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论文范文1
1995年高考语文试题,充分体现两“纲”(《语文教学大纲》《考试说明》)的总体要求,体现了两个“有利”(有利于高校选拔、有利于中学教学)的原则,与近几年新老高考保持了良好的连续性,稳定、平实又适度创新,试题更臻成熟、规范。
试卷的长度(约5300字符)、难度(设计为0.55左右)以及题型等都与去年大致相当:试题继续突出能力的考查;取材仍以课外为主,内容紧密联系社会生活。体现了试题的稳定。
平实,一是指取材平易、朴实。语知语用部分,选用多为生活中常见、易误的语言材料;文言文内容涉及传统美德,与现实生活关联紧密,语言“浅易”(因无注释,增加了难度)与课本选文难易相当。现代文,科技说明文内容集中,事理也不复杂,另一则序文所及语文性质与教学的根本原则,为师生熟知。二是指试题命意清楚、准确,情境设置充分、合理,设问要求得当、严谨,不偏不怪,测试目标明确。
试题稳中有变,适度创新。在传统题型中增设新的测试功能,如第1题,除了常规的音、形外,还涉及了我国古代文化常识;书法(拓片)、官位(禅让)、佛孝(皈依)等;在主观试题中增加了测试的角度与层面,与前两年比较,更强调多种能力的综合运用,如第25、26、27题;增加了文中语句与文外语句的理解与相关性判断的测试,如第28题;引入了把***表资料转换为说明性文字的测试,如第31题。试题涉及了语言信息的筛选、分析、概括、阐释,句式的变换和选择,句间关系的确定和表述,语言的转换,语句的衔接等,设题新颖,层面丰富。
试题也有可以商榷的地方,如第13题,两个“勤”字、两个“徇”字意思的判定。“忠勤”的“勤”是形容词性,“自勤”的“勤”是动词性(使动用法);前者“勤”在“为官清恪,未尝问私”——勤的是“国***”,后者“勤”在“恒自纺绩,夜分而寐”——勤的是“家务”。无论用法还是意义,二者的区别都很明显。“徇”从上下文看,两处意义也应不同。
此外,今年试卷的长度虽与近几年相当,但由于含量增大,要求提高,增加了考生思考时间和书写量(比去年多110字符),许多考生觉得用时较紧。从卷面看,阅读和作文互相挤占时间,各有所“伤”的情况也占了一定比例。
从基础知识方面看,考生的视野不够开阔,知识不扎实仍是存在的主要问题。如第1题涉及的文化常识,许多考生缺乏起码的相关知识,或是曾读过,对生字只是“猜读”,甚至误读成习,没有及时确定、纠正,平时不“养兵”,战时慌手脚。再如第4题中的“半斤八两”、“首当其冲”、“想入非非”等等,虽都常见,却很少根究,或以误为正,或以偏(现今习用义)概全(本文、引申义),结果应该得分的题,却不得分。这是很遗憾的事情。
“狙击”、“歼灭”、“化装”、“戮力同心”等是一年来频繁见诸报章、杂志的词语(体现了取材要关联社会热点),读音不准,解释不明,是对“只读书备考,不管国家大事”的有力批评,余如标点,句子的正误辨析,病句修改等失误率也较高。这些题目浅易,难度不大,得分率低,值得深思。
从阅读方面看,考生的信息处理(或叫“语言操作”)能力亟待提高。这一点主要表现在主观试题中。
语言信息处理能力,主要是指:一能正确理解重要语言信息的意义和作用;二要依题意辨别、筛选相关信息,特别是提炼隐含信息;三是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能够概括、阐发、解释:四是根据要求作定向表述。与历年试题相比,今年更侧重于多角度、多层面的综合能力的测试,提出了较高要求。如第26题,题干上的“通观”、“概括”、“参照”即是要求考生在正确理解第二段语言材料的基础上,筛选出“错误认识”,并对此加以条理、概括,最后比照“第三段表述”形式,把正面述理的肯定句改变为否定句,句子之间还必须包含因果关系。这一要求严格、明确,但相当多的考生第一、二步就已失误,自然无法进行下一步处理;即使前三项都操作正确,未按题目要求表述的,也大有人在。从北京考区600份试卷抽样看,本题得分率仅为26.46%,说明多数考生对这一高要求尚不适应。具有同一特点的第25题得分率为37.28%,也说明同一问题。
阅读测试中反映出的考生理性活动能力较低的问题,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第31题是个创意新颖的题目,要求将***表资料转换成说明性文字。这种转换,一如过去文体、语体、表达形式的转换一样,只是要求考生有更高的理性思考的能力。这是语文学科与其它基础学科(尤其是理科)在共同开发学生智力上的“交汇点”,也是现代社会的需求。这种测试正是适应了学科间互相渗透的特点。如本题表中给定的“1987年比1980年”、“1994年比1987年”两个年份段,实际上要求考生就男女就业增长率作“等时段”的比较,因此,得用“前七年”与“后七年”来界定、表述,否则字数会超出要求,但多数考生未发现上述信息的含义;再如,命题中“妇女就业增长率越来越高于男性”的引导语,包含了男女两性就业增长率相比较以及渐次(“越来越”)增长的两个给定信息,许多考生未能提炼出这些隐含指令,只续写出了妇女就业增长率(未比较)或一个年段男女两率的比较(没有“渐次”意),这些较大的失误,都是由于缺乏严谨、有序的理性思考造成的。显然,大一统的“语感”在这里就显得无能为力了。至于脱离数学背景知识(使用自己不甚了了的“百分点”语法),生编硬造(在基数不同的情况下,男女两率相减),全然不考虑语文学科的特点(大兴数学运算),这种考生的“无奈”,反映了我们教学上的疏失。
从应答技巧上看,失误于不够冷静居多。有的考生以“定势”作答,如第20-23题,其中20-22题都是选择“理解正确文句”的题,依次做下来,到了23题,就势选择‘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尽管题干上“不适合”三字下面加了着重号。
还有的考生审题不仔细、不完整。如第27题,题干上的“实际”这一关键词语,强调了对“前提”的本质认识,而不是“一般”、“通常”的说法,但多数考生选择了“认为一讲一听之间事情就完成了”的通俗说法;一部分素质较好的考生理解了“实际”这一指令的内容,选择了第三段第一句话,但却忽视单个“定义句”与句群中“解说句”的区别,未能概括、升华出“单纯”“简单”这样的意思,依然不能得满分。(正确的答案是“把语文课看成是单纯传授知识”)命题蕴含丰富,由于考生审题不完整,到位的只是少数。本题得分率仅为18.33%。
作文的材料是一首寓言诗,篇幅短小,内容单纯,寓意显豁,直指社会生活中某些不良倾向,指向某些人的错误思想行为。在阅读理解上本不该存在什么问题,但在动笔之先,却在审读材料,确立论题论点出现了较多偏差,成了这次作文带倾向性的问题。“参与式”,考生参与其间,成为个中一员,与群鸟一样饶舌;“裁判式”,燕子有错误,麻雀有缺点,把空穴来风当作真凭实据;“远离式”,小作文已然另立炉灶,“新编”《鸟的评说》,远离要求,大作文再从自己的“创作”漫议开去,除了袭用题目之外,与给定的材料一无相干。这里反映的是审题问题,也有阅读理解的问题,更有思维能力的问题,如何“综合治理”值得认真研究。
小作文多为“拉长”,间以多种点缀,鲜有“想象丰富、描写生动”的作文出现。这与去年已经考了命题记叙文,今年不会再考的想法有关,也说明“重议轻叙”的倾向依然存在。
