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文化论文集锦

茶道文化论文范文1

我在问茶,还是茶在问我。茶在这里。

我在看茶,茶也在看我。我们都在这里。

我品茶,茶品我。

山间仙品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古往今来,蒙山就以其五峰状若莲花,视为祥瑞之地。山间古木苍翠,山泉淙淙,景色幽雅,因而成为天下名山。蒙山最著名的首推仙茶。

两千年来,蒙山云雾缭绕,山顶受纯阳之气照耀,茶树之叶厚实饱满,孕育成为醍醐灌顶的甘露。

好山好水方出好茶。当年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不仅是人间珍饮,更被古人看作是治病的灵丹妙药,除病祛疾,益寿延年,返老还童,有羽化登仙之效。

蒙顶山茶汲取了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乃是神物护持的仙茶”,成为仙家修炼的必须品。

皇家贡物

不仅如此,蒙山仙茶成为帝王青睐的贡品,早在周武王伐纣成功后,巴蜀每岁进献以茶,蒙顶山从西汉时始,茶祖吴理真就“行归落井灵光灿,手执仙茶瑞叶芬。”他被封为灵应甘露普慧妙济菩萨,所制茶叶进贡朝廷。

到了唐代,蒙山贡茶声名远播,成为天下第一茶。白居易《琴茶》诗云:“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每到清明前,唐德宗总在长安翘首期待蒙顶山茶的到来。“积雪犹对蒙顶树,惊雷未发见溪春。”“中州地暖萌芽早,入贡宜先百物新。”

蒙顶山茶一直是皇帝祭祀和饮用的专用茶,所以稀缺罕有,每年蒙山正贡茶由特制银瓶装入盛以木箱,用黄绢丹印封之,卜吉日护送至京城,其声势浩大,与杨玉环吃进贡荔枝的场面堪有一比。

非常功夫

如果有人说茶仅仅是解渴的饮品,未免显得过于浅薄,茶中滋味其实非常了得。

茶是有生命和悟性的,它是为了那些知其滋味的知音而存在于天地间,就像古桐做成的琴是为了遇到伯牙这样的琴师,两者合奏而鸣,方能还原出世间最美的旋律。

好茶同样需要好的茶师用心对待它。茶师用灵巧的双手,更是用细致的心灵来善待茶叶,从采摘、杀青到烘干、焙火,举手投足间,都是顺其自然,合乎天道的方法,把茶叶最美好的一面展现出来,细致入微到极致,仔细严谨到极致,千锤百炼到极致,这才是茶之舍利。

茶本无贵贱,贵在求真,当你喝道蒙山仙茶时,那是茶的功德,更是制茶人的功德,也是饮茶者的缘分。

一口茶汤入口,你眼前仿佛会看到蒙山那郁郁葱葱的山林和茶田。那样你会读懂制茶师的那颗质朴求真的心。

你为那片茶叶,她会苏醒过来,她会轻声地歌唱:那白雪压枝的寒冬,冰雪消融的初春,云雾弥漫的清晨,云霞满天的黄昏。她的记忆里有山泉在流淌,百鸟在林间欢笑,这一切美好的记忆会如数带给品茗者。

我们感谢茶的真挚和制茶人的用心,哪怕是一小片绿叶,也能使一壶水成甘露。也只有茶之甘露,才能彻底荡涤我们的心灵,找到真正的自我。

我们端起一盏清茶时,不禁有些恍惚如梦,世间的功名、功德如同山间的幽兰一样,散发出的清香转瞬而过!我们在喝上一口仙茶时,自己幻化成一叶香茗,在茶汤中沉浮。又仿佛是一片香叶在看着品茶人。

我是茶,还是茶是我?我在那里。

我在问茶,还是茶在问我。茶在这里。

茶道文化论文范文2

(一)教材编排

教师要结合阿坝州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等具体条件来进行教材的编撰。由于茶文化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教学,因此,要结合已有一些教材作为基础,选择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资料。教材:以王玲的《中国茶文化》为底本,《茶艺百科知识手册》,和其他茶文化相关教材为资料,学校专职教师根据茶文化的相关资料结合阿坝州的具体情况进行编撰,确保实用。

(二)教学设施

1.教学设施:多媒体演示配套设施、电脑、收录机、舒缓音乐等设备。

2.教学设备器具:茶具10套、玻璃杯若干只、各类茶叶若干、茶叶罐等。

3.教学场地:茶艺学多功能实训室、水磨映秀的羌芽基地、茶园、茶艺馆等。

(三)课程设置

茶文化的课程设置主要从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来考虑,课时的比例应该是1:1.茶文化理论讲解主要从茶的饮用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茶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融合以及充分利用茶的自然性,结合当地的人文环境和羌族的特定的品茶方式等对茶艺和茶道的重点介绍。比如:客来敬茶,茶与民俗民风,茶与歌舞及楹联,茶会,茶馆与茶艺馆,茶的传说;茶与水,茶之具,茶的山水情结及旅游,品茶与茶艺,茶与茶艺,茶与文学,书画艺术欣赏等;茶性茶德,陆羽《茶经》的哲学思想诠释,茶道与饮茶,名家与茶,中日茶道史实比较;茶文化之当代实践,茶文化和东方文化与现代化,发展茶文化等。除了理论教学,实践操作也是该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毕业后是否能够熟练的掌握基本技能,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是否能够从容流畅的介绍茶文化的相关知识,旅游管理学生是否能够开发茶文化旅游品牌资源等都是重要的考量内容,因此学生在具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的同时需要到茶艺馆进行参观、学习各种茶叶的冲泡方法和茶艺的表演等技巧。学校还可以联系旅游公司让学生到相关场所进行顶岗实习,给学生充分接触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师资情况及学分计算

由于该课程的操作性很强,因此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行为个性及交往中的表现形成对学生的认知,学生接受了教师行为中所暗含的信息,并根据期望的方向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在这种互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学校安排一个茶道方面专业技能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师对茶艺的欣赏水平和茶艺表演的展示会感染、带动学生的创造力,帮助学生创造自己的辉煌。该课程由于是新开设的课程,可以作为旅游专业的学生的选修课,在大二的时候开设,时间为一年,共72个学分。

