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季氏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季氏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季氏篇本篇包括14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生而知之”;“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下面是精心整理的论语季氏篇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与收藏。

论语季氏篇原文及翻译

【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2)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3),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4)有言曰:‘陈力就列(5),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6)矣?且尔言过矣,虎兕(7)出于柙(8),龟玉毁于椟(9)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10)。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11)。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12)之内也。”

【注释】

(1)颛臾:音zhuān yú,鲁国的附属国,在今山东省费县西。

(2)有事:指有***事行动,用兵作战。

(3)东蒙主:东蒙,蒙山。主,主持祭祀的人。

(4)周任:人名,周代史官。

(5)陈力就列:陈力,发挥能力,按才力担任适当的职务。

(6)相:搀扶盲人的人叫相,这里是辅助的意思。

(7)兕:音sì。雌性犀牛。

(8)柙:音xiá,用以关押野兽的木笼。

(9)椟:音dú,匣子。

(10)费:季氏的采邑。

(11)贫、寡:可能有错误,应为寡、贫。

(12)萧墙:照壁屏风。指宫廷之内。

【译文】

季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子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快要攻打颛臾了。”孔子说:“冉求,这不就是你的过错吗?颛臾从前是周天子让它主持东蒙的祭祀的,而且已经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国家的臣属啊,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大夫想去攻打,我们两个人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尽自己的力量去负担你的职务,实在做不好就辞职。’有了危险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搀扶,那还用辅助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说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费邑很近。现在不把它夺取过来,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孔子说:“冉求,君子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来为之辩解的作法。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由于财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现在,仲由和冉求你们两个人辅助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而不能招徕他们;国内民心离散,你们不能保全,反而策划在国内使用武力。我只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是在自己的内部呢!”

【评析】

这一章又反映出孔子的反战思想。他不主张通过***事手段解决国际、国内的问题,而希望采用礼、义、仁、乐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此外,这一章里孔子还提出了“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朱熹对此句的解释是:“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这种思想对后代人的影响很大,甚至成为人们的社会心理。就今天而言,这种思想有消极的一面,基本不适宜现代社会,这是应该指出的。

【原文】

162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译文】

孔子说:“天下有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都由天子作主决定;天下无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由诸侯作主决定。由诸侯作主决定,大概经过十代很少有不***的;由大夫决定,经过五代很少有不***的。天下有道,国家***权就不会落在大夫手中。天下有道,老百姓也就不会议论国家***治了。”

【评析】

“天下无道”指什么?孔子这里讲,一是周天子的大权落入诸侯手中,二是诸侯国家的大权落入大夫和家臣手中,三是老百姓议论***事。对于这种情况,孔子极感不满,认为这种***权很快就会***。他希望回到“天下有道”的那种时代去,***权就会稳定,百姓也相安无事。

【原文】

163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1)矣,***逮(2)于大夫四世(3)矣,故夫三桓(4)之子孙微矣。”

【注释】

(1)五世:指鲁国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五世。

(2)逮:及。

(3)四世:指季孙氏文子、武子、平子、桓子四世。

(4)三桓:鲁国伸孙、叔孙、季孙都出于鲁桓公,所以叫三桓。

【译文】

孔子说:“鲁国失去国家***权已经有五代了,***权落在大夫之手已经四代了,所以三桓的子孙也衰微了。”

【评析】

三桓掌握了国家***权,这是春秋末期的一种***治变革,对此,孔子表示不满。本章里孔子对当时社会***治形势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孔子的观点是,社会***治变革就是“天下无道”,这还是基于他的“礼治”的思想,希望变为“天下有道”的***治局面。

【原文】

164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1),友多闻,益矣。友便辟(2),友善柔(3),友便侫(4),损矣。”

【注释】

(1)谅:诚信。

(2)便辟:惯于走邪道。

(3)善柔:善于和颜悦色骗人。

(4)便侫:惯于花言巧语。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原文】

165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1),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2),乐佚(3)游,乐晏乐(4),损矣。”

【注释】

(1)节礼乐:孔子主张用礼乐来节制人。

(2)骄乐:骄纵不知节制的乐。

(3)佚:同“逸”。

(4)晏乐:沉溺于宴饮取乐。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喜好,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为喜好,以有许多贤德之友为喜好,这是有益的。喜好骄傲,喜欢闲游,喜欢大吃大喝,这就是有害的。”

