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翻译篇(1)
主要写扁鹊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
这篇寓言故事耐人寻味,有着多元的寓意,从蔡桓公的身上,我们分析出:刚愎自用、太过固执就没有好的结果;还可以读出应该防微杜渐,把“毛病”扼杀在萌芽状态。否则,它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严重。
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的阅读教学要能够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四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基本达到要求,因此,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本文是古文翻译而来的这一特点,引入古文,让学生和古文来一次“亲密接触”,使学生体验到学古文的乐趣。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在学习生字词和阅读方面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所以生字词以自学为主。本篇寓言浅显易懂,学生在理解上不会有太大的障碍。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是学生体会人物心里的重要手段。教学中要突出道理,就要把二、三、四、五自然段作为重点,通过阅读,让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想法,读出人物心情、态度的变化。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并规范书写本课9个一类字,认读4个二类字,正确读写“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并能用关键词语把课文主要内容补充完整。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范读、分角色朗读,能说出人物的内心想法,读出扁鹊劝说时的诚恳耐心,读出蔡桓公态度的变化。
3.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从寓言中受到的启发,并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来谈一谈。
4.引入古文《扁鹊见蔡桓公》,体味文言之美,感受学古文的乐趣。
教学重点:自读自悟了解蔡桓公“讳疾忌医”的语言神情,体会人物的心理;反复地读扁鹊的解释,明白寓意。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主角,古文激趣
1、一位古人穿越时光隧道来到了我们身边(课件显示头像及名字),他就是――扁鹊(板书,学生书空并齐读)。
2、扁鹊究竟何许人也?让我们从这些成语里猜想一下。(自读)
课件显示:救死扶伤 药到病除 妙手回春 对症下药 起死回生 杏林春满
3、你们从这些成语里得到了关于扁鹊的什么信息?(说出依据)
4、这些成语都是对技术精湛、道德高尚的医生的高度赞美,而扁鹊恰恰就是这样一位名医。他是中医的鼻祖,创造了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他治愈了大家认为已经死去的虢国太子,被誉为神医。可有一天,扁鹊却捻着胡子摇着头说:“??臣是以无请也。”――是谁,得了什么病,居然让这位可以起死回生的神医束手无策呢?大家一定会在《扁鹊治病》里找到答案。(板书课题)
【设计意***:成语导入介绍主角,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丰富了学生的积累;用古文片段导入,能够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如果读完一遍,老师还没有叫停,就接着读第二遍、第三遍,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做出标记。
2.检查自读情况:认读生字、接读课文。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谁能用简单的几句话告诉我们,这个故事在讲什么?
4. 课件出示课文主要内容,学生自读,并按照要求依次写出生字词:biǎn qua cài
名医① 拜见② 桓公,几次指出他的病在皮肤、皮肉之间、
chán wai lǐ cǎi
③ ,劝他赶快***。但蔡桓公不予④ ,原本可以通过敷
tàn tān yào
⑤ 、扎针、⑥ 治愈的病深入骨髓,无药可医。
【设计意***:通过此项练习,学生可以巩固生字的掌握,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在此过程中,通过练习条中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简要叙述,学生也能学习到一定的概括方法。】
三、抓住“名医”,读悟感知
通过几个同学的叙述,我们对课文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是一则寓言故事,什么叫寓言,大家还记得吗?(学生答后评价)我们一起走进这则寓言,看看它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
1.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有一天,名医扁鹊去拜见蔡桓公。
理解“名医”:什么叫名医?(有名的医生)那么有名的老师叫──名师,有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叫──名嘴。
2.文章的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扁鹊是一位“名医”,可结果蔡桓公死了,扁鹊是否徒有虚名?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勾画出相关的语句。
【设计意***:构建大的阅读话题,能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进行思维训练、语言积累。学生围绕“名医”展开学习。交流时,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分板块进行教学,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3.学生交流汇报。预设:
(1).课件出示: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说:“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站了一会儿、小病、发展),说明他医术高明;
(2).病情的发展:课件依次出示: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皮肉之间会加深)
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对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肠胃更加严重)
又过了十来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老远望见、只看了几眼)――医术高明
(3). 扁鹊三次请求给蔡桓公治病。(医德高尚。)几次拜见都只是通过看就知道他的病情,一次又一次地主动要求给蔡桓公看病,不但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说明他确实是名医。
(4).课件出示: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解释病理,可以看出扁鹊是名医。
(5).最后蔡桓公确如扁鹊所说,因病而死,证明他是名医。
四、桓公之死,追根溯源
1.既然有这样一个名医为蔡桓公治病,为什么蔡桓公最后还会病死呢?默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与蔡桓公病死原因有关的句子。
2.交流探寻原因(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
(1)病的原因
师:蔡桓公的病经历了几个阶段?你从哪句话找到的?画下来。
课件出示:扁鹊解释道:“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所以我不再请求给他医治!”
