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护士工作总结例1
中***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0-0075-02
由于医护人员工作的特殊性,睡眠质量不佳已经影响到了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工作在临床一线的护士群体,睡眠质量与皮肤的好坏密切相关[1]。本研究于2012年10-11月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06例护士进行睡眠调查分析,以找出影响护士睡眠质量的因素,了解睡眠质量差引发的皮肤问题,以期临床护理人员都能重视睡眠,拥有健康的皮肤。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通过随机抽样方法,于2012年10-11月随机抽取笔者所在医院的临床一线护士206例进行问卷调查。被调查对象均为女性,年龄20~50岁;未婚86例,已婚120例;本科38例,大专132例,中专36例;护士65例,护师96例,主管护师42例,副主任护师3例;值班安排:白班55例,轮班151例。排除规培期的护士和疾病、紫外线等睡眠以外因素引起的皮肤问题者。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问卷包含两个部分:即李建明[2]编制的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elf rating scale of sleep,SRSS)和自行设计的调查表。问卷分两次发放,先采用SRSS调查206名护士的睡眠状况。SRSS量表共10个因子,每个因子5级评分(1~5分),总分10~50分。总分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临床一线护士睡眠状况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56.80%护士存在程度不同的睡眠问题。相关数据详见表1。
2.2 不同因素对护士睡眠质量影响比较
不同婚姻状况、年龄及班制护士的睡眠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皮肤问题
通过睡眠状况自评量表统计,睡眠因子总分≥23分者117例为有睡眠问题者,再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调查睡眠质量差可能引发的皮肤问题,调查结果见表3。睡眠质量差可能引发的皮肤问题主要表现在皮肤暗淡无光及黑眼圈,两者占总人数的68.45%。
3 讨论
3.1 护士容易发生睡眠问题
通过SRSS测定,睡眠因子总分≥23分者117例(56.8%),临床护士睡眠质量整体较差。睡眠问题的产生可能与护士婚姻状况、年龄、班制等因素所致的睡眠质量不佳有关。
3.2 影响护士睡眠质量的相关因素
3.2.1 护士的睡眠质量与婚姻状况密切相关 已婚护士睡眠问题高于未婚护士,其原因是已婚者有来自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压力[3],特别是成为母亲后在孩子的成长教育、家庭事务上需倾注更多的精力,是产生睡眠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3.2.2 护士的睡眠质量受年龄因素的影响 25~34岁年龄组睡眠因子分最高,可能与此年龄段护士正处于婚恋、妊娠、抚育幼儿阶段,导致睡眠质量差有关。而34岁以上护士中多数人正成为各科室护理骨干,工作压力大,加上职称晋升、家庭和孩子教育等压力,致睡眠问题。25岁以下护士大部分面临在职学历教育,工作中经验不足、专业知识相对欠缺,长期处于精神高度集中状态,精力透支从而影响睡眠。
3.2.3 护士的睡眠质量受不同班制的影响 护士长期轮班,日夜班交替,影响人体生物钟节律,干扰个体自身正常生活方式,从而导致睡眠质量差。
3.3 睡眠质量差可致多种皮肤问题
3.3.1 睡眠质量差可导致皮肤暗淡 睡眠不足会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淤滞,循环受阻,影响皮肤的新陈代谢,加速老化,导致皮肤暗淡无光。本调查研究显示,28.64%护士存在皮肤暗淡无光。
3.3.2 睡眠质量差可导致黑眼圈、面部生成色斑 睡眠不足会使眼睛疲倦,血液循环不佳,大量的毒素及黑色素无法正常排除体外,产生黑眼圈。同时,也会导致面部色斑的生成。表3显示,39.81%护士有黑眼圈。
3.3.3 睡眠质量差可导致皮肤干燥、脱皮 干燥缺水肌肤没有得到正常的休养,会影响到自身的锁水机能,同时,因无法保证氧分的供应,皮肤会营养不良,出现干燥、甚至脱皮。
3.3.4 睡眠质量差可导致鱼尾纹 睡眠不足影响皮肤细胞组织的新陈代谢,皮肤缺乏营养而加速衰老[4],类似于眼角的鱼尾纹必然过早出现。
3.3.5 睡眠质量差可导致痤疮 睡眠不足会使皮肤的新陈代谢发生变化甚至紊乱,从而导致肌肤油脂分泌异常,过多油脂未及时清洗掉,则会引发痤疮。
3.4 对策
3.4.1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正确处理好工作、学习、家庭三者的关系 不上夜班时坚持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建议最佳的入睡时间在晚上10点左右,因为人体在0∶00~2∶00间是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期,有利于精力的恢复。有计划的进行学习、工作,使其工作学习两不误又能兼顾家庭。
3.4.2 建立夜班生活制度,提高睡眠质量 科学排班,合理控制夜班的次数,减少昼夜轮班的频率,尽量减少夜班护士的工作量。夜班护士在夜班前应尽早就寝,夜班后及时补充睡眠。
3.4.3 睡前合理安排,营造舒适睡眠环境 睡前学会自我调节、释放压力,比如聆听音乐,喝一杯热牛奶。远离咖啡、尼古丁,不饮酒入睡,忌饱食[5]。另外睡前开窗换气,调节室内温度,一般冬季控制在18 ℃~22 ℃,夏季以25 ℃为宜,湿度控制在50%~60%为宜。关掉会影响睡眠的电器,处于安静环境,提高睡眠质量。
3.4.4 睡觉前做好护肤工作,提高睡眠质量 保养品最好在刚清洁完皮肤时使用,使保湿作用发挥到最大,厚度以能让皮肤透气为原则。对于已经长痘痘、起疹子、表面粗糙的皮肤,建议洗完脸后什么也不擦,运用睡眠时间让皮肤彻底休息。另外,眼部的护理也十分重要,眼霜、眼部精华液必不可少。睡前再洗一个舒服的热水澡,干净、清爽的感觉也有助于睡眠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护士的睡眠质量与婚姻、年龄、班制密切相关。针对睡眠不佳的护士进行正确睡眠的宣教,提出改善睡眠的方法,有利于护士重视睡眠、拥有健康的皮肤。
参考文献
[1]庞溯摈,许琼凤.临床护士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9,9(1):41-43.
[2]李建明.对13273名正常人睡眠状态的评定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3):351.
[3]严由伟,刘明艳,唐向东,等.压力源及其与睡眠质量的现象学关系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0):1537-1547.
