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农业论文集锦

精细农业论文范文1

[关键词]精耕细作;天人关系;地主制经济;农业现代化

 

 

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这是学界所公认的;探讨传统农业与现代化离不开精耕细作这个话题。精耕细作不但是中国传统农业技术体系的特点和主流,而且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要素,对社会经济制度及其发展变化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可以说它已经成为中国历史的一个“基因”。这个观点并不是我首先提出来的。许倬云先生在《汉代农业》等论著中对“精耕细作”多所论述,指出它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三原色之一。也有的学者称“精耕细作是联结中国自然条件和中国社会的中轴,也是中国社会发展一切有异于西欧特点的最终归宿”[1]。其实,它不但影响中国历史的发展,而且影响到中国现代化的道路。我想强调的是,精耕细作之所以能够影响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它比较正确地处理天(自然)与人的关系。我们应该从天人关系的高度来认识精耕细作的成因、内涵和价值。

 

 

一、从天人关系看“精耕细作”形成的原因

 

对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产生的原因,学界有不同看法,最常见的是用地主制经济下的小农制或人多地少格局下的“人口压力”来解释。的确,在封建地主制下个体小农(包括自耕农和佃农),比之西欧中世纪的农奴,有较多的人身自由,有较大的经营自主权,甚至可以私有土地,而经营规模狭小,经济力量薄弱,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不稳定,这就使得他们有必要、有可能、而且愿意通过多投放活劳动,精细耕作管理,争取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以解决一家数口的生计。精耕细作传统的形成发展无疑与此有相当密切的关系。精耕细作的产生,的确需要以一定的人口为其必要的前提。最明显的是,精耕细作首先产生在人口密度相对较大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其南境由于地旷人稀,长期实行“火耕水耨”的粗放耕作制度,只是在东汉末年以来大量中原人口的南移以后,才启动了了江南地区新的大规模开发的长期过程,并最终导致唐宋时代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不过,上述两种因素对精耕细作的形成和发展虽然起过重要作用,但并不可能构成精耕细作产生的初始原因或基本原因。因为在人多地少的格局和地主制经济尚未形成的时候,精耕细作已经出现了。

中国虞夏之际由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传统农业大体经历以下发展阶段:虞、夏、商、西周、春秋时期的农业以黄河流域的沟洫农业为标识,虽然保留了它所由脱胎的原始农业的若干痕迹,但精耕细作农艺已经萌芽于其中。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精耕细作农艺的成型期,北方旱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臻于成熟,并获得系统的总结。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农艺扩展时期,我国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并逐步臻于成熟。明、清是精耕细作农艺继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的时期。宋以后出现的人口长期趋势的增长达到一个新的阶段,由于人口激增导致原有耕地的紧缺,人们致力于增加复种指数和扩大耕地,土地利用率达到了传统农业的最高水平。

说精耕细作技术出现在战国以前而不是以后,根据是什么呢?在战国以前的沟洫农业中,有三项相互关联的重要技术,这就是垄作、条播和中耕。沟洫体系所形成的畎亩农田实际上就是一种实行垄作的农田,它为条播和中耕提供了基础。我国中耕技术出现很早,商周时中耕就备受重视,当时出现了专用的青铜中耕农具——“钱”和“镈”,它们由于广泛使用甚至发展为最早的金属铸币。是否实行中耕是中西传统农业重要的区别之一;日本学者称中国的传统农业为“中耕农业”,而与西欧的“休闲农业”相区别。中耕是以实行条播为前提的,而条播和中耕都是在垄作的形式下发展起来的。正是沟洫体系下所普遍形成的畎亩农田,为垄作、条播和中耕提供了基础。垄作、条播和中耕技术的结合,加上适当的密植,就可以形成行列整齐、通风透光作物群体结构,使作物的生长由无序变为有序,这成为我国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最初表现形态。这套技术虽然是在《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中才获得系统的总结,但它的产生却不晩于西周春秋时期[2]。此外,据《国语·周语上》所载,我国传统土壤学中最有特色的“土脉论”在西周末年即已出现。春秋时代已经有了比较科学的“天时”观念,以二十四节气为核心的传统指时体系也在形成和完善之中。春秋时代的郑子产说:“***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朝夕而行之,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农功是作为农业主体的人的行为,它要求有缜密的思考和计划,其中包含了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这正是精耕细作精神的体现。

既然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早在西周春秋时代即已出现,而这时人多地少的格局和地主制经济均未形成,它们当然不可能成为精耕细作产生的初始原因或基本原因。因为在因果关系的链条上是不可能逆时序的。

那么,精耕细作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从有关记载看,上面所说的这套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是在改造黄河流域低洼盐碱地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上古时代的黄河流域从总体上看是半干旱的草原,但在河流两岸比较低洼的地区有较多的沮洳薮泽,形成气候相对温湿、植被相对丰富的局部生态环境。我国自原始社会末期起,农业向低平地区扩展,这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干旱的威胁,却面临着如何排水洗碱、把低洼地改造成良田的突出问题,中国古代人民用建立沟洫体系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由此形成了畎亩农田和垄作、条播、中耕配套的技术。因此,可以说,精耕细作农业技术首先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农业实践中因应自然条件而产生的。其实,这不独畎亩技术为然。形成并成熟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我国北方旱地“耕—耙—耢—压—锄”防旱保墒耕作体系,是当地先民为了缓解黄河流域春旱多风的威胁而创造的。唐宋以来成为全国粮仓的长江下游精耕细作农业区,在《禹贡》所反映的时代是“厥土惟凃泥,厥田惟下下”的,劳动人民为了克服低洼易涝的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危害,经过长期摸索,建立了治水与治田相结合的塘埔圩田系统,发展了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才使这一地区的面貌彻底改变的。我国农民改造利用盐碱地、干旱地、山区低产田等,有许多独特的创造,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和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我国自然条件有有利于农业生产的一面,也有不利于农业生产的相当严峻的一面,精耕细作正是我国古代人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条件中有利的一面,克服其不利的一面而创造的巧妙的农艺。

不仅如此,我国古代农业不是象其他文明古国那样发生在自然条件单一的一隅之地,而是发生在十分宽广的地域内,它跨越寒温热三带,在辽阔的平原盆地,连绵的高山丘陵,众多的河流湖泊,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形成大大小小有相对***性的地理单元。活动于不同地理单元的各民族,基于自然条件和社会传统的多样性而形成的相对异质的农业文化,这些文化在经常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构成多元交汇、博大恢宏的体系。在这样一个农业体系中,中国古代人民的农业实践,无论广度和深度,在古代世界都是无与伦比的。各地区各民族人民丰富的农业实践,他们之间农业文化的交流和融汇,为精耕细作优良传统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北方旱地精耕细作体系和南方水田精耕细作体系的形成,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各地区各民族农业文化交流融汇的结果。也正是各地区各民族农业文化的交流融汇,使精耕细作体系不断扩充它的地盘,不断丰富它的内容,使之成为覆盖宽广、影响深远,延续不断的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精耕细作是多元交汇体系的产物。

总之,应该从天人关系(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的高度来理解精耕细作的产生。我们不能昧于“人”而不见“天”,也不能昧于“天”而不见“人”。从天人互动关系来考察,精耕细作形成的真正基础是中国人“应对”既定自然环境的实践。这里说的“应对”,是适应与改造的结合。“应对”观既区别于消极适应自然的地理环境决定论,也区别于无视自然环境的唯人类中心论,比较好地反映了正确的天人关系。

 

--------------------------------------------------------------------------------

[1] 席海鹰:《论精耕细作和封建地主制经济》,载《中国农史》1984年第1期。

[2] 《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农业技术方面的内容取材于《后稷》农书,它所反映的主要不是战国时代、而是战国以前尤其是春秋时代的情况。参见拙著:《试论<吕氏春秋·上农>诸篇的时代性》,载《农史研究》第9辑,农业出版社,1989年。

二、从天人关系看精耕细作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精耕细作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今试举其荦荦大者如下:

 

    (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精耕细作”是近人对中国传统农艺精华的一种概括,它指的是以土地的集约利用方式为基础的一个综合的技术体系,这个体系的指导思想是“三才”理论。“三才”理论把农业生产看作“天”(主要是农业环境中的气候因素)、“地” (主要是农业环境中的土地因素)、“人”(农业的主体)、“稼”(农业生物)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它所包含的整体观、联系观、动态观贯穿于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各个方面。在“三才”理论的指导下,人们不但重视农业生态系统内部各种因素之间(农业生物之间、农业环境之间、农业生物与农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物质循环,而且摆正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天地并列,既不是以自然的奴隶,也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过程的参与者;这样,人和自然就不是对抗的关系,而是协调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正确对待自然,才能正确处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遵循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天人相参和天人相协是精耕细作的灵魂。“三才”理论突出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它是长期农业实践经验的升华。人们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就是地地道道的农业语言和农业智慧。我在《“天人合一”和“三才”理论》一文中,论述了从农业实践中产生的“三才”理论,如何反过来成为农业生产和其他经济活动的指导思想,并被推广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渗透到各种学派的学说中,以至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斑烂的色谱中的一种“原色”。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农业文化,传统农业影响到中国传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各个方面。而最能反映一个民族文化深层特点的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它也打下了以精耕细作为重要特点的传统农业的深刻烙印。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认为,中国的科学技术观是一种有机统一的自然观。这大概没有比在中国古代农业科技中表现得更多典型的了。以致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塑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面貌。

 

(二)支撑了中华文明从未中断的发展

    由于精耕细作以“三才”理论为指导,正确处理天人关系,因此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巳故著名农史学家石声汉曾经指出:中国古代农业尽管遇到无数次大大小小的天灾人祸,但从来没有由于技术指导的错误引起重大的失败。我国传统农业犹如一棵根深蒂固的大树,砍断了一个大枝,很快又长出新的大枝来代替,不但依然绿荫满地,而且比以前更加繁茂了。这是非常正确的论断。事实上,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挫折,精耕细作传统始终没有中断过,而且,正是它成为农业生产和整个社会经济在困难中复苏的重要契机。北魏时,在长期阶级战争和民族战争中受到严重破坏的黄河流域农业亟待恢复,这时出现了《齐民要术》;元统一后,又一次面临振兴因游牧人蹂躏而残破的农业经济的任务,这时出现了《农桑辑要》和王桢《农书》,这并非偶然的巧合,它一方面说明精耕细作传统延綿不断,另一方面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发扬精耕细作传统作为克服困难、振兴经济的重要手段。在古代世界文明中,中华文明是唯一起源既早、成就又大,虽有起伏跌宕,但始终没有中断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具有的强大生命力的发达的传统农业,为它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根基。而中国传统农业强大生命力的来源之一,正是因为它具有一个以精耕细作为主要特点的优秀的科学技术体系。

 

(三)促进了地主制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前面说过,作为精耕细作指导思想的“三才”理论把农业生产看作农业对象(“稼”)、农业环境(“天”和“地”)和作为农业主体的“人”相互联系的动的整体,它强调因时、因地、因物制宜的“三宜”原则,不但要求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及其变化来确定不同的种植制度和生产内容,而且把精细的管理贯彻到从耕种到收获、保藏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与西欧中世纪比较呆板的种植制度和比较粗放的管理迥然不同。具有较大的经营自主权和较高的生产主动性的劳动者,成为精耕细作农业的内在要求;精耕细作需要有一种具有较强***性的小农经济经营方式与之相适应。现在看来,正是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使西周以来实行的“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的公田劳役制变得不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因而走上了衰亡之路,最终导致了战国初年井田制的瓦解和***自耕农的普遍出现。战国时期新兴的封建地主制就是在井田制瓦解小农分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兴地主阶级也面临着使用奴隶、雇工,还是使用佃农来经营土地的选择,在战国以后的一个时期,奴隶制的成分确实有一个很大的发展,雇佣劳动一度也比较普遍,但它们都没有发展为主导的生产关系。租佃制的实行开始时尽管并不显山露水,但却是扎扎实实地向前发展,到了西汉中期以后,已经明显地占了优势。这是为什么?重要原因之一是使用奴隶和雇工都难以适应精耕细作农业的要求。在精耕细作已经出现的条件下,农业上使用奴隶,生产效率低,监督费用高,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主人的皮鞭下劳动的奴隶是不可能精耕细作的。驱使雇工种地,监督也有困难,且不容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只有采取分租的形式,使农业劳动者有***经济,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才适应精耕细作农业的要求。精耕细作对劳动者耕作意愿和主动精神的要求,是租佃关系之所以为人们所接受,获得发展,并最终战胜其他方式取得主导地位的根本原因。实行实物地租的租佃制,正是地主制经济的重要特点。中国封建地主制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从私属性的租佃制到契约性租佃制,从分成租制到定额租制,佃农的经济***性逐步加强,其社会地位逐步改善;而这一切都是与精耕细作农业的逐步发展相联系的。我们知道,战国以来长期实行封建地主制是中国传统经济***治制度区别于西欧中世纪的最重要的特点,也是近代中国发展道路不同于西欧的原因所在。精耕细作对中国历史上经济***治制度的重大影响,莫过于促进了地主制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四)为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增长提供了动力和基础

    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增长比西欧中世纪快得多,这也是与中国实行精耕细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第一,在主要利用人畜力耕作的条件下,精耕细作一般要求投入较多的劳动力,因此,在作为精耕细作指导思想的“三才”理论中,“人力”被放在突出的地位;这样,就产生了增殖人口的内在动力,历代统治者一般都注重人口的增殖。第二,精耕细作提高了土地的生产能力,使单位面积土地可能养活更多的人口,这就为人口较快的增长提供了物质条件。中国历史上人口增长的三个台阶,与精耕细作农业发展的阶段性时大致吻合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人口增长较快的时期是在精耕细作形成以后的战国秦汉时代,在籍人口最多时达五千多万。中唐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南方水田精耕细作体系形成;到了宋代,我国人口进入又一个增长较快的、而且是长期趋势增长的时期,人口超过了一亿。清代,中国人口长期趋势的增长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鸦片战争前夕人口巳突破四亿;这当然有赖于国家统一、社会长期稳定等条件,但其基础仍然是农业的发展,尤其是明代以来精耕细作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扩展。今天,我们能够以世界上1/7的土地,养活世界1/4的人口,仍然是与实行精耕细作分不开的。

