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运输论文集锦

国际贸易运输论文范文1

从《服务贸易总协定》中所调整、规制的服务贸易内容和目前在国际上占据主导地位的对国际服务贸易的分类方法来看,运输服务贸易,从广义上理解已不仅仅局限于人员或货物在一定空间内转移的服务,还应包括许多与该服务相关的辅,支持,它们对人员或货物的流动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例如港口服务贸易、船舶租赁服务贸易、飞机修理与维护服务贸易、火车牵引服务贸易等)。从狭义上说,运输服务贸易是指以运输为主要交易手段所进行的国际贸易活动,即贸易的一方为另一方提供运输服务,以实现货物或其他商品在空间上的移动。

二、运输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及测算方法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目前,专门讨论运输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问题的文献笔者只找到零星的几篇。如王晓东、胡瑞娟(2006)在《我国运输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中运用贸易竞争力分析方法对我国运输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状况以及变化发展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的交通运输服务贸易竞争力与很多贸易强国相比还处于弱势,但也出现了小幅上升。贾大山(2006)在《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发展》一文中阐述了我国运输需求结构演变及运输服务贸易发展现状,指出中国运输企业承运份额较低是造成运输服务贸易巨大逆差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其逆差状况的建议。

从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对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起步较晚,而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由于我国在发展早期过于重视第二产业,对服务业重视不足而导致运输服务业竞争力不足。但是,加入世贸组织后,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企业的自身发展努力,中国运输服务业也显示出其具有的“后发优势”和强劲发展势头。而美国运输服务贸易发展较早,其在国际上竞争力十分强劲。要想加速发展我国运输业,就必须与美国进行比较,从中找出造成差距的原因并进行改进。本文正是从这一点入手,试***通过中美运输服务业现实(静态)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形成差距的原因,并给出一定的***策建议。

(二)中美运输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

在对竞争力评价的各种现有指标进行简单的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指标来比较中美运输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1.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RCA指数。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Balassa)提出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某商品出口额占其出口总值中的份额与世界出口总额中该类商品出口额所占份额的比率。它定量地描述一个国家各个产业相对出口的表现,是衡量一国产品或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最具说服力的指标。通过RCA指数可以判定一国的哪些产业更具出口竞争力,从而揭示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该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 Xij表示i国j产品的出口额, Xit表示i国的出口总额, Xwt表示i产品在世界市场的出口额, Xwj表示世界市场的全部商品的出口总额。

RCA指数是反映贸易结构与贸易依存状况的指标,有效剔除了国家出口总量及世界出口总量波动的影响,可以较准确地衡量一国在当期该产业或该产品的出口与世界平衡水平的相对位置及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趋势。一般认为,RCA指数大于2.5,表示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RCA指数在1.25-2.5之间,说明该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RCA指数在0.8-1.25之间,表示该产业具有一般水平的国际竞争力;RCA指数小于0.8,则表示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弱。

2.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Net Export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NXRCA指数。由于原有的RCA指数只考虑了一国的出口情况,并没有考虑进口情况,所以当RCA指数受到配额、关税等影响时,其参考性就存在片面性。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在原有的RCA指数基础上改进的,考虑了进口情况对比较优势的影响。其表达式为:

其中, Xij表示i国j产品的当期出口额, Xit表示i国当期的总出口额; Mij表示i国j产品的当期进口额, Mit表示i国当期的总进口额。指数大于0表示存在竞争优势,指数小于0表示存在竞争劣势,指数等于0表示贸易自我平衡。

(三)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本文对运输服务贸易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进行了国际比较。本文收集到2000-2008年的数据,选取了美国与中国的部分进行了比较。

从我国情况来看,RCA指数从2000年的0.52增长到2008年的1.11,增长迅速,但总体水平不高,2000-2003年的RCA指数水平说明我国运输服务贸易竞争力较弱,而2004-2008年我国的RCA指数超过0.8,跨入具有一般国际竞争力的行列。而美国的该项指数从2000年的0.73变为2008年的0.74,变化不大,这期间的指数也没有特别大的变化,一方面说明美国在该产业上发展***策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另一方面也表明美国在世界运输服务贸易中的地位基本稳定在一般国际竞争力水平。我国虽然在2005年以后超过了0.8,即一般国际竞争力水平,但后续竞争力如何仍有待观察。且该指标与该国及世界出口总量均有关系,即中国运输服务贸易在与其他产业的比较中是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但在国际运输服务贸易方面是否具有竞争力,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四)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如表2所示,中美两国的NXRCA指数近年来均为负,表示存在竞争劣势,而中国的NXRCA指数比美国更小,说明我国的运输服务贸易竞争力低于美国。

但从NXRCA指数的增长情况来看,由NXRCA指数来表示的我国运输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在逐年增强,且速度快于其他国家。2008年,我国的NXRCA指数已超过美国

三、由指标分析得出的结论

通过对我国运输服务贸易的定量分析,主要是国际竞争力指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国内比较。从运输服务贸易各个量和各个指数年度上的变化来看,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发展迅速,且竞争力在逐年增强,增速较为稳定,这说明我国运输服务贸易有较强的发展潜力。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我国运输服务贸易进出口比例不合理,与服务贸易其他各项相比,进口相比出口增长较快,逆差增长也较快,这对我国运输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高不利。

2.与我国服务贸易其他项竞争力相比,我国运输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还较弱,需要进一步加强。

第二,国别比较。从对RCA指数、NXRCA指数的分析可以看出,与其他运输服务贸易强国相比,我国的运输服务贸易还处于弱势地位,但发展空间较大。

1.我国运输服务贸易竞争力较弱。RCA指数在(0.52,1.13)之间,NXRCA指数在(-0.17,-0.16)之间,这些指数显示我国运输服务贸易竞争力与其他运输服务贸易强国之间差距较大。

2.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发展潜力较大。从进、出口增长率的比较来看,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增长迅速;从NXRCA指数来看,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在服务贸易发展中的相对出口竞争力也是排名比较靠前的,这说明我国运输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不强,还有发展的空间,只要予以重视,发展的空间还很大。

四、原因分析

运输服务业是一种与制造业紧密结合的产业,为制造业服务,是一种基础产业及基础设施,应优先得到发展,以保证生产发展和生活需要。而我国在建国初期,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虽然有所认识,但实际上仍然重视不够,一度还忽视了交通对启动和促进工业化的重要作用。由于发展有限,逐渐形成了“瓶颈”,以致在面对如今巨大的运输需求时显得力不从心。而美国运输业在其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则较高,能够对运输业进行持续有力的支持,从而更好地为第一和第二产业服务。从制度因素的角度分析,两国运输服务业竞争力的差异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运输市场体制

首先,美国集装箱运输方式发展较早,且试运行有效后立即大量投入应用,极大促进了运输业发展;而我国的运输企业是在具有高度计划经济的体制下进行生产,国家拥有运输企业的全部产权,运输企业的主要目标是按照国家的要求进行生产,企业没有自己***的产权,不具备追求外部利润的前提基础。运输企业本身并不是真正的企业,只是提供运输产品的微观生产单位。其次,我国由于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运输市场,运输价格不能正确反映产品和要素的供给变化,要素价格也不能正确反映出要素的稀缺性,所以集装箱运输表现出来的成本优势和时间节约优势无法得到正确估计,因而也就无法投入有效运用。

(二) 多种运输方式联合

美国在发展过程中,利用多种运输方式联合,如大陆桥运输,水路、公路与铁路结合,形成了非常有效的运输网络体系;而中国虽然在水路、公路方面的运输发展迅速,但在铁路方面仍然基本属于计划经济模式,重运量,重计划,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尚未真正确立,制约了自身的发展,也造成了中国运输业发展上的滞后。

(三) 运价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

在美国运输市场上, 集装箱运输价格由于中途运输换装的次数减少, 机械化程度和装卸效率提高, 成本降低从而运费非常优惠。但在我国运输市场上,各铁路局集装箱办理站收费不一, 收费出现了80%的高低差距, 因而无法发挥运价机制作用,阻碍了运输业的发展。

五、提升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通过进行上述国际竞争力的定量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运输服务业与其他国家的差异,我们应在此成因的分析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方法。结合我国运输服务业的现实情况,该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积极发展运输服务业,夯实产业基础

交通基础设施在建立现代化运输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加速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以我国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目标为依据,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开发、对外开放、产业布局等具体计划,制订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划。交通运输是由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和管道等运输方式所组成的庞大系统工程,其规划必须以增强综合运输能力为目标,统筹规划,合理分工,协同发展,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由于我国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等运输方式分别归属于不同部门管理,因此在弱化部门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计划,制订能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优势的综合运输总体规划,逐步将铁路部门市场化,取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布局的最优规划方案,以有限的资金投入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防止盲目投入,避免重复建设造成浪费。

(二)重视货物贸易对运输服务贸易的带动作用

从理论上看,货物贸易的发展能带动运输服务贸易的发展。从我国货物贸易和运输服务贸易两者的关系上看,我国货物贸易和运输服务贸易之间是正向变动关系,但从两者发展情况来看,我国运输服务贸易的发展较货物贸易的发展落后。随着货物贸易出口的增长,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出口也在增长,但运输服务贸易进口增长的速度超过了出口。所以,一方面,要积极发展我国的货物贸易,不断开拓新的市场;另一方面,要发展运输服务贸易必须要重视货物贸易对运输服务贸易的带动作用,鼓励货物出口企业选择我国的运输企业来承担运输任务,同时也要吸引外国进口企业选择我国的运输工具。

另外,从理论上说,客运需求也能带动运输服务贸易的发展,因此在发展货物贸易带动运输服务贸易发展的同时,也应重视旅客国际运输对我国运输服务贸易的带动作用,使得我国的运输企业在国际旅客运输中也能发挥主动积极的作用。

