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设计论文篇1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3G,the application of 3G has been into more and more application fields. This thesis described a design process for the system of image retrieval based on 3G mobile computing, and the design theory and technology can be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 of image retrieval.
关键词: 移动计算;***像检索;手机应用
Key words: mobile computing; image retrieval; application of mobile phone
中***分类号:S1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2-0203-02
1问题的提出
目前,基于ARM技术手持式文字检索系统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门的身份证移动检索系统中。但基于ARM技术手持式***像身份检索系统,目前在国内还很少见,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嵌入式芯片的能力有限,无法对数据量很大的***像进行处理和存储,另一方面也实时对***像信息进行的更新也不方便。但需要***像检索识别的行业比较多,如公安、海关、各类考试的考生身份识别等,一直期待有一种技术能比较方便的解决***像检索问题。本论文描述的就是一个基于3G移动云计算技术实现***像检索系统设计过程。
23G移动云计算技术的基本特点
目前,移动通信主要用途是用手机等掌上设备进行信息交流。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移动计算变得越来越重要,根据使用终端可分为可便携式电脑、PDA和手机这几种移动计算模式。便携式电脑移动计算性能最强,但携带方便性和电池续航能力远不及后两者;相对于手机来说,可携带方便性和电池续航能力是其主要优点,但其计算能力有限;因此移动计算在我国就大体走了两条路:计算能力强而通信能力和携带性较弱的可携带式电脑计算和通信能力和携带性很强而计算能力不足的手机计算。所以对于较为简单的移动计算来说,手机终端更是最为合适的设备,所以发展基于手机的移动计算是十分必要的。随着3G的普及,通信网络在慢速移动时可提供达2M的传输速率,考虑到手机本身的输入输出量有限,如果合理设计输入输出界面的话完全可以满足移动计算的要求[1]。
移动云计算主要有以下特点:①终端硬件及终端系统无关性:由于计算端在云端,所以对于终端本身的要求基本很低,甚至一些非智能终端都可以实现“移动计算”,需要的仅仅是一个类似java的跨系统平台。②数据分享便捷性:大量数据可在云器端存储的特性,数据分享会十分便捷,仅仅是一个数据指向的问题。③任务执行的高效性:受益于云器端的处理能力,如果输入输出界面设计合理,就可以通过终端直观的看到任务执行的结果[1]。
3基于3G移动云计算技术的***像检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移动去计算技术的***像检索系统的设计思想是“重服务端,轻终端”。将***像的存储、检索和处理放在云端,终端仅需要浏览器功能支持,同时要求终端能通过无线通信网络与云端保持通信,并满足一定的带宽要求。整个***像检索系统设计为三部份:手持式终端、管理端和服务器云端。在云端服务器通过平台、数据库、PHP搭建一个基于WAMP技术的WEB应用平台,该应用平台实现***像的存储、检索、管理和终端用户的ID及权限管理功能。管理端通过网络与服务器端连接,实现对***像数据的采集、预处理功能和将***像信息传输到服务器端。手持式终端通过WAP手机实现与互联网的连接,访问服务器端应用平台,实现***像的检索功能。系统拓扑***如***1所示:
3.1 系统硬件的设计终端设备:终端要求支持上网的WAP手机,最好是3G手机,更好的满足带宽要求。云端设备:按需求分析要求决定服务器集群数量和性能。管理终端:要***像数据采集点分布,PC机和相关***像采集、处理设备。
3.2 系统WEB应用软件的设计前端平台:为手机登录用户提供身份认证、多种***像检索方式和检索结果反馈功能。后端平台:为管理员提供***像上传、***像信息管理功能。
4系统应用案例
某高校按照基于3G移动云计算的***像检索系统设计原则,对学生考试身份***像检索系统进行了设计及应用。系统提供了按身份证号、学籍号、姓名等多种考生***像信息的检索方式。监考教师在监考中对考生身份有疑问时,可通过手机及时检索考生的***像身份信息及其它信息,有效地减少了代考等舞弊现象。从系统应用中可以得出结论,基于3G移动云计算的***像检索系统的设计比较简单、方便地解决身份***像检索问题。
5小结
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往需要复杂技术和大量成本来解决的问题,可以简便地用简单技术和低成本就加以解决。本论文所设计的基于移动云计算的***像检索系统就是一个较好的方案,可以简便的应用到公安、海关、教育等需要***像检索的部门。如果进一步采用相对成熟的***像识别技术与ARM技术结合来设计和生产***像识别终端设备代替手机终端,应用于海关、车站、码头等人口流动地,可自动、及时地对犯罪嫌疑人的行踪进行跟踪识别。
前端设计论文篇2
[关键词]机械密封 微变形 研究
中***分类号:T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4-0356-01
机械密封是机械设备防止泄漏、节约能源、控制环境污染的重要部件,广泛应用于机械、石油、化工、电力、轻工、船舶、宇航和原子能等工业的泵、压缩机、反应釜等设备,它对过程工业中的整台机器设备、整套装置乃至整个工厂的安全生产都有重大影响。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机械密封的工况逐渐提高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对机械密封的性能也要求更高,但在实际使用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机械密封失效。造成机械密封失效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之一是机械密封端面变形,因为变形后造成泄漏增大,磨损加剧,寿命缩短,严重影响了机械密封的使用效果。因此精确计算机械密封端面变形,研究影响变形的关键因素,探索减小变形的措施对提高机械密封性能和使用寿命及开发机械密封产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理论研究
随着机械密封技术向高压、高速、高温和大直径等方向发展,机械密封环的变形问题就尤为突出。导致变形的原因有两方面:机械和热。目前被普遍认同的端面变形形状为锥形。为尽量减小锥形变形,需要通过理论分析来了解并掌握其规律。目前变形理论主要有:圆环理论和壳体力矩理论。研究表明,影响变形的因素主要是力和温度。圆环理论在计算简单密封环形状时计算值与试验值比较一致,但在计算复杂密封环形状时计算值与试验值差别很大。Mayer为机械密封端面变形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2002年,洪先志等提出了应用壳体力矩理论求解密封环端面力变形,同时将环截面分成若干部分(矩形或三角形),考虑各部分结合处转角和位移的变形协调性,建立了四阶线性齐次微分方程和变形协调方程,可直接计算稍复杂截面形状的机械密封。研究表明,壳体力矩理论用于计算密封环端面变形是一种可靠、简便、有效的方法,运用此法能够得到密封环端面在外部挤压力作用下力变形较准确的值,从而将理论研究水平提升到较高层次。尽管机械密封端面变形的研究已有50多年,但由于其结构和性能涉及到流体流动、传热、力变形、热变形及其耦合,问题十分复杂,因而其理论还不完善,尚缺乏简洁而实用的设计理论。但进行简单的理论研究,有助于建立数学模型及清楚地认识密封环变形问题中各参数的物理意义。
2 数值模拟研究
近年来,随着计算软件的蓬勃发展,数值模拟成为研究机械密封端面变形的强有力手段。目前,数值模拟方法主要有边界元法和有限元法。1986年,Doust采用边界元法建立了机械密封变形计算模型,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并用试验对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发现实验值与计算值比较相符。但边界元法在处理边界时比有限元法复杂。
由于有限元法原理相对简单,且有限元方面的应用软件很多,如ANYSYS、ABAQUS、FEMLAB等,因此采用有限元法进行分析变形的研究较多,而且基于有限元软件平台求解机械密封变形已逐渐成为研究的主流。
在我国,陈铁鑫等采用FEM和边界元法相结合的等价有限元算法,计算了204型小弹簧平衡型大直径釜用接触式机械密封的变形,发现静环的轴向变形主要是由压力载荷引起的,动环端面的轴向变形主要由温升引起。王美华等采用三角形FEM对人字形螺旋槽的热变形和力变形进行了分析,调用了SAP5―线性系统静力和动力响应结构分析有限元程序对密封环的力变形、热变形进行了计算。李文泰和张文格将动静环合为一体建立了模型,在摩擦面上使用只能受压力不能承受拉力的虚拟杆元来联系动环和静环。依据FEM,采用四节点等参单元计算了密封环的力变形和热变形。张书贵[17]对机械密封的力变形和热变形进行了研究,发现热变形是机械密封变形的主要形式,并讨论了热变形、力变形与密封环的结构、材料及使用条件的关系。张保忠等对内置式机械密封环的变形进行了分析与计算,指出了影响机械密封的因素,提出了改进机械密封的方法。彭旭东等计算不同约束、不同结构动静环配对的力变形、端面泄漏量、开启力及气膜刚度等参数,分析了变形对密封特性的影响。得出力变形使得气膜呈发散型、约束对变形大小具有重要影响;选择合适的约束可以减少密封面转角、提高气膜刚度、增强密封稳定性,变形对开启力影响不大,但明显增大泄漏量、改变气膜刚度。蔡永宁等采用有限元法求解雷诺方程获得密封端面流体膜压分布,计算了不同约束、不同结构动、静密封环的力变形以及端面泄漏量、液膜刚度和刚漏比等密封性能参数,分析了变形对密封性能的影响。
变形的数值模拟研究现状说明,有限元法不但不受密封环截面形状复杂程度的限制,并可模拟机械密封实际工况,应用和发展潜力很大。
3 实验研究
实验是机械密封研究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许多现象和规律靠实验发现,理论模型和计算手段靠实验验证和完善。实验是密封技术研究的重要手段,密封技术领域的许多现象和规律由实验发现,所提出的理论模型和计算方法靠实验验证并逐步完善。机械密封大量的实验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迄今为止,国内外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关于机械密封试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①研究介质的温度和压力、弹簧比压、转速等操作参数对机械密封性能和使用寿命的影响;②通过传感器测量密封环端面的扭矩、温度、端面比压和液膜厚度等,研究不同条件下密封端面的摩擦特性及其对密封特性和使用寿命的影响。
目前,关于机械密封端面变形的试验研究工作开展还较少,且端面变形测试是采用电阻应变测试方法,其中测试方法虽然是一种很成熟的力学测试方法,但是该方法以点测量为基础,不能获得全场的变形信号。因此,如何寻找更可靠的测试技术已经成为目前机械密封端面变形测量的重要课题。
4 结论
