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概括论文大全

药学概括论文篇(1)

1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中药概念内涵

1.1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用脏腑、经络、卫气营血、三焦等表示机体的功能部位;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 虚、实来表示机体的功能状态;四诊的望、闻、问、切作为了解机体状况的手段; 按辨证论治的原则,确定机体状况(包括部位及其功能状况)而采取相应的***和预防措施;如果采用药物来影响机体状况的话 (因尚可用针灸、推拿等方法),要遵照理、法、方、药的程序,即先辩别病证的机理(包括病因、病位、病况),采用相应防治法则如八法的何种,确定基本方剂类型,最后选择合适药物而施治于人,以达防病治病目的,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始终强调机体内因为主而不忽视外因作用的防病治病观。总之,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1]。

1.2中药概念内涵:中药应具备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 第一,药物性能的表达有性味,即四气(寒热 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包括脏腑、经络、三焦、卫气营血等归经;升降浮沉。这些,有时又称中药特性,即狭义的中药药性。第二,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术语,表述,如解表、凉血、平肝、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 时,按君臣佐使关系配伍,使各味药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与机体证相对应而发挥作用,配伍组方时还要考虑到药物的七情、反畏、药对等关系[2]。简言之,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中药。这是中药概念内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药物,并且只有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时,方称作中药。若按其它医药学理论使用时,还可不称作中药。

2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国药概念内涵

2.1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以现代科学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为基础;用直观或解剖后所见(包括用各种放大倍数的显微镜)的实体来表示机体的部位:以组织形态(有时称病理形态)、生理 功能、生化变化的相应指标和术语来表述机体的功能状态,并以此作为诊断的标准和采取相应防治措施的依据;如果采用药物***的话(因尚可采用非药物***如物理疗法、手术等),主要考虑影响机体病理、生理、生化指标变化而选用相应药物以达防病治病的目的,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强调的是外因对机体功能指标的针对性而较少考虑机体内因的综合影响[3]。总之,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西医药学理论体系。

2.2西药概念内涵:西药应具备与西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 第一,药物本身性能以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来表示,如是液体还是固体,是酸性还是碱性 等,第二,药物功效以相应的病理、生理、 生化等的指标和术语来表示,如抑制细菌、 降低血压、升高血糖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时,考虑药物间的物理、化学、物理化学 、变化,如沉淀、分解等,至于生物活性则考虑各个药物各自作用的结果,而不是把各种配合使用的药物作为一个功效整体。简言之,以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西药[4]。此为西药概念内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 具备如上内容的药物,并且只有按西医药学理论使用时,才称作西药。若按其它医药学理论使用时,还可不称作西药。

3关于中药和西药应澄清以下几个问题

3.1中国的药并不就等于中药。所谓中国的药,应包括中国生产的所有药物。不仅包括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药物,尚包括其它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药物如蒙药、藏药、傣药、*** 药等以及民间药(有时可称作草药),因它们均为各自医药学理论体系内的药物,即具相应的特性、功效表示法及使用规律,故不能简单地将它们称作中药。如果称它们为中药的活,只能说是泛指的中药,即中国的药,而不是特指的中药。

3.2一个药可称作中药又可称作西药到底如何称呼,应看药物概念内涵的两方面(如上述)。为进一步说明问题,试再举例。如大黄,无疑是一味中药,因它具中药基本内容而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但西医药学体系亦使用它,使用时并不考虑其中药基本内容,只考虑其西医药学术语表示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如味苦,少量使用 作为苦味健胃药;具致泻作用,用来***便秘等。故在此种情况下,只能称之为西药。

3.3从中药中所得到的有效成分或部位,到底算中药还是算西药? 到目前为止,一般来讲,还是称作西药为宜。如延胡索乙素,是得自中药元胡,且为其镇痛有效成分之一,但因其尚不具备中药基本内容,只能按西医药学理论使用,即考虑其具镇痛、镇静催眠作用,对慢性持续 性钝痛尤内脏痛效佳,主要用来***内脏钝痛、脑震荡后头痛及痛经等。在这种情况下,只能称作西药。如果将它们放到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内进行研究,使之具备中药的内涵即中药的基本内容,它就能成为中药。

参考文献

[1]张怀亮;潘钰蔚;陈正琴;;中医基础理论量化研究新思想[A];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七次学术年会、2010

药学概括论文篇(2)

法律保护制度的确立,必须以保护对象的明确、具体为基本前提。本文拟从法律对传统知识保护的角度,对中医药之概念、特征进行阐释,以期达成共识,从而避免研究中界定不一之弊。

中医药传统知识的概念

中医药传统知识的英文术语。中医药理应被翻译为Chinese Medicine(简称TM),而不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简称TCM)。众所周知,中医药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当下,它又与现代科学技术实现了融合,因此它不仅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所以将中医药表述为TM更为妥当,这也符合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北京中医药大学等重要中医药机构的现行英文翻译。从国际交流用语看, Chinese Medicine可以翻译成汉医,也可以翻译为“中国的医学”,①即不仅包括汉医,还包括中国少数民族医学。这样,Chinese Medicine 在对外交流中就可表述为广义的中医药, 而对内又可理解为狭义的汉医,就达到了国内与国外、广义与狭义的统一。②据此,中医药传统知识就翻译成 Traditional Knowledge ofChinese Medicine。

中医药传统知识的上位概念。中医药传统知识源自于传统医药(Traditional Medicine),其上位概念是传统知识。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简称WIPO)的界定,传统知识是指基于传统产生的文学、艺术或科学作品、表演、发明、科学发现、外观设计,标志、名称及符号、未披露信息,以及一切其他工业、科学、文学或艺术领域内的智力活动所产生的基于传统的创新与创造。“基于传统”是指某种知识体系的创造、创新以及文化表达方式,通常是代代相传,为某个特定民族或其居住地域所固有,并随着环境改变而不断演进。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简称WHO)定义,“传统医药”指基于本土的不同民族的文化理论、原理、信念和经验而形成的一整套知识、技能和实践的总括,无论是否可解释清楚,用于保持健康和预防、诊断、改善或***身体与精神方面的疾病。在某些国家,补充医药、变通医药、非常规医药等术语往往与传统医药交替使用。2002年通过的《世界卫生组织2002~2005年传统医学战略》对传统医学的定义是,传统中医学、印度医学及阿拉伯医学等传统医学系统以及多种形式的民间疗法的统称。在我国,有学者认为,“传统医药是一个非正规性的流传于乡间的医药知识体系的总称,它是一种知识,也是一种技艺,是一种实务的操作统称”。③笔者以为,传统医学是指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前就已经形成并一直传承到现在,在当代医疗保健实践中仍在应用的医药学体系和民间医术及药物;传统医药学体系包括中医(药)学、印度医学和希腊―阿拉伯医学。与“传统医药”相对应的概念是“现代医学(Modern Medicine)”、“西医学(Western Medicine)”、“生物医学(Biomedicine)”(它们是同义词,所指称的对象一致,只是命名角度各不相同)。

中医药传统知识的概念。中国传统医药包括汉族传统医药(即中医药)、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和民间医药。为便于研究,本文所称的中医药主要指“汉族医药”。相应地,中医药传统知识可以理解为“中国的汉族医药的传统知识”。中医药传统知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知识体系,有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多样的存续、表达方式以及与之相关的资源等。从法律保护的角度来看,保护对象中比较核心和重要的部分包括:一、中医药理论知识,如药物理论、方剂理论、疾病与诊疗理论等;二、中药资源,如数量众多的中药材物种资源和基因资源;三、中药材加工炮制技术,如中药材的栽培、养殖;四、中医方剂,如处方和制剂,包括古籍中已记载的九万余首医方;五、中医诊疗技术,如望闻问切四诊法等;六、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如推拿、刮痧、食疗等;七、中医药特有的标记、符号,如名医名称、中药名称、传统药铺、经络***谱等。

中医药传统知识的特点

传统知识角度的分析。从传统与现代的比较来看,中医药传统知识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传统性。中医药传统知识源远流长,世代传承。它不具有现代知识的整合性和新颖性。与现代知识相比较,中医药传统知识的发展、应用缺乏广泛性,带有明显的传统性。

第二,群体性。汉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中医药传统知识,因此它是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此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医药传统知识体系一直在不断地完善、发展。第三,地域性。中医药传统知识的理论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古代哲学思想,具有特殊的民族色彩。中医药传统知识与特定的地理生态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显著的地域性。

第四,延续性和承继性。由于现代知识产生于法制环境之中,可以直接受到知识产权法的保护,故此“产权”相对***,并可以广泛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进行传播。但中医药传统知识却是随着历史发展而呈现出动态的自然延续,本质上属于可无限延续的知识。有中医专家认为,它最有效的传承方式是师承传授,这反映出中医药知识既有深层次性,又有容易消逝的随意性。现代知识,尤其是成为现代知识产权法保护客体的现代知识,属于跨越式创新、个体创新或正规创新,而中医药传统知识则属于渐进式创新、群体创新或非正规的创新。

第五,相对的公开性和公有性。如前所述,中医药传统知识是汉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对其成员来说,此类知识是与群体生活自然相伴并共同掌握和拥有,属于某种意义上的“共同遗产”。从现代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角度看,它是公有领域的“在先技术”,人人皆可以自由利用,无法获得确权,更不用说获得相关的侵权救济。但是由于中医药传统知识需要专门的智慧和技能方可运用,再加之“祖传秘方”、“传男不传女”等习俗,使得某些中医药传统知识只能为一部分人所掌握和运用。

中西医、药比较角度的分析。中医、药知识与西医、药知识相比,中医药传统知识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中医药”包含了“中医”与“中药”。二者往往不能绝对分开,通常合称“中医药”,而西医、西药则不同。

第二,中药多数来源于天然物质,经过几千年的使用和验证,已具有明确的疗效。与西药相比,绝大部分中药的具体成分结构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尚不能精确测定。

第三,中医形成的文化根基。中医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以“活着的、整体的、原形的人为其出发点,以自然、社会、精神情志和整个机体这四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之下的,表现在生命整体层次上的反应状态(即证候) 为研究对象,来研究其发生、发展、运动、变化、消失的全过程”,④因此具有封闭性、趋同性的特征。“古已有之”常常是中医学立论的依据,不愿意怀疑已经被普遍接受的观点,特别是古贤或权威的学说。中医遵循“综合―演绎”的系统性方法。

第四,中国传统医药学具有人文科学属性。医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其原本是一个学科整体,但医学领域里却偏偏有一个顽强的“中国医学”概念存在,它说明中西医学的整合发展尚有一定难度,也说明中国医学具有较浓的人文特征。

第五,中医具有一定的经验医学属性。中医思想秉承了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强调重视内省的特征,在疾病的整体把握、定性分析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但却轻视对病原体的研究,运用高度哲学概括掩盖了众多未知的领域,这不符合实验医学的发展方向。西医学属于实验医学,其大部分概念遵循形式逻辑规律,追求统一、确定、单一的思维形式及表述,这确保了整个西医体系的严谨性。

第六,中国传统医药知识的多样化特征。中国传统医药知识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中医理论、中药理论以及针灸、推拿、按摩、骨伤医学等等。另外,中国传统医药知识与中国传统文化、古代哲学思想深度融合,因此具有特殊的民族色彩。

