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系统论文篇(1)
短波通讯系统在进行信息的传递过程中依赖于电磁波,通过天波的传播完成信息的交流,而在传播的过程中,电磁波会受到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认为因素以及自然因素,但是传播影响因素中最主要的为电离层参数。日夜交替以及太阳活动的影响都会对电离层参数造成影响,即控制点以及传播反射点的电离层参数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虽然该种变化依照时间具有一定的规律,但是人们仍旧无法预料其随机起伏。为了能够使得该种变化尽可能的为人们所控制了解,从而更准确地对电离层变化参数予以预报,以此确定其对通讯电路影响,电离层探测环节是频率控制系统的必须组成。在短波通讯系统的频率管理系统中,探测资源的主要依据来自于电离层观测网络,包括垂测站、斜测站、斜向返回探测站和Chirp探测站等。
1.2软件资源
在频率管理中,软件资源在整个管理系统中以及辅助决策的过程中数据重要资源,通过软件资源能够实现系统接口功能以及人机交互功能,作为将系统内部资源以及通讯网络外部资源进行整合连接的重要纽带,在频率管理系统中,软件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系统所使用的软件资源主要包括通讯频率决策、电磁兼容分析以及点播传播计算、频率预报等软件,其中频率预报依照频率的不同还分为中长期预报软件以及实时预报软件和短期预报软件等。
1.3数据资源
在频率管理系统中,主要的数据资源来自无线电信息系统,除了由该系统提供的数据之外,还可以从电离层观测数据库中获得,而该数据库中的信息主要来自通讯空间电离层探测,从而保证数据资源库可以满足各种需求,例如提供电离层的实时数据以及太阳黑子相关数据和电离层的状态等。
1.4网络资源
频率管理系统中,系统需要配套建立起相应的网络资源,这是短波频率管理系统建设的必要项目。短波通讯网络中为了提高通讯品质,在系统的应用中将动态管理模式引入系统。从而保证实施频率分发可以发挥作用,实现系统频率的动态管理,而这一技术的应用需要建立在相应的网络之上,只有保证频率网络稳定才能实现频率的管理目标。
2关键技术分析
动态管理在短波通讯中的应用主要指实时监控通讯空间电磁环境以及电离层的动态变化,并在此基础上选择通讯所能够利用的最佳可通频率,保证通讯站之间的短波通讯,将最佳可通频率指配通讯车队。为了保证在短波通讯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实现动态管理,就需要对其技术中的关键内容进行关注,这里的关键技术主要指频率的分发以及实时选择,另外频率指配以及电磁环境监测也是需要予以关注的重点。
2.1实时监测电磁环境
短波频率管理系统中的无线电监测分系统主要完成对通讯空间电磁信号的监测与测向任务,通过建立各类监测测向数据库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向无线电管理控制中心提供频率指配与管理所需的信息。对各类干扰信号或指定的信号进行频谱分析、干扰分析以及测向和定位。无线电监测管理分系统主要由固定监测网(由监测站与一个中心控制计算机组成)和机动监测站(由频谱分析仪与控制计算机组成)两部分组成。它的主要功能有:频率时间占用度的测试和统计分析,监测需要的指定频段(频率)信号电平的扫描测试和频率时间占用度、信号电平分布统计分析和无线电信号发射参数的测量。利用监测设备已有的功能和多种算法,可完成信号频率、频偏、信号电平和场强、占有带宽等多种信号质量参数的测量和分析。无线电信号频谱测量,可完成无线电信号频谱的平滑、存储、重放和查询,提供与频率指配系统的接口,实现与频率指配系统的数据通信和交换。同时,该系统还具有实时性强、准确性高、机动性好等特点,它能实时提供无线电信号的频谱使用情况,为实时动态调整指配频率提供了实现途径。它能准确测量空中无线信号发射参数的特征,判明不明信号的属性和类别。还可远程遥控测量。
2.2实时选频
在短波通讯中,工作频率不能自由的进行选择,如若不然,通讯的可靠性就会大大降低。因此,工频的选择是短波通讯前必须完成的环节。而短波频率选择的实现,需要结合实测以及频率预测,主要的考虑内容包括通讯双方所在位置以及太阳黑子数等相关参数,因而将可通频段通过数据分析出来,利用斜测站以及垂测站和相关探测站等短波探测资源能够实时对可通频段进行探测选频。而在实时探测中不选用全频段的原因在于,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将选频实时性予以提高,并在探测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消除外界环境干扰,实时选频的流程主要为:首先,依照GPS对通讯的车队位置进行确定;其次计算出太阳黑子数并对可通频段进行预测;同时对电离层进行有效的探测;在完成上述步骤后,最终确定最佳可通频率。
2.3指配短波频率
短波波段过窄是短波通讯在发展中受到的主要阻碍因素,加之电台数量过多,短波通讯在传播信号中方向性较差,由于传播范围广、没有针对性,因而电台和电台之间就会产生严重的干扰。另外在短波通讯过程中,电磁环境的影响也会造成通讯的不稳定,由于电磁环境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复杂,因而在短波通讯的过程中,信号极易受到外界的电磁干扰,而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想要保证通讯频率的可靠安全,就需要保证电台对于电磁环境能够兼容,通过电磁兼容分析结果,有效指配通讯频率。在通讯的过程中需要在指配频段以及受到严重干扰的频率点时,将禁用频率以及保护频率进行区分,区分后向管理中心申请,得到确切的指配频率,完成短波通讯的频率指配。主要流程如下:首先实时选频系统需要进行频段指配的确定,然后进行频率的筛选,在筛选的过程中扣除保护频率以及禁用频率,同时也排除分配频率。筛选的依据主要来自短波频率动态资源库,同时在进行筛选的过程中遇到新的信息资源也存入资源库中。完成筛选后需要分析通讯中系统的电磁兼容,分析的主要数据依据为电磁环境检测库中信息以及台站数据库信息和电子设备信息,同时在分析的过程中也进行系统信息的更新,而电磁环境检测库中的信息同短波频率动态资源库中的信息也应当相互进行交流更新。完成电磁兼容分析后,系统应当向管理中心发送申请,从而确定工频,完成短波通讯的实时选频,并将最终的信息反馈到短波频率动态资源库中。
2.4分发短波频率
短波频率在进行通讯的过程中通过动态指配进行信号的传递,而短波频率则是实现这一环节的关键。通过短波频率分发系统,实现同车队的通讯,经过实时选择以及电磁检测和频率指配,从而将工频信号以信令的方式进行传递,实现短波频率的实时管理,确保通讯的可靠安全。其主要的工作流程如下:短波频率指配分系统通过确定短波频率分发决策完成信号的分配,将短波频率至网络中,同时监控电测环境,以此保证车队同控制中心之间的通讯畅通。其中频率网络是实现频率分发的关键。该网络主要包括远程通信站点电离层探测勤务通信信道和远程通讯频率指配信息传输通道。
(1)远程通讯站点间电离层探测
勤务通信信道远程通讯站点间电离层探测勤务通信信道的主要任务是在通讯站间交换数据,以实现探测数据的共享。它既是电离层探测的勤务通信信道,也可以作为正常的信息通信信道使用。目前,这个信道采用短波自适应技术来实现,在条件允许时,也可以采用卫星通信电路建立这个信道。
(2)远程通讯站间频率指配信息传输通道
频率管理(特别是实时频率管理)的最终结果,是产生一系列指配的通信频率或频率组。这些频率或频率组只有实时、正确地分发到相应的通信节点,才能达到建立可靠短波通信网的目的。因此,建立可靠的频率指配信息传输通道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通讯站间通过无线电手段建立这个通道,就显得更为重要。对于装有通讯频管系统的大、中型车队,可以利用其电离层探测勤务通信信道实现频率指配信息的传输,但对于没有安装这些设备的车队,频率指配信息的传输则需要有专门的通道。可以考虑设立或利用短波通播(广播)网络向车队频率指配信息,而通播网络本身使用的频率则需要通过预先规划,在车队远行之前通知车队。为使在大范围活动的车队都能可靠地接收到频率指配信息,通播必须根据覆盖区域在多个频率上进行。车队则在这些频率上自动扫描,并从信号最好的频率上接收信息。中、长期频率预报系统可以协助频率管理人员规划和选择这些通播频率。当然,要实现自动扫描接收,必须有约定的信号格式、调制方式和传输协议。接收端还需要有符合传输协议的专门信号评估和识别设备,以便在扫描过程中自动识别信号和评估信号质量,确定最佳接收频率。当然,在条件允许时采用卫星电路传输频率指配信息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通讯系统论文篇(2)
0 引言