三、从天人关系看精耕细作与农业现代化

 

中国传统农业虽然曾经创造过历史的辉煌,但在近世逐步落伍了。这是一个隐蔽发生的过程。鸦片战争、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由于中国茶叶和生丝的出口受到严重的挫折,问题终于暴露出来了。二十世纪末,许多朝野有识之士发出必须振兴农业的痛切呼吁,纷纷介绍和引进西方的农业科学技术,从此开始了中国农业现代化步履维艰的过程。直到现在,我们仍然面临继续完成农业现代化的任务。

中国传统农业的落伍,既有农业科技外部的原因(封建地主制下小农分散孤立经营,封建剥削的苛重等),也有农业科技内部的原因(重综合轻分析,重定性轻定量,重应用轻机理,注意对农业生物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外部特征及相互关系的观察和利用,而忽视对其自身要素和内部结构的深入研究,缺乏精确的数据和精确的概念体系等)。由于不属于本文论题,于此从略。

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我们无疑应该努力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但这并不等于要抛弃传统农业中的一切。我们要抛弃的是传统农业中落后的成分,但对其中合理的成分应当继承和发扬。从根本上说(而不是就所有的技术细节说),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中合理的、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成分。

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继承发扬精耕细作传统的必要性是很清楚的。上文谈到,精耕细作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应对”既定自然条件的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包含了对我国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深刻理解,这些认识的正确性是不会由于社会制度的更替而过时的。比起古代,我国自然条件没有根本性变化,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情况有增无减,依靠精耕细作,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仍然是发展农业生产唯一正确的选择。扩大一点说,世界人口总是不断增加,而耕地却不可能无限的开垦,所以从总体看,世界农业必然是要走集约经营、精耕细作、提高单产的道路的。

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该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重新认识精耕细作的意义。我们知道,西方式的现代化在物质文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甚至威胁人类未来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因而,实现经济与环境、资源、社会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摆在全人类面前的重大而迫切的课题。今天,我们再也不能离开可持续发展来谈农业现代化。而农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协调天人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继承和发扬以天人相参和天人相协为灵魂的精耕细作传统,就不单是如何协调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之间的关系问题,而是关系到农业现代化走什么道路的根本问题。

从物质再生产过程看,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区别在于,传统农业主要使用人畜力、比较简陋的农具和农家肥,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一种内循环,农产品的加工是很初步的;现代农业大量使用机械、电力、化肥、农药,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一种外循环,农产品的加工非常深入。归结到一点,就是现代农业有外源的能量(石油)的投入,传统农业则除太阳能利用以外,没有外源能投入。正是由于大量外源能的投入,现代农业才能大幅度提高产量和劳动生产率,使大量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出来,去从事其他产业,支持了其他生产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但现代农业和现代生活方式过分依赖外源能。有资料说,美国家庭每消耗1卡食物能,要消耗9.8卡石油能,约1比10,相应的熵值为6300千卡,无效耗散系数高达90%。美国的人口只占全世界人口的6%,它的总能耗却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美国人夏季三个月消耗的空调电能,等于中国一年的总用电量。石油能是地球三十亿年以前的森林所固定的太阳能,经地质变化埋入地下而形成的储藏能,是不可再生的,好比没有后续的存款,用一点就少一点。如果这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加改变地持续下去,就难免有能源枯竭、地球因超负载而崩溃的一天。由于过分依靠外源能,把农业工业化,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病虫害抗性增加、“投入—产出比”下降等一系列弊端已日益暴露。这些情况,引起西方学者的反思,纷纷寻找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国传统农学所包含的合理因素、价值和生命力因而再次显露出来了。

以“天人相参、精耕细作”为特点的中国传统农业科学技术,比较注意农业生产的总体,比较注意适应和利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农业生物、自然环境等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比较注意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物质循环和综合利用,比较注意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比较符合农业生产的本性,与现在提倡的可持续农业的原理是相通的,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农业发展的方向。现在各地广泛开展的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可持续农业的试验和推广,在某种意义都可视为传统农业中优良传统的延续和发展。但是,可持续农业并非完全排斥外源能的使用的封闭的系统。历史已经证明,没有外源能的投入,不改造传统农业的物质基础,农业要有大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在我国农业发展的现阶段,拒绝使用化肥、农药、机械是行不通的。现在应该在强调太阳能循环利用的同时,把石油能的投入和使用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并尽量恢复使用有机肥料。同时,作为未雨绸缪的措施,应该积极开展开发利用太阳能的新途径和可以替代石油的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实行精耕细作要和现代科学相结合,使之适应现代的生产条件,取得精确的表现形式。现代科学技术与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结合,应该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特点和优点。

现在,有些地方的农业现代化仍在照搬西方过时的模式,把我们传统中的好东西丢得差不多了,这是令人忧虑的事情。因此,强调精耕细作的传统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

 

 

 

intensive cultivation,human-nature rel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bstract  intensive cultivation is not only the characteristic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griculture, but also the "gene" of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istory. the cause of formation of intensive cultivation and its meaning and value should be analyzed by studying human-nature relation. intensive cultivation is based on the unparalleled agricultural practice, in which people of ancient china dealed with the vested natural conditions. intensive cultivation represente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supported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facilitated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eudalist landownership, and therefore provided impetus and foundation for population growth in chinese history. the spirit of intensive cultivation represent, to some extent,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agriculture, and should be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精细农业论文范文2

关建词:精细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定位系统;技术实践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解决了世界22%人口的温饱问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面对的“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人增地减”的趋势不可逆转。保证21世纪我国16亿人口的食物安全,关键在于推动农业科技的进步。正如***同志所指出的“中国的农业问题,粮食问题要靠中国人自已解决。这就要求我们的农业科技必须要有一个大的发展,必然要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精细农业”技术体系是农学、农业工程、电子与信息科技,管理科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的组装集成。“精细农业”在国内科技界及媒体报导中目前尚有各种不同的译法和对其内涵的理解。如译为“精准农业”、“精确农业”、“精细农业”等。实际上,目前国外关于precisionagriculture的研究,主要是集中于利用3s空间信息技术和作物生产管理决策支持技术(dsc)为基础的面向大田作物生产的精细农作技术,即基于信息和先进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农田“精耕细作”技术。当今实践的“精细农作”技术思想,应该扩展到设施园艺、集约养殖、产品加工及农业系统的精细经营管理方面,而形成为完整的“精细农业”技术体系。wWw.133229.coM

1“精细农业”技术组成

1.1数据采集技术

“精细农业”技术是通过产量测量、作物监测以及土壤采样等方法来获取数据,以便了解整个田块的作物生长环境的空间变异特性。

1.2数据分析

一般采集的数据都是以文本表形式表示,需要利用一些数学方法进行处理,生成分布***。

1.3决策分析

“精细农业“技术是根据田间采集到的不均衡空间分布数据及有关作物其它信息,经过决策分析,来控制投入方式和施用量。决策分析是“精细农业”的核心,直接影响精细农业”技术的实践效果。

1.4控制实施

“精细农业”技术的目的是科学管理田间小区,降低投入,提高生产效率。作为支持“精细农业”技术的农业机械设备,除了带有定位系统和产量测量的联合收割机外,按处方***进行作业的农业机械还有:带有定位系统和处方***读入设备,控制播深和播量的谷物精密播种机;控制施肥量的施肥机;控制剂量的喷药机;控制喷水量的喷灌机;控制耕深的翻耕机等。

2“精细农业”具有以下优点

2.1提高效益

按照土壤特性、作物需求,实施灌溉、施肥、播种和病虫草害防治,即能降低用水、肥料、种子、农药的投入,也能增加作物产量。

2.2保护环境

根据农田作物定点需求,控制化学物品的施用量,即能降低土壤、地下水、作物品质的污染,也能保护生态环境。

2.3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

根据作物的实际需求,即能避免因过量施用化肥、农药、水带来的副作用,造成作物减产,品质下降,也能改善因缺少养分造成的减产和降低作物品质。

2.4提供更多有用信息

由于可以获取农田更多的信息,能够使作物生产管理人员制定出更准确、合理的管理决策。

3开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精细农业”技术实践

在我国,农田规模较小,机械化水平比较落后,实施广域的“精细农业”技术实践尚需较长的发展过程,但是,结合我国国情,在某些具体条件下,开展“精细农业”技术实践或“精细农业”单项技术实践是可行的。

3.1了解差异,指导农业生产

在我国广大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情况下,个体农民主要是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实施农业作业。尽管每户的责任田范围内作物生长条件的空间差异可能不大,但就整个地块来说,其空间的差异性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以乡、村范围内,建立以gis为开发平台的田间地理信息系统,其目的是让农民了解田间的差异分布,为农民提供合理的管理支持。该系统可以生成以地块为单位、以相对坐标定位的作物产量(以户为单位)、作物长势、土壤肥力、作物病虫草害的分布***。

3.2建立基于gis、dgps技术的作物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

在以县或大农场范围内,计算机及一些农业信息技术具有了一定基础。如果建立dgps,基本上能够覆盖整个作业范围。

3.3建立“精细农业”技术体系试验示范工程

在垦区农场或大面积作物生产平原地区建立“精细农业”技术体系试验示范工程,充分利用该地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先进的技术装备优势,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工程技术集成应用。

3.4在研究推进新的农业科技***中注意形成一批具有创新意义的新技术体系,以维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新的技术体系应在科学理论或方法上,在高新技术的应用上有重要的突破,能够引起技术上产生质的飞跃和为实现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率先跃居世界先进水平作出贡献。在试验研究中要加强多部门、多学科间的相互合作,协同攻关.发展学术交流,加强国际合作,重视应用基础研究。在高等农业工程院校的学科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中,要创造条件开设有关gps、gis、rs应用课程,加强电子信息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技术开发研究。

“精细农业”应用实践可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围绕提高生产、节本增效、保护环境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技术组装方式,逐步提高作物生产管理的科学化与精细化水平。我国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历史过程中,全面实践这一新技术体系的路程还很遥远。但启动这一新技术的示范与实践研究,将有利与推动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知识化与信息化进程,改变传统技术思想,追踪科技进步,有利于推动基于信息和知识的农用先进支持技术产品制造业、服务业的发展。在“精细农业”技术体系的实践中,也将可开发出一系列适用新技术产品。

参考文献:

精细农业论文范文3

中国古代是否有农学,这似乎是不成问题的;难道研究中国农学史或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不就是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农学存在为前提的吗?实际情况并不那么简单。因为自西方近代科学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古代是否有科学的问题已经争论了将近一个世纪;这一争论最近又在学术界重新展开。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科学的学者,当然也不会承认中国古代有农学。即使在认为中国古代有科学的学者中,中国古代的"农"是否有"学",也是存在不同看法的。如果中国古代不存在农业科学,那么人们所习称的"中国古代农学"或"中国传统农学",就只是农业技术的代名词而已。在当前的研究论著中,农业科学与农业技术浑然不分的情况比比皆是。

农学是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中真正形成体系的少数几个学科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出现总结农业生产管理和技术经验的专门著作--农书和以农业生产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农家。农学和农家的出现,标志着在长期农业生产中所积累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已经脱离了散在的状态而系統化了。从战国到近代西方农业科学传人中国以前,中国尚存和已佚的农书估计达千种之多,内容涵盖了广义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其卷帙之浩繁、内容之丰富、体裁之多样、流传之广远,在同时代的世界中是独一无二的。按照科学史这门学科的奠基者萨顿的定义,科学是"系統化了的实证知识";中国农书所反映的中国古代关于农业生产的知识体系是如此的博大和丰富,难道还称不上科学吗?

反对者可能会说:中国农书诚然繁多,但所记载的只是实用的技术知识,因此还是不能称之为科学。中国农书的内容可以用"技术"两个字一言以蔽之吗?不能。

兹以现存最早的一组农学论文--战国时代成书的《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为例予以说明。这四篇中,《上农》是讲农业***策的,《任地》诸篇是讲科学技术的。《任地》以"后稷曰"开始,提出了当时农业生产中的十大问题(中心是如何把涝洼地改造为可耕良田,还有杂草防除,庄稼地通风透光,对农作物产量质量的要求等),以后各篇围绕着这些问题展开论述,其中的确广泛记述农业生产中的各项具体操作技术,如畎亩制农田的规格等,但也有不少论述属于统率技术的原则、原理。如《任地》说∶"凡耕之大方,力者欲柔,柔者欲力;息者欲劳,劳者欲息;棘者欲肥,肥者欲棘;急者欲缓,缓者欲急;湿者欲燥,燥者欲湿。"讲的是如何正确处理土壤中五对相互矛盾的性状的原则,其中蕴涵着土壤肥力诸性状可以相互转化的理论前提,已经超越具体的操作技术的范围了。同篇还提出"地可使肥,又可使棘",土壤肥力可变论表述得更为明确,其属于学理的范畴更加明显了。后来《氾胜之书》的"和土"理论和陈旉《农书》"地力常新壮"的命题,就是在这基础上提出来的。《审时》论述掌握农时的重要性时,对比了"得时之稼"和"失时之稼"的不同生产效果:等量的植株,产量不一样;等量的谷物,出米率不一样;等量的米粒,食用后对人体健康的作用不一样。这完全是对农业生产原理的一种论证,并不涉及具体的操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上农》等篇的这些理论、原理、原则不是散在的,而是以"天地人"的"三才"理论为核心串联起来:《上农》主要是讲如何调动、组织和管理农业劳动力,《任地》《辩土》主要讲土地利用,《审时》则主要讲天时掌握,而在土地利用和农时掌握中也体现了人的主导作用;四篇构成一个结构严密、相当完整的的知识体系。这是战国时代和战国以前农业生产经验长期积累的结晶,其理论之正确和论述之精彩,至今仍然令人赞叹。

我们赞成把科学和技术适当区分开来。传统的农业科学和农业技术是紧密相连的,但两者毕竟不能划等号。技术是具体的操作方法与技能,科学则是指导这种操作的原理和知识体系,并且是经过了总结并多见于文字记载的。有农业就有相应的农业技术,它已经有了近万年的历史,而农业科学知识体系即传统农学的形成距今还不到三千年。严复说过:"盖学与术异。学者,考自然之理,立必然之例。术者,据已知之理,求可成之功。学主知,术主行。"(《原富》序)这话讲得不错。用这种标准来衡量,决不能说《吕氏春秋·上农》等篇有"术"无"学",也决不能说中国古代农书有"术"无"学"。中国古代农书把"自在"形态的农业技术加以总结,对其机理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把它提高到"自为"的形态,形成相当完整、而且不断丰富的知识体系,从而成为中国古代农学的主要载体。因而,说中国古代只有农业技术而无农业科学是不正确的。我国古代虽然没有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近代形态的农业科学,但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传统农业科学。

二、中国传统农学发生发展的阶段性与中国农学史的分编

中国传统农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由于内在矛盾和外部关系的制约,传统农学在不同的时代需要解决不同的问题,它所包含的各个方面的发展或迟或速、或显或晦,从而显现出不同的面貌。我们可以根据这种情况划分农学史的不同发展阶段。农学史发展阶段的划分主要应该考虑哪些因素呢?