(三)加强交通运输业的人才教育和培养

全面梳理现行运输行业人才引进***策法规,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对现行的人才引进***策法规进行全面的梳理,在吸引人才的***策上要灵活,按照运输行业产业发展的目标来制定人才引进规划,合理调整人才结构。对不同类型的人才引进可区别对待,特别是重点发展项目的人才可给予更多的优惠***策。从人才来源来看,要实行多渠道引进,如高校、猎头市场等。要从国外引进先进的管理人才,技术和管理方法,借鉴运输业及运输服务贸易较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我国要重点发展行业的技术人才,要不惜重金引进。

国际贸易运输论文范文2

[关键词] 贸易术语FCACIPFOBCIF风险

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签署时,贸易术语解释通则(Incoterms)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使用贸易术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明确买卖当事人在货物交接过程中的风险、责任和费用的划分。贸易术语选择得正确与否,关系到双方当事人的切身利益。

在我国的出口贸易实践中,无论是沿海地区,还是内陆地区,最常用的贸易术语仍属FOB、CFR以及CIF三种传统的贸易术语,这三种贸易术语无疑对我国的出口贸易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运输业技术的不断革新,特别是集装箱运输和国际多式联运的迅速发展,传统贸易术语FOB、CFR和CIF的弊端显现,因为它只适用于海上及水路运输,不适用于陆上及航空运输,更不适用于集装箱运输和国际多式联运方式。

为使贸易术语适应国际贸易的新环境,ICC(国际商会)大约每间隔10年便对贸易术语解释通则进行一次修改和完善。制订了与传统贸易术语FOB、CFR以及CIF相应的适用于集装箱运输和国际多式联运方式的三种贸易术语,即货交承运人贸易术语FCA、CPT和CIP。

ICC不仅在Incoterms1990当中,而且在Incoterms2000修改时反复强调货物若不采取“越过船舷(across the ship’srail)”交付方式,则不能使用FOB、CFR以及CIF,一定要使用货交承运人贸易术语FCA、CPT或CIP。货交承运人贸易术语FCA、CPT、CIP的制订虽已20年有余,但在我国的贸易实践中却很少有人问津。假如是地处沿海地区距港口较近的出口贸易公司,采用FOB、CFR 、CIF三种传统的贸易术语未尝不可;但如果是在内陆地区距港口较远的出口公司,照搬老一套就欠恰当了。因为要将货物运至装运港口,需经过相当长的一段陆路运输,在此期间发生的一切风险、费用和责任,都要由出口方承担,以至于蒙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下面就适用于海上运输的FOB、CIF两种贸易术语和适用于集装箱、国际多式联运方式的货交承运人贸易术语FCA、CIP做详尽的比较分析,以指导出口贸易实践。

一、FOB、CIF和FCA、CIP贸易术语的异同

1.FOB和FCA的异同

FOB贸易术语原意是“船上交货(……指定装运港)”英文为Free On Board (…named port of shipment), 是指在装运港当货物越过船舷时卖方即完成交货义务。买方从该时起承担有关货物的一切风险及费用。

FCA贸易术语原意是“货交承运人(……指定地点)”英文为Free Carrier(……named place),是指卖方只要将货物在指定的地点交给由买方指定的承运人,即完成交货义务。从此时起买方承担有关货物的一切风险及费用。

FOB和FCA同属于F组贸易术语,由卖方提供符合合同约定的货物、办理出口许可证、提供相应的单据并通知买方;由买方支付货款、办理运输和保险、收取货物等方面责任大致相同。两种贸易术语具有的本质性区别源于运输方式。FCA是从FOB贸易术语发展起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适应集装箱运输和多式联运的需求,它可适用于集装箱运输、包括多式联运在内的任何运输方式。因此,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适用的运输方式不同:FOB术语只适用于海上运输或水路运输,运输的交通工具是船舶;而FCA可适用于包括集装箱、多式联运方式在内的任何运输方式,运输交通工具可以是火车、汽车、飞机、船舶等。

(2)交货地点不同:在FOB术语项下,卖方须在买卖合同规定的装运港,把货物交到买方指定的船上,当货物越过船舷时,卖方便完成其交货义务;而在FCA术语项下,卖方在合同规定的地点,将货物交给买方指定的承运人,卖方便完成其交货义务。

(3)货物风险及费用转移的时间不同:在FOB术语项下,当货物越过船舷时,有关货物的风险与费用便由卖方转移到买方;而在FCA术语项下,卖方在合同规定的地点,将货物交给买方指定的承运人时,有关货物的风险与费用便转移到买方。

2.CIF和CIP贸易术语的异同

CIF贸易术语原意是“成本、保险费加运费(……指定目的港)”英文为Cost, Insurance, Freight(…named port of destination), 是指在装运港当货物越过船舷时卖方即完成交货。买方从该时起承担有关货物的一切风险及费用。

CIP贸易术语原意是“运费和保险费付至(……指定目的地)”英文为Carriage, and Insurance Paid to (named place of destination),是指卖方在装运地将货物交给其指定的承运人时即完成交货。买方从此承担有关货物的一切风险及费用。

CIP是为了适应集装箱及国际多式联运运输方式于1980年增补制订的,CIP和CIF同属于C组贸易术语,两者都是由卖方签订运输合同、保险合同,向买方提供象征货物的单据来完成交货义务的装运地贸易术语。由卖方提供符合合同约定的货物、办理出口许可证、提供相应的单据并通知买方;由买方支付货款、收取货物等方面两者责任亦大体相同。然而两者在运输方式、交货的风险界线、保险的区间以及应该提供的运输单据方面却完全不同。由于CIF术语与CIP术语适用的运输方式有别,所以在CIF术语下,严格要求卖方提供海上运输单据,如提单;而在CIP项下,由于可采用的运输方式灵活,因而卖方则可根据运输方式的不同,提供相应运输单据。CIF贸易术语只适用于海运及内河运输,CIP贸易术语适用于包括多式联运在内的各种运输方式。

综上所述,在FCA和CIP贸易术语项下,买卖双方的风险都是以货物交给承运人接管时为界的,而FOB和CIF贸易术语都是以在装运港货物越过船舷来划分买卖双方的风险。基于上述不同因素,选择使用何种贸易术语出口,会给身居内陆的贸易公司带来不同的利益和风险。

二、传统贸易术语在内陆地区出口贸易中的弊端

在我国的出口贸易实践中,不论是沿海地区的贸易公司,还是内陆地区的贸易公司,不考虑实际情况,一概采用“老三样”贸易术语,即FOB、CIF和CFR,这样会对出口方不利,究其原因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1.卖方的风险范围扩大

内陆的出口公司,如果采用海上运输贸易术语FOB、CIF或CFR,首先要将货物经陆路长途跋涉地运往港口,路途上往往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风险。一旦发生事故,给卖方带来的经济损失便是惨重的。因为出口一单货物,少则几万美金,多则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美金。这样的金额对于出口公司来讲,无疑是沉重的打击。特别是当今外贸出口利润微薄。采用FOB、CIF或CFR术语,卖方要承担货物越过船舷为止的一切风险。距港口越远的公司,风险指数越大。因交通事故、恶劣的天气等而造成的损失已屡见不鲜。

2.卖方的费用负担增多

内陆公司若采用FOB、CIF和CFR贸易术语出口,卖方应负担的费用增多。尤其是采用FOB出口时,卖方不仅要负担将货物运至港口的陆上运输费,而且还要负担货物在港口附近存放货物的仓储费等等。如果与买方指定的船舶衔接不当,所要支付的费用就更多了。

3.拖延收汇时间

当内陆公司以集装箱或者多式联运方式运输,并采用FOB、CIF和CFR贸易术语出口时,运输单据在货物上船后才能得到,这样势必会拖延出口结汇的时间,影响资金周转。特别是在国际市场汇率变动起伏比较大时,更容易因收汇不及时而蒙受损失。

三、货交承运人贸易术语在内陆地区出口贸易中的优势

FCA、CIP和CPT贸易术语是为了满足集装箱多式联运方式而制订的,三种贸易术语都是以出口国货交承运人作为划分买卖双方风险的界线。当出口方把货物交到承运人掌管之下,便完成了卖方的交货义务。在FCA贸易术语下,是由买方与承运人签订运输合同;而在CPT和CIP贸易术语下,与承运人签订运输契约的是卖方,虽然签订运输合同的人不同,但是划分风险的界线却是相同的。

目前,我国的集装箱运输业已比较发达,进出口货物的绝大多数都是采用集装箱来运输的。当装运整箱货(FCL)时,一般由承运人到出口商的工厂或存货仓库来接货,再运往集装箱货场(CY)。当出口散货(LCL)时,一般要由卖方自行将货物运至承运人指定的货物运输站(CFS),然后再由承运人分类拼箱。不论是整箱货,还是拼箱货,只要卖方安全地将货物交于承运人,便完成了交货义务。这两种情况下,如果使用FOB、CIF或CFR贸易术语,卖方不仅无法控制已交到CY或CFS的货物安全,而且还要承担直到货物越过船舷为止的一切风险与费用,这样也加重了卖方的负担。

内陆出口公司采用货交承运人术语出口,所具优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1.运输方式灵活方便

出口贸易的运输,一般都是经由陆运,最终通过海运运往世界各地,因为与我国陆路接壤的国家毕竟是少数。内陆出口公司须根据地处的地理环境、交通状况来选择适当的运输方式。如果所处地区的铁路运输方便快捷,即可选择铁路与海运相结合的多式联运方式;如果当地的公路交通比较发达,亦可选择公路与海运相结合的多式联运方式。不论是怎样的组合,所采用的贸易术语都应是适用于集装箱、多式联运的FCA、CIP或CPT。不论是由卖方还是买方来签订运输合同,都要慎重地选择一家综合物流系统比较发达、信誉良好的承运人,采用FCA、CIP或CPT贸易术语的关键就在于承运人的综合物流能力与信誉。这样,只要签订一张运输合同、计算一次费用、取得一份运输单证,便可将货物运至买方所在地。

2.提早转移风险

采用适用于集装箱、多式联运的FCA、CIP或CPT贸易术语,可以减轻内陆出口公司对货物的风险负担。无论是哪种联运方式,只要将货物交与第一承运人掌管之下便完成了卖方的交货义务。免除了采用FOB、CIF和CFR贸易术语出口时,卖方要承担的货物在陆运过程中所发生的意想不到的风险、货到码头仓储过程中的风险,直至货物安全越过船舷。

