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则的用法

文言虚词则的用法

虚词“则”用法例析 “则”在文言中可以作连词、副词等。以下是收集整理了文言虚词则的用法,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言虚词则的用法 篇1

文言翻译zé

(1)<名>法则;准则。《叔向贺贫》:“宣其德行,顺其宪~。”

(2)<名>榜样。屈原《离骚》:“愿依彭咸之遗~。”

(3)<动词>效法。《易经-击辞》:“河山***,洛出书,圣从~之。”

(4)<名>等级。《汉书-叙传》:“坤作地势,高下九~。”

(5)<副>用于加强判断,相当于“乃”、“就是”。《岳阳楼记》:“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6)<副>表示限定范围,相当于“只”、“仅仅”。《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如盘盂。”

(7)<连>表示顺承,相当于“就”、“便”。《寡人之于国也》:“河内凶,~移其民于河东。”

(8)<连>表示转折,相当于“却”、“可是”。《师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耻师焉。”

(9)<连>表示后一件事是新发现的情况,相当于“原来已经”。《殽之战》:“郑穆公使视客馆,~束载、厉兵、秣马矣。”

(10)<连>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假使”。《史记-项羽本纪》:“谨守成皋,~汉欲挑战,慎勿与战。”

⑾<连>表示让步,相当于“倒”、“倒是”。《国语-晋语》:“美~美矣,抑臣亦有惧矣。”

⑿<助>无意义。《诗经-齐风-鸡鸣》:“匪鸡~鸣,苍蝇之声。”

⒀<助>表示疑问,相当于“呢”。《荀子-宥坐》:“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陵迟故也。”

[则例]成规。

[则天]以天为法。唐代女皇武后的谥号,世称武则天。

[则效]效法。

文言虚词则的用法 篇2

之: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2、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性,不译。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

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者:

(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

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

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

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其: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③屠大署,恐前后受其敌。——《狼》

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

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上枢密韩太尉书》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③以勉其学者也。——《墨池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其一犬坐于前。——《狼》

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三)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①屠惧,投以骨。——《狼》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

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

焉:

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3、代词,相当于“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4、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

①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③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判论战》

虽: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①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唐雎不辱使命》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然:

(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

①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②谓为信然。——《隆中对》

③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

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②然志犹未已。——《隆中对》

(三)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

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

①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墨池记》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乃:

(一)作副词。有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

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

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三则》

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用于判断动中,相当于“是”“就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二)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

①乃入吴寻二陆。——《周处》

②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三)作代词,译为“你、你的”。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于:

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

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

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如:“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为:

“为”作为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此人——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表示被动,译作“被”。如:梅花为寒气所勒。——《西湖游记二则》

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如: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韩愈短文两篇》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5、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故事两篇》

文言虚词则的用法 篇3

一、用作助词

1所字经常用在动词、动宾词组或形容词之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有指代作用。一般充当主语或宾语。相当于的(人、事、地方),或所的(人、事、地方)。例如: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这个(打渔)人一件一件地为(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了自己听到的事。

(2)衣食所安。(《曹刿论战》)衣物食品这类安身的东西。

2.所用在动词前,后面再加上者构成所者格式,译法与不加者同。例如:(1)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刻舟求剑》)船停下来了,就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2)日暮,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冯婉贞》)傍晚的时候,所杀死的敌人大约百十来人。

3.所用在介词以,从、为、由等之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一般可充当主语、宾语或判断句的谓语,可分别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人物、处所、原因以及方式方法等等。相当于的人、的地方、用方法和的原因。例如:

(1)是吾剑之所从坠。 (<<刻舟求剑))这儿(是)我的剑掉入水中的地方。

句中的所从,即从所,表处所。

(2)行拂乱其所为。(《孟子》二章)(上天)用种种行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句中的所为,即所做的事情,表动作行为。

(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和尽忠陛下的职责。

句中的所以,即以所,表凭借。

(4)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盛的原因。

句中的所以,即以所,表原因。

4.所与介词为配合,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所不译,为可译作被。例如: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活板》)毕升死后,他的那些印模被我的弟侄们得到了,至今还(一直)保存着。

