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老人的介绍-清·袁枚
随园老人原名袁枚,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人物概述
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声好,很得当是总督尹继善的赏识。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自此,他就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编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袁枚24岁参加朝廷的科考,试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诗中有“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总裁们以为“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幸得当时总督尹继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
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周文斌,简称“唐祝文周”。
人物生平
康熙五十五年三月二日(1716年3月25日)生,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
乾隆四年(1739),24岁的袁枚参加朝廷科考,得大司寇(刑部尚书)尹继善,相助,得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七年(1742),外调做官,曾任沭阳(1743年-1745年)、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推行法制,不避权贵,颇有***绩,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
乾隆十四年(1749),父亲去世,袁枚辞官养母,在江宁(今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
乾隆三***年(1773)诏求遗书,将所藏书传抄罕见者皆献于清廷,并作有《散书记》以纪。藏书印有“道素之门”、“百石山房”、“华里神仙”、“钱塘苏小是乡亲”、“此间乐”、“子才一阅”、“随园珍藏***书”、“小仓山房藏书之印”等。
乾隆五十三年(1788),73岁的袁枚,受沭阳知名人士吕峄亭的邀请,又到沭阳作客,沭阳各界,一部分人曾趋前30里迎接。袁枚面对如此拥戴他的民众,写下了情意真挚的《重到沭阳***记》。袁枚在这篇短文中深有感受地说:“视民如家,官居而不能忘其地者,则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官爱民,民爱官,此真不失为一方父母官的范例。
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1798年1月3日),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
主要作品
文集:《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随园食单》、散文 、尺牍等30余种;
笔记小说:《子不语》(又名《新齐谐》)24卷及《续子不语》10卷;
散文:《祭妹文》、《峡江寺飞泉亭记》、《黄生借书说》、《所好轩记》等;
骈文:《与蒋苕生书》、《重修于忠肃庙碑》等;
手札:《致尤荫手札》;书法灵动清雅,不事雕琢,自然闲适,正合于袁枚“性灵”之主张。虽法度稍欠,然才情横溢,亦为佳构。
藏书之好
袁枚作官后,以薪俸易书,积至40万卷,筑藏书楼“小仓山房”、“所好轩”。
自注何谓“所好”,味、色、花、竹、金石、字画,皆有时有限,只有藏书,不分少壮、饥寒,读之无限;还专门写有一篇《所好轩记》。
山林之乐
袁枚年轻时就喜欢追求山林之乐,但由于遵循“父母在,不远游”的信条,一直到他67岁服丧完毕后,才开始了尽情游历山水的旅行。这一年,他游历了天台山、雁荡山、黄龙山等名山。68岁时,袁枚游历了黄山。69岁,他跑得更远,正月出发,腊月底才回家,从江西庐山一路游玩到了广东罗浮山、丹霞山,又到了广西桂林,之后经永州回返,顺路游衡山。71岁去武夷山,73岁游江苏沭阳,77岁二游天台山,79岁三游天台山,80岁又出游吴越之间,即便是81岁还出游吴江……要知道,旧时交通不便,以袁枚这么大的年纪,能够承受舟车劳顿、跋山涉水之苦而兴致不减,如此频繁、长时间的出游,其身体状况之佳、精力之矍铄可见一斑,难怪当时便有人称赞他“八十精神胜少年,登山足健踏云烟”。
典故
袁枚,字仲谋,号随园老人,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散文家、医学家、画家和收藏家。袁枚以其多才多艺、卓越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思想见长,被誉为清代文坛的瑰宝。
袁枚的文学作品以散文为主,他的散文作品以《随园诗话》最为著名。这本书是袁枚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著作之一。《随园诗话》以诗歌为主题,结合了袁枚对诗歌的独特见解和对诗人的评价,展示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和对诗歌的深刻理解。
袁枚的散文作品还包括《随园丛话》、《随园笔耕》等。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独到的观点,展现了袁枚深厚的文学造诣和丰富的人生阅历。
袁枚还是一位出色的医学家和画家。他的医学著作《随园内医传》是一部集医理、医案和医术于一体的医学百科全书,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的画作以花鸟画和人物画为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技巧。
此外,袁枚还是一位热衷于收藏的文化名人,他的收藏品包括书画、古玩、珍奇异宝等,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袁枚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被誉为清代文坛的瑰宝,被后人尊称为“随园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