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临床论文集锦

中西医临床论文范文1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在我国“中西医并存”的历史条件下,中医和西医相互渗透所产生的一门新学科。尤其当现代医学疾病谱改变,现代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转变,更促使中西医之间的渗透日益加深和扩展。如在代谢综合征、医源性疾病、sars等疾病方面,中、西医临床医生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中西医学诊疗手段进行***工作,并取得了比单纯中医或西医更好的疗效,充分显示出中西医结合***的极大优势。

1 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

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源于东方中国文化的中医学与源于西方欧洲文化的西医学,尽管研究对象具有同一性,但由于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形成了认识与思维方式截然不同的两种医学体系。

1.1 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优势特色

西医学侧重于研究作为生物体的人;其立论以实验结果为主要依据,理论严谨,概念明确,体系开放,可重复性强;其***上强调人得的“病”,疾病诊断规范,疗效确切,体现的多是普遍性。中医学则重视得病的“人”;其立论具备现代“三论”科学思想的整体恒动观,三因制宜的辨证论治和养生防病更符合现代“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其***上偏重于研究自然、社会、身心一体化的人,临床上强调个性化***,体现更多的是特殊性。

1.2 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缺点不足

中、西医两种医学在弘扬自身优势的同时,亦显现出各自的缺陷与不足。如西医学偏重局部微观研究和定量检测,整体认识复杂的生命现象存在不足,总体上仍偏重于生物医学,尚未真正完成医学模式的现代转变,导致医源性、药源性疾病日益增多。中医学则受传统文化羁绊,学科的现代医学科学基础较薄弱,理论概念较抽象,以经验知识主导,临床疗效可重复性低,技术方法传统古朴,缺乏当代医学公认的评价方法和技术标准,不利于学术创新发展。故有人评价西医学长于格物而短于穷理,格物太过则涉于固,中医学精于穷理而拙于格物,信理太过而涉于虚。

比较不难发现,中、西医学的不足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恰好是对方的优势所在。重视整体与辨证论治的中医学与重视局部器官、细胞形态结构的西医学,具有明显的可相融性和可互补性,完全可以优势互补,取彼之长,克己之短,临床互用。中西医结合医学正是两种医学从差异、互补逐步走向渗透、融合的新学科。目前,中西医结合学科从患者的临床现象入手,从现代科学的定性、定量,对患者的整体和局部病理生理学的发展过程进行客观化研究,即“病证结合”诊疗模式,提高了临床疗效。相信,这一新学科将会在科学相近相似之处—— 寻求还原分析法与系统整体法相结合,进而揭示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变化规律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并赢得越来越多的共识。现代医学发展的这一走向,决定了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的现实可行与不可或缺。而“病证结合”这一中西医结合模式所展示的疗效,也体现了理论发展和教育本身的规律,即由点到面,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由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过程。

2 中西医结合本科人才培养及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中西医结合为研究中医和西医在各自形成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理论、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观察方法,比较两者的不同点,吸收两者之长,确定两者结合点,从而融汇贯通,创建的一种医学理论新体系[1]。中西医结合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对中西医理论体系、逻辑方法、临床思维特点、诊疗疾病策略、科研方法等都有所洞识、有所融合、有所创新的具有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2]。

就中西医临床本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而言,传统中医院校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因其中医教学力量雄厚而西医教学力量相对薄弱,在课程设置中多只增加了西医课程的内容和学时,多数仍以中医学课程为主。而与之相对的西医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则因其西医基础及临床教研室齐全,西医学资源雄厚,课程设置以西医学课程为重,中医学课程相对较少。无论是西医院校还是中医院校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都或多或少存在整体优化模式欠完善、培养方式针对性不强、培养质量欠理想等状况[3~4],具体表现为:(1)在课程设置上,课程主体简单由中医基础、中医临床、西医基础、西医临床四大块组成,课程间缺乏横向联系和纵向沟通;(2)学科之间彼此孤立,课程设置体系上缺少人文、理学等衔接课程的引导;(3)较多强调必修课学时而较少开设选修课;(4)教材编写多以各自学科系统为逻辑,彼此缺少联系,较少中、西医有机结合课程,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汲取两种理论体系的精华。

那么,怎样的人才培养模式(西学中?中学西?中西医同步?)才能适应我国“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医疗卫生发展模式?才能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到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需求?才能使学生在基本中医知识、技能方面,不逊于中医本科水平;在基本西医知识、技能方面,不逊于西医本科水平;在适应社会需求方面,比中医、西医专业本科生更符合基层临床实践对医学人才的需求?

3 我校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课程设置及改革

面对上述状况,我们除了更新教学理念、重视人文熏陶、改革教学方法、培育临床思维、强化实践技能,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外,几年来我们通过不断摸索,努力探索一种既能克服中医药院校自身不足,又能符合学生身心特点,体现时代和专业特色的中西医临床医学课程体系。下面简介我们在该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中的主要举措,以供参考。

3.1 强化特色,构建合理有序的课程体系

根据我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面向基层的中西医结合实用型人才的定位目标,结合学生大一至大四期间是学生记忆力、接受力最强的生理特点,在学生一入学除了对他们进行常规的入学教育,让他们了解医学院校,了解自己专业外,大一期间我们增设了《临床疾病诊疗康复概要》课程并安排学生假期到各级医院见习,帮助他们尽早向医学生角色转变,培育学生们临床医师的角色意识,使学生们认识到疾病的***不仅包括临床***,还涉及疾病的预防、康复、护理、健康知识的教育与指导,进而确立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整体思维的基本模式和方法;另外通过增设该课程,有意识地促发学生主动将日后的基础与临床学科联系起来,克服基础医学阶段学习的盲目性、茫然性,同时激发学生对医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入学第二年开设《中西医结合科研思路开拓》,并选派以教授为主体、以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问题为经纬的科研思路与方法的选修课程,培养学生中西医结合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和创新思维。入学第三年开设一系列综合性、设计性及研究性实验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入学第四年开设我校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方面有明显特色的选修课程,如《中西医结合老年病学》、《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肾病学》、《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与代谢病学》,以增强中西医临床课程核心,体现中西医临床上“病症结合”的特色优势,使学生熟悉中西医结合临床优势病种在临床诊疗康复中的作用和意义。毕业实习前还安排近4周的岗前培训,结合《走近临床》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医院的功能与特点、医院核心制度与流程、医疗质量的组织与管理、群体健康和医疗安全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医患沟通要求、外伤的应对等,并通过病历书写、临床基本技能训练以及临床技能逐一过关的考核制度,帮助医学生向实习医生角色转换。

3.2 增强西医学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

鉴于中医院校在主体观念、师资力量、教学设备较西医院校逊色一筹,西医学课程学时相对不足,要求不够严格,教学深度不够,对西医基础理论浅尝辄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实施了(1)增加西医学课程学时,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所设置的西医:中医为7∶3,以强化学生西医学基础知识;(2)严格要求,除了常规的课程半期、期末考核外,所有西医学基础课程设置为实验:理论≥1∶3,并建立了各门课程规范的实验技能考核制度,以强化学生的实验技能;(3)配齐配全实验教学仪器设备,我校的西医学基础实验教学方面,全面实现了基本仪器设备人手一套,如常用的显微镜、滴定管、刻度吸管等,一般仪器设备4人一套,如紫外分光光度仪、机能学实验系统;(4)增强西医基础课程师资力量(至2010年12月,西医基础专任教师近80人,其中高职称32人,硕博以上学历占79%,40岁以下全部为硕士以上学历学位;(5)以“两基础一临床”模式(即中、西医两个基础、临床主干课程中西医一体化,包括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形成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体系。

