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何太虚北游序文言文及翻译

送何太虚北游序文言文及翻译

在学习中,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文言文的类型有哪些,你见过的文言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精心整理的送何太虚北游序文言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送何太虚北游序文言文及翻译

士可以游乎?“不出户,知天下”,何以游为哉!士可以不游乎?男子生而射六矢,示有志乎上下四方也,而何可以不游也?

夫子,上智也,适周而问礼,在齐而闻韶,自卫复归于鲁,而后雅、颂各得其所也。夫子而不周、不齐、不卫也,则犹有未问之礼,未闻之韶,未得所之雅、颂也。上智且然,而况其下者乎?士何可以不游也!

然则彼谓不出户而能知者,非欤?曰:彼老氏意也。老氏之学,治身心而外天下国家者也。人之一身一心,天地万物咸备,彼谓吾求之一身一心有余也,而无事乎他求也,是固老氏之学也。而吾圣人之学不如是。圣人生而知也,然其所知者,降衷秉彝之善而已。若夫山川风土、民情世故、名物度数、前言往行,非博其闻见于外,虽上智亦何能悉知也。故寡闻寡见,不免孤陋之讥。取友者,一乡未足,而之一国;一国未足,而之天下;犹以天下为未足,而尚友古之人焉。陶渊明所以欲寻圣贤遗迹于中都也。然则士何可以不游也?

而后之游者,或异乎是。方其出而游乎上国也,奔趋乎爵禄之府,伺候乎权势之门,摇尾而乞怜,脅肩而取媚,以侥幸于寸进。及其既得之,而游于四方也,岂有意于行吾志哉!岂有意于称吾职哉!苟可以夺攘其人,盈厌吾欲,囊橐既充,则阳阳而去尔。是故昔之游者为道,后之游者为利。游则同,而所以游者不同。

余于何弟太虚之游,恶得无言乎哉!太虚以颖敏之资,刻厉之学,善书工诗,缀文研经,修于己,不求知于人,三十余年矣。口未尝谈爵禄,目未尝覩权势,一旦而忽有万里之游,此人之所怪而余独知其心也。世之士,操笔仅记姓名,则曰:“吾能书!”属辞稍协声韵,则曰:“吾能诗!”言语布置,粗如往时所谓举子业,则曰:“吾能文!”阖门称雄,矜己自大,醯甕之鸡,坎井之蛙,盖不知甕外之天、井外之海为何如,挟其所已能,自谓足以终吾身、没吾世而无憾。夫如是又焉用游!太虚肯如是哉?书必钟、王,诗必陶、韦,文不柳、韩、班、马不止也。且方窥闯圣人之经,如天如海,而莫可涯,讵敢以平日所见所闻自多乎?此太虚今日之所以游也。

是行也,交从日以广,历涉日以熟,识日长而志日起。迹圣贤之迹而心其心,必知士之为士,殆不止于研经缀文工诗善书也。闻见将愈多而愈寡,愈有余而愈不足,则天地万物之皆备于我者,真可以不出户而知。是知也,非老氏之知也。如是而游,光前绝后之游矣,余将于是乎观。

澄所逮事之祖母,太虚之从祖姑也。故谓余为兄,余谓之为弟云。

——选自《四部丛刊》本《国朝文类》卷三十四

读书人可以出游吗?“不出家门,知道天下的事”,为什么还要出游呢!读书人可以不出游吗?男子出生射六枝箭,表示志在天下四方,怎么可以不出游呢?

孔子是有上等智慧的人,到周国去请教礼仪,在齐国听韶乐,从卫国回到鲁国,然后雅、颂才得到它合适的位置。孔子如果不去周国,不去齐国,不去卫国,那么还有没有请教的礼仪,没有听过的韶乐,没有得到合适位置的雅、颂。有上等智慧的人尚且如此,何况比不上他的人呢!读书人怎么可以不出游呢!

那么,那说不出家门能知道天下事的人,是错了吗?我说:那是老子的意思。老子的学说,修养自己的精神道德,而不管天下国家的大事。人的精神道德,天地万物都具备了,那认为我只要在自己的精神道德中求索就足够了,用不着再到别处去求索,这本来就是老子的学说啊。但是我们孔圣人的学说不是这样的。孔子是用不着学就知道的人,但是他所知道的,只是上天所赐予的好善的本性罢了。至于山脉河流、风俗习惯,老百姓的实情、世事生计,名号物色的大小差别,前人的言论和行为,不广泛地在外听取考察,虽然有上等的智慧,又怎么能全都知道呢?因此,见闻贫乏,难免不被人讥笑为学识浅薄。交朋友的人,在一乡里觉得不能满足,因而及于一国;在一个国家里觉得不能满足,因而遍及天下;还以天下不能满足,就上与古代的人交朋友。这就是陶渊明想到中都寻访圣贤留下的业迹的原因。那么读书人怎么可以不出游呢?

