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博士论文集锦

国际法博士论文范文1

“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从2005年设立至今,已评选了三届。该奖项已经成为祖国关爱自费留学生的知名品牌,受到国内外权威媒体和有关人士的普遍关注和广泛赞誉。

广大自费留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为了进一步加强他们与祖国的联系,弘扬优秀自费留学人员奋力拼搏的精神,本刊从2006年第1期开始,向广大读者介绍部分获奖者。同时近期我们又开辟了“我的自费留学经历”专题,真诚欢迎更多的自费留学生将你们留学中的酸甜苦辣与心得写给我们。

本栏目联系电话:010-62257722转208

传真:010-62252501

电子信箱:baiyu48@sina.com

叶海涛,2003年获奖者,留学英国。现任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纳米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与劳斯莱斯公司(Rolls-Royce plc)合作共同研发飞机引擎内部的高温功率放大器。1998年西安交通大学本科毕业,曾获得“好来西”企业奖学金、首届美国联合科技公司(UTC)容闳科技教育奖。2000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硕士毕业,获新加坡Tan Chin Tuan国际交流奖学金及李氏基金(Lee Foundation)。2004年英国伦敦大学博士毕业,主要专业方向为金刚石由子学及纳米器件2004~2005年被聘为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国际研究员,从事单晶金刚石场效应管的研发。现已发表国际期刊论文20多篇及国际会议论文40多篇,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做大会专题报告。在攻读博士期间,连续三年荣获英国大学校长委员会颁发的海外研究生奖学金(ORS)、英国EPSRC奖学金和香港王宽成奖学金(KCWong),并被吸收为英国材料学会(IOM3)(2000年)、英国物理学会(10P)(2001年)及英国电子工程师学会(IEE)的会员,(2003年、2006)年当选为旅英中国工程师协会的理事,并应邀成为以色列国家科学基金委的特约评审人。

而立之年的叶海涛表示:“一定不会辜负祖国的期望,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份工作,心系祖国,愿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谢向华,2004年获奖者,留学英国。2000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01年9月赴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攻读计算机硕士学位,一年后顺利完成“高级计算科学”课程,并获得理学硕士学位。2003年11月开始在布里斯托尔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媒体计算科研小组攻读博士学位,同时担任“研究助理”一职从事科研工作。2006年3月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自2006年2月起,在布里斯托尔大学计算机系做博士后,从事一项由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资助的旨在开发帮助盲人和视力严重损伤的病人与外界交互的计算机认知系统的研究项目(CASBliP)。其研究主要为立体计算机视觉系统,动态曲线分割模型,计算机材质分析,自动缺陷识别和医学***像。他在计算机视觉与***形处理领域的国际性刊物和国际性学术研讨会上以第一作者发表了10多篇论文。2004年,应美国玛柯尼医疗系统(Marconi Medical System,Inc.)苏里博士的邀请,在《医学***像分析手册高级***形分割与***像注册模型》一书中撰写章节――“区域支持的几何彩色动态曲线分割模型”。谢向华现参与《材质分析手册》一书的编撰工作,该书将于2007年出版。2006年初,他与默曼迪博士的PRINS研究方案得到了英国Levelhulm研究基金会为期两年的资助。他现担任多个国际性学术期刊的评委,并是英国“医学***像分析与认知”年会等多个国际性学术协会的会员。谢向华认为,获得“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是祖国对自己在海外多年努力学习的莫大鼓励与肯定,同时也让所有海外的莘莘学子看到祖国对于他们的重视与厚望。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他将继续努力学习尖端技术,为祖国将来的科技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姚小***,2004年获奖者,留学法国,研究方向为化学信息学。1994年就读于兰州大学化学系,2002年1月获“促进科学技术研究中法协会信息科学奖学金”资助,作为兰州大学与巴黎第七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生,赴法国留学,师从法国巴黎第七大学ITODYS研究所化学信息学和分子模型实验室主任范波涛教授和兰州大学胡之德教授。在范教授和胡教授的共同指导下,主要开展了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1)新的机器学习算法在QSAR/QSPR中的应用;(2)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他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30余篇论文并被多次引用,所做的工作曾多次在国际会议上介绍,得到了同行的广泛好评。留学法国期间,曾获得2002年“法国华人青年企业家协会”教育基金会第二届“优秀中国留学人员奖”和2004年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以及2005年“促进科学技术研究中法协会信息科学奖”。2004年12月获得博士学位。获得学位后,姚小***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怀着对母校的深厚感情,决定回到兰州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为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母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获奖后,他深深地感谢国家对海外留学生的关心和支持。他表示将会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成绩,更好地报效国家。

国际法博士论文范文2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科学专门人才。

二、学习年限

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法学院、商学院学习年限为三年;经济学院、财经研究所、金融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统计与管理学院、应用数学系、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会计学院学习年限为四年。

三、招生专业见专业目录。

四、招生名额

拟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220名左右(含硕博连读生50人左右)。录取时将视***实际下达计划数、生源状况和学校发展需要,对学校招生总数及各专业招生数进行适当调整。

五、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已获得硕士学位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入学时未取得国家承认的硕士学位证书者,取消录取资格);同等学力者;

同等学力者须符合获得学士学位后满6年或6年以上(从获得学士学位到博士生入学之日),修读过硕士生的主要课程,在核心刊物上发表(第一作者)与硕士学位论文水平相当的本专业学术论文。同等学力考生须于2013年10月31日前向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提出申请,附上相关材料的证明。未提出申请或申请未获通过者,考试成绩无效。

3.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

4.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5.现役***人报考博士生,按******总***治部有关规定办理报名手续。

六、报名手续

1.报考流程:网上报名(填写报考信息,网上支付报考费)***并递交报考登记

表查询报名成功与否自行***打印准考证初试资格审查(仅针对进入复试阶段的考生)复试、递交相关材料。

2.网上报名:符合上述报考条件的考生请于2013年11月20日至12月31日通过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招生管理信息系统(yz.sufe.edu/)***报名。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报考资格审查将在复试阶段进行,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3.递交报考材料:

报考者应于2014年1月15日前将报考博士研究生登记表特快专递、挂号或直接交送至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网上支付未成功的考生将报考费(250元)通过邮局汇款或直接交送至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否则按放弃报名处理。

4.资格审查:来我校参加复试的考生请携带①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原件、②准考证、③硕士学位、学历证书原件(应届硕士生带研究生证原件;获得境外硕士学位的考生,须携带***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报告)于复试前来我校进行报考资格的审查(具体时间、地点届时请查看网站通知)。通过资格审查的考生方可参加复试。

七、考试与评价

1.初试:初试科目为外语、两门业务课。初试科目均为笔试,时间为3小时,每门满分为100分,总分共300分。初试将于2014年3月中下旬进行,地点由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安排,具体时间、地点以准考证为准。

2.复试:由招生院(系、所)自行组织,包含学术水平考查和思想***治素质和品德考核。学术水平考查以面试等形式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对本学科前沿领域及最新研究动态的掌握情况等,并对考生进行外国语的听、说、读等能力的测试;思想***治素质和品德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考生的***治态度、思想表现、学习(工作)态度、道德品质、守法表现等方面。

同等学力报考者在复试过程中需加试:马克思主义认识方***及两门硕士学位专业课(笔试),其中经济学、管理学门类统考经济数学(运筹学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3.申请材料审查和科研创新能力评价

通过考生的硕士课程成绩、硕士学位论文(含评议书)、考生参与科研、、出版专著、获奖等情况及专家推荐意见、考生自我评价等材料对考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进行评价,该结论作为录取环节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

考生应于复试前提交以下材料:

(1)两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专家的推荐书(由推荐人密封并签名);

(2)硕士课程成绩单原件;

(3)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交所在单位研究生院(部)证明;

(4)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含正反面);

(5)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和目录;

(6)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所获专利及其它研究成果证明;

(7)其他获奖证明或报考学院要求提交的材料。

以上材料请自备底稿,恕不退还。

4.体检

体检要求参照***、卫生部、中国残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考生应在初试结束后到二级甲等以上医院自行体检,体检报告于复试阶段提交。

八、录取

复试不合格者不予录取。对复试合格考生,综合考生申请材料审查和评价结果、考生的初试和复试成绩、以及思想***治素质和品德考核结果、体检结果等做出综合判断,确定拟录取名单。

对在报名或考试中有弄虚作假或其他违规行为的考生,不论何时,一经查实,即按有关规定取消其报考、录取、入学资格或学籍,还将视不同情况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理。

九、学费和奖助学金

按照***规定,自2014年起研究生教育开始实行收费制度。我校将根据国家和上海市的***策,制定研究生学费标准和奖助学金资助办法,并及时公布。研究生还可通过参加学校、院(系、所)设立的各类奖学金评选,通过申请研究生助研、助教、助管的“三助”岗位工作获得资助。

十、有关招生培养改革的说明

1.2014年我校继续实行按专业或按门类(经济学院部分专业)招收博士研究生,学习一定期限或经综合考试进入论文阶段后,再双向选择确定专业或导师。

2.为进一步深化博士研究生招生培养改革,探索和构建符合博士研究生培养规律的体制与机制,以提高研究生选拔质量为核心,不断选拔和培养适应现代科学发展要求的优秀创新人才,我校在经济学院、金融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和会计学院招生培养上采取系列改革措施的基础上,经济学院、会计学院2014年继续试点“申请考核制”招收博士研究生,招生方案详见《经济学院2014年“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招生方案》和《会计学院2014年“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招生方案》。

3.金融学院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专业的02金融风险计量与控制方向和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金融信息工程的02 金融智能决策支持方向,依托上海市金融信息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以金融行业的应用需求为导向,借助实验室丰富的数据库、分析与仿真工具等支撑环境,依托实验室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和应用研究项目,培养金融、信息交叉领域的优秀人才。具体事项请查询《上海市金融信息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研究生招生简章》。

4.商学院借鉴国外商学院DBA(Doctor of Business ***istration)培养模式,自2014年起招收工商管理博士研究生,在博士层次进行现代高级商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具

体事项请查询《商学院2014年招收攻读工商管理博士研究生简章》。

5.学院采取的其他招生培养改革措施内容如下:

(1)经济学院

①各专业实行统一招生、统一培养,入学后通过双向选择确定指导教师和论文指导小组。其中西方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四专业按“经济学”门类招生,在完成基础课学习通过综合考试的基础上,双向选择确定专业、指导导师和论文指导小组;

②指导教师为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论文指导小组一般为3人,其中2名为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

③ 博士生自二年级开始,须参加每学期学院组织的博士生午间seminar,并报告自己的研究进展;

④博士学位科研标准注重科研成果质量,鼓励博士生在国际知名期刊和国内期刊,具体考核标准见经济学院相关规定;

⑤培养过程中实行博士生资格考试,每年举行两次资格考试。如未能按规定通过资格考试,将被取消博士生资格,具体见学院相关规定。

(2)金融学院

①金融学、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专业金融工程与投资管理方向、信用管理专业实行统一考试、统一排名、择优录取;

②金融学、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专业金融工程与投资管理方向、信用管理专业博士生的教学计划中包含多门由海外特聘教授主讲的课程和学院组织的博士论坛;

③博士生由导师小组共同指导,导师小组至少包括三人,其中第一导师由金融学院博士生导师担任,其他成员可包括正、副教授及海外特聘教授;

④在博士学位申请的科研考核标准上,弱化论文数量要求、注重科研成果质量。具体考核标准参见金融学院相关文件规定;

⑤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专业金融风险计量与控制方向由我校的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金融信息技术研究实验室牵头进行培养。

(3)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①自2010年起,博士生培养实行四年学制,加强了学位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研究方法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与授课内容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

②对博士生培养实行学位论文指导委员会制度。每位博士生的论文指导委员会一般由2-3人构成,其中一位为该生导师,其他成员为本院专职或兼职博士生导师(含具有海外高校终身教职的特聘教授)或者具有博士学位的本院教师。博士生指导委员会制度将大大增强对博士生的指导力量;

③在博士学位申请的科研考核标准上,弱化了论文数量要求、注重科研成果质量。具体考核标准参见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相关文件规定;

④对博士生发表高质量论文给予科研奖励。具体参见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相关文件规定。

(4)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

①除金融信息工程专业金融智能决策支持方向外,其它专业和方向按照“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进行博士初试报名,不分专业统一进行复试和录取,报名阶段报考专业仅供参考;

②除金融信息工程专业金融智能决策支持方向外,其它专业和方向实行统一培养,招生阶段不确定导师,入学一年内通过双向选择确定指导教师和论文指导小组,论文指导小组一般为3人;

③金融信息工程专业金融智能决策支持方向由我校的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金融信息技术研究实验室牵头进行培养。

