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论文范文1
学生的人文素养对英语文学教学规律做出创新应当建立在教师引导学生对人文内涵所具有的丰富性做出了解的前提之下。人文内涵所具有的丰富性是十分广泛的,并且对学生的生活也产生着明显的作用与影响。显然,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每位学生对人文内涵所作出的掌握与了解也存在差异,并且培养学生的人文内涵也并非一蹴而就的,这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英语文学对学生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在英语文学教学中对教学内容做出合理选取并渗透人文素质以及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来让学生对人文内涵形成独特了解。创新英语文学教学规律的路径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如教师可以通过强化英语文学教学的实践性来对英语文学的教学规律做出创新,这要求教师在英语文学的教学中不仅需要重视对课本的讲解以及考试,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开展阅读、写作以及交流等活动。在英语文学知识的系统性方面,教师不能围绕教学考核目标的实践来要求学生开展这些实践活动,而应当围绕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来推动学生对英语文学内容的理解,从而使学生主动的对英语文学中蕴含的人文内涵进行挖掘与吸收。英语作为世界上重要的语言门类,它本身是一种交流工具,所以在学生使用英语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所具备的英语知识应用能力也能够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因此,教师应当利用英语文学教学所具有的这些特点与优势,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使学生能够在生活和学习中具备丰富的英语文学资源以及英语文学学习机会,从而推动学生英语文学阅读量的增加,使学生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受到英语文学人文内涵的影响和渗透,并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二、在对英语文学教材做出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挖掘人文思想
在英语文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做好传道授业工作,同时要做好解惑工作,即在英语文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学专业素养,同时要重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并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英语文学教材本身具有很多人物与事迹,这些人物与事迹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能够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发挥出重要的推动作用,换而言之,英语文学教材不仅具有很多的英语文学知识,同时也蕴含着许多的人文精神与社会道德,而这些人文精神与社会道德在经过教师的角度与分析后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与学习。这要求教师在英语文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教材知识作出掌握,同时要求教师能够对每一个英语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人文意义作出深入理解,同时在向学生传授英语文学知识的同时将这些人文意义渗透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感化与熏陶来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以及良好的人文素养。在此方面,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中任务所具有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做出深刻的理解,如在对托尼•莫里森的作品讲授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作品中任务的个性以及形象特点做出讲述,同时有必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托尼•莫里森的每部作品都对母爱做出了讲述,虽然有些母爱是扭曲的甚至是缺失的,但是这种与众不同的母爱同样能够震撼人心,并能够令人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来找出讲述母亲形象以及母爱的片段,并结合自身经历来叙述一下对母亲形象的认知,从而让学生对母爱的伟大与无私作出深刻的体会,并让学生具备孝敬父母的优秀品德。
三、在英语文学教学过程中塑造人文氛围
英文论文范文2
医学论文摘要的格式目前主要采用结构式摘要(struc-turedabstract),它是由加拿大McMaster大学临床流行病学家和生物统计学教授Haynes博士于1990年4月首先提出的[3]。国际《生物医学期刊投稿的统一要求》(温哥华格式)规定采用四层次结构式摘要,包括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和结论(conclusions)4个部分。结构式英文摘要字数约为150~200个实词。我国大多数医学期刊都采用了4段式结构式摘要。四层次结构式摘要具体包括的内容如下。目的:简要说明研究的目的,表明研究的范围、内容和重要性,常常涵盖文章的标题内容。方法:简要说明研究课题的设计思路,使用何种材料和方法,并介绍处置方法及主要结果的测定方法,如何对照分组,如何处理数据等。结果:简要介绍研究的主要结果和数据,有何新发现,说明其价值及局限。此外,还要给出结果的置信值,统计学显著性检验的确切值。结论:简要对以上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或讨论,并进行总结,给出符合科学规律的结论,说明其理论价值,是否可以推荐、推广或需进一步研究[4]。