综上所述,机械密封端面变形的理论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研究者在物理、几何等方面做出了不同的假设,形成了两种理论模型,即变形的解析法。但这两种解析法只能求解一些几何形状比较规则的密封环,应用范围非常有限。但进行这些简单的理论研究,有助于建立数学模型及清楚地认识密封环变形问题中各参数的物理意义。端面变形的数值模拟方法(有边界元法和有限元法)的出现弥补了理论研究的缺陷,特别是有限元法不但不受密封环截面形状复杂程度的限制,并可部分模拟机械密封实际工况,应用和发展潜力很大。
参考文献
前端设计论文篇3
一、移动环境下的教学工具
移动客户端的教学APP专门为移动环境下的教和学而设计。以免费的蓝墨云班课为例,借助移动APP,可以实现:(1)轻松管理班课。在任何移动设备或 PC机上,教师都可以轻松管理自己的班课,管理学生、发送通知、分享资源、布置批改作业、组织讨论答疑、开展教学互动。(2)随即开展互动。在任何普通教室的课堂现场或课外,教师都可以随即开展投票问卷、头脑风暴、作品分享、计时答题等互动教学活动,即刻反馈,即刻点评。(3)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教师的所有课程信息、学习要求、课件、微视频等学习资源都可以实时传递到学生的移动设备上,学生的移动设备从此成为学习的主要工具。(4)跟踪评价学习进度。配套移动交互式数字教材,可以实现对每位学生学习进度的跟踪和学习成效的评价,学期末教师可以获取每位学生的数字教材学习评估报告。(5)移动云技术全免费。面向移动环境的平台设计,iPhone、iPad、Android 手机和平板电脑都有专属的APP和 PC 机版本,且对教师和学生全部免费。
二、移动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移动客户端的教学APP仅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有助于教师实现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而教学思路与教学设计本身仍为一门课程的核心所在,需要教师本人进行全面把握和悉心设计。
(一)计算机审计的课程框架。在信息化环境下,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一方面可以作为审计的工具,涉及计算机辅助审计和审计机构的管理信息化;另一方面可以作为审计的对象,涉及信息系统审计、会计师事务所的IT治理和IT部门管理。其中计算机辅助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是审计机构的核心业务,审计机构管理信息化、会计师事务所的IT治理和IT部门管理隶属于审计机构的内部管理。因此,我院计算机审计课程共计4.5学时,重点讲解计算机辅助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简述审计机构管理信息化,简介会计师事务所的IT治理和IT部门管理,课程框架如上页***1所示。
(二)计算机审计课程的移动教学设计。在计算机审计课程中,主要的教学形式涉及理论讲解、案例讲解、软件体验和现场教学。其中,移动教学贯穿始终,主要完成发放通知、上课签到、分享资源、课前调查、课中讨论、课后测试、成绩统计等任务。计算机审计课程的移动端教学设计如上页***2所示。
如表1所示,计算机审计课程的移动教学设计包括活动和资源的分类、名称及分组。其中,分组是指该活动或资源归属于计算机审计课程的哪个教学模块。计算机审计课程共包含4个教学模块,分别是“01会计信息化与计算机审计概述”“02计算机辅助审计”“03信息系统审计”“04审计机构管理信息化”。
三、移动环境下的教学实践
移动环境下,计算机审计课程的教学实践大致可以分为以下4个环节:
(一)创建班课并邀请学生加入。创建班课“计算机审计”,设置数字教材、学习要求、学习进度、考试安排等内容,将蓝墨云班课APP***页面的二维码分享给学生,请学生***APP,并使用邀请码进入计算机审计班课。
(二)上载资源并设置活动。打开蓝墨云班课的PC端访问***mosoteach,上传课件、参考和素材等资源,设置调查、讨论和测试等活动。其中测试用的题目,需要事先设置题库,包括题目的题干、题型(单选/多选)、选项、所属课程、所属章、分值、难度、知识点等内容。学生在上课前可以在手机端或PC端查看上传的资源。需要说明的是,大部分活动的设置都可以同时在PC端和移动端进行,仅有少量活动的属性设置为只能在PC端进行,如分组的顺序。
(三)上课签到并开展活动。上课时,首先可以进行一键签到或手势签到,30人的班级基本可以在半分钟之内完成签到。在正式讲解课程内容之前,可以就课程内容开展小调查,教师可以实时看到调查结果。调查结束后,可以开启相应的讨论题目,以便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提高听课效率和听课效果。内容讲解完成后,可以就讨论题目让学生开展讨论。为保证讨论的有效性,可要求每位学生充分思考后再发言,完成发言的学生可浏览其他同学的发言并点赞。完成点赞之后,可请获得点赞较多的学生(如前三名)以口头阐述的方式分享自己的观点。讨论完成后,可以开展本部分内容的课堂或课后测试,测试以学生掌握知识?c为目的,可进行多次,次数取决于教师的事先设定。
(四)课后点赞并查看班课数据。课后,教师可以参考学生之间的点赞情况和分享情况,就某一讨论主题,选定3―5名学生点赞,并为他们每人增加1―5个经验值,以资鼓励。教师也可以查看班课数据,包括学生在班课中查阅资源、参与活动和签到等的汇总数据和明细数据。教师还可以查看班课的教学报告,包括教学周报、资源报告、活动报告和学情分析等数据,用数据记录教师的教学历程。
四、移动环境下的教学评价
在整个计算机审计课程中,课堂出席与参与占25%,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体验报告占25%,课程小论文占50%。借助移动APP进行课堂出席与参与的管理,有如下6大优势。
(一)过程管理。在教学时间压缩、教学内容膨胀、教师日程趋紧的当前,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学过程管理至关重要。借助移动APP,可以方便高效地进行教学过程管理,如随手实时完成上课签到,随时开放和关闭讨论题目,限时开放测试题目,自动记录学习结果,自动生成教学报告。
(二)引发思考。不少人诟病我们现在的教育,认为学生很会学习,但在***思考、提出***见解方面有所欠缺。在移动APP教学中,可以通过讨论活动或头脑风暴,引发学生对某一案例、某一现象、某一知识点发表看法,既可节约时间、又可让每个人发表观点,无疑可以促进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的思考。
(三)公平客观。在移动APP中,每位学生听课的时间、发言的时间、被点赞的机会都是均等的,这无疑增加了学生之间互评观点的公平性和客观性。因为学生之间的点赞,会影响教师的点赞,进而影响个人经验值,从而间接影响个人的平时成绩,所以学生会认真听讲、精心组织自己的观点、客观评价他人的观点,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听课认真程度、语言组织技巧以及评价他人观点的能力。
(四)知识分享。知识分享成为现代组织中重要的文化之一。在移动APP中进行专题知识分享类讨论时,自然为学生之间共享知识搭建了一个平台,如在“讨论7:分享Excel在审计中的具体运用技巧”中,学生们就分享了快捷键、函数等审计工作中常用的Excel实用小技巧。除此之外,因课程中的讨论题目也是该课程期末小论文的题目,所以学生们在讨论过程中发表的观点,不仅可以启发其他同学撰写论文的思路,还可以为其他同学撰写论文提供素材。
(五)结果展现。数据展现已成为信息系统研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并发展为***学科。在移动APP中,不仅可以按经验值顺序展现全班同学的排名,还可以按学号顺序显示其经验值。在班级排名中,可以“下钻”到每位学生的综合学习成果,即经验值统计***,单击经验值总额,可以“下钻”到该学生的经验值积分明细界面。清晰明了的展现界面、实时反馈的经验积累、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能够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指明方向,增加助推动力。
(六)内容复用。一次录入、多次使用,是当前信息系统研发所追求的目标。想要充分发挥移动APP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无疑需要教师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移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上。科研是当前众多教师的首要工作,他们自然希望在移动APP上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能够设置一次、使用多次。为此,移动APP设计了班课复制功能,方便教师最大限度地重复利用自己的教学设计成果。教师也可以自己的课程包,后经授权可供移动APP上的其他教师引用,从而实现社会范围内的教学资源共享。
当然,本课程采用的移动客户端还有些许不足之处,如当退出账号或更换设备时,学生的讨论数据会被转移到历史记录中,导致后面的学生无法为其点赞,在一定程度上有失公允。此外,不能设置学生在某次讨论中点赞的次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点赞的相对公平性。此外,该移动APP目前的版本还不支持多位教师协同上课的情景。
五、移动环境下的教学要素
课堂管控,有如企业管控,首先需要设定好教学流程以及关键控制点。在移动环境下进行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本文认为应重点关注以下要素:
(一)活动设计多样化。移动APP中允许教师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如作业/小组任务、投票/问卷、头脑风暴、答疑/讨论、测试等。根据计算机审计课程需要,笔者设计了4项课前调查、14次课中讨论和5次课后测试,总共23个活动(详见第113页表1)。
(二)开放时点精准化。移动APP中允许教师随时开启活动,随时结束活动。在计算机审计课程中,对于课前调查,设置为在调查开始前开启,在调查结束后结束,以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对于课中讨论,设置为在课程讲解前开启,在学生口头分享经验后结束,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发表个人观点、浏览他人观点和点赞他人观点,从而达到随时互动、知识分享的真正目的;对于课后测试,设置为在课程讲解和学生口头分享经验都结束之后开启,在固定时间结束(如5道题10分钟,或两次课程之间的间隙),以保证学生参与测试的及时性与测试结果的公平性。
(三)?论规则明确化。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不缺乏信息,反而往往面临信息过载的情况。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发表的观点很容易被其他人的观点信息所淹没。为保证信息的有效性,应尽量避免冗余信息。为降低信息查找难度,可以在讨论环节约定每位学生针对一个主题只允许发表一次观点,违反规则将无法得到教师的点赞,即无法获得额外经验值。
(四)点赞方式民主化。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发表观点固然重要,但评价观点更为重要。允许学生之间相互点赞,不仅可以促使学生逐一阅读其他学生的观点,以达到分享之目的,而且要求学生挑选出价值最优的2条观点,以达到评价之目的。学生的点赞也可以为教师的点赞提供参考,相当于点赞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他学生的经验值。