农学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受到社会生产、经济***治的制度及其发展状况、文化思想、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在本书的导论中已有阐述。在制约农学发展的诸因素中,农业生产的因素最为重要,是农学发展的基础。农学总是在解决农业生产新问题,总结农业生产新经验中向前发展的。各时期农业生产的基本问题和基本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时期农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面貌。因此,中国传统农学发展的阶段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阶段有颇高的一致性。但传统农学是以农书为主要载体的,农业生产中的经验需要经过农书的总结,才能以农学的形态出现。而作为农学载体的农书的创作,又有其不同于一般生产发展的特殊规律。在古代条件下,表现为农书创作的农学总结一般是相对滞后的;也就是说,生产发展在前,农学总结在后。而且这种总结有赖于一定社会需要的催生或一定社会氛围的助产。所以农学总结,尤其是重要农书的创作与社会生产的发展往往并不同步。例如,《齐民要术》和《农桑辑要》、王桢《农书》不是出现在两汉、唐宋农业生产大发展的时代,而是出现在北朝和元初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而亟待恢复的时代。《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以沟洫农业有关的生产技术的总结为中心,但它的产生不是在沟洫农业最为盛行的西周春秋时代,而是在沟洫农业走向衰落的战国时代;因为这种总结只有在战国时代学术下移、百家争鸣的条件下才有可能问世。重要农书的产生,是一个长时期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不但丰富了传统农学的内容,而且往往代表了农学发展的一个时代,从而成为农学发展阶段划分的重要因素和标帜。

为了凸显中国传统农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及其呈现的阶段性,本书打破主要反映各种***治力量兴衰嬗代的王朝体系,按长时段把全书分为四编;这种分编与传统农学阶段性的划分是一致的。

第一编是"先秦时期农学"。先秦是中国农学萌芽和形成的时期。它包括两个阶段:从农业起源到春秋以前是农业科学知识积累和传统农学的酝酿阶段;春秋战国是中国传统农学的形成阶段。中国农业起源于距今一万年前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广大地区逐渐形成以粮食种植为中心多种经营的农业生产结构,并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的农业经济文化类型,农业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为世所罕见,为农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中国农业发展到西周春秋时期,已经在沟洫农业的形态下出现了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萌芽,但日益丰富的农业技术还没有获得全面的总结。从春秋中晚期到战国时代,以铁农具的普及和大规模农田灌溉水利工程的兴建为标志,农业生产力有了飞跃的发展,不但导致了地主制封建制度和中央集权统一帝国的建立,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在当时社会的激烈变动中,"学在官府"的格局被打破,思想文化领域形成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长期积累的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知识遂由此获得总结,终于导致了中国传统农学的诞生。本时期传统农学形成的主要标志和特点:一是农家、农书和有关农学文献的出现。以《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为代表的这一时期的农学文献,数量虽然不多,但水平相当高,综合性强,理论色彩浓。二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雏形及其初步总结。三是作为传统农学基础的传统农时学、土壤学等的建立。在传统农学的形成发展中,对"天时"的认识和掌握是一马当先的,先秦时代,传统农学的指时手段和指时体系已基本完备,并出现了后世所无的高水平土壤学专著。四是以"三才"理论为核心的农学思想的形成。由此可见,这一时期农学的成就是辉煌的,传统农学体系的框架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为传统农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编是"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农学"。秦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传统农学臻于成熟的时期。本时期农业经济的重心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其南境的农业相对落后,长城以北则形成骑马民族统治的牧区。秦汉时期我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封建地主阶级***权重视农业的发展。牛耕耦犁在黄河流域的普及,农田水利建设高潮的形成,农业生产全方位的发展,各地区各民族农业文化的交流,给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以极大的推动,北方旱农精耕细作技术体系逐步形成。魏晋南北朝国家陷于***,原北方游牧族纷纷进入中原,中原人口则大量南迁,加速了不同类型农业文化的交汇与民族融合的过程,使农学发展的基础更加宽阔。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虽一度受到严重的破坏,但农业生产力并没有倒退,黄河流域下游地区有进一步的开发,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继续完善,并成为当时克服经济困难的重要手段。这一时期的后期,已经出现恢复被长期战乱破坏的农业生产,重新实现国家的统一的社会要求,在主客观各种条件的配合下,孕育出系统总结北方旱农精耕细作经验,代表当时中国和世界农学最高水平的传统农学经典--《齐民要术》。北方旱农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以《氾胜之书》、《齐民要术》为代表的传统农学经典的出现,成为本时期传统农学臻于成熟的两大标志。本时期农学比前代有明显进步并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先秦农学建立在耒耜耕作的基础上,本时期农学建立在牛耕技术的基础上;先秦农学主要解决防洪排涝的问题,本时期农学主要解决防旱保墒的问题;先秦农学只有作物栽培总论,本时期农学与农业生产全方位的发展相适应,不但有总论,而且有各种分论,传统农学的范围及其所包含的精耕细作的基本原则已扩展和贯彻到经济作物、园艺作物、林业、蚕桑、畜牧、渔业等领域中去了;先秦农学基础学科的突出成就是指时系统、土壤分类和土壤学理论,本时期农学基础学科的突出成就是土壤耕作学,同时,农业生物学知识及其运用也比前代有长足进步,提高农业生物自身的生产能力与改善农业环境条件被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先秦农学在其发展中形成了"三才"理论,本时期农学则把这种理论具体贯彻到农业生产的所有环节中,反映了农学指导思想的深化和具体化。但本时期农学偏于实用,基础学科的发展,基础理论的探索逊于前代。又缺少对南方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这当然是与南方农业生产的相对滞后有关。

第三编是"隋唐宋元时期农学"。隋唐宋元是中国传统农学向广度和深度扩展的时期。这时,中国封建地主制经济的发展由前期进入后期,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契约租佃制逐渐普遍,商品经济重新活跃,城镇兴起,这些变化是以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前提,又反过来给农业生产提出了新问题和提供了新动力。在农业生产扩展基础上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本时期农业史上最突出的事件。汉末以来已获长足的进步长江流域及其南境的经济,本时期又有持续的发展,而黄河流域的经济在安史之乱和女真人、蒙古人入主过程中屡遭战乱破坏,发展滞缓,终于导致了农业优势的南北易位。这种格局,形成于安史乱后,巩固于宋元之时。与此同时,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北方牧区的农业经济因素有所增长。以南方农业发展为中心,本时期土地利用的广度深度均有很大提高,农业生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农业生产门类显著增多。我国传统农学也由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南方泽农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和南北农业技术的的交流融汇,是这个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和特点。南方泽农精耕细作技术体系是在南北农业文化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的,吸收了北方旱农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精粹而有所发展,在提高土地利用率方面尤有特色,成就更高;不但创造了多种充分利用水土资源的形式,而且初步建立了多熟种植制度,育秧移栽、细致的整地、耘耨和排灌、重视施肥、培育良种等各项精巧的农业技术都是围绕着用地养地这个中心发展起来的。生物技术有明显进步。农学理论也有不少创新;提出了"盗天地之时利"、掌握农时要灵活处理"时"与"气"的矛盾,通过合理安排,使各种作物"相继以生成,相资以利用","地力常新壮"、"用粪如用药",不唯"风土论"等重要思想。农学发展新阶段的另一标志和特点是农书创作的新格局,这一时期的重要农书有第一次总结南方精耕农业技术体系的陈旉《农书》,有反映北方旱农技术新经验和囊括南北方农业科学技术精华的《农桑辑要》、王桢《农书》等,又产生了一批反映农具、育种、经济作物、园艺作物、经济林木、花卉、蚕桑、畜牧兽医等方面农学成就的专谱、专科农书。

第四编是"明清时期农学"。明清是中国传统农学继续发展但其局限性已经逐渐暴露的时期;也是中西农学开始了相互交汇的时期。本时期的农业既有较大的发展,又受到严重的制约。国家长期和平统一的局面,几种重要新作物的引进和推广,促进土地大量垦辟,农区不断扩大,南北差距缩小,粮食增产和在这基础上商品性农业的兴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中叶以后封建社会中已经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但地主制经济仍然有自我调节的能力,继续容纳生产力一定程度的发展,同时又束缚着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和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宋代开始的人口长期增长的趋势到清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人口激增导致全国性的耕地紧缺,成为本时期农业面临突出的新问题。为了解决民食问题,除千方百计开辟新耕地和引进推广高产作物以外,还努力提高复种指数。在农业生产继续发展的同时,农具没有改进,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增多,劳动生产率渐呈下降趋势。在这样的条件下,本时期农学的特点是农艺的精细化和向"多劳集约"的方向发展,"粪大力勤"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要求。本时期农学的最大成就仍然在土地利用方面,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都逼近传统农业的极限;意义最为深远的则是"立体农业"或"生态农业"雏形的出现。与此相联系,本时期农学思想中最有价值的,是反映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关系的"余气相培"论的提出。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取尽可能多的产品,如何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作用受到进一步的重视,"力"与"知"的关系,"时宜"、"地宜"、"物宜"的"三宜"原则,都有新的总结和阐述。由于各种条件的汇合,本时期的农书创作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农***全书》系统而有鉴别地收集了前代的农学成果和当代农学的新成果,首次把屯垦、水利、荒***等内容纳入综合性农书中,首次在农学研究中应用了"象数之学",还收录了西方近代水利著作--《泰西水法》,是传统农学中体大思精、内容宏富、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集大成的著作。地方性农书大量涌现,反映了精耕细作的农艺和农学知识向更广阔的地区推广,并在一些地方获得适应该地区不同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的具体表现形式。其中有的(如《补农书》)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专业性农书数量更多、门类更广,其中包括有关新兴作物(烟草、番薯、棉花等)种植、提倡发展双季稻、发展海洋渔业、放养柞蚕、治蝗、荒***、区田法试验等前代所无的新内容。本时期的农学在继续扩展和细化的同时,也提出了进一步予以综合的要求,并出现象《农说》、《知本提纲·农则篇》等从理论上总结传统农学的著作,从而使传统农学更加条理化和系统化;但由于当时进行这种总结所能使用的理论武器仍然是传统的笼统而模糊的阴阳五行思想,缺乏实验的科学手段和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精确的理论,传统农学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局限,并在世界范围内逐渐相对落伍。与此同时,中西农学交汇的漫长过程也在这个时期开始了。

三、中国传统农学体系内在关系和中国农学史的结构

既然科学与技术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中国农学史的撰写就应该区别于农业技术史和一般的农业科技史(这种科技史的重心仍然是技术史),它虽然不应该也不可能脱离农业技术孤立地描述农业科学的发展,但必须突出"科学"的内容,形成不同于农业技术史的农学史体系与结构。

八十年代梁家勉先生主编的《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是以农业生产的要素和部门为纲分章编写的。这种写法适合农业技术史的特点,有其合理和方便之处。但如果我们蹈袭这种编写方法,就不但不可避免与该书雷同重复,而且难以反映作为农学史区别于农业科学技术史的特点。

五十年代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编写的《中国农学史》,是以骨干农书为纲分章编写的。上面说过,农书是我国传统农学的主要载体,它不但是我们发掘和研究中国传统农学的主要依据,而且其本身的发展就是中国农学史的重要内容。按照骨干农书编写农学史有其合理和方便之处。但农书的发展只是农学发展的一个侧面,较多反映了传统农学内容逐渐丰富、规模逐渐扩大等外在的表现和特征,却难以反映中国农学史发展的全貌及其体系的内在特征。

那么,新编的《中国农学史》的体系结构究竟应该如何安排?

