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知识点归纳

生物知识点归纳

在日常的学习中,说起知识点,应该没有人不熟悉吧?知识点就是一些常考的内容,或者考试经常出题的地方。还在苦恼没有知识点总结吗?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生物知识点归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生物知识点归纳 1

(1)植物基因工程:抗虫、抗病、抗逆转基因植物,利用转基因改良植物的品质。

基因工程与作物育种(抗虫农作物)

单倍体育种方法: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再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

单倍体育种优点: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后代都是纯合体。

(2)动物基因工程:提高动物生长速度、改善畜产品品质、用转基因动物生产药物。

基因工程与药物研制(胰岛素、干扰素和乙肝***苗等)

(3)基因***:把正常的外源基因导入病人体内,使该基因表达产物发挥作用。

(4)基因工程与环境保护

亲子鉴定:利用医学、生物学和遗传学的理论和技术,从子代和亲代的形态构造或生理机能方面的相似特点,分析遗传特征,判断父母与子女之间是否是亲生关系。

使用国产制剂进行亲子鉴定

鉴定亲子关系目前用得最多的是DNA分型鉴定。人的血液、毛发、唾液、口腔细胞及骨头等都可以用于亲子鉴定,十分方便。

利用DNA进行亲子鉴定,只要作十几至几十个DNA位点作检测,如果全部一样,就可以确定亲子关系,如果有3个以上的位点不同,则可排除亲子关系,有一两个位点不同,则应考虑基因突变的可能,加做一些位点的检测进行辨别。DNA亲子鉴定,否定亲子关系的准确率几近100%,肯定亲子关系的准确率可达到99.99%。

(5)基因芯片的基本原理:就是最基本的DNA分子杂交,利用基因芯片检测某种基因时,先将待测样品制成荧光标记的DNA探针,让它与基因芯片上已知序列的DNA段杂交,杂交信号经放大后输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这样就可以检测出样品DNA序列。

用途:用来检测基因表达的变化、分析基因序列、寻找新的基因和新的药物分子。利用基因芯片,可以比较同一物种不同个体或物种之间,以及同一个体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正常和疾病状态下基因表达的差异,寻找和发现新的基因,研究基因的功能以及生物体在进化、发育、遗传等过程中的规律。

生物知识点归纳 2

1、美国科学家萨姆纳通过实验证实酶是一类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总之,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催化作用的有机物,胃蛋白酶、唾液淀粉酶等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少数的酶是RNA.不能说所有的蛋白质和RNA都是酶,只是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或RNA,才称为酶。酶的特性有高效性、专一性、需要适宜的条件。

2、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3、ATP中文名叫三磷酸腺苷,结构式简写A-p~p~p,几乎所有生命活动的能量直接来自ATP的水解,由ADP合成ATP所需能量,动物来自呼吸作用,植物来自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ATP可在细胞器线粒体或叶绿体中和在细胞质基质中合成。在细胞内ATP含量很少,转化很快,熟悉89页***。

4、构成生物体的活细胞,内部时刻进行着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同时也就伴随有能量的释放_和储存_。故把ATP比喻成细胞内流通着的“通用货币”。

生物知识点归纳 3

1、普利斯特利实验得出的结论: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2、探究实验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原料步骤:暗处理、把插有天竺葵的两个小烧杯分别放入装有清水和25%氢氧化钠溶液的水槽中去,编号A、B组,放在日光下、酒精脱色、漂洗叶片、滴加碘液、清洗叶片、观察叶片颜色。

3、光合作用表达式:原料二氧化碳水条件光场所叶绿体产物有机物和氧气

4、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1)合理密植,让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2)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给温室里的农作物施用贮存在钢瓶中的二氧化碳,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这种方法称为气肥法,二氧化碳被称为“空中肥料”。

5、卧室里摆放多盆绿色植物是不科学的原因是:有光照时,绿色植物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可以更新居室的空气。在黑暗中,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停止,呼吸作用仍在进行,会消耗居室内的氧气,将二氧化碳排放到居室中,影响居室内的空气质量。

6、呼吸作用(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其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任何活细胞都在不停地进行呼吸作用。

7、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理解)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中耕松土、及时排涝都是为了使空气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进行呼吸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机物,因此在储存植物的种子或其他器官时,要设法降低呼吸作用,如降低温度、减少含水量、降低氧气浓度、增大二氧化碳浓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与生产生活关系:要保证农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合理密植。使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8、呼吸作用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1)对于活细胞而言,增强呼吸作用,保证正常生命活动的能量供应(农田适时松土,遇到涝害时排水)

(2)对于死细胞而言,降低呼吸作用强度,减少有机物消耗。(食物储存过程中保持干燥,降低温度,减少氧气浓度)。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9、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由于生物呼吸作用或者燃料燃烧消耗的氧气,吸收其释放出的二氧化碳,对于碳--氧平衡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生物知识点归纳 4

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

变异:是指子代和亲代个体间的差异。

一、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 生物的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征、行为方式.

2.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3.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例:转基因超级鼠和小鼠。

4. 生物遗传下来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状。

二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1.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 的片段。

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

3.染色体 :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4.基因经***或卵细胞传递。***和卵细胞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

在形成***或卵细胞的细胞***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

三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1. 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杂交一代中表现的是显性性状。

2. 隐性性状基因组成为:dd。显性性状基因组称为:DD或 Dd

3. 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

4. 如果一个家族中曾经有过某种遗传病,或是携带有致病基因,其后代携带该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就大.如果有血缘关系的后代之间再婚配生育,这种病的机会就会增加.

