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和原子》教案精选

《分子和原子》教案(精选8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收集整理的《分子和原子》教案(精选8篇),欢迎大家分享。

《分子和原子》教案 1

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能列举出常见的由分子、原子构成的物质。知道水、氧气、氢气、、二氧化碳、氧化汞是分子、构成的,知道汞、硅由原子构成的。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能用分子、原子之间是有间隔的、并在不断运动着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知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即化学变化前后,存在于物质中的'原子的种类不变。

4、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知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生没有变化,分子发生了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的概念

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教学工具

多媒体演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见闻:

1)糖放入水中为什么不见了?

2)路过化妆品店就闻到香味?

3)湿衣服晒干,水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实验3–2:品红的扩散: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呢?(同步加做加热水中品红)

[过渡]在很久以前许多学者就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究,他们提出了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设想,用于解释以上现象。那么,他们的论断是否正确呢?

展示***片:教材P48***3-6、3-7

小结: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和原子构成的。

二、[提问]分子有何特点呢?

(阅读)分子很小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活动与探究]做氨水的扩散实验

请同学们猜想:为什么A杯中的溶液很快变红了?而B杯中的溶液过很久才变红呢?

小结:

氨水中氨分子不断扩散进入了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变成了红色。该实验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提问]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运动速率怎样?能否举例子

电脑:①1000ml酒精与100ml水的混合,思考为什么混合后体积不为200ml呢?②一碗黄豆与一碗绿豆混合是否等于两碗?

小结:分子之间有间隔

思考题:

用分子的观点分析:

1、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

2、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易凉干?

3、物质为何有三态变化?

三、作业与练习

《分子和原子》教案 2

【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知识要点】

本课题首先从日常生活中简单的物质变化,道出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然后再从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引出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让我们了解物质的微观世界,知道物质是由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并理解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同时,本课题知识也能帮助我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认识不同变化之间的本质区别。

【课题重点】

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

2、分子、原子的概念及主要区别。

3、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物质的变化。

[要点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说明:判断某一变化是物理或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所谓新物质并非名称上与原物质不同,而是在组成和结构上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讨论:化学变化常伴随一些现象,如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这些现象能否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你能举例说明吗?不能。如电灯通电发光、发热但无新物质生成,应是物理变化。

[要点2]分子

1、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分子(如水)、原子等。说明:我们身边的物质有的是由分子构成。如氧气(O 2)、水(H 2 O)、二氧化碳(CO 2)、氧化汞(HgO)等。也有的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如铁(Fe)、铜(Cu)、银(Ag)等。

2、分子的性质①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②分子间有一定间隔,且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减小。

③分子在不停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④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3、分子的内部结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成更小粒子——原子,可见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

4、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讨论: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而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更小的粒子——原子。

[要点3]原子

1、原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的粒子。

2、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开形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物质),这就是化学变化的实质。

讨论:有人说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一定大于原子。

不对。不同的分子和原子无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说明:原子和分子虽然都是很小的粒子,肉眼看不到它,但它确实存在于物质的内部,现代科技(如飞秒化学)不仅能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动原子。

注意:物质不同,构成物质的粒子不同。有的物质由分子构成,如水由水分子构成;有的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如铁由铁原子构成;今后我们还将学习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讨论: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请予以说明?思考: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试分析在氢气与氯气的反应、水的分解等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推断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在上述这些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变化,变成了原子,而原子没有变化,只是重新组合。可推出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发生变化的是分子。

【教学策略】

1、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认识水的自然蒸发。教师演示:品红扩散,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水会逐渐减少?为什么温度升高,水会减少得快?品红为什么能扩散?联系实际再举例说明分子不断运动且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的事实。