2006年以来,在经历了新一轮“中医存废”之争后,更多的人接受了如下观点:中西医从各自的出发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思维观念,到各自的概念(范畴) 体系,是两种不同的范式。“强调用西方近代以来的科学、进步、发展、统一性等观念的西方中心主义”来看待中医药,那明显是错误的。因而,明晰中医药的基本内涵及其概念,这对于进一步加强中医药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单位:曲靖师范学院***法学院;本文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度规划项目《超越知识产权:中医药传统知识的特别立法保护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06JA820027)

注释

①王一方,邱鸿钟:“中医百年:甄变与彷徨――中国医学的人文传统与科学建构“, csc.pku.省略,2006年1月10日。

药学概括论文篇(3)

在分析西医院校的《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寻找出《中医药学概论》教学与当前药学发展不相适应之处,并针对这些情况提出对药学专业《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 《中医药学概论》 课程 教学改革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existing questions of teach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utline in Western medicine academy and searches the inadaptation for current pharmacy development. The writ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bout course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utline; Course; Teaching reform

按我国现行药学教育的划分,主要来源于西方现代医学的药学教育有一门药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中医药学概论》,它是介绍中医学、中药学以及方剂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其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与基本诊断方法、中药学基础理论与常用中药以及方剂学基础理论与常用代表方剂[1~5]。

西医院校开设中医课程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大特点。根据西医院校学生的特点,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我们在教学方法改革中,做了大胆的尝试和研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 影响中医药学概论教学效果的三点不足

1.1 中医药学概论的教学内容较为广泛,教学时数明显不足中医药学概论的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和方剂学。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内容安排通常已占去50%左右,留给中药学和方剂学的时间甚至只有24~26学时。要在这短时间内介绍清楚中药学(介绍常用中药180种)和方剂学(介绍常用方98首)的最基本内容都是很困难的,更谈不上通过实例讲授有关研究方法和引起学生对本学科的关注。

1.2 兴趣淡薄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有关调查表明,西医高等院校学生学习中医药课程的兴趣淡薄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它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并由此面临日益严重的困难,日益严重的困难对自信心的打击,反过来又进一步抑制了兴趣,这样,形成恶性循环,随之而来的便是知识结构残缺,视野狭窄,创造力低下等等。可见,不解决兴趣问题,素质教育则无异于画饼充饥。导致兴趣淡薄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思维方法在过渡环节上出现障碍,这是药学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第二,“衰落”的现实在心理上的投射。勿庸讳言,步履蹒跚的中医药学和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现代科技之间有着强烈的反差,兴趣的缺乏无疑也来自这一反差在学生心理上的投射。第三,封闭而又细腻的教学风格。这样的做法使受教育者处于被动的地位,而“兴趣”则让受教育者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可见,这一教学风格与“兴趣培养”是背道而驰的。

1.3 中医药学概论在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方面投入不足如中药学需要大量的中药样品实物做教学演示,然而,在课堂上不可能把某种中药所有的不同品种、不同产地和不同规格的样品都展示给学生,但使用多媒体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这方面的软件应加紧开发,硬件也应适当配备。

2 我们对提高中医药学概论教学质量的四点做法

2.1 提高对中医药学概论的重要性的认识,增加必要的教学时数由于现代中药符合世界发展,现转向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潮流,消费观向重视生活质量方向发展的潮流,医疗保健观转向提高自身免***力和整体医疗保健的潮流,体现为崇尚自然。因此,我国已从国家角度提出发展战略支持该产业发展,以回应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家在传统药物(天然药物)对我国提出的挑战。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医药是极具高科技含量和巨大增长潜力的产业。中医药是最具我国民族特色和独特优势的领域,最有希望取得国际竞争优势,在我国21世纪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加入WTO,西药的研发难度将更大,而以中药为基础的天然药物研究必将成为研究对象的中医药学概论在药学中的重要地位将更加凸显出来。

我省是中药的资源大省,居全国首位,中药材的品种和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古往今来,云南享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药物宝库”的美誉,而且许多地道名贵中药材云南比较具有优势。民族医药是云南的一朵奇葩。1998年,云南拥有药品生产企业109家,生产中药材及中成药的企业数为36家,而云南医药工业总产值中56%是中药(包括中成药和植物提取物),大大高于全国20%的平均水平,而且逐年有所提高。

中医药学概论是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中成药学等相关课程的重要基础,同时肩负着为中药产业培养科技人才的直接责任。要完成这个任务,最基本条件就是要有足够的学时。没有足够的学时,不可能掌握中医药学概论的主要内容,也不可能深入了解中医药的前沿研究内容。

我校在新的教学计划中已将中医药学概论由原来的选修课改为必修课,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重视度;同时教学时数增加为64学时,并且增加了后续分化课程——中成药学。

2.2 课程体系内容的调整如中药学与方剂学是较为成熟的中医基础学科,彼此相对***,又紧密联系。分别进行授课,既过多占用学时,又显啰嗦重复,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度。对此,我们根据中药、方剂讲解的基本结构(如都讲功效与应用)相似、分类基本相同的特点(如都有解表类、清热类、泻下类……)把同一类药、剂归为一个章节进行讲解。在每个章节讲完药物后,跟着讲本类中具有代表性的方剂(如讲完辛凉解表药后再讲银翘散等方剂),然后演示自制课件——《生药学》中的中成药照片,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使其及早了解医药市场情况,打破了两门课程间的界限,使之系统条理化。这种调整减少了篇幅,精练了内容,较好地解决了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

2.3 精选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药学专业的培养对象是从事一般药物制剂、鉴定和临床合理用药等工作的执业药师,教学内容应侧重在药而不在医。例如,中药学部分很多内容(如药物的来源、产地、采制等)将要在药用植物学、生药学中系统学习[6],中药学中可不讲或少讲,中药的理论、功效与应用是教学的重点而重点讲授。因而课程内容及课时均可相应减少。

2.4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在沿海及京、津、沪等发达地区,中医药学概论大量使用了多种教学媒体,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突出直观性、生动性和应用性,以达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明显提高了中医药学概论的教学质量和效率。近年来,我们注意广泛收集适于中医药的影像资料,并把它们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采用了多种教学媒体在教学中应用。其结果,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总之,教学改革是时代前进的需要,科学文化发展的需要,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中医药学概论教学改革更势在必行。在中医药学概论教学中,应不断探索与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学以致用,更能胜任今后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 建.中医药学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3] 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4] 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药学概括论文篇(4)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术的基本特色之一,研究者颇多,但也有一些问题至今仍未能达成共识。本文就近20年有关辨证论治的热点问题作一综述,以期能为该类课题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1 证的概念与本质

1.1 证的概念

对于证的概念,众说不一,主要观点大致有四类:一是证据,认为“证”是证据、证验,此定义是从字的本源出发[1];二是证候或证候群,如韦黎认为近年来某些所谓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工作中,某些内容是不折不扣的证候群模式[2];三是各因素的综合概括。2004年结题的科技部基础性工作项目“中医药基本名词规范化研究”课题组给出的证的概念为:证是对疾病中一定阶段的病位、病性、病势及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等本质的概括[3];四是机体在疾病中的定型反应形式[4]。

1.2 证与证候

证与证候等同说。证与证候的含义由于历史的渊源和词义的变迁,至今学者尚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二者是同一个概念,如《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学》即认为:“证,是证候的简称,其含义是证据或征象”[5]。证包括证候说。徐木林等通过对《伤寒杂病论》原文的剖析,认为“证”是由证候与病机组成的统一体,即证候是证之外候,是病机的证据,病机是证的内在本质,是证候的根源,证候与病机组成“证”[6]。

证与证候平行说。持此观点的学者多认为二者是本质与外在表现的关系。刘进等认为:从现实来看,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出现的各种症状的概括[7]。郭蕾、王永炎、张志斌提出证候是一个非线性的“内实外虚”、“动态时空”和“多维界面”的复杂巨系统,包括“证”与“候”两个方面。证,是指对疾病所处的一定阶段的病机概括,或非疾病机体的一定阶段的机体状态的概括;候,是指这种病机或状态的可被观察到的外在表现[8]。这里,证与证候仍是本质与外在表现的关系,只是证又拓展了非疾病机体的一定阶段的机体状态的概括含义。朱文锋等亦撰文建议从概念上这样区分:“证”为病变的本质,“证候”为证所表现的现象[9]。

1.3 证的本质

有关证的本质,有些学者从方***的角度提出看法。如朱文锋认为中医“证”的概念是哲理、医理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它源于临床,具有客观实在性,但又是一种抽象了的理念,用现代方法难以实证。中医学对于“证”的研究,要扬长避短,采取以“虚”统“实”的思路[10]。门九章、韩向东提出为揭示“证”的本质,应明确中医“证”与西医“病”的关系;为揭示“证”作为有规律的病理表现这一本质,凡属同“证”,不论何种“病”,皆进行尽可能多的指标检查;寻找微观指标与客观表现的共变关系临床工作完成之后,就可以进入实验研究阶段[11]。陈小野提出证候实质研究中的弱特异性,姚魁武、王阶针对这种弱特异性,提出应从规范中医理论概念、继承发掘古代文献精华与当代专家的系统调研相结合、进行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应用现代科技等多方面入手,探索中医证候的实质[12]。

王旭东提出证的本质是疾病的现时状态或机体功能的现时状态[13];危北海也认为“证是机体对病因的整体反应状态、抗病调控反应状态”[14];祝世讷认为“证”在本质上是功能性病变,“病”在本质上是器质性病变[15]。孙屏蹇等认为中医学反映邪气的损伤表现就是“病”,证机是人体对外来刺激的反映机制和自我调节机制[16]。

宋红普试***从体质与证的关系中挖掘证的本质。他提出体质和证密切相关,体质因素决定着疾病的发生与证型,决定着证的转归和疾病的预后,体质和证共同反映着人的生理病理状态[17]。匡调元也认为体质往往决定着他的生理反应的特异性及其对某种治病因子的易感性和所产生的病变类型的倾向性[18]。王琦则认为:体质与证既有着本质的差别,又有着密切的联系。证的背后或多或少体现着个性的体质特点,但在一定情况下,某些证候与体质状态并不一致。当某些疾病超越体质制约的过程时,则又反过来影响体质的改变[19]。

2 辨病与辨证

2.1 二者关系

多数学者认为一般情况下病与证是相随的,二者应结合起来运用。如徐永昌等撰文从历史的角度认为辨病辨证论治一直是中医的精髓[20]。杨维益等提出有关辨证论治的六个方面的令人困惑的思考,认为在“上面提出的六个问题未能满意解答之前,我们应当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并重,不要厚此薄彼”[21]。周仲瑛在谈到辨证与辨病时也认为二者有相互补充的关系[22]。刘保延、张志斌从古典医籍有关外感病辨证方法的梳理中,得出每种辨证方法都是以一类疾病为基础,每一种辨证方法所辨之“证”必须与作为基础的“病”相结合[23]。

2.2 辨病之“病”是西医的“病”还是中医的“病”

徐永昌等提出在疾病某个阶段“无证可辨”,如某些恶性肿瘤、高血压、冠心病等,早期诊断只能是西医的诊断仪器和化验及病理检查等,中医***的根据只能是对同种疾病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中医现代的研究成果,可见这里所说的辨病主要指辨西医的“病”[25]。余瀛鳌数十年来从事临床诊疗和文献研究,一直认为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的结合非常重要,他本人始终着力于“通治方”的研究和临床运用。对于“病”,他认为不只是中医病名,应该说,西医病名已经占有了相当重要的位置[25]。