四、 人的性别遗传

1. 每个正常人的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

(男:44条常染色体+X 女:44条常染色体+XX)

2. 其中22对男女都一样,叫常染色体,有一对男女不一样,叫性染色体.男性为X,女性为XX.

3. 生男生女机会均等,为1:1

五、 生物的变异

1.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变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也有关系。因此有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2.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例子:人工选择、杂交育种、太空育种(基因突变)

生物知识点归纳 5

1.什么是活化能?

在一个化学反应体系中,反应开始时,反应物分子的平均能量水平较低,为“初态”。在反应的任何一瞬间反应物中都有一部分分子具有了比初态更高一些的能量,高出的这一部分能量称为“活化能”。活化能的定义是,在一定温度下一摩尔底物全部进入活化态所需要的自由能,单位是焦/摩尔,单位符号是J/mol。

2.酶催化作用的特点

生物体内的各种化学反应,几乎都是由酶催化的。酶所催化的反应叫酶促反应。酶促反应中被酶作用的物质叫做底物。经反应生成的物质叫做产物。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与一般催化剂有相同之处,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相同点:

(1)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本身不被消耗;

(2)只能催化热力学允许进行的反应;

(3)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缩短达到平衡时间,但不改变平衡点;

(4)降低活化能,使速率加快。

不同点:

(1)高效性,指催化效率很高,使得反应速率很快;

(2)专一性,任何一种酶只作用于一种或几种相关的化合物,这就是酶对底物的专一性;

(3)多样性,指生物体内具有种类繁多的酶;

(4)易变性,由于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因而会被高温、强酸、强碱等破坏;

(5)反应条件的温和性,酶促反应在常温、常压、生理pH条件下进行;

(6)酶的催化活性受到调节、控制;

(7)有些酶的催化活性与辅因子有关。

3.影响酶作用的因素

酶的催化活性的强弱以单位时间(每分)内底物减少量或产物生成量来表示。研究某一因素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时,应在保持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单独改变研究的因素。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常有:酶的浓度、底物浓度、pH值、温度、抑制剂、激活剂等。其变化规律有以下特点。

(1)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足够,其他条件固定的条件下,反应系统中不含有抑制酶活性的物质及其他不利于酶发挥作用的因素时,酶促反应的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

(2)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近乎成正比;在底物浓度较高时,底物浓度增加,反应速率也随之加快,但不显著;当底物浓度很大,且达到一定限度时,反应速率就达到一个值,此时即使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几乎不再改变。

(3)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每一种酶只能在一定限度的pH范围内才表现活性,超过这个范围酶就会失去活性。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个pH时活力,这个pH称为这种酶的最适pH。

(4)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酶促反应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但当温度升高到一定限度时,酶促反应速率不仅不再加快反而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温度时活力,这个温度称为这种酶的最适温度。

(5)激活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激活剂可以提高酶活性,但不是酶活性所必需的。激活剂大致分两类:无机离子和小分子化合物。

(6)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抑制剂使酶活性下降,但不使酶变性。抑制剂作用机制分两种:可逆的抑制作用和不可逆的抑制作用。

生物知识点归纳 6

名词:

1、微量元素:生物体必需的,含量很少的元素。如:Fe(铁)、Mn(门)、B(碰)、Zn(醒)、Cu(铜)、Mo(母),巧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

记:铁门碰醒铜母(驴)。

2、大量元素:生物体必需的,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如:C(探)、0(洋)、H(亲)、N(丹)、S(留)、P(人people)、Ca(盖)、Mg(美)K(家)巧记:洋人探亲,丹留人盖美家。

3、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这说明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4、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显不同,说明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着差异性。

语句:

1、地球上的生物现在大约有200万种,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

2、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和化合物。

3、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①C、H、O、N、P、S6种元素是组成原生质的主要元素,大约占原生质的97%。

②.有的参与生物体的组成。

③有的微量元素能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B能够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当植物体内缺B时,花药和花丝萎缩,花粉发育不良,影响受精过程。)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一、相关概念:

1.呼吸作用(也叫细胞呼吸):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根据是否有氧参与,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2.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下,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大量能量,生成ATP的过程。

3.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酒精、CO2或***酸),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4.发酵:微生物(如:酵母菌、***酸菌)的无氧呼吸。

二、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酶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

二、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酵母菌、植物细胞在无氧条件下的呼吸)

(动物骨骼肌细胞、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等细胞的无氧呼吸)

三、影响呼吸速率的外界因素:

1.温度:温度通过影响细胞内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来影响细胞的呼吸作用。

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细胞正常的呼吸作用。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细胞呼吸越弱;温度越高,细胞呼吸越强。

2.氧气:氧气充足,则无氧呼吸将受抑制;氧气不足,则有氧呼吸将会减弱。

3.水分:一般来说,细胞水分充足,呼吸作用将增强。但陆生植物根部如长时间受水浸没,根部细胞缺氧,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过多酒精,可使根部细胞坏死。

4.CO2:环境CO2浓度提高,将抑制细胞呼吸,可用此原理来贮藏水果和蔬菜。

生物知识点归纳 7

一、基因工程的概念

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格的设计,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基因工程是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又叫做DNA重组技术。

二、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原理:基因重组技术

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

1.“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

(1)来源:主要是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的。

(2)功能: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因此具有专一性。

(3)结果:经限制酶切割产生的DN_末端通常有两种形式:黏性末端和平末端

2.“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

(1)两种DNA连接酶(E?coliDNA连接酶和T4DNA连接酶)的比较:

①.相同点:都缝合磷酸二酯键。

②.区别:E?coliDNA连接酶来源于T4噬菌体,只能将双链DN_互补的黏性末端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而T4DNA连接酶能缝合两种末端,但连接平末端的之间的效率较低。