十一、其他

1.2014年我校将继续按照***“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有关规定招收2名该计划博士研究生。

国际法博士论文范文3

关键词:博士生;联合培养;国外访学;资助

中***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072-02

为加强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进程,进一步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积极实施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教育创新工程,2006年,上海交通大学建立并开始实施博士生国外访学制度。

一、开展博士生国外访学资助项目的意义

博士生作为高层次科技人才,是科研活动的最直接参与者,其研究成果直接推动了本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博士生的论文是与实际科研相结合,其选题须有一定的深度,所以,他们参与重大科研项目、进入国外先进的实验室、学习先进实验方法与理念很有必要。博士生教育是学校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肩负着向国家和社会输送掌握国际先进文化和科技人才的重任。博士生作为国内外高校的联系媒介,可以在访学期间发挥主动性,拓展合作领域,成为教学、科研的一大推动力。

二、博士生国外访学专项资助项目总体情况

1.申请审批流程。申请需要提交申请表,学校组织专家组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审核内容包括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研究潜力、研究内容、出访单位的科研能力、学校排名、学科排名、导师资质等信息,考察联合培养的必要性,对双方导师之间有合作的项目予以优先考虑。截止至2012年12月31日,我校执行博士生国外访学专项资助项目共资助364名博士生出访,占总申请人数的70%左右。

2.博士生所在院系。交大作为理工科院校,申请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基本来自学校几个大的工科院系,主要集中在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医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农业与生物学院。

3.出访国家。博士生联合培养目标地主要集中在8个国家: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加拿大、日本、法国、瑞典。其中,美国为出访人数最多的国家,占总出访人数的52%。

4.出访学校。根据《上海交大世界大学排名》,从2006年至2012年,在我校获得博士生国外访学资助的学生中,平均有45.33%的学生(165位)前往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学。其他在排名前100位以外的大学中,有很多是学科排名靠前的学校,或者是世界知名研究所、实验室。

三、项目取得的成果

1.发表高水平论文,提高科研能力。联合培养过程是博士生更深刻而全面地认识和理解科学工作者应举办的基本素养和学术责任,培养了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思维方式,训练了科学的治学理念并开阔了学术视野。2006年至2012年,参加博士生国外访学项目资助的学生发表了较高质量的论文数量在63.64%以上。其中,SCI论文249篇,EI论文29篇,CSSCI论文9篇,其他164篇。学生参加科研项目总数380项,人均1.37项。从博士生访学回国后的访学报告中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的博士生都认为参加国外联合培养提高了他们的科研能力,开阔了眼界。

2.加强了双方院系、导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博士生在联合培养过程中起到了纽带作用,是交大和外方学校沟通交流的桥梁。学校通过联合培养活动,使双方院系和导师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并开拓了双方广泛而深入的合作机会。博士生是双方交流与合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表现优异的博士生有机会获得对方院校更多的科研和深造机会。联合培养提高的不仅仅是博士生的科学研究视野,还有双方学校和导师研究视角和方法,以及教学平台和资源的交流与共享机制。

3.博士生的出访途径主要有四种:一是通过校际合作项目;二是通过院际合作项目;三是国内外导师之间的合作;四是学生自己联系对方院系、导师。博士生的联合培养活动,与国外建立了稳定的学术联系,确立了长期的交流研讨合作机制,使双方院校之间的合作加深,并挖掘进一步合作的切合点。比如,由导师之间的合作上升到院系之间的合作,甚至上升到学校层面的合作;合作逐渐规范化和规模化,建立合作机制,签署合作协议等。

四、项目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1.前期评审。申请博士生国外访学资助,需要提交《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国外访学专项奖学金申请表》、《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国外访学计划表》等资料作为评审依据。实际操作中,主要考核因素如下:①访学学校,对世界排名靠前的学校优先支持,考核中不单是考核访学目的学校的综合排名,还要考核学科排名,力求公正全面;②以学生的科研能力以发表文章为主要考核依据;③项目合作,优先考虑以院系或导师已有的合作为基础的派出;④访学计划,访学计划的可行性及必要性,是否与博士毕业论文相关;⑤国内外导师需提供一定的配套资助,为了减轻学校财***压力,督促国内外导师为学生出访提供一定经济支持,鼓励导师提供一定的配套资助;⑥课程成绩、英语能力等。评审中,各院系情况不同,要分学院、分学科来考评课程成绩、发表文章、出访学校排名等,不能用一个统一指标考核全校学生,在合理分配资源的同时要兼顾公平,这给操作带来一定难度。

2.中期跟踪考评。中期考评是要求出访学生在访学中期提交访学进展情况报告,实际操作中,很多出访学生由于不重视或者疏忽而没有提交,还有很多学生是回国后将中期考核表与最终的访学评估表一同提交。由于每个学生的出访时间不同,研究生院很难一一跟踪要求提交,导致中期跟踪形同虚设。就中期考评的作用而言,学生可能不会因为存在中期考评就加快学习的进度,中期考评可能达不到预期的督促作用,中期考评是否有必要继续进行以及如何进行有待考虑。

3.访学结束后的考评。访学结束后,研究生院会要求学生提交以下材料:①《上海交大博士生国外访学评估表》,要求填写访学总结,包括是否完成访学计划、如何完成,如果没完成原因是什么;访学主要学术收获;访学是否有缺憾,如有下次如何改进;国内外导师、院系评述;②《上海交大博士生国外访学评估补充表》,内容包括访学期间所参加的研究项目;所发表的论文;对项目的建议等。研究生院从便于操作的角度,对访学回国学生的考核内容主要是参加项目和的数量及质量,对难以量化的其他因素,如实验方法的掌握、理念的学习等基本没有列入考核范围。另外,对学生提出的反馈意见,由于个案情况不同,目前问题的解决主要依赖学生和导师自行解决。

4.奖惩机制。①奖励机制。项目管理办法中规定:“对于在国外访学期间获得重大成果的优秀博士生给予一定的追加奖励资助。”研究生院对访学回国学生的考核内容主要是参加项目和的数量及质量,而各学院、专业情况不同,很难对项目和数量和质量做统一的考核标准,难以确定参加哪种程度的项目、发表多少影响因子数的论文、几篇论文的学生是否应该追加奖励,项目目前尚未实施追加奖励。②惩罚机制。对于没有的学生,他们没有也有很多原因,如访学时间短、取得以外的其他收获等。所以,目前,学校除对个别较为严重的违反项目管理办法规定的学生采取削减资助金额外,基本上没有实行惩罚措施。

五、博士生国外访学专项资助项目完善设想

1.建立项目数据库。整个项目流程涉及申请条件、申请材料的提交、出国手续办理、中期报告提交,访学结束回国后评估表提交,导师评述、研究生院考核等,还有很多学生由于某些原因出现出访时间变动、延期申请等情况。随着项目的开展,参加的学生越来越多,特殊情况也越来越多,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很有必要,可以将项目管理与学生信息系统接轨,从项目申请到批准访学、访学期间、结束回国全程实现电子化管理。建设统一的数据库,一方面便于学校和院系方便统计资料,方便对学生的管理;另一方面,数据库还能做国际交流数据分析。例如,数据库可以用以观察和掌握学科前沿发展方向、与出访频率高的学校建立某领域的长期合作等。另外,电子化管理还能方便学生申请和参与项目。

2.选拔评审专家。项目开展的至关重要的一环是如何从一群申请人中选拔出优秀的博士生予以资助。评审专家组成员的选择至关重要。目前,专家组主要为研究生院管理人员,该成员选拔方式可以从宏观上把握申请人情况,做到不偏不倚,较为公正,但在专业知识的考核上欠缺专业知识背景。如果请院系人员参加,可以在专业知识层面对申请人的条件进行考量,但可能存在某领域专家对本领域学生有倾向的情况出现。因此,专家组的成员需要科学严谨选拔,做到既有管理层人员、又有专业导师,而且比例科学、院系分布合理。

3.跟踪考评。建立科学的考核信息系统,追踪访学成果,完善考评制度。建立科学的统计分析系统,量化各学院访学成果,并与未参加国外访学的学生科研成果做比较分析,科学考量项目的价值。学校定期召开项目经验交流会,请回国的学生分享和交流经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校对学生提出的反馈意见,要尽可能解决,完善项目管理办法。

国际法博士论文范文4

一、总体状况

我国自1980年复旦大学首先开设传播学课程起,传播学的学院教育已经走过了近三十年春秋,而自1997年***把传播学升格为二级学科,以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相继设立传播学博士点(1998年)为开端,至今全国已有10所大学拥有传播学博士学位授予资格,中国的博士教育也走过了10个春秋。而伴随博士点从设立到增多的十年,传播教育和研究从无到有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从传播院、系纷纷建制到博士点的增多,从本科、硕士、博士招生人数的剧增到传播学者和教员的争夺战,都体现了传播教育的繁荣之势。

而这种繁荣也反映在对博士点的剧烈争夺上,由于把博士点的多寡作为学科乃至大学实力的象征,最根本的也就是全心全意把教育培植为一个完善的市场的理念,使传播学博士点成为在市场弈的均衡器。因此,不顾学科积淀有无、生源好坏、师资水平高低、培养目标清晰与否、课程能否开设等现状,都纷纷要求上马,博士点的争夺热浪一浪高过一浪。这直接导致学术权威和传播学科声誉成反比例增长,成就了大学校长和学术权威的千秋功名,牺牲的却是学术精神和学科建设的使命――学生和教师在“申博”的各种数据压榨中成为彻头彻尾的工具,有限的博士师资频繁被置于学术造假、道德败坏的拷问中,无论真假,都贻害了整个学科发展,偏离了博士教育的健康运行轨道。还有,博士生文章发表的数量惊人,伴随着的却是质量的折扣,在知名的国际性传播类学术刊物上,难觅我国博士生的身影。除了语言的制约,可能更多的还是与目前博士教育发展的杂乱无章的状况有关。

因此可以说,在繁荣的虚火背后掩藏着无数隐忧,而这些隐忧除了正在制约传播博士教育乃至整个传播教育的发展外,还将在比较长的时间里成为发展的瓶颈。

二、博士培养目标和方向不明确

如果是以培养未来的研究者和传播学教师作为目标,则缺乏系统的、深入的理论和方法训练,也缺乏必要的科研项目管理和如何作为教授的必要训练;如果遵循我们热衷的技能化培训方向,技能也还只是停留于认知的层面,没有真正达到让学生即刻上手的程度。也就是说,无论作为研究者、教育者还是工业流程中的高级劳动者,我们都难以提供恰当的适应其职业发展取向的能力和精神。

三、培养模式不成熟

美国传播学有三种培养模式,即普遍化、专业化和个性化,而我们不属于以上三种模式的任何一种。作为普遍化方式,由于学术领域在课程设置中要求分类、细化,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努力,也做了专业领域分类,但由于整体师资数量和教师研究方向缺乏多元化,能够提供给博士的课程种类和数量就十分有限、单一,可能的情况是,博士虽有专业方向,课程训练却几无差别;作为专业化路径,一些学校也试***在某几个专业领域有所突破,比如,厦门大学在广告学、中国传媒大学在广播电视的营销等方面在积聚力量,但夯实这些领域的基础,课程设置细化和多元方面还有一些路程要走;作为用户化路径,在博士教育中几乎没有出现,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与管理学院合办的EMBA项目有些貌似,但那只是硕士培养,而且在整合资源方面也有许多欠缺。随着***府、公共组织以及媒介机构中的高层管理人员进入博士项目,我们在用户化路径方面必须有所突破。

四、学科领域拼***不完善

尽管在美国传播教育发展的五十多年光阴中,美国也曾面对传播作为一门学科的核心理论框架难以成形、学科拼***散乱的危机,这也曾使美国的博士教育遇到一些挑战。但在不断探索和自我反思中,如今的美国传播教育和研究仍然确立了比较完整、系统的学科拼***。由于特殊历史原因,我们的传播教育主要包含在新闻学科中,局限于大众传播内容,其他的传播领域要么没有,要么存在于别的学科。虽然中国古代的修辞传统给西方传播研究提供了学科资源,修辞传播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博士项目中都得到极大的发展并取得繁盛的课程与研究成果。但修辞传播在我国传播研究领域不见踪影,更遑论成为博士生的专业领域之一;而***治传播领域在***治学科中,组织传播在管理学科中也以自身学科的样态发展着。此种状况不一而足。

20世纪90年代,美国传播学科建设面临如下情境:“传播学学科以各种名义在大学院系生长,包括附加于社会学、心理学、***治学、经济学、历史、法律和其他学科中的传播、新闻、传播艺术、大众传播,传播课程实际上在现代大学里无处不在,包括在农业系、自然资源、护理、商业、生态学和工程……一是理论建构无力,二是我们的研究很少被别的学科同行认可……传播教育总体处于理论弱势中①”。

