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年总结例1
在学习方面,我在认真学习好专业课程,顺利获得研究生应完成的学分的同时,阅读了大量与实验室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既开阔了视野,也使我对自己研究方向的内容以及整个学科的结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英语学习方面,通过听说课程学习过程中与外教的交流,培养了了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研究生学年总结例2
1、端正学习态度,找准学习方向
端正的学习态度对求学期间的影响是尤为重要的,“态度决定一切”,一个端正的态度会影响到学习期间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动力和学习成果;我们需要培养积极、乐观、不怕苦累的精神,建立“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才能在学习中不断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提高学术水平。比起刚进入研究生课程学习期间,研二的生活显得更充实而有序,学习的目的也更为明显。在重庆大学修完所选课程以后,我就回到单位,结合几年以来进行矿井通风机的检测工作,在经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导师的悉心指导下,我的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向很快就被确定了下来——“矿井通风机噪声”。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利用所从事工作上的便利,我对我国通风机的噪声情况进行了较为整体的分析和研究,在听取了各级企业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的看法和建议后,最终确定了毕业论文拟从通风机噪声特性分析入手,结合其流场分布特性,分析矿用局部通风机噪声。
2、确立论文方案,完成开题报告
在确定了毕业论文大致的研究方向之后,我查阅了与噪声相关的大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情况,发现了目前在矿用通风机特别是对旋轴流通风机噪声的研究上不是特别受到重视,其研究的热点几乎都在通风机噪声上,而我国目前的风机噪声也远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85dB的要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发展,国家对环境污染的控制越来越严格,而通风机噪声也将纳入噪声控制的范围之内。为此我确定了《通风机噪声的影响研究》的论文题目。之后,确定了论文研究内容和实验方案,并对实验方案进行了论证和可行性分析性,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了论文开题报告,最终于11月份完成开题。
3、制定研究方法,苦学分析软件
学位论文的好坏,取决于文章的内容、研究方法和分析方式;一旦研究内容确定,必然需要确定围绕内容而采取的研究方式方法,在我所确定的论文内容中,对旋风机噪声特性、流场特征、轴向间隙对对旋风机噪声和性能的影响等,这些实验内容决定了论文必须采用理论分析和试验验证的研究方式;但是仅此还是不足的,特别是在对流场进行分析时,通过实验的手段是无法获得风机内部复杂的流场特征的,这必然会影响到分析的准确性。目前在对流场进行分析时应用最多的是流体动力学模拟,其中FLUENT软件是对流场进行分析的最为方便的软件之一。在经过将近两个多月的学习后,最终基本掌握了CFD前处理软件GAMBIT建模、网格划分、FLUENT求解计算和后处理,为完成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研究生学年总结例3
时光飞逝,日月如梭。转眼之间我已经是一名研二的学生了。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我在思想、学习、生活都有很大的收获。
思想方面,我一直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虽然我还没有加入***组织,但是我始终以***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我注意学习先进的***治理论,关心国内国际大事,积极拥护***和国家的各项路线、方针、***策,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我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对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发展目标,我也有了相对成熟的认识和定位。
在学习方面,我努力学习专业课程,并阅读了大量与本专业相关的书籍和论文,这既让我开阔了视野,也使我对自己研究方向的内容以及整个学科的结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英语学习方面,我顺利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具备了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在生活方面,我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并积极参加学校各种文体活动。刚入学时,我就加入了校研究生会并在文艺部担任副部长职务,热情为同学们服务,认真完成各项工作。除此之外,我还加入了学校研究生舞蹈队和学院的舞蹈队,并参加各种文艺演出xxx。
接下来的的日子,我应该更加努力学习,认真钻研专业知识,争取更好的成绩。
研究生学年总结例4
1前言
在体育社会科学领域,从总体上来研究我国体科所科研工作发展的问题,《中国体育报》2002年1月10日第7版已有报道,但以人才问题为视角,专门研究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可持续发展的论文却尚未见诸报道。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是我国体育科研队伍的重要方面***,与高校体育院系教师所组成的科研队伍不同的是,它是一支专门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队伍,是我国体育科研队伍中的专职队伍。本研究拟结合我国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的整体状况,从其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展开研究。
可持续发展的原始定义为:“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如今,其内在的涵义已得到较大的拓展和延伸,学者们更多地将其理解为一种辩证的发展观。在对人才资源的看法上,该发展观注重人才资源与人才成长环境、人事制度改革以及教育发展、科技发展相适应、相协调。具体到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则指伴随体育科研工作的不断进步,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当走上持续、快速、健康、和谐的发展道路;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的发展要走优化结构之路,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将推进体育科研工作上台阶上水平作为重要使命;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的发展不仅要重视科研人员学历层次的不断提高,更要注重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目前,我国共有36所体育科学研究所。虽然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逐渐壮大,科研工作的质量与水平不断提高,但也不可否认在其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队伍的结构不够合理,队伍的管理还没有严格按照人事制度改革的精神去实施,科研工作与运动实践结合得不够紧密,与科技创新的要求尚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我国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的健康发展。欲建设好这支队伍,须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优化队伍的结构,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能力(包括科技创新能力),并努力营造有利于这支队伍茁壮成长的环境。只有科研人员队伍成功地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预定目标,才能促使体科所的科研工作迈上新的台阶,进而提高这支队伍对我国体育科技事业发展的贡献率。因而,对我国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发展状况的问题有必要作深入研究,对其作出合理规划。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从全国体育科学研究所中抽取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及山东、福建、山西、广西、湖北、河北、辽宁8所体育科学研究所,将其科研人员(专职)作为调研对象,共计178人。
2.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读了我国体科所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了解了体科所科研人员的整体状况;从INTERNET网上浏览了朝鲜、韩国、德国体科所科研人员若干方面的情况;参阅了我国科研人员队伍建设与发展的专著,以及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论文。
(2)抽样调查法。从全国体科所中抽取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及山东、福建、山西、广西、湖北、河北、辽宁8所体科所,通过函调的方式,了解这些体科所科研人员的数量、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及承担课题研究的状况,为探讨如何优化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的结构作好准备。调查从2002年10月中旬开始,至2003年元月上旬结束。
(3)比较研究法。为了研究的便利,查阅了武汉体育学院、华中师大体育系、湖北大学体育系、三峡大学体育系等11所高校体育院系教师(均系体育教师)的学历、职称与年龄结构状况。将研究对象即8所体科所科研人员的学历、职称与年龄结构与上述11所高校体育院系教师的同类情况进行比较,于比较中评价其队伍结构之优劣。
(4)统计分析法。运用SPSS10.0软件对调查所得的众多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科研人员的数量状况
1985年,我国共有28所体育科学研究所,科研人员共计729人。至2000年,体育科学研究所增至36所,科研人员则增至1700人,见***1。
***1科研人员的数量统计***
3.2科研人员队伍的结构状况
3.2.1学历结构
学历结构是指科研人员中不同学历人员的比例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由表1可知,8所体科所中学历为硕士研究生的有38人,占科研人员总数的21.4%;学历为本科的有92人,占科研人员总数的51.7%;学历为专科的有35人,占科研人员总数的19.6%;学历为中专以下的有13人,占科研人员总数的7.3%。本科以上学历的科研人员共占73.1%,居主体地位,但硕士研究生学历的科研人员所占的比例与科研出成果需要较高比例的高学历人员的趋势不甚相符。中专以下学历的科研人员虽只占7.3%,但这部分人员学历太低,难以适应科研上水平的要求。从总体上看,科研人员队伍的学历结构基本上合理,但远不够理想。
表18所体科所科研人员的学历结构(人)
硕士研究生本科专科中专以下
总局体科所241175
山东体科所32082
福建体科所11110
山西体科所41960
广西体科所2410
湖北体科所1735
河北体科所11011
辽宁体科所21080
3.2.2职称结构
职称结构是指科研人员中不同职称人员的比例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由表2可知,拥有高级职称的科研人员有76人,占42.7%;中级职称的科研人员有76人,占42.7%;初级职称的科研人员有26人,占14.6%。显然,高级职称人员与中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持平,略显稍高;而初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则略显偏低。这种职称结构不尽合理。从有利于科研人员队伍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高级、中级、初级职称人员的比例搭配宜为1.5:2:1,即中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稍大于高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约为初级职称人员的2倍。
表28所体科所科研人员的职称结构(人)
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
总局体科所2419 4
山东体科所16134
福建体科所652
山西体科所12134
广西体科所250
