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论》原文赏析

《材论》原文赏析

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许多人都对一些经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文言文是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收集整理的《材论》原文赏析文言文,欢迎大家分享。

材论

王安石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尤蔽者,以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终身无天下之患,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故偃然肆吾之志,而卒入于败乱危辱,此一弊也。又或以谓吾之爵禄贵富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吾可以坐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者,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又或不求所以养育取用之道,而諰諰然以为天下实无材,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此三蔽者,其为患则同。然而用心非不善,而犹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盖具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焉,此其所以异于人者也。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啼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唯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騕袅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噫!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画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今亦患上之不求之、不用之耳。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

(节选自 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材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犹锥之在囊囊:口袋

B.驽骥杂处 驽:劣马

C.及其引重丰,取夷路夷路:坎坷的路

D.而谟谋谏诤之佐来佐:辅佐的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 其孰能讥之乎

C.且不能自异于众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得之则安以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作者在本文中论述了人才的重要性和选拔、使用人才的方法,第一段指出上层社会不重视人才的三个原因。

B.有才能的人外表上和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他遇到事情能够办好,出谋划策和治理国家都超出一般的人。

C.作者认为本身有特殊才能的人,自然就会表现出他的才能来,因此有真实才能而没被发现的人是不会有的。

D.天下那么大,说没有人才,作者是不相信的,他觉得人才是有的,关键在于上层的人的寻求和使用。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1)不患士之不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5分)

(2)故不以天下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5分)

参考答案:

1.C(应为“平坦的路)

2.C(两个“且”字均为“尚且”;A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的;B代词/反问语气;D表顺承/表假设)

3.C(C项是存有偏见的人的看法,不是作者的看法)

4.(1)不担心士不想有作为,而担心居高位的人不想要士有所作为。

(2)因此并不认为天下没有人才,而是用尽一切办法去寻求人才、考察人才。

译文:

天下的忧患,不担心人才不多,只担心在上位的人不追求人才;不担心士不想有作为,而担心在上位的人不想要士有所作为人才是国家的栋粱,得到了就会使国家安定繁荣,失去了就会使国家灭亡遭屈辱。然而在上位的人不想让人才多,不想使用人才,是为什么呢?这有三个受蒙蔽。他们甘愿受蒙蔽,认为自己的地位可以远离屈辱危险,终身没有天下的大患,人才的得失对于安定和不安定没有什么帮助,所以不追求人才,随着自己的心志办事,而最终陷于失败危难之中,这是第一条蒙蔽。也有的人认为自己的奉禄富贵足以诱惑天下的士,盛衰乐忧在于我,我可以在天下之士前骄横,他们将没有不到我这里来的,那么最终也陷于失效危难之中,这也是一个蒙蔽。又有的人不追求用来养育取用的方法,却恐惧担心认为天下实在没有人才,最终也陷于失败危难之中。这也是一蒙蔽。这三条蒙蔽,它们所导致的祸患是一样的,他们的用心不是不好,唯独说他们的过错在于认为天下没有人才。他们是存心不想用天下的人才,也不知道其中的原因。

况且有才能的人外表和一般的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他遇到事情能够办好,出谋划策能辨明利害,治理国家能使国家安定昌盛,这就是他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所以在上层的人假如不能精细地考察他,慎重地使用他,那么,即使他有奉、夔、杖、契那样高的才智,也不能使自己突出于一般人,何况才智不及他们的呢?世上有偏见的人才会说:“人怀有特别的才能在身上,就像锥子放在布袋里一样,它的尖端立刻就能显落出来,所以没有怀才而看不出来的人啊。”这只是看到了锥子放在布袋里,而本来没看到马在马棚里的(情景)。劣马和良马混杂在一起,喝水吃粗根,嘶鸣啼叫互相嘴咬,想看出(哪匹)不同于其它的马是没有的啊。到了它牵引着沉重的车子,走不平坦的道路,不需要多次鞭打它,也不需要繁多地驾驭,只要一拉它的缰绳就已经到了千里以外的地方了。在这个时候,让劣马和它一起赶路,那么(那劣马)即使倾覆了车的轮子,断了线绳,损坏了筋骨,日夜追赶,遥远得已经赶不上了,这以后良马和劣马才有分别了。古代的人君懂得这个道理,因此并不认为天下没有人才,而是用尽一切办法去寻求人才、考察人才。考察人才的方法,就是给他于适合于他的才能的工作罢了。