皮肤科护士工作总结例2
从生理上来看,男性与女性的皮肤结构是基本一致的,只是男性的皮肤内皮脂腺分布较多,皮脂分泌旺盛,因而皮肤酸度较高,更容易产生粉刺、痤疮、毛囊炎,毛孔也显得比女性粗大,加之皮肤深层色素颗粒分布较多,肤色显得略黑,皮肤看起来也比较粗糙,所以应当注意保持皮肤清洁与美化,这样才能看起来更加“有型”。
男士必做的护理三部曲
清洁:每天早晚用刺激性较小的专用洗面奶和温水认真洗脸:每周用1次~2次清洁面膜以彻底清除残留在毛孔深处的油脂和污垢,由于男士皮脂分泌较旺盛,角质层也相对较厚,因此每月需进行1次~2次去角质,以保证毛孔畅通。
滋润:洁面后,可以涂上男士专用的爽肤水,以平衡油脂分泌,并收缩毛孔。油性肌肤和混合性肌肤的男士,还可选用水***状或喱状的润肤露,干性肌肤的男士可以选用霜质的护肤品,滋润肌肤。
防晒:由于男士活动量较大,所以外出时一定要涂抹防晒品。皮肤爱出油的男士可以选用水质强、油质少的防晒液,外出时带上遮阳帽,并配戴墨镜防止眼周色斑的形成。另外,男士应该多吃能提高皮肤抗氧化作用的水果蔬菜,如猕猴桃、橘子、西兰花等,尽量远离烟酒。
男士护理特区
男士皮肤的特点,决定了其护肤方法和重点部位与女生略有不同。一般来说,男士的胡须部、唇部、眼部都是护肤的重点,因此,需要在这些地方投入更多的精力悉心呵护。
胡须部:男性需要经常刮胡须,会使脸部皮肤组织不断地剥落、更新,加快皮肤的新陈代谢,容易导致皮肤松弛。因此刮胡子之前,一定要将面部皮肤清洁干净,按照胡须生长的逆方向,由下而上剃,同时,一定要选用安全方便的剃须用品,以确保剃须时不损伤皮肤。剃须后使用滋润爽肤的护肤品如收敛水,调理、镇静紧张的肌肤,减少皮肤刺痛和紧绷感,还可补充养分和水分,使其恢复生机、充满活力。
唇部:因为天气和男性饮水量偏少的缘故,男性的嘴唇很容易干燥。尤其在北方干燥的春季,这种现象更为严重。一旦出现唇部起皮,千万别用手去撕掉嘴唇上的皮,如此你只能造成恶性循环。最好的办法是选用优质的凡士林或添加了精油的养护型润唇膏,温柔地涂在唇部过夜,第二天就可以使嘴唇变得滋润、富有弹性,减少脱皮的机会。另外,缺乏维生素B族也是造成嘴唇脱皮的原因之一,所以适量地补充维生素B族也是缓解嘴唇脱皮的方法之一。
眼部:眼部皮肤是皮肤当中最娇嫩的部分之一,男性也不例外。很多男性朋友,在事业上废寝忘食,经常性地加班工作,或者忙于应酬,频繁地“觥筹交错”,结果是黑眼圈、眼袋、细纹过早地爬上来。所以,做好眼周护理工作,对于男士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每日必修课。睡眠是最有效的美容剂,因此要保证足够的睡眠,工作再忙也要爱护自己。
男士抗衰老特殊护理
成熟是成功男性魅力的体现,但是成熟并不等于衰老,满脸褶皱会让人生的历练黯淡无光,所以男士也有抗衰老的需求。由于男士较少有美白之类特殊的护肤需求,因此抗衰老可以说是男士肌肤特殊护理的重点。针对抗衰老护理,男士和女士一样,一定要尽早开始护理,可以选择一款专门为男士设计的护理产品,或者选用女士专用的抗衰老系列产品,都可以起到延缓皮肤衰老的目的。只要坚持使用,就能起到很好的抗衰老作用,自然会显得容光焕发,更有魅力。
男士肌肤护理O&A
Q:男士也需要美白吗?
A:男士美白需求比较少,但是当男士因脸部痘痘问题产生痘痕的时候,就可以在痘痕处涂抹一点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E或者美白精华的护肤品,轻轻按摩至吸收,可以帮助改善痘痕,对于陈旧性的色素沉着,到皮肤科专业美容室进行果酸护理有一定效果。
皮肤科护士工作总结例3
1 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分析
1.1 主观原因
1.1.1 静脉穿刺操作技术不熟练 由于精神病患者的***主要是口服给药、心理***、行为***、康复训练为主,静脉输液患者较少,护士静脉穿刺的机会较少,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
1.1.2 紧张、恐惧心理 主要表现为刚毕业或初到精神科工作的护士,一方面对静脉穿刺的方法、要领掌握不牢,缺乏临床实践;另一方面没有掌握精神病专科护理知识,不懂得如何与患者接触、交流,对患者的异常行为不理解,害怕被患者攻击,造成心理压力。
1.1.3 工作责任心不强 表现为缺乏保护血管的意识,不遵守选择血管的原则;拔针后未帮助患者按压穿刺部位或按压时间不够,导致皮下组织瘀血,影响下次静脉穿刺。
1.1.4 穿刺部位及血管选择不当 如选择在皮肤有破溃、硬结、包块、感染、皮肤病、骨隆突处、关节部位、静脉窦处、血管硬化、血管呈条索状的部位穿刺。
1.1.5 进针角度不当 进针角度的大小与进针深度要适宜,进针角度过大或进针过深易穿破血管壁;进针角度过小或进针过浅,针头不易进入血管[1]。
1.1.6 不能准确判断针头是否在血管内 对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的患者,静脉穿刺过程中往往看不到回血,护士不能准确判断穿刺是否成功,因此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而造成针头堵塞。
1.2 客观原因
1.2.1 精神病患者的血管状况
1.2.1.1 严重腹泻、呕吐、休克、心力衰竭所致的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静脉不充盈,致使血管看不清楚。
1.2.1.2 老年精神病患者血管硬化,营养不良、极度消瘦患者,其静脉细,管壁弹性差,静脉呈条索状,易滑动。
1.2.1.3 心、肝、肾以及各种原因所致的水肿患者,静脉虽充盈,但血管壁薄、通透性高;血管周围组织水肿,致使血管不易暴露。
1.2.1.4 精神科住院患者多属慢性精神病,住院时间较长,活动量小,部分抗精神病药物可使体质量增加,食欲增强,进食量增多,使部分患者体质量超重或产生肥胖,导致血管细、位置深,看不清楚。
1.2.2 精神病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与不合作 某些精神病患者由于疾病原因,存在幻觉、被害妄想等症状,把护士对他的***行为视为迫害行为;部分精神病患者由于缺乏自知力,否认有病,拒绝***或***中不合作,甚至对护士采取暴力行为。
1.2.3 穿刺针选择不当 要依据被穿刺血管的大小选择穿刺针的型号,选择不当将影响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2 对策
2.1 提高护士的技术操作水平 首先科室组织护士加强技术练兵,掌握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其次分批选派护士到内科学习锻炼,多操作、实践、总结经验。
2.2 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和专科理论知识水平 对刚毕业的护士,要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首先从理论上熟悉操作程序,安排经验丰富的护士指导操作;对新到本科室工作的护士,安排有教学经验的护士带教;其次熟悉环境、各班工作职责及流程、专科护理常规,掌握常见病的护理,学会如何与患者接触、沟通。当护士克服了紧张、恐惧心理后,才能安排其单独值班。
2.3 增强工作责任心 精神科患者没有陪伴,在输液过程中护士要主动关心患者,及时满足患者的需求,如:给患者喂水、喂饭、协助患者大小便。输液完毕拔针后帮助患者按压穿刺部位皮肤,不可交待患者自己按压,要教会低年资护士拔针的正确方法和技巧。
2.4 选择恰当的穿刺部位 选择穿刺部位应遵循从远心端到近心端的原则,注意保护血管。选择血管直、方便固定、不易滑动的部位,避免在皮肤有破溃、硬结、包块、感染、皮肤病、骨隆突处、关节部位、静脉窦处、血管硬化、血管呈条索状的部位穿刺。
2.5 选择恰当的进针角度 一般患者进针角度为20°,对血管表浅且细小的高龄患者,进针角度可适当增大至35°;对血管壁厚、血管硬化、易滑动的老年患者及肥胖患者,进针角度可增大至40°。根据不同患者选择适当的进针角度,可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2.6 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与技巧
2.6.1 方法 采用负压式静脉穿刺法
2.6.2 技巧
2.6.2.1 在穿刺部位上方约6 cm处扎止血带,止血带末端向上,用0.5%碘伏常规消毒皮肤待干后,嘱患者握拳[2]。
2.6.2.2 常规排气后,将调节器置于茂菲氏滴管壶下端夹紧调节器,在输液管下端距头皮针接头20 cm处将输液管返折,挤去管内液体约0.5 ml,用右手小指、无名指和手掌固定好输液管返折处,静脉穿刺时,以左手拇指绷紧静脉下端皮肤,使其固定,右手持头皮针针柄,针头斜面向上,针头和皮肤呈20°,自静脉上方或侧方快速刺入皮下,当针头斜面进入皮下后,松开返折的输液管,再沿静脉方向缓慢潜行刺入,由于输液管内处于负压状态,当针头进入静脉即可迅速见回血,再将针头平行进入少许。
2.6.2.3 左手固定针柄,右手缓慢放松止血带和调节器,嘱患者松拳,见溶液输入通畅,用胶布固定。