湖北体科所565
河北体科所445
辽宁体科所7112
3.2.3专业结构
专业结构是指科研人员中不同专业人员的比例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由表3可知,所学专业为体育专业的科研人员共计150人,占科研人员总数的84.3%;所学专业为理工科专业的科研人员共计20人,占科研人员总数的11.2%;所学专业为文科的科研人员共计8人,占科研人员总数的4.5%。8所体科所中除湖北体科所科研人员的专业结构(比值为9:6:1)较合理外,其他均不够合理。总局体科所中虽有4名理工科专业人员和4名文科专业人员,但与其科研人员总数相比,比值显得太小。从总体上看,科研人员队伍的专业结构虽不算单一,却不够合理。
表38所体科所科研人员的专业结构(人)
体育专业理工类专业文科类专业
总局体科所3944
山东体科所3030
福建体科所1120
山西体科所2711
广西体科所700
湖北体科所961
河北体科所940
辽宁体科所1820
3.2.4年龄结构
年龄结构是指科研人员中不同年龄人员的比例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统计可知,处于30~50岁年龄段的科研人员占科研人员总数的65.7%,30岁以下与50岁以上的科研人员分别占科研人员总数的18.0%和16.3%。从互联网上搜索到的信息表明,国外著名的体育科研机构中,30岁以下与50岁以上的科研人员至少占科研人员总数的1/5,50岁以上的科研人员中通常有1/4的为学术骨干。与之相比,这两个年龄段的科研人员所占的比例显得稍低一些。人才群体的最佳年龄结构理论认为,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人才的“最佳年龄区”将向高低年龄两个方向延伸,各国将更加重视科技人才的年轻化。因而,这种年龄上的比例搭配就显得不够科学。从有利于科研人员队伍协作攻关、和谐发展的角度考虑,30岁以下、30~50岁、50岁以上这3个年龄段的科研人员较科学的比例搭配宜为3:2:1。
表48所体科所科研人员的年龄结构(人)
30岁以下30~50岁50岁以上
总局体科所8336
山东体科所4227
福建体科所01l2
山西体科所4223
广西体科所700
湖北体科所2ll3
河北体科所463
辽宁体科所3125
3.2.5性别结构
性别结构是指科研人员中男性与女性的比例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统计可知,8所体科所中男性科研人员共计113人,占科研人员总数的63.5%;女性科研人员共计65人,占科研人员总数的36.5%,超出科研人员总数的1/3。这种性别上的比例搭配比较合理,有利于科研人员之间的协调沟通、合作研究。
表58所体科所科研人员的性别结构
男性女性
总局体科所3017
山东体科所2112
福建体科所112
山西体科所1712
广西体科所52
湖北体科所106
河北体科所85
辽宁体科所119
3.3科研人员承担课题(省部级以上)研究的状况
从表6可见,年均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最多的为总局体科所,共17项,其次为辽宁体科所,共4项,其他体科所均为2项。反映出在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的能力上,总局体科所与其他7所体科所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山东、福建等7所体科所年均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的总量为16项,不及1所原总局直属体院1年承担该级别课题的数量,说明体科所科研人员的整体科研实力相对不足。
表62000~2002年8所体科所科研人员年均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数量状况(项)
年均数量年均总量
总局体料所17
山东体科所2
福建体科所2
山西体科所233
广西体科所2
湖北体科所2
河北体科所2
辽中体科所4
3.48所体科所科研人员与11所高校体育院系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结构比较
体育院系教师(均系体育教师)主要从事体育教学、训练与科研工作,也是体育科研人员队伍的一部分,只不过是这支队伍的非专职队伍。体科所科研人员则主要从事体育科学研究工作,是体育科研人员队伍的专职队伍。本研究试***将体科所科研人员与体育院系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结构作一比较,以揭示这两个群体在队伍结构上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为此,笔者查阅了武汉体育学院、华中师大体育系、湖北大学体育学院、三峡大学体育系、江汉大学体育系、黄冈师院体育系、荆州师院体育系、襄樊学院体育系、湖北师院体育系、咸宁师专体育系、郧阳师专体育系11所高校体育院系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将其作为比较研究的对象。
3.4.1年龄结构比较
虽然用于比较的3个年龄段为近似年龄段,但仍具可比性。由表7可知,体科所科研人员与体育院系教师中年龄在50岁以下与55岁以下的人员均占队伍的主体,超过80%,说明中青年人员构成了这两支队伍的主体。体育院系教师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近50%,较体科所科研人员在近似年龄段的比例高出31.9%,与体育院系教师中硕土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的年龄分布有很大的关系。这些高学历人员大多为35岁以下的青年人,是高校体育院系近年来重点培养与引进的人才。要在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中建设一支年轻的学术骨干队伍,就有必要加大培养与引进高学历人才的步伐。
表78所体科所科研人员与11所高校体育院系教师的年龄结构比较(%)
30岁以下30~50岁50岁以上
体科所科研人员18.065.716.3
35岁以下35~55岁55岁以上
体育院系教师49.940.79.5
3.4.2学历结构比较
由表8可见,体科所科研人员与体育院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均居主体地位,但在体育院系教师中有研究生学历者的比例稍高于体科所科研人员,尤其是博士研究生已达到了2.1%的比例,共有14名,而在8所体科所中仅山东体科所有1名博士研究生。这与体育院系近年来出台的优待博士研究生毕业人才的***策有很大的关系。体科所科研人员中专科以下学历的人员所占的比例要远远高于体育院系教师中同一学历层次人员所占的比例。体科所当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提高这部分人员的学历层次,使其在科研工作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表88所体科所科研人员与11所高校体育院系教师的学历结构比较(%)
研究生本科专科以下
体科所科研人员21.451.726.9
体育院系教师22.772.44.8
3.4.3职称结构比较
由表9可见,中、高级职称人员在体科所科研人员与体育院系教师中均居主体地位,超过80%。稍显不同的是,体科所科研人员中高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略大于体育院系教师中同类人员所占比例,体育院系教师中中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略大于体科所科研人员中同类人员所占比例。初级职称人员在体科所科研人员与体育院系教师中所占比例大致相当,均在16%左右。
表98所体科所科研人员与11所高校体育院系教师的职称结构比较(%)
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
体科所科研人员42.742.714.6
体育院系教师34.947.117.9
4结论与建议
(1)从总体上说,我国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的发展状况不够理想,应从以下4个方面予以优化:在学历结构上,要加大培养与引进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年龄在35岁以下)的步伐,尽快通过脱产学习或在职进修等途径提高专科以下学历人员的学历层次;在职称结构上,高级、中级、初级职称人员的比例搭配以1.5:2:1较为合理,应朝着这一目标发展;在专业结构上,科研人员所学专业应以体育专业为主,兼有少量的理工类、文科类专业;在年龄结构上,30岁以下、30~50岁、50岁以上3个年龄段的科研人员较科学的比例搭配宜为3:2:1,应向着这一方向迈进。
(2)体科所科研人员的整体科研实力相对不足,应注重与体育院校或综合性大学之间就某一学科或项目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各体科所的职责、功能虽相近似,但在科学研究上却有着不同的特色,对不同运动项目的研究各有其优势,建议体科所之间就某些项目开展合作研究,以利于形成合力优势。
(3)体科所科研人员与体育院系教师中年龄在50岁以下与55岁以下的人员均占队伍的主体,说明中青年人员构成了这两支队伍的主体。体科所科研人员与体育院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及中、高级职称人员均居主体地位,但在体育院系教师中有研究生学历者的比例稍高于体科所科研人员。
【参考文献】
[1]李元伟.我国体育科技事业现状及问题[N].中国体育报,2002-01-10(7).
研究生学年总结例5
中***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4)01―0067―07
在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府、大学和社会三者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带有普遍性和全面性的问题。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状况不同,也决定了***府、大学和社会三者的地位和力量不同。对此,美国教育家伯顿-克拉克提出了***府、大学和市场三者相互作用的“三角协调模式”,有的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可能是市场主导性强,如美国;有的是学术力量主导性强,如意大利;有的是***府主导作用大,如法国。此模式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研究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基础之一。“三角模型”理论同样适用于解读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
“***府主导”多用于经济发展,指的是一种***府行为、***策和制度模式,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并将有限的资源动员起来通过经济***策和产业***策的实施推动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府与市场始终是决定着中国经济、***治发展总体格局的两大主导因素,也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根本性影响。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采用的是***府主导的发展模式,***府在其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府权力代表的是社会集体意志,它通过法律、***策、拨款等形式对高等教育发展施加影响。从研究生招生人数,到博士授权点、硕士授权点的审批,再到教育资源的配置,中央教育行***部门和省级教育行***部门,特别是前者起着关键性作用。在***府主导下,我国研究生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也表现出一些鲜明特征。
一、在***府主导的高等教育扩张的大背景下,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得到了快速增长
在***府主导下,中国在短期内通过扩招实现了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规模为108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8%。当时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规定了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到2010年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但1999年6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决定自1999年起实施高等教育大扩招。1999年招生152万人,2000年招生220万人,2001年招生260万人,到2002年便提前实现了15%的奋斗目标。自1999年始,我国高等教育连年大幅扩招,在1999-2005年间每年扩招速度均在20%以上。2006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32"规划》出台,开始有计划地降低扩招速度,使每年招生增长率不超过10%。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年)》更是明确地提出了低速增长的方针,从2010-2020年每年招生增速保持在2%-3%,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