要想合理安排中国农学史的体系结构,首先要研究中国传统农学体系自身的特点。

从中国传统农学的内容看,它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l、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体系中的原理、原则;2、作为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如土壤学、农时学、农业生物学等)的理论和知识;3、以"三才"理论为核心的农学思想或农学理论。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精耕细作是近人对中国传统农艺精华的一种概括,它是中国古代人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自然条件中的不利因素,发挥其有利因素而创造的一种巧妙的农艺。精耕细作首先在以粮食为中心的大田种植业中发生,并逐步推广到农业的其它领域中。它在不同的农业领域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基本上都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适应和改善农业生物生长的环境条件,二是提高农业生物自身的生产能力;前者又包括了对"天时"的认识和掌握,对土地的利用和改造。可见,精耕细作技术体系是建立在对"天""地""稼"(或"物")诸因素认识的基础上的;而这些认识最后归结为"三才"理论。"三才"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种宇宙模式,它把天、地,人看成是宇宙组成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功能和本质,人们习惯用天时、地利(或地宜)、人力(或人和)这种通俗的语言来表述它,并作为一种分析框架应用到各个领域。它是中国长期农业实践经验的结晶,首先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理论概括,又反过来成为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指导思想。农业生产离不开"天"(气候、季节等)、"地"(土壤、地形等)、"稼"(农业生物)、"人"(从事农业生产的主体,包括人的劳动和经营等)等因素,中国传统农学正是通过长期的农业实践,在逐步加深对上述诸因素认识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对"天"的认识逐渐积累和发展了农时学和农业气象学的知识和理论,对"地"的认识逐渐积累和发展了农业土壤学的知识和理论,对"稼"的认识逐渐积累和发展了农业生物学的知识和理论。这些构成了中国传统农学的基础学科,各种农业技术的原理、原则大都可以归属到这些学科之中;而"三才"理论则是对"天"、"地"、"人"、"稼"等因素及其关系的总体认识。中国传统农学体系可以用"精耕细作、天人相参"八个字来概括,而"三才"理论是它的灵魂和总纲。抓住"三才"理论这个"纲",中国传统农学体系的特点和内在关系就比较清楚了。

根据以上认识,这次编写的《中国农学史》按长时段分编以后,每编基本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该时期农学发展的历史背景。这是因为农学的发展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经济、***治、文化等条件,对此必须有一个交代,才能正确説明当时农学发展及其特点的依据。第二部分是该时期的农书。农书是中国传统农学的主要载体,它的发展本身就是中国传统农学的重要内容,需要单独地予以介绍。说明各个时代农书的概貌,重要农书的作者、基本内容、特点、历史地位以及流传和研究情况。第三部分是该时期以基本学科为中心的农学的发展。这是全书重心所在,它以"三才"理论为纲,基本上按"天"(对农时的认识和农业气象知等)、"地"(土壤学和土地利用等等)、"稼"(农业生物学理论知识及相关技术等)、农学思想等次序安排章节,庶几能够更好地反映中国传统农学体系自身的特点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四、中国传统农学对天、地、稼、人诸因素的认识

中国传统农学中关于"天、地、人"关系的经典性论述见之于《吕氏春秋·审时》: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在这里,"稼"是指农作物,扩大一些,也不妨理解为农业生物;"天"指气候、季节等因素,"地"指土壤、地形等因素,它们共同构成农业生产中的环境条件;而"人"则是农业生产中的主体。上述引文把农业生产中视为农作物(或农业生物)与自然环境和人类劳动等因素组成的相互联系的整体,反映了作为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统一的农业生产的本质。它所包含的整体观、联系观、动态观,贯穿于我国传统农学和农艺的各个方面。

我国古代,在农业生产的"天"、"地"、"稼"诸因素中,首先受到重视的是"天时"的因素,人们对天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有深刻的论述,农时意识之强烈世所罕见;并摸索出一整套掌握农时的方法。它包括了农业气象学的内容,又不同于一般所说的农业气象学,我们称之为"农时学"。对农时的掌握,人们不是采取单一的手段,而是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形成一个指时的体系。保留了夏代历法内容的《夏小正》,已列出每月的物候、星象、气象和农事,这就把天上的日月星辰,地上的草木鸟兽和人间的生产活动,以季节变化为轴,联结起来,具备后世"三才"理论整体观的雏形。发展到战国秦汉,传统指时系统已趋完备。它以二十四节气和物候的结合和相互补充为重要特色。二十四节气的制定以标准时体系为核心,并考虑了多方面的因素。而物候指时本身即以对天上、地下、人间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认识为前提。即王充所说的"天气变于上,人物应于下"。战国秦汉以后发展变化虽然不大,但这个指时系统一直在指导着农业生产。

对"地"的因素的认识利用也发生得很早,且贯彻始终,历久不衰。在作物生长的外界条件中,气候是人们难以控制和改变的,但土壤在很大程度上则是可以改变的,地形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改变的。因此,我国古代人民总是把改善农业环境的努力侧重在土地上。提高土地利用率成为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重要基础;"尽地利"或"尽地力"成为传统农学的基本要求。作为这种实践的结晶并为之提供理论根据的,正是中国传统土壤学中最有特色的"土宜论"和"土脉论"。"土宜论"有丰富的内涵,它是建立在对不同土壤、不同地类及其与动植物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对土壤作出细致的分类;这些分类并非孤立进行的,而是十分注意不同土壤、不同地类与不同的动植物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国传统土壤学本质上是一种土壤生态学。"土脉论"把土壤看成是有气脉的活的机体。这种思想西周末年即已出现,为后世农学家所继承,并把它和"土宜论"结合起来。所谓"土脉",实际上是中国传统农学对土壤肥力的一种表述。既然土壤有气脉,气脉有盛有衰、可益可损,那么,土壤肥力的状况就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在人力的影响下发生变化的,后世"地力常新壮"的光辉理论,就是在这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古代人民不但把许多原来条件恶劣、难以利用的土地改造为良田,而且自战国以来已从休闲制过渡到连种制,并在连种制基础上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轮作倒茬、间套复种方式,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都是很高的。但从总体看,土地种了几千年而地力不衰,被世人视为奇迹。这一切之所以能够实现,主要就是依靠建立在土宜论和土脉论基础上的合理的耕作、施肥、灌溉和栽培等综合措施,而不是依靠什么黄土的"自行肥效"。

中国古代农学提高农业生物自身的生产能力的途径,一是通过驯化、引进、育种相结合来取得来高产优质的作物和禽畜品种,二是根据农业生物的特性采取相应的措施。在良种选育方面,人们采取了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种内杂交和种间杂交等多种手段,成绩斐然。其中田间穗选与单种、单收、单藏、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相配合的系统选育法,把育种、繁种、和保纯复壮结合起来,最能体现传统农学综合性与整体性的精神。注意外部形态与内部性状的相关性,畜禽繁育与外界环境的协调,是中国古代选育种技术的重要特点。如人们很早就认识到矮秆作物早熟丰产,高秆作物晚熟低产。又产生了根据家畜外形特征来鉴别其优劣的的相畜学。在这过程中,人们加深了对生物遗传性和变异性的认识,如北魏的贾思勰已观察到,不但生物的"性"能遗传,在环境改变时会发生变异;而且这些变异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固定化而形成新的特性。元明时代的农书对"唯风土论"进行批判,其意义就是指出了农业生物的特性、农业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都是可变的。中国古代农学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因物制宜",这是建立在对各种农业生物的形态、习性及其对外部环境的要求深入细致观察的基础上的。尤其值得提出的是,传统农学对农业生物内部(如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不同生长部位和生长时期)、生物群体中同一生物不同个体和不同种类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有着深入的认识,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趋利避害,使之向人类所需要的方向发展。人们很注意建构合理的农业生物群体。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就通过垄作、条播、中耕等方法,使农田作物行列整齐、通风透光,变无序为有序。以后又有轮作倒茬、间套复种、生态农业雏形等等的创造,都是对农业生物群体中互养互抑关系的认识与利用。中国古代选种和对生物特性的认识虽然发生很早,但比较系统的记载开始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而且偏重于应用,始终没有形成***的农业生物学。

在"三才"理论体系中,"人"与"天""地"并列,既非大自然("天""地")的奴隶,又非大自然的主宰,他是以自然过程的参与者调控者的身份出现的。这就是所谓"赞天地之化育"。因此,人和自然不是对抗的关系,而是协调的关系。从而很早就产生了充满睿智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思想。农业生物的生长离不开自然环境,更离不开作为农业生产主导者的人,但人在农业生产中作用的发挥必须建立在尊重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农业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生长,有其客观规律性,人类可以干预这一过程,使它符合自己的目标,但不能驾凌于自然之上,违反客观规律;人们认识了客观规律,才有主动权,不但可以趋利避害,而且可以"人定胜天"。因此,中国传统农业总是强调因时、因地、因物制宜,即所谓"三宜",把这看作是一切农业举措必须遵守的原则。如前所述,中国传统农学认为农业的环境条件不是固定不变的,农业生物的特性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这就展示了人们在农业生产领域内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广阔空间。土壤环境的改造,优良品种的选育,都与这种思想的指导有关。即使人们无法左右的"天时",人们也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人们很早就直觉地认识到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之一,从而有"人力"概念的出现。但农业生产不能光靠拼体力,更需要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于是又提出了"知"。明代马一龙论述了农业生产中"力"与"知"的关系:"故知时为上,知土次之。知其所宜,用其不可弃,知其所宜,用其不可为,力足以胜天矣。知不逾力者,劳而无功。"反映了对"人"的因素认识的深化。另一方面,农业生产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一种社会活动,因此需要群体的协调,这就是所谓"人和"。"人和"概念的形成,是传统农学整体观在人的因素中的体现。在传统农学中,"人"的因素的作用不但表现在各种技术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中,而且表现在"人"对农业生产的管理上,包括国家对农业的宏观管理和地主、农民对其家庭经济的经营管理。这也是中国传统农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以上简要的叙述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农学是有其鲜明特色的,是有其独特的自然哲学基础的。英国著名中国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指出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观是一种有机统一的自然观。这大概没有比在中国古代农学中表现得更为典型的了。

五、"三才"与"气"论

以"三才"理论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农学所讲"天"、"地"、"人"、"稼"等因素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统一的;其统一的基础是"气"。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一种流动着的、可以有各种不同表现形态的精微物质。"三才"理论的形成本身就有赖于"气"的概念的介入。甲骨文中的"天"字是大脑袋的人形,意指人头顶上的苍天,在当时宗教神学观念的支配下,天被认为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帝"的处所,所以"天"又成为"帝"的代称。甲骨文中的"时",从"日"从"止"(足形之下加一横),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太阳的运行的意思,是一种唯物的观念。但商代和西周初年,人们并没有把"天"和"时"联系起来。到了春秋时代,甚至可以追溯到西周末年,人们开始把"气"视为"天"的本质,把"时"视为"气"运行的秩序,从而逐渐形成"天时"的观念;同时,人们又提出"地气"的概念,把土地看成是有气脉的活的机体,形成了所谓"气脉论"。这样就把"天"和"地"物质化,为"三才"理论提供了重要基础;加上当时在铁农具推广以后的农业实践中,人们对自身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于是形成了"人"与天地并列的"三才"理论。

古人认为天和地统一在"气"之上,地气的运动受天气的影响;大地上动植物的生长和人类的活动都要受到它们的制约,农业活动必须依循天气和地气的这种变化来行事。这种观念在《礼记·月令》和《氾胜之书》等著作中已表现得十分清楚,而且一直延续至后世。元代王桢说:"风行地上,各有方位,土性所宜,各随气化,所以远近彼此之间,风土各有别也。"就是对"天"和"地"在"气"基础上的统一的理解。万物生长也是由于禀受了天地之"气",陈旉说:"万物因时受气,因气发生。"就是对天地和万物在"气"的基础上的统一的理解。物候之所以能够指时,就是由于天地万物在"气"的基础上存在着"动"和"应"的关系。不但如此,在古人看来,人和天地万物都是由于"气"的流动和转化所形成的不同形态。例如清人杨屾认为人和天地万物都由"五行之气"组成,人以动植物为食,就是吸收利用其中的五行之气,而人类的排泄物和废弃物仍然包含了没有利用完的五行之气,它们返回土壤,又可以供农作物生长发育之用。这种"余气相培"论,正是对人和天地万物在"气"的基础上的统一的理解。它是对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一种朴素的表达方式,反映了人们对农业生物、自然坏境和人类之间关系认识的深化。由此看来,在我国传统农学中,"三才"和"气"论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或者说,"三才"理论是建立在"气"一元沦的基础之上的,以"三才"理论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农学虽然立足于"气"论,但在很长时间内并没有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这方面,它与我国的传统医学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我国传统医学早在战国秦汉时期已经在阴阳五行说(实际上也可以视为一种"气"论,或"气"论的一种形态)的基础上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但中国传统农学在很长时期内只是停留在一般地以阴阳之气解释时令变化的范围内,没有运用"气"论对农业生产的过程作出系统的说明。直到明清时才出现就方面的尝试;而其达到的理论深度和实用效果都远逊了传统医学。"气"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魔物"。它与中国传统农学的关系非常密切,而过去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是很不够的。

六、中国传统农学的优缺点及其近代落伍的原因

如前所述,以"三才"理论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农学,比较注意农业生产的总体,比较注意适应和利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农业生物、自然环境等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比较符合作为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统一的农业的本性。也因而能比较充分地发挥人在农业生产中的能动作用,使人和自然的关系比较协调。它的指导下,形成了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在农艺水平、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等方面长期领先于世界。中国传统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并不是没有遇到困难和曲折,但这些困难和曲折从来不是由于技术指导的失误所引起的。相反,由于灾害、战乱等原因而造成的农业生产的巨大破坏,往往依靠坚持和发扬精耕细作的传统而得以克服。中国传统农业犹如一棵根深蒂固的大树,砍断一个大枝,很快又长出新的大枝来代替,不但依然绿荫满地,而且比以前更加繁茂了。中华古代文明的繁荣和几千年持续不断的发展,得力于发达的传统农业作为其物质基础;而传统农业之所以富于生命力,重要原因之一是有一个由先进的自然哲学指导的优秀的农业科学技术体系。这个体系,是我们的祖先留给世界文化的珍贵遗产。但中国传统农学的不足也是明显的。

它重综合而轻分析,重定性而轻定量,重外部表现而轻内部结构,重彼此关系而轻自身要素。在农业气象学方面,虽然很早就形成了综合的指时系统,善于观察自然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以把握气候的实际变化,但始终未能对各种气象因素及其变化作定量分析。在农业土壤学方面,虽然很早对各种土壤作出细致的分类,敏锐地揭示了不同土壤与不同植物、动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创造了改造和培肥土壤的光辉理论和有效方法,但始终没有对土壤本身的成分和结构作深入的理化分析。在农业生物学方面,虽然很早就对各种农业生物的形态、性状作出细致的观察和分类,尤善掌握农业生物与环境条件之间、各种农业生物之间、同一物种外部形态与内部性状之间的关系,并巧妙利用以提高农业生物自身生产能力,但始终未能深入农业生物内部探索其组织结构和生命过程的奥秘。

它重功能而轻机理;重实用而轻基础。早在先秦时代,中国已经有关于土壤学、地植物学等的专门著作(如《尚书·禹贡》、《管子·地员》等),但秦汉以后向实用技术发展,有关基础学科的专门著作反而没有了。象《齐民要术》这样光辉的农学著作,的确包含了丰富的农业土壤学和农业生物学知识,但都是附着在各种实用技术应用的说解中,这些知识是分散的,尚缺乏系统化,更没有在理论上加以概括、总结和提高。毋庸讳言,秦汉以后的中国传统农学,确实是过分地粘着于实用技术,***于实用技术之外的以单纯的"求知"为目的的科学探索,是相当的缺乏。甚至那种哲理性的农学理论,在很长时期内。只是以只言片语的方式表现出来;虽然它的精神被贯彻到各方面实际技术之中,但它本身并没有经过系统化的总结。总的说来,基础学科和以求知为目的的探索落后于生产技术的发展,理论落后于实践的发展。基础学科和基础理论发展的这种滞后,后来成为我国农业科学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传统农学的向现代农学转变的严重障碍。