2.7 针对患者的血管状况采取不同的静脉穿刺方法,可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2.7.1 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的患者 因静脉充盈不良致使穿刺困难,可在上止血带后,从穿刺部位远心端向近心端方向反复推揉,以使血管充盈便于进针。
2.7.2 肥胖患者 因皮下脂肪丰富,静脉位置比较深,有时在皮肤表面较难辨认。可先扎上止血带,找到合适的静脉,摸清其走向后放松止血带;常规消毒皮肤后扎上止血带,并消毒左手食指指头,用该指摸准静脉位置,右手持头皮针,稍加大进针角度(约30°~40°),顺静脉走向从血管的正面刺入。
2.7.3 水肿患者 可按肢体浅静脉走行位置,先用手指按压局部,将皮下组织间液暂时推开,使血管形态显露,然后尽快消毒皮肤,上止血带进针。
2.7.4 老年患者 因老年患者皮下脂肪较少,血管易滑动,且脆性较大而易被穿破。可先以一手食指和拇指分别置于穿刺段静脉上下端,固定静脉后再沿其走向穿刺,注意穿刺时用力勿过猛。
2.7.5 天气寒冷 浅表静脉收缩,可先用热毛巾或热水袋热敷局部,使血管充盈显露便于进针[3]。
2.8 减轻或消除精神病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 精神科护士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对患者要富有同情心,理解和关心精神疾病患者所承受的痛苦,正确认识精神病患者的异常行为,尊重患者。在工作中,护士要以愉快、积极的情绪感染患者,积极主动关心患者,用真情感动患者,以减轻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对情绪激动的患者,护士先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待其情绪稳定后再行静脉穿刺;对有暴力行为、不合作的患者,护士要有安全防护意识,为患者做***时,至少2人同行,做好解释工作,如患者仍不合作,可先进行保护性约束,必要时使用镇静剂后再行静脉穿刺。
2.9 选择适宜的针头 依据患者的血管选择型号适宜的穿刺针头,可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参考文献
皮肤科护士工作总结例4
【中***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9-0009-03
1 背景及意义
手部皮炎,又称手部湿疹,是发生于手部的湿疹皮炎类疾患的总称。是由于在在工作和生活当中,手部皮肤经常暴露于各种理化及生物性不良环境中,产生理化刺激及过敏反应,引起皮肤出现皮炎症状。轻者临床表现为瘙痒,干燥,皲裂,脱屑。重者可发生红斑,水疱,渗液,角化肥厚皲裂等。护士这一职业需要经常进行清洁及消毒工作,手部接触各种化学物质的机会大大增加。手部皮炎的易感因素也随之增加。由于这一问题所引起的职业健康和经济问题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
1.1 发病率:多年以来,职业性皮肤病一直占世界各国所报告的所有职业性疾病的首位,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并且,职业性手部皮炎占所有职业性皮肤病的90%~95%[1]。一项在丹麦的职业调查研究显示在所有职业中医务工作者的职业性手部皮炎的发病率是最高的,尤其是护士[2]。在德国,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每年报告的手部皮炎的病例数一直持续性增长,现在保持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平。2002年有28.6%的职业性疾病为皮肤病,而在这些皮肤病中,有90%为手部皮炎。在所有患职业相关性疾病的医务工作者中有53%为皮肤病,而这其中女性占了90%[3]。所以,职业性手部湿疹皮炎是女性医务工作者,尤其是护士中最常见的职业病。
1.2 职业危险因素:护士接触湿性工作及工作相关的刺激原和过敏原的水平均高于一般水平,例如,消毒液,橡胶,***胶,防腐剂,外用***药物等。因此,患职业性刺激性或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的危险性也很高[4]。
众所周知湿性工作是导致职业性手部皮炎的一个重要原因。与干性的办公室工作相比,“湿性”的医院工作可以使手部皮炎的发病率增加两倍[5]。除了“湿性工作”的原因以外,其它很多危险因素也广泛存在于医院工作的职业环境中。手部皮炎的危险因素可以分为:刺激性因素,如水和清洁剂;过敏性因素,如天然橡胶;内源性因素,如特应性体质。
虽然护士中过敏性接触性皮炎并不普遍,但是许多接触性过敏原需要引起重视。天然橡胶过敏是最常见的职业性过敏性手部皮炎的致敏原,这两项过敏原均在医院工作者中很常见[6]。 由于手套在护士工作中是不可缺少的保护措施,然而橡胶成分又是最常见的致敏原,所以提倡应用不含橡胶成分的手套将大大减少护士手部接触性皮炎的发病率。
1.3 防护与预防:由于职业性手部皮炎在护士中的发病率高,危险因素长期存在,因此加强皮肤保护对预防护士职业性手部皮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不久以前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口腔科技术员中,工作后应用保湿剂对手部湿疹有很大好处,可以有效地减少刺激性接触性皮炎的发病率[11]。日本的一项研究也显示在洗手后常规应用护手霜会使手部皮炎发病的危险性降低50%。有一项研究发现工作后应用保湿剂甚至比工作时应用防护霜都更有效。其它的研究也发现工作中应用相应的皮肤保护措施可以大大减少职业性手部皮炎的发病率[3]。
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和认识还比较少,本文将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护士职业相关性手部皮炎的研究进行总结,从而使得广大皮肤病研究者以及护理工作者对这一领域有更深更为全面的了解,对今后的研究工作以及日常工作生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4研究目的及目标:通过对国内外关于目前护士职业性手部皮炎的调查,以加强社会及护士这一职业群体本身对职业性手部皮炎的认识从而降低其发病率。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本研究为调查描述性研究。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手部皮炎发病率,易感因素等进行了描述性的研究。
2.2 研究对象: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在医院工作的护士。本研究随机选择在2008年1月在西安交大第二医院工作自愿填写调查问卷的在职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共76名。
2.3 研究方法:我们对西安交大附属第二医院76名在职护士关于手部皮炎发病率,易感因素等进行了调查问卷的研究。所有调查问卷均采用匿名形式收集。本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一般情况,病史及易感因素调查三方面内容。 该调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3,专家效度为85%。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① 在职护士,过去12个月没有连续不在岗超过6个月以上;② 愿意参与此研究。研究对象排除标准:① 过去12个月连续不在岗超过6个月以上;② 经调查者解释后表示拒绝合作者。
2.4 研究步骤:本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步骤:①调查问卷设计;②发放及收集调查问卷;③结果分析。
2.5 资料分析:本研究主要应用Excel和SPSS软件,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本调查对西安交大第二医院76名在职护士以调查问卷的形式针对此人群中手部皮炎发病及易感因素进行了调查。共发出问卷76份,当场填写,当场收回,回收率100%。此76位接受调查的在职护士均为女性,平均年龄(34.3±16.6)岁,最大年龄50岁,最小年龄20岁。从事护士工作时间平均为(11.2±6.5)年,最长工作时间为32年,最少工作时间1年。
3.2 发病率及严重程度:在76名接受调查的护士中曾经或目前患有手部皮炎的有34名,占44.7%,在这34名曾或现患手部皮炎的被调查者中病情很快痊愈的有5名,占14.7%;病情反复复发的有25名,占73.5%;病情迁延不愈的有4名,占11.8%。认为此病影响了工作或生活的有29名,占85.3%。
