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脖的典故

白脖的典故

词语典故指关于词语产生、形成、流传的故事传说。词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既代表了一个故事典故,又是一种现成的话,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白脖的典故,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白脖的典故

白脖即白脖颈的乌鸦。“白脖乌”一词始见于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西晋时有个叫王导的人,拥立司马睿为帝,建立了东晋***权,被任命为宰相,而且先后总揽了东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国***近30年。在此期间,其侄王羲之及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王献之均住在浙江会稽,而且都是东晋的名臣。

东晋有位高僧,叫支道林,本姓关,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东南)人,是王羲之的好友。有一次支道林去会稽会见王徽之兄弟,回来后有人问他会见的情况,他竟说:“到了那里只见一群白脖子乌鸦,听他们哇啊哇地叫。”显然,这是支道林风趣的揶揄,意思是王徽之和王献之兄弟都是山东人,客居会稽,学说当地的话,语音不准确,既不是山东话又不像浙江话,别人又听不懂,所以支道林以长辈的口吻把他们说话比作白脖乌鸦叫,自然是十分风趣而形象的,当然内中也含有不是纯种乌鸦的贬义成分。

这句话流传开来后,人们就把技术不高明、功夫不到家或仅有一知半解的人称为“白脖”;也泛指外行。

相关说法

“白脖儿”本来指的是一种乌鸦,因只有脖子上有白色羽毛,故称为“白脖儿”。多生长在非洲大陆,埃及、南非皆有。中国也可以看到这种乌鸦。但在中国北方方言中有些地方说人“白脖儿”是骂人。抗日战争时期,北方沦陷区老百姓背后叫皇协***二鬼子为“白脖儿”。

现在中国北方方言,特别是河南一些地区,叫人“白脖儿”,指在某些方面不懂装懂,被内行看穿的人。多为贬义,具有讽刺意味,有的朋友之间表达此意也说“你真白脖”,含有开玩笑的意思。

“白脖儿”词语来源于白颈乌鸦。

可是,无论是白脖子乌鸦还是黑乌鸦,都一样呱呱乱叫,让人生厌啦。今天写河南方言“白脖儿”,又是怎么和不懂装明白,喜欢卖弄的人联系在一起了呢?

《世说新语·轻诋》这样记载:“支道林入东,见王子猷兄弟。还,人问:“见诸王何如?”答曰:“见一群白颈乌,但闻唤哑哑声。”

追根溯源,这就是“白脖儿”这句俗语用典的由来。

我国东晋时有个大名人叫王导,字茂弘,小字赤龙、阿龙。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权的奠基人之一。

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邪王氏”,早年便与琅玡王司马睿(晋元帝)友善,后建议其移镇建邺,又为他联络南方士族,安抚南渡北方士族。东晋建立后,先拜骠骑大将***、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又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

“王敦之乱”时,王导拒绝王敦欲废元帝而立幼主的想法。不久,又受元帝遗诏辅立晋明帝。其后进位太保。明帝驾崩后,王导与外戚庾亮等共同辅***。庾亮不听王导等人的劝谏,执意征历阳太守苏峻入京,致使其举兵反叛。“苏峻之乱”平定后,王导驳斥众人企***迁都的念头,稳定局势。此后联合郗鉴继续执***,虽与陶侃、庾亮矛盾颇重,但终无大乱。咸康五年(339年),王导去世,年六十四。成帝举哀于朝堂,遣使追谥“文献”。葬礼规格同霍光、司马孚,为东晋中兴名臣之最。

王导善书法,以行草最佳。他学习钟繇、卫瓘之法,而能自成一格,在当时有很高的声望。他在东迁之时,把钟繇的《宣示表》缝入袖中,誓言“贴在人在,贴亡人亡”,足见其对书法之热爱。有草书《省示帖》、《改朔帖》传世。

王导经常教诲家族中人要尊重书法,他的堂侄“书圣”王羲之,堂侄孙王献之,孙王珣、王珉,都是一代书法家。

王导是山东人,在此期间,他的侄儿王羲之、侄孙王献之、王徽之等都住在浙江绍兴。于是就发生了《世说新语》中支道林的“白颈乌”故事。

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优求知网 » 白脖的典故

学习

【必备】小学生的作文300字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必备】小学生的作文300字,内容包括小学生万能作文300字,完整的小学生作文300字以上。【必备】小学生的作文300字3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

学习

【必备】小学的作文600字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必备】小学的作文600字,内容包括小学万能作文600字,小学生优秀作文600字汇编7篇。【必备】小学的作文600字4篇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

学习

白鲳鱼的做法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白鲳鱼的做法,内容包括白鲳鱼的做法简单家常,白鲳鱼的做法清蒸,白鲳鱼的做法香煎。导语:白鲳鱼的肉质是非常的鲜美的,但是它的.做法是什么呢,不妨下面和来试着学习它的做法吧。