(五)考核方式的设计

本课程采用的考核方法分两部分,一是理论考试。这部分考核可以从平时的学习状态、课堂展示、学习心得、考勤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评定;另一部分可以根据期末检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从茶文化的历史、茶的种类等方向让学生撰写论文或者开展课题研究。为确保论文的质量,提前四周布置论题范围,本人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学生简要讲授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及规范要求,规定完成的论文不能少于五个参考文献。其次是操作考试,这部分的重点放在茶文化讲解和茶道茶艺实际操作的考核上。两种形式的考核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综合评定,以此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结论

茶道文化论文范文3

[关键词]茶文化茶道茶道精神

我们知道,中国是茶的故乡,世界各国的植茶、制茶、饮茶均直接或间接源于中国。“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茶道与茶艺是茶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本文重在分析茶道概念的提出及茶道精神的创立,并且进而说明中国不仅是茶的故乡,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何谓茶道,茶文化专家、北京社会科学院的王玲教授在其著的《中国茶文化》一书中对茶艺与茶道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其中也包含着对茶道概念内涵的阐释。王玲教授说:“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我们从王玲教授的论述中不仅明确了茶道与茶艺之间的关系,而且对茶道概念的内涵也有了正确的认识,即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艺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精神,茶道具有无形性和不可见性,需要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中如果缺少了茶道精神,茶艺便会无精、无神,就会失去茶艺的真正意义,行道是艺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我国唐代著名的爱茶诗人卢仝更是以诗的形式生动且细致入微地描述了自身艺茶行道的体会,揭示茶道概念的内涵。卢仝在其著名的茶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总之,茶道就是在操作茶艺过程中所追求、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经常是和人生哲学结合起来,成为茶人们的行为准则。正如已故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陈香白教授所说:“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有人说,虽然中国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国家,但却不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中国不仅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国家,中国也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茶道”概念的提出在中国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唐代著名的诗僧皎然在其著名的茶诗《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的最后一句提到了“茶道”这一概念,使其不仅成为中国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而且也成为世界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该诗的全文是: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以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皎然虽然对“茶道”这一概念的内涵没有具体解释和说明,但在其诗中应该说已作了很好的诠释,人们如果用心去细细品读该诗不难体会其中的茶道精神。

继诗僧皎然之后,唐时的封演在其编撰的笔记——《封氏闻见记》中再次提到“茶道”这一概念,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说:“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灸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我国明代张源在其著的《茶录》中也讲到“茶道”。他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

我国不仅是“茶道”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而且也是最早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唐代茶圣陆羽在其著的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中将茶人精神规定为“精行俭德”。陆羽《茶经》中有:“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即饮茶者应是具有俭朴美德之人。在陆羽看来,喝茶已不再是单纯地满足解渴这一生理需要了,而是对饮茶者提出了品德要求。陆羽的茶人精神其实就是茶道精神,所以说陆羽是中国乃至世界茶道精神的最早创始者。

继陆羽之后,唐末的刘贞亮在其《茶十德》中也对茶道精神有所表述。刘贞亮在《茶十德》中将茶道精神表述为:“以茶利仁礼,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

茶道文化论文范文4

关键词:竹叶青茶;广告表现;视觉传播;内容包装

竹叶青茶广告是我国茶叶产品广告的经典之作,其足以成为我国茶叶广告的代表。它的广告表现也具有很明显的特色。

所谓广告创意表现简称广告表现,是传递广告创意策略的形式整合,即通过各种传播符号,形象地表述广告信息以达到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目的,广告创意表现的最终形式是广告作品。概括地说,广告表现是将广告主题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的方法,广告表现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知名泛化、间接或形象地表现、放大和夸张、审美和逆反是广告表现的主要原理。

竹叶青茶广告包括海报、杂志***片广告、电视广告和网络视频广告。竹叶青茶本身也包含多个子品牌,每个子品牌还有多种产品。竹叶青茶广告的表现特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广告重点利用视觉传播原理

广告表现要符合受众视觉思维方式,也要符合产品自身的特性。竹叶青茶广告十分重视海报宣传和电视广告,在国内的高端杂志和新闻杂志上广泛投放竹叶青茶广告,利用对开和连页的整幅广告进行视觉轰炸。视频广告也做出多个版本,在电视和网络上投放。虽然每个视频的时间都不长,但是其画面感强,短时间内能够传达大量的信息,并且鲜明地将自身产品突出出来,产品出现在画面上的时间比例很大。视觉包装上,简洁、大方,重在突出茶叶包装和茶叶本身,这种手法是现在高端茶叶广告的普遍手法。

二、广告对产品内容包装也很具有特色

竹叶青茶广告对竹叶青茶产品的包装也是很具有特色的,可以称是煞费苦心的。这一特色重点表现在广告产品包装的色彩应用和文字描述上。正是通过色彩应用和文字描述,来突出竹叶青茶的高贵、典雅和精致。比如竹叶青茶品牌之中的一种论道竹叶青,其广告以黑、绿、金黄三色为基调,广告***片的中心是“论道竹叶青”几个字,这几个字的字体最大,下面是中号字体的“层层历练的大师级好茶”。这一品牌将包装重点落在了“大师级”上面,表明论道竹叶青是经过层层历练的,不是一般的普通的茶叶。再下面的小号字体对其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描述:“与其说是一种极致好茶,倒不如说是大师精心的杰作,500克论道竹叶青,精选500万颗峨眉山万年寺高山茶园所产明前鲜嫩独芽而制,历练大师级珍稀品质,因产量有限,极其珍罕。”这段文字描述突出了其产量的稀有和珍贵,从而抬高了身价。由于高端茶叶市场的消费者往往是有文化重品位的人,所以这种描述正好切合了这部分消费者的心理。此外,现代产品由于经过加工和包装,往往不像散装产品那样是消费者通过视觉、嗅觉、触觉等感官亲自对产品本身进行挑选,也就是说消费者往往不能直接接触到产品本身以断定其品质与自身是否喜好,所以广告和产品包装才更为重要,因为在现代工业社会,广告和产品包装,几乎就等于产品本身。而广告也是产品包装的一部分,产品包装本身也就是一种广告。这种独特的广告表现手法,既是中国茶广告的普遍的典型的手法,更为竹叶青茶所特有,使竹叶青茶在诸多茶产品和茶品牌中更为明显,让熟悉它的人一看其广告,一看其产品,就能认出这是竹叶青茶。