在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策的指导下,我国研究生教育自20世纪末开始快速扩张,硕士学位授予人数和博士学位授予人数呈直线上升,跨入了研究生教育大国的行列。1996年至2012年这17年间,全国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总数从42127人增长到621549人(见表1),增长了13.8倍,其中硕士学位授予数从36549人增长到565211人,增长了14.5倍,博士学位授予数从5578人增长到56338人,增长了9.1倍。从整个学位授予人数变化过程来看,1998年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总规模增速开始加快,2004年增速达到最高峰,年增长率达37.88%,此后增速回落,2009年后增速降至两位数以内,2012年又出现较大幅度增长,增长率接近13%。硕士学位授予人数的变化趋势与研究生总体规模的变化基本一致。博士学位授予人数则从1996年至2007年保持了十余年的高速上升趋势(2002年出现小幅下挫),直至2008年增速下降至两位数以内,2010年和2011年博士学位授予数与上一年基本持平,但2012年增速又提高到了11%左右。
二、在中央***府主导与授权,地方、高校竞争式发展的模式下,研究生教育的学科门类结构呈现“存量决定增量”的增长模式
改革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处理好存量与增量的关系,即在一定程度上保住存量的情况下,培育和发展存量之外的增量,再通过增量的积累而形成结构性的变迁动力,促进原有体制的应激性反应,从而实现社会结构逐步转型。“保护存量、培育增量”的原则是指通过保护存量来控制增量的过快扩张,避免增量因偏离路径依赖的逻辑而产生系统风险,同时又通过增量的扩充来实现存量的演变效应,使存量部分可以循序渐进地发生转化,而不至于因为结构突变而出现社会动荡。但是,研究生教育的扩张并没有完全遵循上述原则。
在推进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和调动地方资源、高校潜力的双重原则下,中央教育行***部门对地方***府进行非科层化的竞争性授权,而非简单的行***指令性授权。竞争的标准一般有两条,一是高校办学条件和学科实力,二是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对研究生教育的需求,即根据“需求与条件相结合”的约束机制来增加学位授予点、发放研究生招生指标和配置教育资源。所谓“需求与条件相结合”的约束机制,是指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既要考虑高校的学科建设、导师队伍、科研进展、经费投入、实验室建设等自身办学条件,更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高校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当地其他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研究生人才培养必须既要考虑自身办学条件的许可,又要考虑经济社会的人才需求。当然,不同类型、层次的研究生对于“条件与需求”的要求不同。博士研究生教育是办学条件优先,在办学条件达标的情况下,同时视社会需求设置博士点;硕士研究生,尤其是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社会需求优先,在考虑社会需求的情况下,根据办学条件培养硕士研究生。这是因为博士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科学研究和教学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在培养条件上,博士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会受到科研氛围、经费、设备、师资等资源和条件的影响。因此,研究条件充足与否是制约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博士研究生培养需要国家持续集中的经费投入,需要发达的高等教育基础和先进的科学、文化作为支撑,更需要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师资条件。由此看来,博士研究生教育具有研究性、***性、严谨性和阶段性的特点,与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规律。一般而言,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与区域经济结构的联系呈现出减弱态势,即专科层次教育与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的结合最为密切,本科教育次之,硕士研究生教育又次之,博士研究生教育对于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的依赖度和结合度最弱。从世界范围看,一个国家、一个区域、一个地区可以大力发展专科层次教育、本科教育,甚至硕士研究生教育,但不可能遍地开花式地发展博士研究生教育。从世界经验来看,博士研究生教育有着与硕士研究生教育不同的发展规律和模式,博士研究生教育主要集中于少数地区的研究型大学,体现出一种集中优质资源培养博士的集聚效应,而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是根据当地和区域社会需求来设置学科专业,培养与区域产业结构、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虽然中央教育行***部门对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目标明确、控制严格、管理规范、流程合理,但高校和地方***府为了获得更多的研究生教育资源,主要是博士、硕士授权点和研究生招生指标,纷纷进行“条件和需求”的竞争比赛。其主要意***是为了扩充增量,而较少考虑到结构调整与地方经济社会的需求以及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环境、条件等,从而形成由部门推动的增长竞赛。其结果是地方和高校只考虑如何扩大存量,而很少考虑如何对增量进行结构性变革,即有什么学科专业就继续发展什么学科专业、什么学科专业好发展就增加什么学科专业,而较少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对学科门类的需求,很少考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经济社会急需学科的发展。再加上人才培养的长期性、复杂性和绩效的难以测量性,以及学术机构自身的惯性,导致了研究生教育发展基本上是“存量决定增量”的增长模式,学科门类结构在十几年内并未出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结构性调整;并且,各个学科门类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人数呈现同比例增长格局,并未体现出博士、硕士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与人才结构的不同。
(一)博士学位的学科门类构成与变化
表2、表3反映了1996-2012年全国各学科门类博士学位授予量的变化情况(不包括***事学)。1996年全国授予学术博士学位人数为5544人,在11个学科门类中,按照学位授予人数的多少由高到低分别为:工学(2199人,39.7%)、理学(1441人,26.0%)、医学(846人,15.3%)、农学(223人,4.0%)、经济学(196人,3.5%)、文学(143人,2.6%)、法学(135人,2.4%)、历史学(117人,2.1%)、管理学(117人,2.1%)、哲学(78人,1.4%)、教育学(49人,0.9%)。学位授予人数排在前三位的工学、理学、医学,三者合计所占比重为80.9%;而排在后三位的管理学、哲学、教育学,三者合计所占比重仅为4.4%。
2012年全国授予学术博士学位人数为53011人,在12个学科门类中,依据学位授予人数的多少由高到低分别为:工学(19376人,36.6%)、理学(10209人,19.3%)、医学(6348人,12.0%)、管理学(4095人,7.7%)、法学(2929人,5.5%)、经济学(2619人,4.9%)、农学(2312人,4.4%)、文学(2111人,4.0%)、教育学(1031人,1.9%)、历史学(814人,1.5%)、哲学(730人,1.4%)、艺术学(437人,O.8%)。学位授予人数排在前三位的学科依旧为工学、理学、医学,三者合计所占比重为67.8%;而排在后三位的学科为历史学、哲学、艺术学,与1996年相比有一些变化,三者合计所占比重仅为3.7%。
从表2可以发现,1996年至2009年间,各学科门类博士学位的授予量大幅度上升;2009年至201 1年则相对稳定;2012年,工学和医学博士学位授予人数较上一年有较大增长,而理学博士学位授予人数则有一定幅度下降,其他学科门类基本持平。
各学科门类所占比重变化分为三种情况:比重上升幅度较大、比重下降幅度较大和比重变化不大。从表3可见,在11个学科门类中,比重上升幅度较大的学科有经济学、法学、文学和管理学,其中管理学上升的幅度最大,由1996年的2.1%上升到2012年的7.7%;比重下降幅度较大的学科有理学、工学和医学,其中理学的比重下降幅度最大,由1996年的26.0%下降至2012年的19.3%,但是理学、工学和医学仍旧是所占比重最大的三个学科;授予博士学位人数所占比重变化不大的学科门类包括哲学、教育学、历史学和农学。
(二)硕士学位的学科门类构成与变化
表4、表5反映了1996-2012年全国各学科门类硕士学位授予量的变化情况(不包括***事学)。1996年全国授予学术硕士学位人数为36114人,在11个学科门类中,按照学位授予人数的多少由高到低分别为:工学(15663人,43.4%)、理学(4807人,13.3%)、医学(3597人,10.0%)、经济学(2897人,8.0%)、管理学(2588人,7.2%)、文学(2046人,5.7%)、法学(1747人,4.8%)、农学(963人,2.7%)、教育学(735人,2.0%)、历史学(546人,1.5%)、哲学(525人,1.5%)。学位授予人数排在前三位的工学、理学、医学,三者合计所占比重为66.6%;而排在后三位的教育学、历史学、哲学,三者合计所占比重仅为5.0%。
2012年全国授予学术硕士学位人数为367165人,在12个学科门类中,按照学位授予人数的多少由高到低分别为:工学(128435人,35.0%)、理学(40618人,11.1%)、文学(37620人,10.3%)、医学(35421人,9.6%)、管理学(34433人,9.4%)、法学(28832人。7.9%)、经济学(21200人,5.8%)、教育学(16711人,4.6%)、农学(10940人,3.0%)、历史学(4755人,1.3%)、哲学(4201人,1.1%)、艺术学(3971人,1.1%)。学位授予人数排在前三位的学科为工学、理学、文学,三者合计所占比例为57.4%;而排在后三位的学科为历史学、哲学、艺术学,三者合itN占比例仅为4.4%。
从表5可以看出,在11个学科门类中,授予硕士学位人数所占比重上升幅度较大的学科有法学、教育学、文学和管理学,增幅最大的是文学,由1996年的5.7%上升至2012年的11.3%。授予硕士学位人数所占比重下降幅度较大的学科有经济学、工学、医学,仅从表面上看,工学的比重有了大幅下降,由1996年的43.4%下降至2012年的35.0%,但如果考虑到近些年来专业学位中工程硕士快速增长的因素,那么整个工程类硕士所占的比重变化并没有如此之大。授予硕士学位人数所占比重变化不大的学科门类,包括哲学、历史学、理学和农学,其中哲学、历史学和农学也是所占比重最小的学科。
(三)学科门类结构的变化特点
对比1996-2012年全国博士、硕士学位授予量学科门类的构成情况,可以直观地发现各学科门类所占比重的变化较小。使用1996年与2012年各学科门类的授予人数和所占比重两组数据分别进行简单回归分析可以发现,1996年数据对2012年数据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这说明,研究生教育在规模扩张的过程中,学科门类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呈现着“存量决定增量”的特点。
通过比较还可以发现,博士学位与硕士学位的学科门类结构不仅没有向差异化方向发展,而且趋同性有所加强,没有体现出博士和硕士人才培养的不同目标要求。具体而言,在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在保证基础性、理论性学科专业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应该大力发展应用型学科专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博士研究生教育应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重视理论性、基础性学科的人才培养。
三、国家主导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研究生教育的平衡发展,但由于缺乏刚性的“需求与条件相结合”的约束机制,也导致了研究生教育***策的僵化
在中央***府主导与授权,地方、高校竞争式发展的模式下,教育行***主管部门为了平衡各方利益,进行指标分配,比如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的增加,每个省只能报两所高校两个专业。指令性分配的结果是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研究生教育的平衡发展,但也导致了“需求与条件相结合”机制的失灵,研究生教育增长“一刀切”,各类高校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从而导致了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同质化倾向。
2007年至2012年间,不同类型层次高校的博士学位授予人数和比重都有所变化。2007年,“985工程”高校学术博士学位授予人数为21705人,占全国授予总数的比重为53.03%,“211工程”高校学术博士学位授予人数为29520人,占全国授予总数的比重为72.13%。2012年,“985工程”高校学术博士学位授予人数为26279人,占全国授予总数的比重为49.57%,“211工程”高校学术博士学位授予人数为34564人,占全国授予总数的比重为65.20%。如表6所示,“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学术博士学位授予人数在数量上都有所增长,但是它们各自占全国授予总数的比重却呈下降趋势。