但是后来出游的人,有的目的与此不同。当他出游京城,奔走趋奉于官僚的府第,候望于有权有势的人家中,像狗一样摇着尾巴乞求爱怜,缩敛肩膀来取悦于人,以求意外获得一官半职。等到他得到了,仕宦出游于四方,怎么会有意

于推行他的学说思想呢!怎么会有意于胜任他的职守呢!如果可以就强行索取于他人,满足自己的欲望,口袋里装满了,就安详自得地离开了。因此,以往出游的人为了道义,后来出游的人为了私利。同样是游,但游的目的不同。

我对于弟弟何太虚的出游,怎么能够不说上几句呢!太虚以他聪敏过人的资质,刻苦专心的学习,擅长书法、诗歌,写作文章,研讨经书,提高自身修养,不求被人所知,三十多年了。他口中从来不谈官爵俸禄,眼中从来不注意权威势力,有一天忽然要出游万里之外,这使人们感到奇怪,而惟独我知道他心中所想。现在的读书人,拿起笔来仅仅能够写下姓名,就说:“我擅长书法!”联缀词句成篇,声韵略微和谐,就说:“我擅长作诗!”文辞语句分布安排,大略写得像过去所称的应试文章,就说:“我善于作文章!”关起门来称大王,夸耀自己,妄自尊大,犹如酒甕里的醯鸡,废井中的青蛙,不知道甕外的天、井外的海是什么样子,凭借他所会的微末小技,自以为这一生活到死可以没有遗憾了。像这样又何必出游!太虚肯像这样吗?他书法一定要追攀钟繇、王羲之,诗歌一定要并肩陶渊明、韦应物,文章不如柳宗元、韩愈、班固、司马迁不肯休止。并且正窥测直入孔子经典大义,觉得像天一样高广,如海一般宽深,没有办法测量其边际,怎么敢因为平时所见所闻而自以为了不起呢?这就是太虚今日出游的原因。

这次外出,交游一天天广泛,见的世面一天天深切,识见一天天增长,志向一天天提高。追踪圣贤的业迹,而以圣贤的思想为自己的思想,一定知道读书人之所以为读书人,该不仅仅满足于研读经书、纂写文章、擅长诗歌书法而已。闻见将越多而自己越感到孤陋寡闻,知识将越丰富而自己越感到贫乏,那么天地间万物都齐备于我,真正可以不出家门而知道天下事了。这个知,不是老子所说的知。像这样出游,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游,我将这样看待太虚。

我所及得上侍奉的祖母,是太虚祖父的堂姊妹,所以他叫我哥哥,我叫他弟弟。

作者

吴澄(1255-1330)字幼清,晚年改字伯清。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人又称草庐先生。幼聪敏好学,曾受教于朱熹再传弟子饶鲁的门人程若庸,与其族子程巨夫为同学。他出生在南宋末,但大部分时间是在元朝度过的。吴澄出身于世儒之家,受家庭薰陶,自幼读儒家著作。七岁诵《论语》、《孟子》,十岁读《中庸》、《大学》,十五岁读朱熹《大学章句》,十六岁拜临安书院山长程若庸为师,十九岁正式就读于临安书院。二十岁应乡试中选。元朝建立后,在临安书院学友程钜夫及左丞相董士选的极力推荐下,先后任翰林文字兼国史编修、江西提学副提举、国子监丞、司业,后迁翰林学士、太中大夫、经筵讲官等职。虽任过许多官职,但“旋进旋退”,时间很短,其大半岁月都是居于穷乡陋壤,孜孜于理学,“研经籍之微,玩天人之妙”。撰有《五经纂言》、《孝经章句》、《草庐精语》、《道德经注》等书,后人辑于《草庐吴文正公全集》,其易学著作有《易纂言》、《易纂言外翼》、《易叙录》。

送何太虚北游序文言文及翻译

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优求知网 » 送何太虚北游序文言文及翻译

学习

导游的欢迎词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导游的欢迎词,内容包括导游的欢迎词怎么说,导游的欢迎词和欢送词200字,导游的欢迎词500字。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越来越多地方需要用到欢迎词,写欢迎词时措辞要慎重,勿信口开河,同时要注意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应避开对方的忌

学习

教师资格证文学常识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资格证文学常识,内容包括教师资格证文学常识归纳,教师资格证文学常识幼儿,小学语文教师必备文学常识。在教师资格科目一的考试中,最让大家头疼的一个部分应该就是文化素养无疑了,考试广度之大让我们无从入手,下面是给大家

