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室管理制度
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今天,各种制度频频出现,制度是一种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规章或准则。那么制度怎么拟定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内镜室管理制度,欢迎大家分享。
内镜室管理制度 1
1、内镜诊疗和清洗消毒人员应具备内镜清洗消毒知识,接受相关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
2、清洗消毒室与诊疗室应分开设置,通风良好。
(1)清洗消毒室应配备相应的清洗消毒设备。
a、基本清洗消毒设备:专用流动水清洗消毒槽、负压吸引器、超声清洗器、高压水***、擦镜台、干燥设备、计时器,相应的消毒、灭菌器械,50ml注射器、各种刷子、纱布、棉棒等消耗品。
b、清洗消毒剂:多酶洗液、适用于内镜的消毒剂、75%乙醇。
c、不同部位内镜的清洗消毒设备与储镜柜应分开。
(2)诊疗室应设置合理,配备基本设施。
a、应设有诊疗床、吸引器、***车等基本设施。
b、不同部位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分室进行,不能分室进行的,应分时间段进行。
c、灭菌内镜的诊疗应在达到手术标准的区域内进行,并按照手术区域的要求进行管理。
d、诊疗室的'净使用面积≥20㎡。
3、内镜及附件的数量应与医院规模和接诊患者数相适应,清洗、消毒或灭菌应符合医疗机构的消毒灭菌原则。
4、工作人员清洗消毒内镜时,应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包括工作服、抗湿罩袍或围裙、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帽子、手套等。
5、内镜室应当做好内镜清洗消毒的登记工作,登记内容应当包括就诊患者姓名、使用内镜的编号、清洗时间(包括水洗、酶洗、清洗时间)、消毒时间(包括消毒和冲洗时间)以及操作人员姓名等。
6、浸泡消毒或灭菌内镜的消毒剂应每日检测浓度并记录。
7、消毒后的内镜应每季度进行生物学检测并记录;活检钳及灭菌后的内镜应每月进行生物学检测并记录。
内镜室管理制度 2
一、制定和完善内镜室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认真落实。
二、从事内镜诊疗和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当具备内镜清洗消毒方面的知识,接受相关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严格遵守有关规章制度。
三、内镜的清洗消毒应当与内镜的诊疗工作分开进行,分设单独的清洗消毒室和内镜诊疗室,清洗消毒室应当保证通风良好。内镜诊疗室应当设有诊疗床、吸引器、***车等基本设施。
四、不同部位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当分室进行;不同部位内镜的.清洗消毒工作的设备应当分开。
五、工作人员清洗消毒内镜时,应当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包括工作服、防渗透围裙、口罩、帽子、手套等。
六、根据工作需要,按照以下要求配备相应内镜及清洗消毒设备:
1、内镜及附件:其数量应当与医院规模和接诊病人数相适应,以保证所用器械在使用前能达到相应的消毒、灭菌合格的要求,保障病人安全。
2、基本清洗消毒设备:包括专用流动水清洗消毒槽(四槽或五槽)、负压吸引器、超声清洗器、高压水***、干燥设备、计时器、通风设施,与所采用的消毒、灭菌方法相适应的必备的消毒、灭菌器械,50毫升注射器、各种刷子、纱布、棉棒等消耗品。
3、清洗消毒剂:多酶洗液、适用于内镜的消毒剂、75%乙醇。
七、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者灭菌必须遵照以下原则:
1、凡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者经外科切口进入人体无菌腔室的内镜及附件,如腹腔镜、关节镜、脑室镜、膀胱镜、宫腔镜等,必须灭菌。
2、凡穿破粘膜的内镜附件,如活检钳、高频电刀等,必须灭菌。
3、凡进入人体消化道、呼吸道等与粘膜接触的内镜,如喉镜、气管镜、支气管镜、胃镜、肠镜、乙状结肠镜、直肠镜等,应当按照《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高水平消毒。
八、内镜及附件用后应当立即清洗、消毒或者灭菌。
