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异地恋调查报告大全

大学生异地恋调查报告篇(1)

情感是心理学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一般而言,当客观事物能够满足人的需要时就表现出愉快、高兴的情绪,反之则表现为厌恶、失望的情绪。而生活情感则主要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客观事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程度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情绪变化等,主要是通过情感体验过程、方式和消费构成三方面来反映出主体的情感认知、情感态度和情感行为。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在自身的社会化进程中会表现出与社会青年相似的情感体验,但是更具有自身特色。

一、问卷样本的构成与说明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分析这一状况,笔者运用三阶段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其中在三阶段抽样调查中,首先运用分类异比随机抽样法在各个年级的科类(文科、理科和工科)中抽取院(系),其次运用整群抽样法在选中的院(系)中抽取专业,最后运用分类异比抽样法在选中的专业中抽取教学班级,在云、贵、川、渝4省的6所高校发放2500份调查问卷,收回问卷2013份,其中有效问卷1892份,有效率为93.98%。运用个案调查法访谈学生143人次。这样接受本次调查的有效学生人数为2035人,其基本构成情况如下:

2006级学生为423人(20.79%),2007级学生为581人(28.55%),2008级学生为547人(26.88%),2009级的学生为484人(23.79%);男生为1124人(55.25%),女生为911人(44.75%);***员为208人(10.23%),入***积极分子为437人(21.48%),团员青年为1347人(66.2%),其他青年为43人(2.12%),博士、硕士学生为37人(1.82%),本科学生为l 529人(75.14%),专科学生为469人(23.05%);农村学生为1368人(67.22%),城镇学生为667人(32.78%)。以上基本数据显示出,本次问卷的发放对象是全面的,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同时调查与访谈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学生对此事的重视程度。

二、大学生生活情感体验状况的差异

本调查表选取了与大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家人和亲友、老师、同性朋友、异性朋友(非恋人)、恋人”五类人群作为大学生生活情感体验的主要对象,分别从情感体验过程、情感体验方式、情感体验消费构成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旨在反映大学生对“亲情、友情、爱情”体验的现状和特点,其结果如下。

1 情感体验过程分析

(1)当你孤身处异地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

数据表明,当孤身处异地时,大学男生第一时间会想到的人依次是“恋人(28.3%)、家人和亲友(21.6%)、同性朋友(17.4%)、老师(14.4%)、异性朋友(11.7%)”,而大学女生第一时间会想到的人依次是“家人和亲友(27.4%)、恋人(22.3%)、同性朋友(18.7%)、老师(16.7%)、异性朋友(9.7%)”,整体来看依次是“家人和亲友、恋人、同性朋友、老师、异性朋友”。这一方面表明了大学生虽然在生理年龄上已经基本成人了,但是其依赖于最亲密的“家人和亲友、恋人”的心理还没有完全消除。另一方面大学男生把“恋人”作为思念的第一人,而大学女生则把“家人和亲友”作为思念的第一人,表明了个体性别的差异在情感体验上也具有相同的差异。但也有5.9%的学生除了自己以外“任何人都不会想到”,反映出大学生***性增强的趋势在加大。

(2)当你从异地回来时,第一时间想见到的是

数据表明,当从异地回来时,大学男生第一时间想见到的依次是“恋人、家人和亲友、老师、同性朋友、异性朋友”,而大学女生第一时间想见到的依次是“家人和亲友、恋人、同性朋友、老师、异性朋友”,整体来看依次是“恋人、家人和亲友、老师、同性朋友、异性朋友”。这表明了“家人和亲友、恋人”依然是大学生心目中最亲近的人,但有3.9%的学生“任何人都不想见到”,反映出学生的情感观念淡漠的趋势在增强。

(3)当你获得成功时,第一时间想告诉的是

数据表明,当获得成功时,大学男生第一时间想告诉的依次是“家人和亲友、恋人、老师、同性朋友、异性朋友”,而大学女生第一时间想告诉的依次是“家人和亲友、恋人、老师、同性朋友、异性朋友”,整体来看依次是“家人和亲友、恋人、老师、同性朋友、异性朋友”。这表明“家人和亲友、恋人”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帮助和关怀最大,“家人和亲友”既给予了物质上的支持,也给予了精神上的鼓励。“恋人”则是关注大学生成长、成功的第一人。因此大学生在获得成功时迫切希望告诉他们,让他们知道付出的帮助和支持是成功的,同时也希望从他们那里获得更大的帮助和支持。

(4)当你遭遇失败时,第一时间想告诉的是

数据表明,当遭遇失败时,大学男生第一时间想告诉的依次是“异性朋友、同性朋友、老师、家人和亲友、恋人”,而大学女生第一时间想告诉的依次是“同性朋友、异性朋友、老师、恋人、家人和亲友”,整体来看依次是“异性朋友、同性朋友、老师、家人和亲友、恋人”,这与问卷“当你获得成功时,第一时间想告诉的是”的结果相比,反映出了大学生对自己最亲近的人依然是报喜不报忧,这一方面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害怕他们担心,表明了大学生的责任感的增强,尤其是“对父母的感情开始表现出责任感”。另一方面也害怕引起自己最亲近的人尤其是恋人的歧视。部分学生除了自己以外“任何人都不想告诉”,女生的比例高于男生,也表明了大学生“渴望成功、害怕失败”的心理在增强。

(5)在重大节日,你最希望和谁在一起度过

数据表明,在重大节日里,大学男生最希望的依次是“恋人、家人和亲友、同性朋友、异性朋友、老师”,而大学女生最希望的依次是“家人和亲友、恋人、同性朋友、老师、异性朋友”,整体来看依次是“恋人、家人和亲友、同性朋友、异性朋友、老师”,表明了大学生仍然把亲情和爱情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2 情感体验方式分析

(1)以写信的形式表达(2)以电话、电报的形式表达

上述情感体验方式表明了在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既运用了传统的“书信、礼物、托人转达”的方式表明自己的感情,也运用了现代化的“电话、电报、邮件、QQ”表达自己的感情。这种多元表达方式的运用一方面反映出大学生是现代文明的接受者和实践者。另一方面由于客观条件(如受表达的对

象的交通不便、文化程度低、现代化程度低)的限制,影响了他们对现代文明的使用,同时也有类似“家书值万金”的主观心理的影响。

3 情感体验的消费构成分析

数据表明,大学男生的消费支出的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是“恋人、家人和亲友、同性朋友、老师、异性朋友”,而大学女生消费支出的比例从高到低的依次是“家人和亲友、恋人、老师、同性朋友、异性朋友”,整体来看依次是“恋人、家人和亲友、同性朋友、老师、异性朋友”。这表明了大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时,所花费的费用是与自己的亲疏关系成正比的。同时也表明了大学生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所表达出的情感与自己的内心体验是一致的。

三、结论

1 当代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由于受到来自于“转型期”的***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在构建自我的人生价值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矛盾。这种矛盾表现在生活情感上就是:情感认识上的目的性与模糊性相交织,一方面能够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情感立场和态度,另一方面却又怀疑自己的这种情感立场和态度是否与社会主流情感相吻合;情感表达方式的直接性与观望性相交错,既能够根据自己的情感认识通过情感体验从而引起情绪的变化直接表露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又能够在这个过程中“顾及”他人的看法而犹豫不决;情感形成结果的自我肯定与怀疑并存,他们一方面以自我为中心而肯定情感的形成结果,另一方面又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而怀疑自己。

2 大学生作为社会同龄人在生活情感上与社会青年一样具有上述一般的矛盾,他们以自己的认识来定位生活情感的内涵,但又怀疑这种定位的合理性;能够真切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但又具有相当程度的掩饰性,在表达过程中运用现代的手段但是又不愿抛弃传统的手段。

3 从一定的层面反映出大学生的生活情感体验的特殊性。尽可能地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来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情感立场和态度,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时的花费的多少是以与自己认定的亲疏关系为标准的,这是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经历、奋斗目标相一致的,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也从另一方面暴露出了大学生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在情感的表达上物质的多于精神的,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四、建议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青年群体,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的种种矛盾现象,特别是在生活情感体验上表现出的这种矛盾现象,既反映出大学生在“信息文明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对生活情感的独特诠释,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当今的中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育人中的某些缺陷,它要求我们的高等教育应该全面地审视和修正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式和评价手段等,以真正实现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大学生异地恋调查报告篇(2)

1948年,美国着名科学家艾尔弗雷德·金西(Alfred C.Kinsey,1894~1956)的第一个性调查报告《人类男性》出版,立即在社会公众中引起巨大反响,它对于美国社会影响之大,当时有评论者将它的效应比之为原子弹爆炸。一时间它成了美国最畅销的书,“金西报告”家喻户晓,金西的名字成了性研究的同义词。

个案人数充足的样本是科学调查的必要条件。金西采用个案访谈方法对人类进行了历时十年的调查,访谈对象达一万二千余人。在金西以前的同类性调查,个案访谈人数都很少,一般是几十人,最多的也只有三百人。金西性调查的规模是其四十倍以上。金西认为,如果要想获得整个美国人口的基本信息,样本太小、个案太少是不可能达到这一目的的。他设想的样本人数是十万,计划的时间是二十八年。就其规模而言,金西的个案访谈调查不仅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也可以说是后无来者,至今尚未闻有超过金西的个案访谈调查规模的。

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调查的指导思想和方法上,金西的个案访谈调查也都有以前的同类调查不曾具有的特点。

金西在报告中对他的调查研究的性质作了说明:“这是一个对人类所有方面的研究,而不是一个内部分离的实体,它不是一个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不是一个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也不是一个社会学方面的研究。人类动物的性活动可能是许多学科所关注的,而每一个案中的行为应该被理解为几个事实同时发生的统一体。”这一调查研究的性质是建立在对于人类的总体认识之上的,“人类动物的是其形态学和生理学组织机构的结果,是其经历所带来的条件作用的结果,是其生命和非生命环境中所有力量的结果。就学术理论而言,这包括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因素;然而所有这些因素是同时起作用的,其最终产物是一种单个统一的现象,实质上不仅仅是生物学的、心理学的或社会学的。”

因此,金西在确定自己调查班子的成员时有意识地选择了不同专业背景的人:人类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有些人认为金西只是从动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类,只是注意人类的动物机能方面,这是对金西最大的误解。金西的这一调查研究是跨学科的,综合性的,甚至很难说他更重视哪个学科一些。或者说,他认为每一种因素都是同样重要的,忽视了其中任何一个都会对总体研究造成影响。金西对自己调查研究性质的定位具有开拓性的意义,他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的创始人。

金西在报告中多次强调了他的调查研究的客观真实性。他说:“本调查包括所有种类的人和人类的所有方面。在对个案历史作选择或在记录它们名称的选择上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偏见:不预先确定什么是罕见的或什么是普遍的:什么是道德的或有社会意义的,或什么是正常的和什么是不正常的。”金西明确指出,以前出版的许多关于性的研究,明显地将道德价值、哲学理论和科学事实混为一谈。这些研究的兴趣在于将划分为或好或坏、或正常或反常等类型,然后作出普遍适用的结论,并以此为社会问题开处方,而实际上它们远离了客观求实的科学态度。他认为自己的做法与这些研究有本质的区别。在整个调查研究过程中,金西很注意将人们的各种偏见同真实情况区别开来,将人们对自己行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事实区别开来。

金西认识到,落实到每一个体,偏见或主观态度是不可避免的,而作为一个调查研究者,则应该将这种主观态度从客观事实中剥离出来,尽可能地剔除各种偏见成分。为此,金西在设计调查过程时想了许多办法。例如,为了让被访谈对象能够毫无顾虑地说出事实真相,金西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作出郑重的保密承诺。调查者采用密码记录,没有可以被盗取的密码钥匙,只有六个实际获取对象性历史的人知道密码的一部分,而且仅仅四个人在写作这本书时才可能得到全部密码。而其他所有工作人员都不知道密码。金西调查的保密工作是做得如此之好,在十年内对一万二千余人的个案访谈过程中,没有出现一例泄密事件。

又如,金西对调查者提出许多要求,总的一条就是,在访谈时要抛弃自己的任何偏见,克服自己的局限性,不先入为主地认定任何事物的性质,善于理解并非自己所属的各种社会阶层的态度、习惯和作为,不用语言、肢体动作或面部表情来给访谈对象任何暗示和压力,以确保对方可以完全自由地、不受任何干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再如,金西为了检验获得数据的客观真实性,采用了许多方法。第一,对已经访谈过的对象,经过较长一段时间后,再次以同样的一些问题进行访谈,然后对两次回答的结果做比较:第二,对同为调查对象的夫妻双方的访谈结果进行比较,以判定数据的真实性;第三,对准确性进行交叉核查,即对从几种不同渠道获得的材料进行比较,以确定数据的准确程度;第四,将通过对象回忆获得的数据与直接观察获得的数据进行比较,以确定数据的准确程度;第五,将数位调查者对同一个对象的访谈数据进行比较对照,以确定可能有的误差以及相关数据的准确性:第六,将同一个调查者不同时期的调查数据进行比较对照,以确定调查者调查技巧的稳定程度,以及由此给数据准确性带来的影响:第七,将通过长远回忆获得的数据与当下记忆获得的数据进行比较,以确定数据的准确程度:第八,将从两代人那里获得的数据进行比较,以确定数据的准确性;等等。

金西报告的另一特点是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人类男性》利用的个案非常丰富,大约有六千三百名男性,其中白人男性大约五千三百名。而金西却说:“本书能够作出一般结论的,仅限于那些现在多少有可利用的充足材料的群体, 或那些接近建立整个数据系列的较小的群。但我们对人口中许多重要因素还不可能作出一般结论。”他坦率列举了许多方面样本人数之不足:超出五十岁的男性群、新生儿和幼儿群、年龄较大的未婚男性和曾婚男性群、农村人口、宗教群体、工厂工人和手工劳动者群体、黑人男性群以及样本未能覆盖美国大部分地区,等等。

金西对他采用的百分之百样本和部分样本的优劣情况作了分析,对于各种数据可能造成误差的原因和情况作了分析,并得出了可能产生的误差程度即折扣,然后他明确指出:“对本书其它部分应该认识到,其中的数据可能是一些近似值,但它们是接近事实的近似值。”这体现了一个科学研究工作者的严谨和求实的态度。