3.风险界线明确

采用FOB、CIF和CFR贸易术语出口时,买卖双方的风险界线以装运港船舷为准。“船舷原则”产生于19世纪,适合于从前的散装散运方式。即在装运过程当中,货物在越过船舷之前,落水或损毁时,责任在卖方;而货物越过船舷之后,落在甲板上发生的破损,责任在于买方。这种划分风险的原则,符合当时的实际状况。然而今非昔比,绝大多数件杂货都用集装箱进行了“单位化”,装船的方式与设备已与从前大有不同。比如集装箱内货物发生损毁,很难辨别它是发生在越过船舷之前还是之后,从而造成买卖双方的贸易纠纷。但是采用FCA、CIP或CPT贸易术语出口时,只要卖方将货物安全地交到承运人掌管之下,卖方的交货义务便完成。当出口整箱货时,承运人可在出口商的工厂或存货仓库,确认装入集装箱的货物是否完好无损;当出口散货时,承运人可在其指定的货物运输站,对货物的状态进行验收,在此之后货物发生的损毁,由买方负责。很显然,以货交承运人来划分责任和风险的界线,要比以船舷为界明确得多。

4.出口结汇时间快捷

国际贸易运输论文范文3

【关键词】 国际贸易;国际物流;经济发展

一、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发展的客观背景

国际物流概念的提出,是相对于国内物流,国际物流是国内物流超出国境范围内的延伸和拓展,是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间进行的物流活动 。在国家之间存在的地域壁垒和经济保护***策难题之下,国际间的贸易,资本输出等相关资源的交易,如何能实现合作和突破?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两者的载体――跨国公司,以及各国间日益开放的对外开放***策逐渐得到扩展和良性发展,使得跨国公司拥有的资金和技术优势一方面满足了所投资国家的经济需求;另一方面也显著带动了相关国际物流壮大。在经济一体化日趋发展的前提之下,主要大国的资本技术也基本趋于稳定,为寻求更大的市场,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全球贸易中心开始向东亚、非洲等新兴经济增长点转移,贸易额的增长极大的带动了国际物流的迅速发展。

国际贸易涉及的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关乎一个国家的***治外交。长距离的运输必然要通过海运、空运、陆运等方式,而这其中地区***局稳定,气候等客观条件都需要考量,其中环节众多手续繁杂,成本问题的控制也成为国际贸易往来加快需要客服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一定程度上,是现代化条件下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资本输出等改变了物流业,值得一提的是,借助互联网的有效普及,物流更趋简洁快速。

二、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提高的理论分析

1.约化生产形成物流产业链

大型公司具备的条件是拥有实力雄厚的资金和技术,而通常一般企业要实现“走出去”战略就必须掌握核心竞争力,这种竞争力不仅体现在实力的独一无二上,更是体现在物流体系的完备、高效率以及高运转达到了利益最大化上。在当今交通运输领域,早已经实现海陆空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不少大型公司会采用集装箱运输货物,上中下的物流产业链正是在这一条件下得到发展。企业实现集约规模生产,物流实现交通运输一条龙服务,不仅在速度、设备、安全上逐渐形成完备体系,提高了安全性,降低了成本,而且也直接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2.国际物流的市场前景

国际物流得以发展的前提必须是基于国际贸易的扩大来展开的,国际贸易打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催生一系列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兴发展市场。无论从潜在市场还是贸易增长来说,都为国际物流提供前景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也需要注意到不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够,在加强物流体系完备方面所做努力不够,相对那些已经拥有成熟完备的物流模式的公司来说,物流短板也会影响贸易的发展。但总的来说,借助于信息化手段,资源在国际贸易的交往过程中实现了最大的利用,国际物流仓储运输都显著的得到了改善。

三、国际物流服务于国际贸易

1.国际物流自身需形成体系化发展

实际上有国际贸易的地方必然就伴随着国际物流,早期的国际运输任务就是典型。当今,国际运输贸易实已成为另一项与国际贸易服务相***的领域。但是,我们也认识到,国际运输只是作为国际物流的一个组成部分,说到底,物流是一项服务产业,比方说主流的仓储、装卸、搬运等其他共生的或者与之相关的配套体系,共同组成了国际物流。国际物流服务要从国际贸易中得到重视,不仅仅是数量上要扩大发展,更要在内部形成体系,达到高质量的提高。

2.国际物流拉动国际贸易增长

对国际物流的认知不能仅仅停留在过去的运输和交通上,我们应该看到经过若干年的国际贸易往来,尤其是在世界贸易体系化下,在国际上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不再是以掌握关键技术的大国取胜,一些新兴崛起的亚非拉市场也诞生着强有力的国际贸易服务产业。成本控制着经济命脉,根据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针对国际贸易的服务体系也做出了相关阐释,在其中规定的四种服务贸易中,“跨境提供”、“境外消费”、“商业存在”以及“自然人流动”,几乎这四种方式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呈现出很高的增长势头。总的来说,如果把国际物流服务与贸易的服务相结合,国际物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把国际运输服务贸易上升为国际物

流服务贸易,能够大大地方便和促进国际间从商品到技术到知识到服务的全面融合。

四、结论

从成本上来说,国际物流减少了国际贸易因地域限制而带来的高额支出 。国际贸易如今能在全世界做交易,走出国内市场发展的局限空间,离不开的国际物流的便捷、高速,安全等性能。但是没有跨境交易,没有资本输出,没有人才流动,也就谈不上国际物流的发展。在社会分工明显的环境下,跨国公司把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转移,一方面减少了由于本国人力资源高昂所带来的代价,实现了公司向专业方向的转变;另一方面促进了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带动整个流通领域的运输,服务发展。甚至在此种背景下,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调整,制造业从发达国家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国际贸易也得到了发展。

参考文献:

[1]岳垣.中日国际物流对双边贸易的影响分析[D].辽宁大学,2013.

[2]王之泰.国际服务贸易与国际物流服务贸易――战略性的发展机遇[J]. 中国流通经济,2012,09:9-12.

[3]侯方淼.现代物流――国际贸易的加速器[J].财经科学,2008,(4)23-25.

[4]田丽.浅论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关系[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09:168-169+131.

国际贸易运输论文范文4

【关键词】 EU-ETS 碳关税 战略性贸易理论 航空运输

一、引言

碳关税即碳边境调节税,是指一国(承担碳减排责任国)对其进口商品(来自非承担碳减排责任国)征税或是向其出口商品(出口至非承担碳减排责任国)退税的税收调节措施。碳关税的提出背景是非均衡碳减排带来的产业竞争力受损问题和避免碳泄露。由于国际航空的跨界及高海拔,也没有国际协议的方法分配航空碳排放,京都议定书将国际航空碳排放排除在各国排放约束目标之外,也由于ICAO在通过市场机制减少航空碳排放方面进展缓慢,欧盟于2011年3月决定从2012年元旦起欧盟航空业碳排放交易机制正式生效,全球2000多家航空公司将被强制纳入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对于有航线飞经欧盟领域的航空公司适用欧盟规定的排放配额。

2012年,欧盟将85%的碳排放配额免费发放给各航空公司,15%的配额拍卖出售,如果航空公司配额不足,就要购买排放许可,或者为每吨的额外排放支付100欧元的罚款,这部分支出可视为各航空公司为进出欧盟的运输活动支付的关税,由于因碳排放而支付,故称碳关税。2010年航空运输进出口货值占世界贸易货值的40%,欧盟与中国双边贸易中24%的货物通过航空运输,欧盟对入境飞机征收碳关税将给我国对欧盟的航空运输服务出口带来巨大的影响,预计到2020年,中国航空业将损失30.8亿元,累计损失176亿元,如果中国每天增加一班飞往欧盟的航班,则中国一年的航空成本将增加1500万元。

但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EU-ETS)遭到美国、中国、日本、印度等国的反对,中美两国禁止本国航空公司参加欧盟单方面实施的碳排放交易机制,美国航空公司协会更声称将美国航空公司纳入EU-ETS违反了国际法。迫于国际压力,欧盟建议从2014年到ICAO建议的全球MBM(基于市场的措施方案)被执行的2020年,进入欧盟的航班在欧盟领空的排放要纳入EU-ETS方案。在国际航空减排方面,除了欧盟的单边ETS方案外,ICAO也一直在推动多边的ETS方案。2013年第38届世界航空大会上,ICAO决定使用全球MBM进行减排,3个可选的减排方案(全球强制碳冲销、带收入的全球强制碳冲销、全球碳排放交易方案)的时间表在2016年第39届大会上决定并在2020年执行。不但由于EU-ETS引起各国关注,也由于其对我国航空业影响巨大,探讨如何应对的策略就显得很有必要。

关于航空业与EU-ETS的研究文献,国外研究较为丰富,主要集中在探讨其对不同类型的国家或航空公司的有效性方面,而针对性地研究我国航空运输业如何受影响的文献不多。Jan Vespenmann and Andres Wald(2010)通过模拟分析了EU-ETS对航空业的经济与生态影响,发现对行业的金融影响高度依赖于外部条件,即碳排放许可价格与需求增长,航空业的金融负担在引入ETS后的头几年并不重,航空运输的碳排放消减量也不高,但会导致其他部门的排放减少,航空运输碳排放的重大消减只有通过更严厉的制度设计才能达成。

Anger and Kohler(2010)回顾了ETS对2005―2009年间公布的航空公司的影响,发现其对航空需求增长的影响其实很小;Malina et al(2012)研究了EU-ETS在2012―2020年间对美国航空公司的影响,也发现影响不大;Sheelhaase et al(2012)分析了将航空业纳入欧盟指令如何影响EU和非EU航空公司的竞争,发现在ETS方案下非EU的航空公司在长距离运输业务上将获得重大竞争优势;Chikage Miyoshi(2014)以非洲航空公司为例分析了EU-ETS对东京议定书附件1国家和附件2国家的航空公司和乘客的影响的平等问题,发现之间存在差异,并指出EU-ETS收入的透明分配是协调差异的途径。