①我们发现蔡桓公的病经历了4个阶段:皮肤发展到皮肉发展到肠胃深入骨髓,结果也是大不一样:能够治好可以治好还能治好只能等死
②把这几个词放回文章中,你想到了什么?(病从小处医)
③病从小处医。很多事情也是如此,你能举出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吗?
(2)人的原因:蔡桓公固执己见,傲慢
师过渡:是啊,小病不及时医治会成大病,生活也是如此,小的错误不及时改正会酿成大错。这时我们就应该从小处防范,努力杜绝事态的进一步发展,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防微杜渐(板书)。但是蔡桓公仅仅是死于生病吗?不是的。请你再读课文,找出描写蔡桓公的句子。
A.课件出示:蔡桓公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朗读。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请你们想象一下,蔡桓公说这句话的时候,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动作、神态?读出来。
【设计意***:语文课要上得有语文味,就应该立足文本,文本没有写蔡桓公说话的表情、动作、神态,而让学生在想象补充中了解蔡桓公对扁鹊的态度,则可达到语言文字训练与人文教学目标的和谐统一。】
B.课件出示: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医治没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不相信)
C.课件出示: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
句子写得很简单,你能不能用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蔡桓公生气时的样子?
D、课件出示: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扁鹊连忙退了出来。
从扁鹊“连忙”的动作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师:蔡桓公的固执己见和傲慢断送了自己的命啊!原来罪魁祸首竟是自己!
3.因为对扁鹊的不信任、不高兴、不理睬,蔡桓公一次又一次拒绝了扁鹊治病的请求,最后他后悔了吗?从哪个自然段看出来?
指名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你从什么地方看出蔡桓公相信他是一位名医了?(抓住“请”字理解蔡桓公的后悔。)
4.当蔡桓公要去请扁鹊治病的时候,已经过了医治疾病的最佳时机,扁鹊走了,病入膏肓、浑身疼痛的蔡桓公只能等死。此时此刻,蔡桓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临终之际,蔡桓公想起扁鹊的再三劝告, 。
交流。(师归纳:后悔莫及、百感交集、痛苦不堪、防微杜渐、讳疾忌医)
【设计意***:课堂练笔要紧紧围绕文本进行。这个环节的设计,围绕“蔡桓公的懊恼”展开,在学生的写作中,自然而然会把寓言故事的寓意包含在内,突破了教学难点,融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为一体,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升了语文素养。】
【设计意***:寓言故事中最能带给我们启发的无疑是蔡桓公,他的所作所为对如今的学生来说有着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将课文的重点放在研讨“桓公之死”这一问题上,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固执己见、傲慢??带来的严重后果,这样直观地感受,学生一目了然,带来的冲击会更大。】
五、理解寓意,初识古文
1.寓言中出现了两个主人公,怎样评价他们(选择一个说即可)?
2.读了这则寓言后,你可以明白怎样的道理(可以从扁鹊、蔡桓公两个方面入手,只要说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
3.初识古文:通过这个寓言的学习,我们明白了很多道理,变得比半个小时前更聪明了。这则寓言出自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韩非所著的《韩非子》。这样生动的一个寓言故事,课文用了436个字来写,而韩非仅仅用了198个字就讲清楚了。今天我们就来读读原文的第一段(课件出示):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jiàn),扁鹊曰:“君有疾在腠(còu)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hào)治不病以为功。”
师:能读得懂吗?我来读原文中的句子,你能不能找到课文中相关的语句呢?
学生自由诵读古文,体验感悟。
扁鹊见蔡桓公翻译篇(2)
首先,扁鹊前三次见蔡桓公,并未进一步解释病因,没有说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当时蔡桓公也没有痛苦之感,他凭什么相信扁鹊?又怎么能随意相信呢?
其次,扁鹊最后一次见蔡桓公,转身就跑。他没有当面向蔡桓公解释病状,更没有尽力想办法说服桓公,只和仆人简单地说了几句,这是他疏忽了,还是胆小怕事呢?
