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处理技术论文范文1
卓越测绘工程师应具备的素质为了达到《测绘卓越计划》的目标,测绘卓越工程师应具备的素质主要包括:
1.1 基本素质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测绘工程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熟悉测绘法律法规和测绘行业的技术标准与规范,主要表现在掌握一定的***治、经济、管理、社会学、情报交流、法学、环境等人文知识,了解一般的社交规范,遵守社会公德,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 爱岗敬业,严谨认真,熟悉企业员工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 遵守测绘工程职业行为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及相关测绘法规,了解与工程建设有关的法律规定,熟悉测绘行业及相应企业技术标准,熟悉《测绘作业人员安全规范》及测绘行业主要职业健康安全知识,学会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下工作。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服务和环保意识和公民意识,能承担有关健康、安全、福利等事务的责任。
1.2 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扎实的测绘工程专业理论与技术知识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主要包括:具备从事测绘工程学科所需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包括高等数学、概率统计、大学物理等。 掌握测绘工程技术所需的工程科学基础知识,包括工程力学、电工电子学、计算机技术、实用数据处理、数字***像处理、土建工程、工程地质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具有应用工程基础知识解决实际测绘工程问题的能力。掌握测绘工程专业基础理论与技术知识。包括:空间信息数据采集、处理、表达与利用的基础理论、方法与技术,各种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及运营监测各阶段的测绘工作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3 沟通与创新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开拓创新意识,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英文文献,具有一定的英语口语交流能力,能够使用技术语言,在跨文化环境下进行沟通与表达。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能自信、灵活地处理新的和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和工作环境。能够跟踪本领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具备收集、分析、判断、选择国内外相关技术信息的能力。能够控制自我并了解、理解他人需求和意愿;既能***工作,又具有团队合作精神,适应竞争学会合作。具有认识自身的发展需求,制定并实施自身职业发展计划的能力。
1.4 解决测绘工程问题的能力了解现代测绘科学与技术及其发展动态;了解测绘工程的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和新软件;掌握测绘工程生产流程的方法和技术。工程设计中,能理解工程应用要求,掌握外业施测和内业数据处理方法,严格贯彻专业设计规范和专业设计流程,选用合适仪器、布设与施测方案、数据处理方法及软件。参与工程设计文件(设计投标书,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技术设计书等)的编纂,并能进行设计方案说明与详细方案比选;具有一定的测绘数据处理软件编制能力,对一些特殊的应用和新的仪器或技术方法,能够根据要求编写程序进行数据处理;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针对测绘产品的质量要求和生产技术问题能提出技术改造、工艺设计或者技术创新初步方案。
1.5 具有一定的项目组织、管理与执行能力具有根据测绘项目的内容、工期、技术与质量及安全生产等要求,分析判断需要投入的人员、设备等资源的能力;并能根据测绘项目的工期、成果质量要求及投入的资源,计算成本和利润,分析项目的经济可行性等;具有按照测绘项目要求,根据《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T1004-2005)及有关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制定项目设计书、提出各项精度指标、组织编写专业技术设计书并判定其与项目设计书的符合性和可行性、细化分解项目目标、明确技术路线,合理调配资源等确保工程实施的能力。能够依据《测绘作业人员安全规范》(CH1016-2008),根据测绘项目的作业现场环境,进行人员、仪器设备、数据安全风险评估,确定必要的防护用品用具、数据存储及备份机制,制定安全生产方案。能够根据《测绘绘技术总结规定》(CH/T 1001-2005)及有关的技术规范、技术标推,撰写技术总结,内容包括工期、成果精度指标、需要说明的问题等;对技术问题的处理进行分析、评估、认定,明确结论。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能够在测绘工程项目实施中,采取恰当的措施应对质量标准,项目计划和预算的变化。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合作精神,能够协调工作团队按工作进度进行工作。
2测绘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2.1 培养目标为城市规划与建设、矿产资源勘察与开发、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环境保护与灾害预防等领域企事业单位输送高级测绘工程人才和管理人才为目标,培养具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空间信息数据采集、处理、表达与利用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备坚实的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以及良好的***治、业务和人文素质,并具有从事各种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及运营监测各阶段的测绘工作能力、知识更新与自我完善能力、良好沟通与组织管理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测绘工程专业优秀人才。按照本标准培养的测绘工程专业本科卓越工程师,具备助理工程师基本能力,毕业后经过 3 年~5 年具体的工程实践,即可申请并获得测绘工程专业工程师技术资格,并具注册测绘师相应的能力,可从事交通等行业工作。
2.2 测绘卓越工程师课程设置为了实现测绘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学位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数学、VB 程序设计、大学英语、数字地形测量学、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大地测量学基础、GPS 测量原理与应用、地***制***基础、GNSS 数据处理、地理信息系统、变形监测与数据处理、工程测量学、数字摄影测量学。主要实践环节包括数字地形测量学实习、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设计、大地测量学基础实习、GPS 测量与数据处理实习、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数字摄影测量学实习、工程测量实习、、毕业实习、测绘工程监理实习、专业认识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与答辩等。最低毕业学分要求:学生必须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 185 学分方可毕业。符合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例规定的,可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3结束语
地基处理技术论文范文2
Discussion and practice on "image processing technology"
Zhang Yongmei, Ma Li, He Li
(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44, China)
Abstract: The disadvantag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ontent of the current teaching for "Image Processing Technology" are analyzed. Four teaching procedures including the selection of textbooks and expansion materials for initiative learning, application of modern teaching models and methods, strengthening teaching practice and reforming appraisal methods have been discussed and practic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it has obtained better teaching effects, improved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to participate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s well as the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Key words: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assessment way; teaching practice
0 引言
***像信息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像处理研究对于科学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有重要影响。研究***像处理和通信是导向智能计算机、智能机器人或多媒体通信系统的必由之路。现有的***像处理技术在很多方面给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如:视频广播、遥感***像、医学***像(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以及核磁共振成像MRI)等,计算机的发展使处理更复杂的***像成为可能。
***像处理是计算机应用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像通讯、多媒体技术等学科的基础,是一门涉及多领域的交叉学科。在***像处理技术课程的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其基本概念和原理,还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像处理在其应用领域的最新发展,故传统的常规教学已经不能满足课程的发展要求。目前的教学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传统的***像处理技术教学大多数偏重于理论,缺乏***像处理技术与实践相结合的环节。本文结合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和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像处理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与实践进行了探讨。
1 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分析