在有充足数据资料作出明确论断和一般结论的地方,金西是说得十分肯定的。另一方面,在本书不少地方,金西都表示,他对某一现象还无法作出解释:由于样本数量不足,他的某一结论不是普遍适用的;由于样本数量太少,他无法作出进一步分析;他的某一观点只是一种猜测,还缺乏数据支撑等等。

金西报告的又一个特点是,彻底抛弃那种非此即彼的僵硬思维,很好地协调了坚持归类与承认变异、坚持规则与采取灵活性的关系

,将个案访谈的优点发挥到极致,而将其不足降低到最小。金西在调查中采用了六种方式分类(准备以后采用十二种方式分类),建立了一整套明确严谨的操作规则,将同质的人口进行比较,克服了以前研究笼统含混地计算数据的缺陷。他拟定的数百个研究项目都是有确切内涵的,不会产生歧义或模棱两可的做法。另一方面,他又承认个体之间存在着巨大变异,每个人的情况都有其独特之处。在访谈过程中调查者的工作应该富有创造性,应该在不违背规则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吸纳所有的信息。金西说:“访谈代表了两个人类个体、对象和访谈者之间的一种深深的沟通。有些事情在一个写好的调查表中,或在一个问题被公式化、调查被严格限制的直接访谈中,是不可能完成的。”他还说:“作为科学探索者,我们在调查研究中不受限制地去发现人们在性方面的所作所为。这是在一个被引导的访谈中可以完成的事情,但在一个调查表研究或者甚至在一个被限定的访谈中,是不可能做到的。”

在金西看来,承认个体性活动的差异是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通常的道德规则、社会体制、婚姻习惯、性法律以及教育和宗教体系大都是建立在一种假定的基础上:个体在性方面是很类似的,因此他们应该将自己的行为限制在这些社会规范所要求的单一模式之中,而许多社会问题就是在这两个方面的冲突中产生的。

在确定同性恋的问题上特别可以看出金西对那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的反对。他明确指出:“任何关于世界上有多少人是同性恋者,多少人是异性恋者这类问题是不能回答的。”因为这样说太笼统。实际上有较多的人既有同性恋倾向,也有异性恋倾向,无法将他们简单归类。以前的一些研究者只知道要统计那些“真正的同性恋者”,但什么是“真正的同性恋者”,他们自己也不清楚。金西的做法则完全不同,他按照人们反应和行为的不同程度,从完全的异性恋到完全的同性恋,一共分为七个等级,然后再以这一套分类标准来进行异性恋和同性恋情况的统计,最后得出的数据使人一目了然。

《人类男性》一书充满了统计数字,并配有大量***表,文字也完全使用科学报告语言,一般来说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该书的出版说明也指出,它主要供医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专业人员和教师、社会工作者、人事部门工作人员、***人员等阅读。

大学生异地恋调查报告篇(3)

国内许多研究发现,大多数中学生对婚前持反对的态度,自1990年以来,中学生赞同及认可婚前的比例明显上升。

北京市7所中学中,26.6%被调查的初中和高中学生对婚前持认可或宽容态度,一半以上的学生对婚前持否定态度。

辽宁省阜新市四所中学888名初二、高一、高二学生的调查也报告了类似的结论,即大多数中学生反对婚前。但在调查中,有29.3%的中学生对"计划马上要结婚的人可以发生"表示赞同;16.4%的中学生认为"一见钟情就可以发生";7.8%的学生认可"只要对方能给好处就可以与其发生"。

近期的一些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对婚前所持宽容态度的比例有所增加。有61.2%的高中生认为可以发生婚前,男生持赞同态度的比例高于女生;而张志红等对天津市高中、中专、技校学生的调查结果则显示,近一半的学生(44%)认为只要双方相爱或愿意就可以发生婚前,1/2多的学生认为青春期较早的性体验对身心健康不利,10%的学生认为没有影响,甚至有4.5%的学生认为性经历对青少年健康有利。

农村的中学生对婚前的态度相对保守。成都市某郊县三所普通中学被调查的初中生中,绝大多数(75.0%的男生和88.4%的女生)反对婚前。而陕西省的郑全庆等也报告了类似的结果,83.6%被调查的高中生认为中学生不应该发生。但湖南省益阳市的调查结果却不同,8所农村高中的女高中生普便对婚前持宽容态度。尽管有30.96%认为婚前是不贞节的行为,但近70%的女学生认为只要双方愿意(34.91%)或真心相爱(34.13%)就可以发生婚前。

大学生态度更加开放

1990年以来,国内许多研究者就大学生对婚前所持的态度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有相当大比例的大学生对发生婚前持较宽容的态度,多数大学生认为只要是基于爱情和双方愿意就可以发生婚前。当代大学生对婚前的态度更加开放。

上海市两所医学院校的学生(16~26岁)中有87.33%的男生和73.13%的女生认为"只要基于爱情"或"只要双方愿意"就可以发生婚前,绝大多数学生对婚前持较宽容的态度。

浙江三所大学1130名大学生的调查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调查中74.4%的大学生对婚前持宽容态度,35.3%的学生认为"基于爱情就可以发生婚前",39.1%的学生认为"双方愿意就可以发生婚前",且男生持宽容态度者所占的比例高于女生;只有17.7%的学生认为婚前"应受道德谴责";0.7%的学生认为婚前"应受法律制裁";没有人认为"应受行***处分"。研究中,有相当多的男生认为"婚前应该尝试性生活",男、女生持此观点的比例分别为66.0%和16.4%。男生对婚前所持的态度较女生更为宽容。

广州地区8所高校的研究结果也支持"大学生对婚前持宽容态度"这一结论。调查中,71.6%的本科生不反对婚前与恋人发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37.4%)认为婚前发生与道德无关,半数以上的大学生(54.5%)认为,的道德准则是双方相爱而不是婚姻。

在对北京市5所大学学生的研究中,虽然有54.1%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在大学生中应该绝对禁止婚前的发生,但仍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在双方相爱(60.9%)、双方朋友关系稳定(54.4%)、正准备结婚(60.6%)的情况下发生婚前是可以接受的。约1/3的学生(36.3%)认为婚前是人类的生理需要,属于正常现象,如果双方同意(35.3%)、对方只有一个(39.2%)、是安全的(32.5%),婚前可以接受。

未婚青年态度较为开放

1、城市外来未婚女青年对婚前的态度。

城市外来的未婚女青年是一个特殊的脆弱人群,不仅缺乏有关生殖健康的知识,而且几乎得不到生殖健康服务,但其婚前十分普遍。一项在北京、上海、广州、太原和贵阳开展的定性研究发现,多数对象对婚前持有条件的理解和容忍态度,即只要双方彼此相爱,准备结婚就可以发生婚前。与在家乡相比,她们的态度都变得较开放,认为"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应向城市人学习,变得开放一些""只要没人知道,发生婚前也不会使父母丢脸"。观念开放、寻求精神寄托和经济靠山是其发生婚前的主要原因。

多个定量研究显示,有相当一部分未婚青少年对婚前持较为宽容的态度。对北京市和郑州市5455名15~24岁未婚青少年调查中,39.7%的青少年对婚前持赞成或无所谓的态度。而崔念等1998.11~1999.10对成都地区3335名15~22岁未婚青少年的调查也报告了,近半数的未青少年(44.6%)认为婚前可以理解。

2、对婚前妊娠和人工流产的态度

绝大多数中学生明确表示不赞成婚前妊娠,但仍一定比例的中学生对婚前妊娠持认可或宽容态度。北京市一项对12~18岁中学生及其家长的调查结果显示,77.8%的中学生对婚前妊娠持否定态度,但仍有11.5%的中学生对未婚先孕持认可或宽容的态度;调查中87.1%的家长对婚前妊娠持否定态度。程怡民等报告了类似的研究结果,有较高比例的青少年对婚前妊娠所持的态度较为宽容或无所谓(54.4%),男性所持的态度较女生更宽容。

尽管不少青少年表示,如果到了结婚年龄就会以赶紧结婚的方式来对待婚前妊娠(49.6%),但仍有近半数的青少年(41.1%)认为会去做人工流产。事实上人工流产是青少年解决婚前妊娠问题最主要的方式。但人工流产往往对青少年的身心产生不利的影响。

对多个持开放态度

什么是理想

近10年的研究显示,青少年认为最理想的应是感情相投、人品与素质好、年龄相当的年轻人。

北京市对3086名婚检青年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青年认为择偶的首要条件是感情相投次要条件外貌气质以及对方的经济条件、职业、家庭条件。女性较男性更注意对方的经济条件和职业特点。50%以上的青年认为男性和女性最佳结婚年龄为24~26岁。

另一项在天津大学、南开大学349名三、四年级大学生中的调查表明,影响大学生择偶的主要因素依次为人品、性格、气质、才华、处世能力、受教育程度、外貌、情趣爱好、收、年龄、家庭背景、地域,反映出大学生择偶更注意个人素质,而相对看轻经济条件、家庭背景、地域因素。多数大学生(59.9%)认为男性适宜的结婚年龄在25~30岁之间;84.1%的女大学生认为女性适宜的结婚年龄为25~30岁之间,而一半以上的男生(52.7%)则认为女性适宜的结婚年龄在25岁以下。

对多个持开放态度

有关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大多数是其恋人,少部分是熟人、亲戚甚至陌生人。以非恋人为其的青少年多以获得好处为目的,其往往是能交换金钱、地位和荣誉等的对象。陈晶琦等对中学及中专学校学生的多项研究报告,约有0.7%~7.8%不等的学生认为"只要对方能给好处就可以与其发生"。李爱兰等对北京市大学生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大学生(79%)的是其恋人,但仍有约1%的大学生,其为交易性(女生为0.9%,男生为1.0%)。郑立新等对广州市流动人口未婚女工的定性研究也报告了,出于对金钱的追求或由于无专业技能及受环境的刺激,有相当多的未婚青年女工的为交易性。

近十年的相关研究报告,有相当大比例的青少年对婚外、有多个持开放态度。

12~18岁中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有11.58%的中学生认为可以建立多个恋爱关系,13.81%的中学和平方公里可婚外恋,还有约10%的中学生对外恋不置可否。李春玲也报道了类似的结果,在北京市被调查的691名12~18岁中学生中,对婚外持认可和宽容态度者达14%。

大学生对有多个所持的态度更开放。在河北5个市9所高校被调查的7310名大学生中,近一年的男生(49.18%)和1/4多的女生(27.86%)明确回答婚外可以理解,22.25%的男生和13.78%的女生认为有多个无可指责。大学生中约1/2的男生(49.88%)和1/3的女生(34.59%)认为基于爱情和配偶同意就可以发生婚外的结果,且男生所持的态度较女生开放。

对上海市两所医学院校大学生的调查也显示了1/2多(51.38%)的男生和近1/3(31.76%)的女生对婚外性和赤所持无所谓的态度。可以有多个的观念在青少年中较为常见。

应该采取***措施

一份对3335名15~22岁未婚青少年的研究报告,93.5%的未婚青年认为,未婚青年如有,应采取***措施;70%表示在性们要求时会同意使用***措施;近半数(45.5%)的未婚青少年认为应该主动向未婚年轻人提供***药具服务。绝大多数被调查的未婚青少年回答适合其使用的***措施主要是、口服***药和安全期。

同时,有关研究还发现,未婚青年常常对***药具的副作用表示担心,并认为使用***措施比较麻烦。对北京市某区306名18~24岁未婚人工流产女青年的调查结果显示,78%的女青年认为口服***药对健康有害,40%认为长期使用***药会引起不孕;1/3左右的未婚女青年认为使用会减少(38%)或感觉不适(31%);34%表示使用***药具太麻烦和耗时。

国内学者对未婚女青年使用***措施的影响因素也进行了研究。上海市的一项研究发现,具城市户口、文化程度较高、对人工流产影响健康的认识比较清楚、母亲管教严的未婚女青年,在首次性生活时更倾向于使用***措施;北京市一项对未婚人工流产女青年的研究则表明,对***知识了解越多、对意外妊娠风险认识越明确、认为计划生育服务越容易获得,未婚人流女青年使用***措施的可能性越大;其男友同意使用***方法、与男友讨论使用***方法的未婚人流女青年使用***措施的可能性越大。

性成熟提前增多

性成熟提前,渴望异性关爱

尽管存在地区差异,但从多数研究来看,90年代我国地区女性的月经初潮年龄为13周年,男性初次遗精平均年龄为14周岁,与80年龄相比均明显提前。因此全国各地的青少年均有不同程序的"性早熟"现象。生理上的早熟必然导致心理上的早熟,青少年与异往年龄提前,比例增加。"早恋"已成为中学生家长和学校普遍关注的问题。中学生恋爱比例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高中生中的比例高于初中生。研究发现,高中生中约1/3曾经恋爱过,正在恋爱的比例为15.2%。

值得注意的是中学生的恋爱与成人恋爱有明显的不同,很少是以婚姻为目的,多数只是出于好奇或成人行为的模仿。中学生中曾经写过情书或与异性约会的比例均低于曾恋爱过的比例。中学生的多数恋爱只能归于成长过程中异性间的一种较亲密的交往。学生自己也反映,感觉与异性在一起比较有意思,男同学比较宽容、大度,而女同学在外语、语文方面的学习中有优势,交往中可互相取长补短,促进双方共同进步。但老师和家长对学生的这种交往似乎缺乏正确的反应。有学生报告,学校为了防止他们谈恋爱,禁止男女生交往,晚自习时老师只要看到男女生单独在一起就点名批评,他们很反感。现实生活中因老师或家长的误解使本来只是一般交往的学生真的谈起恋爱的报道也不少见。由此可见如何对中学生的异往进行引导,既满足身心发育的正常需求,又避免一切不良的后果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自我比例提高

自我是指对象自身对性活动的追求和自我满足方式。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性唤起(或性冲动)、性梦、性幻想和。初中生报告有性冲动的比例最高 为20%,高中生最高可达40%,而在大学生中已有性冲动的比例更高,男生中最高达90%。

