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论文篇(1)
“喉舌”与“媒体”,涉及到广播文艺功能的变化。
建国以来,广播文艺经历过一个由被动制作到主动创作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从为人作嫁到自己走路的过程。
50年代初,广播队伍初建,归属于新闻宣传口(),而不是文化艺术口(文化部)。电台强调要成为***和***府的喉舌,成为人民的喉舌。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广播是媒介和工具。当时新闻类、文艺类节目被称作“新闻广播”、“文艺广播”,还没有“广播新闻”、“广播文艺”的提法。如果说新闻节目是报纸的“有声版”的话,那么文艺节目便是社会文艺的“录放版”。文艺编辑有两大任务:一,***策把关;二,编、播、录、放。换句话说,就是对社会主义文艺作品加以筛选,进行广播化处理。因此,他们尽管是决定节目优劣的关键角色,却属于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既不自我标榜,也不标新立异,只是当好配角。就“广播文艺”而言,这种为人作嫁的节目制作方式多少有一点被动。
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力度逐步加大。1980年10月,全国第十次广播工作会议提出了这样的工作方针:广播电视要“自己走路”。
这个方针50年代初***曾经提出过,含义不同。当时主要指广播事业要建立自己的记者、编辑和节目制作队伍,免得只是报纸的传声筒。80年代重提,队伍已经壮大,设备不断完善,除了广播以外,还出现了电视,影响越来越大。“自己走路”不仅意味着摆脱报纸、杂志那种文字印刷,人工传递的信息传播方式,而且要充分显示音像俱备、电波传送、迅速及时、传播广泛、感染力强等优势,开创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
1982年5月,广播电视部正式成立。第二年3月,在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上,部长吴冷西强调:要“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这个观点可以说是“自己走路”方针的补充和发展。
“自己走路”有这样一些迹象:
——80年代,“广播新闻”自成体系,不限于报纸有声版的“新闻广播”。
——80年代,“广播文艺”开始探索,区别于录放版的“文艺广播”。
——80年代,“电视文艺”大行其道,电视散文、电视音乐(MTV)、电视戏曲、电视综艺、电视文化专题、电视艺术片等多种样式纷纷呈现。
——80年代前期,广播剧形成创作高峰,90年代被纳入“五个一工程”奖项。
——80年代,电视剧异***突起,蔚为大观,以极其普及的方式与电影争夺观众。
——80年代中叶,电影也划归广播电视系统。1986年1月,广播电视部改为广播电影电视部。
——90年代,国家教委正式确认并新增“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设学士、硕士、博士生专业。
同样在80—90年代,正当广播电视系统提出“自己走路”和“扬独家之优势”的时候,理论界、学术界开始通行一个与“新闻”、“宣传”不完全相同的概念——“传播”。
在传播学领域里,广播、电视与报纸、杂志、***书同样被视为面向大众的传播媒介和工具,简称“大众传媒”。它们是“传者”与“受众”之间的桥梁。
从媒体的角度看,广播电视实际上存在着双重品格:既是新闻信息的传输工具,又是文化艺术的载体。作为文艺的视听载体,广播电视不是惟一的,除此之外还有电影、录音带、录像带、CD、VCD等等——或许将它们统称为“音像文化”、“音像艺术”更为准确。80年代以来,除了***府主办的广播电视节目以外,商业化操作的音像制品已经进入市场,具有同样的视听效果。
音像文艺的社会化,给广播电视文艺带来了竞争和压力。就“传者”而言,你播我听、你播我看的单一的传播途径改变了。专业化的音像技术不再是广播电视系统的专利。独家经营变成了多家经营,文艺领域的行家里手大量涉足音像创作。中外音像制品正在成为广播电视文艺的强大对手。就“受众”而言,文化消费观念增强了,拓宽了。他们可以有多种选择,不再限定于收听、收视电台电视台的节目,视听口味也越来越高。于是,在音像文化领域里,不再是电台电视台的编辑为观众筛选、择定节目,相反地,广播电视文艺节目与其他音像制品一样,要接受受众的选择与检验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电台文艺编辑向来有两大特点,一是具有强烈的“喉舌”意识,对***策把握和舆论导向十分敏感(因为长期归属于新闻宣传部门);二是具有无可比拟的广播电视专业化技能、技术、技巧(因为是***府独家经营)。这两个特点曾经是两大优势。如今,这两大优势显然要重新认真地思考了。
喉舌意识主要是就新闻宣传而言的,电台文艺编辑们常说:社会文艺所允许的,我们不一定允许——因为电台是***府的机构,重在表达***府的意志,传播***府的声音,必须强调***策性、权威性。这一点毫无疑义。然而,文艺和新闻虽然一样姓“文”,却分属两个范畴:新闻强调客观、真实;文艺强调主观情绪。新闻言简意赅;文艺情趣盎然。新闻迅速及时、“喜新厌旧”,重在追逐时代和生活的浪潮;文艺“喜新恋旧”,耐人寻味,重在探索人生价值和艺术魅力。如果说新闻不乏冷面孔,那么文艺永远有一副热心肠。我国的新闻宣传***策与文艺***策在侧重点上也略有不同:前者重在统一的舆论导向和优秀的作品示范;后者重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为人民大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喉舌意识和百花齐放意识其实并不矛盾,但也不可相互取代。如上所说,广播电视有双重功能,倘若说“喉舌”强调的是媒介和工具功能,那么“百花齐放”强调的是艺术形态功能。广播电视文艺编导运用音像技术与艺术进行了创作,实际上已经不限于社会文艺的选择、加工、传播,它们自己也已经成为社会上音像文艺大舞台的作品。作为社会文艺的一部分,它们不再具有往日的权威性,同样要经受受众的选择、专家的审视乃至市场的检验。
面对媒体的竞争,仅有喉舌意识是远远不够的,泛泛地应付日常播出也难以满足受众的需求。广播人、电视人应当转变创作观念,变被动为主动,树立“广播电视艺术家”的意识。目前,文学艺术领域的行家里手既已涉足音像创作,并且有所作为,那么,广播电视文艺编导除了准确把握***策和舆论导向以外,增强文艺修养和艺术功力是当务之急。
载体与本体
顾名思义,广播文艺是广播所负载的文艺。广播是载体,文艺是本体。电视文艺类似。
载体的作用不可忽视。在文艺领域里,它们与本体相辅相成,其材质与性能直接影响到艺术本体的形态特征。比如:
文字——语言的符号,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有了语言文字才有文学,才有美文巧思和艺术化的文学。于是,文学成为文学的载体。
宣纸——国画的载体。生宣、熟宣的不同性能使泼墨写意与工笔重彩各呈异趣。
板材——版画的载体。于是有木刻的刀味、铜版画的金属味、腐蚀版的艺术肌理。
胶片——摄影的载体。胶片、暗房技术造就了摄影艺术。
广场、厅堂、剧场——表演艺术的空间载体。音乐、舞蹈、戏剧形成了广场艺术、室内艺术、剧场艺术的不同效果。
艺术有个传播问题,也有个记录问题。记录是为了传播。过去的艺术难以记录和复制,只能口传心授、手工制作、巡回展示,或借助于文字间接记录。这使文化艺术的普及与发展相对缓慢。20世纪摄影、唱片、广播、电视、电视的相继流行,意味着找到了新的声像媒体,也是载体。
声像媒体(载体)有什么功能呢?
首先,它们可以记录——客观地记录,不失原样地记录。记录声音、记录形象、记录色彩。既可以记录生活,也可以记录艺术。既可以静态地记录,也可以动态地记录。既可以生活化地记录。也可以艺术化地记录。胶片、电子的记录功能的发挥(电影、电视),其真实性甚至令舞台上三面墙式的“模拟现实主义”为之逊色,进而去探索“剧场艺术”的新路。
其次,它们可以表现——主观地表现。声音或形象不只是客观的,它们也能表现主观情绪、个性色彩、审美倾向,甚至可以表现臆造的、非现实的观念——音乐、音响尤其具有这种魅力,由此带来独特的审美感受。第三,它们可以复制——大批量的、机械化的、不走样的复制。
第四,它们可以传播——广泛而迅速地传播,可以借助于电子手段实现即时传播、同步传播。
前两个功能——对生活的客观记录,对情感的主观表现,属于艺术创作的范畴。艺术讲究情、趣、艺。后两个功能——大量复制,迅速传播,属于传播的范畴。
依托20世纪的现代科技,新一代的声像载体赋予文化艺术以新的面貌和新的包装,大潮般地涌向社会。它们加快了文明的步伐,也改变了传统艺坛的风貌。于是,融汇着机械技术、复制技术(印刷、摄影、拷贝)、电子技术的艺术形态被视为20世纪出现的、与现代科技相交汇的新艺术。特别是电影、电视、广播,有人称之为区别于诗歌、音乐、绘画、雕塑、建筑、舞蹈、戏剧七项艺术的第八艺术,第九艺术、第十艺术。
如果我们深入地思考一下,其实在视听领域,广播电视没有创造什么新的艺术语汇和新的艺术手法。一切都是固有的艺术形态(包括电影艺术)业已创造过的,而且已经相当成熟。视觉艺术如绘画、雕塑、舞蹈、杂技;听觉艺术如音乐、歌曲、曲艺说唱;视听综合艺术如戏剧、电影。即使如广播剧、电视剧,大抵也不过是听觉化的戏剧和电影式的声像蒙太奇叙事。所不同的,只是将胶片载体转化为电子载体、将观赏环境由专业化的剧院转化为日常的任意性环境而已(当然这也很重要)。从音像载体的角度讲,电视更需要从电影那里学习音像蒙太奇语汇、以及画面运动、节奏,影调、色彩以及音乐、音响等表现技巧。
正因为广播电视没有创造什么新的艺术语汇和艺术手法,因此把握固有的艺术形态十分重要。
艺术形态没有高低之分,只有手段、方法、风格、格调、韵味之别。它们之间从来不是相互排斥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契合、借鉴、交融关系。艺术的哲理触类旁通,人们称之为“通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绘画的线条色彩、雕塑的块面结构渗透着音乐般的节奏韵律;音乐的音色、音响、柔度、力度可以带来空灵(空间感)、柔滑(视觉、触觉感)、冲击力。综合性的视听艺术如戏剧、电影、电视等,更是随处可见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的影子,甚至还包括语言文字所负载的有关人生与艺术的哲理思考。
于是,广播电视面对文艺,势必形成多元化、多样化的趋势。应该说,艺术的高下不在于形式的新旧;作品品位的高低,不在于琢磨什么新样式或开发什么新品种。关键在于两点:
(1)艺术本体的把握——如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剧、电影等。
(2)载体功能的发挥——即广播电视自身的艺术表现功能的发挥,如客观再现,主观表现,以及包括纪实美、形式美在内的情、趣、艺。
把握好这两点,手段的运用和样式的变化自在其中。
数千年人类文明所积累、所创造的艺术手段和艺术方法极为丰富。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可以多视角、多方位、多层次、多形态地表现。没有什么事物广播电视不可表现,也没有什么题材只可用一种方式一次性地表现。具体到每个作品,表现手段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最理想的境界只是两个字:得体——得生活的本体、得艺术的本体、得情感的本体。
原创•继创•再创
任何文艺作品都有原创、继创和再创。作品的原创很重要,或可称之为“原生态”的作品。它是继创和再创的根基。然而,衡量作品优劣的标准不在于它是否是原创或原生态。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原创的、原生态的作品比较粗糙,杂质多,通过继创和再创,才成为精品。随着艺术载体的多样化,继创和再创现象愈来愈普遍。
即使在出现精品之后,继创和再创依然存在——文艺界称作改编、移植、二度创作。继创和再创可以不断出现精品,或者各呈异趣。当然,其中也不乏庸品,甚至膺品。
这方面的例子举不胜举。
例如,流传千年以上的《西厢记》故事,题材及原创是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会真记》(又名《莺莺传》)。南宋赵令畴将其改编为说唱形式的《蝶恋花鼓子词》,同时又有歌舞说唱并举的官本杂剧《莺莺六幺》。金代董解元另作改编,重新创作为长篇说唱《西厢记诸宫调》。元代王实甫则又以“董西厢”为蓝本,再创杂剧《西厢记》,成为中国古典戏曲舞台上的不朽之作。杂剧精品《西厢记》的出现并不意味着这一题材的杀青、锁定。“王西厢”是用北曲演唱的,称“北西厢”。明代又有以南曲演唱的同名传奇剧本出现,情节人物有所拓展,带有江南风情特征,称“南西”。至于清代以来各种地方戏曲和曲艺里的“西厢”、“红娘”,乃至不同演员的不同表演艺术流派,如京韵大鼓《大西厢》,昆曲折子戏《传柬》、《闹柬》,荀派京剧《红娘》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难以互相替代。时至今日,新编越剧、蒲州梆子、歌剧、电影、电视连续剧的《西厢记》仍在继创或再创。
又如,400多年前莎士比亚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问世以来,各种艺术形态的继创和再创始终没有停止。英国重视原创和原作,不作过多的改动。美国则在原著基本情节和基本精神的基础上为我所用,大幅度改编,加以再创。例如百老汇歌舞剧《西区的故事》采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人物和情节架构,把中世纪意大利两大家族的世仇变成了纽约贫民区两大青年团伙的争斗;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又设置为当代意大利后裔的族仇和***战。然而,原著中“以爱情化解仇恨”的中心主题没有变,震撼人心的悲性结局没有变。同样的情况,日本著名电影导演黑泽明的《乱》,将莎士比亚《李尔王》的人物和情节架构放置在古代日本部族,加以电影化的表现。这,也是一种再创。
诗,谱曲为歌。乐舞,可以引发诗情画意。口述的故事,文学化加工而为小说。小说搬上舞台成为戏剧。经过屏幕化处理,成为电影、电视。短篇的可以生发为中篇、长篇;长篇的可以浓缩为单本、连续、系列、片断;古典的、章回的可以改写成现代的;外国的可以转化为中国特色的。
广播电视既然是音像载体,既然被视为艺术形态,那么它可以充分利用声音元素和音像元素观照整个世界,观照自然、社会、人,观照古今中外所有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它可以原创,也可以继创、再创,大有用武之地。
以广播文艺(有声文艺)为例:
原创——包括两种:一种是记录社会文艺的原创,即尊重原作,如实地记录和播出文学作品、音乐作品、话剧作品、戏曲作品、曲艺作品、电影作品。另一种是广播文艺的原创,即利用广播特点、发挥广播特长的广播新歌、广播评书、广播曲艺、广播小说、广播戏曲故事、广播剧等。
继创——在原作基础上进行程度不同的编辑处理和广播化加工。如录音剪辑、作品赏析、文艺专题、综艺晚会等。艺术史、艺术理论及艺术知识的概括与介绍也可以说是一种继创,如“阅读与欣赏”、“广播戏话”等。
再创——广播文艺作品(如广播新歌、广播评书、广播曲艺、广播小说、广播戏曲故事、广播剧等)既有原创,也有再创。再创体现为对其他文艺题材及作品的移植、改编和二度创作。
这里所说的原创、继创和再创,主要是就广播电视作为“音像载体”的艺术表现功能而言的。实际上,广播电视毕竟与其他音像载体(如唱片、录音带、录像带)不同。作为“传媒”,它以信息传播为主要职责,其记录功能和传播功能常常比艺术表现功能更为突出。当信息传播与艺术化的加工制作有所冲突的时候,常常宁快勿精,要把“迅速、及时、真实”放在首位。这是新闻与艺术在广播电视中孰重孰轻的问题,可以理解。
迄今为止,广播电视文艺节目更多的是记录社会文艺,或者在此基础上进行广播化、电视化的处理(继创)。至于充分运用音像语汇的创作(如广播剧、电视剧、MTV等),则相对有限,因为它需要专门组织力量,有比较充分的创作时间和相应经费保证。这对一般电台电视台来说有一定的困难。50年代以来,专门性的广播文艺和电视文艺创作队伍不是没有,如:1953年建立的中央广播文工团,1980年改为中国广播艺术团,任务主要是为广播及电视系统创作、排练、录制文艺节目。1983年又有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的建立。此外又有北京电视剧制作中心等。这几家单位实行文艺体制,确实创作了不少好作品。但是仅仅靠这几支队伍显然不敷数以千计的电台电视台的播出需要,大量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的制作仍然由电台和电视台自家承担,日常节目靠互相交换的办法加以充实,近年来则往往择用市场上业已通行的音像制品。就广播电视文艺而言,市场化操作和制播分离将是一条新的途径。值得注意的是,广播电视作为媒体的记录功能和传播功能同样可以用于文艺节目,甚至形成广播电视文艺的特色。例如:
广播电视论文篇(2)
1927年BBC改组为公共公司,并获得皇家,建构了英国乃至世界范围公共广播电视体制,形成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基本理念。
1986年5月,皮考克报告提出英国广电业应当转向高度发展的基于消费者至上的市场体制,这就要认识到观众和听众等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与喜好做出自己的最佳选择,也就是说通过自由购买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其需求。
2006年3月,英国***府题为“为所有人提供服务:数字时代的BBC”的白皮书认为英国公共广播电视除BBC之外,还包括***电视(ITV)、第四频道(C4即Channel4)、第五频道(C5即Channel5),称之为商业性的公共广播电视机构(commercialpublicservicebroadcasting)
2003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署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21号文件)和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广电业划分为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产业两类,涉及到了广播电视公共服务问题。
2005年,广电总局把该年作为建设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年,推进村村通工程,发展农村广播电视公益性事业。