(2)与DNA聚合酶作用的异同:DNA聚合酶只能将单个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苷酸片段的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DNA连接酶是连接两个DN_的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

3.“分子运输车”——载体

(1)载体具备的条件:

①能在受体细胞中复制并稳定保存。

②具有一至多个限制酶切点,供外源DN_插入。

③具有标记基因,供重组DNA的鉴定和选择。

(2)最常用的载体是质粒:

它是一种裸露的、结构简单的、***于细菌染色体之外,并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双链环状DNA分子。

(3)其它载体: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第一步:目的基因的获取

1.目的基因是指: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

2.原核基因采取直接分离获得,真核基因是人工合成。人工合成目的基因的常用方法有反转录法和化学合成法。

3.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

(1)原理:DNA双链复制

(2)过程:

①加热至90~95℃DNA解链;

②冷却到55~60℃,引物结合到互补DNA链;

③加热至70~75℃,热稳定DNA聚合酶从引物起始互补链的合成

第二步: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1.目的: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可以遗传至下一代,使目的基因能够表达和发挥作用。

2.组成: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

(1)启动子: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DN_,位于基因的首端,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能驱动基因转录出mRNA,最终获得所需的蛋白质。

(2)终止子:也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DN_,位于基因的尾端。

(3)标记基因的作用:是为了鉴定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从而将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筛选出来。常用的标记基因是抗生素基因。

第三步: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1.转化的概念:是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内,并且在受体细胞内维持稳定和表达的过程。

2.常用的转化方法: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采用最多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其次还有基因***法和花粉管通道法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常用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技术。此方法的受体细胞多是受精卵。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

4.重组细胞导入受体细胞后,筛选含有基因表达载体受体细胞的依据是

标记基因是否表达.

第四步: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1.首先要检测转基因生物的染色体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方法是采用DNA分子杂交技术.

2.其次还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方法是采用用标记的目的基因作探针与mRNA

杂交。

3.最后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方法是从转基因生物中提取

蛋白质,用相应的抗体进行抗原-抗体杂交。

4.有时还需进行个体生物学水平的鉴定。如转基因抗虫植物是否出现抗虫性状。

基因工程的应用:

1.植物基因工程:抗虫、抗病、抗逆转基因植物,利用转基因改良植物的品质。

2.动物基因工程:提高动物生长速度、改善畜产品品质、用转基因动物生产药物。

3.基因***:把正常的外源基因导入病人体内,使该基因表达产物发挥作用。

蛋白质工程的概念:

蛋白质工程:

是指以蛋白质分子的结构规律及其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蛋白质进行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基因工程在原则上只能生产自然界已存在的蛋白质)

(1)蛋白质工程崛起的缘由:基因工程只能生产自然界已存在的蛋白质

(2)蛋白质工程的基本原理:它可以根据人的需求来设计蛋白质的结构,又称为第二代的基因工程。

(3)基本途径:从预期的蛋白质功能出发,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基因)以上是蛋白质工程特有的途径;以下按照基因工程的一般步骤进行。(注意:目的基因只能用人工合成的方法)

(4)设计中的困难:如何推测非编码区以及内含子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生物知识点归纳 8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基本信息

肺炎双球菌(Diplococcus pneumoniae)是一种病原菌,存在着光滑型(Smooth简称S型)和粗糙型(Rough简称R型)两种不同类型。其中光滑型的菌株产生荚膜,有毒,在人体内它导致肺炎,在小鼠体中它导致败血症,并使小鼠患病死亡,其菌落是光滑的;粗糙型的菌株不产生荚膜,无毒,在人或动物体内不会导致病害,其菌落是粗糙的。

致病原理:肺炎双球菌有多种株系,但只有光滑型菌株可致病,因为在这些菌株的细胞外有多糖荚膜起保护作用,不致被宿主破坏。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过程

格里菲斯的实验:格里菲斯以R型和S型菌株作为实验材料进行遗传物质的实验,他将活的、无毒的RⅡ型(无荚膜,菌落粗糙型)肺炎双球菌或加热杀死的有毒的SⅢ型肺炎双球菌注入小白鼠体内,结果小白鼠安然无恙;将活的、有毒的SⅢ型(有荚膜,菌落光滑型)肺炎双球菌或将大量经加热杀死的有毒的SⅢ型肺炎双球菌和少量无毒、活的RⅡ型肺炎双球菌混合后分别注射到小白鼠体内,结果小白鼠患病死亡,并从小白鼠体内分离出活的SⅢ型菌。格里菲斯称这一现象为转化作用,实验表明,SⅢ型死菌体内有一种物质能引起RⅡ型活菌转化产生SⅢ型菌,这种转化的物质(转化因子)是什么?格里菲斯对此并未做出回答。

埃弗雷等人的进一步实验:1944年美国的埃弗雷(O。Avery)、麦克利奥特(C。 Macleod)及麦克卡蒂(M。Mccarty)等人在格里菲斯工作的基础上,对转化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体外转化实验)。他们从SⅢ型活菌体内提取DNA、RNA、蛋白质和荚膜多糖,将它们分别和RⅡ型活菌混合均匀后注射人小白鼠体内,结果只有注射SⅢ型菌DNA和RⅡ型活菌的混合液的小白鼠才死亡,这是一部分RⅡ型菌转化产生有毒的、有荚膜的SⅢ型菌所致,并且它们的后代都是有毒、有荚膜的。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结论