三、广告切合并应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佛学的基本元素

坐而论道,自古是文人雅士的传统。所以中国的茶广告,也不能脱离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大框架。在广告的颜色选择上,也是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黛黑、金黄、朱红来做包装,增强产品的视觉冲击力。在文字描述和产品包装上,也是用了中国传统的文字与材料。喜欢品茶的消费者往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实拥趸,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大量运用,自然能够得到消费者的青睐。论道竹叶青本身就有坐而论道的意味,自古坐而论道就少不了茶,文人雅士也少不了茶,所以竹叶青茶的气质经过广告表现运用后,更显出它的高贵、典雅。

竹叶青茶叶除了论道竹叶青以外,还有飘雪竹叶青,君临天下竹叶青和平常心竹叶青。论道竹叶青主要是乌龙茶和绿茶,君临天下竹叶青主要是红茶,飘雪竹叶青主要是花茶,平常心竹叶青就是竹叶青绿茶。每一个品牌系列或是品牌系列下的每一个等级,都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型意象为名称,如论道、飘雪、君临天下、平常心、静心等。每一个中国传统文化意象包装下的广告与产品都具有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并以此吸引市场细分不同喜好的消费者。

佛教的兴盛发达,对茶的广为传播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佛教的修行方法是:戒、定、慧。定、慧就要坐禅,禅是静虑之意。佛教禅宗大兴后,僧俗信徒都得坐禅。茶所具有的兴奋破睡、止渴生津等功能,以茶待客的习俗,很能适应佛教僧俗信徒守戒坐禅的需要。禅茶一词由此而来,所以茶与佛学佛教自古就有渊源。佛教在中国兴盛时,僧人在寺庙的附近广植茶树,精采细制,并十分注意烹茶技艺,以招待施主香客。竹叶青茶叶广告的平常心也含有禅意,峨眉山也是佛教圣地,此处产出的茶叶自身也就带着几分禅意。竹叶青茶抓住了这几个关键的元素包装自己,就连海报与杂志***片电视画面上都有禅房的景象出现,巧妙地运用了佛学意象包装自己。

四、广告利用中国围棋队和聂卫平提高产品档次和知名度

围棋本身是中国所特有的项目,所以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和气息。同时围棋这项项目的自身属性也是要求安静和思考,节奏很慢,这也与茶叶本身的属性十分契合。同时,除了传统文化积淀、含有安静和思考的意味、同是慢节奏的活动项目,茶叶与围棋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其精神内涵与气质里面都带有禅意和哲意。所以论道竹叶青选择中国围棋代表队为合作伙伴,选择围棋大师聂卫平为形象代言人,十分符合二者的精神气质。有了名人与国家队作为品牌形象代言人,产品的档次和知名度自然也就再上了一个台阶。

总之,竹叶青茶叶广告在以上层面都具有鲜明的广告表现特色,而作为我国茶叶产品广告的典型代表,竹叶青茶广告是一个十分成功的案例,通过竹叶青茶叶广告,我们也可以看到我国茶叶产品的广告表现特色。无论哪种茶叶,产地在哪里,它们的广告都会突出自身的属性,并以自身的属性通过广告表现手法来切合中国传统精神的某一层面,综合利用视觉、产地、文化元素和产品包装来提高产品自身的档次和知名度。

参考文献:

1.郭***明.广告表现原理浅析[J],科技资讯,2007(6).

2.王慧灵,广告表现如何洞察受众的视觉思维[J].广告大观理论版,2006(6).

3.鲁道夫・ 阿恩海姆著,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张家平主编.十大品牌广告经典评析[M].学林出版社,2006.

5.胡晓云主编.世界广告经典案例――经典广告作品评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

6.刘晓明,论视觉思维的创造性及其内在机制[J].浙江社会科学,1999(6).

7.刘艳秋、马晨晔.台湾广告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J].新闻界,2009(4).

茶道文化论文范文5

摘要:本文探讨了道家与茶的关系是“茶艺”;儒家与茶的关系是“茶礼”,佛教与茶的关系是“茶道”。揭示了道、懦、佛对茶文化共同的特点是:追求质朴、自然、清静、无私、平和。我国是茶叶的故乡,发现利用茶叶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几千年来,随着宗教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茶与各宗教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与宗教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在中国乃至世界,宗教文化对茶叶的传播与发展以及茶文化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茶文化 宗教文化 初探

中国的茶文化有着深刻的宗教文化基础。可以说,没有这一基础,茶无以形成文化。宗教最基本的是儒道佛三教。

从历史的角度看,道教与茶文化的渊源关系虽是人们谈论最少的,但实质上是最为久远而深刻的。道家的自然观,一直是中国人精神生活及观念的源头。所谓“自然”,在道家指的是自己而然,道是自己如此的,自然而然的。茶的天然性质,决定了人们从发现它,到利用它、享受它,都必然要以上述观念灌注其全部历程。老庄的信徒们又欲从自然之道中求得长生不死的“仙道”,茶文化正是在这一点上,与道教发生了原始的结合。

“自然”的理念导致道教淡泊超逸的心志,它与茶的自然属性极其吻合,这就确立了茶文化虚静恬淡的本性。道教的“隐逸”,即是在老庄虚静恬淡、随顺自然的思想上发展起来的,它与茶文化有着内在的关联;隐逸推动了茶事的发展,二者相得益彰。