唉!现在仍然有担心没在人才可用的人呢!我听说,战国时期六国合纵,辩论游说的人才便纷纷的出现。刘邦和项羽并起,楚汉相争,出谋划策、勇敢善战的人才就不断涌现了。唐太宗决心治理天下,而多谋敢谏的辅巨就投奔他来了,这些人才,当那几位君主还没出来的时候,他们也没有被发现,人君假如想求得人才,他们就来了。今天的情况也正是这样,怕的就是在上层的人不去寻求人才、不使用他们罢了。天下那么大,人物那么多.而说没有人才,我就不相信。

分析:

王安石对如何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有比较全面的看法。他在不少文章中都谈到过这个问题。如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就说到人才须人主“陶冶而成之者”,所谓陶冶而成,“亦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已”。而在《取才》里,又具体说到科举考试中,“策进士者”、“策经学者”皆应从衡量考生的实际本领出发。而在本文中,主要是强调起用人才的重大意义。他认为能否起用人才实际上关系到国家治乱兴衰的命运,因此处于上层地位的人(包括皇帝在内)要十分重视人才、善于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他尖锐地指出:“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这番话表明作者阐述他对人才问题的看法,是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的。

创作背景

王安石面对北宋日益严重的社会***治问题,“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宋史本传,见《宋史》卷三百二十七)。未及不惑之年的王安石刚被召至京城,便以万言书上仁宗皇帝。在这篇《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基于对当时严峻复杂形势的分析,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诚能使天下之才众多,然后在位之才可以择其人而取足焉。在位者得其才矣,然后稍视时势之可否,而因人情之患苦,变更天下之弊法,以趋先王之意,甚易也。”在世事纷繁之中,王安石抓住了解决社会问题的一个关键——人才,并从“教之”“养之”“取之”“任之”诸方面详细阐述了他的人才观,充分表现了这位矢志改革的.***治家的远见卓识。然而也正是在人才观方面,当时却存在着令人忧虑不安的突出问题。人才观方面的诸多世俗偏见若不能纠正,大批人才便无由以出,“改易更革天下之事”也就难成,“变风俗,立法度”改造社会便更是一句空话。因此,在人才观方面的是非问题不可不辩论清楚,而《材论》便是一篇专讲人才问题的专论。

文学赏析

这是一篇驳论型的论说文,即驳斥对方的错误论点,并在驳斥敌论中树立起自己正确的观点。文章一开始便以“不患”与“患”两个否定、肯定的句式,说明了当时的“天下之患”,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天下所忧虑的事情,即不忧虑人才不够多,而忧虑的是在上的人不希望他们多;不忧虑人才不为国家做事,而忧虑的是在上的人不让他们做事,从而明确提出人才问题事关重大,“材之用,国之栋梁”,并正反说明了人才的极端重要,“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足见人才问题实与国家生死存亡攸关,绝非小事可等闲视之。但恰恰在这个关于国家“安荣”“亡辱”如此重大的人才问题上,当时的“上之人(包括皇帝在内的当权者)”,却“不欲其众”,“不使其为”,不去发现培养人才,不使他们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正是“天下之患”。接着作者用一个“者……也”设问句,指出“是有三蔽”,具体摆出了当时在人才问题上的三种社会偏见,这三种偏见也正是作者在《材论》中要分别驳斥的三种错误观点。

最突出的一种偏见,认为自己处于最高的地位,可以排除掉耻辱,断绝掉危害,一辈子也不会碰上什么祸害,人才的任用与否,与国家的治乱命运无关,因而任意放纵自己,最终使国家陷于败乱危亡和受屈辱的境地。另一种偏见,有的人认为自己的官位和金钱足以引诱天下的才士,荣耀屈辱忧愁悲伤等等都掌握在自己手里,自己可以傲视天下的才士,而他必然会自动归向自己,这样最终也要陷入败乱危亡和受屈辱的境地。还有一种偏见,有的人不探求培养选拔人才的方法,而是忧心忡忡地认为天下实在没有人才,同样最终也陷入败乱危亡和受屈辱的境地。

这样,作者在列述人才问题上的三种偏见的同时,简括而有力地分析了其必然导引的“卒入于败乱危辱”的令人震惊的恶果,与上面指出的“失之则亡以辱”相呼应,再次强调了人才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极端重要性。对上述三种偏见的驳斥,作者并没有也无必要去平均用力地全面出击,因为前两种自视位高、财足,盲目自安自喜,认为人才无用的观点,其谬误显而易见,是非不言自明,“然而用心非不善犹可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与前两种相比较,他们的本意还不是不想用天下的人才,而是胡涂无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不到人才而哀叹天下无人才可用。所以,这种“以为天下诚无材”的错误观点实有详加讨论辨析的必要,这就是作者特意“论其失”,以触“未知其故”的原因,是作者所驳敌论的一个重点。就驳论文章的类别来看,又是属于反数论点之一种,即用新的论据新的论证反证其论点的错误,从而树立起新的正确的论点,得出新的结论。