这种情境不也正是我们当前正面临的吗? 显然,我们应该弥合这种分离的传播学教育,再加上我们已有的言语与修辞传统,进一步完善传播领域的拼***。但这种弥合,不是在每所设有传播学博士项目的大学全面开花,而是要根据各个大学整体学术积淀和传播学科发展的经验积累,确立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一个或者几个。这样,对整个国家的传播学博士教育来说,就有可能形成一个专业门类较为齐全、多元的格局。尤其要考虑有差别的、错位发展的思路,用市场的话来说,有助于增加各个博士点的核心竞争力;从国家传播学科整体发展来说,可以优化组合有限的人、财、物力资源,有助于跳跃式地推进学科总体发展步伐。

五、博士生课程设置落后

(1)课程种类和数量单一,课程设置零散、随意,缺乏多元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由于领域不齐全,导致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大的分类领域的基础理论课和方法课鲜有开设,何况更为细化领域的理论、方法课和专门研究主题性质的课程的并进、多元架构。无论博士生选择何种方向,可供选的课程不但数量有限,而且方向与方向之间的课程区别甚小,一般只开设宏观、普适课程,中观和微观课程层面的细化、深入研究课程甚少。而在美国,无论是大众传播、修辞传播、传播技术、人际传播、文化研究等等领域不但分类细化,而且在每一个领域都有10余门的课程供学生选择,课程不是同类反复设置,而是有一个合理系统的架构:基础理论课+方法课+诸门能够让学生掌握具体研究过程的专门研究课。因此,重新设计更为多元化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成为我国传播学博士教育的当务之急。

(2)技能导向:受传统新闻教育职业训练方向的影响,理论建设成为牺牲品,传播仍以获得技能为方向。而即便是提供技能,学生所获的技能也不是具体的,还是宏观的坐而论道。这直接导致研究意义的缺失。虽然技能是必要的,但无论如何,比起美国把博士教育定位于为研究与高等教育培养后备力量来说,我们在博士层次仍把技能培训看做重点的导向还是值得深入反思的。这种方向不转变,遗患的不仅是博士传播学教育,更深远长久的遗患还在于阻碍整个传播学教育的发展。

(3)课程内容既没有体现西方传播研究的新成就,又缺乏本土文化元素。如果说教育体制和内容的西化与中国现代历史有关,如果说我国在发展作为适应现代工业文明和西方教育制度应运而生的传播学科之初,课程内容搬迁西方的理论是必要的。但在面对全球化对文化身份的强烈诉求时,这成为我们满足诉求的一个巨大障碍。一般的本土文化元素缺乏,被西方传播看做传播两个源头之一的中国古代的修辞传统也是无处寻觅踪影;而向西方学习呢?也不尽如人意:一是传播学引进之初的理论至今未得到更为深入的适应本土化实践的研究,二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传播领域的新成就、新视域远未在课程中得到反映。

因此,单纯地说本土化或是西化都是毫无意义的。一方面,要加强对我国本土传播研究成就的挖掘并在课程中得到建构;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快吸收国际最新传播研究成果。使课程的广度和深度、理论和实践层面、国际化和本土化等多元面向得到缤纷呈现。

(4)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拉不开层次,教师在课程内容的准备和教学方式上区别不大。因此,在博士生期间的教学法的训练也显得尤为必要了。

六、研究力量和师资缺乏协作,竞争导致大学之间相互分隔

利益导致学者之间的合作和交流阻隔,这最终导致不同大学之间分享已有的资源成为困难。这清楚地反映在课程设置以及发展传播研究新项目方面,缺乏协作的结果是项目重叠、资源浪费等,使本已有限的甚至是贫乏的学术资源更为捉襟见肘。

在美国,传播学者跨学科执行重要研究的合作者领域非常广泛,如:美国研究、艺术史、工程学、英语、环境科学、人种和妇女研究、地理学、历史学、信息科学、语言学、***治学、公共健康、社会学、心理学等②, 但我国开展这么广泛的传播研究合作可以说是门可罗雀的。因此,必须加强合作,并把博士生的培养带入这种合作

之中,教师、博士生乃至整个传播教育才会获益无数。

七、传播学博士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国际化程度较低

这导致理论视野狭隘。我国传播学博士项目的开展也不过是近十年的事情,早期博士项目中的教育者本身尚处于学习理论范式、探索学科建构大方向的初级阶段,这使我国博士培养打上了厚重的探索性烙印;虽然近几年我国自己培养的传播学博士中有一批人走上了教学、科研岗位,但由于在校期间,能够从早期博士教育开拓者那里承袭的学术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毕竟有限,而且几乎没有在教学能力方面进行过系统的训练,这一批年轻博士的成长还要假以时日。因此,博士师资状况的改善也要经过一些时间,这将直接而明显地影响未来一些年我国博士教育的整体水准。

注释:

① Pamela J. Shoemaker,“Communication in Crisis: Theory,Curricula, and Power”,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3(4), Autumn,1993

国际法博士论文范文5

论文关键词:博士生;培养模式;借鉴

博士生教育是当今国际上公认的正规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博士生教育的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主要体现在培养模式上。因此,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大学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实际需要的博士生培养模式。我国博士生教育产生至今,经历了三十年的发展历史。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经验不足,我国的博士生培养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许多不足。放眼世界,美国和日本在博士生培养方面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形成了较为成熟和完备的人才培养模式,现已成为各国仿效的对象。为此,本文从博士生教育的培养模式入手,对中美日三国博士生教育进行梳理和总结,希望从中找出一些对我国博士生培养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一、各领风骚——中美日博士生的培养概述

我国自1981年实施新的学位制度以来,博士生教育迅速发展。***的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2009年全国招收博士生6.19万人,毕业博士生4.87万人。我国在读博士生人数由1999年的5.4万人增加至2009年的24.63万人,10年间增加了4.56倍。我国当前实行以专业式为主的多种模式并存的博士生教育模式。数量上的蓬勃发展固然可喜,但是,正如华中科技大学周光礼教授在《中国博士质量调查》中指出的那样,我国博士培养质量10年来整体上没有进步,甚至还有下降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的博士生培养敲响了警钟,我们应当辩证思考,希冀通过加快培养模式的改革来寻求自身的更大发展。

美国的博士生教育自产生以来就以其严要求、高质量而闻名于世。其博士生教育建立于19世纪中后期,从最初的借鉴和移植欧洲模式,特别是德国学徒式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将早期的学院制与引进的德国大学研究所制相结合,发展了协作式的教育模式,形成了专业式与协作式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目前来看,有420多个研究机构可以授予博士学位,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增长。2009年,在全美国的420多个机构中授予博士学位人数为49562人。在过去40多年里,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数以每年大约3.5%的比率增长。美国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日趋完善,近年来它常被视为“金标准”,成为世界各国仿效的典范。

日本的博士生教育产生于19世纪末,一百年来先后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变革,日本最先引进了德国的讲座制和美国的研究生院制,创建了美国式的研究生院,同时也发展了自己的“产官学”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和“工业实验室”为主的教育科研模式,逐步形成了学徒式、专业式、协作式等基础上融合创新的教育模式。据统计,2008年全国765所大学(国立86所,公立90所,私立589所)中有74%的学校设置了研究生院,在校博士生为74000人。

二、取长补短——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

笔者认为,博士生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为实现博士生培养目标而在教育实践中对博士生采用的各种培养程式的总和,包括招生考试、导师制、课程设置、科研训练、学位授予等诸多环节。因此,本文具体从博士生培养模式的上述几方面对中美日三国的博士生教育进行比较。

1.招生考试

在我国,要参加各校的博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需具有硕士学位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同时提供相应的硕士学业成绩,并且要有两名与本专业有关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专家推荐才有资格报考。考试通常分为初试和复试两个部分,初试为闭卷考试,科目包括外语和2~3门专业课,同等学力者须补考***治。复试一般以面试为主,有时还须进行笔试。另外,我国还采用直接攻博、硕博连读等方式招收博士生。

在美国,本科生毕业后可以直接申请注册博士生,也可以硕士毕业后申请注册博士生,但入校后的基础课程学习要求不一样。[7]美国各大学普遍采用推荐加面试的招考方式,在选拔博士生时不是以申请者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而是以申请人的学术科研能力为核心,根据申请人以往的学术经历和表现进行全面的考查,其招生规定的弹性较大,经常视具体情况而定。

在日本,凡是具有硕士学位或具有同等学力的人都可以报考博士课程,博士生的选拔由各大学自行安排,通常包括笔试(外语、数学等基础科目,以及两门专科课)和面试。一些大学规定,考生只要提供TOEFL、GRE等成绩,就可以免考外语。值得指出的是,考官非常重视考生硕士论文的质量,以此来判断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学习自觉程度,因此,“硕士论文占很重要的地位”。

从三个国家的招生考试来看,都是初试与复试相结合,都一定程度强调科研能力和学术能力。比较而言,美国将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作为选拔学生的核心标准,日本则偏重学生的硕士论文质量,我国更强调考试成绩。单纯的卷面考试成绩通常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潜能,但是这两者对于博士生来说是尤为重要的。

2.导师制

我国虽然目前许多大学开始探索实行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制,但是大部分高校依然采用单一导师制来指导博士生。

美国的博士生培养实行导师制和博士生指导委员会制相结合的指导方式。博士生入学后,根据自己的兴趣与优势,采用“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导师。

日本的博士生由一位主指导教师和两位以上的副指导教师共同培养。目前,采用团队方式指导博士生的大学也越来越多。如:筑波大学***书馆—信息—媒体研究生院规定,指导小组由3名教师组成,其中1名必须来自其他学科。

综上可见,美日实行导师组制,而我国以单一导师制为主,这样的单线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的视野开阔和多学科知识的融合。

3.课程设置

我国的博士生一般需要3年才能获得学位。其中,***治和外语是必修课。业务课由博士生导师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应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与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而开设。

美国因为实行完全学分制,只要修满所需的学分,便可毕业。博士课程一般为4年。第一年修读授课课程,美国博士教育非常重视课程的学习,课程分为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而且要进行跨学科课程的学习。此外,还设立专题课程,围绕本学科领域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学习。一般采用讨论班的教学形式。

日本博士课程教育的年限依据入学时的学历不同而不一样,取得学士学位的攻读博士课程需要5年以上,取得硕士学位的需要3年以上。目前博士课程建设出现两种主要模式:第一,前两年以课程学习为主,后三年以研究和论文写作为主;第二,根据人才培养目的和学科特点,在前、后期分别开设相应的课程。在课程建设中,越来越重视跨学科知识的习得,如由不同学科的两位教师来共同设计一门博士课程。

从三个国家的课程设置来看,在开始阶段都重视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的修习。不同之处在于,美国和日本都加强了跨学科课程的设置,这样的课程安排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课题和毕业选题灵活而又有针对性的选择课程修习。

4.科研训练

我国在培养博士生方面,将参加科研作为博士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入学第1年就在导师指导下,开始逐步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有的学生承担导师研究课题的部分研究。科研选题多与学位论文相一致,针对科研需要,选修部分学科学习。

美国除课程教学中利用研讨班(Seminar)进行科研训练外,还采用实验室轮转(Laboratory Rotation)和科研项目的形式进行研究。科研资助机构把大部分科研资源以个人项目补助的方式分配给大学教授,然后教授“雇佣”博士生担任研究助理(RA),参与项目研究。

日本除课程教学中利用研讨班(Seminar)进行科研训练外,还采用课题项目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或合作科研。另外,还有学术团体和学习小组等形式进行科研训练。此外,日本的博士生科研活动和训练在很大程度上由工业来承担,即“工业实验室”的科研模式,工业公司为科研人员提供资金、课题和就业机会,反过来公司也因此获得更大发展。这样能够让年轻的工作人员在完成工业和***府的科研项目中学习科研的方法和培养科研的能力。

由此可以看出,三个国家的博士生培养都十分重视科研方面的训练,通过参与导师的课题或者***承担课题的方式来训练科研能力。不同点在于,美国和日本都充分发挥研讨班在博士生培养中的作用,尤其是日本的“工业实验室”的科研模式具有很大的优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以工业为基础、连结科研与教学和学习的典范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5.学位授予

我国和日本在学位授予上大致相同,博士生在通过课程学习之后,均需在规定期刊上,参加毕业答辩。存有一定淘汰率是美国博士生培养的显著特征。博士生在通过学习课程之后,还需要通过博士资格考试,只有通过博士资格考试,学生才可以称为博士候选人(Ph.D. Candidate),开始进入博士学位论文写作阶段。而且,不同大学不同学科博士资格考试有着不同的淘汰率,淘汰率一般为 5%~20%。一定的淘汰率有利于对学生的学习形成一定压力,有利于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三、他山之石——培养模式的有益借鉴