人类通过眼、耳、鼻、舌、身接受信息,感知世界。约有75%的信息是通过视觉系统获取的。***像处理是利用计算机处理所获取视觉信息的技术[1]。***像处理技术的理论基础涉及了众多学科,包括数学、物理、信号处理和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其内容广泛,理论抽象,不易理解。***像处理技术还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是本课程的关键,注重基础理论和技术的教学,以及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课题研究能力的培养是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
***像处理技术已经成为众多高校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像的数学描述、***像的数字化、***像变换、***像增强、***像恢复、***像编码、***像重建、***像分割与边缘提取、***像的分析和识别等基本的***像处理方法,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像处理的基本过程,并能应用这些基本方法开发***像处理系统。通过这样的内容设置,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像处理技术的基本思想和技术,为深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2]。
2 教学环节的探讨和实践
2.1 教材的选用和自主学习扩充性资料的选用
***像处理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虽然该课程已经有很多可选教材,但大部分教材内容比较陈旧,许多新的算法,新的思想都没有提到,学生无法从这些教材中获取***像处理最新的技术和发展趋势,因此我们选择了章毓晋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像工程》系列教材。该教材全面介绍了***像工程的第一层次――***像处理,***像工程的第二层次――***像分析,***像工程的第三层次――***像理解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典型方法、实用技术以及国际上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同时我们要求学生将国外的经典***像处理的书籍作为参考书目,如:Rafael C Gonzalez主编的《Digital Image Processing》,并建议学生关注***像处理的一些重要期刊和国际会议,如: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age Processing、电子学报、CT理论与应用研究、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等。这样学生能熟悉一些专业术语,了解最新的前沿动态,并具备一定的英文文献阅读能力,为今后的科研和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一些最新方法和技术,例如,深入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设计制造的玉兔号月球车的结构,给出玉兔号月球车如何通过全景相机、测月雷达、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红外光谱仪等仪器,对月表进行三维光学成像、红外光谱分析,开展月壤厚度和结构科学探测,对月表物质主要元素进行现场分析等探测的原理和方法。又例如,探讨将遥感***像应用于5.12汶川大地震的方法,2008年5月14日上午,中国科学院的两架高性能遥感飞机飞赴汶川,对地震灾区开展遥感监测和灾情评估工作,这两架飞机可分别提供高分辨率光学和雷达***像,具有全天候快速获取大面积灾情数据的能力,探讨如何根据汶川地震前、后***像,给出建筑物、河流、山体等关键区域的变化检测结果,为***和相关部门的抗震救灾工作提供咨询服务和决策依据。
2.2 采用现代化教学模式与方法
为了使复杂的算法和抽象的知识更加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提高学习兴趣,我们充分运用现代电子技术、工具和方法,采用多媒体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利用VC、MATLAB编写一些典型的***像处理程序,并在课堂上演示这些程序,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同时也为实验环节的开展奠定了一定的编程基础[3]。
此外,我们深入分析MOOCs、SPOCs以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国际流行教育新概念,尝试开展***像处理技术的MOOCs,包括从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进程、学生的学习体验、师生互动过程等教与学过程的完整系统***实现。MOOCs是一个改变学习方式的时代产物,受到全球各地的重视。国内***三个教指委(计算机类专业、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课程)2013年底专门召开会议研讨MOOCs。我们建立了校内MOOCs平台并对学生开放,将其作为课堂外学习的有效补充,这样可以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或者进行预习和复习。我们尝试了结合***像处理技术的MOOCs,探索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稳步提高教学质量。
2.3 加强实践教学
***像处理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数字电视、视频通话、宇宙探测、自然灾害预测、环境污染的监测、气象云***等应用领域,而教材一般只涉及到理论知识和算法,或者是对应用的简单介绍,对其设计实现介绍得很少,所以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加强理论[4-5]。要求学生利用VC或者MATLAB进行实际程序设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像处理系统的开发能力。
根据课程的教学要求设置了四个课外实验。①***像变换实验。要求对输入的***像,分别采用傅里叶变换、离散余弦变换、小波变换进行***像变换,分别给出变换前后的***像,并分析***像变换前后的视觉效果。②***像增强实验。将给定的***像进行增强处理,要求至少使用线性变换增强、对数变换增强、指数变换增强以及伪彩色增强处理,分析增强后的视觉效果。③***像编码实验。将给定的***像进行压缩处理,要求采用 Huffman编码方法,并计算压缩比。分析***像压缩后的视觉效果,并对***像压缩效果进行客观评价。④***像分割与边缘提取实验。分别利用边缘检测法、阈值分割法进行***像分割;分析***像分割后的视觉效果。学生完成所有实验后,我们安排了实验指导课,解决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算法设计能力和编程能力。
在课程教学中,我们还安排了三次专题讨论课,由教师指定具体题目,学生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深入分析基本原理和方法,设计相应的算法,编程实现,并给出实验结果及分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次专题讨论课分别是:
⑴ 数字***像表示及其处理专题讨论课。题目为:用VC或者Matlab实现常见***像文件格式的显示;常见的***像文件格式,以及用VC或者Matlab实现***像格式转换;给出国内外先进的***像处理系统软、硬件,名称、作用,以及先进性的体现。
⑵ ***像变换专题讨论课。题目为:给出小波变换常用的小波基的基本原理、具体应用,以及用VC或者Matlab的具体实现;给出小波变换、脊波变换、子波变换的基本原理、具体应用,用VC或者Matlab的具体实现;给出小波变换以及小波变换在***像处理中的具体应用,以及用VC或者Matlab的具体实现;给出快速傅里叶变换算法的具体内容,以及时间复杂度或者运行时间的分析。
⑶ ***像编码专题讨论课。题目为:给出小波变换***像编码的基本思想与特点,编码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实验结果及分析;给出基于感兴趣区域的小波***像编码方法的基本思想,具体步骤,实验结果及分析;给出几种***像编码质量评价方法,具体实现,实验结果及分析;给出基于子波变换的***像编码基本思想与特点,具体步骤,实验结果及分析。
此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本校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科技支撑计划,以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这些项目涉及到视音频检索、视音频理解、视音频处理、网络信息分析、文字处理、信息检索、网络行为分析、***像识别等研究方向。通过参与项目,系统地锻炼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也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2.4 改革考核评价方式
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考核目标不仅要检验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而且要对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作用。为了避免出现平时不努力,考前突击的情况,我们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本课程的考核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30%)和期末考试成绩(70%)。将平时的上课出勤、作业、实验和专题讨论成绩列入平时成绩。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重视教学的各个环节。
地基处理技术论文范文3
2014年10月吉林自学考试科目表(专科及基础课段)已公布,具体内容请各位考生查看如下:
专科及基础课段(40个专业) 国际贸易020109 基础英语00088 国际金融00076 国际贸易实务(一)00090 中国对外贸易00092 中英合作金融管理020116 ***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 ***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大学语文04729 会计020203 财务管理学00067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65 成本会计00156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 市场营销020207 企业定价00180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65 广告学(一)00181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 中英合作商务管理020214 ***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 ***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大学语文04729 物流管理020228 物流经济地理03995 物流英语05362 国际物流导论05372 劳动和社会保障020231 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03312 公文写作与处理00341 劳动和社会保险统计与计算机应用03320 劳动和社会保险业务案例分析03321 电算会计020242 财务管理学00067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65 成本会计00156 数据库及其应用02120 采购与供应管理020265 人力资源管理(一)00147 物流英语05362 酒店管理与导游020290 旅游学概论06011 旅游***策与法规03959导游实务01525 旅游职业道德01527 旅游礼节礼仪01520旅行社业务01526 法律030112 民法学00242 中国法制史00223行***法学00261 民事诉讼法学00243 