3.3 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学生实践技能

面对中医药类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实践(验)课教学、实践环节、实际动手能力相对薄弱的现状,我们通过一方面将各系列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拍成录像、挂上网,便于学生观摩复习,强化规范化操作技能,提高实验课效率和实验成功率外;还将所开设的实验课公布于学院电子公告栏,扩大学生获益面。另一方面我院大力倡导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改革为重点的实验教学,内容涉及(1)积极鼓励各实验系列对论证后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列入实验教学大纲并纳入实验教学进度表(即由选做改为必做);(2)因材施教,逐步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的内涵,即由大一、大二的部分综合(小综合)到高年级的全面设计、综合(设计+综合);或由专业基础课程的1~2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所构成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进展到完全由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构成的实验选修课程。(3)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和开放范畴。如学院除了实验课内容或项目的定期后续延伸开放外;还增加了①由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项目组成的开放性实验选修课;②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设计的创新性科研项目;③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子课题研究等若干开放形式。同时学院出台了一系列与教师绩效考核和学生综合积分考评相结合的配套激励***策,极大调动了广大教师申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选修课程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解剖学教研室,面对尸体紧缺、较难开设综合性、设计性选修课的现状,解剖学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协调配合,利用研究生解剖过的尸体以及容易获得的猪、羊、兔等动物,面向本科生开设了《关节解剖学》、《内脏解剖学》、《管道铸型标本的制作与应用》等解剖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选修课,通过学生自主设计、亲手制作或灌注标本,及自制标本底座、框架,配制溶液,封框保存标本等系列环节,并结合举办学院历年本科生“解剖标本作品展”等,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几年来中西医结合学院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逐年增加,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实验课程已全部成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自2008年以来我院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关节解剖学》、《内脏解剖学》、《管道铸型标本的制作与应用》《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医学细胞生物学与医学遗传学实验》、《生理学自行设计实验》、《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现代组织学技术》、《体格检查和临床基本技能》等多门实验、实训选修课程,开设了诸如“中药、中药复方对高糖/高脂大/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及机制”等系列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项目,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中西医结合方面的创新意识。

中西医临床论文范文2

本文结合精准医学概念,探讨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如何在理念上、实践中与现代医学前沿接轨,同时分析中医临床教育与现代医学前沿接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阐述如何在中西医结合教育过程中树立“衷中参西”的根本理念和“兼收并蓄”的学习模式。

关键词:

个体化诊疗;精准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

中西医虽有不同的理论体系和历史发展沿革,但二者从诞生之日起,都是以治愈疾病为目的,对于疾病认知模式虽有偏向“形而上”或“形而下”的差异,但其临床疗效的实现,必然都是通过对人体的病理状态进行了调整而实现的。中医现代化科研所作的努力就在于使中医的诊疗方式能够用现代医学的方式进行阐释,在保持中医诊疗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有利于深入理解中医药特点和优势发挥的原理,这在中医发展过程中,是有益且必要的一个环节。本文结合精准医学概念谈如何在中西医结合教育过程中树立“衷中参西”的根本理念和“兼收并蓄”的学习模式。

1在理念上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与现代医学前沿接轨

由于时代背景和文化不同,中西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形成明显差异。西医的理论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中医理论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交织在一起,如中医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气、阴阳、五行,更多地是从哲学的层面进行人体现象的解释,如果只从实证的角度评价,中医理论就会被认为是粗糙和模糊的,然而中医理论这种系统的、整体的、动态的对生命体的认识进而衍生的理法方药体系,恰恰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其明确的临床疗效使中医具有了顽强的生命力,对此持一味否定和固步自封的态度都不符合中医认识事物兼收并蓄的特点,而在与现代医学结合时,完全可以“和平共处”“求同存异”,不必强求理论上的融合,而从寻求理念上的对接入手。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过程中,对于最新的现代医学概念,在充分认知的基础上,应该学会与中医学进行比较联系,发现异同之处,从而加深理解。如当“精准医疗”等概念出现时,我们应该在临床过程中将其与中医的诊疗进行比较并进一步加深中西医结合的理解。“精准医疗”(PrecisionMedicine,PM)是近几年提出的新的医学概念,它是通过深入了解每个患者的遗传学和基因组学信息,力争做出达到分子水平的准确诊断,为临床***决策和正确用药提供详细的参考依据,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效果[1]。精准医疗是一种基于病人“定制”的医疗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医疗的决策、实施等都是针对每一个病人个体特征而制定的,疾病的诊断和***是在合理选择病人自己的遗传、分子或细胞学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的[2]。中医诊疗过程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基于病人“定制”的医疗模式,根据每个具体病人在疾病过程中某一个病理阶段的“证”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中医的“病”“体质”,同时考虑到患者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甚至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依从性要加以考虑,才能算是完成了一次“量体裁衣”式的诊疗。中医将每一个可能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加以考虑,并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加以处理或在医嘱中加以体现,虽不同于现代医学精准医疗借助了先进的现代科技将遗传信息与诊疗相对应,并做到精细、量化,但二者在诊疗过程中“量体裁衣”的个体化诊疗理念是一致的,并不存在冲突,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医也越来可能将其诊治方式以更加客观量化的方式加以呈现。认识到这一点,才会具备中西医结合的思想基础。通过深入比较精准医疗与中医诊疗思维理念的异同之处,在中西医结合教育过程中使学生更深入了解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在理论上“求同存异”,在理念上寻找共同的思想基础,进一步进行临床科研实践,才能更好地进行中西医结合。

2中西医结合教育如何在实践中与现代医学前沿接轨

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过程中,借助精准医疗等新的技术的出现,将其与中医理念与临床科研实践结合起来,有助于使“衷中参西”的中西医结合原则落实到临床和科研实践中。

2.1中西医结合与现代医学前沿接轨的临床实践

中医与精准医学结合,不是与精准医学比较谁更能做到精准,而是应该思考在临床上如何使之发挥更好的疗效,精准医学目前在肿瘤的***中应用较多[3],采用的方法是根据患者肿瘤的特定基因选择一种针对性的药物进行***,在此过程中,中医与西医结合的原则应该是“减毒增效”,尽管中药在***过程中对肿瘤的抑制作用不可忽视,但相对于靶向药物***的效果评价的证据尚未能完全按照循证医学的规则进行,在抗肿瘤***时,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主要不是针对肿瘤瘤体本身,而是着眼于人体的整体状态,依据靶向药物进行“精准***”的过程中,患者出现的临床不适症候进行诊治,通过发挥中医药“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优势,改善临床症候和病理状态,以减少毒副作用,使“精准***”能够顺利进行,从而达到“增效”的***目标,如中医联合吉非替尼***肺癌的研究,已总结出配合吉非替尼肺癌靶向***20种常用中药以及核心处方药物:***参、黄芪、金荞麦、沙参、麦冬、龙葵、白英、甘草、黄精、红景天。体现了扶正解毒的基本法则,在***过程别重视从整体出发,调补肺、脾、肾三脏,灵活运用“培土生金”“金水相生”之法[4]。从临床疗效的角度,更好地进行中西医结合的实践。

2.2医学科研中与现代医学前沿接轨的中西医结合实践

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使医学科研越来越精确,也成为精准医疗得以实现的基础,这些组学的理念与中医的系统观念有相似之处。如“代谢组学”的概念,是由Nicholson等在1999年提出[5]。因其“组”“群”“谱”集成的功能特点,可以更好地反映中医“证”的本质。使其成为证候标准化研究的一种有效的途径,代谢组学的系统研究方法在本质上与中医理论相一致。中医采用多成分多靶点作用方法用于疾病的***,与代谢组学的整体观完全吻合[6]。目前已有较多中医联合代谢组学技术的研究,如王喜***等[7]应用高通量、高分辨、高灵敏度的UPLC-MS分析仪器,结合模式识别、专家系统等生物信息学技术,建立黄疸证和阴黄、阳黄证的特征性代谢模式,并从微观角度解读黄疸、阴黄和阳黄证候的科学内涵。王广基院士课题组[8-9]采用GC-TOF/MS分析冠心病不同中医证型(痰阻心脉、气阴两虚、气虚血瘀及气滞血瘀型)患者血浆代谢谱,其结果显示能将疾病组与健康组明显区分,并与临床中医症状分级量化指标显著相关,提示中医分型的物质基础可能正是代谢组学所研究的体内小分子化合物。代谢组学技术有利于助力精准医学的发展,也有助于进行中医“整体观”临床诊疗机制的阐释,从现代科学角度进行中医药的继承与发展,这种理念上的共通之处更易于进行中西医结合。

3中医临床教育与现代医学前沿接轨中存在的问题

3.1信中还是信西的问题

在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教育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衷中参西”的观念,西医临床诊疗的过程中,以指南为参考依据,而中医临床的特点和优势决定了其临床统一模式形成的难度,因而在进行诊疗活动中,尤其是对于刚毕业的学生,西医的诊疗相对易于操作,中医的辨证相对较难把握,因而在心理上容易认为西医更加客观,中医更加主观,而且中医的阴阳五行及中药的四气五味等与西医学的认知在理论层面较难对应,所以在这个阶段,临床教育对树立中医临床信心至关重要,一方面,要肯定西医的认知模式的实用性,同时,要充分认识中医临床自身的特点、规律和优势,不能一味地在理论层面寻找对应,而要更多地从理念上寻找共同点,如目前西医学对中医扶正、驱邪的理念,未病先防的理念,并不存在认识上的冲突,从中西医的疗效优势上树立自信,进而比较中西医各自的优缺点,然后从相互弥补彼此的不足入手。随着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的深入,加深对彼此的理解,更好地为临床诊治疾病服务。