2医学论文英语摘要写作的问题及对策
2.1论文标题问题及对策
论文标题是论文内容的缩影,要求简明扼要,明确反映主题,便于检索。一般来说,医学科技论文的标题通常以名词或名词短语的形式出现,少数标题使用句子的形式。我国医学科技期刊英文标题的主要问题是:首字母大小写混乱、标题过长。英文标题的书写形式主要有三种:1)每一个字母都大写。2)除第一个单词的首字母大写外,其余均小写。3)除虚词(包括冠词、连接词、介词),每个词的首字母都大写。当标题中间有破折号或者冒号时,其后面的冠词、介词通常也要大写。医学论文标题中医学术语多往往较长,但一般不超过16个单词,所以应注意省略不必要的词语。在论文标题中,定冠词(the)和不定冠词(a,an)一般可以省略,但固定短语如afew中的a不可省略。汉语论文标题中经常出现一些表示谦虚或者用以引起陈述的“套语”,如“试论……”、“探讨……”、“关于……研究”、“……观察”等标题。这些词语对于研究性的学术论文来说无任何学术意义,只是一些赘语,所以在翻译成英文时可以将其省略。但是,如果“研究”、“观察”等词带有限定成分时,则不宜省略,如“……的回顾研究”(Retrospec-tiveStudyon…)。试举一例说明正确标题的写法。例1.StudyOnTheEffectsOfBerberineOnPatientsWithIrritableBowelSyn-drome宜省略StudyOnThe且介词小写,应改为EffectsofBerberineonPatientswithIrritableBowelSyndrome(盐酸小蘖碱***肠易激综合症的临床应用)。
2.2英文摘要时态问题及对策
由于汉语中没有时态,因此时态是大多数中国作者遇到的一个大难题,以至于不知何时用何种时态。有的全文从头到尾只用一种时态,或者几种时态杂错,给人不知所云的错觉。结构式摘要主要采用三种时态: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和完成时。Objective(目的)部分,在叙述该文的写作目的时使用一般现在时;表示试验或研究目的时使用一般过去时。现在常常用不定式短语进行表达,如“tostudy…”。Methods(方法)部分,因为都是过去做的事情,故采用一般过去时。Results(结果)部分,也都是过去得出的结果,也应用一般过去式表达。Conclusion(结论)部分,是作者对所的结果的评语,乃写作时作者所持观点,文章得出的结论是科学的、客观的,所以谓语应该用一般现在时表达。完成时态较少使用,一般用来介绍该领域的背景情况,如他人已取得的成果,做过的试验,得出的结果,对现在或过去造成了影响。当然,使用何种时态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原文中所要表达的意思来最后确定。近年来的趋势是更多地运用一般现在时,国外学者一般现在时的运用比例要大大高于中国学者。例2.CONCLUSION:Thefindingssuggestanassocia-tionbetweensuboptimalcareandcerebralpalsy,butthisseemstohaveroleinonlyasmallproportionofallcasesofcerebralpalsy.此例结论中的句子用一般现在时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和认识。
2.3英文摘要的人称和语态问题及对策
被动语态的使用是科技文体追求叙述的客观性和规范性一个重要手段。国外语言学家曾统计,在科技英语里,全部限定动词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用被动语态。其原因是被动语态将所要讨论的对象放在主语的突出地位,因而更能突出所要论证及说明的主旨而且,被动结构也往往比主动结构更加经济、紧凑。国内科技期刊英文摘要中也以被动语态居多,尤其是国内医学论文的英文摘要,被动语态的运用更是占据主流,甚至出现了被动语态滥用的现象。我国颁布的国家标准《GB6447-86文摘编写规则》也要求用第三人称,不可以用第一人称,汉语的无人称句译为英文就往往选用被动语态表达。然而,被动语态的文风在国外科学写作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被摒弃[5],国外医学论文越来越多地采用主动语态,主语多用第一人称复数“we”,这是因为主动语态在结构上更简练,表达更为直接有力。因此,为了简洁、清楚地表达研究成果,在论文摘要的撰写中不应该回避使用第一人称和主动语态。例3.Weenrolled150patientswithinfectiousmononu-cleosisduringtheacuteillness.本句使用了第一人称复数“we”和主动语态,不但表达简洁、清楚,而且还可以避免实用被动语态造成的句子“头重脚轻”的问题。例4.SUBJECTSANDMETHODS:Weanalyzeddatafromaprospectivecohortstudythatcaptureddetailedclinicalinformationandlongitudinaloutcomesforallpatientswhoun-derwentcardiaccatheterizationinAlberta,Canada.Westudied11,468patients,1959(17%)ofwhomhaddiabetes.(WilliamA.Ghali,etal,2000)本例摘自《美国医学杂志》,对象和方法的叙述中都用了第一人称复数we和主动语态。国外期刊中有诸多这样的例子,在此不再赘述。
2.4数字和缩略语问题及对策
英文论文范文3
1、提高中国文化素养符合多元化的人才需求
当今的就业市场需要多元化的外语人才,对于英语相关专业而言,社会上普遍需求的是英语与其他专业紧密结合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商务英语专业在此应运而生,培养能用英语进行诸如商务、旅游、物流、外贸、文秘、会展等商贸活动的复合型人才。在两种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决定沟通质量的是代表中国形象的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和自身的英语水平。
