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备货币论文篇(1)
1.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现状
我国于2009年开展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目前有206个国家与地区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和投资。2010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为5063亿元,2013年达到4.63万亿元,3年间增长了814%。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的70%左右是跨境货物贸易,30%是跨境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交易。跨境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占同期对外货物贸易额的比例从2011年的6.60%,上升到2013年的11.69%。香港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自2009年第四季度至2013年第一季度,大约80%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通过香港进行。有专家预计,到2015年之前,中国和新兴经济体贸易总额的50%,或者是中国全部对外贸易总额的30%将用人民币结算,人民币将成为全球第三大贸易结算货币。此外,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2013年12月3日的报告显示,从2013年10月份开始,人民币已取代欧元,成为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常用国际贸易融资货币。根据SWIFT的数据,在传统贸易融资工具———信用证和托收的使用中,采用人民币作为计价及结算货币的比率,已由2012年1月的1.89%,增至2013年10月的8.66%,市场占有率排行第二。美元排第一位,占81.08%的绝对多数,而欧元的市场占有率则从2012年1月的7.87%降至2014年10月的6.64%,排名第三位。
2.人民币作为投资货币的现状
自2010年10月******自治区启动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以来,该业务发展迅速。2012年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规模为2840.2亿元人民币,是2011年的2.56倍,2013年达5337.4亿元人民币,是2012年的1.88倍。其中,外商直接投资(FDI)人民币结算的比重占80%以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DI)人民币结算的比重不足20%。FDI人民币结算额占FDI总额的比重从2011年12%升至2012年的36%,增长速度很快;ODI人民币结算额占ODI总额的比重从2011年的5%升至2012年的6%,份额较小。香港的离岸人民币市场业务发展迅速。香港的人民币金融产品包括人民币存款、人民币债券、人民币股权类产品和人民币基金类产品。2009年之后,人民币存款余额增长快速,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认可机构数目也快速增长。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金融机构从2011年6月的900多家增加至2012年8月的1万多家。自2007年7月香港发行第一支人民币债券以来,其离岸人民币债券发展速度较快。如***3所示,从2010年到2013年,人民币债券发行额增长了224%。香港债券市场的发行币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港币债券比重迅速下降,人民币债券比重直线上升。2009年10月前,香港债券市场98%为港币债券,到了2009年10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港币债券比重降至35%,人民币债券比重高达52%。除了香港地区作为最重要的离岸人民币市场之外,主要的离岸人民币市场还包括伦敦、新加坡、中国澳门和台湾地区等市场。2011年9月,英国财***大臣GeorgeOsborne和中国副***共同宣布,伦敦将和北京共同协力发展人民币业务。是年年底,伦敦市场上的人民币交易量已经占到除中国内地和香港之外的全球离岸人民币交易量的46%。中国以外的第一支人民币债券是汇丰银行于2012年4月在伦敦发行的,目前已有10余支人民币债券在纽交所上市。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取决于中国货币当局人民币流动性的提供。通过和其他国家(地区)货币当局签订双边本币互换协议,除了维护金融稳定之外,中国货币当局还可以为境外人民币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促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和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2008年12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与韩国银行签署了第一个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规模为1800亿元人民币,期限是3年。截止2014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共和24个国家(地区)的货币当局签署30个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总金额达25932亿元人民币。
3.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现状
当前,人民币的储备职能尚处于萌芽时期。尽管如此,基于中国经济几十年强劲的增长势头以及人民币的良好声誉,一些国家如菲律宾、白俄罗斯、马来西亚、韩国、蒙古、智利、委内瑞拉、柬埔寨、奥地利、日本、澳大利亚、南非、尼日利亚、坦桑尼亚等国选择将人民币资产作为该国的储备资产。外国央行主要通过如下3个路径来持有人民币储备资产:一是外国央行与中国人民银行签订购买人民币金融资产的投资协议;二是外国央行通过人民币离岸债券市场投资人民币资产;三是通过QFII渠道进行人民币储备投资。另一方面,中国也正在努力让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IMF最近一次修订SDR比重是在2010年,在2010~2015年间,SDR定价篮子货币由美元(41.9%)、欧元(37.4%)、英镑(11.3%)和日元(9.4%)组成。该货币篮子并没有真实反映当前全球贸易和经济增长格局的变化。***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要改革SDR货币篮子组成,使之更加公平公正。IMF的前总裁卡恩和现任总裁拉加德都欢迎人民币加入SDR。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在2010年就指出,人民币在SDR一篮子货币中应占10%的比重。除此之外,美国***府、俄罗斯、巴西和法国都支持人民币加入SDR。鉴于此,为了减轻人民币加入SDR的负担,IMF专门制定了一套相对较易满足的“储备资产标准”,希望可以在下一次修订时将人民币纳入SDR。尽管人民币尚不是SDR篮子货币,人民币外汇储备量微不足道。但重要的是,人民币已经是一些国家的外汇储备资产了。有实证研究显示,一国经济总量(按实际汇率衡量)占全球的比重每上升1%,该国货币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份额将上升0.55%。假设在10年之内,中国GDP全球份额上升10%(将人民币可能的升值因素也考虑进去),那么人民币在全球央行所持外汇储备的比重将至少提高5.5%。所以,只要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球水平,其他国家央行势必会增加人民币资产的比重,最终人民币将成为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当然,这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二、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改革
当前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仍是美元主导的体系,也被称为“美元本位制”,该体系具有显著的不公平性和不稳定性,亟待改革。其不公平性主要体现在美国等储备货币发行国凭借储备货币的地位获取了巨大的利益,而作为非储备货币发行国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则更多地担负着该体系的巨大成本。其不稳定性主要体现在储备货币彻底信用化之后,全球货币供应量失去了任何约束,美联储成为世界主流经济体系物价水平的决定者,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通货膨胀机器。对于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来说,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国际储备货币的多元化,意味着美元的“过分的特权”有了一定的外部约束,意味着当人们对于美元作为价值储存失去信心时,可以有其他外汇货币的选择。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增进当前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公平性和稳定性。
1.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缓解
当前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不公平性当前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一个很大的缺陷是其具有显著的不公平性。表现之一是,对于外汇储备的需求迫使发展中国家积累巨额外汇储备,这相当于发展中国家以极低的利率(现在几乎为零)向发达国家提供巨额贷款(2007年为2.7万亿美元)。发展中国家之所以积累外汇储备,是基于3个因素的考量。第一,出口商品价格波动而导致的对外汇储备的预防性需求。第二,一国面临国际收支危机时,缺乏有效的“集体保险”机制(collectiveinsurance)。虽然IMF的紧急融资(emergencyfinancing)是唯一可用的“集体保险”,但是它的较高条件限制了很多国家申请使用该项贷款比例。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不得不积累外汇储备以求自我保险。第三,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强烈的顺周期资本流动的压力,在面临着国际收支危机时,国内资本加速外流,加剧危机,所以发展中国家不得不积累外汇储备来对付危机。截止2014年第一季度,全球外汇储备达11.86万亿美元,在已公开的外汇储备中,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的占比分别为60.9%、24.5%、3.9%、4.0%。截止2013年底,中国外汇储备额达3.82万亿美元,20年间增长了7300%。从横向比较来看,2013年中国外汇储备额是日本同期(全球第二)的3倍。2013年底,俄罗斯、韩国、中国香港、印度持有的外汇储备额排名分别是第六、第八、第九和第十。中国持有的巨额外汇储备大部分投资于低收益的美国国债,并且深深地陷入了“美元陷阱”(dollartrap)。即在美元持续贬值的情况下,中国如果继续持有美国国债,则有价值缩水之虞;如果抛售美国国债,美国国债价格将大幅下跌,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也将大幅缩水。而与此同时,美国投资者在中国的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的利率较高。也就是说,中国以很低的利率把资金借给美国,同时又以很高的利率从美国借款,两者之间的利率差其实就相当于将资源向美国转让。可见,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在补贴着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这体现了当前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巨大的不公平性。这种不公平性和美元本位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是分不开的。当前,由于人民币不是国际货币,而美元是主导性的国际储备货币,所以中国大部分对外贸易和金融活动不得不以美元作为计价和结算货币。同时,除了2012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168亿美元之外,中国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多年来保持金额巨大的双顺差,致使中国积累越来越多的美元储备,导致中国补贴美国的不公平的现状。而一旦人民币国际化,情况就会有所改观。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和金融活动就有一部分用人民币来计价和结算。例如在进出口贸易中,用人民币来计价结算,当贸易盈余时,中国贸易商手中持有人民币,而非美元,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美元储备的积累。在国际投资中,一部分中国对外投资和外国来华投资以人民币作为投资货币,同样的,当外国来华投资大于中国对外投资时,进入中国的是人民币,而非美元,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美元储备的积累。美元储备积累的减缓将有助于减轻中国补贴美国这个不公平的现实状况。此外,中国与东亚、东南亚各国经济贸易联系密切,并且中国为本地区提供最终商品消费市场的能力越来越强,在中国与本地区较多国家间的贸易收支关系中,中国属于逆差国。随着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中国进口商将越来越多地用人民币从本地区各国进口商品和劳务,从而本地区各国通过与中国的贸易盈余,将积累越来越多的人民币储备,相应地减缓美元储备的积累。从而,这些东亚、东南亚出口导向型的国家和地区,例如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新加坡等将在一定程度上用人民币储备来替代美元储备的积累,从而也可减缓这些国家或地区补贴美国的不公平的现状。
2.人民币国际化将增进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稳定性