经济法概论00244 社会工作与管理030202 社会***策与法规00274人类成长与环境00276 社会问题00275 公共关系学00182 社会工作概论00272 机关管理及办公自动化030307 管理心理学00163秘书学概论00345 公文写作与处理00341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二)03204 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00346公共关系学00182 数据库及其应用02120 心理健康教育040109 心理咨询与辅导(一)05619团体心理辅导03372 心理测量与评估05616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0466 心理学史05952 秘书050102 秘书学概论00345管理心理学00163 公文写作与处理00341 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00346公共关系学00182 外国秘书工作概况00514机关管理00509 汉语言文学050114 文学概论(一)00529心理学00031 古代汉语00536教育学(一)00429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00531外国文学作品选00534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00533 朝鲜语言文学050119 中国古代文学00559外国文学00598 中国现代文学00546 朝鲜文学00588 朝鲜语翻译00630 俄语050209 现代俄语05019 外事外贸俄语01142 基础俄语(二)00614 俄语阅读(一)00846 朝鲜语050211 朝鲜语语法00631 朝鲜语国家概况00632 朝鲜语基础(一)00627 朝鲜语基础(二)00628 视觉传达设计050406 设计概论(一)03521 美术教育050409 心理学00031 教育学(一)00429 数字媒体艺术050420 数字影视三维动画07889 数字媒体视频编辑07891 艺术设计(特教)05043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3706(聋哑试卷) 视觉传达设计概论05549 ***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聋哑试卷) 服装设计与工程050442 应用文写作02126 服装设计05334服装画技法03903 服装品质管理03906 服装市场与营销00683 游戏艺术设计050459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3706 ***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大学语文04729 地铁电动客车技术080312 机械知识05464 电子电路07439 客车工程05465 车辆修造工艺与装备05466 数控加工与模具设计080326 机械制造02230 电气传动与可编程控制器(PLC)02207 计算机在模具设计中的应用05517 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04080 汽车车身数字化设计080331 车身二维数字化设计技术01880 汽车设计形态美术基础01882 工业设计美学基础01883 车身构造01885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080619 发动机原理02577 汽车电器基础06923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基础06931 汽车制造基础06919 数控技术应用080744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04070 数控机床操作05789 机械设计基础(一)07743 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0408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0748 电子商务技术04614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00342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00898电子技术基础(三)04730 数字逻辑06626 物流信息技术(一)11180 地铁运输与管理081721 电子电路07439 城市轨道交通概论05774 客运市场营销05775 汽车服务工程082229 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05877汽车保险与理赔05873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05875汽车营销案例分析05872汽车应用英语05869 汽车营销技术05871汽车诊断与维修05881 职业道德与礼仪05868汽车售后服务管理05870 兽医公共卫生090415 有机化学及动物生物化学04786 食用动物寄生虫病学01413动物性食品理化检验学01417 动物性食品微生物检验学01416动物生理学06663 兽医诊断学及内科学01411 眼视光技术100310 角膜接触镜03766 物理光学03753 眼视光器械学03764 低视力康复学03768 康复***技术100313 运动***技术12510 作业***技术12512 言语***技术12518 护理学100701 病理学02901 药理学(一)02903护理伦理学02996 医学心理学02113内科护理学(一)02998 外科护理学(一)03001妇产科护理学(一)03002 社区护理学100704 病理学02901 药理学(一)02903社区常见健康问题03624 社区特殊人群保健03623 社区护理技术03625 中药学100803 中药学(一)02974 中医基础理论(一)02972中药鉴定学03040 医古文(一)02976 方剂学(一)02975 生物制药100906 生物制药设备原理及操作01400 口服药品制剂学01408 药用微生物01402生物制药工艺学01396 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01394生物药品分析01404
地基处理技术论文范文4
关键词:智能科学与技术;科学研究;专业建设
中***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以计算机科学为基础,结合了认知科学、信息学、控制科学、生命科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将成为21世纪信息科学研究的制高点和信息产业价值的主要提升点。
在国外,许多著名高校都设立了“人工智能”专业并授予智能科学专业学位:世界多数知名的理工类院校都设立有人工智能研究所或实验室,进行智能科学专业的研究生培养及科研工作。在国内,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起步则较晚:2003年12月5日,***正式批准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设立“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这标志着我国“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诞生。
厦门大学在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已经有多年的研究积累和师资储备。2006年12月,***正式批准厦门大学设立“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2007年6月6日,厦门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系经学校批准成立,并于2007年9月迎来了第一届本科生。本文将简要介绍近几年来厦门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情况。
2 厦门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进展
厦门大学在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研究已开展了多年。早在1988年,学校就成立了校级科研机构――“厦门大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研究所”,目前,经厦门大学批准,正式更名为“厦门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它是一个以实用智能技术研究为主、集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于一体的研究机构,是厦门大学组建智能科学与技术系的主要基础。
厦门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系面向国际学科发展趋势和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利用人工智能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不断开辟新的研究领域,逐渐确立了语言信息处理、认知计算、智能信息检索、中医信息处理、视频***像处理、智能机器人等主要研究方向。在语言信息处理方面,现设手写汉字识别、自然语言理解、机器翻译、语料库技术等研究领域;在认知计算方面,现设觉知计算、脑机接口、机器感觉、隐喻逻辑等研究领域;在智能信息检索方面,现设文本信息过滤、信息检索、信息提取、智能数据挖掘、Web挖掘等研究领域;在中医信息处理方面,现主要研究开发多媒体中草药智能查询系统、基于舌象中医智能体检系统;在视频***像处理方面,现设***像数据库、生物特征识别、遥感***像、地理信息系统等研究领域。2008年,系里引进了被称为“人工大脑之父”的著名学者Hugo de Garis教授,并以他为首组建了人工大脑研究室,该研究室的目标是,经过三年左右的时间,建设中国首个人工大脑。
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在上述研究领域均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重要研究成果,在我国学术界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获得数十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经费的支持。目前在研的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863项目2项、国家863子项目2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2项。在汉字识别、词语切分标注、语法分析、词义消歧、指代消解、语言神经基础、汉语理解策略、网上信息的选择翻译、统计机器翻译、语音识别与合成、计算机音乐、计琴学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有特色的研究,形成了具体的算法,并且还提出了一种系统性的协动计算理论,出版专著5部,数百篇,其中近三年被EI、SCI等检索的论文达200余篇。
在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智能科学与技术系还十分注重产学研结合,先后与北京德威特电力系统自动化有限公司和深圳名人电脑等公司进行合作研发,广泛开展应用系统的研制开发,主要包括:手写汉字机器识别系统、汉语分词和词性标注系统、机器翻译系统以及网上汉语文本分类和信息过滤系统。其中,手写汉字机器识别系统获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机器辅助汉英互翻系统获福建省科技厅科技进步三等奖;汉语分词和词性标注系统获得2003年863中文信息处理评测第二名:机器翻译系统(包括XMMT汉英机器翻译系统、Matrix英汉机器翻译系统、Light英汉机器翻译系统和Neon英汉双向机器翻译系统)在863智能接口评测中多次名列前茅,形成多项产品,技术授权国内多家单位使用。
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智能科学与技术系发挥厦门大学多学科交叉的优势,联合人文学院、外文学院和海外教育学院华文系的学术力量,于2003年成立了“厦门大学语言技术中心”,其中,汉外多语言机器翻译为主攻方向之一。2006年获批了“智能信息技术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目前,以人工大脑相关内容为研究核心的“福建省仿脑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也已获批。