前端设计论文篇4
关键词:软件技术;过程化考试;Linux系统;Apache服务器;MySQL数据库;PHP语言
中***分类号:TP311.5
1 LAMP框架概述
LAMP框架是指基于Linux系统、Apache服务器、MySQL数据库和PHP脚本语言(也可以是Perl或者Python语言)编写程序的一种框架。上述软件均为开源软件,以其高效率、高性能、良好兼容性等优点在互联网社会得以普及。
2 过程化考试平台设计
2.1 整体架构
如***1,教师和学生通过不同端口、不同权限访问服务器,教师将通过相应权限和页面进行出题、制卷、安排考试等活动;学生根据老师要求,在服务器配置安排的权限下在相应页面完成作业、联系并且在规定的时间、IP地址下进行考试。之后系统将调用编译器对学生提交的代码进行编译、比对,并给出最终得分。
2.2 Linux下环境配置
首先,考试平台的服务器端应当部署Linux版本的操作系统,本设计在服务器端安装了Ubuntu操作系统,之后通过命令:
sudo apt-get update
sudo apt-get dist-upgrade
sudo apt-get install mysql-server
sudo apt-get install apache2
sudo apt-get install php5
sudo apt-get install php5-mysql
sudo apt-get install php5-gd
分别安装Mysql数据库、Apache服务器、PHP开发环境以及三者之间相互传输机制。之后在脚本页面的目录下通过命令:
sudo chmod –r 777
使得源文件目录权限获得修改。
2.3 Apache服务器端配置
将Apache的配置文件httpd.conf文件中文件进行多端口监听、配置:
Listen localhost:80
Listen localhost:8001
从而让学生进入默认的8080端口而老师通过隐藏的8001端口进入。之后,通过相应标签:
分配相应权限。
2.4 MySQL数据库设计
MySQL数据库将安排三种权限,即最高权限root,高级权限teacher和普通权限student,分别发放给管理员、老师和学生,数据库中按照以下思路设计:
(1)teacher表,student表,分别存放老师、学生信息密码等,作为权限和端口的登陆凭证。
(2)question_base表,将所有试题信息存放于其中,考试时可根据需要随机或者指定提出作为考试试题。
(3)stu_paper表,用于学生答卷,统计分数。
(4)plan表,用于存放考试计划和安排考试信息。
2.5 考试页面与服务器交互设计
在www目录下,创建相应功能的PHP脚本文件。文件中的功能与MySQL中表的设计进行交互,方法通过代码:
mysql_connect("","","")or die(mysql_error());//连接数据库
mysql_select_db("")or die(mysql_error());//选择数据库
mysql_query("set names utf8");//向服务器发送sql语句
?>
以及
$x=mysql_query(“”);//发送sql语句
mysql_fetch_array($x);//接受服务器返回的数据并加以处理
?>
实现。通过PHP语言和HTML语言,实现登陆、修改个人信息、出卷、安排考试、联系、考试等功能,并保存在相应的文件中,通过CSS样式表对前端进行优化,最终完成设计。
以及mysql_fetch_array()等函数进行交互实现。通过PHP语言和HTML语言,实现登陆、修改个人信息、出卷、安排考试、联系、考试等功能,并保存在相应的文件中,通过CSS样式表对前端进行优化,最终完成设计。
3 总结
通过上述设计,一个具备***编译源代码功能的过程化***考试平台得以完成。这种设计经由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过程化考试平台项目组进行论证并测试后认为满足了当前教育行业对过程化考试平台的需求。这种基于LAMP架构的设计以其高效、稳定、快速、安全的特点充分展现其组成部分的强大功能,从而能够培养更多的兼备理论知识能力与动手编程操作能力的新型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1]肖自红,张祖平.基于.NET的试题库与***考试系统研究[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8,3:136-139.
前端设计论文篇5
【关键词】 跨平台;监考;系统;设计
【中***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3―0117―03
一 引言
计算机辅助考试是以计算机为媒介,以教育测量和心理测量理论为指导,对测量对象施测并且进行评价的测量手段[1]。计算机辅助考试系统就是实现计算机辅助考试的一套软硬件系统。应用计算机辅助考试和纸笔考试的对等性已被国内外学者充分论证[2][3][4]。监考系统作为直接进行考试的子系统,实际上是计算机辅助考试系统的主干部分,是整个考试过程中耗费人力和时间最多的系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目前虽然已有不少计算机辅助考试系统,但都具有较高的平台依赖性和模块耦合性。随着计算机软硬件平台种类的增多,考试系统对跨平台特性以及由低耦合性带来的稳定性和高效性的需求变得迫切起来。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Qt[5]开发框架的跨平台的计算机辅助英语考试监考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方案。首先,基于Qt开发框架可以开发出跨平台的软件,从而实现监考系统的跨平台特性;其次,在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注重了降低软件模块的耦合性,保证监考系统的高效性和稳定性;最后,本监考系统虽然用于英语考试,但采用了面向对象设计,作答交互模块将一次考试作为一个对象呈现,使得其他考试也能在本监考系统上顺利进行。
二 系统功能和架构
监考系统作为计算机辅助考试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主要负责实施已经策划好的考试。作为一个系统,从与外部环境交互的角度来看,监考系统框***由***1表示。
监考系统在一定意义上是对传统的现场考试的一种模拟。传统现场考试中,学生参见考试,而监考老师负责考务。在监考系统中,监考老师仍然负责考务,只不过一部分事情交由计算机软件系统来协助完成。这些事情涉及布置考场、分发试卷、回答收卷等。而考生则坐在考试机前,从纸笔形式的作答转变成操作鼠标键盘与作答系统进行交互。因此,从功能上来说,计算机辅助监考系统可划分为三个模块:
1考场设置:在考试开始前,将考场内作为考试机的计算机加入即将进行的考试中,形成考场布局,并以考场设置文件的形式保留下来,供考试监考模块使用。考场设置文件可长期使用,除非考场内有计算机变动。
2 考生作答:此模块的主要目的是向考生提供作答的人机交互界面。另外,由于英语考试拥有录放音需求,还要提供设备测试的功能。当然,从考试监考模块接收试卷以及在作答完成后生成和提交答案也属于此模块。
3考试监考:此模块负责考试流程的控制,通过与考生作答模块进行通信实现分发试卷、回收答卷、考试提醒以及中断考试等异常情况的功能。此模块的输出――整场考试的答案信息,同时也是整个监考系统的输出。
本文所设计的监考系统采取基于C/S的系统架构。C/S架构是一种典型的软件系统架构,其全称是Client/Server,即客户端服务器端架构,客户端实现基本的业务逻辑并呈现界面。如果客户端是浏览器的话,这种架构也叫做B/S(Browser/Server,简称B/S)架构,这是因为浏览器出现较晚,为了区别于传统的C/S架构。B/S架构需要高性能的网络服务器,并且由于其网络服务器的被动性而难以实现考试流程的完美控制。基于C/S架构,本文所述监考系统包括监考端、考试端以及考前的考场设置工具(***2)。将考场设置***出来,一方面是考试流程的需要,确保了参与考试的计算机属于本场考试并且基本可用;另一方面降低了系统各模块之间的耦合性,既利于监考人员将注意力集中到监考过程,又使得系统实现起来容易不少。
三 系统设计和实现
如上所述,为了构造出一个完整的监考系统,需要设计和实现考场设置、监考端和考试端。在实现方面,本文采用了跨平台开发框架Qt和C++编成语言,从而保证了系统具有跨平台特性和高效率特征。其中,跨平台特性实现的关键在于基于Qt可以完美解决考试作答和网络通信两大平台依赖性比较强的问题。当然,在这两个关键部分的设计方面,本文采取简单、稳定的原则,降低实现难度。
1 考场设置
考场设置的主要目的是设置考场所在教室的座位排列方式,此排列方式将在考试监考时显示,便于查找、监控考生考试。其工作流程如***3所示。通过考场设置工具,考务人员可以排列座位,测试机器,移除不需要参加考试的座位以及更改座位名称便于显示。考场设置的输出是座位配置文件,也就是考场信息。此配置文件在考试监考时被监考端读取,并直接利用。
2 监考端
监考端的主要功能包括验证考生登录、分发考卷、回收答卷以及对考试端进行一定必要的控制如中止操作和发送消息。监考端的工作流程***如***4所示。
从监考员的角度来看,监考端依次经过考卷选择、考试开始、答卷回收和考试结束四个主要阶段。在考试进行的过程中,考生登录并作答,而监考员可以发送消息给考试端或者中止考试。监考端实时显示着考生机器状态,如果发现某个考生端异常,可以中止该考生考试,起到监考的作用。
考卷选择时,由监考员提供考卷和答卷的存储位置。考卷是经过一定算法加密的,当解密校验成功时,可以进行试卷的摘要信息预览。考卷选择成功之后会进入监考界面,并等待考生登录。当考生登录成功时,监考端会发送一份考卷给考生端。所有考生端都登录并准备好考试时,监考人员就启动考试,进入考试过程,并计时。在考生作答的过程中,监考人员可以发送消息给考试端,如提示考试时间。当时间快到考试结束时,监考人员一般会提示考生准备交卷,接下来进行答卷回收。考生坐在座位上等待答卷回收,并在回收完成之时得到监考员提示可以离开考场。
监考端主要包含两部分:通信服务器和监考员可见的控制模块。控制模块负责前台监考员的操作和与后台通信服务器的数据交互。通信服务器采用多线程方案设计,可支持数百考试端同时考试。每当有考试端请求连接时,监考端的通信服务器就为之建立一个通信线程,在这个线程里接收和发送数据。为了增强软件的可复用性,通信服务器采用Singleton(单例)模式[6]设计,实现了通信服务器和监考端控制模块的低耦合性,同时也为软件的日后维护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为了通信的可靠性,网络通信采用TCP协议,通过继承Qt框架中的QTcpServer来实现,具有跨平台特性。监考端的内部工作机制如***5所示。
3 考试端
考试端的主要功能是为考生提供基于计算机的考试。
考试端的工作流程成线性,其工作流程如***6所示。当考生进入考场并坐在考试端前面,登陆界面已经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上,考生输入自己的考生号和口令进行登录。随后考生端后台接收考卷,而前台由考生测试设备是否良好。由于是英语考试,所以需要耳机和麦克风。测试设备主要是保证这两个设备能在考试中正常使用,以不影响考试为准。当设备测试成功并且后台考卷接收无误,考试端就进入等待考试开始的阶段,这是因为考生登录和测试设备是异步进行的。考生作答的过程就是与考试界面进行各种交互已完成答题。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作答方式,例如选择题使用单选按钮而简答题则使用输入框。考生的答题情况会实时显示在考试端的答题卡上,以供考生参考。考试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提交时答卷并离开。考试端会收到监考端的指令而自我关闭。
