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原文及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原文及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原文及赏析1

作者:杜甫

朝代:唐朝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渴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眠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儿干的地方,但房顶雨漏像麻线一样密集并下个不停。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而他人却安然无恙)也心甘情愿!

注释:

(1)此诗为叙事体。歌行体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体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富于变化。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但极富韵律,朗朗上口,略求押韵而不无顿句,是古代诗文中极有特色的一类。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诗中的茅屋指草堂。

(2)秋高:秋深。

(3)怒号:大声吼叫。号(háo):号叫

(4)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三,泛指多。

(5)挂罥(juàn):挂着,挂住。罥,挂。

(6)长(cháng):高。

(7)沉塘坳(ào):沉到池塘水中。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坳,水边低地。

(8)老无力:年老体弱。

(9)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忍能,忍心如此。对面,当面。为,做。

(10)入竹去:进入竹林。

(11)呼不得:喝止不住;大声呼喊,未能制止。

(12)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13)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为押韵念hè):指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向,渐近。

(14)布衾(qīn):棉被。衾:被子。

(15)娇儿恶卧踏里裂:指儿子睡觉时双脚乱蹬,把被里都蹬坏了。恶卧,睡相不好。裂:使动用法,使‥‥‥裂。

(16)床头屋漏无干处:意思是,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屋漏,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17)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向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雨脚:雨点。

(18)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19)沾湿:潮湿不干。

(20)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彻,通,这里指彻夜,通宵的意思。

(21)安得:如何能得到。

(22) 广厦(shà) :宽敞的大屋。

(23)大庇(bì):全部遮盖、掩护起来。庇,遮盖,掩护。

(24)寒士:“士”原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是泛指贫寒的士人们。

(25)俱:都。

(26)欢颜:喜笑颜开。

(27)呜呼:书面感叹词,表示叹息,相当于“唉”。

(28)突兀(wù):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

(29)见(xiàn):通“现”,出现。

(30)庐:茅房。

(31)足:值得。

赏析: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关中地区闹***,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现在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现在甘肃成县)到了巴陵。公元760年,经亲友的帮助,在成都浣花溪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眺塔,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流寓成都的诗人又一次遭受厄运。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再一次把他从浪漫隐居的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本首诗选自《杜诗详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原文及赏析2

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赏析:

聚焦社会底层,反映人民疾苦,心忧天下百姓,这是杜甫一生的艺术追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公元761年杜甫在成都创作的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著名歌行。诗歌从自己的茅屋被风吹破写起,写自己的痛苦遭遇,写自己的焦灼、苦闷,然后推己及人,发出强烈的呼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情真意切,爱意绵绵,感人至深。

诗歌一上来就造势:“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然而秋风毫不留情,怒吼而来,竟然卷走了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怒号”既有神态,又有声音,让读者感受到了秋风的凶猛气势,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对秋风无情咆哮和肆意施威的无比愤怒。

面对大自然的猖狂和暴力,除了焦急和愤怒,势单力薄的诗人又能如何呢?知道大自然的力量抗拒不了,抵挡不住,所以诗人只好任其所为,眼睁睁看着自己屋上的茅草渡江而去。诗人那种无力、无助和无奈,读来真有一种沧桑凄凉之感。

紧接着,诗人把镜头对准了被大风吹跑的茅草:“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飞”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着诗人的心弦。“飞”状风之大,之猛,之汹。“渡江”写出了茅草飘飞之远,竟然刮到了江的岸边。茅草被强劲的秋风刮到了远远的江边,杂乱不堪,有的飞上了高高的树梢,有的无奈地沉入了水塘。这不单单是写风刮茅草的结果,更从另一个侧面写出了风的强大威力,写出了破坏之严重,同时也隐隐透露出诗人对恶劣天气的憎恨。

然而更无情的还不是大风,而是南村的那群孩童。大风带来的痛苦和气愤还没有消除,南村群童的胆大妄为又让诗人气愤不已:“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群童欺“我”——对面为贼,公然抱茅,口呼不得……怎不能令我失望,痛心,生气?顽劣的小孩子完全不懂得茅屋主人的焦虑——这刮走的茅草还是要拾回来的,还是要重新修缮茅屋的!可是这群无礼无情无人味的孩童不但不帮助主人收拾茅草,竟然在主人在场的情况下,“公然抱茅入竹去”。