学习

读《南南和胡子伯伯》有感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读《南南和胡子伯伯》有感,内容包括读南南和胡子伯伯有感50字,读南南和胡子伯伯有感100字左右,南南和胡子伯伯读后感。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体会,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

学习

三十年后的母校作文精选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三十年后的母校作文精选,内容包括三十年后的母校450字作文,20年后的母校作文范文,三十年后的母校作文。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相信写作

学习

人力资源论文提纲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人力资源论文提纲,内容包括人力资源论文提纲范文,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论文写作提纲,人力资源访谈提纲及答案。知识经济时代是人才主权时代,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成为企业的战略性资源,员工资质是区分绩效优劣的源泉。下面是为大家

学习

有关宝贝成长日记范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宝贝成长日记范文,内容包括宝贝成长日记完整版,宝贝成长日记100篇,宝贝99天成长日记。一天的生活不知不觉间结束了,在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日记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日记很难写吧,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

学习

七夕汽车活动策划方案精选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七夕汽车活动策划方案精选,内容包括汽车七夕活动策划方案,汽车七夕活动策划方案主题,七夕汽车营销活动主题。七夕到了,给你发个短信,祝工作顺利,爱情甜蜜,大把大把嫌钞票,快快乐乐得爱情。有爱的幸福到老,没爱的爱情就到。七夕快

学习

《送梓州李使君》原文及赏析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送梓州李使君》原文及赏析,内容包括送梓州李使君原文,送梓州李使君,送梓州李使君的意思。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

学习

校企合作仪式致辞精选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校企合作仪式致辞精选,内容包括校企合作仪式上的致辞,校企合作企业致辞稿,校企对接活动致辞。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职教育,其教学目的就是为了培养社会需要,企业需求,适销对路

学习

教师资格证面试内容:职业认知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资格证面试内容:职业认知,内容包括教师资格证面试内容全解,教师资格证面试职业认知怎么说,教师结构化面试职业认知类。职业认知主要考查考生是否热爱教育事业,有较强的从教愿望,能否正确认识、理解教师的职业特征,遵守教师

学习

教师资格认定机构及其权限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资格认定机构及其权限,内容包括学校教师资格的认定机构,教师资格证认定机构和种类,教师资格证认定机构人员范围。教师资格认定机构及其权限

学习

2023年教师资格证面试要点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2023年教师资格证面试要点,内容包括2023年教师资格证面试时间表,2023年下半年教资面试报名,山西教师资格证2023年面试时间。面试是得到一份工作的关键,也是求职者倍感煎熬的时刻,但其实,也让不少面试官颇有压力。毕竟,要在短时

学习

参观鲜花港有感精选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参观鲜花港有感精选,内容包括鲜花港参观日记作文,参观国际鲜花港的感受,孩子参观鲜花港感悟100字。当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参观鲜

学习

小班升中班的寄语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小班升中班的寄语,内容包括小班升中班家长寄语,父母对幼儿中班的简短寄语,小班升中班的寄语怎么写。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写寄语的经历,对寄语很是熟悉吧,寄语是人们表达心中真实感受的话语。你会写寄语吗?下面

学习

《蓦山溪·梅》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蓦山溪·梅》的原文、翻译及赏析,内容包括蓦山溪梅朗诵,蓦山溪梅原文翻译及赏析,蓦山溪梅的拼音版。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还在苦苦寻找优秀

学习

《曾舍人巩行状》阅读答案解析与翻译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曾舍人巩行状》阅读答案解析与翻译,内容包括曾舍人巩行状文言文翻译,曾舍人巩行状原文,曾巩学舍记阅读答案及翻译。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需要用到阅读答案的时候非常的多,阅读答案是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什么

学习

清平乐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清平乐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内容包括清平乐译文注释及表达情感,清平乐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清平乐原文译文赏析注解。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

学习

解连环的翻译赏析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解连环的翻译赏析,内容包括解连环古诗原文赏析,解连环孤雁赏析,宋词解连环的翻译。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

学习

张孝基仁爱原文及翻译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张孝基仁爱原文及翻译,内容包括张孝基仁爱表现在哪里,张孝基仁爱翻译,张孝基仁爱讲解。在我们上学期间,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下面是精心整理的张孝基仁

学习

晏几道《阮郎归》翻译赏析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晏几道《阮郎归》翻译赏析,内容包括阮郎归初夏翻译及其赏析,阮郎归晏几道赏析,阮郎归原文及翻译赏析。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文言文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为大

学习

《豫让论》文言文翻译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豫让论》文言文翻译,内容包括豫让论原文朗读,豫让论翻译,豫让全文及翻译。上学期间,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

学习

史记晁错传文言文及翻译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史记晁错传文言文及翻译,内容包括史记·晁错传原文及翻译,史记晁错传文言文朗诵,史记晁错传文言文阅读。在学习中,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