从历史上来看,国际交易是以占主导地位的债权国家货币的使用为基础的。由债务国,特别是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来主导国际货币体系是史无前例的。然而,当前美国这个最大债务国的货币———美元,却恰恰就主导了国际储备货币体系。这样的体系是不可持续的,国际储备体系将不可避免地进入多元化时代。当前这个体系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自1980年起就成为常态,而且金额持续扩大。并且,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连续实施了四轮量化宽松货币***策,这些导致了美元在中长期内趋于贬值。在美元贬值的预期之下,私人机构开始抛售美元资产,但是由于害怕美元贬值导致其所持的美元资产即刻缩水,一些国家的中央银行买入了私人抛售的美元资产。即使是这样,越来越多的观察家担心,美国净债务的积累会使得甚至连中央银行也不愿意继续积累美元资产,原因是担心遭致美元贬值的损失。另一方面,在面临着资本的顺周期流动压力、国际商品市场价格的波动性、缺乏“集团保险”机制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又不得不持有越来越多的外汇储备以加强自我保险。由于持有较多外汇储备的国家在危机中所受到的影响相对要少,2008年金融危机又进一步强化了各国持有更多外汇储备的行为。如果要满足发展中国家对外汇储备的巨额需求,美国不得不靠保持巨额的贸易收支逆差来应对。但是,正如上一段所述,这是不可持续的,因为美国长期巨额的贸易收支逆差已经致使美元贬值,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投资者将不再愿意继续持有美元,从而,这个美元本位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基础是不牢固的,也是极其不稳定的。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对于外汇储备的巨大预防性需求与外汇储备的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笔者认为,人民币国际化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矛盾,从而增进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稳定性。第一,人民币一旦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中国就可以用本币进行各种经济、贸易和金融活动。尤其是,中国可以用本币进行国际借贷,摆脱了“原罪”(theOriginalSin)问题。那么,中国对美元储备的需求将大为减少,中国就从最大的储备货币需求方转变成了供给方,有利于协调储备货币的供求矛盾,从而增进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稳定。第二,人民币一旦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其他和中国经济、贸易、金融联系密切的国家在选择外汇储备货币构成时,就可以将人民币作为其选项之一。而且,随着中国更深地融入经济、金融全球化中,人民币作为其他国家的储备货币的比重也会越来越大。从而,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美元储备供求之间的矛盾,增进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稳定。第三,人民币一旦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将打破当前美元和欧元的双寡头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增进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稳定性。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美元作为全球的主导货币,享有垄断地位,既不受国际制度的约束,也不受其他国际货币的制衡,美元享有“超级特权”得以对其他国家进行财富“掠夺”和***治“胁迫”。欧元启动后,欧元成为第二大货币,对美元构成了竞争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制衡了美元霸权,而日元和英镑不论是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还是在全球外汇交易中的占比都很小,所以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事实上是一个“双元寡头”的体系。但是,美元和欧元的地位又是不对称的,美元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可以从两种货币在全球已公开的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反映出来。截止2014年第一季度,美元和欧元的这一比例分别为60.9%和24.5%,可见,欧元对美元的制衡作用仍不足够约束美元的过分特权。而一旦人民币国际化了,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就有可能进入了对称的三元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时代。这种体系的优点包括:其一,它为世界各国提供了3种可供选择的清偿工具,缓解了用一种货币充当国际货币而导致的“信心和清偿力之间的矛盾”,还避免了两极货币格局容易产生的“跷跷板效应”;其二,对称的三元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为各国的外汇储备提供了分散汇率风险的机制,使第三种货币成为另外两种货币波动的平衡力量;其三,对称的三元寡头垄断的国际储备货币之间相互制衡,既竞争、又合作,有利于降低相互之间宏观经济***策的协调成本,也有利于维持国家金融市场的稳定。正如本杰明•科恩(BenjaminJ.Cohen)所说的,在多元的储备货币体系下,美国将不能再滥用其“过分的特权”。一旦美元的主导地位被其他货币挑战了,美国将不得不减少其对外国储蓄的需求,从而减少将来发生危机的风险。
储备货币论文篇(2)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由改革前3645亿元到2012年519322亿元,将近143倍的增长,使我国的经济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然而经济的高增长也带来了高通胀水平的严重代价,直到现在,我国始终都没有摆脱通货膨胀的困扰。针对当前的通货膨胀,一种比较新颖的观点是认为当前通货膨胀属于外汇推动型通货膨胀。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增多,截止到2013年3月份,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达3.44万亿美元。又由于实行结售汇制度,由中央银行统一实行外汇结算,导致央行释放大量货币流动性,使国内货币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并最终推动一般物价水平上涨。基于这一认识,外汇推动型通货膨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认可。
二、相关文献综述
针对我国近十年来的通货膨胀成因,国内学者给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刘世锦(2008)认为,食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会加剧成本推动的压力,所以当前我国通货膨胀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孙莉、张萍(2010)则认为我国的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市场中流通中的货币超过了实际交易需要,推高了商品的价格。以上观点都是针对物价上涨的国内因素加以分析的,还有一些学者致力于研究引起物价上涨的国外因素。其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注意到外汇储备这一因素,认为外汇储备可以通过影响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物价。张鹏、柳欣(2009)采用实证分析,得出外汇储备与基础货币、基础货币与物价指数、外汇储备和物价指数分别存在着单向因果关系,并进一步得出结论,外汇储备的增加会导致通货膨胀。杨缅昆(2011)则基于理论和现实情况,认为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主要成因是近年来外汇储备的持续增多,央行被迫发行的货币促进了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并得出我国的通货膨胀属于外汇推动型的结论。
目前关于外汇储备和通货膨胀的文献几乎都暗含了“外汇储备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的传导途径。本文在继承相关文献优秀思想的基础上,又结合当前背景对现有文献的研究思路进行补充和创新,主要通过理论论证对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进行分析。
三、对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关系的理论分析
1997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在经济紧缩的同时,物价也相应走低。直到2000年以后,我国才基本摆脱改革***策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物价开始正常浮动,但从2007年开始我国物价指数又开始上扬,一再高攀,并在2008年达到近十年以来的物价高峰,月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甚至达到8.5%。2009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低迷,总需求减弱,物价指数急剧下跌,但这并没有改变物价指数上涨的总体走势,从11月份CPI就又开始反弹,到目前为止,物价指数也一直处于高位。
而我国外汇储备自1993实行汇率体制改革以来持续增加,呈直线上升走势,尤其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外汇储备每年平均以29.01%的速度增加。2006年2月,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8537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位居全球第一。然而在外汇储备如此快速积累的同时,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也在以前所未有的疯狂态势增长。2000年以来,广义货币供应量(M2)平均每年增长17.98%,相当于年均国民生产总值的2倍。外汇储备与货币发行量的同步增长绝非巧合,而且与当前的通货膨胀也必定存在影响关系。
从通货膨胀的本质来说,就是流通中的货币远远超出了实际需要,过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商品,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必然上涨。近些年中国外汇储备持续增加,由于国家集中管理外汇储备,在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冲销,进而使央行的货币发行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被动投放的,被动投放的货币量形成市场中过剩的流动性,引发通货膨胀,总结起来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国际贸易中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保持双顺差,而我国自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一直实行强制结售汇制度,银行为了持有大量的外币必须保证足够的人民币进行兑换。随着外汇储备的增多,央行只能靠新发行人民币来保持头寸,这种新增发的人民币就叫做基础货币,也称作基础货币,在商业银行的派生存款作用下,基础货币被货币乘数无限放大,表现为广义货币量的增加,导致的最终结果是货币增加,物价上涨。二是自汇改以来人民币单边升值幅度明显,波动弹性也日益增强,中国***府为了控制这种升值预期,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对冲操作,不断买入外汇,抛出人民币,这种做法不但增导致外汇储备进一步增加,而且直接增加了流通中的人民币数量,引发通货膨胀。三是伴随着外汇储备的增加以及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国际游资纷纷涌入中国,热钱的流入反过来又会刺激外汇储备增加,进而引发通胀压力。很显然,外汇储备的变动确实会对物价水平产生影响。
四、结论与启示
虽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制定货币***策冲销由外汇占款引起的基础货币增加量,进而削弱外汇储备增加的通货膨胀效应。但开放经济条件下,随着我国贸易的不断深化与资本市场的不断开放,外汇储备的量势必会越来越多,央行对冲操作的作用也会不断减小,甚至还会限制到央行货币***策的***性,影响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并加剧通货膨胀。所以,有必要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并有效利用外汇储备,减缓通货膨胀的压力。对当前外汇推动型通货膨胀的治理给出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加快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加强外汇储备管理。我国汇率制度的缺陷导致汇率的波动不能真正体现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变动,汇率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扭曲。要进一步改革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形成机制,严格加强资本金融项目的监督管理,以防国内经济受到国外资本的冲击。
第二,实行“藏汇于民”***策。即按照自愿原则将部分外汇保留在企业和个人手中。将一部分外汇藏于民间,有助于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缩减,从而分散了诸多投资风险,减缓了通胀压力。
第三,协调相关部门共同治理。对外汇推动型通货膨胀的治理,仅凭中央银行的货币***策很难取得成效。只有相关部门共同合作,将调整我国的对外经济***策作为切入点,才能对当前通货膨胀进行标本兼治的治理。
参考文献
[1]杨缅昆.论外汇推动型通货膨胀及其治理[J].统计研究,2011.
[2]张鹏.我国外汇储备变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J].世界经济研究,2009.
储备货币论文篇(3)
中***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1-083-02
一、货币星云学说是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理论基础
货币星云学说是世界货币体系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个学说的创立者蒙代尔教授受天文学上日心说形成过程的启发:认为货币体系的形成是一个演化过程,首先各种货币产生于经济活动较为活跃的地区,随着各地区经济交往的深化和广化,以及各种货币之间的竞争,在经济活动最为活跃的地方就会形成货币中心,该地区的货币就成为核心货币,其它货币则变成货币,像各行星围绕在太阳周围一样,货币也围绕在核心货币周围。这个理论得到了历史的验证,有记载以来,人类社会大约生成了1.7万余种货币,而现在只剩下几百种,且少数货币具有霸权地位。美元就是当前世界货币体系的核心货币。由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元又是当前的国际结算货币,所以很多国家要想参与到世界经济中,就必须储备美元,美元也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发挥着交换媒介、记账单位和价值储藏的功能。历史上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还通过国际合约的形式将美元确定为世界货币的核心。虽然随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以及欧元的出现,动摇了美元的核心地位,形成了当今世界的货币体系,很多国家选择了多种货币作为储备货币,施行浮动汇率制度。但如果仔细研究则会发现对于很多国家来说尤其是东亚国家,美元仍是核心货币,为了规避世界贸易中的风险和增加出口,仍然将美元作为主要的储备货币和货币锚。因此有学者就将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称为“后布雷顿森林体系”。①可见货币星云学说揭示了世界货币体系发展的逻辑,在发展的任何时期国际货币总有核心和之分。同时这也是本文将其作为理论基础的原因。
二、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元作为核心货币的数据验证
从两个方面可验证美元的核心地位,首先美国是一个强大的经济体,是世界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这是形成核心货币的基础。根据McKinsey(2008)的研究,美国GDP占世界总GDP比重为21%;美国资本市场金融资产价值为56万亿美元,接近全球金融资产总值的30%。②其次,美元在世界经济中起到交换媒介、记账单位和价值储藏的重要功能。目前世界4/5以上的外汇交易、60%以的国际贸易用美元结算,虽然欧元占世界外汇储备的比重从1999年成立时的17.9%增加到2008年的26.5%,同时美元的比重从2002年开始就逐步下降,但相对于欧元的26.5%、英镑的4.1%和日元的3.3%来讲,2008年美元仍占有64%的比重。③综上所述,美元有着其它货币不能取代的地位,美元绝对是当前世界货币体系的核心货币。
三、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中人民币作为货币的数据验证
根据上文分析,当前的货币国家有着以下特点:出口是这些国家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为了降低在国际贸易中的风险和刺激出口,这些国家采取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并且大幅度低估本币价值。由于长期稳定的汇率和贸易顺差,这些国家也形成了较高的外汇储备。