【原文】

166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1):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2)。”

【注释】

(1)愆:音qiān,过失。

(2)瞽:音gǔ,盲人。

【译文】

孔子说:“侍奉在君子旁边陪他说话,要注意避免犯三种过失:还没有问到你的时候就说话,这是急躁;已经问到你的时候你却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君子的脸色而贸然说话;这是瞎子。”

【评析】

以上这几章,主要讲的是社会交往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交朋友要结交那些正直、诚信、见闻广博的人,而不要结交那些逢迎谄媚、花言巧语的人,要用礼乐调节自己,多多地称道别人的好处,与君子交往要注意不急躁、不隐瞒等等,这些对我们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原文】

167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评析】

这是孔子对人从少年到老年这一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作出的忠告。这对今天的人们还是很有必要注意的。

【原文】

168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侮圣人之言。”

【原文】

169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译文】

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经过学习以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这种人就是下等的人了。”

【评析】

孔子虽说有“生而知之者”,但他不承认自己是这种人,也没有见到这种。他说自己是经过学习之后才知道的。他希望人们勤奋好学,不要等遇到困难再去学习。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就是讲的这个道理。至于遇到困难还不去学习,就不足为训了。

【原文】

1610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思考的事:看的时候,要思考看清与否;听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听清楚;自己的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谦恭;言谈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忠诚;办事要思考是否谨慎严肃;遇到疑问,要思考是否应该向别人询问;忿怒时,要思考是否有后患,获取财利时,要思考是否合乎义的准则。”

【评析】

本章通过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思”,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他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所有这些,是孔子关于道德修养学说的组成部分。

【原文】

1611 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译文】

孔子说:“看到善良的行为,就担心达不到,看到不善良的行动,就好像把手伸到开水中一样赶快避开。我见到过这样的人,也听到过这样的话。以隐居避世来保全自己的志向,依照义而贯彻自己的主张。我听到过这种话,却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人。”

【评析】

【原文】

1612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译文】

齐景公有马四千匹,死的时候,百姓们觉得他没有什么德行可以称颂。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百姓们到现在还在称颂他们。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原文】

1613 陈亢(1)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2)乎?”对曰:“未也。尝***,鲤趋而过庭。曰:‘学

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3)其子也。”

【注释】

(1)陈亢:亢,音gāng,即陈子禽。

(2)异闻:这里指不同于对其他学生所讲的内容。

(3)远:音yuàn,不亲近,不偏爱。

【译文】

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原文】

1614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译文】

国君的妻子,国君称她为夫人,夫人自称为小童,国人称她为君夫人;对他国人则称她为寡小君,他国人也称她为君夫人。

【评析】

这套称号是周礼的内容之一。这是为了维护等级名分制度,以达到“名正言顺”的目的。

白话译文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事行动。”

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了。那颛臾,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境内策划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创作背景

春秋末年,诸侯公室日衰,掌朝***的卿大夫之争也日趋激烈。鲁大夫季孙、孟孙、叔孙曾“三分公室。而后季孙氏权势日益增大。鲁哀公时,季康子为扩大势力,急欲吞并颛臾,从而谋求夺取鲁国***权。季康子的家臣冉求和子路,把情况通报孔子,孔子即反对季氏伐颛同时对冉求子路进行批评教育。《季氏将伐颛臾》此文即是记录了这一对话。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此文开篇直奔主题,季氏将要对颛臾发起进攻,冉有、季路来见孔子,说:“季氏将要对颛臾展开***事行动。”孔子回答得很直接,很明显,孔子反对季氏侵略颛臾,理由充分,态度也很坚决。听到孔子的质问,冉有不得不为自己进行辩护,他说:“是季康子想要发兵,作为家臣,我们也不希望他这样做。”

冉有急于为自己开脱,于是把一切责任都推到了季康子身上,但是孔子没有就此作罢,继续说“冉有啊,古时的史官周任有一句话:‘根据自己的能力去任职,不能胜任的便不要担任。’站不稳却不扶着,要跌倒了却不搀着,那么扶着瞎子走路的人还有什么用处呢?况且,你的话不正确。老虎和独角犀从笼子里出来了,龟板和玉器在盒子里被毁坏了,这又是谁的责任呢?”孔子引经据典,以两个问句的句式对弟子发出请问,以比拟的修辞方式责备了弟子。在孔子眼中,他的两位弟子没有辅佐好季氏,就是严重的失职。

