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陶罐和铁罐教案4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精心整理的陶罐和铁罐教案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陶罐和铁罐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认识6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御厨、奚落、懦弱,轻蔑、和睦相处、覆灭”等词语。
2、阅读课文,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自读课文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难点:
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陶罐和铁罐
2、提问:什么叫罐?(口大肚子小的器皿)
3、谈话:今天我们学习这则寓言,就是发生在这两个罐之间的小故事。通过他们的对话,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下面我们就带着一种探究的心里去读这篇课文。
(二)学生自读自悟课文
1、读下列词语:奚落谦虚傲慢懦弱轻蔑争辩恼怒
相提并论和睦相处羞耻渣滓氧化无影无踪
2、默读课文,边读边批注。
3、思考:
(1)从铁罐对陶罐所说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陶罐听了铁罐的话之后表现出什么样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2)当陶罐被人们擦洗干净后他说了什么?这说明什么?
4、分小组讨论思考题。
5、全班讨论,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6、分角色朗读课文,同学评议,再选一组朗读。
(三)教师小结
同学们知道了陶罐自始至终谦虚大度,宽容自尊,铁罐是傲慢轻蔑怒不可遏。我们应该向陶罐学习。思考:通过学习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全班讨论。结合自己的理解或生活实践回答这个问题。
(五)提问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国王御厨里自恃坚硬的铁罐看不起陶罐。许多年后,被埋在土里的陶罐依旧光洁如新,而当年坚硬的铁罐却不复存在了。完全氧化掉了。)
附:板书设计
19
陶罐和铁罐
陶罐
铁罐
谦虚
傲慢
光洁朴素
美观不复存在
陶罐和铁罐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要正视自己的短处。
(二)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练习归纳段意。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会全面地看问题,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使学生懂得,要学会全面地看问题,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并且,联系上下文理解其意思。
本课生字较多,要引导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用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二)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
1.出示卡片,让学生读生字、新词。
2.采取一字多组词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因为把字放在词中易理解。
逝(流逝)(逝世)(去逝)
耻(羞耻)(可耻)(不耻下问)
3.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出示词语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其义。
奚落——用尖刻的话数落别人的短处,使人难堪。
谦虚——虚心,不自满,肯接受别人的批评。
懦弱——软弱无能,不坚强。
羞耻——不光彩,不体面。
理会——理睬。
轻蔑——轻视,不放在眼里。
以上词语如果有同学提出来,就出示出来,如果学生不提,就不必出示。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给课文分段。
1.小声读全文:
本文是一则寓言故事,这则寓言说的是陶罐和铁罐之间的一件什么事?
让学生认真地读,边读边思考,只要搞清楚写的是件什么事,那末对分段就有所启示。并且也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指名汇报。
本文写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看不起陶罐,经常奚落陶罐,埋在地下多年之后,陶罐仍然光洁如新,而铁罐却氧化不存在了。
3.分段。
课文哪部分是写铁罐经常奚落陶罐?哪部分是写两个罐埋在地下之后的情况呢?
请给课文分成两段。
(1)学生默读分段。
(2)汇报分段情况。
(四)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段。
(1)提示:
①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
②它为什么看不起陶罐?
③陶罐的态度是怎样的?
要求带着以上三个思考题,细读第一段,联系上下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把你理解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2)同学之间互相读课文,读自己的理解。
(3)指名读。
在汇报过程中,要指名学生朗读,要读出铁罐那种傲慢,不讲理的语气,读出陶罐那种自尊、善良、和蔼的语气。老师适当范读。
本课是阅读课文,内容容易理解,要让学生自己去悟,只要读出了语气,说明就已经读懂了。
(4)归纳段落大意:
根据前两课总结的方法:
写人的文章,用“谁,干什么,怎么样”的句式归纳段意。
写事的文章,用“谁,干什么”的句式来归纳段意。本文是寓言,把铁罐和陶罐拟人化。
本段段意是:
铁罐看不起陶罐,并且经常奚落陶罐。
2.细读第二段:
想:多少年之后(当铁罐和陶罐埋在地下)两个罐发生什么变化?
(1)用以上学习第一段的方法学习这段。
(2)出示句子:“谢谢你们!”……“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旁边,请你们把它掘出来吧,它一定闷得够受了。”
从这句话看出什么?