最后,蔡桓公病入膏肓,而扁鹊逃出秦国。此举虽然可以理解,但在我看来,未免有负于医生救死扶伤的天职。在病人最需要的时候逃走,是医生的本分吗?就算蔡桓公的病不能治愈,他也应该尽最大努力去医治,哪怕是减轻病人的痛苦。拿今天的医院来说,任何一个医生都应当尽力挽救绝症患者的生命,而绝对没有未治先逃的道理的。
341000江西省赣县第二中学初三(6)班 指导老师封义珑
令人担心的“愤青” 张云帆
假期里偶读一本书,名曰《愤青时代》,书的文笔好坏、情节精彩与否另当别论,书中讲述的几个故事却让我不得不牺牲掉自己的好脾气,着实地愤怒了一回。
“愤青”,据我所知就是“愤怒青年”的意思。我今年16岁,按年龄应该达到了青年的标准。我景仰鲁迅先生,也乐意去做个“愤青”。我认为人既然活着,就应该像大侠郭靖那样去竭尽一生地“为国为民”,做一个有益国家的人,对目光所及的形形的丑与恶,也应该敢于“横眉冷对”,哪怕招致“千夫所指”。但是有些“愤青”我无法理解。
《愤》封皮上的宣传语写着“韩寒出道的年龄+周星驰的无厘头大话+王小波的人文关怀”,通读之后却感到,无厘头的大话是不少,摆得上台面的人文关怀却少见得很,譬如“人们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那我们黑道就算是第二光辉的职业了……”如此调侃,我不能接受。真正的幽默绝不是美丑不辨、是非混淆。
《愤》书开篇之作《宠儿》中,主人公从小便是一个不务正业的另类角色,从技校毕业后更变成一个终日靠收取“保护费”为生的混混,整篇小说中对黑道的描写刻画无不淋漓尽致。如果说《宠儿》触犯的尚是文坛“治安管理条例”的话,第二篇《RPG杨家将》借一个大学历史系毕业生之口,将以杨六郎为代表的杨家忠烈贬低为欺行霸市的东京一霸,第三篇《乱世岳飞》将“精忠报国”的岳武穆刻画成郓州的黑道老大,就实在该以“***罪”论处了。
回想起一两年前,上《纪念白求恩》一课,老师发起课堂讨论时,有的同学说:“白求恩只是做了他应该做的事情。他的本职是一名医生,就算日本兵负了伤,他也一样会去救死扶伤的。”如此淡漠的是非观,实在令人震惊!我忍不住想问他:“今后你要是当了医生,哪天外敌入侵,你也帮敌人‘救死扶伤’吗?”但愿我对如此“愤青”的担心不是瞎操心。
030000山西省太原市三十四中初三(104)班
假如没有唐僧
缪佳
闲来无事,翻看《西游记》解闷,翻着翻着,脑海里突然出现个怪想法――假如没有唐僧,会怎样呢?
《西游记》整整一百回,总结起来不过两个字――取经。这么简单的事,竟弄得曲曲折折,受尽九九八十一难,历时14年,取回的还是一部“残经”。
其实,孙悟空一个跟头能飞到雷音寺,八戒、沙僧虽然笨了点,也能腾云驾雾。若派他们去,即可速去速回。可是,如来佛祖和观音菩萨,偏要成立个取经班子,跋山涉水的,多麻烦。
唐僧这人,有没有本事,我们且不管。可他不辨美丑,不分人妖。你打了真妖,不但无功,反而有罪,他念起紧箍咒,疼得你死去活来;翻脸不认人,把你赶回老家去……假如没有唐僧,可以省去多少烦恼,减去多少曲折,节省多少金子般珍贵的时间?不过也怨不得唐僧,他就这水平,没办法。主要责任恐怕在如来佛和观音菩萨身上,是他们用人不当。
我觉得,倒不如放手让孙悟空去取经,快去快回,将经文交给唐僧,由他翻译。这样一则免得唐僧碍手碍脚,耽误旁人的功夫;二则也发挥了唐僧的特长和优势。生活中如果少一点“唐僧”,我觉得蛮好。
410300湖南省浏阳市浏阳河中学星河文学社24班指导老师李春华
扁鹊见蔡桓公翻译篇(3)
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可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十则》)
④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3)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③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④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性,不译。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
③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作动词
可译为“到”、“往”。如: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二、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③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
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③敏而好学。(《<论语>十则》)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
③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
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
②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黄生借书说》)
三、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②其一犬坐于前(《狼》)
③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二)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如: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四、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④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如: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④以我酌油知之。(《卖油翁》)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
①屠惧,投以骨(《狼》)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4、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出师表》)
⑤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⑥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
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
五、于
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
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
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如:“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如:
①苛***猛于虎也 (《捕蛇者说》)
②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如: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六、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扁鹊见蔡桓公翻译篇(4)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有三项:
1.“信”。指译文准确无误,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意思翻译出来。
2.“达”。指译文通顺畅达,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文通句顺,没有语病。
3.“雅”。指译文优美自然,生动形象,完美地表现原文的写作风格。
对于中学生而言,关键是要做到“信”和“达”。