群童公然抢茅,这是对诗人的一种无情蔑视!这让年迈体衰的杜甫万分伤心,无比愤慨!如果说大风破屋是自然所为,那群童盗茅就是有意欺侮。孩子竟然是这么放肆,这么没有教养,当面抢劫,公然抱走!更令人气愤的是,“我”再三请求,声声呐喊,苦苦哀求,竟没有打动他们。小孩子都这样,大人可想而知,这是当时成都社会风俗衰薄的真实写照。面对这群孩子,诗人该是多么失望,多么痛心。相对于心忧天下的诗人来说,这些孩童们确实需要好好教育教育啦!想到这些,诗人就无所顾忌地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歌行,让后人看一看了那个世风日下的真实社会。

孩子毕竟是孩子,诗人毕竟是诗人。对于孩子的“欺侮”,诗人也只是无奈地呼喊。“唇焦口燥呼不得”一句,似乎让人们看到了杜甫那干裂的嘴唇,那焦躁不安的神态,似乎听到了杜甫那苍老无力的声音。

结果毫无结果。一个年老力衰的老翁,又能做些什么呢?一个文质彬彬的诗人,又能做些什么呢?只能叹息,也只有叹息。从诗人的叹息声里,我们仿佛听出了牢骚,听出了失望,听出了痛苦,听出了责备,也听出了愤怒。

诗人面对肆虐的大风,无能为力;面对“贼”一样的群童,也只能“倚杖自叹息”。一个“自”字,似乎让我们看到了诗人的孤独无助和可怜的身影。在大风面前,在群童面前,诗人是一个十足的弱者,是一个标准的受害者。无能无力的诗人没有得到孩童的同情怜悯,没有得到上苍的眷顾,这恐怕是最令诗人伤心的。

茅屋被刮走了层层茅草,会成为一个什么样子?茅草被群童抱走,这屋又如何修缮?想想这些,诗人怎不痛惜,怎不忧伤!

屋漏偏逢连阴雨!真正的痛苦是在天气突变之后。在诗人忧伤叹息的时刻,老天又有了重大变化:“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诗人用饱蘸浓墨的大笔,肆意渲染出一种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凄苦悲凉的心境。

这骤然变化的天气——那一块块如墨的乌云,那昏暗凝固的天空,不知给诗人带来多少担忧,多少惊恐,多少焦灼,多少折磨!从秋风,到群童,到乌云。出去收拾茅草未果,看到这突然变化的天气,回到家里看到床上的寝被,诗人内心怎不翻江倒海?

一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的诗人,家境十分窘迫:“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家里那床破布衾,已经不知盖了多少年!实在是太穷了,实在是无法拆洗缝补替换,所以多年来只能将就着,凑合着。尽管“冷似铁”,不能带来半点温暖,但也只能忍受啊!看着这伴随了全家多年的破旧布衾,一种无奈和痛苦袭上心头。这就是最真实的现实,这就是诗人最真实的生活。诗人的生活竟然窘迫到了这种地步!由此,我们也似乎看到了当时广大劳动人民生活的情景。

而娇儿的“恶卧”让诗人有苦说不出。本来就已经多年未洗,已经很不结实,娇惯的孩子再随意踢踏,这布衾的里子肯定被弄得不成样子了。里子破了,会是一种什么情况?本来就凑合着,现在更没法盖了,所以诗人哀伤不已。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由于狂风破屋,茅草被刮,这茅屋肯定不避风日!破屋漏雨不止,床头上没有一个地方干燥,显然茅屋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更恼人的是,秋雨绵绵,下个不停!此时的诗人,被大自然折磨得痛苦不堪,遍体鳞伤。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诗歌从眼前的处境一下子扩展到了安史之乱所带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一下子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

“长夜沾湿”如在水中浸泡一般,这哪里能睡觉?这哪里是睡觉?身体的折磨,内心的煎熬,心灵的痛苦,可想而知。本来,诗人被战争折磨得身心疲惫,已经很长时间没睡一个安稳觉啦,需要好好休息休息,调整调整心态。可又偏偏遇上了这样倒霉的事情,遇到了这样倒霉的鬼天气,这觉还能睡安稳吗?还能睡痛快吗?