2007年,“985工程”高校专业博士学位授予人数为1076人,占全国授予总数的比重为61.73%,“211工程”高校专业博士学位授予人数为1302人,占全国授予总数的比重为74.70%。2012年,“985工程”高校专业博士学位授予人数为1786人,占全国授予总数的比重为53.68%,“211工程”高校专业博士学位授予人数为2246人,占全国授予总数的比重为67.51%。如表7所示,“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专业博士学位授予人数在数量上都有所增长,但是它们各自所占全国授予总数的比重却呈下降趋势。
2007年至2012年间,不同类型层次高校的硕士学位授予人数和比重都有所变化。2007年,“985工程”高校学术硕士学位授予人数为101371人,占全国授予总数的比重为35.84%,“21 1工程”高校学术硕士学位授予人数为178638人,占全国授予总数的比重为63.16%。2012年,“985工程”高校学术硕士学位授予人数为94269人,占全国授予总数的比重为25.84%,“211工程”高校学术硕士学位授予人数为167277人,占全国授予总数的比重为45.85%。如表8所示,“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学术硕士学位授予人数在数量上呈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但是它们各自占全国授予总数的比重却呈下降趋势。
2007年,“985工程”高校专业硕士学位授予人数为44519人,占全国授予总数的比重为52.69%,“211工程”高校专业硕士学位授予人数为62821人,占全国授予总数的比重为74.35%。2012年,“985工程”高校专业硕士学位授予人数为81459人,占全国授予总数的比重为41.13%,“211工程”高校专业硕士学位授予人数为118863人,占全国授予总数的比重为60.02%。如表9所示,“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专业硕士学位授予人数在数量上都有所增长,但是它们各自占全国授予总数的比重却呈下降趋势。
博士研究生教育需要以发达的高等教育、大量的研发经费支出和师资条件等为支撑,集中优势资源,才能既保证博士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又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从世界经验来看,发达国家的博士研究生教育有着与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不同的发展规律和模式,博士研究生教育主要集中于少数地区的研究型大学,体现出一种集中优质资源培养博士的集聚效应。如美国有406所大学拥有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权,而其中有50所大学授予的博士学位数相当于总数的二分之一。美国研究型大学(包括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是美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的主要阵地。美国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和基础研究的进行基本上集中于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的著名大学。这样不仅有效利用了优质教育资源,也保证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提高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绩效。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少数研究型大学承担着精英教育的任务,而大量的高等学校则承担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任务,不同类型的高校应该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国家重点建设的“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拥有高水平的学科群,应当在这些重点院校中集中设立博士点。这些学校的学科、专业的基础水平高,师资、经费、项目和设备等条件能够保证博士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唯有如此,才能既保证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又使有限的宝贵教育与科研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同时,不同类型高校的定位不同,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在不同学校应有所侧重,没有必要规定统一的比例要求。在现阶段,“985工程”、“211工程”高校等学术能力较强的高校,学术学位研究生占比应该多一些,充分发挥这些高校的学术优势;以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主的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占比可以多一些,以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主。
四、***府主导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是由我国国情所决定的,其优势是明显的,但需要建立科学有序的机制,特别是“需求和条件相结合”的刚性约束机制
***府主导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模式在制度上明确了中央、地方和高校之间的关系。***府拥有***策制定权、检查验收权、激励分配权,掌控着资源分配、激励设计、绩效评价等各项权力,利用行***主导的力量促进了研究生教育的快速扩张,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研究生教育的区域平衡和高校之间的平衡发展。但是,这也导致形成了“存量决定增量”的增长模式,增量缺乏结构调整,研究生教育发展更多地体现在数量与规模扩张,而非结构变迁上。
***府主导的研究生教育发展其本身仍带有指令性的成分,容易忽略地方和高校的实际情况。上下信息不对称、权力不均衡、沟通不顺畅,于是各地方和高校带着“不报白不报”的心理尽可能地去扩大增量,力求将自身诉求最大化,罔顾结构调整与自身办学条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制约与限制,使得研究生教育难以在结构优化、效益提升的情况下进行规模扩张。
改革的关键是形成“需求和条件相结”的刚性约束机制,使得研究生人才培养能够在办学条件和社会需求的双重约束下发展,即既要考虑办学质量,也要考虑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博士研究生教育主要根据办学条件,同时考虑社会需求来布局发展,而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根据社会需求,同时考虑高校办学条件来布局发展。在维持***府主导的同时,寻找一种能够保持持续产生绩效的机制,使研究生教育沿着科学有序的轨道前行。
研究生学年总结例6
中***分类号:S758.5+2;S718.55+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
全球性的温室效应、气候变暖等生态环境问题正在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1-3]。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全球碳循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生物量的测定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和自然界环境要素循环的基础工作[4],森林生产力作为陆地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判定森林碳源(汇)和调节生态过程的主要因子[5]。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特征是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最基本要素之一[4,5],并且生态系统的能量和营养元素循环的研究首先也依赖于生物量和生产力的数据[6]。森林的生物量积累和生产力发展是生态系统发展的根本动力,所以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动态决定着森林生态系统的变化[7],因此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动态对人类进行森林的管理与利用也就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考虑到森林及其变化对陆地生物圈的重要性,推算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便成为生态学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还可为系统研究森林植被碳库及其变化提供基础数据。在充分总结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课题组对中国西南地区(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森林的主要优势树种林型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汇总,旨在为该地区的森林生产力监测与评价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为森林净生产力有关的信息查询、分析评价、辅助决策等提供综合服务。
1森林净生产力概念及计算方法
净生产力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单位时间内有机物的净生产量[8]。用净生产力确定林分的总生产量比较困难,所以在研究评价林分的净生产力时,往往采用其年净生物量作为衡量指标,即求算现有林分的年生长量、植物凋落和枯损的量、被采食(伐)量三者之和。但因后两者的量值很小,以往的研究几乎都将其忽略,因此所计算的森林年净生物量要比实际情况略低一些。
森林年净生物量计算公式为:
ΔW=(Wa-Wa-n)/n;
式中,Wa为森林单位面积现存的生物量,Wa-n为n单位时间前森林单位面积的生物量,n为从Wa-n到Wa的时间跨度(单位:年);若Wa-n为0,则森林年净生物量ΔW为n年的平均净生产量(Wp),否则为连年净生物量。
2西南地区森林生物量和净生产力
2.1西南地区森林生物量和净生产力研究现状
本研究收集了中国西南地区(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自1986年以来,在森林生物量和净生产力研究领域里发表的相关研究结果[2,3,5,8-53],包括针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阔叶林的生物量和净生产力,并对其进行了整理、分析、汇总[54,55],其中涉及的树种有辐射松(Pinups radiata D. Don)、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aranch.)、海南五针松(P. fenzeliana Hand.-Mzt.)、油松(P. tabulaeformis Carr.)、华山松(P. armandii Franch..)、马尾松(P. massoniana Lamb.)、思茅松[P. kesiya Royle ex.Gordon var. langbianensis(A.Chev.)Gaussen]、高山松(P. densata Mast.)、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Lamb.)Carr.]、红杉(L. potaninii Batalin)、峨眉冷杉[Abies fabri(Mast.)Craib]、长苞冷杉(A. georgei Orr.)、云南紫果冷杉[A. recurvata Mast. var. salonenensis(Botd Zres-Rey et Gaussen)C. T. Kauan.]、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云杉(Picea asperata Mast.)、紫果云杉(P. purpurea Mast.)、油麦吊云杉[P. brachytyla(Franch.)Pritz. var. complanata(Mast.)Cheng.]、墨西哥柏(Cupressus lusitanica Mill.)、柏木(C. funebris Endl.)、桤木(Alnus cremastogyne Burk.)、黄背栎(Quercus pannosa Hand.-Mazz.)、辽东栎(Q. liaotungensis Koidz.)、灰背栎(Q. senescens Hand.-Mazz.)、桦木(Betula spp.)、红桦(B. albo-sinensis Burk.)、黄毛青冈[Cyclobalanopsis delavayi(Franch.et)Schottky]、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er)、楠木(Phoebe zhennan S. Lee.)、光果西南杨[Populus schneideri(Rehder)N. Chao var. tibetica(C. K. Schneid.) N. Chao.]、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 Sieb. et Zucc.)、竹(Bambusoideae)、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nb.) Koidz.]、赤桉(Eucalyptus camaldulensis Dehnh.)、元江栲(Castanopsis orthacantha Franch.)、短刺栲(C. echidnocarpa Miq.)、木果石栎[Lithocarpus xylocarpus(Kurz)Markg.]等;其中针叶林的各树种生物量和净生产力汇总情况见表1,针叶阔叶混交林的各树种生物量和净生产力汇总情况见表2,阔叶林的各树种生物量和净生产力汇总情况见表3。