中考翻译文言文还要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字字落实,准确翻译,恰当转换古今句式,巧妙处理古代修辞,译出原文的语气和风格特点。
备考策略
1.通读六本教材
文言文的学习必须“以教材为本”,舍弃教材单纯训练是舍本逐末的做法。考生通读教材,要达到三个标准:一是正确朗读,二是正确理解句意,三是会解释重点词语。对初中1册到6册文言文课文的学习,都达到了这个目标,就能为“理解并翻译文言文”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2.掌握六种方法
①抄录法。文言文中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以照原文抄录。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画线部分的“滕子京”(人名)“巴陵郡”(地名),翻译时都应该照抄。
译文:滕子京被降职远调到巴陵郡(做太守)。
②添加法。文言文中的省略部分,翻译时要添加,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例: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画线部分承前省略了主语“草木”,也省略了介词宾语“之”。
画线部分译为:碰到草木,(草木)都(被毒)枯死,(如果)拿(它的毒牙)咬了人,没有(能够)抵挡它的。
③调整法。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词语排列顺序和现代汉语不同,在翻译时要调整译文的语序。
例: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该将“地”调整到“有余”之前,将“民”调整到“不足”之前。
译为: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多余,而在人数方面还不够多。
④删除法。文言文中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无实际意义,或者同义结构中词义完全相同的词语中的一个可以删除不译。
例: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
画线部分的“之”是个助词,没有实际意义,可不译。
译为:停止耕作,到田埂上去(休息),因失望而叹息了好一会儿,说:“如果(将来我)富贵了,不会忘记你的。”
⑤替换法。就是将文言词语替换成现代词语,这是翻译的关键,因为文言文中的许多单音节词都要替换成现代的双音节词。替换时要注意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例: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画线部分必须替换的文言词语有三个:“每”—常常,“时”—当时,“许”—同意。
画线部分译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但是)当时的人不赞成这种比法。
⑥对译法。就是按照原文的词语、词序和句式,逐字逐句地翻译。这是落实“直译为主”要求的基本手段。
例: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侯可传》)
句中的“可”“晨”“驰”“发”“椟”“出”“券”“归”“主”须替换成现代词语,然后按照语序对译成现代语句。
译为:侯可早晨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匣拿出田契归还给它的主人。
以上这些方法,在翻译文言句子时,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翻译文言句子时,应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用这些方法。
例题透视
例: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2006年河南省实验区中考卷)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试题材料出自教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解题时先要弄懂文句的大意,明白其结构上是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然后用“直译”的方式来翻译,要特别注意:“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受苦”;“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受劳累”。
答案: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的责任交给这个人,(就)一定先要使他的心志经受苦恼,使他的筋骨受劳累。
例: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语句。(2006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卷)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试题材料出自教材《岳阳楼记》,考查点涉及到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句子的语气等。解题时要在弄懂大意的基础上,突破考查点:“北”,方位名词作状语,译为“往北”;“南”,方位名词作状语,译为“往南”;“多会于此”,状语后置句,译为“多在这里聚会”;“得无……乎?”表示反问语气的固定句式。
答案:虽然如此,那么(这儿)往北可通巫峡,往南可到潇水湘水,降职远调的官员和诗人,大都在这里聚会,(他们)看了景物的心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失分会诊
从平时的训练和中招阅卷的情况来看,翻译文言文的失误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误译文言实词。
例: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画线部分误译为:这确实是处在危急和决定国家存亡的秋天啊!
“秋”的意思是“时刻”,这里译为“秋天”是错误的。
应译为:这确实是处在危急和决定国家存亡的时刻啊!
2.误译文言虚词。
例: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之解焉。(《冯道传》)
误译为:一会儿郭崇韬进来向世宗谢罪,因为冯道化解了与世宗的冲突。
“因”,介词,表凭借,意为“通过”。
应译为:一会儿郭崇韬进来向世宗谢罪,通过冯道化解了与世宗的冲突。
3.误用现代词语。
例:有陈苌者,候其得俸,常往称钱之美,月有获焉。(《阳城传》)
误译为:有个叫陈苌的人,探知(或“等候”)阳城领到了工资,常常前去称赞金钱的美好,每月总有所得。
“俸”即俸禄,指封建时代官员的薪水。“工资”:按期付给劳动者的报酬。二者虽有相似之处,时代感不同,内涵也不尽相同,不可用“工资”代替“俸禄”。
应译为:有个叫陈苌的人,探知(或“等候”)阳城领到了俸禄,常常前去称赞金钱的美好,每月总有所得。
4.不辨感情色彩。
例: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皇甫谧传》)
误译为:于是他不做官,沉湎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耽玩”,深深地爱好玩味,带有褒扬色彩,可译为“沉醉”(深深地处于某种美好的境界之中);“沉湎”是贬义词。
应译为:于是他不做官,沉醉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5.误译原句语气。
例: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将***岂有意乎?(《隆中对》)
画线部分误译为:你难道也有(占有它的)意思吗?
根据上文“此殆天所以资将***”,下文应该是推测的语气,这里译为反问语气是错误的。
应译为:您恐怕也有(占有它的)意思吧?
6.不懂修辞。
例: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画线部分误译为:一旦山陵倒塌,长安君将凭什么在赵国存在呢?
应译为:(如果)有一天太后晏驾了,长安君将凭什么在赵国存在呢?