2006年3月中共中央***治局******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又强调指出,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高度重视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随着卫星、互联网等新信息传播技术的兴起与迅猛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世界***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发生着深刻而影响久远的变革,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对***府执***方式进行重新的思考与革新,肇始了以新自由主义为思想基础的“新公共管理运动”与“新公共服务理论”等理论探索与实践活动。由此,欧美发达国家普遍采用了新自由主义的商业逻辑,放松了对媒介市场的规制,以英国为代表的公共广播电视服务体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面临诸如经济来源、管理模式变革等问题与困境,步入了公共服务的转型与重构时期。
近年来学术界开始质疑和批评这种用私营部门管理理念与方式来解决公共服务问题和管理公共部门的理论,开始思考和探索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供给的有效方式。同样在欧美发达国家,学界开始反思媒介的商业化逻辑,探索在信息化、全球化时代新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府的执***理念与方式日益创新,特别是自***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了提高***的执***能力与转变***府职能等理念,***府逐渐向为公民提供基本而有效的公共服务和管理的现代***府转变,***界与学界开始对公共服务的供给理念与方式进行新的认识与思考。
2003年中央推行文化体制改革,将包括广播电视业在内的文化业分为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产业。国家广电总局将2005年定为“农村公共服务年”,而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十一五”期间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部署的7项公共文化建设重点工程中,涉及到广播影视的就有3项,包括:村村通广播电视、农村电影放映和“西新工程”,特别是村村通广播电视,已被列入2006年***工作要点,成为“十一五”期间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号工程。由此,广播电视业的公共性及其公共服务功能日益成为理论和实践界关心的问题,如何在当前世界与国内格局下建构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广电公共服务体系,以及建构这样体系的目标是什么和如何实现之等问题都是亟需我们探讨和研究的。
近年来有关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论文大多集中在探讨广播电视的公共品属性以及其产供组合方式的变化,但实际上,无论是发展公益性事业还是建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都关乎到一个最基本的学术概念或范畴和实践理念,那就是对于公共利益及其实现手段的认识。因此,本文在分析公共利益的内涵以及公共服务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探讨了英国公共广播电视体系及***策的变化,进而分析了促使这些变化的***治经济思潮的变化。最后对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进行了探索,以有利于建立与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广播电视的公共服务体系。
1公共利益、公共服务与***府执***行为变化
公共利益一词被广泛地应用于***治、经济等各个领域,其涵义也不尽相同,有关公共利益的理论也是多种多样的,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实际上,试***明确界定公共利益就如同想给“爱”下个一劳永逸的定义一样,是不可能的,有时甚至是徒劳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必去探讨这些概念。恰恰相反,探究公共利益为我们认识公民权、***府治理以及公共服务带来的丰富性,其价值远远胜于试***确定这一概念的边界时所遇到的困难与歧义性[1]。而且对公共利益采用什么样的思考方式决定了***府相应的决策行为,同样什么样的公共服务的价值趋向也取决于相应的公共利益观。
一般认为较早系统地论述公共利益的是纽约城市大学教授赫尔德博士(VirginiaHeld),她的研究具有代表性、普适性(被各个领域都相对认可的)[2]。她在1970年出版的《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一书中将公共利益理论归纳为多数论(preponderatetheory)、共同利益论(commoninteresttheory)和共识论(unitarytheory)[3]。多数论认为大多数人的利益就是公共利益,而共同利益论则把范围拓展到所有公民,共识论认为公共利益当体现为一种公民的共同价值观。前二者都是一种实用主义的价值观,按现存人口数量(人头数)的多少来确定公共利益所在,但都没有说明多数人或所有公民的利益是什么,应该包含哪些价值。后者则是从某种共同的社会价值来鉴定公共利益,揭示了公共利益的本质所在。2004年赫尔大学(TheUniversityofHull)教授费恩塔克(MikeFeintuck)博士从***府规制的角度出发,在评析了赫尔德的观点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经济模式的公共利益观(economicversionofthepublicinterest),认为这种观念就是自由市场主义者用经济学去解释***治活动和***府执***行为,***府等公共部门的决策也具有经济人理性选择的特征-谋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公共利益不过是个人利益的集聚而已(会受到市场力量的左右),同样是运用简单数量统计式鉴定模式来确定公共利益的[4]。费恩塔克博士在对比了英美两国***府对媒介和食品行业的规制之后,认为现行规制***策越来越倾向于经济价值而将公民价值边缘化、缺乏对共同价值(collectivevalue)的认同、没有建构切实的实现与保护那些被市场忽视的共同价值的规制体系。实际上,西方发达国家所言的自由民主是由三个最基本的要素构成的:资本和市场、个人自由和个人主义、共同价值。而前两者与后者本来就是相互冲突的,即商业自由与共同价值等其他民主要素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难以消减的抵牾与矛盾,同时也是相生相克、相互制衡的。但现在的问题是自由这个要素(更准确地说是经济或商业的自由)越来越居于主导地位,而民主却愈来愈趋于边缘化[5]。因此,公共利益不能仅仅局限于商品价值,而应是共同价值的体现[6]。
以上几种说法都是在探讨公共利益的所在,也就是公共服务的对象是什么,是全体公民、大多数人、个人选择,或是共同价值判断。多数论、共同利益论和经济模式极易被***治、经济力量所左右,往往会使公共利益沦为一种名义上的空泛的概念,会出现多数人的霸权或暴***,而忽视了那些被边缘化的少数人的利益,这两种观点还存在两方面的缺陷:⑴忽视了后代人的利益,因两者所顾及的就是当代的全体公民或多数人的利益;⑵貌似价值中立,但实际上在现实中却很难漠视特定的伦理道德价值对其的影响。而经济模式其实就是废止论,是用市场逻辑来解构公共利益。无论是在***界或是在经济领域,人都要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个人选择会促使共同财富(generalwelfare)的最大化,因此,不存在除个人利益之外的任何共同利益,个人利益的总和就是公共利益,由此,公共服务就成了无源之水了。实际上,这就将商品价值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甚至是唯一的价值,但在人类社会中还有许多非商品的价值。其实,探讨公共利益这个概念的目的不是试***给其下个明确且放之四海皆准或一劳永逸的概念,而是要理清不同时期***府是如何鉴定公共利益和如何促使公共利益实现的,即基于什么样的共同价值理念和采用何种公共服务供给的方式或手段。
近年来,著名的美国公共行***学者登哈特夫妇(JanetV.DenhardtandRobertB.Denhardt)从公共行***学的角度将探讨公共利益的不同理论模式归纳为4种类型[7]:⒈规范论把公共利益视为一种***府决策的规范性道德和伦理标准,荷林(PendletonHerring)早在1936年就曾指出“公共利益就是指导行***官员***的标准”[8]。虽然这种从公共利益功能(或作用)角度出发来定义的观点至今在公共行***领域仍然是很重要的,但问题在于这种标准的内涵是什么?是行***官员自认为的呢?还是每个公民都应该受到平等的待遇呢?⒉废止论认为公共利益这个概念具有不可测量性,也并非是不可或缺的,而***策制定与分析的最佳角度应是个人选择,因此,公共利益的概念或理念是无用的、无意义的。实际上,这种观点体现了自由市场主义的逻辑,认为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公共利益或公共***策不过是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最终结果而已,因此,不存在任何超越自身利益的公共利益。⒊***治过程论是基于利益集团或******能正确地代表公民利益这样一种观念(假设),认为重要的不是公共利益的内容而是实现方式,个人或作为整体的公民无法在***策形成过程中维护公共利益的,只有靠利益集团或******才有可能表达自己的声音,也就是说,公共利益是通过各种利益集团或******之间的博弈过程来实现的。此观点其实漠视了公民这一个重要要素,这些代表们博弈的结果难道就是公共利益吗?就是公民所需求的吗?⒋与前三种观点相比,首先,共同利益论肯定了任何社会都存在着诸如共享、关怀等公民所期望和认同的共同价值,这些价值当与自由市场所倡导的那些是一样重要的(甚至更为重要)。因此,公共利益可以理解为一种对共同价值进行讨论的结果,而且是一个富有歧义性而又有价值的概念。其次,认为公共利益源于自身利益,却又高于(超越)自身利益,能促使人类实现“最高抱负和最深切的信仰”[9]。***府工作的焦点或公共***策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维护公共利益问题。
如果从***府执***行为变化来看,不同时期对公共利益及公共服务有着不同的思考。在资本主义初期,特别是从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了《国富论》以来,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信奉放任自由的自由市场主义,认为解决公共和私人利益冲突的最好途径就是市场,只有在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才能促进和保证公共利益[10]。到1887年美国学者伍德罗·威尔逊在《***治学季刊》发表了《行***学研究》一文,提出了***治与行***分离(***策制定与执行分开)的观点,官僚制成为另一种解决公共利益问题的手段,步入了公共行***学上所言的老公共行***时期。这时的公共利益是由官员(民选的***策制定者)来界定的,是从***治上加以界定并由法律来表达的,行***官员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最好途径就是能够尽可能最有效率、最科学、最具***治中立性的方式***[11],公共服务是由***府提供的。而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却把公民当作顾客(消费者),把***府当作市场,认为决策最恰当和首要的基础就是个人利益,公共利益就被边缘化了,大有废止公共利益之势。正如提出企业家***府理论的美国学者奥斯本和盖布勒所言,***府的宗旨是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行***人员当采用市场手段来从事行***管理工作,***府应引进市场机制来改善公共服务[12],由此英美国家开启了公共服务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浪潮。但这样一来公共利益实际上就成了个人在市场做出选择后的一种副产品,代表着个人利益的聚合。因此这种模式就“没有为我们提供任何谈论人们如何就公共利益的愿景或社区的本质而奋斗的途径”,但这些恰恰是“构成***策选择基础的真正重要的***治问题”[13]。漠视了公共利益完全用自由市场逻辑来处理***治社会问题是非常危险的,也会产生很深远的危害。实际上,早在新公共管理运动发端之时,就有许多学者对这种皈依亚当·斯密的市场原教旨主义进行了反思,比如,米勒(TrudiMiller)就曾说过,伴随着对市场选择模式和多元***治模式的青睐,否定公共利益概念将对民主治理和公共行***领域带来深远的破坏,而民主***体的功能之一就是就矫正资本主义的市场失灵(缺陷)[14],此后又有福克斯、沙赫特等都对新公共行***的价值观提出了疑义[15]。而以美国著名公共行***学家登哈特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在批判和反思的基础上创建了新公共服务理论,在2003年出版的《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一书中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核心-企业家***府理论的缺陷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批驳,系统地阐述了新公共服务的理念。认为公民对***府的信任和信心是建立在***策关注的焦点是公共利益,进一步讲,***府的目标不同于企业,实现公共利益是其存在的主要理由之一。而且公共利益也不是某种只是因为公民个人的选择、组织程序和选举***治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发生的事情,也不是个人自我利益的简单聚合,而是符合民主规范和正义、公正与公平的共同价值观。同时这并不意味着公共行***官员就可以成为公共利益的单独主宰者,而应被视为一个包括公民、团体、民选代表以及其他机构在内的更大治理系统中的关键角色,公共利益最好被视为社区对话和参与的一个过程,是就共同价值进行对话的结果[16]。
2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制及***策安排
一般认为世界上主要有三种广播电视体制,即以美国为代表的商业体制、以英国为代表的公共体制和前苏联的国家体制。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以来,关于体制问题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前两者,而且美国的商业体制因其成熟而有效的商业运作与最大的节目出口量,在全世界范围内居于主导地位,成为许多其他国家效仿的对象与标准,甚至被认为是自由民主国家最适宜的体制。其实这与上文所论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及其公共***策理论是一脉相承的,都是自由市场逻辑的产物。但实际上,以英国为代表的公共广播电视体制并未像自由市场主义者所预言的那样要消亡了,在西欧、加拿大、奥地利和日本等地区和国家的公共广播电视体制仍在不断发展中,公共广播电视体制所遵循的多样性、多元性及普适性价值理念等在商业化盛行时代显得越来越重要和富有价值。
实际上,商业与公共体制之争集中体现在广电产品与服务的产供组合关系上,涉及到4种权力的分配:一是由谁决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二是由谁决定生产所需资源的数量及其筹集方式;三是由谁负责组织提供;四是由谁负责监督生产的效率、数量和质量。目前对这些权力分配或者产供组合模式的认识不外乎三种角度,即由市场、***府和非***府组织来主导。市场模式产供组合关系是由商家、消费者之间的供需关系和市场规制决定的,但逐利是市场的本性,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是可以增值的、排他的、非外部性的以及供需信息是基本对称的[17]。因此,市场往往不会或少量提供那些具有非排他性、外部性等符合公共利益的产品与服务,出现市场供给失灵或匮乏以及多元性和丰富性的丧失。这是市场体制本身固有的弊病与缺陷,由此***府通过公共***策来匡正市场失灵,出现***府主导模式,但***府又极易倾向于维护自己及其利益集团的利益,会导致效率下降和偏离公共服务的准则。基于市场与***府主导固有的缺陷,非***府组织体制应运而生,而且被认为是广播电视产供组合的合适模式,但这种模式又会囿于其组织自身的价值偏好,忽视整个社会的需求,其收入来源又很不稳定,同样难以摆脱市场与***府的左右。英国公共广播电视当属于最后一种,BBC从成立之初就是一种***于***府和商业力量的机构,而且执照费确保了BBC资金来源的稳定,不过BBC也存在着为谁的利益而服务的问题,这也是从2004年彭斯专家小组到2006年白皮书要改革BBC自我规制模式的目的所在。总的来说,现行体制都存在着自身的缺陷与矛盾,因此,任何企***偏执一隅***策安排在当今复杂多变的时代都难以有效地解决现实问题,也会孳生许多难以消减的矛盾,合理而有效的广播电视体制与***策当是社会、经济和***治力量博弈和商讨的结果,体现为以共同价值为基础的公共利益。
其实,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多数西欧国家的广播电视体制已逐渐由单一走向混合模式。单一的公共体制(单一的执照费收入)经过公共体制(混合收入模式)逐渐变成了公共与商业并行的双轨制(dualsystem)(表1)。可见,双轨制是大多数西欧国家广播电视体制发展的趋势,这一方面可以确保最大限度地满足公共利益和整个产业稳定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能促使竞争、提高效率,形成相互补充和制衡的产业格局。
体制198019901997
公共广电体制
单一的执照费比利时、丹麦、
挪威、瑞典
公共广电体制
混合收入模式奥地利、芬兰、法国、
德国、希腊、冰岛、
荷兰、葡萄牙、瑞士、
西班牙奥地利、丹麦、冰岛、
荷兰、葡萄牙、瑞士、
爱尔兰
奥地利、爱尔兰、瑞士
双轨制意大利、英国比利时、芬兰、法国、
德国、希腊、意大利、
挪威、西班牙、英国
比利时、芬兰、丹麦、
法国、德国、希腊、
冰岛、意大利、西班牙、
挪威、荷兰、瑞典、英国
商业体制
广告收入卢森堡卢森堡卢森堡
表1西欧各国广播电视体制演变[18]