如果说道教体现在源头,儒家体现在核心,则佛教禅宗则体现在茶文化的兴盛与发展上。中国的茶文化以其特有的方式体现了真正的“禅风禅骨”,其次,禅佛在茶的种植、饮茶习俗的推广、饮茶形式传播及美学境界的提升诸方面,贡献巨大。所以,没有禅宗,很难说中国能够出现真正意义的“茶文化”。

茶道以“和”为最高境界,亦充分说明了茶人对儒家和谐或中和哲学的深切把握。无论是宋徽宗的“致清导和”,还是陆羽的谐调五行的“中”道之和,还是斐汶的“其功致和”,还是刘贞亮的“以茶可行道”之和,都无疑是以儒家的“中和”与和谐精神作为中国的“茶道”精神。懂得了这点,就有了打开中国茶道秘密的钥匙。

“敬”是儒家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客来敬茶,就是儒家思想主诚、主敬的一种体现。刘贞亮“十德”中所讲的“以茶表敬意”,“以茶利礼仁”,都有一个敬字的内涵。

茶在禅门中的发展,由特殊功能到以茶敬客乃至形成一整套庄重严肃的茶礼仪式,最后成为禅事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深层的原因当然在于观念的一致性,即茶之性质与禅悟本身融为一体。正因为茶与禅能融为一体,所以茶助禅,禅助茶,“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茶有如此巨大功能,决非仅由其药用性质的特殊方面所决定,正如道教最早在观念上把茶吸纳进其“自然之道”的理论系统中一样,禅门亦将茶的自然性质,作为其追求真心(本心)说的一个自然媒介。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事实中,这都是一个绝佳的无与伦比的自然媒介。它的无可替代性,正是禅宗能将其真正作为一种文化而大大兴盛起来的根本原因所在。

茶与禅的碰撞点,最早发生于药用功能中,但不同的是,它一开始便与禅门最基本的工夫――禅定结合在一块。而禅定正是其他宗派也注重的,所以就连最富神秘色彩的佛教密宗在其重要场合也无法离开茶。

在禅宗眼里,任何事物都与道相通。“一切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永嘉大师禅宗集・证道歌》)“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景德传灯录》卷六)这里,最关键的是一个“悟”字,如一味追求俗世行为,就会“蒙蔽其真识,不可救药,终不悟也”。就正如求佛保佑的人,也是以一定的功利为目的,从而经常会成为悟的束缚。禅宗强调直悟门性,也就是对本性真心的自悟。

禅宗是中国士大夫的佛教,浸染中国思想文化最深,它比以前各种佛学流派更多地从老庄思想及魏晋玄学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及“言不尽意”,“得意忘像”中吸取了精华,形成了以直觉观照、沉思默想为特征的参禅方式,以活参、顿悟为特征的领悟方式;以自然、凝炼、含蓄为特征的表达方式改变了过去佛教灌输与说教的习惯,突出了自悟的直觉观照方式。茶禅一味的智慧境界向我们昭示了:当禅宗将日常生活中一种最常见的东西――茶,与一种宗教最为内在的精神――了悟(或顿悟)结合起来时,实质上就已经创立和开辟了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和文化道路。而“茶禅一味”本身所展示的高超智慧境界也就成为了文化人与文化创造的新天地,就连李白、刘禹锡、白居易、皎然、韦应物、黄庭坚等中国第一流的诗人都相继进入了这一领域。为什么钱穆先生称禅宗进行了一次***,而且相当于路德的宗教***呢,我想,这正是由于禅宗的创造性智慧所致吧,而茶在此中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呢,这更是不言而喻的,要不然怎么有茶禅一味的命题出现呢。没有智慧就没有突破,没有茶也就没有茶禅一味。因而,茶禅一味所包蕴的新智慧境界,也就成了它的根本性的文化意义之所在。

佛教对各类“行茶仪式”的美学升华,一方面是由于茶事活动的普遍展开,场所日益增多,交流传播日益广泛,因而要求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又因出现了一些精益求精又热心茶道的禅僧。此外,茶器的日益精良,也必然地推动着这一美学化的进程。

佛教禅宗茶文化所开出的美的境界,给整个中国茶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及精神,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只要从中国文学作品诗词文赋等无可计数地涉及了茶文化这点,便可证其意义与价值之大。乾隆皇帝一人的茶诗以及涉及到茶内容的诗,几近千首之多,大多著名文人,无不与茶结缘。这不正好说明了茶文化本身即内涵那种禅意的美不可言的境界吗?当佛教禅宗对茶的价值肯定成为各阶层人土所共同崇尚的风尚,一种真正的茶文化就随之而兴起了。

参考文献

[1] 王建.“静:茶文化的精神”.《农业考古》.1993年第四期

[2] 尹明等编.《中国哲学史讲话》.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127页

[3] 谷昆.“茶与祭祀”.《中国茶叶》,2000年第五期,34页

茶道文化论文范文6

关键词:茶文化;德育功能;高校;德育工作

1基本情况概述

自提倡全盘西化以来,中国高校德育工作一直存在一味向西方看齐的弊端,其发展西式的自由民主造成的教育问题十分严重。在带来了西方牛仔纨绔式的物欲攀比的同时,因过于追求泛滥自由,也使得高校学生严重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在全国多所大学中,为数惊人的大学生竟然通宵打游戏不熄灯,而每年日益增加的大学生不堪压力自戕身亡的事故更是见诸报端。综上所述,现下的高校德育工作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而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因融入了儒、道、佛三教的精华,在本身的效用之上还演化出了文化教育功能。正如陆羽那为世熟知的《茶经》所说:“茶性也俭”,一语道破茶性本身便有启示人生活俭朴的功能。古代文人们多浸***于茶道,以茶会友,以茶育人的更是不在少数,应此茶文化的德育功能,是受到历史的验证的,下文将会一一分点论证。在当今世界目光都聚焦在中国的时刻,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不断被挖掘出来,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无所不包,世人也只是对之管窥蠡测。故此,发展高校德育工作,若能从茶文化中探索教育之道,那么将对高校具体教育工作的发展大有裨益。