证明了S型细菌中含有一种转化因子,将R型细菌转化成了S型细菌,实际转化因子就是DNA,但是当时并没有提出DNA这个名词,另外,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有两个,一个是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另一个是体外转化实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前者证明了转化因子(DNA)是遗传物质,没有得出蛋白质与遗传物质的关系,后者证实了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生物知识点归纳 9

一、 生物的遗传现象:

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叫遗传。

动植物的性状主要是通过生殖细胞而遗传给后代的。

二、 染色体和基因:

细胞核内存在的一些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叫染色体。染色体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父方和母方)存在,生殖细胞中成单存在(人体细胞23对,人的生殖细胞23条),它由蛋白质和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组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中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在体细胞中存在,生殖细胞中成单存在。

三、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当细胞内控制性状的一对基因,两个都是隐性(aa)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就会表现,否则(AA、Aa),为显性性状。

显性(大写A) 隐性(小写a)

四、 禁止近亲结婚

血缘关系越近的人,遗传基因越相近,婚后所生子女得遗传病的可能性越大。

五、 生物的变异现象

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

六、 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七、 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

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

八、 变异在生物进化上的意义

九、 变异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生物的进化

一、 生命的起源:

原始的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原始的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的物质。

二、 生物进化的历程:

植物进化的历程:

原始单细胞动物

原始生命 原始苔藓类

原始藻类 原始裸子植物

原始蕨类 原始被子植物

动物进化的历程: 原始鸟类

原始鱼类 原始两栖类 原始爬行类 原始哺***类

进化原则: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三、 人类的出现:

人类和类人猿是近亲,人由森林古猿逐步进化而来。

植物从种子植物脱离水的限制,无脊椎动物从节肢动物脱离水的限制,脊椎动物从爬行动物脱离水的限制。

四、 生物进化的证据:

主要证据为化石(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而在越晚近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最古老的地层中没有生物化石。

五、 人工选择:

选择者:人 结果:满足人类的各种要求。 速度:较快。

概念:根据人类的需求和爱好,经过不断选择而形成生物新品种的过程。

六、 自然选择

选择者:自然界各种环境条件。 结果:适应环境,不断进化。

速度:形成新物种需要漫长岁月。

概念: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

第三章 生物与环境

一、 环境的含义

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指生物的生存地点,主要还是指存在于它周围的影响它生活的各种因素。

二、 生态因素:

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它生物和非生物

非生物因素DD阳光、温度、水、空气等

生物因素DD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它生物

三、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1、 环境影响生物

2、 生物适应环境

3、 生物影响环境

四、 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五、 生态系统的组成

植物DD生产者(无机物光合作用 有机物)

生物部分 动物DD消费者(使用有机物)

细菌真菌DD分解者(有机物DD无机物)

非生物部分DD阳光、空气、土壤、水、温度等

六、 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相互关联的食物链形成食物网。如:草 兔 狐

七、 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

八、 我国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我国裸子植物的资源,占居全世界的首位。

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扬子鳄、鹿,植物中的银杉、金钱松、珙桐等为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1、 许多野生动植物可以用作药材。

2、 能提供大量的工业原料。

3、 为人类提供食物。

4、 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九、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

十、 环境保护(基本国策)

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我国陆续建立了数百个自然保护区,如四川卧龙、王朗和九寨沟等自然保护区(大熊猫、金丝猴),广西花坪自然保护区(银杉)。对严重污染环境、浪费资源、影响附近居民正常生活的企业,实行限期治理或停产治理等措施。从我做起树立环境意识,培养爱护环境的!

生物知识点归纳 10

人类与生态环境

1、人口过度增长给自然环境带来的严重后果

生物囤为人类提供各种各样的资源,我们的衣食住行等都依赖于生物圈。人口的适度增长有利于人类自身的发展,但是人口的过快增长必将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造成破坏性的影响。目前,由于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人类的需要和自然界可能提供的资源、能源之间,已经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如土地和淡水的人均占有量日渐减少。由此造成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难以得到有效保护的局面。同时,人口的迅速增长,使我们的环境污染加剧。此外,人口的大量增加,还给住房、就业、教育、医疗、交通等增加了巨大的压力,严重阻碍了人们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2、生态平衡的现象和意义

(1)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问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也就是说,它的能量流动和物质的循环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状态就叫做生态平衡。

(2)稳定的生态系统的特征

在稳定的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动物和植物在数量上保持相对稳定;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完整的营养级结构,具有比较稳定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是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

相对稳定的能力。当生态系统受到外来干扰时,只要这种干扰没有超过一定限度,生态系统就能通过自动调节恢复平衡。但若外来干扰超过这个限度,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就会被打破。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类。

生物知识点归纳 11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病毒既不是真核也不是原核生物。

主要特征:

1)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2)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3)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4)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虎克既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细胞的命名者;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内容:

1、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细胞是一个相对***的单位。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产生。

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生物知识点归纳 12

一、应牢记知识点

1、追根溯源,绝大多数活细胞所需能量的最终源头是太阳光能.

2、将光能转换成细胞能利用的化学能的是光合作用.

3、叶绿体中的色素及吸收光谱

⑴、叶绿素(含量约占3/4)

①、叶绿素a——蓝绿色——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

②、叶绿素b——黄绿色——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

⑵、类胡萝卜素(含量约占1/4)

①、胡萝卜素——橙——主要吸收蓝紫光

②、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4、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⑴、提取方法:丙做溶剂.

⑵、碳酸钙的作用:防止研磨过程中破坏色素.

⑶、二氧化硅作用:使研磨更充分.

⑷、分离方法:纸层析法

⑸、层析液:20份石油醚:2份酒精:1份丙混合

⑹、层析结果:从上到下——胡黄ab

⑺、滤液细线要求:细、均匀、直

⑻、层析要求: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细线.