考生做文言文翻译题时,不妨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检查,看看自己的译文是否正确。
专项训练
1.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③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扁鹊见蔡桓公》)
④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
答案:
①温习旧知识就能够领悟到新的知识,(这样)便可以做老师了。
②选择他们好的方面来学习它,(发现)他们不好的方面就克服它。
③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桓公也就死掉了。
④宾客们无不被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挽袖露臂,两腿打颤,差点儿要抢先逃命!
2.翻译下列文言句子,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①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冯婉贞》)
②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答案:①西洋人擅长***炮而不善于武术短打。
②情愿为此去买鞍马,从这以后(女扮男装)替父亲出征。
③顺着潭向西南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现时隐。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夫猫也?”
①是非若所知也。
②若之何去夫猫也?
答案:①这不是你所知道的。②为什么要把它赶走呢?
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欧阳公事迹》)
①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②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答案:①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②以至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扁鹊见蔡桓公翻译篇(5)
【中***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
0098-01
文言文在语文学科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文言文学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然而,很多学生对文言文没有兴趣,甚至害怕学习文言文。原因之一在于教师过于强调文言文的工具性,在教学中过于侧重语言文字方面的教学,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讲解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文言文常识,翻译字句等。我们必须反思文言文教学现状,在重视文言文工具性的同时,也要看到文言文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应多从人文性角度去教学,彰显文言文的人文价值。
一、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只有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才会正确分析和认识文言文作品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例如,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完美的生活景象。在桃花源,人们生活幸福,相互关爱,互相尊重,一起劳作。有的学生在阅读这篇文章时,会质疑作者在文中所描绘的社会形态,认为这样的社会是不存在的。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的生平与时代背景,思考作者为什么会创作出这样一个桃花源,进而让学生明白桃花源是作者虚构出来的理想社会,旨在表达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满,寄托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这样进行教学,便使学生了解了陶渊明的思想情感,凸显了文言文的人文性。
二、赏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
教材中的文言文往往描写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如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木兰诗》中的花木兰具有坚强勇敢、孝顺、尊老爱幼的特点;八年级上册《曹刿论战》中的曹刿是一个爱国、深谋远虑、细心谨慎的人;七年级上册《陌上桑》中的罗敷是一个能言善道、勤劳美丽、不畏权贵的妇女……这些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充满人文气息和人格魅力,通过学习这些文章,学生可以从中理解古人的精神品质和理想追求。因此,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要注重引导学生赏析文本中的艺术形象,如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把握人物的品质和个性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在教学语文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扁鹊见蔡桓公》一文时,教师应把握扁鹊的人物特点,围绕扁鹊的故事进行透彻的讲解,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人物形象,让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有所触动,从而更能理解其中蕴含的人文情感,帮助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此外,历史上关于神医扁鹊的史料故事有很多,如“扁鹊用针刺法救了将要下葬的虢国太子”“扁鹊投石”“扁鹊拜师”“魏文王求教扁鹊”等,教师完全可以将这些历史故事引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从多角度呈现出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使学生对扁鹊的认识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更好地理解扁鹊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扁鹊见蔡桓公翻译篇(6)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 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性,不译。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者
(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其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署,恐前后受其敌(《狼》)
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如: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上枢密韩太尉书》)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③以勉其学者也(《墨池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狼》)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三)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
焉
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3.代词,相当于“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4.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如:①不复出焉(《桃花源记》)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③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判论战》)
虽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如: ①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然
(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①父利其然也(《伤仲永》)②谓为信然。(《隆中对》) ③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②然志犹未已。(《隆中对》)