周仲瑛则强调中医的辨病不能单纯理解成辨西医的病。中医的病名内容很多,有些至今仍有特殊意义,如中风病。对现代医学病名的认识,也必须以临床表现和病机为依据,切忌“对号入座”。如西医的“糖尿病”不等于中医的“消渴”,而中医的消渴,也绝不仅含糖尿病。那种认为中医只有辨证,而辨病仅是指西医病名诊断是不够全面的。由此看,周老主要是强调辨中医的“病”[22]。

岳美中在晚年总结一生***经验指出:“我们体会到若能不停留于辨认证候,还进而辨病,辨病名(包括中医病名和西医病名),论治注意古今专方专药的结合运用一定成果更好;同时,也只是在此情况下,因人因时因地制方的作用才更有***价值”[26]。这里,岳老明确提出辨病名同时包括中医病名和西医病名。

2.3 如何结合

周仲瑛是辨证的同时根据“病”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药物。如中医辨证同属阴虚火旺证,如见于肺痨,用秦艽鳖甲散;见于失眠,用黄连阿胶汤;见于遗精,用知柏地黄丸;见于心悸,用天王补心丹;见于汗证,用当归六黄汤;见于郁证,用滋水清肝饮[22]。邱德文认为辨证与辨病结合主要形式有两种:一是辨证分型。这是目前中医临床各科已普遍采用的一种形式。二是辨证论治加专方专药。这也是逐步通过从临床实践积累上升而成的经验总结[27]。余瀛鳌则是用中医的理论分析西医“病”的病机而采用不同的治法。如消渴为西医所说的糖尿病,一般采用益气养阴、清热生津调中,但中医的消渴可能还包括西医的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病,治法就与糖尿病有所不同。同样是消渴,西医诊断不同,其立法、方药往往同中医有异,有时尚须另开施治法门[25]。王今觉则提出辨病证医药学,即在临床时首先根据“病”,研究针对核心征结的药物(核心方药),再对于“病”的个性特征(“证”)进行辨证论治,使用药物(卫星方药)[33]。

3 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

所谓微观辨证,沈自尹的定义是“在临床上收集辨证素材的过程中引进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发挥它们长处在较深入的层次上,微观地认识机体的结构、代谢和功能的特点,更完整、更准确、更本质地阐明证的物质基础……简言之,是试用微观指标认识与辨证”[29]。邱德文撰文认为近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实验诊断、医学影像诊断方法的运用,以及现代检测仪器,检测手段弥补用肉眼观察的不足,使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化[27]。杨维益等也认为:中医的传统辨证方法是宏观辨证,是“知内揣外”、“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观点,而微观辨证就是从检测指标来证实宏观辨证的正确性,是通过寻找一定的生理、生化指标来印证中医的证,从而认识在证出现时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用实验分析补充直观的外象观测和传统的逻辑推理[30]。

4 辨证论治的规范

4.1 寒温统一

这个问题从50年代以来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和研究。近20年来依然有学者继续提出自己的看法。肖德馨提出以六经概三焦卫气营血的“六经辨证纲要”[31]。邓铁涛则认为从建国以来中医***急性传染病的资料来看,主要是采用了卫气营血辨证,因此应该将温病与伤寒统一于卫气营血辨证方法之下[32]。仁则把伤寒温病辨证分析综合,分别从伤寒太阳病与温病上焦卫气分证;伤寒少阳、阳明、太阴病与温病气分证;伤寒少阴病、厥阴病与温病下焦营分、血分证三部分总结异同,并统一为一个辨证体系[33]。万有生则认为应以表里寒热虚实为纲,以六经、三焦、卫气营血、脏腑为目,分为表寒虚实证治、表热虚实证治、表里寒热虚实证治、里热虚实证治和里寒虚实证治[34]。

4.2 证的规范化

当代有关证的规范化自80年代轰轰烈烈展开,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重要课题到各个中医研究机构到许多专家学者,都投入大量的精力,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一是病名证名的规范。研究成果有《中医药学名词》、《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辞典》等;二是疾病与证候的分类与结构的规范。如有关证候的国标、行标、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等;三是病证的诊断标准。学者们根据中医古籍记载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已经制定出若干病证的诊断标准。如中风、脾气虚、心气虚、肾气虚证等等。

4.3 辨证论治新体系

相对于寒温统一,还有许多学者试***融合各种辨证体系的优点,形成统一的辨证体系,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观点,方药中的“辨证论治七步”和秦伯未的“十四纲辨证”是其中影响广泛的代表。近20年建立统一的辨证新体系依然是中医界研究热点,如:

徐木林提出的新体系是以五脏系统为核心,其层次结构是五脏系统病名辨证论治;证由“辨证五环节”(即病因、病位、病性、病机、病势)组成,证的层次是基本证复证多级复证;证的核心是病机,病机由三要素组成[35]。

孙屏蹇等认为要综合各种辨证体系,首先要使他们的优势特征结合在一起,如“六经辨证重在病的动态分析,八纲辨证重在病性分析,脏腑辨证重在病位分析”。通过分析,孙氏等认为“病位、病因和体质是形成证候的三大要素,辨证就应在综合临床各种症状和体症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中医基础知识,重点分析三大要素,从而作出正确的证候判断”[36]。

朱文锋认为“辨证”就是要辨别当前证候的部位与性质,这是形成辨证统一体系、方法的基础。归纳辨证的基本要素,“辨病位”包括辨证候部位的脑、心、肺、脾、肝、肾等和辨证候层次的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太阳、阳明等约30项左右。“辨病性”是指辨别证候变化的本质属性,即形成当前证候的本质性原因,包括“气、血、阴、阳、津、精虚、亡阴、亡阳、陷、不固、风、寒、湿、燥、火热、暑,虫、食、痰、饮、水、滞、瘀、血热、血寒、闭、逆、余(毒、脓等)”等约30项内容。明确辨证的60项左右基本要素,由辨证要素组成约150个常见证,约800个规范证名,然后以脏、腑、体、窍病位为纲进行证候归类[37]。

王永炎院士继2004年发表“完善中医辨证方法体系的建议”后,张志斌、王永炎提出:中医证候系统是一个非线性的多维多阶的复杂系统,必须引进复杂科学的理念,建立一个既符合现代规范要求,又能够适应临床证候动态多变的复杂情况,合理体现辨证论治圆机活法特色优势的、多维多阶的辨证方法新体系。以象为素,以候为证,病证结合,是构建辨证方法体系的中心理论。证候要素,应证组合是构建辨证方法体系的两个重要环节,这两个环节的关键在于降维升阶。首先是通过证候要素的提取,将复杂的证候系统分解为数量相对局限、内容相对清晰的证候要素;然后通过各证候要素间的组合、证候要素与其他传统辨证方法系统的组合等不同的应证组合方式,使辨证方法体系不再是一种由各种具体证候单纯的线性联系组合的平面,而具有复杂的多维多阶立体交叉的非线性特征,但是通过清晰的证候要素表达与应证组合规律的寻找,这一复杂的辨证方法体系具有可控性[38]。这一构想已被列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正在深入研究之中。

5 辨证论治的发展

5.1 发展和趋势

邓铁涛举例热带病研究对青蒿素***疟疾的辨证应用等,说明“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与实践将随着时代的发展借助于新科技而不断深入不断提高”,同时谆谆教导:“中医药学必须走自己的道路, 走按照自身发展规律的道路,不能走拿西医理论改造中医、以现代化之名去化掉中医之路,否则将成为中华宝贵文化的败家子, 成为炎黄子孙的千古罪人[39]”。

邱德文总结辨证论治的五大趋势: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趋势;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趋势;方剂剂型改革的趋势;综合***(包括针灸***、气功、推拿、按摩及其他非药物疗法、各种自然疗法、药膳、养生康复、心理疗法及音乐疗法、色彩疗法等)的趋势;辨证论治规范化的趋势[40]。

马梦茵、陈家旭总结辨证论治的发展方向: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相结合; 辨证论治和现代医学检查相结合;辨证论治与动物实验相结合[41]。

5.2 对辨证论治的质疑

王旭东从历史角度阐明辨证论治的法则直到南宋之后才确立其统治地位,之前并不是中医的主流。从辨证的角度提出,辨证论治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思维方法,只注重“思辨”,懒于“循名责实”,在其“灵活变通”的特点背后,隐有“保守”的潜在性质;辨证论治取得疗效的高低有很强的主观性,它对许多医学事实缺乏指导和解释能力,这是中医***体系难以客观化、规范化的主要障碍[13]。王玉川认为所谓的“坚持突出中医特色”实际上是一个只求稳定不求上进的口号, 是个套在中医工作者头上的紧箍咒,对中医学术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必须予以废除[42]。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于辨证论治各方面的研究不可谓不丰富、不深入,从定义、本质、比较、规范各个层次进行了深入探讨,从传统中医辨证方法体系到现代中医辨证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作了不同角度的分析,从国家到地方到个人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物力、财力,获得了一批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的研究成果;但是有关辨证论治的许多问题还没有取得广大中医工作者的共识,有些研究成果在临床上推广的情况也不太理想,尚需大家群策群力,把辨证论治的研究工作进一步深入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陆广莘.中医学的辨证论治原理[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2(5):3.

[2]韦黎.病、证、症、候的沿革和证候定义的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1996,2(11):7.

[3]中医药学名词审订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81.

[4]匡调元.人体体质学:中医学个性化诊疗原理[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3.198.

[5]《中医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21.

[6]徐木林,黄修涛,王秋琴,等.“证”是病机与证候的统一体――从《伤寒杂病论》谈起[J].国医论坛,2002,17(5):1-3.

[7]刘进,徐月英,梁茂新.证及其易混概念的辨析[J].医学与哲学,1998,

19(9):472-475.

[8]郭蕾,王永炎,张志斌.关于证候概念的诠释[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2):5-8.

[9]朱文锋,黄碧群.证、证候的辨析与规范[J].山西中医,2005,21(3):1-3.

[10]朱文锋.论中医“证”的实质与辨证方法[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1,21(3):34-35.

[11]门九章,韩向东.中医“证”的研究思路再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5):18-19.

[12]姚魁武,王阶.中医证候实质研究的现状与思考述评[J].中医药学刊,2003,1(9):3-5.

[13]王旭东.辨证论治法则的历史观、辨证观[J].中国医药学报,1988,3(1):53-55.

[14]危北海.有关证的实质的探讨[J].中国医药学报,1998,13(4):6-8.

[15]祝世讷.深化“证”的研究,发展功能病理学[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1(2):88-92.

[16]孙屏蹇,张成博.对辨证与辨病的探讨[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24(3):47,172-175.

[17]宋红普.体质分析与辨证论治[J].中医研究,1998,11(4):1-3.

[18]匡调元.人体体质学:中医学个性化诊疗原理[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3.198.

[19]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中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296-297.

[20]徐永昌,杨***.辨病辨证论治古今观[J].中国医药学报,1996,11(4):6-8.

[21]杨维益,陈家旭,王天芳,等.对中医辨证论治于辨病论治的思考[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2):13-15.

[22]过伟峰.审证求机知常达变――周仲瑛教授谈中医临床辨证的思路与方法[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6(3):133-136.

[23]刘保延,张志斌.古代辨证方法的研究思路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5):7-8.