2.2西南地区森林生物量和净生产力资料汇总
综合表1、表2、表3结果进一步汇总可以得出,中国西南地区的森林生物量为162.15 t/hm2,其中乔木层生物量为148.41 t/hm2,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所占总生物量的比例分别为91.53%、2.93%、1.46%和4.08%;森林净生产力为11.98 t/(hm2·a),其中乔木层净生产力为10.64 t/(hm2·a),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所占总净生产力的比例分别为88.80%、6.04%和5.16%。
2.2.1不同林分类型的生物量和净生产力若按林分类型来划分,则中国西南地区(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的森林生物量和净生产力汇总情况见表4,由表4可知,各林分总生物量的大小顺序为阔叶林总生物量、针叶阔叶混交林总生物量、针叶林总生物量。针叶林的林分总生物量为145.18 t/hm2,其中乔木层的生物量为126.15 t/hm2,占针叶林林分总生物量的86.89%,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的生物量分别占针叶林林分总生物量的3.36%、2.96%和6.79%。阔叶林的林分总生物量为178.08 t/hm2,其中乔木层的生物量为166.84 t/hm2,占阔叶林林分总生物量的93.69%,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的生物量分别占阔叶林林分总生物量的3.20%、0.66%和2.45%。针叶阔叶混交林的林分总生物量为164.63 t/hm2,其中乔木层的生物量为160.17 t/hm2,占针叶阔叶混交林林分总生物量的97.29%,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的生物量分别占针叶阔叶混交林林分总生物量的0.64%、0.82%和1.25%。从表4还可知,各林分的总净生产力大小顺序为阔叶林总净生产力、针叶林总净生产力、针叶阔叶混交林总净生产力。针叶林的林分总净生产力为12.13 t/(hm2·a),其中乔木层的净生产力为10.74 t/(hm2·a),占针叶林林分总净生产力的88.54 %,灌木层和草本层的净生产力分别占针叶林林分总净生产力的5.19%和6.27%。阔叶林的林分总净生产力为12.75 t/(hm2·a),其中乔木层的净生产力为11.33 t/(hm2·a),占阔叶林林分总净生产力的88.86%,灌木层和草本层的净生产力分别占阔叶林林分总净生产力的7.69%和3.45%。针叶阔叶混交林的林分总净生产力为9.61 t/(hm2·a),其中乔木层的净生产力为8.63 t/(hm2·a),占针叶阔叶混交林林分总净生产力的89.80%,灌木层和草本层的净生产力分别占针叶阔叶混交林林分总净生产力的1.46%和8.74%。
2.2.2不同林分起源的生物量和净生产力若按林分起源来划分,则中国西南地区(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的森林生物量和净生产力汇总情况见表5,由表5可知,天然林的林分总生物量大于人工林的。天然林的林分总生物量为210.58 t/hm2,其中乔木层的生物量为196.09 t/hm2,占天然林林分总生物量的93.12%,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的生物量分别占天然林林分总生物量的3.04%、1.15%和2.69%;人工林的林分总生物量为110.65 t/hm2,其中乔木层的生物量为97.84 t/hm2,占人工林林分总生物量的88.42%,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的生物量分别占人工林林分总生物量的2.34%、2.08%和7.16%。各林分的天然林总净生产力也大于人工林的。天然林的林分总净生产力为13.38 t/(hm2·a),其中乔木层的净生产力为11.96 t/(hm2·a),占天然林林分总净生产力的89.39%,灌木层和草本层的净生产力分别占天然林林分总净生产力的7.55%和3.06%;人工林的林分总净生产力为10.56 t/(hm2·a),其中乔木层的净生产力为9.24 t/(hm2·a),占人工林林分总净生产力的87.50%,灌木层和草本层分别占人工林林分总净生产力的3.31%和9.19%。
3西南地区森林生物量和净生产力影响因素
谷晓平等[56]研究了近20年来的气候变化对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和自治区部分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地区总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与降水量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海拔高度呈显著的负相关;从年际变化来看,这些地区总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有上升趋势;蒙吉***等[57]也对近20年来西南喀斯特地区(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植被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植被指数年际变化与气候因子年际变化的相关系数区域差异比较明显,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覆盖度和净初级生产力总体均呈增加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王兆礼等[58]对珠江流域(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及其时空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受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近20年来珠江流域植被净生产力整体上呈现减少的趋势,单位面积减少了约0.6%,不过差异不显著;这个结果同谷晓平等[56]和蒙吉***等[57]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行***区划范围的不同造成的。
杨亚梅等[59]和王玉娟等[60]分别研究了季节变化对贵州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前者研究结果表明,在1981~2000年期间,春季和秋季的植被净生产力都呈显著增加的趋势,而夏季和冬季的植被净生产力都呈减少的趋势,春季是植被净生产力增加速率最快的季节,夏季是植被净生产力减少速率最快的季节;后者研究结果表明,植被的净生产力大小顺序为春季净生产力、秋季净生产力、冬季净生产力。
4小结
1)在总结前人大量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将西南地区(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的森林生物量和净生产力按不同林分类型和林分起源进行了总结概述,结果显示,该地区的森林生物量为162.15 t/hm2,净生产力为11.98 t/(hm2·a),这比于维莲等[54]的研究结果[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湖南省,1989~1993年平均总森林生物量为148.66 t/hm2,净生产力9.64 t/(hm2·a)]和方精云等[55]的研究结果[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森林生物量为101.43 t/hm2,净生产力为9.67 t/(hm2·a)]稍高;就是按不同林分起源来划分,同于维莲等[54]的研究结果[天然林林分生物量为156.65 t/hm2、人工林林分生物量为84.51 t/hm2,天然林林分净生产力为8.93 t/(hm2·a)、人工林林分净生产力为10.20 t/(hm2·a)]也存在一些差异。产生以上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所选参考文献的范围、年限等不一致造成的,也可能是计算方法上的差异造成的,其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查找分析。
2)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笔者发现不同林分类型乔木层的净生产力及灌木层、草本层的净生产力计算方法差异较大,主要是在林龄的确定上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丁贵杰等[8]认为,林龄8、12、18、22、30年的马尾松林分松针叶龄应分别取1.4、1.5、1.7和1.8年;吴兆录等[29]对林龄40和100年的高山松林分松针叶龄取的则是3.5年;宿以明等[14]对35年生的峨眉冷杉林分针叶叶龄取的是5年,林内灌木层和草本层林龄分别取的是5年和4年,而在“川西采伐迹地早期植被生物量与生产力动态初步研究”一文中,草本层的年龄取的则是1年[45];潘攀等[35]在对杜仲人工林生产力研究中,草本层的林龄取的则是林分年龄7年;江洪等[11]对云南松林分松针叶龄取的是林分年龄18年等。基于以上种种差异,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根据不同林龄、不同林分类型等来划分,统一其林龄或叶龄取舍及其计算方法。
3)本研究共收集了有关西南地区(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森林生物量和净生产力相关文献60篇,但针对针叶阔叶混交林生物量和净生产力的研究文献仅有7篇,60篇文献中只有13篇的林分净生产力包括了枯落物,其他的文献则没有。基于此,笔者认为,今后对针叶阔叶混交林林分的生物量和净生产力、林分枯落物的净生产力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另外,收集的60篇相关文献中,有多达34篇是2000年以前发表的,由此可反映出西南地区(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森林净生产力的相关研究还是相对滞后的。
参考文献:
[1] 方精云. 中国森林生产力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J]. 植物生态学报,2000,24(5):513-517.
[2] 刘彦春,张远东,刘世荣,等. 川西亚高山针阔混交林乔木层生物量、生产力随海拔梯度的变化[J]. 生态学报,2010,30(21):5810-5820.
[3] 刘彦春,张远东,刘世荣. 川西亚高山次生桦木林恢复过程中的生物量、生产力与材积变化[J]. 生态学报,2010,30(3):594-601.
[4] 郑征,刘宏茂,刘伦辉,等. 西双版纳原始热带季节雨林生物量的研究[J]. 广西植物,1999,19(4):309-314.
[5] 夏焕柏. 茂兰喀斯特植被不同演替阶段的生物量和净初级生产力估算[J]. 贵州林业科技,2010,38(2):1-8.
[6] 何海,乔永康,刘庆,等. 亚高山针叶林人工恢复过程中生物量和材积动态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5):748-752.
[7] 罗辑,杨忠,杨清伟.贡嘎山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J]. 植物生态学报,2000,24(2):191-196.
[8] 丁贵杰,王鹏程. 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变化规律研究Ⅱ.不同林龄生物量及生产力[J]. 林业科学研究, 2001, 15(1):54-60.
[9] 潘攀,慕长龙,牟菊英,等. 辐射松人工幼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J]. 四川林业科技,2005,26(1):22-29.
[10] 宿以明. 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1995,16(3):36-42.
[11] 江洪,林鸿荣.飞播云南松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系统研究[J]. 四川林业科技,1985,6(4):1-10.
[12] 张家贤,袁永珍. 海南五针松人工林林分生物量的研究[J].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88,12(1):63-69.
[13] 周世强,黄金燕. 四川红杉人工林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J].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91,15(1):9-15.
[14] 宿以明,刘兴良,向成华. 峨眉冷杉人工林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J]. 四川林业科技,2000,21(2):31-35.
[15] 鄢武先,宿以明,刘兴良,等. 云杉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J]. 四川林业科技,1991,12(4):17-22.
[16] 潘攀,李荣伟,向成华,等. 墨西哥柏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11(2):133-136.
