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文字的成语有哪些?
1. 笔墨官司bǐ mò guān sī
成语解释:比喻用文字进行的辩论、争执。
例 句:雍正、乾隆都自负才辩,喜欢跟臣下打笔墨官司,御笔上谕动辄数百言。(《玉座珠帘》上册)
2. 笔诛墨伐bǐ zhū mò fá
成语解释:笔、墨:指文字。诛:谴责。伐:声讨。通过文字加以谴责,进行声讨。
3. 不立文字bù lì wén zì
成语解释:佛家语,指禅家悟道,不涉文字不依经卷,唯以师徒心心相印,理解契合,传法授受。
4. 成语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七:“师问:‘祇如古德,岂不是以心传心?’峰曰:‘兼不立文字语句。’”
5. 拆白道字chāi bái dào zì
成语解释:把一个字拆成一句话的一种文字游戏。
成语出处: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俺孩子拆白道字,顶真续麻,无般不晓,无般不会。”
6. 字里行间zì lǐ háng jiān
成语解释: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
成语出处:南朝梁·简文帝《答新渝侯和诗书》:“垂示三首,风云吐于行间,珠玉生于字里。”
例 句:老弟上的条陈,第一要不拘成格,字里行间,略带些古文气息,方能中肯。(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二回)
7. 简截了当jiǎn jié liǎo dàng
成语解释:指语言、文字简明,清楚,直截了当。
例 句:描写差不多没有,偶然有,也只就那农村生活里取喻,简截了当。(朱自清《论通俗化》)
8. 妄下雌黄wàng xià cí huáng
成语解释:乱改文字,乱发议论。
成语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校定书籍,亦何容易?自扬雄刘向方称此职耳。观天下书未徧,不得妄下雌黄。”
9. 舄乌虎帝xì wū hǔ dì
成语解释:因“舄”与“乌”、“虎”和“帝”字形相近,同经传抄,容易写错。指文字抄传错误。
成语出处:《埤雅》:“舄九写而为乌,虎三写而为帝,言书之转易如此。”
10. 堆案盈几duī àn yíng jī
成语解释:堆:堆积。案:案头。公文、书信、***书等堆积满案头。原指等待处理的文凭大量积压。后也指书籍或文字材料非常多。
成语出处: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素不便书,又不喜作书,而人间多事,堆案盈机;不相酬答,则犯教伤义,欲自勉强,则不能久。”
11. 以心传心yǐ xīn chuán xīn
成语解释:佛教禅宗用语。指离开语文文字而以慧心相传授。
成语出处:《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行由品》:“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
例 句:师问:“只如古德,岂不是以心传心?”(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八)
12. 传神阿堵chuán shén ē dǔ
成语解释:传神:指好的文学艺术作品描绘的人物生动、逼真;阿堵:六朝人口语,即这、这个。形容用***画或文字描写人物,能得其精神。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善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13. 三豕涉河sān shǐ shè hé
成语解释:比喻文字传写或刊印讹误。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14. 慧业文人huì yè wén rén
成语解释:指有文学天才并与文字结为业缘的人。
成语出处:《宋书·谢灵运传》:“得道应须慧业文人,生天当在灵运前,成佛必在灵运后。”
15. 点石成金diǎn shí chéng jīn
成语解释: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
成语出处:《列仙传》:“许逊,南昌人。晋初为旌阳令,点石化金,以足逋赋。”
16. 结绳而治jié shéng ér zhì
成语解释:原指上古没有文字,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治理天下。后也指社会清平,不用法律治国的空想。
成语出处:《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例 句:曹蜍、李志虽见在,厌厌如九泉下人,人皆如此,便可结绳而治。(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