3.3 特应性病史:在所有76名被调查者中有特应性病史的有6名,占7.9%。而其中在曾经或目前患有手部皮炎的34名被调查者中有特应性病史的有4名,占11.8%。在所有被调查者中接受过接触性过敏原检测的8名,占10.5%,而其中在曾经或目前患有手部皮炎的34名被调查者中进行过接触性过敏原检测的有6名,占17.6%。在所有接受过接触性过敏原检测的被调查者中,接触性过敏原阳性率第一位的是:天然橡胶(5名,占55.6%)。
3.4 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76名接受调查的护士工作时间内每天洗手次数10-15次的最多,为36名,占47.4%;其次依次为5-10次31名,占40.8%;15-20次5名,占6.6%;20次以上及5次以内各2名,各占2.6%。在34名曾或现患手部皮炎的被调查者中每天洗手次数仍是10-15次的最多,为25名,占73.5%,而在无手部皮炎的护士中每天洗手次数10~15次的为11名,占26.2%,手部皮炎组与无手部皮炎组有显著性差异(P
4 讨论
本研究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76份,收回76份(100%)。调查结果显示在76名接受调查的护士中曾经或目前患有手部皮炎的占44.7%,有85.3%的患手部皮炎的护士均认为此病影响了工作或生活。患手部皮炎的护士的洗手及接触洗涤剂的次数明显多于未患手部皮炎的护士。我们发现大部分被调查者(45名,占59.2%)洗手后只偶尔使用护手霜,对手部防护不足。
4.1 护士手部皮炎发病率:我们的结果发现在76名接受调查的护士中曾经或目前患有手部皮炎的占44.7%,此比率比Derek R Smith等人2004年报告的河北石家庄医院的306名护士手部皮炎发病率为17.7%的数据高,这可能与本次接受调查的护士平均工作时间较长(11.2±6.5)年,外科护士所占比例较高有关。
迄今为止,在护士中有关手部皮炎的发病率的流行病学的研究报告的结果相差比较大。有国外的研究发现医院或家庭工作的护士中有57%的曾经或现在患有手部皮炎。一项芬兰的研究发现护士中手部皮炎的发病率为44%。
这些比率的不同可能是因为人群选择的差异以及研究方法的不同造成的。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仍有很多患者没有接受过全面的皮肤科检查和针对职业性皮肤病的咨询。很可能许多患手部皮炎的护士不去看医生和做斑贴试验,而是自行改用不含天然橡胶成分的手套并自行***以减轻症状。
4.2 病程及严重程度:本研究发现曾或现患手部皮炎的被调查者中病情很快痊愈的有5名,占14.7%;病情反复复发的有25名,占73.5%;病情迁延不愈的有4名,占11.8%。认为此病影响了工作或生活的有29名,占85.3%。
丹麦的一项研究显示护士职业性手部皮炎的平均病程为4.9年,并且有14.3%的患者患有严重手部皮炎[2]。而在德国的研究发现在所研究的所有病例中,30%的患者为严重手部皮炎,52%的患者为中度手部皮炎。43.8%的患者有瘙痒症状。大多数患者接受***的时间超过1年,51%的患者曾因为此病请过病假,18.3%的患者曾因此病请过共超过7个星期的病假[3]。同时,社会每年在这方面的花费很大,例如,在德国,1998年,职业性皮肤病总共花费约30亿德国马克。我们的结果发现在患手部皮炎的护士中病情大多数为反复复发,占73.5%,这可能与广大护士对手部皮炎的危险性认识不够,职业危险因素反复接触,并未去除有关。同时有85.3%的患手部皮炎的护士均认为此病影响了工作或生活,这也进一步说明此病对护士生活的影响很大以及认识此病的迫切性。
4.3 特应性病史:我们的结果发现患手部皮炎的护士应性病史的比例(11.8%)明显高于无手部皮炎的被调查者(4.8%)。有报道显示有特应性病史的护士手部皮炎的发病机率是没有特应性皮炎的护士的5.3倍。所以对于本身有特应性病史的护士应给予特别的关注。
4.4 职业危险因素:对于护士手部皮炎的职业危险因素方面,我们在调查表中着重调查了接触水及洗涤剂,以及洗手后应用护手霜的情况。我们发现,患手部皮炎的护士的洗手剂接触洗涤剂的次数明显多于未患手部皮炎的护士。未患手部皮炎的护士每天洗手的次数多在5-10次,其相对危险度(RR)为0.14
4.5 预防及防护:关于手部防护方面,我们发现大部分被调查者(45名,占59.2%)洗手后只偶尔使用护手霜,可见广大护士对手部的防护很不足。但是,对目前保护措施的应用的调查却发现许多护士对这一问题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预防的方法常常没有正确和有效的应用。例如,在德国的一项关于护士中手部皮炎的研究发现只有31.7%的患者规律使用防护霜,润肤剂和保湿剂。而68.2%的患者不正确的应用它们或根本不用[3]。因此,对护士加强职业性皮肤病的教育将变成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可喜的是,世界有许多国家已经开始开展了对以护士为主体的以进行健康授课以及群组讨论为基础的二级预防措施。一项在德国的研究表明健康教育在职业性皮肤病的预防及***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一项包括健康教育课程和群组讨论的教育干涉性研究表明80%的患者通过健康教育可以继续她们的工作,而对照组只有60%。
4.6 研究方法讨论:本研究立题较新颖,虽然国外有相关报道,但我国关于此方面得报道还较少。但是本研究仍有不足之处,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待改进。第一,本研究主要是通过被调查者所报告内容而判定被调查者是否曾患有手部皮炎,这可能会对结果产生一定影响。但是由于手部皮炎的诊断本身是一种症状描述性诊断,没有一种检验手段可以作为它的“金标准”,而且我们的研究对象均是在职护士,她们均有一定医学相关学历及医学知识背景,所以,我们相信,她们所回答的问题能够相对准确的反映与问题相关的症状及情况。第二,本研究主要研究对象均在同一所医院工作,所以对于在相似条件医院工作的护士有一定指导意义,但是很难反映我国普遍的情况,进行覆盖面更广更为广泛的调查研究才能对我国广大护士有更有意义的指导作用。第三,本研究主要采用调查问卷形式的回顾性研究,能够反映一些已经存在的问题。但是,如果能够对所有被调查者继续进行长期定期随访研究,将会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5 结论
通过此研究,我们发现护士职业性手部皮炎的发病率在我国较高。危险因素较多,在护士工作中长期存在。对护士的工作,生活质量,以及社会均造成了一定影响。这一问题应引起卫生管理部门的重视,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少职业性疾病的发生。例如,制定相关针对职业性手部皮炎的法律法规;进行长期的职业性手部皮炎发病率的监测;在医院中采用无天然橡胶成分的手套;对护士以及在校的护士学生进行广泛的职业性手部皮炎的宣传和教育等。作者希望通过本文可以使广大职业性皮肤病的研究者,护士,卫生管理部门以及全社会对护士职业性手部皮炎可以有一个更全面深入的了解,从而控制及降低职业性手部皮炎的在我国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 Halkier-Sorensen, L., Occupational skin diseases. Contact Dermatitis, 1996. 35(1 Suppl): p. 1-120
[2] Skoet, R., et al., A survey of occupational hand eczema in Denmark. Contact Dermatitis, 2004. 51(4): p. 159-66
[3] Weisshaar, E., et al., Educational and dermatological aspects of secondary individual prevention in healthcare workers. Contact Dermatitis, 2006. 54(5): p. 254-60
[4] Nettis, E., et al., Occupational irritant and 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among healthcare workers. Contact Dermatitis, 2002. 46(2): p. 101-7
[5] Nilsson, E., Individual and environmental risk factors for hand eczema in hospital workers. Acta Derm Venereol Suppl (Stockh), 1986. 128: p. 1-63
[6] Zajonz, C. and P.J. Frosch, Etiology of contact urticari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occupational substances. Hautarzt, 1994. 45(2): p. 65-73