(三)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如:①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墨池记》)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
“好像……似的”。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乃
(一)作副词。有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如: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三则》)
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用于判断动中,相当于“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二)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如:①乃入吴寻二陆。(《周处》)②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三)作代词,译为“你、你的”。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于
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如:“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为
“为”作为 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如: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此人——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表示被动,译作“被”。如:梅花为寒气所勒(《西湖游记二则》)
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如: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扁鹊见蔡桓公翻译篇(7)
文言文是我国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也是我们了解历史的一扇窗口。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文言文教学往往成为初中语文老师的教学难点。因此学生所使用的白话文的文法、句法,都与文言文的表达方式相处甚远。为了提高学生在中考语文测试中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本文从中考文言文试题类型出发,分析行之有效的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及技巧。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掌握中考文言文考什么
很多学生在中考语文试卷中,最畏惧的就是文言文的测试内容,由于对文言文的字、词、句掌握不够,导致对文言文语篇理解的障碍。因此,要提高初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就得有针对性地从试题结构出发,了解中考语文测试中到底考哪些知识点。
1.理解重点实词的含义。对文言实词的考查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一些较特别的词的用法,如通假字、典型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性活用等现象;其次是一些虽不特殊却很重要的实词,如在现代汉语中仍有生命力、仍在使用的实词和书下注释中的实词。
2.句子翻译。这是文言考查的必备项目,注意以下总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的步骤:解词、串意、顺意。具体办法:增(增补省略部分)、删(无意义的虚词不译)、留(古今相同的词保留不变)、调(与现代汉语习惯不同的句子采用意译或调整语序),有关内容下文将做详细的分析介绍。
3.归纳要点,概括中心,分析作者观点态度。
这里所要考查考生对文言文语段及文章的整体理解及感知。
4.挖掘文段的现实意义和具有文化底蕴的名句。这一考点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式、语篇掌握是否充分,体现“反思”及“应用”的特点,是综合性较强而又是中考必备的考试项目。
二、有的放矢――提高初中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水平的有效方法
1.第一关――通假字。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要做好文言文阅读理解的题目,就得从最基础的“字”出发。在古汉语中,常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些通用的别字,这种现象称为“通假”,所使用的字称为“通假字”。通假字也称“通借字”。比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惠”原本应当是“慧”。
为什么要说这是通假现象呢?因为在原句中,“惠”应当作“聪明”解,而“惠”本身却是“仁爱”的意思,这就错把“慧”写成“惠”了。通假字实际上就是别字现象,古人把已有的正字写成别字,或是本无这个正字,只得借用别字来代替。
还有一些在某一种意义上先后产生的形体不同的字称作古今字,其中有增加义符产生区别他字的,如“直”和“值”、“莫”和“暮”、“取”和“娶”(前一字是古字,后一字是今字);也有更换义符的,如“被”和“披”、“说”和“悦”;还有更换声符的,如“景”和“影”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这一类型的通假字加以归类与总结,从而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通过字音、字形、字义来识别通假字的意思。
2.第二关――词类问题。中考语文测试中,考划词类问题的,主要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动用法和被动用法以及文言虚词的运用,以下就以在中考试题中经常考到的“而”这一连词,表示的不同关系做一些总结:
(1)表示递进关系,可以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例如: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2)表示承接关系,一般可以译作“就”“接着”,也可以不译,例如:
①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
(3)表示转折关系,可以译作“但是”“可是”“却”,例如:
①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
②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
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④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
(4)表示修饰关系,可以译为“地”“着”,或不译,例如: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5)表示并列关系,一般来说是不译的,有时可译为“又”,例如: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3.第三关――句式问题。文言句式一般可以分为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和倒装句这四大类,以下针对倒装句式进行详细探讨。
倒装句也称倒置句,是作者为了达到强调的目的而有意把句子移位的一种句式,如刘禹锡《陋室铭》:“孔子曰:何陋之有?”按正常的句子排列应为“有何陋?”再如《愚公移山》中的“甚矣,汝之不惠”。
像常见的谓语前置句,就是把谓语放在主语之前,有明显的强调意味。“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又如宾语前置句:“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没有这样的人,我与谁一起呢?
扁鹊见蔡桓公翻译篇(8)
正确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异,须注意正确区别单音词,切不可把两个单音词误为双音复合词。古代诗文以单音词为主,但古文当中又有很多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复合词。我们同学常犯的毛病,就是用现代词的复合词去理解它,从而导致译文的失败。如陶渊明《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是妻子,“子”是孩子,而不是今义所说的“配偶”的“妻子”。
像这样的词很多,如:
①地方数千里(《赤壁之战》)――“地方”解释为土地方圆。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赤壁之战》)――“其实”,解释为他实际上。
③晋于是始墨(《之战》)――“于是”,解释为从此。
④至于成立。(《陈情表》)――“成立”,解释为成人自立。