[17] 杨洪国. 长江上游柏木人工林林分生物量研究[J].四川林勘设计,2007(1):17-19.
[18] 王江. 桤柏混交幼林群落特征及生物量调查[J].四川林业科技,1993,14(1):66-69.
[19] 杨韧,邓朝经,覃模昌,等. 川中丘陵区柏木人工林生物量的测定[J]. 四川林业科技, 1987,8(1):21-24.
[20] 江洪. 紫果云杉天然中龄林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J].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86,10(2):146-152.
[21] 马明东,江洪,罗承德,等. 四川西北部亚高山云杉天然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净生产量和碳贮量的初步研究[J]. 植物生态学报,2007,31(2):305-312.
[22] 江洪,朱家骏. 云杉天然林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J]. 四川林业科技,1986,7(2):5-13.
[23] 张治***,王彦辉,袁玉欣,等. 马尾松天然次生林生物量的结构与分布[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29(5):37-43.
[24] 吴兆录,***承林. 云南普洱地区思茅松林的生物量[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14(2):119-127.
[25] 吴兆录,***承林.云南普洱地区思茅松林的净第一性生产力[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14(2):128-136.
[26] 吴兆录,***承林. 云南昌宁县思茅松林的生物量和净第一性生产力[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14(2):137-145.
[27] 石培礼,钟章成, 李旭光. 四川桤柏混交林生物量的研究[J]. 植物生态学报,1996,20(6):524-533.
[28] 吴兆录,***承林,王崇云,等. 滇西北高山松林生物量的初步研究[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6(3):220-224.
[29] 吴兆录,***承林,王崇云,等. 滇西北高山松林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初步研究[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6(3):225-228.
[30] ***承林,吴兆录. 黄毛青冈群落的生物量研究[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6(3):205-209.
[31] ***承林,吴兆录. 黄毛青冈群落的净第一性生产力研究[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6(3):210-213.
[32] ***承林,吴兆录,王崇云,等. 云南中甸长苞冷杉群落的生物量和净生产力研究[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6(3):214-218.
[33] 吴兆录,***承林,和兆荣,等. 滇西北油麦吊云杉林生物量的初步研究[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6(3):230-234.
[34] 吴兆录,***承林,和兆荣,等. 滇西北油麦吊云杉林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初步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6(3):240-244.
[35] 潘攀,李荣伟,覃志刚,等.杜仲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9(1):71-77.
[36] 马明东,江洪,杨俊义. 四川盆地西缘楠木人工林林分生物量的研究[J]. 四川林业科技,1989,10(3):6-14.
[37] 彭培好,彭俊生,王成善,等. 川西高原光果西南杨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的研究[J]. 林业科技,2003,28(4):14-18.
[38] 刘文耀. 昆明北郊水源保护区圣诞树人工林林分生物量及生产力的研究[J]. 广西植物,1995,15(4):327-334.
[39] 孔维静,郑征. 岷江上游茂县退化生态系统及人工恢复植被地上生物量及净初级生产力研究[J]. 山地学报,2004,22(4):445-450.
[40] 方向京,李贵祥,张正海. 滇东北不同退耕还林类型生物生产量及水土保持效益分析[J]. 水土保持研究,2009,16(5):229-232.
[41] 林伟宏,陈克明,刘照光. 川西南干热河谷赤桉人工林生物量和营养元素含量[J]. 山地研究,1994,12(4):251-255.
[42] 宿以明,慕长龙,潘攀,等. 岷江上游辽东栎天然次生林生物量测定[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27(6):107-109.
[43] 吴兆录,***承林,和兆荣,等. 滇西北黄背栎林生物量和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初步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6(3):245-249.
[44] 吴兆录,***承林. 昆明附近灰背栎林生物量和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初步研究[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6(3):235-239,244.
[45] 宿以明,王金锡,史立新,等. 川西采伐迹地早期植被生物量与生产力动态初步研究[J]. 四川林业科技,1999,20(4):14-21.
[46] 唐建维,张建侯,宋启示,等. 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生物量的初步研究[J]. 植物生态学报,1998,22(6):489-498.
[47] 唐建维,张建侯,宋启示,等. 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净初级生产力的初步研究[J]. 植物生态学报,2003,27(6):756-763.
[48] 郑征,冯志立,甘建民.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下种植砂仁干扰对雨林净初级生产力影响[J]. 植物生态学报,2003,27(1):103-110.
[49] ***承林,吴兆录. 元江栲群落的生物量研究[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6(3):195-199.
[50] ***承林,吴兆录. 元江栲群落的净第一性生产力研究[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16(3):200-204.
[51] ***承林,吴兆录.季风常绿阔叶林短刺栲群落的生物量研究[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14(2):95-107.
[52] ***承林,吴兆录. 季风常绿阔叶林短刺栲群落的的净第一性生产力研究[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6(3):108-118.
[53] 谢寿昌,刘文耀,李寿昌,等. 云南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生物量的初步研究[J]. 植物生态学报,1996,20(2):167-176.
[54] 于维莲,董丹,倪健. 中国西南山地喀斯特与非喀斯特森林的生物量与生产力比较[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0, 5(2):25-30.
[55] 方精云,刘国华,徐嵩龄.我国森林植被的生物量和净生产力[J]. 生态学报,1996,16(5):497-508.
[56] 谷晓平,黄玫,季劲钧,等. 近20年气候变化对西南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J]. 自然资源学报,2007,22(2):251-259.
[57] 蒙吉***,王钧.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地理研究,2007,26(5):857-866.
研究生学年总结例7
A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638 Medical Postgraduates in Guangzhou District. Huang Junyu, Lin Aihua. Guangzhou Medical College, Guangzhou 510182, P.R.China
【Abstract】 Objectve To investigate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medical postgraduates. Methods The investigation was made about 638 medical postgraduates in Guangzhou District by means of the 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 Results 26.96% of the medical postgraduates are found to have various degrees of mental health problems which their score in SCL-90 i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whole country and the difference is significant statistically. The score of first-year medical postgraduates in SCL-90 i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second-year and third-year medical postgraduates respectively and the difference is significant statistically. The scores of medical postgraduates who have studied psychology are lower than those of medical postgraduates who haven't studied psychology and their difference a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 scores of medical postgraduates with great self-felt pressure during their years of graduate study are higher than those of medical postgraduates with greater or lower self-felt pressure and their difference are significant statistically. The scores of medical postgraduates who have a good expectation of their prospect of employment are the lowest in SCL-90, followed next by those medical postgraduates with average expectation of their prospect of employment and those with a bad expectation of their prospect of employment respectively and their differences are significant statistically. Conclusion In general,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the postgraduates in the medic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of Guangzhou are roughly superior to those of the adult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But, some medical postgraduates still have mental health problems, which should be taken seriously and handled by strengthening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Key words】 Medical postgraduates; Mental health; SCL-90; Analysis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研究生群体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医学院校的研究生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不仅要承受着学业、择业、生活等压力,同时正在或即将承担治病救人的工作。这些因素无疑会使他们产生激烈的心理冲突,并由此对他们的心理状况造成巨大的影响。为此,本文选取医学研究生为对象进行调查和研究,以了解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的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按宿舍号整群随机抽取广州医学院和中山大学医学院的一、二、三年级研究生共700人为调查对象,回收有效问卷638份,有效回收率为91.14%。其中,硕士研究生599人(93.9%),博士研究生39人(6.1%),男生293人(45.92%),女生345人(54.08%),25岁以下144人(22.61%),25~30岁378人(59.23%),30岁以上116人(18.16%)。
1.2 研究方法
1.2.1 一般情况和个人感受调查问卷 主要包括医学研究生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专业与年级、来源地、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应届生、是否学过心理知识等)和个人感受调查(包括专业就业前景、读研压力等内在的个人感受)。
1.2.2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该量表由Derogatis[1]编制,由吴文源引进修改,包含90个测定项目共含10个因子,各因子分别是:F1(躯体化)、F2(强迫症状)、F3(人际关系敏感)、F4(抑郁)、F5(焦虑)、F6(敌对)、F7(恐怖)、F8(偏执)、F9(精神病性)、F10(睡眠与饮食)。每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方法,1分表示“从无”,2分表示“轻度”,3分表示“中度”,4分表示“偏重”,5分表示“严重”。
1.2.3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运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医学研究生SCL-90总体情况 638名医学研究生中任意一项因子分≥2的有172人,阳性检出率为26.96%。对SCL-90各因子呈阳性症状的人数及其在总人数中的百分比进行了统计,发现强迫症状最多,阳性检出人数有124人(占19.41%);其次为抑郁,阳性检出人数有104人(占16.33%);最少出现的症状为恐怖,有40人(6.20%)(见表1)。
2.2 医学研究生SCL-90与全国常模比较 将医学研究生SCL-90调查结果与全国常模[2]比较,结果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医学研究生的SCL-90总分、躯体化因子、强迫症状因子、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敌对因子和偏执因子与全国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些因子得分都低于全国常模;而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恐怖因子和精神病性因子与全国常模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2.3 医学研究生SCL-90各亚群比较
2.3.1 把医学研究生SCL-90的测试结果按性别、年龄(25岁以下、25~30岁和30岁以上)、专业(临床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来源(城市、农村)、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应届考生、婚恋状况(已婚、未婚有恋人、未婚无恋人)进行亚群比较,结果显示 医学研究生的性别、来源、是否独生子女、婚恋状况等亚群之间心理健康状况无统计学差异,而专业为基础医学/预防医学的研究生在强迫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的分值皆高于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为25岁以下组除躯体化因子外各因子的分值都高于25~3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岁以上组除敌对因子外各因子的分值都高于25~3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岁以下组和30岁以上组的医学研究生在SCL-90各项指标上皆无统计学差异。应届生躯体化因子得分低于非应届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2 是否学过心理知识之间的比较 表3显示,学过心理知识的医学研究生的SCL-90各项指标得分皆低于没学过心理知识的医学研究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3 不同年级的比较 对医学研究生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的SCL-90各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发现:除偏执因子和精神病性因子外,在其余因子得分上,一年级皆低于二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躯体化、抑郁、敌对和偏执的因子上,一年级得分低于三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年级的恐怖因子得分高于三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4 不同自感读研压力的比较 将医学研究生自感读研压力分为很重、比较重和轻3组,不同组SCL-90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读研期间自感压力很重的医学研究生SCL-90总分和各因子的得分高于自感压力较重和自感压力轻的医学研究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自感压力较重和自感压力轻的医学研究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学意义。