5.所常与有、无、何结合,组成有所、无所、何所的格式,相当于有什么、无什么、所什么。例如:

(1)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口技》)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种没有的。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未兰诗》)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问姑娘想念的是什么?姑娘没有什么思念的,姑娘也没有什么想念的'。

6.所用在数量词之后,表示概数。相当于左右、上下。例如:从弟子女十人所。(《西门豹治邺》)跟随的女徒弟约十人左右。

二、用作名词

表示处所、方位。例如: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一定能使***队内部团结一致,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文言虚词则的用法 篇4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文言虚词则的用法 篇5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苏洵《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司马迁《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欧阳修《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贾谊《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张溥《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司马迁《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蒲松龄《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文言虚词则的用法 篇6

(一)介词

1.介词。和,跟,同。

①沛公***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司马迁《鸿门宴》)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蒲松龄《促织》)

2。给,替。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司马迁《陈涉世家》)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3.比,和比较。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苏洵《六国论》)

(二)连词。

1.连词。和,跟,同。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

(三)动词

1.给予,授予。

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

②则与一生彘肩(司马迁《鸿门宴》)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2.结交,亲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贾谊《过秦论》)

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苏洵《六国论》)

3.对付。

①庞煖易与耳。

4.参加,参与。

①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

5.赞许,同意。

①吾与点也。(《论语·季氏》)

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然则废衅钟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司马迁《鸿门宴》)

③公之视廉将***孰与秦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

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②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文言虚词则的用法 篇7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张溥《五人墓碑记》)

②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司马光《赤壁之战》)

③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司马光《赤壁之战》)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司马迁《陈涉世家》)

②且将***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司马光《赤壁之战》)

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苏洵《六国论》)

3.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司马迁《鸿门宴》)

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韩愈《师说》)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赵弱且怯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苏轼《石钟山记》)

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张溥《五人墓碑记》)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且为之奈何(司马迁《鸿门宴》)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2.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杜甫《石壕吏》)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贾谊《过秦论》)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苏轼《赤壁赋》)

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司马迁《报任安书》)

【且如】就像。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文言虚词则的用法 篇8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司马迁《鸿门宴》)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苏轼《石钟山记》)

④临视,则虫集冠上(蒲松龄《促织》)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柳宗元《捕蛇者说》)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韩愈《师说》)

②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苏洵《六国论》)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韩愈《师说》)

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蒲松龄《促织》)

③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则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

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崤之战》)

(三)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①《论语》六则。

2.准则,法则。

①以身作则。(成语)

(四)动词,效法

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

【则是】只当是。

①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关汉卿《窦娥冤》)

【则则】赞叹的声音。

①连呼则则。

文言虚词则的用法

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优求知网 » 文言虚词则的用法

学习

注会的学习计划书(通用)

阅读(54)

日子在弹指一挥间就毫无声息的流逝,很快就要开展新的工作了,是时候开始制定计划了。你所接触过的计划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收集整理的注会的学习计划书,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习

关于遗失证明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遗失证明,内容包括遗失证明怎么在报纸上写,关于遗失证明。关于遗失证明9篇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证明吧,证明是证明某人的身份、经历或某件事情的真实情况时所使用的一种凭证。拟证明需要

学习

物流年终工作总结模板集锦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物流年终工作总结模板集锦,内容包括物流行业工作总结范文模板大全集,物流部年终工作总结。物流年终工作总结模板集锦7篇总结在一个时期、一个年度、一个阶段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使头

学习

大班美术教案及反思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大班美术教案及反思,内容包括大班美术教案及反思多彩的雨伞,大班美术教案折纸。大班美术教案及反思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

学习

什么是财务管理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什么是财务管理,内容包括什么是财务管理定义,什么是财务管理专业,什么是财务管理软件。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以下是整理的关于财务管理的概述,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学习

专业知识竞赛总结

阅读(53)

本文为您介绍专业知识竞赛总结,内容包括专业知识竞赛总结100篇,专业知识竞赛总结讲话,专业能力知识竞赛活动总结。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书面材料,它能够给人努力工作的动力,因此十分有必须