3.2会不会影响中医思维的问题

中医和西医的思维方式有差异,西医以客观数据作为诊疗的依据,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收集的临床资料进行辨证论治,收集到临床信息都必须由临床医生进行主观思维的综合判断,在中西医结合教育过程中,要牢固树立采用中医思维方式进行临床的思想意识,中医辨证论治的整个过程必须完全按照理、法、方、药的思维过程进行,在此过程中西医学的认识作为参考,不能影响到辨证论治的思维过程,否则可能会影响中医疗效优势的发挥。在中西医结合临床过程中,将理念的相同之处作为结合的切入点,将临床疗效的提高作为结合的目的,将机理的阐释作为结合的手段,将理论的差异作为深入思考的方向,在保持自身特点和优势的同时,借助现代科技,借鉴现代医学研究方法,更好地将中医临床有效性的机制和原理加以阐释,使中西医能够进行更通畅的交流,更好地为提高临床疗效作出贡献。

作者:王睿林 单位:第三二医院中西医结合中心

参考文献

[1]彭亦良,周雄.精准医疗对未来医学发展的启示与质疑[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6,11(1):88-90.

[2]夏锋,韦邦福.精准医疗的理念及其技术体系[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0,31(22):1-3.

[4]刘浩,林洪生.基于无尺度网络分析中医药配合肺癌靶向***用药与处方规律[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33(7):1671-1673.

[6]贾伟,蒋健,刘平,等.代谢组学在中医药复杂理论体系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8):621-624.

中西医临床论文范文3

对 目前 中医 文献 研究 的现状冷静 分析 后认为,中医文献研究要充分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坚持“三个面向”:必须面向中医临床诊疗的主战场,必须面向当代科研的最前沿,必须面向中医 教育 的大课堂。 

【关键词】  中医文献研究 三个面向 中医临床 当代科研 中医教育

 中医文献研究,历来是中医 发展 和进步的重要方面。对于这一点,所有从事中医药行业的人们都是心知肚明的,可是要自觉地做个清醒的中医文献研究工作者,要清晰地明了自己的工作方向,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认真努力而且无怨无悔地做好中医文献研究工作却不容易。目前,各大出版社竞相出版了不少中医典籍,许多中医文献研究人员都做点校、注释的整理研究工作,但是我们只要认真去翻阅一下,就会知道真正有新意、有见地的倒是罕见的,绝大多数是重复和雷同的。这已经是个严重的 问题 了。

    我们现在怎样来做中医文献的研究工作?既不能象 社会 现实中那些为名利来做中医文献的研究工作,也不能仅仅从书本到书本,为研究而研究。笔者经过长期的认真思考,逐步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那就是中医文献研究必须坚持三个面向。分述如次。

    面向中医临床的主战场

    中医文献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应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工作方向和工作目标。对于中医文献研究,首先要面向中医临床诊疗这个主战场,以充分发挥中医文献的真价值,即中医文献研究要紧密围绕怎样对于中医临床诊疗有帮助来进行,要真正把中医文献中所蕴涵的 科学 医学思想和行之有效的 方法 、技术、手段与经验明确、完整、准确表达出来,并且由中医临床医生创造性地运用到中医临床诊疗中去。这就是说,一要发挥中医 理论 思想的启迪作用,真正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中医文献中对于临床有启发作用的重要理论观点、见解挖掘表达出来,以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也显示理论的力量和魅力。二是把中医文献中真正行之有效的方法、技术、手段、经验(包括具体的方药)直接运用到中医临床 *** 中,以事实表明中医药是一个伟大宝库的实用价值,中医的科学性就在于它的临床有效性。只要我们中医文献科研工作者在实践上做到了这一点,那么我们的中医文献研究面向临床的主战场的工作就做好了。

    例如,遇到肝病患者,发现他们无论是黄疸性肝炎、病毒性肝炎,还是甲、乙、丙、丁型肝炎,甚至是肝腹水,都有一个共同的病理反应:胃口很差,不思饮食,由此导致患者更加虚衰。假如这时临床医生还是按常规的***肝病的方法疏肝理气,柔肝保肝来***,临床疗效可想而知。但如文献研究者把《难经》、《伤寒杂病论》中关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1]的思想见解告诉临床医生,他就会 自然 而然地想到中医的整体观,懂得及时调整机体功能状态的重要性,懂得五脏之间的生克关联,他就会自觉地拓展思路,在***肝病的同时,采取健脾开胃的方法和方药,进行整体调整,从而由患者机体本身的抵抗力来对抗病毒,并进行机体功能的自我修复,这就是西医所强调的免***系统和免***功能的作用。真正这样来发挥中医理论思想的作用,那么临床诊疗就会有意想不到的良效。

    又譬如在青蒿素的提取研究中,再次显示了中医文献研究的重要性。当临床上用西药奎宁***恶性疟疾产生抗药性,使用奎宁几乎失效时,临床医生把目光投向中医药,一个开发中医药直接服务于临床***的契机由此自然出现。

    当然,有的学者把青蒿素的发明、小夹板固定骨伤的 方法 ,都说成是中西医结合的成果,退一步讲,就算这样,这又何尝不是中医的光荣?!中医有价值、有成就的地方,西医才愿意来结合啊。看到中医有 研究 开发的光明前景,又正说明有思想的西医所具有的战略眼光。这说明围绕临床诊疗的实际需要来进行中医 文献 研究是大有可为的,一条也是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大成果的,为实践证明是正确的,通往成功的大道,未来的实践还会证明这一点。因为,我们知道:真理是时间的女儿。

    面向当代科研的最前沿

中西医临床论文范文4

关键词:中西结合临床医学教育;师资;对策

中***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6)02-0164-02

中西结合临床是强调中医、西医相互结合对患者进行诊疗,对于教授中西结合临床课程的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要求这些老师既要对中医和西医知识有较好的把握,还要熟知中、西医学的差异,对如何开展中西结合临床诊疗要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样才有助于他们在教学中启发学生中西结合的临床思维[1]。所以中西结合临床医学高等教育临床课教师是否具备此方面的知识储备,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合格的中西结合临床医学人才。中西结合临床医学高等教育通过20年的实践探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但是随着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存在着许多问题,在“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培养模式下,中西结合临床医学教育在师资的建设水平方面有待提高,该专业的青年临床教师的培养水平影响中西结合临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1现状

目前从事中西结合临床医学临床课教学的青年教师的来源,大致分为三类: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中医学专业毕业、中西结合临床医学专业毕业。事实上从事中西结合临床专业教学的青年教师一般是只会中医或者只懂西医,对于中医、西医两种知识都懂,可以将中西医融会贯通的青年教师很少。多数青年教师在讲授临床课的时候感到明显吃力,有时候个别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的青年教师,在讲授中西结合临床课中中医部分的时候只能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学显得很死板僵硬,这种教学模式会挫伤学生们学习积极性。即便是中西结合临床专业毕业的青年教师,也会因为缺乏教学经验和临床实践经验,难以胜任教学。由于中西结合临床专业临床课青年教师培养水平不高,有部分院校不得不干脆放弃了“一个临床”的教学模式,继续沿用以往的中、西医临床课分开讲授的教学模式,与中医专业相比只是在课程比例方面稍有不同,未能体现中西结合临床专业应有的特色,严重影响培养质量。

2对策

要培养具有鲜明特色的中西结合人才,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中西结合临床课教师队伍,提高青年临床教师的教学水平,所以青年临床教师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2.1开展“西学中,中学西”教师研修:

选择具有较好教学条件、有较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高等院校开设高级中西结合临床教师研修班或者设立学位班,系统的培训能够提升中西结合临床课青年教师的专业修养;培养他们中西结合临床一体化的方法,通过这些措施全面提高青年教师中西结合临床教学水平[2]。

2.2鼓励青年教师临床历练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积极倡导青年教师早期接触临床实践,当然也要注重基础理论与临床知识、技能以及人文修养的结合。每个学年,让青年教师在附属中西结合医院对口临床科室工作半年,在大学进行半年教学,如此轮转,既能使青年教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又能在实践中学习和巩固中西医理论知识,加强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有利于培养青年教师中西结合临床一体化思维,提升教学水平。