具体到广播电视而言,这些理论是围绕两条主线展开讨论的:一是公共广播电视的存留等问题,二是媒介控制问题。英国广播电视业具有公共服务的传统,在新的形势下却受到了置疑与冲击,形成了第一条主线,即围绕公共广播电视传统存在的问题而展开的自由市场和公共服务之争。市场自由主义一派认为以BBC为首的公共广播电视体系实际上是被一些精英所左右,同时也难免受***府压力的影响,而且还有现行的治理方式官僚化等问题。因此,公共广播电视实际上不是为消费者服务的,而真正的公共服务就是在一个没有扭曲的市场中由充分竞争所带来的,媒介***策的核心目的就是促使媒介竞争或建构一个有利于充分竞争的环境。这一派的自由市场理论倡导放松规制,解除官僚制的影响,让消费者自由地选择。而社会市场理论、媒介发展理论和市场多元化理论则都是基于肯定自由市场逻辑并试***匡正市场失灵,以维护公共利益。社会市场理论将强烈的自由市场取向与加强***府规制融为一体,认为市场是媒介组织存在与构建良性产业格局的最好方式,但基于公共利益的***府规制必不可少;市场多元化理论试***通过***府补贴等方式来扶持弱势媒介机构,以促使媒介的多样化和多元化;媒介发展理论则是基于保护整个欧洲公民的认同感,遏制美国媒介产品的垄断,主张***府推动技术发展与应用和贸易保护主义。而公共服务一派则认为媒介关注的不应只是满足消费者需求,而应是社会需求,应当建立完全***于***府、商业的新公共服务模式。尤其在越来越私有化趋势下,公共广播电视在服务民主需求、提供富有文化价值的内容和促进社会凝聚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这是公共服务理论的核心理念。而以威廉姆斯和基恩(RaymondWilliams和JohnKeane)为代表的激进理论者则认为当建构非市场、非国家的媒介机构(non-market-non-stateinstitutions),并依据不同的受众和服务去规制市场。争论的第二条主线是关乎到媒介控制问题,主张家长主义媒介法的实际上就是赞成***府基于防止***、暴力内容和保护隐私权对媒介进行干预,而推崇自由主义媒介法的正好持相反的看法,认为应减少控制与检查,呼吁媒介与言论自由,其实这不过是自由市场观点的另一个版本而已,这种自由意志观极易沦为商业媒介巨子的自由而非公民的自由。这些争论其实体现出,在自由市场逻辑主导下的复杂而多变的媒介市场格局中,媒介***策将如何平衡***治、经济和社会利益集团间的关系,当塑造怎样的公共利益观和如何保护之。这期间主要的冲突就是自由市场价值观与公共服务价值观之间的交锋,实际上在许多情况下这些理论又是混杂在一起的。
总之,我们归纳出以下几点看法:首先,尽管自由市场所带来的冲击与影响是巨大的,但是,英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传统与公共体制自身也在不断地发展之中,其***策变迁是一种渐变的过程。无论如何变化,***于***府与商业是其本质属性与准则,而这种***又体现为一种非***治化的、公民参与和多种利益集团的共同协商与平衡。其次,尽管上述关于媒介***策的讨论有相对明确的分野,即自由市场与公共服务两派,在许多现实情况下,自由市场与公共服务***策却是相互交织的和相互依存的,并非相互隔绝、泾渭分明。这是因为当今极少有非公即私的社会或经济制度,很多都是具有私有或共有特征的混合制度。比如,竞争性市场是典型的私有制度的象征,而一旦一个有效竞争的市场建构了,个人无论对其建设和维护是否支付费用都可以自由使用。同样,任何市场如果没有各种公共制度的支持,是难以维系下去的[19]。再次,在当今世界媒介市场格局下,广播电视产品与服务的产供组合方式都不可能是单一的,即无论是传统的自由市场体制,还是公共体制,乃至国家体制都不是解决现实问题和提供服务的唯一方案。由此广播电视***策也不应只是囿于一隅,应是***治、经济和社会等多种力量博弈的结果,关注的核心当是由谁来决策以及如何组织各种与媒介有关的活动与行为。最后,媒介***策的变迁实际上是一种有关公共价值理念的变化历程,或者说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价值理念体系是媒介***策变迁的重要根由。
3英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理念与实践
3.1BBC的公共服务理念
成立于1922年的BBC原本是一家由许多无线电制造商和财团共同投资的、旨在获取商业利润的公司,即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BroadcastingCompany),由邮***局(thePostOffice)负责管理,其收入主要来源于收音机税收和执照费(licensefee),但是处于草创阶段的BBC在收入来源、管理与盈利模式上都存在着许多问题。为此,当时的邮***局于1923年组建了以赛克斯为首的***委员会(SykesCommittee)对公司的财***状况等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了报告,两年半后克劳福德委员会(CrawfordCommittee)也了有关BBC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基于此,于1927年BBC改组并获得皇家,即改名为theBritishBroadcastingCorporation,company和corporation虽然一字之差,但公司的性质则发生了本质上的转变:由商业机构转变为公共公司,成为垄断性质的公共公司(publicservicecorporation),其最高权力机构是理事会,是公民的信托,直接授命于皇家行使其职能,力求***于***府;公司的资金来源于公民缴纳的执照费,以保证其不受商业力量的左右,其宗旨是最大限度地为所有公民提供信息、教育和娱乐服务。那么这些公共服务应该包括什么呢?BBC首任总裁瑞斯认为大众不知道真正需要什么,知道想要什么的人是很少的,而知道需要什么的人就更少了因此,BBC提供公民应该需要的,而非其想要的,把人类最优秀的知识、创造和成就传播给尽可能多的英国公民[20]。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BBC的基本公共服务理念:一是从服务范围和宗旨上而言的普适性;二是治理模式和组织结构上的***性,以免受商业和***治权力的左右;三是服务提供上的高质量化,不是迎合受众或公民的需求,而是提供精英阶层认为是无害而有价值的内容和服务。
3.2BBC公共服务理念的发展
从1927年开始长期以来英国公共广播组织与管理结构有3大基本原则,即垄断、执照费模式和***的公共管理机构[21]。直到1951年劳埃德(SelwynLloyd)发表了少数派报告(MinorityReport)[22]明确反对BBC继续垄断英国广播电视业。此后,当时的保守******府于1951年和1952年了两份白皮书,旨在结束BBC的垄断地位、成立商业电视台,到1954年7月电视法案(TheTelevisionAct1954)出台,英国首家商业电视网-***电视台ITV正式建立,并于1955年9月开播,英国广播电视业由BBC垄断的格局被打破了。不过,从***策安排上来看,ITV除了采用商业运营模式之外,无论是在治理结构还是在服务宗旨上几乎都是BBC的一种翻版。[23]尽管ITV在成立之初秉承了公共服务的传统,但是商业机构最大和本质的目的是获取高额利润,其节目制作的主要意***是为广告商制造受众。为此,1960年6月皮金顿委员会(PilkingtonCommittee)对整个英国广电产业格局与节目内容发展趋向等问题进行了调研,于1962年6月发表的调研报告批驳了ITV所倡导的“公众所需即我们所要提供”的观念,认为这不过是一种假民主和假象而已,只是把公众当作大量的同质化的受众看待而已,这无疑低估了公众的品味、导致低俗化。1963年***府出台的电视法案采纳了该报告的建议,强化ITV为公共利益服务的职责。自皮金顿报告发表,特别是娱乐性的BBC2开播以来,BBC和ITV的竞争步入了平稳时期,双方互相影响,却又互相依存,步入了双头寡居时期。这种双方相安无事的格局到20世纪70年代就引起了人们愈来愈多的不满,一方面这两个垄断机构变得越来越保守和自负、越来越迷恋于谋求和保护自己的利益,从而阻碍了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与富有创意和艺术性产品的供给,未能很好地反映日渐多元化英国社会文化,另一方面,各***派***治人士、研究机构、学者等对当时电视节目内容存在的问题和公共责任感不强等提出了许多批判意见。[24]此外,随着格林内达媒介公司(GranadaMedia)等节目制作公司的发展,对节目制作***性的要求也日渐高涨。为此,经过近3年的调研,安南委员会(AnnanCommittee)于1977年2月发表了关于英国广电业未来发展的报告(ReportoftheCommitteeonthefutureofbroadcasting)。其核心目的和内容有以下3个方面:一是维护英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传统,广电业的管理应由***的公共权力机构负责,这些机构必须***于***府,从维护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对节目内容负责。二是要促进广播电视业的多样性和多元化,打破双头寡居的格局,建议成立一个实行商业化运营模式的公共服务电视频道,即C4(于1982年成立)。三是要保证广电机构编辑的***性,免受***治、既得利益集团的左右。可见,在安南委员会看来,为公共利益服务是英国广播电视业的基本和重要职能,进一步拓展了瑞斯所提倡的为全体公民提供信息、教育和娱乐服务的信条,即延伸公民的利益范围,为公民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服务,也就是报告中所言的丰富性(enrichment)。这意味着公共利益不再仅仅是将公民作为一种同质性的大众来看待,而是要满足不同群体和个人的多种文化需求,为此在***策安排上就要促使产业结构和竞争主体的多元化,同时加强对内容的规制。
总的说来,从赛克斯报告到安南报告,由BBC垄断到双头寡居,BBC的公共服务理念以及英国公共广播电视传统得以形成、发展、传承。当然在不同的时期***策安排上表现是不同的:⑴在英国广播电视发展初期,采取皇家、执照契约与执照费收入模式使得BBC免受***治和商业力量的干预,保证了BBC的***性,而垄断的形式促使广电技术有效推广与资源的整合以及最大限度地满足公共利益。⑵处于竞争格局中的BBC和ITV皆负有公共责任,这不仅能确保大量本土节目内容的高质量化,而且也可以促使产业格局的平衡与节目内容的丰富,以满足公民多样化需求,即多样性。
3.3皮考克报告与公共服务的市场化
1979年撒切尔夫人开始入主唐宁街10号,在她长达11年的执***历程中,大力推行私有化和市场化改革,实行放松规制等自由市场主义经济***策,从而开启和形成了英国历史上的撒切尔时代。其后的梅杰***府、布莱尔***府也基本延续了这种市场自由主义的***策理念。由此,英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理念,乃至整个媒介***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革,其中发表于1986年的皮考克报告极具代表性,可以说是英国广播电视***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后***府出台的1990年广电法案、1994年广电白皮书等几乎都成了这个报告的克隆版和继承者,以至于此后的英国广播电视***策变迁历程被称之为后皮考克时代(post-peacock)。
于1986年5月的皮考克报告基本上维护了现存公共广播电视的格局,对BBC赖以生存的资金模式和治理结构并未给予全面否定。不过在肯定的同时,也指出了公共广播电视现存的许多问题。一是BBC和ITV缺乏消费者至上的市场理念,而且由于BBC依赖于公共资金与***府的规制管理,现存的管理与组织结构模式就很难避免***治以及其他特殊利益团体的左右。二是公共广播电视组织结构本身存在难以克服的弊端,即对成本的控制和效率的追求都不及市场。基于此,皮考克报告认为,英国广电业应当转向高度发展的基于消费者至上的市场体制,这就要认识到观众和听众等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与喜好做出自己的最佳选择,也就是说通过自由购买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其需求。同时,一个理想的市场应是为所有节目制作商提供自由进入的机会,而流通体系则应能承载足够量的节目内容、诸如按次计费(pay-per-view)等功能。当然这种转型需要一个过程,在***策安排上至少要经历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BBC仍旧延续执照费的收入模式,到第二阶段要逐步实现节目或服务订购费(subscription)代替执照费模式,直至第三个阶段才能实现全面市场体制,建构具有多种频道和流通渠道以及多元化的收入与付费方式的广播电视市场运行体系。这是这个报告的核心理念,也是对公共广播电视乃至整个广电业冲击最大的,可以说是完全改变了英国公共广播电视传统,即由公民至上转向消费者至上,由关注公共利益转向关注个人利益,这是一种***策理论基础和价值理念的根本转型。进一步讲,在皮考克委员会看来,英国广电***策最基本的目的就是增强消费者选择的自由和促使节目制作商为公众提供更多的、丰富的节目内容,向消费者至上的市场体制转变应是英国广播电视发展的趋向。
此后,1992年英国国家遗产部的题为“BBC和公共广播电视的未来”白皮书阐释了面对频率频谱资源不再稀缺与流通渠道多样化的时代公共广播电视应当具有的目标,其实就是指出了公共广播电视应具有的新理念和提供符合时代特点的节目与服务。在白皮书所罗列的8个目标中,除了提高质量、保证编辑***性、满足所有国民多种需求的节目与服务的普适性以及提高民族认同感之外,其他3条均是对皮考克报告的消费者至上理念的进一步阐释。首先就是要以受众为中心,受众的利益要高于广电机构、广告商、******等任何利益团体。其次是多样性和选择问题,公共广播电视应重在提供多种多样的信息和教育节目内容,而适当减少娱乐性节目,但实际上这与普适性是相互冲突的。最后是提高效率,以充分实现公共资金(执照费)的价值。
总的来说,自皮考克报告以来,英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价值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公共服务广播电视传统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商业价值超越了文化价值,公民自由选择的理念取代了被动告知、受教育和娱乐的传统观念。
3.4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内涵的变化
皮考克报告使得英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价值理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而1999年的戴维斯报告、2000年***府白皮书以及2003年传播法案则赋予了英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新的内涵与构建了新的治理结构。
戴维斯报告承袭了皮考克委员会的观点,认为在没有确定BBC在新时代下的服务目标和范围时,就无法讨论其资金来源等问题,其实这关乎到在频率频谱资源不再稀缺的时代如何界定公共广播电视的问题。进一步讲,就是公共广播电视在融合了提高创造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双重压力的复合广电生态环境下如何实现为公共利益服务的问题。首先,现阶段英国社会普遍认为公共广播电视至少具备3个基本原则[25]:一是作为公共广播电视机构的BBC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不可能全部都是属于公共服务的,而其他机构也不是完全就不提供此类服务,但BBC所提供的绝大部分节目内容与服务应是符合公共服务标准的,而且这也正是商业机构绝对不肯提供的;二是全球化和数字化促使了媒介公司产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这会导致新的垄断,而受众群却日趋分化,这样一来就会造成市场失灵,公共广播电视正是起到匡正市场失灵,提供私人机构所不愿供给的信息、教育和娱乐;三是多年来ITV和C4成功地提供了公共服务,说明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也可以通过私人领域来实现。这意味着:⑴BBC等公共广播电视在数字时代仍居于重要的地位,甚至更为重要的地位。2000年***府白皮书也明确阐释了这一点,认为迄今为止公共广播电视是满足英国公民所需和供给原创节目的最佳途径,而且公共广播电视能考虑到全英公民的利益、可以消除因所有权集中而造成的多样化缺失等问题、体现具有强有力文化的合理性[26]。⑵无论是戴维斯报告还是2000年***府白皮书都认为,尽管公共广播电视在英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为了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现行资金模式和产业格局必须进行改革与调整,可以通过执照费、广告费与多元化产供主体等来为用户提供大众化、高质量和多样化的英国原创节目内容。也就是说在频谱频率资源稀缺时代为了公共利益而采用单一的执照费和垄断运营的模式,而在此类资源不再稀缺的时代,就当拓展资金来源和建构多元化的公共广播电视体系,进而形成公共、商业性的公共和纯粹商业广电公司相互竞争、相互制衡、竞争和质量并举的良性格局。进一步讲,英国公共广播电视的内涵扩大了,除了BBC是纯粹的公共广播电视机构之外,肩负着公共服务责任的ITV、C4和C5都属于公共电视的范畴。可见,从戴维斯报告始,谈及英国公共广播电视不再仅仅是BBC,而是囊括了纯公共广电公司和商业模式的公共服务机构,包括BBC、S4C(SianelPedwarCymru或ChannelFourWales)与C4、ITV及C5[27]。
2000年白皮书提出建立统一的规制机构Ofcom和三层治理结构,2003年传播法案将此确定下来,并详细地规定了Ofcom的职能以及三层治理结构的内涵[28]。三层结构是一种对不同性质和职能的广电机构进行分类规制的治理结构,第一层是针对所有广电机构的,包括内容制作的最低标准、广告和赞助的规制、客观公正准确的新闻标准和欧共体有关电视台的配额制度等;第二、三层都是针对公共广播电视的,前者由Ofcom负责,确保可量化的公共服务。比如,***制作和原创节目的配额、完成地方性节目的目标等,后者是指公共广电公司根据有关法律对无法量化的定性的东西进行自律。具体而言,各个机构的公共服务职能和受规制的程度是不同的,BBC是公共服务的主体,面向全英公民提供具有普适性、多样性和独创性的节目内容与服务,对其的管理更多地是体现为通过理事会进行自我规制,涉及到皇家和执照契约的有关规定、保持其***于***治和编辑***性等,Ofcom主要规制BBC的商业行为;S4C也是由其理事会进行自我规制,核心任务是提供威尔士语节目内容;C4、ITV和C5是由Ofcom来规制和管理的,C4主要服务于小众和边缘化的群体,主要播放***节目制作公司的节目内容,是非赢利的商业公共广电公司。戴维斯报告曾建议其私有化,2000年白皮书否决了这一建议,以确保其提供独创性节目。ITV的重心在于提供地方性节目内容,***府原则上对其采取放松规制的策略,特别是减少对其管理的具体规定;而C5的公共服务义务最轻,其存在的主要目的是为促使公共广电公司的竞争和提供流行节目。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元化、多样性、相互竞争和相互补足的复合型公共广电体系,其中的核心是BBC,的第一层是C4、S4C和ITV,第二层是C5。2006年3月英国***府的白皮书及其后的有关讨论和2006年10月出台的BBC新承袭了这些理念,并把除默多克的BSkyB以外的英国本土广播电视机构都纳入了公共广播电视体系当中。