学习

给妈妈的一封信作文【热】

阅读(52)

本文为您介绍给妈妈的一封信作文【热】,内容包括给妈妈一封信的作文,给远方的妈妈一封信作文。给妈妈的一封信作文【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很多

学习

数学名词由来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数学名词由来,内容包括数学各个名词的由来,数学名词100个含义,数学名词有哪些。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数学名词由来,仅

学习

银行账号变更证明

阅读(78)

本文为您介绍银行账号变更证明,内容包括银行账户变更说明范本,银行账号更改说明函。银行账号变更证明(10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证明吧,证明一般由标题、称呼、正文、署名和日期等构成。想拟证明却不知道该请教谁?以

学习

优秀毕业生自我鉴定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优秀毕业生自我鉴定,内容包括优秀毕业生自我鉴定,优秀毕业生自我鉴定300字。优秀毕业生自我鉴定自我鉴定就是把一个时期的个人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自我鉴定可以使我们更加明确目标,因此我们是时候回头做好总结。自我

学习

关于保险公司年度工作总结

阅读(32)

关于保险公司年度工作总结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有寻找学习和工作中的规律,不如静下心来好好写写总结吧。我们该怎么写总结呢?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关于保险公司年度工作总结

学习

美容院转让合同

阅读(49)

本文为您介绍美容院转让合同,内容包括美容院转让合同协议书,转让美容院在哪个平台。美容院转让合同(15篇)随着广大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普遍提高,合同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合同的签订是对双方之间权利义务的最好规范。那么大家知道合法的合同

学习

银行理财经理工作总结

阅读(74)

本文为您介绍银行理财经理工作总结,内容包括银行理财经理工作总结报告,理财经理个人工作总结。银行理财经理工作总结总结是在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

学习

分公司与子公司的主要区别

阅读(56)

分公司是指在业务、资金、人事等方面受本公司管辖而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分支机构,是母公司管辖的分支机构,是指公司在其住所以外设立的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活动的机构,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分公司与子公司的主要区别,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

学习

退让文言文翻译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退让文言文翻译,内容包括大将军为人仁善退让翻译,无法退让文言文翻译,退让文言文。《退让》是贾谊的作品,大家知道这篇文言文怎么样翻译吗?以下是精心准备的退让文言文翻译,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学习

单词place的用法及其短语搭配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单词place的用法及其短语搭配,内容包括place动词短语归纳,place基础短语,place英语单词快速记忆。英语单词place意为地方,下面解析它的用法及短语搭配,欢迎参考!

学习

冒号的作用和用法

阅读(55)

本文为您介绍冒号的作用和用法,内容包括冒号的作用和用法有哪些,冒号的作用及举例说明,冒号的作用。冒号是行文中常用标点符号之一。以下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冒号的作用和用法,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学习

文言文《郈成子返璧》阅读答案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文言文《郈成子返璧》阅读答案,内容包括郈成子返璧文言文,郈成子返璧文言文阅读答案,郈成子返璧怎么断句。导语:CNFLA学习网整理了关于《郈成子返璧》的阅读答案,希望对同学们的阅读练习和文言文练习有所帮助,让大家在语文考

学习

敌戒文言文翻译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敌戒文言文翻译,内容包括敌戒原文及翻译,敌戒原文讲解,随同破敌的文言文翻译。在现实学习生活中,大家对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下面是整理的敌戒文言文

学习

《不食嗟来之食》文言文翻译

阅读(256)

本文为您介绍《不食嗟来之食》文言文翻译,内容包括不食嗟来之食文言文翻译器,不食嗟来之食文言文翻译启示,不食嗟来之食课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

学习

韩魏公宽厚文言文翻译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韩魏公宽厚文言文翻译,内容包括韩魏公气量过人文言文,魏公大度文言文翻译,韩魏公大度容人文言文注释。韩魏公宽厚这篇文言文在语文考试中常有出现,以下是收集的相关信息,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学习

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内容包括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和例句,文言文虚词乃的意思,文言文虚词乃意思是什么。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常见文言虚词20个。(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