[7] Strauss, R.M. and D.J. Gawkrodger, Occupational contact dermatitis in nurses with hand eczema. Contact Dermatitis, 2001. 44(5): p. 293-6
[8] Frosch, P.J., et al., Efficacy of barrier creams in comparison to skin care products in dental laboratory technicians--a controlled trial. J Dtsch Dermatol Ges, 2003. 1(7): p. 547-57
皮肤科护士工作总结例5
结果: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
结论:皮肤保护贴预防皮肤压红效果好,患者感觉舒适。
关键词:皮肤保护贴皮肤压红预防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096
【中***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075-01
压疮是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后,血液循环障碍,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软组织溃烂和坏死。研究表明压疮的患病率达4%~49%[1]。压疮的发生可加重患者病情,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如何预防压疮的发生仍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难题。皮肤保护贴能防止微生物的渗透,防止细菌侵入,薄且有弹性,能顺应皮肤移动,粘性好。应用皮肤保护贴预防患者皮肤压红可能具有一定效果。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对收住我科的100例褥疮高危患者实施皮肤压红的预防,均为水肿、颈髓损伤、骨盆骨折制动的患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压疮风险评估无明显差别(P>0.05)见表1。
1.2方法。
1.2.1皮肤受压风险度评估:应用Braden评分法评估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程度,从感觉(即机体对压力所引起的不适感的反应能力)、潮湿(即皮肤暴露于潮湿的程度)、活动(即身体活动程度)、移动能力(即改变和控制的能力)、营养(通常摄食情况)、摩擦力和剪切力等6个方面分4个等级进行评分。Braden评分总分范围6-23分,15-18分为轻度危险,13-14分为中度危险,10-12分为高度危险,9分以下为极高度危险,分值越低,说明患者器官功能越差,发生压疮的危险性越高[2]。
1.2.2操作方式:
1.2.2.1观察组:将危险部位皮肤用0.9%生理盐水溶液清洁、待干,取大小合适的皮肤保护贴顺位从皮肤的中心向两边过渡,将敷料平整地贴在皮肤上,骶尾部使用贴膜时应请一助手协助绷紧皮肤,贴好贴膜后再放开,使得贴膜与骶尾部皮肤更好的粘贴,5-7天更换一次。每两小时翻身一次。
1.2.2.2对照组:将危险部位皮肤用50%红花酒精按摩皮肤,根据患者皮肤情况来按需翻身及皮肤按摩。
1.2.3将患者受压部位选择列表如下,见表2。
1.2.4观察指标:压疮的发病率、护理工作量。压疮疗效判断标准:受压部位皮肤无压红为显效,有压红为无效。
压疮的发病率=压疮发病人数/总人数
护士工作量:24小时翻身次数、皮肤按摩时间。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2.1压疮发病率比较:***组中,显效患者47人,有效率达94%,与对照组相比,其压疮发病率明显减低,P
2.2护士工作量:24小时翻身次数、皮肤按摩次数(见表4)。
3讨论
重症监护病房是危重患者集中的地方,其压疮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病房,Pault[3]等发现,监护病房压疮的患病率为14%-41%,发病率为1%-56%,是普通病房的2-3倍。如何预防及***压疮仍是临床面临的重要问题。本研究表明,皮肤保护贴能够有效减少压疮的发生,减少护士工作量。皮肤保护贴能够减少压疮高危病人的压疮发病率。本研究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组压疮发病率明显降低。皮肤保护贴能够预防褥疮发生的可能因素有以下几点:①皮肤保护贴能防止微生物的渗透,防止细菌侵入,防止局部感染的发生;②密闭的透明贴保持局部抵氧张力,毛细血管生成快,改善局部组织的微循环,有消除红肿的作用;③皮肤保护贴薄且有弹性,能顺应皮肤移动,粘性好,减少局部皮肤张力,有效防治局部血供不足。可见,皮肤保护贴能够预防压疮高危病人压疮的发生。
本研究的范围和局限性:皮肤保护贴适用于褥疮的预防;轻度,早期和恢复期的褥疮。本研究样本量小,患者主要是本科室危重患者,还缺乏代表性和广泛性,而且少数患者出现透明贴周围出现压痕。
4总结
本研究显示,重症监护的患者是压疮发生的高危人群,压疮发生率是评价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采取合适的评估工具进行准确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应用皮肤保护贴有有效预防压疮的发生。
参考文献
皮肤科护士工作总结例6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升,在住院患者的医疗卫生服务方面,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1],科学的护理管理的实施可使患者满意度和护理质量得到明显提升,而如何提升护理管理质量是临床医护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2]。PDCA循环又名质量环,PDCA取英语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行动)的第一个字母,是一种质量管理的方法,在管理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能够让管理内容科学化、标准化及程序化[3]。近年来PDCA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管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但在皮肤科护理方面鲜见报道。因而,我科将PDCA循环管理方法应用于皮肤科护理领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皮肤病患者120例,疾病类型主要包括带状疱疹、荨麻疹、银屑病、湿疹、接触性皮炎及其他。按照护理管理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n=68)和对照组(n=52)。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1.2护理管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进行入院评估、制定护理计划,实施诊疗护理工作,宣传教育各类皮肤疾病的病因、诊断、***、预防及转归等知识,出院时患者填写满意度调查问卷。观察组采用PDCA护理管理模式,具体实施方法如下。(1)计划阶段P(Plan):根据患者皮肤病特点制定一系列质控标准,如基础护理标准、医疗设备管理标准、药品及器械的管理标准等;由科室医务人员参加讨论,结合皮肤科特点,明确岗位职责和分工,具体到个人;制订出各班工作流程、输液流程、操作流程;不断完善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等。(2)实施阶段D(Do):建立皮肤科护理安全质控小组,护士长担任组长,质控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加强皮肤病医疗护理知识的业务学习,内容包括疾病诊疗常规、护患沟通技巧、操作流程、药品作用和副作用、基本技能及应急预案和抢救设备的使用。护士长将全科护师合理搭配,坚持“老带新,强带弱、弹性排班”原则。药品及设备安排专人管理,上下班检查,定期补充维修,班班交接。确保用药安全,包装易混淆的药品分开摆放。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告知注意事项,对患者全身皮肤护理情况进行认真交接并记录。(3)检查阶段C(Check):采用“两结合”(集中质控结合实时质控,定期考核结合随时抽查),每周质控1次,每月分析1次,查找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每月进行基础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文件合格率、技术操作合格率统计及患者满意度调查。