Chin- Cheng Chao(2014)建立了一组模型计算空运航班单阶段碳排放,考察EU-ETS施加碳税引起航空公司成本增加、飞行路线和飞机类型的碳足迹,发现EU-ETS的实施鼓励航空公司通过减少碳排放消减成本,减轻温室气体效应。部分学者研究了碳边境调节税对我国的影响,如Aijun Li et al(2013)运用了多国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发达国家单方面施加碳边境调节税(CBTA)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发现CBTA会导致我国的工业货物与非工业货物同时减少生产,碳密集行业的不利影响较深;相反,作为CBTA的始作俑者OECD国家,其工业货物与非工业货物的征生产均得到增加。国内涉及碳关税对航空运输领域影响的研究文献主要有狄琳娜(2011),其探讨了欧盟征收碳关税的影响:对中国而言,航空业成为损失最大的行业之一;对欧盟而言节能减排技术能带来巨大的市场利益;对世界而言低碳型服务贸易壁垒将产生并扩散到其他国家的服务贸易领域。

从已有文献可以看出,学界关于EU-ETS对于航空业的影响研究已经从宏观层面――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深入微观层面――单个或多个航空公司竞争策略的影响,影响研究也区分了承担不同减排义务国家的航空业,影响分析也从单一的经济方面扩展到生态方面,但从将EU-ETS视为CBTA这个角度来研究的不多。已有的从CBTA角度出发研究其影响的文献更多考虑整体经济,较少分析到作为部门经济的航空业。因此,从将EU-ETS视为CBTA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其对我国航空业的影响也就具有了一定的探索意义,而将与战略性贸易理论相结合研究我国的战略性贸易产业――航空运输业也就更具有了新意。

二、战略性贸易理论及其***策含义

战略性贸易***策是指“在实际或潜在的国际垄断环境下影响公司战略互动结果的贸易***策”(Bilgin Orhan ORGUN,2012)。20世纪80年代新贸易理论主义者认为通过***府干预扩大国外市场、加强国外贸易竞争以利用规模经济,使本国获取的利益超过通过比较优势获取的利益;工业组织理论主义者认为公司应该采取战略行动,即阻止国外竞争公司进入市场以获取更高利润。Brander 和Spencer则指出贸易***策可达到同样的战略目的(1983,1985),他们建立了一个双头垄断竞争的古诺模型,分析认为若本国企业具备先行者优势,能先行决定产量,并且外国对手也会“理性”地修改他们原有的生产计划,如果***府对位于关键产业的本国公司的生产进行补贴,均衡点会滑向更加有利于本国企业的“斯塔克博格点”。由于存在规模经济,本国企业利润的增加超过***府补贴额,最终使本国福利增加。这样战略性贸易***策为***府的新重商主义提供了理论支持。

那么哪些产业可以作为***府战略性贸易***策的关键产业呢?关键产业必须满足如下条件:有潜力获得高于补贴的利润;垄断结构;相对外国产业集中度高;高水平的进入障碍;产业国际竞争激烈;产业存在比较优势、规模经济和学习效应,研发成本和资本是新产品的主要成本;***府干预出现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开始阶段,并且应当可信;公司技术应当产生溢出效应;研发投资应当是公司的主要战略定位,通过技术扩散使国家整体经济受益。

战略性贸易理论具有明显的***策含义。首先,它对产出和贸易流的影响完全不同于传统自由贸易理论,特别是鼓励国内公司扩大国际市场以促进出口的保护手段是很重要的。这意味着传统的自由贸易***策不一定是一国***府的最佳选择,对某些特定行业采取战略性的保护***策是必要的。其次,垄断在国际竞争环境下是一种获取竞争产品市场租金的***治工具。这种市场结构下***府对外国产品征收关税可以获得垄断租金,给征收关税的国家带来收入,弥补垄断造成的国民福利损失。再次,***府在战略性贸易***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模型假设生产和消费对于想要影响生产者和消费者互动关系的***府是相当重要的,***府作为战略决策序贯博弈的第一位次参与人得预先向公司承诺***策,才能利用公司间的互动创造互动的条件以转移利润给本国关键产业的公司,获得这些产业的正外部性,使得这些产业的要素报酬高于其机会成本,从而增加国内福利。

三、我国航空运输市场结构

根据战略性贸易理论,作为***府扶持目标的关键产业须具备前述九大条件,那么我国航空运输行业是否满足这些条件呢?

首先从市场集中度考察中国航空运输服务市场结构。集中度(CRn)和赫芬达尔指数(HHI)是描述市场集中度的两个主要指标。陈学云(2009)用这两个指标描述了中国航空运输市场的结构变化:HHI指数和CR3 、CR4指数的走势基本一致。2002年之前,市场集中度比较低,2002年中国航空运输业大重组,大幅度提高了HHI指数和CR3、CR4指数,由原民航总局主导的行业重组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巨大,三大国有直属航空公司获得更强的垄断势力。其次从进入壁垒和退出机制上看,《民用航空法》对设立航空公司作了严格的规定,从而在安全、资金要求、技术水平等方面构成了进入中国航空运输业的高壁垒;三大国有航空集团在资产、航线和飞机上的优势也构成很高的进入壁垒;在一些航线上,我国民航业也存在限制航空公司进入的***策,并且对不同性质的投资主体,在资源利用、区域准入、投资比例和投资对象等方面也作出了不同程度的限制,构成了特殊***策性进入壁垒。在退出壁垒方面,由于航空运输设备的专用性强,航空运输企业往往很难从原有的市场退出而转移到其他行业或业务领域。另外,由于航空运输业是基础性的、先导性产业,且涉及国家安全,***府在企业退出问题上往往会进行不适当的干预,造成正常退出机制失效。因此,可以认为我国航空运输市场具备寡占型的特征(郑兴无和李辉,2011)。

此外,根据国外学者对航空运输业的长期平均成本理论的研究,可以看出航空运输市场存在学习效应(Gillen,Oum和Tretheway,1985)和规模经济(Creelt 和Farrel,2001)。从Brander 和Spencer定义的战略目标产业的几个方面来看,我国航空运输服务业满足实行战略性贸易保护的目标产业的特点,因而可以用战略性贸易理论进行分析,其***策含义也可以为我国航空运输服务业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四、战略性贸易理论对我国航空运输服务业的借鉴

1、积极实施大企业发展战略,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寡头”企业。截止到2013年底,我国共有运输航空公司46家,按不同类别划分:国有控股公司36家;民营和民营控股公司10家;全货运航空公司10家;中外合资航空公司14家;上市公司5家。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这些企业的竞争能力不强。中国航空运输业应当以现有大中型骨干运输企业为基础,通过联合、兼并等途径,在较大范围内进行资产重组和结构优化,使国内的企业实行强强联合,扩大企业规模,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造就若干个规模大、实力强、能与国际航空运输巨头争夺市场的航空运输企业集团。

2、对我国航空运输企业的生产即进出欧盟的航班提供补贴。从世界范围看,***府补贴是许多国家促进服务业发展与创新、扩大服务贸易出口和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重要手段。根据WTO秘书处1998年至2009年编撰的WTO成员贸易***策报告,WTO成员在服务部门采取的补贴措施广泛涵盖多个服务行业,就服务部门的出口补贴而言,接受补贴最多的部门包括旅游服务、金融服务、运输服务和商务服务。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对服务贸易补贴的通行做法,使用财***措施为我国航空运输企业的运输服务出口业务提供支持。

3、***府应增加对航空运输集团的科技R&D投入,促使其在节能减排技术上创新。目标产业的研发活动及技术扩散对国民经济具有极强的正外部性,而航空运输产业与上下游产业关联效应强,在一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我国航空工业基础比较薄弱,民航运输企业的主要机种在节能减排水平上难以与发达国家竞争,使得我国民航企业在与发达国家如美国及运输服务竞争力较强的发展中国家如韩国在欧盟航空碳交易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航空寡头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航空业的技术创新,***府应增加对航空制造企业R&D经费的投入,促使其在以下节能减排技术上进行研发创新:一是采用复合材料等减轻飞机重量,新型设计如弯翼机体BWB来减轻阻力,改善引擎功率的办法提高飞机燃油效率,提高燃油效率是减少碳排放的关键方法;二是采用低碳的新型航空燃油,如生物质燃料和矿物油等,近来壳牌、BP石油、埃克森美孚已经投资开发海藻基的生物质燃料,这种稀缺资源有潜力为航空运输提供更多的碳排放节省。

五、结论

欧盟将进出本地区的航空公司纳入EU-ETS方案,要其购买碳排放许可,本质上是对出入欧盟的航空公司征收碳边境调节税。国内航空运输业满足战略性贸易产业的九大特征,可以借鉴战略性贸易理论采取相应的***策措施,即发展航空寡头企业、提供运输生产补贴、增加R&D经费进行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本文将战略性贸易理论与EU-ETS相结合,提出借鉴战略性贸易***策工具反制EU-ETS的不利影响,具有视角上的创新意义。

【参考文献】

[1] 狄琳娜:中国航空业应对欧盟“碳贸易壁垒”的对策建议[J].国际经贸探索,2011,27(11).

[2] Jan Vespermann,Andreas Wald. Much Ado about Nothing?An analysis of economic impacts and ecologic effects of the EU-emission trading scheme in the aviation industry[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2011(45).

[3] Anger,A.,Kohler,J.Including aviation emissions in the EU ETS:much ado about nothing?A review[J].Transport Policy, 2010,17(1).

[4] Malina,R.et al.The impact of the European union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 on US aviation[J].Journal of Air Transport Management,2012,19(1).

[5] Scheelhaase,J.,Grimme,W.,Schaefer,M.The inclusion of aviation into the EU emission trading scheme-impacts on competition between European and non-European network airlines[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2010,15(1).

[6] Chikage Miyoshi.Assessing the equity impact of the European Union Emission Trading Scheme on an African airline[J]. Transport Policy,2014(33).