高考所形成的模式已经为广大师生认同,认真研究高考、研究高考试题,成了研究教、学、考必不可少的内容,我们从中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1.认真学好用好“两纲”(《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一本”(《语文》课本)“一题”(历年“高考语文试题”)。《教学大纲》规范了教学要求、教学目标,也规范了教学过程,《考试说明》则规范了教学结果。完整理解、执行“两纲”,把教学的每一个具体行为纳入教学的“全过程”中,教与学才有可能获得最大限度的主动权,才可能日益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课本无非是例子”,而且是经过专家学者认真筛选的典型、优秀的例子,是知识和训练的严格有序的例子,不认真研究课本,无休止地开辟“第二战场”,舍本逐末,最不足取。必要的“模拟”,训练应试,必不可少,最好的“模拟题”就是高考试题。研究它,用好它(而不是用来“狂轰溢炸”难为学生)应该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基础知识要积累、要序列化:字、词、语句、语法、修辞(尤其是消极修辞)、逻辑知识、文体、文学、文化常识,优秀的古代诗歌,有生命力的名句、谚语等,要长期积累,及时归纳,帮助学生作到,分则“点”明,合则“序”清,用则融汇贯通。不肯平时下功夫,想“毕其功于一役”,不切实际,也作不到。
3.提高阅读能力,首要的工作是开阔学生的视野,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在接触社会中,增长才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问题和表述自己思想的语言运用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国内外***治事件,关注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适当引入相关信息以补充教材的缺漏(教材的相对稳定性,使它不能在这点上作的尽善尽美)。这是从宏观上说。
具体说,阅读中要坚持整体性的原则。对于具体的篇章,不但要求学生对其中重要的语言信息有正确的理解,还要求作全面准确的把握,我们反对把篇章仅做“信息学”式解剖,也反对仅作“文章学”概括。“点”“面”结合,二者互补,不可偏废。
阅读中要加强学生理性活动能力的训练,语文教学、考试会涉及文学、文学鉴赏,当然要进行形象思维的训练,但逻辑思维也很重要。尤其是在语言操作过程中,思考的方式,切入的角度,层面的分割,答问的技巧等方面要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使他们分析有法,表述有序。
在选材难易与阅读训练的关系上要有辩证的认识。一般说来,如果阅读材料比较平实、浅易,训练或试题就应该有一定难度;如果材料专业化倾向较强,文字比较艰深,训练、试题就要平易些。二者互补,使难度保持在某一层次上。教学中不可偏执某一种情况,以免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全方位提高。
高考语文论文范文2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愉悦的语文课堂氛围。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决定着课堂气氛是否和谐。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是靠教师挥舞着教鞭“打”出来的,它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依赖于教师角色的转变,依赖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摒弃“师道尊严”,变强调高中生尊重教师的单向要求为师生之间互尊互敬的双向统筹,建立和谐、愉悦的师生关系,变以往课堂中的专制型为合作型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权利,努力营造宽松、平等的氛围,实现平等对话、平等交流,营造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和谐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因材施教,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高中生,以渊博的学识激发他们,以饱满的激情感染他们,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重塑自身在高中生心目中的崇高形象。只有改善师生关系,才能打开高中生的情感阀门,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从而营造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氛围,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二、注重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积极、愉悦的课堂氛围。
兴趣是推动高中生自主学习的直接动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实现高中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没有“兴趣”作后盾,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是决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出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气氛,才能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参与合作等学习方式的改变。
1、以生动风趣的教学语言,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之火。教师的感悟真情流露,教学语言既风趣又富有文采,这些都是闪烁的宝石和耀眼的珍珠,光彩夺目,让学生喜爱,能够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之火。课堂教学中我们讲故事、谈古今、赏美文,用丰富的言语内容吸引学生,用变化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把他们引入广阔的语文天地。如果每一节课我们都精巧设计,词句华美,语言生动风趣,妙语如珠,情真意切,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那么,学生怎会不热情四射,激情飞扬呢?