5、叶绿体中光和色素的分布——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

6、光合作用场所——叶绿体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叶绿体基粒类囊体膜上,分布着与光化作用有关的色素和酶.

7、光合作用概念:

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8、光合作用反应式:

光能

CO2+H2O——→(CH2O)+O2

叶绿体

光能

6CO2+12H2O——→C6H12O6+6H2O+6O2

叶绿体

9、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J.Priestly,1773—1804)实验证实:植物能更新空气.

10、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J.Ingen–housz)发现:只有在阳光照射下,只有绿叶才能更新空气.

11、1785年明确了: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12、1845年,各国科学家梅耶(R.Mayer)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13、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J.von.Sachs,1832——1897)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⑴、饥饿处理——将绿叶置于暗处数小时,耗尽其营养.

⑵、遮光处理——绿叶一半遮光,一半不遮光.

⑶、光照数小时——将绿叶放在光下,使之能进行光合作用.

⑷、碘蒸汽处理——遮光的一半无颜色变化,暴光的一侧边蓝绿色.

14、1939年,美国科学家鲁宾(S.Ruben)卡门(M.Kamen)同位素标记法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

氧气来自水.

⑴、同位素标记法三要点:

①、用途:指用放射性同位素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

②、方法:放射性同位素能发出射线,可以用仪器检测到.

③、特点: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化学性质不改变,不影响细胞的代谢.

⑵、用18O标记H2O和CO2,得到H218O和C18O2.

⑶、将植物分成两组,一组提供H218O,另一组提供C18O2.

⑷、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检测植物释放的O2.

⑸、结果,只有提供H218O时,植物释放出18O2.

15、卡尔文循环——卡尔文(M.Calvin,1911——)实验

⑴、用14C标记CO2得14CO2

⑵、向小球藻提供14CO2,追踪光和作用过程中C的运动途径.

14CO2—→14C3—→14C6H12O6

⑶、结论:

16、光合作用过程

⑴、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暗反应两个阶段.

⑵、光反应:

①、特点:指光合作用第一阶段,必须有光才能进行.

②、主要反应:色素分子吸收光能;分解水,产生[H]和氧气;生成ATP.

③、场所:叶绿体基粒囊状膜上.

④、能量变化:光能转变成ATP中活跃化学能.

⑶、暗反应

①、特点:指光合作用第二阶段,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②、主要反应:固定二氧化碳生成三碳化合物;[H]做还原剂,ATP提供能量,

还原三碳化合物,生成有机物和水.

③、场所:叶绿体基质中.

④、能量变化:活跃化学能转变成有机物中稳定化学能.

⑷、过程***(P-103***5-15)

二、应会知识点

1、光合作用中色素的吸收峰(P-99***5-10)

2、叶绿体结构(P-99***5-11)

⑴、具有内外双层膜.

⑵、具有基粒——由类囊体色素.

⑶、二氧化硅作用:使研磨更充分.

3、化能合成作用

⑴、概念:指利用环境中某些无机物氧化时释放的能量,将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的合成作用.

⑵、典型生物:硝化细菌、铁细菌、瘤细菌等.

⑶、硝化细菌:原核生物,能利用环境中氨(NH3)氧化生成亚(HNO2)或(HNO3)释放的化学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

⑷、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也是自养生物

生物知识点归纳 13

必修三生物的学习方法

树立正确的生物学观点,可以更迅速更准确地学习生物学知识。所以在生物学学习中,要注意树立以下生物学观点:

1.生命物质性观点。

生物体由物质组成,一切生命活动都有其物质基础。

2.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有一定的结构就必然有与之相对应功能的存在;二是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

3.生物的整体性观点。

系统论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这一思想完全适合生物领域。不论是细胞水平、组织水平、器官水平,还是个体水平,甚至包括种群水平和群落水平,都体现出整体性的特点。

4.生命活动对立统一的观点。

生物的诸多生命活动之间,都有一定的关系,有的甚至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例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就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生命活动。

5.生物进化的观点。

生物界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所谓产生就是生命的起源,所谓发展就是生物的进化。生物的进化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的规律。

6.生态学观点。

基本内容是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必修三生物的学习技巧

1.简化记忆法。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记忆。

2.联想记忆法。

即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利用联想帮助记忆。

3.对比记忆法。

在生物学学习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词易混淆、难记忆。对于这样的内容,可运用对比法记忆。对比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列出来,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鲜明,容易记忆。

4.纲要记忆法。

生物学中有很多重要的、复杂的内容不容易记忆。可将这些知识的核心内容或关键词语提炼出来,作为知识的纲要,抓住了纲要则有利于知识的记忆。

5.衍射记忆法。

以某一重要的知识点为核心,通过思维的发散过程,把与之有关的其他知识尽可能多地建立起联系。这种方法多用于章节知识的总结或复习,也可用于将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

生物知识点归纳 14

孟德尔定律

基因型和表现型: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基因型相同,环境相同,表现型相同,环境不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

纯合子杂交子代不一定是纯合子,如AA×aa。杂合子杂交子代不一定都是杂合子。

纯合体只能产生一种配子,自交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杂合体产生配子的种类是2n种(n为等位基因的对数)。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在F1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

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P:黄色圆粒(YYRR)X绿色皱粒(yyrr)

→F1:黄色圆粒(YyRr)