[7] Ching-Cheng Chao.Assessment of carbon emission costs for air cargo transportation[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2014(33).

[8] Aijun Li. How large are the impacts of carbon-motivated border tax adjustments on China and how to mitigate them?[J].Energy Policy,2013(63).

[9] Bilgin Orhan ORGUN.Strategic Trade Policy Versus Free Trade[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58).

[10] 陈学云:中国航空运输服务业规制与竞争研究[D].浙江大学,2009.

[11] 郑兴无、李辉:我国民航业市场结构现状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3).

[12] 郑兴无:国际航空运输服务贸易的理论、***策与实证研究[D].南开大学,2010.

[13] 中国民用航空局:2013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Z].2014.

国际贸易运输论文范文5

国际物流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国际贸易的必要条件,并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已被广大学者所关注。吴正芳(2007)在其硕士论文《湖南省国际物流产业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一文中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通过对湖南省国际物流产业与湖南省进出口贸易的相关分析以及湖南省出口贸易与湖南省国际物流总产值、湖南省进口贸易与湖南省国际物流总产值之间的多个模型比较分析,应用平稳性检验、基于 VAR 模型的协整分析方法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实证了它们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和明显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而且国际物流产业对进口贸易的影响最为显著。

杨长春(2007)选取了北美、日本、欧洲三个国际物流发展较早和贸易最为活跃的地区,对其进出口贸易总额和贸易货物海运运输量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得出了二者之间具有反馈性的互为因果关系的结论。

林青(2009)以贸易成本作为切入点,将国际物流的每一过程融入到国际贸易相关的商品流通环节中,最后论证了物流成本的降低可以节省公司财务成本、时间成本以及信息甄别成本。王领(2010)运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上海市1978-2008年间的货物运输量、港口货物吞吐量与进出口贸易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三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港口进出口吞吐量和进出口之间具有单向因果关系,进出口额的增加会在长期内促进上海市港口吞吐量的增加,但吞吐量的增加并未对进出口额的增加起到促进作用。而另一方面,在短期内进出口额的增加是货物运输量增加的单向Granger原因,长期内,运输量的增加是进出口额增加的单向Granger原因。

王友丽, 王健(2011) 对台湾1989-2007年间水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和运输、仓储与通讯产业值数据利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进行分析,得出台湾水产品进出口贸易与物流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长期均衡关系),且物流是水产品贸易的单向Granger原因,物流能促进台湾水产品的贸易而反之不然。张永浴(2011)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中泰边双边贸易额和货物吞吐量进行了分析,得出中泰贸易和中泰物流间存在反馈性互为因果关系,并且双边物流能力对贸易的促进作用比贸易对物流的促进作用大,从而奠定以物流为着力点,促进双边贸易额增长的观点。

高秀丽,孟飞荣(2012)根据广东省1978-2010年进出口贸易额、港口吞吐量和货物运输量年度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协整理论和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分析广东省对外贸易与国际物流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对外贸易与国际物流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 国际物流对对外贸易的影响较为显著,而对外贸易对国际物流的影响不显著。

2、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

早期的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建立在“零交易成本”的严格假设基础上,不考虑贸易的交易费用和国外的运输成本,但这一假设并不符合实际情况。随着研究假设条件的逐步放宽,国际物流成本作为国际贸易交易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Zhong Ming(2011)文章利用协同机制分析了港口物流与对外贸易的协同度,以大连港为研究实例,结果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邓凤祥(2003)指出国际物流成本是为了实现国际贸易,货物自生产完毕到投入销售的整个为国际贸易需要的物流过程所支付的成本总和。王昱祺(2010)从地理与经济条件、物流规模、基础设施、港口管理与服务水平以及发展潜力几个方面考虑,建立了我国国际物流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该指标体系对我国主要港口的国际物流发展水平进行了客观地评价。钟建***(2010)从产业集群视角出发研究港口物流集群化发展及其对对外贸易的影响,构造了港口物流产业集群集聚度指标,并以宁波港为例实证分析了宁波港港口物流产业集聚规模与港口物流吞吐量对实际自营进出口总额的影响,认为港口物流产业集群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港口物流产业集群的集中度越高,对对外贸易影响的增量系数、弹性系数越大。彭汝佳(2011)在分析港口物流水平对对外贸易影响作用机理的前提下,建立了港口物流评价体系,选取我国五大港口群中具有代表的 18 个港口为样本,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沿海港口物流发展水平影响对外贸易发展的程度以及从哪些方面来影响对外贸易发展。齐领***(2012)将贸易时间分解为贸易便利时间和物流时间,通过扩展的引力模型研究贸易时间对东亚地区贸易的影响。认为贸易便利时间和物流时间都会对国际贸易产生显著的影响,但是物流时间比贸易便利的影响更大。一国出口总贸易时间延长10%,该国出口贸易量将减少5%。且不同出口国之间的相对总贸易时间增加10%将导致时间敏感产品的出口比值下降5.5%。而零部件出口比值将下降7.7%。

3、综合述评

从上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可知:学者们在研究国际物流对对外贸易的影响上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研究所选取的指标如港口货物吞吐量、进出口总额、港口物流增加值等较为单一,但为什么选取这些指标并没有给出详细原因,且通过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得到的各研究结果能对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进行概括描述,但研究重复性较高。

参考文献:

[1]王领.对外贸易与现代物流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上海市 1978-2008 年的数据[J].国际贸易问题,2010(1):59-65.

[2]段虹宇.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8(32):18-20.

[3]孔原.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 [J].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2010,3(4):335-340.

[4]张宁.浅析现代物流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J].国际贸易, 2010(1):97-98.

[5]陈虎,杨勇攀.区域经济发展与物流能力因果关系的实证检验 [J]. 统计观察,2010(9):90-91.

国际贸易运输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 在国际服务贸易不断增强的大趋势下,中国服务贸易不论从总量和结构方面都居于弱势地位,本文在基于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1、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提升中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2、推进新兴服务贸易出口,优化服务贸易结构;3、积极培育国内服务外包市场。

一、世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

1、服务业的跨国转移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

服务业跨国转移是当前经济全球化新的显著特征。促进服务业跨国转移的动因主要有:一是生产的国际化带动了服务的国际化。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活动,也需要获得全球化的贸易、金融、通讯、运输等服务,一些发达国家的生产业也出现了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浪潮。二是以it为主导的高新技术在世界服务业中的应用,取得重大突破,从而为服务业国际分工的全面深化打下基础。

2、世界服务贸易结构调整加快,新兴服务贸易快速增长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服务贸易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服务贸易结构日益向知识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变。全球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增强了服务活动及其过程的可贸易性,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会计、咨询等新兴服务行业不断扩张。世界服务贸易将逐渐由以自然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为基础的传统服务贸易,转向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为基础的现代服务贸易。

3、服务外包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20世纪90年代以来,离岸服务外包得到快速发展,服务发包市场仍是传统的美国、欧洲和日本,但接包市场除了澳大利亚、加拿大、爱尔兰和印度等被视为发展最为成熟的离岸ito与bpo接包市场之外,中国、菲律宾、墨西哥以及中东欧地区逐渐参与进来,成为强有力的竞争者。服务外包离岸外移及与其相伴的服务贸易全球化,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并将对全球经济版***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1、服务贸易总量分析

在国际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服务贸易也得到了蓬勃发展。从规模来看,中国的服务贸易总额从1982年的44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1917亿美元,24年间增幅超过43倍,占全球服务贸易的比重从0.6%增长到3.6%。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世界排名由1982年的第28位上升到2006的第8位。从服务贸易增长率看,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年增长率一直保持着领先的增长趋势,不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2006年中国服务出口年增长率达24%,远高于美国的10%,英国的11%,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仍有较大差距。所占gdp的比重相当低。据世界银行统计,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60%以上,而我国2006年仅为39%。

2、服务贸易结构分析

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分析。根据1997-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分项目情况统计数据,旅游、运输、其他商业服务一直是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三大主要部门。旅游服务出口比重一直居于首位。其他商业服务出口从1997-2005年一直占服务出口比重的第二位,但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从1997年的31.3%下降到2006年的21.5%,2006年位居第三位。运输服务2006年比重达23%,跃居第二位。此外,咨询业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2006年占比达8.6%。其他服务部门出口比重较低。

服务贸易进口结构分析。根据1997-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口分项目情况统计数据,运输、旅游、其他商业服务为中国服务贸易进口的三大主要部门,其中运输服务进口表现为先降后升的趋势,2003年跃居第一位,成为中国服务贸易进口第一大部门,2006年占比达34.3%。旅游服务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自1997年29.3%升至2000年36.6%的高位,又降至2006年的24.2%,为第二大服务进口部门。其他商业服务所占比重在10.7%—21.3%之间波动。值得注意的是保险、咨询、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2006年它们所占比重分别达8.8%、8.4%、6.6%。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第一,无论出口还是进口,中国服务贸易都以传统的旅游、运输等行业作为支撑,其主要属于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资本密集型服务如航空、通讯、建筑以及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如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部门对中国服务贸易的贡献微弱,中国的服务贸易仍以传统的落后方式增长。第二,中国传统服务部门如运输部门的比较优势在逐步减弱。逆差额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随着货物贸易的迅猛发展,运输服务需求量不断增加,中国运输部门尤其是航空运输在质量和价格方面与欧美一些大运输公司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第三,现代服务产品的需求迅速扩大,而中国在这些行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需求,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不仅是应对国际服务业对中国服务业冲击的需要,也是满足中国服务业发展的需要。

三、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对策

1、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提升中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服务贸易总体水平落后,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其中,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中国第三产业规模和比重较小,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服务部门、种类和设施尚不健全。为此,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稳步推进消费需求结构升级,提高服务消费比重。培育生产者服务市场,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加强产业链的连锁作用,加大相关产业的协调与支持力度,完善交通、文教、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推动技术和服务创新,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努力提升中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2、推进新兴服务贸易出口,优化服务贸易结构