17. 鲁鱼帝虎lǔ yú dì hǔ
成语解释:指文字传抄错误。
成语出处:晋·葛洪《抱朴子》:“谚云:‘书三写,鱼成鲁,帝成虎。’”
18. 顶针续麻dǐng zhēn xù má
成语解释:首尾相连,循环往复的一种文字游戏。如:成语接龙等。
成语出处:宋、元以来的一种文字游戏。即一人说一条成语或诗文,下一个人以其尾字为首字,再接着说,说不出者为负,罚饮酒或其他。
19. 驴鸣犬吠lǘ míng quǎn fèi
成语解释:如同驴叫狗咬一般。形容文字言语拙劣。
成语出处:唐·张鷟《朝野佥载》:“惟有韩陵山一片石堪共语,自余驴鸣狗吠,聒耳而已。”
20. 一字不易yī zì bù g
成语解释:文字精醇,一个字也不能更改。也用于指抄袭者一字不改地照抄别人的文章。
成语出处:《新唐书·文艺传中·孙逖》:“开元间,苏颋、齐澣、苏晋、贾曾、韩休、许景先及狄典诏诰,为代言最;而逖尤精密,张九龄视其草,欲易一字,卒不能也。”
21. 发聋振聩fā lóng zhèn kuì
成语解释:聩:耳聋。声音很大,连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麻木的人。
成语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例 句:出了匕首、投***,也还有发聋振聩的木铎,有悠然发人深思的静夜钟声。
22. 片言只语piàn yán zhǐ yǔ
成语解释:零零碎碎的话语。形容语言文字数量极少。
成语出处:晋·陆机《谢平原内史表》:“片言只字,不关其间。”
例 句:他的信每次总是片言只语,从不多写。
23. 振聋发聩zhèn lóng fā kuì
成语解释:聩:天生耳聋,引伸为不明事理。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成语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一:“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24. 发蒙振聩fā méng zhèn kuì
成语解释:声音很大,连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麻木的人。
成语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例 句:先生,你这一番议论,真可谓之发蒙振聩。(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四回)
25. 平易近人píng yì jìn rén
成语解释: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
成语出处:《史记·鲁周公世家》:“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例 句:凡昌黎(韩愈)与东野(孟郊)联句,必字字争胜,与他人联句,则平易近人。(清·赵翼《瓯北诗话》卷三)
26. 龟文鸟迹guī wén niǎo jì
成语解释:指古代的象形文字。
成语出处:唐·张彦远《法书要录》第七卷:“颉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彩众美,合而为字,是曰古文。”
27. 深入浅出shēn rù qiǎn chū
成语解释:指讲话或文章的内容深刻,语言文字却浅显易懂。
例 句:这篇文章写得深入浅出,使人爱看、易懂。
28. 十行俱下shí háng jù xià
成语解释:眼睛一瞥就能看下十行文字。形容读书极快。
29. 手挥目送shǒu huī mù sòng
成语解释:手挥:挥动手指弹琴;目送:眼睛追视归鸿。手眼并用,怎么想就怎么做。也比喻语言文字的意义双关,意在言外。
成语出处:三国魏·稽康《赠兄秀才公穆入***》诗:“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30. 点铁成金diǎn tiě chéng jīn
成语解释:原指用手指一点使铁变成金的'法术。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
成语出处:宋·黄庭坚《答洪驹父书》:“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例 句:真是点铁成金,会者不难,只改得二三十个字,便通篇改观了。(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三回)
31. 同文共轨tóng wén gòng guǐ
成语解释:同文:全国所用的文字相同;共轨:全国车辙阔狭相同。统一文字,统一车辙。比喻国家统一。