2、两张***示苯分子、硅原子,说明先进的观察仪器已经可以看到分子、原子层面的粒子,同时说明粒子质量小、体积小的事实。

3、“1+1”是否一定等于2的家庭小实验,事先布置预习并在课上检查预做情况,对结果“1+1<2”说明了什么进行分析。

4、活动探究:建议彩色银幕实验,并安排讨论。讨论题如下:A杯酚酞变红,说明什么?(说明氨分子不断运动,扩散到空气中并进入A杯酚酞试液)。

5、让学生归纳粒子的基本属性: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同种粒子性质相同。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再讨论举证。(结合课题后习题3、4、5进行)

6、分子、原子概念要淡化,但理解不能含糊,利用习题2的化学反应,可通过分子原子观点解释化学反应本质来强化。也可组织学生先阅读课文后分组讨论、交流发言。

讨论:

①分子观点解释:水蒸发与水分解的不同所在?

②分子观点解释:化学反应的本质。

《分子和原子》教案 3

一、教学章节

第一节 分子

二、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1) 分子的概念

(2) 分子概念的运用

(3) 混合物和纯净物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物质及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1) 关于分子定义的建立以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

(2) 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的思想方法。

2、难点

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3、疑点

(1) 如何解释“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2) 混合物与混合物有何区别?

4、解决办法

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发挥想象力,使学生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同时结合学生回忆物质在空气和纯氧气中燃烧的不同,讨论、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教育学生用科学的角度来分析认识问题,为以后学习打下牢固地认识基础,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安排

水、酒精

量筒(200Ml)2个;碘球;试管夹;酒精灯;火柴

六、教学步骤

(一)分子

[新课引入]我们进入花园或饭店附近,就会闻到花或饭菜的气味;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中,会逐渐消失,而水有了甜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再来看两个演示实验]

1、实验[3—1]碘的受热和冷却

现象:固体碘受热变成蒸气,碘蒸汽遇冷又变成固体碘。

2、100L酒精和100 L水混合在一起。

现象:混合后,酒精和水的.总体积小于200L 。

[结论]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分子在不停运动和分子间有间隔距离。

[板书]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分子在不停运动和分子间有间隔距离。

[讲述]在碘受热和冷却的过程发生物理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构成碘的碘分子没有发生改变。例如:水变成水蒸气时,水分子本身没有改变,水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蔗糖溶于水,蔗糖分子和水分子也没有发生变化,他们的化学性质也没有发生变化。

[板书]2、在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为无力变化。

[讲述]在氧气的化学性质中学过五个化学反应:碳与氧气的反应,在变化过程中,碳和氧气的分子都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二氧化碳分子,这种在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不再保有原来分子特性的变化。为化学变化。

[板书]在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为化学变化。

[讲述]那么,如何把分子从化学角度作一个定义呢?

[回答]+[板书]3、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讲述]我们叫分子,用肉眼是不可以看得到的,人们只有通过科学仪器。比如:电子显微镜。把分子放大几十万倍,才可以观察到分子的***像。分子是微观的,它的质量非常小,水分子的质量大约是3*10-26g。

[讨论]那分子还可以再分吗?

[回答]分子可以再分是说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起了变化,变成了别种物质的粒子。

但从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这一点来说分子又是不可分的整体粒子,因为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了。

[讨论]物质三态相互转化的本质:

气态时,分子间距离最大,液态,固态。

[板书]4、①分子的体积很小,质量非常小。

②分子是不断地运动的。

③分子间有一定间隔,“三态”。

④有些物质是由分子直接构成的。

⑤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二)混合物和纯净物:

[讲述]在研究任何一种物质的性质时,都必须取用纯净物,比如在研究氧气的性质时,铁在纯氧中燃烧可以看到火星四射,光彩夺目的现象,可是在空气中,铁不燃烧。这就是由于空气中约有4/5的氮气,影响了氧气的性质。

什么是纯净物,混合物。

1、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反应,混合物里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例如:空气

2、纯净物是一种物质组成的。例如:氧气、氮气

[讲述]我们在这里所讲的纯与不纯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通常所指的纯净物指的是含杂质很少的具有一定纯度的物质。我们只是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是不纯物质变为比较纯的物质。

例如:用作半导体材料的硅,就是从含硅的矿物里制得的。经提纯,硅的质量百分数可达,99,999,999,999%(11个9)这种硅叫做高纯硅。

《分子和原子》教案 4

【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分子和原子概念,并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过程方法】

用边教边实验的方法。首先提出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发思考,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继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相互交流、分析与讨论,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从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路过花圃、饭店门口会闻到什么气味?一杯水长久静置会不会减少?若加热这杯水呢?这些现象该如何解释呢?