可以看出,从戴维斯报告开始,特别是从2000年***府白皮书以来,英国***府重申公共广播电视要提供信息、教育和娱乐服务的基本目标不变,确立了公共广播电视在数字时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推展了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内涵与外延,构建了21世纪初英国公共广播电视整体格局和公共***策框架。首先,从价值理念上由消费者至上向保护公民利益和消费者利益并举,将确保公民言论自由与道德和隐私间的适度平衡以及消费者的经济利益纳入一体。其次,在规制和治理结构上提出了分类规制的理念,对肩负不同公共服务职能的机构采取不同的方式,同时建立统一的规制组织-Ofcom,以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传播市场。再次,在公共广播电视产品与服务的供给方式上,倡导为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而采取纯粹公共资金、商业运营等多种产供组合模式。最后,有效竞争是建构富有活力的公共广播电视体系的保障,多层次的竞争格局有利于产品与服务的多样性、多元化与保持高质量的水准。
总的来说,随着技术与社会的发展,英国公共广播电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形成了公共广播电视体系(thesystemofPSB),以不断完善和推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更好地提供相互补充而又多样化的内容与服务。自1955年ITV成立以来英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方式就在不断地演化着,单一的公共资金(publicfund)模式逐步被打破,从公共垄断到双头寡居,发展到现在的多元竞争格局。2006年白皮书认为英国公共广播电视除BBC之外,还包括***电视(ITV)、第四频道(C4即Channel4)、第五频道(C5即Channel5),称之为商业性的公共广播电视机构(commercialpublicservicebroadcasting)[29]。不过肩负着向全英公民服务的BBC始终是英国公共广播电视体系的核心,
目前任何国家都对广播电视业进行基于维护公共利益目标的干预,或通过规制或提供公共资金等,只是干预的程度有所不同。像美国、新西兰等国没有规定广播电视机构的公共服务职能,主要通过公共资金来干预;而像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法国等国家就有关于促使商业机构提供强化民族认同感等公共节目内容等方面的规制,而英国等则是形成了公共广播电视传统,本土广播电视机构都肩负公共服务的职能。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在全球自由市场大兴的环境下,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却越来越重视提高广播电视的非商业价值。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任何国家都要建构公共广播电视体系,毕竟,像英国这样的公共广播电视体系的形成需要不仅仅是资金、治理机构,还有***治经济结构、文化传统、价值理念体系等多方面的保障,但至少可以肯定地说,单纯的商业价值不是未来广播电视追逐的目标,无论是公共垄断还是商业寡头也不是未来广播电视业的美好格局。(待续)
[注释]
[1]【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著,丁煌译.《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64-65页.
[2]Feintuck,Mike.(2004).ThePublicInterestinRegulation.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p.10.
[3]Held,Virginia.(1970).PublicInterestandIndividualInterest.NewYork:BasicBooks.
[4]Feintuck,Mike.(2004).ThePublicInterestinRegulation.N.Y.:OxfordUniversityPress.p.11-31.
[5]Hertz,N.(2002).TheSilentTackover:GlobalCapitalismandtheDeathofDemoracy.London:ArrowBooks.p.102.
[6]Feintuck,Mike.(2004).ThePublicInterestinRegulation.N.Y.:OxfordUniversityPress.p.248.
[7]【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著,丁煌译.《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65-71页.
[8]Herring,E.Pendleton.(1936).Public***istrationandthePublicInterest.NewYork:RussellandRussell.p.23.
[9]Appleby,Paul.(1950).Moralityand***istrationinDemocraticGovernment.BatonRouge:LouisanaStateUniversityPress.p.35.
[10]【英】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等译.《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4页。
[11]【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著,丁煌译.《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72-74页.
[12]Osborne,David,andTedGaebler.(1992).ReinventingGovernment:HowtheEntrepreneurialSpiritisTransformingthePublicSector.MA:Addison-Wesley.p.3.
[13]Stone,Deborah.(1988).PolicyParadoxandPoliticalReason.NewYork:HarperCollins.p.10.
[14]【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著,丁煌译.《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75页.
[15]Fox,Charles.(1996).ReinventingGovernmentasPostmodernSymbolicPolitics.Public***istrationReview56(3);Schachter,HindyLauser.(1997).ReinventingGovernmentorReinventingOurselves.NewYork:StateUniversityofNewYorkPress.
[16]【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著,丁煌译.《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45页,第62-79页.
[17]Kops,Manfred著,***译.《公共广播电视及其经济来源分析》.北京:《媒介研究》.2004年第1期.
[18]McQuail,DenisandSiune,Karen.(2003).MediaPolicy:Converge,ConcentrationandCommerce.Londond:SAGEPublicationsLtd..p.27.
[19]【美】埃莉诺•奥斯特洛姆著,余迅达等译.《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6月版.第31页.
[20]Reith,John.(1924).BroadcastoverBritain.London:Hodder.p.34.Hutchison,David.(1999).MediaPolicy:anintroduction.Oxford:BlackWellPublisherLtd.p.34,p20.
[21]Paulu,Burton.(1956).BritishBroadcasting:RadioandtelevisionintheUnitedKingdom.Minneapolis:UniversityofMinnesotaPress.p.12.
[22]1949年当时的英国工******府组建了以经济学家贝佛瑞吉(WilliamHenryBeveridge)为首的委员会对BBC进行审核,于1951年1月公布了调查报告(BeveridgeReport),建议维持BBC垄断地位、延续BBC和执照费模式(但审核期限为5年)。随后,同年的7月工******府就此公布了白皮书,认可了贝佛瑞吉报告。在1951年贝佛瑞吉委员会报告的同时,其成员之一劳埃德(SelwynLloyd)也提交了一份少数派报告(MinorityReport),只是当时没有被工******府采纳,后来却成了支持成立商业广电机构游说者的重要理论依据。
[23]参见1964年电视法案(thetelevisionact1964),该法案是在1954年和1963年电视法案修订而成的,RetrievedatJuly15,2005,fromterramedia.co.uk/law/broadcasting_laws.htm。
[24]Franklin,Bob.(2001).BritishTelevisionPolicy:AReader.London:Routledge.p.9.
[25]DaviesCommittee.(1999).theFutureFundingoftheBBC.RetrievedSeptember16,2005,fromculture.gov.uk/NR/rdonlyres/E506C90B-5D57-47AD-82F1-AB4EFC4A8EFC/0/reviewcobbc.pdf.
[26]英国贸易工业部、英国文化媒介体育部,顾芳等译.《英国***府通讯白皮书》.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4月版.第61-63页.
[27]英国贸易工业部、英国文化媒介体育部,顾芳等译.《英国***府通讯白皮书》.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4月版.第59页.
[28]英国贸易工业部、英国文化媒介体育部,顾芳等译.《英国***府通讯白皮书》.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4月版.第65-71页。并参见CommunicationsAct2003,RetrievedJanuary12,2006fromopsi.gov.uk/acts/acts2003/30021--f.htm#198。
[29]DepartmentforCulture,MediaandSport.(2006).APublicServiceforAll:theBBCinthedigitalage.RetrievedatMarth16,2006,from.uk/have_your_say/white_paper/bbc_whitepaper_march06.pdf.
[30]Heywood,Andrew.(1998).PoliticalIdeologies:AnIntroduction(secondedition).London:MACMILLANPRESSLtd.p.25-26.
[31]Ibid,p.46.
[32]Heywood,Andrew.(1998).PoliticalIdeologies:AnIntroduction(secondedition).London:MACMILLANPRESSLtd.p.56-62.
[33]Heywood,Andrew.(1998).PoliticalIdeologies:AnIntroduction(secondedition).London:MACMILLANPRESSLtd.p.84-89.
[34]Heywood,Andrew.(1998).PoliticalIdeologies:AnIntroduction(secondedition).London:MACMILLANPRESSLtd.,p.89.
[35]Heywood,Andrew.(1998):PoliticalIdeologies:AnIntroduction.(secondedition).London:MACMILLANPRESSLtd.p.91-100.
[36]【英】安东尼•吉登斯著,李惠斌等译.《超越左与右:激进***治的未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5月版.第266页.
[37]Heywood,Andrew.(1998).PoliticalIdeologies:AnIntroduction.(secondedition).London:MacmillanPressLtd.p.96.
[38]Giddens,Anthony.(1998).TheThirdWay:theRenewelofSocialDemocracy.Cambridge:PolityPress.p.64-65.
[39]Heywood,Andrew.(1998).PoliticalIdeologies—AnIntroduction.(SecondEdition).London:MacmillanPressLtd.p.105-115.
[40]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44-45页.
[41]曲志红.《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28日至30日在北京召开》.北京:《人民日报》.2006年3月31日.第一版.
[42]***.《***思想,振奋精神,团结一致,扎实工作,全面开创广播影视改革发展新局面》.2003年12月22日在中国全国广播影视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43]赵实.《在全国广播影视局长座谈会上的总结讲话》.国家广播电视电影总局办公厅编.《广播影视工作重要文件汇编》.2003年.第486页.
[44]赵实.《在全国广播影视局长座谈会上的总结讲话》.国家广播电视电影总局办公厅编.《广播影视工作重要文件汇编》.2003年.第486页.
[参考文献]
1【美】爱德华•赫尔曼,罗伯特麦克切斯尼著.甄春亮等译.《全球媒体:全球资本主义的新传教士》.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2月版.
2【美】埃莉诺•奥斯特洛姆著,余迅达等译.《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6月版.
3【英】安东尼•吉登斯著,李惠斌等译.《超越左与右:激进***治的未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5月版.
4Appleby,Paul.(1950).Moralityand***istrationinDemocraticGovernment.BatonRouge:LouisanaStateUniversityPress.
5Barsamian,David.(2001).TheDeclineandFallofPublicBroadcasting.Cambridge,MA:SouthEndPress.
6AMIC.(1999).PublicBroadcastinginAsia:SurvivingintheNewInformationAge.
7Barendt,EricandHithens,Lesley.(2000).MediaLaw:CasesandMaterials,PearsonEducation.
8Boyce,George.(Ed.)(1978).NewspaperHistory:fromtheseventeenthcenturytothepresentday.London:Constable.
9Blumler,J.G.(1996).BritishTelevision,inH.Newcomb(ed.),TheEncyclopediaofTelevision.NewYork:FrankDearborn.
10Burton,Paulu.(1956).BritishBroadcasting:RadioandtelevisionintheUnitedKingdom.Minneapolis:UniversityofMinnesotaPress,p.12.
11Bolton,R.(1990).DeathontheRockandotherStories.London:W.H.Allen/OptomenBooks.
12Curran,JamesandSeaton,Jean.(2003).PowerwithoutReponsiblity:thepress,broadcasting,andnewmediainBritain(sixthedition).London:Routledge.
13Collins,RichardandMurroni,Cristina.(1996).NewMedia,NewPolicies:MediaandCommunicationsStrategiesfortheFuture.Cambridge:PolityPress.
14Collins,Richard.(2002).MediaandIdentityinContemporaryEurope:ConsequencesofGlobalCovergence.Bristol:IntellectBooks.
15Heywood,Andrew.(1998).PoliticalIdeologies—AnIntroduction(SecondEdition).London:MacmillanPressLtd.
16Held,Virginia.(1970).PublicInterestandIndividualInterest.NewYork:BasicBooks.
17Hertz.(2002).TheSilentTackover:GlobalCapitalismandtheDeathofDemoracy.London:ArrowBooks.
18Herring,E.Pendleton.(1936).Public***istrationandthePublicInterest.NewYork:RussellandRussell.
19Hollins,Timothy.(1984).BeyondBroadcasting:intothecableage.London:BritishFilmInstitute.
20House,E.R.(1980).EvaluatingwithValidity.BeverlyHills:Sage.
21Hutchison,David(1999).MediaPolicy.Oxford:BlackwellPublishersLtd.