2、谙熟中国文化可以助力学生的英语学习
在英语业已成为世界语的今天,商务英语专业作为英语专业的一个分支,长期以来英语学习过程中都强调英语语言知识的输入,强调英语与商务的结合,注重发音标准、表达流利、语法运用得体等,其重视程度甚至远远胜于对中国文化涵养的关注。而语言内在的思想性被忽略甚至被淹没,因此外语学习过程中母语的正迁移作用很难发挥出来。换言之,倘若学生凭借自己较高的中国文化涵养来进行英语学习,听说读写的学习障碍将会大大降低,英汉双语的相互切换也会迎刃而解。
3、熟悉中国文化有利于传播优秀的中国文化
英语学习的终极目标不仅是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更应该是把优秀的母语文化即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承载着几千年文明的中国,其优秀精华的文化应该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与英语这门语言站在文化对等的位置上对话。在对外汉语教学日益盛行的今天,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也应该尽己之力通晓中国文化及其英文讲解方法思路,在商务活动中使世界通过我们更加了解中国璀璨文化。
二、商务英语专业中国文化教学现状
1、课程设置对于中国文化的缺失
2000年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在《“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育的缺陷》中提到“许多中国青年学者虽然具有相当程度的英语水平,但是在与西方人交往的过程中,始终显示不出来自古文化大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的文化人格……有些博士生有较高的基础英语水平,也有较高的中国文化修养,但是一旦进入英语交流语境,便会立即呈现出‘中国文化失语症’”。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中出现“失语”现象,是因为在英语教学中获得用英语准确表达中国文化知识的不足。例如,介绍鲁迅先生故居的一段话中很多学生把“故居”一词翻译成“oldhouse”,几乎没有学生知道地道的说法是“formerresidence”。同时,很多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上注重实用性,讲求英语语言知识与商务知识的结合。作为只有36学时的选修课,课时有限,任务紧张,很多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没有真正重视中国文化的学习与提高。
2、日常教学频频出现中国文化缺失
过度重视英语及英语文化而忽视中国文化导致英语文化的内化在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中越来越深入,许多学生成为英语通、西方文化通,俚语通,而中国传统文化成为许多学生的认知荒漠:课堂上问及学生“杞人忧天”、“门泊东吴万里船”等词句无法用英语解释出来。今天的四六级考试中增加了段落翻译项目,而且频频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但是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视程度依然不够。不要说“四合院”“、茶马古道”“、敦煌石窟”、就是“少林功夫”、“吉祥文化”、“筷子”等很多中国文化常见语的译法学生都闻所未闻、瞠目结舌。比如,在介绍孔子的一段话的翻译中,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孔子(Confucius)、儒学(theRuSchool)、孔圣人(MasterKung)。学生英语水平虽然大幅提高,母语文化却丢之脑后,这不得不说是失衡的英语教育造就的悲哀。
3、学生测评体系对中国文化的忽视
目前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对学生的测验评价体系依然比较传统地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听力考试材料来源基本上是BEC、BBC、VOA、CNN,文化背景都是清一色的西方英语国家日常生活与商务活动,很少涉及中国文化;口语考试依然一如既往地关注发音标准、表达流利、地道清晰、商务术语准确等因素;阅读、写作、翻译考试也多是传统的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计算题等,中国文化元素依然难得一见。
三、商务英语专业中国文化教学强化对策
全世界早已掀起了“汉语热”:孔子学院的设立、汉语等级考试的兴起、对外汉语教学人才的稀缺都足以为证。商务英语专业作为以英语语言为桥梁、深化英语与商务专业知识相衔接的专业,学生内在的中国文化素养亟待提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课程设置对于中国文化可以有所倾斜
商务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大一全校开设的大学语文之外,可以考虑自己开设现代汉语及汉语语言学等课程。毕竟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学的过程中一定会不自觉地发问:为什么多年的学习生涯中学校从未开设过汉语语言学呢?很多学生会盲目认为英语语言学在重要性上一定胜过汉语语言学,因此造成了学生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顾此而失彼。条件允许的话,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还可以鼓励专业教师开设与中国相关的公共选修课:英文讲解的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中国历史、中国文化通史、古代诗词及名著赏析、对外汉语教学等课程,应体现哲学、历史、宗教、社会、教育、文化、艺术等中国文化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和母语人文涵养,给学生创造良好的中国文化学习氛围。通过这些课程,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更加熟悉中国文化。