(学生凭自己的想象、猜测来描述、解释上述现象。)

师:先进的科学仪器已经拍摄到了一些分子和原子的照片,如苯分子和半导体材料硅的原子,见教材的***36、***37。证明物质确实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所构成。那么这些粒子究竟小到何种程度呢?我们来看: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有多少?怎样才能把它们数完?需十亿人口、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昼夜不停地数3万多年才能数清。

生: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很小。

师:这是分子的第一个基本性质,下面请同学配合完成下列两个实验。

(1)向静置的盛水烧杯中加入品红,观察现象。

(2)浓氨水在空气中扩散使酚酞溶液变红的实验。

生:分子是不停运动的。

师:而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这就是水受热后减少更快、夏天湿衣服比冬天易干的道理。请同学们继续思考,为什么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呢?(教师布置学生动手实验:请两学生分别量取50 mL水、50 mL酒精倒进100 mL量筒里,观察现象。)

师:现在是否满100 mL?

生:不满了。

师:那么说明什么问题呢?

生: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师:而且不同的液体其分子间间隔不同,如果把它们混合起来,相互挤占对方的空隙,最终体积不是1+1=2。这说明不同液体的体积不能相加。然而质量却能相加,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组成物质的微粒个数没有改变。

师:为什么气球易被压缩,而铅球受压几乎纹丝不动?

生:因为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很大,而液体、固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

师:现在同学们应该知道为什么物体受热体积会胀大,遇冷体积会减小了吧?

生:因为分子间间隔受热变大,遇冷间隔变小。

师:能否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说明分子的三个基本性质。

(学生稍作讨论并举例回答。)

师:分子、原子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教师向学生展示用硬板纸做出的几种分子模型。),现在我们已经了解到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而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学习了这些知识又有什么意义呢?我认为学习了这些知识后,至少我们要能运用这些微观世界的知识来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而且要能借助这些知识更深入地研究宏观世界里物质的变化。前面我们已学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生:有无新物质生成。

师:这是一种宏观的说法。如果我们从分子角度看“有无新物质生成”其内在原因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分析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有何不同。并结合教材的***3-11、***3-12、***3-13,推断在上述变化中谁变?谁不变?(穿插演示:把硬纸板做的水分子模型进行分解,多媒体展示x化汞分子分解成汞和氧气的过程。)

(学生分组讨论,达成共识。)

(教师给出以下填空题供学生回答并进行小结。)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______不变,仅_____变了;正是由于_____不变,物质就不变,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就不变;若_____变了,物质也就变了,该物质的化学性质也就变了。由此定义_____是保持物质_____的最小粒子。

(2)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_____变了,变成_____,然后_____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可见,在化学反应中,_____可分,而_____不可分,这就是_____和_____的本质区别。由此定义:_____是化学变化中的_____。)

师(追问):分子能否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不变呢?

生:不能。例如,同样是水分子组成的水,既可呈液态,又可呈气态、固态,其状态不同,即物理性质不同,但只要是水分子,通电就能分解成氢气、氧气,即它的化学性质是相同的。

(教师简单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后感】

新课程目标是要通过该课题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再反过来用微观世界的知识去解决宏观世界中的诸多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所以人教版新教材对《分子和原子》这一课题的设计构思巧妙合理、化繁难为简易,非常有利于教师的演绎讲解和学生的理解接受。

成功之处:①学生实验现象明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有关基本操作能力;②这一课题中由于***文并茂,形象生动,再结合教师设计的有关动画效果,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此时学生便能体验到化学变化实际上是分子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分子的过程,为深刻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分子、原子等重要概念做了形象铺垫,加上最后设计的填空题,为学生理顺了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也理顺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关系和根本区别,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