2、以丰富的想象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文章的意义是读者通过阅读发掘出来的,文章未经阅读之前,只是向我们提供了一个作品的结构框架,其间有很多值得思考的“空白”,还有待我们发现和补充。而这些“空白”的填补正是靠阅读活动填补的,被激活的思维架起了一座沟通作者和读者情感的桥梁,使我们对作品的意义有更个性鲜明的理解,进而体验到成功的快感。使学生加深对文章背景的了解,对主旨的认识,以及对人物的把握,等等。更重要的是,有效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宽他们的想象思维空间。
3、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在辅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文、声、像等形式,给学生直观、生动的视听享受,对具有好奇心的高中生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创设课堂情境的方法,并不仅限于使用多媒体技术,还有很多成功之法。总之,通过创设课堂情境,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启他们的兴趣大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
4、精心设计教案,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生只有对教学内容充满兴趣,才会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才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学生兴趣浓厚、氛围和谐。这种教学设计,给了学生选择的空间,给了他们合作的空间,给了他们发言的空间,因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营造了轻松、愉悦、和谐课堂气氛,而且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取得了非常好的学习效果。
三、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用商讨的方式营造语文课堂交际氛围。
高考语文论文范文3
[内容]
(四川 吴启勇)
一、高考语文复习中的问题
如何进行语文复习才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有利于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呢?我们大多数语文教师是能妥当地安排好语文复习的,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内容:认为复习不复习一个样,随意复习,连考试范围,有多少个知识点都不闻不问。
方法:为了赶进度,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堂堂填,天天灌,学生无暇动脑与动手;复习无计划,见到什么复习什么;只练不讲评,公布答案就完事。
资料:滥发资料,整天做练习,消化不良。
时间:为赶进度“开快车”,煮“夹生饭”;“老牛拖破车”,考试日期到了还未复习完一个循环;无计划无目的,听其自然,复习到哪里算哪里。
二、控制论及其核心
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曾说过,所谓控制就是“根据过去操作情况去调整未来的行为”。控制论的核心是反馈原理。“任何系统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实现控制”。人们要实现主客观世界的有机统一,就得有意识地对反馈信息进行自我调节。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反馈信息主要是通过评价发生的,并进而提出了诊断性评价(学生入学时对学生的认识和情感评价)、形成性评价(在课程编制、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使用系统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对整个教学过程所取得的较大成果进行更为全面的评定)。通过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转换,形成“螺旋式”反馈信息网,教学信息能够及时反馈调节,教学不断向最优化发展。
三、高考语文复习中的控制思想
将控制论思想运用到高考语文复习中,就是要随时通过反馈来掌握复习现状与目标间的距离,以达到教学目的的最优化。为此,在复习过程中,应经常搜集学生对复习内容、方法的看法,可采用个别谈话和问卷调查的方法,以便及时调整复习节奏、方法等。
传统的语文复习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安排学生做练习的单向信息传递的过程,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觉得语文复习不复习一个样。如***一:
定向讲知识(师)做练习(生)讲评(师)
而采用反馈式复习,则有助于教学双方充分的信息反馈,能使学生从被动的接收状态转变为富于强烈的参与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便形成能力,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如***二:
(附*** {***})
四、教学实践
根据反馈原理,要实现语文复习过程的最优化,就必须对复习信息实行目标控制、结构控制和数量质量控制,即定向、定量、定势、定序和定度。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谈谈笔者在高考复习中的一些探索。
(一)定向控制
所谓定向控制,就是指每一阶段的教学都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对于高考语文复习来说“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就是教学目标。我们在复习中常常会发问,为什么我辛辛苦苦地耕耘,却收获不多?为什么有些人没我投入多,而收获却大于我?实际上,这是在复习中做了不少无用功的缘故。
严格按照考试说明来指导我们的复习与训练,是大面积提高高考质量的有效途径。要知道,高考命题的唯一依据就是“考试说明”的30条要求。它是命题的指挥棒,代表了社会,也代表了高等院校在具体学科上对考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的质量要求。我在指导学生复习时,首先组织学生学习“考试说明”。在复习每一个知识点时,明确“考试说明”中有何规定,从而懂得考什么和不考什么,知道哪些内容在历次高考中已经出现过,哪些还没有露过面。比如不少的高考复习资料中都设计有“单纯词和合成词”专项训练,实际上这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考试说明”明文规定“不考名词术语”。高考也多年未考单纯词和合成词了。又比如1995年“考试说明”删去了“能比较熟练地使用常用的字典词典”一项,于是我们复习字典词典的时间就可大大减少。总之,只要按照“考试说明”来复习和训练,我们就可以少走弯路,提高复习效率。
(二)定量控制