[24]徐永昌,杨***.辨病辨证论治古今观[J].中国医药学报,1996,11(4):6-8.

[25]余瀛鳌.溯因・辨病・辨证论治三大要素[J].中医药学刊,2003,21(3):329-330.

[26]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中医研究院三十年论文选[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6.21.

[27]邱德文.中医辨证论治发展的五大趋势[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2, 14(1):1-4.

[28]王今觉.从辨病用药、辨证论治谈辨病证医药学[J].中医杂志,2000,41(7):443.

[29]沈自尹.微观辨证和辨证微观化[J].中医杂志,1986,5(2):55.

[30]杨维益,陈家旭,王天芳.关于中医“证”研究的思考[J].中国医药学报,1996,11(1):5.

[31]肖德馨.六经辨证纲要[J]. 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6,8(3):1-8.

[32]邓铁涛.邓铁涛医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06-109.

[33]仁.伤寒温病辨证论治规律的研讨[J].贵州中医学院学报,1985,6(2): 5-11,(3):1-4.

[34]万友生.论热病的寒温统一和内外统一[J].中国医药学报,1986,1(1):10-13.

[35]徐木林,王秋琴. 对走向“现代中医学”一些问题的思考[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1(1):59-62.

[36]孙屏蹇,张成博. 对辨证与辨病的探讨[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24(3):172-175.

[37]朱文锋. 创立统一的辨证方法与体系[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9(1):7-10.

[38]张志斌,王永炎. 辨证方法新体系的建立[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1):1-3.

[39]邓铁涛. 再论辨证论治[J]. 新中医,1999,31(4):8-9.

[40]邱德文.中医辨证论治发展的五大趋势[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2, 14(1):1-4.

[41]马梦茵,陈家旭. 论辨证论治的发展方向[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6):367-369.

药学概括论文篇(5)

中***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7-0110-03

本体(Ontology)是针对领域概念体系的精确规范,用以指明概念的定义以及概念之间的语义关系。它能使交互各方对特定领域内共用的概念、词汇以及概念分类达成一致,支持知识的共享和重用,解决系统之间的互操作问题。近年来,本体工程成为中医药领域广泛关注的研究热点[1]。笔者围绕中医药本体工程,通过查阅近10年相关文献,探讨中医药本体工程的方法、技术、覆盖范围和应用,以期为中医药本体开发人员提供参考。

1 概述

中医药学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中医药信息学的一个核心任务,是实现中医药知识体系的数字化,从而面向中医团体提供准确、详实的知识服务。中医药知识资源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征,包含大量古汉语成分,难以精确描述。现代医学所使用的知识建模方法并不完全适合于中医药领域。因此,迫切需要提出创新的知识建模方法,以支持中医药知识的数字化建设。

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尝试基于领域本体,研制符合中医药领域特点的知识表达框架,解决中医学知识的获取、分析和推理等问题,包括在国家知识基础设施(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NKI)的建设过程中,构建了中医领域本体,如中医诊断方法、中医术语、中医证候、中医脉象、中医病机等30多个中医本体类,用于实现中医学知识的获取、分析和推理[2-3]。尹氏等[4]针对中医药术语标准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使用本体工程方法,研制了中医药学语言系统(TCMLS)。此外,本体还被用于阴阳理论[5]、五行理论[6]、中医诊断[7]、证候学[8]、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2009ZX09301- 005-01);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6AA01A122);第52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2M520559);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自主选题项目(zz060303)

通讯作者:崔蒙,E-mail:

中药学[9]、方剂学[10]、治则治法[11]、针灸学[12]、中医古籍[13]等领域的知识建模和知识获取。这些研究表明,领域本体为中医药知识体系的形式化表达和系统管理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

2 中医药本体工程方法学研究

本体工程多是面向特定领域开展的,其方法在各个领域中不尽相同。中医药领域的本体建设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其方法学体系尚未成熟、亟待完善。目前,国内外尚缺乏构建中医药领域本体的成熟流程、方法和标准规范。中医药领域的知识体系独具特色,极为复杂。中医药本体建设必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中医团体的广泛参与和密切协作。若没有合适的方法学作为指导,就难以在不同的本体工程中贯彻一致的设计原则,这不利于本体的规模化和互操作。因此,需要对中医药本体工程方法学进行深入研究。

在方法学研究中,学者们首先提出了一些构建中医药本体的基本原则。如林氏[10]提出对中医药概念的表达不必单纯强求标准化和一致性,而应在本体的启发和应用上,完整、忠实、准确地表达中医药传统理论的语义,并做到机读、通用、可共享,为实现中医药资源数字化奠定基础。方氏[14]提出,中医药本体的建立必须在深入理解中医药领域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这些原则对本体工程的实施都具有指导意义。

本体工程方法学中的一项关键任务是顶层本体的设计。中医顶层本体不仅为中医本体的构建提供了框架,而且有利于实现中医本体同其他领域本体之间的整合,是构建完整中医本体的基础。高氏等[15]对中医顶层本体的构建做了初步探索,并指出中医顶层本体必须包括一般科学的概念接口、一般生物医学的概念接口和中医的最高层的抽象概念。另外,TCMLS的语义网络中包括层次化的语义类型和通用的语义关系,为TCMLS的构建提供了框架,也可被视为一个顶层本体[16]。

TCMLS是在本体论指导下构建的大型术语系统,旨在提供一套计算机化的术语系统,支持中医药数字资源的系统整合和深度利用,向中医团体提供开放、智能的知识服务[4,16]。方氏[14]提出了一套基于本体构建TCMLS的方案,其中涉及本体类及其层次结构、语义系统、概念集合、术语规范、通用编码等诸多方面,并提出了本体规范存储和查询的方法,以帮助用户管理和获取中医药信息。曾氏[17]论述了TCMLS的构建思路、设计原则、架构与方法,包括术语及定义的采集范围及标准、定义类(Class)和类的层次结构(Hierarchy)、语义关系等。谢氏等[18-19]对TCMLS的语义网络作了深入分析,并将其与一体化医学语言系统(UMLS)的语义网络进行了比较研究。汤氏[20]提出了面向中医药本体工程的协作方法,据此构建了TCMLS的共建平台。Mao等[21]提出基于子本体模型的本体演化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TCMLS的管理和重用。TCMLS的建立是一种创新性工作,对中医药学数字化、标准化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在目前国内外缺乏构建领域本体的成熟流程、方法和标准规范的状况下,TCMLS为中医药本体工程方法学的完善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构建大型领域本体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为降低成本,学者们开始研究领域本体的自动构建方法。刘氏等[22]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中医药领域中已有的公认领域知识进行了重构与利用,并利用领域专家知识实现了受限文本的本体自学习机制,从而成功实现了中医药学知识描述体系的自动构建与获取。这项工作初步证明了中医药本体工程自动化的可行性,为解决本体构建的瓶颈问题提供了另一途径。

3 中医药本体的覆盖范围

如上所述,本体技术已被引入中医药的诸多领域,在知识建模和获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李氏等[8]分析了证候的语义特点,将证候的组成要素拆分成中医意义下的基本语义单元,对语义单元如何组合成证候名称的规律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证候本体。曹氏等[7]在NKI本体的基础上构建了中医舌诊本体,该本体划分为“舌质”和“舌苔”2类:在“舌质”类下建立了“舌神”、“舌色”、“舌形”、“舌态”4个子类;在“舌苔”类下建立了“苔质”和“苔色”2个子类。该本体已被用于中医舌诊知识的获取。

在中药方剂学领域,周氏等[9]构建了面向中药学的领域本体,以全面描述中药的本质,揭示中药本身及中药间复杂的功效与物质关系,澄清中药的知识结构,为中药的知识表达提供数据基础;林氏等[10]在分析中医药领域概念表达的特点和中医药检索的现状的基础上,尝试建立了方剂学本体,其内容包括方剂分类、主治、功效、禁忌、配伍等。

此外,高氏等[5]对气的失常与阴阳失调病机的逻辑联系进行了本体建模;朱氏等[12]基于语义网络技术研发了面向传统针灸知识体系的顶层本体;吴氏等[6]对五行理论及其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方法进行了本体建模;于氏等[23]对中医基础理论体系进行了本体建模;纪氏等[24]探讨了基于本体理论的针灸学知识组织方法,初步建立了一个针灸学领域本体框架,并验证了该本体应用于古籍检索的可行性;李氏等[25]参照中医脑病学的理论体系,复用已有中医学本体和国外生物医学领域本体,构建了包括概念及其概念间相互关系在内的中医脑病学本体。

领域本体在中医药国际化方面也发挥了作用。如韩国Jang等[26]构建了面向“传统韩国医学”的本体,描述了药材的名称、用药部位、功效等知识,并刻画了药材、症状、疾病和疗法之间的关系。该本体中包含60000多条陈述,这些知识是由领域专家从韩国药典、传统医学经典和教材中获取的。这项工作对于加强国际社会对中医的理解和认识、促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4 中医药本体的主要应用

近年来,中医药本体被广泛用于从文献等知识资源中获取中医药结构性知识。中医知识获取是计算机自动实现知识管理、知识重组的前提,也是知识工程领域的一个难点问题。郑氏等[27]采用本体技术及数据挖掘分析技术,通过对中医医案与中医经典著作文献进行关联研究分析,实现了名老中医的知识获取和传承。蒋氏等[28]提出了一种基于领域本体的知识获取方法,对医案中蕴含的知识进行形式化表示,构造中医领域的语义网络,对其进行定量分析,抽取中医领域的概念语义场。刘氏等[29]提出了一种新颖的中医专家临床病案的知识获取方法,这种方法基于中医学本体,通过电子病案获取专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诊疗知识,并将病案蕴涵的知识转化为形式化的知识,存入NKI知识库和NKI病案库。

中医药本体也为中医药古代文献的数字化作出了贡献。朱氏等[13]构建了面向中医古籍的语言系统(包括语义类型和语义关系)。林氏[30]从收集的中医骨伤资源(主要是中医骨伤古籍)中提取骨伤相关的术语,然后设计本体的框架并构建了中医骨伤古籍小本体。谷氏[31]基于中医古籍文献叙词表,构建了面向中医古籍文献的领域本体。这些本体已被用于从中医古籍中获取结构性知识,从而支持古籍的语义检索和深入分析。

构建中医药本体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解决中医领域知识同其他领域知识的融合,以及中医领域知识内部的融合问题。在中医药领域中,存在大量富含中医药领域知识的数据库,但它们之间存在严重的异构性,这增加了中医药知识融合的难度。Chen等[32]基于领域本体实现了中医药异构数据库的集成,从而将中医各科知识融合为计算机化知识体系,以支持知识的统一访问。此外,中医药领域本体在知识检索[30]、专家系统[33]、中医百科[34]、智能系统[3]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5 小结

本体是一种新型的知识组织技术,主要源自人工智能(尤其是知识表达与推理)领域,也涉及到哲学、语言学、术语学和认知科学等。近年来,本体成为中医药领域广泛关注的研究热点。中医药学是一个复杂而全面的知识体系,具有复杂的概念层次结构和网状的知识结构,并且与其他的自然、人文学科之间存在着交叉融合的关系。传统的知识组织系统结构简单、表达能力有限,无法完全解决中医药知识表达中的复杂问题,而本体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强大的知识表达和推理能力。上述研究表明,领域本体能够准确定义中医药领域概念,系统表达它们之间复杂的语义关系,并支持知识展示、决策支持、知识发现等中医药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兵,裘俭,张华敏,等.中医药领域本体研究概述[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3):100-101,106.