中国具有和大多数货币国家相同的特点,首先,对美国大量的贸易顺差。2000―2010年的10年中,除2001年、2009年和2010年受外部影响导致贸易顺差减少以外,10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43.5%,2008年贸易顺差为436107百万美元。其次,与美元长期稳定的汇率。虽然人民币处于升值趋势中,但是从2000―2010年的升值幅度不大,从2000年的1美元对8.28元人民币到2010年的6.67元人民币。最后,巨额的美元外汇储备。从2000―2010年中国外汇储备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0.8%,2010年达到28473亿美元。以上的数据可以证明中国是货币国家。
四、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中国面临的问题
1.丧失铸币收益。所谓铸币收益是铸币行业除去铸造成本后的正常所得。④铸币收益自古就有,在古代人们将黄金送到铸币处,铸币匠将黄金扣除一部分留给自己,形成铸币收益。虽然铸造成的金币含金量下降,但是不影响黄金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如果把这套规则应用到纸币作为交换媒介的当前,则可发现铸币行业具有超额垄断收益。铸币匠不再需要别人送来黄金,就可以以很低的成本创造纸币,每一张纸币直接形成铸币收益。现实中的铸造匠就是各国的中央银行,同时收益归国家所有。在世界贸易中,美元是结算货币,美国作为核心货币国家会享受铸币收益,货币国家中国对美国形成的巨额贸易顺差也为其获得铸币收益创造条件,但是这种关系并不公平,中国在为是世界经济作出贡献的同时没有分享到相应的铸币收益。
2.通货膨胀风险。在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国可以向中国输出通货膨胀,原因在于人民币要保持与美元的汇率稳定,其运行机制如下:假设世界上只有中国和美国两个国家,假如美国***府为了刺激经济通过货币***策增加货币供给,导致市场利率降低,市场利率下降进一步造成美元资产的回报率下降,人民币资产回报率相对上升,投资者就会增加对人民币资产的需求,在外汇市场上抛美元、要人民币,导致人民币面临着升值压力,为了保持汇率稳定,中国***府会在外汇市场上抛人民币、收美元,其结果就是人民币的供给增加,中国出现了通胀压力,美国通过刺激***策向中国输出了通货膨胀。宏观经济调控有四大目标:控制失业、稳定通货膨胀、维持国际收支平衡和促进经济增长,显然美国给中国带来的通货膨胀不利于中国经济发展,中国会在这个货币体系中受到损害。
值得注意的是:与布雷东森林体系不同,当前中国维持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稳定是自愿行为,而这种自愿行为会面临美国输出通货膨胀的更大风险,因为在布雷顿森理体系下,美国还会顾忌自己的承诺,维持1盎司黄金对35美元。但是当美国对世界没有这种承诺时,可以更加自由的实行自己的货币***策,导致大多数像中国这样的货币国家只能被动接受美国输出的通货膨胀。
3.外汇储备风险。上文提到货币国家会储备大量核心货币,当前中国就有大量的美元外汇储备,而中国管理外汇储备的最常见方法是将外汇储备投资美国资产,但这会存在很大风险。
本文从美国经济的发展模式角度探讨这个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导致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高科技和金融产业成为美国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些产业需要大量的流动性来支持,而美国则利用美元实现这个目标,一方面长期国际收支逆差,美元外流;一方面又通过其发达的资本市场吸引顺差国家将美元投资于美国,形成资本项目顺差,像中国这样的货币国家,无论是由于美国资本市场的吸引还是出于对美元储备风险管理的需要,都会不断地将储备的美元回流到美国,这样国家就成为了美国的“准银行”。然而美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严重脱离,导致这之间存在很大风险。2007年从美国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例证,一旦资金链出现问题,美国的资产价格就会受到影响,本文不同意阴谋论的说法,因为中国的美元资产与美国整体的资产相比很小,资产价格的波动对美国本身的影响最严重,因此,从根本上说,中国外汇储备面临的风险来源于美国经济不平衡的发展模式。而中国之所以陷入两难困境就是因为现行的储备体系。
五、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中国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改革
本文认为中国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改革的方向应该是人民币国际化,努力建成以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和人民币为核心的多元化储备体系。而当前学术界提出的建立超货币和亚元制度都不应成为努力的方向。
1.超货币理想和现实的不可能性。斯蒂格利茨和***为代表的一批国内外专家学者提出了创建超货币的思想。斯蒂格利茨认为:货币国家为获得必要的国际储备必须保持经常项目顺差,如果核心货币国家不希望出现等量的经常项目逆差,世界经济的总需求就会减少。因此,现行储备货币制度对世界经济存在紧缩作用。创设全球货币可以解决这个难题,方法之一是大量增加SDR的发放,每年增发2000亿美元的SDR,就无需美国维持经常项目逆差,也能够满足全球经济对国际储备积累的需求。⑤***认为:当前的国际货币储备体系会造成核心货币国家与货币国家货币***策相互冲突,只有建立超货币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本文认为建立超货币只能是一种理想,不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原因在于这种制度无法协调当前国家间的利益:首先西方发达国家不会支持SDR常年的增发,由于发达国家具有充分的国际清偿力,他们不必要持有特别提款权。反而增发会导致国际通货膨胀从而损害他们的利益。其次,面临来自美国的阻力。增发SDR会削弱美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一票否决权和美元的核心地位,美国不会任其损害自己的利益。⑥最后,超货币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必须有市场,即人们愿意在国际贸易中使用超货币进行交易,而转换交易货币对买卖双方而言都存在着转换成本。
2.亚元制度的建立和现实的不可能性。国内有学者提出以东盟和中国为基础建立亚元制度。这种想法显然是受到欧元区建立的启发,但是东盟和中国不具备建立最优货币区的条件:首先,建立最优货币区要求货币区内各国市场、贸易和金融一体化程度较高,只有这样新的货币才能很快地被成员接受,体现出增加货币有用性带来的好处,减少经济的不稳定性,但是东盟和中国的一体化程度还很低。其次,建立最优货币区需要各国宏观经济***策相互协调,一定程度上限制各国的财******策和货币***策,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东亚各国对这种问题十分敏感,这给建立亚元制度造成了***治阻碍。综上所述,成功建立亚元制度的可能性很小。
3.逐步推进人民币贸易结算是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的最优选择。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要建立一个世界性和区域性统一的货币都具有不可能性,所以只能从提高人民币的地位出发,推行人民币的国际化,将人民币转变成与美元、欧元、英镑、日元并列的国际储备货币。推行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战略选择,需要逐步展开,包括建立完善的人民币资本市场体系,信用体系,开放资本账户等等。要实现以上的目标则需要来自***府、企业和民众等各方面的长期努力和协调配合。本文在逐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改革中国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最优选择的观点下,忽略了对这些长远问题的探讨,把视角转向一个相对短期的问题,即推进人民币贸易结算是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下面从推行人民币贸易结算的基础、人民币贸易结算给进出口双方企业带来的好处、推进人民币结算有利于中国解决外汇储备的问题以及有利于削弱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美元霸权四个方面论述。(1)推行人民币贸易结算的基础。有资料显示:目前,在东南亚国家大约有1000万人民币,日本大约有1000万人民币,北美也有几百亿的人民币。这个资料说明,中国***府在发行人民币的时候,有一部分人民币流通到了国外,并且被外国人储藏了起来,不论这种储藏的动因是由于人民币预期升值造成的,还是由于外国人认为人民币就是硬通货,结论都是一致的:人民币在海外的数量越多,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工具就越具有可能性。(2)人民币贸易结算给进出口双方企业带来的好处。首先有利于我国的进口企业和外国的出口企业,对于我国的进口企业而言,人民币的贸易结算有利于优化汇率风险管理、节约向银行结汇时的汇兑成本,同时对于采用外币衍生品进行套期保值锁定汇率风险的企业,以人民币结算可以节省外币衍生品交易费用。对于外国的出口企业,以人民币结算虽然丧失了节省汇兑成本方面的优势,但是在人民币预期升值的背景下,持有人民币相当于投资于人民币,这会给持有人民币的企业带来收益。其次,有利于我国的出口企业和外国的进口企业,对于我国的出口企业来说,可以有效的防范在国际贸易中的汇率风险,这样在国际贸易中就会有利于企业创造稳定的收益,促进我国企业的出口。对于外国的进口企业来说,由于这些进口企业所在国货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等国际货币。这些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相对完善,有多种金融工具可供企业选择,因此这些进口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完成汇率风险管理或外汇套期保值。同时外国企业还可以获得更多和中国出口企业讨价还价的筹码,在出口价格上获得折扣。总之,推行人民币贸易结算是有利于进出口双方企业。(3)推进人民币贸易结算有利于中国解决外汇储备问题。推进人民币贸易结算有利于中国解决外汇储备问题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以人民币结算的出口不需在银行结汇,外汇储备不必增加;另一方面,原先以美元结算的非美国经济单位的出口现在使用人民币结算可以明显降低美元在我国外汇储备资产中的比例。(4)有利于削弱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美元霸权。人民币结算范围的扩大意味着美元和其他国际货币结算范围的相对缩小,必然要触及美元的霸权地位。从这个方面来说人民币国际化会受到来自美国的阻碍,所以更需要中国逐步推行人民币国际化。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当今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一个不对称的体系,中国作为货币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来自核心货币国家的损害,中国要想消除这种损害,必须在国际经济中提高自己货币的地位,推行人民币国际化,而当前的第一步改革应是推行人民币贸易结算,当前中国具有推行人民币贸易结算的条件,而且人民币贸易结算不但有利于进出口双方企业还有助于解决中国的外汇储备问题和削弱美元的霸权地位。另一方面,推行人民币国际化也是一个有利于世界的选择,建立包括人民币在内的多元化的储备体系,对繁荣亚洲和世界经济都有着积极地作用。综上所述,推行人民币国际化是改革中国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最优选择。
注释:
①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关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文献综述[J].金融发展评论,2010(3)
②朱小梅.现行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10(4)
③袁志刚,邵挺.重构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力量来自何处[J].世界经济研究,2010(5)
④曹和平.20世纪世界货币体系的三大缺陷―兼论21世纪世界货币体系和亚元建立设想[J].北京大学学报,2003(7)
⑤施建淮.现实的选择:力推美元、欧元和人民币三足鼎立的国际货币体系[J].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09(5)
储备货币论文篇(4)
一、引言
近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并且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与此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的合作与发展,对外经济也取得了迅猛发展。目前,我国已是世界上的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根据中国海关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前11个月我国对外贸易的进出口金额分别为17682亿美元和20023亿美元,其中进口金额累计同比增长7.1%,出口金额累计同比增长8.3%。随着我国进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组成的“双顺差”的国际收支失衡也在继续扩张,继而带来的是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外汇储备在促进我国经济积极发展的同时,也对货币供给和宏观经济的运行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因此,有必要研究我国国际收支的变动与货币供给的关系,从而确保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文献综述
针对国际收支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国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研究最早的是货币主义学派提出的货币供给量决定论,Johnson(1972)等学者认为,一国国内的货币供给超过需求时,超过需求部分的货币就会流向国外,从而使本国现金减少,国内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决定了该国的外汇储备需求,因此本质上国际收支失衡是一种货币现象。也有学者通过建立理论模型(Edwards,1984;Kumh,2004)来研究国际收支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国内学者在理论上(陈岱孙,2011;田华臣,张宗成,2005)从货币均衡模型、国际收支对货币***策传导机制的影响、IS-LM模型与不可能三角等不同角度对国际收支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基本的结论是我国国际收支的变动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较大,从而增强了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同时,国内学者还进行了实证研究(秦宛顺,2003;黄武俊,2010),这些实证研究的结论是我国国际收支与货币供给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并且国际收支通过外汇储备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较大。
三、国际收支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机制分析
(一)基本理论
国际收支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是通过外汇储备的变化而实现的。国际收支为顺差时,外汇储备的增加;国际收支为逆差时,外汇储备减少。有关国际收支与货币供给关系的基本理论是金属货币流通下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理论和在信用货币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货币分析说。