⑤形容枯槁。(《屈原列传》)――“形容”解释为形体容貌。
⑥思厥先祖父。(《六国论》)――“祖父”解释为祖辈和父辈。
⑦可谓智力孤危。(《六国论》)――“智力”解释为智慧力量。
因此,在翻译古文时必须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切勿望文生义,以今训古。
二.切勿将偏义词等量齐观
偏义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对或相近的语素构成的复合词,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如《鸿门宴》:“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偏义于“入”。其义是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像这样的词也有很多,如:
①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异同”只有“异”的意义。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国家”只有“国”的意义。
③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存亡”只有“亡”的意义。
④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远近”只有“远”的意义。
⑤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作息”只有“作”的意义。
⑥便可白公姥。(《孔雀东南飞》)――“公姥”只有“姥”的意义。
因此,翻译古文时应特别注意这些偏义复词,以提高翻译的准确度。
三.应熟悉用字的通假现象
在翻译古文时,我们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句子里的某个字,从意义上讲,不管本义或引申义都讲不通,但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看到它跟另一个意义可以讲得通的字相同或相近。这就是通假字。
通假字的由来是:本来有一个字,古文章的人,或抄收的人为了省事,或者由于笔误(也就是写别字)和方言习惯写法,用一个与之音同或音近或形近的字来代替。相传下来就是我们今天所认定的通假字。
通假字的情况大致有二种:
第一种是语音通假
1.所通字与原字的声母相同的通假字。如:
①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论积贮疏》――“亡”通“无”。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2.所通字与原字韵母相同的通假字。如:
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fǒu)?(《廉颇蔺相如列传》)――“不”通“否”
②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③汝识之乎?(《石钟山记》)――“识”通“志”。
④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景”通“影”。
3.所通字与原字的声母、韵母完全相同的通假字。如:
①而心尚未寤也。(《史记・李斯列传》)――“寤”通“悟”。
②吏遂断颠颉(人名)之脊以殉。(《商君书・赏弄》)――“殉”通“徇”。
4.有一些通假字的古音相同或相近。如:
公何不蚤告我!(《史记・秦始皇本纪》)――“蚤”通“早”。
秦倦而归,失心罢。(《战国策・赵策》)――“罢”通“疲”。
第二种是形近通假。如:
①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盖”通“盍”。
②堕***实而长寇仇。(《之战》)――“堕”通“隳”
③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被”通“披”
扁鹊见蔡桓公翻译篇(9)
1、“之”字的用法
(1)用作指示代词。如《左传》:“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中的前一个“之”指代处所,是“那里”的意思、后一个“之”指代人,是“他”的意思。又如《庄子?逍遥游》:“之二虫又何知?”中的“之”指代动物(蜩和鸴***),是“这”的意思。
(2)用作动词。“之”作动词,是“到、往、去”等的意思,如《史记?商君列传》中的“商君欲之他国。”的意思是“商鞅想要到别国去。”里面的“之”就是“到……去”的意思。又如《司马光?李愬雪夜入蔡州》中的“诸将请所之。”的意思是“各位将领请问(李愬)要去什么地方。”里面的“之”就是“去……”的意思。
(3)用作助词。“之”字比较复杂的用法就是用作助词。因为根据句式及语境的不同有不同的解释和作用。最常见的是用作结构助词,是“的”的意思。如《礼记》:“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中的“之”是“的”的意思。另外,“之”可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连接主语和谓语成一词组,取消句子***性,可不译。如《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中的“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只是连接主语“医”和谓语“治”成一词组,用来取消其句子***性。
2、“而”字的用法
(1)用作连词。“而”用作连词:可表承接关系,如《论语?为***》:“温故而知新”中的“而”是“就、然后、便”等的意思。可表转折关系,如《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中的“而”是“却”的意思。可表假设关系,如《徐珂?冯婉贞》:“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中的“而”是“如果”的意思。还可表选择关系,和“则”差不多,常同“非”前后呼应,表示非此即彼的选择关系,如《史记?张义列传》:“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两国发征,其势不两立。”里的“非秦而楚,非楚而秦”中的“而”为“不是……就是……”的意思。
(2)代词,对称代词。音义同“尔”,译为“你”。
如《战国策?赵策三》:“威王勃然怒曰:‘叱嗟!而母婢也。’”里的“而母婢也”中的“而”是“你”的意思。又如《史记?项羽本记》:“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里的“必欲烹而翁”中的“而”是“你”的意思。
(2)副词,“尚且、都”的意思。如《孟子?万章下》:“千乘之君,求与之友而不可得也。”中的“而”是“都”的意思。
3、“乎”字的用法。
(1)用作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呢”,如《史记?淮阴侯列传》:“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中的“乎”是“吗”的意思。又如《史记?平原君列传》:“赵亡则胜为虏,何为不忧乎!”中的“乎”是“呢”的意思。以及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如《史记?吴起传》:“美哉乎,山河之固!”中的“乎”是“啊”的意思。又如《孙子兵法?虚实》:“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中的“乎”是“呀”的意思。
(2)用作介词。和介词“于”的用法相似,所不同的是:“于”字及其宾语既可以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也可以放在其后,而“乎”字及其宾语只能放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乎”字常常介绍出处所、原因、或比较的对象等。可译为“在、于、比”等,如《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中的“乎”是“于”的意思。又如《宋史?岳飞传》:“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中的“乎”是“在于”的意思。
(3)作为词尾形容词、副词词尾。如《庄子?庖丁解牛》:“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中的“乎”表示“……地”的意思。又如《左传?襄公29 年》:“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中的“乎”表示“……的”的意思。
二、古汉语常用字释义的技巧
古汉语常用字的释义是有技巧的,简述如下:
1、通过古汉语实词的本意来分析词义。古汉语虽然与现代汉语的差别较大,但古汉语毕竟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故有些字意思是相同的。可根据某些实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来结合语境分析其在古汉语中的意思。如《贾谊?论积贮疏》:“犹可哀痛。”中“犹”是“还”的意思、“可”是“可以”的意思、“哀”是“悲哀伤心”的意思、“痛”是“痛苦”的意思。
扁鹊见蔡桓公翻译篇(10)