学习

中小学自我介绍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中小学自我介绍,内容包括中小学自我介绍100字,中小学自我介绍模板。中小学自我介绍当我们在一个陌生场合中,需要我们进行自我介绍,自我介绍是结识新朋友的重要手段。千万不能认为自我介绍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精心整理的中小

学习

消防安全工作自检自查报告

阅读(57)

本文为您介绍消防安全工作自检自查报告,内容包括消防安全工作自检自查报告4篇,学校消防安全自检自查报告。消防安全工作自检自查报告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一听到写报

学习

一年级家长发言稿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一年级家长发言稿,内容包括一年级家长发言稿简短,一年级家长发言稿300字。一年级家长发言稿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我们都可能会用到发言稿,发言稿可以提高发言人的自信心,有助发言人更好地展现自己。那要怎么写好发言稿呢?以下是精

学习

推广普通话的演讲稿(精选)

阅读(70)

本文为您介绍推广普通话的演讲稿(精选),内容包括购物的感受三分钟普通话演讲稿,推广普通话演讲稿适合小学生的。推广普通话的演讲稿演讲稿可以提高演讲人的自信心,有助发言人更好地展现自己。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能够利用到演讲稿的场合

学习

复习小学作文

阅读(31)

复习小学作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复习小学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

学习

红旗中队主要事迹材料(通用)

阅读(358)

本文为您介绍红旗中队主要事迹材料(通用),内容包括红旗中队主要事迹材料500字,优秀中队主要事迹材料,红旗中队申报事迹材料800字。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事迹吧,根据范围的不同,事迹可分为集体事迹和个人事迹。那么相

学习

【精华】高中的作文(精选)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精华】高中的作文(精选),内容包括高中原创作文100篇,高中精选作文,远足感想作文800字高中精选。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你知

学习

关于父母的爱小学作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父母的爱小学作文,内容包括关于父母的爱小学作文,小学生作文父母的爱20篇。关于父母的爱小学作文7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

学习

实验小学的作文合集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实验小学的作文合集,内容包括小学实验作文,小学生实验作文100篇。实验小学的作文合集10篇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为了让您在

学习

物业优秀员工发言稿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物业优秀员工发言稿,内容包括物业优秀员工发言稿怎么写,物业工程部优秀员工发言稿。物业优秀员工发言稿在现在社会,发言稿对我们的作用越来越大,发言稿的格式由称谓、开场白、主干、结尾等几部分组成。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发言稿

学习

食堂管理工作计划

阅读(55)

本文为您介绍食堂管理工作计划,内容包括食堂管理工作计划简单的,后勤食堂工作计划。食堂管理工作计划日子在弹指一挥间就毫无声息的流逝,我们的工作又将迎来新的进步,该为自己下阶段的学习制定一个计划了。想学习拟定计划却不知道该请教谁

学习

百二秦关的成语典故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百二秦关的成语典故,内容包括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全文,百二秦关什么意思。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成语吧,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你知道有哪些广为流传

学习

一人不进庙典故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一人不进庙典故,内容包括一不进庙二不看井的典故,一个人不进庙的典故,类似一人不进庙的典故。俗语道:一人不进庙、两人不看井、三人不抬树、独坐莫凭栏,下面是一人不进庙典故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学习

关于筷子的典故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筷子的典故,内容包括关于筷子的典故有哪些,筷子的典故和寓意,筷子在历史上的典故。据说常用筷子还能锻炼脑力,许多老外都在笨手笨脚、一脸窘相的同时,还不忘对其大为夸赞、感叹惊奇。整理的关于筷子的典故,希望给大家带来

学习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内容包括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是什么,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你知道吗,成也萧何败萧何典故。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比较经典的典故吧,典故在传达表现事物事理中毕竟是隔了一层,是

学习

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历史典故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历史典故,内容包括让他三尺又何妨典故,让你三尺又何妨的典故,退他三尺又何妨的典故。六尺巷,百米长,两米宽,看似是个寻常的窄巷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来历。在中国文化历史名城安徽桐城,历史悠久,名人荟萃,清代出了方

学习

吃瓜换班的历史典故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吃瓜换班的历史典故,内容包括吃瓜换班典故的主要内容,关于吃瓜的典故,吃瓜的历史故事。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其中春秋战国历时500余年,其间战争此起彼伏,风云人物层出不穷,局势跌宕变幻,其中的典故也是有成百上千。下面是带来的

学习

关于开卷有益的成语典故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开卷有益的成语典故,内容包括开卷有益成语典故,经典成语故事开卷有益,每日一词成语典故开卷有益。成语典故指关于成语产生、形成、流传的故事传说。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既代表了一个故事典故,又

学习

碧纱笼诗的成语典故

阅读(84)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下面是整理的碧纱笼诗的成语典故,欢迎阅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