成语出处:《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32. 诘屈聱牙jié qū áo yá
成语解释:诘屈:同“佶屈”,曲折,引申为不顺畅;聱牙:读起来拗口、别扭。形容文字晦涩艰深,难懂难读。
成语出处:唐·韩愈《进学解》:“周诰殷盘,佶屈聱牙。”
例 句:但传到后世,这种官话或普通话却变成诘屈聱牙的古语了。(朱自清《尚书第三》)
33. 望文生义wàng wén shēng yì
成语解释:文:文字,指字面;义:意义。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涵义,光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做出不确切的解释。
成语出处:清·张之洞《輶轩语·语学》:“空谈臆说,望文生意。”
34. 文人无行wén rén wú xíng
成语解释:喜欢玩弄文字的人,品行常常不端正。
例 句:决不能让文人无行的现象继续存在。
35. 乌焉成马wū yān chéng mǎ
成语解释:乌、焉、马三字字形相近,几经传抄而写错。指文字因形体相似而传写错误。
成语出处:《周礼·天官·缝人》“丧,缝棺饰焉”汉郑玄注:“故书焉为马,杜子春云‘当为焉’。”古谚:“书经三写,乌焉成马。”
36. 五行并下wǔ háng bìng xià
成语解释:五行文字一并看。形容读书速度快。
成语出处:《后汉书·应奉传》:“奉少聪明,自为童儿及长,凡所经履,莫不暗记。读书五行并下。”
37. 舞文弄墨wǔ wén nòng mò
成语解释:舞、弄:故意玩弄;文、墨:文笔。故意玩弄文笔。原指曲引法律条文作弊。后常指玩弄文字技巧。
成语出处:《隋书·王充传》:“明习法令,而舞弄文墨,高下其心。”
例 句:而写碑的人偏要舞文弄墨,所以反面越舞越糊涂。(鲁迅《华盖集续编的续编·厦门通信》)
38. 鲁鱼亥豕lǔ yú hài shǐ
成语解释:把“鲁”字错成“鱼”字,把“亥”字错成“豕”字。指书籍在传写或刻印过程中的文字错误。
成语出处:晋·葛洪《抱朴子》:“谚云:‘书三写,鱼成鲁,帝成虎。’”《吕氏春秋·察传》:“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39. 夏五郭公xià wǔ guō gōng
成语解释:《春秋》一书中,“夏五”后缺“月”字,“郭公”下未记事。比喻文字脱漏。
成语出处:《春秋·桓公十四年》:“十有四年春正月,公会郑伯于曹。无冰。夏五。”《春秋·庄公二十四年》:“冬,戎侵曹。曹羁出奔陈。赤归于曹。郭公。”
40. 香象渡河xiāng xiàng dù hé
成语解释:佛教用语。比喻悟道精深。也形容评论文字精辟透彻。
成语出处:《优婆塞戒经》卷一:“如恒河水,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
例 句:亦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更无疑滞。(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三)
41. 寻行数墨xún háng shǔ mò
成语解释:寻行:一行行地读;数墨:一字字地读。指只会诵读文句,而不能理解义理。也指专在文字上下功夫。
成语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口内诵经千卷,体上问经不识。不解佛法圆通,徒劳寻行数墨。”
例 句:读书初时,尽且寻行数墨,久之,自有见处。(清·陈澧《东塾读书记·朱子书》)
42. 妙不可言miào bù kě yán
成语解释:形容好得难以用文字、语言表达。
成语出处:晋·郭璞《江赋》:“经纪天地,错综人术,妙不可尽之于言,事不可穷之于笔。”
例 句:公子侧会其意,一吸而尽,觉甘香快嗓,妙不可言。(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九回)
43. 以文会友yǐ wén huì yǒu
成语解释:指通过文字来结交朋友。
成语出处:《论语·颜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人。”
44. 目送手挥mù sòng shǒu huī
成语解释:手眼并用,怎么想就怎么用。也比喻语言文字的意义双关,意在言外。
成语出处:三国魏·稽康《赠兄弟才公穆入***》诗:“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45. 玉润珠圆yù rùn zhū yuán
成语解释:润:细腻光滑。象珠子一样圆,象玉石一样光润。比喻歌声宛转优美,或文字流畅明快。
成语出处:唐·张文琮《咏水诗》:“方流涵玉润,圆折动珠光。”
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优求知网 » 描写文字的成语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