要想让初中学生学好古诗文,语文教师不仅要拥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正确、符合时代特点的教学原则、高效、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更要具备高尚的文言修养、文言品行。课堂上教师要表现出对课文内容相当精熟,基本能背诵课文,对古诗文中一些名人逸事、名篇名句能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得心应手。教师良好的展现能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学好古诗文的好处,顿生仰慕之情,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信心,鼓舞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二、温故知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如教学《三峡》一文时,我用地理知识中的长江三峡知识设计导入新课《三峡》。教学《岳阳楼记》一文时,用风景名胜中的“四大名楼”自然导入《岳阳楼记》。在教学《扁鹊见蔡桓公》一文时,用三个成语串连整篇课文的情节:是谁“病人膏育”?为什么“讳疾忌医”?又怎样“防微杜渐”?整堂课学生探索意识浓厚,积极发言、争相回答,把课堂交给学生,不但教学效果优秀,还温故知新,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三、引用故事情境,感染学生
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他们爱听故事,愿意置身故事情境想问题。教师进行教学时,针对教学内容,选择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导入新课,既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又能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如教师教学《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时,可先回想、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教师给学生详细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遭遇,让学生在特定的故事情境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从而生发学生的对古诗文的阅读兴趣。
四、改变教学手段,吟咏玩味古诗文
死记硬背不但不能让学生受到古诗文文化熏陶,反而会使学生产生了厌恶情绪,事与愿违,泯灭学生的灵性、兴趣;而吟咏玩味可以给学生带来快乐、愉悦的情趣,可以促使学生自己获取新知。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描述了寿镜吾先生吟咏玩味的情景:摇头晃脑,陶醉其中,以致于学生游戏起来而不知。可见,吟咏玩味是区别于为背古诗文而读的赏读,是为理解而读的品读。古人云,吟咏是一种由口入心、意会、品味的过程,韵味吟中得,兴趣吟中生。多吟,自会进入文中广阔深邃的精神世界,思想走向丰盈和深刻。因此,教学古诗文应该引导学生反复吟咏,品味课文语言的音韵美,感悟作品蕴涵的精神魅力,让人物形象驻入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美化学生人格。
扁鹊见蔡桓公翻译篇(11)
一、新课改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是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等来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而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则是传承民族文化,吸取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应定位在疏通文意,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上,通过文言文的学习,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中重翻译,忽视学生自我感悟能力的培养。
文言文教学既要注重文言词汇、句式的积累,又要注重文章结构内容、艺术形式的赏析。如果仅仅从字词句上作些肢解式的分释,把文质兼美的课文整体割裂成支离破碎的古汉语知识,学生成了笔记、背诵的机器,就毫无美感可言。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习惯于串讲的方式,读一句,讲一句,要求字字句句落实清楚,从字词到句子,再从句子到段落、篇章,从小到大,甚至课前就给学生翻译的本子。这种过分注重词句翻译的文言文教学法,仅重视理性分析的语言学习过程,只关注知识的掌握,不注重学习主体语言的规律。
2.脱离课本,过于重视艺术欣赏的传授。
另一方面,文言作品中的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的形成很有影响。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感,体味文中之情,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这本是无可厚非,但是有些教师脱离课本,大讲特讲其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学生虽听得很有兴趣,但是收获不大。
三、新课改中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创新
1.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的创新。
新课改中,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定位在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能自由阅读历代文献,作为学习和研究的工具。第二个层面是接受和继承文学遗产。第三个层次是了解现代文中的文言成分。因为处于起始阶段的初中,学生既无文言文积累,更谈不上文言文语感,因此教学重点应定位在通过诵读,培养语感,积累词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教师观念的创新和自身角色的转变。
(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和教学资源设备。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应是师生间和学生间互动,共同发展的一个过程。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做学生的引导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设备,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2)发挥课堂讨论的引导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讨论这一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课堂交流形式肯定会越来越多,作为课堂组织者、参与者、评价者的教师,在课堂讨论的组织过程中,首先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形成明确的教学目标,对讨论问题的价值有一个衡量标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评价、筛选,有意识地将一般问题引向深入,将旁逸问题引向课堂,从而保证师生研讨的问题明确且具有价值。讨论应该尽可能深入,在鼓励学生表述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同时,教师应在不挫伤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对问题进行筛选和导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有价值问题。
(3)教学中古今互动,学以致用。文言文教学要古今互动,学以致用。学生之所以经常误用成语典故,重要的原因是不知出处,不明意思。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注意迁移,多同现代汉语联系,不仅会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还会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
3.注重朗读,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
“读得熟,则不待其说,自晓其义也。故书不厌百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坡和朱熹等古人均强调诵读是符合认识规律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是这个意思。可见反复朗读,能够帮助领会文章要旨。大声朗读,口熟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教学中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逐步弄清其义,效果比教师指点还要好。
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优求知网 » 扁鹊见蔡桓公翻译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