3 厦门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情况
厦门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系现有一个本科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三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予专业(人工智能基础、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一个“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培养方向(智能工程及网络安全方向),一个博士学位授予专业(人工智能基础)。现有在校本科生近90人,硕士研究生80多人,博士研究生25人,博士后2人。本系教职工近3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5人,80%具有博士学位或者博士在读,4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占2/3。
3.1 本科生专业建设
在本科生培养方面,厦门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系的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有效和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理论基础,比较深入地理解智能科学与技术理论;培养具有一定的分析、综合和创新能力,能够承当智能信息系统设计、开发和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教学任务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科学技术工作者:毕业生适宜到科研机构、学校、技术或行***管理部门、公司、厂矿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科技研究、应用开发、信息管理和教学工作,也可以进一步攻读该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遵循“宽口径、厚基础、抓关键、重实践”四项基本原则,制定了较合理的教学计划,在本科一、二年级安排公共基本课程、校通识教育课程、院系通修课程;从二年级下学期开始结束院系通修课程,转而推出部分学科通修课程,向专业化过渡,三年级开始加入方向性选修课程。其中,公共基本课程621学时、33学分;校通识教育课程262学、15学分;学科通修课程1544学时、90学分;方向性课程120学时、分;学科跨方向性课程108学时、6学分。这样的安排能真正使学生在获得扎实而宽厚的理论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同时,培养较强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为了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我们在办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和强调实践环节的训练并倡导理论与实际 相结合,已经规划建设一个特色实验室――“仿脑认知与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可支撑仿脑认知与智能机器人两个方向相关课程的教学实验,总经费预算100万元。依托该实验室,结合相关课程,高年级本科生可以进行“心理物理测试实验”、“眼动测试实验”、“面部表情与脑电对照实验”、“行为学与智能关系测试实验”、“机器人避障行走路径规划”、“机器人目标识别与跟踪”、“机器人声控实验”、“机器人智能语言翻译”、“机器人足球比赛”等众多特色实验。
3.2 研究生专业建设
厦门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系的研究生培养以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加强基础课、专业课,实验实践教学、论文创新写作、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重点,包含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两个培养层次。其中,硕士研究生层次又分为学术型研究生和工程硕士两种类型,分别进行培养。
在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我们的目标是培养适应智能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的发展,适应国家社会发展与进步事业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地掌握本学科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具有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高级专门人才和能适应未来从事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研究和工程应用研究之人才。毕业生适宜到科研部门、学校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适宜到计算机产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智能科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开发研究、应用与管理等工作;可以继续攻读智能科学与计算机科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博士学位。目前包含“人工智能基础”、“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三个专业。其中,“人工智能基础”专业包含如下培养方向:认知科学理论、认知逻辑学、计算语言学、智能计算方法、艺术认知与计算、脑高级功能成像等;“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包含如下培养方向:计算机视觉、机器翻译系统、智能中医诊断系统、机器音乐、模式识别、音频信息处理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包含如下培养方向:人工智能应用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智能信息检索技术、多媒体综合应用技术、***像与视频处理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
在工程硕士培养方面,目前智能系招收“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B方向(智能工程及网络安全)的工程硕士研究生,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学科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能力,掌握现代智能与网络科学前沿知识,在智能工程与网络安全方向具有一定研究深度和项目研发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包括:嵌入式智能家居、视频***像处理、网络视觉监控、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智能机器人、网络内容监管、黑客与网络攻防技术、网络信息安全、信息检索与信息过滤、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语音识别与合成、智能中医信息处理、人工大脑、虚拟现实技术等。
在博士研究生培养方面,设有“人工智能基础”博士学位授予专业,目标是培养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意识,对某一领域有全面深入了解或对某一应用领域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解决前人未能解决的科学问题或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的高级专业人才:其研究工作对科学技术或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贡献,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应用提供新的基础或新技术、新方法。培养方向包括:人工智能以及应用技术、艺术认知与计算、数据挖掘技术、认知神经科学、软计算方法及其应用、智能多媒体信息处理、脑功能成像技术等。
4 总结与展望
地基处理技术论文范文5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
一、湿陷性黄土的概念及分布
黄土是在干燥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多孔性具有柱状节理的黄色粉性土。由于其垂直人孔性的松散多孔结构和遇水则降低或消失的土颗粒间的加固凝聚力,在压力及水的外部作用下,容易发生湿陷天然黄土在上覆土层自重应力或者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浸水后,土的结构破坏发生显著附加变形的土称为湿陷性黄土。湿陷性黄土广泛分布在我国华北、西北等地在湿陷性黄土区进行工程建设时,必须考虑因地基湿陷引起的附加沉降对建筑造成的潜在危害因。因此,选择适宜的地基处理方法,避免或消除地基湿陷造成危害,就显得相当重要。
二、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机理和湿陷变形特性
1.湿陷变形的突变性与非突变性。湿陷变形是黄土在承受一定压力时,由于浸水作用而使土体在短时间内物理状态和力学性质发生突变引起的附加变形。它的特点是速度快(常常在地基浸水1~2h后产生)和变形量大,常常超过建筑所允许的程度。此外,黄土湿陷变形的突变程度还取决于温度、应力状态和增湿水平。黄土的天然含水量越低,注水速度越快,在较大压应力作用下浸水湿陷的突变程度就越高;反之,突变程度就降低了。在分级浸水的湿陷试验中就不易出现突变性的特点。
2.湿陷变形的不连续性和连续性。从微观上看,湿陷是黄土骨架颗粒间胶结强度弱化与天然结构的崩解,在湿陷变形过程中,不仅有颗粒间的相对滑移,还有小颗粒落入架空孔隙和大孔隙的跃迁。从宏观上看,湿陷变形是整个变形的不连续过程,具有跳跃性。然而,如果从黄土湿陷变形与总变形过程的空间特征来看,湿陷变形只是黄土总变形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是一个连续过程。大量工程实践经验表明:地基湿陷变形随含水量和应力的增加而增大,是连续的变化过程。
3.湿陷变形的不可逆性。湿陷就是黄土骨架颗粒间胶结物质被水溶解或胶结强度降低,经压力作用使其剩余的强度不能与外加荷载平衡,而使整个结构破坏,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本质上说,湿陷变形是一种特殊的塑性变形。这不是单纯由应力引起的,而是由于浸水使黄土结构强度减弱产生的。然而,从另一角度来看,湿陷变形具有可逆性的特征,如果黄土地基在一定压力作用下第一次非饱和浸水产生了湿陷变形,那么在第二次增湿过程中,只要增湿水平大于前期增湿水平,黄土浸水后还会产生明显的湿陷现象,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黄土具有二次湿陷问题。
三、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原则
湿陷性黄土在天然湿度下,其压缩性较低,强度较高,但遇水浸湿时,土的强度则显著降低,在附加压力或在附加压力与土的饱和和自重压力作用下引起的湿陷变形,是一种下沉量大、下沉速度快的失稳性变形。工程实践表明,对地基不处理或处理不足时,建筑物在使用期间,由于各种原因的漏水或地下水位上升往往引起湿陷事故。因此,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建设,对建筑物地基需要采取处理措施,以改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减小或消除湿陷性黄土地基因浸水引起湿陷变形,保证建筑物安全使用。
四、建筑物的地基问题
1.强度和稳定性问题。当地基的抗剪强度不足以支撑上部结构的自重及外荷载时,地基就会产生局部和整体剪切破坏,比如滑坡问题。
2.湿陷及不均匀沉降问题。湿陷性黄土遇水而发生剧烈的变形或当地基在上部结构的自重及外荷载作用下产生过大的变形时,会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特别是超过建筑物所能容许的不均匀沉降时,结构可能开裂破坏。
3.地基的渗流量或水力比降超过地基的容许值时,地基常常因潜蚀和管涌导致失事。