22【德】柯武刚、史漫飞著,韩朝华译.《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策》,北京:商务出版社,2003年11月版。
23【英】肯尼斯•哈里斯著,冯义华等译.《撒切尔首相传》.北京:职工教育出版社.1989年2月版.
24Lasswell,H.D.andKaplan,A.(1963).PowerandSociety.N.Y:McCraw-HillBookCo.
25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修订版).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6月版.
26【美】罗杰•菲德勒著,明安香译.《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1月版.
27Leys,C.(2001).Market-DrivenPolitics.London:Verso.
广播电视论文篇(3)
广播和电视作为现代传播媒介,分别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的人民广播事业产生于战争年代的1940年,电视事业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的1958年。与西方国家的广播电视业普遍走产业化发展道路不同的是,我国的广播电视业从诞生到1980年前后一直走的是纯事业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广播电视也开始了由纯事业型逐步向产业型的过渡。
1、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工作中心开始向经济建设转移。我国的广播电视业随之也开始了逐步向产业方向过渡的过程。上海电视台率先于1979年1月28日宣布:“即日起受理广告业务”。1979年2月,中央电视台开办《商业信息》节目,开始集中播送国内外商业广告。1980年1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该台有史以来的第一条广告。从此,中国大陆的广播电台、电视台陆续都开办了商业广告业务。据统计,到1983年,全国广播电视广告营业额达到3400万元。
1986年12月,珠江经济广播电台率先建立。随后,上海、北京、武汉等省市也相继建立了经济电台。1988年9月,湖北汉江经济电视台试播。从此,我国广播电视的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逐步开始为人们所认识。
1992年,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从此,我国广播电视生产力得到进一步***,产业化步伐有所加快。从经营收入看,以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收人为例,1991年达到10亿元,2000年达到53亿元,预计2001年将达到60亿元,10年内经营收入增长了6倍。从广播电视业的资本运营来看,从80年代后期,上海东方明珠股份公司上市,到2000年初,我国已有4家广播影视行业的公司上市。再从广播电视业已经积累的物质技术基础看,截至2000年底,我国共有广播电台296座、电视台651座、广播电视台1272座、对内对外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740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42228座、卫星收转站368553座、专用微波线路8万公里、微波站2286座、有线电视光缆和电缆干线30多万公里、宽带有线电视用户分配电缆300多万公里,广播与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已达91.5%和92.5%,有线电视用户已接近8000万户。
我国广播电视业这些年来的经营和发展状况表明,广播电视的产业功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2、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了我国广播电视的产业化发展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首先,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手段的经济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各行各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平等竞争规律,否则就无法生存。事实证明,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统一的、开放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社会生产所需的稀缺资源必然在平等竞争规律的作用下,按照价值规律的原则在全社会自由流动。广播电视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优质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要得到所需资源,广播电视业只能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打破自我封闭,走产业化发展道路,用自己的竞争优势来吸引优质资源,否则,自己的优质资源就可能流向其他行业。其次,现代市场经济在全社会配置资源主要靠“看不见的手”,同时还要辅之以***府的宏观调控。不论是“看不见的手”,还是***府的宏观调控,都需要及时、准确地传递大量的市场信息和***府调控信息,这就要求广播电视等现代传媒业的繁荣与发展。再次,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众多的市场主体之间开展竞争的重要手段就是及时获得有用信息指导其生产经营、自己的企业形象信息和产品信息以赢得更多的消费者,这也客观要求我国广播电视等现代传媒业必须有相应的发展。
3、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促使我国广播电视业走向产业化
广播电视业是一个技术密集的行业,它伴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近10年来,以数字技术、卫星技术、光传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给广播电视的发展带来***性的变化。技术的发展决定着广播电视的节目制作质量、传输质量和覆盖范围,这些因素都是广播电视业竞争发展的手段,所以,国外的广播电视集团已经纷纷采用或正在规划新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我国的广播电视业要想参与竞争,同样必须大规模采用现代新技术。这就出现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即技术改造所需的巨额资金从哪里来?还能不能像过去那样完全靠国家来投资?答案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二:第一,国家目前确实没有能力投入大量资金给广播电视业;第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国家也确实没有必要为广播电视业投入巨额资金,只要允许广播电视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广播电视业就完全有可能按照产业运作的方式从市场上多渠道筹集资金来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
4、产业竞争促使我国广播电视业走向产业化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广播电视面临着“内挤外压”的竞争局面。“内挤”是指行业内和国内不同媒介间的激烈竞争,例如电台与电台之间、电视台与电视台之间、广播电视媒介与印刷媒介之间以及与互联网媒介的竞争、广播电视传输网络与其他传输网络之间的竞争等;“外压”是指我国的广播电视业与国外的各种传播媒介之间的竞争。为在“内挤外压”的形势下求生存求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业整体和业内的各法人主体只能选择竞争,走产业化的道路。
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为促进广播电视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有必要从以下一些理论层面加深对我国广播电视业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的认识。
1、广播电视经济的概念
广播电视经济是指利用电子技术和设备从事某些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生产和服务的活动,或者说,是以广播电视节目经营为核心的一切经济活动的总称。广播电视经济应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其一,广播电视系统内部的经济活动。
其二,广播电视部门,特别是电台、电视台的参与性经济活动。
其三,运用广播电视媒介的信息传播,导向经济活动的协调发展。
其四,广播电视产品的直接生产和销售活动。
其五,广播电视网络经营和直接的信息经营。
2、广播电视产品的商品属性
商品是指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实现其价值。能实现价值的商品才可能实现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根据商品的定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广播电视产品,即广播电视经济所包含的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大部分都有商品属性。
应该指出的是,在我国的广播电视产品中,新闻类节目不具有商品属性,不能完全按市场规律进行制作、交换和播出。此类节目主要由***府出资制作和播出,不以交换和获得经济利益为目的,主要是出于***治统治的需要,以实现社会效益为价值追求。
3、广播电视传播的经济目的
传播是一种通过载体传递信息的运动方式。传播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产物,而且随着人类生产活动范围的扩大,社会分工的发展,人类传播的方式也发生着变化,传播媒介的现代化程度也就越来越高。广播电视传播是现代人类社会出现的以广播电视为媒介的大众传播。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在其活动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物质利益。同样,人们相互传播信息的活动也是为了物质利益。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传播信息的最终目的只能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地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4、广播电视也是生产力
首先,根据生产力具有动态性的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生产力整体系统中将逐步出现或合并进来一些新的生产力要素。广播电视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后,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而在生产力的体系中逐步表现出的一种新的生产力要素。
其次,根据现代生产力诸要素相结合的特征,要实现生产力诸要素的最佳结合,就需要一种能够准确地、及时地、快速地传递信息的工具。当前,这种现代化的传递信息的工具主要就是邮电通信、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
再次,根据生产力要素都具有生产职能的特点,广播电视也是生产力。广义的广播电视是应用电子技术从事信息生产、信息传递、信息销售的信息产业部门,是应用电子技术行使管理的部门,是应用电子技术行使教育的部门,是信息载体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应用电子技术为群众提供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部门。
5、广播电视事业与广播电视产业
“事业”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解释,即人所从事的活动。狭义的解释,即特指没有生产收入,由国家经费开支,不进行经济核算的经济组织和机构。因此,以往我们所称的“广播电视事业”从狭义上讲就是由国家经费开支、不进行经济核算的采编、制作、播出、传输广播电视节目的事业单位。
“产业”,指各种制造或供应同一类型货物、劳务并有收入来源的生产性企业或组织。这是一个经济范畴的概念,源于社会分工和生产对象的不同。“广播电视产业”这一概念,强调的是广播电视活动所具有的经济特性,也就是说,从经济运作的方式来看,采编、制作、播出、传输广播电视节目的组织或机构是通过提供信息服务获得价值补偿和价值增值的,属于生产广播电视节目产品、提供节目和信息服务的产业部门。
6、广播电视业的产业定位
(1)广播电视业属于第三产业改革开放以后,为了在统计上同国外进行比较,我国开始使用第一、二、三产业的概念。1985年,我国统计局对三次产业进行划分时把广播电视业列入了第三产业系列。
(2)广播电视属于信息产业广播电视信息产业是以生产、传播、销售信息为主要活动内容的信息产业群的子产业。把广播电视业当做一种信息产业来看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广播电视自身特点决定的。第一,在现代社会生产条件下,每件产品和每项服务活动中,不仅包括着物质的因素,而且包含着相当的信息量。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广播电视产品的其他经营部门通过自身的特殊功能,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传递,引导社会生产要素合理有效地进行配置,促进社会生产力系统效率的提高,进而增加了产品的信息含量。广播电视的这种对生产要素的导向作用,是信息产业软功能的重要表现。第二,广播电视产品具有信息产品的基本特征,即依附性、共享性、时效性、可压缩性和可传递性等。第三,从广播电视产业的具体功能来看,它具有明显的信息产业的基本功能,即生产和传递信息的功能、导向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经营信息的功能等。第四,广播电视网络所提供的网络传输技术服务是典型的信息产业经营内容。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理论分析,我们就可以比较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的广播电视业不仅具有已为人们普遍认同的传统的***治属性和“喉舌功能”,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还客观地具有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只有从理论上理解广播电视的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我们才能坚定不移地、积极主动地采取有效措施培育和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
[page_break]
推动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面对市场经济、信息经济和新科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广播电视业必须选择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创新和技术进步为动力,走产业化和集约化发展的道路。
1、充分利用国家产业***策所提供的发展机遇
1985年,国家明确把广播电视业列为第三产业。在此***策的鼓舞下,此后的一个时期,特别是十四大以后,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五”计划必须坚持“以发展为主题”,这预示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迎来新一轮发展高潮。国家在“十五”期间将继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第三产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要“面向市场,推进体制创新,努力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如前所述,广播电视业应属第三产业中的信息服务业。所以,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应积极利用有利的产业***策,在“十五”期间加快产业化发展。
2、正确处理好“两种属性”和“两种功能”的关系
“两种属性”就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我国广播电视业同时具有“经济属性”和“***治属性”,与之相对应,我国广播电视业就同时具有“产业功能”和“喉舌功能”。能否正确理解和妥善处理好“两种属性”和“两种功能”的关系,是决定我国广播电视产业能否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
首先,必须明确,我国的广播电视作为执******和***府的“喉舌”,它自诞生之日起就担负着***治宣传的任务,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价值标准。我国广播电视的这种***治属性和喉舌功能在今天仍然客观存在,并且是不可削弱的。与以往不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不仅有***治属性和喉舌功能,而且还应该有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
其次,广播电视的产业功能与喉舌功能必须统一起来,统一的基础就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产业功能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最高标准;喉舌功能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最高标准。在现代文明社会,任何产业要取得经济效益,都必须以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为前提,都必须以产品或者服务来“为人民服务”,满足人们合法的、正当的、健康的物质文化需要,只有这样,这个产业才能赢得***府、社会和大众消费者的支持,它的经济效益才能得到实现和保护。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现代文明为价值取向的社会,任何产业要实现其经济效益都必须以不侵害社会效益为基本前提。我国的广播电视作为一种具有双重功能的特殊产业,其经济效益的实现不但不能侵害社会效益,而且还必须为实现社会效益提供保证。这种保证作用就体现在,在激烈的“内挤外压”竞争形式下,广播电视只有走产业化道路,才能***和激发广播电视本身潜在的发展活力,才能在国家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通过产业化经营迅速增强竞争实力,才能既保住原有的宣传阵地,又可迅速提高覆盖率和收视率以扩大新的宣传阵地,同时大幅度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质量和传输质量,有效抵御西方媒体的竞争和渗透,从而确保我国广播电视***治喉舌功能和社会效益的实现。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发挥好广播电视的喉舌功能,有利于为我国创造长治久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可以保证***和***府的治国方针***策等***治信息的及时传播,从而确保经济和社会健康协调发展,而这些正是我国广播电视业产业功能得以实现的***治保证。
所以,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在追求效益的时候,必须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实现其经济效益,这是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中必须始终坚持的原则。
3、明确产权关系,培育自我积累机制和平等竞争机制
我国广播电视产业诞生以来,一直是作为事业单位存在的,其开支全部由国家负担,按预算供给,其产权当然都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国家拥有完全的所有权、使用权、支配权、收益权、处置权。但1979年以后,随着中国广播电视广告业的发展和广播电视机构自身资本经营积累的增多,广播电视业的投资结构由国家一元结构逐渐转化为国家投入、广播电视机构自身资本积累投入和借贷经营的三元结构。随着产业的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规模越来越大,经营范围越来越广,积累的资产也越来越多。但资产特别是增量资产的权益和权利问题也显得越来越突出了。广播电视机构越来越关心,三元结构的投资收益如何分配?多种经营的收入和积累的资产(包括有形和无形)是属于机构还是国家所有?谁拥有最终的支配权和交易权?法人产权与所有权、经营权到底是何关系?各种权利主体如何监督制约?这些产业发展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无论是在国家颁布的现行广播电视法规中、***策中,还是在当今的广播电视理论研究中,都找不到确切的答案或解释。没有法律依据,一方面造成***府各级广播电视行***管理部门在行使权力的时候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从而为“人治”提供了弹性空间;另一方面造成广播电视机构缺少必要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经营管理的随意性和无***府主义倾向比较严重。这种状况,一方面挫伤了广播电视机构资本积累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广播电视机构采取不计成本的粗放型经营方式,有意隐瞒真实经营情况的体制和机制漏洞。如此经营,中国广播电视产业资本何以大规模积累并积累到足以与国际广播电视集团竞争的规模?而不解决产权问题和资本积累的动力问题,又何以改变这种经营状况呢?