2、日常教学将中国文化贯穿始终
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应该自觉提高自身中国文化修养,深入学习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并在日常教学中成功实现中国文化的汉英切换,注重中西文化对比、中国文化知识的传播和对外汉语宣传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美国文化的五大象征时,可以启发学生用英语讨论中国文化的象征,学生热烈讨论中会涉及长城、孔子、筷子、菜系、丝绸之路、天安门广场、故宫等许多中华文化象征,启发学生尽可能详尽地用英语表述中国元素。同时,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尽可能多地熟悉中国特有文化的英文译法,多多积累中国文化各种英文介绍,例如,可以参考作品中涉及大量中国文化元素的林语堂、钱钟书和赛珍珠的作品及英文版的《中国文化》等书籍。
3、完善学生测评体系,强调中国文化
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测评不仅应该单独设置中国文化课程的考核,还应在综合英语、精读等课程的测试中体现中国元素,加入相关检测试题,学生在备考过程中系统复习,不断强化,中国文化素养必然会得到提高。在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的考试中尽可能选取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资料。在学生的各类测试中增加中西文化比较,根据主题与作者观点,适当进行广泛的跨文化对比分析,使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特点有清楚的认识,能够深刻地意识到祖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通过系统教学、讲解、反复训练、复习、检测等环节实现学生熟练用英文较准确表达中国文化相关内容。
四、结语
英文论文范文4
美国是一个非常注重捐赠文化的国家,父母不一定把财产遗留给子女,而是像比尔•盖茨一样,捐给社会。所以在美国,人们更看重孩子的个人奋斗,而不在意家庭出身,这和中国存在巨大差异。当学习EnglishStudy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WhyisEnglishthemostpopularlanguageintheworld?(为什么英语是世界上最普及的语言?)结合问题,师生展开热烈的讨论,老师启发学生思考、归纳得出问题的答案:英语之所以是世界上最普及的语言,与英国曾经的殖民史有关。英国曾是占据世界三分之一版***的日不落大帝国,英国对殖民地实行统治的同时,它的语言、宗教与文化对这些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都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他们甚至没有自己的国家***,直到现在仍然以英国的伊丽莎白二世为自己的国家***。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结合文化教育,让学生在了解文化背景的同时,明白做人的道理。
二、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探索文化教育
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作为课堂的引领者,英语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文化探索与研究,把学生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和评比,而不是死板地讲授单词、课文和语法。英语教学中,穿插文化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词汇教学时,先引导学生注意英语和汉语的区别。英语是一种字母语言,而辅音字母在单词中往往发字母音,元音字母和字母组合的发音一般都有规律可循,所以背单词时,重点背元音和字母组合,学生读三遍英语单词基本能背过,既教会学生如何又快又准确地记单词,又提醒学生注意了两者的差异。当学生学习到America(美洲;美国)时,没有直接给学生讲单词的意思。而是提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美洲用America命名?这个单词的来历是什么?引导学生探索单词背后的文化。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美洲是新大陆,第一个到新大陆的探险者虽然是哥伦布,但是他误认为那是印度。后来的意大利航海家Americus再次来到美洲,发现并纠正了这一错误,所以为了纪念这位航海家,美洲以Americus的名字命名。学生在学单词的同时,还表达出为哥伦布表示遗憾,因为毕竟哥伦布是第一个到达新大陆的人,因为他的失误,美洲没有以哥伦布命名。当学习单词Indian时,引导学生思考一个问题:这个单词为什么既是“印度人”又是:“印第安人”的意思?学生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得出问题的答案:当年哥伦布做环球航行时,到达了今天的美洲,他误以为是到了印度,所以称呼那里的人为“Indian”(印度人),后来证明这是个错误,我们为了区别此“印度人”非彼“印度人”。汉语翻译时进行了区别,把美洲的“Indian”翻译成“印第安人”。
三、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修养提高
英文论文范文5