2.3.5 不同自感专业就业前景的比较 将医学研究生自感专业就业前景分为好、一般、差3组,不同组之间的SCL-90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自感专业就业前景好的医学研究生SCL-90各项因子得分皆低于自感专业就业前景差的医学研究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偏执因子和恐怖因子外,其余因子得分都是自感专业就业前景好的医学研究生低于自感专业就业前景一般的医学研究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躯体化因子之外,其余因子得分都是自感专业就业前景一般的医学研究生低于自感专业就业前景差的医学研究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 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见表4。
以SCL-90总分为因变量(总分≥160 y=1,总分<160 y=0),年龄、年级、性别、专业、来源、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学过心理知识、是否应届考生、婚恋状况、自感专业就业前景和自感读研压力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自感专业就业前景、自感读研压力、是否学过心理知识和年级对SCL-90总分有影响,而专业、年龄、是否应届考生等对SCL-90总分没有影响。
3 讨 论
3.1 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有26.96%医学研究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状况问题发生率较高的因子依次是以强迫症状、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这一结果与国内相关研究结论相近[3,4]。同时本次调查发现在读医学研究生在就业、学习、经济等方面自感压力较高,可能在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下,导致了部分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与成人常模比较,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全国成人水平,与以往国内的研究基本一致[5,6],分析其原因可能:一是医学研究生对相关心理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产生心理问题时能较好地进行自我调适,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心理问题的发展和激化;二是医学研究生在填写问卷时,因对于心理学知识有一定了解,可能有一定的掩饰性。
3.2 影响医学研究生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医学研究生各亚群的比较检验,同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排除混杂因素,显示自感专业就业前景、自感读研压力、是否学过心理知识和年级对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密切相关。
本次调查结果发现一年级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而二、三年级的较差,原因可能是一年级医学研究生刚从考试中挣脱出来,心理处于较放松状态,面对的压力较小,二年级研究生正是选题、开题和开始撰写论文的关键时刻,学业压力较大,而三年级研究生面临着就业和学业的双重压力。学过心理知识的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好于未学过心理知识的医学研究生,说明教育医学研究生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在读研期间,自感压力很重的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差,而且自感就业前景好的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好,自感就业前景一般的次之,就业前景差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差。这说明心理自我调适和良好的心理感受,是减少心理问题发生的重要原因。
根据本研究结果得到,广州地区医学院校的研究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略优于全国成人水平,但仍有部分医学研究生存在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应予以高度重视。同时,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上,提出以下提出下面几点建议以供参考:①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开设心理卫生选修课程,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适,预防和减少研究生心理问题的发生。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使研究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加强相互间的沟通,同时减少由于学习和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③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就业建议和信息,对出现心理问题的研究生提供心理辅导。
4 参考文献
[1]Derogatis LR. How to use the Systom Distress Checklist(SCL-90) in clinical evaluations,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 Vol Ⅲ. Self-Raport Rating Scale, Hoffmann-La Roche Inc,1975:22-36
[2]金华,吴文源,张明园.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260-262
[3]毛富强,等.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个性特征及生活事件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0)663-665
[4]杜婷.286例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23(4):87-91
研究生学年总结例8
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是一个内容十分广泛的技术群,它包括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感测技术、控制技术、显示技术等。我们所要学习和运用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予以支持的相关内容。包括教育教学资源的***、办公系统的操作、PPT的制作和使用等等。
所谓“课堂教学优质化”,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即在课堂40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在课堂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枯燥、抽象的学科知识转化成形象、生动、鲜明的电子信息,变单调为丰富,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的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教学的有效整合,从而实现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
国外信息技术与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研究起步较早,比如美国特别重视信息技术对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方面的研究。就课堂教学而言,他们通过整合打造轻松愉快、乐学善学、精彩灵动的教学新时空,“使学习变得更有趣、更容易、更广阔、更加丰富多彩。”。英国早在教育中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使用计算机,如名为“国家计算机辅助学习发展计划”(National Development Project for 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NDPCAL)的研究。“把计算机整合到课程中的观念”(Integrated Computers Curriculum)就是这项研究所提出来的,主要强调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合理利用,可以培养学生计算机的操作意识以及应用等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法国也十分重视。法国教育专家指出:“在动态环境下,空间***形性质和几何教学之间的联系得到了强化。”早在1985年,法国就要求学生从小学第四学年开始接触信息技术,而且把“计算机入门”作为必修课设立到“科学技术”学科中,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软硬件环境的配备,为课程整合的良性开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正所谓“突破现状是发展的必然。”。
新世纪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正在进行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2000年4月6日,***长***在新加坡召开的以“为了21世纪学习化社会的教育”为主题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二次***长会议上作了题为《面向21世纪教育的改革创新》的发言。她不仅明确提出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中国面向21世纪教育的目标,而且强调“通过积极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使中国教育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2012年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领域的***策集中出台。根据***的《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2011-2020年)》的要求,到2020年需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想适应的教育信息现代化体系,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这对未来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指导意见和总体方向。2012年4月,***关于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确定了“三通两平台”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导向,即“宽带网络校校通、教学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这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但是,尽管信息技术平台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在全国各地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但在农村小学课堂中的研究与实践还属于起步阶段。同时,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课堂深度融合方面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理念上的高接受度和低层次的实际运用的矛盾、信息技术的百花齐放与无统一标准之间的矛盾,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结构和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模式之间的矛盾、立足于听课老师和领导的信息技术的虚假热闹和立足于学生的学,不断优化学生的学法之间的矛盾……如何化解这些矛盾,如何让信息技术平台真正促进促进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学校的提升,如何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如何有效地整合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 如何使整合达到最佳状态?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孜孜探索的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我们想从“课堂教学”这个点上做一些探索和研究,通过行动和反思总结出一般的规律和方法,优化课堂教学,为推进新课改进行一些尝试。而这,恰恰是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所在。鉴于此,我们提出《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研究》这一研究课题。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研究目标:
1.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培养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的能力。
2.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的有效途径、策略和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将“减负增效”落到实处。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研究内容:
1.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学科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途径。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促进教师的教学向“以学定教”的学生主体方向发展。
2.研究如何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使得课堂教学实现最优化,进而取得优质高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3.研究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变单调、枯燥的课堂教学为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怎样最大程度地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使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成为所有学生发展的平台,最终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形成。
研究假设:在信息技术现代化背景下,农村小学生寻求探索之火的原动力大大增强,多媒体成其为聚精会神的心理动因,孩子们最大程度地身动、心动、神动、肯学、想学、会学的念头一再高涨,其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也是事半功倍的。
拟创新点:技术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的介入,是否真正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身心发展和创新发展;重要的是,现代化信息技术是否促进了每一个孩子们的成长,从而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发展、都能提高,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呈现出的难以忘怀的思维之光、自由之光、创造之光,以及思维的交锋、情感的交融、经验的积累、思想的领悟,才是我们更加需要的境界。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先对相关的理论资料进行学习和总结,如:国内的研究现象以及研究的理论依据等等。之后,通过相关调查对当前数学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接着,明确情景的创设对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的作用,并通过寻找数学课堂情景创设的基本途径来有效的将数学情景有效的应用到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并通过总结分析形成相应的报告。最后,通过研究成果、研究过程中存在问题的研究和总结,形成最终的结题报告。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要求课题组成员借助网络搜集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学习相关的理论,方法,关注与本课题相关的最新动态、最新理论以及已取得的相应成果并大胆吸取借鉴相关文献理论中的优秀成果,为展开研究做好理论铺垫。并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课题实施,深入开展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