计算机监控系统在莲花发电厂得到广泛的应用,用来保障发电厂安全可靠运行。随着设备的升级改造,新设备与监控系统的联系越发的密切,各种不同的通讯方式导致改造设备有时不能很好的与监控系统配合进行工作,发电厂励磁系统在设备改造后便出现了信息的采集和无功数据下送错误的情况。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更改Plc通讯方式和更改程序里配合时间的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
1 莲花发电厂励磁系统概述
1.1 连接方式介绍
励磁系统利用现场总线技术针对各个部分进行控制和信息交换。装置本身提供多种对外接口,实现与电站控制系统连接。莲花发电厂励磁系统在改造初期是作为MODBUS PLUS网络上的一个节点采用MODBUS PLUS协议与机组监控系统PLC进行监视和控制通讯。论文写作,MODBUSPLUS。
1.2 MB+网络中励磁调节器与机组监控系统PLC的协议
1.2.1 厂商定义协议的读写操作:
读取数据:MBP网关将励磁系统状态保存于10个寄存器中,PLC用MSTR功能块读取即可。
写入数据:无功数值的写入分为几个部分:
a.无功值给定Address:1025 Dec,PLC将无功值写入网关,网关将其传给励磁系统。
b.预置值进入恒无功调节Address:1026Dec,PLC将FF00 Hex写入网关,网关再向励磁系统发进入恒无功调节。
c.退出恒无功调节Address:1026 Dec,PLC将0000 Hex写入网关,网关再向励磁系统发退出恒无功调节。
在向网关置无功值之前,先将1025 Dec寄存器清零。每一次进入恒无功运行状态时,都必须重新设置无功值,否则命令无效。论文写作,MODBUSPLUS。具体的无功值为给定的无功值除以视在功率乘以10000。
2 在MB+网通讯下出现的问题
整个程序理论上符合励磁厂商提出的要求,但在实验运行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主要现象为实际多次发电过程中出现下上位机送无功数值后,励磁调节器不能进行调整。励磁网关硬件出现SUBNET ERR子网错误。重启励磁系统电源,MB+网关子网故障消失。论文写作,MODBUSPLUS。初步判断励磁子网设备出现了问题导致子网错误,接收不到下行数据,这种问题可能跟程序的编写顺序有关,莲花发电厂监控系统经过改造之后现已使用施耐德公司昆腾系列UNITY 65160 PLC,里面装载的是UNITY PRO编写的程序。随着CPU处理速度的不断提高每一次的扫描过程不断缩短,本文中莲花发电厂监控系统所使用的CPU完整扫描程序约为20MS。这就导致了几种情况的发生,首先在以上所更正的程序中虽然恒无功调节的时间为8秒,之后无功给定数值没有改变,励磁调节器进行判断后没有进行再次的读取网关中所提供数值,但MSTR功能块依旧在每隔20MS一个周期的情况下向MB+网络上的励磁调节器节点发送相同数据,励磁装置不会读取但会不断的进行判断;其次,与励磁系统通讯属于双工方式上下行通讯的情况,对于数据的实时上送,PLC中MSTR的读取也会给励磁系统造成很大的负担;第三,根据第一个情况所示我们根据设计在下达一个指令的时候保持0.5S,其实就已经向外部设备发出≥500/20次指令,这种情况对于MB+网络中本身支持的这种端口设备来说符合电气标准要求,但励磁系统通过MB+转485的转换装置后就会带来一些问题,那么每一条指令的时间怎么确定既要满足励磁调节器判断、接受和运算又要保证其设备不会导致停止响应。论文写作,MODBUSPLUS。
3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经过实验分析认为,由于励磁装置通讯接口速率与PLC之间不协调导致。建议将原PLC与励磁通讯装置的MB+通讯,改为主-从方式的MB通讯,施耐德651 60系列PLC硬件本身支持对RS232和RS485串口通讯。适用于小到中等规模的数据量传送(<= 255 个字节)且带确认的数据传输,采用平衡发送和差分接收方式实现通信数据传输速率低简单可靠。针对上述情况对程序作相应调整,在PLC中采用MB通讯功能指令XXMIT。该指令用来与其它支持Modbus协议的从设备进行Modbus通讯。
因为RS485通讯属于半双工通讯,所以XXMIT功能块依据这一特点规定同一时间内只允许一个XXMIT功能块占用串口,保证在低速率指令先后执行保证励磁系统正确接受,程序设计过程中时间的配合问题至关重要。首先要考虑到当一个指令执行时所需要多少个周期来完成,其次要考虑到串口通讯时为了可靠的工作,在485总线状态切换时需要做适当的延时因素的影响。所以程序设计过程中将无功设值、恒无功调节状态码和退出恒无功标志位按照严格的时间要求对励磁系统进行发送,时间精确到0.01秒为单位。在改造过程中,设计了通过XXMIT功能块来测试设备相应速度的简单方法(只是用于本文所提情况,为专业人员提供思路)。论文写作,MODBUSPLUS。强制M1,用BITBOY等串口通讯软件监视所发数据,记录发送的请求和返回信息,整套系统串口通讯的响应速度=请求速度×PLC内部扫描周期。以上程序中所用到的0.1S的时间,就是用本方法计算得出的结果并达到预期效果。论文写作,MODBUSPLUS。
4 总结
通过改造从可靠性方面保证机组监控系统与励磁系统的通讯,使我们体会到运用先进设备的同时更要以安全、稳定为前提。同时反映了PLC在水电站控制方面的能力和灵活性,将工业领域中的可编程控制器PLC应用到水电站中,这对于水电站监控系统无论在技术上还是结构、性能等方面都是新的突破。对发电厂的安全稳定起着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AEGSchneiderAutomation.ModiconModbusprotocolreferenceguide[Z].AEGSchneiderAutomation,1996.
[2]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颁发.1997.水利发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规定
通讯系统论文篇(3)
1侨刊乡讯的概念、范围、历史与现状
目前,我国侨史学界及侨务界对“侨刊乡讯”并未形成公认的严格定义。一般指为了满足海外的华侨华人及港澳台同胞了解乡情、思念乡亲的感情需要,由侨乡民间编辑出版、专门向海内外发行或赠送的报纸和刊物。在称谓上,有的称“侨刊乡讯”、有的称“乡刊乡讯”“乡讯”“侨刊”。多习称“侨刊乡讯”。
侨刊乡讯的宗旨为传递乡音,宣传***策,联络侨胞,增进乡谊,建设家乡。族刊则强调敦亲睦族,发展族务”。侨刊乡讯深受海内外乡亲的欢迎和支持,有“集体家书”的美誉。
由于侨乡大多分布于广东、福建等省,因而侨刊乡讯首先产生于广东、福建等地的侨乡。最早的侨刊乡讯是广东省新宁县(1914年后改称台山县)的《新宁杂志》,创刊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至今已有一百年的历史。侨乡台山县也因此被誉为我国侨刊乡讯的发源地。《新宁杂志》创刊后,深受海内外乡亲的欢迎,台山县许多宗族在海内外(以海外为主)乡亲的资助下,纷纷办起乡刊、族刊,并带动了邻近的开平、新会、恩平和鹤山等县,并逐步辐射到广东其他侨乡。于是侨刊乡讯在各地侨乡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民国初期,其他省市中,如上海、北京、福建省均出现了侨报侨刊,从而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至20世纪40年代在广东省有100种以上的侨刊乡讯,其中以台山、开平最多,仅台山一个县,在抗战之前已有侨刊乡讯63种之多。福建省则成为继广东之后全国第二个拥有侨刊乡讯最多的省份。
近百年来,受国内外时局的影响,侨刊乡讯的发展一波数折,发展很不顺利,走过了曲折的发展道路,既经历了空前发展的黄金时期,也经历了两度被迫停刊的低谷期。***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也为全国侨刊乡讯的再复刊和蓬勃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治条件和工作环境。
1978年11月,伪示宁杂志》率先复刊,在《新宁杂志》的影响和带动下,从20世纪80年代起,全国各地侨刊乡讯掀起了复刊、创刊高潮。不仅广东、福建两省,广西、浙江、海南、山东、辽宁等沿海省份,以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等内地省份,甚至云南、宁夏、***等边远省、区也办起了侨刊乡讯。全国侨刊乡讯的分布从集中趋向广泛。至1995年,全国侨刊乡讯已有230家,每年发行量约400多万份,其中对外发行约200多万份,覆盖面达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事侨刊乡讯的工作人员达5000多人。
目前,全国已有逾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版了约300份侨刊乡讯,其中广东省就有157份,占了半壁江山,且多为期刊。福建省有92份,浙江省有7份.
