共通性
在具体的英语写作课堂上,诚然大量的英语词汇输入是必须的,但恰到好处地利用汉语与英语的共通特点无疑是更有必要的,这不仅弱化了学生学习英语的难度,还可激发英语基础较差者学习英语的乐趣,可以更有效融汇英汉的深入学习,提高课堂实际教学成效。在利用汉语对英语的正迁移功能过程中,具体方式应视学生具体情况而定。对于写作能力较低的学生而言,教师可采取翻译、回译的教学策略,通过输入大批量的目的语促使大量的语言产出,捕获更多语言素材,与此之际也可提升语感,以译促写。另外,教师可有效发挥中文写作能力对英语写作水平的正迁移作用,在提升学生中文写作水平过程中增强其英语写作能力。
(四)培养文化敏感度
任何一门语言的背后,是深刻的文化底蕴。文化对人根深蒂固的影响正是通过语言文字的表达来呈现的。写作的过程也正是文化的表达、传递过程。文化的脱节、不理解皆会造成文章的写作成为无源之水。鉴于此,英语学习者可通过比对中西方各异的文化,更深刻地认识西方文化的主要特点,也有利于减少汉语对英语的负面干扰,从更深层面上体会英汉表达的本质属性。
结语
总之,汉语对于英语写作提升具有重要的正迁移作用,英语教师应重视并切实发挥其正迁移功效,力求在具体的写作教学中,克服学生的写作恐惧心理,恰当利用英汉的共通性,强化英汉的对比,以求同存异,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度,最大限度地避免汉语的负迁移,才能真正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慧芳,李育林.二语习得中的母语正迁移研究[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