价格-铸币流动机制理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休谟提出,后经过李嘉***等人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该理论的基本思想为,在金本位制下,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即出口贸易额大于进口贸易额时,会使黄金流入本国,黄金的金流入会增加本国国内的黄金存量,从而相应的增加了本国的货币供给。国际收支能够使货币发生国际流动,自动调节国内市场流通中的货币需求量。
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说是由蒙代尔和约翰逊发展起来的,其依据货币数量论并以货币的流入和流出为起点,认为国际收支的失衡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分析说认为一国货币的供求失衡导致了国际收支的失衡,国际收支失衡的变化会引起货币存量的变化。在信用货币流通的货币制度下,货币的发行取决于一国的货币***策和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不再受限制于黄金储备,同时一国主要的国际储备资产由黄金转为外汇。国际收支货币分析说将一国货币供给的来源区分为国内来源和国际来源,国际储备的改变和国内银行体系货币供给的改变都会对一国的货币供给产生影响。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货币供给为Ms=L+meR。其中,Ms表示货币供给量;L表示国内的货币存量;m表示货币乘数;e表示汇率(以直接标价法表示的汇率);R表示国际储备。从上面等式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理论上国际收支的变动通过货币乘数m、汇率e和国际储备三个因素来影响一国的货币供给。当外汇汇率发生变化时,若国际储备的数量不发生变化,则国际储备会通过外汇占款来影响一国的货币供给。
(二)我国国际收支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机制分析
1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
随着对外经济交往的不断扩大和深化,我国的对外经济发展迅猛,国际收支已经连续多年保持顺差局面。从***1中可以明显看出,我国的贸易顺差额自1995年开始逐年持续的保持增长,1995年至2011年呈倒u型的变化趋势,在2008年时达到最高值,之后贸易顺差又开始继续增长。在国际收支保持持续顺差的同时,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也随之在不断扩大(如***2),保持高速的增长。1996年我国的外汇储备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此后外汇储备的增速开始加快。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外汇储备的增速达到40%,2006年我国的外汇储备已高达8537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2006年突破一万亿美元,2009年突破两万亿美元,2011年突破三万亿美元大关。截至2013年9月末,我国外汇储备约为3.7万亿美元。我国外汇储备规模持续快速地增加表明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实力不断增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然而,高额的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阻碍也越来越明显。
2国际收支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机制
国际收支通过对外汇储备的变动对货币供给产生影响。根据国际收支的相关理论,一般情况下,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不一定会对货币供给产生影响,只有形成外汇占款的时候,国际收支顺差才会通过外汇占款的方式影响基础货币的数量,从而对货币供给产生影响。我国基础货币的来源主要是外汇占款和国内信贷,如果外汇占款的比例处在一个合理的水平,由外汇占款引起的基础货币的变动可以通过国内信贷的方式进行调节冲销。但是,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形成了大量的外汇占款,通过国内信贷冲销的调节方式的效果有限,从而使我国的货币供给成倍扩大,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我国国际收支持续保持双顺差,在国际收支平衡表(如表1)中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都为顺差。总体来说,国际收支对货币供给的影响的传导机制如下: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参与对外经济贸易,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巨额顺差,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在相对稳定的汇率制度下,为了稳定外汇市场,中央银行需要收购外汇从而形成外汇占款,外汇占款的增加引起基础货币的增加,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后,货币供给量成倍增加。如***3所示,在持续的贸易顺差下,我国的货币供给量也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1)贸易收支与货币供给
国际收支中的经常项目主要是指贸易和劳务项目的收支,贸易和劳务项目收支本质上就是国际间商品和劳务的相互交换,在国际收支中所占的比重较大。一国的贸易收支会出现顺差、逆差和平衡三种情况。其中贸易平衡是我国宏观经济目标之一,而现实情况是我国的贸易收支长期处于顺差。当贸易收支发生顺差时,出口企业通过出口产品获得更多的外汇,但人民币是国内市场的流通货币。我国现行的外汇体制是银行结售汇制,即出口企业获得外汇后,通过中国银行进行结汇,中国银行再向中国人民银行进行外汇兑换。如果不考虑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下的非贸易项目,由于贸易顺差,国际储备增加,中国人民银行需要进行兑换的外汇数额增加,即外汇占款增加,从而在国内市场新投放的货币量增加,基础货币增加以后,经过货币乘数的的作用,国内市场流通的人民币数量便会成倍增加。
(2)资本收支与货币供给
国际收支中的资本项目包括短期资本往来和长期资本往来。短期资本往来是指偿还期在一年或一年以下的资本项目;长期资本则是指偿还期在一年以上的资本项目,其包括直接投资和对外负债。国际资本的流动不一定会对国内货币供给产生影响,只有需要向中国银行进行结汇时才会对货币供给产生影响。当短期国际资本为净流入时,国际资本流入国内会使我国的进口增加,这相当于是一种国外实物资本的流入,只是增加了国内商品的总供给,而不会使国内的货币供给量发生变化。当流入的国际资本只是增加了我国的国际储备,即外汇储备中的负债增加,并没有使国内的基础货币发生变化,从而也不会影响国内市场的货币供给。
长期资本往来中的直接投资和对外负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外国对我国进行直接投资后会引起国内商品和劳务的支付行为。在这一过程中会发生外汇部门向外汇指定银行进行结汇,而外汇指定银行需要再向中国人民银行进行兑换,这一过程的发生会增加我国的外汇储备,从而增加基础货币数量,对货币供给产生影响。外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是通过对国内人民币存量的影响表现出来的,外债的使用会引起国内国内固定资产投资资金和流动资金等配套资金的增加,但这不一定会对国内货币供给量产生影响。只有当与外配套的资金来源是新增的货币供给量,而不是来源于国内资金结构的改变(即国家的货币供给总量保持不变,只是改变了资金的使用结构),外债才会通过这些新增货币供给对国内市场上的货币供给产生影响。
(3)高额外汇储备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外汇储备的快速增加,会使中央银行需要兑换的外汇增加,增加了外汇占款,使基础货币的投放增加,从而导致货币的供给量增加。过多的货币供给量会使国内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高额的外汇储备削弱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这一货币***策中介目标的控制。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是我国外汇占款的主要来源,而影响国际收支变动的因素对中央银行的货币***策来说不具有可控性,因此中央银行只能被动的适应外汇占款的变动。这样会使得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增强,降低了中央银行使用货币***策的***性。为了使流通中的货币供给保持相对稳定,针对由外汇储备带来的不断扩张的货币供给,中央银行需要频繁的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策工具,持续增长的外汇储备也降低了这些货币***策工具的实施效果。
五、结论与***策建议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以得到,持续增长的国际收支下的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双顺差,使外汇储备急剧扩大,为了维持稳定的汇率,在我国的汇率制度下,货币当局需要购入外汇,使外汇占款增加,这样就会增加国内基础货币的投放,通过货币乘数效应的作用后,国内货币供给便会成倍增加。持续贸易顺差带来的大规模外汇储备,不仅对货币供给量产生影响,而且增强了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对我国货币***策的实施和效果带来了很多消极影响。为了应对国际收支顺差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本文提出以下***策建议。首先,在大力发展出口贸易的同时要兼顾进口贸易的发展,在引进国外资本时要以质量为前提,合理控制外资规模,放松资本外流的限制,这样有利于我国国际收支的平衡。其次,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适度放开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减轻为了维持相对稳定的汇率目标对外汇储备规模的压力。此外,还要大力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国债市场和票据市场,丰富货币***策的操作工具,扩大公开市场的操作空间。
参考文献:
[1] 张志华. 外汇储备数量与结构变化下的货币供给方式转型的路径分析[J].国际金融,2013(10)
[2] 姚长辉、吕随启.《货币银行学(第四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 李富有、梁俊茹. 基于协整分析的我国外汇储备变动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储备货币论文篇(5)
2006年2 月底,中国外汇储备规模首次超过日本,跃居世界首位,总体规模达8527亿美元。截止至2007年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达1.53万亿美元,增长速度高达43.3%。巨额的外汇储备规模及惊人的增长速度,一方面表明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也对我国的外汇储备管理,尤其是外汇币种结构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外汇储备以美元为主,但从2007年7月起,至2008年2月,美元实际有效汇率由88.73点跌至83.61点,8个月的贬值幅度为5.77%。与此同时,欧元却持续升值。历史数据显示:过去两年里,欧元兑美元升值17%,兑日元升值20.4%。面对当今世界经济形势的明显变化,如何合理安排我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以Heller―Knight模型和 Dooley模型为基础,并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对模型做出适当修正,引入相关数据,试***从影响外汇储备的相关因素出发,探究我国目前外汇储备币种构建情况。
一、中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历史发展情况
国际货币储备体系的演变经历了三次明显的变化。在金本位时期,黄金充当世界货币,加上英国的经济实力,形成了黄金―英镑的国际储备体系。199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美元―黄金国际储备体系。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各国货币当局逐渐改变货币品种单一的货币结构,储备货币走向多元化,此时,美元仍然是多元化储备货币体系的中心,只是其比重有所下降。相应地,其他诸如德国马克、英镑、日元等货币的地位有所上升。1999年欧元的诞生,又对美元在国际储备体系中的地位构成了新的威胁。如今,世界已形成以美元、日元和欧元为中心的国际储备体系,我国也顺应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要求,建立了多元化的外汇储备币种结构。
中国外汇储备1993年仅有201. 38亿美元, 自1994年外汇体制进行重大改革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1996年11 月突破1000亿美元, 2000年开始突飞猛进,至2006年, 成为世界头号储备国,外汇储备占GDP的比重也比1999年的15%翻了一番多。我国在1997年时的外汇储备币种结构为美元占59%,日元占12%,马克与欧洲货币单位分别占16%与12%。随着1999年欧元的启动,我国将德国马克、法国法郎转换为欧元,形成了美元占55%,日元占27%,欧洲货币占6%的外汇储备币种结构。2001年8月底,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1900亿美元,其中70%以上为美元储备。高额的外汇储备和浮动汇率制下动荡的国际金融市场必然使我国对过去的外汇储备币种结构做出了调整,构建出新的适应国际局势发展和我国国情的外汇储备币种结构。
二、中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的因素确立
传统的外汇储备币种结构选择理论主要有:资产组合理论、Heller―Knight模型和Dooley模型。本文主要利用Heller―Knight模型和Dooley模型来确定影响我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的因素,并对模型做出了适当的修正。
Heller,Knight(1978)在“Reserve-Currency Preferences of Central Banks”一文中认为,一国的汇率安排和贸易收支结构是决定储备货币结构的重要因素。
Dooley(1989)认为在决定储备币种分配时,交易成本的影响远远大于对外汇资产风险和收益率的考虑。Dooley通过计量经济模型的实证研究表明:一国外汇储备的货币结构是由贸易对象、外汇结构和汇率安排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以Heller―Knight模型和Dooley模型为基础,考虑到外汇储备经营管理必然特别强调安全性与流动性,同时结合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外商直接投资的不断增加及储备国的经济实力等实际情况,我们最终将对外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储备国的经济实力、外债结构与规模及各储备货币的投资收益作为推断我国当前外汇储备币种结构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
1.我国贸易结构对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的影响
贸易结构大体上确定了在对外贸易中使用的币种及其比例,因此,通过考察进出口的来源、去向、数量及交易双方的支付惯例等即可初步确立贸易结构对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的影响。通常以一国的进出口总额来反映对外贸易情况,表1给出了1998年~2006年我国同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的进出口额及其占我国进出口额的比重。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各比项经过计算得出
在表中,由于台币不是自由可兑换货币,它是盯住美元的,因此其比例可并入美元。港币虽是自由货币,但非国际公认的储备货币,而港币又是盯住美元,与美元联动的,所以港币的比例也可并入美元。虽然在目前国际贸易中使用多种硬通货,但美元仍然是主要的结算和计价货币,在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尤为如此。我国与亚、非、拉国家的贸易结算也多以美元为主,因此对美元在我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比例上调至50%~60%。