(4)纠正阶段A(Adjust):每月考核科室护士业务水平、工作表现,主要根据质控结果和患者满意度及护士的依从性结果进行评比并奖惩,工作优秀的给予表扬和奖励,屡出差错的给予批评教育,并扣质控分,奖金与此挂钩。每月召开质控分析会,全员参与护理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找出护理安全隐患,采取措施制订出计划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1.3观察指标及效果评价标准根据《陕西省护理工作质量标准》并参考孙爱玲等[5]制定的细则对两组患者的基础护理质量进行评估,包括病房安全制度、病床单位、患者卫生、饮食指导、卧位护理、压疮预防等8项,采用百分制,≥90分为合格。护理文件书写质量评价参照《陕西省省护理工作质量标准》,≥95分为合格;技术操作质量评价参照《陕西省技术操作质量评价标准》,≥85分为合格;护士基础理论考试内容参照《护理学基础》第三版(殷磊主编)和《新编护理学基础》(姜安丽主编),≥80分为合格。患者满意度采用《住院患者护理工作满意度量表》[6],结合皮肤科实际情况编制,包括就医环境、医疗质量、服务水平、健康教育、人文关怀五个方面的评分,采用百分制。每个条目分为很满意(5分)、满意(4分)、一般满意(3分)、不满意(2分)、很不满意(1分),患者办理出院时进行问卷调查,统计满意度。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軃±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基础护理质量评分比较观察组基础护理质量评分为(99.2±7.9)分,高于对照组的(91.7±5.4)分(t=8.52,P<0.01)。2.2两组患者护理文件合格率、技术操作合格率及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护理文件合格率、技术操作合格率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1)。
3讨论
近年来,护理模式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人性化护理备受关注[2]。临床中皮肤科疾病的种类和数量逐步增多,本研究发现,我科住院患者前5位依次是带状疱疹、荨麻疹、银屑病、湿疹、接触性皮炎,这些疾病的特点是病情复杂、***周期长,部分患者出院后需继续***,而护理工作需要不断改善使与之适应。研究中发现,观察组基础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实施PDCA循环管理可明显提高基础护理合格率。可能由于PDCA循环应用于临床基础护理管理后既有基于现状的科学调查,又有具体的改进措施,PDCA强化了护理措施的落实及效果评价,使基础护理管理更具有计划性和系统性,层层落实,螺旋上升,促进了基础管理效能的快速提高。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文件合格率为97.1%,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8.8%(P<0.01),说明实施PDCA循环管理能明显提高护理文件(体温单、医嘱单和护理记录单等)书写合格率,全面提升护理文件书写质量,PDCA循环在检查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将发现的问题纳入下一个PDCA循环,从而做到扬长避短、持续改进的目的,促进了护理文件书写质量的不断提高。PDCA循环还增强了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进一步促进医患和谐。观察组技术操作合格率为98.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6%(P<0.05),说明PDCA循环管理能明显提高护士技术操作合格率及技术操作水平,促使护士重视护理制度的落实,进一步规范技术操作。PDCA循环管理加强了护患沟通,在技术操作过程中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理念,提升了护理工作品质。PDCA循环能激发护士的工作积极性,由于PDCA循环强调全员参与,人人都是检查者,同时又是被检查者,促进护士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从而使得各项护理管理制度更趋完善。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7%(P<0.05),由于PDCA循环可以使护理人员转变观念,将患者满意度作为自己工作的目标之一,不断总结经验,扬长避短。同时,加强了护士对患者的换位思考,在工作流程上能够自觉考虑患者的需求,在护理服务理念上倡导“不仅让患者满意,还要让患者感动”,从而建立了和谐的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和满意度[3]。综上,在皮肤科专科护理管理中实施PDCA循环,能提高基础护理质量、技术操作合格率、护理文件书写合格率和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形成了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提高了护理管理水平和效率,是皮肤科专科护理质量控制的有效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张亮.我国常见病与罕见病住院患者医疗服务需求特点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1,30(2):39-41.
[2]程莉,孙洪芬,李萍,等.护理质量与患者满意度的评估及相关性的研究[J].天津护理,2015,23(4):297-299.
[3]王欢,赵俐杰,张会君,等.基于PDCA循环的基础护理质量管理[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6,37(4):91-94.
[4]李小玲.PDCA循环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进展研究[J].全科护理,2017,15(12):1442-1444.
皮肤科护士工作总结例7
褥疮是身体局部长期受压[1],血液循环受到障碍,不能适当供给皮肤和皮下组织所需营养,以致局部组织失去正常机能而形成溃烂和组织坏死。骨外科的许多患者牵引、石膏固定,需要较长的时间卧床***和康复,而长期地被动卧床很容易并发褥疮。如何保护皮肤,预防褥疮,一直是骨科卧床患者护理的重点。由于骨科患者创伤疼痛,肢体牵引制动,使体位相对固定,患者不能随意更换体位。这使骨科患者的皮肤护理增加了难度。近年来我科应用我院研制的田七跌打风湿霜[批准文号:粤z20071051]于皮肤护理中,辅助凉液水垫,在预防褥疮过程中,大大地减少了护理工作量,为护士赢得了更多的时间去做其他的护理工作,符合临床需要,所观察病例极少有褥疮发生,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者均是2007—2009年本科骨折住院患者660例,男276例,女384例;年龄最大96岁,最小3岁。其中椎体骨折374例,四肢骨折286例,皮肤牵引130例,骨牵引36例,石膏或夹板固定120例。椎体骨折和牵引患者一般卧床时间为4~6周。
1.2 辅助药物资料 田七跌打风湿霜 成分:三七、当归、泽兰、续断、骨碎补、香加皮、羌活、银花、桃仁、防风、黄柏、白芷、透骨草、威灵仙、豨莶草、甘草、海桐皮、薄荷、凡士林等。功效:活血祛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祛风除湿、清热解毒,增加局部皮肤的抵抗力。
1.3 疗效标准 显效:对Ⅰ期褥疮用药后灼热、疼痛消失;有效:入院未发生褥疮的患者用药后局部无发生褥疮;无效:局部潮红发生褥疮。
2 护理方法
2.1 防止局部长期受压 在形成褥疮的多项因素中,局部长期受压是致病的关键。因此避免或减少压力对组织的损坏,有效地间歇性解除压迫,恢复受压部位的血液供应是预防褥疮最为有效的护理措施。 患者卧于普通平整的病床上,腰骶部和踝部垫上凉液水垫,每例患者需2~3块,天气炎热时,每隔2~3h更换1次。 要尽量避免身体局部长期受压。护理人员要经常帮助患者变换卧床姿势;平卧与小侧卧交替,使骨骼突出部位轮流承受身体重量。一般每2~3h翻身1次,帮助翻身时不要拖、拉、推,以免损伤皮肤。
2.2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按摩可以使局部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使用我院研制的田七跌打风湿霜作为按摩剂,每次用1~2g,均匀涂在皮肤表面,用防褥疮方法进行按摩,至霜剂干燥为止,需3~5min,每天1次。对入院带有皮肤潮红或硬结者,护士操作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把皮肤擦伤,每天1~2次,2~3天可见皮肤潮红或硬结消散。