考试端实现侧重于音视频功能的跨平台特性和作答交互。由于Qt开发框架提供了现成的音视频组件,因此在播放音视频时采用Qt自身的Phonon组件。但Qt并未提供合适录音功能,因此本文采用FFmpeg[7]作为录音的跨平台解决方案。在考卷与考生交互方面,本设计采用了Qt的Webkit模块进行开发,同时达到了美观和效率。Webkit允许加载一段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片断,同时更重要的是支持层叠样式表css。这使得考卷的内容和显示格式相互分离,并且得到了比较一致的显示风格。当考生答卷时,系统会随时记录考生的作答内容,以防止信息丢失。另外,在本文的考试系统设计中,将考试作为一个***的对象,并且在考试端采用统一的Html形式呈现试卷,使得考试内容并不局限于英语考试。
为了防范考试过程中出现的运用网络或计算机技术作弊的现象,本系统除了将考试端的机器状态变动及时显示在监考端之外,还对考试端进行了几项处理,包括全屏界面显示、屏蔽键盘快捷键和其他窗口、限定鼠标的光标活动区域等等。
四 结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计算平台和操作系统的不断涌现以及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计算机辅助考试系统的跨平台特性的要求越来越突显出来。本文设计了一种跨平台的计算机辅助考试监考系统,并使用跨平台开发框架实现。本系统在校英语考试中得到了应用,可以很流畅地运行在Windows和Linux两种操作系统之上,并且通过调查发现这两种平台的差别对考生来说是透明的。另外,本系统的应用减少了纸张成本和人力成本,取得了满意效果。针对考试流程中比较耗时的主观题批阅,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将探究在考试系统中增加自动批阅主观题的功能,利用计算机的优势进一步减轻教师的负担。
参考文献
[1] 李青.联机考试系统的研究和实现[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2:8-9.
[2] F.Robert Wilson,Kathleen T.Genco,Geoffrey G. Yager. Assessing the equivalence of paper-and-pencil vs. computerized tests: Demonstration of a promising methodology[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1985,1(3-4):265-275.
[3] 李墨.机式考试与纸张考试的对比性研究――测试完型填空和多项选择两种题型的阅读理解[D].郑州:河南师范大学,2005:15-17.
[4] Yass Alkafaji,Nicholas Schroeder.Manual vs. computerized practice sets: A test for differenc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Education,1986,4(2):19-25.
[5] Nokia.Qt技术参考网站[EB/OL].
[6] Erich Gamma, Richard Helm,Ralph Johnson,John Vlissides.Design Patterns[M].China Machine Press,2000: 84-89.
[7] FFmpeg.跨平台音视频录播转换解决方案[EB/OL].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Inspector System Based on Qt
WANG Hong-minWU MinZHANG Yun-ti
前端设计论文篇6
关键词:办公自动化,面向对象,UML,远程访问
1.系统架构分析与设计
企业办公系统的访问存在于两种方式:一种是企业内部网的访问,存在于局域网中。另一种是跨网络的访问,即在广域网中访问。采用B/S的访问模式,因为目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性能越来越高而价格越来越低,客户端对系统的访问如果全部依赖于服务器端来实现,则服务器端的负荷较大,而客户端有分担负荷的能力,结合微软开发的.NET Remoting分布式远程对象访问技术来实现系统平台的网络应用。
2.远程对象的激活方式的设计
分布式远程访问对象机制在访问远程类型的一个对象实例之前,必须通过一个名为Activation的进程创建它并进行初始化。在Remoting中,远程对象的激活分为两大类:服务器端激活和客户端激活。。
一、 服务器端激活。是指服务器应用程序在激活对象实例之前会在一个众所周知的统一资源标识符(URI)上来这个类型。然后该服务器进程会为此类型配置一个WellKnown对象,并根据指定的端口或地址来对象。
二、客户端激活。与WellKnown模式不同,Remoting在激活每个对象实例的时候,会给每个客户端激活的类型指派一个URI。
3远程对象的通道方式的设计
Remoting的通道主要有两种:Tcp和Http。
TcpChannel类型默认使用二进制格式序列化消息对象,因此它具有更高的传输性能。
HttpChannel类型放在名字空间System.Runtime.Remoting.Channel.Http中。它提供了一种使用Http协议,使其能在Internet上穿越防火墙传输序列化消息流。默认情况下,HttpChannel类型使用Soap格式序列化消息对象,因此它具有更好的互操作性。
通常在局域网内,我们更多地使用TcpChannel;如果要穿越防火墙,则使用HttpChannel。
(1)服务器端
注册通道:
Remoting提供了IChannel接口,分别包含TcpChannel和HttpChannel两种类型的通道。这两种类型除了性能和序列化数据的格式不同外,实现的方式完全一致。
首先,在项目中添加引用“System::Runtime::Remoting”,然后using名字空间:
注册Tcp通道程序片段:
IChannel ^channel= gcnew TcpChannel(tcpProp,
gcnew BinaryClientFormatterSinkProvider( ),
gcnew BinaryServerFormatterSinkProvider( ));
ChannelServices::RegisterChannel(channel,false);
注销通道程序片段:
TcpChannel ^tcpChannel = (TcpChannel)eachChannel;
tcpChannel::StopListening(null);
ChannelServices::UnregisterChannel(tcpChannel);
(2)客户端
客户端注册通道的方式方法与服务器端相类似也是按照两种通道方式进行注册。因为内容类似,在此处不再赘述。
4远程对象的定义实现
由于Remoting传递的对象是以引用的方式,因此所传递的远程对象类必须继承MarshalByRefObject。
(1)动态库的创建
程序片段如下:
private:
int Terminal;
String^IP;
LoginManagement aloginUser;
CheckWork acheckworker;
(2)服务器端注册远程对象
服务器端在注册了通道后,要能激活远程对象,必须在通道中注册该对象。。RemotingConfiguration::RegisterActivatedServiceType(Type::GetType('RemoteObject.RemoteObjClass,RemoteObject'));
(3)客户端获得远程对象。
客户端激活模式有两种方法实现远程调用对象的实现。一种是调用RemotingConfiguration的静态方法RegisterActivatedClientType()。另一种是调用进程Activator的CreateInstance( )方法。根据本系统的对象类的建立,采用第一种调用方式。。
具体程序的片段:
RemotingConfiguration::RegisterActivatedClientType(RemoteObjClass::typeid,'*******/Remote' );// 客户端激活模式激活,通道选择HttpChannel
RemotingConfiguration::RegisterActivatedClientType(RemoteObjClass::typeid,'tcp://******* /Remote ' );// 客户端激活模式激活,通道选择tcpChannel
RemoteObjClass^ pObj = gcnewRemoteObjClass;//注册远程对象
pObj->DisplayMessage( );//调用远程对象的函数
5文档流的设计
通过关系数据库构建面向对象的数据库。系统的远程访问采用.NETRemoting技术,这种技术能够实现跨区域跨网络的访问。对于文档的流转操作,定义文档编号DocumentID,用来唯一标识文档,文档的处理关系着系统的运行速度。
文档列表根据系统一次处理文档的数目来设定。文档列表成为用户操作和系统操作的一个文档缓冲区。文档的具体操作通过用户的系统要求进行响应操作,这些操作包括文档的创建,文档的删除,修改等操作,从文档列表中取出数据,文档创建时创建的新文档存储到文档列表中。
6小结
系统的客户端与服务器端的远程访问通过.NET Remoting方法来实现。在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分别创建通道响应,为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对象运行创建动态库,从而实现客户端的对象的远程访问。在客户端中实现文档的标记,文档的操作和文档的管理。文档的操作针对的是用户的文件操作,因此文件的操作管理可以在客户端实现。
前端设计论文篇7
一、问题的提出
前端技术是从网页制作演变而来的,它的主要职能就是把网站的界面更好地呈现给用户。前端开发技术包括4个部分:前端美工,浏览器兼容,CSS、HTML和JavaScript语言,以及jQuery和Html5的应用。
我校计算机专业现设有有关网站前端开发课程,分别是第一学期《Photoshop》(着重网页界面美工设计),第二学期开设的《网页布局》(采用div/css实现网页布局),还有第四学期的综合实训课《网站开发设计》,将所学美工设计和网页布局知识综合应用。所有这些课程均在pc端实现,无论是课程的数量还是课程的内容,都无法满足市场需要。
二、移动端技术发展现况、企业用人需要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的运用迅猛发展。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底,我国手机用户数达13.06亿户,手机用户普及率达95.5部/百人,显示目前我国以快速的步伐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与此同时,企业需要大量移动端的前端开发人员。例如,在“智联招聘”网站的招聘岗位输入“前端开发”,工作地点选择“广州”,一共得出1578条搜索结果。
另一方面,从学校出来的学生如果在校期间没有学习相关技术知识,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大势所趋,在手机蓬勃发展的今天,如何对前端技术课程进行改革,带领学生,让其技术从pc端走向移动端,是一线计算机专业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三、移动端开发与网站开发的比较
移动端开发主要是应用在手机网站制作,而移动端开发与网站开发的流程是一样,都是经过需求分析之后,建立网站架构,根据方案完成初稿设计出首页的尺寸和风格,再制定出界面设计***。通过对项目总体设计之后,划分模块进行实现。