→F2:9黄圆(Y R ):3绿圆(yyR ):3黄皱(Y rr):1绿皱(yyrr)。

完全显性: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所得F1与显性亲本表现完全一致的现象。

不完全显性: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所得的F1表现为双亲中间类型的现象。

共显性: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所得F1同时表现出双亲的性状。

基因分离规律实质:减I***后期等位基因分离。

自由组合规律实质:减I***后期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生物知识点归纳

知识梳理: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

统一性:元素种类大体相同

差异性:元素含量有差异

2、组成细胞的元素

大量元素:C、H、O、N、P、S、K、Ca、Mg

微量元素:Fe、Mn、Zn、Cu、B、Mo

主要元素:C、H、O、N、P、S

含量最高的四种元素:C、H、O、N

基本元素:C(干重下含量最高)

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O(鲜重下含量最高)

3、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水(鲜重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无机盐,糖类,有机化合物,脂质,蛋白质(干重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核酸

4、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1)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常用材料:苹果和梨

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 乙液:0.05g/ml的CuSO4)

注意事项:

①还原糖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②甲乙液必须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样液中,现配现用,

③必须用水浴加热(50—65)

颜色变化:浅蓝色 棕色 砖红色

(2)脂肪的鉴定

常用材料:花生子叶或向日葵种子 试剂: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

注意事项:

①切片要薄,如厚薄不均就会导致观察时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

②酒精的作用是:洗去浮色

③需使用显微镜观察

④使用不同的染色剂染色时间不同

颜色变化: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成红色

(3)蛋白质的鉴定

常用材料:鸡蛋清,黄豆组织样液,牛奶

试剂:双缩脲试剂( A液:0.1g/ml的NaOH B液: 0.01g/ml的CuSO4 )

注意事项

①先加A液1ml,再加B液4滴

②鉴定前,留出一部分组织样液,以便对比

颜色变化:变成紫色

(4)淀粉的检测和观察

常用材料:马铃薯

试剂:碘液

颜色变化:变蓝

生物知识点归纳 15

1、核酸的简介

由许多核苷酸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化合物,为生命的最基本物质之一。最早由米歇尔于1868年在脓细胞中发现和分离出来。核酸广泛存在于所有动物、植物细胞、微生物内、生物体内核酸常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核蛋白。不同的核酸,其化学组成、核苷酸排列顺序等不同。根据化学组成不同,核酸可分为核糖核酸,简称RNA和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DNA是储存、复制和传递遗传信息的主要物质基础,RNA在蛋白质牲合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转移核糖核酸,简称tRNA,起着携带和转移活化氨基酸的作用;信使核糖核酸,简称mRNA,是合成蛋白质的模板;核糖体的核糖核酸,简称rRNA,是细胞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核酸不仅是基本的遗传物质,而且在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上也占重要位置,因而在生长、遗传、变异等一系列重大生命现象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核酸在实践应用方面有极重要的作用,现已发现近2000种遗传性疾病都和DNA结构有关。如人类镰刀形红血细胞贫血症是由于患者的血红蛋白分子中一个氨基酸的遗传密码发生了改变,白化病毒者则是DNA分子上缺乏产生促黑色素生成的酷氨酸酶的基因所致。肿瘤的发生、病毒的感染、射线对机体的作用等都与核酸有关。70年代以来兴起的遗传工程,使人们可用人工方法改组DNA,从而有可能创造出新型的生物品种。如应用遗传工程方法已能使大肠杆菌产生胰岛素、干扰素等珍贵的生化药物

2、核酸的研究历史

核酸是怎么发现的?

1869年,F.Miescher从脓细胞中提取到一种富含磷元素的酸性化合物,因存在于细胞核中而将它命名为"核质"(nuclein)。核酸(nucleicacids),但这一名词于Miescher的发现20年后才被正式启用,当时已能提取不含蛋白质的核酸制品。早期的研究仅将核酸看成是细胞中的一般化学成分,没有人注意到它在生物体内有什么功能这样的重要问题。

核酸为什么是遗传物质?

1944年,Avery等为了寻找导致细菌转化的原因,他们发现从S型肺炎球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肺炎球菌混合后,能使某些R型菌转化为S型菌,且转化率与DNA纯度呈正相关,若将DNA预先用DNA酶降解,转化就不发生。结论是:S型菌的DNA将其遗传特性传给了R型菌,DNA就是遗传物质。从此核酸是遗传物质的重要地位才被确立,人们把对遗传物质的注意力从蛋白质移到了核酸上。

双螺旋的发现

核酸研究中划时代的工作是Watson和Crick于1953年创立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模型的提出建立在对DNA下列三方面认识的基础上:

1.核酸化学研究中所获得的DNA化学组成及结构单元的知识,特别是Chargaff于1950-1953年发现的DNA化学组成的新事实;DNA中四种碱基的比例关系为A/T=G/C=1;

2.X线衍射技术对DNA结晶的研究中所获得的一些原子结构的最新参数;

3.遗传学研究所积累的有关遗传信息的生物学属性的知识。综合这三方面的知识所创立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不仅阐明了DNA分子的结构特征,而且提出了DNA作为执行生物遗传功能的分子,从亲代到子代的DNA复制(replication)过程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及高度保真性。其正确性于1958年被Meselson和Stahl的著名实验所证实。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确立为遗传学进入分子水平奠定了基础,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的里程碑。从此核酸研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对核酸研究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沃森