英美文学是高校外语专业高年级的一门主干课程,该课程由于历史跨度大,文学流派众多,作家的风格纷繁多样,以及不同时期的复杂的历史社会背景等因素,这门课一直是门难教难学的课程。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经济全球化的渗透与发展,我国加入WTO以后在各个领域与世界接轨带来的压力,正在高校的学子们为了在即将开始的人生中一展雄姿,眼界放得更宽,胆略变得更大,英语是他们必然要攻克的堡垒,然而他们所瞄准的英语已不像以前的学生那样,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研读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18世纪的浪漫主义诗歌或者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原著上了。他们的时间有更多的事情要做:为了就业,他们要学法律英语、商务英语、经贸英语;为了考研,他们可选的方向有语言学、翻译学、英美文化以及英语教育等等。虽然他们的专业仍然是“英语语言文学”,他们的学位仍然冠为“文学学士”,但在实际中花在文学阅读上的时间已经大打折扣,他们的精力不得不用到对考研、出国和就业等问题的考虑上,使本来已经很少的文学学习空间被挤占到更为可怜的地步。除了文学的特殊爱好者以及立志要考上文学研究生的学生外,能完成外语专业规定的阅读量的人恐怕是少之又少了。究其原因,一方面有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的客观原因,另一方面也有英美文学教学自身的因素,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诸方面都落后于时代的步伐,使之不能适应当今的形势和教育对象的要求所致。为此,本文欲就英美文学教学的改革作些探索,以求教于方家。
二、英美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学者们关注英语本科生文学教学的出发点和角度有别,但所提出的问题都能引起我们的深思。
问题一:让文学课服务于语言教学当前从事英语文学教学的一大障碍就是让文学课服务于语言教学。殷企平教授在最近一次题为“文学教学在英语教育中的作用”的发言中指出,文学课有面临边缘化甚至被抛弃的危险。文学有可能成为一件“饰物”。殷教授的担心不是空谷来风,相当数量的老师撰文主张利用文学课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像《英美文学教学与语言能力的关系研究报告》,《英语文学教学与语言能力培养》,《文学教学课对英语语言能力培养的作用》等。
对于英语文学课的本质目的,孙琳等在《谈英美文学教材的选编问题》中总结如下:“可以丰富学生对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和批判能力。”“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郭英剑总结了四个层次:“学其语言”、“学其文学”、“学其文化”和最高层次的“学习人类之文明”。这些观点都表明,通过文学课学习语言充其量只能是其目的之一。
文学作品是表层文本与深层文本之间的并存与互动,文学语言与其它语言的区别不是“正式”与“非正式”,也不是“优雅”与“通俗”。读文学作品不能只关注其中的语言,而是要读出表层文本中的语言与深层文本中主题的关联。这种关系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索绪尔的所指与能指的对应关系,而是文本在一个动态的“能指链”上滑动的过程。在索绪尔那里,能指与所指是一张纸的两面,是静态的共存关系。而文学语言,可以作为一般语言来读,即是表层文本。在这一层面上,语言才呼应索绪尔及其它结构语言学家们的观点,是能指与所指的统一体,也只有在这一层面上才具有语言的正式或非正式特征,有雅俗之分,有文体之分。由于表层文本的掩护,我们不容易看到深层文本意义,因为“表层结构隐含或遮蔽了深层的、更难到达的、因而也就更难得到社会认可的意义层面”。
问题二:读而不批的现象。文学教学的目的第一步是让学生阅读原作,第二步是让学生产生相应的阅读反应。但如果将文学内容作为语言教学的素材,文学课就会在“阅读欣赏”的招牌下,只有输入没有输出,只进行文学阅读而没有相应的批评活动。而批评行为恰恰是人类更高一级的智力行为,首先表现为记录我们阅读作品时的直接反应,但遗憾的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国家教委对英语毕业生的统计中显示“14%的人表示如果重回大学学习将选择文学课;46%的人认为文学课应当成为选修课”,其中又仅有“6%的人认为毕业论文应侧重文学内容”。这些数据显示出文学教学只会与6%的学生的阅读反应有联系。
三、改进英美文学教学的对策
基于以上谈到的英美文学课的种种特点以及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teacher-centered”教学法也毫无例外地主宰了英美文学课堂。在这种课堂上,教师是演讲者,他作为知识的源泉,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源源不断地灌入到学生头脑中去。不可否认,教师讲解是传输知识的一种方式,但是就文学课来说,它不仅仅是语言艺术的形式,从更广阔的意义上讲,还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的浓缩,文学知识的吸收更有赖于接受者的参与、交流和体验。从本质上看,文学作品是作者对人生的体验、感受和思考的记录,读者的理解只有靠交流——把个人的人生投入进去与作者进行交流时才能实现。因此,文学课教师应该启发引导学生,唤起学生的感受和参与热情,而不是处处用透彻的讲解去代替学生的思考。
文学是一种资源、财富和修养。一名外语专业的大学生,不管以后从事何种工作,最起码的文学修养是必不可少的。在当前英语的工具性变得愈来愈迫切的今天,更要提防不能让英语的职业技能取代英语的人文思想教育内容。为了更好地开发文学资源,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在文学阅读的初级阶段,采用多媒体文学课件,用丰富生动的音、画、影、像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到了提高阶段,采用Internet开展自主化学习,可以把学生带到一个开放广阔的文学世界中去。通过教学观念的更新,教材的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
术的结合的改进,英美文学课一定会在外语专业教学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育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黄源深.思辨缺席[J].1998,(7).