可以说,中美日三国博士生培养模式都与本国的***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息息相关,但都是现代社会高等教育发展的产物,承担着一些共同的历史使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美国、日本的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可贵之处,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和借鉴,以便不断提高我国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1.改革和完善招生考试制度

当前,在我国的博士生招生考试过程中,考试成绩的高低依然作为博士录取的核心标准,不利于选拔具有科研潜力的博生生源深造学习。对此,我国著名高等教育专家潘懋元教授认为,选好才是成功的一半。如何把好博士生培养的入口关,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考生,这是关涉博士生教育全局的关键问题之一。

在实际的考试选拔中,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和日本的做法,重点考量学生的学术潜力,判断学生对本门学科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精神。为此,招生单位可以适当降低初试成绩在录取分数中的比重,加大复试或面试比重,通过考生参与的科研项目和撰写的专业论文、硕士论文来考核其综合素质和研究潜力。

2.真正落实导师组制

我国的部分高校在博士生培养中虽然开始实行导师组制,但在实际教学中,以导师为主的导师组制实际上还是延续了之前的单一导师制。博士生在学习和科研中,难免需要不同思维和观点的“碰撞”,此时就需要具有不同专长和不同学术观点的导师的积极引导和正确启发,力求达到师生之间互相补充和促进,教学相长的状态。当然,在实际落实导师组的过程中,要权责明晰,避免互相推诿而影响教学的有效开展。

3.创建“由约返博”的课程体系

由于我国博士生课程较重视本专业课程的授受,缺乏对交叉专业的渗透和修习,以至于出现了博士不“博”的现状。作为培养博士生的重要因素,构建培养本学科高级人才所必需的、结构化的课程体系建设应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

博士生的课程不仅要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让他们了解学科方面的国际前沿。因此,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在巩固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适当加大专业选修课的数量。与此同时,可以借鉴美国和日本重视跨学科课程的做法,在综合性大学中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根据学生的研究要求和研究专题设立相应的跨学科课程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4.合理运用竞争机制

在人才培养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攀登科学高峰,建立竞争机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与美国5%~20%的淘汰率相比,我国的博士生教育中缺乏应有的竞争机制,这样持续发展的结果将导致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不断下滑。

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高校在博士生的培养过程中可以采用一定的淘汰制,各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组织。这样才能够更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有助于提高博士生整体的培养质量。除考核学科知识外,也要对博士生的思想进行考核,博士生须具备良好的科学作风和科学道德,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博士生培养的良性发展。

国际法博士论文范文6

1967年,梁宝鎏博士参与成功研制“十六面天线射电干涉仪”,荣获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1985年担任香港浸会大学助教期间,已是48岁的他毅然在业余时间攻读香港大学“等离子体辐射理论”博士课程;1987年至1989年,梁宝鎏博士连续两年获“尤德爵士奖学基金奖”;1990年取得博士学位即受聘到香港城市大学(当时为学院)物理及材料科学系任教。来到城大后又要将过去20多年的天文研究经验及等离子体知识转型到实用的古陶瓷鉴定上,期间他经过了怎样的艰辛?

走在古陶瓷鉴定的道路上,梁宝鎏博士一路披荆斩棘,不停地创新,不断地进取。1991年,梁宝鎏博士将“古陶瓷热释光鉴定法”引入城市大学,获得九个研究基金资助,开展了系统的古陶瓷断代实测及技术方法的研究。在他的主持下,“热释光”实验室开始为香港及国内外机构、商人、收藏家、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大学的考古学家等公开服务,完成了数以千计的古陶瓷的鉴定。

从1982年前在中国科学、天文学报、天体物理学报、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卷到1982年后至今在Ancient TL、X-ray Spectrometry、Archaeometry、J.Phys.D: Applied Physics、NIM B、Radiation Measurement、J. Appl.Physics、中国科学、核技术等国内外有关专业杂志、研讨会上发表的学术论文近200篇,除了对数以千计的真品陶瓷碎片作实测研究之外,经梁宝鎏博士鉴定的古陶瓷器件多达2600多件,梁宝鎏博士――中国古陶瓷“热释光”鉴定的权威人士,在量的积累下,达到了质的突破。

精益求精超越自我

作为古陶瓷鉴定专家,梁宝鎏博士努力寻求着古陶瓷鉴定方法的新思路,新突破。城大专业顾问有限公司,是将大学教授们研究的成果服务于社会的一个平台,梁宝鎏博士说:“如果将研究成果封存起来,没有服务于社会,就失去了科研真正的意义;我们要做的就是使广大收藏者、消费者和相关机构免除赝品的困扰,让我国的古陶瓷鉴定水平站在世界的前列。”为此他创建了“古陶瓷科学鉴定中心”。

由于古陶瓷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因此也引起了市场上古陶瓷赝品的频繁出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高超的造假手段常常能够以假乱真到让人难以应对,每一位古陶瓷鉴定专家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1991年梁宝鎏博士将古陶瓷制品通过加热受激释放光能来断定古陶瓷出窑年份的“热释光”技术引入了香港城市大学物理及材料科学系热释光实验室,与上海博物馆热释光考古实验室进行共同研究探讨,为博物馆、收藏家和古董商人进行热释光测试,出示鉴定结论以及证书。

做鉴定一定要心细。在鉴定过程中,尤其是对有怀疑的陶瓷品,梁宝鎏博士常常要反复鉴定多遍,一丝不苟。他说:“多次测量,是为了确保陶瓷制品测试的准确性,我们要对所测试的器件负责,要对器件的拥有者负责。”

1994年,梁宝鎏博士将所研究的古陶瓷鉴定理论开始用于实践,在梁宝鎏博士的实验室里,用于实践的仪器也更新了两代,他的书橱上,摆满了各种考古的专业书刊,梁宝鎏博士说:“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必须将传统的宏观鉴定方法与科学技术手段相结合,不断给自己充电,让所出的鉴定结论更具客观性、科学性和说服力。”所以他争取参加多种、多个学术团体、研讨会,甚至眼学鉴定训练班,为的是提高鉴定水平。

从梁宝鎏博士发表的有关鉴定学术论文中不难发现除了“热释光”方面,不少份量是与“微量元素分析”研究有关。

“热释光鉴定法测试瓷器可能会有10%至20%的误差,而且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对古陶瓷会有一点损害(取约绿豆大小样品)。”梁宝鎏博士说:“因此我们必须要努力寻求更加先进的鉴定方法。”90年代初,梁宝鎏博士曾经深入研究头发和疾病的关系,他与广州中山医学院合作取样。在研究界,一般人是将病人的头发和健康人的头发微量元素含量直接进行对比得到结果。梁宝鎏博士跟踪病人六个月,每三个月取其头发进行成分分析研究,然后再将其与健康人的头发含量进行比较以观察病人康复的演变过程。这种成分分析法在1995年后同样被梁宝鎏博士用在了古陶瓷鉴定上,无损的成分分析法弥补了热释光鉴定的一些不足之处,多年来梁宝鎏博士在建立陶瓷数据库及分析判断方法上也做了大量工作。现在全国的陶瓷科技鉴定几乎都在用这种方法,以各种测试手段,获得真品及待测品古陶瓷胎、釉的微量元素数据,再加以互相印证,进行对比鉴定分类。但梁宝鎏博士认为这个方法理论上是可行的,由于中国陶瓷历史悠长,窑址遍及全国各地,多如牛毛,完善、准确的鉴定还需要漫长且大量的研究工作。

梁宝鎏博士在从事古陶瓷鉴定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鉴定了中国以及来自多国古陶瓷2600多件,他说:“古陶瓷的经济价值并不完全取决于年代的久远,关键还要看那个时候陶瓷出窑的数量以及本身具有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梁宝鎏博士从本身工作中逐渐感受到中国陶瓷艺术的博大精深,外国的陶瓷历史才200-300年,而中国的陶瓷艺术可追溯到商朝,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正因为中国古陶瓷的悠久历史和艺术价值,推动着中国古陶瓷的鉴定技术的发展。梁宝鎏博士在古陶瓷鉴定上的卓越成绩也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在2009年3月份的古陶瓷研究国际交流会期间,一位专业报刊人员对他说:“在鉴定的权威人士、权威机构中,一个是英国的牛津鉴定公司,一个就是梁宝鎏博士主持的鉴定中心。”

植根香江情系燕园

1956年至1962年,梁宝鎏博士在北京大学度过了六年的北大生涯,1982年来到香港。初到香港时,梁宝鎏博士的学历并没有得到港英***府的承认,只能在香港浸会大学任助教。直到1990年取得博士学位后,来到香港城市大学物理及材料科学系开始正式教学。1989年,“植根香江,情系燕园”的北京大学香港校友会成立。热爱母校的他被选为创会理事,由于他工作上的卓越成就,2001年梁宝鎏博士被评选为“北京大学优秀校友”。

2004年校友会发动校友与各界友好人士购置会所,梁宝鎏博士带头垫支落定,勇于承担责任及风险,最后身在香港的北大人终于建造了一个自己的家。2005年,梁宝鎏博士出任北大香港校友会会长一职。一个团队,必须要有一些制度来规范,梁宝鎏博士主持的理事会着力于健全校友会工作制度,为了校友会不断与社会同步发展,首先在会章上废除会长世袭,通过 “会长连任最多只能一届”的条文,各会长,秘书长、理事等职位职责明确,各司其职,制度要透明化,实行过程要严格化。

梁宝鎏博士支持校友会助学委员会发展为香港北大助学基金会,将爱由香港向大陆延伸。2009年4月20日,北京大学香港校友二十周年会庆上,600多名的“北大人”齐聚香港龙堡国际宾馆宴会厅,二十年的时光,香港北大人与母校心心相连。在会庆上,香港北大助学基金会促成捐赠助学金签字仪式,香港道德会和该会永远会长霍宗杰再次为北京大学捐资250万助学金,惠及千名学子。梁宝鎏博士说:“近三年间,在香港北大助学基金会的协调和协助下,香港道德会累计捐资440余万元人民币,已经让1740名学子受惠。”在梁宝鎏博士的心里,北大是他的母校,他的心里装着对北大学弟学妹们的爱,他希望自己及校友会能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

从天文研究到古陶瓷鉴定,梁宝鎏博士可谓是顶着“天”,立着“地”,心中装着大爱,在他的教育下,两个儿子都有了自己的追求目标,梁宝鎏博士说:“初到香港,经济条件并不好,但是孩子们的教育比什么都重要,一定要抽时间读书,时代在进步,没有知识,注定被淘汰。”梁宝鎏博士的大儿子在当学徒及工作期间,一直坚持通过上夜校,考取了很多的证书来提高自己,三年前,前往上海,他坚定在上海追求自己的理想。梁宝鎏博士相信,有志者事竟成。小儿子在英国边打工边念书,取得了博士学位,现任职于“甲骨文”电脑公司。

梁宝鎏博士年轻时曾是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篮球代表队队长,今年已71岁,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舞蹈,从1996年工作稳定后,开始学习国标舞,到现在成为了英国皇家舞蹈教师协会高级会员,英国国际舞蹈教师协会院士,英国国际舞蹈教师联盟高级院士,香港国际专业舞蹈体育总会院士及赛手评审委员,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社交舞注册导师。休息时间,常常与夫人一起起舞,舞动着丰富的人生。

国际法博士论文范文7

关键词:高校;博士后制度;改革与发展

中***分类号:G4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6-0232-02

一、博士后制度的发展由来

20世纪80年代,国家由于教育经费的不足,国外留学渠道的不畅,出现了人才断档的困境,为此,对年轻一代和祖国教育事业满怀热忱的李***道教授先是提出了选派年轻科技工作者赴美国留学的CUSPEA计划,并分别于1983年的3月与1984年的5月两次致函***,提出在我国建立博士后轮流站、实施博士后制度的建议。1985年的7月,中央人民***府正式发文,批准在我国实行博士后制度。当年,首批博士后流动站就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科院等高校及院所成立。1987年,外籍人员开始可以在我国做博士后;同一年,第一个社会科学流动站在北京大学诞生,这标志着博士后工作开始逐步扩展到社会科学的领域。自实行博士后制度以来,经过二十几年的探索实践,截至目前,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已经在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其专业范围已覆盖工、农、医、法、理、文、哲、历史、教育、经济等十二大学科门类,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一套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管理制度比较完善,运行机制相对健全的博士后制度。

博士后制度的建立,不仅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人才断档的困境,并且还打破了人才交流困难,学科难以交叉互动的传统体制,不仅推进了学术交流及学科建设,促进了新兴学科的发展,也使科研领域得以拓展。总之,博士后制度的确立,尤其是博士后流动站的建立,为国家聚集、培养了大批人才。