“长夜”是作者由于自己屋漏因而更觉夜长,还因自己和国家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而觉得夜长。“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诗人期盼着这样的生活早日结束,期盼着这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期盼着这样的处境得到改变,期盼着……

想想自己的生活,想想社会现实,诗人忧心忡忡,焦躁不安,长夜难眠,长夜难明!诗人不堪忍受这痛苦的生活,也不知道何时才能摆脱这种困境。痛苦,茫然,惘然,诗人似乎看不到光明的未来,内心有一种绝望的痛苦和悲愤。然而,诗人并没有被自己的痛苦折磨得不能自拔,而是时刻保持着一种最现实最伟大的清醒。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许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推己及人,诗人不由地想到了大批天下和自己一样痛苦的寒士们,他们也许比自己更痛苦,因为杜甫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遭遇和不幸,了解他们的梦想和追求。

诗人多么希望天下的寒士们能够得到很好的遮盖庇护,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不像他那样遭受如此的折磨!多么希望天下寒士们住在那宽敞明亮的大屋里,风吹不动,雨淋不透,稳如泰山,永远没有惊恐!

这“广厦”永远屹立在诗人的心中,因为这是诗人的梦想,也是天下所有寒士的梦想。诗人由自己的忧愁想到了别人的忧愁,由自己的不幸想到了别人的不幸;由自己的痛苦想到了天下寒士的痛苦,由自己的遭遇想到了天下寒士的遭遇,由自己的梦想想到了天下所有寒士的梦想。忧己,忧国,忧民,忧天下。杜甫胸襟旷达,心里装的不只是自己,还有天下。所以他不由自主地从自己的遭遇想到了天下的寒士们。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一个心胸狭窄的人是不会有这种想法的。想别人所想,梦别人所梦,这就是心忧天下的杜甫,这就是胸襟旷达的杜甫,这就是伟大的杜甫!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中国古代大多数文人的精神追求。可是,杜甫不同于一般的诗人,不同于一般的文人,他超越了所有的文人,因为他在自己十分窘迫的时候能够想到别人,在自己并没有“达”的情况下能够兼济天下,这是了不起的,也是他傲然***的根本原因。

面对现实,诗人还是比较清醒的。他似乎也明白自己这种愿望仅仅是一个美丽的梦,要想实现是多么艰难,也许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上千年。所以在诗歌的最后,诗人用“安得”“何时”这类疑问词语,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于实现这样美好的愿望空荡荡、渺渺茫茫。诗人的这种呐喊,也许是苍白的,无力的,但是能有这种憧憬,能想到别人,能自觉地为天下寒士呐喊,就已经难能可贵啦!

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在狂风苦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还有“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诗人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然而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已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最后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至此,诗人那种忧国忧民、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炽热情感已经不可遏制,全部迸发了出来,诗的情感陡然达到了高潮,诗歌也一下子进入了新的境界,跃升到了一个无与伦比的高度。

世上苍夷,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杜甫,不愧为劳动人民心中永远的“诗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原文及赏析3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死亦足 一作:死意足)

鉴赏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二百一十九。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教授对此诗的赏析要点。

此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怎能不使诗人万分焦急?“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读这几句诗,读者分明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法,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而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也不能不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节五句。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还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然而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宜着眼。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忍能对面为盗贼”,意谓: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盗贼!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了。用诗人《又呈吴郎》一诗里的话说,这正是“不为困穷宁有此”。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浇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难以入睡。“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于是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儿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当读者读完最后一节的时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原文及赏析4

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挂者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两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鸣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赏析:

这是一首显示伟大诗人开阔胸襟的名篇。大风破屋,

大雨淋漓,诗人长夜无眠,感慨万千,推己及人,浮想

联翩,于是奋笔疾书,充分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感。“安

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宏愿,千百年来

震撼了千千万万人的心弦。

历代诗人为杜甫的博大胸怀钦佩不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原文及赏析5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题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的重要作品,也是历代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杜甫在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八月,住在成都草堂时写作的。这一年正是唐九节度使围攻相州大败后的第二年,战争还在各地继续进行着,人民流离失所。杜甫在经历了十年悲辛潦倒的长安生活后,又经历了五六年“安史之乱”的颠沛流离生活,到了成都住在草堂,总算暂时安定下来了。他自己此时虽然贫病将迫,但却时时关怀着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茅屋,指成都草堂。

注释:

1、秋高:秋深

2、三重茅:几层茅草。三,表示多数。

3、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

4、挂罥(juàn):悬挂。

5、忍能:怎能忍受

6、入竹去:跑进竹林。

7、俄顷:不久,顷刻之间。秋天漠漠:秋季的天空浓云密布,一下子就昏暗下来了。

8、布衾(qīn):棉被。

9、娇儿恶卧踏里裂:指稚子睡觉时双脚乱蹬,把被里都蹬了;恶卧,睡相不好。

10、床头屋漏无干处: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屋漏,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照射,“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11、雨脚如麻:形容雨水密集。雨脚:雨点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12、何由彻:怎样才能熬到天亮呢?(如何挨到天亮)彻,通,这里指彻夜、通宵的意思。