2.3 保持局部皮肤干燥 床单应保持平整无皱折,床单应清洁、干燥、无渣屑。如是大、小便失禁的患者,特别要注意皮肤的保护和床单的干燥,可使用成人纸尿片。尽量减轻局部皮肤的刺激,不要使用脱瓷的便器,以防擦伤或擦破皮肤。定时用温水擦身,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对容易发生褥疮的患者,要经常检查受压部位。
2.4 指导和鼓励患者自我训练 根据患者病情,指导或协助患者进行抬臀,移臀练习,患者可自我训练,或由护士协助训练。
2.5 营养支持疗法 由于患者卧床时间长,肌肤受压散热差,在饮食上要注意调理,如食用一些清热解毒活血清凉之品, 并要注意加强营养,多吃高蛋白,高热量食物、水果、新鲜蔬菜以增强自身的抵抗能力。要尽量防止出现高热现象。
3 疗效观察
对椎体骨折和牵引的540例卧床患者采用田七跌打风湿霜按摩和应用凉液水垫作为防褥疮方法,使长期卧床患者极少发生褥疮,仅2例极度营养不良、水肿、恶液质的晚期肿瘤患者,效果欠佳。有效率达到99.6%。
4 讨论
褥疮是对卧床患者威胁较大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患者一旦发生褥疮,不但给患者增加了痛苦,加重病情及经济负担,而且常常由于褥疮继发感染引起败血症而造成死亡。骨科牵引、固定等患者卧床时处于被迫体位,自己不能活动,皮肤长期受压,能使皮肤内的微血管腔压扁,血液流通不畅甚至不流通,因而组织发生缺氧现象,进而发生皮肤坏死甚至炎症。我院研制的田七跌打软膏是由三七、当归、泽兰、川续断、骨碎补、威灵仙、香加皮、伸筋草、海桐皮等20余味药材及凡士林组成。药理作用有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祛风除湿、舒筋活络之功效。祖国医学认为褥疮为局部受伤,气血运行失常,而致气滞血瘀。使用田七跌打风湿霜以此为依据。对比以往用50%~70%酒精防褥疮按摩,酒精容易挥发,缺乏润滑作用,对患者皮肤施加了外界摩擦力,容易造成皮肤磨损或损伤[2]。使用田七跌打风湿霜按摩,润滑而减少与皮肤摩擦,也使护士按摩省力。田七跌打风湿霜渗透力较强,药物作用持续时间长,每天用药1~2次,已达到良好效果。比用酒精按摩每4~6h 1次,节省了很多人力。波浪形水垫放于身体重力压迫的下方[3],一方面由于波浪形一高一低,减少了身体与床铺平面的接触面;另一方面空气流通,对受压局部皮肤起干燥作用。使用田七跌打风湿霜按摩和波浪水垫在预防长期卧床患者褥疮的发生中, 经我科患者临床使用,减少了褥疮的发生,证明效果好,既能预防褥疮的发生,又能减轻人力物力的投入,让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容易掌握,符合临床护理需要,有临床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皮肤科护士工作总结例8
【关键词】 压疮 皮肤小组 护理管理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of skin nursing group in stamp clinic nurse .methods :established skin nursing group, established manage objection, members of group energetic taken part in training. From spot to extent,. Promoted method of pretend to stamp and clinic management,formulated stamp evaluation sheet, established manage flowsheet. Results : after one year, treated stamp 10 patients, cured6 patients, improved4patients, implementedgradually nun-stamp rate in hospital. Conclusion:skin nursing group had positive effect ion in clinic stamp nursing, provided new theory and method to nurse. , and decreased validly the happen of stamp.
【Key words】 pressureulcer;skin; skinnursing group in stamp ;nursing management
压疮是长期卧床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压疮的预防时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国内外已将压疮的发生率作为评价护理质量的指标之一,随着老年人口的逐年增长,患压疮的风险也增大[1]。近年来,关于压疮的研究也较多,从不同角度对压疮发生的因素及预防护理措施做了诸多的阐述,广泛用于临床护理质量控制中。为了使压疮的管理系统化,规范化,减轻病人的痛苦,我院与2010年3月成立了皮肤护理小组,对全院的压疮和院外带入的压疮进行系统的管理和积极的干预,并制订压疮危险评估表,皮肤情况上报表,及时对压疮进行评估,会诊,指导临床护士正确预防,***及护理压疮,并将会诊结果进行分析,汇总,上报护理部。现将皮肤护理小组的工作情况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医院,开展床位500张,设15个护理单元,共有护士240 名,年龄18~54岁。学历:本科 22 名,占3.2 ;大专 137 名,占 57.1 中专;103 名, 占42.9。职称:副主任护师:4名 占1.6 ;主管护师:95 名,占 40护师 45 名 18.4 护士 96 名,占40
2 方法
2.1 皮肤护理小组成员:小组成员由4名护士长,其中2是主管护师,2名护师。均为护士长,外科一名,内科一名,重症监护室一名,骨科一名。负责对全院压疮患者进行评估,会诊,制定***方案,观察疗效及收集资料等。
2.2 理论培训:选派小组成员参加省级压疮护理知识培训班,学习后开展全院性护理业务学习,将学习到的新知识,新方法应用到压疮护理实践。业务学习中,对疑难病历展开讨论,皮肤护理小组及时会诊全院压疮伤口,根据伤口的动态情况做好记录,及时向相关病区传授最新的护理信息和换药方法。同时,护理部应时需要,预防压疮的护理用具的引进和临床应用。例如:赛富润,各种护理垫等。必要时皮肤小组成员自己购买,运用临床,来带动临床对压疮的防范。也大大提高压疮预防的效果。
2.3 使用borden评分表和皮肤情况上报表:对压疮的高危人群(如长期卧床,糖尿病,等)60岁以上的老人今进行入院时全面评估,积极预防。建立皮肤情况上报表收住院压疮患者在第一时间内填报皮肤情况上报表,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入院日期、诊断、住院号、患者个人资料、原发疾病、压疮发生时间、目前创面***情况、责任护士和护士长签名等。做到早期干预,早期预防。
2.4 管理流程:(1)建立上报流程:病区发现压疮必须24小时内上报护理部,由护理部通知皮肤小组,皮肤小组接到会诊第一时间到患者床边,处理情况。(2)收集资料:小组成员第一时间到达病区与所在科室的责任护士,护士长,共同对压疮的面积,深度,分期进行分析,得到家属同意后用数码相机进行拍照,同时对患者全身进行评估,包括营养状况,基础疾病及阳性体征等。(3)及时跟踪随访 小组成员对每一位压疮的患者进行跟踪随访,从第一天资料收集评估,摄像,确定护理方案后,小组成员2-3天或压疮有变化时(主要时恶化)进行再评估,同时结合压疮记录的情况在决定调整***方案,确定疗效,必要时请外科专家会诊,修改方案。
3 资料保存
将每一分压疮的病历记录和照片输入电脑,以供分析,综合和信息反馈。
4 效果
成立皮肤小组后,促进临床皮肤护理的规范化,程序化。另外在临床个科室的大力支持下,能够顺利开展工作,截止/2011年3月,共收治院内和院外压疮共 10例 治愈6例 好转4例 提高压疮好转治愈,有效扼制压疮的恶化。
5 体会
皮肤小组成立后提高护理综合水平:成立皮肤护理小组之前院内压疮的护理各科护理方法各不相同,差异较大,各抒己见,自成一家,效果不一。有的思密达外敷[2],有的用龙胆紫外涂等[3].而压疮护理 小组的成立,利用循证的方法,从合理性,科学性得到证实,取众家之长;压疮护理小组成立之后,建立一整套的压疮评估体系和会诊制度,对全院压疮进行及时会诊,跟踪,制定正确的***及护理方案,同时查询相关文献,取先进的护理方法,为患者提供规范,专业的护理技术,在压疮伤口护理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提高了基础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谢小燕,刘雪琴.对护士压疮防治相关知识现状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1) : 67- 68.