[3]杨岂深,孙铢.英国文学选读[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4]杨自伍.英国文化选本[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Caldwell,LarryW.AResponseLotheResponsesofTapelineandWeichseltoElhnohermeneulics[J].JournalofAsianMission,2000.
英文论文范文6
1.母语文化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
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教育较为欠缺。这主要是因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对于“文化”的概念较为片面,认为所谓的文化仅限于英语文化,而根本没有考虑到母语文化。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对于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力低下的问题。在现阶段,国内英语教材中很难见到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而英语课堂教学也基本采取交际教学法,通过对英语国家的文化风俗进行讲述而展开教学。很显然,再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较难接触到母语文化,毋宁说结合英语和母语文化进行日常交际。
2.母语文化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1)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基于母语文化教育
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报告,我们可以知道大学英语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加强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综合文化素养,从而为国内国际上的经济社会交流做好准备。就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来讲,可以划分为三点:交际能力、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
(2)母语文化教育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
众所周知,凭借着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对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我国属于四大文明古国。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中国文化越来越受到外国人的青睐。而在和英语国家的人进行交流时,有些涉及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较难翻译,这就需要我们对母语文化进行全方面的掌握,才能够更好地传达出文化精髓。所以对于母语文化教育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
(3)母语文化教育有利于综合人文素质的提高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特别是想在我国这样的非英语国家进行英语教学时,会通过母语对英语进行理解和吸收。在对英语进行学习时,国内学生偏向于先对比两种语言,讲英语翻译为我们自己的母语进行理解。所以针对于理解层面,本民族文化的学习和理解有利于对外国文化进行理解。同样学习和理解外国文化有利于对本民族文化加深理解。
二、跨文化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和重要性
1.跨文化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
对于学习英语的大学生而言,跨文化教育指的就是英语文化教育。总体而言,国内的跨文化教育还停留在较为落后的层面。举例来说,在进行对话练习时,学生会以中文的思维进行日常交流。比如“你吃饭了没?”这句中文打招呼用语,有的同学直接将其改成“Youhaveeatenornot?”。很显然这是不地道的,将其改成“Howareyou?”才符合英语国家交流的习惯。还有的学生直接用“Howoldareyou?”询问英国人年龄,虽然这句话并没有错,但事实上英国人忌讳被人问起年龄这点,因为这涉及到他们自身的隐私。虽然语法是正确的,但却违背了文化原则。像上面列举的两点均属于中式英语概念,这种现象在我国高校中十分常见,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英语文化教育的欠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相关的资料,可以总结出5点原因。第一,传统教学模式对英语文化教育不够重视;第二,英语文化教学模式不够成熟;第三,英语文化交际教学被大大忽视;第四,师生缺乏直接接触英语国家文化的机会;第五,评估文化能力的标准不够完善。
2.跨文化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根据交际法理论可以得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讲授标准的语言形式及其功能,从而帮助学生根据场合、交际对象和交际需要进行跨文化交际。事实上,在《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这片文章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对跨文化教育进行了定义。对学生中进行跨文化教育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培养跨文化观念和世界意识,从而尽最大努力使文化冲突消除,使跨文化社会走向和谐化,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文化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相关实施原则
1.同时兼顾母语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
在现阶段,许多高校在进行英语教学时通常只重视英语文化知识,而忽视了我们自己的母语文化。虽然在英语课堂上讲授英语文化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我国已经明确了英语教育的目的就是对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培养。所以片面注重英语文化知识是对没有充分认识到英语教育的最终目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交流者相互交换自己语言的文化信息。英语可以说是一种对外交流的工具,通过对英语的学习和应用,我们能够更好地对外来文化的精华部分进行借鉴,同时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所以这意味着在进行英语教学时,教师应该同时兼顾母语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向学生讲述英语文化知识和如何向外国人介绍本国文化的方法。只有保证两方面的文化教育,学生才能更好地接纳英语文化,从而避免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症的问题。