二、高校博士后制度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高校博士后制度自建立以来,对于打破学术隔膜、学科交流不畅的旧传统以及科技的进步固然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每年我国招收的博士后研究人员超过一万多人,极大地补充和促进了我国经济和科研事业的发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其对科技创新的迫切需求,现行高校博士后制度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

(1)首先,我国高校博士后队伍的规模太小。与美国相比,我国自博士后制度建立以来的二十多年里,所招收的博士后的总数还不及人家在2004年在岗的博士后人数。

(2)其次,当前我国对博士后的管理还带有浓厚的行***管理与计划经济色彩。具体表现为:对于博士后这一称谓社会普遍认识不足、教授须经一系列复杂的申请审批手续方可招收博士后、博士后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成绩与其所获待遇之间缺乏紧密联系等。这种种情况对我国博士队伍的发展壮大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3)对高校博士后事业的投入不足,投资渠道不畅。这已经成为限制博士后事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当前,对博士后事业发展的投入主体仍然是国家,地方和高校的投入都比较有限,尤其是企业的投入尤为有限。囿于现行的投资及管理体制,一些企业少有进行投资的兴趣,博士后在企事业单位科研的比例偏低,一方面,投资渠道没有保障,另一方面,缺少明确的关于投资与回报方面的法规与***策。这些问题导致博士后制度建设方式单一,没有企事业单位的市场需求,博士后制度建设缺乏新鲜的血液。

(4)高校博士后流动站的建设力度不足,博士后在院校、科研场所中的引进作用不够明显,博士后生源供应匮乏,博士后事业发展缺乏后劲。一些高校的博士后流动站在为博士后提供工作设备及生活待遇方面十分滞后,以至于难以吸引到更多优秀的博士加入。

(5)对科技成果进行转化的效率比较低,产出的创新成果比较少。在高校培养博士后的过程中,有一种错误的观念和做法,就是忽视在实际工作中对博士后进行培养,甚至将博士后当做一种学历而不是科研工作来看待和追求。在工作中往往因追求短期利益而重量不重质,重理论不重实践,重评奖不重市场要求,重论文不重推广。从而导致研究成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无法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供应与需求脱节,且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资源。另外博士后科研项目课题与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实际推行工程结合不够紧密,不能更好地发挥博士后的科研攻关作用,导致高校博士后制度形成相对的“人力资源过剩”。

(6)对博士后生活的保障力度不够,没能解决其后顾之忧。根据我国现行体制,由行***部门负责博士后的生活保障工作。实际上,许多行***部门受人、财、物的限制,对博士后的保障工作很难做到位,子女就学、住房、配偶就业等问题一直将这些部门所困扰。保障工作不能做到位,也就给博士后的工作留下了后顾之忧。

(7)对博士后进行锻炼深造的机会和渠道比较少,培养模式单调,培养力度也不够,以至于博士后在科研工作中缺少活力,与国际发展水平有差距。流动站的招收目前仍然是培养博士后的主要模式,至于其他联合发展培养的模式还十分有限。我国虽然已经制定出大量关于博士后出国深造及归国人员与外籍人员在国内从事博士后工作的***策法规,同时在国际交流上也取有长足进步,然而,在总体水平上,与国际发展水平有差距,远远不能满足入世以来国际人才、学术交流及教育、服务等方面的需求。

国际法博士论文范文8

摘要:美国启动实施的重塑教育博士的改革行动,旨在解决两种学位的趋同,探索出一套新的教育博士培养模式,使教育博士成为特色鲜明的专业博士学位。近年来美国启动实施的三种类型的教育博士改革,即美国部分大学首先发起的重新设计教育博士项目改革行动、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发起的重新评估教育博士卡内基行动和创设教育领导博士专业学位行动。仔细研究美国重塑教育博士改革行动,对我国教育博士改革创新有启示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教育博士;重塑;改革行动;学位制度创新

中***分类号:G649.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5)02-0050-09

基金项目: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定位及其培养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SDYY13091。

收稿日期:2014-09-19

作者简介:韩延伦(1966-),男,教育学博士,鲁东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硕士生导师,从事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比较研究;烟台,264025。

为解决教育博士(Doctor of Education)与哲学博士(Doctor of Philosophy)的趋同,回应人们对教育博士这一专业学位的诸多反对、批评和质疑,使教育博士成为真正意义上特色鲜明的专业博士学位,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发起了旨在“重塑”教育博士的系列改革行动:一是由美国部分大学率先实施的重新设计教育博士项目的改革行动,开启了美国重塑教育博士改革行动的帷幕;二是由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联合25 所大学共同发起的全国性重新评估教育博士卡内基行动(The Carnegie Project on the Education Doctorate),以重新评估为手段,通过项目联盟、协作设计实验等举措,共同探索新的教育博士培养模式;三是由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等研究型大学启动实施的创设教育领导博士专业学位的改革行动,丰富了美国博士学位结构,创建出美国新的教育博士类型,进一步拓展出教育博士教育发展的空间。本文主要简述和论析上述系列改革行动的举措、特色及其成效,以期对我国教育博士改革创新有所启示和借鉴。

一、美国部分大学重新设计教育博士项目的改革行动及特色

面对人们对教育博士教育的诸多批评、质疑以及日益高涨的改革教育博士教育的呼声,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部分大学,如南加利福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范德比尔特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圣路易斯大学(Saint Louis University)等,基于凸显教育博士培养特色、解决教育博士与哲学博士的趋同等问题,开始反思和重新审视教育博士教育的不足,并着手重新设计新的教育博士项目。从这些大学启动实施的新的教育博士项目改革行动的实践来看,既呈现出具有共性的改革行动的核心问题,又有改革行动举措上的不同、差异和特色。

从改革行动的实践来看,共性改革行动的核心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其一,趋同与特色问题。率先启动实施改革行动的这些大学,都面临着教育博士与哲学博士两种学位的趋同以及教育博士教育缺乏自身特色、难以适应教育实践领域的变化等共性问题。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前***舒尔曼(Lee Shulman)就严厉指出,“我们现在已陷入尴尬境地,我们既没有培养教育博士的那种令人赏识赞美的模式,也没有培养哲学博士的优秀模式,因为我们基本上是在用相同的模式来培养两者”[1]8。正是这两种学位培养模式的趋同,不仅导致教育博士教育失去了自身特色,同时也影响了两种学位教育的发展。为解决两种学位的趋同并凸显教育博士的培养特色,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路易斯大学、范德比尔特大学分别于2001年、2002年和2004年各自推出了新的教育博士项目。可以说,重新设计有别于哲学博士、且能充分彰显教育博士学位特色的新的教育博士项目,是这些大学改革行动的共同目标和改革策略。

其二,实践性与学术化问题。“实践性”是教育博士与“学术性”培养的哲学博士相区别的本质属性和学位要求。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育博士的培养却偏离“实践性”而滑向追求“学术性”的误区,受到人们的诸多批评。正如考帕兰德(M.Copland)所言,“在美国,人们对教育博士的批评不是没有根据的,教育博士确实没有按照自己的预定目标,与教育实践领域的‘真问题’建立起有机联系”[2]。面向实践,思考和解决教育实践领域中的实际问题,才是教育博士这一专业学位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学位特色。因此,率先启动实施改革行动的大学都强调要解决两种学位的趋同和凸显教育博士的学位特色,必须坚持实践性导向,把教育博士的培养根植于教育实践中。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范德比尔特大学和圣路易斯大学等在启动实施新的教育博士项目时,都对教育博士和哲学博士两种学位做出了较明确的定位和区分,即哲学博士是一种学术研究型学位,以学术为导向,为学生未来从事学术职业做准备,而教育博士则是一种专业学位,以实践为导向,为学生从事教育管理事业做准备。由此可见,这些率先启动教育博士改革行动的大学,为纠教育博士培养的“学术化”之偏,都在积极寻求教育博士培养的“实践性”特色。

其三,课程设置与教育实践的方式、路径和策略问题。率先启动教育博士改革行动的大学都认识到,如果教育博士的课程设置依然照搬或套用以理论化的知识体系为中心的哲学博士的课程设置,不仅难以解决两种学位的趋同问题,教育博士培养的实践性特色更难以凸显。因此,面向实践加大实践性课程的份量,从课程设置的层面上真正凸显教育博士培养的实践性特色,成为这些大学都采用的改革策略。另外,率先启动教育博士改革行动的这些大学也都认识到,教育博士培养的实践导向,不仅要求面向实践,同时还必须走进实践,让学生真正体验教育实践领域真实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才能真正发现教育实践领域中的真问题并展开分析和研究以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方案等。因此,以何种方式、途径和策略把教育博士的培养引入教育实践领域,既是架构大学与教育实践领域相连接的关键“管道”和充分体现教育博士培养实践性特色的有效举措,其实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设置问题。所以,这些大学都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多种方式的探索,形成了各具特点和特色的课程设置模式以及多种特色化的教育实践的方式、路径和策略。

其四,学位论文与研究报告问题。教育博士是否仍然像教育哲学博士那样,需要撰写高水平的学位论文,这是率先启动改革行动的大学重新设计新的教育博士项目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圣路易斯大学、范德比尔特大学施行的是撤除博士学位论文代之以研究报告。范德比尔特大学教授麦菲(Joseph Murthy)等人就明确提出,教育博士教育的学生不需要撰写学术研究论文,可以用实证性的、案例性的研究报告来代替它,因为这样做有利于保证教育博士毕业论文的选题、研究过程和结果等都与教育实践保持密切的联系[3]。虽然能否以研究报告取代博士学位论文的问题仍存有一定的争议性,但这种做法确实明显地区别于教育哲学博士,构建了一种新的教育博士学位制度。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仍坚持博士学位论文的要求,但已与传统的博士学位论文要求有了质的区别。由此可见,这些大学都已关注从学位论文的要求上作出改革,是区分两种学位、彰显教育博士培养特色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从改革行动举措上的不同和差异上来看,不同大学的特色化、个案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其一,培养目标和招生对象存在不同和差异。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推出的新的教育博士项目,旨在培养能够领导高效教育组织、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并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学者型教育实践者。[4]107-122主要招收已经拥有硕士学位,至少有3年相关教育领域实践经验、希望成为城市教育领导的教育工作者;范德比尔特大学推出的新的教育博士项目,则是计划每年选拔18-21个在教育领域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优秀实践管理人员进行在职培养,培养中小学和高等教育两种类型的教育管理人才[5]。由此可见,虽然这些大学都强调教育博士培养的实践性导向,但不同的大学在培养目标和招生对象上确实存在不同和差异。这也表明,不同大学重新设计的新的教育博士项目,都在依据教育实践领域的现实需要、大学自身所具有的学科专业优势以及教育博士项目的未来发展等因素来思考和确定培养目标和招生对象,使教育博士的培养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和未来发展性。

其二,教育博士培养的课程设置存在不同和差异。虽然这些不同的大学都重视教育博士培养的课程设置,但不同的大学却各有特点和模式。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课程设置,一是依据“责任、多样性、领导和学习”四个学术主题设置核心课程,每个学术主题都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能够理解并应用于教育实践领域的宽广的知识基础和技能;二是按专业方向开设主修课程。[4]107-122在第二学年,学生按照自己的专业方向开始主修课程的学习。主修课程主要提供与学生具体工作背景相关的深度知识。每个专业方向都能让学生接触到具体背景下的最佳实践案例和前沿研究,强调理论在真实工作环境中的应用;圣路易斯大学则以模块化(Module)课程设置为特色,每个学期都开设固定的课程,主要包括学校组织学和领导学的知识、运用项目管理的知识、如何进行团队合作的知识等。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领导能力,圣路易斯大学还开设了金融、学校—社会关系、***治、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课程,并将关于应对学校发展和教育变革的专门知识和技能贯穿于教育博士培养各阶段的课程当中。除了这些正式课程之外,还组织很多研讨会和讲座,以丰富学生的课程学习。从上述两所大学的课程设置来看,都体现出在教育博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上的不同和差异。由此可见,教育博士的课程设置,必须反映培养目标的要求,否则就会出现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分离,培养目标难以有效达成。