2探索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应用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视,大力改革高校德育工作迫在眉睫。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国家的教育方针主张高校应一改对精英教育的执着,由以考试为主向育人为主转变,做到不仅重视学生的书面成绩,更应重视学生的内在品质。正如品茶一般,不仅要看茶的外在长相,更要重视茶的内在韵味。所以由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入手,研究其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应用,将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是当下国家和社会的要求。众所周知,茶文化内涵广博,主要由茶性、茶道、茶德三方面组成,更是融合了儒、道、佛三家的文化,故此,其德育功能,既有儒家的因材施教,也有道家的无为而治,更有佛教的圆觉融通。本文将从茶性、茶道、茶德,入手,从具体到抽象,由外在升华为内涵,逐步探索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应用。

2.1茶性对德育工作的启示作用

万物都有其习性,茶,自然也有其本性。首先,茶作为生长在中国本土的一种植物,本身便有不蔓不枝、不偏不倚的特点,茶香十里,却不妖娆;茶之妙用多端,却不自以为傲,甘自低调,这本身就具备道家上善若水的德育启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茶善利苍生而不傲。当代的大学生,一味向家人索取,而不讲究贡献;或是一有两点效用,便身心膨胀,浮躁地大肆炫耀。向高校学生宣扬茶低调不浮躁、甘于贡献而非一味索取的高贵茶性,对德育工作的开展将起到良好的应用作用。其次,茶树多生长在南国多台风的江浙之地,或是生长于中国名山之绝顶,本身便需有坚忍不拔的品性,才能应对各种狂风暴雨,生存下来。故此,坚忍不拔敢于吃苦的本性,是茶性的对德育工作的又一启示,这种品性,正体现了儒家“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仁者精神。反观当下高校的大学生,大多来自于芝兰之室,过着衣来张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既未经世事磨练,也从无隐忍概念,这样的高校学生,怎能面对当今社会的残酷竞争呢?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灌输茶性,将有助于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增强大学生为国家社会贡献吃苦耐劳的能力。而且茶的适应性强,既可晾晒成茶叶保存,又可舒展成茶水供人饮用。茶味淡雅、清香,韵味深长。茶,既可药用,也可饮用。适应性强,淡雅清香,用途广,这些特点,都与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不谋而合。开展高校的德育工作,实际就是开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思想教育,更要善于利用中华传统美德,宣扬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而茶性本身的特点,与中华民族精神相吻合,对现代高校的德育教育具有极佳的启示作用。换言之,茶性对于德育工作的启示作用,正是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一个具体应用。

2.2茶道在德育工作中的直接应用

作为茶文化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道由来已久。茶道是茶文化在发展过程吸收的各种传统文化元素,又结合本身茶艺演化而来的一种独特文化。善品佳茗的人,还从茶道中升华出茶德这一精神层面的茶文化要素。在中国传统的茶道中,泡茶饮用,不是直接拿热水浸泡,饮用之时,也不是直接拿起狂吸,甚至对于装茶的器皿,也是极为讲究。这种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正是茶道的特点之一。纵观古代学有所成的文人墨客,无不衷心于茶,像苏轼、王安石均是品茶的好手,因为茶道,促进了文人学者精益求精的精神。而将这种精神应用到高校德育工作中,能有效促进高校大学生对于学业追求上进的精神。茶道同样讲究静心俭德,在品味茶水之时,要做到道家的清心寡欲;而在品茶之中,感受到茶水的淡雅清香,仿佛置身于树林中青石上,与大自然无隔阂相存,又是儒家“天人合一”的效用。喝一口茶之后,将茶杯放回桌子上,心里静寂不起一丝波澜,便如同佛家的圆通静寂,此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于宁静中体验到一种生命的乐趣。现代的人们,不论是学生群体还是社会群众,早已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连停下来喝口茶的时间空隙也没有。已经步行到社会大门前的大学生们,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普遍具有忧虑症状,因此发生的校园暴力行为层出不穷,而这正是高校开展德育工作首要解决的问题。故此,如若能将茶道应用到高校德育工作之中,教会大学生乃至青少年群体静心饮茶的妙处,那么将对忧虑症的***起到良好的效果。中国人饮茶讲究以礼相待,一般都是有客自远方来,以茶相待。一杯茶中,既有对礼节的持守,也包含了浓浓的情意。而在饮茶时的谈话,又促进了主客间的情感沟通、思想交流,因此茶道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便是促进礼节和交流。身处微信时代的学生群体,房门一关便隔绝了现实世界,加上惯用手机社交,又使得很多学生当面不会交流。当代高校的德育教育,可以利用茶道敞开大学生的心灵空间,教会大学生在饮茶中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由此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

2.3茶德对于德育工作的升华作用

茶德作为茶道的精神升华,对茶道在德育工作中的应用具有升华总结的作用。正如好的导师,是教会了学生珍贵精神品质的导师一样,好的德育工作,也应是精神层面的渗透工作。因此,探索茶德对于德育工作的升华作用,对茶道在德育工作中具体应用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现实中不乏很多名牌高校,在思想教育工作中存在明显的表面工程化趋势。例如,鼓励学生追求卓越,却并未给学生讲明道德底线,导致许多学生往往为了追求所谓高人一等而违法取财。笔者认为,开展现代的高校德育工作,要从根本上落实,由精神层面渗透。而茶德作为茶道的精神升华,其首要主张是以和为贵,对客时和气、饮茶时和美,这是和谐理念的体现;其次,茶德主张廉美,清廉美丽,不迁不移,不妄求物欲,不事奢华;茶德还主张敬意,茶由天地灵气孕育而来,所以要敬天地,饮茶时要敬采茶人之劳动,品茶时要敬茶之品性。而这些茶文化高贵的“廉美和敬品质”如若渗透入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将会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综上所述,茶性、茶道、茶德所构成的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将起到良好的实践效果,能很好地弥补当前高校德育工作不能从根本层面上教育学生的不足。

3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大学文凭的泛滥,对于高校学生的品德考核逐渐成了国家和社会的主要考核目标。只有具备优秀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大学生,才能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而高校作为培养国家未来栋梁的教育场所,更要重视对学生的道德培养,开展良好的德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总体道德素质。茶作为一种文化象征,不仅茶本身具有各种效用,而且由茶道升华的茶德更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功用。因此,在高校德育工作中植入传统文化元素,从茶文化的茶性、茶道、茶德中汲取德育功能,不仅迫在眉睫而且要长远坚持。笔者希望,高校的德育工作,能得到长远发展,培养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栋梁之才。

作者:黄春雷 高霞 赵旭 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刘靖君.试论高校学生社团文化的德育功能[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6,02:64-66.