2.层层推进文化教育
文化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所涉及的方面十分繁复。所以教师在大学英语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层层推进文化教育的原则,从交际文化因素开始讲解,由浅入深。交际文化内容是跨文化交流最为基本的内容,主要涉及到英语和汉语交际文化知识两方面。教师应该向学生讲解如何克服跨文化语用失误,同时间接向学生表达其中所包含的交际文化因素,这样做就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支配交际文化的知识的理解程度。文化包括表层、中层以及深层文化。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传授文化知识时应该从表层文化进行传授,帮助学生认识和英语文化相关的物质和精神产品。其次,教师应该对中层制度文化进行讲解,帮助和引导学生认识人际交流中所必须遵循的相关体制和习俗等。最后,教师应该对文化深层部分进行讲解,也就是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进行讲解。根据对大学英语教育的相关调查,我们可以发现,起初学生对英语文化认识不深,教师应该在这一阶段对英语文化进行讲授,将英语文化作为主要方面进行教授。在经过这一阶段的学习之后,学生在英语文化有了一定的掌握,在这一阶段教师应该把握好两种语言文化的比重,将以英语文化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英汉文化并重的教学方式。同样的英语教学,为什么要加以区分呢?原因在于以英语文化为主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初期少受到母语文化的干扰,从而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而在第二阶段,对于母语文化比重的加大,不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3.比较母语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
通过比较,学生可以更好地发现两种语言之间的不同,从而更好地进行区分和掌握。比较两种语言文化有利于文化本质的揭示。在学生学习初期,教师以英语文化为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是学生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英语文化和自己母语文化的不同之处,从而有效避免跨文化交际时的语用失误。而在学生对英语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之后,教师以英汉文化并重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时学生通过比较两种语言的差异,可以得到较强的文化意识。比较母语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有效认识英语文化的特殊属性,并对汉文化进行审视和反思。通过比较,可以帮助我们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而全面理解母语文化特征。可以说这是一种双文化意识的体现,有利于学生创造潜力的发挥。
四、结语
英文论文范文7
摘要:英美文学发展概貌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治的、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发生着影响,带来英美文学与英语教育,供您参考!
总结:英美文学与英语教育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了,希望能帮助大家设计论文,更多论文内容请继续关注求学网论文网!
英文论文范文8
一、英美文学特点及其发展史
1、英国文学发展史及其具有的特点。英国文学在整个英美文学体系中,当得上“源远流长”的称谓。英国文学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内部遵循自身的规律,同时还受到相应的***治、历史以及宗教等的影响,早期的英国文学为盎格鲁萨克逊阶段,然后出现了文艺复兴,接着便是新古典主义的诞生,随后从浪漫主义发展到而今的现实以及现代主义等。英国文学在二战之后,基本上由过去的写实,变成多元和实验的趋势[1]。英国文学的首要特性为帝国叙事,其特有的传统即为乌托邦文学及反面乌托邦文学,而其包含的一个基本精神则是经验主义。
2、美国文学发展史及其具有的特点。十九世纪末从英国文学中脱离并自立的美国文学,其早期尽管仍然处处透露着英国文学的味道,然而在随后的数百年光景,其逐渐孕育出了自己的风格。美国文学共出现过三次大的的变化,第一次是十九世纪前期形成的民族文学;第二次和第三次乃是美国文学在一战及二战后两度给世界带来极大的影响,其中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便有近十位。乡土主义作为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声,其在早期的美国各地不断涌现。随后美国文学的文学结构逐渐向着三十年代的新批评派,五十年代逐渐兴起的结构及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以及新历史主义等方向发展[2]。
二、分析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本身隶属于文学一个种类的文学评论,具有特定的内涵,且评论语言均被加以严格整理,因而可以从语言差异上来体会其对文学评论带来的影响。
1、语言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作为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本质象征,语言在本国或本民族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英国英语作为英语的正宗语言,具有长达1500多年的历史,其漫长的历程经历了OldEnglish、MiddleEnglish以及ModernEnglish三个阶段,其文化传承作用可以通过语言的使用体现出来。由于语言传承具有悠久的历史,所以英国评论家在使用英语时,或许出于对语言传统神圣性由衷地崇敬,或许是顾忌对语言传统造成随意破坏,所以张狂程序远及不上美国英语,其应用与文学评论上的语言比较正统[3]。而美国语言因为是从英国语言衍生而出的,其伴随着英国英语与北美大陆印第安土着语的接触而生,尽管核心仍然秉承着对英国英语,然而作为一个新生的国家,美国的民众、***治以及文化均充满创新与叛逆。同时,由于美国在***治、历史及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包袱很轻,所以在使用语言方面的顾忌很少,比较张狂和大胆,并且处处彰显着美国一度推崇的“一切皆有可能”精神。
2、文化内涵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从英国文豪《哈姆雷特》之中,可以从其主人公哈姆雷特苦苦挣扎的复仇之中,看到其被抒发的淋漓尽致的优柔寡断性格,这就好比是英国文学评论,无论是在十七世纪及十八世纪充满宗教神秘色彩的文学评论,亦或是当今荒诞派、边缘体验以及非个人化理论等,无不体现出英国文学评论徘徊于受传统束缚以及脱出传统束缚之间。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英国文学评论便再没出现能够于世界批评界呼风唤雨的顶尖人物,因而其文学评论界不仅需要深刻反思过去那种荒诞及迷离理论,同时还应重新阐释和铸就传统理论,构建全新的评论思潮。以人道主义文学评论为例,由于发展历史情境各异,所以在人道主义方面,英国文学比较保守,美国文学则取向激进。英国文学在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大都反对暴力***,如歌德倾向的改良主义,狄更斯强调“用爱战胜恨”歌颂博爱,提倡宽恕,是英国人道主义的主体思想。