不足之处:本节课反映出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不多,对常见的化学现象注意不够,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例子,还难以用恰当的语言去描述。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全方位、多角度来考虑问题、描述问题,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宏观现象想象微观世界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分子和原子》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

2.分子、原子的概念及主要区别。

3.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物质的变化。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实验器材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设问]世界是由形形色色的物质构成的, 但物质本身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演示]品红扩散实验

(提问)品红为什么消失?整杯水为什么变红了?

[播放动画] 品红分子在水中扩散的微观过程。

[结论] 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活动探究、探求新知:

一、粒子的特征

[提问]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

(讲解)其实分子是很小的`粒子

[板书]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引入)从课堂开始的品红消失和闻到的香水味以及动画我们猜想分子是运动的。

[演示]取一支试管加20mL水,滴2滴酚酞试液,再滴加浓氨水。观察有什么现象?

[提问]若不直接滴加浓氨水,你有什么办法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吗?

[多媒体展示]播放氨分子运动

[ 提问]这一实验说明了什么?

[追问]若改变温度对分子运动有什么影响?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板书]2、分子总在不断运动,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率加快

[设疑]水温升高,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了,温度下降水蒸气凝成雪花或冰雹。水的三态变化可以用关于分子的观点来解释吗?

[演示实验](1)50ml水与50ml水混合 (2)50ml酒精与50ml酒精 (3)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

[提问]混合后的体积是两者之和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板书]3、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提问]由分组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容易被压缩,而液体、固体分子间间隔较小,不易被压缩。

[提问]1、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的情形与电解水时水“跑”走的情形是否一样?为什么?

[演示]fl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 边演示边讲解

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度,理解水的蒸发与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小结]分子是保持化学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追问]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如何改变的呢?

[再次演示]fl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

2、氧 汞分子分解过程(Flash动画)

[提问]你有何发现?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小结]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2、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分子、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5、原子可以结合形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六、板书设计:

课题2 分子的原子

一、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很小

2、分子在不断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三、 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四、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当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变了,原子不变。

2、混合物和纯净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

七、教后反思:

八、效果检测:

1.1994年印度博帕杰毒气泄漏,很多人中毒.它说明了( )

A.分子可再分 B. 分子在不停运动 C. 分子很小 D. 分子间有间隔

2.100 mL酒精和100 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 mL,说明了( )

A.物质是由分子构成 B.分子很小 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分子间有一定间隔

3.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A.氧分子 B.氧原子 C. 氧离子 D.氧气

4.在电解水这一变化中,没有变化的粒子是( )

A.水分子 B. 水原子 C. 氢、氧两种原子 D.以上都不是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B.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C. 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由原子构成

D.同种原子可以构成分子,而不同种原子不能结合成分子

《分子和原子》教案 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理解分子的基本特征;

2、学会应用分子的观点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的讲解、演示与学生的探究、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授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识物质的可分性的观点。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分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认识分子的特征。

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

教学过程:

设疑激思,发现问题:

1、香水为什么会散发出怡人的香味?

2、湿衣服为什么在阳光下干的比较快?

3、白糖放在水里为什么不一会就没了,而水变甜了?发现问题。将化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产生探求欲望。提出研究主题。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的素材中,抽取有启发性的情节,提出富有思考性激发想象力的化学话题,激起学生寻求变化本质和内在原因的欲望。

新课学习:

活动与探究一:物质的微粒性

1、【教师讲解】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发展简史。

【得出结论】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

2、【出示***片】a、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b、通过移动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得出结论】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3、【教师举例】说明微观的粒子聚在一起构成宏观物质。边听、边看得出结论:物质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粒子构成的。微观的粒子聚在一起构成宏观物质。

活动与探究二:分子的特征

1、【思考问题】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为什么水分子看不见,水却能看见?

