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天如何养生
冬至阳生,数九天补阳必守3原则。今日冬至节气,意味着进入数九天,最寒冷的天气来临,《易经》中有“冬至阳生”的说法。数九天如何养生?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九天如何养生1
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参,气候变化影响人的生理活动。春夏为阳,气候温热;秋冬为阴,气候寒冷。人也随着四时气候的变化,而发生生理上的变化。冬季的三个月份,是阳气收藏的时期。天气非常寒冷,应重视该保护身体的阳气,不要使阳气过度耗散。如果冬天过度的消耗阳气,体内阳气储存不足,则次年春天容易发生四肢无力,头晕欲厥之类的现象,这不符合养生的法则。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数九天养阳必须哪3个基本原则。
1.起居
冬令气候趋寒,天地阳气潜藏,应之人体,冬季亦为人体养精蓄锐的最佳时段。在起居上,应早睡晚起。有晨练习惯的人群应注意,晨练时间不宜过早,以免诱发呼吸道及血脑血管疾病,或使原有疾病复发。推荐阅读:冬至后进入三九天 3招让你御寒防病
2.食补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在冬季如果能恰当选择既美味,而又具有补益身体的食物,无疑会让大家接受。在冬季适宜补益的食品中,中医又分为几大类。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各类食物优点和缺点。
A:温补类食物。如鸡,羊肉,牛肉,鲫鱼等。但过多地进食温补类食品,容易上火。
B:平补类食物。如莲子、芡实、苡仁、赤豆、大枣、燕窝、蛤士蟆、银耳、猪肝等,这些食物既无偏寒、偏温的特性,又无滋腻妨胃的不足。
C:滋补类食物。具有滋阴益肾、填精补髓的功效。主要有:木耳、黑枣、芝麻、黑豆、猪脊、海参、龟肉、甲鱼、鲍鱼等。
3.药补
在这个阶段,有些人喜欢药物的冬令进补。比如膏方。膏方中加入不少甘甜滋润补养药物,服用时感滑润爽口,既能进补,又能治病。有病治病,无病防病,所以冬季进补膏方在有些地方成为一种时尚。
数九天如何养生2
保暖御寒最重要
进入“一九”,天气变得非常寒冷。“百病从寒生”,寒冷使人体抵抗力下降,不但容易感染致病微生物,而且可能引发或加重原有的多种慢性基础性疾病,故冬季是心脑血管、胃溃疡、肺感染等危重疾病的发病高峰。因此,冬季应采取积极的防守保暖措施,使人体感觉暖和舒适,血脉流畅,手脚温暖为宜。
对现代人来说,家里并不乏保暖的御寒衣物,但每年的冬季仍有不少“冬”病是冻出来的。除了年轻人爱美保暖不足外,一些年老体弱的人在防守细节上也没有做足功课。最常见的是“学生哥”不喜欢衣着臃肿,双手又经常外露做笔记写作业,因而手脚长出冻疮的大有人在。俗谚说:“风从颈后入,寒从脚下生”,在寒冷的季节里,大家出门时除了要穿高领毛衣外,最好还要戴上围脖,以免寒冷有“机”可乘。迎风时要用围巾遮挡,或者戴上口罩,以免受寒后患上面瘫,老年人则一定要戴上保暖的帽子。头部受寒后,血管受寒冷刺激后容易收缩,痉挛狭窄,使头部的血供受阻,容易诱发脑卒中。除了头颈外,还要注意脚部的保暖,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双脚穿得暖和了,一身都感觉是暖的。厚厚的打底裤,保暖护膝,抓绒棉鞋或皮靴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进补勿忘冬灸
中医注重养藏之道,有“冬季补一补,来年打老虎”之说。提起冬季药膳进补,很多人马上就会想起《伤寒论》里的“当归生姜羊肉汤”,尤其手脚冰冷的女性和老人。,羊肉煲、羊肉汤味鲜美,性温补,确实非常适合冬季进补食用,但人们吃多了容易燥热内生,五心烦热,最常见的副作用就是口干舌燥,烂嘴角。因此,在烹饪时就要注意巧加搭配,同时也要注意“秋冬养阴”的.进补原则。他指出,家庭在制作羊肉煲或羊肉烫时,可以适量加入马蹄、鸡血藤等,在去膻味的同时,可清虚热养阴。此外,冬季人们喜欢打火锅,摄入的肉类过多,容易出现上火、痰多的症状,不妨吃点冰糖雪梨陈皮煲水的甜品,可以化痰顺气,润肺清燥。
除了饮食进补外,三九寒冬的冬灸可谓最应时的别样进补。在最寒冷的季节,在特定穴位上贴敷温经祛寒,健脾补肾的药物可提高人体免***力,并***冬季高发的哮喘、老慢支、过敏性鼻炎、反复上感以及虚寒腹泻等。中医认为,除了上医院贴药外,热水泡脚、艾灸也是很好的“补药”,睡前热水泡泡脚,以艾条熏涌泉,或以艾灸盒灸足三里、关元、气海等穴位,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使人温暖入睡。