英文论文范文9
一. 英文歌曲在教学中的作用
1. 英文歌曲能提高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学习一门外语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学习者面对着大量的词汇,短语和语法,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觉得枯燥乏味进而产生厌烦情绪。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善于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减少学习的困难。显然,英文歌曲就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适时引人英文歌曲 ,可以大大地改善课堂的严肃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2. 英文歌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传统的听力课一般是以教材为主,教师多次重复播放录音,然后校对答案。时间久了,学生难免觉得枯燥和乏味,渐渐就会对听力可丧失兴趣。在这个时候,如果教师能够改变一下教学方法,引入英文歌曲,相信一定能把学生从枯燥和乏味中\"唤醒\"。
3. 英文歌曲有助于学生了解英美国家文化
英文歌曲是学生学习英美文化的窗口 ,这些歌曲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和人文方面的知识。学习文化的方法有多种多样 ,学唱英语歌曲是其中生动有趣、易于让学生接受的一种。学唱英语歌曲,可以学到很多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了解国外的生活、历史、社会等。
4. 英文歌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音语调及朗读能力
想要讲一口流利且地道的英文,提高语音语调及朗读能力,就离不开英语当中的音高、音长、重音等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英语歌曲集上述知识、技能于一体并且为学生喜爱,活跃课堂气氛,成为提高学生英语素质的寓教于乐的有效手段。
5. 英文歌曲有助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许多英文歌曲的歌词都是经典的诗歌或优美的散文,也是非常好的英语阅读理解材料。通过欣赏英文歌曲,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归纳大意,谈谈对歌词的理解等形式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选择英文歌曲的注意事项
作为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英文歌曲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但是教师要教学过程中对英文歌曲的选择不能随意,要注意:
1. 所选歌曲应该根据教学的进度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开始不宜过难。
2. 所选歌曲应有一定的思想内容,主题明确,内容健康,不应该带有很强的鼓点和强烈的摇滚弹奏。
3. 所选歌曲词汇一定要丰富,歌词应该容易辨别和理解, 句子结构要能涵盖所学的大部分语法知识。歌手的发音要清晰响亮 ,往往以独唱为主。
4. 英文歌曲这种教学手段的确在活跃课堂气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它毕竟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不能代替其他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分清主次,合理安排,不能滥用。
5. 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选择一首英文歌曲,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它好听,教师还应把关于这首歌曲的一些相关资料传递给学生,不能是\"为了听歌而听歌\",应该是\"为了学习而听歌\"。
三.教学中英文歌曲的选择方法和步骤
虽然英文歌曲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 ,但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也不能滥用。要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使用歌曲,否则就会打乱整个教学计划 ,使课堂毫无秩序,事倍功半。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 的过程中必须正确运用这一教学方法。 1. 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英文歌曲 要想英文歌曲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选择适当的歌曲是十分重要的。英文歌曲众多,内容广泛,涉及诸如宗教,历史,爱情等多种题材。教师在选择时一定要选择健康向上的歌曲,并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来选择。 2.向学生介绍歌曲的文化背景
/>为了使学生对歌曲有一个明确且深刻的理解,在学习歌曲之前,应向学生介绍与此歌曲相关的文化背景,比如歌曲的创作背景,歌手的生活经历等。从而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方面的知识。
2. 听歌
听歌的过程是一个听力训练的过程,教师可以反复多次播放歌曲。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与之相适应的手段,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
3. 巩固提高
歌曲的学习也需要一个巩固的过程,而不是为了单纯的娱乐。在学习完一首歌曲后,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复述一下歌曲的大意,谈谈对歌曲的理解、进行英文歌曲比赛等。
总之,英文歌曲作为一种独特的辅助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但英文歌曲的选择和使用也不是随意的,要遵循一定的步骤,注意一定的事项,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 1 ]张建华.《歌曲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 J ]》.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5,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