[2] 曹存根.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的意义[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1,16(4):255-259.

[3] 曹宇峰.病案分析引导下的中医智能教学的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5.

[4] 尹爱宁,张汝恩.建立《中医药一体化语言系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3):90-91.

[5] 高博,崔蒙,宓金华,等.气的失常与阴阳失调病机的逻辑联系及三维展示模式[J].中国数字医学,2010,5(5):50-53.

[6] 吴朝晖,陈华钧,姜晓红.Modern computational approaches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09- 124.

[7] 曹宇峰,曹存根.基于本体的中医舌诊知识的获取[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23(3):31-34.

[8] 李明.证候本体的构建及其应用[D].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2009.

[9] 周扬,王振国.中药Ontology概念关系体系的构建探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3):96-97.

[10] 林丹红,钟伶.Ontology在中医药概念表达中的研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7,28(6):545-549.

[11] 侯玉,张昌林,车立娟,等.构建中医治则治法本体的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0,23(5):603-606.

[12] 朱玲,崔蒙.传统针灸知识体系语义网络的构建探讨[J].中国数字医学,2010,5(5):47-49.

[13] 朱玲,崔蒙,贾李蓉,等.中医古籍语言系统中的语义类型分析研究[J].中国数字医学,2012,7(4):5-7,14.

[14] 方青.基于本体论的中医药一体化语言系统[D].杭州:浙江大学, 2004.

[15] 高成勉,包含飞,,等.本体构建原则及其在中医顶层本体构建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08,21(5):581-583.

[16] Zhou X, Wu Z, Yin A, et al. Ontology development for unifi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language system[J]. Artif Intell Med, 2004,32:15-27.

[17] 曾召.本体论在中医药学语言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医学***书情报杂志,2007,16(1):4-6.

[18] 谢琪,崔蒙,曹存根,等.基于领域本体方法构建中医概念信息模型的思考[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9,11(4):621-625.

[19] 谢琪.基于本体方法构建中医药概念信息模型的方法学示范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1.

[20] 汤萌芽.中医药本体工程及相关应用[D].杭州:浙江大学,2007.

[21] Mao YX, Wu ZH, Tian WY, et al. Dynamic sub-ontology evolution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b ontology[J]. Journal of Biomedical Informatics,2008,41(5):790- 805.

[22] 刘耀,穗志方,周扬,等.中医药本体构建研究[J].大学***书馆学报, 2008,26(4):58-62.

[23] 于琦,崔蒙.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知识表示[J].中国数字医学,2010,5(5):25-26,29.

[24] 纪***,徐鸣曙,杨韵华,等.针灸学领域本体构建研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8,29(5):25-28.

[25] 李毅,张梅奎,杜侃,等.中医脑病学本体的探讨及其构建[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9(6):96-101.

[26] Jang HC, Kim JY, Kim SK, et al. Ontology for medicinal materials based on traditional Korean medicine[J]. Bioinformatics,2010, 18(9):2359-2360.

[27] 郑健,林丹红,李其铿,等.基于本体的名老中医医案研究应用系统[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8,18(6):48-50.

[28] 蒋宏潮,王大亮,张德***,等.基于领域本体的中医知识获取方法[J].计算机工程,2008,34(12):16-18,21.

[29] 刘和洋,曹宇峰,秦丽娜,等.基于本体的中医专家临床病案的知识获取方法[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5,15(8):80-83.

[30] 林尔正.基于中医骨伤古籍本体的语义检索研究[D].福州:福建中医学院,2008.

[31] 谷建***.基于叙词表的中医古籍文献领域本体建模方法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

[32] Chen HJ, Mao YX, Zheng XQ, et al. Towards semantic e-science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 BMC Bioinformatics,2007, 8(Suppl 3):S6.

药学概括论文篇(6)

以我国的“中国期刊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为检索资源,以1995-2011年10月31日为年限检索,将“药学服务”、“药学监护”和“药学保健”作为篇名进行期刊精确检索,剔除重复发表和少部分实际内容离题的论文,获得药学服务相关有效文献1840篇。对检索出的每篇文献按照论文年度发表量、发表文献出处的区域分布和研究内容、覆盖的疾病种类及药品类型等项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发表文献的数量年度变化情况1995-1999年药学服务相关文献年度发表量相对较少,2000年开始迅速增加。药学服务相关文献的阶段发表量与构成见表1。

2.2作者机构分布情况按文献第一作者的所在机构对对1840篇药学服务文献的出处进行汇总分析,见下表2。排名前五位与后五位文献出处机构的省际分布表,见表3。从表2可见,我国的医疗机构是非常重视药学服务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占总发表文献量的88.9%,高等院校及研究所是开展药学服务理论研究的中坚力量,同时,我国卫生行***部门也开始重视药学服务的管理和法律问题。从表3可见,总体上,17年间经济发达地区对药学服务的关注度远远高于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药学服务的研究关注度最高的为北京,最低的为,发展最快的为江苏省。

2.3研究领域分类情况药学服务文献研究主题内容归为3类: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其他类。其中,理论研究包括介绍药学服务相关概念、理论、准则、方法、分析模型和管理等但不涉及具体疾病或药物分析的文献;而将药学服务在医院、疾病、药品和社会药房、社区和卫生应急事件中应用的实践经验分析以及药师职责转变分析、社会调查研究文献列入应用研究类;将对国外文献的翻译和教学实践等文献归为其他类。从表4可见,我国目前药学服务理论概念研究文献占32.6%,应用研究文献占65.3%,其他类占2.1%。在理论概念研究中,我国学者将引入价值链管理、6σ管理、品管圈、质量管理、象形***示等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药学服务研究中,不断丰富了人们对药学服务的内涵和层次的理解和药学服务质量评价的手段[5-11],具体见表5。药学服务应用研究的主体为医院,文献报道涉及综合性大医院、县级医院、基层医院、儿童医院、***队医院等多层次医疗机构,覆盖面较广。尽管社会药房和社区药学服务实践文献占总文献量的4.5%,但近两年人们对社区药学服务研究关注呈快速上升趋势。这与我国人口的老年化和慢性病问题密切相关。信息技术在药学服务实践中的应用从开始的医院信息、病案信息系统的引入发展到自主软件的设计[12]。其次,我国学者也对美国、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药学服务模式、服务体系、临床实践和高等药学教育系统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与报道。

2.4我国药学服务文献覆盖的疾病和药品类型我国的医务工作者对哪些疾病和药品开展了药学服务实践活动呢?表6和表7对文献中覆盖的疾病种类和药品类型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表6、表7显示,医务工作者对呼吸系统、重症感染、心脑血管的药物***问题和抗菌药、中药的合理使用及药品的不良事件重视程度更高。

2.5我国医务人员和患者对药学服务的认知情况对医务人员、患者和社区居民对药学服务的认知状况社会调查文献共计48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3-24]:

(1)目前我国临床药师开展的主要药学服务工作包括处方点评、药师参与查房、药物信息服务、用药咨询、药品不良反应收集、监测血药浓度,设计个体化药物***方案;

(2)未来医院药学发展方向是药学服务,药师的主要任务是实施药学服务,大部分调查的医院、临床医生、患者支持药学人员开展药学服务;

(3)医师最希望从临床药师处得到的药学信息为药品的适应征、正确使用方法、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新药的信息、同类药物比较、特殊人群用药调整等方面;

(4)患者最希望临床药师提供的药学系信息为用药选择、用法用量、用药咨询、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注意事项、用药宣教、药物贮存方法、药物的价格、药品报销范围;

(5)临床药师开展药学服务目前最欠缺的知识体系为:疾病知识、临床知识、药物***知识和联合用药知识缺乏。

药学概括论文篇(7)

【中***分类号】R256.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352-02

前言

中药药性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功能主治、毒性、配伍禁忌等内容,是中药理论的核心和基础,是中药区别于天然药物的根本标志,也是中医赖以处方遣药的主要依据。中药药性是功效的依据,功效又归结于成分。中药在生长、采收、加工、炮制、制剂配伍、服用方法等各个环节所引起的化学成分的变化决定了其药效,也就决定了其药性。

1 中药药性、功效的内涵

1.1 中药药性:药性即性能,是指中药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是中医理论对中药作用(主要是功效)特点的高度概括,它包括中药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因而,阐述药性的物质基础、对机体的影响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称为药性理论,它是中药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

“药性”一词首见于《神农本草经》。载“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药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这里所说的药性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药性,而是指中药的制剂宜忌,只是现代药性的一部分,而不能包括整个药性涵义。此后陶弘景在其《本草经集注》中多处提及“药性”一词。其序例曰:“览本草药性,以为尽圣人之心,故撰而谕之”;“颇游意方技,览本草药性,以为尽圣人之心,故撰而论之”;“至于药性所主,当以识识相因,不尔,何由得闻?”;“上品药性,亦能遣疾,……中品药性,疗疾之辞渐深,……下品药性,专主攻击”;“诸药所生,皆的有境界……市人不解药性,唯尚形饰”等。至唐,出现了以探讨“药性”的专门性本草著作,如甄立言《本草药性》、甄权《药性论》、杜善方《本草性事类》。

1.2 中药药性:中药功效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对因***的功效,比如祛风、活血、散寒、清热等;另一方面是对症***的功效,比如止咳、止痛、止汗等。功效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依据中医药理论对药物***作用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药性与功效相关,但不尽相同,历代医家均强调“药性互参”、“性效结合”。

2 中药药性的多维性

中药药性的多维性即指中药药性诸多要素集合决定中药效能的特性,其特点是从不同维度上相互补充,综合表现出药物效能并决定药物的个性特点。对某一具体药味而言,药性诸多要素中的某些要素对药物的效能起决定性作用,如桔梗之升、槟榔之降升降浮沉较之其他药性要素更多地影响了其效能,较之于其他药性要素,药性寒与热则更多决定了石膏、黄芩清热泻火与附子干姜温里祛寒的效能。此外,也有多个要素共同决定某些药味的主要效能,如甘寒对麦冬、地黄,苦寒对黄连、龙胆草,苦辛温燥对苍术、独活,甘咸温润对苁蓉、鹿茸等。一方面多维药性以其不同的组合方式构成了中药的多种效能,另一方面主要影响因素则决定了中药主要效能及其运用取向。多维药性理论赋予了中药深刻的内涵并成为中药具有多功效的内在依据。