【得出结论】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2、【演示实验】品红在水中扩散

【思考问题】水为什么能变红?

【出示***片】不同温度下水分子的运动

【得出结论】分子在不断的运动着。温度升高,分子运动的速度加快。

3、【思考问题】50ml水+50ml酒精=100ml液体,正确吗?等式“1+1=2”成立吗?

【演示实验】水与酒精的混合

【得出结论】分子间有间隔

想象、理解分子有多小。

运用新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通过实验与探究认识分子的体积和质量很小,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分子间存在间隔。

活动与探究三: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

1、【思考问题】前面我们做过水蒸发和水电解的实验,请同学们思考:水蒸发和水电解一样吗?为什么?

【得出结论】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它的分子起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可见,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回顾水蒸发和水电解的实验,讨论、交流、回答。使学生的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总结归纳: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物质的微粒性以及分子的特征,从分子的角度深入了解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知道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

在讲授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时,先给出电解水的微观***示,试***让学生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①水分解的过程中出现了哪几种微粒,各几个?

②这些微粒中哪些发生了变化,哪些不变?

③由此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④从中你还获得了哪些信息?

但结果学生对微粒模型***不熟悉,回答前两个问题很困难,对后面的问题就更无从入手了。这样尝试之后就把这节课设计成了一节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只在“分子、原子关系”“物理、化学变化实质及主要区别”等处安排学生交流讨论。力求抓住学生学习心理,紧扣学生认知规律,以学生在哪里会想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为主线。

《分子和原子》教案 7

【指导思想】

从宏观物质间的反应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就得了解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并通过微观粒子在变化中的种类和个数的变化情况,真实的认识一个奇妙的化学世界,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要从宏观走向微观、从直观形象的物质间的反应向抽象的微观粒子间的重新组合过渡,为以后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和学好化学打好基础。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特点:设置本单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尽早建立起微粒观,以便让学生能更深入地认识身边的物质,初步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通过对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天然循环、水的人工净化、水的通电分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等过程中分子运动情形的描述,帮助学生从微观水平上构建对自己熟悉的一些宏观变化现象的本质的认识,继而在认识分子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了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基本微粒——原子,进一步介绍了原子中的电子及其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变化特点,发展了学生对物质微观构成与变化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发展不仅会深化学生对自然界的物质的理解,更能激发他们深入研究物质的探索欲望。为了培养学生用化学方法认识物质世界的能力,在这一单元中,还穿插了一些科学方法、化学实验方法以及科学思想教育的内容。

本节授课内容是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儿单元“水和溶液”课题三“分子和原子”,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探究构成物质的微粒,为前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物质间的反应从微观的角度有进一步的认识,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对化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物质之间所发生的各种变化,但都是从宏观角度感受化学,但还不清楚或认识不到物质之间反应的实质,所以本节课对学生来说要将宏观的物质间反应归因于微观粒子间的重新组合、尤其是对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的认识有一定的难度,可以从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和反应入手、以客观存在的微观粒子***片等说明粒子的真实存在,在此基础上讲解分子、原子的性质,并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认识物质间反应的本质。做到实例举证、客观分析、归纳总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

2、通过对微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原子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从宏观现象,认识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教学难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

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为什么会减少?温度升高,减少的越快?

2、湿衣服为什么能晾干?放在通风处或阳光下干得更快?

3、走近花园处,为何能远远闻到花的香味?

4、放在水中的糖为什么不见了?水为什么能变甜?

5、为什么把100毫升的水和100毫升的酒精混在一起,体积小于200毫升?

6、为什么把品红溶液放到水中能扩散?

【教师讲述】

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对此问题的探究兴趣,他们提出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并以此来解释上述现象。

其实,通过科学方法早已证明,物质确实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我们可以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真实的观察到一些分子、原子的存在,并且还能够移动原子。

【幻灯展示并讲解】

***3-6、***3-7是苯分子结构和移动原子后形成的“中国”二字,这是世界上最小的汉字了。

分子的性质:

【教师举例讲述】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千克;

1滴水中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大约有15万亿亿个水分子;

(如果中国13亿人数1滴水中的水分子数,每人每分钟数100个,则需要300万年)

(如果一个人每口喝下10亿个水分子,每秒喝一口,则喝完一滴水中的分子,则需55万年)

【教师归纳】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活动与探究】

1、向滴有酚酞的水中慢慢滴入浓氨水,有怎样的现象?