4.动力荷载引起的问题。地震、机器以及车辆的震动,波浪作用和爆破等动力荷载可能引起地基土,特别是饱和无黏性土和沙黄土的液化,失稳和震陷等危害。
当地基存在以上问题时,必须对地基加以处理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与正常使用。由于地基问题处理的恰当与否,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投资和进度,因此,地基处理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认识。
五、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发展展望
发展地基处理技术,应在提高上做文章,具体讲应重视下述几个方面。
1.研制和引进地基处理新机械,提高各种工法的施工能力。目前,我们与国外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不仅要重视引进国外先进机械,也要重视研制国产先进施工机械,只有各种工法的施工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地基处理水平才能有较大的提高。
2.发展地基处理理论。地基处理实践的发展势必促进地基处理的进步,理论的进步又将指导地基处理实践的进一步发展。理论方面的发展有两类:一类是各种工法加固地基的机理以及设计计算理论,如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及影响范围分析等。另一类是一般理论,如各类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沉降计算理论,优化设计理论,沉降控制设计理论等。
3.发展地基处理新技术。随着理论和材料、机械、工艺的发展,一定会产生地基处理新方法。同时,发展新方法也是工程建设的需要。发展新技术还包括发展地基处理新材料,如深层搅拌法特种水泥等。
4.提高地基处理技术综合应用水平。近年来,多种地基处理技术的综合应用得到重视和发展,随着处理水平的提高,今后在综合应用方面肯定会有较大发展。
5.发展地基处理测试技术。地基处理测试技术包括地基处理工法本身的质量检验,以及地基处理效果的评价。发展地基处理原位测试、现场实验、以及监测技术对提高地基处理技术水平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予以重视。
6.深化施工管理体制改革,重视专业化施工队伍建设。地基处理施工是专业性很强的行业,要加强专业分工。对每种工法的施工队伍不仅要求现场技术人员需要掌握地基处理理论和实践知识,而且对技术工人也应有一定要求。技术工人需要通过培训对加固机理、加固工艺有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通过定期考核,建设一大批相对固定,有资质的专业化施工队伍。
研究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在设计施工过程中要根据建筑物的体量、结构、形式及使用要求,承载力、工期要求,结合现场地质、水文、地形、地貌等实际情况,综合考虑,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以期达到预定的处理效果。
参考文献
地基处理技术论文范文6
关键字:测绘工程3S技术应用发展趋势
Abstract: in a nutshell mapping is were determined and depicted subject to earth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ccording to this concept,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is the application of correlation measurement instrument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natural geographical factors of the earth's surface and artificial facilities, and according to the data to draw the corresponding map.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surveying and mapping work in this area began to expand, and even become a global engineering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and in the application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 is used more advanced geospatial technology, this technology is based on the 3S technology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In this paper, as a starting point,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3S technology in surveying and mapping, and simply discusse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Keywords: 3S application engineering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rend
中***分类号:P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3S技术在我国测绘工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以其方便快捷和海量数据等优势,为测绘工作提供了精确的数据,下面本文对3S技术进行简单的分析介绍,之后对其在测绘工作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论述,并指出其今后的发展趋势。
一 3S技术简述
3S技术,即空间定位系统(GP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以及遥感(RS)技术,3S技术是目前测绘工作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它是测绘系统中对空间信息获取、信息管理更新以及分析应用的技术支撑。
GPS技术,是以卫星为基础进行的无线定位和导航系统,它能够为航空抗天、海洋和陆地等提供空间定位数据;GIS技术是目前发展较为成熟的一项技术,在测绘中应用较为普遍,该技术主要是通过建立起不同尺度的空间数据库,向相关者提供形式多样的空间数据查询、分析以及各种决策功能;RS技术在进行空间大面积资源调查、地理空间数据监测、提高空间、时间和光谱分辨率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3S技术也在实现技术上的突破,他们的最大技术价值在于3S的集成技术,综合利用他们的测绘有点进行技术渗透,取各技术的有点实现技术融合,建立起集成化的3S技术体系。
二 3S技术在测绘中的具体应用
上文中简要的论述了3S技术的基本情况,下面本文就从他们在测绘工作中的具体应用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空间定位系统技术在测绘中的应用
空间定位系统技术即GPS技术,它最初是美国研制的一种应用于***事目的的全球定位系统,它是由地面控制系统、卫星系统以及用户接收机三个系统组成的,由卫星发射的信号能够实现对全球范围的覆盖,无论在任何地方都能够接受到卫星发射的信号,确定出自己的准确位置,因而其在测绘中能够精确地测定出相关位置的经纬度,实现准确定位。
在测绘工程中,GPS应用广泛。首先能够控制城市建设中的测绘精度。为了满足城市规划建设的测绘需要,城市的控制网点具有精度高、控制面大且使用频繁的特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些网点有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影响了工程测量的进度和精确度,为了加快对测量数据的掌握,采用GPS技术,能够实现对静态物的高精度测绘,这样就能够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精确的测绘数据。
GPS技术还能应用于对地面控制上。GPS技术具有测绘速度快,测绘精度高,操作便捷省时省力的优势,因此在地面控制测绘中经常使用。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已经取代了传统的测绘方法,应用该技术建立起了全球性的高精度GPS网和全国性及区域性的高精度GPS网,能够实现对地面的精确控制。
GPS技术还广泛应用在地籍房产测绘工程中。利用该技术,能够实时的进行界桩位置的测定,并确定土地使用的范围面积,将测绘所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后录入到GIS系统中,还能够获取精确的房产和地籍地***。
(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测绘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即GIS技术在资源和环境测绘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有效的对空间各种资源进行管理,还能够进行快速的分析测试,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GIS技术的测绘对象是点线面这样的空间数据,在测绘中实现对他们的定位分析和描述。将GIS技术引入到测绘工程中,能够实现以一种全新的思想和手段解决和分析复杂问题的途径。
GIS技术在测绘中广泛应用,首先能够实现对空间信息的获取处理与交换。构建和维护空间数据信息是一项复杂且难度较大的工作,而GIS技术能够实现对空间数据处理的快捷化,空间数据具有很强的时空性和实效性,不同的数据需要进行不同的更新维护,而GIS技术能够很好的进行这一方面的处理工作。
GIS技术还能够实现对测绘数据的管理。它能够实现对测绘数据的多样化管理,如鲫鱼文件系统方式的管理模式、技术文件系统和数据库混合的管理模式、基于空间数据库的组织管理模式等。
GIS技术与测绘学的关系密切,工程测量、地籍测量以及航空测量等都为GIS中的空间实体提供者各种不同比例尺的精确定位数据,同时各种技术如GPS技术和RS技术还能够为其提供实时的动态测绘信息,使得该技术向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GIS技术同时以地理学为依托,为其在测绘工程中的应用也奠定了基础。
(三)遥感技术在测绘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是在测绘科学、电子科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空间科学等多学科渗透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其综合了多学科的长处,本身具有科学性和应用性,因此广泛地应用,尤其是在测绘工作中应用更为广泛。
遥感技术在测绘中的应用首先表现在对地形***的测绘中。遥感技术能够应用立体摄影测量的方法获取地面上的三维信息。遥感技术和雷达相结合,能够在测绘中实现更大的突破。雷达卫星具有全天候、不受云雾等天气的影响,将其与遥感技术相结合,能够测绘出更加精确的数据。
遥感技术在测绘中的应用还表现在能够制作出正射影像***。遥感影像是通过遥感技术获取地面上物体的***像,正射影像***在对遥感影像进行处理的同时能够增强***像的效果,生成具有地理空间坐标的遥感影像。卫星遥感正射影像***在测绘中应用广泛,能够在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和土壤测绘制***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利用遥感技术还能够实现对遥感专题地***的制作,对测绘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在制作的过程中需要选择好空间分辨率和比例尺、破布分辨率以及波段的选择、对于时间分辨率和时相的选择也需要注意。
(四)3S技术的集成应用
3S技术在测绘工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每项技术都有其优势,但是也不能够忽视其劣势,为了提高测绘的精确度,在实际测绘中可是实现三种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测绘中充分发挥三种技术的特长,形成对地测绘以及信息处理与分析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 3S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