3 中医“药性”到“功效”理论的嬗变

近代模式下从“药性”到“功效”的临床用药思维方式发生了异化。近代背景下构建起来的《中药学》与传统本草以“药性”为本体的格局不同,其体例结构、项目设置、药物分类、内容阐述等均突出地表现了“西化”模式。传统本草学主要是按自然属性对药物进行分类,如《本草纲目》按“物以类从、目随纲举”的原则,将1892种药物分为16部60类,体现了“天然”的特点,强调“因性得效”。药性是中药应用的依据,据性用药是中药应用的基本思维方式。《本草崇原》说:“知其性而用之,则用之有本,神变无方;袭其用而用之,则用之无本,窒碍难通。”“据性而用”,药性的体现是整体的、综合的、复杂的。而按功效进行分类的方法则将某药固化为“某类药”,使功效成为学习和应用中药的纲领,如将石膏视为一味清热药、麻黄视为一味解表药。尽管这种分类法本身并非错误,但其弊端就是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思维定式,以偏赅全,认为某药只是一味“某类药”。“据效而用”掩盖了中药药性的丰富内容,直接将“辨证论治”变成了按照药物功效的“对号入座”,禁锢了用药思维的灵活性。以麻黄为例,该药在教科书中载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三大功效,其临床应用也就对应着发汗解表以治风寒感冒,宣肺平喘以治咳嗽气喘,利水消肿以治风水水肿。除此之外,用麻黄的依据就模糊不清了。事实上,古代医家应用麻黄相当广泛而灵活,除上述病证外,还用于中风、痹证、黄疸、痰核、温疟、目赤肿痛、坚积聚等,仅从解表药的角度思考,麻黄用于上述病证就难以理解了;而用药不够灵活将直接影响临床疗效,对方剂的阐说也必然沿袭以功效为主的分析方法,对古人的组方法度,未免不得要领,甚或曲为之解。

4 结束语

总之,未来对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将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多层次、多学科交叉、多因素、多靶点、动态的研究,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适应疾病谱改变、指导临床正确用药、切实提高临床疗效的需要,对于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常惟智,刘树民,卢芳.中药药性与功效关联性的研究分析及展望[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3):633~634

药学概括论文篇(8)

在汉方医学教育培养的目标上,各医学院校存在偏重医学教育与偏重药学教育两大类。李丹溪等分析了日本15所医学院校,发现前者占33%,后者占66%,进一步分析,发现偏重医学教育的院校重视对针灸理论与技能的掌握,偏重药学教育的院校重视对汉方植物药的***效果及其对药效机理的理解。如前身为明治针灸大学的明治国际医疗大学,在针灸教学方面颇具特色,1~4年级都有针灸的各种相关课程,包括经络经穴学基础、针灸医学、传统针灸诊断学、针灸临床实习、针灸经营管理法规等。大阪大学、独协医科大学等以现代医学教育为主的院校也很重视针灸学习。北海里大学药学部于第三学年下学期开始开设汉方医学教育课,除了东洋医学概论、汉方医学循证之外,其他都是关于汉方药物的课程。

2.汉方医学教育课程内容、教材及教学形式

据统计分析,日本汉方教育课程内容包括汉方医学概论、汉方医学史、汉方医学理论与诊断学、针灸学、汉方药学、方剂学、汉方医学循证、方药副作用、东方医药处方药物研究、针灸经营管理法规等。汉方医学概论几乎是每个学校均有的课程。系统分析15所医学院校课程设置,可以发现其中31%课程较为系统,19%以药学课程为主,44%以针灸课程为主,6%仅有概论性课程。以明治国际医疗大学为例,该校开设汉方教育课程时间最长(1~4年级),第一学年时有经络经穴学基础、针灸医学,第二学年时开设有传统针灸诊断学、针灸医学、生活习惯及其预防,第三学年时有运动营养与健康,第四学年有针灸临床实习、针灸经营管理法规、东洋与西洋医学结合的研讨。庆应义塾大学,该校将汉方医学教育分为基础药理学与基础理论两个阶段,并且二者按先后顺序进行。第三学年时有必修课10节,内容以汉方药的基础药理学为中心,并结合现代药理学进行阐释。第四学年有必修课8节,讲授临床如何应用。目前日本汉方医学教育材正在制定中,授课内容以课堂讲授市售教科书或自编讲义为主,皆重视汉方医学基本理论。还有实习、讲座、研讨等教学形式。《和汉药概论》《入门汉方医学》等教材是很多医学院校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

二、日本汉方医学教育现状分析

“文化如家长,科学如孩童”。中华文化是中医药学形成、发展的土壤,日本岛国文化的外源性特征,使其在文化创造过程中体现出强烈的“拿来主义”。基于国际医疗发展方向及日本国内存在的医疗问题,日本医学界对汉方医学教育愈来重视,以将“汉方医学融入医学教育”为重要课题,以各种形式开展的汉方医学教育不断增加。汉方医学教育在日本得到长足发展。调查数据显示,日本医学生及民众对汉方的认可度也在逐渐提升。但是在其岛国文化基础上,选择性地吸取中医药学形成的汉方医学与中国本土的中医药学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汉方医学教育与国内中医药教育相比,也有其显著的特点。

1.中医药学天生就有融合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特点,日本汉方医学更多地选择、体现了中医药学自然科学的特点。明治以来,日本汉方医学的发展主要以开业医师与药剂师为支撑,受“废医存药”思想的影响,日本汉方医学界对中医学理论重视不够,临床***以“辨病”为主,轻视“辨证”。与此同时,汉方教育也存在只偏重汉方药与针灸的学习,相当于中国中医药教育“中医基础理论”的“东洋医学概论”经常被很多学校学生轻视。从明治国际医疗大学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其医学教育主要集中于针灸方面。宫崎大学则只开设了“东方医药处方药物的研究”。

药学概括论文篇(9)

中***分类号:NO4;H059;R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78(2013)03-0017-04

科技名词审定工作包括收词、定名、定义及英译等步骤,均须遵循一定的工作规范。定名工作是名词审定的重要环节,根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制定的“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原则及方法”[1],定名工作应当遵循单义性、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民族性、国际性、约定俗称等原则。单义性是名词术语定名的主要原则之一。

我们在中医药名词审定工作中,根据“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原则及方法”制定“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原则及方法” ,并遵守其规定的单义性原则,兼顾中医药学的学科特点,妥善解决了有关疑难问题。本文拟依据上述名词审定的一般原则与方法,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阐述中医药名词术语定名的单义性原则具体实施方法。

一术语规范工作单义性原则概述

1单义性的概念

单义性是术语学最主要的原则之一。现代术语学创始人欧根·维斯特认为:“每个概念基本上只应具有唯一的一个名称,反之亦然。……在术语学中,既不应该有多义的名称(同音异义词和多义词)存在,也不应该为一个概念制定多种专业的命名(同义词)。”[2]单义性即名词与其所指称的概念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一个概念应确定一个,且只能确定一个与之对应的规范的中文名称。当一个概念有多个名称时,应确定一个为正名;当一个名称指称多个概念时,应根据不同的概念分别确定不同名称,以客观、准确地表达概念。

2单义性原则的适用范围

绝大多数科技名词具有单义性,虽然单义性在术语定名中是最重要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单义性一般是就名词在某一特定专业、学科范围而言的,它只表现在特定的专业学科中,并总是依附于某个专业学科。离开特定的专业学科来笼统地讨论名词的单义性,是对名词单义性的曲解。如“运动”这一语音形式,在物理学中指“物置的移动”,在哲学中指“物质存在的形式”,在***治学中则指“有组织的有***治内容的群众性活动”。抽象地看,“运动”似乎具有多义性,但当“运动”各义具体到某一特定专业学科时,它又是单义的。

3单义性的实施

实现术语的单义性,需要解决“一义多词”和“一词多义”的情况。对于这两种情况,应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尽量达到“一义一词”。简言之,“一义多词”情况可以通过设立异名等方式解决;“一词多义”则可以根据学科门类而分别定名,或者因外文名词相同、汉语概念不同而分别定名。

二中医药名词术语定名的单义性原则实施方法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原则及方法”规定:中医药名词的定名须贯彻单义性的原则,一个概念应确定一个与之相对应的规范的中文名[3]。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由于历史性、人文性等原因,中医药学名词术语具有相当浓厚的人文属性,并非单纯的科技名词,因此难以达到绝对的单义性。在中医药名词审定工作中,“一义多词”“一词多义” 等现象的存在较为普遍,成为定名工作的难点。例如“七情”一词,既表示病因之一,也是中药的配伍形式,这是“一词多义”的典型例证。“一义多词”现象的典型例子,如“子宫”“女子胞”“子脏”“子处”“胞”“胞宫”“胞胎”等多个名词,都可指代解剖器官子宫。我们认为,为了更好地规范、审定中医药学名词,应该结合中医药名词术语特点,探索总结适合中医药学特色的单义性原则具体实施方法。

1“一词多义”的处理

“一词多义”在汉语名词中较为普遍,人们常借用比喻等方式赋予已有的名词以新的概念。如生物学中的“病毒”被借用到计算机领域;计算机领域的“软件”被借用到管理学领域。由此可见,强调不能“一词多义”,更主要地体现在同一个专业领域。中医药学历史悠久,各种学说理论层出不穷,因此名词术语的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常见。处理中医药名词的一词多义现象,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

(1)分化不同义项

如果某个名词有多个义项,选择其他名词分别承担其中一个义项,从而实现该名词的一词一义。例如“三焦”一词,具有两重含义:①脏象名词。指六腑之一。②耳穴名称。定名时在指代耳穴的“三焦”前加方括号,加注“耳穴”,将“三焦”的义项分化([耳穴]三焦),“三焦”即实现了单义性。“三焦”的英译,则采用译名后加注穴位编号的方法(sānjiāo(CO17)),从而实现单义性。又如“厥”有两义,一是疾病名,指昏厥;二是症状名,指四肢冷。为了实现单义性,前者定名为“厥证syncope”,指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的统称;后者定名为“肢厥cold limbs”,指四肢逆冷的表现[4]。

(2)淘汰不常用的义项

根据科学性、系统性、协调一致等原则,淘汰不常用的义项。例如“霍乱”。中医传统所说的霍乱,指以上吐下泻为主症,发病急骤,挥霍缭乱的急性胃肠道疾病;而现代所说的霍乱指“感染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中西医对霍乱的定义迥然不同,如果两个义项并列,使用时很容易出现混乱,甚至造成社会恐慌,同时也不符合国家有关传染病的法规。因此,根据科学性、协调一致等定名原则,传统中医的霍乱含义在名词审定中被淘汰掉,“霍乱”定义采用了现代医学的定义——“感染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

(3)保留不同专业领域之间的一词多义现象

术语学认为,单义性只表现在特定的专业学科中,并总是依附于某个专业学科。有时,一些不同的或相邻的专业学科采用了同一个名词来表达各自所在专业学科的特定科学概念,这种一词多义现象应该予以保留。例如“七情”,在中医基础理论领域,指“人之情志活动的统称,具体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是人体对客观事物或现象所做出的不同情志反应”;在中药学领域,“七情”又指“单行、相使、相须、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的合称。说明中药配伍后药效、毒性变化的关系”。显而易见,“七情”在两个领域有不同的内涵,代表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因此这两个义项都应保留。又如“胃”,在中医基础理论领域,指“六腑之一。位于中焦,其上口为贲门,下口为幽门。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与腐熟饮食物”;在中医诊断学中,指“脉象有胃气,即脉势和缓,往来从容,节律均匀的脉象”[5]。因此,这两个义项也都应保留。

(4)因学科门类的差异而分别定名

有的一词多义不仅仅是单个名词的问题,而是一类词与另一类词的问题。例如,病机类的名词与证候类的名词,多数存在重复现象。如果只考虑单义性,就会丢失大量名词。中医药名词中做了如下处理:①在名词后增加文字以区别不同义项。此法应用于同名的病机名词与证候名词,统一在证候名词后面直接加“证”字。例如病机名词“血虚”,在“血虚”后加“证”字,即成证候名词“血虚证”。②在名词后增加一个带方括号的文字以区别不同义项。此法主要用于区别同名的症状名词与疾病名词。例如症状名词“头痛”, 疾病名词“头痛[病]”,“病”字外加方括号,指该词使用时“病”字可以省略。如此操作,既明确区别了两词的内涵,也避免了在临床上作为病名使用时,必须用“头痛病”来代替“头痛”的情况,兼顾了科技名词定名的简明性、约定俗成原则。