另外,产权关系不清,造成广播电视产业内部的不平等竞争。例如,中央级的电台、电视台就可以借助国家的行***命令,要求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站)无偿转播其广播电视节目,扩大覆盖率和收视率所带来的收益完全由中央电台和电视享,而转播成本却要地方电台和电视台来承担。省级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同样存在利用行***命令转嫁成本、独享成果的情况。这种不平等的竞争严重制约了广播电视产业内部的协调发展,其根源就在于广播电视产业内部各法人实体之间的产权关系不清。
4、大力发展国民经济,为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创造需求
如前所述,传播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产物,而且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而发展。具体说,国民经济在以下方面的发展都会推动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
第一,努力扩大经济总量,可增加对广播电视传播的需求。
第二,加快开放市场,扩大和深化专业化分工,这样,信息沟通需求的增加必然会促进广播电视信息服务供给的增加。
第三,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也可以带来对广播电视传播需求的增加。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人民的“文化需要”主要包括娱乐的需要、获得知识的需要、了解国家***治和社会信息的需要等。广播电视恰恰就具有满足人们这些需要的功能。所以,只要坚持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方向,我国就必然会选择在大力发展物质生产的同时加快发展广播电视等服务产业的道路。
5、加快城市化进程,为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广播电视产业属于第三产业,而第三产业得以充分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社会的城市化水平要有相当程度的发展,所以,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的快速发展也离不开城市化的发展。其原因主要有三:(1)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整个社会的人口中城市居民比例的提高。而城市文明客观上要求或者说逼迫城市居民必须尽量多地掌握知识和信息,这就意味着城市对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的大量需求。(2)实践证明,城市经济的生产效率一般都要远远高于农业,因此,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就远远高于农村居民,相应的,城市居民对于广播电视产品的购买力也就远高于农村居民。有购买力的城市自然就会支撑广播电视业在城市快速发展。(3)城市与农村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城市居民居住集中,而农村居民居住分散。这就造成在城市发展广播电视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成本要明显低于农村。所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广播电视产业更倾向于优先在居民集中的城市发展。
6、完善法律,确立广播电视的产业地位
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虽然已有相当规模,但发展中仍然存在障碍,其根本原因在于广播电视产业的法律地位尚未确立。现有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没有明确广播电视的双重属性,只强调了它的***治属性,没有提及它的经济属性或产业功能。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没有法律支持和规范的产业就难以健康发展。
7、走集团化发展的道路
广播电视集团化,就是若干实体按照市场运作规律和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联合、兼并、控股等方式形成广播电视集团的过程。这也是借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实现人才、技术、资金、设备等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加强分工、合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过程,是追求最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过程。
面对国际传媒集团和我国报业集团的竞争压力,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目前的体制和组织结构不改革就不可能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壮大。我国广播电视所面临的体制矛盾主要是“散”、“滥”和有“系”无“统”,即台数大多、实力普遍较弱,体制上是条块分割、以块为主,产业内部竞争过度,缺乏合理的分工与合作。我国报纸产业为适应即将到来的国际媒体竞争,从1993年开始,成立了“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等一系列报业集团,现在这些报业集团已经成为广播电视业的强劲竞争对手;而国外的众多势力很强的媒体集团也正在千方百计地想进入我国传媒市场,虽然我国目前对国外媒体尚采取非关税壁垒***策拒之门外,但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和我国即将加入WTO的现实选择考虑,我们必须立足于抓紧时间增强我国媒体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而不能长期依靠***府的行***保护。由此可见,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必须抓住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原则,抓紧集团化整合进程,走集约化经营之路,才可能在更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
广播电视论文篇(4)
1.1减少设备事故的故障率,消除特大型设备事故众所周知,广播电视技术维护中心的主要职责就是为了有效的遏制各类设备事故发生,特别是大型设备事故,是广播电视维修水平全面提高的依据,为此,广播电视技术维护中心硬件等相关设备的正常运行是十分得要的。
1.2减少人为意外人为技技术意外事故一直都是广播电视技术维护过程中存在的事故之中最高的主因之一。特别是随着技术翻新,设备智能化加剧,设备自动修复动能加强,设备自身的事故发生率明显减少,而人为技术事故反而明显增加。为此,在广播电视技术维护过程上,为了减少事故的发生,加强设备正常运行的效率,加强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是十分必要的,例如专业知识的增加,专业技能的考核等,以及一整套严格的工作流程以及规章制度,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事故的发生。
1.3减少非技术性事故由编辑部门及广播技术部门由于工作存在不当而造成的失误被称之为"非技术事故"。各类电视节目之所以能进入千家万户就是通过广播媒体播出,但是在节目进入千家万户之肖,需要经协两大关卡,也就"播出关",这两个检查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首先广播电视技术部门的接口部分是主要关键性所在,在运行过程中,稍不注意就容易出错,一旦编辑部门所编辑的的成品出现了问题,那么事故发生的机率会我提升,所产生的矛盾也会升级。特别是在新旧设备转换的时代,设备不间断的进行更新,接口运行之间的磨合并没有得到重视,停播率也开始增加,从而造成了很多不良影响,这样的情况频繁出现。可见,编辑部门与技术部门之间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为此,"播出关"前期工作尤为重要,对于编辑及技术部门的工作管制是十分必要的。
2建立三个意识
如今的电视台发展步伐十分快,而电台的发展同样也需要与电视台同步发展,电台与电视台同步发展,还是需要满足三大要求的,首先建立健全全新的思想理念,其次建立强而有力的运行措施以及发展方案,其次注重人才的培养。规范一条严谨的规章制度。最后明确责任制,加强责任精神,并且强制执行领导下发的工作。从而从思想上,行动上,管理上都能步调一致的身前发展。
广播电视论文篇(5)
二、公共***书馆建设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数据库的意义
1.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数据库的概念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数据库是指对本地区内具有一定特色的以文字、***像、声音为载体的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并通过计算机存储和网络通信等技术实现检索查阅的自动化系统。其建设的重点是收集整理本地具有价值、急需抢救和保护的文化遗产以及与本区域文化相关的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分门别类,进而建成具有一定规模、一定标准的特色文化数据中心,供读者学习、研究、娱乐和欣赏。[3]近年来,福建省***书馆利用现代广播电视技术,保护和抢救原生态文化,建设福建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数据库群。2007年,福建省***书馆开始规划《福建文化记忆库群》的蓝***,把包括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寿山石文化、畲族文化、朱子文化、舞台艺术等在内的福建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纳入自建资源的范围。目前,福建省***书馆已经完成《闽南文化》专题资源数据库建设,《客家文化》、《妈祖信俗》和《寿山石文化》专题资源数据库也在制作当中。
2.公共***书馆建设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数据库的意义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数据库通过对地方特色文化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数字化加工,建成满足用户需求的文化信息资源库。建设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数据库不但有利于传承和发展地方文化,保护文化遗产,还能够扩充***书馆馆藏资源,满足读者日益多样的需求。①传承和保护地方特色文化以福建省***书馆为例,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数据库所收集的资料是福建的自然、***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在不同时期的真实记录,这些资料不仅是科研人员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料,更能为福建经济发展决策方面提供重要参考。此外,福建文化资源中有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例如通过谱牒,我们可以了解与宗族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宗族史、家族史、民风民俗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这些特色文化通过数字化技术和设备,可以更长久地保存,并通过文字、***像、视频、音频等形式,借助网络和电子设备提供给更多读者利用,起到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的作用。②丰富馆藏资源,方便读者检索受传统观念和保存能力的限制,目前大多数***书馆的馆藏都以纸质文献为主,视频、音频、***片载体的馆藏较为缺乏。建设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数据库,通过收集、整理、记录民间的大量历史资料、传统技艺、民间艺术、民俗活动等,可以突破传统馆藏资源的局限,使***书馆文献资源多元化,方便读者检索利用。
三、广播电视技术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建设中的作用
1.广播电视技术的概念
广义的广播指的是通过无线电波或有线介质(如电缆和光缆)传送信息的过程,按照传送的信息形式,可分为声音广播、电视广播和数据广播。福建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数据库是多媒体数据库,是数据库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结合的产物。内容载体方面,它包括文字、***片、视频、音频等。福建省***书馆在建设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数据库过程中,大量采用了广播电视技术中的视频、音频技术和摄影技术。
2.广播电视技术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中的作用
音视频资源在***书馆过去大多以电子光盘的形式收藏,近些年随着网络的普及,资源数据库在数字***书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音视频资源也越来越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广播电视技术作为视音频资源的技术手段,在资源数据库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①视频技术。视频又称影片、视讯、视像、录像、动态影像,是指将一系列的静态***像以电信号方式加以捕捉、纪录、处理、存储、传送与重现的各种技术。[4]通常指涉各种动态影像的储存格式,例如数位视频格式,包括AVI、DVD,QuickTime,与MPEG-4等;以及类似的录像带,包括VHS与Betamax。在数据库中,视频技术能够清晰、完整、生动地记录和再现事件,有利于资源的保存和满足读者的需求。此外,视频技术能够支持包括MPGE、AVI、RM、MOV、wmv、FLV在内的多种格式的存储,为数据库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更好地保存视频资源。②音频技术。音频通常指人类能够听到的所有声音,也包括噪音。通常情况下音频技术和视频技术会同时使用,制作成一体的音视频资源,比如电影、纪录片。此外,利用音频技术也可形成音频资源,比如音乐资源、采访同期声等。音频资源的文件格式多样,包括CD、WAV、MP3、MIDI等,能够为数据库资源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③摄影技术。摄影是指使用照相机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但是这种影像记录是静止的、无声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片。目前,***片文件的存储格式包括BMP、JPEG、GIF、PSD、PNG等,同音视频资源共同构成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数据库的重要内容。
四、福建省***书馆运用广播电视技术建设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数据库的实践
福建省***书馆建设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数据库采取自主建设与引进外援两种方式。具体措施为:凡经论证有使用保存价值而又尚无人采集或本分中心无法获得使用权的文化资源,依靠自己的资源采集队伍和自动化技术人员采集并构建数据库;凡通过购买、征集可获取产权或使用权的文化资源,均通过购买、征集获取;凡本分中心技术人员暂时无法完成的任务,均外包。[5]经过长期实践,福建省***书馆已拥有一批***书馆学、计算机、新闻采访、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人才,具备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进行采集、整理、深加工和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管理数据库的能力。
1.自主建设音视频资源
①前期准备。任何一个数据库从选题的提出到正式采集、构建,都要经过周密的前期准备。它包括题材的选择、采访、资料收集、场地勘测、构思、立意以及采集方案的拟定。以福建省***书馆《闽南文化》专题资源数据库为例,福建省***书馆在确定选题之后,先后召开《闽南文化专题资源数据库建设的可行性报告暨初步设计方案》策划会、《闽南文化专题资源数据库》建设专家论证会,通过与专家交流探讨,修改和完善设计方案。最终该方案确定《闽南文化专题资源数据库》的采集对象为闽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包括德化陶瓷、漳浦剪纸、惠安石雕、梨园戏等。②资源采集。福建省***书馆音视频资源采集使用广播级高清专业摄像机、摇臂、摄像轨道、广播级数字切换台等设备,技术指标均达到省级以上广播级电视的播出标准。福建省***书馆在采集《客家文化》专题资源数据库素材过程中,使用两台松下AJD908MC摄像机、6米摇臂和摄像轨道、专业灯光等设备,共采集音视频资源素材约2587GB。③后期制作。福建省***书馆使用广播级非线性编辑系统EDIUS和苹果高清非线性编辑系统进行音视频素材资源的后期整理、编辑。非线性编辑是相对于传统意义上以时间顺序进行线性编辑而言,它借助计算机将所采集的素材根据当初制定的方案编辑成所需要的资源。福建省***书馆在《客家文化》专题资源数据库所采集素材的基础上,使用非线性编辑制作完成了12集电视专题片《客家文化》。
2.自主建设***片资源
福建省***书馆使用专业数码单反相机进行采集***片资源。在采集***片资源过程中,不但要求对所采集对象进行全方位的拍摄,还要求讲究***片构***和拍摄质量。以《客家文化》专题资源数据库为例,共采集高清晰度照片4万多张,每张***片像素都在1000万以上。3.购买、征集资源广播电视技术中的视频技术、音频技术和摄影技术支持绝大多数格式文件的识别存储,所购买、征集的资源依托广播电视技术在数据库中能够得到很好的保存和利用。
广播电视论文篇(6)
2下一代广播电视无线网络模块
广播电视网络最主要的信号是音视频信号,但在加入了交互信息后,成组信号传输时容易出现信号混合。在下一代广播电视无线网络模块首先要对信号预处理进行解决,将混合信号处理成有逻辑的信号组,通过信号封装流进入无线网络传输到用户端。
2.1信号的输入处理
广播电视信号在进入网络传播前,要对信号进行编码以保证传播过程中的准确性,编码与适配器组合才可以进行后续的信号操作。对于不同的信号采取不同的编码,也就对应不同的适配器,一对一的进行处理,更好的形成输出流。无线网络模块信号输入处理的部分,编码适配器都具备特定输入接口,将输入信号进行处理,将处理后的信号分到不同传输域中,通过适配器处理的信号都会加入头包进入数据域。
2.2编码纠错能力
无线网络传输组帧之间需要适当的编码和调制技术进行协调,在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中将采用联合处理技术。首先是交织打散,对反分散后信号在时间和频段上进行复核交织以提升信号的分散度。这样分散交织的处理手段,能够强化信号传输质量,编码模块通过编码纠错、调制和交织综合处理。编码纠错主要是保证广播网络信号出错率在10-7以下,为此编码主要采用内码外码混合编制技术进行处理。外码编码完成后会产生对编码检验的结果信息,这些校验信息会放到信号处理模块的尾部,与处理生成的基带编码形成内码处理的信息串。调制主要采用的星座映射,任意的两个星座之间只有一个变化位,以此来保证变化误差降到最低。调制方法有很多,为了保证调制后的信号具有统一性,映射处理还会对信号功率进行处理,保证信号具有统一的功率。传统的编码机制在网络中已经表现了较好的数据传输效率,但有线网络面临衰减,无线网络面临选择,编码信号的传输还是存在问题。在新一代广播电视网络中,调制技术得到了更新,星座关系通过旋转和交织,支路采取单独传输策略,接收端不仅能够接收当前线路的信息,还能接收另一条线路的有关信息,这样单独传输复合接收的模式,保证支路信号丢失时仍有可以恢复的信号流。交织技术是针对传统有线线路干扰多、衰弱快的问题产生的,多种交织技术在无线网络中,对信号通道进行处理。信号在信道传输过程中,受到最严重的影响就是多通道噪声,在较长的传输过程中,变信道对信息流的干扰,在多通路传播时影响的不只一条信息流,而在接收端进行恢复时,又只能单独进行恢复,其他受影响线路就出现了永久的连续错误。在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中,多种交织技术,在多通道信号内部形成更为精准的随机效果,时间交织和频段交织能够保证受到影响的信号流仍然能够进行完全恢复。时间交织是将模块内数据用伪随机机制分散到不同的时间处理线路上,将无关信号的干扰降到最低。频段交织则是在频段数据内进行随机化配列,对信号单元进行重组,极大的降低了选择通道中信号的相互干扰。