中国传统农学以特有的自然哲学为其指导思想,其优点已如上述;但它没有形成自己的一套严密的精确的概念体系,只能借用哲理性的概念(如"气"、"阴阳"等)阐述农业生产过程的机理。这些概念能较好地反映世间各种事物的统一性及其相互联系和转化,但又是模糊的、多义的,可以在自然与社会、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之间渗透的。它可以涵容丰富的内容,对各种事物作出左右逢源的解释,这些解释所反映的主要是事物共性的一面,却难以深入反映事物的特性;而且由于给人一种无所不适的满足,也在相当程度上妨碍了进一步的深入探讨。用"气脉"表示土壤肥力性状的可变动性,在先秦时代是一种天才的发现,两千年后仍然是这种解释,就远远不够了。与此相联系,传统农学往往停止在对事物性状的一段的论述,缺乏计量分析和可以计量研究手段,因而也难以有精确的把握。中国古代人民善于观察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明清时代有些农学家已经注意到农学研究中的数量关系,但始终没有提高到可控实验的水平,因而传统农学也就不可能获得精确的表现形式。

我国传统农学的发展也经历过"合一分一合"的过程。如先秦的《吕氏春秋·辩土》诸篇是综合性的作物栽培概论,秦汉以后出现了专业性农书,综合性农书也包含了作物栽培和动物饲养的分论,这也是从合到分的过程。但这种"分",是按生产对象和生产项目的细分,而不是对各种生产因素的深入分析;这种"分",仍然没有摆脱对实用技术的粘着,在研究手段和理论形态上并没有创新。到了明清时代,传统农学的发展要求在理论上加以总结和提高,这时出现了象明代马一龙《农说》和清代杨灿《知本提纲·农则》这样的农学理论著作。这两部著作虽然对传统的"三才"理论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并使传统农业技术的原则原理更加条理化和系统化。但从马一龙到杨屾,他们所能运用的理论武器仍然是传统的阴阳五行说。如马一龙试***用阴阳消长解释气候季节的变化,解释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成熟、死亡,以至解释各种农业技术。这种理论强调了农作物生长和环境条件密不可分的关系,强调了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存在相互依存的矛盾的两个方面,一定程度反映作物的生长规律,但它毕竟是一种抽象、笼统的原则,完全没有深入到生物体内部,完全没有涉及农作物从开花到结实这一关键时期的细节,因而不可能对农作物的生命过程作出科学的解释。面对着复杂的农业生态系统和丰富多彩的农业技术,这种抽象的、只反映宇宙事物间某些共性的阴阳学说显得无能为力。当马一龙用它解释具体生产技术时,有时难免以偏概全,削足适履,甚至用主观臆想代替客观事实。不能说马一龙和杨屾用阴阳五行学说阐述农业生产原理取得了完全的成功。

欧洲中世纪的农业技术是远远落后于我国的;但他们有希腊、罗马时期遗留下来的为求知而***探索的传统,有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体系,他们的思维方式虽拙于综合而长于分析。文艺复兴以来,理性精神昂扬,逐渐形成了建立在可控实验基础上的近代科学。相当于明末清初的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在农业技术上虽然仍然落后于我国,但在农业实用技术之外已出现了重大的突破。当时已发明了光学显微镜,并用它发现了细胞,观察研究了植物的授精过程,揭示了生物生命过程的奥秘,从而酝酿着生物学和农学的飞跃发展。而同时期的中国农学却没有出现新的理论和研究手段。与西欧同时期相比,中国传统农学的基础学科,尤其是生物学显然是落伍了。我国传统农学落后于西方,也正是从这里开始的。

七、农业现代化与中国农学史研究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关于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讨论中,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农业和传统农业科学技术,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当时从美国引进了成套大型农业机械化设备,在东北的三江平原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现代化的试验,在一些同志中产生了盲目乐观的情绪,以为中国的农业问题依靠引进西方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就可以解决,传统的精耕细作的农业科学技术已经过时了。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在农业现代化中还有没有它的地位,一时成了问题。在这次讨论中,绝大多数农史研究者都对此作了肯定的回答。八十年代中期,***中央明确指出,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学习和引进国外的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必须与我国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相结合。在中央这一方针制定的过程中,农史工作者的研究和论辩是起了作用的。

事情其实是很明白的。农业科学技术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民根据不同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在世代传承中创造出来的,包含了该民族对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深刻理解,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民族性,是不可能轻易地被抛弃或割断的。我们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学习和引进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但这种引进必须考虑本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必须与民族传统相结合。我国传统农学精耕细作的传统,不但创造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在今天的农业生产的发展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在我国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依靠精耕细作,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仍然是发展农业生产唯一正确的选择。扩大一点说,世界人口总是不断增加,而耕地却不可能无限的开垦,所以从总体看,世界农业必然是要走集约经营、精耕细作、提高单产的道路的。上文说过,中国历史上长期农业实践中所形成的"三才"理论及其所体现的有机统一的自然观,是比较符合作为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统一的农业的本质的,因而也在相当程度上是符合农业发展的方向。西方现代农业虽然应用近代自然科学的成果取得重大的成就,但西方近代自然科学是把自然界分解成各个部分进行研究的结果,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注意不够。因此,西方现代农业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农业的本性。二十世纪后半期以来,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病虫害抗性增加、能源过分消耗、"投入-产出比"下降等弊端已日益暴露,引起西方学者的反思,并重视从中国传统农业和传统农学获取启示,以寻找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传统农学所包含的合理因素、价值和生命力再次显露出来。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把中国传统农学中的优良传统与西方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建设更新、更高的现代农学。

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那次大讨论以来,形势的发展给农业工作者和农史工作者提出的问题,已经不是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要不要继承传统农业科学技术的优良传统,而是在农业现代化中如何保存传统农业科学技术中有价值的东西?现在,现代化的浪潮、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汹涌澎湃,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在这个浪潮面前,许多传统的东西,或者迅速消失,或者严重变形,达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传统农业科学技术也同样面临严峻的形势。应该指出,传统农业科学技术中有些东西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消失或发生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例如传统农业科学技术重视中耕,讲求"锄不厌数",为此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现在农民劳动的门路多了,劳动力值钱了,不少地方采用了除草剂,传统的中耕技术就不可能按老样子维持下去了。又如传统农业科学技术有一套整理秧田,培育壮秧的精细技术和理论,但现在推广抛秧技术,这一套就派不上用场了。大体说来,凡是与多劳集约相联系的技术,或迟或早要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消失或改变形态。现在的问题是要防止玉石俱焚,防止在现代化浪潮中把传统中有价值的东西毁掉,这些东西一旦毁掉,就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在这样的大形势之下,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中,中国农学史学科将如何发展?中国农学史研究者应该怎么办?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起码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工作是我们应该努力去做的。

第一,认真开展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相结合的农学史研究。当前,在现代化过程中,人类在经济取得迅猛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造成了现实的或潜在的威胁;因此,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日益为人类所关注。凡此种种,使得综合性研究成为科学发展的不可抗拒的潮流;与此相伴随的则是不同学科理论与方法交叉融合的趋向。例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交叉的"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已经迅速成为一个新兴的专门研究领域。在这种情况下,农学史研究更应注意经济与社会、文化、自然诸因素的相互关系及其长期发展趋势的考察,而不能孤立进行。所谓农学史的"外史",就是从农学与社会、自然的相互关联中去研究它的发展。"外史"的研究已经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但如何把"外史"与"内史"有机地结合起来,仍然需要继续努力。而农学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农学发展与环境变迁的关系,农学发展与文化发展的关系等,仍然有许多值得深入探索的专门领域。例如,中国传统农业和传统农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根抵;过去,无论是研究文化史的学者,或是研究农学史的学者,对这个问题是注意不够的。如前所述,中国传统农学的重要特点是以富于哲理的思想为其统率,这种农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的思维方式关系非常密切;在这方面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只有把传统农学的研究与社会文化的分析结合起来,才能深刻揭示农学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才能进一步弄清在现代化条件下,传统农学中哪些东西应予继承,哪些东西必需改变;而继承的依据、改变的方向又是什么。从文化学的视角研究农学史,还有一个应予重视的课题,这就是国内各民族各地区农业文化的交流、中外农业文化的交流和近现代中西农学的交汇;这些问题的研究,迄今仍然是比较初步的。

第二,认真开展传统农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研究。传统农业科学技术中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但必须用现代科学加以总结和改造,才能使它们得到继承和发扬。首先是需要现代科学去论证其科学性、合理性和存在的价值;其次是需要用现代科学去改造和提高它,使之具备现代科学所要求的精确性,适应现代社会的条件。只有这样,它才会被人们所承认,才能存在和发展。这不但是农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现代科学工作者的责任。现在大学课堂中的农学体系,基本上是搬西方的,如何与中国传统农学相结合,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新农学体系,仍然是需要探索的;在这方面,农史工作者应该是有工作可做的。

精细农业论文范文4

>> 森林资源分析技术理论与方法的探讨 国有森林资源审计刍议 森林资源调查工作要点探讨 森林资源林***管理探讨 基于遥感影像的森林资源智能区划技术研究 强化森林资源管理,加快森林资源培育步伐的探讨 林业产权多元化对森林资源管理的影响探讨 简述3S信息化技术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森林资源监测的主要技术及发展方向探讨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中的技术应用探讨 探讨森林资源保护中护林防火技术的应用 浅谈3S技术在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中的应用探讨 林业产业化森林资源基地建设 浅议栅格化在森林资源调查的应用 仁化县森林资源流转问题探讨 关于加强森林资源管理的探讨 关于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对策探讨 木里县森林资源保护措施探讨 遂昌县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探讨 森林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张国庆.生态审计技术探讨及其在森林资源审计中的应用[EB/OL].(2016-10-16)[2016-10-20].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1009139.

[3] 我国环境审计研究现状、问题及对策[EB/OL].(2015-05-21)[2016-10-20].http:///link?url=1iawaRw8t_l5-BBkr1XnXyU-O_Kotd5kNC7wkrUwGj5nUG8uuf3NsOpHwwc2TNVkZy-0TUYQVdQ-OreoJ3bI9ht95p-ofNDJZUC4KcsorC7u7ni.

[4] 国庆.复杂系统生态论方法及其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1):190-193.

[5] 张国庆.发展学基本理论研究[EB/OL].(2013-07-18)[2016-10-20].http:///home.php?mod=attachment&id=39087;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70-9128.

[6] 张国庆.生态论:复杂系统研究[EB/OL].(2013-03-27)[2016-10-20].http:///home.php?mod=attachment&id=86685;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67-4444.

[7] 张国庆.灾害管理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24-25.

[8] 张国庆.基于TSE分析理论的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20):155-157.

[9] 张国庆.基于高分辨率遥感数据与TSE方法的生态系统精细化管理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16):154-157.

[10] 张国庆.系统法学与我国生态法制建设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0):160-161.

[11] 张国庆.发展学基本理论与我国当前农村发展问题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17):303-313.

[12] 李曙光.森林资源精细化管理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7):194-195.

[13] 张国庆.基于生态论的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20):148-152.

[14] 吴振坤.森林病虫害监测技术研究综述[J].现代农业科技,2015(8):177-179.

[15] 张国庆.生态健康评价及生态系统管理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2012(11):247-248.

[16] 陈荣胜.森林资源调查技术研究综述[J].现代农业科技,2015(7):181-183.

[17] 张国庆.基于系统健康管理理论的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管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19):199-200.

[18] 张国庆.我国农用航空发展瓶颈与对策[J].中国民用航空,2011(4):33-35.

[19] 张国庆.农业航空技术研究述评与新型农业航空技术研究[J].江西林业科技,2011,205(1):25-31.

[20] 黄璞.国有林场精细化管理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7):166-167.

[21] 张国庆.森林健康与林业有害生物管理[J].四川林业科技,2008,29(6):77-80.

[22] 张国庆.和谐城市融入文化、生态[J].绿色中国,2005(9):53-55.

[23] 张国庆.标准的分类与命名[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30.

[24] 张国庆.生态环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224-225.

[25] 张国庆.节气与生物灾害防治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27-230.

[26] 张国庆.基于系统关键因子分析理论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关键期分析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19):201-203.

[27] 张国庆.林业标准化原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225-226.

[28] 张国庆.林产品溯源系统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226.

[29] 张国庆.论标准化原理[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37.

[30] 张国庆.试论复合生态系统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科技,2001(2):39-41.