2“一义多词”的处理

(1)选定一词,舍弃他词

这是定名中采用的主要方法,根据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民族性、国际性、约定俗成、协调一致等定名原则,选定一个名词,舍弃其他名词。例如“胞宫”的定名。胞宫指“奇恒之腑之一。位于小腹正中,膀胱之后,直肠之前,下口连接***,为女子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4 ],相当于现代解剖学的子宫。“胞宫”在中医学中有多个同义词,常见的有“子宫”“女子胞”“子脏”“子处”“胞”“胞宫”“胞胎”[1]。按照民族性原则规定,定名时应考虑我国文化特色和中文科技名词特性。要尽量采用具有我国特色的科技名词。“胞宫”与现代医学解剖器官子宫基本同义,但出于保留中医特色考虑,未选择“子宫”,最终定名为“胞宫”。

(2)设立异名

一个概念有多个名称时,应确定一个名称为正名,即公布的规范名。根据具体需要,也可以设立异名。异名包括全称、简称、又称、俗称、曾称。①全称、简称:全称和简称是与正名等效使用的名词,全称和简称是相对而言的,简称是全称的简洁表达形式,全称是简称的完整表达形式。例如“素问”是“黄帝内经素问”的简称,“黄帝内经素问”是“素问”的全称。②又称:若一个概念定名存在分歧,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习用的名称,如果取消其中一个,可能带来不便,如果不处理,分歧更得不到解决。这类名词暂且处理为“又称”,在一个时期内均可使用,推荐的“正名”使用日久,“又称”可能逐渐消亡,这就能逐步引导名词的统一。例如“四气”又称“四性”,“哮病”又称“哮喘”。又称是非推荐名,特殊情况下允许定一个“又称”,只在一定范围内使用。③俗称:是非学术用语。例如“假神”俗称“回光返照”。④曾称:是已淘汰的旧名称。例如“胞宫”曾称“女子胞”[4]。俗称和曾称都属于不推荐使用的名词,为了便于查考,故予保留。

三结语

单义性原则是科技名词审定的主要原则之一,单义性原则规定一个概念仅确定一个与之相对应的规范的中文名称。名词的定名工作需要解决“一词多义”和“一义多词”情况,实现“一词一义”。中医药名词的定名工作应该结合中医药名词术语特点,探索总结适合中医药学特色的单义性原则。“一词多义”的处理,可以采取分化不同义项、淘汰不常用的义项、因学科门类的差异而分别定名、保留不同学科之间的一词多义现象等措施。“一义多词”的处理,常采用选定一词舍弃他词、设立异名等方法。总之,实现中医药名词审定的单义性原则,既要遵守科技名词审定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也要根据本学科特点,探索符合自身特性的规则与措施。

参 考 文 献

[1]科学技术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C]//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名词审定工作参考资料2011:1

[2]欧根·维斯特普通术语学和术语词典编纂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药学概括论文篇(10)

SNOMED发展历程

1974年,SNOMED第一版问世,由44587个词条、6个模块构成。SNOMED的范畴包括解剖学、形态学、正常与非正常的功能、症状及疾病体症、化学制品、药品、酶及其他体蛋白、活有机体、物理因素、空间关系、职业、社会环境、疾病/诊断和操作。SNOMED的每一个术语(词条)均有一个编码与之对应,在疾病/诊断轴内,很多疾病概念还提供了与其他术语的交叉参照关系。1998年,SNOMED演进到3.5版,包括156965个词条和压缩过的12个模块。

近年来,美国国家医学***书馆与美国病理学会(CAP)签署了关于使用SNOMED CT的协议书,允许在美国推广使用SNOMED CT,并且允许一些组织在国内免费使用SNOMED CT。

英国国民健康保险制度(NHS)也与美国病理学会共同成立了SNOMED CT标准发展组织 (SNOMED CT SDO)用于推动并规范SNOMED CT的使用。

1997年发行的3.4版是中文译本的原版。中文SNOMED电子版是中文SNOMED 3.4版的电子化产品,含145856个词条,并且建立起3.2万个词条与ICD-9-CM的对照关系。之所以与英文版的词条数目(146217)不同,是因为两种语言本身存在的差异(例如同义词)。它分为11个模块,其层次结构通过该词条代码的树型构造表达。每个词条的内容包括: 编码、中文名、英文名、类别符、层次、与该词条相关的外部编码、ICD-9-CM码、药品编码、药厂编码、酶编码及SNOMED相关词条的交叉参照列表。

SNOMED CT 的概念与构成

SNOMED RT (Systematized Nomenclature of Human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reference Terminology) 是为了满足医学信息处理的广泛要求,在SNOMED 3.6版基础上加入了新的设计理念,于2000年面世的。SNOMED RT定义了概念(Concepts)和关系(Relationships)的集合,提供了通用的参考标准,用于全面的医疗保健信息的比较与聚合处理。

SNOMED CT是SNOMED RT的衍生物,于2002年面世。它在SNOMED RT定义的概念中加入了编码、关系、描述、层面等内容,使之更加清晰完备。SNOMED CT所包含的概念并没有大幅度增长,大量增长的是描述与关系。其中,描述由2002年1月时的40万条发展到如今的90余万条,关系则由近80万条发展到近146万条。

因此,SNOMED CT由概念(Concepts)、概念ID、描述(Descriptions)、属性(Attributes)、层面(Hierarchies)、关系(Relationships)(关系又分为IS-A关系与属性关系)构成。其中,概念、描述、关系是SNOMED CT的核心构件。

1. 概念、描述与层面

***OMED CT不再使用词条表的方式对术语进行表示,而是采用概念的形式。概念以理解为医学中标准的临床术语,每个概念都有惟一的概念码,但每一个概念都可能有多个描述,并且由993420条描述形成了庞大的描述表――我们可以理解成同义词表。如“Pain in throat”(咽喉痛),在***OMED CT中是概念,而在实际应用中,它将会有多种不同的术语表达,如“Sore throat”、“Throat pain”、“Pain in pharynx”、“Throat discomfort”、“Pharyngeal pain”、“Throat soreness”,但它们并不是概念,而只作为描述被收集在描述表中。每一条概念有若干描述与之对应,描述表中的每一条描述也有与之相对应的概念存在。

***OMED CT不再使用“轴”或“模块”来划分术语,而是定义了18个层面(Hiera-rchies),用18个层面区分366170条概念。

实际应用中,上述18个层面中还有细分,如“人体结构”这一层面中又有细分为“形态学上的反常结构”,下面的列表所示为以一组解剖病理学中所使用的概念与概念所在层次举例。

2. 关系

***OMED CT中的概念与概念间是有一定“关系”存在的。概念有36万条,但关系有近146万条。这种基于概念间的语义关系令数据的获取充分可靠。在SNOMED CT中,关系分为两种: IS-A关系与属性关系。

IS-A在同一个层面中,表示某些概念间的关系。如关节炎属于关节系统疾病,而关节系统疾病属于骨科疾病,这样关节炎关节系统疾病骨科疾病就形成了一种IS-A关系;

属性关系表示跨层面的概念间的关系,如“阑尾炎”是一种疾病,但从形态学上看,“阑尾炎”属于炎症的一种,在属性关联中,可由“阑尾炎”引导出“炎症”。

3. 属性

在SNOMED CT中,每一条概念都有若干种属性用于准确具体表示概念。同一层面中的概念的属性类型是相同的。以临床表现为例,在临床表现中的概念的属性为: 发现部位、联合词(如: 之后、导致、因为)、形态学、严重程度、发作情况、过程、情景、解释、病理学、事件等。

SNOMED与本体论

本体(Ontology)是关于概念和概念之间关系的形式化描述系统,在此指形式化的(即可以被机器所处理的)、对共享概念的精确详细的说明和描述,一般包括概念的使用类型及约束条件。本体提供了信息交互各方在特定领域的共同知识背景,常用于作为特定领域中可被计算机理解、应用的知识模型,包括领域中的概念、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SNOMED 是从术语表演进而来,仍然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之中。当前SNOMED的发展方向和方法学正在走向医学本体研究与表达,RIM的框架和复杂关系的表达,加上SNOMED多年来在临床应用受控词表的经验,预示着医学知识本体研究将会有重大进展,而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统一建模语言)将是重要工具。

SNOMED CT已经成为美国最重要的医学受控词表,36万条的概念与146万条关系形成了医学领域本体,反映的是医学领域理论与本质上的事实。

应用现状与前景

1.在临床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目前,受控词表(CMV)在医学信息交换中位于数据处理的核心地位,它紧紧包裹在临床数据库外,临床信息系统将通过一系列引擎与受控词表相连接,从而形成可交互的、能够保障病人安全协作医疗服务与监控的突发公卫事件系统、电子病历(EMR)系统、ICU监测系统、临床诊断支持系统、用药观察研究、临床试验系统、医嘱处理系统、疾病监测系统、影像学及社区人群健康服务等系统,方便数据挖掘与决策分析。

2.***OMED CT与UMLS

SNOMED为UMLS(Unified Medical Language System,统一医学语言系统)提供医学术语词条开始于2004年1月。UMLS是医学术语研究的重要课题。SNOMED为UMLS提供了最为广泛和最为重要的医学术语,是UMLS所包含的多个术语集之一。UMLS的主要角色是提供多用途的电子化医学词典,它使得许多不同源术语集中的相同语义拥有标准格式成为可能。

3.***OMED CT在医药学中的作用

在美国国家医学***书馆编制的临床药学标准术语RxNorm 中,SNOMED CT在公众领域可以提供一些特殊的药品概念与编码信息。***OMED CT与RxNorm都可以应用于药品信息系统。

4.***OMED CT与英国国民健康信息基础架构(NHII)

药学概括论文篇(11)

    壮医、中医同属我国传统医学的范畴,其产生和发展都与中华民族特定的历史、文化等背景有密切的关系,但由于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历史发展进程、文化语言背景、生活风俗习惯及疾病特征等不同,因此他们之间又有各的发展过程而产生不同的理论体系,在诸多方面表现出或同或异,从而丰富了传统医学的内涵。研究壮医、中医之间的异同可以更深刻地、更全面地了解各民族医药的特点,以利于民族医药的发展和提高,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本文仅就阴阳在壮医与中医理论及应用中的异同展开论述,以期从哲学的角度寻求壮医、中医之间差别与联系,揭示壮医阴阳为本的精神实质。

1  壮医与中医“阴阳”理论的起源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理论,是古人探求宇宙本原、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壮医认为,万物皆可分阴阳,万变皆由阴阳起,此即阴阳为本。壮族先民阴阳概念的产生,与壮族聚居和分布地区处于亚热带,虽然平均气温较高,但四季仍较分明有关。由于日月穿梭,昼夜更替,寒暑消长,冬去春来,再加上与中原汉文化的交流,使壮族先民逐渐产生阴阳的概念并发展为阴阳为本的理论,并运用于医学上,作为解释人与自然之间、人体生理病理之间种种复杂关系的工具。据考证,大约自宋代之后[1], 壮医已引进阴阳的概念,用阴阳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及某些疾病(包括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如《广西通志》(明)称壮族民间“笃信阴阳”;又如民国时期韦冠英修、粱培烘等纂《贺县志》提到:“尝思天一生水,地二生火,是则水火者,乃先天之阴阳。”