所谓定量控制,就是对课时量、课堂教学容量及训练量要进行控制。量次不足,固然不能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量次过于频繁,学生不胜负担,同样也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现在在定量控制上分歧最大的是训练量的控制。到了后期,我的做法是:以练评为主,一日一小练,一周一中练,一月一大练。练后必讲评,而练习和评讲都安排语文课堂上,不占用课外时间。有的教师常常说要“精讲多练”“多读多写”。但讲多少为精,练(读写)多少为多,缺乏一定的标准,缺乏量的依据。还有“题海战术”。到底做多少题才成其为“海”,也不得而知。我的理解是,只要不再做“重复劳动”的练习,就不是“题海战术”。为衡量是不是“重复劳动”,我设计了一个表,如下所示:
(附*** {***})
每次考试后,我都用它来统计测验情况,凡正确率高于80%的题目,就认为该知识点和能力点已达到要求,以后就可少做此类练习;正确率低于80%的题目,就认为该知识点和能力点未达要求,评讲时更细,以后就可多做此类练习。这样,使训练做到有的放矢,减少无效劳动。
(三)定度控制
定度控制,其实就是如何遵循量力性原则的问题。量力性原则告诉我们:教学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处在一定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学生,其身心发展既有共同的发展水平和特点,也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因此高考语文复习也要因材施教。
对于语文差生,必须加强课外辅导,每次考试后,我都对差生进行单独辅导,指出其试卷中存在的知识和能力问题,提高语文成绩的途径,以及解题的方法,并激励他们拼搏的信心,在高考中收效颇大。
在复习期间,我通过个别谈话发现,一部分学生对单一的语言训练已露出厌倦情绪,这是个危险信号,控制不好就会影响复习效果。其实这也不奇怪,因为根据量力性原则,重复的单一劳动会引起大脑疲劳。根据学生实际,在一堂课开头的三至五分钟,我开辟了一个小栏目——“时文美文欣赏”。那些针砭时弊的杂文、引人入胜的散文、出人意
料的微型小说、幽默风趣的笑话、贴切生动的广告,博得了学生的阵阵笑声,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激发了学好语言的强烈愿望。 (四)定序控制
所谓定序控制,就是指对进入流动过程的信息在程序上进行科学组合,它是优化学生思维流程的重要手段。
我在高考复习和训练中是这样安排的:以两个星期为一个单元,把语文复习分为四部分进行:语言知识及其运用4课时,文言阅读2课时,现代文阅读3课时,作文3课时。这四部分交叉进行,而都以“考试说明”为根据。为了巩固分项复习的成果,强调其目的是为了提高综合检测成绩,每月还安排了一次综合考试,并做好讲评工作。到了后期,综合检测和专项练习(难点疑点训练)交叉进行。
高考复习不但要有宏观上的总体安排,还要有微观上的局部操作程序。比如作文的复习和训练,就要全方位地规范化地进行,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都要练;命题作文要练,材料作文也要练;整篇文章要写,片断训练也要搞,甚至文章修改也不能放松。要用一定的课时来进行审题训练,并努力提高作文讲评课的质量。同时,对书写训练,要经常提醒,不断检查。这不仅是为了高考,更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为了控制好学生的规范化作文训练,多年来,我一直进行卡片作文教学,如下***所示:
(附*** {***})
这样,有利于克服写作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有利于高考,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五)定势控制
所谓定势控制,就是对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的过程中的思维趋势、思想感情的控制。当学生的思想感情与教学内容不协调时,教师要加以诱导,使之与教学内容相协调;当学生思维不是处于积极状态时,教师应通过口头语言、态势语言以及所创设的情景使之兴奋。
在进行复习和训练过程中,要十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生高考前的压力很大,有的急得坐卧不安,有的到处猜题押题,有的变得焦躁、失眠,不思茶饭,有的则破罐子破摔。这些都是心理素质不好的体现,会影响学生语文水平的发挥。因而平时必须注意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我的做法是:从总体上加强班集体管理,以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要求每个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找每个学生分别进行单独谈话,分析其答题时的心理障碍,提出下次测试时的要求。
五、教学效果
高考语文论文范文4
>> 对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认识 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尝试 关于对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拷问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记忆效率 高效导入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 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问题的思考 对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 提高职业教育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反思 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有关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有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提高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巧用多媒体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 试论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提高职业教育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几点做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程彩丽.论高职语文教学与职业特色相结合的思考及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5).
[3]曹同***.试论在语文课堂中应用研究性教学模式[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08).
[4]黄龙芳.突显语文实用价值 提升综合职业素养――中职语文教学目标实现途径探索[J].龙岩学院学报,2011(S1).