侨刊的形式大多为16开本或32开本的杂志或4开小报。广东的期刊多,福建报纸种类多。出版周期一般多为季刊,也有周报(刊)、旬报(刊)、半月报(刊)、月报(刊)、双月报(刊)、年刊及不定期的报刊等。
2侨刊乡讯的价值
侨刊内容报道侨乡的各种事物、社会动态、亲族消息,甚至会针对特定的事件加以评论,是华侨家族、社区联系的重要渠道。因为记载了各种讯息,侨刊成为我们了解侨乡社会生活、经济联系、家族组成、教育启蒙、文化价值观、建筑史等主题的重要史料。
以侨刊作为史料的研究论文出现得比较晚,且不多见,最早注意到这批资料的重要性的是郑德华、吴行赐,他们所撰写的K-一批有价值的华侨史资料—台山***前出版的杂志、族刊评介》一文中介绍了最早的侨刊《新宁杂志》,考察了旧中国侨乡社会状态,探讨了华侨出国的原因以及华侨经济、生活状况,并强调华侨爱国爱乡精神。此后20多年来,我国宣传、侨务和侨史学界对侨刊乡讯的研究工作大大加强,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学术论文、著述和资料整理三大类研究成果均纷纷出现。侨刊乡讯研究逐步成为专家学者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成为专家学者的研究性著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2007年,由梅伟强教授编著的集体家书连五洲—五邑侨刊乡讯研究(1978 -2005)》一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我国侨刊乡讯产生发展的概况,是侨刊乡讯研究的集大成之作。2008年3月10日,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桦侨魂》摄制组来到开平市档案馆,摄制组先后查阅、拍摄了建国前后各类侨刊、地方志、族谱家谱以及南楼七***抗日史料等有关华侨文化的各类书籍共77种。
笔者还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参考文献中有某种侨刊的文章进行了简单的统计。以《新宁杂志》为例,仲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有9篇文章引用了该刊文章至少一次;《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渤中,有2篇博士论文引用该刊文章至少一次;仲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卿中,有3篇文章至少引用该刊文章一次。虽然相对与其他学术性刊物,引用率显得比较低,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侨刊乡讯在华侨华人研究、侨乡研究领域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与价值,以及全面系统收集侨刊乡讯工作的重要意义。
3侨刊乡讯的收集
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高等学府,自建立之初,大学就非常重视华侨华人研究,作为大学的三大支柱之一的***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方面十分注意突出“侨”字特色,针对侨校性质和侨生、境外生众多的特点,重点建设华侨华人文献特色馆藏,并将其列为“完备级”文献收藏。1995年,***书馆成立了“华侨华人文献信息中心”,以为华侨华人研究服务、为侨务工作服务为宗旨,重点收集国内外出版的中外文华侨华人研究书刊资料,现已初具规模。同时,还建设了华侨华人专题网站,开发了8个华侨华人专题数据库。在文献的收集过程中,不仅注重正式出版物的收集,对于非正式出版但具有重要价值的侨刊乡讯也重点进行了收集。
我们的搜集方式主要是接受赠送(个人或团体)和交换。首先通过网络,通常是重点侨乡的侨务网站,了解某地区侨刊的出版情况以及其具体的联系方式,然后按***索骥发函要求赠送所出版的侨刊。其次通过联系各地侨务部门,了解侨刊的出版情况。通常情况下,各地的侨刊乡讯均乐意赠送给我们,大部分侨刊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收集到的。另外我们中心编印有一种内部文摘刊物《侨情简报》,通过交换的方式我们也获得了一部分侨刊。通过以上几种方式,侨刊的收集工作进展比较顺利。除此之外,借全校院系资料室回收之机,整合本校华侨研究所和东南亚研究所资料室的侨刊。通过整合,补充了侨刊乡讯30余种,700余册。
经过近10年的努力,侨刊乡讯的收藏已初具规模:目前本中心共收集侨刊200多种,其中广东侨刊乡讯147种,达到总数的94%,福建侨刊乡讯46种,达到总数的近58%,另外还有湖北、湖南、四川、山东、浙江、广西、海南等地的侨刊10余种。
4侨刊乡讯的整理
对侨刊乡讯进行系统的整理是暨南大学***书馆华侨华人文献信息中心的另一项重要工作,目的是方便读者利用资料,维护馆藏和促进资源共享。日常整理工作主要是侨刊分类编目、装订、建设专题数据库等。
4.1分类编目
多年来,由于是赠送期刊,加上本中心人员紧张等原因,并没有对侨刊乡讯进行系统的分类编目,只是用excel表进行简单的记到,现刊按照刊名首字母的顺序排列,过刊进行装订后,也按照同一方法排列。读者无法通过***书馆目录将它们检索出来,从而大大降低了利用率,只有少数对本中心比较熟悉的老师和学生知道并常来阅览。
从2007年9月开始,本中心组织人力对馆藏侨刊进行了系统的回溯编目,到2008年7月已基本完成。编制书目数据时,除严格按照***书馆的著录规则、力争与***书馆保持一致外,也根据实际情况做了变动。
如分类方面,本中心根据实际情况做了较大的改动,没有按照学科分类,而只是将侨刊出版地(省级)的简称首字母与字母Q组合进行区分,如广东侨刊即为YQ,福建侨刊即为MQ,依此类推。种次号则延续了原来的方法,采取了刊名拼音首字母加流水号的方式,如惭宁杂都的索取号即为YQ/X08。
在进行主题标引时,则统一用侨乡一刊物一地理复分(如广东一台山),这样一来,可以让中国分类主题词表这一部综合性的文献标引工具,变得具有侨乡特色,满足标引侨乡地方文献的需要。使得这批具有侨乡特色的刊物,分别以“侨乡”与“地理位置”,进行集中,给读者检索带来了方便。
在此基础上,每到一期刊物即在系统中登记,这样读者就可以及时了解侨刊的到刊情况。现刊与过刊的排架号是统一的,侨刊过刊装订回馆,在系统中添加馆藏后即可上架,因而缩短了过刊的编目时间。我们把侨刊与其他刊物分开,设专架放置,开架服务,大大方便了专门阅读这方面文献的读者。
4.2侨刊的开发利用
侨刊乡讯也是我中心数据库建设的重要信息来源。我中心自建有华侨华人研究综合数据库(包括学术论文库、报纸库、研究书目库、***表库等)、华侨华人人物、***片、***策法规、***策咨询问答等专题数据库,而且有专门的主页(hqhr.jnu.edu),设有侨情速递、华人荣誉、社团活动、侨务信息、华文教育、侨乡风采、侨务信息、侨务***策、华人研究等栏目,还编辑了桥情简报》内部刊物,从而达到了多途径、全方位对涉侨信息进行宣传报道。
每到一期侨刊,在***书馆集成管理系统中记到后,有专人对其内容进行浏览,将与各数据库相关的资料,如论文、***片、***表、侨乡相关报道等,通过摘录、扫描或识别等方式,进行数字化转换,再进行标引后,追加到数据库或刊登到情简锄上,从而扩大了并丰富了各专题数据库的资料来源。
通讯系统论文篇(4)
0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通信系统是电子产品技术社会需求旺盛的热门专业,其风险规模迅速扩大,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电子产品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所以及时更改电子产品技术的的内容和结构自成体系的惯例, 由于通讯类电子产品的理论性较强,提出并建立一个通信系统电子产品之间有机衔接、理论和方法,反映学科最新成就。
1 概论
目前,传统的通讯类管理方法,立足于电子产品内部的节能降耗,通讯类降低到一定程度再寻求大幅度降低的难度非常大。本文深入剖析通讯类电子产品风险管理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通讯类电子产品控制体系的现状,找出了通讯类电子产品控制体系的薄弱环节,如何实施战略电子产品管理来提升联通电子产品核心竞争力进行了探讨,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通讯类电子产品控制的建议。
信息文明是当今社会向前发展的强大动能,是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节约社会资源的强大生产力,是促进社会持续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讯类作为一家中国电子产品跻身世界级重要信息运营商行列,正积极实施向“国际一流的信息服务和综合通信提供商”迈进的发展战略。
2 通讯类电子产品技术发展
上世纪50年代末在美国,标志着电子技术就此诞生,它把许多晶体管等电子元件集成在一块硅芯片上,使电子产品向更小型化发展。集成电路从小规模集成电路迅速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而使电子产品向着高效能低消耗、高精度、高稳定、智能化的方向发展。70年代将电子产品技术在我国推广,先后经历了数次实验和研发,终于在 2008年***颁布新的本科专业目录以来,同时电子产品专业口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改观,而且开始彻底改变电子产品教学的传统设计方法,使电子产品技术处于集成时代。通讯类电子产品经过2009年重组后的迅速整合和3G “沃”品牌的逐渐深入人心,公司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加强。
2009年1月7日,通讯类电子产品获得了WCDMA制式的3G牌照,同时三家通信运营商之间的实力差距上也在逐渐缩小。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通讯类电子产品将已经具有差异化的WCDMA网络打造成了健康、高速以及保密性能出众,覆盖率在城区达到99%,城乡覆盖98%信号覆盖已经延伸到100公里以外海域,做到让消费者始终保持畅行无阻。促进电子产品进一步增强竞争力、健康发展,也是我们***策制定者、电子产品管理者应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3 通讯类电子产品战略管理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很多电子产品将低通讯类作为核心竞争能力,这就要求电子产品内部最大限度的进行通讯类消减。目前针对我国大多数电子产品来说通讯类管理是电子产品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多数电子产品来说,传统的通讯类控制方面一直都在做,但往往成效都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些通讯类控制手段能降低通讯类空间显的太小,而且过度通讯类控制往往是以降低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来得到的,这样长期来看却消弱了电子产品的竞争能力。因此,通讯类控制则是电子产品通讯类管理的重要环节,在通讯里电子产品管理中导入战略管理思想,加强通讯类电子产品控制,实现少投入多产出,降低电子产品,实现战略意义上的功能扩展,便形成了战略通讯类管理。