2.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教师结合日常的教学实践,开展合作研究活动,共同探讨教育教学问题。通过开展公开教学、交流研讨、专题分析等一系列活动,探究如何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3.案例研究法:通过对典型教学案例的分析,分析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应用与实践中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兴趣爱好产生的影响。
4.经验总结法:组织教师认真撰写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分析,及时总结实践中的经验,积极探索我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有效教学实际操作方案,通过撰写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分析,总结信息技术在学科课堂教学运用实践中的经验。最终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策略和方法,撰写研究报告、等。
5.成果分析法:积极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实现课堂教学优质化的操作方案,最终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策略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汇总资料,并选取有价值的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推广,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三)技术路线:调查分析——>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实践研究——>实验比较——>形成结论——>修正完善——>总结成果——>推广应用
(4)实施步骤
(1)启动阶段:2018年5月到2018年9月,成立《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农村小学课堂优质化》课题组;通过调查研究、查阅资料,初步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发展动态,转变教育观念,认识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育手段的重要性,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增长点和切入点;组织课题参与人员系统学习有关运用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对全体实验人员进行运用信息技术培训;调查信息技术在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发现问题,提出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中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的研究思路,撰写开题报告,制定研究方案。
(2)组织实施阶段:2018年10月至2020年2月,制定研究计划,具体实施研究,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参与学科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与学,探索有效的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模式,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促进教与学的优化,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进而培养高素质现代人才的目的。实施期间要求课题组成员每人准备一节公开课,在有效整合方面做进一步的探索,收集优秀教案、优秀课件、优秀教学实录、教学叙事等。形成阶段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
(3)总结结题阶段:2020年3月至2020年5月,整理课题研究资料,收集优秀论文、教师研究案例等,撰写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四、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课题负责人张瑞清,一级教师,长期从事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曾多次获得过辅导站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和县级课堂教学竞赛三等奖。多次获得镇级和县级“优秀教师”和“先进个人”称号,2015年获得了县级“骨干教师”荣誉称号。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研究成果。曾两次参与了省、市课题研究工作,2008年9月他参与研究的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改中提高学困生数学成绩研究》经专家评审,通过鉴定;2017年9月他作为第一参加人研究的武威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顺利结题。在课堂教学中他善于总结经验,积极撰写论文,撰写的论文《浅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在2004年5月荣获武威市现代教育技术论文评选小学组三等奖;撰写的论文《提高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几点做法》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看法》分别在《天祝教育》2010第3期和2014第1期上发表。
课题组成员刘生俊,一级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23年,积累了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曾被县委、县***府评为“优秀教师”。撰写的论文《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初探》和《构建初中语文教学互动课堂刍议》分别在《中小学教育》和《语文天地》上发表。
课题组成员马维兰,二级教师,市级农村骨干教师,曾多次荣获镇、县、市级优秀教师、少先队辅导员、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具有很强的语文教学基本功,能够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工作,2015年10月,撰写的论文《农村美术教育该走向何方》在省级期刊《教师》杂志第261期上发表。
课题组成员吴永珍,二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达13年,工作中善于钻研,曾多次获得辅导站各种奖励,现为学校数学教研组组长,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撰写的《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发挥错题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于2016年5月发表在《吉林教育》上,作为第一参加人参与研究的武威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易错题集的建立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探究》于2017年9月通过鉴定,顺利结题。
围绕本课题,我们进行了一些前期准备工作。18年3月,我们确定了课题,组织了课题研究小组,围绕课题进行一些相关的调研工作,查阅了相关资料和书籍,了解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水平,搜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课题的核心概念、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等进行多次研讨,最终完成了课题申报报告。
学校现代化教学硬件设施较为先进。每个班级都有“班班通”一体机、视频展示台;学科任课教师人均配备电脑一台,且已接入互联网。这些为我校开展“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与环境。辅导站和学校领导注重教育科研工作,开学初提出了在我校开展“常态课优质化、优质课常态化”教学研究工作,我课题组选取其中一点研究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教学优质化,得到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学校积极筹措经费,准备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参与教师的研究素质;建立健全了教科研制度,保证研究落到实处。
研究生学年总结例9
中***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许多生物学知识的陈述与表达均要求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哲理性。除了运用生物学术语外,有时还必须用到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如:哲学思想、理化知识和数学方法等。下面就数学方法在生物研究性学结中的应用,浅说几例。
1 取样调查法在生物研究性学结中的应用
研究实例1:表1是孟坝中学高二(9)班学生针对“镇原县农田油菜种群密度的调查”课题,采用五点取样法调查的原始记录数据。
方法运用:针对上述数据,教师在总结时,采用数学的取样调查统计法,先求每个小组调查的油菜种群密度,再求三类不同地形油菜的平均种群密度,依据数值比较得出结论。
结果呈现:通过统计的数据比较分析(表2),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这种直观且科学地呈现,不仅使学生知道了不同地形的种群密度不同,而且明确了合理密植的重要性,同时也对油菜当年的产量和经济效益进行了较科学的预测,增强了调查研究的深刻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迁移点拨:取样调查法常在野生植物种群密度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研究、微生物培养与生长等生物研究性学习探讨方面有广泛应用。
2 坐标作***法在生物研究性学结中的应用
研究实例2:我校部分师生几年前组织的“乡村杏林带扩展的调查分析”研究课题的有关数据:调查活动涉及8乡镇163个自然村,杏林面积10 350亩,村均63.5亩,其原始数据汇总见表3。
方法运用:依据有关调查项目和范围,笔者拟采用数据与时间的关系,建立坐标系,以坐标作***法来直观的表示杏林带面积、占耕地比例、年均增长率、年均经济效益随时间发展所呈现的变化趋势,更易得出合理的结论。
结果呈现:过去基于部分调查者的数学基础,采用表格对比,文字描述,也得出了合理的结论与预测。如今用坐标中的柱形***表示(***1),形象、直观、创新,一目了然。也可以用坐标中的折线***、条形***来表示。
迁移点拨:坐标作***法适用于探究光照、水分、温度、植物激素及类似物等因素对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根、生长、开花的生理活动的影响课题的总结与分析,也在研究动物、微生物活动规律及其他生活实践活动方面有着极广泛的应用。
3 比例分割法在生物研究性学结中的应用
研究实例3:我校高二⑨班学生近期开展“乡村养老及保健实况的调查分析”课题,对孟坝镇城区65岁及65岁以上老人的调查,部分项目数据汇总见表4。
方法运用:在该项调查结束总结时,需要先归类分析求比例,多次用到分割法,使多项信息通过数据划归统一。
研究生学年总结例10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取团体施测的方法, 以5所高校(江西财经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南昌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江苏师范大学、)研一至研三的700名研究生为被试。以各班的任课教师担任测量主试,以班级为单位施测。
二、研究方法
1.基本情况
统计回收问卷635份,其中,男生221人,女生332人。农村学生298,城镇学生255。有工作经历学生219人,无工作经历学生334。研一185人,研二179,研三189人。文科363人,理科130人,工科60人。
2.研究工具
采用黄涛编制的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量表。该量表总共24个项目,采用五级计分。该量表包括四个维度:专业价值感;专业学习观;专业投入行为;目标与计划。该量表的总体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93,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63-0.85之间,并且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总体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9,分量表的信度均在0.641―0.804之间,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以采用。
3.数据处理
使用SPSS18.0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对跨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进行描述统计统计分析或者方差分析。
三、研究结果
在对553名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到了总体样本在专业认同及其维度上的得分,具体表示如下表所示。本研究中跨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量表采用五级计分,最低分1分,最高分5分,总分的范围是24―120分。
由表1可知,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各维度的平均数从高到低依次是,专业价值观23.95,专业价值感23.75,专业投入行为22.5,目标与计划13.96。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总分的平均分为84.15,专业认同总分的中值(85),专业认同的均值小于中值,这表明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1.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
采用***样本t检验对553名不同性别的研究生专业认同及其维度的得分进行差异检验,其中男生221人,女生332人。P值均大于0.05,跨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总分、专业价值感、专业价值观、专业投入行为、目标与计划各维度得分在男女性别上无显著差异。
2.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在家庭所在地上的差异
采用***样本t检验对553名来自农村和城镇的研究生专业认同及其维度的得分进行差异检验,结果显示农村研究生和城镇研究生在专业价值观和目标与价值维度上均无显著差异,但来自农村和来自城镇的研究生在专业认同总分、专业价值感、专业投入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并且来自农村的研究生的专业认同总分的平均分、专业价值感平均分、专业投入行为平均分显著高于来自城镇的研究生的得分。(P
3.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在是否跨专业上的差异
采用***样本t检验对553名跨专业和非跨专业的研究生专业认同及其维度的得分进行差异检验,跨专业硕士研究生与非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在专业认同总分、专业价值感、专业价值观、专业投入行为、目标与计划上均无显著差异。
4.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在有无工作经历上的差异
采用***样本t检验对553名有工作经历和无工作经历的研究生专业认同及其维度的得分进行差异检验,结果显示在专业价值观维度,专业投入行为维度和专业认同总分维度上存在差异,有工作经历的被试得分均显著高于无工作经历的被试得分(P< 0.05)。
5.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在专业上的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553名不同专业的研究生专业认同及其维度的得分进行差异检验,结果显示,专业在专业价值感、专业价值观、专业投入行为、专业认同总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专业在目标与计划上存在显著差异,根据多重比较的结果,理科被试得分与工科被试得分之间差异不显著,文科研究生专业认同水平显著高于理科生。(P< 0.01)。
6.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在年级上的差异比较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下表:由表2可知,在专业价值观维度和专业认同总分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通过多重比较发现:三年级得分均无显著差异,二年级得分显著低于一,三年级(P
建议与对策
近年来,硕士研究生的队伍在不断扩大,其专业认同水平的高低更是教育质量的直接体现,不仅影响到高等院校的教育质量,而且也与硕士研究生个人的学业生涯紧密相连。当下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总体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在生源地、工作经历、年级和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学校可以设立信息共享平台,拓宽研究生获取专业信息方面的渠道,鼓励研究生在学好专业的同时进行社会实践,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高度的认同,有利于他们针对性的学习研究,能够***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境,从而提高他们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加强专业教育的同时,适当放宽专业的限制,准许进行专业调整,这样不仅避免了一部分学生因为选错专业为了毕业坚持读下去,从而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为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提供有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