高考语文论文范文5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咸宁437100)
摘要:当前,在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专业教育的背景下,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高职语文教学处于不被重视和逐渐被边缘化的地位。为摆脱这种困境,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立足于高职语文的定位,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有关理论,对高职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探索高职语文教学评价改革之路。
关键词 :高职语文;困境;新课程改革;教育评价
DOI:10.16083/jki.-1296/G4.2015.02.043
中***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2—0100—02
收稿日期:2014—08—10
作者简介:万虎(1979— ),男,湖北咸宁人。咸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职教育。
新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体现了新时代的要求,借鉴了世界上优秀的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成果,它的制定和实施对现行高职语文教育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在教育评价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尝试,教育界确立了新的评价观和评价标准,建立了新的评价体系,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在语文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其中一个关乎成败的重要因素就是教育评价,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职语文考核评价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一、高职语文教育面临的困境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语文教学必须有别于普通中学和本科,既要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提高语文素养,又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毋庸讳言,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语文教育情况不容乐观,不管从学生的学习还是从教育教学来看,都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语文基础薄弱,高职生大部分是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孩子,许多学生连基本的字、词都没有掌握;二是学生思想空虚,对高雅的文学作品提不起兴趣,对庸俗的课外读物爱不释手;三是我们的教育理念、评价理念存在问题等。分析其原因,一是由学生的主观原因造成的,他们在中学阶段语文成绩不好,以至于大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二是由教育的客观原因造成的,教育工作者没有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用普通中学或本科的办学模式来办学,没有形成鲜明的高职教育特色。长此以往,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教师没有了教学热情,学校很难提高教育质量。
二、新课程评价的主要理论基础
(一)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aner)于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智力不是一种能力或以某一种能力为中心的能力,要多维度地看待能力。加德纳把多元智力基本结构界定为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等,后来他还发现了第八种智力——自然观察智力。他指出,随着研究的深入,还会发现新的智力。
(二)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是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它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是由每个人决定的,每个人总是基于自己已有的经验而赋予世界以意义,从而进行建构和观察。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以应然的形式存在,并不是以必然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新旧经验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是通过同化和顺应的途径来建构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的过程,而不是像行为主义所说的那样是刺激与反应的过程。
三、新课程改革对高职语文教育评价的影响
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明确提出了以就业为方向的基本方针,这就要求高职语文要顺应趋势,体现课改精神,要为专业化服务。高职语文课程改革专业化主要是通过主题教学活动,在体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最基本理念的同时,以高职学生所学的专业为载体,明确地为专业服务。
(一)新课程改革对高职语文教学目标制定的影响
高职语文教学是在“以素质为核心,以能力训练为本质”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的,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应熟练把握内容,大胆取舍。例如:笔者在所工作的高职院校讲授《苏州园林》一文,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进行了有所侧重的、大胆的尝试,如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讲授时,侧重于对文章所蕴含的东方古典美学的分析;对园林管理专业学生讲授时,侧重于对园林设计的分析;对文秘专业学生讲授时,则将更多的时间用在谋篇布局和语言品味的赏析上。因此,我们在制定高职语文教学目标时要遵循因材施教和为我所用的原则,这样才能找准方向,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二)新课程改革对高职语文教学内容选择的影响
有关高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大纲曾提出,语文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治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文化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这说明高职语文教学具有双重职能,一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二是为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服务。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突出高职语文“职”的特点,应打破课堂教学的束缚,按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需求,将语文的教学内容和专业学习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教学的灵活性,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大的训练平台。同时,语文课程还要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高职语文的教学目标之一,这种能力的主要培养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如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为其就业面试打下基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前五分钟演讲训练、即席评价、朗读赛、辩论赛、课本剧表演等。社会也是一个大课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教室,使其在社会实践中磨砺品质、丰富学识。例如:笔者在对物流专业高职生授课时,组织学生走进超市;在对模具设计专业高职生授课时,组织学生走进企业;在对旅游管理专业高职生授课时,组织学生走进景区等,这样可以使职业教育的课堂变得更加宽阔,知识变得更加鲜活,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提升。
(三)新课程改革对高职语文评价机制的影响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提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改主导下的语文教育观念的变化要求语文教育要将价值评价纳入教育评价体系,从功能和价值两方面提供更加全面而合理的评价体系。作为人文学科的高职语文教育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完整的人格为主要目标的,所以,以发展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价值评价对高职语文教育是有必要的。
[
参考文献]
[1]唐慧菊.试论大学语文考核评价体系的变革[J].文学教育(上),2014(1).
[2]王虹.浅谈高职教育实训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法制与社会,2014(5).
[3]塔娜.高职语文教学的困境与突破[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2(10).
[4]彭一君.论高职语文课程内涵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2(7).
[5]施锦云.探索高职语文课程评价考核之路[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
[6]李文娜.关于高职语文课程考核改革的若干思考[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8).
[7]徐善思.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语文课程建设——以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12).
[8]郭珊珊.试论高职语文教学现状与改革的思路[J].语文学刊,2009(8).
[9]刘美玲.高职人才培养考核评价方法的探讨[J].大众标准化,2008(15).
[10]孙承波.试论高职语文考核方法[J].辽宁高职学报,2005(12).