精细农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GIS;农田灌溉;喷灌

中***分类号:S6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人炸、资源短缺等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毫无例外地承受着不断加剧的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困扰。而需水总量较大的农业生产,因水资源问题的影响尤为严重(曾庆发,1993)。在我国,占全国用水总量80%左右的农田灌溉,存在着三大突出矛盾:一是水资源严重不足,制约着农业灌溉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和现有灌溉面积保证程度的提高。近十多年来.我国每年受旱面积在2 000万~2 700万hm2,每年约有670万hm2灌溉面积得不到灌溉。由于缺水,我国每年少产粮食700亿~800亿kg;二是已经开发利用的水资源浪费严重。加之不少地方由于灌溉工程老化失修、灌区灌溉用水管理不善和灌水技术落后等原因,灌溉水的利用率很低,平均只有4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灌溉利用率可达80%~90%;三是可资利用的水资源遭受严重污染,为进一步利用带来很大困难。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农业水土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以致于影响我国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吴景杜等,1998)。

为了更充分高效的利用好农业用水,世界各国结合了自己的实际采用了节水灌溉技术,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了很好的成效。但不管采用那种类型的节水灌溉技术,都离不开对灌溉渠道的布局和建设(汪悬华,2004)。农田灌溉渠道布局涉及到线路布局领域的许多方面,最优路径的选择就是其重要应用之一,这是一类高效典型的组合优化问题。优化是一个重要的数学分支,同时也是一门应用相当广泛的学科,目的是对于给出的实际问题,从众多方案中选择出最优方案。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智能算法研究的深入,组合优化问题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同时也有效促进各种优化问题的理论创新和工程应用,优化问题在各行各业中占据的地位也越来越凸显。然而,随着实际应用的深入和优化问题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组合优化问题成为当前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中的重要研究课题。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人炸、资源短缺等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袁亚湘等,1998)。

精细农业己在世界许多国家开始实施,美国国家研究院于1997年建议将精细农业的研究与发展纳入国家战略(Rey,1997)。精细农业的提出为未来农业指明了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精细农业的核心思想就是对农作物的个体差异实行精细的数字化管理。例如:获取每个小区域的土地水分、肥力和农作物个体生长发育等要素信息,按需对每个较小尺度的区域农作物进行灌溉和施肥。这样的种植模式不仅可以科学的使用土地,而且能减少滥用化肥和农药造成的农田环境污染,节约成本投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要实现以上的精细农业模式,需要结合现代各种科学技术(张黎明等,2001)。

2精细农田灌溉应用现状

2.1国内外研究现状

农田灌溉渠道布局中的路径寻优问题其实是属于 TSP 问题,而对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算法其实也有很多,其中应用比较广泛有蚁群算法,深度优先搜索算法,广度优先搜索算法等(李保国等,2003)。蚁群优化算法(Ant Colony Optimizatinn,ACO),最初是由意大利学者 DorigoMacro 和 Colorni A 等人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率先提出,它是利用群集智能解决优化问题的典型例子。他们通过对真实蚂蚁自组织的群体高度协作寻优进行模仿,并成功的运用于 TSP 问题的解决上,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它是继禁忌搜索算法(Tabu Search,TS)、模拟退火算法 (Simulate Anneal Arithmetic,SAA)、遗传算法 (Genetic Algorithm,GA)和人工神经网络算法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ANNS )等启发式搜索算法之后的一种新型的基于种群的启发式仿生类进化算法,该算法特别适合对组合问题进行优化。例如:TSP 问题中如何遍历所有的城市节点,而实现最小路径的回路;在解决农田灌溉渠道布局问题中如何确定水源与需水农田之间的最短路径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细致分析和研究,我们发现在这些问题的应用下隐藏了组合优化的自然特性,并且这些问题通常都是属于 NP 难问题。经过长期的科学实践和经验总结:当问题的规模非常大的时候,人们很难在可接受的时间范围内求出问题的精确解。因此,从事问题优化的科研工作者努力去尝试寻找问题的较优解(段海滨等,2005)。

十几年的时间,蚁群算法在国外的研究状况犹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并且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研究者的关注和参与,算法也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应用领域得到迅速推广,大量研究成果陆续发表。Dorigo M 负责组织当初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的蚁群算法国际研讨会也得到了更多学者的热烈响应,研讨会在随后的时间里每 2 年就召开一次,研讨的内容也越来越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和参与。

蚁群算法具有正反馈、分布式计算和结构性的贪心启发机制的特征,这些特征使得蚁群算法非常适合于求解组合优化问题。其中,对信息的正反馈机制使得算法在搜索问题解的过程中很容易找到比较好的解;而分布式的结构特点,可以实现问题解的多样性而避免过早陷入局部最优;同时,蚁群算法采用的是贪心的启发机制,在算法执行的过程中问题解得到不断的进化。因此,集这些特性于一身的蚁群算法,正是解决组合优化问题的强有力工具(Binlin,2003)。

2.2存在问题

尽管蚁群算法在解决组合优化问题方面表现出了强有力的优势,但是算法本身也存在着缺陷。由于蚁群算法采用的是随机或按概率的选择搜索机制,使得算法的计算量非常的大,搜索的时间也比较漫长。同时,采用信息的正反馈机制也很容易陷入问题局部最优解而出现运算停滞现象。对于蚁群算法存在这些方面的不足,国内外很多研究者也在尝试改进算法的性能,期望通过对算法的改进能更有效地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而且该算法没能避免了基本蚁群算法收敛速度慢和容易陷入局部最优的不足,整体上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和稳定性欠佳(王道波等,2004)。

3软件系统架构和功能模块设计构想

3.1软件基本架构

软件采用Visual Studio 2008平台C#语言编写,采用ArcGIS Engine引擎,在地***模块中基本实现了地***浏览,放大缩小,测距等等基本功能(***3-1)。

***3-1 系统架构***

在灌溉决策支持模块中的架构***(***3-2)和灌溉决策模块结构***(***3-3):

***3-2 灌溉设施决策UML***

***3-3灌溉设施决策结构***

3.2***oss Drools规则引擎

由于农田灌溉的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规则匹配过程,也是本课题的核心,因此需要严密的判断和决策过程,软件采用***oss的Drools规则引擎来处理这个模块。

Drools 是一个基于Charles Forgy's的RETE算法的,易于访问企业策略、易于调整以及易于管理的开源业务规则引擎,符合业内标准,速度快、效率高。在大型系统中,业务规则、商业逻辑等等都会比较复杂。而且在很多大型系统当中,很多业务规则、商业逻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甚至当系统进入生产阶段时,客户的业务规则、商业逻辑也会改变。某些系统要求甚至更高,要求能24小时不停机,并且能够实时修改商业规则。这就对商业系统提出了较大的挑战。如果将这些可变的规则直接编写到代码里面的话,业务规则一旦改变,就要修改代码。并由此带来编译、打包、等等问题。这对于生产系统来说是极不方便的。因此,如何考虑把一些可变的业务规则抽取到外面,使这些业务规则***于程序代码。并最好是能够实时的修改业务规则,这样就可以做到不用打包编译等等。

Java规则引擎起源于基于规则的专家系统,而基于规则的专家系统又是专家系统的其中一个分支。专家系统属于人工智能的范畴,它模仿人类的推理方式,使用试探性的方法进行推理,并使用人类能理解的术语解释和证明它的推理结论(Seldam,2007)。

***3-4引擎处理流程***

如上***所示(***3-4),推理引擎包括三部分:模式匹配器(Pattern Matcher)、议程(Agenda)和执行引擎(Execution Engine)。推理引擎通过决定哪些规则满足事实或目标,并授予规则优先级,满足事实或目标的规则被加入议程。模式匹配器决定选择执行哪个规则,何时执行规则;议程管理模式匹配器挑选出来的规则的执行次序;执行引擎负责执行规则和其他动作。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通过讨论扇形模型在农田灌溉上的应用进行了一系列的计算机模拟和计算,结果表明,理想状况下每个喷灌点的喷洒区域近似于蜂窝状的六边形;同时,也可以发现,由于水压随着距离的增长而变小,距离灌渠远的喷灌点的喷洒范围相对较小,也导致了喷灌点的分布相对比距离河流近的喷灌点分布更加地密集。

本文提出的扇形模型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1.扇形模型的科学论据相对薄弱,尚没有完善的理论体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2.本文的农田灌溉仅限于平原地区地势相对较为平坦,地势的影响可以忽略。如果应用在地理高低起伏的农田,效果并不理想。

3.缺乏实地的实验监测和验证数据,稳定性有待提高。

4.在各个参数的设置上相对单一;更多的因素,如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没有加以考虑。

5参考文献

段海滨.2005.蚁群算法原理及其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7(2):38-49.

王道波,朱家强,黄向华.2004.蚂蚁群算法理论及应用研究的进展.控制与决策,19(12):152-155.

汪悬华.2004.“精细农业”的发展与工程技术创新.学生大论文,27(2):85-89.

吴景杜,李能英.1998.我国21世纪农业水危机与节水农业.农业工程学报,2(3):95-101.

精细农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精品课程建设;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教学改革

中D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8-0117-03

精品课程是***2003年开始着力打造的一批具有一流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旨在拉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启动十余年来,逐步形成了多类型、多层次的精品课程体系,为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造就高素质人才,提升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精品课程在建设和推广应用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不少问题,如重申报,轻建设;课程资源建设缺乏导向性,导致课程资源匮乏,资源共享率低,可推广性差;课程建设缺乏持续性,无法及时更新等问题。基于此,本文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精品课程建设为例,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内容改革及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做法进行了探讨,以期对精品课程的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

一、《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做法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是教学的主体,精品课程必须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全面、年龄结构适合、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优良的课程师资团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和保障。只有依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保证精品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处于先进水平。具体经验如下:①注重师资队伍建设。精品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要注重高层次人才队伍的结构建设。《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课程组现有教师6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2名,讲师3名。人员组成兼顾老中青,有利于课程的传承与创新。成员均为博士研究生学历,都是教学和科研兼顾的教学科研型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且科研方向涉及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简称组培)技术应用的各个领域,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能将理论教学与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起来。②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青年教师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它直接关系到精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课程组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来,先后引进3名青年博士充实到该课程教学。为帮助青年教师尽快适应高校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学校实施了青年教师导师制和岗前培训制。导师制采用“以老带新”方式,通过导师与青年教师的沟通交流,发扬和传承老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教育理念,融入青年教师新型的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岗前培训制结合课程建设的实际,通过组织青年教师观摩、试讲、讲课比赛,组织专家听课、考评,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③提高师资队伍业务素质和学术水平。师资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学术水平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基础。具体到《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精品课程建设中,建立良好的督导组听课评价和学生评教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及结合教学和科研的考核制度是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此外,课程组教师也是由一线科研人员组成,通过鼓励教师申请科研项目、选派青年教师进行国内外研修及合作访学等方式,科研和教学两手抓,以科研促教学,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

2.优化教学内容,重视课程的内涵建设。教学内容是课程建设的核心,精品课程要具有“一流的教学内容”。科学性、先进性、趣味性则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内涵,因而精品课程的建设首先要优化教学内容,重视课程的内涵建设。《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在生命科学领域以及生产实践中的应用都极为广泛,因此课程内容的设置必须与专业需求、生产应用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针对这些特点,我们确定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是:深化课程内容改革,重视课程内涵建设,以应用型本科技术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精品课程内容体系建设。具体经验总结如下:①教学内容要在理论与实践、基础与新知、知识与技能等方面有恰当合理的布局和设计。《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课程教学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组培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后续专业课奠定基础,并为毕业后从事生物医药、果蔬培育、农业科研和教育等领域工作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技能培训机会。为此,2014版本科培养方案中该课程从32学时理论课调整为8学时理论课与32学时实验课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更注重理论知识的实践。②教学内容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大纲以及教学质量标准。理论知识是基础,实践应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因而2014版本科培养方案偏重于组培技术在科研和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以组培技术与育种实践和生产应用相结合开展专题讲座,并制订了更适合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应用能力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质量标准,以及教材知识与应用能力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此外,在课程内容建设上注重与其他相关课程的相辅相成,更加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3.加强教材建设,搭建教材立体化平台。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要具有“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材”在教学内容上要能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反映世界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水平;在形式上应以纸质教材为基础,以网络课程建设和学科专业网站建设为依托,搭建集纸质教材、电子教材、网络课程等教学资源构成的教材立体化平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此,我们在《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教材的建设方面给予了高度重视,逐步完成了精品课程教材体系的更新和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①编写突出课程优势和特色的优秀教材,推动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资源工具,所建精品课程的知识体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等都通过教材反映给学生。《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属于生物技术类课程,具有知识更新快、国际通用性和可比性较强等特点。2007年,课题组广纳多种教学信息,联合全国8大农业院校编写了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教材(一版,2007年,中国农业出版社)。该教材的编写人员均为多年从事植物科学研究的专家,在教材内容的编纂上具有学科优势,可以追踪学科发展的前沿,突出了该课程基本理论与技术应用的衔接,内容系统全面,形式多样,***文并茂,不失为一本适合于高等农林院校的优秀教材。该教材在各农业院校使用后受到学生和教师的普遍好评,获得2008年度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材奖。2013年,该教材被列为全国农林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进行系统的二版教材编撰创新,在教材内容上力求体现出学科的前瞻性、系统性、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及学科的发展观。②搭建教材立体化平台,提高教学效率。***提出,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中,要采用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系列化、立体化的优秀教材。为此,课程组在精品教材建设中,积极创新教材规划理念,突破单一的纸质教材规划模式,遵从立足校内与面向校外相结合,普遍适用与突出特色相结合的原则,专门设立经费用于开发和建设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优质电子教材、网络教学资源,搭建教材立体化平台。立体化平台的搭建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起到了课程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动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积极推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方法的创新是精品课程建设取得成效的必备要素,精品课程要有“一流的教学方法”。因此在《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精品课程建设中,我们积极推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①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具体在《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课堂教学中,我们采用了专题式教学,把每个教学点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技术结合为一个专题,结合教师自身的科研成果和经验于专题教学中,并通过师生的双向交流结合课堂讨论,保证了教学相长,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②加强实验教学,增加设计性综合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应用在植物遗传育种及生产实践中,因此我们在新版课程设置上增加了实验课内容。在实验项目的设计上,根据科研及生产实践应用技术设计了一些综合性实验代替原有的基础性实验。同时,我们还尝试了开放性实验课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结合教学实习自行拟定实验方案,启发和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些创新性实验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必要的实验技能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③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和多样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2015年***制定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指出大规模***开放课程(“慕课”)等新型***开放课程和学习平台在世界范围迅速兴起,正在促进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发生变革,给高等教育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由此可见,传统的、单纯的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满足高校教学的需求,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技术发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已成为当代高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手段。在授课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和改进授课方式,将文字、插***、动画、视频等教学信息有机结合制作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模拟出植物离体培养的动态变化,使教学内容一目了然,增强了直观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此外,课程组将各类教学资源用于创建开放式教学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促进了教学过程的信息化,为学生自主学习构筑了良好的学习平台和辅助支持。

二、《植物M织与细胞培养》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难点

建设精品课程对于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行高等学校制度环境下,《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精品课程建设中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1.“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考核机制使教师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对于教师来讲,不论是晋升职称,还是年度考核和年度研究生导师考核,都需要论文和课题支撑。频繁的考核要求教师发表高质量论文,主持高级别的科研课题,这就迫使教师必须将重心放在科研方面,从而轻视课程建设。

2.学生对已经建成的精品课程使用率低。学生更多关注考试核心的授课内容,对于课程相关内容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造成大量精品课程资料使用率不高,甚至闲置。

3.有限的精品课程建设经费很难报销,老师的辛勤劳动得不到经济上的体现。一方面,现有的课程建设经费额度低,一般不足1.0万元;另一方面,现行财务制度一般不允许教改项目的课题经费发放劳务费。课程建设过程中需要老师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完成建设工作,但很难实现其劳动报酬的体现。最终结果是,除非学校有教学改革考核要求,如晋升职称必须要有教改项目,一般教师都不愿意申请课程建设等项目。

三、结论及建议

建设精品课程是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开展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大力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对于当前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精品课程的建设为例,通过归纳总结多年教学经验,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总结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并提出了精品课程建设中主要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考核机制,使得教师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对已经建成的精品课程使用率低,有限的经费很难报销,老师的辛勤劳动得不到经济上的体现等难点。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1)深化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和考核,合理制订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之间权衡的制度框架。(2)提高精品课程建设经费标准,大力改革现有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建议课题经费的30%―50%可以作为课题组成员的劳务支出预算。(3)建立课程多元化的学生考核机制,加大开放型题型的考核,重视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关于“一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教高(2011)6号.