在这里,作者基于其“用心非不善”“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的思想基础,所以在反驳中“言咨悦怿”(《文心雕龙·论说》)“烦情入机,动言中务”,并从以下三个方面循循善诱层层递进地驳斥了天下无人才的偏见,阐述了“索天下之材而用之”的观点。

一是以马为喻,强调要在实践中考察人才。在马厩中,劣马好马混杂在一起,其饮水吃草、嘶鸣啼咬并没有多少不同,而等让他们拉车跑路时,好马劣马就看出大不一样了,好马“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而劣马“虽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及”。说到人也是如此,平常情况下难见高下,“惟其遇事而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人才与一般人的区别便可看得清清楚楚了。至此,作者适时地引出了一个结论:如果不能精细地考察,慎重地任用,即使本有上古贤人皋陶、乐夔、后稷、殷契那样的才智,也“不能自异于众”,何况是在他们之下的人呢?那种认为人才如锥子在口袋,其尖端会自然显露的看法是片面的。要之,要为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这一点,古代的贤君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不认为天下没有人才,而是想尽一切办法去寻找、考察人才,并尽才而用,当今“上之人”若能如此,便不会“諰諰然(忧心恐惧的样子)以为天下实无材”了。

二是以箭为喻,阐明量才为用的道理。作者说,南越的长箭,精金为镞,劲翮为羽,千步之外,可射杀犀牛,可谓“天下之利器”“决胜觌武之所宝”,但如果用之不当,比如用它来敲打东西,那就和枯朽的棍子无多大区别。至此,作者又适时地引出了一个结论:即使得到了天下奇才,如果使用不得法,也同样等于得不到人才,而古代的贤君懂得这个道理,量才而用,人尽其才,所以人才济济,各显其能。后世在位者,不懂量才为用,人才被埋没,反“坐曰天下果无材”,作者语重心长地说,不是没有人才,而是没有动脑筋好好地思索,没有弄懂使用人才的道理。

三是以史为鉴,进一步说明人才应运而出的道理。作者以“六国合纵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画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为例,说明人才的出现在于时势的需要与“上之人”的发现与重用。就某种意义上来说,君主如果想得到他们,他们就来了。因此,以天下之大,人才之众,而硬说果真没有人才,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令人信服的。至此,“以为天下实无材”的论点,已被反证为是错误的,同时作者重视人才以及如何发现、选拔、使用人才,使人才得以脱颖而出、使人才得以尽才为用等观点也一并得到了阐述。

《材论》一文,篇幅不长,但却能针对时弊,据理以陈,阐明了有关人才的重大社会问题,表达了“索天下之才而用之”的***治改革家的宏***大略,可以说是一篇为改革***新服务的“招贤书”。这篇文章也正体现了作者所倡导的“文者,务为有补于世用”(王安石《上人书》)的创作主张。这篇短文,针对性强,有的放矢,批驳有力量,再加上巧用比喻,类比史实,使之具有浓厚的***治色彩且有较强的说服力和一定的感染力,结语“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体现了作者的自信、文章的平易深邃而流畅自然。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治家、文学家。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事,施行新***,即“熙宁变法”。熙宁七年(1074年)辞相,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元祐元年(1086年)卒,时年六十六,赠太傅,谥“文”。散文多为***治、学术论文,雄健峭扳,遒劲老到,简洁精整,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已体现出宋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特征,实开江西诗派先河。前期诗多写***见、抱负及社会现实问题,雄奇劲健,颇具骨力。后期诗以写闲居恬淡生活为主,深婉不迫,雅丽清新。其绝句成就尤高,意境高远,精美工巧,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半山体” 。著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优求知网 » 《材论》原文赏析

学习

主管转正工作总结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主管转正工作总结,内容包括主管转正工作总结怎么写,转正个人工作总结。主管转正工作总结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的经验方法以及结论的书面材料,它能够使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让我们一起认真地

学习

实用的初中周记范文锦集五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实用的初中周记范文锦集五篇,内容包括周记范文初中500字左右,周记200字初中范文。实用的初中周记范文锦集五篇时间是箭,去来迅疾,转眼一周又结束了,相信大家一定感触颇深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周记吧。但是却发现不知道该写些什

学习

电话销售个人工作总结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电话销售个人工作总结,内容包括信贷电话销售工作总结,电话销售兽药工作总结。电话销售个人工作总结总结就是把一个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写总结有利于我们学习和工作能力的提高,不如立即行动起

学习

【精选】安全的演讲稿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精选】安全的演讲稿,内容包括精选安全的演讲稿集合8篇,安全演讲稿幽默开场白。【精选】安全的演讲稿3篇演讲稿是为了在会议或重要活动上表达自己意见、看法或汇报思想工作情况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现如今,演讲稿对我们的作