2.3进行系统的教育教学能力培训:

虽然高校青年教师在考取教师资格证书时经历过岗前培训,对高等教育学及高等教育心理学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一般学习时间较短,理解不够深刻[3]。为让青年教师具有系统的教育教学技能,有组织教学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医学高等院校应该专门聘请师范类院校教育学专家对青年教师进行系统的教育教学技能培训。鼓励青年教师彼此之间加强交流,可以互相听课,在切磋比较中相互提高。还可以通过青年教师试讲制度、青年教师导师制度、教研室集体备课制度、老教授随堂听课制度促使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不断提升。

2.4从各个方面提高青年教师综合素质:

要求提高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鼓励他们完善知识结构,除了掌握好本学科相关知识和技能,应该要有较全面的知识体系,能够从不同角度启迪学生的思维;并要求青年教师通过参加学术报告会,开拓学术视野,了解最新的科研动态,使学生对医学知识有较系统的掌握。这将有助于提高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紧跟最前沿的学术进展,发现中医、西医更多的结合点[4],促进本学科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3展望

中西结合临床教育事业一直在不断探索、不断完善,需要从事这项事业的骨干教师与时俱进和改革创新。要保证中西结合临床人才的培养质量,需要铸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中西结合临床专业临床课的教学队伍建设水平,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养水平是中西结合临床教育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对青年教师进行系统的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加强临床历练与教学实践;要求青年教师参加“西学中,中学西”教师研修班;鼓励他们提高学历层次,改善知识结构;定期开展学术报告等是现阶段提高中西结合临床课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何清湖.高等中西结合临床教育发展概况、困惑与展望[J].中医教育,2007,26(5):7-10.

[2]胡一梅.关于中西医临床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方案改革及探索[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9(3):8-9.

[3]关洁珊.中西结合临床肿瘤专业青年教师培养初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21):80-81.

中西医临床论文范文5

关键词:慢性浅表性胃炎;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

慢性浅表性胃炎,属于慢性胃炎的一种,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多发性消化系统病症[1]。慢性浅表性胃炎对患者的正常工作、生活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必须要提高它的临床***效果。本文选择自2011年05月~2013年09月,我院收治的94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按照就诊时间将他们进行平均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对其开展单纯西医***以及中西医结合***,并就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和统计。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从2011年05月~2013年09月,在我院进行门诊***的94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患者的年龄基本在19~70岁,平均年龄是(36.8±6.7)岁;女性患者41例,男性患者53例;病程时间4个月~7年,平均病程是3.24±1.8年。将94例患者进行平均分组,经临床比较,两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腹痛、吞酸、嗳气、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且无心脑血管疾病、腹部及消化道肿瘤手术史等情况,在性别、年龄、病程、症状表现等方面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患者实施单纯西医***。具体方法为:给予患者口服阿莫西林(生产企业:珠海联邦制药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4021351),3次/d,500 mg/次;口服奥美拉唑(生产企业:常州四药制药;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50086),1次/d,40 mg/次;口服吗丁啉(生产企业:西安杨森制药;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10003),3次/d,10 mg/次;口服硫糖铝片(生产企业:南京白敬宇制药;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2024513),3次/d,l000 mg/次;口服克拉霉索(生产厂家:浙江亚太药业;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8223),3次/d,250 mg/次,连续用药4 w[2]。

1.2.2观察组对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具体方法为:在对患者实施西医***(方法与对照组相同)的基础上,给予患者中药旋覆代赭汤***。其药方为:生姜15 g,大枣10 g,旋覆花9 g,炙甘草9 g,半夏9 g,***参6 g,代赭石6 g。对于气滞患者可以添加陈皮15 g,木香9 g;寒重患者可以加干姜10 g,吴茱萸10 g;泛酸患者可加黄连9 g;疼痛严重患者可增加延胡索10 g,川楝子10 g。将中草药加入1000 mL冷水中煎煮2次,1剂/d,分2次口服(早、晚各服1次),连续用药4 w[3]。

1.3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15.0软件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并采用χ2检验表示计数资料。当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临床***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是95.74%(45/47);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是76.60%(36/47)。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各项比较均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慢性浅表性胃炎,主要指的是患者的胃黏膜出现浅表性的慢性炎症反应,其症状表现主要包括有饱胀、上腹不适、钝痛、烧灼痛等等。传统的中医临床医学中并无慢性浅表性胃炎病证,而根据其临床症状表现归于"反胃"、" 痞满"、" 呕吐"、"胃痛"等范畴。其在中医临床***中的重点是消食、理气、祛瘀、祛湿、养阴、温阳、散寒、泄热等,以达到"通"的目的[4]。本次临床研究分析中显示,94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当中实施中西医结合***的患者,其在临床***总有效率(95.74%,治愈31.91%)方面明显高于单纯实施西医***的患者(76.60%,治愈17.02%),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以看出,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慢性浅表性胃炎,能够有效提高治愈率和***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因此,应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会波.中西医结合***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2,06(26):3416-3417.

[2]郭方鹏.中西医结合***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1,10(14):69-70.

中西医临床论文范文6

【关键词】中医病名;诊断;标准;病证结合

病名是中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重要概念,是中医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辨病是中医临床不可缺少的内容[1]。任何疾病都有原因可查、病机可究、规律可循、证候可辨、治法可用、预后可测,临床***的目标主要也是针对病。但目前中医病名几乎处于被取消的状态,临床诊断、论文著作、科研课题等,大部分都使用西医病名,中医病名被弃而不用,或仅称属中医“××范畴”。因此,必须制定中医标准病名,作为国家标准加以颁布实施,以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维持中医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1病证结合是中医诊断学的精髓

中医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最早即是确定病种,并赋予病名。《黄帝内经》所记述的病名逾200种,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无论是《伤寒论》论外感病,还是《金匮要略》论内伤杂病,都是以病为纲,病脉证治并重。此后历代医著如《诸病源候论》、《景岳全书》、《医宗金鉴》、《证治准绳》等,以及近代临床各科的中医教材,基本上都是以病(症)为纲,进行辨证论治。因此,继承中医学的病名及诊断十分必要。

病证结合是中医认识疾病本质的基本方法,诊断疾病可以有效地把握疾病全过程的根本矛盾,而辨析证候又能准确地把握疾病某一阶段的病位与病性等主要矛盾。对病和证的分层认识,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二者的关系犹如经纬纵横交错,使中医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在病位的表里上下与脏腑经络,病性的阴阳寒热虚实,以及病势的进退深浅3方面达到3维统一。中医病名融于中医理论体系,能正确引导临床辨证与施治。与证名诊断一样,病名诊断是中医临床诊疗不可或缺的内容,取消中医病名不仅仅是病名被取消了,中医认识疾病本质的病证结合诊断特色也没有了,更谈不上中医的优势、生命力和发展。

2中医临床必须使用中医病名

就临床诊疗的目标来说,中医与西医所针对的都是疾病,在这一点上中医病名与西医病名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但由于认识论和方法学的不同,所导出的病名体系必然不同。中、西医的病名,一般都是由病因、病性(病理)、病位和病状相互组合而构成。在病因病性方面,中、西医的概念基本不同,中医的风寒湿热、痰饮瘀血、阴阳虚实、劳瘅痹厥、胀脱痿痛、癌瘤瘕、痈疽翳障等,西医称之为细菌、炎症、变态反应、免***紊乱、功能亢进、减退、衰竭等等,而气、血、水、脓、毒、火(炎)等概念,中、西医则都将其视作基本的病理改变。在病位方面,虽然中、西医的解剖名称基本相同,但中医学的认识相对笼统而西医学的概念以精细为特征,由于中、西医对各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及相互关系的认识上有所不同,因而对疾病的命名诊断,西医有病因诊断、病理解剖诊断、病理生理诊断、功能诊断、临床综合征诊断等不同形式,并注意几个方面的结合而作出完整诊断,因而其病名限定清楚,但较冗长而复杂。与之不同,中医学病名极为精当简炼,每个病名实际用词一般只有2~4个字,不一定将每个病的病因、病性、病位等本质属性概括无遗,而可通过辨证诊断使之得到补充。正是由于病名诊断与辨证诊断之间的这种互补性,使中医学的病证诊断完整地融入中医学理论体系并具有中医之特色。可见中医病名与西医病名既有关联而又不等同,中、西医病名的对应关系是模糊的,即“是也不是,不是也是”。