冬主藏宜多睡
《黄帝内经》说:“冬三月,此为闭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人虽然不是需要冬眠的冷血动物,但冬季是万物休养生息的季节,故人体也宜顺应自然,多静少动,相应比其他季节多睡一些时间。冬季里宜早睡晚起,成年人应保证每晚8小时的睡眠时间,小孩甚至应该更多一些。现代人上班时间是固定的,不能晚起,那么晚上应该10点前就要上床睡觉。不少人喜欢猫在家里上网玩游戏看电影,卧室里电视、电脑、手机一应俱全。“为了保证较高的睡眠质量,卧室最好不放或少放手机、电视、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以免电磁波辐射对人体睡眠造成影响。”
一些老年人习惯起早,天气晴朗时他们仍一大早爬起来坚持晨练,并认为晨练对抗寒冷,有益健康。事实上冬主藏,白天过度活动消耗阳气,不利于阳气的收藏,清晨气温较低容易使血管收缩导致血压上升,诱发心脑血管疾病,临床上,不少老人心梗、突发中风,都是晨练时发生的。老人可以把晨练安排在有太阳的八、九点以后,一边运动、一边晒太阳。冬季不宜进行高强度的体育运动,以免损伤阳气,但多吃不动不利身体健康,可参加一些如快步走、踢腿走、打太极、跳舞等有氧运动,以感觉身体发热,微微汗出为宜。
数九天如何养生3
饮食温补勿过头
数九时节是一年之中天气最为寒冷的时节,在日常饮食中,可适当多吃些御寒食物,羊肉、牛肉有燥热温补的效果,能预防“三九寒冷”,但量不宜太多。冬至时还可以多吃些诸如花生、核桃、栗子、榛子和杏仁之类的坚果,因为坚果性味偏温热,在其它季节吃容易上火,而冬天天气较冷,吃坚果有御寒的作用,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要注意的是,火锅、麻辣烫、烤鱼等现代人爱吃的食物会给身体“火上浇油”,也得吃一些补充津液的食物来去除燥热,如白菜、萝卜、藕、笋、百合、芋头、荸荠等。其它很多蔬菜也要多加摄入,比如菌类、海带、紫菜、菠菜、山药等。除此之外,还要适量多吃水果,不仅能滋阴养肺、润喉去燥,还能摄取充足的营养物质,能够使人顿觉清爽舒适。
晨练适度别空腹
步入三九,专家提醒,要注意“冬藏”。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冬季阳气潜藏,人体代谢缓慢,而万病皆损于阳气。因此,冬天如何保护阳气不受损伤是首要任务。专家提醒,要注意守住身体抗风抗寒的三大“要塞”:头部、背部和足部。晨练是好习惯,但也要看天气,最好见到阳光再出门,锻炼的时候不要大汗淋漓,要“收”一些。在天气特别寒冷的时候,最好停止晨练。
冬季很多人晨练时,依然像夏天一样起得特别早。为了抵御寒冷,还增加了运动量,殊不知,冬季气候寒冷,清晨又是一天中最冷的时候,过量运动可能导致血管剧烈收缩,而诱发疾病。冬天晨练时间一般在30分钟最适宜,不宜过早过长,而且要做好保暖措施。可多进行一些增强肌肉协调和柔韧性的运动,如慢走、打太极拳和瑜伽等活动,这些运动会保持肌肉、器官的稳定性。
此外,晨练不宜空腹,由于早晨起床时身体处于低代谢阶段,若不在运动前作一些补充,运动时血液中的游离脂肪酸就会明显升高,从而诱发心律失常,甚至导致猝死。但晨练前也不要吃得过饱,以防止运动时身体供血不足。晨练者在晨练前,应适当摄取高能量食物,并喝适量的白开水。晨练结束后,应先喝一些温开水,让食道和胃有个适应的过程,同时避免吃过烫的食物。
睡觉不宜穿太多
睡眠方面,首先要做到睡个“低温觉”。人们的体温并非恒定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晚间9时至11时开始下降,凌晨1时至3时降到低谷,清晨8时左右开始缓慢上升,晚餐后达到顶峰。因此,夜间睡眠是“低温养生”的好时机,必须杜绝熬夜,尽量做到在晚上9时就上床睡觉,且睡眠时间保证在7小时以上。在灯光中入睡会导致体温上升,使人体产生“光压力”,因此,最好在黑暗的环境中睡觉。
一般说来,年轻人晚上睡觉可以穿件长袖内衣;老年人可以穿棉毛衫,也可再加一件肚兜,保护肚子;婴幼儿晚上贴身穿件棉质内衣睡觉就行,孩子房间的室内温度一般控制在22℃左右。当然,每个人的体质和居住情况不一样,具体穿衣情况还需根据具体情况定。泡脚或洗热水澡都有助于睡眠,但洗澡时要注意,无论盆浴或者淋浴,水温不要过高,桑拿时房间温度也不宜太高,否则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