上文中对于3S技术在测绘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由前可知,3S技术的应用正朝着集成化的方向发展,这也是其今后发展的一个大趋势。集成化在测绘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GPS技术主要在测绘中实时的提供测绘目标,其中包括了各种信息运载平台的空间位置等;而GIS技术则在测绘中需要对多种来源的时空数据进行综合的分析处理,实现集成管理和动态监测,建立起新的集成信息平台;RS技术在测绘中则需要对目标进行实时的检测,对测绘目标的环境进行检测,及时的发现地球表面的各种信息变化情况,及时更新数据库。
但是不能忽视的是,目前情况下3S技术的集成应用还处于发展时期,对三种技术的有机结合和***连接方面的技术处理还不到位,对于信息的技术处理和整体的把握还缺乏过硬的技术支持。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3S技术的集成发展在测绘中的应用也会更加广泛,形成一个发展大趋势。目前三种技术的集成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在应用航空遥感技术进行地籍测绘中,就应用到了GPS技术接受测绘的数据和目标的地理位置,再通过遥感技术进行信息***像的处理,并将处理结果输送到GIS系统中,这样就很好的综合应用了三种技术,虽然离着三种技术的集成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已经能够基本上实现三种技术的综合发展利用。
要实现3S技术的集成发展,需要有高科技的支持和系统技术的配合,从上文的论述中不难看出,要实现三种技术的集成发展并不是一件统一的事情。目前来看,在测绘中三种技术相互协作进行测绘,还是得到了实时的动态数据,且数据的精确性还是很高的,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这种技术的集成在测绘中也会得到广泛的应用,使得测绘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3S技术在集成发展的过程中还在很大程度上对数据通信技术有依赖性,在这个过程中,大容量、动态性实时性以及高速度的数据通信是不能缺少的,目前,随着多媒体通信卫星和宽带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数据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也对3S技术的集成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空间。综上所述,3S技术正在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环境下,朝着集成的方向迈进,3S技术实现集成化发展将会带动测绘行业的快速进步。
结束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高科技在测绘中的应用也更为广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3S技术。在测绘工程中,三种技术相互协作,为测绘提供了精确地数据信息。本文就以此为出发点,对空间定位系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及遥感技术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对其在测绘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测绘质量水平要求的提高,三种技术的应用要实现集成化的发展,这是今后发展的一个大趋势,本文又对这一趋势进行了简单的说明。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对于今后3S技术在测绘中的应用有所帮助,并能够实现3S技术的集成化发展,提高测绘的质量,促进测绘工作朝着更远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莫丽君 论3S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 技术与市场,2012年第02期
[2] 刘钢锋 郭*** 浅谈3S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级发展前景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24期
[3] 王涛 王晓明 3S技术在国土资源测绘中的应用 科技与生活,2011年第16期
[4] 石金峰 刘学斌 赵天雪 3S技术与测绘学科发展的关系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第04期
[5] 戴大宝 3S技术在国土资源测绘中的应用探索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14期
地基处理技术论文范文7
Abstract: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and the teaching practics and experience,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for undergraduate.
关键词:工程施工管理;本科生;教学;方法
Key words: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undergraduate;teaching;mechods
中***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3-0225-01
0引言
《工程施工管理》是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专业必修课程[1-4]。本课程包含施工技术管理、施工组织管理两部分,以施工技术管理为主。主要内容包括施工导流与基坑排水、土石方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地基处理、桩基工程、地下连续墙、重力式建筑物以及斜坡式建筑物和护坡的施工,最后介绍水运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项目的成本、安全及施工进度管理。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各类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的施工技术及施工组织的基本知识,了解主要工种的施工机械、施工工序,能初步从事施工组织设计和现场的施工技术工作。该课程实践性、综合性很强,需先修的基础课程多、内容繁杂和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等特点,这些使这门课的教学难度较大。鉴于此,本文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讨论。
1教学中播放现场施工的***片、动画和视频
港航工程施工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采用板书的教学方法不仅信息量小,而且不利于准确、清楚地表达教学内容。而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2],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将通讯技术、声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融为一体,能相互处理、存储文字、***形、影视***像、动画和声音等多媒体信息的一种综合信息处理技术。因此应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另外由于受到学时和经费的限制,不可能在每讲述一部分内容时都让学生去施工现场参观以建立感性认识,因此,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克服这方面的不足。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在教学中穿插播放现场施工***片、施工录像、Flas等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2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虽然在上课过程中穿插播放了一些现场***片、动画、视频等,但还是应该多创造机会多去现场观看施工的实际情况。所以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定期请企业的施工技术人员来校开展讲座和交流活动。通过这些实习和交流活动,使得学生能够熟悉将来要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通过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使学生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且能将这些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工程施工相结合,对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3建立一套港航工程施工仿真系统
针对典型的场地和工况,建立一套包括施工导流与基坑排水、土石方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地基处理、桩基工程、地下连续墙、重力式建筑物以及斜坡式建筑物和护坡的施工等施工技术及施工组织和管理在内的仿真系统。这套仿真系统能将各类型的施工有机地整合起来,既利于老师的教学,也利于学生的自学。
4教学内容中要有最新的施工技术和工艺方面的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海洋工程活动中也会涌现出新的施工技术和专利等。所以,工程施工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应具有经典性、先进性和科学性,在保证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也应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将最新的施工技术、施工工序、施工工艺等反映到课堂教学中。
5其他方面
在课程考核方面,采取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把学生平时的课程成绩、论文成绩纳入考评体系。改变纯粹试卷的考试形式,建立理论考核、实践考核、企业考核鉴定、施工组织设计相结合的综合考评体系。考核内容以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工作过程知识为主,实践教学考核与技能考核紧密结合。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衡量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本课程已选用了国内出版的教材。如有更好的教材出版,要及时更换。同时,本课程内容要吸收不同教材的优秀成果。如条件许可,应按照工程施工管理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时编写新的最合适教材及课程设计任务指导书。
建立一支以主讲教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完善高素质、高效益教学团队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拓展通过国内外学术会议、访问学者、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培养青年教师的途径,激励承担本科教学任务和教学研究,激励承担部级课题、国际项目研究。严格执行现行的教学团队运行和管理机制。积极探索教学团队运行机制、监督约束机制等方面的运行和管理模式,能够为教学队伍建设提供示范性经验。
参考文献:
[1]娄敏,董文乙.海洋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水运(下半月), 2009,9(10):231-232.
[2]黄理***,张文萍,肖卫华.水利工程施工课程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误区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0(13):12-13.