其三,教育博士培养的实践方式、途径和策略等方面存在不同和差异。虽然这些大学都在积极探寻能够体现特色且凸显实践导向的教育博士培养模式,但在采取的方式、途径和策略等方面,又各具特色和不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做法是:第一,把教育实践领域的真实案例纳入主修课程中,使课程的讲授建基于实践领域的真实案例之上,架构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通道”;第二,创建“专题论文模式”(The Thematic Dissertation)项目[6]69-85,把教育博士培养的实践性与其学位论文的选题、研究等相结合。这一项目主要安排在第三年,由学生和导师、实践领域专家合作组建某个专题的学位论文小组。小组成员在同一专题下选择不同的问题进行合作研究。这种专题学位论文模式,强调在教育实践的真实场景中对教育实际问题的调查研究,重视论文小组成员之间的团队合作,与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研究过程与方法、导师指导以及论文评价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分。圣路易斯大学的做法则是:第一,强调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把当前教育问题作为学习的基础,让学生参与到对当前教育问题的调查中,并寻求相应的解决策略;第二,强调小组学习、团队合作。把学生被分为3-4人一组,围绕感兴趣的教育问题收集资料,进而形成一系列研究课题,通过相互协作完成各项学习和研究任务[1]8。范德比尔特大学则通过创设“顶峰体验”(Capstone Experience)项目来强化教育博士培养的实践性特色[7]48-60。其做法是:第一,组织安排学生参与“顶峰体验”项目。项目主管负责联络需要咨询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将需要解决的实际教育管理问题设置成“顶峰体验”项目。学生在参与“顶峰体验”项目过程中和这些学校或教育机构之间形成真实的客户咨询关系。第二,设置“顶峰体验”讨论课程。依据教育博士在职学习的特点,在周末安排贯穿整个“顶峰体验”项目过程的习明纳式讨论课程。团队成员和项目主管共同讨论选题、设计研究思路、制订计划、分派任务、定期交流进展等。上述三所大学的做法可以看出,凸显教育博士培养的实践性特色,其方式、途径和策略是多样的,其关键是能否以创新的思维视野来思考和决策。

其四,教育博士评价方式和要求存在明显的不同和差异。从这些大学对教育博士的评价和要求来看,其关键都集中到对教育博士论文的评价和要求上。圣路易斯大学是用小组毕业设计(Group Projects)来取代毕业论文,其特点在于学生的论文选题直接来源于实践,并在同伴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专业研究能力。其目的在于突出教育博士论文的“实践性”特色[1]8。这一举措,确实明显地彰显出教育博士与教育学博士的区别。范德比尔特大学虽也施行了以研究报告代替博士论文的评价方式,但要求学生提交的报告必须包括问题的界定、问题背景的分析、研究发现、对研究发现的讨论、建议、实施战略、结论、附录以及参考文献等部分,而且学生提交的报告必须达到主管和客户满意,学生才能获得博士学位[7]48-60。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虽仍坚持以学位论文评价教育博士,并以学位论文评价的结果决定是否授予博士学位,但其创建的“专题论文”模式已明显地区别于传统的学术化追求的博士论文要求。可以说,这些大学对教育博士评价方式以及要求的变革和创新,是美国早期重塑教育博士改革行动最为“特色”的亮点,特别是“以研究报告取代博士论文”的做法,是在教育博士学位制度上做出了大胆的创新。

由上简要介绍和论析可见,以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大学、圣路易斯大学、范德比尔特大学等为代表的部分大学率先启动实施的重新设计教育博士项目改革行动,其成效显著、特色鲜明。2006年舒尔曼在《教育研究者》(Educational Researcher)杂志上指出罗西耶教育学院(Rossier School of Education)的新教育博士项目是把教育学博士和教育博士做出正确区分的少有的好例子[8]。虽然这仅仅是对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启动实施的新的教育博士项目改革行动的肯定,但也说明,这些大学率先启动的重新设计教育博士项目的改革行动,其实践成效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获得了一定的赞誉。当然,这些改革行动,还主要立足于各个大学自身对教育博士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对于教育博士这一专业学位的发展定位、教育博士核心特征的认识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对能否以研究报告代替学位论文等一些举措还存有争议,但毕竟在解决两种学位趋同、彰显教育博士学位特色等方面,这些大学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具有实践先导性和一定的引领性,为美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重塑教育博士的改革行动提供了可参考借鉴、可评价讨论的宝贵经验和参照。

二、美国重新评估教育博士卡内基行动及特色

虽然美国部分大学率先启动实施的重新设计教育博士项目的改革行动,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些改革行动,能否在教育博士教育的本体意义上解决两种学位的趋同并彰显出教育博士这一专业学位的本质特色等问题,依然需要人们在认识和实践的层面上做出全面而深入的探讨。美国各界对两种学位的区分、教育博士学位核心特征的界定以及教育博士培养体系的重建等系列问题仍在持续论辩,对教育博士教育改革的呼吁仍在持续加大。有批评者主张取消教育博士,如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教师学院前院长莱文(Arthur Levine)在《教育学校的领导人》(Educating School Leaders)的报告中指出,教育博士的危害巨大,不仅伤及教育学院,也伤害了教育领域。他认为教育博士存在的必要性值得怀疑[9];也有研究者主张重塑教育博士。如舒尔曼等人在《重建教育的博士学位:一个批判和建议》(Reclaiming Education’s Doctorates:A Critique and a Proposal)则提出,解决教育博士问题之道是反思与重塑教育领域的博士学位,呼吁与实践建立强有力的联系,建设一个新的完全***的专业实践博士(Professional Practice Doctorate,P.P.D)[10]。现实地讲,用取消一种学位而保留另一种学位这种过于偏激的观点,不是解决两种学位趋同问题的有效方法。重塑教育博士,则是可行的路径和策略。2007年,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联合了25 所大学共同发起了全国性重新评估教育博士卡内基行动,旨在重塑教育博士教育,探索出一套新的教育博士培养模式,使教育博士成为真正意义上特色鲜明的专业博士学位,并使其获得良好的声誉和发展前景。

重新评估教育博士卡内基行动,在其本质上是一种行动研究性的“设计实验”,以机构合作开展重新评估为手段,通过项目联盟、协作设计实验等举措,共同探索具有鲜明特色的新的教育博士培养模式。重新评估教育博士卡内基行动由专门成立的指导委员会来策划,要求自愿申请加入项目联盟的成员单位,需提交本校教育博士改革项目和计划,并承担设计、试用、审议、推广传播新的教育博士培养模式的职责和义务。通过开设网上工作平台、定期召开交流会议等举措汇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报告、整理成共同决议、形成共同的主题、提供评价教育博士培养质量的指标体系、讨论策略以及未来教育博士的发展方向等,形成了校际间及时交流对话的机制。[11]

重新评估教育博士卡内基行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思路和建议。其一,要求成员单位,在设计自身教育博士项目时,要描述出本校设计实施的教育博士项目的计划、目标、愿景、要求、原则、模式以及核心特征和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等,以便在不同大学中展开交流讨论;其二,要求成员单位,应围绕四个变革主题来思考和设计新的教育博士项目[12]:发展教与学的学术(the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构建实践实验室(Laboratories of Practice)、开发特色化教学模式(Signature Pedagogy)和创新顶峰体验。发展“教与学的学术”,要求成员单位对教与学进行批判性反思,并通过教与学形式的改革提升教育博士项目的质量。强调发展“教与学的学术”,其实是在认识的层面把实践性和学术性融合一体,避免在设计新的教育博士项目时因强调实践性而弱化对教育博士学术意识和学术能力的培养。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观点;构建“实践实验室”,旨在架构经验,给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的实践情境,使学生与专业实践人员一道从事研究和学习,并使学生能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推动知识的生成与转换;开发“特色化教学模式”。按舒尔曼的观点,“特色化教学模式”是指能够培养胜任未来职业发展要求的工作者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反映了什么是领域内最有价值的知识及如何获得这些知识[13]。开发“特色化教学模式”,旨在发展和开发应用性实践知识,培养教育实践工作者有能力确认和解决教育中的复杂问题,成为有思想的反思型的实践者;“创新顶峰体验”,意在强调学生持续关注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以小组学习、合作研究、集体指导等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共享经验的品性,帮助学生在项目培养过程中及项目结束之后在专业实践中表现出众。概言之,四个变革主题,体现出重新评估教育博士卡内基行动的理念、观点、思路等方面的整体思考和把握,有效地发挥了项目联盟引领和指导各成员单位设计新的教育博士项目、探索新的教育博士培养模式的改革行动。

基于上述观点、思路和建议,项目联盟的成员单位全面开展了探索新的教育博士培养模式的改革行动。经过三年的讨论和实验,改革行动取得了如下方面共识和成果:第一,总结出一个关于教育博士项目的描述性概念:新的教育博士项目培养能够解决***门实际问题的教育领导者。教育博士项目的目的是聚焦于学术在新的教育改革的背景中能为专业人员做什么,以及教育博士项目在城市教育中的使命。教育博士项目想把***的概念和临床知识的最好运用与最好的实践联系起来,以培养教育的有效领导者。教育博士项目将整合所有学科的知识,以集中为学生作为专业人员之需要[6]69-85。这一描述性概念,清晰了教育博士这一专业学位的本质内涵及特性,凸显了教育博士的实践应用属性和学位特色。第二,形成了教育博士培养目标的多样化特色。重新评估教育博士卡内基行动,不仅为基础教育领域培养专家型教师和专业管理人员,也为高等教育领域培养研究型教师和行***管理人员,同时还应为社会各界如非营利性机构、***府部门、慈善机构等培养高级专业行***人员等。这种培养目标的多样化,既有利于扩大教育博士的生源,拓宽教育博士的就业空间,同时还能够赢得社会其他领域对教育博士的认可和接受。第三,总结描述了教育博士应具备的六个维度的能力:探究的能力、维护公平的能力、社区参与及社会反应能力、领导能力、充分利用人力资本的能力、持续改进的能力[14]。这些维度的能力要求,也彰显出教育博士与教育学博士在能力培养上的差异。第四,推动了学位论文的多样化。基于各成员机构对教育博士学位论文要求不同,重新评估教育博士卡内基行动提倡教育博士学位论文,既可以是学术论文也可以是调查研究报告、实验报告、典型诊断报告或问题咨询报告等,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合适的形式,但要求紧密联系实际,从实践领域的实际问题中确定论文选题。第五,总结出以实践应用为取向,以临床实践、小组合作学习、集体指导、多样化学位论文等为特色的新的教育博士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育博士与教育学博士培养模式趋同问题。

由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联合25 所大学共同发起的全国性重新评估教育博士卡内基行动,规模大、影响力强,形成了体系化的观念、举措,构建出有别于哲学博士、彰显教育博士学位特色的培养模式,对美国教育博士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力。重新评估教育博士卡内基行动采取的机构合作、项目联盟、设计实验、交流审议、传播推广等方式和手段,具有广泛推广的价值,有力地推动了美国全国性重新评估教育博士改革行动,特别是对教育博士质量评价的重视、教育博士应具有的能力要求以及四个中心议题的提出,使成员单位设计新的教育博士项目具有了基本的内容框架、理念指导和思路。但也不可否认,改革行动还存在一些局限和不足,如,虽然称之为全国性的改革行动,但总结出的经验、理论观点、实践模式等,其实主要限于25个成员单位,并未扩展到对其他非成员单位实施的教育博士项目改革的案例分析和比较研究,这也局限了改革行动的广泛性以及培养模式的推广性;另外,重新评估教育博士卡内基行动总结出的一些理念、思路、模式等,主要是基于行动研究的方法而获得,缺乏严谨的重复实践的信度和效度检验,其理论体系的权威性、可信性等,仍需要在认识和实践的层面上验证和完善。

三、美国创设教育领导博士专业学位的改革行动及特色

随着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系统中绩效责任制的推行,中小学校长和学区教育局长等教育领导越来越被要求对教育的结果负责,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成就负责。这就使得“谁最适合做教育领导”成为美国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之一。另外,人们在对批评和反思基础教育改革问题时也发现,许多学校领导对什么是真正的“高质量教学”不甚了解,他们在分配教育经费、引导制定***策以及管理学校方面缺乏经验和准备。学校管理者和校长们缺乏必要的专业教育,他们的教育理念、行为方式、学校决策能力等都需要提高和改进。但传统的针对教育领导者的教育模式,培养出的领导人才墨守成规者多,而开拓创新者少,已经不能适应今天学校变革的需要。设计一种新的教育领导者培养模式已迫在眉睫。

向来以培养教育领导者为己任的哈佛大学于2009年率先设置了教育领导博士专业学位(Doctor of Education Leadership)。该学位项目由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商学院和肯尼迪***府学院(John F.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共同实施。该学位项目学制3年,全日制培养。对于该学位的定位,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院长麦卡特尼(Kathleen McCartney)明确指出[15]:

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适应现存体制的领导者,而是培养能够实现教育体制成功变革的新一代新型领导者,希望他们改变教育改革被动低效的局面,培育公立与私立机构之间强大的伙伴关系,最终恢复人们对美国学校系统的信任。