无论是网站编程还是移动端编程,前端所需要的知识和理论基础是相同的。两者的区别是在现实中实现的媒介不同,一个是个人电脑,一个是手机。媒介大小、材质和触摸方式决定了界面设计和实现的方法不一样。web平台的规范是键盘+鼠标,移动设备平台的规范是键盘+手指(触摸和手势)。
四、前端开发的技术、能力要求和薪资水平
按照智联招聘(“http:///”)的招聘信息,通过归纳整理,可以得出当前企业对前端开发的技术和能力要求。
目前,前端开发工程师需求主要集中在一线大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这些一线城市的薪资水平是非常可观的,从“智联招聘”中统计得出,前端开发工程师月工资介乎4000~15000之间。
五、课程改革的实施
根据上述市场调查所得的技术和能力要求,笔者按照美工设计、前端开发基础(HTML、CSS、JavaScript)、jQuery和html5的应用这三方面对现任课程进行改革。
1.美工设计除了传统界面设计之外,增加手机界面设计
手机用户界面是用户与手机系统、应用交互的窗口,手机界面的设计必须基于手机设备的物理特性和系统应用的特性进行合理的设计。手机界面设计是个复杂的有不同学科参与的工程,其中最重要的两点的就是产品本身的UI设计和用户体验设计,只有将这两者完美融合才能打造出优秀的作品。手机界面设计着重于风格确定、***片设计和色彩调配。
(1)风格确定
根据界面的总体风格的策划思路,结合界面其他元素的需要,对手机界面的整体风格进行考虑,以保证***标和整体效果的融合。风格鲜明的设计是手机界面设计的重要工作。目前,无论是引领风尚的iphone,还是市场新宠小米手机,都推崇极简扁平化风格。
(2)***标设计
***标功能:在***形设计之前,***标非常重要,***标的功能是我们进行***标造型设计的标准和依托。***标一般先用illustrator进行绘制,然后photoshop做***标设计的后期效果处理。所有界面上同级、同类的***标要保证表现形式的统一,避免用户视觉上的紊乱。
(3)色彩调配
由于手机本身的限制,在色彩的还原程度上有一定限制,因此在选用色彩时要根据使用的屏幕进行调节,方法就是将设计好的效果***导入相应的手机中,用该手机自带的***片浏览软件进行全屏效果查看或者请求开发人员帮助。
2.以前端语言为入门,打好手机开发基础
前端开发最基本也是最必须的三个技能:HTML、CSS、JavaScript。HTML指的是超文本标记语言 (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是用来建立网页架构的基本语言。级联样式表(Cascading Style Sheet)简称“CSS”,通常又称为“风格样式表(Style Sheet)”,它是用来进行网页风格设计的,可以使人更能有效地控制网页外观,而且还可以扩充精确指定网页元素位置,外观以及创建特殊效果的能力。HTML和div/css这两方面知识已包含在《网页布局》课程 ,自2014年开设至今,一直得到学生好评。
JavaScript是一种由Netscape的LiveScript发展而来的原型化继承的面向对象的动态类型的区分大小写的客户端脚本语言,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服务器端语言遗留的速度问题,为客户提供更流畅的浏览效果。JavaScrip尚未设立课程,在这里笔者建议开设新课程,命名为《前端技术》,传授内容包括JavaScript的语句、对象、window以及js库。
3.增设JQuery、Html5和浏览器兼容知识
JQuery是一个Javascript库。它兼容CSS3,还兼容各种浏览器。jQuery使用户能更方便地处理HTML、events、实现动画效果,并且方便地为网站提供AJAX交互。jQuery还有一个比较大的优势是,它的文档说明很全,而且各种应用也说得很详细,同时还有许多成熟的插件可供选择。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将jQuery合并到《前端技术》中,具体传授内容包括jQuery的语法、效果、jQuery html、jQuery ajax等等。
Html5是万维网的核心语言、标准通用标记语言的一个应用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的第五次重大修改。Html5是下一代Web语言,它为下一代web提供了全新的框架和平台,包括提供免插件的音视频、***像动画、本体存储以及更多酷炫而且重要的功能,并使这些应用标准化,从而使Web能够轻松实现类似桌面的应用体验。
浏览器兼容性问题指网页在各种浏览器上的显示效果可能不一致而产生浏览器和网页间的兼容问题。解决办法就是在开发过程中使用当前比较流行的JS,CSS框架,如jQuery,YUI等等,因为这些框架无论是底层的还是应用层的一般都已经做好了浏览器兼容,所以可以放心使用。除此之外,CSS提供了很多hack接口可供使用,hack既可以实现跨浏览器的兼容,也可以实现同一浏览器不同版本的兼容。
Html5和浏览器兼容知识可以包含在《网页布局》课程中,作为html的延伸来讲明。
两者合并为一门课程,名为《前端技术》,传授JavaScript的语句、对象、window以及js库;传授jQuery的语法、效果、jQuery html、jQuery ajax
每周8节
第三学期
除此之外,第四学期的综合课程《网站开发设计》可以增设一个项目:手机前端开发,作为前端课程的综合运用和检验。一部分学生可以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一个基本手机前端开发。
前端设计论文篇8
【关键词】移动学习终端;移动学习;学习资源;模式设计
【中***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6—0071—05
引言
智能手机、PDA、平板电脑以及其他便携式通讯设备的普及,使移动学习成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移动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学习方式自主灵活。语言学家认为这种学习方式与语言学习结合起来对语言学习帮助巨大,国外的应用实践证明了移动学习具有强大的外语教学潜能,特别表现在外语写作方面的故事接龙、微小说赏析,词汇教学方面的生词造句、追踪单词用法,听力教学方面的视频听写、摘要、评论等。
一 移动学习终端应用于外语教学的可行性
1 移动学习终端在支持教学上具有明显优势
以智能手机为例。首先,它有合适的尺寸和高分辨率的屏幕,支持文本、***形、动画等内容的显示,以及多种格式的音、视频文件的播放,并提供了友好的操作界面;其次,它具备网络功能,能通过WAP浏览器或者WWW浏览器访问网页;另外,它还能够根据用户需要,安装各种应用程序,实现相应的功能。所以,无论是在情景创设方面,还是在自主学习方面,或者是在资源查询方面,智能手机都能为学习者提供优质的服务。近几年来又兴起了移动学习的新型终端设备——一IPad。自IPad上市以来,人们对其关注越来越多,也意识到将IPad用于教学之中的迫切性及可行性。目前国内外已有学校将IPad引入到教学活动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相比于其它移动学习终端设备,IPad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尤其是新一代IPad的出现,使得其作为移动学习终端的优越性更加凸显。
国内研究人员通过调查问卷得出结论:中国90后大学生移动学习终端设各配置充分、手机功能强劲,绝大多数同学愿意接受移动教学互动工具。
2 移动学习特别适合外语学习活动
外语学习资源具有微学习资源的典型特征,特别适合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环境下的移动学习活动。
(1)外语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在真实自然的环境中开展的外语学习活动,常常可以使学生由具体场景和氛围引感体验,有助于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外语学习内容。
(2)由于移动学习终端具有实时、高效的交互特性,可以实现外语的移动教学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形成时间、空间、主体等多个维度的外语训练互动,这种互动可以是课前预习、课内布置及课后巩固的互动,也可以是课堂、寝室及户外口语训练的互动等等。这种外语教学的互动方式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外语学习效率。
(3)外语学习资源通常可以设计成内容简洁且又重点突出的资源呈现形式。这种资源呈现形式一方面适应了移动学习终端屏幕承载的学习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保证了在有限的空间内放置最有用的学习资源的实际需求。
二 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移动学习模式设计
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移动学习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 基于短消息交互的移动学习模式
基于短消息的移动学习模式体现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教学服务器之间以及教师与教学服务器之间的立体传递关系。这种立体传递关系为师生之间的交互提供了方便,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实施,为学生提供了问题的多种解决思路,有利于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具体来说,学生可以通过发送短消息向老师提问,一位学生有多位老师与其对应,而每位老师解答的方法或思路可能不同,学生的提问与老师的解答都通过教学服务器转化处理进行传递,接下来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选择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法,这就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自主学习机会。学生、教师与教学服务器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模型表示(如***1)。
此学习模式是最简单、最便捷的实现师生双向交流的方式,通过这样的交互过程,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能力,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条件。
2 基于连接浏览的移动学习模式
对于基于短消息服务的移动学习应用模式来说,其数据通信是间断的、非实时的,因而这种通信很难实现多媒体资源的浏览和显示。但是,随着通信芯片和DSP(Digital SignalProccssor)性能的提高,以及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种主流3G通信技术的推出,移动学习在方便性及服务质量上将会发生空前的变化。通过基于连接浏览的移动学习模式,学习者可以使用移动学习终端访问教学服务器,并进行浏览、查询和实时交互。基于连接浏览的移动学习模式让学习者摆脱了时间地点的限制,只要需要学习资源,就可以上网查找、浏览,并可以进行***。而且,***的信息可长期保存在移动学习终端,学习者在脱机状态下也可学习。
3 基于视频通话交互的移动学习模式