潘绥铭教授的研究显示,首次性唤起时男生的平均年龄为14周岁,而女生为16周岁。

伴随着青少年的性生理成熟,许多人经历过白日的性幻想和夜晚的性梦体验。在石家庄的研究显示,初中生42.3%有过性梦,而高中生56.1%有过性梦,男生的比例均高于女生。首次有性梦时最小年龄为12岁。大学生中作过性梦的比例更高。95.0%的男大学生和68.5%的女大学生已经有过性幻想。值得注意的时,尽管女生因性梦而害怕、因性梦而自责、因性梦而有罪恶感的比例均显著高于男生。男生与同伴交流性梦的比例也高于女生。女生是性意识困扰和心理冲突的高危人群,需要更多的指导和关系。的发生率在不同的研究中差异较大,如中学生中最低不到5%,最高达70%,多数为15%~30%。对象的年龄越大,发生率越高,男生的率高于女生。男女初次的平均年龄几乎相同,但不同地区初次平均年龄有差异,最小为14周岁,最大为17周岁。尽管多数学生认为对身体健康无害,但仍有部分学生后有犯罪等不安的感觉,年龄越小比例越高,女生的比例高于男生。对粤东地区两所大学1~2年级学生的调查发现,约1/3的对象后自责、羞愧和苦恼。与80年代开相比,90年代末大学生对有正确认识的比例有明显提高(分别为40.92%和30.1%),提示性教育对改变学生的观念是有效的,但仍有33.56%的对象认为有害。

看描绘的文字或***像最易引起各种自我的发生。其他诱因包括与异性的直接接触、阅读描写爱情的文艺作品等。各种媒体中有关性的内容越来越多,这是促使青少年发生各种自我甚至直接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青少年直接接触黄色制品的途径较多,上海王书梅等的研究发现,30%的高中生接触过***制品。河北赵宠儒等的研究发现,52.94%的男大学生和18.15%的女大学生自我报告看过黄色制品。而北京和广州两地参加婚前体检的对象中有1/3报告接触过黄色制品。对全国11个省市中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自己认为"看过黄色书刊或影视"是第一大不良行为。

有过的人越来越多

随着性成熟的提前和性观念的日益开放,青少年的发生愈趋广泛。拥抱、接吻等边缘的发生几乎与恋爱的比例持平。研究发现,28.2%的男大学生和40.4%的女大学生有异抚的经历。

报告的异性发生比例在不同研究中差异较大。中学生中报告的比例最低不到1%,1%~2%的有一定比例,多数在5%左右,地区差异不明显。但广州市中学生中,23.5%的男生和11.7%的女生有过。

大学生中曾发生过的比例高于中学生,多数研究发现比例在10%左右。

对西北大学654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8.41%有,男生中的比例高于女生(分别为11.61%和5.04%),高年级高于低年级(分别为14.29%和3.40%),理科生高于文科生(分别为11.05%和5.14%)。

广州大学生中有的比例为14.1%(男女生分别为22.5%和7.4%)。张河川等1993年对云南省10所大学4189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3.08%有过,男女性的比例.07%和1.41%。对该省三所大学2557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云南大学生中有的比例达14.3%(男女生分别为19.4%和8.4%)。

对全国大学生性文明状况的对比研究显示,大学生承认有、填写初次性接触年龄、***方法、与异性有搂抱行为及与异性有接吻行为的比例均有上升,两次调查的比例分别为50.5%和39.0%、20.5%和10.7%、18.1%和9.8%、39.7%和29.9%及38.6%和26.8%,10年内有的比例几乎增加了一倍。

虽然各地的调查结果显示,大中学生中男生有的比例明显高于女生,但男女生回答的真实性可能不同。广州女大学生对是否有问题的漏答率明显高于男生(分别为7.6%和2.8%)。

同年龄社会青年的发生比例比在校学生高。

对北京市和郑州市5455名15~24岁未婚青(少)年的调查发现,对象中有的比例为7.31%,其中男性为10.02%,女性为4.37%,15~19岁组比例为5.45%,20~24岁组为10.53%。中学生为4.37%,大学生为7.43%,非学生为11.81%。

对成都地区15~22岁青年的研究发现,总的发生率为11.61%。农村地区对象的发生率高于城市对象。对上海市参加婚前体检对象的调查也显示,农村青年婚前的发生率高于城市对象,初次的平均年龄则小于市区对象。

研究发现,男女大学生首次发生的平均年龄为18岁。首次发生时,女性最小的只有13岁。上海涂晓雯等的研究显示,对生活没有目标的对象,首次发生时年龄较小。对大学生的研究发现,阻止其的原因主要为快报伤害对象的感情(37.4%)和害怕各种后果(20.3%),而认为其不符合道德的只有4.7%。

即使未发生不良的健康后果,对未婚对象的心理也有不良的影响。因为这种行为与社会传统标准相悖,当事人往往要承受一定的心理压力。多数研究发现,首次后相当比例的未婚对象有不良的心情反应,特别是女性,既后悔一时的冲动,又害怕怀孕等不良后果。广州夏苏建的研究发现,有的大学生中,57.0%的女生和21.7%的男生担心"婚前对以后的婚姻产生不良影响"。

***服务影响未婚青年***

因为知识缺乏及其他原因,未婚对象性生活时的***使用率较低。不同特征对象的***使用率差异较大,但均低于50%。

北京市5所高校1310名在校各年级本科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承认有过婚前性经历的男生和女生分别为15%和13%,首次时,只有42.2%的人使用了***措施。医科大学生首次中***措施的使用比例为47.8%。

对上海参加婚前体检女性的调查发现,首次发生时,使用***措施的比例为21.8%。北京市调查发现,婚前体检首次发生时55.4%没有采取***措施。

人工流产妇女中首次时87%未使用***措施。在人工流产女青年中,仅有13.0%在过去的12个月中坚持每次都使用***方法,偶尔使用和从未使用者的比例分别为26.4%和26.8%。北京和上海人工流产女青年意外妊娠的原因分析发现,约70%的女青年未采取***措施而妊娠,其余多数为***失败。随着性教育的加强,未婚对象首次发生时***措施的使用比例呈现增加趋势。

上海的研究发现,首次发生时,常用的***措施主要是(42.8%)、体外(24.0%)、口服***药(17.5%)。

北京的男女大学生中半数以上使有的是***效率很低的体外方法。人工流产女青年***使用者中约43%使用安全期和体外排精方法,在***失败人群中使用安全期和体外排精方法分别占50%和25%,而使用和紧急***药者仅占15%和8%。不使用***措施和使用***效率较低的方法成为未婚女青年意外妊娠的主要原因。用过***方法的对象中,56%是男方先提出,44%由女方先提出,女方的主动性仍然不足。

大学生异地恋调查报告篇(4)

Research summarization about attitude of students in medical university to homosexuality

QI Jinling1, LI Hui2

1 Mental Health College, Qiqihar Medical University, Heilongjiang 161000, China

2 Educational Science and ***istration College,Yunnan 650092, China

【Abstract】With scientific progress and era development, attitudes of people to homosexuality are more and more tolerant. Students in medical university not only have traits such as active ideas, advanced thought and high acceptance for new things, but also propose higher demand such as knowledge acquirement, cultivation of skills and abilities and morality.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made relevant researches about attitud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especially in medical university to homosexuality, this article analyzes and sums up and propose limitation and deficiency in former researches.

【Key words】 Homosexuality; University students in medical university; Explicit attitude; Implicit attitude

1 引言

同性恋现象是在人类历史上、在各个文化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行为模式,存在于古今中外的各种社会。据中国社科院李银河教授的调查,2000年保守的估计我国同性恋者也有3600~4800万[1],就全国人口而言,这个群体是相对数量少但绝对数量庞大;2006年李银河在《世纪大讲堂》节目中讲到,同性恋仍然占人口总数的3%~4%,在我国约为5000万。社会对待同性恋态度的变化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很多工业化国家经历了罪行化-病理化取代罪行化-正常化的过程[2],在中国也经历了由中庸到不接受甚至歧视直到逐渐宽容的过程。当今社会,人们对同性恋的态度越来越宽容,但因为同性恋与艾滋病的密切关系,仍然有一些群体和个人会对同性恋抱有偏见,甚至是歧视的态度,它依然是一个陌生而又存在潜在禁忌的话题,同性恋者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仍然隐形地存在着。如2009年11月30日云南省大理市男同性恋酒吧在社会公众的过度关注下被迫关闭,同性恋群体被标签化,人们对同性恋的接受度没有得到提高,同性恋尚未取得社会和世人的认同;2010年7月《新民晚报》题为“艾滋病威胁大学校园,'同志'群体感染缺乏关爱”的新闻中指出,艾滋病已经开始威胁大学校园,“同志”群体首当其冲,大学生“同志”群体的艾滋病病毒感染情况引起各方关注。专家认为,这个群体应当得到保护,校方和社会各界也应给予他们更多支持和扶助。社会公众对同性恋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同性恋群体在社会上的生存和生活方式,与一系列社会问题密切相关,如受冷落和歧视的同性恋因无法在社会中公开自己的身份而会出现各种焦虑、抑郁和恐惧问题,进而出现心理障碍和精神问题;有的还会因此而伤害、杀害他人,出现犯罪行为;更有甚者因家庭压力而与异性结婚并将艾滋病病毒传染给异,给更多人带来伤害,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年轻人的态度决定社会未来的发展,大学生占年轻人的大多数,是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活跃的思维、超前的思想、接受新事物比较快的特点,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不仅积累知识、开阔视野,而且能够对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够以宽容的态度对待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进步中的各种新鲜事物。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与其他高等院校有所差别,医学院校大学生学业任务重,要求高。在校期间从微观和宏观角度通过各个学科学习了与人有关的知识,如生理、生化、病理等课程从微观角度了解人体的组织结构,如诊断学、内外科学等课程;从宏观角度对作为整体的人进行认识。毕业后将从事的是医生职业,与人的生死密切关系,履行救死扶伤的职责,因此,医学院校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临床技能、职业心理素质、职业相关学科知识、一般知识、***治素质、身心素质、道德品质、职业道德、现代社会适应能力、自我提高能力、创新意识与能力、专业知识[3]。医学院校大学生需要具备知识、道德、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他们对待社会中的各个群体包括同性恋的态度对同性恋群体在社会中被认可和得到宽容起到很大的作用。给同性恋提供一个宽容的生存空间和社会环境,可以提高同性恋群体的心理健康,减少艾滋病的发生,维护社会稳定。

大学生的特点和医学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为社会对同性恋的宽容态度提供了前提条件,然而,医学院校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是否真正达到了宽容,宽容程度是否真正反映了同性恋在社会中真实的存在状态,这些均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2 相关概念解析

2.1 同性恋

“同性恋”这个词来源于古希腊文“Homoios”,意为“相同”;与之相对的“异性恋”也源于古希腊文“ Heteros”,意为“不同”。同性恋(homosexuality)这一概念,是德国医生Benkert于1869年创造的,描述为“对异性不能作出性反应,却被与自己性别相同的人所吸引。”[4]

许多性学家们曾分别从性心理学、学乃至医学、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多种定义,研究人类学和精神医学的专家也对此进行过研究,但是至今没有一个得到完全的公认。大多数定义中都认为同性恋属于性变异、性心理障碍或精神(心理)疾病,甚至犯罪。随着科学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接受同性恋不是犯罪、精神病的观点,有的国家和地区认为同性恋是正常现象,也不再把它看作是道德问题。在西方一些国家,同性恋、异性恋和双性恋被认为是不同类型的“性倾向”。1973年,美国心理协会、美国精神医学会将同性恋行为从疾病分类系统中去除,对于同性恋的定义更正为:“同性恋是指一个人无论在、心理、情感还是社交兴趣上,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这样的兴趣并未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2001年4月20日,中国最新颁布《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重新定义精神病标准,指出同性恋者不是精神病人,同性恋不再被统划为病态。我国学者把同性恋定义为:这种关系可存在于内隐的心理上或外显的行为之中。如果一个人终生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和同性别的人建立心理或行为上的这种关系,就可以称为同性恋者[1]。同性恋的特点包括指向同性,即与同性的人发生真正的或想象的;同性恋是指在思想中或实际行动中,更喜欢与同性个体发生性关系的癖好;同性恋是指有明显的同性和同慕等等。

2.2 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

自20世纪20年代至今,态度始终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一个人对其他人或群体的态度是这个人对这些人行为的主要预测源之一,这是社会心理学的主要观点之一[5]。态度指的是个体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一般认为,它含有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个成分[6]。2000年Wilson等在内隐性社会认知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双重态度模型理论( dual attitude model,DAM),认为个体对同一态度客体能同时有两种不同的评价:一种是内隐的态度,另一种是外显的态度[7]。

2.2.1 外显态度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绝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假定社会行为处在意识的控制之下,态度只以意识方式操作,因此,外显态度包括那些个体既清楚意识到又愿意报告的态度[7],一般常用自我报告法等直接测量方法来测量个体的外显态度[8]。在面对社会议题或敏感话题时,受测者更倾向于在自陈报告中做出迎合社会赞许的反应[6],同时,动机、情境甚至问卷形式也会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2.2.2 内隐态度 美国心理学家Greenwald和Banagi在分析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内隐性社会认知,即过去经验的痕迹虽不能被个体意识到或自我报告,但对个体当前的某些行为仍然会产生潜在的影响。进而提出内隐态度(ImplicitAttitudes)的概念,即过去经验和已有态度积淀下来的一种无意识痕迹,潜在地影响个体对社会客体对象的情感倾向、认识和行为反应[8,9]。告之被试A是要测量的,研究者则依据被试对A的反应去推测B,通过对A的直接测量实现对所要研究的内容B的间接测量[10]。目前测量内隐态度的最流行且效度较高的研究方法是内隐联想测验(IAT-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三种技术:WIAT(WigboldusIAT),GNAT(Go/ no-go Association Task)与EAST(Extrinsic Affective Simon Task)。