Watson,JamesDewey

美国生物学家

克里克

Crick,FrancisHarryCompton

英国生物物理学家

3、核酸的分子结构

一、核酸的一级结构

核酸是由核苷酸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组成DNA的脱氧核糖核苷酸主要是dAMP、dGMP、dCMP和dTMP,组成RNA的核糖核苷酸主要是AMP、GMP、CMP和UMP。核酸中的核苷酸以3’,5’磷酸二酯键构成无分支结构的线性分子。核酸链具有方向性,有两个末端分别是5’末端与3’末端。5’末端含磷酸基团,3’末端含羟基。核酸链内的前一个核苷酸的3’羟基和下一个核苷酸的5’磷酸形成3’,5’磷酸二酯键,故核酸中的核苷酸被称为核苷酸残基。通常将小于50个核苷酸残基组成的核酸称为寡核苷酸(oligonucleotide),大于50个核苷酸残基称为多核苷酸(polynucleotide)。

二、DNA的空间结构

(一)DNA的二级结构

DNA二级结构即双螺旋结构(doublehelixstructure)。20世纪50年代初Chargaff等人分析多种生物DNA的碱基组成发现的规则。

DNA双螺旋模型的提出不仅揭示了遗传信息稳定传递中DNA半保留复制的机制,而且是分子生物学发展的里程碑。

DNA双螺旋结构特点如下:

①两条DNA互补链反向平行。

②由脱氧核糖和磷酸间隔相连而成的亲水骨架在螺旋分子的外侧,而疏水的碱基对则在螺旋分子内部,碱基平面与螺旋轴垂直,螺旋旋转一周正好为10个碱基对,螺距为3.4nm,这样相邻碱基平面间隔为0.34nm并有一个36?的夹角。

③DNA双螺旋的表面存在一个大沟(majorgroove)和一个小沟(minorgroove),蛋白质分子通过这两个沟与碱基相识别。

④两条DNA链依靠彼此碱基之间形成的氢键而结合在一起。根据碱基结构特征,只能形成嘌呤与嘧啶配对,即A与T相配对,形成2个氢键;G与C相配对,形成3个氢键。因此G与C之间的连接较为稳定。

⑤DNA双螺旋结构比较稳定。维持这种稳定性主要靠碱基对之间的氢键以及碱基的堆集力(stackingforce)。

生理条件下,DNA双螺旋大多以B型形式存在。右手双螺旋DNA除B型外还有A型、C型、D型、E型。此外还发现左手双螺旋Z型DNA。Z型DNA是1979年Rich等在研究人工合成的CGCGCG的晶体结构时发现的。Z-DNA的特点是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互补链组成的螺旋呈锯齿形,其表面只有一条深沟,每旋转一周是12个碱基对。研究表明在生物体内的DNA分子中确实存在Z-DNA区域,其功能可能与基因表达的调控有关。DNA二级结构还存在三股螺旋DNA,三股螺旋DNA中通常是一条同型寡核苷酸与寡嘧啶核苷酸-寡嘌呤核苷酸双螺旋的大沟结合,三股螺旋中的第三股可以来自分子间,也可以来自分子内。三股螺旋DNA存在于基因调控区和其他重要区域,因此具有重要生理意义。

(二)DNA三级结构——超螺旋结构

DNA三级结构是指DNA链进一步扭曲盘旋形成超螺旋结构。生物体内有些DNA是以双链环状DNA形式存在,如有些病毒DNA,某些噬菌体DNA,细菌染色体与细菌中质粒DNA,真核细胞中的线粒体DNA、叶绿体DNA都是环状的。环状DNA分子可以是共价闭合环,即环上没有缺口,也可以是缺口环,环上有一个或多个缺口。在DNA双螺旋结构基础上,共价闭合环DNA(covalentlyclosecircularDNA)可以进一步扭曲形成超螺旋形(superhelicalform)。根据螺旋的方向可分为正超螺旋和负超螺旋。正超螺旋使双螺旋结构更紧密,双螺旋圈数增加,而负超螺旋可以减少双螺旋的圈数。几乎所有天然DNA中都存在负超螺旋结构。

(三)DNA的四级结构——DNA与蛋白质形成复合物

在真核生物中其基因组DNA要比原核生物大得多,如原核生物大肠杆菌的DNA约为4.7×103kb,而人的基因组DNA约为3×106kb,因此真核生物基因组DNA通常与蛋白质结合,经过多层次反复折叠,压缩近10000倍后,以染色体形式存在于平均直径为5μm的细胞核中。线性双螺旋DNA折叠的第一层次是形成核小体(nucleosome)。犹如一串念珠,核小体由直径为11nm×5.5nm的组蛋白核心和盘绕在核心上的DNA构成。核心由组蛋白H2A、H2B、H3和H4各2分子组成,为八聚体,146bp长的DNA以左手螺旋盘绕在组蛋白的核心1.75圈,形成核小体的核心颗粒,各核心颗粒间有一个连接区,约有60bp双螺旋DNA和1个分子组蛋白H1构成。平均每个核小体重复单位约占DNA200bp。DNA组装成核小体其长度约缩短7倍。在此基础上核小体又进一步盘绕折叠,最后形成染色体。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一、核酸的分类

细胞生物含两种核酸:DNA和RNA

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

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DNA);一类是核糖核酸(RNA)。

二、核酸的结构

1、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CHONP)。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RNA的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核酸初步水解成许多核苷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核苷酸由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根据五碳糖的不同,可以将核苷酸分为脱氧核糖核苷酸(简称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

2、DNA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构成。RNA由一条核糖核苷酸连构成。

3、核酸中的相关计算:

(1)若是在含有DNA和RNA的生物体中,则碱基种类为5种;核苷酸种类为8种。

(2)DNA的碱基种类为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种类为4种。

(3)RNA的碱基种类为4种;核糖核苷酸种类为4种。

三、核酸的功能: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观察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试剂: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

原理: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RNA大部分存在于细胞质中。甲基绿使DNA呈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