移动学的目标是能够使学习者在移动的状态中快乐地学习。由于移动学习主要体现了随时、随地的非固定状态的学习,不能够满足传统课堂中学生有问即答的需要,通过语音视频的方式,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通过声音传递和视频呈现的方式与教师或学习伙伴进行同步双向交流。例如,通过移动学习终端IPad中的FaceTime即可完成视频通话功能。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给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习者通过移动学习终端的界面产生面对面、沉浸其中的感觉,让学习者积极活跃地探讨问题,真正体现移动学习的移动性和及时性的特点。
三 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外语学习资源设计
对于移动学习终端而言,开发良好的学习资源不仅能够使移动媒体发挥更大的功能,也有助于提高外语学习的效果。下面将通过对移动学习终端教学功能的把握,探讨移动学习环境下外语学习资源的设计方法。
1 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外语学习资源的内容设计
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外语学习资源的选择设计是资源的实现和使用的关键,学习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设计方案及移动学习的特点有关。具体实施的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微内容原则。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学习,由于学习过程中学习时间的零碎性、间隔性、学习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学习者注意力分散等因素,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要选择小而精的微型学习内容,简称微内容,微内容就是指“小的信息单元、之间松散连接、相对简单的问题及呈现”,这种以微小形式流通的信息体,要形成语义群,前后关联由易到难进行内容排列。它的大小在文本层面刚好可以容纳一个主题。例如,英语单词、英语口语这样的一些微内容都可以作为移动学习终端学习的内容。
(2)适合性原则。学习地点的移动性,使得学习者周围的学习环境不同于固定学习场所,学习过程无疑会受到干扰,因此,移动学习资源开发必须坚持适合性原则。内容选择上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尽量符合学习者的认知特征。
由于移动学习终端常常受到屏幕大小的限制,其每屏所能承载的学习内容非常有限,因此,通常基于移动学习终端所设计的外语学习资源的内容应比较简洁。而为了保证在有限的空间内放置最有用的学习资源,外语学习资源在具有简洁特征的同时,还要具有重点突出的特性。移动学习终端学习环境下的外语学习是一种随时随地、注意力极度分散的学习形式,因此,结合了文字、***像、声音、视频和动画等不同特性的外语学习资源更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外语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相对应的外语学习资源也应具有灵活性与随机性,为学习者能在最真实的问题情景下展开学习提供必备的条件。
(3)零散性原则。没有相对完整的学习时间是移动学习者经常面对的问题,因此,移动学习资源开发时应遵循零散原则,给学习者步步为营、各个击破的学习成就感,激发其学习成就动机。作为外语的学习内容,包括对单词、句子、对话、短文等的学习,各知识点应该相对***,容易分成模块进行学习。要把同一主题相关知识点组织在同一个主题单元内,在主题单元内将学习内容细分成更小的模块,每个模块含1~2个知识点,使得学习者能够在相对比较完整的5~10分钟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
(4)完整性原则。有时选择的学习内容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比较松散,但应力求整体上的联系,松散的关系后面要体现一定的知识关联。
(5)兴趣性原则。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表现形式上,具有趣味性可以吸引学习者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不能引起学习者兴趣的学习资源是无法得到良好利用的。进行移动学习资源设计要考虑到学习者的差别性,在内容难度、媒体、语言、色彩使用、浏览界面设计等方面应考虑不同学习者的习惯与爱好,创设立足于学习者参与的环境。
2 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外语学习资源的交互设计
根据外语教学活动的特点,移动学习内容交互活动可采用操练与练习、咨询、指导等基本模式。
(1)操练与练习型模式
学习内容的交互设计可以按照单个问题组织学习内容,并组成问题序列。当学生输入回答后,系统判断其正确情况,并给予相应反馈。当学生回答正确时,系统给予适当鼓励,强化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当学生回答错误时,系统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帮助,或让学生再试一遍。相关内容组织可以采用链接模式、多级菜单导航模式处理。
(2)咨询型模式
学生提出问题和要求,系统回答并讲解有关内容。例如,学生阅读课文时,若需要对某些变体(或变色)的字(称为热键字)进行进一步了解时,可激活该热键字,界面就会呈现有关内容。内容设计时可以通过设置导航条、文字输入或热字等,通过查询数据库,反馈学习内容。这种模式适合于问题应答、概念或单词查询等。
(3)指导型模式
该教学模式是让学生自己阅读屏幕显示的教学内容,回答相关问题,学生根据系统反馈信息,理解所学知识。在传授完一、两个知识点后,系统围绕该知识点提出问题,并判断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如果回答正确,则进行适当鼓励后进入下一轮教学活动;如果回答错误,则提示错误,反馈正确答案。此外,在移动学习终端上还可以进行基于视频短片的情景式学习、游戏型学习,让学习者角色扮演,参与游戏中,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知识。例如,可以把游戏情景设计为学习者正在帮老师整理卡片,学习者必须按照卡片上的英文单词来分类,如果分错了,“学习者”会伤心,若完成的好,“学习者”将受到老师的表扬,会很高兴。
3 基于移动学习终端外语学习资源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移动学习终端的信息技术基础常常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屏幕的尺寸、设备的分辨率、设备支持的资源格式等,因此基于移动学习终端设计学习资源时应时刻考虑到这些限制因素,注重学习资源的实用性和兼容性,使得学习者能够获得最优质的呈现效果。
(2)学习者需要学习内容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资源都可以或是有必要在移动学习终端上显示,因此,应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学习者的需求来选定设计的主题。在设计学习资源时,应注重学习资源的代表性,应有所取舍突出重点,降低学习者由学习资源的选择所产生的负担。
(3)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学习资源的设计要真实合理、贴近生活,使学习者通过移动学习终端的学习活动进行得自然,激发学习者浓厚的学习兴趣,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四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外语教学模式设计架构
综合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移动学习模式研究和外语学习资源设计的结果,可以给出一个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外语教学模式架构,该模式架构由五个部分组成,它以教学理论为指导,以教学服务器平台为依托,开展一系列外语学习资源设计和课堂外语教学活动,学习者通过移动学习终端从三个移动学习模式通道获得学习资源,学习效果反馈至教学评价系统,并不断形成教师对教学设计的修正参考,构成原理如***2所示。
1 教学理论指导
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外语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教学设计基本理论以及交互式教学法为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强调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主动构建。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外语教学模式为学习者提供智能化的学习环境,根据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流的实际需求,创建真实的学习情境,并提供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的机会,从而加强其学习能动性,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
(2)教学设计基本理论。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订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随着教学信息激增,教学技术迅猛发展,教学资源日渐丰富,新的时代对教学设计又有了新的要求。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外语教学模式设计就是努力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方面取得突破。
(3)交互式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注重通过各类交互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及交互能力。借助移动学习终端提供的丰富教学手段,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与互动,如师生答疑、师生互动、生生答疑、生生互评、生生互动等,增强学生自主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 教学设计模块
主要包括教学活动设计和学习资源设计。教学活动设计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课前预习活动:包括新课程预告、背景资料推荐、课程预习及难点聚焦等;
(2)课后巩固活动:包括课程内容答疑、难点交流、资料共享、任务等;
(3)教学反馈活动:包括课程调查反馈、投票等;
(4)课外训练活动:包括话题讨论、口语活动视频、生生互评等。
学习资源设计主要包括学习内容设计、学习内容交互设计、学习内容情景设计等,其中学习情景设计又包括***像情景、语言情景、问题情景和生活情景的设计等。
3 教学服务器平台