广播电视论文篇(7)
2现场收测工作
2.1收测步骤
依据《电视、调频广播场强测量方法》,在进行模拟***像或声音调制波收测时,频谱仪收测带宽为200kHz,测量时统一采用平均值检波方式,进行结果分析时再对***像载波平均值电平加上6dB作为峰值电平;依据《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信号覆盖质量客观评估和测量方法第1部分:室外固定接收》在进行数字电视信号收测时,频谱仪收测带宽为8MHz,测量时采用平均值检波方式。现场收测采用客观测试和主观收测相结合的方式,使用频谱分析仪进行客观测试,得出每个可测到频率的信号电平值;然后使用电视机、收音机进行主观收测,判断广播电视节目信号来源和质量。将客观测试结果与主观判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可以避免因设备问题导致遗漏某些频率的测试,也可以对偏差较大的测试结果进行重新测试、纠正,进而使收测更科学有效并具有可操作性。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安装拉杆天线,用于收测频率范围在48.5MHz~220MHz之间的调频广播和米波电视信号,按水平极化放置,天线转动一周,结合总局批复的中方频率表和俄方提供的频率表,判断每一个在播频点的发射方位,适当调整天线直至指向场强最大值,记录频率、频谱仪读数和天线指向。对于调频广播,记录伴音电平;对于电视,记录***像电平和伴音电平。由于接收天线极化方式与发射天线极化方式一致时,测得的场强值相对标准。为此,还需将拉杆天线调整为垂直极化放置,重复上述过程,如果相应频点在接收天线采用垂直极化方式接收电平比采用水平极化时明显偏低,可不用记录垂直极化时的电平值,即认为该频点信号采用水平极化方式。反之,需记录垂直极化时的电平值,认为该频点信号采用垂直极化方式。一般来说,在接收天线两种极化方式下,测到信号电平值会有明显差异。若差异不大,可根据其他收测点的结果判断或选择其他收测点重新测量。需要注意的是可能会有新收测到的频率,同样也要纪录频谱仪读数和天线指向。然后安装对数周期天线,用于收测频率范围在220MHz~798MHz之间的米波和分米波电视信号。按水平极化放置,同样天线转动一周,纪录每个频率的场强最大值和对应的天线指向;按垂直极化放置,重复上述过程。最后,进行主观收测,分别使用调频收音机、电视机进行现场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一方面通过收听收看到的节目内容判断主观收测结果中各个频率的来源,一方面对信号质量进行主观评估打分。
2.2收测记录
在收测过程中,同时对测试的相关情况进行记录和汇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测试条件,包括记录时间、地点、经纬度、海拔和天气状况,经纬度用于在地***上标示测试点的位置;2.测试人,参与测试的工作人员;3.测试环境,描述收测地点周围地形、覆盖物和遮挡物状况;4.测试结果,包括测试频点、天线形式、天线指向、天线极化、TV***像电平和伴音电平、FM电平值和节目。2.3收测路线此次沿中俄边境线的广播电视信号收测历时一个月,行程3000多公里。由于边境线较长,收测点之间距离较远,且交通不便利,受实际条件限制,有的测试点只进行一次现场收测。最终共在38个测试地点进行了56次现场收测,测试点分布情况如***1所示。通过现场收测,初步掌握了边境地区中俄双方广播电视发射台站的播出、覆盖以及干扰情况,对于边境地区广播电视频率使用和规划提供了实际的数据支撑。
3收测结果分析
3.1数据整理通过对比分析
实际测试结果和仿真分析结果,了解中俄双方频率使用情况,评估各个现状台站的覆盖情况,并判断仿真分析出的干扰是否确实存在。以虎林县虎头镇的收测结果为例,具体结果如表4。节目的判断首先是在客观测试阶段,根据中俄广播电视频段划分不同,初步判断区分部分频率的信号来源;然后在主观收测阶段,可以直观地通过电视机或收音机中的节目内容判断信号来源,中方节目和俄方节目在列“节目”中分别标记为“中”或“俄”。有的频率虽然用频谱仪测出了电平值,但由于信号较差,用电视机或收音机却收不到节目信号,所以无法判断信号来源,列“节目”中为空。根据表4中测试的电平值,结合设备校验阶段计算出的天线系数和电缆损耗,计算出每个频率的换算场强值,结果如表4中的列“换算场强值”。
3.2数据分析
《调频广播覆盖网技术规定》给出了接收天线高度为10m时在农村、郊区和立体声调频广播最低可用场强,《彩色电视广播覆盖网技术规定》给出了对应不同波段室外10m高天线固定接收的最低场强取值,实际测试时使用的接收天线高度为4m,根据相关经验值,相比于接收天线高度为10m最低场强差值约为8dB。此次收测主要在农村地区,表5列出了不同波段在农村地区固定接收的最低场强取值。可见,在虎林县虎头镇这个测试点上有11个频率频道的测试场强值均超出了最低可用场强,见表4中加星号部分。其中俄方的调频广播频率67.22MHz、69.32MHz、103.9MHz和电视93.25MHz(CH-5频道)、199.25MHz(CH-9频道)等五个频率的场强值最高,且信号来源方向都在正东方向,对比俄方总表数据,判断出上述五个频率均是俄方甲发射台的在播频率频道。对比中方总表数据,调频广播频率89.6MHz、94.2MHz、97.7MHz、99.8MHz是中方甲发射台在播频率,调频广播频率92.8MHz和电视495.25(DS-16)是中方乙发射台在播频率。经查,俄方甲发射台的103.3MHz、DS-21、DS-24、DS-28、DS-35和DS-41在交换的总表数据中均为现状,但是未收测到信号,可能实际并未启用。中方甲发射台的90.1MHz、105.7MHz、DS-2、DS-6、DS-11、DS-14也均为现状,但是未收测到信号,其中90.1MHz使用定向天线,目的是消除对俄罗斯方向台站的干扰,导致在虎头镇测试点没有收测到该频率的信号也是正常现象;105.7MHz在虎头镇测试点测到了信号,但信号较弱;DS-2、DS-6、DS-11、DS-14均为电视频道,发射功率较小,覆盖不到虎头镇测试点。在测试前,根据规划软件的专业规划平台,按照ITU-R1546模型定义的参数,在50%时间概率和50%地点概率下,计算出俄方甲发射台CH-9对中方丙发射台DS-10会产生干扰,干扰情况如***2所示。紫色区域为双方台站分别受到对方台站干扰而损失的服务区,蓝色区域为双方台站干扰后剩余的有效服务区,红色小三角为测试所在位置。虎头镇测试点位于俄方甲发射台覆盖区内,但并不在干扰区范围内。根据2004年《中俄边界地区VHF/UHF频段广播电视业务频率协调技术标准》,中国DS-10(D/PAL)电视抗俄罗斯DS-9(D/SECAM)电视干扰所需射频保护率为36dB,两个发射台到达此点的场强差值(84.8~30.6)大于保护率,满足保护率要求,该测试点确实不在仿真分析的干扰区范围内。为了进一步验证仿真分析结果,在中方丙发射台的服务区内分别选择虎林县迎春镇、852农场一分场作为复核收测点,测试得出的场强值分别为56.8dB、61.1dB,与俄方甲发射台的实测场强差值(84.8~56.8)、(84.8~61.1)小于保护率,不满足保护率要求,该测试点在仿真分析的干扰区范围内。由此可以判断,用软件分析计算的俄方甲发射台会对中方丙发射台产生明显干扰的结论是正确的,仿真分析结果合理可用。
广播电视论文篇(8)
在当前知识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广播电视作为***府与民众之间沟通的桥梁获得了较大发展和进步,播音主持作为广播电视传媒的核心,要立足于自身的工作职能,面向新时期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创新自己的播音主持艺术,更好地向社会民众服务,提升广播电视在社会民众之中的社会影响力和渗透力,凸显其创新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广播电视媒介的核心竞争力。
1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重要性及发展趋势
1.1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重要性分析
1.1.1改善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银幕形象,提升传播效果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与受众进行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要以其内在气质和外在形象,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它不简单是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的外在相貌或发型服饰,而应是外在与内在的完美融合,是主持人文化内涵和综合素质的展示,所以,播音员主持人不仅仅要锤炼自己的形体动作、面对镜头的表情这些非有声语言,还要对现阶段受众的诉求、语言习惯、精神需要,特别是熟知了解***和***府的方针***策,做到“内外兼修”,使观众对其产生由外到内的审美感知、体验和品评,在内外深度融合的前提下,构筑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吸引力的全部内核
。1.1.2日益宽泛的工作需求的适应性要求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要具备播音主持专业方面的优势,不仅要具有采编播、节目制作的能力,还要敏锐把握市场动态、捕捉观众对精品优良节目的需求,做到在节目形式上推陈出新,这就需要播音员主持人适应当前媒体在视觉技术上的高速发展,例如:如何在虚拟演播播厅,巧妙和3D动画进行有效结合,给观众带来较好的视觉效果体验;如何在语言上与时俱进,在选词用词上体现时代特色,又不“三俗”,引领受众的语言审美,等等。
1.1.3延长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的职业生命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要以饱满、优秀的形象面向观众,通过创新电视播音艺术,使自己的播音主持更具鲜活的生命力,从而延长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的职业寿命,虽然现如今媒体行业竞争激烈,但无论在任何时候,作为一名播音员主持人,都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但要做到“合格”还得做到“优秀”,不但要做到“被动”工作,还要做到具有新视野、新视角对节目“开拓创新”,这样才能真正在广播电视行业发展下去。无论是央视的朱***、董卿,还是湖南卫视的何炅、汪涵,都没有在自己的岗位上自我满足,而是不断前行,不断挖掘挑战自己的潜力,这才是成为优秀播音员主持人发展的正确方式。
1.2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趋势
1.2.1内在的创新与坚持为永恒追求
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中,面对社会民众文化素养层次的不断提升,要不断创新和开拓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文化内容和形式,创作新颖、趣味化、深层次的文化作品,播音主持人要具有大量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在强化自身创新艺术水平的条件下,不断提升广播电视媒体传播效果。
1.2.2职业化的趋势
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进程中,必将以播音主持的职业化趋势为方向,这就要求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具有规范化、高标准的才能和水平,能够适应职业化趋势和要求,以更好地占据广播电视传播竞争地位。
2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现状
当前,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行业的艺术性还相对匮乏,在创新方面还表现出一定的迟滞性,这不利于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行业的自身发展和进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艺术创新意识不足
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工作中,部分人员对播音主持的艺术创新认识不足,在对播音主持艺术创造的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和创作热情,在这种消极态度的影响下,难以形成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艺术创新。
2.2播音主持艺术创新缺乏理论支撑
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行业中,尚未形成足够成熟而先进的播音主持艺术创新理论,在缺乏足够强大的理论支撑的前提下,播音主持艺术创新难以进一步深化。
2.3播音主持艺术工作人员的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工作人员队伍中,部分人员还没有形成播音主持艺术创新的理论认识,缺乏理论基础知识储备,这就使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发展缺乏理论根基。同时,播音主持艺术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还存在不足,综合素养不高,彼此之间的协调性也不足,这就使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缺乏团队基础,降低了播音主持艺术创新的整体水平,不利于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全面发展。另外,广播电视台要眼光高远,给新人发展的机会,给他们素质提升的空间,这样才能炼就大量优秀播音主持人才,不担心优秀主持人出走,形成“用人荒”。
3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培养路径探索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我们要重视对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研究和分析,面对播音主持行业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对症下药,实现对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全面创新。
3.1全面提升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员的艺术创新意识
为推进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行业的创新发展,要以意识和观念的创新为首要前提,增强播音主持相关人员的艺术创新意识,并将播音主持人员的艺术创新纳入到行业规划中,提升对播音主持艺术创新的宣传和推介力度,使更多人理解和支持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
3.2全面提升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员的整体素质
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工作中,要针对播音主持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相对不高的现象和问题,打造与时代进步相契合的播音主持队伍,要使之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不仅要从播音主持工作人员的穿着打扮、谈吐、气质、声音等方面提升,还要注重培养播音主持工作人员的内在涵养,深入对播音主持艺术的研究和探索,以更好地实现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艺术效果。
3.3创新培养播音主持工作人员的独特语言风格
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过程中,要注重培养播音主持人的独特语言风格,注意播音主持的规范化、准确性和真实性,但这并不排斥日常口语的播音主持,而要以向观众传递信息为基准和目标,采用标准普通话实现对广播电视节目的播音主持,更好地使观众获悉播音主持传递的内容信息,并且在标准普通话的播报过程中,融入适当的口语化元素和生活化元素,可以较好地实现对观众的“零距离”接触,实现广播电视节目与观众的充分融合,减少和规避观众对于广播电视节目“曲高和寡”的不良印象,缓解和降低民众对于广播电视节目的疏离感。所以,这种独特语言风格的培养,一方面需要在语言停连、断句、重音表达上有自己的特点,如赵忠祥老师在解说《动物世界》时,重音拎取上,就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另一方面,跟主持人所在平台的风格有关系,例如,湖南卫视主打“欢乐”招牌,所以,湖南卫视的主持人风格整体风格时尚、年轻有朝气,不仅在造型上,在语言词汇的选取上也有别于央视的沉稳大气。仔细观察各地方卫视主持人的风格,都跟各自平台的定位有关,从而呈现出不同的主持风格。这样差异化竞争,构成了语言风格的百花齐放。当然,即便是在同一个平台,也要找准自己的优点,结合自己的兴趣点、栏目特点、擅长领域、性格特点等,自然形成自己的表达方式,并在后期的职业工作中不断进行修整锤炼。
3.4搭设播音主持语言艺术互动平台
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过程中,主持人要能搭设与社会民众之间的互动平台,摒弃自说自话、“一言堂”的播音主持方式,创新与观众互动和交流的语言艺术平台。例如:访谈类的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节目,就不能将视角局限于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谈话,还要充分意识到潜在的受众群体,可以与潜在受众群体交流和互动,获悉不同的节目感悟和评判效果,较好地实现对访谈现场的气氛调节和信息传递。
3.5注重提升播音主持的审美修养
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创新过程中,要注重提升播音主持的审美修养,这种审美修养是一种对语言艺术的感性把握,而很多时候审美修养的提高,会让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呈现出言谈举止浑然天成的感觉,而不是矫揉造作。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美学”的追求,会让播音员主持人的艺术悟性得到提升,而不会越来越呈现出一种职业倦怠感,而是时刻保持着对职业的新鲜感和对生活美好的感受力。从而使播音主持人的审美个人修养与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吻合,借助于语气的渲染、肢体语言的配合等,更好地将观众引领到播音主持人所营造的语言艺术氛围中,产生与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的情感共鸣,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
4结语
总而言之,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极其关键和重要,通过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的语言艺术创新运用,可以形成独特的、丰富的播音主持艺术风格,并使之成为广播电视节目的重要标签。另外,也离不开播音员主持人所在平台对播音员主持人的气质熏陶,双重合力结合,尽力做到1+1>2,增进广播电视节目与观众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在促进交流深度和广度的前提下,更好地提升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质量和水平,增加观众对广播电视节目的认可度。
参考文献:
[1]王秋硕.播音主持艺术批评的内涵、共性与特性[J].青年记者,2017(2).
[2]程勇.传媒视野下播音主持艺术的要素探讨[J].新媒体研究,2016(6).