高考语文论文范文6
这里我们就拿第12课为例。对比论证出现在了第一段。作者在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了论点:Most of us have formed an unrealistic picture of life on a desert island(我们许多人对于荒岛生活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之后作者讲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想法:一种想法是imagine it to be a sort of paradise(认为荒岛是天堂);另一种想法是Life on a desert island is wretched(荒岛生活很可怕)。最后一句话是个总结句。作者正是通过两种呈对比的想法来论证“人们对荒岛生活有不切实际的想法”这一观点。需要读者关注的是,在两种成对立的想法之间作者用了一句非常漂亮的过渡句:The other side of the picture is quite the opposite. (另一种想法恰恰相反)。于是,一个结构清晰严谨、论述有理有力的段落跃然纸上。
读罢上述五篇文章的第一段,不难发现它们都是由两种相反的观点组成,而在相反的观点中间,作者都运用过渡句,这里对对比论证的过度表达稍作总结:
The other side of the picture is quite the opposite. (L12)
on the other hand (L23)
but (L38)
…be only part of the picture. (L41)
however (L54)
了解了对比论证之后,我们不妨思考下如何运用这种手法,毕竟学以致用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如果针对当前的英语高考作文题,我们完全可以让它在我们的考场上发挥作用。这里以上海2004年和2005年的英语高考作文题为例,看看这一新概念三册中反复出现的手法如何作为应试技巧运用到考试中。
2005上海英语高考作文题:
古人云:“天生我材必有用”(There must be a use for my talent.)。通过描述你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人各有所长,无论才能大小都能成为有用的人。
写作文首先要做的是审题,这个题目要求你在写文章时做到两点:你的观点是支持“天生我才必有用”;用你生活事例论证。如何引出自己的观点呢?我们可以运用对比手法,可以先就题中话题先找到两个对立观点,然后再抛出自己的观点。值得一提的是,考官在批阅一片作文时首先会注意考生是否偏题。那我们如何避免偏题呢?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在开头就告诉改卷老师你扣题了。比如笔者写下如下一段作为作文首段:
People have formed an unrealistic picture of their talents. Some imagine themselves to be unconquerably intelligent. On the opposite, others tend to consider themselves a drop in the ocean, powerless and useless. There is an element of truth in both ideas, but I am convinced that there must be a use to out talent, as it can be proved by my own experience.
先写人们对自己的天赋形成了不切实际的看法,然后写两种极端的看法:一种是认为自己绝顶聪明,另一种是自己如沧海一粟,微小无用。在这两个相反的观点之间有了on the opposite来过渡。这正是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但是别忘了上述的两点考题要求。在列举了两种相反的观点之后就可以抛出自己的观点:I am convinced that there must be a use to out talent.而后自然用过一个as it can be proved by my own experience的句子过渡到以下的事例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证。如此一写,完全不用担心是否扣题的问题,因为在这一文章首段告诉了考官自己的观点,并且通过一个过渡句说明下文内容是起到论证作用的事例。当然不要忘记这里是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引出自己的观点的。
上述高考题属于比较严肃的话题,如果遇到的话题涉及生活事件呢?下面再列举另一种风格的高考作文题。
2004上海英语高考作文题
老师要求你负责班级墙报(wall newspaper)工作并征求你的意见。在日记中表述你的决定并谈谈想法。
我们首先还是要捉摸清楚考题的要点:你的决心;你的想法。负责班级墙报貌似是个小话题,但是我们完全可以运用上对比论证的手法。比如在写自己的决心时,不妨先写一般人对这样一个老师指派的任务是何种态度,而后引出自己的决心。而在写一般人的态度时完全可以用上对比的手法。比如笔者写下如下一段作为作文首段:
People show different attitude when appointed to be in charge of wall newspaper. Those who regard the task as a great burden would decline it while those who long to serve their fellow students would accept it with great pleasure. As for me, it is a golden opportunity to practice myself, so when the challenge comes, I will accept it.
可以先用一句话总起人们会有不同的态度,而后写两个呈对比的观点:一种是认为这是个负担因而拒绝承担;另一种是渴望为民服务因而欣然接受。中间运用的过度是while,这样可以将呈对比的做法浓缩在一个句子里,句子结构的复杂性提升。然后通过as for me来表达自己的态度,也就是我的部分决心。
高考语文论文范文7
一、把握好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的解题技巧
(一)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方法、规则: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较选项,作出选择;主观题,依据上下文,作出回答。③仿写句子,要研究所给句子内容的特点,和句子形式的特点,要看清题干中的特殊要求。④变换句子,要借助句子相互变换的方法。
选用连贯句式的规则:用作衔接的语句,不论是冠于句首、嵌于句中,还是缀于句末,都不是“天外来客”,而是整个长句或句群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必然存在某种对应关系。