结论: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叶绿体内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一、核酸的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二、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三、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为脱氧核糖、RNA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四、D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胸腺嘧啶(T)

R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尿嘧啶(U)

五、核酸的分布: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优求知网 » 生物知识点归纳

学习

我也很棒作文通用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我也很棒作文通用,内容包括我真的很棒作文400字,我也很棒作文800字,我也很棒作文。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

学习

爱一个人感言句子通用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爱一个人感言句子通用,内容包括爱一个人简短句子7个字,爱一个人的感悟经典句子,姐妹感言句子210句。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句子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句子的组成部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六种。你

学习

我的世界也很美丽作文精选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我的世界也很美丽作文精选,内容包括我的世界也很美丽作文,我的世界也很美丽1000字作文,我的世界也很美丽作文800字以上。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

学习

最精彩的校长六一致辞精选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最精彩的校长六一致辞精选,内容包括六一校长致辞简短霸气,校长六一精彩讲话稿,最有文采校长的六一致辞。六一儿童节,也叫“六一国际儿童节”,每年的6月1日举行,是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最精彩的校长六一致

学习

《鱼我所欲也》原文翻译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鱼我所欲也》原文翻译,内容包括鱼我所欲也原文翻译朗诵,鱼我所欲也朗诵,鱼我所欲也原文翻译手写。在学习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八股,都属

学习

家校协同教育培训心得精选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家校协同教育培训心得精选,内容包括家校协同培训心得体会,家校协同育人培训感悟心得,家校协同教育的学生心得体会。学校和家庭要建立相对统一的教育理念,老师和家长需要密切配合,整体做到步调一致。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家校协

学习

这只是开始作文900字通用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这只是开始作文900字通用,内容包括作文这不过是个开场800字,这只不过是个开始作文800字,这不过是个开场作文900字。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

学习

有时我也想作文精选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有时我也想作文精选,内容包括有时我也想半命题700字作文,有时我也想半命题作文600字,有时我也想作文800字。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

学习

劳动合同协商解除协议精选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劳动合同协商解除协议精选,内容包括劳动合同协商解除协议书范本,劳动合同终止协议书8篇,协商解除劳动合同需要注意哪些坑。在当今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方需要用到协议,签订协议可以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一起来参考协议是怎

学习

协商协议书范本精选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协商协议书范本精选,内容包括协商协议书范本格式,自行协商赔偿协议书范本,协商还款协议书范本。在现在社会,各种协议书频频出现,签订了协议书就有了法律依靠。拟起协议书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协商协议书范本(精选13

学习

团结一致的名言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团结一致的名言,内容包括团结一致的名言谚语,大家团结一致的名言,团结一致的名言警句古文摘抄。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名言吧,名言易于留传,是浓缩的精华。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名言

学习

六一幼儿园长致辞精选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六一幼儿园长致辞精选,内容包括六一幼儿园长致辞衔接语,六一园长致辞服装,园长六一致辞。致辞是指在特定场合下,由主持人或者代表某一方发表的一种正式的演讲,旨在表达感谢、祝福、鼓舞、慰问等不同的情感和意义。下面为大家

学习

经典治愈早安句子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经典治愈早安句子,内容包括简单治愈早安感言130句,早安文案短句干净治愈最新,温暖治愈的早安语录文案。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句子吧,不同类型的句子具有不同的作用。你知道什么样

学习

小孩子满月酒祝福的话精选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小孩子满月酒祝福的话精选,内容包括满月酒祝福简短大气,老姐摆满月酒怎么祝福,小孩子满月酒祝福诗句。一、什么是满月酒满月酒,是指婴儿出生后一个月而设立的酒宴。古代,汉族人认为婴儿出生后存活一个月就是度过了一个难关。

学习

炎帝生物制度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炎帝生物制度,内容包括炎帝直销奖金制度,最新炎帝生物奖金制度,炎帝奖金制度合法吗。炎帝生物心系天下人,敢为天下先,是炎帝文化的传承者,现代炎帝精神的缔造者,安全创富的引领者。经过多年奋斗,如今已成为中国业界最耀眼的直销

学习

《表里的生物》教学反思精选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表里的生物》教学反思精选,内容包括表里的生物教学反思简单版,表里的生物教学反思2,表里的生物教学反思简短。一、教学反思的历程

学习

生物教学计划通用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生物教学计划通用,内容包括生物教学计划具体措施,生物教学计划表,生物教学计划和方案。一、什么是教学计划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

学习

生物教师培训总结精选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生物教师培训总结精选,内容包括生物教师培训心得体会总结,生物教师培训心得体会和感悟,生物学科教师培训心得体会。总结就是对一个时期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全面地、

学习

高一工作生物工作计划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高一工作生物工作计划,内容包括高三生物工作计划上学期,高三生物个人工作计划,病媒生物防治工作计划。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相信大家对即将到来的工作生活满心期待吧!是时候写一份详细的计划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

学习

什么是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什么是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内容包括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起决定作用,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特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特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生物医学模式的发展和完善,它更加准确地肯定了生物因素的含义和

学习

磁场知识点总结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磁场知识点总结,内容包括磁场知识点总结大全,磁场知识点总结最新篇,磁场知识点总结截版。在日常过程学习中,是不是经常追着老师要知识点?知识点也可以通俗的理解为重要的内容。掌握知识点是我们提高成绩的关键!下面是帮大家整

学习

初中整式的概念知识点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初中整式的概念知识点,内容包括初中整式知识点总结归纳,初中整式的所有知识点,初中整式的概念。单项式和多项式都统称为整式。整式是有理式的一部分,在有理式中可以包含加,减,乘,除、乘方五种运算,但在整式中除数不能含有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