中医临床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使用准确而规范的中医病名。中、西医病名只能并存和相互对照,而不能并用,更不能以西医病名取代中医病名。某些中医病名目前尚不为广大群众所熟悉,主要是由于受西医病名的冲击,加之近代中医一味地强调辨证而不重视病名诊断所致,而不是中医病名脱离了实际,导致广大群众不能接受。只有规范中医病名,坚持并强化中医病名诊断,方可使中医病名逐渐为人们所熟悉和接受,才有益于中医学的发展,也有利于发挥中医学的优势。

3中医病名诊断的必要性

中医的许多病名,如破伤风、托盘疔、胬肉攀睛、鹅口疮、舌菌、痄腮、阴吹等,精炼简捷,见名知义,易于掌握。中医有不少好的病名,如历节风、破伤风、感冒、红丝疔、缠腰火丹、蛇头疔、***岩、天行赤眼、蟹睛、骨槽风、鼻渊等,其命名科学确切,名实相符,正如宋·张杲《医说·疾症》所谓“古之论疾,多取象比类,使人易晓”。因此,这些中医病名一直沿用至今,为人共晓,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有些病名如痢疾、霍乱、伤寒、破伤风、风湿热、感冒、麻疹、癫痫、子痫、白喉、痔、痈、痛风、风疹、云翳、脚气病、牛皮癣、梅毒等,在西医传入中国时,便为西医所引用。

中医强调辨证,并多以症为病。但辨证毕竟只是反映疾病某一阶段的情况,症则只是疾病本质的外在表现,而通过诊断所确定的病名,代表着对疾病最本质的认识。病名诊断在中医医疗实践中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把握疾病的全局和全过程的一般规律,有利于临床施治,这是中医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指出:“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一病必有主方,一病必有主药。”说明不同疾病可以有自己的专方、专药、专法***,如肺痨若不治痨杀虫,则辨证***效果欠佳。虽然异病同证时应当同治,但***也应根据病而有所区别,如胃疡、久泄均可见脾虚证候,在补脾益气同时,胃疡者常结合理气止痛,久泄者则常兼利湿止泻。同时病名诊断亦可指导辨证,因为每个病演变过程的一般规律往往可体现为不同的“证”,各证出现的频度也不一致,如风眩最常见的证型为肝阳上亢,而阴阳两虚则较少见,有时病人可能仅有血压增高,而其他症状不明显,以致无症而出现无证可辨,此时则可根据风眩而首先考虑为肝阳上亢,采用平肝潜阳的治法。

4取消中医病名必将导致中医学的灭亡

有学者提出,中医病名改革应大部分采用西医病名,或中、西医病名并用,这样方有利于中医现代化,并能成为中医走向世界的桥梁[2]。也有人认为“取消中医病名中医灭亡不了”。这些观点显然都是不对的。中医临床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中医学需要与国际接轨,但绝不能用西医病名取代中医病名。因为中、西医学是不同的理论体系,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等基本概念不同于西医学的解剖、生理、病理等理论,把西医的病名搬过来,套在中医学的头上,则名实不相符,无异于穿西装戴瓜皮礼帽,这无疑会给中医的诊断和***带来思维方面的负面效应。

中、西医这两种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认识疾病的角度不同,那种“西病中证”式的诊断无异于“人头马、美人鱼”之类,似是优势互补、强强相合,但实际上只会使中医学走向灭亡。因为用西医学理论来衡量中医学,不仅只是病名不科学,中医学的阴阳五行、风、寒、暑、湿、燥、火、喜、怒、忧、思之类病因,肝之开窍于目,脾主运化与统血,经络的解剖结构,以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中药理论等等,统统都无科学可言,都应在废弃之列。坚持中医病名是保持和发扬中医学体系的要害所在,是中医学生死攸关的大事。设若中医学取消了病名,则说明中医学对“病”没有认识,中医只知辨证施治,不会诊病治病,那么中医学还有何“术”可言呢?取消病名,就会使中医学术一溃百溃,一发不可收拾。

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优秀的部分,由于西学东渐,中国人已逐渐远离自己的民族文化主体,出现了文化自卑,不少人对中医的知识财富不相信,甚至抵触,这并不足为奇。癀瘕、卑傈、旭痹、瘅等字都不认识,这是由于近现代文化举措对中医学带来的负面影响。落叶知秋,病名的取消就是中医学术消亡的前兆,面对日渐远离传统文化的中医,如何恢复昔日中医与传统文化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如何使中医能够按照其自身发展规律良性发展,这或许是今天有志于振兴中医药事业的人们所应当迫切思考和解决的问题”[3,4]。

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否认中医理论体系,妄以西医病名取代中医病名必然失败。1933年下发的《中央国医馆学术整理委员会统一病名建议书》、《中央国医馆审定病名凡例》及《中央国医馆审定病名录》,之所以遭到反对而没有实施,其主要原因就是武断的认为中医病名不科学,要统一则必以西医病名为标准,这是其夭折的致命之处。现在虽然时过境迁,中医界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可以断言,取消中医病名只会是重蹈复辄的命运。恽铁憔在《论医集·对于统一病名建议之商榷》说:“今若以西名为主名,不废中医学说,则名实不相符。若废中医学说,则中医即破产,不为此,则为彼,更无回旋余地。例如《伤寒》一书,包括支气管炎、肋膜炎、胸水乃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日射病、虎列拉等等,假如使用此诸名色,初步,《伤寒论》本文,将渐次无人研读;进一步,必《伤寒》方无人能用;及后一步,必讲究注射灭菌。如此,则中医消灭、中药消灭。是故用中医病名为统一病名,在此必争,是非得已,不止名从主人而已。”先贤之见在当代中医界已被印证,这不正是废弃中医病名之恶果吗?

我们应从病证结合的角度,站在发展中医理论与保持中医特色的高度,坚持中医病名诊断,并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摒弃“重证轻病”、“西病中证”等错误观点,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深入开展对“病”的研究,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5规范中医病名体系

任何学科都是在继承前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医病名学术也不例外。中医病名规范化的研究,首要而根本的原则,必然也只能是继承性原则,要从蕴藏前人丰富经验和理论的历代医籍中整理、挖掘中医病名,切合临床实际者用之,不符合临床实际者改造之。在此基础上本着特色性、实用性、创新性、准确性等原则,全面系统地开展病名体系研究,形成完整而规范的中医病名学术体系。近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5]疾病部分即是本着继承和发展中医学理论的宗旨,采用继承、挖掘、引申、创新、引进等方法对病名进行分化定义,从而使中医病名学术在相对完整的意义上形成体系。

现代医学制定有国际疾病分类(1CD)等国际标准和国内的《疾病分类与代码》。但中医学是具有独特理论和丰富经验的传统医学,中医学是我国的宝贵文化遗产,它与西医学有很大的不同,因而不可能用ICD等外来名词规范中医疾病名称。现在临床上中医的病名被弃用,没有中医的病名体系,这将使中医学术处于灭亡的境地,因而必须加紧中医病名的标准化、规范化研究,国家卫生行***部门应组织中医学者开展中医标准病名的研究,建立中医标准病名体系,一方面充分吸取、反映以往研究的合理内容,另一方面弥补前段标准化研究的不足。中医标准病名研究应按照中医理论体系,严格区分病、证、症概念,在继承原有病名的基础上,参考西医病名,按中医学的理论创新、分化、扩展中医的病名。该研究可为中医学术提供全面标准的“原件”,不断完善中医疾病体系,并能对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起到指导作用,也有利于保护中医学的知识产权。

【参考文献】

[1]朱文锋,贺泽龙.论坚持中医病名诊断的必要性[J].辽宁中医杂志,2000,27(2):50-52.

[2]苏玉仑.中医病名应改革[J].中国中医药报,2000,5:31.

[3]刘理想,张其成.近现代文化举措对中医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报,2006,10(13):8.