地基处理技术论文范文8
[论文摘要]地基处理的研究一直是土木工程的一个热点,常用的软弱地基处理方法分四大类,应综合考虑选择合理经济的方法。
我国《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中规定,软弱地基系指主要由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杂填土或其它高压缩性土层构成的地基。它是指基本上未受过地形及地质变动,未受过荷载及地震动力等物理作用或土颗粒间的化学作用的软粘土、有机质土、饱和松砂和淤泥质土等地层构成的地基。
1.软弱地基加固处理方法
软弱地基的加固处理[1],按其原理和作法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四类:
1.1排水固结法
排水固结法又称预压法,其包括堆载预压法、超载预压法、真空预压法、真空与堆载联合作用法、降低地下水位法和电渗法等多种方法;通过在预压荷载作用下使软粘土地基土体中孔隙水排出,土体发生固结 ,土中孔隙体积减小,土体强度提高,达到减少地基施工后沉降和提高地基承载力的目的。
1.2振密、挤密法
振密、挤密法有表层原位压实法、强夯法、振冲密实法、挤密密实法、爆破挤密法和土桩、灰土桩等多种方法;采用一定措施,通过振动和挤密使深层土密实,使地基土孔隙比减小,强度提高。
1.3置换及拌入法
置换及拌入法有换填垫层法、振冲置换法、高压喷射浆法、深层搅拌法、褥垫法等多种方法;采用砂、碎石等材料置换软弱土地基中部分软弱土体或在部分软弱土地基中掺入水泥、石灰或砂浆等形成加固体,与未被加固部分的土体一起形成复合地基,从而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沉降量的目的。
1.4加筋法
加筋法有加筋土法、锚固法、树根桩法、低强度砼桩复合地基法、钢筋砼桩复合地基法等多种方法。通过在土层埋设强度较大的土工聚合物、拉筋、受力杆件等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小沉降,维持建筑物稳定。
以上方法的原理、适用范围及工程实例可参考殷宗泽、龚晓南主编的《地基处理工程实例》[2]一书。
2.软弱地基处理方法的选择
在地基处理中,我们要遵循的原则是: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3]。可根据以下条件进行选择:
2.1地质条件
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地质条件,可参看规范。
2.2设计施工条件
设计时应考虑工期及用料情况:工期不宜安排得太紧;时间充分,施工时地基稳定性好,遗留问题少。工程用料要求就地取材。施工时应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
2.3场地环境条件
要考虑施工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如:新填土会挤压原有道路、房屋,产生侧向位移或附加沉降;用砂桩、砂井时,施工有噪声,靠近居民点会扰民;采用降低水位法时,要考虑引起周围地基的下沉和对周围居民用水的影响故应预先调查或做隔水墙,并考虑施工后注水复原的问题;采用填土堆载时要有大量的土料运进运出工地,会影响交通和环境卫生;打石灰桩、灌注药物或采用电渗排水时,会污染周围地下水,应慎重对待。
2.4结构物条件
要考虑结构物的等级、结构体系、断面形状、位置、埋深、使用要求和建筑材料等因素对所选择加固方法的影响,特别是有地下结构物(地下室、涵洞、地铁等),或者结构物高低不同、沉降不均时,应当特别注意。
3.地基处理技术的创新
近几年来,世界各地因地制宜的发展了许多新的地基处理方法。
3.1。 添掺外加剂方面[4]
以前的地基处理方法大多从机械设备着手,从而建立某种工法,而从材料入手提高地基处理质量和效果的较少。高性能土壤固化剂土壤混合后,特别是与高含水量和富含有机质的淤泥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形成相互连接的网状结构,从而提高固化土的强度,减少地基变形。通过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证明,用高性能土壤固化剂作地基处理特别是对软弱地基的处理很有效,比普通水泥加固效果好的多,此项技术在国外应用已相当普遍已有很成熟的研究机构和公司,但在国内尚属起步阶段。
3.2 综合应用水平方面
重视多种地基处理方法的综合应用可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真空预压法与高压喷射注浆法结合可使真空预压应用于水平渗透性较大的土层,而高压喷射注浆法与灌浆相结合使纠偏加固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5]。
单用动力固结法(俗称强夯法)处理饱和软粘土地基时却极易产生“橡皮土”现象,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为此,岩土工程界将强夯法和排水固结法结合起来,开创了“动力排水固结法”这项新技术[6]。
3.3.可持续发展方面
我国《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已经将粉煤灰正式列为换填垫层法可采用的一种垫层材料。
渣土桩又称“孔内深层夯扩挤密桩”,是一种新型地基处理方法,其充分利用建筑垃圾,变废为宝,施工现场干净无污染。
地基处理技术还被用于防止有害物渗出液污染地下水以及防止其他已被污染区域地下水的流动造成污染扩散。近期出现的处理新技术是让被污染的地下水通过含有将地下水中有害物变性、吸收及降解的铁屑或碳颗粒的活性截水墙PRB使地下水得到净化[7]。
4.结语
我国地基处理技术发展很快,但还有许多方面需进一步研究:
(1)发展现场监测技术的研究。
(2)发展测试技术的研究
(3)促进地基处理理论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4)完善工法的质量检验手段。
(5)发展地基处理新技术,提高地基处理技术的综合应用水平的研究。。
(6)要因地制宜合理选用处理方法。正确评价各种地基处理方法的适用性。
(7)研制新机械新材料,提高施工工艺,实现信息化施工的研究。
(8)深化施工管理体制改革,重视专业施工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 顾晓鲁,钱鸿缙,刘惠珊,汪时敏.地基与基础[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5):576
[2] 殷宗泽,龚晓南 地基处理工程实例[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1):14~17
[3] 陈莞尔 软弱地基加固方法的合理选择[J] 地基基础,2004
[4] 於春强,郑尔康 高性能土壤固化剂及在地基处理中的应用[J] 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2003
[5] 朱祖梁, 黄光明 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的实例分析[J] 中国煤田地质,2005,6
地基处理技术论文范文9
关键词:科技日语;标注技术;XML;中日双语
一、科技语的定义及表现形式
科技实际内容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科技语文章。科技文献存在的前提是科技语言的掌握。语言学给出这样的结论,科技日语是以日语为根基,传递的是科技方面的思想内容,是日语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科技日语语体描述的主体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事实,这就是自身最大的特点,由于这个原因使其在表现手段、逻辑思维等方面有鲜明的特色。换句话说,科技日语语体在遣词造句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只有充分地掌握这些特点,才能正确理解科技日语文章。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思维有赖于语言,尤其有赖于文章的准确性体现思维的明晰性,文章的层次性体现思维的条理性,文章的周密性体现思维的逻辑性阅读过程中的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类比想象、欣赏评价,都离不开思维。换言之,文章阅读的过程,就是整理思维的过程而阅读科技语体的文章,不仅是一个语义辨认、语法分析的过程,同时也是读者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经验对写作者所传递的新理论,新信息,新资料进行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的复杂逻辑思维过程。因此,在阅读整理科技日语语体的文献时,除了掌握科技日语的基本语言特点,具有较高水平的语言分析能力外,还必须了解有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把握原文的精神实质,用恰当的概念去判断原文。
二、中日双语科技语标注技术