13、安得:哪里能得到。

14、大庇(bì):全部遮盖、保护起来。庇:遮蔽、保护。寒士:士本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当是泛言贫寒的人们。

15、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乌云密布的样子)

16、突兀:高耸的样子

17、见:同“现”,出现。

译文: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水塘里。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喝止不住,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整个屋子都没有干地方了,但雨还是像下垂的垂线一样密集并下个不停。自从安史之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捱到天亮。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写作特点:

这首诗的写作特点:首先通过秋风破茅屋的过程,反映诗人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先写狂风破屋,次写群童抢草,再写屋破雨漏,最后表达理想和愿望,清晰、紧凑。

其次,善于通过有特征的细节,运用精炼的语言,将他所经历的生活,绘声绘形地描写出来,使人读了仿佛身临其境。如描写秋风破茅屋的情形,先写秋风怒号,接着写怒号的狂风一层,一层,又一层揭走屋上的茅草,最后写茅草在空中飞舞飘落的情形,有的挂在树梢上,有的飞过江去,有的落在水塘里。这样,仅将狂风吹走屋上茅的情景,而且也把茅屋被吹破的过程写了出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原文及赏析6

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1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2。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3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4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5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7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8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注释:

1、罥:挂结。

2、塘坳:低凹的小水坑。

3、俄顷:不久,一会儿。

4、恶卧:小孩子睡相不好,胡蹬乱踢。

5、丧乱:指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

6、何由彻:怎样才能挨到天亮啊!

7、庇:覆盖,遮蔽。

8、突兀:高耸的样子。

赏析:

此诗写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杜甫在成都近郊所造的浣花溪畔草堂。诗人辛辛苦苦建造的草屋被大风吹破,夜晚大雨漏进屋子,床前没有一处是干的。诗人一夜无眠,他想,何时能够有千千万万间宽广的房屋出现在眼前,让天下所有的穷士住进去,我的房屋就是破了,自己冻死也心甘。其起句,即如飘风之笔,疾卷了当。之后描述了这种不幸,但更使他忧虑的是战乱以来和他遭受同样苦难的人民。于是以浪漫主义的情怀,幻想眼前出现千万间广厦,“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其结句仍一笔兜转,又复飘忽如风,表现其“己饥己溺”的仁者情怀。这种崇高的精神,在当时难能可贵,对后世影响深远。白居易《新制布裘》、王安石《杜甫画像》,都体现了这种推己及人的思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原文及赏析

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优求知网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原文及赏析

学习

元稹最著名的诗

阅读(90)

本文为您介绍元稹最著名的诗,内容包括元稹最著名的诗词,元稹咏廿四气诗。元稹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下面为大家分享了元稹著名的诗摘抄,欢迎欣赏!

学习

《楚乔传》分集剧情介绍

阅读(91)

本文为您介绍《楚乔传》分集剧情介绍,内容包括楚乔传分集剧情介绍全集,楚乔传分集剧情詹子瑜。《特工皇妃楚乔传》强势登陆湖南卫视,这是一部大女主戏,赵丽颖在剧中饰演主人公楚乔,身世十分坎坷。赵丽颖,人气够了,演技够了,目前需要的是转型。

学习

怎么安装投影机

阅读(51)

本文为您介绍怎么安装投影机,内容包括怎么安装投影机家用,怎么安装投影机和幕布。怎么安装投影机?近年来投影机使用普及率不断攀升,由安装产生的问题都占到了10%,因此加强对投影机的安装技术普及十分必要。下面是收集整理的怎么安装投影机

学习

红米手机SD卡不能安装软件游戏解决办法有哪些

阅读(72)

本文为您介绍红米手机SD卡不能安装软件游戏解决办法有哪些,内容包括红米手机安装sd卡不能用怎么办,红米手机如何禁止安装游戏。在日常过程学习中,说起知识点,应该没有人不熟悉吧?知识点是知识中的最小单位,最具体的内容,有时候也叫“考点”。

学习

仿写句子

阅读(76)

本文为您介绍仿写句子,内容包括仿写句子二年级下册,仿写句子三年级专项练习。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句子都不陌生吧,句子是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有一定的语调,表示不同的语气,句未有一个较大停顿的语言单位。

学习

如何把自己的房子出租出去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如何把自己的房子出租出去,内容包括如何快速将房子出租出去,如何把自己房子出租。如果自己的家里面有多余的房子的话,自然会选择出租出去,那么如何把自己的房子出租出去呢?下面是整理的如何把自己的房子出租出去,希望能够帮助到

学习

男闺蜜生日送什么礼物好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男闺蜜生日送什么礼物好,内容包括男闺蜜生日送什么礼物好最合适,闺蜜生日送什么礼物好。男闺蜜是不同于男朋友的异性朋友,因为是异性,所以在送礼物的时候更要注意分寸,来看看男闺蜜生日送什么礼物好?