通讯类电子产品战略管理的内容界定范围比较广,战略管理是伴随竞争环境的传统的电子产品管理进入战略管理新阶段,打破传统的电子产品管理向战略电子产品管理转换;将传统的电子产品管理理论与方法体系与战略电子产品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相结合;通讯类战略管理就是要将通讯类信息的分析与利用贯穿于战略管理循环。可见战略通讯类管理它贯穿于电子产品管理的各个方面,是经济行为的基础。
4 通讯类电子产品管理的基本框架
4.1 通讯类电子产品定位分析
随着整个社会进入“微利时代”,电子产品所面临的竞争挑战实质上是一场通讯类竞争战。目前,信息化时代进入,现代通讯类管理方法体系中,若干电子产品进行所有价格活动的累计通讯类低于竞争对手,电子产品就具有通讯类优势。通讯类作为三地上市电子产品,通讯类管理体系为电子产品财产组织和内部治理结构的一个形式,实际上是资本经营中资本重组的一种形式。从通讯类管理层面上看,由于通讯类电子产品的发展与其价值活动有着共生的关系,通讯类管理可以衍生出电子产品的发展战略,并且该战略将会对电子产品的通讯类管理模式产生重大影响。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通讯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终端智能化、宽带移动化趋势明显以及电子渠道的快速发展,也给原有的通讯类管理体系带来了冲击。现代电子产品经营机制和制度,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在市场竞争中,不具备竞争实力与优势, 往往没有一个系统的、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难以形成真正行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有时容易形成排外的电子产品氛围,不利于电子产品引进新的人才。通讯类必须加强战略通讯类管理,形成自身的战略通讯类管理体系,可以在采用不同的竞争战略的情况下,以保证电子产品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为重点时,可以适当提高通讯类,同样能达到取得竞争优势的目的,不断提升电子产品价值。从战略高度对通讯类结构和通讯类行为进行全面分析,寻求持续性的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际占的先机,充分发挥联通的3G的优势,把传统业务、移动业务、行业应用与创新转型业务打包,多业务共同推进,让客户在使用中确确实实的感受到3G的技术优势,靠全业务赢得市场,实现竞争优势共赢。
4.2 通讯类电子产品战略定位分析
21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提高电子产品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加强外部组织结构的完善发展。战略通讯类管理是实现电子产品经营和发展战略的工具。战略通讯类管理不是直接针对电子产品生产经营的,而是针对电子产品发展态势、发展主动权的,电子产品在赖以生存的市场上如何选择竞争武器以对抗竞争者。随着电子产品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对于电子产品发展的主动权和态势权都有着直接影响,经济细胞的互补性和多样性,不断的改善和加强自己竞争力,电子产品战略管理的基本原则, 如果竞争环境发生了变化实现组织的扁平化,减小管理的层级,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速度和规模不一定起正面作用,优势的产品、良好的信誉、人才结构管理是中小电子产品发展的关键。
通过不断的深化改革,无论是内部组织结构还是外部组织结构而在确定了电子产品的战略定位以后,运筹打好品牌、营销、竞争三张合牌。在品牌靠差异化品牌去发展客户、维护客户,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才能真正提高品牌为客户产早价值的同时实现电子产品价值的提升。在竞争实现3G领先、宽带较快增长、2G稳健发展以及ICT、IDC、移动支付等全业务一体化电子产品解决方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赢得先机;营销立体创新,攻守兼备,以价值为先,根据大众与分众的市场,针对性的做好各类营销体系的建立,做好移动业务和宽带业务突破转型业务。将通讯类管理同具体的战略相结合,才能体现出战略通讯类管理应有的管理效果。
4.3 通讯类电子产品差异领先战略
差异领先战略要求电子产品就客户广泛重视的一些方面在产业内独树一帜或在通讯类差距难以进一步扩大的情况下,生产比竞争对手功能更强、质量更优、服务更好的产品以显示经营差异。电子产品之间的竞争格局也必然从封闭型趋向开放型并处于日益全球化的进程之中,实现传统通讯类管理的功能扩展,构建新形势和新环境无疑使打破传统电子产品管理思想的重大突破,强化管理,不断进行管理创新对传统电子产品是一种新机遇更是一种新挑战。面对移动与电信巨大的市场份额与通讯类优势,通讯类电子产品要进一步壮大与增强核心竞争力,必须从传统通讯类管理的比较中深入剖析了战略通讯类管理的特点和优势, 大力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及战略通讯类管理与电子产品竞争力的关系,在品牌、竞争、营销等方面制定和实施因地制宜的电子产品发展战略。须将战略通讯类管理纳入电子产品整体战略框架之内,并贯穿于电子产品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既是在全球经济运行的低估区,通信行业仍然会以很快的速度发展,平等、自由的连接是通讯类电子产品行业下一个增长的动力。
4.4 注重通信类电子产品专业基础知识的融合
通信系统的发展已使得通信系统成为电子产品专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信系统是一门应用电子产品等现代化技术进行高密度存储技术的信息处理的学科,培育具备通信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在电子产品的存储和应用方面打破长期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由于电子产品大都是多种因素和多个环节组成的复杂系统,在电子产品和通信系统相结合的项目模式中,开始电子产品实践之前,通信系统方面的理论知识全面熟悉和掌握电子产品设计具体内容,利用软件和硬件技术开发应用电子产品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并通过一些实验仪器的调试和装置的安装等。
电子产品技术与通信系统结合十分紧密,在通讯类电子产品技术中,通信类的内容虽有***性,但在很多情况下已很难将电子系统单独分离出来,其和通信系统结合十分紧密,并逐步走向融合,进行通信类电子产品应用性研究时。
5 结束语
放眼未来,通讯类电子产品管理的研究方向将继续秉承前馈思想而发展。在实际的管理实践中,通讯类电子产品管理方法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讯电子产品的市场营销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以产品为中心的,传统营销方式,以客户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和以市场为中心的大营销观念还没有完全体系化的形成,但这些经验基本上局限于传统的战术通讯类管理的范畴,很少涉及战略意义上的通讯类电子产品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子产品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罗青松.中国电子产品企业的发展道路[J].水运管理,2011(09)78-82.
[2] 冉秋红.通讯类电子产品战略管理的观念、方法与应用[J].中国软科学,2011(5): 14-18.
通讯系统论文篇(5)
本文对人机对话子系统中的通讯与接口问题进行论述,在CORBA体系结构的基础上,针对MMI子系统内部的通讯,开发了Flash和Java Servlet及数据库之间的通讯接口,及系统内部的其它接口设计。针对MMI子系统和其它子系统之间的通讯,开发了访问数据库的通讯接口及Java和C之间的通讯接口。
关键词:动态仿真 CORBA 人机对话界面
通讯
接口设计
:28000多字的自动化专业硕士论文 有目录、中英文摘要、***、参考文献
通讯系统论文篇(6)
中***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7-0000-02
Vehicle-carried Communication Security Technology Analysis
Cao Xu
(Changsha 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Changsha410100,China)
Abstract:Telematics refers to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designed for colle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data in vehicular networks.Security and privacy are two important issues in the deployment of telematics.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studies on possible security threats and attacks for applications in vehicular networks.We discuss several requirements that will be helpful in building secure telematics.The vehicular PKI is a good choice for enabling vehicular network security.We then introduce the ID-based cryptosystem which can be one kind of vehicular PKI,and also addres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ID-based security framework for telematics.