皮肤科护士工作总结例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5―0986―02
压疮,是指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发生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局部组织溃烂和坏死Cll。压疮在医院的发生率为3%~14%,压疮发生率是评价护理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尤其是在神经内科,如急性期大量脑出血,需要严格限制翻身,用现有的护理手段难以预防压疮的发生,造成难免压疮。为科学地实施压疮的科学管理,我科于2006年9月开始实施压疮管理,制定压疮评估表,提高护士的压疮预防意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压疮的管理流程
对于新入院的患者,由接诊护士按照压疮评估表,对其进行入院评估,确认是否为压疮高危患者(>15分),填表申报,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包括给予定时翻身、气垫床、局部吹氧,严格交接班制度,加强皮肤护理,改善营养,避免压力与摩擦力,与护理员一起实施压疮预警护理,重视患者的整体情况,特别注意患者翻身前后的肢体功能位,24h内上交护士长,护士长核实后,24h内上交护理部,由护理部负责人员下科室核对、指导。住院期间,病情变化,由责任护士负责监控记录,出院时由责任护士填报转归情况。
2 压疮管理的实施
2.1 压疮高危确认
评估项目:①精神状态:清醒1分,淡漠2分,混乱2分,昏迷4分,②大便情况:能控制1分,偶尔失禁2分,完全失禁但无腹泻3分,完全失禁伴腹泻4分,⑧小便情况:能控制或留置尿管1分,偶尔失禁2分,经常失禁3分,完全失禁4分。④皮肤感觉:感觉正常工作1分,感觉异常2分,感觉迟钝3分,感觉丧失4分,强迫5分。⑤皮肤状况:弹性好1分,皮肤干燥老化2分,脱水或轻度水肿或高热多汗3分,中度或重度水肿4分。⑥营养状况:营养好1分,营养稍差2分。营养差3分,恶病质4分,超重或超轻5分。
2.2 压疮高危报告
院前压疮情况反馈(包括部位、面积、程度等);患者或家属意见,并签名为证;接诊护士签名和时间;护士长签名和时间;患者出科时转归情况记录:出科时间、类别(出院、死亡、转科);难免压疮情况(发生、未发生);已况(治愈、好转、未愈、恶化)。一式两份,一份交护理部,一份留科室。
2.3 压疮预防处理
减轻压力、改变、皮肤护理、指甲护理、床单位护理、加强营养、健康宣教等。
2.4压疮病例讨论
对于新入院的带入压疮、高危患者和住院期间发生的压疮,需组织全科护理人员进行讨论,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并以书面形式上报护理部,以提高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和水平。
2.5 压疮记录
皮肤科护士工作总结例10
传染科是传染病人隔离***的场所。病人和病原携带者体内的致病菌以多种途径排出体外,作为与病人密切接触的传染科护士,感染疾病的危险性很高,因此建议传染科护士除了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和熟练运用消毒隔离技术外,还要注意手足皮肤的自护。
1.***和护理操作过程中的自护
据报道有二十多种血源性传播疾病可通过针刺伤传染,其中最常见也最可怕的是乙肝。丙肝、HIV,经证实被带乙肝病毒的利器刺伤,受伤者感染机会为6%~30%,只要有0.01ml的含I-IBV的血进入体内就可感染乙肝,被带丙肝病毒的利器刺伤,感染机会为3%~10%.由于近年来乙肝***苗的临床应用,该病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而丙肝目前尚无***苗,医护人员中发病率远超普通人群。因此作为传染科护士从思想上应加强自护意识,在工作中主动采取自护措施,减少感染机会。
①进行静脉采血前,一定要严格检查注射器和试管是否完好,有无破裂,以防带病毒的ѪҺ污染自己的手、足、衣服。采血后不要将针罩再罩回针头,避免针头误伤自己的手指。采血完毕后尽快将用过的注射器放进耐刺的装有消毒液的容器中浸泡。如果手部皮肤有破损,则一定要戴手套操作或避免操作。
②在***室配制药液前先在拇指和食指上缠上胶布,同时穿上能盖住足背的隔离鞋,防止掰安瓿时划破手指或碎玻璃、针头掉下来刺破足背皮肤。
③若在***和护理操作过程中,不慎被利器刺伤或被病人抓咬伤时,首先应尽快尽量把伤口处的血往外挤,同时清洗伤口,用碘伏消毒,并及时进行被动或主动免***,此外还要注意定期检查。
2.平时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自护
传染科洗手方法不同于一般科室,普遍采用消毒液泡手和肥皂流水洗手法,洗手次数多且时间长,消毒液和肥皂对手部皮肤损伤很,尤其是秋冬季节,手部皮肤容易出现干裂,所以每次洗完手之后一定要用消毒干毛巾擦干,再擦上护手霜。在家中休息时多进行手足皮肤的按摩,洗衣服时戴上手套,注意保持手足皮肤的完整性,减少感染疾病的机会。
传染科护士心得二
提起护士,人们脑海中总会浮现出白衣飘飘、温婉可人的女性形象。影视作品里的护士形象也个个年轻漂亮,高翘的燕尾帽,挺刮的束腰白大褂,洁白的护士鞋,容光焕发,身轻如燕的地穿梭在病房里,美得不得了。ҽѧ教育网`搜集整理人们把护士誉为白衣天使,然而天使的现实却不像称谓那么美好,又有多少人知道这背后的艰难、辛苦,谁能真正体会到从事过护理工作的苦与乐呢?为此,我有着切身体验和感受。
从小觉得护士是圣洁而美丽的,20岁那年,我圆了护士梦。当穿上护士服第一次踏进病房,看见那一个个在死亡线上挣扎的身影,看见那一双双乞求的眼睛,从那时起我就有了一种使命:我明白了护士的价值和天使背后的无私的奉献。每天我都以微笑、愉快的心情投入工作,在病房区不停地穿梭忙碌,为病人测量体温、打针送药,当给病人穿刺,一针见血时,心里是快活的;当病人被粘痰阻塞呼吸道,为其疏通,心里是舒畅的;当病人高烧,耐心地为其做酒精擦浴,病人的高热终于退下去的那一刻,内心是惬意的;当看到自己护理的病人康复时,心情真是无比的舒畅。当看到那一张张由陌生到熟悉的脸,由入院时的痛不欲生到出院时的神采飞扬,我感到一种欣慰。记得有位患者出院时对我说:你笑起来很漂亮,很好看。虽然只是很平常的一句话,却让我很感动。作为一名平凡的护士,我不求感谢,不求回报,更不求鲜花和掌声,我只希望在我们付出宽容和爱心的同时,能收获一份尊重、理解和支持。
传染科护士心得三
产生尊重和理解的良好心境,缩短护患间的距离,所以护士进修的心得体会护士必须是真诚的微笑,表现出对患者的尊重、理解和同情。
护士良好的仪表仪容如:亭亭玉立的站姿展示护士挺拔俊秀,稳重端正的坐姿显示护士谦虚娴静的良好教养,文雅美观的蹲姿显示护士职业的素养,轻盈机敏的步态走出护士的动态美,这些都能体现出护士良好的礼仪修养。俗话说:不学礼,无以立,试问现代社会哪个无礼行业可生存、发展?
我们护理和我们医院凭什么得到社会的认可和病人满意?所以,礼仪能表达护理人员的文化素质,打造护士完美社会形象可树立医院行业口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卫生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护理服务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打针、输液、发药等单纯的护理工作,而是越来越注重为病人提供全身、全方位的优质护理服务,护士各种服务除行业技术外,言行举止也是充分体现对病人的关心、照顾,因此,面对未来的医疗竞争和社会需求,护士礼仪能表达护理人员的形象,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后,我想说的是因为xx医院良好的医院文化,严谨的带教老师和负责的领导班子,我愿意留在花东院,在院领导领导下,立足本职工作,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遵守医院各种规章制度,踏踏实实工作,决不辜负医院对我们的期望。
传染科护士心得四
ʵϰ生活即将结束,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为期十个月的实习生活已经结束。实习是我们将理论用于实践,用于临床所迈开的第一步,在此过程中我收获颇丰,心得体会亦不少,下面为我对本次实习的自我总结?
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优求知网 » 皮肤科护士工作总结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