中西医临床论文范文7

【关键词】西医院校医学生中医学课程见习带教中医基础临床技能

【基金项目】2019年度昆明医科大学教研教改课题基金(课题编号:2019-JY-Y-105);云南省肿瘤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学生思想***治工作质量提升项目(项目编号:ZLXS201919);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培训项目。

【中***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9-0122-02

据调查,大约90%以上的中国人都接受过中医中药***。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历经两千多年的时间,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积累总结而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及丰富经验的中国传统医学[1]。中医理论博大精深,是我国在传统生命科学中最具自主创新能力的领域[2]。数千年来,为中国人民的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3]。所有的综合医院都必须设立中医科室,同样,中医学这门课程也是西医院校医学生的必修课,旨在为非中医专业的医学生奠定基本的中医学知识基础,拓宽医学生的视野,使其今后在临床工作中多一种运用中医学技能***疾病的方法[4]。然而由于中医学课程教学内容多、分配课时少,普遍没有相关前导课程作为铺垫,中医概念较为模糊、抽象,学生难以接受,导致很多西医专业的学生对中医认识不够,存在偏见,或者不感兴趣,认为对自己今后工作的帮助不大,那么,如何让西医院校的医学生正确认识并能接受中医,适当掌握中医基础临床技能,加强中西医之间的沟通、协作,变得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中医学课程开展的意义及必要性

大多数的医学生毕业后都会进入医院工作,成为医务工作者,尤其是临床专业的医学生,今后面对的工作对象是患者,现今各大西医医院都在开具中成药、中药针剂***,有一定的中医基础,可以针对患者先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后,再选择对症的中成药或中药针剂***,会增加***疗效,让中医中药能够得到合理适宜的使用,避免浪费医疗资源,同时也可以确保医疗质量安全,降低医疗纠纷,让患者受益。

虽然西医院校都将中医学这门课程设置为必修课,但通常都只有一个学期的授课时间,而见习带教课通常都只有一天,甚至有的西医院校仅为中医学这门课程开设了理论课时,而省略了见习课时,因此西医院校的医学生在临床上见习中医学课程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那么如何利用这有限的临床见习的时间,让学生能够更加走近中医临床,将理论课所学习的中医学的内容运用于临床实际,在面对中医患者时能够结合中医四诊收集到的资料,作出初步的中医诊断,并能对患者进行恰当的中医辨证分型,制定适宜的中医***方案,在选择中成药和中药针剂时能够合理选择用药,中西医优势互补,培养出具有中西医结合思维方式及在现代医学领域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是中医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中医见习课在西医院校的开展现状

西医院校中医见习课的设立是为了使医学生从中医理论学习向临床实践应用进行过渡,是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在临床进行实践的第一阶段,然而传统的中医教学较为注重对中医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但是现代教育观则要求通过教学互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习中医的兴趣。因此,如何能通过老师的带教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并真正接纳中医学,是有效提高中医教学质量的关键。为了更好地提高西医院校学生对中医课程的兴趣和探索意识,实现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的教育理念,有学者引入了SOAP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5]。也有学者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联合翻转课堂教学方法(FlippedClassModel,FCM)[6],两种见习带教方法相互结合,取长补短,以学生为主导,老师为引导,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解决问题的思路过程来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程度,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查阅文献发现,虽然国内也有学者针对西医院校的医学生在中医学见习课的带教方面展开研究,但是文献数量非常少,研究得不够深入,而且大多是从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进行研究,并没有从整个中医基础临床技能的见习带教方面进行研究,也没有形成一定的中医见习带教体系。

由于中医学这门课程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在查阅外文文献时发现,几乎查不到国外学者针对西医院校医学生中医学这门课程的临床见习带教做相关研究。但是,中医药走出中国大门是势不可挡的,作为东南亚华人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新加坡中医专门学校结合自身特点,贯穿中西医汇通思想[7],自行编撰中医教材来施教。同样,虽然加拿大中医的教育历史很短,其五个省的立法法规以及中医教育亦不尽相同,但是均对中医进行系统监管,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制定了加拿大中医教育的国际标准[8]。

三、中医见习课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作用及意义

《中医学基础》这门课程是医学生的必修课,对于非中医专业的医学生来说,要掌握中医基本临床技能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这门课程的见习课时一般是9个学时,安排一天的时间在中医临床科室见习,想要利用这短短一天的临床见习时间让非中医专业的学生提高中医基础临床技能是非常困难的,然而对于非中医专业学生来说,了解祖国传统医学有利于加强中、西医之间的沟通与协作。通过分析国内外对非中医专业医学生中医基础临床技能见习带教的现状,了解到在非中医专业医学生的中医基础临床技能见习带教方面还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医学生进入中医科室临床见习的时候,大多都是走马观花式的大致了解一下中医科室开展的中医诊疗项目,参观一下科室的中医诊疗仪器、设备,并未能得到全面系统的中医临床基础技能的见习带教,导致非中医专业医学生在面对需要进行中医诊治的患者时动口和动手能力都不足。

因此,提升带教老师对非中医专业医学生中医基础临床技能的见习带教水平,逐渐形成中医基础临床技能见习带教体系,力求让非中医专业学生在见习带教后能够提升中医基础临床技能。在給医学生作相关培训的同时,也不断提升带教老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体表现为:

(1)对医院及整个医疗环境而言,很多西医医院都在使用中成药、中药针剂进行***,有一定的中医基础,对于中成药以及中药针剂的辩证用药方面会有一定的帮助,确保医疗质量安全,降低医疗纠纷,同时还可以保证医院的经营管理,为医院带来最大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对于教学质量而言,在提高学生中医基础临床技能的同时,也提高教师的教授方法与技巧,推动教学工作发展。通过非中医专业见习生中医基础临床技能的提高,加深西医院校对祖国医学的认识,加强中西医之间的沟通、协作。

(3)对于医学高等教育而言,《中医学基础》是医学生的必修课,结合非中医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形成适合的中医基础临床技能带教方法,可以促进非中医专业学生中医见习带教体系的建立。

中西医临床论文范文8

论文摘要:中医药高等教育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受现代大学制度和西医教育模式的影响,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幕露出了一些不足之处。如何使高等中医教育传承优秀的中医药学术传统和思维方式,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探索出不断进步的中医药教育规律和培养方式,是中医教育学界长期以来的努力方向。本文通过时现行中医药教育进行思考,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高等中医药教育50余年来进行了很多适应社会变革的改革,初步形成了系统的学科群体和课程体系。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全国中医药院校在校生人数为80,637人,至2005年达到303,075人(《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办学规模翻了两番;多数中医药院校的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由原来的6一7个增加到20个左右。但是受现代大学制度和西医教育模式的影响,高等中医药教育仅仅依赖单一的院校教育模式,并且根据临床实际要求,中医院校学生中西医两套理论都要学。基于中医和西医各自***的理论和临床教学内容,培养的中医院校毕业生中医思维和中医实践能力不尽如人意,在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术上也显得不足,部分学生甚至面临中医不精、西医不通的尴尬局面。

    1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比较明显的不足之处。

    院校教育往往只注重单科的专业知识传授。课程设置不完整、没有依据完整的中医学知识结构来完成教学任务,相关经典医学文献学习不够,忽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等中医药理论形成的外部因素的了解和学习,使得学生出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

    高等中医教育一直沿用基础课程、临床课程、毕业实习三段式培养模式。中医学人才成长缓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被割裂为相互***的两个阶段,使得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临床中医技能不足,更缺乏理解经典、运用经典的能力,从而社会适应能力下降。

    师徒传承的传统培养模式弱化,纯正中医后继乏人。作为中医院校,临床实践是整个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的实现。但是由于扩招、培养目标不明,带教老师水平参差不齐以及临床实习基地西医化等因素,临床实践中中医比例过少,缺乏纯正的中医***,教师和学生都偏于西医知识的深化学习,或者西医诊疗操作的锻炼,忽视中医知识的讲解和运用,忽视锻炼学生的中医诊疗思维,长此以往,学生的中医基础知识渐渐弱化,中医临床基本功逐渐减弱,中医思维慢慢被西医的思维模式所取代,不能处理好中西医的关系,使中医实习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临床中医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中医科研创新能力的不足。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校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但从目前高校的学生培养过程来看,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比较注重,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度却显得不足。

    中医离不开创新,而创新离不开科研。目前的中医教育既要有中医的创新性,又要凸现出中医的理论与思维,从科研中领会中医理论的奥妙。然而,部分高等中医院校不注重锻炼中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与科研技能,许多中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与实验室技能十分差,中医毕业生缺乏基本的科研思维和方法,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不具备科研优势。

    2对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思考

    如何使身处21世纪的高等中医教育和中医人才培养与中医药学术传承发展相得益彰,既传承中医药的思维方式,又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要求,探索出不断进步的中医药教育规律和培养方式,中医院校必须进行办学目标、发展战略等宏观层面的思考,还必须在培养模式,尤其是在临床教学中保持和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克服套用西医办学模式的负面影响,从中西医学发展规律的差异进行反思。