Keywords:Vehicle-carried communication system;ID-based
Cryptosystem
一、前言
Telematics是结合通讯(Telecommunication)和信息(Information)的车载通讯系统,主要应用在车用网络上,近年来发展快速并成为相当受关注的市场焦点之一。由于车载通讯系统具有相当高的应用价值,各国科学界无不竞相投入研究,例如IEEE的DSRC研究团队针对了“行车间车辆的通讯”与“车辆与路间单元的通讯”定义约四十种的相关应用,其中包括了合作驾驶(Cooperative Driving)、碰撞避免(Collision Avoidance)、交通信息传送(Traffic Information)、车辆诊断(Vehicle Diagnostics)、电子收费系统(Electronic Toll System)与娱乐相关(Entertainment)等应用,显示未来在Telematics上相关应用的多元发展性。
在Telematics车用网络的架构里,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种类:
(一)Vehicle-to-Roadside Communications(V2R):车辆可以透过路旁的路间单元(RSU)联机到Server端索取所需的信息。
(二)Vehicle-to-Vehicle Communications(V2V):车辆可以透过其它车辆交换所需的信息,例如当前方有紧急事件发生时,车辆彼此间可以迅速交换信息。由于此方式并无路旁的路间单元可供使用,故当车辆间距离太远,超出彼此能够通讯的范围时,将会发生断线的情况,此时可以使用“carry and forward”的方式,先把要送给对方的信息携带在自己身上,继续前进直到遇到可以传送的对象。
(三)结合V2R以及V2V之网络架构:车辆彼此间距离短的话,便可以直接交换信息。若距离太远时,便藉由路旁的路间单元来做转送的动作。由于车辆间之通讯方式有V2R以及V2V两种,故使用此方式可以增加网络的可靠性:当其中一种传输方式失败时,可以切换成另一种传输方式来帮忙转送信息。
车载通讯相关应用主要是透过无线通讯技术来达成,因此无线通讯上的信息安全问题也将成为Telematics上的隐患,例如:车载通讯应用普遍会利用定位的信息作为路由传输协议的参考,此时攻击者可以窃取行车定位的信息,产生个人隐私性(Privacy)的问题。又例如路况讯息、紧急事件、交通意外等相关讯息如果遭攻击者恶意散布错误信息或窜改信息,将影响事故处理的时效性。由于车载通讯相关产业并未完全发展成熟,安全机制也不完善,所以必须要设计一套保护封包内容的传输机制,以此来建立信息传递时的安全性与隐私性防护。
本文首先介绍车载通讯相关应用服务可能面对的安全议题,并介绍相关的信息安全技术,以达成车载通讯上的通讯安全目标。针对车用公钥基础建设(Vehicular 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Vehicular PKI),我们引进身份导向密码系统,并讨论其应用于Telematics上的可行性及未来研发的方向。
二、安全需求
一个安全的车载通讯系统,为了使相关的应用服务可以正常运作,应该要满足以下需求:
(一)资料隐密性(Privacy):隐密性就是确保被传送的数据不会遭受被动式攻击(即使资料被窃取,也不怕机密外泄),经过加密后的资讯在网络上传输,即使盗取成功也无法了解其内容,以保持数据的隐密性。
通讯系统论文篇(7)
1.引言
我国台湾地区的***书资讯学与大陆地区的***书馆学情报学同根同源,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武昌文华***书馆学专科学校的成立。1949年后,两岸***书资讯学发展模式各异,大陆地区参照苏联模式,而台湾地区受美国影响颇深。1955年,台湾师范大学社会教育系设立***书馆学组,标志台湾***书馆学教育的开端。通过20世纪60-70年代的经验积累,台湾的***书资讯学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经过了60余年的发展,我国台湾地区***书资讯学教育具备了扎实的根基。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变化,人们对于***书情报学教育的关注度逐渐提高。但从文献检索结果来看,国内专门研讨台湾地区***书资讯学硕士教育的文章并不多见。邱均平等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师资力量、继续教育5个方面对海峡两岸的***书情报学教育现状进行了对比分析。周莉娜对台湾开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的大学课程仿照美国匹兹堡大学的***书情报学课程模块设置,建立课程分类框架分析得出台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的特色及启示。张华姿从学科专业体系、课程设置、师生情况、教学设备、继续教育等方面对台湾地区***书资讯学各阶段的教育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梳理。张云瑾介绍了台湾高等院校***书资讯学教育发展历程及现况,简析办学特色以及面临的问题。宋安莉从大学本科、硕士、博士三方面介绍了台湾地区***书资讯学教育的现状、特点以及专业课程设置情况。杨美华等从***书情报学教育的相关标准和数字学习的认证方面,探讨了台湾***书馆学课程设置的规划和教学策略的创新。从内容上看,现有的研究多偏向于对我国台湾地区***书资讯学的教育现状进行整体性概括介绍,具体涉及到硕士阶段课程设置模块分析欠缺;从时间上看,现有研究多集中于2010年之前,这对于反映当下我国台湾地区***书资讯学硕士教育的现状与动向缺乏新鲜的信息;从研究方法上看,大多数研究以文献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定性研究为主,通过实际调研获得全面而准确数据的定量研究相对罕见。文章以我国台湾地区目前设有***书资讯学硕士教育的7所高校为调查对象,对其课程设置进行定性与定量综合分析,进一步结合师资建设、培养目标以及教学方式等对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展开比较分析,从而得出启示,以期为我国***书情报学硕士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2.调查对象与数据搜集
通过访问我国台湾地区***门的***资讯网,进入大学院校一览表及硕/博士班概况检索系统(http://ulist.moe.gov.tw/),确定台湾地区现开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的7所高校系所,分别是:台湾大学***书资讯学系、***治大学***书资讯与档案学研究所、中兴大学***书资讯学研究所、台湾师范大学***书资讯学研究所、淡江大学资讯与***书馆学系、辅仁大学***书资讯学系以及世新大学资讯传播学系。调查时间上以最新的时间为准,搜集2016年我国台湾地区7所高校开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的最新动态以及各校在2016年的即时***网页信息。在数据搜集上注重数据的新颖性和权威性,以真实地反映我国台湾地区***书资讯学硕士教育的现状。
3.我国台湾地区***书资讯学硕士教育的课程设置分析
通过网络调查的方法,直接访问台湾地区拥有***书资讯学硕士招生资格的7所高校系所***网站,获得课程设置相关数据。根据课程的不同性质,参考王知津等学者提出的我国***书情报学研究生课程分类框架体系,结合我国台湾地区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将课程归入四个一级类目,分别是:专业课、专题课、讨论课以及实习课。为使归类课程合理,对所有多元课程进行拆分,例如将多元课程“资讯搜集与组织”拆分成“资讯搜集”与“资讯组织”两个课程小类归入不同类目。
3.1专业课课程模块
通过在一级类目专业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二级类目和三级类目,形成表1。根据表1所示内容分析我国台湾地区***书资讯学硕士教育专业课课程设置的特点。
3.1.1较重视***书资讯学基础理论与方法课程
我国台湾地区***书资讯学硕士教育把一般理论与方法的专业课设置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第一要点,主要体现在以下3点。第一,对于大学阶段非***书资讯学类专业毕业的学生要求先修部分专业课程,帮助学生获得专业核心知识,为研修更加深入的专业知识奠下基础。如:台湾大学***书资讯学系要求先修参考资源与服务、资讯搜集与组织、***书资讯学等课程;***治大学***书资讯与档案学研究所要求补修资讯征集与组织、资讯资源与服务2门课程;中兴大学***书资讯学研究所要求学习读者服务研究前应先修完参考资源与服务,学习技术服务研究前应先修完资讯搜集与组织,学习***书资讯学研究前应先修完***书资讯学导论。第二,***书资讯学专门理论类别下具体课程体现了课程设置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特性,如包括学术***书馆、大学***书馆、公共***书馆、医学***书馆等专门理论课程,注重对特定信息机构的研究。第三,台湾地区7所***书资讯学硕士教育的高校皆开设研究方法的相关课程,且种类齐全。如包括统计方法、计量方法、质性研究、引文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研究思维的逻辑性与严谨性。
3.1.2设置了实践性强、技术性强的课程
由表1可知,7所高校系所皆开设资讯资源管理、资讯技术/系统与网络、组织/管理与环境的相关课程,且课程开设数量众多,这些课程正是***书资讯学专业领域与实践联系最为紧密的部分。如:7所高校系所共开设191门专业课课程,二级类目资讯资源管理下开设课程数量最多,共43门课程,占专业课课程总数的23%,在其资讯搜集类目下,开设的资讯资源类课程涉及到的领域V泛,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科技、生物医学、商情资源以及专利资讯等;二级类目下开设课程数量第二的为资讯技术/系统与网络类目,共41门课程,占专业课课程总数的21%,其资讯技术类课程不仅开设院校比例为100%,且包含26门相关课程,是专业课中课程开设最多的三级类目,资讯技术的掌握可以更好地促进资讯系统、资讯网络以及数字***书馆的开发与建设,促进***书资讯学的发展。此外,资讯服务业作为21世纪的热门行业,各级***书馆与资讯服务单位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之大显而易见。以三级类目资讯服务为例,其课程设置服务对象包括儿童、青少年、健康资讯、文化创意等,其服务方式既包括线上参考服务又包括线下读者服务。课程设置分类之细、程度之深、涉及之广,旨在满足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对***书资讯学专业人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要求。
3.1.3忽略了资讯检索、素养与数字***书馆等课程