[2]董洪日.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问题及走向――兼谈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6):17-22.

[3]荣文婷,赵琳,裴然.部级精品课程“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2):160-162.

[4]柳礼泉,陈宇翔.精品课程建设与一流教师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7(3):77-81.

[5]马悦,申永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J].中国大学教育,2007,(11):31-33.

精细农业论文范文7

“精细农作”是基于田间小区作物生长条件的空间差异性,为实现优化作物生产系统的目标而提出的。但工程支持技术的开发研究,对实现这一技术思想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农田信息采集与处方农作的空间定位,需依靠全球卫星差分定位系统(DGPS);地理空间信息管理和数据处理,需要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未来大量地理空间数据的更新,需要遥感技术(RS) 的支持;作物产量计量与小区产量***的生成需要能按秒记录收获机累计产量和对应地理坐标位置的智能型收获机械,以及计算机数据处理和产量***自动生成软件技术;田区空间变量信息的快速实时采集,需要研究基于新原理的传感技术与信号处理技术;按小区实施自动处方农作、调控目标投入需要变量处方农业机械;制定科学的农作处方需要农学知识和计算机作物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支持;作为一个能协调运作的智能化系统需要有高效的信息集成以及有关信息传输、标准化技术的研究等等。

迄今“精细农业”在发达国家也不过五、六年的应用试验历史,部分支持技术手段还不十分成熟,有待不断研究完善,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还比较薄弱。“精细农业”应用实践可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围绕提高生产、节本增效、保护环境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技术组装方式,逐步提高作物生产管理的科学化与精细化水平。其中,获取农田小区产量空间分布的差异性信息是实践“精细农作”的基础。有了小区产量分布***,农户既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分析小区产量差异的原因,选择经济适用的对策,在现实可行条件下采取适当措施实施调控;也可以根据技术经济发展的条件,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或智能化变量处方农业机械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调控。

“精细农业”研究的***性的意义是提出了一种经营现代农业的新技术思想并付诸于实践,发展前景已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共识。1998.1美国副总统戈尔第一次提出要建立以1米分辩率的“数字地球”的概念,在地理信息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它为认识世界科技进步对未来人类生存方式的影响提出了全新的观念。“精细农业”的实践将在下一世纪开发“数字地球”的实践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历史过程中,全面实践这一新技术体系的路程还很遥远。但启动这一新技术的示范与实践研究,将有利与推动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知识化与信息化进程,改变传统技术思想,追踪科技进步,有利于推动基于信息和知识的农用先进支持技术产品制造业、服务业的发展。在“精细农业”技术体系的实践中,也将可开发出一系列适用新技术产品。

为支持当前的“科技兴农”服务。在发展研究中,个人认为需要重视如下问题:

加强对国际有关发展信息和经验的研究,提出符合国情的发展战略。九十年代以来,国外许多单位已经积累了一大批示范试验数据与支持技术产品开发研究成果。可以采取引进技术思想与部分装备技术和自主创新相结合。找准切入点,注重其支持技术产品的国产化及产业化开发。“精细农作”的技术思想在国际科技界共识的基础上有其特定的涵义,即认识农田内小区产量和影响作物生长条件的空间差异性,实施定位处方农作。它是适应集约化、规模化程度高的作物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目标而提出的,在我国可先在规模化农场、部分大城市郊区和农业高新技术综合开发试验区,力求在农田小区的尺度上进行研究与实践。我国广大农村农田经营规模小,生产手段仍较落后,实现广域的现代农田精细经营尚需有较长的发展过程,有条件的地区可先以村片、农田的尺度上对精细农作的技术思想进行示范试验研究,并可着重结合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方式创新中,开拓出新的服务领域。这样,既可以使我国的研究实践与国际上的研究发展趋势相接轨,又可以探索形成具有国情特色、有利于在农村逐步推广先进的农作技术体系。

通过“精细农业”的试验示范研究,大力传播基于信息与知识的农业系统精细经营的技术思想。现今实践的面向大田作物生产的精细农作应该扩展到种、养、加,产前、产中、产后的整个过程,即过渡到建立“精细农业”的技术体系。实际上,“精细农业”的技术思想,早在七十年代后期开始,已优先在发达国家奶牛场,基于动物个体编号电子自动识别技术,根据奶牛产奶量定量配料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十多年来,全自动化设施园艺业的发展和养殖业中动物生长预测模型与配料、环境调控自动化系统的结合,农产品产后储藏、保鲜、加工、分级,为达到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的过程中,都已吸收了电子信息科技前沿的成就。在我国,“精细农业”的技术思想,尤应在设施园艺,集约养殖,农产品品质优选、储藏加工等增值产业中先付诸实践与推广,这对我国目前处于传统农业的结构性调整时期和开始重视强调实现农业增产方式的转变中,依靠先进技术装备和农业精细经营技术的支持,对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精细农业”试验研究实践过程中,注意组装一批基于信息和知识的单项适用先进技术支持当前的“科技兴农”。如:GPS、GIS技术用于农村规划、农田管理、节水灌溉、环境监测的实用技术;农田信息快速采集、存储、处理技术与仪器;农田耕作、土肥管理、农药利用、污染控制等适用技术;机电仪一体化的农业机械装备;精细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快速实用监测技术;智能化农业生产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推广及装备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先进技术与工具的开发等。

在研究推进新的农业科技***中注意形成一批具有创新意义的新技术体系,以支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新的技术体系应在科学理论或方法上,在高新技术的应用上有重要的突破,能够引起技术上产生质的飞跃和为实现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率先跃居世界先进水平作出贡献。在试验研究中要加强多部门、多学科间的相互合作,协同攻关.发展学术交流,加强国际合作,重视应用基础研究。在高等农业工程院校的学科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中,要创造条件开设有关GPS、GIS、RS应用课程,加强电子信息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技术开发研究。

在“精细农业”的示范试验研究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科学技术问题。其中,尤以田间信息实时快速采集先进传感技术,生物信息模式识别技术,空间信息处理与***形自动生成技术,计算机化的定量管理农艺技术与系统分析等,都需要作物科学、农艺学、生物物理、数学方法、信息软硬件技术和技术经济学的支持,这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提供了进行科技创新的良好机遇。

参 考 文 献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Precision Agriculture in the 21st Century, Geospatial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 Crop Management, National Academic Press, Washington, D.C. 1997.

J.K Schueller, Technology for Precision Agriculture,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European Conference on Precision Agriculture, Warwick University, U.K. 8-10, September 1997.

Kenneth A. Sudduth, Engineering for Precision Agriculture - Past, Accomplishments and Future Directions, USDA 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 Copyright 0 1998,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 Inc.

汪懋华,“精细农作” 一 知识经济时代的农田精耕细作技术,"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论文集上册, 周光召主编,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1998.9。

精细农业论文范文8

当前,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迅猛的发展,工业化和和信息化已步入深入融合阶段,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也进入蓬勃发展期,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社会信息化倒逼我国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机械只有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进一步提高设计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如何有效的农机产品开发周期,如何达到最优农机产品质量,如何有效降低农业机械的成本与价格,如何完善农业机械的售后服务等,这一系列的问题不断的拷问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信息化与数字化是解决上述的问题的有效手段。通过信息化与数字化的手段可以有效提高农业机械的设计水平,通过数字化设备能有效的调控农业机械的精密的制造与加工,通过企业信息化与数字化的管理手段能否实现严格的生产管理与用户反馈。本文主要对农业机械产品研发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以及农业机械的数字化设计方法与技术,并结合从事农机产品多年的设计与制造经验和数字化设计特点,以及 CAD/CAM/CAE、虚拟样机、虚拟测试等新技术的应用加以深入的讨论与研究。

一、数字化驱动下农业机械设计研发

农业机械是衡量一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因而提供数字化手段提高我国农业装备的设计水平,对于在贸易全球化背景下提升农业装备制造业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具有不言而喻的历史意义。随着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设计已经全方位多层次的渗透到农业机械设计、生产中的方方面面,也给农业设计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1)信息技术与数字化的应用极大降低设计成本。

农业机械的产品创新设计涉及到数据开采、知识发现及其重用技术、知识的表达与组织、知识数据库的开发、基于知识的决策技术等。农业机械的设计可以***上进行互动设计,企业可以与用户进行反馈论证与修改。设计者可以***农业机械的设计效果,用户可以***反馈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相比于以前农业机械设计都在纸质上进行绘***,***农业机械设计的极大的促进农业机械设计与实践; 以往产品创新主要集中于具体设计过程,如今从产品的概念设计到详细设计的各个阶段均强调创新设计。如基于蓝牙技术的变量施肥机速度采集系统设计、温室环境下黄瓜采摘机器人信息获取设计、基于RFID 的农机安全监理现场巡检系统设计、基于资源管理和Silverlight技术的农业装备信息网络平台,以及Ajax 技术在农业装备信息网中的应用。均是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技术在农业设计领域中应用的典范

2)数字化技术强调产品协同设计。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催生了许多新需求,这些新需求也亟需新的设计的方法,就目前农业机械数字化设计水平来看主要三种主流的设计方法,一是德国设计理论的系统化设计方法,二是TRIZ(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三是公理设计(AxiomaticDesign,AD),对于目前我国而言,需要对先进的设计方法进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更需要产品设计师跨区域的进行交流互动,跨部门甚至跨企业共同协作进行产品设计与制造等。数字化的设计平台能够为设计者之间提供实时的交流平台。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可实现跨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设计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数字化虚拟设计实现了设计与需求的协同统一,锻炼设计者虚拟想象空间,提升农业机械的设计水平,有效实现零污染的设计理念,促进绿色设计理念的形成与发展。如基于离散元法的数字化设计、精密播种机数字化设计、拖拉机队列自动控制系统、秧盘育秧精准播种的穴孔同步对中装置及其控制系统,以及基于力控组态软件的温室监控系统均是农业机械协同设计的样例。

3)虚拟现实便捷了农业机械设计与展示。

虚拟现实技术独特魅力之处在于能将农业机械的设计构思、实施及展现都表现为多媒体如三维***形、语音和视频,能然设计者和未来的潜在使用者身临其境地体验产品的设计整体过程。通过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来实现可以实现海量、实时、丰富的农业接卸虚拟设计素材。面向某些特色农业机械,其结构复杂、设计困难、设计周期长大大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然而如果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有效的克服以上缺点,一方面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产品的某些性能,另外一方面也便于设计人员对产品的修改与调整。大大缩短了农机产品的设计、生产周期。满足变化莫测的市场需求。如虚拟样机技术在畜牧机械设计、基于ADAMS 的莲藕切片虚拟样机建模与仿真、基于Pro/E三轴卧式TMR 饲料车的建模及运动仿真、SPH 在土壤高速切削仿真系统开发中的应用、莲藕切片机惯性力平衡仿真优化、大型中空轴式静压轴承流固耦合数值模拟,以及电涡流缓速器制动力矩影响因素的仿真均是虚拟现实技术在农业机械化设计中的应用。

结论

本文首先细致的分析了农业机械设计特点与需求,以及存在的问题,针对数字化与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与特点,如CAD/CAE/CAM虚拟现实设计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的改变了农业机械化设计的格局与模式,本文首先详细梳理虚拟设计技术与理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结合分析了农机产品设计制造现状,进而细致深入地分析基于数字化技术农业机械产品设计的未来的发展趋势,针对信息技术如互联网、虚拟现实等技术对农业机械的数字化发展提供的历史机遇,研究面向农机产品开发过程的数字化设计平台体系与设计模式,采用数字化对农业机械产品进行设计所带来的优点即在产品开发的不同阶段运用数字化模型描述产品,并对产品进行设计、开发、评价、修改,通过这方面的讨论,以期为我国农业机械的数字化设计探索提供有益参考的新途径与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夏红霞;面向通用类机械产品虚拟装配的工程数据库管理系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2] 阎楚良,杨方飞.农业机械数字化设计技术研究与展望[J],农业机械化与新农村建设――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2006.