按照积极推进新兴服务贸易出口与扩大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扩大工程承包、设计咨询、技术转让、金融保险、国际运输、教育培训、信息技术、民族文化等服务贸易出口;充分利用外资,利用外资企业在新型服务贸易部门的示范、人员培训和产业前后向关联等途径实现的技术外溢效应,提高我国服务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手段,优化服务贸易结构。

3、积极培育国内服务外包市场

一是要积极稳妥地开放服务市场,放宽对服务贸易领域市场准入的限制,为跨国企业来我国开展服务外包业务创造条件。二是制定鼓励承接服务外包的专门***策措施,进行外包企业认定,仿照给予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策,为外包企业提供低息信贷,减免企业开展离岸外包的所得税和营业税,对用于提供外包所需的进口设备可以免征关税及进口环节增值税。三是积极推进服务外包商务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运输论文范文7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国际贸易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力也日渐深入。影响国际贸易物流活动经济效益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物流成本是国际贸易成本水平的直接影响因素,它也决定了国际贸易业的整体利润发展。本文主要通过介绍当下国际贸易物流成本的主要构成要素以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最后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从而最终实现国际贸易的整体优化。

关键词:

国际贸易;物流成本;成本分析;优化措施

一、国际贸易物流成本的构成要素及其影响分析

1.国际贸易物流成本的构成要素。从一般的理论上来说,国际物流成本是指为了实现国际贸易,产品在从生产完毕到投入销售的整个物流过程中所需支出的成本总和。它的主要构成要素有运输成本、仓储成本、清关成本和汇兑风险成本四部分。运输成本指产品利用交通运输工具在两地之间转移而涉及的费用。一方面,主要以海运和空运为主,还有公路、铁路以及油气管道运输等等;另一方面还包括运输部门的运作成本和产品装卸搬运时的费用。仓储成本是为了保管库存产品而产生的费用,属于相对稳定的物流成本构成要素。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仓储,如仓管库存费、产品调配费和税收费用等,还包括了库存产品的资金成本和积压物资所占据的资金利息以及因库存时间过久而产生产品贬值甚至报废的成本代价。清关成本一般由报关费、提货费、仓储费,还有出口关税和海关代征税等海关费用组成。各国出于对自身发展的保护考虑,对不同产品有着相应不同的关税。汇兑风险成本是由于外汇汇率波动影响收益增减变化而产生的,是国际贸易交流中极为特殊的物流金融风险成本。2.物流成本构成要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2.1影响贸易国的选择。对于贸易双方来讲,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选择产品一般会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价格。质量和服务等条件相同的前提下,优先选择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产品;二是地理位置。贸易双方需要在原先只关注价格因素的基础上,结合由于地理位置带来的仓储和运输成本进行综合考虑,方能得到具有最优利润的方案。2.2影响贸易量的多少。在国际贸易中,物流成本的高低与贸易量符合微观经济学中“价格与需求量”的关系,即在一定条件下,需求量与价格成反向变化趋势。另外,从仓储成本出发考虑,一国在选购国外产品时必须严格衡量本国的需求量。企业可以利用经济订购批量的数学模型以确定最优订货数量,使得当运输等费用最低,仓储产品仍能可以满足正常销售。2.3影响贸易术语中的成本核算。用来描述商品价格构成和贸易双方交易过程中的重要信息,叫做贸易术语。其中,运输和仓储费用是国际贸易物流成本的核心组成部分。所以,国际贸易双方除了关注产品价格外,还要对伴随交易产生的运输、仓储负担和相关责任格外重视。对于贸易术语中承担运输、仓储费用的一方而言,要尽可能地最大程度降低物流成本,从而提高收益。

二、控制国际贸易物流成本的重要性分析

国际贸易的成本控制不但能够直接增加利润,而且还可以提高贸易双方的经济效益和整体效益,提升国际贸易流通领域的整体服务水平,以及合理优化物流运作系统。因此,有效控制国际贸易物流成本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1.提高贸易双方的经济效益和整体效益。加强物流成本控制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尽可能以少的费用实现好的服务,以确保贸易双方的整体利益最大。换言之,在一定的顾客服务水平的条件之下,物流企业一方在单位产品和服务工作中要用最少的劳动消耗,产生最多的经济成果。同时,增强物流总成本的意识有助于物流企业不单单把降低成本的眼光停留在某一项活动环节上,而是放眼整个物流过程去控制各项成本,提升了自身的整体效益。2.提升国际贸易流通领域的整体服务水平。在流通过程中,物流成本控制通过时间和空间上的服务来满足不断发展的物流需求。物流企业通过正确把握市场的需求导向,能够相对灵活地应对物流变化,从而不断进行物流创新。有效控制物流活动成本能够满足不断发展的国际贸易物流需求,从而有利于提高国际贸易流通领域的整体服务水平。3.合理优化国际贸易物流运作系统。控制物流成本是把物流活动的各阶段整合成为一个整体系统来分析和管理,以追求过程最优化而进行的。改善和优化国际贸易物流活动的各个功能环节可以合理控制物流成本。各阶段之间的相互协调将使整个物流运作系统不断得到优化,并且逐步走向合理化。

三、国际贸易物流成本的优化措施分析

1.合理选择运输方式。灵活运用多种运输方式是控制物流成本的有效手段。物流运输途径可以分为公路、铁路、海运、航空和管道运输五大类。涉及物流的一方要根据特定的业务内容,结合自身的经营特征,综合衡量产品的各种情况,从而选择最优的运输工具,科学决定具体的运输方案,以有效降低物流成本。2.减少产品库存量。仓储成本和库存数量之间存在一种正比关系,所以进行控制仓储成本的关键点在于以下两个条件:第一,产品库存量保持在一定水平,使一定期间内的需求得到满足。库存量过大或者过小都会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第二,提高仓库的利用程度。对于仓储面积相对富裕,空置程度较高的贸易公司可以与第三方物流进行合作,实施流程化和标准化生产。3.依靠信息技术,减少物流环节。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物流信息技术在国际贸易物流活动中的应用变得愈来愈重要,其为现代物流业向更大范围的信息交互与资源共享提供了平台。国际贸易物流中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使全球范围内的物流资源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它使各种物流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给贸易主体,根据物流不同状况适时调整物流计划,同时极大降低显性或隐性的成本费用,从而有效控制物流成本,提高物流绩效。4.保税物流园区及物流港口的运用。保税物流园区成为沟通国际市场的重要桥梁,其物流功能和优惠***策为国际贸易物流创造条件。同时,港口则是维系国际贸易物流关系的重要载体。所以,各方应建立并完善保税物流园区与物流港口的联动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降低物流成本。5.优化国际物流网络。国际贸易的运输距离相对较远,不合理的物流网络结构设计会直接增加贸易成本,因此必须优化国际物流网络。国际贸易的物流网络设计需要考虑若干因素:一是对物流节点进行适宜的选择。只有全面掌握国际贸易物流活动中的物流路线,结合时空层次结构,考虑各种环境因素,才能找到恰当的物流节点位置。二是正确把握运输距离与运输成本间的数理关系。客观上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所以通过国际物流网络的最短路径设计,可以缩短物流活动的运输成本。6.构建国际物流战略联盟。当下中的国际贸易活动深受高交易费用的困扰,构建国际物流战略联盟迫在眉睫。物流战略联盟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其一,合理运用运输资源,实现规模化运输。物流企业应把运输任务集中于范围内有能力的交通运输承运商处,同时该承运商应根据产品特质确定经济高效的运输线路。其二,整合物流仓储资源,优化链接点布局。采用资源整合机制,实现仓储成本各个链接点的畅通。其三,统一物流标准,提升物流运作的标准化水平。不同地区在***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使其物流活动往往有着自身特点。通过对物流运作过程中的车辆和装卸设备等基础设施以及工作人员作业水平的标准化管理,可以降低多余费用消耗。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国际贸易活动中的诸多因素都对物流成本有着重要影响。所以,国际贸易企业要对其中要素进行更为全面且细致的研究,并采用合理有效的优化措施。随着国际贸易活动的不断发展,如何降低国际贸易活动的物流成本势必成为一项复杂且具有挑战性,值得进行长期讨论的深远课题。

参考文献:

[1]李巧云,孙文***.国际贸易中的物流成本分析[J].中国商贸,2010,(09),P199-200.

[2]王婷.论国际贸易中的物流成本分析与控制[J],会计审计,2006,(26),P95-95.

[3]全毅文.国际贸易中的物流成本研究[J].物流技术,2013,(32),P49-50.

[4]王跃洲.国际化经营战略下的物流企业成本管理浅析[J].物流技术,2012,(5),P86-88.

国际贸易运输论文范文8

关键词: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产业内贸易;国际贸易新理论

不同于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用比较优势理论来解释贸易的产生,克鲁格曼指出:国家之间比较优势的不同只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一个基本原因,而规模报酬递增则是另一个基本原因。不同于传统的贸易理论建立在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之上,克鲁格曼的国际贸易新理论以规模报酬递增和垄断竞争为前提,能更好的解释现实中的问题:为什么比较优势基本相同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额远远超过比较优势有明显差别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额。为什么各个国家的工资率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在克鲁格曼之前也有很多经济学家研究过规模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在俄林理论(1933年)中的一个重要分课题就是大规模生产的经济作用,巴拉萨(1967年)和克拉维斯(1971年)也曾提到规模经济理论在解释战后工业国家间国际贸易不断增长的现象时所起的关键作用。而克鲁格曼在前人的分析和研究上,创新的将规模报酬递增作为贸易产生的一个原因并结合均衡贸易理论和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系统的做出理论分析。