解语句衔接题,关键是要抓住对应关系,抓住能体现这种对应关系的语境中的关键词与选项中的关键词。抓住关系,牵住“牛鼻子”。做到:(口诀)
1.话题保持一致。 2.风格情调一致。
3.情理事理一致。 4.时间空间一致。
5.句式结构保持一致。 6.指代保持一致。
7.内容保持一致。 8.音节和谐一致。
(二)仿用句式题的解题方法:
1.弄清题目要求,掌握思考方向。内容上,仿句要集中反映文段的整体内容;句式上,要与例句相同;结构上,要与例句一致;写法上,要善于联想、想像。总之,应做到“形似而意谐”,形神兼备。
2.认真分析原句或例句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①理解原句的意义,特别是隐含意义,保证仿写的句意与原句句意一致。
②注意原句的句式特点,特别是分句间的关系,要注意关联词的使用。有时,原句在标点中也有暗示,如分号表示要写并列关系的复句,冒号表示要总括。
③注意原句的修辞方法,仿句要与之相同。
④注意原句的用词特点,如词语的褒贬雅俗等,仿句用词越像越好。
⑤注意例句的感情基调,如忧伤、喜悦、沉重、明快等,仿句要一致。
3.组织好语言。表达力求简明、连贯、得体,字数与例句一致,不应有太大的出入,注意上下文的照应,做到和谐一致。
(三)变换句式的解题方法:
1.认真审视题目要求,明确做题的“方向”。
2.仔细分析原句的特点,包括原句的句式特点,原句分句间的关系,原句的句子结构特点等,为变换句式打下基础。
3.依据题目要求,改变原句句式,同时相应地改变原句中的词语甚至句子的结构。如主动句与被动句的变换,就得将主动者与被动者的位置互换,表主动与被动关系的介词“把”“被”互换。再如长句换短句,最基本的就是使长句附加成分“消肿”,其方法有三:可以把长句附加语***出来,单独成句;也可以利用复指来排列,重新组句;变换时,有时还应添加必要的句子成分或关联词语,有时还应重复某些词语或添加代词使前后呼应。
4.改后检查,看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改变了原句意思,改后的句子是否规范。
常用的句式变换方式如下:
1.主动句与被动句的变换
主动句变被动句技巧是:宾语+被+主语+谓语;被动句变主动句技巧是:被字结构(不含被)+谓语+主语。
2.肯定句与否定句的变换
肯定句变否定句,常用的方法是将肯定句的谓语中心语改成与它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语,前面再加上否定副词;变双重否定句,则在肯定句的谓语中心语前加“不能不”“无不”之类表双重否定的词语,或者是让谓语构成“非……不可”的格式。
3.陈述句与反问句的变换
①肯定的陈述句变反问句:反问语气+否定词+句号变问号
②否定的陈述句变反问句:去掉否定词+反问语气+句号变问号
4.常式句和变式句的变换
常式句是符合一般语法规律的句子,变式句是为了强调某一方面的意思而改变句子结构形式、改变某些成分在句中位置的句子。变式句有两类:一是单句,包括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二是倒置句,即把原来的关系、位置颠倒一下。如“请你给我买一本精装的字典”是常式句,变式句应为“请你给我买一本字典,精装的”。
5.长句与短句的变换
①把长句里的附加成分抽取出来变成短句。
②把长修饰语提到句前使之成为分句或句子,同时在后面的句子里用代词复指它。
③将原来共同跟一个中心语的组合的成分拆开,组合成一组排比句。
④将联合结构改成并列的分句。
6.整句与散句的变换
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一组句子叫整句,结构不整齐,长、短句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叫散句。要使散句变成整句,就要使句子的结构相同或相似。能够体现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最常见的是排比句、对偶句。将散句变成整句,就是将散句变成排比句或对偶句。将整句变成散句正好与此相反。
二、扩展语句,压缩语段临场技法
1.读懂题意
考题往往对扩展的内容加以限制或提示,做题时一定要审清题目要求,认真揣摩题干的意思,弄清题目对句子内容、范围、句式、修辞、表达方式、重点、字数等方面的要求,尤其要体会题目中的隐含信息。
2.确定重点
原句的重点即这句话中说得比较含蓄、概括而有待丰富的内容,要围绕重点展开叙述、议论、抒情。
3.调动积淀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表达题是一种微型作文,它要求考生从素材库中选取最能契合题意的材料,选择恰当的切入点,运用一定的修辞方式流畅而有个性地加以表达。
4.借助修辞
这里的修辞是广义的,除了能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常见的修辞格增强表现力外,还要能运用肖像描写、景物描写等表达方式描绘景物,刻画人物,增添情节,补充细节,用得体规范、优美生动的语言写出符合要求的文段。
5.注意立意
在用语言表达时,不但要格式正确,符合题干要求,而且要尽可能地表达出健康的思想感情。
压缩语段的基本要求是:
①准确筛选文段中的关键信息,保证重点不丢失。
②归纳相同信息,删除重复、冗余信息,以保证语句简洁。
③运用一定的语言表达技巧。如,恰当地使用代词、过渡性语句以及表示相通、相同、相反的词语(如“同样”“相反”“否则”等)。
④合理地根据阅读材料及表达方式进行压缩,合理地根据材料结构和层次进行压缩,合理地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表达。
解题步骤如下:
①读懂原文,明确主要信息和侧重点,用提取要点法,归纳出内容要点并审清题目的要求;
②分析阅读的语段,明确语段文体,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弄清其内在的关系,辨明题型,确立压缩的角度;
③明确阅读材料的表达方式,找出关键语句,概括信息要点;依照字数要求,决定取舍;
④按题目要求,选择最佳句式,恰切表达,注意语言的连贯;
高考语文论文范文8
唉!国家盛衰的原由,虽说是天命,难道不是出乎人为的吗?推考后唐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以及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并告诫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助建立功业的;契丹,原先与我结盟为兄弟,可是燕和契丹都背叛我们晋国而归附了梁国。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啊。给你三支箭,你不要忘了你父亲的心愿。”庄宗接受了箭而把它珍藏在太庙里。以后出兵作战,就派遣侍从官用猪羊祭品上供,到太庙向晋王祷告,请出箭来,装在织锦的袋里,让人背着走在队伍的前面,等到胜利归来再把箭放回庙里。