IAT的测量目标是在个体的社会认知结构中两个维度的概念间的内隐联系。在一个典型的IAT实验中,每个维度包含两个相对的概念。一个维度为社会群体又称为目标概念;另一个维度为评价,又称为属性概念。两个维度间的内隐联系的指标就是IAT效应[11]。其测验原理是:当两个概念联系紧密时,人们容易对其样例作同一反应,反之,当两个概念联系不是很紧密甚至存在冲突时,对它们的样例作同一反应则较为困难[12];其操作是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一种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来测量两类词(目标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紧密程度,从而实现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进行间接测量[13]。

3 医学院校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相关研究

3.1 国外研究

通过文献查阅发现,早在1965年,美国已经开展了公众对同性恋的态度调查。20世纪70年代早期,开始了一般性社会调查,对学生样本的实验室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同性恋行为和把同性恋看作人的情感反应两个方面[14]。1974年美国编制了同性恋态度量表。Melanie C. Steffens, Dr. rer. Nat(2005)通过外显量表和内隐联想测验对德国大学208名学生进行对同性恋态度的研究。内隐联想测验是按照IAT的基本实验程序进行,共5个步骤,外显态度是通过量表来完成。认为外显态度是非常积极的,而内隐态度相对消极,除了一些女性被试认为他们对女同性恋的内隐态度和对异性恋一样积极[5]。尚且没有单独以医学院校大学生为被试的对同性恋态度的研究。

3.2 国内研究

3.2.1 外显态度相关研究 汪亮等人于2003年对粤、港、澳三地的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进行调查发现,粤、港、澳大学生对于同性恋的认识和态度不尽相同;三地大学生均认为社会对于同性恋应给予一定的理解与宽容,但大多数学生并不认同同性恋的方式,同时也认识到同性恋行为感染艾滋病的高风险性[15]。刘雪红于2006年下半年采用自编问卷进行了一次关于“香港的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的调查实践,回收164份有效问卷,结果发现:对男女同性恋者的不同接受程度、对同性恋者的当面行为的态度、对同性恋题材的影视剧的态度、对不同同性恋对象的态度,以及对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态度等,都受到性别、宗教、与同性恋者的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学系、男女、身边同学朋友的态度对其没有影响[16]。

目前,大陆地区关于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研究,主要是利用自编问卷以综合院校或师范院校大学生为对象进行研究。如张涵、郑小蓓、张笑笑、衣英欣[17-21]等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自编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问卷或量表对大学生进行施测,测量工具均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并对态度及其维度进行了科学的划分,结果发现,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与其认知情感有关系,性别、成长环境、是否为独生子女、学科、第一次接触“同性恋”的时间等因素成为研究中可以考虑的主要影响因素。吕少博[22]等使用同性恋态度问卷对师范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进行研究,主要从对女同性恋和男同性恋两个维度分析对同性恋的态度,发现性别、专业、是否为独生子女、方式等方面分析态度的差异。以医学院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很少,陈财英[23]等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南宁市高校大学生进行对同性恋态度的调查,发现南宁市高校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接受程度较低,在接受性教育方面,只有9.1%的大学生受过系统的性教育,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生及医学生对同性恋权利的认可程度分别高于男生和非医学生[35]。李钟艳[24]对250名医学专科生进行了同性恋的认知调查,不同性别的医学专科生在对同性恋的认知程度和性观念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张雪芬[25]从社会学角度对山西省医学院校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和认同进行调查。从心理学的角度,尚未发现单独以医学院校大学生作为对象的研究。

3.2.2 内隐态度相关研究 黄伟东使用GNAT程序对50名大学生进行内隐同性恋态度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的内隐同性恋态度倾向于消极;男生的内隐同性恋态度比女生更消极[26]。

3.2.3 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相结合的相关研究 使用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仅有台湾私立辅仁大学心理学系涂沅澄和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陈学志,以主修心理学和辅修心理学的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自编“大学生同性恋态度量表” 并进行施测测量外显态度,同时采用内隐联想测验测量内隐态度,并将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大学生群体虽于外显态度量表上表示自己不会排斥同性恋者,但于内隐测量程序中却是对同性恋者持有内隐的排斥态度[27]。

3.2.4 研究中的局限与不足 综上所述,以往研究中具有一些局限和不足:①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综合院校(包括一部分医学生)、师范院校大学生,尚且没有单独以医学院校大学生为被试的研究。②研究方法。外显态度的测量除了对美国1974年同性恋态度量表进行修订外,更多地使用自编调查问卷或量表,形式都是单选题和多选题;内隐联想测验中目标概念均使用与同性恋或异性恋有关的词语,而没有使用其他刺激材料代表目标概念。只有台湾的文献中进行了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外显和内隐态度相结合的研究,但其对象是主修和辅修心理学的学生,缺乏一定的代表性。③研究内容。目前对同性恋态度主要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对认知维度研究的比较多,没有考虑到其他维度存在的可能性。编制问卷题目的过程中有的只考虑对同性恋整体的态度,有的只考虑对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的态度。

参考文献

1 罗曼.“同性恋”研究文献综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4):34.

2 二言.同性恋研究的历史演变[J].中国性科学,2004,13(1):26.

3 王云贵.我国医学生培养目标的实证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1):3-4.

4 倪晓,沐炜.关于同性恋成因研究综述[J].红河学院学报,2003,1(2):45.

5 Melanie C. Steffens, Dr. rer. nat.Implicit and Explicit Attitudes Towards Lesbians and Gay Men[J]. Journal of Homosexuality, 2005,49(2): 40.

6 王秀丽,彭杜宏,吴铁钧.大学生内隐与外显合作态度的比较研究[J].高教探索,2008,(1):129.

7 Wilson T D , Lindsey S , Schooler T Y. A model of dual attitudes[J]. Psychological Review , 2000 , 107 (1) :101-126.

8 马子媛.内隐态度研究综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10):74.

9 Greenwald A G,Banaji M R. 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Attitudes,Self-Esteem,and Sterotypes[J]. Psychological Review,1995,102(1):4-27.

10 James H. Geer, Ph.D. and Gloria G. Robertson, B.S.Implicit Attitudes in Sexuality: Gender Differences[J].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2005,34(6):671-677 .

11 高旭辰,吴明证,梁宁建.IAT效应在不同目标概念水平上的差异研究[J].心理科学,2003,26(4):628.

12 Greenwald A G,McGhee D E,Schwarz J L K.Measu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 in implicitcognition: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8,6: 1464-1480.

13 蔡华俭.Greenwald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介绍[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 339-34.

14 Gregory M. Herek, Ph.D.Gender Gaps in Public Opinion About Lesbians and Gay Men[J].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2002,66(1):1-2.

15 汪亮,余翠萍,黄阿毛,等.粤、港、澳三地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4,20(8):970-971.

16 刘雪红.香港的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实地调查报告,2008.

17 张涵,孙婷婷,王鹏.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调查[J].中国性科学,2008,17(9):9-12.

18 郑小蓓,张秋媚,陈岳标,等.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问卷的初步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7):456-458.

19 庾泳,肖水源,向莹.同性恋态度量表的构建及其信度、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2):174-176.

20 张笑笑,杨晓莉,张奇.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归因及态度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2010,26(2):71-73.

21 衣英欣,程宇,刘兴来.齐齐哈尔市不同性别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性别差异[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6:158-159.

22 吕少博.师范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及态度改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3 陈财英,韦义萍,吴伟强,等.南宁市高校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与态度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6):504-505.

24 李钟艳,任光祥.医学专科生同性恋认知程度调查分析[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06,19(2):91-92.

25 张雪芬.山西省医学院校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与认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6.

大学生异地恋调查报告篇(5)

日租房成为大学生“消费”场所

除了餐饮店、超市、KTV,日租房已越来越成为大学生的一个“消费”场所,其中,大学情侣是主要的消费群体。

“最便宜的日租房,有意者请致电”、“设施齐全,有***卫生间,干净卫生”、“短租,精装修,超值”……短短百米路,记者看到在树上、电线杆上、商铺外墙等地铺天盖地的贴有“日租房”广告。同样多的还有围绕在大学周围的宾馆、学生旅社。

据悉,这些旅社定价在50~150元间不等,遇到圣诞、情人节等特殊节日价钱还会有所上调。

据调查,学校周围的旅社、日租房、月租房确实颇有市场。记者采访了一些学生后了解到,学生情侣为过“两人世界”营造浪漫气氛的占近五成,另外,还有同学聚会、考研复习等也占有相当比例,也有少数是情侣“脱离”宿舍长期同居。

从爱情禁锢到自由开放

然而五十年前,别说“同居”,就算是拉手走校园也是被视为违纪的。

据了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学里没有任何关于爱情的浪漫记忆。按当时的规定,所有高校都严禁在校大学生谈恋爱,甚至把“在校学生严禁谈恋爱,违者退学”的校规写进了学生守则。

“那时候,男女同学之间说话都很少,即使互有好感,也是‘地下鸳鸯’,活动高度保密。”毕业于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化学系的黄老回忆道。

进入80年代,受到以琼瑶为代表的港台文艺作品的影响,校园恋情渐渐浮出水面。直到90年代,大学生的恋爱观开始有了重新的定位。如今,曾经为大学生们设置的爱情樊篱已在时光的岁月里不知不觉地倒塌,大学校园里的爱情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行。

“现在择偶的第一标准是健康、人品,而传统的已不是最重要因素。”中国红娘婚恋研究中心调查显示,在相亲中选择异性的重要因素中,仅有6%的人认为很重要。

大学恋爱:是晚宴还是快餐?

有大学生说,大学里谈恋爱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法,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也有人说,大学生谈恋爱是一种体验,是现存为数不多的无忧美好时光。

那么,“被传说”的很美好的大学恋爱在当事人眼中又是怎样一番滋味。

据上海某高校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重恋爱过程高于重视结果”的认同率竟高达70%以上。“大学恋爱真正能走到最后的还是少数,但如果没能在大学期间谈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是有遗憾的。”

正是因为这种“即乐”的想法,也导致目前校园爱情存在过于“快餐”的情况。

根据《2010相亲现象对大学生婚恋观影响调查报告》显示,只有29%的大学生认为恋爱应以结婚为最终目的,大多数人则只是抱着尝试的心理去恋爱,甚至有10%的大学生认为大学恋爱只是一场游戏。

大学生异地恋调查报告篇(6)

Influ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marriage and love conception on their sexual morality conception

HAN LiMianyang Normal College,Sichuan 621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s: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quo of college students’ marriage and love conception, their sexual morality conception and their interrelationship.Methods: A scale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on marriage, love and sexual morality conception of 289 college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universities. Results: Different gender may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ir love and marriage conception(P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Marriage and love conception; Sexual morality conception

1 问题提出

大学生非婚同居现象早已不是新闻,这类现象在大学生中虽然不是主流,但亦有愈演愈烈之势,由此诱发的心理问题、社会问题甚至法律问题也不断凸现。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蜕变时期,其婚恋观的形成是一个以性生理、性心理的发展为前提而逐步发展的过程,要形成正确的婚恋观不但需要在这一过程中有正确的认识,还要遵守社会道德,达成互相尊重[1]。许多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由于对“性道德”的理解还处于混沌状态,常常因为一时冲动而付出沉重的代价。“所谓性道德是指评价的褒贬标准。”[2]已有关于大学生性道德方面的研究[3-7]主要集中对大学生恋爱观、性观念、性道德现状的调查上,在不同时期用不同的调查方法进行调查,并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了对策,这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与性道德价值观密切联系的婚恋价值观是青年对爱情、婚姻的本质、美满婚姻的基础及有关道德问题等所持的内在尺度,它是个体的价值观在婚姻问题上的体现,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年的择偶行为、婚姻生活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甚至影响其一生的发展与幸福[8]。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婚恋价值观及择偶标准等方面[9-12]。综上两方面研究,较少述及婚恋价值观与性道德价值观的关系,研究这两类价值观的关系,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正确处理好恋爱和学习、生活的关系,而且有助于大学生建立性道德价值观体系,正确处理性心理与性生理的矛盾冲突,促进大学生健康生活和学习,以及高校和谐稳定的发展。

2 研究方法

2.1 被 试

本研究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四川音乐学院、绵阳师范学院、西南科技大学抽取被试298名。其中男生109人,女生189人;汉族学生287人,少数民族学生11人;大一学生231人,大二学生63人,大三学生4人;理工科84人,文科136人,艺术科78人;***员6人,团员280人,群众12人;家庭经济状况较好18人,一般217人,较差63人;家庭所在地为大城市34人,中等城市46人,小城市87人,乡村131人;学生个人感情状况:恋爱未同居的86人,恋爱并同居的16人,曾经同居4人,单身192人。

2.2 研究工具

2.2.1 婚恋价值观量表[14] 该量表包括了“中间手段”、“现实发展”、“社会压力”、“婚姻稳定”等四个因素,四个因素的累积贡献率达到51.856%,满足心理测量学要求。本研究采用Cronbach-α系数、分半信度作为信度指标,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结果Cronbach-α系数0.883和分半信度系数0.843,均为较好的接受水平。各维度之间及维度与问卷总体之间相关在0.507~0.772之间,有适中程度的相关;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均在0.165~0.512之间。

2.2.2 大学生性道德价值观量表 易遵尧等编制的大学生性道德价值观量表[15]包括了伦理原则、自愿原则、责任原则、感情观、忠诚观等8个一阶因子和婚外道德观、婚内道德观、同性道德观等3个二阶因子。量表采用重测信度和克伦巴赫α系数作为信度的考量指标。总体问卷的α系数达到0.81 。各一阶因子的α系数在0.74~0.91 之间;各二阶因子的α系数在0.64~0.79 之间 ,问卷各层题目之间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指标表现良好。探索性因子分析8个一阶因子的多维度构想模型对数据有较高的拟合度;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显示因子之间均呈中等程度的相关,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2.2.3施测程序 采用团体施测,要求被试按照问卷顺序填写,施测顺序为大学生性道德价值观量表、婚恋价值观量表、人生价值观量表。施测由受过训练的心理系高年级学生实施,数据处理采用SPSS15.0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不同性别大学生得分的差异检验

由表1可见,四川大学生在婚恋观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婚恋价值观中间手段维度上,男生得分明显高于女生;在婚恋价值观现实发展、社会压力、婚姻稳定等维度上,女生分数均高于男生;特别是在中间手段和现实发展两个维度上,男生和女生存在极显著差异(P