精细农业论文范文9

关键词 马尾松毛虫;发生情况;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安徽潜山

中***分类号 S763.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2-0109-02

1 潜山县历年来马尾松毛虫发生情况

马尾松毛虫,又名毛辣虫、毛毛虫,属鳞翅目枯叶蛾科松毛虫属的一种昆虫。在潜山县,马尾松毛虫1年发生2~3代,以幼虫在针叶丛中或树皮缝隙中越冬。

1.1 发生区域

潜山县南部丘陵地区为马尾松毛虫常灾区,一般年份都有低虫口存在,但不形成灾害,其中黄铺镇的陈桥村、云峰村和痘姆乡的求知村虫口密度较高,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后也不成灾。在大发生年份,潜山北部低山区为偶发区,危害较严重。在距丘陵地区较远的深山区为安全区,不会发生危害。

1.2 发生周期

潜山县属于马尾松毛虫2~3代类型区,马尾松毛虫是潜山县历史性森林病虫害,呈周期性发生。据潜山县志记载,1746年、1920年、1931年、1941年潜山县松毛虫大发生。建国后,潜山县每年均有发生[1-15]。

2 潜山县马尾松毛虫风险评估

2.1 分布情况

马尾松毛虫分布于我国秦岭至淮河以南各省,是我南方松林的主要害虫之一。

2.2 目前采取的控制措施

加强预测预报,出现大发生征兆时,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在营林技术上,培育针阔混交林,提高林分抵御松毛虫的能力;在防治措施上,使用赤眼蜂、白僵菌粉、青虫菌六号、苏云金杆菌或松毛虫病毒CPV、NPV进行生物防治,或者使用黑光灯或性诱剂诱杀成虫,对于虫口密度高且处在上升趋势的发生区则进行化学防治,以迅速压低虫口密度,防止扩散蔓延。

2.3 扩散蔓延的可能性

马尾松毛虫传播以自然传播为主。在幼虫期,幼虫在食料不足的情况下,会通过爬行由受害严重林分向受害轻微林分迁徙,一般情况下,爬行距离为数十米至数百米。

在成虫期,成虫通过飞翔迁徙。成虫除了具有趋光性之外,雌成虫还有在生长茂盛的松林、疏林、林缘或健康松林产卵的习性。雌成虫飞行高度一般为3~5 m,最高达20 m,少数达50 m,飞行速度一般为2.0~2.7 m/s,4:00―5:00和19:00―23:00为飞翔高峰期,迁飞距离可达5~10 km。

2.4 天敌分布情况及制约能力

天敌对抑制马尾松毛虫大发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马尾松毛虫适生区都有马尾松毛虫天敌分布,其中主要有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和病原微生物。

寄生性天敌主要有寄生蜂(赤眼蜂、黑卵蜂等)和寄生蝇(蚕饰腹寄蝇、伞裙追寄蝇等)。1983―1985年对广西钦州市三十六曲林场调查,马尾松毛虫第1代卵期寄生蜂平均寄生率为32.4%,第2代为41.8%;1982―1985年该场对马尾松毛虫蛹期调查,第1代寄生蝇寄生率为55.5%,第2代为41.9%,第3代为52.5%。

马尾松毛虫捕食性天敌主要有蜘蛛、螳螂、猎蝽、蚂蚁、胡蜂、鸟类等。其中广腹螳螂、中华大刀螂等若虫、成虫每日可捕食马尾松毛虫多达4~5头。日本弓背蚁、双针蚁以马尾松毛虫1~3龄幼虫为食,捕食率可达25%~65%;据调查,捕食马尾松毛虫的蜘蛛种类达69种,其中常见的有斜纹猫蛛、细纹猫蛛、角红骜蛛、蝇虎等9种,一般以1~3龄马尾松毛虫幼虫为食,1只成蛛每天可捕食15~20头。中黄猎蝽若虫平均每天可捕食马尾松毛虫2龄幼虫2.1条以上,成虫平均每天捕食3龄幼虫3.4条,最多可达15条。香港铃腹胡蜂、带铃腹胡蜂可捕食1~4龄幼虫和卵,1986年对广西钦州市三十六曲林场挂卵调查,捕食率为21.8%,幼虫期捕食率为58.3%。

马尾松毛虫致死病原微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和病毒。在生产实践中,使用较多的是白僵菌、苏云金杆菌和CPV,三者在林中使松毛虫感病死亡率分别达到70.8%~97.6%、88.6%~97.5%、53.0%~92.0%。

2.5 对经济和非经济方面的影响

马尾松毛虫主要取食松针,大暴发时,数日之内可以将松林针叶蚕食完,严重时可致松林死亡。据调查,受害松林生长量减少1.38 m3/hm2,松脂减产279 kg/hm2。

马尾松毛虫危害严重时,可导致松林死亡,林分退化,生态效益降低;在景区,松毛虫大发生时,不仅影响景区景观,还对游客健康产生威胁,影响旅游产业的经济收入。在农区,松毛虫大暴发时,松毛虫会侵入农田、耕地、畜舍、民房,污染水源,影响农民耕作,威胁家畜健康。

松毛虫幼虫和蛹都带有毒毛,人体和家畜接触后,会引起皮肤红肿刺疼,即“松毛虫皮炎”。严重时导致全身不适和关节红肿,甚至溃烂,从而病情加重为“松毛虫病”。家畜取食被污染的植物,或者饮用被污染的水,还导致食道感染,严重时会发生溃疡,甚至死亡[10,16-27]。

2.6 定量风险评估

潜山县松林面积66 820.7 hm2,2015年潜山县马尾松毛虫累计发生7 066.67公顷次,按照马尾松毛虫的特点,根据《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病、虫)风险分析指标体系》赋值,得到:

发生率=7 066.67÷66 820.7×100%≈10.575 6%,得P1≈1.378 0。

P21=0.5,P22=0.5,P23=3.0,P24=1.5,P25=2.5,则:

P2=■≈1.229 8

P3=0.4×0.5+0.4×3.0+0.2×1.0=1.6

P4=Max(2.0,3.0,3.0)=3.0

P5=(1.0+1.0+1.5)÷3≈1.1667

R=■≈1.635 3

R≈1.635 3,1.5

3 风险管理

一是加强监测。在常发区、偶发区设立监测点,常年监测马尾松毛虫虫情,建立监测指标。二是分类防治。根据常发区和偶发区不同发生特点,采取不同防治措施。三是营林技术。在马尾松纯林中开展林分改造,封山育林,诱导形成针阔混交林,改善松林林相和林下植被;保护林内天敌,招引益鸟。四是生物防治。偶发区虫口密度上升时,释放寄生性天敌和白僵菌,压低虫口密度。常发区虫口密度较高时,在进行无公害农药防治的同时,使用CPV、白僵菌。五是物理防治。在常发区虫源地,设置固定黑光灯诱杀。六是化学防治。在常发区和偶发区使用无公害农药防治,压低虫口密度后再进行生物防治[4,28-34]。

4 参考文献

[1] 侯陶谦.中国松毛虫[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1-75.

[2] 马尾松毛虫[EB/OL].[2016-10-25].http:///link?url=RKhl8dnquezOMBkUOQCZ90aLcyHcn2KyLNnJNT9JEGEUyZUi3Ak4-qxGNsgiRx_PwoApWMjN6qtodu8FVAtspULd2yCNE02n7oDxCQ7qTmgO89DzYekYv05_H3uimzQ6rOE-dt_V4Q6nCoJRMw9UHua.

[3] 张国庆.马尾松毛虫无公害防治研究与应用[EB/OL].(2009-08-28)[2016-10-25].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251915.

[4] 张国庆.马尾松毛虫防治关键期与防治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24):144-146.

[5] 张国庆.马尾松毛虫暴发年份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24):151-153.

[6] 张真,李典谟.马尾松毛虫暴发机制分析[J].林业科学,2008,44(1):140-150.

[7] 李新航.马尾松毛虫种群暴发过程及机制的突变理论模型分析[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

[8] 薛贤清.大区域气候对马尾松毛虫发生规律影响的探讨[J].南京林产工业学院学报,1983(3):44-53.

[9] 陈昌杰.松毛虫综合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19-25.

[10] 张桢.潜山县松毛虫病调查分析及精细化预防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15):148-150.

[11] 张国庆.生物灾害管理论研究与生物灾害精确管理[J].现代农业科技,2011(3):20-23.

[12] 张国庆.基于高分辨率遥感数据与TSE方法的生态系统精细化管理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16):154-157.

[13] 张国庆.森林健康与林业有害生物管理[J].四川林业科技,2008,29(6):84-87.

[14] 张国庆.生态论与经济生态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30.

[15] 石再华,许红玲,石怀绶,等.安庆市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成果初报[J].安徽林业科技,2006(3):4-5.

[16] 张国庆.复杂系统生态论方法及其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1):192-195.

[17] 张国庆.灾害管理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24-25.

[18] 张国庆.基于TSE分析理论的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20):155-157.

[19] 张国庆.生态健康评价及生态系统管理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2012(11):247-248.

[20] 贺刚,操丙周,张国庆.马尾松毛虫精细化预报多层感知器建模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16):175.

[21] 张国庆.论标准化原理[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37.

[22] 国庆.气候变化对生物灾害发生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320-323.

[23] 张国庆.基于系统健康管理理论的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管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19):198-199.

[24] 张国庆.从林业系统的自组织探讨生态林业的设计[J].华东森林经理,1990(3):39-43.

[25] 张国庆.基于系统关键因子分析理论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关键期分析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19):201-203.

[26] 张国庆.林业标准化原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225-226.

[27] 张国庆.节气与生物灾害防治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27-230.

[28] 张国庆.生态环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224-225.

[29] 熊端元,朱汪兴,张国庆.马尾松毛虫精细化预报径向基函数建模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16):163.

[30] 张国庆.基于高分辨率遥感数据与TSE方法的生态系统精细化管理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16):153-156.

[31] 王庆前,丁德贵,周卫,等.安徽省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情况分析与治理措施[J].植物检***,2006(2):42-44.

[32] 张国庆.马尾松毛虫暴发年份的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2011(1):114-118.

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优求知网 » 精细农业论文集锦

学习

比例原则论文模板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比例原则论文模板,内容包括行政法比例原则的二级原则,行***法比例原则经典案例。比例原则的概念有广狭之分。狭义比例原则是广义比例原则的一个下位概念。对于广义比例原则含义,在学说及其用语上,不同学者并不一致。通说认为

学习

音乐教育毕业论文模板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音乐教育毕业论文模板,内容包括音乐教育论文万能模板,音乐毕业论文答辩稿范文。二、目前的专业音乐教育目前,香港培训专业音乐人才主力由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香港大学音乐系、浸会大学音乐艺术系以及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

学习

历史哲学论文集锦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历史哲学论文集锦,内容包括历史哲学论文推荐,简谈历史哲学论文。与此相反,在南意大利的毕达哥达拉斯学派,“他们不从感觉对象中引导出始基”,“他们所提出的始基和原因,是用来引导他们达到一种更高级的实在的”(《古希膜罗马哲学

学习

设备部机修工述职报告

阅读(24)

设备部机修工述职报告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你所见过的报告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设备部机修工述职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设备部机修工

学习

化工专业毕业论文集锦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化工专业毕业论文集锦,内容包括应用化工毕业论文5000字,化工工程与工艺毕业论文。目前,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主要就是结合实际工作岗位完成毕业论文。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摸索,取

学习

入职转正总结模板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入职转正总结模板,内容包括入职的转正申请书范文6篇,新员工入职转正总结。1、了解部门日常业务及工作内容,快速熟悉各类工作软件2、完成了关于“ZDJ9转辙机齿轮箱异响”问题的调查研究工作,形成了策划与报告,并完成了该项目降

学习

管理沟通学论文集锦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管理沟通学论文集锦,内容包括沟通管理论文,管理沟通学论文。【关键词】初中教学管理;师生沟通;问题分析0引言初中生处于生长发育中的特殊时期,其生理和心理等方面还未完全成熟,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就现阶段初中教学管理中的师生

学习

农业展望论文集锦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农业展望论文集锦,内容包括农业现状及发展前景论文参考文献,中国农业展望报告全文。据主办方介绍,之所以选择在望城举办,是因为望城近年来将传统农事活动、乡村田园风光、乡土民俗文化、乡村居民与现代旅游度假相结合,已在休闲

学习

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集锦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集锦,内容包括教师如何处理与学生的关系论文,教师与学生如何正确相处论文。从高校师范生教育的课程开设情况看,《中学语文教学法》几乎是唯一的专业课,开设时间为一学期,每周3~4节(48~64课时)。由于它的唯一性,与

学习

财务危机论文集锦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财务危机论文集锦,内容包括公司财务危机问题研究论文范文,财务危机预警论文范文大全。随着经济一体化,经营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面临着很大的风险性和复杂性。作为企业改革先锋的上市公司,同样存在着

学习

方剂学教学论文集锦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方剂学教学论文集锦,内容包括方剂学课堂笔记大全,关于方剂学发展的论文范文。《药剂学》课程片剂章节的说课设计主要包括说教材、说教学方法、说学法等内容,教师认识所讲授章节在药剂学中的地位、课程的教学目标,笔者现对《药

学习

民办教育工作意见模板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民办教育工作意见模板,内容包括中办国办关于规范民办教育的意见,关于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建议稿子。二、目标任务1、全年计划完成干部职工教育培训200人次,开展集中教育培训不少于4次。2、积极促进家校合作。为引导学生家长树立

学习

范进中举教案模板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范进中举教案模板,内容包括部编版范进中举教案,范进中举优质教案。1.范进、胡屠户的形象对比(重点)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字词:注音、解释;2.介绍文学常识及有关明清科举制

学习

干部演讲稿模板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干部演讲稿模板,内容包括基层干部励志演讲稿大全,青年干部演讲稿范文大全。老舍先生说:“简练就是话说得少,而意包含得多。”竞聘演讲虽是宣传自己的好时机,但也决不可“长篇累牍”。应该用简练有力的语言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

学习

历史哲学论文集锦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历史哲学论文集锦,内容包括历史哲学论文推荐,简谈历史哲学论文。与此相反,在南意大利的毕达哥达拉斯学派,“他们不从感觉对象中引导出始基”,“他们所提出的始基和原因,是用来引导他们达到一种更高级的实在的”(《古希膜罗马哲学

学习

化工专业毕业论文集锦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化工专业毕业论文集锦,内容包括应用化工毕业论文5000字,化工工程与工艺毕业论文。目前,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主要就是结合实际工作岗位完成毕业论文。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摸索,取

学习

管理沟通学论文集锦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管理沟通学论文集锦,内容包括沟通管理论文,管理沟通学论文。【关键词】初中教学管理;师生沟通;问题分析0引言初中生处于生长发育中的特殊时期,其生理和心理等方面还未完全成熟,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就现阶段初中教学管理中的师生

学习

心理研究生论文集锦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心理研究生论文集锦,内容包括心理学研究生论文,心理论文的题目有哪些。(一)研究对象本研究以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2005级大一学生为被试,总人数为18名,其中男生12名,女生6名。所有被试都是在新生心理普查后被确定为需要关注的对

学习

班级安全教育论文集锦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班级安全教育论文集锦,内容包括小学班级安全教育论文优秀题目,学校安全教育论文结尾。班级的安全工作管理程度如何关键在班主任,班主任起着主要的作用。所以班主任要有强烈的安全意识,做到安全工作“警钟长鸣”,特别是班主任要

学习

实验管理教学论文集锦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实验管理教学论文集锦,内容包括学校管理类实验总结范文,实验管理论文。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规划与建设必须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设计思想,站在一定战略高度来考虑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期,***事经济学院

学习

本科财经论文集锦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本科财经论文集锦,内容包括财经论文写作指导,关于财经的论文题目大全。二、毕业论文(设计)的要求1.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应能反映出学生已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掌握了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在材料的收集和整理、

学习

药学系本科论文集锦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药学系本科论文集锦,内容包括药学系本科论文,药学系论文题目。成都中医药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培养了中国第一批中药学本科生、第一个中药学硕士、第一个中药学博士,接纳第一位中药学博士后,奠基现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