九、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者灭菌时间应当使用计时器控制。
十、内镜室应当做好内镜清洗消毒的登记工作,登记内容应当包括,就诊病人姓名、使用内镜的编号、清洗时间、消毒时间以及操作人员姓名等事项。
十一、软、硬式内镜的清洗与消毒具体详见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按《规范》的要求进行清洗消毒或灭菌。
十二、做好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1、消毒剂浓度必须每日定时监测并做好记录,保证消毒效果。
2、消毒后的内镜应当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消毒后的内镜合格标准为:细菌总数〈20cfu/件,不能检出致病菌。
3、灭菌后的内镜应当每月进行生物学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灭菌后的内镜合格标准为:无菌检测合格。
内镜室管理制度 3
1、内镜诊疗区域应当布局合理,设登记室、候诊室、***的清洗消毒室、内镜诊疗室及内镜储存(室)柜。
2、从事内镜诊疗和内镜清洁消毒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当接收相关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正确掌握内镜的清洗和消毒、灭菌技术,严格遵守有关规章制度、实施标准预防。
3、内镜的清洗消毒应当与内镜的诊疗工作分室进行,清洗消毒室和内镜诊疗室必须***设置,并保证通风良好。
4、不同部位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当分室进行;上、下消化镜不能分室的应当分时间段进行。
5、灭菌内镜诊疗应当在达到Ⅱ类手术标准的区域内进行,并按手术区域的要求管理。
6、进行内镜诊疗前需对病人做HBsAg、抗-HCV、抗-HIV筛查,并有记录。凡检测阳性者、已知特殊感染患者等,应使用专用内镜或安排在每日检查的最后。
7、内镜及附件数量应当和接诊病人数量相适应,以保证所用器械在使用前达到消毒、灭菌合格的要求,保障病人安全。
8、不同部位内镜的清洗消毒设备应当分开,不得混用。
9、内镜凡能拆卸,内镜及附件用后应立即清洗消毒或灭菌(具体方法见流程***)。采用机器清洗消毒的内镜,机洗前须先手工清洗。
10、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灭菌时间应当使用计时器控制。
11、禁止使用非流动水对内镜进行清洗。
12、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经外科切口进入人体无菌腔室的.内镜、附件及穿破粘膜的内镜附件等必须灭菌。
13、进入人体消化道、呼吸道等与粘膜接触的内镜须进行高水平消毒。
14、消毒后的内镜储存前先干燥处理,再悬挂保存于专用清洁柜内。储存柜内表面光滑无缝隙,便于清洁,每周清洁消毒一次。灭菌后的内镜及其附件等必须置于无菌物品柜内存放。
15、弯盘、敷料缸应采用压力蒸汽灭菌,注水瓶及连接管采用高水平以上无腐蚀性化学消毒剂浸泡消毒,消毒后用无菌水彻底冲洗,干燥备用。注水瓶内的用水应为无菌水,每天更换。
16、每日监测使用消毒剂的有效浓度,记录并保存,低于有效浓度应立即更换。定期做好内镜及附件、器械、消毒剂的生物学监测。
17、每日诊疗工作结束,须对吸引瓶、吸引管、清洗槽、冲洗槽进行清洗消毒、刷洗干净后备用。
18、每日诊疗工作结束,对诊疗室、清洗消毒室的室内空气、地面、台面等进行消毒处理。每周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洁、消毒。
内镜室管理制度 4
一、热情接待检诊的患者,耐心给患者讲解检查前及检查后的注意事项,消除患者的顾虑,取得密切配合,以便顺利完成检查任务。
二、严格按技术操作规程进行检查。检查中要仔细操作力求做到快、准、安全,严防并发症的发生。
三、爱护仪器,每次用完内镜后必须消毒擦拭干净,妥善保管。
若因保管不善或操作不当造成的'设备损害,要追查工作人员责任,并酌情赔偿。
四、搞好预约和登记工作,预约时要向患者详细交待检查日期和检查前的注意事项,并嘱患者将以往的检查资料带来检查时参考。登记项目要填写齐全,如照相,活检、活检病理号均要记录清楚,防止发生差错。
五、认真填写送检单中的栏目,采取的标本应和送检单及时送到相关科室,标本须注明取材部位及数量,若患者同时有两个以上的标本时,应在标本瓶注明同一编号,以免弄乱造成差错。
六、以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做好资料的归档及保管工作,以便教学和科研总结。
七、保持内镜室的清洁,严禁在计算机上玩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