四川大学生在性道德价值观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性道德价值观的责任原则、感情观、观、忠诚观等维度上,女生得分明显高于男生,且差异显著(P

3.2 四川大学生婚恋价值观对其性道德价值观的回归分析

对婚恋价值观和性道德价值观量表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在大学生婚恋价值观“中间手段”维度与性道德价值观的“责任原则”、“感情观”、“伦理原则”、“忠诚观”、“自愿原则”维度均呈现显著相关(P

为了解大学生婚恋价值观对其性道德价值观的影响力,以大学生婚恋价值观为自变量,以性道德价值观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由表2可见,四川大学生婚恋价值观对其性道德价值观有显著的回归效应。婚恋价值观可以解释19%的性道德价值观的变异。

4 讨论

4.1 四川大学生在婚恋价值观和性道德价值观上存在性别的显著差异

本研究结果表明,四川大学生在婚恋价值观和性道德价值观上存在性别的显著差异(*P

而在面对性问题时,虽然大学生对待婚前和非婚同居等问题上的态度比较宽容,但女生普遍比男生更看重“”,这与于萍等[25]调查结果一致。潘绥铭的有关调查也揭示女大学生对观的坚守显著高于男性[26] 。同时,女生更看重双方的感情,更倾向“自愿原则”,这与佘双好[27]的研究结果一致。对于“同居”问题,女生比男生更慎重,更具有“责任感”,这与于萍等[28]调查结果一致。男女大学生在性道德价值观上差异可能基于以下原因:(1)传统文化中“男效良才,女慕贞节”的思想,对于当代女大学生仍有较深刻的影响,从小的接受系统道德教育已将其内化为女大学生的价值观之一。(2)由于女性生理特征决定其在恋爱过程中的“弱势”地位,由于女生第一次发生往往会导致***的破损,较男生有更大的生理改变,而婚前也容易导致堕胎、流产等事件发生,这些都使女生较之男生承受更多的精神、生理负担。因此,女生看重双方的“感情,更倾向“自愿原则”,更多的以保守的态度对待。

4.2 四川大学生的婚恋价值观与性道德价值观高度相关且对性道德价值观具有一定预测力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婚恋价值观与性道德价值观在多数维度上呈现高度相关(*P

5 结论及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婚恋价值观已从单一价值、单一模式向多元化变化,多数大学生在婚恋问题上都持开放和包容态度,对婚恋问题处理更趋同社会现实压力的需要。并且男女大学生在婚恋目的、婚恋态度上呈现出明显差异。在性道德价值观上,虽然大学生对待婚前和非婚同居等问题上的态度比较宽容,但研究表明,男女大学生在性道德责任、感情、、忠诚维度上仍呈现显著差异。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5.1 加强大学生性生理和性心理卫生教育力度,确保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大学生正值青春期,大学生如何正确处理好性生理和性心理问题,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高校应针对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开设专门的性教育课程进行系统的课堂讲授,摒除大学生对性知识、性问题的认识误区,引导其树立科学的性知识和性观念。同时,家庭应适时对子女进行性健康教育;大众媒体也应对青年群体的正面导向,净化社会文化环境,确保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5.2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价值观,促进科学的性道德价值观的建立

研究表明,婚恋价值观与性道德价值观在诸多维度上均呈现显著相关,且大学生婚恋价值观对其性道德价值观具有一定的预测和影响力。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首先应按照马克思主义婚恋观的要求,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让他们理解婚恋的道德准则,使之认识到婚恋是男女双方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结合,是双方相互尊重、给与和承担责任,并参与社会生产关系的社会行为[30]。通过婚恋伦理道德教育,使大学生明确什么是“健康”与“文明”的恋爱行为。其次,应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不同文化、不同时代性文化的特征,树立正确的性观念、性道德评价体系,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恋爱和性的关系,杜绝婚前和非婚同居行为的发生,以确保大学生身心、学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渝川,张进辅.从20世纪的最后10年看我国青年婚恋观的变迁[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30 (4):165-169.

2 蔺桂瑞,杨凤池,贺淑曼.性心理与人才发展[M].北京:世界***书出版公司,2001,56.

3 鄢圣英,大学生性道德现状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7(4):102-104.

4 宋奎娜,张勇,宋亚东.高校性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性科学,2005,14(8):40-41.

5 郑连斌,张秀云.当代大学生性观念调查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0,(4):37-41.

6 赵瑞芳.大学生性教育状况的调查[J].中国卫生教育,2007,23(3):204-208.

7 田蕾.当代女大学生的恋爱观和性价值观[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263-265.

8 邓倩.当代中国青年婚恋价值取向的调查分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27(4):99-102.

9 黄剑.“网络婚恋”的是与非[J].中国青年研究,2000,(4):36-38.

10 晏振宇.城市青年试婚现象成因[J].当代青年研究,2006,(1) :44-47.

11 徐安琪.世纪之交中国人的爱情和婚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32.

12 吴鲁平.1949-1999:中国青年婚恋性观念的变动轨迹[J].中国青年研究,1999,(5):22-25.

13 黄希庭, 徐凤姝主编.大学生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212 .

14 黄希庭,郑涌,等.改革开放30年:中国青年价值观的变迁[M].待出版.

15 易遵尧,张进辅,曾维希.大学生性道德价值观的结构及问卷编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4):101-107.

16 魏源.当代大学生爱情倾向差异性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3):270-271.

17、23 王本强,牛美铃.衡阳市大学生恋爱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9):1071-1072.

18、24 王兵.大学生婚恋观调查分析[J].中国性科学,2005,14(12):30-32.

19 邓倩.当代中国青年婚恋价值取向的调查分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 (汉文版 )2006,27(4):99-102.

20 刘电芝,莫秀锋,阳泽,等.当代大学生性道德价值取向调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3):68-74.

21 王翠绒,男大学生的性道德与教育研究――以女生为参照群体的实证报告[J].当代教育论坛,2009,(5):32-36.

22 王静.当代女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分析与教育策略[J].青少年研究,2006,(1):18-20.

25、28 于萍,赵文仙.云南省大学生性观念、性道德和的调查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36(3)111-116.

26 潘绥铭,曾静.中国当代大学生性观念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34.

大学生异地恋调查报告篇(7)

重视家庭生活 相信自我奋斗

报告指出,与40后、50后属于匮乏一代、60后、70后是温饱一代大不相同,90后如今已真正成为丰裕一代,不仅生活在丰厚的物质环境中,还成长在发展机会增多、流动渠道畅通,社会态度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中。

调查还反映出90后对家庭价值的重视。有效样本中98.6%的人表达了对父母的珍视,88.1%表示支持传统家庭观念,包括结婚生子、传宗接代、赡养父母等,95.4%支持弘扬传统文化。

追求舒适、向往家庭,并不代表90后不爱奋斗。9成受访大学生认为应该通过不断的个人奋斗实现梦想,但平等是重要前提,且有89.0%的人认为机会平等比结果平等更重要。受访者倾向于认为,社会应为个人发展提供公平的起点和平台,最后结果的差异则有赖于个人努力。

追求个性张扬 支持理国

报告指出,90后注重个性的发展。94.8%的受访大学生对个人权利持正面态度,其关注和议论最多的公众人物也大多具有鲜明个性。半数以上受访者表示反对条条框框的束缚,希望能自主决定诸如婚姻、生死等重要人生阶段。

尽管思想前卫,但90后却不爱任性妄为,对待争议性话题,90后通常态度谨慎。在原则问题上,他们也有强烈的是非标准,如98.2%的人对吸食软性(如大麻等)持反对态度。

90后亦是真正的互联网一代,面对多元文化和多种思想观点的冲击,他们总体呈现积极、理性的态度,不同于传统大学生愤青的形象,如83.3%的受访大学生认为中国应在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同时,以开放心态去借鉴吸收西方的制度和文化。此外,强调国际关系应互惠合作的大学生比例达91.3%。

大学生异地恋调查报告篇(8)

而这个目前用户也近1500万的社交应用,最新的估值已经达到2亿美元左右。

从"同志=流氓罪"的时代走来

作为同志创业者,耿乐第一次在媒体面前和我们说起了自己的创业故事。耿乐原是警校毕业,当2000年开始兼职做淡蓝(中国最早的同志社区之一)时,他还是秦皇岛的一名警察。也正因为这个特殊的身份,耿乐觉得需要更多的体制外的释放和表达,于是在网上搭了一个个人网站开始写文章,分享自己的经历。在那个站长横飞的时代,耿乐的博客开始吸引了“同志”的人群关注,并且慢慢有人开始投稿。不久后,耿乐居然说服了其他的同性社区站长放弃自己的社区加入他,这便有了当年的web同性社区——淡蓝。因此,淡蓝其实是靠同志文学起家,2007年耿乐终于转型做了一个同性社交社区BF99,而在移动互联网风行之时,也就有了移动端APP Blued。

同性恋是个敏感的话题,中国对待同性恋群体的观念经历了一个缓慢的进步过程。“断袖之癖”“龙阳之好”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有所争议,而中国也是直到1997年《新刑法》将流氓罪分解为几个罪名之后,“同性恋”才被“非罪化”。

尽管在1997年之后,“同性恋”被“非罪化”,但媒体在面对这个话题时依然是缄口少谈为主。在中国的现代化历史,对中国同性恋话题来说,可以以2004年12月31日为划分基准,这一年中国卫生部首次向世界公布有关中国男性同性恋人士及艾滋病感染的数据,消息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同性恋话题伴随着以艾滋病为报道主题也逐渐增多。2005年,第一届北京同性恋文化节举行。

2008年的奥运会被视为“同志”社会环境改善的一个转折点,奥运前夕,中国官媒新华社向海内外报道了中国的同志网站淡蓝网的存在与发展。这被耿乐认为是一个绝好的发展契机。

为了解决人才招募和发展机遇的问题,2009年,淡蓝将团队从秦皇岛搬到了北京,2012年淡蓝开始做移动端APP——Blued,同年耿乐在卫生部受到了******的接见,耿乐汇报了基于同志网站开展艾滋病防治和反歧视的工作成绩,受到了***的肯定。这一年,耿乐辞去警职,成为了一名全职的互联网创业者。

中国同性恋APP市场

慢慢地,同志变成一种常态的文化,身边“出柜”的同志越来越多,社会对这个群体的偏见也在慢慢消解中。同性恋在中国不再敏感和被受歧视,据百度刚刚的移动互联网数据调查,85后的青年人,对于同性恋的接纳程度超过85%,面对近7000万的同志群体,这将是一个互联网领域的垂直与细分的蓝海。

在中国的APP市场中,同***友软件前三甲当属淡蓝网旗下的Blued,美国的同性社区软件Jack'd,和Zank。

Jack'd堪称同性社交软件鼻祖,进入中国已近四年。但Jack’d作为国外软件,在中国也表现出各种水土不服,包括使用不顺畅,以及不符合中国用户使用习惯等。

Blued的***数字是1500万,预计不久将完成B轮融资,估值高达2亿美元。行业第三的ZANK日前宣布的用户规模数为500万并宣布完成A轮2000万人民币的融资,从数据和估值上看,Blued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

中国“LGBT群体”及“同性经济”分析

LGBT是指女同志、男同志、双性恋和跨性别人群,这个群体不只在性取向上有别于异性恋,在交往方式和消费行为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同志经济”(代指粉红经济)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细分市场。

耿乐介绍,中国人口基数大,同性恋消费市场庞大,据福布斯中文网报道,中国的同性恋消费市场每年可达数百亿,jack’d***公布的数据提到,其全球用户600万中有300万在中国。而且异性恋的社交服务无法满足这一人群的网络需求。

同性恋做为一种天生的性取向,无法逆转,这也就说明如果他们接受一个产品的服务有可能成为终身用户,黏性极高。同志很难被掰直(就像直男很难被掰弯一样),因为他们无法在现行法律框架内成家,因此有着更强的社交需求。尽管全球对同性恋有着接纳的趋势,但同性恋的线下社交场合和条件仍旧远落后于异性恋。互联网的便利性和隐私性自然可以弥补同性恋的社交空白,满足同志的强社交需求。这也是“同性恋经济”得以在互联网上出现和发展的原因之一。

耿乐向我介绍,早年的淡蓝网除了放一些广告位以外,还有一些同志用户自愿捐赠帮助网站存活下来。这也是因为同志用户需要一个满足需求的场所。

耿乐发来一份由旧金山一家调查机构与Blued共同开展的《首届中国LGBT群体生活消费指数调查报告》。以下摘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分析:

1、虽然在中国LGBT人群分布在各行各业,但调查中人数最多的五个行业分别是广告/营销/公关、金融服务/会计、科技/IT/互联网、制造业和教育。LGBT群体主要分别在高收入行业,这也符合我们的认知,在我们的认知里,“同性恋一般都比较有钱”。

2、年轻的中国LGBT群体十分沉迷于移动设备——71%的所有受访者及76%的18至21岁的学生在过去12个月内购买了智能手机,91%的受访者在过去12个月呢用移动设备上网购物。中国LGBT群体是天生适应移动互联网的群体。

3、受访者中49%的女同志/女双性恋及34%的男同志/男双性恋拥有有效护照,而这个比例在25岁及以上LGBT中上升至54%。30%的女同志/女同性恋及18%的男同志/男双性恋在过去的一年中有过至少一次的境外(包括港澳台)休闲旅游经历。中国LGBT群体是个高消费群体,出境游等服务的营销在这个群体中有着极强的针对性。

4、LGBT们的旅行伴侣多元化,他们会和异性恋朋友、LGBT朋友、同性伴侣或家人一同出游。虽然经济型酒店及中档酒店是他们旅游出行时的首选,和其他LGBT结伴出国(包括港澳台)旅行的受访者倾向于预订更多的精品及豪华酒店。酒店消费标准也远高于异性恋的平均消费水准。

5、18%的受访者表示在过去的12个月内曾旅行去参加LGBT社群活动。最受欢迎的LGBT活动为舞会/派对及骄傲活动。LGBT群体有着高于平均水平的社交需求。

耿乐透露了一个数据,“同性恋群体的消费大概是异性恋消费能力的三倍以上。比如说异性恋一个月可能花10块钱,同性恋可能花30块。更多与时尚相关,比如时尚行业,服装、美容、健身、旅游等”。

耿乐对此作出了解释:同性恋没者有家庭,没有孩子,没有更多的经济负担。同时,同性恋更容易被歧视、被边缘化,因此,他们需要用更优秀的事业更好的收入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所有生活的更小资,更有消费欲望。

“同志经济”的变现模式?