广播电视论文篇(9)
1.1大多数学生对理论课认知错误,使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为数不少的大学生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讲求务实,而理论是务虚的,市场经济需要的是专门人才,能掌握过硬技术就行了,理论枯燥死板,没什么用处。广播电视专业的学生更是认为,会拍会剪,懂技术就行了,不需要什么理论基础。所以上课时很多学生都热衷于扛着机器到处去抢新闻、去拍新闻。事实上,广播电视专业及广播电视新闻学是研究广播、电视及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新闻信息传播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的新闻学应用专业,广播电视专业的培养要求中就提到“学生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以及与广播电视有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编导、播音、节目主持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编辑、采访、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可见广播电视专业对学生的要求是理论与实践并行,用广电、新闻学的基本理论打基础,树立专业意识和素养,是掌握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否则就是“根基不牢,地动山摇”。大多数的学生都意识到了广电实用技能的重要性,但是对理论却不重视。上课不听,认为理论毫无用处,与实践无关,割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从而使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1.2学习的性质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学习是一种紧张调动身心的活动,在这过程中,学生会感觉到累、紧张及不适,这是学习的固有属性,这就使得学生更倾向于休闲娱乐,而很少主动学习,而课堂学习又进一步加剧了一些被动性,使学生更难进入学习状态。这时候,就应该发挥教师以及教学方式的优势,但是,现今还有许多教师坚持传统教学方法,比如上广播电视新闻概论时,他们还是以书本和自己的教案为基础,死扣书本、教案,案例枯燥老旧,形式沉闷,感染不了学生,在广电这个与媒体有关的专业,很少或甚至不用新媒体呈现,有些教师最多只安排了ppt,这样的教学方式打破不了学习的消极性质,无法令学生提起兴趣,更别提提高课堂效果,这时候,就难免会有学生会开小差了。
1.3学生缺少课堂学习自,主体地位被忽视
许多课堂和教师都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自。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人,而不是被灌输者,有些教师在上广电新闻概论的时候,总是自己“独霸”课堂,无论是理论还是案例,都使学生像是一个旁观者和被迫接受者,这样学生当然找不到在课堂上的存在感,从而对课堂失去兴趣,消极对待。理论课与实践课最大的区别在于,实践中,学生可以自己动手,他们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质,能激发自己的兴趣,而理论课则不然,全是概念和硬知识,使学生很难找到学习的,这时,教师如果不注重学生的学习自,不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效果将会越来越消沉,最后甚至发展到学生对老师产生看法的地步。
2影响广电专业学生课堂积极性的因素
从上面存在的几个问题,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若干影响广电专业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的因素,其中主要有以下三点。
2.1广电理论课本身的性质
上文也提到过理论课的特殊性。但广电专业相对偏于实践,所以很多学生的兴奋点在于实践,加之广电理论课自身的相关知识都能在实践中或多或少进行学习,这些因素使得广电理论课更加形同“鸡肋”。
2.2教师的自身因素及课堂影响力
这一因素是最重要的。常言道“没有笨学生,只有笨老师”,老师对学习、尤其对课堂的影响至关重要。老师对课堂的态度,老师的性格及课堂策略都至关重要。广电专业理论课作为人文社科类课程,要更加凸显人情味,老师在强调新闻的人情味和社会责任时,如果能用自身独特的方式和形式,就会极大提高课堂影响力,从而提升课堂效果。
2.3社会学环境的影响
当然,课堂效果出问题,不只是课业本身、老师甚至是学生的问题,更主要的是社会大环境的熏陶。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整体忽视理论,有些人只有在实践中碰壁后,才意识到理论的重要性。当前社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人们越来越现实,越来越不注重学习理论,甚至轻视理论,这大大地影响了理论课堂的学习效果,因为,毒已入心。
3提高广电专业理论课课堂学生积极性的方法
3.1利用多种手段构建丰富有趣的高效课堂
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首先要在课堂教学方法上下功夫,避免传统理论课教学的枯燥、沉闷,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的固定模式,创建丰富有趣的高效课堂。对于广电专业来说,更需要利用多种手段,多种媒体形式,使课堂内容更丰富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兴趣。“高效课堂”这个词,在中学阶段就已经提出来,意在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在大学广电专业理论课中,甚至是所有大学课业中,“高效课堂”也弥足重要,它能够很好地调动各方面课堂资源,尽可能大地影响和调动学生积极性,感染学生,这在传统课堂中是没有的。学生在丰富有趣的高效课堂上,能够接触到理论的另一面,同时教师利用自己的功力和人格魅力,使得理论焕发新生。构建丰富有趣的高效课堂,关键是利用多种手段,用多种手段来表现理论课的魅力,吸引学生,这不仅仅限于用个多媒体,用个ppt就行了,这只是表面的教学工作,最主要的是广电专业老师,要会利用新闻、电影视频,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来表现。如在上广播电视新闻概论的时候,授课老师可以播放与内容相关的影片和音乐,当讲到各种电视类型及发展史的时候,教师可以播放CCTV、BBC等著名媒体所制作的相关纪录片,在讲到中国电视的发展史的时候,教师可以播放在历史上很重要的作品片段,在讲广电制作的理论课时,可以利用对比影片的方法来解释画幅、镜头等相关知识,讲到电台相关知识的时候也是一样,可以用几个典型的国内外电台节目,如《美国之音》和《央广之声》来说明电台节目相关的理论知识,在讲到新闻理论及新闻关的时候,可以利用一些名家讲座和专题报道来提高学生注意力,可以利用主旋律音乐来烘托气氛。教师在上课前和上课间隙,也可以播放一些时下流行的歌曲和娱乐视频来调节气氛,提高学生积极性。在上到一些与广电历史和时代性有关的理论课时,教师甚至可以找出自己以前收藏或保存的相关物品,比如磁带、老式收音机等,展示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对这段知识和历史更感兴趣。广电专业理论课虽然是理论,但与实践有极大关系,教师可利用相关案例,关注和表现时下热点问题,并结合语言的组织,幽默感的把控,讲课形式的设计,来使课堂更加丰富有趣,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而不厌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积极与学生互动,提高课堂的自主性
前文提到学生的自以及学生的课堂地位对学生课堂积极性的影响。每一个人都渴望被重视,都希望在一个特定的场合中体现自己的存在感,如果在有可能或应该产生存在感的时候,没有被重视和发现,整个人就会陷入到一种消极、无生机的状态中,从而对当时环境里的任何事都不感兴趣。所以,我们要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地位,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要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关键就是积极与学生互动,我们在上广播电视专业理论课的时候,要会就概念和案例跟学生交流互动,走下讲台,倾听学生的话,倾听学生对这个媒体和与这个媒体相关问题的看法,让学生都重视课堂这一段时间所讨论的问题知识,让学生对这个知识发表见解。课堂讨论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它能让自完全抓在学生的手里。通过知识和案例的小组讨论,学生能融入课堂,找到存在感,激发学习的兴趣。广电教师还可以进行随堂小训练,提高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参与度。比如讲到广电编辑时,可以让大家随堂写东西;讲广电的特点时,可以让同学谈谈自己与广电的小故事等。互动和课堂讨论,是提高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3.3引导学生对理论产生重视和理解
理论是枯燥的、无味的,但这只是它表面性质的表现之一,实际上,理论在人类发展史上起着重要作用。理论推动实践,有多少大事都是在优秀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成功的,就以广电专业理论来说,从事广电事业,只懂技术,不懂得广电的发展脉络、基本原理、理论体系以及现状,是很难在实践中取得成就的,只懂技术不懂理论,在广电体系里难以生存,因为广电的基本工作,比如摄影、剪辑都有一套严密的理论嵌套。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认清现实,注重理论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多看一些专业类书籍,同时引导他们关注时事,关注与广电专业相关的现实事件,让他们将事实与理论相结合,更好地理解理论,体会理论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让他们理解理论,不讨厌理论,从而提高他们在理论课堂上的积极性。
4总结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良好的课堂效果是教学成功的一半,课堂效果提升的关键在于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在现代这个教育环境、社会环境复杂因素日益增多的情况下,更要注重调动广电专业学生课堂积极性,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自己在课堂这个教学的主阵地上乐于、勇于打好属于自己的硬仗。
作者:李杰锋 单位: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进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思考[J].电影评介,2014(18).
广播电视论文篇(10)
二、新时期播音行业对于播音主持的要求
随着整个数字技术行业的发展带动着各大传媒行业的快速“换血”,使得播音主持行业也实现了更高的飞跃,整个行业的信息传递速度及音质还有节目的质量都有很大的提升。媒体行业对于信息的数字化处理使得整个行业进行了革新,推动了节目制作的整体效果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在技术上得到改变的同时,受众对媒体行业的满意度也有所上升,在另一种层面上,说明媒体行业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播音主持行业的节目受众群体比较复杂,这也意味着播音主持将同时面临着更多的不同风格的受众,需要满足不同的人群。受众的喜好与对事物的标准也很不同,这就需要播音主持能够更全方面地发展自身的能力。
(一)播音主持需要拥有更职业化的形象
信息的快速传递及媒体市场的各种发展使得整个的播音行业也受到了影响,整个行业的形象及制度越来越规范化,这也就表明播音主持的形象也要越来越职业化一些。在这样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保持高水平的播音效果及气质形象才能不被淘汰。
(二)播音主持需要创作能力
播音主持除了提升自身的素养还要注意培养自身的创作能力,这也体现在平常的工作当中。例如,对节目的编排及表现方式的选择等。广播电视行业从以往的单一性的人才培养方式转换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将播音主持朝着多面化发展,这意味着需要播音主持能够在培养过程当中抓住精髓,进行节目编排及主持的创新。
(三)播音主持应当具备专业的素质及业务处理技能
播音主持面对的是很多数量的受众,对于一个功底相对而言较扎实的播音主持人员来说,具备优秀的语言组织及表达和现场氛围渲染的能力是必要的。这也就包括了播音主持人员对普通话标准的高要求和说话的连贯与情感的表达力要适中等。因为受众们各有所好,那就需要播音主持人员要储备一定的口语,但是因为职业的严谨性,所以播音主持的口语必须是标准的。在不同风格的切换下,播音主持需要进行节目的创造性表达,以此来让受众满意。
(四)播音主持应当具备感知及预测的能力
播音主持人员需要具备快速感知及预测的能力来应对各种突发状况,通过内心的感知与思考对不同的事物产生共鸣,替广大的受众表达感受及想法,进而丰富受众的感官。如果播音主持没有这样的能力则会给人一种不在状态的感觉,使得节目变得枯燥乏味,不能很好地引领广大受众去找到节目的精髓所在。这些都与节目的收视率息息相关。
(五)播音主持需要具备良好的***治与心理素质
就像大众知道的那样,新时期的播音主持行业已经走向了商业化的发展模式,行业性质是很复杂的,因为在另一种层面上,传媒也是带有一定的***治性质的。整个行业追求利润的目的不断被放大,这对于管理层来说,管理理念也是需要与时俱进的,这也是新时期传媒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在这样的环境下,播音主持人员具备良好的***治与心理素质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对于播音主持人员来说,在一定的层面不仅仅是代表着娱乐性或者是休闲的工作,它更是一个严肃的***治信息传递的纽带。播音主持通过媒体这个大的平台向众多受众传播着先进的文化,坚持以人为本,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的***策与方针,加强自身的责任感。再者,播音主持的工作需要较强的心理素质来临场不乱,保持自身在节目中的主导性地位。
(六)播音主持需要一定的艺术修养
有艺术修养的播音主持人员能够从内而外让人感觉到气质的优雅,从而不知不觉中节目的品味及形象都得以提升。总而言之,艺术修养的熏陶从细节上改变着播音主持的行为举止,所以它对于播音主持的养成来说是很重要的。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传送的效率和形式与时俱进,播音主持行业的发展顺应时代的潮流,对广大受众的品格塑造及情操的陶冶是极具意义的。自身艺术修养的建设是促进播音主持整体素质得以提高的关键因素,是促进播音主持身心协调发展的关键。加强播音主持的艺术修养对于提高受众的品位及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广播电视论文篇(11)
在“日常生活审美化”几乎已成学界共识的今天,广告的审美修饰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具体到电视广告中。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营造出如真似幻的景象并能给受众以强烈的视听震撼,进而使后者对广告商品萌生好感、对广告诉求采取认同态度.这点也常常是其它广告媒介所难以望其项背的。但我们不能不承认,作为一种文化事项,广告的创作和接受总是受制于一定的文化情境。广告的传播过程其实也是不同文化群体之间交流与对话的过程。有鉴于此.我们在对电视广告进行审美修饰、审美评价的同时。也要兼顾文化的因素,以免由于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甚至不同的相关群体在文化心理和习惯上的差异而导致对广告含义的理解产生分歧。甚至会由此引发文化上的冲突和龃龉。
在电视广告活动中兼顾审美的考虑和文化的考虑.这方面已有不少杰作可资借鉴。譬如:孔府家酒在刘欢的知名歌曲背后。所彰显出的中国特有的血缘文化与人伦亲情:南方黑芝麻糊广告在富有江南地域特色的空间背景下,所传达出的母子深情以及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这些都是借助文化之力的成功案例。而相形之下。有些电视广告因为忽视了广告传播的文化情境,或者说对受众的文化心理及价值标准的理解和判断上存在失误,使得广告的投放不仅没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引起受众的反感。且看下面两则例证:
其一,2004年11月下旬,耐克公司的“恐惧斗室”广告片在央视体育频道和地方电视台播出。广告内容大致如下——
镜头一:NBA巨星勒布朗·詹姆斯用杂耍般的动作,摆脱一位形似中国老人的武林高手,从背后将篮球扔出,篮球经柱子反弹将老者击倒。镜头二:形似中国“飞天”的女子暖昧地向詹姆斯展开双臂,随着詹姆斯扣碎篮板,“飞天”形象也随之破碎。镜头三:篮板前出现的两条中国龙变成了吐着烟雾阻碍詹姆斯的妖怪.但后者晃过所有障碍后投篮得分。
耐克公司制作该广告的本意是藉此鼓励亚洲青少年直面恐惧、勇往直前,表现个人的篮球风格。但是广告播出后却引起受众及广告评论界的激烈争论与批驳,11月26日,《华商晨报》以《耐克广告“中国形象”被击败》为题报道了耐克广告涉嫌侮辱民族风俗一事,事情曝光后引来一片声讨。很多人都认为,该则广告伤害了中国受众的民族感情。12月3日,闹得沸沸扬扬的“恐惧斗室”广告片被国家广电总局叫停。8日,耐克公司通过媒体向消费者正式道歉。
耐克公司的电视广告之所以造成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广告制作者在一味强调审美修饰的同时,忽略了广告背后的文化意味。在中国文化传统中颇具影响力甚至号召力的一些元素或符号(譬如武术、飞天、龙),竟被置于铺垫、揶揄甚至诋毁的境地。这肯定是中国的消费者所万万不能认同的广告形象,其最终结果也就可想而知。
其二,2000年上半年.叶茂中营销策划机构为传化洗洁精所做的广告片《小狗篇》。叶茂中当时给传化洗沽精的定位是:干净,没有味道。而创意大致是:家庭主妇将盘子洗好之后搁到一边,小狗却把它叼回来;而用传化洗洁精洗过之后,小狗就不再把盘子叼回来了.原因是用传化洗洁精洗过的盘子不再有气味。这样看似很有创意的广告。播出效果却很不理想。原因一方面在于沟通效果欠佳。很多观众并不明白为什么小狗刚开始去叼盘子后来却不去叼了,广告的寓意转折太多:另一方面,小狗形象的使用很不恰当。在国外,狗是家庭的一分子,是可爱而值得尊重的,人性化的。但在中国,狗的形象有时却并不太佳。“看门狗”、“丧家之犬”等诸多用语中.狗都是作为反面形象出现的。对于主力市场在农村的传化而言.这种文化上的认知冲突更是严重。很显然。这也是带有几分西化色彩的文化观念不服中国的水土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作为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必然产物,广告何以能在信息传递与产品诉求的同时引发文化上的关注甚至争执.其中原因并不复杂。人类学家格尔兹曾经提醒过我们:“由审美力量的纯然现象所引起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把艺术放置到其他社会活动的模式中,如何使它和一些特定生活范式的大背景相协调。不管艺术是用什么样的方式以及何种可以导致结果的技巧来表现。这种措置,这种赋予艺术客体以文化意蕴的活动,总是一种地域性的课题。”叻我们虽然知道广告是将功利性的诉求放诸首位,它与艺术和审美之间尚且存在:不少距离,但当制作者煞费苦心地对它们进行审美修饰之时,广告就已通向艺术了。所以。格尔兹关于艺术的论断对于电视广告同样适用。而人类学的研究成果还告诉我们,任何族群在艺术制作方面的惯例或习俗,都是奠基于这个民族特定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观念之上,文化习俗方面的知识会时刻影响着人们对外在事物的感知。这样一来,当外在文化样态和本民族的文化样态相互接触时,接受者必定是从一定的文化背景出发.来对外在的文化样态做出选择和判断。而电视广告活动,作为现代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自然也逃不过上述规律。
从制作的角度说。广告制作者总是从一定的文化背景出发来进行创作。曾被美国《广告时代》期刊推选为风云人物之一的美籍华裔广告人杨朝阳谈到文化差异所导致的广告手段之差异时,以美、日、中三国的广告为例来予以说明。他指出:美国广告文化的根是植于清教徒的伦理中的,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乐观进取,以价值为取向,以契约关系为本,因而美国广告重事件,用场景,是行为过程。日本广告的文化是建基于神道一佛教一儒家伦理,态度保留,以人为取向.以信用关系为本,因此日本广告着重于人,显情绪,为情感过程。华人广告背后的文化是道一佛一儒的伦理、宗教行为,有宿命论色彩,以整体为取向,关系建立在实证上,所以华人广告重产品,讲实证,为语言过程。这些例证都生动说明文化背景对广告制作手段的影响。而从受众的角度说。他所处的文化背景及文化习俗肯定会影响到他对广告的接受。
也正是因为文化情境对广告传播的制约作用,所以.精明的电视广告制作人或广告主,在面对不同的文化受众时,在广告策略上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或者说会根据不同的文化情境来区别对待,从而做出一些本土化的努力。而这方面非常成功的例子就是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所采取的一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