为培养能实现和引领教育体制变革的开拓型领导者,哈佛大学通过开设定制式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组织开展“顶峰体验”等举措,从教育、管理、领导以及***治、***策各个方面对教育领导博士进行综合培养。该项目实施的基本做法是:第一,第一学年主要开设定制式核心课程。其特点是围绕高度综合的“学与教、领导与管理、认识和改造***门”三大领域设置核心课程。核心课程主要采用案例讨论、情境模拟、实地工作、***学习等多种教学和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形成发展和实践作为系统领导者所需的开拓性思维方式和多视角分析问题的习惯。第二,第二学年主要开设研讨课和选修课。研讨课主要是深化对核心课程的理解;选修课则是跨学科性的综合,主要是从教育研究生院、商学院和肯尼迪学院各推荐的3门课程中至少选择6门课程。在这一学年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学生与导师密切合作制定一个量身定做的个性化学习方案,凸显学生个性化学习和专业方向发展。第三,在第三学年,进入“顶峰体验”阶段,安排教育博士进行实质意义上一年时间的临床式领导实践。要求学生全面系统地投入到学校组织的领导工作之中去,尤其要在实习的学校中对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方面做出切实的努力和成效。在临床实践期间,导师和教育研究生院随时给学生提供专业指导需要的关系网络服务,学生也与哈佛大学保持联系,并定期返回哈佛大学参加强化工作室。[16]

哈佛大学创设的“教育领导博士”学位,明显地彰显出如下特色和特点:第一,学位目标的高端性。哈佛大学创设的教育领导博士,其使命是为学校系统、******、教育行***机构、国家***策组织、基金会、非营利性组织和私营部门等组织系统中的不同层次培养高级领导者。教育领导博士毕业生将会任职于部门主管、首席学术指导、首席执行官、参谋、理事、执行董事、顾问、项目主任等岗位[17]。这一学位目标,已体现出创设这一学位的战略远见和对美国教育发展的未来把握。单就基础教育来讲,教育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可以说,学生的智力是一个国家整体智慧的关键构成、学生的人格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形象的塑造,因此,对于中小学校长来讲,他要意识到,他肩负的是国家的未来,他必须具有国家的大视野来对学生的发展负责、对学校发展负责,他的职责不应是事务性的,也不是维持现状,而是以开拓的勇气引领教育体制变化、以高度的责任和智慧以及专门化的知识来组织领导基础教育。教育领导博士学位的创设,就是要培养这样的中小学校长。仅从这一层面上讲,哈佛大学创设的这一学位,目标远大,体现出世界一流大学的大气魄、大胸襟,也彰显出哈佛大学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领袖地位。这一学位所呈现出的战略远见和教育责任,确实值得思考和借鉴。第二,培养对象的高起点。哈佛大学的教育领导博士项目主要招收教育行***与管理人员。从2010年录取的第一届25名教育博士的工作经历来看,基本都有丰富的领导工作经验,曾担任过校长、教师、咨询顾问、董事、管理者等。这种培养对象的高起点,并不是在招生对象上有意缩小招生范围,而是基于培养目标、学位使命等因素做出的规定。这一学位培养的人才,要成为未来领导教育改革的领***人物,不是培养从事一般的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因此,必须对申请者的经历、学历、能力以及品行等方面做出高要求[18]。所以,培养对象的高起点,是这一学位的内在要求。第三,课程的定制性和能力培养的岗位定向性。教育领导博士项目的课程设置是为未来领导者专门提供承担领导责任以积极转变教育体制所需要的概念工具、跨学科知识、实践技能、专业经验、管理和领导技能等。这种定制式的、跨学科专业综合性的课程设置,其实质是指向教育领导这一特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第四,通过实地领导变革的方式结束学业。哈佛大学要求教育领导博士实地领导一所学校来进行有效的教育变革,以检验学生充分利用他们从课程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掌握的程度和水平,测试他们表现出来的领导才能。

哈佛大学“教育领导博士”这一学位的创设,首先是教育博士学位理念的创新。虽然美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对教育领导的高要求,但哈佛大学并不仅限于满足基础教育的需要,而是把基础教育的需要与美国教育体系的发展、美国教育的未来发展结合起来,以战略远见的视野和对美国未来教育事业发展的整体把握来思考教育领导博士学位的设置问题,彰显出这一学位对美国未来教育的引领性和指导性。其次,是教育博士学位类型和结构上的创新。从美国教育博士的类型和结构上讲,美国教育博士项目中还没有专门的教育领导博士这一专业学位,哈佛大学这一教育领导博士学位的设置,丰富了美国教育博士学位的类型和结构学位。再次,是教育博士学位制度上的创新。教育领导博士,旨在培养开拓型的教育领导者,要成为未来领导教育领域改革创新的领***人物,因此,无论是在学位使命、培养目标、招生对象、课程设置、学位要求等方面,都制定出了不同于一般教育博士的要求和规定,如定制式的课程、要求具体领导一个学校的变革等,都是创新性的要求。哈佛大学创设的教育领导博士学位,对于我国培养中小学校长、教育行***领导以及其他教育组织机构的领导者具有极强的启发和借鉴价值。

四、美国重塑教育博士系列改革行动的启示与借鉴

(一)以改革行动解释和定义教育博士概念内涵,合理定位教育博士专业学位

从美国重塑教育博士系列改革行动可见,对教育博士的认识和定义,并不是从理论的层面给定一个学术化的概念,而是以改革行动来解释和定义教育博士的概念内涵和属性特征。如重新评估教育博士卡内基行动是在总结三年改革行动经验的基础上而给出的一个关于教育博士项目的描述性概念;哈佛大学创设教育领导博士专业学位行动,也是以改革行动的实践发展丰富了教育博士的概念内涵,解释了教育领导博士培养目标的高端性和招生对象的高起点等方面的特征,加深了人们对教育领导博士这一专业学位的认识和理解。这就在概念定义和学位定位的层面回应了人们对教育博士是“缩版的教育学博士”、“二流的博士学位”等观点和偏见。我国教育博士的改革发展,在认识上尚缺乏对教育博士这一概念的给定性或***策化规定的突破,按照文件规定来解释教育博士的概念内涵,因而在实践中缺乏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和学位定位的差异性。这就需要改变认识的思维线路,借鉴美国大学的做法,以改革行动重释重建教育博士概念,合理定位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博士培养,满足和适应社会对教育博士的需求,充分发挥教育博士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发展中的应有作用。

(二)创新教育博士课程体系,强化教育博士培养的实践性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从美国重塑教育博士系列改革行动的实践来看,无论是解决两种学位的趋同还是探寻彰显教育博士学位特色的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是关键因素。如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课程体系,其特点是以核心课程和主修课程为两大体系,在各自体系中形成“聚点分布式”的课程设置。这种课程体系结构,能够聚焦于对教育博士不同知识和能力要求的培养,针对性、实效性强,有利于教育博士培养目标的达成。再如哈佛大学教育领导博士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核心课程、讨论探究课程、选修课程和顶峰体验课程。这些课程都是定制式的、体系化的,有利于对教育领导博士特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培养。而我国教育博士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学位方向课,在其类型上又分为学位必修课、选修课等,几乎与教育学博士的课程体系和结构相差无几。所以,两种学位的趋同问题,在课程体系的层面上难以解决,更谈不上通过课程体系来彰显教育博士的培养特色。因此,创新我国教育博士课程体系,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而如何创新,可以借鉴美国大学的做法。另外,实践是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本质属性,强调实践性,是美国教育博士培养的突出特点和特色。为凸显教育博士培养的实践性导向和特色,美国大学采用了多种方式、途径和策略,反观我国教育博士的培养,虽也强调实践性,但多流于形式,仍属于“大学中心化”的培养。要提升我国教育博士的培养质量,凸显教育博士这一专业学位的实践性特色,需要借鉴美国大学寻求彰显教育博士培养的实践导向的做法,以探索出具有我国特色的教育博士培养模式。

(三)倡导教育博士培养多样化,构建教育博士培养模式改革的全国性或区域性联盟

倡导教育博士培养的多样化是美国重塑教育博士系列改革行动的特点和特色。这种教育博士培养的多样化,既有利于扩大教育博士招生对象的范围以及生源的多样化,也有利于教育博士培养向广泛社会领域的拓展,提升和扩大教育博士的社会影响力,赢得社会的认可、接受和支持。教育博士培养的多样化,需要确立学位自主的学位制度,也需要一种能够提供校际间交流沟通的信息平台,了解同类院校或其他类型院校实施教育博士项目改革的做法、进度、经验、特色以及遇到的问题等信息,为设计本校教育博士项目提供广泛的参考。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联合25所大学发起的重新评估教育博士卡内基行动,其实是建构了基于教育博士项目改革创新的全国性大学联盟,为其成员单位创新本校教育博士项目和培养模式提供了可比较借鉴的现实经验和范型。从这一层面上讲,形成全国性或区域化大学联盟,是推进教育博士培养多样化的有效途径和策略。我国教育博士的培养,划一性较突出、缺乏多样化和差异性,这就现实地要求在学位管理的层面,既要放权,赋予大学“学位自主”的权力,同时借鉴美国的做法,构建全国性或区域化教育博士改革行动的大学联盟,加强大学间的沟通、对话和交流,为我国大学自主决策和设计体现本校特色的教育博士项目提供信息平台,促进我国教育博士培养的多样化和学位定位的差异性。

(四)发挥大学在教育博士改革行动中的主体作用,构建以大学为学位制度创新主体的制度模式

在美国“分权化”学位管理体制下,拥有授予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权力的大学已形成了“大学自治、学位自主”的大学内部学位制度,享有学位制度创新的主体资格和权力。所以,像哈佛大学、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范德比尔特大学、圣路易斯大学等,可以自主规定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学制年限、招生对象、入学要求、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位论文以及学位授予的标准等,而且有权力自主创构实践导向的课程体系和模块化课程结构、创新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创建“顶峰体验”的教育真实情景、重构导师团队结构、创新学位论文要求及学位授予的标准等,特别是专题论文模式、以研究报告替代博士论文等创新举措,凸显出美国大学在教育博士学位制度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另外,也正是因为美国大学享有学位制度自主创新的主体资格,才能够直接面向教育实践领域的需求设置特色鲜明的教育博士项目,使教育博士的培养全面服务于教育实践领域的各种需求。这也是教育博士获得社会广泛认可和接受的重要举措。虽然我国学位管理体制不同于美国,但大学是学位制度创新的主体这一制度理念和制度模式,还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可以说,推进我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博士培养的整体质量和效能,构建有别于教育学博士的教育博士培养模式,彰显教育博士培养特色,必须强化我国学位管理体制改革,赋予大学创新学位制度的主体资格和权力,真正发挥大学在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改革创新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Archer,J. Some Ed.D Programs Adopting Practical Approach[J].Education Week,2005(15).

[2]邓涛.国外教育专业博士教育的成效与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8):72-77.

[3]邓涛,孔凡琴.美国教育博士(Ed.D)专业学位教育的问题及改革的争论[J].比较教育研究,2009(4):28-32.

[4]顾建民,王霁云.创建新型毕业环节——美国教育博士学位论***新的个案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2).

[5]Anon.Program Philosophy[EB/OL].Admissions & Programs.Vanderbilt Peabody College.(s.d.)[2011-08-14].

http://Peabody. Vanderbilt.edu/leadership?policy and organizations/ graduate?and?professional?programs/edd.xml.

[6]Marsh, D.& M. Dembo. Rethinking School Leadership Programs:The USC Ed.D.Program in Perspective. [J].Peabody Journal of Education,2009(1).

[7]Smrekar, C.& K. Mcgraer. From Curricular Alignment to the Culminating Project:the Peabody College Ed.D. Capstone[J].Peabody Journal of Education, 2009 (1).

[8]Shulman,L. Developing a New Ed.D. Program in the Rossier School of Educ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EB/OL].Doctors as Leaders.Cpedinitiative.(s.d)[2011-05-01].

http://cpedinitiative.org/files/Final%20Version_Developing%20New%20Ed%20D%20%20

Program.pdf.

[9]李云鹏. 国外对教育博士(Ed.D)教育的研究、争论及其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0):42-47.

[10]Shulman. L.,et al. Reclaiming Education’s Doctorates:a Critique and a Proposal.[J].Educational Researcher,2006(3):25-32.

[11]李艳辉,等. 美国卡内基教育博士项目的内容、特点及启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28-131.

[12]Perry,J.& D.Imig. Final Report The Carnegie Project on the Education Doctorate 2007-2010. Prepared for the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 [EB/OL].Library.Cpedinitiative. (2010-12-18)[2013-11-06].http://cpedinitiative.org/resource?library.