一、克鲁格曼论文中主要使用的模型和推导脉络

在克鲁格曼的论文中有诸多的假设并引用了多个模型,它们对理解克鲁格曼经典论文、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新理论中的推导和结论很有帮助。在这四篇克鲁格曼的经典论文中有许多相似的假设,其分析和推导方式也很有类似之处。克鲁格曼在论文中,假设规模经济是企业内生的,并且假定市场具有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的市场结构。同时,引入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的DS模型并对其作了一些修改。首先,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对这些理论加以变化并进行推导和分析:他将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的DS模型简化。只考虑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并假定所有居民具有相同的效用函数,所有产品以相同成本函数进行生产。其中和分别为劳动投入量和产量。并且假定,产量等于消费量,其中,成本函数表明:每件产品生产中使用的劳动力数量是产量的线性函数,并且随着产出的增加平均成本递减,边际成本则保持不变。很明显,这是一个规模经济的成本函数。而后,克鲁格曼假定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劳动力全部用于各个产品的生产中,所以有且所有的产品都是对称的。克鲁格曼根据上述假设和模型,从效用函数开始,结合效用最大化原理推导出需求函数;根据企业利润最大化原则求出产品价格;根据企业可以自由进入市场并且均衡利润为0的假设(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的市场结构)得出生产产品的种类。在分析完封闭经济之后,克鲁格曼在各篇论文中进一步进行了推广和引申,或是考虑要素流动,或是加入运输成本,或是考虑要素比例,或是考虑自由贸易的福利效应,使得理论推导更具有现实意义,更能说明现实的问题。

克鲁格曼在论文中使用了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A.DixitandJ.Stiglitz)的DS模型来建立分析框架。DS模型是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于1977年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垄断竞争和最优产品多样化》一文中建立的一个规模经济和多样化消费之间的两难冲突模型。DS模型假设,存在两个国家,并且在其生产中都存在规模经济,而消费者偏好多样化的消费。在这种条件下,即使两国其他条件完全相同,仍然可以通过专业化生产选择来获得比较优势。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在DS模型中指出:从生产者方面来说,由于产品的生产规模越大成本就越低,因此产品的品种越少越好;而从消费者方面来讲,由于多样化消费的偏好,因此产品的品种越多越好。这就产生了一个两难冲突:消费者要求产品的品种更多;而生产者偏好生产更少的产品种类。而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市场竞争能使这种两难冲突达到一种次优的均衡:即每一个生产者都去生产一种差别性产品——既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和廉价的消费需求,又能使生产者本身获得一定程度的垄断利益——从而形成某种垄断竞争的局面。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最后得出结论:一个统一的规模扩大的市场更能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从而使这一两难冲突得以解决的可能性增大。

郭芳等:论西方国际贸易发展的里程碑克鲁格曼在论文中引入了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的市场结构。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以下列条件作为前提:一是大量的厂商生产具有一定差别的产品,这些产品都是相近的替代品,厂商的进入不受限制;二是同一产品集团内厂商的数量如此之多,以至于每个厂商都预期它自身的行动不为其竞争对手所注意;三是同一产品集团内所有厂商的成本曲线和需求曲线都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在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中,每个企业都有一定的垄断权,同时规模收益是递增的,企业生产差别化产品(产品可以替代但不完全替代),彼此间互相争夺市场,而竞争的最终结果就是垄断利润消失,各个企业仅获得正常利润,即均衡利润为0。

二、克鲁格曼论文分析

在发表于1979年的《报酬递增、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一文中:克鲁格曼在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的研究成果

上,引入张伯伦的垄断竞争模型建立起一个数学模型,来论证在一个各国间不存在自然差异的世界中,贸易完全可以由报酬递增而产生。

克鲁格曼在这篇论文中建立的是一个单要素模型。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条件下,这意味着劳动分工是由市场的规模来决定的。随后克鲁格曼分析了市场规模扩大的三种途径,即劳动力增长、贸易及移民。劳动力的增长使得曲线向左移动,在新的均衡点B上,C下降,p/w也下降。由于x=α/(p/w-β),又n=L/(α+βLc))。则有,随着劳动力的增长每项产品的产量与产品的数量都将上升。在讨论贸易的作用时,克鲁格曼假定运输成本为0。由于对称假设,则两国的工资率和产品价格必定相等。在此种情况下,劳动力增长对两国所起的作用相同,都会使生产规模扩大,可供消费的产品品种增加。这样,由于实际工资的增加和可供选择的产品的增加,两国的福利都将增加。克鲁格曼在分析中指出这时贸易的地理方向是不确定的,能确定的仅仅是贸易量。其后,克鲁格曼对要素流动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克鲁格曼指出在上述前提下,若是出现了贸易障碍,则劳动力将向已经有较大劳动力数量的地区移动。假设无法进行货物贸易但是劳动力可以自有流动。则在这种情况下,人口较多的地区的实际工资及产品的种类都高于人口较少的地区;在均衡条件下,所有的劳动力都将集中在一个地区。而哪个地区是劳动力集中的方向则是由这个地区的最初条件决定的,其关键在于是历史上是否存在规模报酬递增。在这种情况下,要素流动表现为一个人口集聚的过程。在这篇文章的最后,克鲁格曼指出:“贸易并不一定是国家之间技术或要素禀赋差别的必然结果;与之相反,贸易很可能只是扩大的市场及促进规模经济出现的一种途径,而且贸易的作用与劳动力增长和地区集聚的作用是相似的。”

在发表于1980年的《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及贸易模式》中:克鲁格曼在前文的模型基础上加入了运输成本这一因素,使得模型更具有现实意义。在其他条件与假设不变的情况下,运输成本的加入使得情况改变了——此时,较大的国家将会具有较高的工资。克鲁格曼从个人行为研究起,将运输成本看作是一座“冰山”——即任何运输的产品仅有一小部分能到达,其他部分在运输途中损耗掉了,并研究了其均衡的确定。经过一系列的推导和分析,克鲁格曼得出结论:在较大的国家里工人能获得较高的工资。这是因为较大国家的国内市场规模也比较大。而其他国家的工人则能从较好的贸易条件中获益。克鲁格曼同时推导出,如果两个国家的生产成本相同,则产品的生产地距离较大市场的国家将更有利。因为这样就可以尽可能减少运输成本。而为使两国的劳动力继续在本地就业,则这种优势必须用工资差别来抵消。文中分析与推导对工业化国家对人口众多的国家的高投资(例如对中国和印度)和国家间实际工资的差距等现实问题提出有益的理论解释。

在发表于1981年的《产业内分工与从贸易中获利》中:克鲁格曼从国际贸易的三个“悖论”2入手,进一步将规模报酬递增与比较优势同时纳入一个模型中,指出这两者都可以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并使用模型分析对这三个“悖论”做出了比较合理的理论解释。克鲁格曼在文中假定:存在两个产业,且两个产业相互***,并且是对称的;在同一产业中,生产要素——劳动力是自由流动的。在对要素比例及贸易模式的推导和分析过程中,克鲁格曼假定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之间进行产业内贸易,要素禀赋不同的国家之间则进行赫克歇尔-俄林式贸易。从而得出结论:贸易会导致要素价格相等,但不会改变生产模式。而产业内贸易指数必然等于要素比例相似指数,即。在贸易带来的利益和损失这一节中,克鲁格曼着重分析了在国家之间要素比例相似并主要进行产业内贸易的情况下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克鲁格曼指出贸易存在两种福利效应:一是由于要素价格相等产生的分配效应,此时劳动力的实际工资用自己产业的产品来表示并没有变化,而以其他产业的产品来表示却有可能会出现随要素的丰富或稀缺而升降;二是由于市场扩大使得可获得的产品种类增多,而这对每个个人都有利。克里格曼通过模型推倒指出,在自由贸易状态的情况下,分配效应为负(比之没有贸易的状态),将出现分配损失,而工人福利将由于市场扩大而增加。并进一步推导出,在产品的种类很多的情况下,较丰富的要素和稀缺要素都能从贸易中获利。当资源禀赋相似,两个要素也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好处。

在发表于1983年的《一个相互倾销的国际贸易模型》中:克鲁格曼使用库尔诺双寡头垄断模型对寡头垄断企业在既不存在比较优势也不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况下也会出现的“相互倾销”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克鲁格曼在文中假定:有两个相同的国家,每个国家都有一个企业生产商品。这两个国家互相出口产品并存在运输成本。在模型中,每个国家都是相互割裂的市场,并且每个国家分别选择利润最大化的产量***策。每个企业都具有库尔诺双寡头垄断的特征,即每个企业都假定另一个企业供应给每个国家的产量都是固定的。克鲁格曼通过理论推导解释了相互倾销出现的原因和过程,指出:在一个不完全竞争的次佳世界中存在两种不同的效应,一种是贸易导致的无谓的运输使得福利减少;一种是国际竞争导致价格下降从而减少了垄断扭曲。而当垄断所提高的价格超过在不存在垄断情况下的运输成本时,就会出现相互倾销。在运输成本很低的情况下,若企业获利,则贸易的发生会使福利改善;反之,如果运输成本很高,贸易也许会造成福利损失。

这几篇文章的分析与推导层层深入,不断完善了对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模型化解释,并形成了对产业内贸易比较系统的分析与理论,成为理解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新理论的重要文献。

三、启示

克鲁格曼在这些文章中显示出他将现实问题抽象并牢牢把握其中的关键的非凡能力。他将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用严谨的数学模型表示出来,通过模型的推导来说明和分析问题。这种严谨的数学推导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除此之外,在这四篇论文中克鲁格曼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综合,并提出了新的看法和新的思想,创新的在国际贸易问题研究中引入了新的研究模式。而这些论文之所以经典就是因为这其中蕴含的新思想和新思路,它们为国际贸易研究领域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并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新理论的研究与发展。从中我们可以发现,除了数学推导和模型之外,经济思想也是十分重要的,并在一些经典的论文中起着主导作用。在平时的学习和研究之中,我们也应该多加思考,努力形成自己对经济问题的看法与观点。只有这样模型研究与经济思想齐头并进,才能真正达到比较透彻的学习和研究经济理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PaulR.Krugman.IncreasingReturns,MonopolisticCompetition,andInternationalTrade[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1979,(9):469-479.

[2]PaulR.Krugman.ScaleEconomies,ProductDifferentiation,andthePatternofTrade[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80,(5):950-959.

[3]PaulR.Krugman.IntraindustrySpecializationandtheGainsfromTrade[J].Th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81,(5):959-973.