    2.1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定位

    高等中医药教育是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遵照中医药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去办学。中医药不同于西医学的学科体系和思维方法,决定了中医院校应该努力探索办学道路,开展试点,确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道路。当务之急是要深刻思索中医教育的主要任务,继承中医药传统思维和方式,以培养具有中医传统文化基础和具有在中医领域进一步深造和有发展潜力的学生为目标,跳出固有的中医教育体制,顺应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拓展思路,敢于开展并确立新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

    2.2对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几点思考

    (1)系统学习中医课程,早期建立中医知识架构

    多年来,各界对于中医院校课程设置的争论一直未有定论,普遍认同的是要遵从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准确地体现中医药学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医学的知识结构包括:学习中国传统文史哲和自然知识以形成文化观念和思维方式;学习中医药的经典医著以确立中医药学的概念和体系;学习中医药***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按摩、导引、食疗等疗法。

    对于西医知识的学习,各界也持有不同观点,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贾谦教授的《中医药战略地位研究总报告概要》中提出:“能否不要让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西医和外语课程,将来工作需要西医知识和外语时,可以再脱产学习。起码应允许一半中医药院校以纯中医药院校方式存在,同时,应允许师徒传承方式的存在,并给师带徒出身的人以一定的学术地位。培养兼具中西医知识的人才应该由西医院校承担此项工作”。笔者认为,在目前中医院校普遍学习西医基础课程的现状下,培养中医药学生最重要的莫过于建立中医药知识结构,加强中医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考核,加大中医经典的学习深化,扩大中医传统文化必修课程的比例。当学生在学习初期接受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熏陶,牢固地掌握了中医药理论基础的辨证论治体系后,再学习必要的西医知识。中西思维的碰撞建立在基本理解中医内涵和确立中医整体观的基础上,那么,中医药学生也会更加客观深人地看待中西医诊断思维和***方法的区别。

    (2)重视中医临床技能的早期培养

    中医经典是中医药学独特理论和临床诊疗体系的基石,但其内容比较抽象,主要依赖于人的理性思维去学习和体会。因此中医专业思想的根植,是一个临床实践与理论学习不断反复的过程。中医的院校教育应以中医知识结构的方***内容为重点,使学生能透彻地理解中医最基本的原理,在此基础上加强中医的临床技能的学习运用能力。

    因此,应该在学生学习中医经典的同时,进行临床跟诊、见习,也就是在贯彻“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学习中医经典和临床见习的同步性。可采取多种形式,如通过临床典型病例中医讨论、临床见习、中医门诊跟诊,或者经典与临床的讲座等多种形式,在学生学习中医经典理论课程的同时,接触实际病例,在临床上培养中医经典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学***典并及时深化理解经典、运用经典的能力。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在本科教育和七年制教育中,以医学知识基础为根基,加强医学生医学基础知识训练。为了巩固中医学生的基础知识,从学生人学的第二个学期起,每学期组织学生参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药学》、《诊断学基础》五门课为主的“中医基础知识竞赛”,历年的考试成绩将作为进人临床实习的先决条件,极大地强化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并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提高实践课的比例,规定实践教学应占整门课程的30 %。实践学习时间的增加能帮助学生理解、消化抽象深奥的基础理论知识。70%的理论学习时间基本保证了理论教学的学时数,也为提炼实践知识留下了足够时间。

    (3)继承师承教育,发展院校教育

    现今的中医药教育主要采用院校教育的形式,具有传播知识的信息量大,传授的知识标准、统一、规范,受教育的普及率高等特点。相对于院校教育,师承教育注重传统文化学习,中医基础知识较扎实,有利于继承教师独特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因此将中医药教育的师承教育和现代的中医药院校教育更加有效地结合将更加有利于中医药人才的培养。

    在现有的中医教育体制中适当的方式是在学生的临床课和临床实习中实行导师制。这样,可以使医有专长的教师培养学有专长的学生。同时可采用多种形式的师承教育,如普及性的师带徒和高层次的师承教育,既有利于继承老一辈中医名家的个人经验,又有利于从业个体在潜移默化中领悟中医学丰富的理论内涵,把握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临床经验,增强人才队伍对中医的信心。

    针对近年来中医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师承教育的模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面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一代带二代”、“跨学院、跨医院、跨地区”的模式进行师承,甚至可以试行优秀的中医药博、硕士研究生辅导本、专科中医药学生的方式,在实践中检验成果,不断的修正培养方法。

    根据邓铁涛等巧位全国名老中医的倡议,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专业为试点,创新传统“师带徒”模式,发挥“集体带集体”的优势,全国名老中医带徒中青年骨干,由中青年骨干带徒学生,师生定时见面,进行生动的授业解惑,并且实行定期的不同的名老中医跟诊制度。该举措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毕业后均受到了就业单位的一致好评,不仅掌握了扎实的中医药知识,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而且拥有开阔的思维,在掌握自己导师的基本思想的基础上,还不同程度地吸纳了其他老中医的医学思想。

    (4)中医院校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中医药的基础是继承,但是创新才能促进中医药的进一步发展。中医院校也应担负起培养中医药科研人才的重任。中医药学生也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了解统计学、系统论等理论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学,以便于能够完善中医学理论体系,发展中医,同时要避免一律以西医的思维方式和设计方法进行中医药的研究。

中西医临床论文范文9

一、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

(一)标准参差不齐

尽管我国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时间较长,但是从培养现状来看,以研究生为主要对象,本科阶段依然将中医与西医完全分离开来,并未实现有机结合。由于本科阶段缺乏对中西医结合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所以导致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本科阶段完全脱节。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研究生本科阶段并未学习到中西医结合知识,传统的思维观念模式影响至深,并没有形成健全和完善的中西医结合思维模式。

(二)课程设置欠科学

通过研究得知,我国绝大多数医学院校在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并未将中医与西医有机结合起来,将二者完全孤立开来,这样的课程设置,势必无法培养出专业化、技能型、复合型中西医结合人才。同时,中西医结合教学过程中,倘若仅仅将中医与西医简单的联系在一起,必然起不到中西医结合教育的作用,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依然存在偏科现象,在临床医学操作过程中,并不能将中医与西医有机关联起来,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和科学性[1]。

(三)教材内容不合理

目前,我国医学类高校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所使用的教材并不完全统一,基本上是各自为***、百花齐放。从大纲结构和教材内容设置方面来看,可谓是杂乱无序,一些高校分别进行了中医、西医两门课程的设计,也有一些高校将中西医结合起来,进行了一本教材的编写,教材内容编写质量层次不齐,基本上尚未形成系统、全面的教学用书体系。

(四)师资力量薄弱

众所周知,任何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学都离不开优秀教师队伍的有力支撑。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中西医结合院校缺乏专业化、高素质、复合型教师,尽管一些教师的文化程度较高,也具备一定的临床医学教学能力,但是其知识体系过于单一,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实践操作能力,从而无法完成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任务。另外,由于专业化程度不同,对中西医临床医学教学的认知度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缺乏对中西医临床医学的专业、系统化认知,极大影响和阻碍到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策略

(一)设置统一的人才培养标准

作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必须加大本科阶段教育力度,各级***门要高度重视、集中统一,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进行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统一标准的设定。同时,要重视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才知识结构的调整和均衡,重点以本科阶段教育为主,在本科教育阶段进行中西医临床医学课程的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另外,逐步由本科教育向研究生教育过渡,确保两个特殊阶段的连贯、有序,積极研究和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重要可行依据。

(二)课程设置的科学规范化

传统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教育通常由中医和西医两部分构成,也就是将中医与西医简单的组合起来,这种简单的结合并不能达到完全意义上的中西医结合。因此,要注重研究和探索中医、西医之间的衔接性,通过理论、实践等知识的有机关联,形成互补优势,以此为切入点来实现突破。同时,通过运用中医、西医等知识,分析各类常见疾病的属性、机制、症状和特征,进而提出科学、可行的预防、***方法。学生通过学习中西医结合理论知识、掌握中西医结合实践操作方法,进而能够达到准确分析病因、诊断病情、***疾病的目的。此外,专业课程的设置要科学、可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积极主动性的目的。总之,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要符合实情、结合实际、突出科学规范性,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三)教材内容设计的合理性

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教材内容设计过程中,要确保教材内容编写与市场人才专业性完全相符,将中医、西医两大医学知识、临床医学技巧有机关联起来,确保教材内容能够开拓思维、教学大纲符合预期、内容简单、减少冗余,课程安排科学、合理,理论与实践比例设置适中[2]。同时,注重融入中医、西医之间的联系理论课程,也就是能够起到密切联系和纽带桥梁的作用,进而实现中西结合,达到中西医临床医学资源合理分配、有机整合的目的。