当庄宗用绳子捆上燕王父子,用匣子盛着梁国君臣的首级,送进太庙,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向他报告成功消息的时候,他意气的旺盛,可说豪壮极了!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时,一个人在夜里一呼喊,叛乱的人就四处响应,庄宗慌慌张张向东逃走,还没遇到叛***,士兵们就已溃散了。君臣们互相看着而不知投奔何处,以至于割下头发,对天盟誓,眼泪流湿衣襟,这又是多么衰弱啊!难道是因为得天下艰难,失天下容易吗?还是推究他由成而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为的原因呢?《尚书》上说:“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益处。”忧虑勤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可以使自己丧命,这是自然的道理。所以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了,几十个乐工就能挟持他而导致身死国亡,被天下人所耻笑。看来祸患常从细小的事情里发展起来,聪明勇敢的人多被自己溺爱的人和事所累,难道仅仅是乐工的事吗!为此作《伶官传》。
一、选择题
1.北宋诗*新运动的主要是()
A.苏轼
B.欧阳修
C.王安石
D.韩愈
2.本文得出了怎么样的反天命历史观,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A.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忘身
B.民本思想
C.关心天下百事
D.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
3.“满招损,谦受益”的名言最早出自()
A.《论语》
B.《孟子》
C.《左传》
D.《尚书》
4.下列论说中属于史论的是()
A.《答司马谏议书》
B.《寡人之于国也》
C.《五代史伶官传序》
D.《谏逐客书》
二、填空题
1.欧阳修,字__________。
2.北宋诗*新运动的是
3.欧阳修的作品集主要有
4.在本文中,作者提出的论点是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2.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3.请其矢,盛以锦囊。
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5.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6.智勇多困于所溺。
四、翻译下列句子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忘身。
4.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5.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6.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五、简答题
1.《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伶官”指什么人?这种人和文章中提到的后唐庄宗有何内在联系?
2.《五代史伶官传序》使用了哪些史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六、分析题
阅读《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这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1.这段文字是要说明什么样的观点?
2.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证上述观点的?
3.这两个方面构成什么样的关系?
4.最能体现这种关系的两句话是哪两句?
5.这里的论据属于哪种类别?
参考答案
—、1.B2.A3.D4.C
二、1.永叔
2.欧阳修
3.《欧阳文忠公集》
4.“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
三、1.推究
2.祭祀
3.取出
4.这里泛指绳索;用木匣装起来
5.全都;不能,无法
6.迷恋的人或事物
四、1.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的心愿
2.当他俘虏了燕王父子,用带子捆绑起来,把梁国君臣的人头盛在盒子里……
3.倘若忧虑劳苦,就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只能够断送自己。
4.天下的英雄都不能和他相对抗。
5.杀身亡国,被天下人讥笑。
6.祸患常常是由一些小事累积形成的,而智慧和勇气往往被他迷恋的东西所困扰消磨。
五、1.伶官指在宫廷中授有官位的演艺人员。庄宗灭梁后,宠用伶人,纵情声色,朝***日非,后庄宗终因伶人作乱而国破身亡。
2.这篇文章引用了唐庄宗宠幸伶人而招致灭国忘身的史实论据,总结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忘身”以及“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经验,指出一个王朝的盛衰兴亡,主要决定于人事,表现了作者作为历史学家和***治家的卓特识见。理论论据是《尚书》中的“满招损,谦得益”。
六、
1.说明国家的兴盛衰败主要取决于人事,即文中所说“皆自于人”。
2.两个方面:一是后唐庄宗兴国的史实,一是庄宗覆亡的史实。
3.构成对比关系
高考语文论文范文9
首先,高考作文全民热说明大家对语文的重视程度和关心热情超过其他学科,这就对了。我一向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必须学好语文,语文的唯一性是无法替代的。其二,作文又是语文教育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体现,关心语文理当从关心作文入手。应该说,无论是对作文题目的点评、议论和写下水文都体现了一定的语文素养,在这个过程中,语文的字词句段也好,语修逻篇也罢,无疑都体现在作文上。第三,作文还是对学生多方面能力考察的集中体现。比如学生的创新精神、质疑精神、批判精神等等,还有学生对社会现实生活和对自身生活的关注。
社会各界对高考作文的关注要看高考作文是否贴近现实生活,是否贴近学生生活。以北京卷为例,作文题目是北京老规矩引发你哪些思考?该作文题目题材好,紧扣社会现实,也是我多年坚持的“高考作文不能离社会现实越来越远”的具体体现,值得一说的是北京高考作文还首次采用了微作文和允许写诗的形式,三题选一,扩大了学生的选择权。一位哲人说过教育即生活的名言,如是,语文就应该是生活的生活。
社会各界对高考作文的关注还看高考作文题目是否有哲理性,是否有高于常人之处。以上海高考作文题目为例,围绕“穿越沙漠与自由”写文。这才是真正的高考作文,类似法国高考的哲学题目,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这也应当是未来高考作文题目的方向。一个时期以来,作文过于要求写景、叙事和抒情,淡化了思维训练,这样的作文题目不仅与高考要考察学生思维能力的潮流不合,而且与训练学生的智力和逻辑思辨能力不合,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的作文题开启了风气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