由于用户群体的特殊性,同志群体有着极高的购买力,所以电商就是基于这个群体的最好的商业模式。耿乐表示,已有多家国内顶尖电商与Blued接触合作,因为同志用户是他们非常喜欢的用户群体之一,不但因为他们有着超强的购买力,还因为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品味和明确的消费指向。耿乐透露,淡蓝网的广告位几乎是一出来就被一些某知电商网站买走。

从全球趋势看,互联网同志市场仍然在不断地成长中,中国目前发展还显滞后。2004年,PlanetOut网站成为世界上第一家在美国纳斯达克公开上市的的同性恋互联网公司,其中比尔盖茨也是他们的主要投资者之一;而知名的设计类电商Fab也是从同性恋社区转型而来的。电商是“同性经济”的首选。

另外,正如上文《首届中国LGBT群体生活消费指数调查报告》中显示的,同性群体有着如此强的社交需求和旅游的消费习惯,可以利用此特性搭建商业模式,旅游导购、旅游广告、甚至旅游套餐的直接购买都是可以考虑的。

大学生异地恋调查报告篇(9)

男-男性接触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是指与另一个男性发生过性关系(或)的男性。M***人群是艾滋病的高危人群。世界上5%~10%的HIV感染者源于男-男传播[1]。截至2004年9月,全国累计报告的89067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男性同性恋人群占0.2%。2003年估计全国现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人数中,男性同性恋人群占11.1%[2] 。男性同性恋人群基数较大,危险行为普遍,具有一定的感染率,是艾滋病流行的重点人群之一。本研究之目的在于描述湖北省武汉市男-男性接触者HIV高危行为的现状,初步探讨其影响因素,从而为在该人群中开展进一步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5年5月~6月,在经由M***志愿者确认的同性恋活动场所――酒吧进行调查。对由M***志愿者确认的M***说明调查目的和保密原则及自愿原则后,经同意入选为研究对象。最终有96名M***接受调查。

1.2 研究方法

在武汉“馨缘热线”M***核心成员中,开展核心小组成员访谈,了解武汉市M***人群的活动特点,修改并确定调查问卷,共同确定调查方法。调查问卷是根据本次调查项目,参考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项目M***人群问卷,并吸收M***核心成员的意见和预调查的反馈结果而最后确定的。对确定参加调查的M***志愿者进行培训,解释调查目的,统一调查流程,说明调查问卷各项目。在确认的M***活动酒吧中,由M***志愿者对光顾酒吧的M***开展一对一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自行匿名填写问卷。志愿者在旁就相关问题给予解答,并在回收问卷时对问卷进行检查以保证问卷的完整性。

1.3 研究内容

主要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人口学基本特征(年龄、学历、职业等)、异性特征(频率、使用情况等)、同性特征(和频率、使用情况等)、HIV传播及防护知识了解程度等内容。

1.4 统计分析

调查结果采用SPSS13.0建立数据库和进行统计分析。用χ2检验分析不同因素(年龄、受教育水平、伴侣数目、传播知识知晓得分和防治知识知晓得分等)对HIV高危行为(时安全套使用情况等)的影响。用非条件逐步回归Logistic方法,分析各因素对M***人群最近一次安全套使用情况的影响。

2 结果

2.1 人口学资料

96名调查对象中年龄在21~30岁年龄段的有40人,占41.7%,其次为31~40岁和小于20岁年龄段,分别为24.0%(23人)和22.9%(22人)。高中及以上学历者89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92.7%,55人有大学及以上学历,占全部调查对象的57.3%。50.0%(48人)的调查对象出生地不在武汉本地,71.9%(69人)的调查对象在武汉生活时间大于3年。职业以学生、企业职员和公务员为主,分别占全部调查对象的26.0%(25人)、21.9%(21人)和14.6%(14人)。

2.2 异性特征

50.0%(48人)的调查对象曾经与女性有过。在过去6个月内,45.8%(44人)的调查对象与女性有过,13.5%(13人)的调查对象与1名以上的女性有过。在48名与女性有过的调查对象中,最后一次与异性时使用安全套的有20人,占41.7%。而在过去6个月中,发生异性时从不使用安全套的有17人,占48名与女性有过的调查对象的35.4%。对不同的年龄、受教育水平和职业的调查对象在过去6个月内与女性情况分析可知,不同年龄组和职业的调查对象在过去6个月内与女性情况有统计学差异。高年龄组中,最近6个月与女性的比例较高。

2.3 同性特征

44.8%(43人)的调查对象第一次发生男-男性关系的年龄在16~18岁。全部的调查者在过去的6个月中有过同性,其中77.1%(74人)的调查对象有过行为,87.5%(84人)的调查对象有过行为。在最近6个月有过行为的74名调查对象中,21.6%(16人)为学生,20.3%(15人)只和一个伴侣有过行为,35.1%(26人)和2或3个伴侣有过行为,44.6%(33人)和3个以上的伴侣有过行为。最近一次行为中,70.3%(52人)的调查对象没有使用安全套。最近6个月的中,52.7%(39人)的调查对象从不使用安全套。在最近6个月有过行为的84名调查对象中,25.0%(21人)为学生,11.9%(10人)只和一个伴侣有过行为,40.5%(34人)和2或3个伴侣有过行为,47.6%(40人)和3个以上的伴侣有过行为。最近一次行为中,44.0%(37人)的调查对象没有使用安全套。最近6个月的中, 22.6%(19人)的调查对象从不使用安全套。

2.4 同性与异性的相互关系

根据调查对象在过去6个月内是否有过异性将其分为两组,对这两组对象进行χ2分析可知,这两组调查对象在、以及发生同性时使用安全套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χ2检验P值均大于0.05)。

2.5 性病患病与就诊情况

在全部96名调查对象中,只有8.3%(8人)的调查对象承认在最近12个月得过经医生确诊的性病。调查对象在怀疑自己患性病时会选择就诊的去处主要是性病专科门诊(49.0%)、综合医院性病科(39.6%)、私人诊所(10.4%)。调查对象选择就诊医院的依据依次是医院规模大小(56.3%)、保密性好的医院(52.1%)、对M***无歧视(51.0%)、朋友介绍(10.4%)、就近就诊(7.3%)和广告(2.1%)。通过χ2检验发现,不同年龄组、不同受教育水平和不同职业之间的被调查者在选择就诊去处和就诊医院依据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χ2检验P值均大于0.05)。

2.6 HIV传播与防治知识知晓程度

97.9%(94人)的调查对象听说过HIV或者艾滋病,知道艾滋病可经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异性之间传播和同性之间的行为传播的调查对象分别有92.7%、87.5%、80.2%和95.8%。只有36.5%(35人)的调查对象做过HIV检测(见表1)。依据调查对象回答HIV传播知识和防治知识方面题目的正确情况给予HIV传播知识和防治知识得分,每答对一题给予一分,依此累加,最低分值为0分,最高分值分别为5分和3分。不同年龄组和不同受教育水平组之间在HIV传播知识和防治方法知晓得分两个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见表2)。

2.7 HIV高危行为影响因素

在年龄、受教育水平、伴侣数、HIV传播知识得分和防治知识得分这几个HIV高危行为影响因素之中,只有不同年龄组的调查对象之间,在最近一次时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和最近六个月时使用安全套频率的比例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最近一次时安全套使用情况,可见年龄越高、艾滋病传播途径知晓得分越高者越倾向于在最近一次时使用安全套。同时,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76.2%的被调查者在最近一次时使用了安全套。(P=0.005)(见表4)。

3 讨论

3.1 从本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湖北省武汉市同性恋酒吧中的男-男性接触者以中低年龄组和高受教育水平组为主。这与张北川2001年的调查[3]和国外的情况[4]也基本一致。估计与这类人群对自己性取向有着较高认同感,同时更易接受同性恋酒吧这种消费方式有关。

3.2 大部分调查对象有较活跃的同性和异性,在中使用安全套的比率较低。这和Choi KH 2001~2002年在北京所作的调查[5]和国外的情况[6,7]基本一致。说明武汉M***人群依然是艾滋病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的“桥梁人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3 调查中发现,只有8.3%的性病自报率,这一结果与和武汉“馨缘热线”核心成员进行小组访谈时了解得到的结果不一致。据武汉“馨缘热线”核心成员估计,该人群中的性病发病率至少应高于40%。其差异估计是调查对象担心自己真实回答本问题会影响自己的形象而致。大部分调查对象在怀疑自己患性病时会选择综合医院和性病专科门诊就医。提示应进一步做好综合医院和性病专科门诊的规范化诊疗服务和HIV检测工作,并加强在这些地点的艾滋病防治的宣传工作。

3.4 调查显示,大部分调查对象在HIV传播途径知识和防护知识方面知晓得分很高,表明该人群对于HIV的基本知识有较高的知晓率。但调查同时显示,该人群又有着较高的危险,而且HIV传播途径知识和防护知识两方面知晓得分与调查对象在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比率没有关系(P0.05)。所以,在M***人群中存在明显的知行分离现象。如何使该人群对艾滋病的了解化为具体的防护措施,是我们下一步应该进行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3.5根据本次凋查的结果分析可以看出,M***人群中的低年龄(≤20岁)组,应该成为我们对该人群进行干预的重中之重。这组人群,年龄较低,64.0%为学生(高中生和大学生),同性活跃,同性较多,同时安全套使用率最低,所以该人群存在着很高的感染艾滋病风险。虽然该人群与同性发生的比率最低,但这主要应该与该人群还不须考虑与异性结婚等来逃避社会家庭对同性恋的歧视压力。一旦该人群进入社会,迫于社会家庭压力与异性结婚并发生异性时,就可能加速艾滋病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的扩散。

3.6 本次调查原设计为在所有M***活动场所,包括酒吧、浴室、广场、公园和公厕进行问卷调查。但在核心小组成员访谈和预调查中发现,光顾浴室、广场、公园和公厕的M***主要目的是寻找同性,因此拒绝填写问卷。最后,只能把问卷调查范围确定在酒吧。因此,如何在除同性恋酒吧之外的同性恋集聚地(浴室、广场、公园和公厕)对M***人群进行研究和干预,也是我们必须在以后的工作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北川,储全胜. 同与艾滋病[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320-322.

2 ***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国艾滋病中国专家组、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等. 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2004)[R],2004,11-14.

3 张北川,李秀芳,史同新,等.2001年1109例男男性接触者性病艾滋病高危行为监测与调查[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2,35:214-216.

4 Hightow LB,MacDonald PD,Pilcher CD,et al. The unexpected movement of the HIV epidemic in the Southeastern United States: transmiss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J\]. Journal of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s ,2005 Apr 15; 38(5): 531-7.

大学生异地恋调查报告篇(10)

1.引言

人对待恋爱婚姻问题的根本观点是婚恋观,婚恋观是爱情的过程及结果在自我价值观上的体现。个人的婚姻观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并在不同时期的个人婚姻是不同的。婚恋观是处在变化之中的,发展的社会,变化的婚恋观[1]。

婚恋观对个人而言直接影响其对婚恋对象的选择,以及其对以后婚姻家庭的责任义务的承担。婚恋态度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功等问题,继而影响未来的公民素质、社会的成长。大学时期是一个过渡时期,心理表现出大幅波动,她们对婚姻恋爱的认识是不稳定不成熟的。大学生婚恋观通过恋爱倾向、婚姻倾向等方面体现[2]。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起,国外对婚姻和爱情的研究开始了,到目前为止,这方面的钻研有很多。外国的大学生对大学时期的爱情表示了支持。Knox & Zusman的研究讲明恋爱在高校中很常见,83%的从未结过婚的大学生陈述其本人在与一个约会对象恋爱;其中有2/3的人认为爱情是很重要的,爱情是幸福婚姻的基础,如果没有爱情,那么他们即使结婚也会离婚的[3]。

外国学生比较期待积极的婚姻。Paige D Martin的文章表明年轻人对婚姻持消极态度的居多,并承诺婚姻是一辈子的责任[4]。Salts、Connie J等人研究发现,女生较男生对婚姻拥有更积极的态度[5]。

婚恋问题的研究在我国出现是比较迟的,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社会背景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在这几方面的研究是有局限的。从八十年代起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才逐步走上正轨,尤其是在进入社会主义市场后,开放思想的涌现,婚恋问题成了不可避开的领域,相关性的研究渐渐多了起来。有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在学校期间谈恋爱是很积极的,认为婚姻要以恋爱为基础,但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恋爱对象,更让人震惊的是大学生对多角恋居然保持宽容,由此可见对婚恋观持有现代气息的观念[6]。

研究发现,一个年轻人在生活中“父母,媒妁之言”的择偶方式是不适合的,选择听父母的逐年降低的观点的比例,说明年轻人有自己的坚持和想法[7]。

在婚姻的忠诚问题,学生的思想是比较传统的,女孩比男孩更传统的忠诚[8]。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只要他们之间有爱的存在就可以有性,他们彼此相爱,可以发生性关系,甚至有些学生在性别选择是追求生理满意度,把作为是不是真爱的标准,这是突破了传统的抉择观的。通过众多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婚恋观总体趋于开放。

2.研究方法

被试由渭南师范学院的女同学组成,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各55名,共计220人参与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00份。为使调查更广泛和具体,采用分层随机取样的方法。

问卷采用的是《大学生婚恋观问卷》,该问卷采纳内部一致性系数作为问卷信度的剖析指标,其内部一致系数在.5832~.8560,信度系数在可接受范围内。该问卷中各因子与其所属分测验的相关系数(0.302~0.772)明显高于它们与其他分测验的相关系数(0.006~0.360),本问卷的内部一致性效度较好。

采用不记名施测,在统一的指导语下进行,调查中,被试遇到不理解的问题可随时向主试方询问。填写告终,主试回收问卷,逐个查看,留下有效问卷。

将收集的问卷原始数据整理,并输入计算机,采利用spss1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女大学生婚恋观的年级差异