(一)中日双语日语科技语标注技术采用的主要方法。目前,大多数语料库采用数据库处理和文本处理相结合的组织模式,采用XML(Extend Marking Language)标记语言。该标记语言的优点在于语料处理比较直观,基本和实际的文章相似。此种标记语言需要高配置、高性能的硬件设施,但是对于数据的处理能力较低,所以很难完成多用户的共同处理任务。相对于其他的标记语言,该技术的功能较繁琐,数据库的管理和安全性的维护都很难能实现。由此得出该种标注技术只适用于数据量较小,双语语料库。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研究出比XML标记语言更便利的标记语言,因此,市场依旧采用XML语言,在此基础上研发出了多用户并发操作模式,即群组分布式操作模式,以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
群组分布式操作模式,通过市场热门的数据库应用软件,分解文本数据,并将其存储在一个公共数据库中,主机之外的计算机只能为客户机的身份操作数据库。分布式计算机系统是由广域网或局域网相互连接,可以在数台计算机上同时运行程序的不同部分。通过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或C/S(Client/Server,客户端/服务器)结构,不仅能将语料数据有效的存储和完成复杂的检索,而且能实现了多用户的群组操作,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日双语语料库的建设系统和使用系统是由数台相互联网的计算机组成,将一台计算机放在中心的位置,充当服务器,剩下的计算机只有通过局域网访问服务器才能获得需要加工的数据。以此让语言翻译有关的研究人员都能操作数据库。群组分布式操作模式像网一样将用户、创建人员、研究人员等与服务器相连,从而操作翻译语料库。
(二)中日双语科技语标注技术遇到的主要问题。(1)语言学理论上的问题。首先,中日双语科技语标注技术缺乏统一的文法理论基础。从自然语言处理实践来看,还没有哪一种语言学流派成为一种理想的理论基础,因此建立中日双语科技语标注技术就面临着缺乏语言学理论基础。这样,一方面是缺乏一个统一的语言理论来指导建立中日双语科技语标注技术,从而造成中日标注分别建立在两个不同的语法体系的现象;另一方面,一旦选定某种文法理论来设定标注技术,那么要引入另一个文法进行某些研究时,就会造成标注技术的冲突和冗余,其结果就是双语标注技术的标准性无从谈起。其次,中日双语科技语标注技术面临着描述双语现象的难题,这一点在语言学中也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双向机器翻译系统的下一步工作是:利用等值翻译理论,建立等值翻译表达式,从而实现双向机器翻译系统的知识级的共享。但是这一方案在实践上还有很多问题有待克服,其中之一就是如何进行双语的描述问题:不仅需要分别充分描述汉语和日语各自的特点,而且还要能够刻画出二者相互转换时的特征,也就是说需要刻画出双语的异同点。而恰恰在这里,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研究乃至翻译研究,都没有能够提供一个充分可行的理论。也就是说,中日双语标注集需要首先确定所需要表示的知识范围:汉语和日语之间究竟在什么范围、什么程度上存在那些异同,标注技术究竟在什么层次上刻画双语现象。此外,在双语标注技术的出发点上,还存在着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不同的意见。理性主义意见认为双语标注技术应该根据双语研究的成果,对于双语间相同的语言现象使用相同的符号,而对于那些不同的现象再引入相互区别的标志。当然这种状态比较理想,但是目前这方面的语言学研究还不太成熟。另一种经验主义认为,双语标注技术应该针对每种语言的特点设置各自符号,而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双语的比较和对照研究,才能够充分揭示两种语言的异同。这种意见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是可取的,其缺点是可能造成一定的符号冗余。(2)双语标注技术设计的几个难点。首先,公认性是双语标注技术存在的基础。公认常常意味着人们对某个事物达成了共识,但对于语言标注乃至整个自然语言处理来说,这种共识几乎不存在。其次,开放性是中日双语标注技术的设计核心。标注技术的开放性在机器翻译研究中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问题,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机器翻译研究包括句法分析、词义消歧识获取、口语机器翻译等不同专业众多的研究方向。最后,兼容性是中日双语标注技术实用化的体现。目前,语料库研究和其他自然语言处理研究的果是机器翻译研究的一个丰富的资源,如果能够使标注技术兼容这些研究所使用的符号集,也是说在彼此之间能够建立比较好的对应关系,那么不仅可以利用这些丰富的研究成果和已的研究工具,而且可以使我们的研究和相关的研究之间具备了真正的可比性。
(三)中日双语科技语标注技术问题的初步解决方案。(1)中日科技语标注技术从整体上不依赖于某个特定的文法,而是根据目前汉语和日语的研究经验,分别对两种语言中比较普遍的、公认需要研究的语言现象设置符号;对于其他可能需要的知识表示,留待后期完善。(2)标注技术包括词法标注和句法标注两大类,两者的语法层次、符号大不相同,在词法标注技术和句法标注技术中,分别将各自的符号划分成三个部分:基本符号,常用符号和专用符号。(3)基本符号描述自然语言共有的一些特征或者中日双语的基本概念,这些概念在各种语料库中几乎都有类似或相同的符号代表,例如词法标注中的名词、动词等概念和句法标注中的名词词组、动词词组、介词词组等等。(4)中日文常用符号集主要包括一些比较公认或应用比较广泛的语法概念,例如人称、数、性别、时态、语态;甚至可能包括所需要的某个文法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格语法中各种格的符号等等。中日文专用符号集可以看作是对以上两种符号的补充,它往往是根据各种分支研究的需要所填补的各种表示符号。例如口语机器翻译所需要的额外符号,汉语分词研究所添加的特征标记等等。基本符号和常用符号一般来说是比较固定的,但是常用符号可能随着研究的深入,经课题组和有关专家讨论后,进行有系统的改动或添加。(5)专用符号体现整体的开放性,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添加。不过,应该首先尽可能沿用已有的符号,只有在十分必要时再进行增补。对于每个新增的符号,都要有严格的说明和定义;而新增一批专门用于某个分支研究的符号时,应该专门书写说明,记载该项研究继承了哪些已有的符号,新增了哪些符号等等。一般来说,这些专用的符号都不允许脱离已有的标注集而另成体系。
(三)中日双语科技语标注技术的研究意义。其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稳定的研究基础标准的中日双语科技语标注技术是机器翻译、双语语料库以及其他有关研究的知识表示基础。以一个统一的基础开展研究可以确保研究的延续性和一致性。(2)研究成果的积累有利于机器翻译系统的开发和有关的双语语料加工。如果能够以一个标准的中日双语标注技术为基础,那么每个为此目的开发的辅助工具和系统都可以直接继承并加以利用,从而节省科研劳动,依靠成果积累加快研究的深入。(3)统一的对比平台和转换标准英汉双语的语料加工在国内外已经有比较丰富的成果,而且所使用的符号体系各有特点。如果没有一个标准的双语标注集,就无法对这些工作进行比较,而且对于这些语料的进一步加工利用就会需要额外的转换工作。因此,标准的中日双语标注技术会促进对已有资源的利用。可见,一个标准的中日双语标注技术对于涉及中日双语的研究来说具有战略意义(如果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这样一个标准,其意义将更加巨大)。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建立中日双语标注技术不只是对原有单向标注集的简单归纳整理。双语标注技术不仅涉及到一些比较复杂的实现策略问题,还涉及到比较语言学和翻译理论中悬而未决的一些问题。
结语:中日双语科技语标注技术是中日双语处理研究的知识表达基础。由于目前国内文献对此类问题关注较少,本文比较详细地论述了设计双语标注技术的必要性、设计中的难点并提出了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该方案不仅能够适应相当长的时间内中日双向机器翻译和汉语语料库研究,而且对于其他跨语言的比较研究和机器翻译研究,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应该说,该标准仍然没有能够达到理想的状态,还不能胜任刻画全部的中日双语现象。不过,鉴于目前研究水平所限,我们认为中日双语标注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只有在更加细致的双向机器翻译研究,或者是更加完备的中日双语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够进行。而这些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够做到的,也不是一个研究单位能够胜任的,还有待于广大计算语言学研究人员和语言学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陆建江等、编著语义网原理技术[MI科学出版社2007.3.l第一版
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优求知网 » 地基处理技术论文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