[13]Shulman,L. Signature Pedagogies in the Professions [J].Daedalus,2005(3):52-59.

[14]Imig,D.,et al.Carnegie Project on the Education Doctorate: Creating Rubrics for the Assessment of Ed.D. Candidates[EB/OL].Emerging.Cpedinitiative.(s.d.)[2011-06-29].http://cpedinitiative. org/emerging? literature.

[15]李云鹏.哈佛大学“教育领导博士”学位的创设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1(5):41-45.

[16]Anon.Curriculum[EB/OL].Doctorate.Harvard.(s.d.)[2011-08-28]. http://gse.harvard.edu/academics/

doctorate/wild/curriculum/.

[17]包水梅.哈佛大学“教育领导博士”学位的创设及其培养方案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8):64-70.

[18]Havard.University.Apply for Admission[EB/OL].Admissions.Harvard.(s.d.)[2011-08-28].

国际法博士论文范文9

【关键词】博士生 课程 教学

【中***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086-01

博士研究生是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不同的培养单位都设计了相应的培养模式。在博士生教育阶段,国内外学者对课堂教学是否必要,课堂教学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如何等问题存在相互矛盾的观点。例如英国的教育模式提倡以博士生自学为主,美国则比较注重博士生的课堂教学,我国不同的培养单位采取的方式各不相同。我校的博士生教育模式对课堂教育要求较高,除开设必修课外还开设了相当数量的专业选修课程。目前所有博士生培养单位一般都将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为学术型人才培养,而博士生毕业需要提交具有创新性研究的学位论文,这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从事专业前沿研究工作,在培养周期内存在课堂教学和科学研究争时间问题。因此如何设计好博士生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使博士生能深切感受到课堂教学对于专业知识的系统深入理解以及对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是每一个承担博士生课堂教学任务的教师需要周密谋划的工作。以下根据作者主讲我校博士研究生《大气边界层动力学》课程教学实践,谈一谈开展博士生课堂教学工作的体会。

1 结合博士生选课动机定位课程教学目标

《大气边界层动力学》是我校为大气科学专业博士生开设的一门理论课程,旨在引导博士生应用物理学定律和数学方法研究边界层大气运动的动力过程,从动力学理论和数值计算两个方面探究边界层大气运动规律,并利用理论模型研究边界层大气对下垫面状况的响应。该门课程是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阶段《动力气象学》、《高等大气动力学》等课程的后续课程,目标在于拓展博士生的科学视野,增强博士生的***科研能力。该课程侧重大气边界层基础理论扩展,借助数学推导和数值方法开展大气边界层动力学机理和应用研究。因此要求选修该课程的博士生必须具备很好的大气动力学、大气数值模拟等相关理论知识基础。

博士生选修该门课程的动机是开展教学工作首先需要明确的问题,博士生普遍反映选修该门课程的目的在于对大气边界层理论了解的不多,而大气运动状况受边界层影响很大,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将要涉及到大气边界层科学的有关问题,因此需要对该研究方向的前沿科学研究有深入了解;再者,这门课程理论性较强,希望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对提高理论水平开发创新潜能有所帮助。博士生感到想学什么?在哪方面希望得到训练?这既是博士生的学习目标,也是教师进行课程教学工作的目标。为此将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为使博士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系统掌握大气边界层动力学的核心理论框架和前沿研究状况,提高大气边界层动力学问题的求解技巧,以及运用动力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博士生的综合分析、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2 注重课程设计在达到教学目标上的作用

课程设计是教学准备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课程设计是将课程理念转化为课程实践活动的“桥梁”,对课程设计最简单和概括化的理解就是“对于课程的各个方面作出规划和安排”。克莱因认为课程设计“是指拟定一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包括技术上的安排和课程要素的实施”。因此课程设计是实现教学理念的具体规划,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进行科学的课程设计。对于博士生课程的设计首先应关注教学对象的主体性。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特征,人的创新内在潜质存在于人的主体性当中,《大气边界层动力学》课程设计的第一个原则是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知识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对科学问题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在课程内容选择方面除考虑大气边界层理论发展的继承性外,选择理论发展的一个前沿主导方向为突破口,以大气边界层通量廓线参数解析解以及大气边界层简化方程理论解为主线,形成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所选择的课程内容理论性强,相关研究工作需要采用灵活的数学技巧,并不可避免地使用多种假定,因而每一个命题都存在可质疑之处,这为激发博士生的科学批判精神提供了机会。

3 创新能力培养贯穿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博士生课程教学的目标是既引导学生对课程内容有深入理解,又通过课程学习领悟前沿创新科学研究思路的萌发过程,从而激发博士生创新思维的潜能。因此博士生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机开发学生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教师把创新能力培养贯穿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研究性教学是研究生教育的突出特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通过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组织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研究能力,使教学过程充分体现探究性、自主性、灵活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等主要特征。根据《大气边界层动力学》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Seminar教学法。Seminar教学法是以教师和学生为共同教学主体、以学术交流互动为特征、以相互启发、相互激励为动力的研讨式教学模式。具体教学内容分为主题教学和专题研讨两部分。主题教学部分是教师全面介绍学科发展脉络,并根据学科发展的进程和突破,将学科发展进行阶段性划分,而在每一个阶段又可根据研究方法、具体应用等细分为若干讨论主题,将讨论主题分派给学生,为专题研讨做准备;专题研讨部分是学生成为专题研讨中某一主题的主讲报告人。按照这个思路开展的教学实践结果表明,采用研究性教学对于激发学生自主创新思维潜能,拓展理论应用思路收到很好效果,学生普遍感到思路豁然开朗,从原本不知所措无从下手,甚至提不出研究课题的状况,转变为感到需要研究的课题很多,解决问题的思路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有了多种选择。

创新能力最终需要通过科研成果体现出来,对博士生来说体现创新思维和创新研究成果的高水平科研论文撰写能力仍然需要进行强化训练,特别是英文专业论文的写作。利用课堂教学适时进行专业论文写作训练也是课程教学的目标之一。结合课程教学提高论文撰写能力的一个有效方式是充分利用学生对所学习内容的深入系统掌握能力,审视在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的专业论文,以审稿人的身份对所发表的论文从严把关,从论文的创意、逻辑性、研究方法手段、结论的提炼以及论文主题的表述方式,甚至论文的格式和标点符号等每一个细节上,发现论文的闪光点,揭露论文有可能存在的瑕疵。这样不仅可以深化所学习的专业知识,而且可以训练学生对专业文章的写作和理解能力,锻炼学生的阅读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将提高博士生专业论文写作能力训练作为课程教学目标之一,可以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专业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优求知网 » 国际法博士论文集锦

学习

中国特殊教育论文集锦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特殊教育论文集锦,内容包括中国特殊教育论文,特殊教育论文题目大全。二、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下的民族教育与特殊教育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导中国***和社会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因此在中国教育实践中也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指

学习

毕业设计管理论文集锦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毕业设计管理论文集锦,内容包括专业管理方案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论文题目大全。1.学校组织规程和基本制度不合理。学校的毕业设计是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从论文选题、设计、实施、撰写及答辩的过程都需要学校的组织和监督。但

学习

企业管理实践论文集锦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管理实践论文集锦,内容包括企业管理课程论文800字,企业管理论文案例分析3000字。通过多种资料的查询,关于企业文化的叙述不外乎以下三种:(一)有人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自身各种精神文明之和,是企业的“软硬”实力的有机结

学习

幼儿园安全教育教案模板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幼儿园安全教育教案模板,内容包括幼儿园安全教育乘坐电梯的教案,幼儿园防性侵安全教育教案小班。活动准备:若干尖利物品,筷子、剪刀、笔、刀、吸管、游戏棒等活动过程:一、幼儿观察了解尖利物品,知道名称,了解它的用途。1在小朋

学习

美术艺术设计论文集锦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美术艺术设计论文集锦,内容包括美术设计论文题目大全,创意美术论文模板范文文并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艺术在设计过程中逐渐摆脱物质实体的限制,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重要的文化体现,反映出不同地域的审美风格。现代艺术作

学习

专科大学毕业论文集锦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专科大学毕业论文集锦,内容包括工商管理专科毕业论文完整,专科行***管理毕业论文范文。公平正义是司法最终的追求目标,如何保证司法公正的实现,是司法制度设置的目的。对此,各国的司法制度不尽相同。笔者认为,在我国,人大作为立

学习

全科医生论文集锦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全科医生论文集锦,内容包括全科医学科研课题题目大全,全科医生的论文。“中医药文化”概念的提出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中医药是在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中诞生的一朵人类文明的奇葩,与传统文化是紧密合一的。但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

学习

企业文化毕业论文集锦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文化毕业论文集锦,内容包括关于企业文化毕业论文题目,企业文化优秀论文范文。美国GartnerGroup咨询公司对于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与趋势,作出了三阶段划分:第一阶段,企业内部信息化应用。主要是以ERP为代表的单个企业内部的

学习

中西医临床论文集锦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中西医临床论文集锦,内容包括中医医学论文范文100篇,中西医结合最佳论文。1.1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优势特色西医学侧重于研究作为生物体的人;其立论以实验结果为主要依据,理论严谨,概念明确,体系开放,可重复性强;其***上

学习

大学幼师毕业论文集锦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幼师毕业论文集锦,内容包括幼师毕业论文范文大全3000字左右,幼师毕业论文范例。李琳(华东师范大学,指导教师:李季湄)幼儿园英语教育的有效性研究胡丽园(华南师范大学,指导教师:郑福明)父母数学教育观念及其与儿童数概念发展

学习

水资源利用论文集锦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水资源利用论文集锦,内容包括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论文范文,水资源保护和利用论文。首先大力强调流域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因为:①流域是天——地——生大系统的基本单元,具有明显的独特天象(天文、气象等)、地象(地形、地

学习

电大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集锦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电大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集锦,内容包括电大学前专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国开电大学前教育毕业论文格式。中***分类号:G642.4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4-0094-02毕业设计(论文)在工科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毕业设计(论

学习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集锦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水利工程概论论文集锦,内容包括水利工程概论论文题目,水利工程概论论文参考文献。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选用得当,使学生在校所“学”与就业后所“用”具有一致性,把职业需求的知识技能与课程内容充分整合。目前,众多教材的

学习

电力安全生产管理论文集锦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电力安全生产管理论文集锦,内容包括关于电力安全管理的论文,电力安全生产论文范文大全。县级电力企业生产一线人员力量比较薄弱,目前存在结构性缺员的现象,如变电运行、设备维护维修等专业工作人员后备力量不足。由于最近几年

学习

中国特殊教育论文集锦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特殊教育论文集锦,内容包括中国特殊教育论文,特殊教育论文题目大全。二、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下的民族教育与特殊教育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导中国***和社会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因此在中国教育实践中也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指

学习

毕业设计管理论文集锦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毕业设计管理论文集锦,内容包括专业管理方案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论文题目大全。1.学校组织规程和基本制度不合理。学校的毕业设计是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从论文选题、设计、实施、撰写及答辩的过程都需要学校的组织和监督。但

学习

企业管理实践论文集锦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管理实践论文集锦,内容包括企业管理课程论文800字,企业管理论文案例分析3000字。通过多种资料的查询,关于企业文化的叙述不外乎以下三种:(一)有人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自身各种精神文明之和,是企业的“软硬”实力的有机结

学习

美术艺术设计论文集锦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美术艺术设计论文集锦,内容包括美术设计论文题目大全,创意美术论文模板范文文并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艺术在设计过程中逐渐摆脱物质实体的限制,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重要的文化体现,反映出不同地域的审美风格。现代艺术作

学习

专科大学毕业论文集锦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专科大学毕业论文集锦,内容包括工商管理专科毕业论文完整,专科行***管理毕业论文范文。公平正义是司法最终的追求目标,如何保证司法公正的实现,是司法制度设置的目的。对此,各国的司法制度不尽相同。笔者认为,在我国,人大作为立

学习

全科医生论文集锦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全科医生论文集锦,内容包括全科医学科研课题题目大全,全科医生的论文。“中医药文化”概念的提出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中医药是在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中诞生的一朵人类文明的奇葩,与传统文化是紧密合一的。但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

学习

本科法律论文集锦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本科法律论文集锦,内容包括法律本科论文提纲范文样本,本科法律论文范文字数。《解释》列举了六种情形作为认定有无非法占有主观故意的判断标准,分别是:一是明知没有还款能力而大量透支,无法归还的;二是肆意挥霍透支的资金,

学习

思想工作论文集锦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思想工作论文集锦,内容包括思想工作论文,经常性思想工作论文范文。1.树立企业发展离不开思想***治工作的意识。作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思想***治工作,是一项进思想、进头脑、进灵魂、进意识形态的工作,通过宣传、教育、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