四个年级的学生婚恋观存在明显差异(p

3.2女大学生婚恋观在是否为独生子上的差异

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在是不是为独生子上无明显的差别,但在恋爱动机因子上却有显著的差异,为独生子的女大学生的得分高于不是独生子的女大学生,这表明是独生子的女大学生比不是独生子的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念更加开放,她们的爱情更具有目的性。

3.3女大学生婚恋观在年龄上的差异

女大学生婚恋观在婚姻自主观、行为观、婚姻价值观、婚姻角色观、抉择观这五个因子上存在显著的差别。

3.4女大学生婚恋观的是否与父母交流差异

父母是否与女大学生交流婚恋与问题与女大学生婚恋观无显著性差异。

3.5女大学生婚恋观的父母婚姻关系的差异

父母的婚姻关系与女大学生婚恋观无显著性差异。

3.6女大学生婚恋观在其居住地上的差异

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在居住地上差异不显著,但在婚姻忠诚观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在农村居住的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得分高于在城市居住的女大学生,这说明居住在农村的女大学生的婚恋观更传统。

4.讨论

由统计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存在主观性和可变性。现在的女大学生在婚恋观大体上的观点具有现代性,部分观点突破了传统观念。在我国的婚恋观发展中,后涌现出妇女***思潮,但这只表现在权力和平等方面;改革开放后,西方现代和开放的婚姻观点的冲击,使女大学生的思想发生了很多变化,大部分表现在婚姻自主、婚姻价值、婚姻角色、方面。现代女大学生拥有自我的追求和价值,不再表现出对婚姻的终身依靠和追求,在这个方面的转变的影响是积极的;但性观念的开放导致大学生中频繁发生未婚同居的事件,这种现象有违性道德并且大学生的心理还不够成熟,其造成的后果可能是个体无法承担的[9]。大学生的婚姻观与多种因素都有联系。居住在农村的大学生所在的社会环境较为单一,周围的人的观念比较传统,并且文化的传播速度不是很快,使得她们的婚恋观念偏向传统。

现在的生活节奏较快,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本来就少,而交流中的想法不一定是孩子真正的想法,多数孩子都觉得父母的思想观念过于传统,并且由于网络环境的影响,其与父母的交流状况并没有对她的婚恋观产生影响。现代人对婚姻的关注度下降了,包容度上升了,父母的婚姻关系会影响孩子的成长,但到了大学,她们已然有了自己的观点,因此父母的婚姻关系未对她们的婚恋观产生影响[10]。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很多,她们的成长环境比多子家庭的成长环境要孤独,可能家庭的溺爱造成她们一些性格上的偏差,对爱情的需要感比非独生子的人要更明确。

5.结语

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存在明显的年级和年龄差异,大一和大二的学生的婚恋观总体基本持平,以大二为转折点部分观念呈现出回归传统的态势。总观四个年级,高年级的女大学生比低年级的女大学生的婚恋观表现得更传统些。低年级学生更容易接受,她们不太赞同男高女低的观念。总体来看大部分女大学生在婚姻价值观上更提倡自主性和有经济基础的婚姻。

女大学生是否为独子对婚恋观的态度基本一致,在恋爱动机上存在明显差异。女大学生与父母交流、父母的婚姻关系对婚恋观并没有太大影响。

女大学生的居住地使她们的婚恋观存在不同,表现出城市大学生婚恋观开放和前卫。

参考文献:

[1]胡利人,徐盈,谭秋浩.低年级医学生婚恋观和性观念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6):698-701.

[2]方敏.大学生的婚恋家庭观[J].青年研究,1998(8):26-32.

[3]Brantley A,Knox D,& Zusman M E. When and why gender differences in saying “I love you”among college students[J].College Student Journal,2002,36(4):614-615.

[4]Paige D.Martin & Martin M.Adolescent premarital sexual activity cohabitation and attitudes toward marriage[J]-Adolescence,2001.36(143):601 -609.

[5]Salts,Connie J Seismore Melisa D, Lindholm,Byron W,Smith,Thomas. Attitudes toward marriage and premarital sexual activity of college freshmen[J].Adolescence,1994.29(116):775-779.

[6]郭霞.对大学生性观念及婚恋态度的调查与思考[N].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3(3):18-25.

[7]解英兰.浅论大学生婚姻观念发展趋势[N].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0(6):78-80.

大学生异地恋调查报告篇(11)

1前言

1.1研究背景及目的

同性恋是日益被社会关注的话题,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分子,他们对于同性恋的态度将对未来社会中同性恋者的生存处境构成影响。

在今天的中国高校,罕有专门讲述同性恋与性议题的专门课程。2011年5月28日,***了《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到各高校应该将心理健康课程设为必修课。而在“教学内容”中囊括了“性心理”的内容,从而使“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成为最有可能涉及同性恋议题的课程。

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高校心理健康课程设计与教学中有关同性恋的内容,对同性恋所持的态度,以及接受教学后的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

1.2文献综述

同性恋,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同性恋从成人人格与行为障碍的分类上删除[1]。2001年《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第三版)也正式规定不再把同性恋划为病态。然而,***认为,CCMD-3关于同性恋的新界定,并没有明显的减少社会大众对同性恋存在的偏见。大学生虽然作为高文化水平群体,但对同性恋的态度也是多样的[2]。2010年,刘予玲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外显态度是中性的,但其内隐态度是消极的[3]。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2008年张涵等人以自编信度、效度较高的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问卷为工具,采用整群抽样法从3所高校抽取在校大学生500人进行调查,得出3个结果:(1)理科大学生相对于文科大学生来说,对同性恋知识了解的更多,态度也更宽容;(2)关于对待同性恋的态度,不同性别、不同成长环境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3)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与其态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从张涵等人的研究可以发现,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正确认知有助于他们对同性恋采取更宽容的态度[4]。

张笑笑等人在2010年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对3所高校的540名文、理、工科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归因,可以从主观动机、负面经历和环境影响等7个方面去分析。在性别和学科两个维度上,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主要受情感和认知的影响,对同性恋的认识越全面,态度就越宽容,反之就越反感[5]。

李长谨等人2011年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进行同性恋态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在年级、专业和生源地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四学生、应用心理学专业以及来自城市的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更为积极[6]。

傅晓龙等人在2012年采用自编的“大连市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得出,在性别、专业、民族、环境等几个维度上,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识有显著差异。调查结果还发现,大学生在如何与同性恋者相处上还未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甚至部分大学生具有恐同倾向。调查结果显示60.4%的男性和46.7%的女性都不接受自己的孩子、家人或朋友是同性恋;如果有同性恋追求自己,11.6%的男生和4.0%的女生会怒骂追求者。可以看出,各因素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产生重要影响,大学生的同性恋认识和态度有待进一步提高[7]。

同一年,梁斌和亢旭东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与态度调查问卷”,对整群随机抽取的成都部分高校的176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同性恋者间是否存在真爱、能否保持稳定的关系、同性恋是否违背中国道德、同性恋是否是一种生活方式、能否接受同性恋的存在以及是否支持同性恋婚姻合法化等问题的回答,在认知态度上差异显著,均有统计学意义(P

如何使大学生对同性恋形成正确的认知,一些学者也做了相关的研究。

李丹认为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歧视态度需要通过有效的教学加以改变,并在这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实践。他在课前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调查并以此确定教学内容。在教学环节部分,李丹设计中包括两个小时的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以及130分钟的电影欣赏。通过学生角色扮演和课前课后问题的调查表明,本次教学实践比较明显地改变了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歧视态度[9]。

在前面提到的李长谨等人的研究中,研究者在进行定量调查的同时,还加入了同性恋健康教育,即向学生传授有关同性恋的知识,并发现,接受了同性恋健康教育的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更为客观[10]。

朱非等人在2012年对南京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同伴教育,并且在同伴教育前后分别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同伴教育有效地改变了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同伴教育前,在大学生群体中,10.7%认为大部分同性恋者是艾滋病患者,41.3%把同性恋者归为另类,43.8%把同性恋当做一种心理疾病;同伴教育后, 8.4%的大学生认为同性恋者是艾滋病患者,30.0%的大学生认为同性恋者是异类,以及28.4%的大学生认为同性恋是心理疾病,干预前和干预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官晴华在2012年通过因素分析法,分析出“接触认知”、“性开放度”和“道德认知”三项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形成的最关键的因素。控制这三个变量,就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控制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形成[12]。

我们可以看出,通过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同伴教育等措施,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接纳同性恋。但前提是传授同性恋知识的人群有正确的对同性恋的认知,才能传达正确的同性恋知识。本研究以北京市高校为例,从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老师有关同性恋知识的讲授内容入手,结合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调查问卷,来了解大学生从课堂上获取的知识量及对其态度的影响。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2.1质性研究

旁听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以性人权和社会性别视角分析他们的同性恋教学内容。具体实施方法是:选取北京市10所高校的心理健康课程,与这些高校的老师联系,询问他们心理健康课程中讲授同性恋内容的时间,然后前往听课,在听课过程中,判断他们讲授的关于同性恋的知识是否正确。

2.2定量研究

采取方便取样,在北京市所有大学中选取了10所大学,所有被试均来自这10所大学修《大学生心理健康》及相关课程中的学生。本研究按照是否专门讲授“同性恋”一讲为划分依据,把被试划分为两个群体:一个群体命名为“听了同性恋课程”的群体,即群体一;另一个群体命名为“没有听同性恋课程”的群体,即群体二。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77份问卷,回收率达到97.7%。群体二495人,群体一482人,剔除无效问卷7份。

2.3数据分析

对定量调查的有效数据采用SPSS20.0和Excel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合数据特征和研究目的,使用百分比、信度分析、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等研究方法。

对旁听课程进行质性分析。分析授课老师在讲课过程中,是否正确传达了同性恋知识;授课老师在传达知识过程中,无意识或有意识表达的对同性恋的态度;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的反应。结合问卷调查,分析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

通过问卷定量的统计,结合对高校课程质性的分析,可以对北京市各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中同性恋内容的总体情况做一个统计,结合听课和教案分析,对“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同性恋内容”做质性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等。

3质性研究结果

3.1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同性恋内容缺失

本研究采取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了10所大学。其中5所大学的心理健康课中专门把同性恋列为一讲;另5所大学的心理健康课没有将同性恋列为一讲,所以笔者旁听的是“恋爱与性心理”的内容。

研究发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同性恋内容缺失。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是大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性心理也是必修内容之一。然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老师在讲到恋爱与爱情时,大部分只介绍异性恋,同性之间的恋爱被授课老师忽略。即便有老师在讲恋爱时提到同性恋,也是避重就轻,一带而过。

3.2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老师同性恋知识欠缺

部分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即使有提及同性恋,由于老师自身知识的缺乏或自身对同性恋的态度问题,也给学生传达了错误的同性恋知识。例如,某位老师在提到同性恋时,这样叙述:“除了我们正常的恋爱,也存在着同性恋”。言谈中将同性恋归为“不正常”;还有一位老师在整个课程中就对同性恋做了一句点评:“同性恋属于第三性”,这更是令人匪夷所思。

3.3大学生渴望了解同性恋的知识

笔者接触的大学生群体,表现出对同性恋知识的高度关注。一次课上,授课老师让同学们把想了解的方面通过递纸条的方式告诉老师,其中很多同学问到同性恋的问题。

还有一次旁听中,当授课老师跟学生介绍笔者时,说笔者是做一项有关同性恋的问卷调查,学生顿时开始议论纷纷,笔者能够明显感到同学们的新奇。

由于该研究在设计问卷时,性别这一项包括“男”、“女”与“跨性别”,学生在填写问卷时,许多同学不明白跨性别指什么。

3.4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多元化

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也存在着极大的个体差异。除了授课老师的普及外,跟个人有很大关系。在本研究中,作者本人曾受邀在某个大学做了一讲有关“同性恋”的讲座。在讲课过程中,当提到“同性恋和异性恋一样吗”时,一部分同学举手表示赞同,还有很大一部分同学表示不赞同。在课程结束后,还有一名同学发邮件告诉笔者,由于,他完全不赞成同性恋。该学生是工科学生,他通过正反两方面推理证明,来告诉我同性恋是罪恶的。

在另一次旁听同性恋专题的课程时,在上课开始前,授课老师对全班同学做了一个粗略的调查,授课老师问同学们同性恋是否正常?70%的人中立,20%的人认为同性恋不正常,只有10%的人认为同性恋正常。在录入问卷时,一名同学在问卷后面专门写道“美国开放同性恋之法规,可能是限制普通大众人口数量之阴谋。即:限制大众人口,保证精英安全”,表现出对同性恋相关议题的无知。

4定量调查结果

4.1问卷的信度分析

问卷调查,采用SPSS进行处理,信度值如下:

可靠性统计量Cronbach’s Alpha项数0.64315

问卷信度为0.643。虽然信度略低,但由于该问卷只是此项研究中的一部分,已属于可接受的效度。

4.2不同专业对同性恋的态度

5分析与讨论

5.1年级对同性恋态度的影响

从问卷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不同年级被试对同性恋的态度存在着差异。大四学生在“比较接受同性恋”维度上所占比重为8.7%,大三学生在“比较接受同性恋”维度上所占比重为13.0%,在“比较不接受同性恋”维度上所占的比重为9.3%;大二学生在“比较接受同性恋”维度上所占比重为43.5%,在“比较不接受同性恋”维度上所占的比重为32.0%;大一学生在“比较接受同性恋”维度上所占的比重为34.8%,在“比较不接受同性恋”维度上所占的比重为58.8%。由此对比可以看出,大四学生相对于大一学生来说,对同性恋的接受度要高,即随着年纪的增长,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更友好。

本研究与彭玲等人(2009)研究一致,即在校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情况,不同生源地及年级之间的差异有统计意义。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获得有关同性恋的知识在不断地增长,更能接受与自己不同的事物,自身的态度更加包容。年龄的增加不仅使学生接触事物多样化,而且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够更加全面地分析。因此,年级越高,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越友好。