[2]汤帮耀,李紫艳,赵世浩.大学文化建设语境下高校德育工作创新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4,02:50-53+91.

[3]张文春,桑雷.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弱化及提升策略[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02:98-100.

[4]程玉海,卜文***.论高校校园文化的隐性德育功能[J].理论导刊,2008,09:125-126.

茶道文化论文范文7

《北大国学课》搜集、整理了历代大师们的经典研究成果,以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剖析、解读国粹。全书划分成10个章节,分别是“史”、“儒”、“禅”、“道”、“法”、“兵”、“医”、“易”、“礼”、“食”,希望通过上述十个方面深入浅出的解读,能够帮助大家对于国学有一个系统化的认识,以下本人就“儒”、“食”、“医”三个方面简单谈谈读后感:

儒:儒家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学派,在亚洲甚至是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儒家学说的三大主张是礼治、德治与人治。礼治,核心思想是建立森严的社会等级关系,使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使自己的行为有法可依、有理可据。德治,就是要建立起严格的道德观念约束人们的行为,著名国学大师梁启超曾撰文指出,儒家的“德治”学说以“感化”为手段,使人知荣辱、明是非、懂善恶、存感激,是一种深化到个人心灵的社会改造。人治,这一学说建立在“德治”的基础上,其核心思想是注重那些道德高尚的人,让他们掌握一定的权力,甚至居于统治地位,进而促使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以达到天下大治的局面。

儒门弟子修身养性的至上法则是“中庸之道”,“中庸”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雍也》,就哲学层面而言,讲的是一种大智慧、大境界,“中庸之道”也被孔子称为“君子之道”。在日常生活中,“中庸之道”的意义也是随处可见。比如,一个人如果欲壑难填,那么他一定会被烦恼和忧愁所困扰;如果一个人无所事事,毫无追求,他的生活又完全会被百无聊赖所包围。这就要求人们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做到松驰有度、适可而止,并学会在得意的时候克制,在失意的时候自励,也就是能够洞悉“中庸之道”。

子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子从人的生理周期出发,把一生的修身养性分为三个阶段:人在少年的时候,由于缺乏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几乎对什么事情都感到好奇,“戒色”就是要避免世间万事万物的诱惑。人到了壮年的时候,不仅有了自己的见解,而且由于思维定型,通常会比较执拗固执,所以,身处壮年时期的人要戒掉“遇事先做,做了再想”的习惯。人到了老年的时候,都会比较患得患失――既怕得到,更怕失去,人老时最大的忌讳就是贪婪,而贪婪只会带来失控和歇斯底里,也就意味着失败,老年人应该“戒得”,也就是放下和顺应自然。

食:东方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当西方社会将吃饭仅仅看作生存手段的时候,炎黄子孙就已经开始思考着如何将饮食变成美妙的享受了。东方的茶文化、酒文化,甚至是由佳人相伴衍生出来的“秀色可餐”,都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可以说,饮食文化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人将饮食分为八个境界,这八个境界分别为:果腹、饕餮、聚会、宴请、养生、解馋、觅食、猎艳,我国菜系按照地域的不同,分为菜系,分别为:粤菜、川菜、鲁菜、苏菜、浙菜、闽菜、湘菜和徽菜,这菜系基本囊括了我国古代饮食文化的精要,可以充分代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老百姓的生活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在我国的传统礼法中,茶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茶叶的种类大体可以分为绿茶、青茶、白茶、黑茶、红茶、黄茶和花茶。世界茶文化起源于中国,茶树的出现在我国已有数万年历史,茶叶被我国先民用作饮品也已经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我国关于茶的文献记载最早出现于西汉,专家推断,饮茶文化的形成应早于这个时期。汉末的名医华佗对茶也有论述,他在《食经》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苦茶久食,益意思。”也就是说,饮茶有助于大脑思考。到魏晋南北朝时,茶文化已经融入饮食文化,上至帝王将相,下到黎民百姓,都将饮茶作为一种日常活动。道教和佛教对茶文化的认可,也对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道家认为饮茶可以帮助身体修炼,佛教认为饮茶可以帮助参禅时尽快入定。公元780年,唐人陆羽著成《茶经》一书,《茶经》主要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入手,涵盖儒、释、道三家对饮茶文化的见解,集中探讨了饮茶艺术,并首次提出了中国茶道精神,使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中国茶道多方体现儒家中庸之道中温、良、恭、俭、让的精神,并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哲理于品茗饮茶的日常生活之中。

从唐代的陆羽到明代的屠隆,都提出了一个观点,即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品一旦上升到与人品节操相对应的高度,也就与茶之清淡宁静品格的欣赏,十分和谐地统一起来了。茶成了沟通自然与心灵的契机,这正是儒学一贯追求的最高境界。

医: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特质的部分。正如***2010年6月20日在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揭牌仪式的讲话所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念、原创思维方式,融合了历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精华,吸收了儒家、道家乃至佛家文化的智慧。

中医与西方医学理念相比,中医更追求从整体的角度上来看待病理问题。作为传统国粹,古往今来的专家、学者都对中医有着深入的研究。当然,由于传统中医理论中植入了类似于“阴阳五行”、“经络穴道”,甚至是“气功”这样相对抽象、奇幻的元素,所以人们在审视中医理论的时候会产生一些怀疑。但是历朝历代的医学研究专家一致认为,这些看上去相对玄虚的理论,实际上是符合生命真谛的。