2、两个小烧杯中分别放酚酞和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两个小烧杯,则有什么现象?

【教师归纳】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①氨气在空气中扩散

②糖的溶解

③闻到花香、酒味

④樟脑丸的逐渐减少

⑤湿衣服晾干

【教师举例讲述】

①相同质量的'同一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所占体积不同

②100毫升水和100毫升酒精混合体积小于200毫升

③热胀冷缩

【教师归纳】

分子间有间隔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1个H2O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再如:CO2、SO2、H2SO4、P2O5等

【展开讨论】

①从分子的角度,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何不同?

②H2在Cl2中燃烧生成HCl,试分析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

【举例说明】

①水蒸发时,水分子本身没有变,水的化学性质也没有变;

②品红溶解于水时,品红分子和水分子都没有变,它们的化学性质也没有变;

③物质“三态”变化

【归纳总结】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展开讨论】

H2在Cl2中燃烧生成HCl,试分析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

【举例说明】

①水电解时,水分子变成了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不再保持水的化学性质;

②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氢气分子和氯气分子都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氯化氢分子,氢气和氯气的化学性质不再保持。

【归纳总结】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它的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

【归纳总结】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动画演示】

水电解动画演示

氢气和氯气反应动画演示

【教师讲述】

所以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改变,从一种物质的分子变成了另一种物质的分子。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分子个数不一定变。

【提出问题】

在化学变化中,从一种物质的分子如何形成了另一种物质的分子呢?

【讨论总结】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了更小的粒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的分子。

【举例说明】

①水电解时,首先水分子分解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每2个氢原子结合成了一个氢分子,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了一个氧分子;

②H2在Cl2中燃烧时,氢气分子分解成了氢原子,氯气分子分解成了氯原子,每一个氢原子和每一个氯原子重新组合成了氯化氢分子;

【学生讨论】

电解氧化铝生成铝和氧气。

【讨论总结】

氧化铝通电时,氧化铝分子分解成了铝原子和氧原子,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气分子,许多铝原子聚积到一起成金属铝。

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原子没有发生变化。

如:在H2O中、O2中、Al2O3中氧原子始终是氧原子。因此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解成更小的粒子。

【归纳总结】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的粒子。

化学反应实质: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首先分解成原子,原子间再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物质的分子。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而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没有变。

分子构成物质

原子构成物质

原子构成分子

【板书设计】

分子和原子

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3、分子间有间隔

4、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

化学变化的实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首先分解成原子,原子间再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物质的分子。

分子原子在变化中的情况: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数目不一定发生变化;而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没有变。

物质、分子、原子与分子的联系:

分子构成物质

原子构成物质

原子构成分子

《分子和原子》教案 8

【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认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特性。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日常生活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式,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重点:

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难点:

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方法:实验探究

手段:多媒体教学

实验准备:烧杯、量筒、水、品红、浓氨水、酒精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以下问题:

(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为什么?

(2)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

(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

(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

(5)中国古代认为事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你是认为怎样认为的?

2、讲授新课:

[实验3-2] 品红溶于水

现象:品红逐渐向水中扩散。但时间较长后才扩散均匀。

提问: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

明确:学者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这些微小的粒子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的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的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和基本性质(板书)

板书: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特性

提问:我们能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看到分子吗?那怎样才能看到分子呢?