由表1可知,7所高校系所专业课设置较少的课程模块主要集中在资讯检索、资讯网络、数字***书馆、资讯素养与教育4个三级类目下。在开设院校数量上,仅有2所高校开设资讯检索类课程,而资讯网络、数字***书馆、资讯素养与教育也仅只有3所高校开设相关课程,而这些相关课程知识的培养也正是当下我国台湾地区***书资讯学硕士教育需予以重视加强的地方。其原因显而易见:首先,具备扎实有效的资讯检索能力是***书资讯学专业学生不可或缺的职业竞争力以及个人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其次,在动态且复杂的网络环境下,资讯网络技术与网络安全对于***书资讯学高级人才教育的重要性已不容忽视;再者,只有具备高资讯素养的学生,才能更好地与资讯社会、资讯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资讯社会的发展;最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大众需求的不断专深,使数字***书馆建设作为一个时代的智慧成果应运而生,成为***书资讯学发展的重大机遇与挑战。因此,台湾地区***书资讯学硕士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必须加强以上薄弱环节的专业课程建设。
3.2专题课课程模块
专题课课程归类所参照的分类体系与专业课课程分类框架相同,台湾地区7所***书资讯学硕士教育高校的专题课课程设置如表2所示。由于专题课自身特点是对某一专门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因此,专题课数量相比于专业课明显减少,在实际分类中个别三级类目下由于未开设相关课程而没有列入表格之中。
3.2.1保持与专业课设置要点的一致性
专业课课程设置重视***书资讯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同样这也是专题课课程设置的基本要点。如表2所示,专题课课程设置涉及到***书资讯学理论与方法、资讯资源管理、资讯用户与服务、资讯技术/系统与网络、组织/管理与环境、相关专业以及其它专业课各个方面。其中,***书资讯学理论与方法的课程开设院校的数量为7,即开设率为100%,且***书资讯学理论与方法的类目下共开设了11门专题课课程,在所有二级类目中课程开设数量最多。这两项数据从侧面反映台湾地区***书资讯学硕士教育的发展并没有忽视加强教育学生对基础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理解,重在坚持***书资讯学学科专业研究的根本。如以***书资讯学专门理论为例,其专题课程就包括我国传统的目录学专题、四库学专题,以专题课课程深入的互动形式,加深学生对我国传统***书资讯学学科理论的学习兴趣与研究认识。
3.2.2设置既有深度又有代表性的专题内容
专题课是对专门主题展开深入研究,旨在加强学生的研究力度与深度,培养其能够深入研究该领域精髓部分的能力。一方面,设置具有深度的专题课程内容。如表2可见,在三级类目资讯服务下根据不同服务对象分别设置了读者资讯服务、技术资讯服务、工商资讯服务、***书馆电子资讯服务、***书馆数位典藏与服务、书目疗法等8门专题课程,强调对特定用户群的研究。另一方面,设置具有代表性的专题课程内容。由表2可知,各个二级类目下皆开设了具有代表性的专题课程,资讯技术类目下设置热门的研究领域课程,如数位学习与***书馆、人机互动等专题课程;资讯用户类目下设置代表性的多媒体读者专题、资讯使用专题以及资讯行为专题。这些专题课程设置正体现了iSchool确立的核心要素,即以“信息、技术和人”的关系为研究中心。此外,部分高校对于专题课的开设不拘一格,提供多样化的课程。体现在其不局限于本学科领域内的专题,还拓展相关学科、其他学科主题的专题研究,开设跨学科的专题内容。如档案学、出版发行、教育学等,既扩宽***书资讯学硕士的知识面,也促使学生广泛汲取各领域的知识。
3.3论课课程模块
讨论课的形式活泼生动,不刻板的追求知识点的讲解,而更多的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思想价值的传递,培养学生的自由表述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力。7所高校的硕士讨论课与实习课的设置情况如表3所示。
讨论课课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第一,讨论课设置范围宽、形式多。讨论课的课程设置涉及到***书资讯学理论与方法、资讯资源管理、资讯用户与服务以及组织/管理与环境四大二级类目,从对本学科基础理论的讨论到对专业技能的讨论,涉及到***书资讯学众多研究领域与热点内容。各高校讨论课的形式多样,这既能使学生们在轻松的气氛下吸收知识要点,又能鼓励他们进行思想的交流和传递,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二,讨论课课题的设置以时下研究热点或具有争议的学术话题为主要讨论对象,如当代技术服务规范专题研讨、当代***书馆问题研讨等讨论课,激发学生密切关注专业动态,掌握最新资讯,与时俱进。
3.4实习课课程模块
在台湾地区,***书资讯学硕士教育开设的实习课,不是作为实践环节,而是纳入课程学分之中,作为课程模块中的一项内容,其实习课包含科研实习和教学实习两种类型。由表3可知,总体上台湾地区***书资讯学专门的实习课开设院校相对较少,大部分院校提供给硕士的实习类型是工作实习,但也有少量院校给学生提供了教学实习的机会。其中,工作实习以***书馆单位实习为主。在工作实习中,学校主要安排学生去各种类型的信息机构实习,如档案馆、学校***书馆媒体中心、高校***书馆、公共***书馆以及其它的专门***书馆或信息组织机构。台湾地区***书资讯学硕士教育的各高校还比较注重学生在技术领域的实践机会,例如,学校为学生安排关于管理系统、数字***书馆等方面的实习内容。通过与校外专业单位合作开设实习课程,增进学生的实务能力。各校合作对象包括:公共***书馆、博物馆、***书文献馆、出版社、书店、信息服务公司以及其他各类型企业、组织等。
4.我国台湾地区***书资讯学硕士教育的启示
4.1聚焦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国际化水平
通过调查发现,我国台湾地区7所***书资讯学硕士教育高校系所除了聘任学有专长的专任教师外,也特别聘请***书馆实务界、产业界专家以及学界名誉教授担任兼任教师,强调理论与实务并重。首先,各高校系所师资建设不仅注重师资的高素质水平,同时也重视师资学科背景的多样化。如台湾大学***书资讯学系拥有最多的专任师资,其中,教师博士学历占比100%,教师海外学历背景占比71%;辅仁大学***书资讯学系拥有最多的兼任师资,其聘用的教师专业背景涵盖***书馆学、管理学、信息科学、信息安全、多媒体技术、数字化学习、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多样化的学科背景。其次,各高校系所师资的海外教育背景众多。如台湾地区***书资讯学硕士教育高校系所中,***治大学***书资讯与档案学研究所作为台湾地区第一所通过iSchool联盟认证的成员学校,其海外背景的教师数量最多,比例达76%;而根据大陆地区的相关统计显示,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的海外背景教师数量最多,但其比例仅为25%,二者相差甚大。因此,大陆地区相关高校系所应当进一步加强师资的海外背景建设,把握学科前沿、培育创新型人才、增强国际影响力。
4.2切中时代脉搏与学科特色,培育需求导向型人才
首先,从整体上看,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各高校系所硕士培养目标相同之处在于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设置多元的培养目标。如武汉大学硕士培养目标为:能从事***书馆学和编辑出版学教学与研究,并担负***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编辑出版发行及其他信息管理和咨询工作的高层次、宽口径、复合型专业人才;台湾师范大学硕士培养目标为:知识服务机构经营管理人才、学习资源中心经营管理人才、企业知识管理人才、数字内容管理人才以及***书资讯教学及研究人才。其次,二者不同之处在于,我国大陆地区的***书情报学硕士培养属于兼有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综合教育,如注重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强调社会主义觉悟;而我国台湾地区的高校系所中则鲜有强调通识教育,更加强调专业教育。最后,从个体上看,不同于大陆地区高校趋同化的培养目标,我国台湾地区的相关高校系所结合教师研究的细分化、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化以及本校与所在区域的发展情况,确立了各具特色的培养目标,体现出各高校不同的培育倾向与侧重点。如***治大学培养目标中强调***书资讯学与其他相关学科领域融合,培育数位资讯时代的高科技专才;中兴大学强化培育学生行***与领导能力等。
4.3注重课程设置的多样化与模块化,培养专业竞争力
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在硕士课程设置方面相比较主要呈现两大特点。第一,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书资讯学硕士教育的专业课程内容皆设有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两大模块。我国台湾地区的课程总数量最多的是辅仁大学***书资讯学系,共有73门课程,其专业选修课占总课程数量的比例达90%。据有关调查,我国大陆专业选修课比例最大的为武汉大学,比例达68%,二者相差较大;而在ischool院校中,课程总数量最多的是伊利诺伊大学,共有194门课程;选修课占总课程数量比例最高的是匹兹堡大学,共有63门课程,比例达92.6%,5所学校中比例最低的也达到77.8%。可见,同ischool院校的数据相比,大陆和台湾地区都应当丰富专业选修课程的多样化设置。第二,在课程体系规划方面,我国大陆***书情报学硕士课程相对***,而我国台湾地区课程规划之特色在于其更加具体、详细的模块化设计,每一模块下设围绕某一主题紧密相联的若干课程,并说明该模块的核心培养目标,形成一个有机的课程体系。如台湾大学***书资讯学系的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下规划资讯组织领域、资讯资源与服务领域、资讯管理领域、资讯传播科技领域以及资讯与文献学研究议题五个下属模块,五个模块下共包括50门课程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求进行选修,从而构建和调整个人知识结构,培育个人专业核心技能。
4.4依托“四位一体”的多元化教学方式,驱动教学全过程
通讯系统论文篇(8)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FPGA的串口通讯设计以及应用在现实中逐渐的推广开来。串口通讯是电子测控技术中的一个重要应用环节,串口通讯接口也是通讯装置中的一个重要接口,对于通讯装置设备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论述基于FPGA的串口通讯设计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以及基于FPGA的串口通讯系统的主要组成模块与设计。
1、串口通讯的特征
串口通讯是串行通信的一个重要通讯接口。串行通讯是一种使用一根通讯传输线进行数据信息的传输,在进行通讯传输的过程中,进行串行通讯的传输线路根据其在数据信息传输过程中的作用,它既是一根数据传输线,也是一根用来作为联络的通讯线路。串行通讯在进行数据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虽然进行数据信息传输的线路只有一根,但是在进行数据信息传输的过程中,串行通讯还可以使用现有的电话网络进行数据信息的传输。因此,在通讯系统中,串行通讯的通讯方式对于远距离的数据信息通讯与传递特别适用。在使用串行通信进行通信传输的过程中,对于进行通讯传输的数据信息都是按照相关的通讯传输要求以及标准进行传输的,相关的串行通讯传输的要求标准中对于数据信息的传输过程中的数据信息格式以及数据信息传输方式、数据信息传输速度、数据信息传输步骤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在使用串行通信方式进行数据信息的传输过程中应对于相关规定的要求标准等进行遵守。基于FPGA的串口通讯设计在实际应用中不仅可以实现将通讯系统需要的集成电路芯片进行集中编程设计,一定程度上节省了通讯电路空间,而且这种基于FPGA的串口通讯系统在设计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运行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可靠性。