教学服务器平台接收移动学习终端请求,学习者访问数据库获取需要的资源和信息,并将处理结果返回移动学习终端。教学服务器平台与教学设计模块有逻辑接口,教学活动设计和学习资源设计结果通过教学服务器为移动学习终端提供客户服务。服务器端管理系统还负责管理系统用户、学生信息、课程信息、课程资源数据。
4 移动学习客户端
移动学习客户端与教学服务器的逻辑接口通道分别对应基于短消息的移动学习模式、基于连接浏览的移动学习模式和基于视频通话交互的移动学习模式。学习者通过移动学习客户端进行外语学习活动。
5 教学评价模块
教学评价系统的设计是实现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外语教学模式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教学评价系统设计主要遵循目标性原则、关联性原则、过程与结果统一性原则以及客观性原则。教学评价方法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作业与测验法。
五 结语
前端设计论文篇9
关键词:Wi-Fi;智能教学评估系统;研究型改革;互动教学
中***分类号:TP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21-0055-03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已提到议事日程。所谓“素质教育”,笔者们认为包括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正确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当代前沿科学技术新知识、新动向的敏感性,创新意识的激发与现有理论或技术相契合。要想培养学生实现以上能力,研究讨论是重要的环节,这些是现在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的重大缺憾。本系统的开发,核心点就是力***采用移动互联技术促进和提高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效率,同时可以对课堂教学的效果,包括老师和同学两方面,给予量化评估。
沟通与交流是传递信息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发展,一系列超出人们预期的个性化服务应运而生,呈现手机中心化趋势。[1]如能将其与高等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必将开拓出一片广泛的应用天地。
如今,师生在课下的互动交流中可利用的平台越来越多,如:E-mail、QQ、微信、论坛等,还有许多人致力于移动教学的研究,开发了不同类型的教学终端。[2][3]而对于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以美国的iclicker和北京师范大学的课堂应答系统为代表。[4]-[6]但由于其都涉及手持硬件设备,要求老师和学生人手一个,如果想要大范围地推广使用需要有关***门、学校、老师和学生多方面的配合,在人力、物力和精力上的过多投入让很多老师踌躇不前。
本文利用无线Wi-Fi通信技术、电化教学设备和学生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无线终端,搭建了一个课堂上老师和同学进行互动、增加沟通与交流的平台。
一、智能教学评估系统的分析
智能教学评估系统的设计旨在通过互动答题的形式,增加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与交流,改变沉闷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同时帮助老师找到教学中的问题,以便及时变更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1.系统结构
该系统由教师端和学生端组成,并通过一个无线AP机将教师端和学生端连接成一个局域网,系统的结构如***1所示。学生端,用于完成答题操作的是一部部具有Wi-Fi功能的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教师端,用于数据接收和显示的是一台具有Wi-Fi功能并装有服务器和数据库的计算机,老师可以直接使用教室电化教学设备中的计算机,也可以携带自己的笔记本;无线AP机,是系统实现通信的桥梁,起到连接教师端和学生端的作用,同时具有DHCP模块,给各个连接的设备分配IP地址。
2.系统功能分析
根据系统使用对象的不同,应分别对教师端和学生端的功能做出设计,具体功能如下:
(1)学生端应具有的功能有:1)身份识别功能。既要对学生进行身份识别,也要对学生用于答题的设备进行身份识别,即一个学生只能使用一台设备进行答题操作,以避免学生之间替代答题的情况;2)答题功能。学生能看到所答题目的信息――问题和各个选项的内容,并能够从多个选项中选择一项作为自己的答案提交到数据库。
(2)教师端应具有的功能有:1)身份识别功能。教师端只需要通过户名和密码进行身份识别,正确识别出是哪位老师即可;2)数据管理功能。教师需要对学生信息、题目信息和答题情况的数据进行管理,能够进行增加、删除、修改、查询等操作,并能将数据导出至Excel;3)答题管理功能。主要用于教师对课堂答题的控制,具体体现在:a)老师需要给出题号,这样学生端才能正常显示题目信息;b)老师可以通过“开始答题”和“结束答题”两个按钮控制答题时间,使得学生们只能在老师规定的时间范围内进行答题;c)在答题过程中,要显示实时答题情况,便于老师控制答题的节奏;d)在答题结束后,要给出答题结果,便于老师与学生的互动;4)成绩管理功能。老师根据实际情况给出正确率和出勤率的百分比分配后,系统能够自动算出学生的成绩,并以表格的形式给出结果,同时支持导出至Excel。
二、智能教学评估系统的设计
系统按照使用者及其功能需求的不同,分别对教师端和学生端进行了设计和程序的编写。所有程序均使用PHP语言编写,除了编写各个界面显示的程序外,还要考虑程序后台对数据库的种种操作,写好的程序被安放在装有服务器的电脑上。为了防止老师和学生的“非法操作”,程序还加入了cookie和session的设计。
1.学生端的设计
为了保证答题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可靠性,避免代替别人进行课堂答题的行为,学生端设计的重点在于如何解决身份识别问题。身份识别包括两个部分――对学生的识别和对设备的识别,既要将二者***地识别出来,又要在二者之间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
本系统实现身份识别的方法主要有三种:1)利用APP对设备进行身份识别。在设备中安装一个APP,如***2所示,点击“login”按钮后会自动弹出浏览器并访问指定***,同时将设备的序列号(IMEI码)信息带出,存入数据库,实现身份识别。2)利用IP地址和MAC地址绑定进行对设备进行身份识别。对于没有安装APP的设备,可以将其无线网卡的MAC地址和AP机的DHCP模块分配的IP地址进行绑定,在访问网页时,会将IP地址信息读出并写入数据库,实现身份识别。3)利用登录操作对学生进行身份识别。在答题前,学生先要进行登录操作,通过学号对学生进行身份识别。
通过以上三种方法进行身份识别后,可以实现学生和其所使用设备的一一对应,即一个学生只能使用一个设备进行答题操作。当有学生尝试使用自己的设备登录其他同学的学号时,系统就会给出相应的错误提示。
学生端程序的流程如***3所示。
2.教师端的设计
对于老师来说,使用本软件的大部分时间应该是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互动答题时,所以教师端的设计是在总结了老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后,提出设计方案,并与老师反复沟通后确定的。因为教师端的每一个功能都涉及到大量的对数据的操作,所以在界面简洁、操作简便的基础上,还应该高效、准确地获取和处理数据。教师端的设计将上述各个功能模块化,一个模块用来实现一个功能,并通过总控制界面对各个模块进行管理。
教师端的特色功能在于实时答题情况和答题结果的显示上。当学生作答完成后,其姓名会由黑色变成红色,老师可以将实到人数和已答题人数进行对比,从而对答题的时间进行控制。在答题结束后,答题的结果会以柱状***和表格的形式给出,柱状***显示整体的答案分布状况,便于老师了解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而表格给出选择某一选项的学生信息,便于老师的提问和与学生的交流。
教师端的整体结构框***如***4所示。
三、智能教学评估系统的使用
目前,系统已在本科基础教学和研究生教学的多门课程中进行使用测试,如“光学”,“光电子技术及其应用”,“物理效应及其应用”,“传感器原理与技术”等。
教师课堂讲解知识要点,精心设计问题,设法引导同学开展讨论,解决教学环节的难点或拓展知识。
比如在“物理效应及其应用”课程中,俄歇效应中单原子俄歇效应与固体材料的俄歇效应的区别在于能级与能带俄歇电子发生的机制不同,一般为教学难点。通过设置如下问题引发学生讨论。
固体材料俄歇电子是指:
A、原子内层被激发出的电子;
B、库伦力使外层能级向内层空位填补的电子;
C、外层填补内层电子多余能量激发出的电子;
D、材料导带底部向光子激发的空穴移动的电子;
E、由于导带电子填充内层空穴,多余能量从导带顶部激发出电子。
学生作答情况如***5所示,答案主要集中在C和E两个选项中。由此让学生们讲解选择答案的理由,通过讨论,搞清楚单原子俄歇电子是由原子能级激发产生的,而固体材料中,导带底部电子跃迁至低能级,多余能量使导带顶部激发出俄歇电子。该题在期末测试中出现时,答题正确率从不到50%明显上升为超过80%,教学效果显著。
此外,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还选择了许多物理学前沿话题,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知识点进行小组讨论式教学。如:物理隧道效应、原子力显微镜、大型强子对撞机、诺贝尔物理学奖与传感器技术、手机诊断癌症等。
在每门课程结束后,对同学们进行的使用效果和改进建议的调查中,大部分同学均表示课程授课形式新颖、课堂气氛活跃、能够启发同学们积极地进行思考、增进了师生的互动交流等,并希望今后能够多开设几门类似的课程。一位同学如是说:“上课讨论问题很有意思,通过答题提问和解惑来调动起同学对于这一物理问题的思考,也更加深刻的记忆了物理效应,对于同学的思维开扩和学习水平提高很有帮助,有更多的实际例子在身边息息相关,让我们对物理这一门抽象的学科实体化、具体知道了未来的走向前景。”
综上所述,这种通过互动答题来增加师生在课堂上的沟通与交流的方式,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对于学生开扩思维和提高学习水平很有帮助。
四、结论
本项研究工作取得如下结果:
1)系统使用无线AP机,将老师和学生连接到一个无线局域网中,限定学生的作答范围在教室附近,可显著地提高课堂的出勤率。
2)系统利用学生的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无线终端作为发射端,教室的电化教学设备作为接收端,避免了其他硬件设备的投入,既节约了成本又便于系统的推广使用。
3)系统实现了答题分组遴选功能,学生的身份识别、互动打分功能,教师的身份识别、答题管理、成绩管理、数据管理、课程管理等功能,界面简明、操作简便。
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为沉闷的课堂注入了新鲜的元素,而老师和同学们对其予以的充分支持和肯定,为该系统的推广使用和研究型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程子阳.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趋势[J].移动通信, 2012,36(5):30-35.