由于中日的贸易并不是完全由日元结算,所以对日元的比例往下做适当调整,估算为10%~15%。
欧元实行后,大部分欧盟成员国原来各自的货币被统一的货币欧元取代。德国、法国和其他欧元区国家与我国贸易货币统一计为欧元,所以欧元的比例估算为20%~25%。
英国和瑞士可认为是其他储备货币所在国,结合我国对外贸易其他货币,统一归入其他主要货币,比例约为5%~10%。
因此,从贸易结构这一影响因素出发,中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应为(见表2):
2.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
资本与金融账户的顺差也是我国外汇储备的重要来源,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外商直接投资。近年来,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存量不断增加,已有相当规模。目前,累计外商投资规模已达694.68亿美元。由于这些投资中很多是采用来源国自身的货币,而且将来的分红是收益也要兑换成相应的货币汇出,因此外商直接投资会对我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产生影响。表3给出了1998年~2006年我国实际利用各主要储备货币所在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额占总投资额的比重。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各比项经过计算得出
将表3中的平均值百分化有:日本36.72%,美国35.94%,英国8.46%,德国10.16%,瑞士2.92%,法国5.80%。则考虑外商直接投资的我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应为(见表4):
3.各储备国的经济实力
储备货币发行国的经济实力越强,越能保证储备货币币值的稳定性,人们对该国的信心也就越强,因而越有可能采用这种货币。一般以GDP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GDP规模越大,表明货币储备国的经济实力越强,则储备该种储备货币的比例也应该越高。表5列出了1998年~2006年主要储备国的GDP占世界GDP总额的百分比情况。
注:数据来源于IMF网站,各比项经过计算得出
将表5中的平均值百分化有:日本22.65%,美国49.49%,英国8.08%,德国10.66%,瑞士1.38%,法国7.74% 。则考虑各储备国的经济实力,我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应为(见表6):
4.我国外债的结构与规模
外债与外汇储备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以较高的成本借入外债,另一方面却以收益较低的外汇储备形式占用了外汇资源。因此,一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的安排就要考虑到使二者收益成本差最大化的问题。同时,对于背负外债的国家而言,外汇储备的职能还体现在保证及时还本付息上。当外债的币种结构与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不匹配程度很大时,在外债还本付息时就要进行大量频繁的货币转换,带来了巨额的交易成本。此外,如果用来偿付外债所用的货币正好处于升值趋势时,那么偿付该外债将带来更大的损失,同时,大量的货币兑换又会进一步推动该货币升值。因此,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应与外债的币种结构保持一定的对应关系。表7列出了2007年6月末的登记外债中,各主要储备币种的外债构成情况。
数据来源:《2007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国家外汇管理局
此外,由于在联系汇率制度下,港币和美元维持固定汇率,因此港币债务一并记入美元。按照增减方向来看,目前外债中美元比例趋于下降,欧元趋于上升。综合以上因素,考虑外债因素的我国外汇币种构成为(见表8):
5.各储备货币的投资收益
盈利性是一国外汇储备管理中引起充分重视的目标,中央银行在实际管理中,应在兼顾投资风险与收益的前提下,实现外汇储备货币的保值、升值。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
数据来源:光大银行网站
由表9和表10中的汇率变动和利率可以得出各个主要货币的预期收益率分别为:美元2.98%,日元13.58%,欧元18.87%,英镑5.71%。可以看出,由于美元近期不断贬值,导致美元的有效收益率降低,欧元和日元的收益率相对提高,所以在外汇储备币种构成中,货币当局应该会适当增加日元和欧元的比率,降低美元的比率从而实现外汇储备的保值。
三、中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构建
根据以上对影响我国当前外汇储备币种结构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的分析,我们对各项因素赋予权重,权重如下:对外贸易权重为0.30;外商直接投资权重为0.15;储备国的经济实力权重为0.20;外债结构与规模权重为0.20;各储备货币的投资收益权重为0.15,权重之和为1。
设权重为C, 则C=C1,C2,C3,C4,C5=(0.30,0.15,0.20,0.20,0.15)。设各储备货币在各项因素中的比重为列向量,用表示Rij(i=1,2,3,4,5表示因素;j=1,2,3,4表示储备货币),则有:A=C×Rij(A表示外汇储备币种结构)
可以看出,在本文构建的币种结构模型所推导出的外汇储备币种结构中,美元的比重大概为50%左右,日元和欧元的币种为20%左右,其他货币占10%左右。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对影响外汇储备相关因素的分析,探究我国目前外汇币种构建情况,结果表明,在我国外汇币种结构中美元、日元、欧元,以及其他主要储备货币的储备份额所占百分比分别为(见表12):
美元依然是我国主要的储备货币,这是由美国的经济实力所决定的,美元是当今世界的准本位货币,多数国家均以美元进行交易和报价。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次级债危机之后的美元加速贬值趋势,所以为了进行外汇储备的保值和增值,在未来一段时期对美元比例的适当下调是必要的。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中国有地缘***治的邻国,所以比例保持为20%左右是合理的。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欧盟和中国的经济贸易往来也更为密切,欧元相对于美元的强势也意味着我国在进行外汇储备调整的时候,应当适当增持欧元资产。当今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更为动荡的时期,所以外汇储备结构也应当适时进行动态管理,有关部门必须时刻关注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储备结构,从而降低风险。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1999年~2007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2]刘志雄:中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的构建.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6,第19卷第2期
[3]金艳平 唐国兴:我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探讨.上海金融,1997,(5)
[4]宋铁波 陈建国:当前我国外汇储备币种组合分析.南方金融, 2001
[5]姜波克:国际金融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储备货币论文篇(6)
中***分类号:F8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1)03-0058-05
一、引言与文献回顾
近年来,由于贸易顺差、外商直接投资、汇率体制、人民币升值预期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中国的外汇储备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状态。截至2009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已高达23991.52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理论上讲,外汇储备的增加一方面增强了中国国家竞争力,提高了国际地位,而另一方面促使基础货币的被动投放,加大了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这一观点得到不少学者的支持。Khan(1979)、Mohsen和Janardhanan(1997)考察了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长期之间的关系,认为“长期看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是正相关的”,这种观点得到中国部分学者的认同。谢平、张晓朴(2002)认为,外汇占款是构成货币供给的重要部分,是造成20世纪90年代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之一;封建强、袁林(2000)t*认为,长期外汇储备增加会引起货币投放,从而引起物价上涨;方先明、裴平、张谊浩(2006)也考察了通货膨胀和外汇储备的关系,通过对2001年第一季度至2005年第二季度的统计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后发现,2001年后中国的外汇储备增加具有明显的通货膨胀效应;赵振全、刘柏(2006)通过VAR模型和方差分解实证得出外汇储备通过外汇占款途径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最终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然而,就中国物价水平的变动趋势来看,显然它并未随着外汇储备的增加而呈现趋势性的上涨。戴根有(1994)从1994年外汇储备大幅增加的原因人手,从现金投放、存款货币的角度指出外汇储备增加并不构成当时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夏斌、廖强(2001)的研究也表明外汇占款并不一定会影响一国的通货膨胀水平,通货膨胀由很多其他因素决定;刘荣茂、黎开颜(2005)在《中国外汇储备对通货膨胀影响的实证分析》中指出,1981-1996年通货膨胀指标的波动与外汇储备数量的变动并没有明显的关系,外汇储备的变动并不是通货膨胀波动的原因之一。
无论是支持者或是反对者,在分析通货膨胀与外汇储备的关系时,都遵循了如下的思路:外汇储备的增减导致外汇占款的变化,从而使货币供应量发生变动,并最终影响物价。本文则认为,外汇储备的增加虽会加大一国潜在通货膨胀压力,但是否必然引发通货膨胀则取决于由外汇储备所导致的货币供应量增加是否进入流通环节,这受到外汇储备来源结构的影响。本文下面的安排为:第二部分对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理论关系的传统观点进行阐述;第三部分结合中国的现状,指出传统分析对中国现象的不适用性;第四部分从中国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渠道分别分析其与通货膨胀的理论关系;第五部分为本文的结论。
二、外汇储备影响通货膨胀的理论分析
一国的货币供应量由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共同决定,即:Ms=kMb,Ms为货币供应量,k为货币乘数,Mb为基础货币。外汇储备也将从这两个途径影响一国的货币供应量。
(一)基础货币途径
一国基础货币的创造来自于两个方面:国内信贷Dc和储备资产变化IR,储备资产主要由黄金储备、特别提款权、储备头寸和外汇储备Er构成。前三者一般数量较小且波动不大,因此储备资产的变动基本上由外汇储备的变动决定,一国的基础货币可以用下式衡量:Mb=Dc+Er。此处笔者假定国内信贷不变,主要论及外汇储备变化对基础货币的影响。假定企业的外汇收入为A(以美元计价),直接标价法下的即时汇率为f,外汇指定银行动用存放在央行的超额准备金为企业结汇,但由于中国外汇头寸上的限制,外汇指定银行也只能持有全部外汇收入中的一定比例a(0<a<1),即外汇指定银行持有a×A外汇,其他的(1-a)xA的外汇只能由央行在外汇市场上收购,这样央行被迫增加投放(1-a)xA×f的基础货币,从而基础货币投放增加,这部分增加的货币即为外汇占款。
(二)货币乘数途径
完整的货币乘数公式表示为:k=1/r+c+e,r表示存款准备金率,c表示现金漏损率,e表示超额准备金率,显然,任何影响r、c和e的因素都将改变货币乘数。沿用前面的假定,由于外汇指定银行动用了a×A×f的超额准备金,致使货币乘数因超额准备金率的下降而提高。设原来的超额准备金为E,存款总额为D,则新的超额准备金为Eo=E-a×A×f,新的超额准备金率为eo=Eo/D=(E-a×A×f)/D=e-a×A×f/D,显然新的超额准备金率eo小于原超额准备金率,从而新的货币乘数大于原货币乘数,即外汇储备增加导致货币乘数的提高。
(三)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的理论关系
由外汇储备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两个途径,可以总结出外汇储备对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大致为:外汇储备的增加导致外汇占款的增加,既增加了一国基础货币的投放,同时也提高了该国的货币乘数,从而使该国货币供应增加,而随着货币供应的增加,必然会加k--国通货膨胀的压力,此传导机制可简单表示为:
三、中国异象的提出
根据外汇储备影响通货膨胀的理论分析,在外汇储备剧增的同时理应伴随着通货膨胀的出现。然而通过观察中国十几年的情况,笔者却难以得出同样的结论。中国自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外汇储备一直处于增长状态,尤其是进入2000年后外汇储备增长速度迅速加快,但中国通货膨胀率却起伏不定,且基本保持低位运行(如***1所示)。
从***1看出,外汇储备与通胀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明显,这与笔者前面的理论分析严重不符。中国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之间的这种异常现象已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不少专家学者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解释,其中较为典型的一种观点认为是央行近些年来的货币冲销***策产生的效果,化解了外汇储备增加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对于这种观点,其传导机制可以表述为:
显然,这种解释是在承认外汇储备增加一定引起通货膨胀的前提下才成立,央行的行为只是在被动地治理通货膨胀。同时,该解释也隐含了在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比重不断增大的情况下,以冲销***策维持基础货币供应稳定的方法必然难以维持,而且增加了一国货币***策实施的难度。简而言之,外汇储
备的增加终将引发通货膨胀,只是时间早晚而已。因此,本文认为,货币冲销干预***策对中国异象的解释并未触及问题的本质,中国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之间这种异常的关系,应不完全是央行的冲销干预***策造成的,其本质在于中国的外汇储备构成中,能引起通货膨胀的因素所占比重还不是很大,外汇储备的增加是否必然引起通货膨胀,需要分析外汇储备的来源结构。
四、外汇储备来源结构与通货膨胀
从理论上讲,一国的外汇储备主要来源于三条途径:一是国际收支顺差形成外汇储备;二是借入外汇补充外汇储备;三是用外汇储备收益补充外汇储备。就中国而言,外汇储备收益列入央行的对外资产,不计人中国的外汇储备,中国没有也不需要通过借入外汇以补充外汇储备。因此中国基本上是通过第一条途径增加外汇储备的,根据国际收支项目,中国外汇储备主要由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构成,不同的外汇储备来源结构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是不同的。
(一)经常项目顺差与通货膨胀
经常项目顺差是中国外汇储备增加最主要的来源,该项目主要反映本国与外国进行经济往来(主要是进出口)的状况,具体包括四个项目:货物、服务、收益和经常转移。其中经常转移虽然一直是顺差,但数额比较小,收益项从1998-2004年一直为负数,只有近几年为正,并且数额也较小,所以它们对经常项目顺差的贡献不大。贡献最大的是进出口贸易顺差,其中又以货物贸易顺差为主。因此考虑经常项目顺差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基本上可以转化为考察贸易顺差是否引起通货膨胀。