[4]JamesA.Brander,BarbaraJ.Spencer.ExportsubsidiesandInternationalMarketShareRivalry[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1983,(18):227-242.

[5]JamesA.Brander,PaulR.Krugman.A''''ReciprocalDumping''''ModelofInternationalTrade[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1983,(15):313-320.

国际贸易运输论文范文9

关键词:国际物流;国际贸易;环境;有利条件;协同发展

中***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8005901

1 国际贸易与现代物流之间的关系

所谓的国际贸易指的是多个国家之间进行的贸易活动,主体是不同的国家,实现的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国家进行的贸易活动。而货物从一个国家生产出来之后,由消费国购买,从而实现了商品货物的流通,形成了国际贸易行为。

第一,国际贸易是国际物流行业的发展的基础。由于存在国际贸易活动,就会引起国际物流行为,因为如果想要让货物产品从一个国家移到另一个国家,就需要有物流运输。国际贸易的发展一定会促进国际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而国际物流行业也同样是国际贸易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并且也是国际贸易未来发展的有力保证。要想实现快速发展的国际贸易,就需要发展与其相适应的国际物流,并且国际物流行业的高效运行也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二,国际贸易促进物流国际化发展。由于物流行业涉及到的领域十分宽泛,例如运输、仓库存储等,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行业也有了快速的发展,而国际贸易活动也带动了国际物流的发展。实现国际贸易发展,就必须要发展国际物流行业,要打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界限,缩小国际物流运行成本,进而获得最大的国际贸易利益。国际贸易的发展决定了物流行业的发展程度,而具有科学化、效率化的国际物流也对国际贸易发展起到了促进紧张。如今新时期的国际物流发展都注重降低了国际贸易之间的交易费用与运输成本,不断扩大市场,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

第三,国际贸易对现代物流提出的新要求。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快,因此国际贸易也对物流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物流行业提高质量、效率与安全。对于质量方面,如今国际贸易行业结构不断变化,许多高级货物取代了传统的初级产品,因此对物流运输质量提出了要求的变化。对于效率方面,由于物流行业具有多重环节,因此要统一整合物流环节,提高物流行业的运输效率。对于安全方面,由于国际物流要面对多方面的因素,尤其是受到自然、***治等方面的影响,因此需要格外注意。

2 现代物流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

第一,降低了国际贸易运输难度,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由于全球进入到信息化的时代,因此许多科学技术应用到物流领域,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国际贸易的运输成本,从而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由于国际贸易是不同国家之间货物的交易,而不同国家的物流行业发展水平也相差较远,所以不同国家会有不同的物流形式,有些国家由于自身经济发展落后,难以适应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物流技术,因此国际物流的发展解决了这种难题。

国际物流是采用统一的标准与工具、设备、条形码技术等,对传统的物流技术进行改革,这种物流技术的发展让国际贸易更加便捷,不但降低了物流成本还提高了当代国际贸易的效率。而国际物流提供了服务也在发展中完善,推动了现代国际贸易的发展。

第二,物流运输形式多元化与信息系统建立,促进了国际贸易发展。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让国际物流信息缩短了世界各国家的距离,并且增强了国家之间的联系。让产品货物流通周期变短,运输速度加快。而现代物流运输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形式,增加了国际贸易数量,尤其是现代物流运输具有安全、灵活等特征,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效率与质量的提高。

3 结语

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是相互依存的,并且国际贸易是国际物流产生的基础条件,而国际物流的完善又是实现国际贸易顺利进行的前提。我们可以看出两者具有相互的反馈作用,但是国际贸易对于国际物流行业产生的促进作用要大于国际物流对于国际贸易的作用,在新时期西方国家与东南亚国家是全球贸易活动最频繁的地区,促进了国际物流行业发展,我国需要调整新时期的物流策略,发展物流技术,进而为我国贸易行业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尹征. 现代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1,(08) .

[2]雷权勇. 基于国际贸易的江苏沿海港口物流竞争力研究[J].中国商贸,2011,(23) .

[3]熊美珍. 建设现代国际物流业促进我国外贸发展的策略建议[J].中国商贸,2011,(18) .

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优求知网 » 国际贸易运输论文集锦

学习

全科医学概论论文集锦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全科医学概论论文集锦,内容包括全科医学概论论文,中国全科医学论文模板。疑难病的概念及范畴世界中医疑难病学学会李慎言学术思想研究委员会委员廖藏典自从李积敏(慎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提出“创建中医疑难病学科理论体系”

学习

电大药学毕业论文集锦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电大药学毕业论文集锦,内容包括电大药学论文范文大全,中国电大药学毕业论文。蒙药学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包括掌握蒙医药学的基本理论、熟悉临床用药的基本知识;掌握蒙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检测的基本

学习

成语教学论文集锦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成语教学论文集锦,内容包括成语教学设计,论文成语。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小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在培养小

学习

气象与生活论文集锦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气象与生活论文集锦,内容包括有关气象方面的论文范文,刘少***气象论文。气的思想充斥了中国几千年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切中华民族的瑰宝中无不气韵流动。且不用说在文学、艺术中有“笔气”、“墨气”、“灵气”、“豪气

学习

关于艺术论文集锦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艺术论文集锦,内容包括关于艺术的论文1000字,关于艺术的论文题目。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正处在教育改革时期,把单一的专业知识教育转变成综合素质的培养是这次改革步骤中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在理工大学和综合性大学中,在对大

学习

会计专业教学论文集锦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会计专业教学论文集锦,内容包括会计专业教学论文,会计专业论文10000字。大学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育基地,实践中只重视专业知识的教育与研究,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职业道德、诚信程度的教育与培养。由于受我国计划经济

学习

市场秩序论文集锦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市场秩序论文集锦,内容包括市场方面论文完整版,市场现象的论文1000字。(二)市场交易行为混乱在由计划向市场转轨的特殊时期,不规范的交易行为层出不穷、形式多样、活动猖獗、影响恶劣。首先是假冒伪劣,据有关方面测算,近年来,我

学习

金融类论文集锦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类论文集锦,内容包括金融类毕业论文题目大全,金融类论文期刊。企业债与融资类集合资金信托产品一样都具有融资功能。企业债是企业直接融资工具,而融资类集合资金信托产品利用从委托方募集的资金同样可以投放于企业或项目

学习

建筑工程系论文集锦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建筑工程系论文集锦,内容包括建筑工程论文300篇,建筑工程专业论文案例。可以将建筑工程施工计划和网络***输入到GIS系统之中,通过GIS系统的加工来明确材料、机械、人工、设备的关系,使建筑工程施工各要素得到有效地调配,这样有

学习

安全管理重要性论文集锦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安全管理重要性论文集锦,内容包括安全管理方面的经典论文,浅谈安全管理论文。部队转型中,影响安全发展的最大问题是理论上的不清晰。把行为科学理论导入安全管理,覆盖了新形势下安全管理盲点,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了解和预测官

学习

英语有效教学论文集锦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有效教学论文集锦,内容包括有关英语教学方面的免费论文,英语教学有效性论文总结。T:Classbegins.Howareyoutoday?Ss:Fine,thankyou.Andyou?T:I’mfinetoo.Sitdown,please.S:Thankyou.分析:这一片断是教师在开始上课

学习

互联网广告论文集锦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互联网广告论文集锦,内容包括互联网广告运营模式论文,互联网广告论文投稿。二、常见的网络推广方法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选择互联网作为自己谋生和创业的突破口,而做网站和开网店,成了很多人

学习

租房的合同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租房的合同,内容包括租房的合同编号哪里找,租房的合同怎样写。租房的合同现今很多公民的维权意识在不断增强,越来越多事情需要用到合同,签订合同能促使双方规范地承诺和履行合作。知道吗

学习

小语教学论文集锦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小语教学论文集锦,内容包括小语老师教学随笔,小语论文阅读教学。·探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05-07)·探讨如何提高瑶族学生中学阶段的语文素质(05-05)·探析现代汉语新词语的来源(05-05)·谈多媒体方式下的语文课

学习

全科医学概论论文集锦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全科医学概论论文集锦,内容包括全科医学概论论文,中国全科医学论文模板。疑难病的概念及范畴世界中医疑难病学学会李慎言学术思想研究委员会委员廖藏典自从李积敏(慎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提出“创建中医疑难病学科理论体系”

学习

电大药学毕业论文集锦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电大药学毕业论文集锦,内容包括电大药学论文范文大全,中国电大药学毕业论文。蒙药学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包括掌握蒙医药学的基本理论、熟悉临床用药的基本知识;掌握蒙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检测的基本

学习

成语教学论文集锦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成语教学论文集锦,内容包括成语教学设计,论文成语。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小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在培养小

学习

气象与生活论文集锦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气象与生活论文集锦,内容包括有关气象方面的论文范文,刘少***气象论文。气的思想充斥了中国几千年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切中华民族的瑰宝中无不气韵流动。且不用说在文学、艺术中有“笔气”、“墨气”、“灵气”、“豪气

学习

关于艺术论文集锦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艺术论文集锦,内容包括关于艺术的论文1000字,关于艺术的论文题目。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正处在教育改革时期,把单一的专业知识教育转变成综合素质的培养是这次改革步骤中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在理工大学和综合性大学中,在对大

学习

会计专业教学论文集锦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会计专业教学论文集锦,内容包括会计专业教学论文,会计专业论文10000字。大学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育基地,实践中只重视专业知识的教育与研究,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职业道德、诚信程度的教育与培养。由于受我国计划经济

学习

市场秩序论文集锦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市场秩序论文集锦,内容包括市场方面论文完整版,市场现象的论文1000字。(二)市场交易行为混乱在由计划向市场转轨的特殊时期,不规范的交易行为层出不穷、形式多样、活动猖獗、影响恶劣。首先是假冒伪劣,据有关方面测算,近年来,我

学习

建筑工程管理论文集锦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建筑工程管理论文集锦,内容包括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论文,建筑工程成本管理论文。三、结语综上所述,本文首先从加强建筑项目工程管理的重要性谈起,然后根据我国建筑项目工程管理的现状,提出了加强建筑项目工程管理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