2、基于FPGA的串口通讯系统硬件设计
基于FPGA的串口通讯系统的设计主要由基于FPGA的串口通讯系统的硬件设计部分和系统的软件设计部分两部分组成。基于FPGA的串口通讯系统的硬件系统部分的设计主要是由RS485数据信息发送系统模块、MAX3223模块、DB9模块部分以及FPGA串口模块系统部分。
其中,RS485数据信息发送系统模块部分在整个串口通讯系统中主要是负责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将系统前一部分电路系统中的数据信息传送到串口通讯系统中的FPGA串口通讯系统模块部分,然后由串口系统对RS485数据信息发送系统模块部分传输发送过来的数据信息通过本部分的系统功能进行处理。在串口通讯系统应用中,对于RS485的设计应用是通过将RS485设备中的连接部分与串口通讯系统的前端通讯系统部分相互进行连接,并通过这种连接形式进行数据信息的接受实现,然后再通过RS485设备中的其它连接部分与串口通讯系统的FPGA串口通讯模块部分进行连接,并将从前端通讯系统中接收到的数据信息传输向这一系统模块部分,并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处理。
在串口通信系统中,MAX3223模块系统部分主要是一个集成的芯片装置部分,它在系统结构中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实现对于电平的转换。在串口通讯系统中,MAX3223模块系统部分就是为了能够实现将计算机的接口与终端的TTL器件连接时的电平逻辑关系的转换的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它在实际的系统设计与应用中不仅具有功率消耗低的特征,而且实际应用中的市场购买价格也相对较低,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很大的优势。在串口通讯系统中,MAX3223模块系统部分的连接系统装置进行数据信息的输入,并在MAX3223系统模块中进行电平转换处理,后输出最后是通过串口通讯系统的DB9系统模块部分进行数据信息的输出并由其它的系统结构部分进行后续的数据信息的处理。
在串口通讯系统中,FPGA串口系统模块部分是整个串口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串口系统运行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在整个串口系统中主要负责将串口系统的前一系统结构部分传输的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并将处理过后的数据信息按照固定的格式以及要求向后一系统结构部分进行传递输出,因此,FPGA串口系统模块部分是整个系统的主体部分,也是整个串口系统的设计关键部分。串口系统的FPGA串口系统模块的前一系统部分在进行数据信息的传输过程中传输速度较快,因此FPGA串口系统模块部分在进行数据信息的采集与接收时为了更好的进行采样收集,采样时钟使用的是比特率较高的时钟,这样在进行数据信息的采集过程中就会减少外界干扰对于数据信息采集的影响。在实际数据采集与输出应用中,FPGA串口系统模块部分主要是通过该系统模块部分的时钟分频模块、提取数据模块以及串行数据输出模块三部分完成数据信息的收集、处理与输出的。
3、基于FPGA的串口通讯系统软件设计
对于基于FPGA的串口通讯系统的软件设计中,FPGA串口系统模块部分是整个串口通讯系统软件设计的重点部分,在进行这一模块部分的软件设计中是使用VeIiiog 计算机硬件的描述语言进行系统模块软件程序的编写,在进行这一模块部分的系统功能编写过程中通过两个子模块结构系统,最终实现这一系统模块的串行通讯功能,完成整个系统软件的设计后就可以实现数据信息的传输与处理。
参考文献
[1]姚善学,王代强.基于FPGA的串口通讯与VGA显示[J].电子设计工程,2011(17).
[2]王彦,单长虹,韩景瑜.基于FPGA的通用型自动配料控制系统的设计[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5(9).
通讯系统论文篇(9)
中***分类号:TD67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32-0149-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32.080
1 概述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物质,自动化与信息化建设的过程,是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的必然,也是未来以煤炭为核心的化工等领域协调发展的根本。本文基于这个背景,以煤矿为研究对象,对其自动化以及通信技术的功能与特点进行总结,并对其中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今后的相关煤矿自动化改造与通信技术的实现奠定理论基础,并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找到后续煤矿自动化升级的实践方向,为具体的煤矿相关技术建设与类似的工业生产建设提供必要的实践指导。
2 煤矿自动化功能特点及其关键技术
2.1 煤矿自动化功能
煤矿的自动化建设可以按照不同的生产流程来进行自动化构建,主要可以分为运行与管理自动化、运输自动化、洗选系统自动化、安全保障自动化等多个环节。
2.1.1 运行与管理自动化:通过远程设备来实现矿区内相关设备的远程操作,并利用集线器与终端计算机等方式对相关设备的运行状态(包括时间、参数等)进行记录与传输,使得企业对于煤矿下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掌控,并通过此种模式能够集成记录、评价、报警、运行以及维护等多个维度的管理功能,不仅为科学化管理提供了数据基础与依据,更能够通过功能拓展来实现更为复杂的管理模式。
2.1.2 运输自动化:所谓的运输自动化与传统的运输线相比具有能够自动识别、自动运输的功能。从其具体构建上进行分析,利用单片机或者集成式PLC控制系统来与传输物理设备进行联动,包括了对传输设备重量检测,自动规划运动频次与时间,不仅能够极大地降低人力资源,还能够节约煤矿开采中的运输成本。
2.1.3 洗选自动化:在煤炭开采之后所形成的初级产品需要通过洗选才能够进行合理的分类,并进行分类销售。而洗选过程中是一个工作环境相对恶劣的工序。通过对自动化体系的引入与建设,不仅能够增加洗选中各个环节的遵从性,提高工作效能,还能够避免由于工作环境带来的人为损伤。
2.1.4 安全保障自动化:煤矿开采的安全事故往往是由于井下不遵从操作而造成的,因此,在相关保障体系中引入自动化构建能够起到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通过自动化的检测与报警设备能够使得人们实时了解井下环境信息,对于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另一方面通过安全保障设备的自动化体系构建能够有效地避免人为操作造成的可能风险与安全事故。
2.2 煤矿自动化关键技术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通过传统的继电器体系结合PLC以及单片机系统能够对相关的机电设备形成有效的自动化管理。因此,在其自动化构建的过程中,管理、讯号传输以及相关的系统设置是其关键技术。在管理中主要通过系统的评价体系以及可视化界面来进行必要的实现。在具体的设备控制过程中,采用母机对子机的讯号控制来完成基本的操作,而在设备运行的过程中该过程则相反,通过PLC现场终端的讯号收集与初步处理达到获取一手数据的目的,通过计算机统一管理的模式来达到统筹管理的目的。在讯号传输方面,讯号传输是可视化管理体系,甚至是煤矿自动化的根本来源,在具体的通讯构建过程中需要注意两方面问题:一方面通过讯号增强与加密设备来保障讯号正常传输过程中的保密性与清晰度;另一方面则是通过硬件屏蔽技术来避免讯号传输中的干扰。在系统设置方面,通过对相关设备的整合以及对具体的参数设定来达到系统自动管理的目的,并采用数据后台评价与报警机制为设备提供必要的检修表、工作表等系统指标,进而为保障煤矿自动化体系构建贡献力量。
3 煤矿通信技术特点及其关键技术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发现煤矿的通信技术不仅是井上井下工作沟通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是自动化体系的必要构建途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有理由对煤矿通信技术的特点以及相关的关键技术进行系统的讨论。按照不同的应用模式与构建方法,煤矿通信技术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3.1 基于设备之间的通讯环节
在此类通讯体系构建的过程中,由于设备之间的通讯相对简单,仅需要通过二进制的相关代码传输简单的操作命令,便可以达到相关的通讯需求。因此,在通讯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主要采用电讯号来完成,而电讯号自身便可以整合相关的讯息,使得此种类别的通讯体系构建相对简单。另外,在设备与设备之间的通讯体系构建过程中,更多的是以单一的控制为根本目的的,在此种条件下,远程控制体系是煤矿该类别通信技术构建的关键。保障线路的畅通以及讯号的准确性是其关键要素。在这样的背景下,具体体系构建可以从硬件保护层面来进行入手。
3.2 基于人机互动或者工作人员之间的通讯环节
人机交互对于通讯质量以及数据传输速度有着较高的要求,其中不仅包括了可视化界面对于相关设备的构建体系,还包括检测、视频传输甚至是物联网数据传输等一系列体系构建。
3.2.1 采用集成网络来构建工业环网,进而通过环网的接口技术来整合煤矿的整体信息传输,此种构建模式可以实现一次建设,重复利用,为后续的相关功能拓展提供接口与平台。
3.2.2 积极引入新技术与新材料来构建更为合规的煤矿通讯系统。引入光纤介质构建基础通讯设施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光纤在煤矿井下的使用安全,尤其是其对于震动、外力、牵引等因素的抗性较低,需要完善的外套保护措施来予以保障。只有通过上述的建设才能够在整体的一体化设计上保障煤矿相关改造的顺利进行。
4 结语
煤矿的自动化改造是其发展的必然,也是我国优化煤炭产业结构的必然。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对于煤炭生产过程中设计的自动化与通信技术的主要功能及其实现模式进行总结,并从合规性以及安全性等角度探究了煤矿自动化与通信技术在设计及施工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今后的相关煤矿自动化改造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同时也能够为后续的相关企业改进提供可行思路。
参考文献
[1] 钟跃.我国当前煤矿通讯系统主要技术分析[J].通信电源技术,2010,(5).