1.经常项目顺差数量大,利润少,对中国通货膨胀影响较小。由于通货膨胀是流通中过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商品而引起的物价上涨现象,换句话说,对于新增加的任一单位货币,如果有等值的产品与之对应,理论上是不会产生通货膨胀的。中国经常项目顺差虽然巨大,但主要来源于贸易顺差,假设贸易顺差由G商品的国际贸易获得,一单位G商品售价P美元,即一单位G商品的出口创汇收入是P美元,其单位成本为c美元,在只考虑收入和成本的情况下,如果P=C,意味着这部分外汇收入在国内是有相应的实物资源(如原材料等)与之对应的,因而也就不会产生通货膨胀,只有当P≥C,收入超过成本部分即利润(P-C),由于没有实物资源的对应,才产生较大的通货膨胀效应。中国出口贸易主要是一些低端产品,附加值较低、利润薄弱,因此中国贸易顺差数量虽然巨大,但实现的利润却十分微小,自然也不会对通货膨胀产生较大的影响。
2.经常项目顺差所形成的货币供应,进人流通领域非常有限。经常项目顺差的创造主体是企业和居民,由此所引起的基础货币注入口主要就是企业和居民,换句话说,由经常项目顺差所形成的货币供应(外汇收入)主要由企业和居民持有,尤其是外商投资企业。高静(2008)的研究发现,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额自2001年以来占中国的出口总额一直在50%以上,而吕进中(2008)的研究则表明外商投资企业所获收益中有30%汇出境外,20%转增资于本企业或再投资于境内其他领域或企业,20%以应付股利的形式留在境内,30%以未分配利润的形式留在境内,也就是说,在这部分收入中,有大约60%的货币没有进入本国流通领域。对于内资企业和居民而言,长期以来由于经营思想上的保守和储蓄倾向较高的影响,他们结汇后的收入大部分往往也变成了银行的存款,进入流通领域的货币十分有限,因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外汇储备如此巨大,而物价水平却并未显著上涨,究其原因在于中国增加的外汇储备中经常项目顺差占据了绝大部分(见***2),由于经常项目顺差所引起的货币供应注入的主体是企业,无论是内资企业或外资企业,它们并未让这部分货币全部进入流通领域,形成对本国投资或消费的有效需求,从而抬高物价,因此,在中国表现出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不明显的相关性。
3.经常项目对通货膨胀的传导。由于经常项目顺差所形成的货币供应并未完全传导至物价水平,因此,在外汇储备主要来源于经常项目顺差的情况下,其对物价水平的传导机制可表示为:
(二)资本项目顺差与通货膨胀
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是中国外汇储备剧增的第二个直接来源。中国自1994年以来只有个别年份(1998年)出现资本账户逆差,最近几年,基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和中国的高利率***策,资本更是加速流入中国。资本大量流人增加了一国的外汇储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该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不足,但过多的国际资本流入却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包括引发一国通货膨胀。
1.外商直接投资持续增加引起通货膨胀。外商直接投资是中国资本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对于外商直接投资引发通货膨胀的观点已得到不少学者的认同。多年来中国追求GDP的快速增长,各级地方***府以各种方法吸引外资,这些被地方***府“请”进来的外资不再像企业创汇所得收入那样,或汇出境外或存进银行,这种进来的资金是与地方经济增长紧密相联的,只会寻找一切可能的投资机会,获得尽可能大的收益,因此这一部分资金几乎全部进入生产流通领域,从而引起物价的上涨;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这一部分资金还具有带动效应,能够带动国内货币供给的增加,原因在于外商直接投资的流人通常并不能立即形成生产能力,还需要国内相关部门与之配套投资,这样相关领域的投资会增加,这种投资可以称之为被“挤”出来的投资,而国内投资的提高可能加剧国内商品市场尤其是生产资料供求的紧张状况,其中外商直接投资的一部分资金将转化为消费资金,形成对生活资料的巨大需求,促使国内生活消费品价格上涨。即外商直接投资会刺激国内投资,引起国内配套资金的增加,从而使经济体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压力。
2.短期资本流入推高资产价格,通过财富效应和信用扩张引发通货膨胀。此处讲的短期资本主要指资本项目下的短期资本和误差与遗漏项目的热钱流入,虽然热钱不属于资本项目,但由于其具有与短期资本类似的特点,此处将其统计为短期资本。这种资本的显著特点是具有高度流动性,追逐短期利益,进入一国的方式和途径比较隐蔽,因此这些资本容易导致外汇储备突发性变动,降低外汇储备的稳定性,从而造成基础货币投放的不稳定性。另一方面,这些短期资本进入中国寻找投资机会,首选是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因为一般而言这两种市场具有高度流动性,收益可观且进退较为容易。短期资本的进入会导致这些市场价格飙升,近几年中国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经历的暴涨与暴跌,短期资本在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不仅如此,这些短期资本在推高中国资产价格的同时还具有明显的“杠杆效应”,境内外许多民间资金受其影响纷纷跟风入市,进一步推高资产价格,这又会吸引更多的外资和内资进入,形成正反馈循环,这会产生两个效应:一是居民财富效应,即资产价格上升增加了居民财富,从而使需求增加,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使物价上
涨;二是银行的信用扩张效应,房市、股市等市场的火爆,一定程度上反映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同时资产价格的居高不下,会让人觉得投资于这些资产有利可***,因此会增加向银行的贷款,在没有实施紧缩的信贷***策的情况下,货币供应必然增加,进而对物价产生影响。
3.资本项目对通货膨胀的传导。通过这一部分的理论分析可以发现:资本项目顺差与通货膨胀关系紧密,无论是长期资本如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还是短期资本及热钱流入,都将产生通货膨胀效应。从***3中也不难看出中国资本项目顺差与通货膨胀变化较为一致的趋势,因此随着资本项目顺差的持续扩大,中国通货膨胀压力必然加大。外汇储备通过资本项目途径对一国的通货膨胀产生影响,其传导机制如下:
五、简要结论与***策建议
本文以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关系的传统理论分析为基础,从外汇储备的来源结构人手,考察了经常项目顺差、资本项目顺差对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并对中国异象作出解释,主要结论如下:
储备货币论文篇(7)
中***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a)-0250-01
1 国际货币体系的内涵及现状
国际货币体系就是各国***府为适应国际贸易与国际支付的需要,对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职能所确定的原则、采取的措施和建立的组织形式的总称。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构成为:各国货币的汇率制度、国际储备货币以及相关的国际金融事务的协调机制和国际收支的约束机制。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际储备货币的决定及各国的汇率制度的选择。
一个运转良好的国际货币体系至少应做到以下三点。
1.1 拥有币值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
只有稳定币值的国际储备货币才能使得国际货币体系运转良好,使得汇率调节和国际收支调节能够顺利进行,才能有效的促进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发展,保障世界经济的稳步增长。
1.2 各国之间货币汇率的相对稳定与调节的灵活性
汇率是开放经济环境下的核心工具变量。汇率不单是一个影响与外部经济世界交往的变量,还会影响内部的稳定与增长,它是联系内外部均衡的桥梁,在维持一国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时起着重要的作用。汇率的调节灵活性和汇率的稳定在国际经济交往和世界经济发展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1.3 实现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
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是永恒的,所以怎样调节国际收支使其趋于平衡是问题的核心。国际收支失衡是双方面的问题,只有顺差国和逆差国同时调整经济结构,推动自身的国际收支走向平衡,那么世界经济失衡的问题才能解决。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结束之后,由各大国之间互相妥协与协调形成的一个非正式体系,俗称“牙买加体系”。牙买加货币体系以几个主要发达国家货币如美元、英镑、欧元、日元等,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各国汇率是根据外汇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来决定的,实行浮动利率制。由于汇率可以自由波动,所以既可以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也可以通过汇率波动来调节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汇率自由波动和多国货币作为储备货币,比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汇率和国际收支调节更加灵活,因此在近四十年来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2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危害
首先,虽然牙买加体系以多种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但由于美国具备全球最强的综合经济实力、全球最发达的金融市场以及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发挥的作用,美元很快成为了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据IMF数据显示,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一直在六成以上,但自2007年以来呈逐年下降趋势。这种事实上的单一国际储备货币体制,导致了所谓的“特里芬两难”。即如果美元作为全球唯一的储备货币,总会面临这样的两难选择。如果美国持续保持经常项目顺差,那么只有当美国资本项目逆差足够大时,才能满足全世界对美元的需求。相反,如果美国持续的保持经常项目逆差,虽然可以为全球市场提供足够的货币供给,但长期经常项目逆差的积累不仅会产生债务危机的风险,也意味着美元的滥发,使得世界各国手中的外汇储备的实际价值处于不断缩水状态,从而影响国际市场继续美元及美元资产的信心。
其次,由于美元价值稳定职能的缺失及全球汇率协调机制的缺失导致国际汇率体系长期不稳定性波动,贸易危机频繁发生。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的双挂钩被取消,黄金实现了非货币化,丧失了衡量货币价值的标准。而美元却无法替代黄金成为国际货币价值的新标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由于三元悖论,即货币***策的***性、汇率的稳定性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三个目标是不可能同时实现的。作为自由经济的积极倡导者,美国为了本国经济发展,不可能放弃货币***策的***性,也不可能限制资本的自由流动。因此美国只有牺牲汇率的稳定性,放任美元汇率自由浮动,造成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波动。同时,浮动汇率制的广泛应用,使得各国在面对经济衰退时频繁使用汇率武器,大打贸易战,造成国际金融市场更加复杂动荡,为金融危机爆发埋下了隐患。
最后,国际收支失衡的问题依然存在,全球贸易不平衡加剧。Greenwald和Stiglitz(2008)提出判断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好坏的三个标准:第一,国际收支可持续;第二,稳定的汇率;第三,单个经济体既不会遭受由于持续外部赤字所带来的通货紧缩损失,也不会遭受由于持续外部盈余所带来的通货膨胀损失。他们分析得出结论:这三个标准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下都没能达到。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缺乏有效的全球调整纪律,使得一国可以长期积累大规模的失衡而不用承担调整压力(无论是盈余还是赤字)。Obstfeld和Rogoff(2005)曾将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视作为“悬在世界经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认为美国收支失衡是不可持续的。
3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当前,可供选择的改革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建立超国际储备货币
2009年3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发表了题为《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一文,认为“对于储备货币发行国而言,国内货币***策目标与各国对储备货币的要求经常产生矛盾”。他强调应创造一种与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从而避免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无法在为世界提供流动性的同时,确保币值的稳定”的内在缺陷。这一超货币可以在拓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用途的基础上建立。这一观点认为通过创造超储备货币为全球提供价值稳定的流动性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得到了多方面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的支持。
3.2 实现国际储备货币的多元化
虽然金融危机的爆发还不能在短期内改变以美元为主导的单极货币体系,但从长远来看,将逐步由单极向多元国际货币体系发展。随着欧元等主流货币的日益成熟与壮大,随着区域货币合作的进一步加强,竞争性货币格局将逐步替代当前美元霸权体系,具有内在约束力和外部协调性的多层次多元国际货币体系将建立起来。英镑、欧元、日元、人民币都是极具潜力的候选对象。这其中欧元的诞生以及其近十年的发展证明了区域货币合作在当今国际货币体系发展当中的重要作用并起到了积极的示范效应,受其影响东亚地区的货币合作进程正在加速。正在积极筹建的海湾地区货币联盟,也将对国际间资金流动和国际货币格局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在这种情势下,尽早实现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也成为我国的重大战略选择。由于欧美各国如今的经济状况不容乐观,债务高,财***状况严重,经济复苏缓慢。因此可以预见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将会更加动荡不安,而对这一体系进行改革也将会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我国应该抓紧这次机遇,积极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占据未来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参考文献
[1] 冉生欣.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2006.