讲解: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必须用比较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可见分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与地球相比。分子虽然很小但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结论1:分子质量很小,体积很小。

探究活动1:

操作:1、在试管中加入蒸镏水,再加入酚酞试液

现象:溶液仍为无色

操作:2、在试管中加入浓氨水,再加入酚酞试液

现象:溶液变为红色

操作:3、将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观察12分钟。

现象: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而烧杯B中的酚酞溶液仍为无色。

结论2、分子在做不停的运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温度越高,运动的速度越快。

解释:(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为什么?

(2)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

(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

(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

活动探究2、酒精与水混合

操作:用100毫升的量筒分别量取100毫升水和酒精,相混合后,观察所得溶液体积是否等于200毫升?

现象:100毫升酒精与100毫升水混合后,所得溶液体积小于200毫升。

讨论: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结论3:分子之间有间隔。

解释:(1)为什么物质存在固、液、气三种状态?

(2)为什么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3)夏天自行车的气为什么不能打得太足?

(4)铁路上的铁轨之间为什么留些空隙?

总结:略

作业:昌平练习册,课后习题。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1、复习旧识:

氨气、水、糖等物质都是由什么微粒构成?

2、情景引入:

提问:分子是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它能不能再分割?如果能分割,那分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回答:分子不是最小的.粒子,分子由原子构成的。

展示:水分子、氧气分子,氢气分子的模型。

3、讲授新课:

二、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板书)

讨论:1、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2、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试分析在这个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学生讨论,选择学生代表来陈述讨论结果]

讲解:1、分子的观点(板书)

提问:物理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回答:物理变化的实质是没有新物质产生,发生变化的只是物质的状态和形状。

追问:这变化中分子本身有没有变化?

回答: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小结:可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板书)

提问: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什么?在这些变化中分子本身有没有变化?

回答:略

小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的物质的分子。(板书)

讨论:那么,根据分子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的特征,我们应如何给分子下一个定义?

小结:由此可见,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板书:分子的概念

2、原子的观点(板书)

展示:水分子分解的微观实质。

提问: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发生变化,只是重新组合。

结论1: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而原子没有发生变化。

结论2:原子: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结论3:化学变化的实质:

思考: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那分子是不是一定比原子大?

讲解:尽管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但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只有分子与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相比,分子才比原子大。但毫无关系的分子和原子,则无法说谁大谁小。

总结:略

练习:课后习题

作业:昌平练习册

《分子和原子》教案精选

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优求知网 » 《分子和原子》教案精选

学习

培训机构教师奖励制度通用

阅读(59)

本文为您介绍培训机构教师奖励制度通用,内容包括培训机构教师奖惩制度实施细则,培训机构教师考核办法及奖惩制度,培训机构教师续班奖励办法。现如今,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制度,制度是维护公平、公正的有效手段,是我们做事的底线要求。拟起制

学习

《彷徨》读后感范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彷徨》读后感范文,内容包括彷徨读后感大全800字,彷徨读后感400字范文,彷徨读后感。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精心整理的《彷徨》读后感范文,欢迎阅

学习

培训机构教师工作总结精选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培训机构教师工作总结精选,内容包括培训机构老师工作总结10篇,培训机构教师每日工作总结模板,培训机构教师岗位工作总结。时光在流逝,从不停歇,一段时间的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段时间中有什么值得分享的成绩呢?想必我们需要写

学习

教师普通话培训简报精选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普通话培训简报精选,内容包括教师普通话培训简报内容,教师普通话培训简报美篇,教师普通话培训工作简报。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很多场合都离不了简报,简报的写作必须注意做到简短、明快,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说清楚必须说明的

学习

医院总务科副科长述职报告精选

阅读(77)

本文为您介绍医院总务科副科长述职报告精选,内容包括医院总务科主任述职报告,医院总务科长年终述职,医院后勤科长述职报告。一、医院总务科简介

学习

教师普通话培训活动简报精选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普通话培训活动简报精选,内容包括教师普通话培训活动内容,教师学习普通话培训活动信息,教师普通话学习培训简报。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简报吧,简报的种类尽管很多,但其结构却不无共同之处,一

学习

养殖业先进个人主要事迹精选

阅读(84)

本文为您介绍养殖业先进个人主要事迹精选,内容包括养殖业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养殖户个人先进事迹材料,养殖先进人物事迹材料。事迹是指对本单位具有突出事迹的集体和个人整理出的文字宣传材料。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养殖业先进个人主

学习

抖音健康文案通用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抖音健康文案通用,内容包括抖音健康文案吸引人的句子,健康最重要抖音文案怎么写,抖音健康的文案励志。1、身冷的人和衣裳亲近,有病的人和医生亲近,与其寻求灵丹妙药,不如堵截致病之源;与其得病托关系看病,不如平时找场地运动!