在孔子的责问之下,冉有开始为季康子侵略颛臾寻找合适的理由,这一次,孔子不再留情面,严厉斥责道了冉有,孔子明确知道,季氏想要对颛臾动武,一定会为自己找一个借口,但他不会被这样的借口蒙蔽。

揭穿了季氏讨伐颛臾的真相,孔子没有直接地加以痛斥,而是开始论述正确的治国之道,借此来反衬季氏的无道。一席话道尽了孔子的***治理念,彰显了他所主张的礼义制度。

孔子最后又将话锋转向两位弟子,此话意在提醒季氏不要贸然行动,否则将会引起鲁哀公的猜疑,进而引发内乱。联系鲁国当时的***治形势,可知孔子的一番驳斥和规诫具有现实意义。当年,季氏权倾朝野,是鲁国***权的实际掌控者,鲁国国君哀公心有不满,意欲收回季氏的封地以削弱他的权力季氏之所以想要攻占颛臾,是为了先下手为强,他担心哀公会联合颛臾一起讨伐自己。这样看来,孔子对鲁国的***治形势有着冷静的体察,对季氏的盘算也心知肚明。孔子反对季氏发兵,是为了不使季氏与哀公的矛盾公开化、激化,进而造成国家的内战。孔子批评两位弟子,也是希望他们要以国家的大局为重这篇文章记述了师生之间的一场辩论,篇幅虽然简短,却形象地写出了孔子的义正词严和冉有等人的理屈词穷。对于如何通过对话塑造人物这一文学技巧,这篇文章具有示范意义,是后学者可以学习、模仿的典范之作。

名家点评

清·方存之《论文章本原》:“首段正意已足,下两段因由有两辩而发挥之。孔子之文极含蓄惟此篇极发扬,波澜汹涌,峰峦高大。韩文公《诤臣论》章法学此。”

清·牛运震《论语随笔》:“此章分三段。孔子曰,三求字,通章精神眼目。”“夫颛臾节,先以大义责之,提出先王二字,把天下大名分所在压他。”“末句为季氏指陈利害了切,俾其怵然而自止也。”

清·于光华《论语集益》:“均、安、和三字,正抹杀他欲字季氏病根全在欲,欲则安危利灾。…首问答明伐国之非,二问答见责不辞,三问答以不能辅季氏修内治,正辨其忧之不在颛臾,此欲不可肆。”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优求知网 » 论语季氏篇原文及翻译

学习

农村小学收费自查报告精选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农村小学收费自查报告精选,内容包括小学收费自查报告范文,小学学校收费自查自纠报告,小学收费自查报告。时间一溜烟儿的走了,工作已经告一段落了,回顾一段时间工作的付出,总体情况有好有坏,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自查报告吧。下面

学习

女神节活动的策划方案精选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女神节活动的策划方案精选,内容包括女神节活动的策划方案及流程,女神节活动策划方案,女神节活动怎么策划附活动方案。为有力保证活动开展的质量水平,往往需要预先制定好活动方案,活动方案指的是为某一次活动所制定的书面计划,

学习

教师三八妇女节演讲稿范文通用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三八妇女节演讲稿范文通用,内容包括三八妇女节演讲稿1000字左右,幼儿园三八妇女节国旗下的演讲稿,小学生三八妇女节演讲稿200字。演讲稿以发表意见,表达观点为主,是为演讲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我们

学习

三八国际妇女节演讲稿通用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三八国际妇女节演讲稿通用,内容包括最新三八妇女节的演讲稿范文,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演讲,小学生三八妇女节演讲稿。一、国际劳动妇女节

学习

今年教师节表彰活动方案精选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今年教师节表彰活动方案精选,内容包括今年教师节表彰大会活动主题,小学教师节表彰方案,工会教师节表彰活动方案。在教师节那天,表彰大会就是教师节的经典曲,或许是当地教育局组织所有的教师一起开表彰大会,或许是每个学校单独

学习

幼儿园蒙氏教学计划精选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幼儿园蒙氏教学计划精选,内容包括幼儿园蒙氏教学计划精选5篇教案,幼儿园蒙氏教育学习计划表,幼儿园蒙氏教学规划。一、工作计划的分类