储备货币论文篇(8)
一、外汇储备及货币供应量理论
外汇储备是一国货币当局所持有的、可以随时用于对外支付并兑换外国货币的金融资产,是抵御国际金融风险的重要保证,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外汇储备作为一个国家国际清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稳定汇率、平衡国际收支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在国际结算与对外贸易中经常使用的外汇储备主要有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等。
货币供应量是指全社会的货币存量, 是全社会在某一时点上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总额, 它主要包括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城乡居民所拥有的现金和金融机构的存款等各种金融资产。参照流动性标准,中国人民银行将我国货币供应量指标划分为三个层次:
M0=流通中的现金;
M1(狭义货币供应量)= M0+活期存款;
M2(广义货币供应量)= 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二、我国外汇储备的现状及形成原因
(一)我国外汇储备的现状
外汇储备问题是国际金融领域中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尤其是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 各国都在不同程度的增加本国外汇储备,以应对国际金融中的突发状况。我国外汇储备的现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外资流入国内,使我国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自1994年我国实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外汇储备大幅度提升。2001年我国加入WTO 后,我国的外汇储备更是快速增长,由2005年底的不足万亿美元增加到了2013年末的3.8万亿美元之多。由于目前我国汇率浮动区间较窄,不断增加的外汇储备使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也影响了我国货币***策的***性。此外,伴随着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我国出现了货币供应量的高速增长。
(二)外汇储备形成的原因
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1)国际收支双顺差。持续的双顺差是外汇储备增长的直接原因。双顺差是指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顺差与资本项目顺差并存的状态。从国际收支账户定义的关系上看,如果不考虑错误与遗漏项目,双顺差实现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盈余之和应该等于外汇储备的增量,外汇储备的增加来源于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持续增长。
(2)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国际间短期资金的投机性流动主要是为了规避***治风险,追求重要商品价格或国际有价证券价格的变动以及汇率的变动而进行的套利和套汇获取的利益,而“热钱”就是为了追求汇率变动利益的投资性资金。从长期来看,随着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和进一步升值的预期的刺激,再加上美、日等国外币和我国人民币之间的利差等原因,使大量的投机性资金流入国内,促使我国的外汇储备进一步增加。
(3)相关制度和战略的影响。我国长期实行的固定汇率制度和选择以商品替代劳动的出口发展战略也会造成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在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指导下,***府鼓励企业出口以获得更多的外汇收入,把外汇储备的规模看成是体现国力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我国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采用以加工贸易为主,以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为主要出口市场的方式来吸引外资,外商直接投资和贸易顺差促使外汇储备的强劲增长。
三、巨额外汇储备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分析
在我国的汇率体制下,国际收支双顺差导致外汇储备的快速增加,从而国内外汇市场上外币需求小于外币供给,必然产生外币贬值和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外汇储备的增加使得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大,由于目前我国外汇冲销***策有限,过多的外汇储备必然伴随着本币的逐步升值。为了使人民币升值速度不至于过快,中央银行用外汇占款买入外汇,从而使外汇占款增加,外汇占款增加导致基础货币增加,基础货币通过货币乘数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上面的分析可以用下***简略表示:
双顺差外汇储备增加外汇占款增加基础货币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
四、结论及***策建议
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外汇储备增长与货币供应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长将使中央银行的货币***策***性减弱。为了弱化外汇储备引致的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提出以下几点***策建议:
第一,减少央行外汇储备额,适当增加民间持有外汇数额。中国是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外汇储备过多,相当于资本的净输出,这对于资本稀缺的国家来说极为不利。减少外汇储备规模,使之控制在安全合理的范围内。对于过多的外汇,央行可以允许民间持有适当的外汇数额,即“汇藏于民”,这样央行就可以抑制由购汇产生的基础货币投放过多而导致的通胀。
第二,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从中长期来看,逐渐提高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和灵活性,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将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这是更好的发挥汇率在国际收支调节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保持我国货币***策***性的必然要求。
第三,调整出口导向型战略,更多地依靠内需来拉动经济的增长。我们要取消目前的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策,把过高的外汇储备降下来。同时,应该逐步放弃资本管制的方法,在追求经常项目盈余的同时,兼顾资本项目的输出和输入。改变内部经济失衡,增加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从而改变出口导向型的战略。
参考文献:
[1]梁彩红,张赓.基于VAR模型的我国外汇储备、货币供应量与信贷规模关系研究[J].现代商业, 2014.
储备货币论文篇(9)
一、外汇储备与货币供给现状
在20世纪初,经济学家指出,货币当局可以控制货币数量,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货币供应量M2是外生的。主张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完全取决于本国央行的凯恩斯理论主要以货币供给为代表。货币当局决定基础货币的水平,还有就是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M2具有正相关性,数量和资金依赖于中央银行的决定。
因此,本文所要研究的外汇储备变动会对货币供应量M2变动的影响,首先应承认货币供应量是内生变量。随着国际经济全球化,外汇储备势必会成为国内经济与国际金融的重要点,也会成为解决本币和外币汇率***策相斥的着眼点。
通过ADF单元根检验、Jonhansen协整检验、Granger检验等等检验方法建模得出我国外汇储备和货币供应量两者间存在长期的均衡调节关系和两者之间的短期的偏离动态调整关系。通过对2004到2014年数据分析重新得到现今外汇储备和货币供应量的关系。
二、外汇储备与M2的理论机制
本文正是要通过对有代表性的一些国家的外汇储备和M2进行时间序列模型实证分析,从中找出我国外汇储备和M2的相对变动关系,结合我国的外汇***策和各国外汇***策,来对我国的外汇***策等提出建议。
三、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
本文将通过ADF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来确认本文的数据平稳性,建立VAR模型并用ADF检验法进行检验,然后再针对一个单位标准差的冲击得到的脉冲响应函数,最后通过建立VEC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来验证外汇储备(WH)和货币供应量(M2)互相在一定时期内冲击的影响。
经典计量经济学中,20世纪五、六十年代,科普曼斯和霍德-科普曼斯发现的线性方程构成的联立方程模型非常流行。这个模型全面地分析了每个方程的残差和解释变量的相关及延伸研究。这种建模方法用于研究复杂的宏观经济问题,有事多达万余个内生变量。由此可知,经济理论指导下建立的结构性经典计量模型存在不少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而提出了一种用非结构性方法建立各变量之间关系的模型。
特别是中国的金融业,市场还没有得到规范,***府的干预较为严重,急需改革。在市场***策的进一步开放下,不能完全满足强大的市场波动范围和信息。因为VAR模型过程中回归存在随机性,所以只能近似地正态处理。而在数据的选取上,如果在利用VAR模型分析实际问题时,使用的是非平稳序列变量。
脉冲响应函数(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被用于观察随机扰动项冲击标准的方程中的其他变量。即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对外汇储备和货币供应量现在和未来的响应轨迹。该函数用来直观地描述一个内生变量对误差冲击的反应,具体的操作是在增加的误差项上实施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后,看结果显示的该冲击对内生变量现在值与未来值的影响。
本文是用方差分解技术分析外汇储备和货币供应量变量之间的贡献率。虽然脉冲响应函数的幅度可以解释每个变量符号和对特定的脉冲响应作出响应,但不能比较特定变量的响应的强度的影响。为了进一步研究彼此的两个变量之间的波动,利用方差分解技术对两个变量预测均方误差分解,计算出每个冲击的相对重要性。
方差分解(Variance Decomposition)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的冲击对各变量方差的贡献值。显示出每个有着随机扰动影响VAR模型中的干扰变量信息。其基本思路是改变其成因系统中,每个内生变量被分解为随机扰动方程和变量相关的变量,以了解每一个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
系数向量均衡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反映平衡的长期偏差,进行调整,以调整平衡状态的强度。在等式右边误差修正模型的变量系数差分项反映对被解释变量的短期变化的短期波动影响。在回归模型中,需要直接取出统计量是不显著滞后的差分项。由于VEC模型是具有内置协整变量的模型,因此之前的估计VEC模型需要Johansen协整检验,并确定协整数。因为协整关系是VEC模型的前提,即通过协整检验才可建立模型。
VEC模型的VAR模型的一个扩展,并增加了一个误差修正项使回归更精确的,这样可以去除一些干扰项。
四、外汇储备和货币供应量M2的协整回归分析
本文将运用软件EVIEWS7.0对数据进行检验和分析。
如上表所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最后一列的Probability是F统计量(F-Statistic)的相伴概率,表示拒绝第一列中的原假设(Null Hypothesis),选择概率最小的那个,即拒绝假设“WH does not Granger Cause M2”犯第一类错误概率为0.0187。外汇储备不是货币供应量M2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的原假设被拒绝了,因此,从1阶滞后的情况看,WH是M2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即外汇储备是货币供应量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五、VAR模型与VEC模型
表7 VAR滞后阶数选择的标准
本文将建立WH、M2变量之间的VAR模型,以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据AIC、SC、LR、FPE、HQ、LogL等信息准则,基于“多数原则”选取VAR滞后期数为1作为最优滞后阶数。因为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和施瓦茨准则(Schwarz Criterion,SC)这两个准则均要求其值越小越好,所以仅当所增加的解释变量能够减少AIC值或SC值时,才可以在原模型中增加该解释变量。所以选择表中*最多的一行,即第二行。
***1 VAR模型中的AR根***
从以上模型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因为VAR模型的AR根***检验,所有根倒数小于1,看***中两个点都在单位圆内,所以可以判定模型是稳定的。即各个特征方程的特征根均位于单位圆内,因而所建立的VAR模型满足稳定性条件。
本文是两个变量VAR模型,滞后期为1,因此,VAR(1)模型如下所示:
WH=0.960278615598*WH(-1)-0.00947807630874*M2(-1)+0.63496348829
M2=0.0468979090527*WH(-1)+0.94612821307*M2(-1)+0.199261244456
具体原始数据如下表所示:
综合上***可知,在脉冲响应***中当追踪期数为100情况下,响应基本趋于0,说明长期来看该系统稳定。
其中,当在本期给外汇储备一个正的冲击,则在当期引起外汇储备变动的反应为0.27,之后逐步下降,100期以后逐渐走向稳定。
当在本期给外汇储备一个正的冲击,在当期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反应为0,之后货币供应量先是缓慢下降,从20期开始上升,在100期以后的数据是稳定的。
当在本期给货币供应量一个正的冲击,在当期引起外汇储备的反应为0.02,之后迅速上升,在第20期反应达到最大值0.11,然后开始缓慢下降,在第100期开始逐步趋于稳定。
当在本期给货币供应量一个正的冲击,在当期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反应为0.18,之后迅速下降,在第100期开始逐步趋于稳定。
由***中方差分解结果可以看出,外汇储备的贡献度成快速上升趋势,并且在***中第25期两变量的贡献度都已经超过50%。当观察期到100期,可以看到数据稳定在60%,即外汇储备对于货币供应量的贡献度稳定在这个数值,其预测误差也是这个值。所以说,外汇储备不仅对货币供应量M2历史轨迹具有相当程度的贡献,而且这种影响在长期看来具有显著的稳定性。