[2] 谭得健.我国煤矿自动化现状及发展趋势[J].工矿自动化,2010,(9).
通讯系统论文篇(10)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2.通讯的特点
(1)严格的真实性。
(2)报道的客观性。
(3)较强的时间性。
(4)描写的形象性。
3.通讯的写作
第一,主题要明确。有了明确的主题,取舍材料才有标准,起笔、过渡、高潮、结尾才有依据。
第二,材料要精当。按照主题思想的要求,去掂量材料、选取材料;把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和最有吸引力的材料写进去。
第三,写作方法可灵活多样。除叙述外,可以采用描写、议论等写法,只要运用得当即可。
4.校园常见的通讯
(1)人物通讯
所谓人物通讯,就是以报道社会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它着重揭示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通过写人物的先进事迹,反映出人物的先进思想,使之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同时,也报道转变中的人物和某些有争议的人物。“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写作时切不可把先进人物写成从来没有过的大智大勇,十全十美,写人叙事力求言真意切,恰如其分。
(2)事件通讯
所谓事件通讯,就是报道典型的、有普遍教育作用的新闻事件。写事当然离不开事件有关的人,但它不像人物通讯那样着力刻划人,而是以事件为中心,在事件的总画面中,为了写好事来写人。它既可以反映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大的、振奋人心的典型事件和突出事件;也可以从某一新闻事件截取一个或若干个片断,进行细致详尽的描述,揭示事件的深刻含义;还可以是若干事件的综述。
例文:(1)
9月25日晚,我院计算机科学系“《系统理论》硕士点考研动员大会”在讲学厅208室召开。出席本次大会的系领导有系主任陈潮填教授和系副主任谢赞福教授。本次大会面向的对象主要是03级毕业生。
大会上,陈潮填教授就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发表了重要讲话:1、为什么考研;2、有没有资格考研;3、考什么;4、怎么考;5、考上研究生后学习什么内容;6、考上研究生后可以做什么工作;7、本学科点《系统理论》硕士考点的基本情况。其中,他也指出了本院考生在报考研究生方面的优惠***策,同时分析了目前我院学生与外校学生的差距与优势所在。陈潮填教授精彩详尽的报告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了在场毕业生,激起他们报考研究生的热情。
在讲座完毕后,陈潮填教授和谢赞福教授还就在场毕业生提出的问题一一作了详尽的回答。
暨本次动员大会,我院考研将于10月10日开始网上报名。相信经过本次动员大会,我院我系将回有更多的同学参加报考“《系统理论》硕士点”。
附:普通通讯稿三步走:
通讯系统论文篇(11)
前言
目前,我国大型石化企业在厂内的通讯方式,一般仍然采用传统的有线传输方式,即依靠有线通讯电缆来传输信号,配合以传统的程控交换机和防爆电话,防爆扬声器等等设备终端来实现在防爆区与非防爆区之间的通讯。这样的通讯系统庞大,线缆众多不易于人员维护,加之厂区内部腐蚀性气体,工作环境,自然环境等经年累月极容易造成设备的线缆损坏,影响通讯,由于是有线电缆连接在事故发生时更加容易遭受破坏。一旦通讯中断,对企业的事故救援,员工的人身安全,都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要大力发展无线通讯网络在企业的应用。 1、无线通讯技术的重要作用
石化工厂厂区面积大,人员分布散,防爆区内移动作业人员和零散作业人员众多。无线通讯系统对满足人员通讯需要,加强防爆区内分布人员的动态管理,优化厂区网路结构,实现企业安全生产,调度指挥的有线,无线互联互通,相互结合的信息传递,保证企业安全高效的生产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2、常用的无线通讯技术分析
目前广泛应用的无线通讯技术主要有GPRS/CDMA、数传电台、扩频微波、无线网桥及卫星通信、短波通信技术等。 2.1 数字电台用于点对点或点对多点的工作环境,能够提供标准RS-232接口,可直接与计算机、RTU、PLC等数据终端连接,实现透明传输。数传电台的传输速率从1200~19.2Kbit,传输距离20~50公里。具有抗干扰能力强、接收灵敏度高等特点。数传电台技术比较成熟,标准统一。但随着GPRS/CDMA技术的日渐成熟,相应的设备价格的降低,使得在很多应用场合中数传电台被GPRS/CDMA所取代。但同时,数传电台的相关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智能化、网络化、高带宽的数传电台也不断涌现。
2.2 扩频微波和无线网桥技术是近几年兴起的一门数据传输技术。扩频微波最大优点在于较强的抗干扰能力,以及保密、多址、组网、抗多径等,同时具有传输距离远、覆盖面广等特点,特别适合野外联网应用。而无线网桥是无线射频技术和传统的有线网桥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无线网桥是为使用无线(微波)进行远距离数据传输的点对点网间互联而设计。它是一种在链路层实现LAN互联的存储转发设备,可用于固定数字设备与其他固定数字设备之间的远距离(可达50km)、高速(可达百Mbps)无线组网。这两项技术都可以用来传输对带宽要求相当高的视频监控等大数据量信号传输业务。
3、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简介
“蓝牙(Bluetooth)”是一个开放性的、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标准,也是目前国际上最新的一种公开的无线通讯技术规范。它可以在较小的范围内,通过无线连接的方式安全、低成本、低功耗的网络互联,使得近距离内各种通讯设备能够实现无缝资源共享,也可以实现在各种数字设备之间的语音和数据通讯。由于蓝牙技术可以方便地嵌入到单一的CMOS芯片中,因此特别适用于小型的移动通讯设备,使设备去掉了连接电缆的不便,通过无线建立通讯。 蓝牙技术以低成本的近距离无线连接为基础,采用高速跳频(Frequency Hopping)和时分多址(Time Division Multi-access—TDMA)等先进技术,为固定与移动设备通讯环境建立一个特别连接。作为一个新兴技术,蓝牙技术的应用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如成本过高、有效距离短及速度和安全性能也不令人满意等。但毫无疑问,蓝牙技术已成为近年应用最快的无线通讯技术,它必将在不久的将来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4、超宽带(UWB)技术研究
超宽带(Ultra-wideband—UWB)技术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此前主要作为***事技术在雷达等通讯设备中使用。随着无线通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高速无线通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超宽带技术又被重新提出,并倍受关注。UWB是指信号带宽大于500MHz或者是信号带宽与中心频率之比大于25%的无线通讯方案。与常见的使用连续载波通讯方式不同,UWB采用极短的脉冲信号来传送信息,通常每个脉冲持续的时间只有几十皮秒到几纳秒的时间。因此脉冲所占用的带宽甚至高达几GHz,因此最大数据传输速率可以达到几百分之一。在高速通讯的同时,UWB设备的发射功率却很小,仅仅是现有设备的几百分之一,对于普通的非UWB接收机来说近似于噪声,因此从理论上讲,UWB可以与现有无线电设备共享带宽。UWB是一种高速而又低功耗的数据通讯方式,它有望在无线通讯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UWB的特点如下:
4.1 抗干扰性能强:UWB采用跳时扩频信号,系统具有较大的处理增益,在发射时将微弱的无线电脉冲信号分散在宽阔的频带中,输出功率甚至低于普通设备产生的噪声。 4.2 传输速率高:UWB的数据速率可以达到几十Mbit/s到几百Mbit/s,有望高于蓝牙100倍。 4.3 带宽极宽:UWB使用的带宽在1GHz以上,高达几个GHz。超宽带系统容量大,并且可以和目前的窄带通讯系统同时工作而互不干扰。 4.4 消耗电能少:通常情况下,无线通讯系统在通讯时需要连续发射载波,因此要消耗一定电能。而UWB不使用载波,只是发出瞬间脉冲电波,也就是直接按0和1发送出去,并且在需要时才发送脉冲电波,所以消耗电能少。 4.5 保密性好:UWB保密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采用跳时扩频,接收机只有已知发送端扩频码时才能解出发射数据;另一方面是系统的发射功率谱密度极低,用传统的接收机无法接收。 4.6 发送功率非常小:UWB系统发射功率非常小,通讯设备可以用小于1mW的发射功率就能实现通讯。低发射功率大大延长了系统电源工作时间。 4.7 成本低,适合于便携型使用:由于UWB技术使用基带传输,无需进行射频调制和解调,所以不需要混频器、过滤器、RF/TF转换器及本地振荡器等复杂元件,系统结构简化,成本大大降低,同时更容易集成到CMOS电路中。
5、结束语
总之,无线通讯方式由于其建立物理链路简单易行,成本低,可以根据现场需求及时调整项目方案,灵活性好,系 统的功能扩展方便,因此特别适合石化行业对通信链路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方旭明,何蓉.短距离无线与移动通讯网络[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