学习

中国机长观后感集合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机长观后感集合,内容包括中国机长观后感50字小学,中国机长观后感150个字。中国机长观后感集合15篇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观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以下

学习

有关信息技术工作计划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信息技术工作计划,内容包括有关信息技术工作计划3篇,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计划。有关信息技术工作计划时间过得可真快,从来都不等人,我们的工作又进入新的阶段,为了今后更好的工作发展,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计划了。什么样的计划

学习

预防学生溺水工作方案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预防学生溺水工作方案,内容包括学校预防溺水联防联控工作方案,幼儿园防溺水工作方案。预防学生溺水工作方案为了确定工作或事情顺利开展,常常需要提前准备一份具体、详细、针对性强的方案,方案是计划中内容最为复杂的一种。那

学习

公司产品质量承诺书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公司产品质量承诺书,内容包括公司产品质量承诺书怎么写,公司产品质量承诺书集合7篇。公司产品质量承诺书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越来越多地方需要用到承诺书,承诺书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格式要求。那么,怎么去写承诺书呢?下面是精心

学习

小乌龟二年级作文300字合集七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小乌龟二年级作文300字合集七篇,内容包括可爱的小乌龟二年级作文,我的小乌龟300字作文。小乌龟二年级作文300字合集七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作文的注意事

学习

货代运输协议书(精选)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货代运输协议书(精选),内容包括和货代签的协议书模板,货代给的协议书是什么意思,货代发货协议书范本。货运代理合同是指货物运输代理企业接受收货人或发货人的委托,以委托人的名义办理货物运输业务并收取报酬的合同。下面是整

学习

莲子去芯的方法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莲子去芯的方法,内容包括莲子去芯的方法和技巧,莲子为何要去芯,莲子的芯能吃吗。莲子芯味苦,但是有性寒、清心、去热等功效。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莲子去芯的方法,欢迎参考!

学习

父爱六年级作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父爱六年级作文,内容包括父爱六年级作文400字,父爱小学生六年级作文。父爱六年级作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一般作文是

学习

感恩父母初中作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感恩父母初中作文,内容包括感恩父母初中作文300字,感恩父母初中作文800字8篇。感恩父母初中作文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

学习

关于公司年会活动方案汇编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公司年会活动方案汇编,内容包括小型年会活动策划方案,公司年会抽奖活动方案。关于公司年会活动方案汇编7篇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常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方面进行安排的书面计

学习

《约客》原文翻译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约客》原文翻译,内容包括约客原文翻译注释及思想感情,约客原文翻译主旨,约客原文翻译赏析带拼音。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还在苦苦寻找

学习

《尝茶》古诗赏析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尝茶》古诗赏析,内容包括尝茶古诗,尝茶古诗配画,尝茶古诗拼音版。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精心整理的《尝茶

学习

李白《劳劳亭》全诗翻译赏析

阅读(65)

本文为您介绍李白《劳劳亭》全诗翻译赏析,内容包括李白劳劳亭全文,劳劳亭李白,李白劳劳亭书签。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

学习

《影子》的赏析

阅读(84)

本文为您介绍《影子》的赏析,内容包括影子的长短和什么有关,影子的变化怎么画,影子的形成和原理。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知道散文吧?散文对作者主观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体中仅次于诗歌的。你有了解过散文的写作吗?下面是收集整理的《

学习

《湖心亭看雪》张岱写作背景及原文赏析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湖心亭看雪》张岱写作背景及原文赏析,内容包括湖心亭看雪张岱原文及译文,湖心亭看雪张岱写作时间,湖心亭看雪张岱翻译赏析。在学习古诗古文的过程中,我们有时会对其进行阅读赏析,领略其中的美。以下是收集整理的《湖心亭看

学习

《诗经·子衿》赏析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诗经·子衿》赏析,内容包括诗经子衿赏析及理解,诗经子衿赏析1500字,诗经子衿赏析。《郑风·子衿》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描写一个女子思念她的心上人,他们相约在城楼见面,但久等不至,女子望眼欲

学习

夜上受降城闻笛原文及赏析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夜上受降城闻笛原文及赏析,内容包括夜上受降城闻笛原文,夜上受降城外闻笛赏析,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正确读音。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

学习

匡衡勤学原文翻译

阅读(53)

本文为您介绍匡衡勤学原文翻译,内容包括匡衡勤学原文注音版,匡衡勤学而无烛原文,匡衡勤学的原文和翻译。匡衡勤学,是出自《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下面是为你带来的匡衡勤学原文翻译,欢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