VEC模型中,误差修正项为:
CointEq1=M2-3.658867WH+29.85272
模型中的CointEq1代表误差修正项,反映变量之间偏离长期均衡关系的非均衡误差,误差修正项前面的系数是调整系数,反映消除非均衡误差的速度。
从误差修正模型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虽然VEC模型的拟合度没有VAR模型好,但是可以得出在短期内,货币供应量M2可能偏离它与外汇储备的长期均衡水平。在D(M2)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中,误差修正项前的系数是很小的一个正数,那么说明货币供应量M2和外汇储备对长期趋势的偏离不能在短期内得到纠正。也可以得出当货币供给M2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一定的力量将结果拉回均衡状态,即外汇储备和货币供应量的VEC模型结果满足反向修正约束。
六、实证结果分析和***策建议
通过以上对我国外汇储备与货币供应量M2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几个结论:一是协整分析表明两者之间在长期看必然存在着均衡关系。二是脉冲相应***结果显示,外汇储备数量会对货币供应量有正向的影响,并且这种正向影响具有相当的延迟。100期来看,大约有25期的延迟,即5、6年的延迟,但是从长期来看,外汇储备的变动不仅对解释货币供应量变动具有相当程度的贡献,而且这种贡献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三是VEC模型结果表明,当货币供应量M2波动偏离了原先轨迹的话,将会有一定的力量将结果拉回均衡状态,即外汇储备和货币供应量的VEC模型结果满足反向修正约束。这也同时表明了外汇储备与货币供应量M2之间必然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所以对于外汇储备的管理,有各种方案,那么我们来讨论其中的几个方案的可行性。
1.让外汇储备来填补养老金缺口
首先是让外汇储备来填补养老金缺口。养老金缺口是居民领取养老金精算现值与缴纳的养老金精算现值的差。即一个人每个月享受2000元养老金,假设这是租金收入,那么,就得有200多万的一套房子,而目前储蓄只有20万元,那么剩下的180万为养老金缺口。
2.将部分外汇储备转换为黄金储备和石油储备
用外汇储备来冲抵部分,也只有减小缺口的作用。并且用外汇储备相当于向市场投放货币,这会造成通货膨胀。而外汇储备来作为社会保障基金,其实也是意味着外汇储备的消耗。
储备货币论文篇(10)
中***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7-0204-01
1 港币与人民币一体化成本――收益的初步分析
克鲁格曼的GG-LL模型是最优货币区理论随各国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而向综合分析方向发展的一个代表理论,特点是综合分析加入通货区的成本和收益。以GG-LL模型提供的视角分析港币与人民币一体化过程中产生的成本,可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
(1)铸币税的损失;
(2)放弃***货币***策的成本;
(3)经济稳定的损失。
而收益则集中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1)降低交易成本,消除汇率风险,减少投机性资本的冲击;
(2)节约外汇储备,降低储备成本;
(3)提高价格透明度,增加福利收益;
(4)获取动态效率收益;
(5)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在此轮由次贷危机引发的新一轮的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相比于后三点,前两点收益得到了更充分的有预计性的论证。本文将着重对此做专门分析。
2 金融危机后美元大幅贬值使节约外汇储备,降低储备成本的收益更加突出
统一货币区内,任一成员单位都可以用区域货币来清偿对其他成员单位的债权债务,所以货币区内建立共同外汇储备的数量要远远少于各成员国单独持有的外汇储备之和。
这种规模经济效应在大陆和香港的货币一体化过程中会更加明显。截止到2008年12月,我国的外汇储备己达19460.30亿美元。就笔者目前搜集到的香港2006年数据,外汇储备达到3692.52亿港元。一般认为,外汇储备以能满足3至6个月的进口额为宜。按照3个月的贸易额来准备外汇储备量,按照2008年大陆与香港2036亿美元的贸易总额来计算,则两地总共需要的外汇储备约为509亿美元,可以节约外汇80%以上,意味着两地有着巨大的外汇储备节约空间。
尤其次贷危机后美元大幅贬值,我国购买的美国债券资产也大幅缩水。美国央行为克服次贷危机的影响连续八次降低利率。美联储降息以后,美国短期债券收益率一路走低。美国国债收益率的全面下跌,使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的收益大大下降。而我国为了抑制由于外汇占款所导致的通货膨胀,2007年连续六次加息,中美利率出现倒挂。为了冲销由于外汇占款所导致的流动性过剩,中央银行不得不连续发行央行票据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其票面利率已经超过了美国国债的利率。因此,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的收益率已经远远低于这些储备资产所带来的调控成本。实行货币一体化,不但能够节约大量的管理外汇储备的成本,而且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创造出更多的收益。
3 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的低迷走势暗示联系汇率制不再适合香港发展
降低交易成本,消除汇率风险,保护一体化区域内国,家减少国际投资游资冲击带来的伤害也是货币一体化的重大收益之一。且这点收益在新形势下得到了更有利的加强。
2008年,大陆与香港贸易总额达2036亿美元,按照外汇兑换成本占贸易额6.5%的比例,如果香港与大陆创建统一货币,每年大约可以节约货币兑换费用132.34亿美元,按照美元兑港元1:7的汇率计算,约占2008年香港GDP的6.5%,按人民币对港元1:0.9的汇率计算,约占两地GDP总和的0.33%。加上两地的直接、间接投资和旅游消费,所产生的货币兑换成本非常巨大。
再考虑香港盯住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和美国因受金融危机影响出现的经济低迷状况。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美国经济,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而陷入衰退,中国大陆虽然受到影响但是经济依然保持增长。随着《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及其一系列补充协议的签署实施,香港与大陆的经贸往来日趋紧密,经济周期受大陆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这样的情况下,香港在经济周期上受大陆的影响,但是***策调节只能跟着美国走,港币处在一种两难的境地。特别是随着中国大陆经济实力的增强,日后完全可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到那个时候,中国大陆的经济周期与美国的经济周期出现偏差,香港的经济基本面和汇率之间就会出现矛盾,在联系汇率制下,香港***府不能通过货币***策来调节经济,那么港币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国际炒家的目标。
参考文献
储备货币论文篇(11)
一、概述
"汇率"亦称"外汇行市"或"汇价",是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引发货币市场失衡有各种因素:国内外货币供给的变化、国内外利率水平的变化以及国内外实际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化等等,这些因素通过对各国物价水平的影响而最终决定汇率水平。
本文通过分析货币***策中介货币供应量、外汇储备短期内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之间的相互关系,数据根据中国外汇管理局与中国人民银行***数据统计整理。其中的货币供应量共有三组数据,M0代表的是流通中的现金,M1就是所谓的狭义货币量,是M0加上企业活期存款与农村存款等流动性较高的存款;M2是广义货币量,是M1加上具有各种定期性质的存款与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相比较M1流动性较差。数据选择期间为2001年12月到2011年12月共计121个样本。采用的方法主要是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二.实证分析
在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之前,需要对数据进行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本节有关的计算都是有计量经济软件eviews完成。
(一)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
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的目的是排除时间序列回归相关变量之间的伪回归现象,此处采用的是ADF检验。下文用M2、M1、M0分别来表示广义货币量、狭义货币量与流通中的现金。用ir代替外汇储备,用r来代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用统计软件将以上数据分别求自然对数,并用lnr、lnir、lnm2、lnm1与lnm0。
以下是ADF检验的结果:
表1
根据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在5%的显著水平下,各个变量取对数后都是非平稳的。对中美汇率对数lnr求一阶差分,其他变量都取二阶差分,再对其进行ADF检验。其ADF检验统计量均小于显著性水平1%的临界值,拒绝原假设,表面至少可以在99%的置信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差分序列ddlnir、ddlnm2、ddlnm1、ddlnm0与dlnr均不存在单位根,为平稳时间序列。因此可以得出M2、M1、M0、ir与r均有相同的单整阶数。
(二)协整检验
由于ddlnir、ddlnm2、ddlnm1、ddlnm0与dlnr均通过了单位根检验,是单整变量,所以可以对这些变量再进行协整检验。在对lnm2、lnm1、lnm0、lnir与lnr做单位根检验时采用差分方法,会使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信息丢失,协整检验目的是判定两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着长期的经济联系。如果两个变量通过了协整检验,我们就说期间存在着长期的经济联系。本文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检验结果如下:
表2
从表2中的四组检验结果看,每个变量都与dlnr之间以5%的显著水平拒绝没有存在协整关系,也就是意味着各个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相互作用。
(三)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经过以上检验,各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可以对数据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示在滞后期为2时,外汇储备变动不是引起人民币汇率变动的概率是0.1849,随着滞后期增长为4时变为0.4531,可见外汇储备在短期内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会有一定的影响,从长期看这种影响在不断的减弱。同时滞后期为2,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变动不是引起外汇储备变动的概率为0.0023,当滞后期增加到4以后,概率也增长为0.0518。短期内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变动对外汇储备具有显著影响,但长期来看这影响同样也在不断弱化。
从货币供应量角度来看,在滞后期为2时,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变动不是引起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变动的概率是0.6573,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r的变动却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2变动的granger成因。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上正好相反,狭义货币是中美汇率的格兰杰原因,而中美汇率不是狭义货币格兰杰原因的概率高达0.8682。在滞后期为1时,流通中现金流量m0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格兰杰因果检验都较大概率的拒绝了原假设,说明它们之间互不为格兰杰因果关系。由各结论都可以发现,所有数据随着滞后期的增加,相互间影响都会减弱。
我们发现广义货币供应量与外汇储备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而货币供应量三组变量之间都存在着较强关系。另外汇率与外汇储备也是互相存在格兰杰关系。
本文检验结果各变量自然对数的二阶差分都平稳,说明一定时期内范围相互间存在着经济联系。对变量做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短期内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估值对外汇储备具有显著影响,但是从长期来看,外汇储备的增加并不是非常明显的导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流通中现金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互不为格兰杰因果关系,但狭义货币供应量会引起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变动。各个变量之间的影响随着滞后期的增加而减弱,说明虽然外汇市场作为我国货币传导渠道有效,但也必须认识到这种效率是长期有限的。货币供应量与外汇储备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我国的货币***策对外汇储备不会产生直接影响,致使我国货币***策在公开市场业务一定范围内是无效的,这也合理解释了人行发行大量基础货币吸收外汇,却给经济注入了过多流动性的事实。
三.结论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让货币***策致力于稳定国内物价,让汇率***策致力于吸收外部冲击,是协调两者关系的有效组合。在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形势严峻的情形下,稳定物价成为我国货币***策的首要任务。由于导致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的复杂性,实现国际收支平衡是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统筹兼顾,加强宏观经济***策协调配合。采取一揽子结构性***策、从扩大内需、降低储蓄率、增加进口、开放市场等方面统筹入手。
另外,在利率与汇率的协调过程中,还可以将汇率因素纳入货币***策加以统筹考虑时所采用的货币状况指数。在赋以利率与汇率在货币***策目标中的一个外在权重后,根据货币***策的松紧程度,对利率水平与汇率水平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