[2]王小强.高校移动教学系统设计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2.
[3]梁敬坤.移动学习系统iPad终端的设计与实现[D].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2012.
[4]李义和. Clicker系统及其在大班教学中的运用[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2(13): 9-10.
前端设计论文篇10
【关键词】圆端形空心墩;外模;设计和配制
在这个铁路高速发展的时代,综合施工生产流动性的特点,要求我们要通过科学的总结、论证,积极推行标准化和精细化,本文以兰渝铁路新井口嘉陵江特大桥为例,论述铁路桥梁圆端形空心墩外模板设计和配制的简易方法。
1.基础设计资料
查阅文献[1],兰渝铁路新井口嘉陵江特大桥双线桥部分,24m、32m简支梁的桥墩全部设计为圆端形,其中墩高H≤30m时设计为实体墩,墩身外坡比35:1;墩高H≥30m时,设计为空心墩,墩身外坡比40:1,双线空心墩根据墩高不同,其墩身横截面亦不同,最高墩H=61m,详见表1。
圆端形桥墩墩身横截面外轮廓为“平直段(矩形)+2个半圆”结构,墩身圆端部分在高度方向下按照外坡比(实体墩35:1;空心墩40:1)呈半圆台状变大;平直段尺寸不变,仅随圆端曲率的变化自上而下保持梯形变化(即为六棱台)。
根据这种结构形式,为最大限度的降低周转材料成本,提高模板利用率,该圆端形空心墩柱模板设计一般采用圆端模板一模到顶、平直段少量加工,提升设备配合,利用翻模工艺进行施工。
按文献[2]介绍,圆端形空心墩具有较大的墩身刚度、较少墩身圬工量、较经济的基础形式;跟圆形、矩形空心墩相比,还具有更方便的施工操作性的特点。本文仅对空心墩外模的设计和配制进行论述,重点论述一项工程或一座特大桥中,如何根据墩型尺寸选配墩身模板,探讨、查找最省数量或最经济的方案,暂不考虑内模和桥墩数量。
2.圆端形双线空心墩外模设计原则
按照文献[3]介绍,确定模板设计原则。
(1)模板的设计应与建筑设计配套。规格类型要少,通用性要强,能满足不同平面组合的需要。
(2)力求构造简单合理,装拆灵活方便。
(3)模板的组合,尽量做到不同墩型、不同墩号或相同墩型不同标高能同时浇筑混凝土。
(4)坚固耐用,经济合理。大模板的设计首先要满足刚度要求,确保大模板在堆放、组装、拆除时的自身稳定,以增强其周转次数。同时应采用合理的结构和恰当地选用钢材规格,以减少一次性投资量。
(5)确保混凝土外观质量应满足验标要求,满足业主和施工单位自身的创优规划。
3.模板的配制
根据墩型坡比、平面和剖面尺寸,凡外形尺寸和坡比相同的模板均可列为同一型号。
对于圆端部分,当坡比相同,根据墩身顶直径推算各标高处截面的尺寸,查找相同部分,可共用;
对于平直段,同一种墩型自上而下宽度是不变的,是可以通用的;查找最普遍的,最多的平直段,并以此为基准模板,另配模板条,用于他型墩柱。
3.1.模板的节高(层高)计算
考虑“圆端部分模板需一模到顶”,如何充分共用圆端模是关键,所以模板节高以墩身坡比为首要依据进行计算,其次再考虑提升设备和起吊能力等。而影响其尺寸的主要是“墩身顶直径D、坡比i和墩高H”,计算方法是,利用“墩身顶直径D、坡比i”,计算几种墩型相差的竖直高度,再以此进行计算。计算时查找有无公约数,选定合适的公约数作为“模板的节高”。
以本桥为例,根据表1,计算模板节高。
由此推算,新井口嘉陵江特大桥双线空心墩墩身圆端部分模板制作H总=94.9m即可满足全桥使用,计47层/2m。
3.2. 圆端部分模板
圆端部分模板,其在满足提升设备和起吊能力的前提下,还要考虑其自稳性。
根据文献[4]规定自稳角,经计算,1/4端模放置是稳定的。故圆端模设计成1/4,即两块圆端模组装成半圆状。
3.3. 平直段模板
首先查找有无公约数,看最大公约数是否满足需求;其次拆分后再查找公约数;然后再拆分再查找公约数;最后确定模板组合。
以本桥为例,根据表1,计算平直段模板的配制与组合。
Ⅲ型墩,平直段长4m=2×2.0m;
Ⅳ型墩,平直段长3.6m=1×2.0m+1×0.7m+1×0.9m;
Ⅳ型墩,平直段长4.1m=1×2.0m+1×0.7m+1×0.9m+1×0.5m;
Ⅳ型墩,平直段长4.7m=22×2.0m+1×0.7m;
通过计算得知,我们仅需制作高度相等,宽度分别为2.0m、0.9m、0.7m、0.5m四种模板,组合使用就可该大桥空心墩墩身施工。另外该模板还可与圆端形实体墩的平直段、矩形墩一并考虑,亦可考虑与承台模板兼用。
3.4.托盘底部墩身颈缩部分
按文献[5]中“表4.3.1”悬臂梁(板)>2m,拆除承重模板时混凝土强度须达到混凝土设计强度标准值的100%。
双线空心墩的“托盘顶帽+电气化锚柱平台”是悬臂结构>2m,为避免占用模板,特在托盘底、墩身顶部制作一小块墩身模板用于生根固定。设计墩高一般为0.5m的倍数,考虑单墩调节块高度,所以应单独加工一块“托盘顶帽高度+墩身生根模板高度=0.5m的整倍数”的墩身生根模板。本桥空心墩” 托盘顶帽高度为2.1m”,故 “墩身生根模板”亦设计加工为0.4m高。
0.4m高墩身生根模板,模板用钢量小,重量轻,操作方便,利于安全。此举还能解决托盘底部模板拆除难的常见问题。
3.5.注意事项
1)统一照***施工,尤其是法兰、螺栓等细部尺寸的对应,利于周转。
2)模板编号,标识清楚。
3)分类堆码存放。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圆端形空心墩外模板的设计与配制,首先应争取在同一个单位工程或同一个项目部的桥墩坡比一样,这样圆端部分模板就有共用的可能;其次根据文中介绍的步骤进行简易计算,确定模板加工制作的最省模式;再次,根据各类墩柱的数量、工期要求、征地拆迁、施工资源配置等因素,确定模板最终需要量;最后,确定原则,统一***纸,制作标准,待招投标结束后交由模板厂进行加工制作。
少占地、多桥隧是当今铁路的发展原则之一,兰渝铁路桥隧比大于80%,新井口嘉陵江特大桥双线桥部分设计68个墩,设计全部为圆端形,其中空心墩56个,占总桥墩数的82.4%,实际施工周期5年,通过此简易方法设计和配制的空心墩外模板,方便、快捷,通用性强,模板制作量少;能较快的确定制作***纸、满足多个厂家同时照***施工;保证了安全、质量、工期等目标,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铁道第二勘察设计院. 兰渝铁路新井口嘉陵江特大桥设计***纸.2009年
[2] 陈 慧,铁路桥梁圆端形空心墩的设计[J],铁道标准设计,2009(4),77-79
[3] 侯君伟.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缩印本・模板工程[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9月
[4] JGJ74-2003建筑工程大模板技术规程[S].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