茶道文化论文范文8

老实说,早几年是很少有人知道径山茶及其悠久文化的;即便说到浙江,大多数人也只知龙井而不知其他为何物也,龙井文化似乎便是全部浙省茶文化。这些年,这个局狭错误的成见得以突破了:人们不仅知道除单一龙井而外,还有另外为数多众的名茶文化,而且知道它们被涵括的其间,更有远甚积深的历史、人文、社会、经济等繁多遗存。由此,人们获得了关于该省茶文化校正的认识。这个误解之能校正,我以为一大批茶文化工作者卓有成效的工作,是要因之一。径山茶文化被重新认识,亦得益于此。

径山所属余杭的赵大川先生,数十年如一日,披肝沥胆,挚着于径山及其茶文化的研究,《***考》一书,便是他在这一领域的最新贡献。

那么,作为中华茶文化一脉的径山茶文化,究竟有它怎样的独特之处呢?《***考》这部专著,较好地给出了人们所关心或应该把握的答案。它以时间的上溯盛唐、下迄当代的大跨度,以史料的丰富、繁驳,全面系统地论证径山茶与其文化的发端、蕃衍、流播的相依相存、兴衰互见,使人们通过此一支脉的认知,感受出中华茶文化主流的浩大厚重。

有关径山茶文化的特色,我以为专著至少在如下三点上作了标示:

其一,以径山之实例,印证了中华茶文化演进其间“茶禅一体”的紧密关系。我们知道,中华茶文化的兴起与传播,首推禅宗。径山也不例外。径山虽非名山,径山寺却因历代高僧辈出位列名刹。《***考》告诉我们,此地与茶结缘,自径山寺开山祖师法钦禅师始起;径山茶还是其亲手栽种传承至今的。《***考》辑录的大量史载***文,无一不在对古代径山寺兴废考辨的同时,又揭示出其对径山茶兴衰存在的莫大关联,反映出“茶禅一体、茶禅一味”相生互融、紧密依存的历史真实。由此,加深了人们对茶禅关系在中国茶文化历史中地位与作用的理解、认同。

其二,通过对陆羽众多遗存的发掘展示,表现出该茶文化悠远深厚的纯正底蕴。但陆羽在余杭活动的认识,由于史料的缺乏,虽研究家们有大致的轮廊,但其间许多认识尚无法明晰,《陆文学自传》的寥寥数字,令人无从得窥其全。现在《***考》以山岭、河流、村庄等众多地名,以读书或著作其地等较多的考校、研究,尽力破译陆羽当时的活动范围及其内容,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丰富了人们对该地茶文化历史内涵的认识。

茶道文化论文范文9

一、鉴水:讲究“水轻”“茶淡”

陆羽《茶经》中曰:“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捡***泉,石池漫流者上。”即“泉水”、“江水”、“井水”,这三种水最为常见,曹雪芹在运用烹茶用水时不多言陆羽的“三水”。而唯独在雨雪上下工夫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雨雪水是“天泉”,是纯软水。而用软水泡茶其汤色清明。香气高雅,滋味鲜爽,自然可贵。况且古代的自然环境比现代好,食用雨雪水更是生活中的常识现象。《红楼梦》中写到了妙玉煎茶用水的情节,她煎茶时非常讲究水质,请看第41回:

——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便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众人都笑起来。”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特意突出妙玉烹茶是用“隔年蠲的雨水”和“梅花上的雪”,其意当然是为了让妙玉显示自己的高沽和不同流俗。同时也借妙玉表达自己在鉴水上的主张。刘姥姥认为雨水茶“淡”,宝玉则赞雪水烹茶“轻浮无比”。这里的“淡”和“轻”都是品茶中所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非常微妙的感觉。这不但需要味觉上的细腻,而且也需要精神上的契合,否则就不能体会。曹雪芹对水的见解代表着清代文人鉴水的倾向。

二、论器:崇尚古道(以古为美)

受“美食不如美器”思想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无论是饮、还是食。都极看重器具之美。在传统茶文化里,器与道是相通的,因此,历代的茶人对茶具都有很高的要求。

在《红楼梦》第四十一回中。除了煎茶用水用了一番心思外,那就要算写茶具了。妙玉一口气拿出数种并不常见的珍贵茶具,有“成窑五彩小盖钟”、“官窑脱胎填白盖碗”、“绿玉斗”、“蟠虬整雕竹根的大海”,以及“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的“晋王恺珍玩”的“ban(左分右瓜)??小焙惋宰湃?龃怪樽?值摹暗阆?iao(上乔下皿)”。翻遍古今中外的茶具谱,我们还找不到一件茶具能与妙玉所用的茶具相媲美。贾府是国公爷的后代,宝钗是皇商的后代,见识广博,然而在妙玉面前论起茶具来,则显得知识贫乏得很。在《红楼梦》中。妙玉究竟给贾宝玉等三人泡了什么茶并没有说,可见作者的本意并不在茶而在器。在作者的审美世界里,古就是一种美,用古器就是行古道。这正代表了清代文人对茶具的审美倾向。同时,它也表示着陆羽所创立的“因茶择器”原则到了清代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了。

三、择境:注重美感

冯正卿在他的《芥茶笺·茶宜》提出了适宜品茶的十三项条件,如无事,俗务去身,悠闲自得;嘉客,志趣相投。主客两洽;幽坐,心地安逸,环境幽雅;吟诗,激发诗思等。

妙玉可以说是条条具备,四十一回中紧接着贾母饮茶后的着力描写:“那妙玉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只见妙玉让他二人在耳房内,宝钗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蒲团上。妙玉自向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一壶茶。宝玉便走进来,笑道,‘偏你们吃梯已茶呢……”’于是四人一并边说笑一边饮茶。因为是“知己”,妙玉不惜拿出了珍藏了五年的玄墓蟠香寺前,梅花上的雪水来招待。外边的贾母、刘姥姥等人均不在其列。而且因为刘姥姥的到来。妙玉甚至要打水洗地,还要叫提水的小斯将水放在门外。茶是至清至洁之灵物,当然讲究洁净。但妙玉的“洁”实际上已经到了病态的地步,而这恰恰是清代文人茶文化的最为主要的特征。