学习

重阳节邀请函范本精选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重阳节邀请函范本精选,内容包括重阳节老人聚会邀请函怎么写,重阳节亲子活动邀请函幼儿园,幼儿园重阳节活动家长邀请函。邀请函的特点之一是简洁明了。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邀请函在现实生活中使用广泛,一般邀请函是怎么起草的

学习

今年教师节的横幅标语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今年教师节的横幅标语,内容包括教师节横幅标语大全,今年是第几个教师节教师节标语,教师节领导来慰问的欢迎标语。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标语吧,标语是一种最经济、最有效的宣传、鼓动口

学习

烟花鞭炮调研报告通用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烟花鞭炮调研报告通用,内容包括烟花爆竹分析报告,关于鞭炮的研究报告,烟花爆竹调研报告写作。在当下社会,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报告包含标题、正文、结尾等。你还在对写报告感到一筹莫展吗?以下是收集整理的烟花鞭炮调研报告(通

学习

三八国际妇女节趣味运动简报精选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三八国际妇女节趣味运动简报精选,内容包括三八国际妇女节趣味运动会,三八妇女节的趣味活动简报,三八妇女节趣味运动会活动简报。在社会发展不断提速的今天,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简报都不陌生吧,简报不是一种文章的体裁。因

学习

乡镇农业中心工作人员个人总结精选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乡镇农业中心工作人员个人总结精选,内容包括乡镇农业工作个人总结,乡镇农业中心主任个人总结,2018年镇农业中心人员个人总结。光阴似箭,岁月无痕,一段时间的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段时间的工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找到了工

学习

妇女节国旗下的讲话稿精选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妇女节国旗下的讲话稿精选,内容包括妇女节国旗下讲话稿范文,妇女节国旗下讲话主题,妇女节国旗下讲话。三八妇女节一般是指国际劳动妇女节,又称三八节、妇女节、三八国际妇女节,在每年的3月8日,是世界各国妇女争取和平、平等、

学习

沈石溪《狼国女王》的读后感范文精选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沈石溪《狼国女王》的读后感范文精选,内容包括狼国女王沈石溪读后感,沈石溪的狼国女王读后感500字,狼国女王沈石溪思维导。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

学习

实用的美丽的田园风光作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实用的美丽的田园风光作文,内容包括美丽的田园风光作文,田园风光的作文20篇,美丽的田园风光200字作文。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为了

学习

杨柳枝二十韵古诗原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杨柳枝二十韵古诗原文,内容包括杨柳枝白居易古诗翻译及赏析,杨柳枝二十韵全文,杨柳枝古诗词100首。古诗《杨柳枝二十韵》

学习

风入松·寄柯敬仲原文、翻译及赏析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风入松·寄柯敬仲原文、翻译及赏析,内容包括风入松寄柯敬仲朗读,风入松寄柯敬仲赏析,风入松寄柯敬仲古诗。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古诗的类型有很多,

学习

塞上曲二首·其二原文及赏析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塞上曲二首·其二原文及赏析,内容包括塞上曲二首其二戴叔伦讲解,塞上曲二首其二拼音完整版,塞上曲二首其二戴叔伦古诗。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词鉴赏吧?古诗词鉴赏主要是根据古诗词的时代背景与表

学习

长春版颐和园课文原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长春版颐和园课文原文,内容包括小学课文颐和园原文,颐和园课文原文电子书,2004颐和园课文四年级原文。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

学习

秋日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秋日的原文翻译及赏析,内容包括秋日古诗原文及翻译赏析,秋日这首诗的原文,秋日的古诗意思。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说起古诗词鉴赏,大家都很熟悉吧?古诗词鉴赏,很多时候是指从“情”和“景”的角度对古诗词做深入的赏析。

学习

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原文及赏析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原文及赏析,内容包括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全诗,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拼音版,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解析。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

学习

龚自珍己亥杂诗原文译文和赏析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龚自珍己亥杂诗原文译文和赏析,内容包括己亥杂诗龚自珍翻译和原文,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原文及译文,龚自珍己亥杂诗152首译文。在平凡的学习生活当中,相信大家应该都接触过很多的古诗词翻译赏析吧,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关于龚自珍

学习

己亥杂诗的翻译赏析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己亥杂诗的翻译赏析,内容包括己亥杂诗的翻译和原文,己亥杂诗其五翻译及赏析,己亥杂诗翻译赏析。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