学习

魅族手机玩游戏卡怎么办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魅族手机玩游戏卡怎么办,内容包括魅族手机玩游戏卡怎么办啊,不玩游戏魅族18发热吗。玩游戏卡,是因为手机内存不够了,其他应用占用内存太多。那么魅族手机玩游戏卡怎么办呢?下面就让jy135来告诉大家吧,欢迎阅读。

学习

今日大雪散文

阅读(49)

本文为您介绍今日大雪散文,内容包括今日大雪散文诗,今日大雪散文短句。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散文的身影吧?散文常用记叙、说明、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什么样的散文才是真正的好散文呢?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今

学习

证实的近义词是什么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证实的近义词是什么,内容包括证实的近义词是什么意思,证实的近义词是什么最佳答案。证实,中文词语。基本意思是确认、证明。通常是指通过一项或者多项客观存在来证明一件事情的真实性即用人物、事实来表明或断定。下面是收集

学习

盛唐边塞诗人是谁和谁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盛唐边塞诗人是谁和谁,内容包括盛唐边塞诗人是谁,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是谁。边塞诗人是指古代以边疆地区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写作的诗人。以下是为大家整理好的盛唐边塞诗人介绍,欢迎大家参考学习哦!

学习

全额计息合理吗,信用卡利息到底是如何计算的

阅读(66)

理财分为公司理财、机构理财、个人理财和家庭理财等。人类的生存、生活及其它活动离不开物质基础,与理财密切相关。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全额计息合理吗,信用卡利息到底是如何计算的,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习

皮革贸易公司品牌形象宣传语

阅读(54)

本文为您介绍皮革贸易公司品牌形象宣传语,内容包括皮革桌垫宣传语,皮革公司广告宣传文案。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说到宣传语,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宣传语是在宣传时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一个意思从而达到某种宣传目的。宣传语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

学习

玩出了名堂名人故事

阅读(56)

本文为您介绍玩出了名堂名人故事,内容包括玩出了名堂名人故事简短,玩出了名堂名人故事100字。广义上的名人,指一定范围内有高知名度的人。这里的范围是相对的,小到邻里、单位部门,大到国家、世界,在其相对的范围为众人熟知的都可称之为名人

学习

左掖梨花原文及翻译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左掖梨花原文及翻译,内容包括左掖梨花原文及翻译赏析,左掖梨花古诗注音版。左掖梨花

学习

《上邪》原文赏析

阅读(119)

本文为您介绍《上邪》原文赏析,内容包括上邪原文翻译及赏析,上邪赏析。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看懂文言文发愁,下面是为大家整理

学习

《樊绦列传》原文与译文赏析

阅读(67)

赏析其实就是指欣赏并分析,这是一个通过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等地方去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认知的过程。下面是整理的《樊绦列传》原文与译文赏析相关内容。

学习

寄酬韩冬郎兼呈畏之员外(其一)原文及赏析

阅读(82)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整理的寄酬韩冬郎兼呈畏之员外古诗(其一)原文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习

静女原文及翻译

阅读(73)

本文为您介绍静女原文及翻译,内容包括静女原文及翻译拼音,静女原文及翻译赏析。《静女》出自《诗经国风邶风》,是邶国(今河南汤阴境内)的民歌。今天就给大家带来静女原文及翻译,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学习

村居原文及鉴赏

阅读(66)

本文为您介绍村居原文及鉴赏,内容包括村居清高鼎原文,村居古诗原文。鉴赏,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

学习

七上和七启的原文和注释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七上和七启的原文和注释,内容包括七启原文翻译,七上的原文及翻译。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在中华文明灿烂的长卷中,唐诗宋词是其中最为绚丽的华章。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且诗词在语

学习

诫子书原文赏析

阅读(60)

本文为您介绍诫子书原文赏析,内容包括诫子书原文赏析及翻译,《诫子书》全文赏析。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