虽然铁罐看不起陶罐,并且还经常奚落陶罐,但是陶罐不和铁罐计较,它很善良,对铁罐很友好。我们要向陶罐学习,宽厚待人。
(3)归纳第二段的段意。
让学生自己归纳,小组汇报,最后指名回答。段意:许多年过去了,埋在地下的陶罐完好如初,而铁罐却氧化不存在了。
(五)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想: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利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读出两种罐的不同语气。
(六)讨论寓意。
1.自己默读全文,想想寓意。
2.小组讨论寓意,即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指名汇报。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七)学习了这课你有什么体会。
可以结合自己和周围的人和事谈体会。
陶罐和铁罐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2、联系已学课文和生活经验加深对寓言的理解。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具准备:陶罐和铁罐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大家看一看,老师讲台上摆的是什么?板书(陶罐和铁罐)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学在这两个罐子之间发生的故事。
3、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边在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标上序号。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生自由发言。
3、师归纳。
国王的御厨里有一只陶罐和铁罐,铁罐仗着自己坚硬。常常傲慢地奚落陶罐。若干年后,陶罐从废墟里挖出来依旧精美,而铁罐却被氧化得无影无踪了。
三、学习1——9自然段了解陶罐与铁罐的性格特点。
1、听1——9自然段的录音思考:这几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铁罐自命清高,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陶罐。)
板书:奚落
2、哪一位同学来说一说“奚落”的意思。
奚落:用尖刻的话数说别人的短处,使人难堪。
3、这几个自然段也就是常讲铁罐常常用尖刻的话数说陶罐的短处。
4、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
①陶罐的短处是什么?铁罐又是凭什么来奚落陶罐的?
②铁罐用了哪些尖刻的话数说陶罐的短处(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
③面对铁罐的奚落,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请同学们边读就边把有关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5、生回答老师的问题
6、小黑板出示对话,体会各自态度。
①“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陶罐一开口就是“你敢碰我吗?”它的意思就是陶罐敢不敢碰它,<不敢>。它根本就没有把陶罐放在眼里,它称呼陶罐“陶罐子”直呼其名,说明它有没有礼貌?<没有>。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一个能够体现铁罐态度的词来。<傲慢>。面对铁罐的傲慢无理,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不敢,铁罐兄弟”。陶罐有没有生气?<没有>。它不但没有生气,还很礼貌地称呼它为兄弟,并承认自己不敢碰它,说明陶罐怎么样?<很谦虚>。
②请同学们自学后面的句子,看看这些句子体现了陶罐和铁罐怎样的态度?铁罐:傲慢、狂妄陶罐:谦虚、忍让、不骄傲不自卑
③请同学们看到书101页的插***,
教案《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陶罐和铁罐》教案一》!
看一看,哪个罐子是陶罐,哪个是铁罐,为什么呢?
7、指导朗读1——9自然段。
①通过1——9片段段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陶罐和铁罐不同的性格特点,铁罐的傲慢、狂妄,陶罐的谦虚、忍让、不骄傲不自卑。我们就来分角色把1——9自然段读一读。
②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出铁罐的傲慢、狂妄,读出陶罐的谦虚。
③分角色朗读:男生读铁罐说的话,女生读陶罐说的话。叙述的语句就由老师朗读。
④请两位同学把刚才读的内容演一演。
四、总结1——9段、学习10——17自然段。
铁罐自以为坚硬,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陶罐二者就发生了争吵,最后以不欢告终,随着时间的变化,故事又有什么变化,请大家快速的默读10——17自然段,并思考:
1、许多年过去了,陶罐是什么样子?铁罐呢?(陶罐依旧和以前一样,光亮朴素、美观。)(铁罐被氧化消失的无影无踪。)
2、当人们发现陶罐时,人们的态度怎样?为什么呢?(高兴、惊讶)(它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
当年被铁罐奚落的陶罐,如今却成了很有价值的文物被人们永久的保存下来,(板书:永久)。而当年狂妄自大的铁罐却被氧化消失得无影无踪(板书:氧化)。当初铁罐有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没有,因为它只看到自己坚硬的一面,而没有看到易氧化的短处;同样陶罐也只看到自己易碎的一面,而没有正视自己易保存的一面。)
3、从这则寓言中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联系学生的课文和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五、总结课文
完成小黑板上的练习
这则寓言采用了手法将陶罐和铁罐人格化,通过人格化的描写,告诉人们看待问题要,任何事物都有和。不能用自己的和别人的比,更不能因此而。
六、作业:
把故事讲给弟弟妹妹听,告诉他们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用自己的和别人的短处比,更不能因此而骄傲。
板书设计:
陶罐 易碎——→永久
忍让↑↓奚落
铁罐 坚硬——→氧化
陶罐和铁罐教案 篇4
1、通过本课学习,2、认识“陶、懦、恼”等6个生字,3、会写“陶、谦、虚”等到14个生字,4、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御厨、奚落、懦弱,5、轻蔑、和睦相处、覆灭”等词语。
2、阅读课文,能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6、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7、分角色朗读课文。
重点:
读懂课文课文主要内容。
难点:
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一、导入新课
1、 揭示课题:
2、出示课文插***,这就是国王御橱里的两只罐子,你们仔细看看,哪只是陶罐,哪只是铁罐,你上怎么看出来的?