学习

感恩的广播稿精选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感恩的广播稿精选,内容包括感恩师长广播稿100字,和感恩有关的广播稿,感恩广播稿大全集1500字。有在广播站锻炼的学生,我们广播前都会提前准备好广播稿,一流的广播稿会带来更好的节目效果,优秀的广播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

学习

大学生优秀事迹精选

阅读(70)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优秀事迹精选,内容包括大学生优秀事迹范文,大学生优秀事迹300字,大学生优秀事迹2000字。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事迹吧,根据事迹的性质,可分为正面典型材料和反面典型材料。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事

学习

撕名牌活动策划书精选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撕名牌活动策划书精选,内容包括企业撕名牌活动策划书,活动策划方案撕名牌,校园撕名牌活动策划书。撕名牌一般分为两组或者三组(也可以是个人赛),每个人后背上都会贴上自己的名字,叫做名牌。然后对战开始,双方在不伤害对方的情况

学习

企业家与管理者的区别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家与管理者的区别,内容包括企业家与管理者的区别何在,企业家如何成为管理者,时间的管理者和企业家。业家“entrepreneur”一词是从法语中借来的,其原意是指“冒险事业的经营者或组织者”。管理者是指在组织中直接参与和

学习

小学语文教师自荐信精选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语文教师自荐信精选,内容包括小学语文教师自荐信范文,小学语文教师求职自荐信范文200字,小学语文科代表自荐信范文。自荐信是自我推销采用的一种形式,推荐自己适合担任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活动,以便对方接受的一种专用信件

学习

签证收入证明范本精选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签证收入证明范本精选,内容包括签证如何提供收入证明模板,个人签证收入证明怎么写范本,美国签证收入证明。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证明都不陌生吧,证明是证明某人的身份、经历或某件事情的真实情况时所使用的

学习

《点豆豆》教案精选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点豆豆》教案精选,内容包括点豆豆艺术教案小班,点豆豆的教案反思,点豆豆教案学习目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

学习

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常规教育教案范文精选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常规教育教案范文精选,内容包括小学一年级入学适应教育活动方案,一年级新生入学教育教案设计,小学入学常规教育教案。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

学习

积极分子思想汇报精选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积极分子思想汇报精选,内容包括积极分子思想汇报2023,积极分子思想汇报最新,积极分子思想汇报2000字左右。一、思想汇报的格式

学习

等比数列教案精选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等比数列教案精选,内容包括等比数列教案教学设计,等比数列教案第一课时ppt,等比数列通项公式教学设计。什么是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

学习

大班主题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民族大家庭》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大班主题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民族大家庭》,内容包括大班社会民族大家庭教案及反思,世界大家庭大班活动反思,民族大家庭大班活动反思。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

学习

《绳子的用途》幼儿园科学教案精选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绳子的用途》幼儿园科学教案精选,内容包括关于幼儿园绳子的教案,幼儿园小班绳子的名称和用途,幼儿园关于绳子的科学活动。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

学习

狮王进行曲欣赏教案通用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狮王进行曲欣赏教案通用,内容包括狮王进行曲欣赏教案反思,狮王进行曲音乐欣赏教案,大班音乐欣赏狮王进行曲教案。教案的编写依据

学习

可能性大小的教案精选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可能性大小的教案精选,内容包括关于可能性教案集合5篇,四年级上册可能性优秀教案,可能性的大小教案用的教学方法是。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