阴阳五行学说作为推理工具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是中医理论体系建立的重要标志之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开首即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这段话对阴阳作了高度的浓缩和概括。一般认为,阴阳出于《周易》,五行出于《尚书·洪范》。《周易》对中医学阴阳学说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易经》关于“十二消息卦”的阐述[2],更体现了中医学“重阳必阴,重阴必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理论的特征。中医学自《周易》引入“阴阳”的概念之后,又深受老子哲学思想的影响[3], 它对中医归纳阴阳属性、互根互用、消长转化和三阴三阳等方面认识起着指导性的作用。正是在《周易》及老子思想的影响下,通过历代医家的努力,逐步形成中医所特有的阴阳学说,指导着临床实践。

2  壮医与中医对“阴阳”认识的差异

    壮医与中医对“阴阳”的认识基本趋于一致的。壮医同样认为大自然的各种变化,都是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的反映和结果。但在壮医学中更有一种“阴盛阳盛”的新概念,这在中医学阴阳理论中是从未论及的。其形成与取类比象的认识方法有关。壮族先民在实践中直观地观察到,在自然界中,壮族地区地处亚热带,常年气温偏高,是谓阳盛;同时,壮族地区也经常下雨,雨量充沛,是谓阴盛。于是慢慢总结出“阴盛阳盛”的概念[4]。某些壮医学家如已故罗家安先生就将“阴盛阳盛”的概念引入医学领域,用来说明某些病症。尽管如此,壮医运用阴阳来阐释人体生理病理变化没有中医那么深透。

 中医学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阴阳转化等几个方面,从矛盾双方的对立斗争、依存互根、消长转化,来说明疾病的变化与发展。中医学认为,阴阳失调,偏盛偏衰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调整阴阳,补偏救弊,促使阴平阳秘,恢复阴阳相对平衡,便成为中医***疾病的基本原则。特别是阴阳学说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揭示了人的健康与天、地环境有关,“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明人体的生命现象必须顺应自然生态变化。违背自然界规律,就不能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和谐统一也具自然生态含义,一切都在运动之中。不论四季变化,五脏相生相克,五味太过与不及都会使人的阴阳失调。在中医的学术体系,自秦汉《内经》开始,直至晚清和近代,不论哪一个流派都以阴阳学说为基本理论。这也揭示这一基础理论是既丰富而又相当完整透彻的自然生态观,也是中医中药得以延续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在中医著作中从未出现过“阳盛阴盛”的概念,“阳盛阴盛”是壮医学独具的、具有特定地域性和民族性的一种提法。

3  “阴阳”在壮医与中医临床应用中的比较

    实践证明,“阴阳之道”是中医学理论的指导思想和重要组成部分。借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诊断、***以及选方用药。正确的诊断首先要分清阴阳,才能抓住本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阴阳失调,是任何疾病发生变化的内在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阳气虚弱而累及阴精的生化不足,或由于阴精的亏损而导致阳气的生化无源。所谓“阳损及阴”及“阴损及阳”,甚至出现“阴阳两虚”,都是临床中常见的病理变化。在临床应用上调整阴阳,补偏救弊,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促使阴阳平衡,恢复阴阳的正常状态,这就是中医***疾病的基本原则。只有用阴阳两纲去概括、总结、说明,那才是万举万当,有的放矢。

   

而壮医学理论体系未将阴阳理论放在其主导地位,认识疾病的发病机制更多的是以“三道二路”不循常态以及“毒虚致病”学说为基础,实际应用中很少从阴阳失衡的角度来认识疾病的发生机制;***疾病的实践中则是以辨病为主。壮医认为,辨病是决定***原则和选方用药的主要依据,而辨证则是处方用药的重要参考,甚至是像西医学一样的专病专治,专病专方,就是证变化了,也不一定立即变更***原则和原来方药。壮医即使是进行辨证也只是简单地把病证分为阴证、阳证[5]。阴证应用抑阴扶阳之方,阳证应用抑阳滋阴之法。内容远未及中医的辨证丰富,在此方面壮医学还是值得深入挖掘。

  

从以上壮医与中医阴阳学说的比较可以看出,二者论述非常相似,壮医的很多观点都是借用中医学认识的成果,但又有其独特之处,壮医学长期流传于民间,以前没有得到系统的整理、总结,它的理论还不够完善,今后的深入挖掘,任重而道远。比较阴阳在壮医与中医理论及应用中的异同,可以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壮医药基本理论的特点,对进一步揭示壮医阴阳为本的精神实质,推动壮医药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优求知网 » 药学概括论文大全

学习

部门上半年总结大全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部门上半年总结大全,内容包括支部上半年总结下半年计划,上半年部门总结。保安二部上半年在_总与_部、_部的领导下,我们这个班集体会同其他四个班共同维护了商报广场的安全、稳定,确保各单位一方平安付出了努力。为积极完成公

学习

汽车维修实习总结大全

阅读(25)

漏光检验为了保证活塞环的密封作用,要求活塞环的外表面处处与气缸壁贴合。漏光度过大,活塞环局部接触面积小,易造成漏气和机油上窜。在选配活塞时,最好进行漏光度的检查。漏光度的简易检查方法:将活塞环平放在气缸内,在活塞环一边放一个灯泡,上

学习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大全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大全,内容包括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方法和技巧,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笔记。教师自我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品德的定位,影响学生智能的发展,所以,教师要提高师德修养,在教育实践中必须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特别是班主

学习

自行车协会工作计划大全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自行车协会工作计划大全,内容包括自行车比赛站点工作方案,自行车比赛后勤工作安排。作为全国汽车行业统计工作归口部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下称“中汽协”)做了最全面的汽车行业信息统计工作,统计对象涵盖所有整车和主要零部件企

学习

人事档案室工作计划大全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人事档案室工作计划大全,内容包括人事档案室工作计划,人事档案个人工作计划。(一)健全完善了工作机构,形成了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目前,全国520多个中小城市基本上都建立了城建档案馆或城建档案室,80%以上的县级建设行**

学习

放射科实习总结大全

阅读(27)

临床上,外科学较放射***学有更长的历史,也是肿瘤的传统***手段,但是外科***仅对早期肿瘤患者,或者没有发生肿瘤转移的患者具有良好的***效果。针对于长期疗效,放疗对于大部分肿瘤的***临床效果较好,目前,放疗在头颈部、膀胱、宫颈等部位的应用,.

学习

毕业成果总结大全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毕业成果总结大全,内容包括毕业成果总结,毕业个人总结1000字。第五,毕业设计题目的设定一般可分为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工程设计(实践)和综合等类型。本专业学生结合工程实践类课题的比例应不少于80%,首先保证基本工程训练,并在此

学习

计划生育总结大全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计划生育总结大全,内容包括计划生育总结范文,计划生育暖心行动总结。(3)区计生服务站围绕婚、孕、产、育四个方面提供一条龙服务。以婚检为龙头,以保偿保健工作为基础,对育龄妇女提供全方位的医疗、保健、咨询指导服务。今年,

学习

毕业美术论文大全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毕业美术论文大全,内容包括小学美术论文范文大全,美术毕业论文初稿。而今,我们踩着前人的肩膀,继续开发属于我们如东人滩涂美术文化,如象征如东人踏实勤恳的海子牛文化、宝地孕育的奇贝——“文蛤景画”以及奏响如东新时代强音

学习

大学生年度个人总结大全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年度个人总结大全,内容包括大学生学期个人总结范文合集十篇,大学生年度个人总结经典范文。加强思想***治学习。大一时充满期待地投递了入***申请书,开始了向***积极靠拢的第一步。我参加了***校学习,进一步学习了***的

学习

教育心理学课程大全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心理学课程大全,内容包括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完整版,6-12岁孩子心理学教育。慕课带来了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1慕课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解决了受众人数少的问题教育心理

学习

开工申请书大全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开工申请书大全,内容包括工地开工申请书,开工申请函怎么写。第三有国家授权其经营管理的财产或企业自己所有的财产,并能够以其财产***承担民事责任。第四有与生产经营规模相适应的经营管理机构、财务机构、劳动组织以及法律

学习

就业调研工作计划大全

阅读(50)

本文为您介绍就业调研工作计划大全,内容包括就业调研活动方案范文,就业工作调研提纲。对于企业来说,在考虑制定年度市场调研计划时需要清楚以下问题:·在即将过去的一年的营销工作中,哪些工作是经过了缜密的市场调查后做出的营销决策,最后实

学习

银行合规管理工作总结大全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银行合规管理工作总结大全,内容包括银行合规管理深化年工作总结,银行内控合规工作总结范文。在以资金量为争夺焦点的现实工作中,人们往往只注重资金总量规模的增长变化,而对如何管好用好用活现有存量资金却不够重视,最明显表现

学习

部门上半年总结大全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部门上半年总结大全,内容包括支部上半年总结下半年计划,上半年部门总结。保安二部上半年在_总与_部、_部的领导下,我们这个班集体会同其他四个班共同维护了商报广场的安全、稳定,确保各单位一方平安付出了努力。为积极完成公

学习

汽车维修实习总结大全

阅读(25)

漏光检验为了保证活塞环的密封作用,要求活塞环的外表面处处与气缸壁贴合。漏光度过大,活塞环局部接触面积小,易造成漏气和机油上窜。在选配活塞时,最好进行漏光度的检查。漏光度的简易检查方法:将活塞环平放在气缸内,在活塞环一边放一个灯泡,上

学习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大全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大全,内容包括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方法和技巧,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笔记。教师自我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品德的定位,影响学生智能的发展,所以,教师要提高师德修养,在教育实践中必须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特别是班主

学习

自行车协会工作计划大全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自行车协会工作计划大全,内容包括自行车比赛站点工作方案,自行车比赛后勤工作安排。作为全国汽车行业统计工作归口部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下称“中汽协”)做了最全面的汽车行业信息统计工作,统计对象涵盖所有整车和主要零部件企

学习

人事档案室工作计划大全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人事档案室工作计划大全,内容包括人事档案室工作计划,人事档案个人工作计划。(一)健全完善了工作机构,形成了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目前,全国520多个中小城市基本上都建立了城建档案馆或城建档案室,80%以上的县级建设行**

学习

放射科实习总结大全

阅读(27)

临床上,外科学较放射***学有更长的历史,也是肿瘤的传统***手段,但是外科***仅对早期肿瘤患者,或者没有发生肿瘤转移的患者具有良好的***效果。针对于长期疗效,放疗对于大部分肿瘤的***临床效果较好,目前,放疗在头颈部、膀胱、宫颈等部位的应用,.

学习

毕业成果总结大全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毕业成果总结大全,内容包括毕业成果总结,毕业个人总结1000字。第五,毕业设计题目的设定一般可分为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工程设计(实践)和综合等类型。本专业学生结合工程实践类课题的比例应不少于80%,首先保证基本工程训练,并在此

学习

贷款公证书大全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贷款公证书大全,内容包括夫妻贷款公证书怎么写,银行借款公证书范本。3有无绿色贷款证,并审查是否超信用发放贷款4查看其有无不良贷款记录5登陆信贷管理系统,查看其信用等级和实际是否一致6有无村***支部、村民委员会和协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