5.2出生地对同性恋态度的影响

出生地的不同,对同性恋的态度之间也存在着差异。由表4可以看出,来自大城市的被试,比来自乡镇的被试,对同性恋的接受度更高;来自乡镇的被试,比来自农村的被试,对同性恋的接受度高。即就城乡差异而言,人们对同性恋的态度明显会受成长环境的影响,与其他学者对同性恋成因的研究相似[14、16]。出生地不同,所接受的教育质量也不同。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从小接受比较高质量的教育文化。而在农村,信息比较封闭,学校老师质量也不高,家长思想也比较保守,从小给孩子灌输的思想就比较保守。对于同性恋,有些农村来的孩子,到了大学都不知道同性恋指什么,更不用说对同性恋的态度了。

5.3性别对同性恋态度的影响

性别也影响着被试对同性恋的态度。由表3可以看出,对比“比较接受同性恋”和“比较不接受同性恋”两个维度上被试所占的比重可以发现,相对于“比较接受同性恋”,女性在“比较不接受同性恋”维度上比重有所下降,男性和跨性别比重却有所增加。由此对比可以发现,女性比男性对同性恋的态度更友好。这跟吕少博的研究结果相似,即男女被试之间对同性恋的态度差异显著,相对于女性,男性对同性恋有着更为消极的态度。在该问卷中,没有详细分出对女同性恋和男同性恋的态度。而且该研究显示,在“同性恋者更容易是艾滋病毒携带者”这一项目上,跨性别被试相对于男性和女性,均值更大,也就是说,跨性别被试更认为同性恋者更容易是艾滋病毒携带者,跨性别者对同性恋的态度并不算友好,这与一般的常识有所不同,按照常识来说,跨性别者作为性少数群体,本应该对同性恋持更加包容的态度。笔者分析,这跟跨性别被试的人数少有关系,本次调查中,跨性别者只有8人,而本次调查共发放了1000份问卷,所以这8名跨性别者应该对所有跨性别者没有代表性。他们的态度应该不能代表所有跨性别者对同性恋的态度。“同性恋太多,会引起社会不稳定”这一项上,男性、女性、跨性别被试的均值都在3以上,即大多数被试都认为同性恋太多,会引起社会不稳定。可以看出,虽然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有所改善,但是在他们内心深处,还是有着极深的“恐同症”,他们担心对同性恋持普遍宽容态度会引起整个社会的不稳定,担心社会对同性恋的普遍接纳会使更多的人成为同性恋。这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对同性恋知识的缺乏,同性恋并不会因为社会宽容而人数增加,成为社会的主流群体。

5.4不同专业对同性恋态度的影响

不同专业也影响着被试对同性恋的态度。在“比较接受同性恋”维度上,文科、理科和工科所占的比重分别为20.3%、29.0%和50.7%;在“比较不接受同性恋”维度上,文科、理科和工科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7.7%、33.3%和49.0%。由此对比可以看出,相对于“比较接受同性恋”维度,在“比较不接受同性恋”维度上,文科和工科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文科所占比重减少更多,理科所占的比重有所上升。由此可以看出,文科被试,对同性恋的态度相对比较友好。

这与吕少博和林荔的研究结果不同,吕少博的研究得出,生物学专业的学生比心理学、中文、外语、经济专业的学生对同性恋者持有更为消极的态度,其他专业之间差异不显著。林荔等人(2011)研究认为,文科学生接触社会的面相对较广外,不同专业(文、理工)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态度方面总体上不存在较大差异[13]。本研究整体上显示,理科和工科的学生比文科学生对同性恋持更多的积极态度。笔者分析,这是前述的研究均是针对未进行过同性恋相关知识教育的学生进行的,而本研究中,10所调查院校中有6所是理工科院校,而且全都进行了同性恋知识的教学。虽然有些教学内容存在不足,但“谈到”本身便足以使人们对被污名的群体采取“平常”的态度,从而消解污名与歧视。专业对于同性恋态度的影响,远不如是否接受了正确教育的影响更大,这也提示我们,进行正确的同性恋知识的教育,将极大推进大学生观念的改变。

5.5接受同性恋知识和没有接受同性恋知识群体间在各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接受了同性恋知识的学生,对在问卷调查上显示的是对同性恋态度更友好,即授课老师在正确传达了同性恋知识时,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会提高。部分学生由从未听说过到了解,部分学生由了解到理解。结合笔者在旁听课程中分析,授课老师总体上传达的同性恋知识时积极向上的,不存在明显的歧视和诋毁。只是在细节表达方面,如“一般人”、“正常人”等用词方面,可以看出部分授课老师仍然认为同性恋是不正常。学生听授课老师介绍同性恋后,除了部分由于或其他某些根深蒂固的原因,多数对同性恋的态度都会有所转变。

5.6学习同性恋知识之前和之后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相关分析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学习同性恋知识之前和之后,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存在着正相关。授课之前对同性恋态度不甚友好的学生,在听课之后也会明显变得友好;在老师没有讲同性恋内容之前,对同性恋持友好的态度,那么在老师讲同性恋之后对同性恋的态度,绝大多数仍然是友好的。在现在网络媒体等迅猛发展的时代,课堂教学并不能成为传达知识的唯一途径,学生会在其他方面获得知识,进而影响到自己对待事物的态度。这就需要其他传播途径,如互联网、电视、报纸等,在传播知识时,不能只是为了吸人眼球,更重要的是传达知识的正确性。当然,对于学生这一群体,课堂教学仍然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

6总结与展望

本次研究发现,虽然曾经有许多调查同性恋态度的研究,也有许多如何提高对同性恋认知的研究,但大学生这一群体,对同性恋的态度,仍然不是全部接纳。即使对同性恋友好的学生,一些人也仍然有所保留。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受到年龄、性别、出生地和专业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学生从课堂外获得知识媒介的影响。

教师作为传达知识的中介,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教师对同性恋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本研究发现,部分教师仍然把同性恋看成是病态的。还有部分老师,虽然表面声称平等对待同性恋,但仍然会在授课过程中暴露出其对同性恋的不完全了解,甚至偏见。这跟老师的年龄、阅历和所接触的群体有关系。年龄较大的资深教师,由于所处时代的限制,接触到的同性恋知识都是把同性恋作为病态来看的,即使在2001年中国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标准当中去掉之后,一些心理学界的人士也难以真正改变观念。在旁听课程中,明显可以感受到,专门从事性与性别研究的教师,由于他们接触到不同的性少数群体,他们能够真正理解和平等对待这些性少数群体,尊重他们的权益,所以他们会站在性少数群体的视角来传达知识,而其他老师,即使是心理健康课老师,由于平常接触性少数群体的相对较少,知识和认识也相对较浅。

由此可见,加强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任课老师的同性恋及其它性多元知识教育,对于端正大学生的同性恋态度,促进社会的和谐,包括促进同性恋学生的心理健康,都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方刚.方刚观点.台湾:万有出版社,2011:270.

[2]方刚主编.性别多元:理论与实务研究.台湾:万有出版社,2012:655-666.

[3]刘予玲.异性恋大学生对同性恋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及其干预.郑州:郑州大学,2010.

[4]张涵,孙婷婷,王鹏.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调查.中国性科学,2008,17(9):9-12.

[5]张笑笑,杨晓莉,张奇.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归因及态度的调查研究.教育科学,2010,26(2):71-73.

[6]李长谨,韩秋玲,杨漫欣.大学生同性恋态度的调查研究.武汉:心理学与社会和谐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313-316.

[7]傅晓龙,苏宁穆其尔.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调查及实质研究.中国性科学,2012,21(1):22-28.

[8]梁斌,亢旭东.成都高校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中国学校卫生,2012,33(2):211-212.

[9]李丹.改变大学生对同性恋歧视态度的教学个案报告.中国性科学,2009,18(12):14-17.

[10]李长谨,韩秋玲,杨漫欣.大学生同性恋态度的调查研究.武汉:心理学与社会和谐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313-316.

[11]朱非,严娜.大学生同性恋反歧视同伴教育效果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12,33(4):400-402.

[12]官晴华.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形成的分析—以重庆高校为例.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10,10(6):6-10.

[13]彭玲,张继红,王小惠,等.某高校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调查.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9,6(2):58-60.

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优求知网 » 大学生异地恋调查报告大全

学习

街道经济统计工作总结大全

阅读(310)

本文为您介绍街道经济统计工作总结大全,内容包括街道经济统计工作总结,街道经济指标工作总结。第二阶段是街道经济的发展加速期。从1992年***南巡讲话后到2005年城郊工委撤销前,这期间,街道经济发展呈现出几个主要特征:一是个体私营经济发

学习

银行主出纳述职报告大全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银行主出纳述职报告大全,内容包括银行出纳述职报告简短精辟,出纳人员述职报告范文最新篇。2、依据现金收支单据编制收支日报、收入日报、收入月报及出纳帐,由会计员审核签名。3、清点库存现金(其中包括账面备用金、公寓备用

学习

保护措施大全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保护措施大全,内容包括保护措施范文,保护措施一览表。

学习

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大全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大全,内容包括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1500字怎么写,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1000字内容。[3]陈宇红,江光荣.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的编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王新刚,肖继新,马金锁.大学生就业状况和思想

学习

店长竞聘演讲稿大全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店长竞聘演讲稿大全,内容包括竞聘药店储备店长演讲稿,汽车销售店长竞聘演讲稿。1、注重销售,销售是门店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决不能松懈。要提高销售首先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类型门店经营品种的差异性进行品类分析、优化店内商品

学习

网络安全知识论文大全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网络安全知识论文大全,内容包括网络安全论文题目大全,关于网络安全的论文摘要。《网络安全》课程需要的理论知识范围较广,且与之相关的技术也繁多,该课程主要有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知识综合性强。《网络安全》是一门涵盖性非常

学习

幼儿园食堂管理大全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幼儿园食堂管理大全,内容包括幼儿园食堂管理表格大全,幼儿园食堂管理员一日工作流程。幼儿园食堂工作总结范文5篇幼儿园食堂年终工作总结幼儿园后勤食堂工作总结范文幼儿园食堂管理工作总结范文一本学年我园按照上级主管部

学习

大学就业论文大全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就业论文大全,内容包括大学就业论文2000字,大学就业论文目录。对到西部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学生,要颁发荣誉证书,并一次性提供一定金额的奖励,其户口可以按照本人意愿迁到工作地或生源所在地,免收档案管理费。若申请了

学习

管理课程总结大全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管理课程总结大全,内容包括管理课程心得总结成一句话概括,管理课程心得体会。作为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医药企业经营与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医药生产、医药批发、医药商品零售等企业的人员管理,其教学目标便是向医药企业输送

学习

环卫工作思路大全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环卫工作思路大全,内容包括环卫工作创新思路,环卫精细化管理思路及方法。=、西区公共绿地和新修道路绿化建设。按照规划设计高质量完成了怡水公园、创业大厦广场和顺兴、顺平、宁安路、桃源路、松江道、永兴路等路段的绿化

学习

六一活动总结大全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六一活动总结大全,内容包括六一活动总结幼儿园,六一儿童关爱活动总结。5月30日下午2:00—5:00开展了“福寿小学校园卡拉OK之星”演唱会——福寿小学2005年“六一”专题演唱会。孩子们利用舞台唱出了自己的心声,一个个小选手脱

学习

销售部月工作总结大全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销售部月工作总结大全,内容包括销售部月工作总结,销售部半年度工作总结ppt。4、要剪裁得体,详略适宜。材料有本质的,有现象的;有重要的,有次要的,写作时要去芜存精。总结中的问题要有主次、详略之分,该详的要详,该略的要略。二、一

学习

专业拔尖人才工作计划大全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专业拔尖人才工作计划大全,内容包括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总结,拔尖人才年度工作计划和目标任务。在高等教育正在向大众教育过渡的背景下,不同高校基于定位、目标、区域、办学层次的差异性,提出了各具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习

音乐基础知识大全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音乐基础知识大全,内容包括初级音乐基础知识培训,学音乐基础知识从零开始。我们发展学生音乐方面的才能,其目的不是要把音乐作为他们未来的职业,那是专门学校的任务。我们的任务是:全面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形成对艺术的才能。

学习

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大全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大全,内容包括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1500字怎么写,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1000字内容。[3]陈宇红,江光荣.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的编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王新刚,肖继新,马金锁.大学生就业状况和思想

学习

大学生艺术考察报告大全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艺术考察报告大全,内容包括大学生艺术考察心得体会,大学生艺术考察日记。艺术考察的目的是通过考察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学校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近生活

学习

大二个人总结大学生大全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大二个人总结大学生大全,内容包括大学生个人总结大二1000字,大二大学生个人小结怎么写。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不断加强自己的思想教育,只有持续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紧跟***的领导,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自己的贡献.以上仅是我对

学习

社区调查报告大全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社区调查报告大全,内容包括社区调查报告怎么写要范文,社区服务调查报告范文。1、设施建设年改扩建后的社区文化中心面积达8000余平方米,其中用于文化活动的面积达6000余平方米,设有***书馆、影剧院、评弹书场、排练厅、教室、

学习

验收调查报告大全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验收调查报告大全,内容包括验收申请报告范文,验收调查表汇报模板。省财***厅负责项目预决算管理。第二章立项与计划第五条省地调中心根据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项目建议书(建议书格式见附件),在组织专家对项目可行性

学习

大学生委工作总结大全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委工作总结大全,内容包括大学生年度工作总结通用10篇,大学生部门工作总结11篇。本学期本班的生活工作以实际多样的工作方式,充分挖掘大学生活的美好。也使得同学们的关系变的亲密无间,某些本来性格内向的同学也开朗了起

学习

大学生自我评价总结大全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自我评价总结大全,内容包括机电工程师个人总结与自我评价,大学***训自我评价总结100字。在大学四年期间,我严格要求自己、突破自己。大学的成绩名列前茅。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外,还不断的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来检验自身的能

学习

美食调查报告大全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美食调查报告大全,内容包括美食调查报告怎么提问,地方特色美食调查报告。1)任务分工:实施调查:全体成员记录:黄宁2)活动步骤(分六个阶段完成)阶段一(一周):前期准备阶段二(三天):调查报告计划书、调查问卷设计阶段三(三天):实施调查阶段四(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