四、品茗:追求幽趣(以茶示雅)

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优求知网 » 茶道文化论文集锦

学习

就业市场论文集锦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就业市场论文集锦,内容包括市场就业分析的小论文摘要,就业论文大全及答案。一、产品策略产品是营销活动的中间媒体,通过它才能使供需双方实现交换的目标。产品策略是其它市场营销策略的基础,是市场营销诸链条中最为重要的一

学习

水务工程论文集锦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水务工程论文集锦,内容包括水利工程设计论文摘要,水利工程发展史论文范文。执行力欠缺,尤其是缺乏预算管理的严谨性,水利工程是一项庞大的建设项目,预算往往存在很多弊端,不够精算,预算往往超出合理预算范畴,这都是对资源的严重浪

学习

高等数学课程论文集锦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高等数学课程论文集锦,内容包括高等数学课程论文,高等数学课程论文怎么写。本文针对研究生矩阵论课程探讨了板书与课件结合、将该课程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等教学改革方法,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授课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

学习

水利水电施工技术论文集锦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水利水电施工技术论文集锦,内容包括关于水利水电工程论文范文,水利水电论文期刊。要使大体积砼存在的内外温差问题得到很好解决,那么在施工时通常使用分块浇筑法。对于分块浇筑法来说,能够将其分为竖向分层浇筑以及水平分段浇

学习

电子邮件营销论文集锦

阅读(22)

??(1)垃圾邮件。毫无疑问,垃圾邮件是许可Email营销最大的敌人,这也就是规范的Email营销为什么要反对垃圾邮件的原因,而目前对这个问题似乎并没有什么有效的办法,无论是从法律角度还是从技术角度都无法阻止垃圾邮件泛滥对网络信息空间所产生的

学习

班级制度论文集锦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班级制度论文集锦,内容包括班级发展与管理的师德论文,班主任管理班级论文。4.激励功能。班级文化的激励功能主要表现为,班级文化能为每个班级成员提供文化享受和文化创造的空间,提供文化活动的背景以及必要的活动设施、模式与

学习

高中社区工作计划模板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高中社区工作计划模板,内容包括社区工作计划模板集锦十篇,社区工作计划范文合集10篇。(一)成立**区社区计划生育工作指导委员会,由区委书记亲自抓,负总责,相关部门参与,加强对全区社区计划生育工作的组织领导。指导委员会下设办公

学习

医保管理论文集锦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医保管理论文集锦,内容包括医保管理论文,医保管理类论文怎么发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核心议题是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与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如何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框架设计与***策模式选择,实施医疗保障制度创新是当务之急,

学习

数学课堂教学论文集锦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数学课堂教学论文集锦,内容包括初一数学小论文1000字,五年级数学小论文200字。课堂教学管理的两个基本功能:维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和创建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1.维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的师生共同

学习

新会计论文集锦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新会计论文集锦,内容包括新会计制度论文范文大全,新会计投稿范文。1.新会计准则带来的机遇(1)有利于股东财富最大化财务目标的实现。现代企业的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在原制度下,公司对外披露的信息不够合理和透明,造成了投

学习

英美文学论文集锦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英美文学论文集锦,内容包括英美文学论文选题范文,英美文学论文完整范文。一、英美文学教学目标内涵的认识根据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

学习

农业生态学论文集锦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农业生态学论文集锦,内容包括农业生态学论文,农业生态学的特点及应用案例论文。1.1转变教育教学思想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适应我国现代农业不断向产前和产后延伸的需要,适应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农

学习

世界文化遗产论文集锦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世界文化遗产论文集锦,内容包括文化遗产钵仔糕论文,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感悟论文。传承历史文脉,加快科学发展都江堰市在优越的先天资源禀赋和后天与时俱进积累的基础上,近年来在区域发展定位和产业布局进行了科学思考,积极探索了

学习

就业市场论文集锦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就业市场论文集锦,内容包括市场就业分析的小论文摘要,就业论文大全及答案。一、产品策略产品是营销活动的中间媒体,通过它才能使供需双方实现交换的目标。产品策略是其它市场营销策略的基础,是市场营销诸链条中最为重要的一

学习

水务工程论文集锦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水务工程论文集锦,内容包括水利工程设计论文摘要,水利工程发展史论文范文。执行力欠缺,尤其是缺乏预算管理的严谨性,水利工程是一项庞大的建设项目,预算往往存在很多弊端,不够精算,预算往往超出合理预算范畴,这都是对资源的严重浪

学习

高等数学课程论文集锦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高等数学课程论文集锦,内容包括高等数学课程论文,高等数学课程论文怎么写。本文针对研究生矩阵论课程探讨了板书与课件结合、将该课程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等教学改革方法,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授课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

学习

水利水电施工技术论文集锦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水利水电施工技术论文集锦,内容包括关于水利水电工程论文范文,水利水电论文期刊。要使大体积砼存在的内外温差问题得到很好解决,那么在施工时通常使用分块浇筑法。对于分块浇筑法来说,能够将其分为竖向分层浇筑以及水平分段浇

学习

电子邮件营销论文集锦

阅读(22)

??(1)垃圾邮件。毫无疑问,垃圾邮件是许可Email营销最大的敌人,这也就是规范的Email营销为什么要反对垃圾邮件的原因,而目前对这个问题似乎并没有什么有效的办法,无论是从法律角度还是从技术角度都无法阻止垃圾邮件泛滥对网络信息空间所产生的

学习

班级制度论文集锦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班级制度论文集锦,内容包括班级发展与管理的师德论文,班主任管理班级论文。4.激励功能。班级文化的激励功能主要表现为,班级文化能为每个班级成员提供文化享受和文化创造的空间,提供文化活动的背景以及必要的活动设施、模式与

学习

安全隐患论文集锦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安全隐患论文集锦,内容包括安全隐患排查论文,狱内生活卫生隐患论文。1.4临床护理在操作不规范时造成的安全隐患临床护理人员在抬起患者或为其更换时,未对受伤部位和头部进行有效保护以及大力牵拉,均会使患者病情进一步加重,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