3、学生交流,教师点拨(从外形上看,左边是铁罐,是用铁做的。右边是陶罐,是用陶土做的,上边还有美丽的花纹。从神态上看,铁罐眉毛竖着,邪视着陶罐,嘴巴翘得老高,好象对陶罐不屑一顾的样子,一幅骄傲自大的样子。而陶罐是用温和的眼睛看着铁罐,笑眯眯的,一幅容忍的样子。从个头上看,铁罐自以为比陶罐高大,陶罐不敢和它比,因此把头昂得高高的。)
4、谈话:今天我们学习这则寓言,就是发生在陶罐和铁罐之间的小故事。通过他们的对话,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下面我们就带着一种探究的心里去读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互帮互助学生字。
出示生字开火车读生字,请已经有把握的学生来做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巩固,教师随时纠正读音,点评。
重点指导“懦”(nuo)“恼”(nao)声母都是鼻音n 3、读下列词语:
奚落 谦虚 傲慢 懦弱 轻蔑 争辩 恼怒
相提并论 和睦相处 羞耻 氧化 无影无踪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三、再读课文,完整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国王御厨里自以为坚硬的铁罐看不起陶罐。许多年后,被埋在土里的陶罐依旧光洁如新,而当年坚硬的铁罐却不复存在了。完全氧化掉了。)
四、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奚落 谦虚 傲慢 懦弱 轻蔑 争辩 恼怒
相提并论 和睦相处 羞耻 氧化 无影无踪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自读课文,感知陶罐和铁罐的特点
1、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2、它为什么看不3、起陶罐?请同4、学们自读课文,5、用~~~画出铁罐奚落陶罐的话,6、并对不7、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
8、学生自读,9、教师巡视
10、学生交流质疑,11、教师点拨,12、引导解疑。
13、从找出的语句中可以看出,14、铁罐有什么特点?(骄傲自大、目中无人)陶罐呢?(谦虚、友好、克制)
5、从铁罐对陶罐所说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陶罐听了铁罐的话之后表现出什么样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板书: 谦虚 傲慢
三、指导多读,深刻体会铁罐和陶罐的特点。
1、自读课文,画出铁罐和陶罐的神态的词语。
2、教师指导读。(铁罐的神态是:“傲慢——轻蔑——恼怒”陶罐是:“谦虚——自尊”)
3、同桌轮换分角色朗读。
4、教师巡视、指导。
5、抽一、两组在班上读,大家评议。
四、揭示寓意,总结全文
1、许多年过去了,2、陶罐和铁罐发生了什么变化?自读课文找出描定陶罐和铁罐最终结局的语句。
2、当陶罐被人们擦洗干净后他说了什么?这说明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完成板书:
光洁、朴素、美观 无影无踪
3再读课文,说说你喜欢陶罐还是铁罐,为什么?
4、学生交流。
5、教师小结
同学们知道了陶罐自始至终谦虚大度,宽容自尊,铁罐是傲慢轻蔑怒不可遏。我们应该向陶罐学习。
思考:通过学习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全班讨论。结合自己的理解或生活实践回答这个问题。
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优求知网 » 实用的陶罐和铁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