一套系统、全面的中西医临床医学教学体系,与精简、优秀和高质量的教材内容密不可分。因此,只有确保教材内容编写的科学、可行,方可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奠定基础。对于我国中西医临床医学院校来讲,要将教材内容、教学大纲设置放在核心位置,尽可能多的编写有针对性、高质量教材,并邀请国内外中西医临床医学专家、学者参与课程内容的编写和大纲的制定。另外,教材内容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环节比例适中,不但要丰富学生理论学识体系,而且要为学生中西医临床医学实践操作提供有力依据。

(四)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对于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来讲,在创新、先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过程中,必须注重专业化、高素质、技能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完善。通过研究认为,首先,各大院校要结合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现状,进行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相关培训机构的建立,让学生接受国内外知名中西医结合院校讲师、教授的系统、全面讲解,通过中西结合的有机关联培训,达到更新理论知识、提高学生专业化技能的目的;其次,高校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进修,不断提高学历和科研能力,掌握中西医结合相关知识;再次,中西医院校要定期组织专业化知识和技能鉴定大赛、知识竞赛,通过组织竞赛来激发学生学习潜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专业化操作技能;最后,要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来鼓励在职年轻教师参与学术交流、专业讲座,以此来增广见识、拓宽视野,学习和掌握核心技术,吸取先进经验,更新知识体系,最终打造一支专业化、高水平、高素质师资队伍,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3]。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标准不一、课程设置不科学、教材内容设计不合理、师资队伍建设水平较低等问题。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关知识体系,形成统一、标准、规范的专业化模式,以此来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科学保障。

作者简介:李芳菲(1989—),女,侗族,贵州省镇远县人,本科学历,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

杨安莉(1989—),女,侗族,贵州省黎平县人,本科学历,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针灸推拿学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朱乔青,应航,姚定国.新时期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中医见习医生制临床教学实践[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02:199-200.

[2]汪婷婷,黄金玲,申国明,陈光亮,蔡标,彭青和,王可,卞海,陆婷婷,黄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4,12:1101-1106.

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优求知网 » 中西医临床论文集锦

学习

企业文化毕业论文集锦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文化毕业论文集锦,内容包括关于企业文化毕业论文题目,企业文化优秀论文范文。美国GartnerGroup咨询公司对于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与趋势,作出了三阶段划分:第一阶段,企业内部信息化应用。主要是以ERP为代表的单个企业内部的

学习

国际法博士论文集锦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法博士论文集锦,内容包括国际法硕士论文最新选题,国际法的博士论文。传真:010-62252501电子信箱:baiyu48@sina.com叶海涛,2003年获奖者,留学英国。现任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纳米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与劳斯莱斯公司(Rolls-R

学习

中国特殊教育论文集锦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特殊教育论文集锦,内容包括中国特殊教育论文,特殊教育论文题目大全。二、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下的民族教育与特殊教育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导中国***和社会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因此在中国教育实践中也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指

学习

毕业设计管理论文集锦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毕业设计管理论文集锦,内容包括专业管理方案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论文题目大全。1.学校组织规程和基本制度不合理。学校的毕业设计是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从论文选题、设计、实施、撰写及答辩的过程都需要学校的组织和监督。但

学习

企业管理实践论文集锦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管理实践论文集锦,内容包括企业管理课程论文800字,企业管理论文案例分析3000字。通过多种资料的查询,关于企业文化的叙述不外乎以下三种:(一)有人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自身各种精神文明之和,是企业的“软硬”实力的有机结

学习

幼儿园安全教育教案模板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幼儿园安全教育教案模板,内容包括幼儿园安全教育乘坐电梯的教案,幼儿园防性侵安全教育教案小班。活动准备:若干尖利物品,筷子、剪刀、笔、刀、吸管、游戏棒等活动过程:一、幼儿观察了解尖利物品,知道名称,了解它的用途。1在小朋

学习

美术艺术设计论文集锦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美术艺术设计论文集锦,内容包括美术设计论文题目大全,创意美术论文模板范文文并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艺术在设计过程中逐渐摆脱物质实体的限制,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重要的文化体现,反映出不同地域的审美风格。现代艺术作

学习

大学幼师毕业论文集锦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幼师毕业论文集锦,内容包括幼师毕业论文范文大全3000字左右,幼师毕业论文范例。李琳(华东师范大学,指导教师:李季湄)幼儿园英语教育的有效性研究胡丽园(华南师范大学,指导教师:郑福明)父母数学教育观念及其与儿童数概念发展

学习

水资源利用论文集锦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水资源利用论文集锦,内容包括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论文范文,水资源保护和利用论文。首先大力强调流域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因为:①流域是天——地——生大系统的基本单元,具有明显的独特天象(天文、气象等)、地象(地形、地

学习

电大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集锦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电大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集锦,内容包括电大学前专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国开电大学前教育毕业论文格式。中***分类号:G642.4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4-0094-02毕业设计(论文)在工科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毕业设计(论

学习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集锦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水利工程概论论文集锦,内容包括水利工程概论论文题目,水利工程概论论文参考文献。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选用得当,使学生在校所“学”与就业后所“用”具有一致性,把职业需求的知识技能与课程内容充分整合。目前,众多教材的

学习

电力安全生产管理论文集锦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电力安全生产管理论文集锦,内容包括关于电力安全管理的论文,电力安全生产论文范文大全。县级电力企业生产一线人员力量比较薄弱,目前存在结构性缺员的现象,如变电运行、设备维护维修等专业工作人员后备力量不足。由于最近几年

学习

医学实验集锦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医学实验集锦,内容包括医学科研题目举例大全,医学实验案例和详细过程。1虚拟实验技术的引入可提高形态学实验课程的课时效率1.1在传统人体解剖学教学中,教师使用实物标本、教学模具、多媒体课件等帮助学生理解人体的形态结构

学习

公司审计论文集锦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公司审计论文集锦,内容包括公司审计案例论文范文,公司审计案例分析论文。1.公众利益说。美国会计学家利特尔顿曾说:“职业会计师在这一联结关系中,可以发挥重要的协调机能。他们的任务是把复杂的原始数据改造成对不同利益集团

学习

企业文化毕业论文集锦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文化毕业论文集锦,内容包括关于企业文化毕业论文题目,企业文化优秀论文范文。美国GartnerGroup咨询公司对于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与趋势,作出了三阶段划分:第一阶段,企业内部信息化应用。主要是以ERP为代表的单个企业内部的

学习

国际法博士论文集锦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法博士论文集锦,内容包括国际法硕士论文最新选题,国际法的博士论文。传真:010-62252501电子信箱:baiyu48@sina.com叶海涛,2003年获奖者,留学英国。现任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纳米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与劳斯莱斯公司(Rolls-R

学习

中国特殊教育论文集锦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特殊教育论文集锦,内容包括中国特殊教育论文,特殊教育论文题目大全。二、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下的民族教育与特殊教育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导中国***和社会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因此在中国教育实践中也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指

学习

毕业设计管理论文集锦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毕业设计管理论文集锦,内容包括专业管理方案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论文题目大全。1.学校组织规程和基本制度不合理。学校的毕业设计是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从论文选题、设计、实施、撰写及答辩的过程都需要学校的组织和监督。但

学习

企业管理实践论文集锦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管理实践论文集锦,内容包括企业管理课程论文800字,企业管理论文案例分析3000字。通过多种资料的查询,关于企业文化的叙述不外乎以下三种:(一)有人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自身各种精神文明之和,是企业的“软硬”实力的有机结

学习

美术艺术设计论文集锦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美术艺术设计论文集锦,内容包括美术设计论文题目大全,创意美术论文模板范文文并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艺术在设计过程中逐渐摆脱物质实体的限制,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重要的文化体现,反映出不同地域的审美风格。现代艺术作

学习

专科大学毕业论文集锦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专科大学毕业论文集锦,内容包括工商管理专科毕业论文完整,专科行***管理毕业论文范文。公平正义是司法最终的追求目标,如何保证司法公正的实现,是司法制度设置的目的。对此,各国的司法制度不尽相同。笔者认为,在我国,人大作为立

学习

全科医生论文集锦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全科医生论文集锦,内容包括全科医学科研课题题目大全,全科医生的论文。“中医药文化”概念的提出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中医药是在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中诞生的一朵人类文明的奇葩,与传统文化是紧密合一的。但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