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元节的故事
中元节这一天传说中是阴间的佳节,让人一听都觉得十分的害怕,这个节日也有它的故事想知道吗?别着急。下面由百分网为你整理的中元节的传说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中元节的传说故事
有关中元节的传说很多,道教最主要的为修行记说中"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阎罗王於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的最後一天,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
佛教盂兰盆节起源于"目莲救母"的故事,出自《大藏经》(由印度传入的佛理)。目莲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後堕落在的恶鬼道,过著吃不饱的生活。目犍莲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犍莲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说:"七月十五日是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盆罗百味,供巷僧众,功德无量,可以凭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目莲遵佛旨意,于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其母,其母亲终得食物。"这便是台湾普渡拜"好兄弟"的由来。
一、民间学说与故事
民间传说与学说
先民认为,七是阳数,一年阴阳轮回,阳气绝灭后,经过七天又可以复生,这是天地运行、阴阳消长循环的道理,所以民间选择在七月十四(二七)祭祖与“七”是复生数是有关的。
还有就是古人在四时均要奉祭先祖,七月时,瓜果粮食开始成熟,于是奉上新收获的瓜果蔬菜和黍稷等农作物,谓之“秋尝”,又称“荐新”“尝新”,也就是秋天让祖先尝新之意,感恩祖先、天地的赐福。七月半在民间最古老的节日内涵就是秋常祭祖,祈求大秋丰收。
民间七月半祭祖,往往会烧黄纸,这在传说中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这应该是在纸张大量普及后才有的。
民间故事
传说在东汉年间,蔡伦改善造纸术后,从此名声大噪,惹得亲朋好友羡慕不已,他的哥哥蔡莫见此,于是向他学习造纸术。
谁知蔡莫急于求成,虽然学会了造纸,但他造出来的纸又黑又糙,根本就无法用于书写,不仅没有赚到钱,还倒赔了不少的材料钱,整日只能看着满屋子的废纸。她的妻子见此,一时之间无法接受,一气之下竟撒手人寰。
蔡莫于是将这些废纸拿到妻子的灵前焚烧,谁知没过多久,蔡莫的妻子竟活了过来,嘴中还念念有词,说因为蔡莫烧纸,那些来拿她的阴兵鬼差将焚后的纸当钱哄抢,于是就将她放了回来。
左邻右舍听到这里,纷纷向蔡莫买他制作出来的废纸,回家钱给逝去的亲人。如此一来二去,就流传了下来。
二、道教“三元学说”
“三元学说”
所谓三元学说就是“上元天官大帝赐福”“中元地官大帝赦罪”“下元水官大帝解厄”,中元节取自“中元地官赦罪”。传说在中元节这天,地狱大门大开,中元地官大帝对众鬼进行考校,允许有主的众鬼回家接受供奉,无主孤魂则在人间飘荡,道教僧侣会在这一天建坛、诵经,为亡魂超度。
传说故事
传说阎王的母亲因为在世间时作恶,死后在地狱承受业报,阎罗王见到母亲在地狱受难,于是徇私枉法,在七月十五这天,将地狱的大门打开,想要偷偷地放出其母。然而,在地狱门被打开后,众鬼蜂拥而出,落入人间,有主的回到后辈家中,无主的在人间游荡。
道门三元大帝之一的中元地官大帝见众生受苦,于是在七月十五这天对众鬼进行考校,允许有主的回家享受祭祀和供奉,让道教僧侣准备祭坛为无主孤魂诵经普渡。久而久之,每到七月十五这天,众鬼就会从地狱回到人间享受供奉,同时接受中元地官大帝的考校。
三、佛教盂兰盆节的传说——目连救母
在佛教的《大藏经》中记着一个如来十大弟子之一的目莲救母的故事。
目连从小就诚心向佛,后来出家当了和尚,因为他潜心修炼,逐渐习得了神通,随着修炼的高深,他愈加的想要知道母亲死后过得如何,于是他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在地狱饿鬼道中见到了心心念念的母亲。
目连见到了,母亲在地狱中承受着饿鬼倒悬的苦刑,以还在人间世的贪念业报,喂她事物也无法食用,因为她不改贪念,害怕其他饿鬼抢食,贪念一起,事物就被火焰烧毁。
目连虽有神通,却无法救其母脱离苦海,身为人子的他感到十分难受。
于是目连向佛祖请教救母的方法,佛祖告诉他,因为其母生前自私贪婪,不做善事,所以靠目连一人之力是无法救她的,需要目连在七月十五这天,用百味五果供养各地的僧侣及众神,然后集众人之力才能做到,这样不仅可以救他的母亲,还能够解救别人的父母。
目连按照佛祖的指示,举行道场法事,终于解救了其母的灵魂。终生有感于目连的孝心,于是每到七月十五这天,都会举行盛大的法事,诵经超度亡者,用器物盛装百味五果以供奉。这就成了后来的盂兰盆节。
中元节习俗是怎样的
1、七月半做普度
中元节七月半做普度,主要活动虽在七月十五日,但在泉州鲤城区地界即有三十六个铺境,如果都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举行,买菜办筵席、演戏酬神、请客饮宴等等方面都十分不方便,所以经耆老绅士公议,三十六个铺境的普度,分别从七月初一至七月三十日举行,所以旧鲤城区在七月这一个月是无日不普,天天演戏酬神宴客,整个七月都在忙于做普度。经过协商安排,七月初一日由后城做普度,以后各铺境轮流。直到七月三十日为止。
2、祭魁星
永和县读书人於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於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於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於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3、送羊节
农历七月十五,还被称为“送羊节”。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甲骨文《卜辞》中也称羊通祥。可见在古代,羊这种动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现在已经不那么严格讲究了,完全依据主人的情趣,羊、虎、牛、鱼、兔、人各种造型的馍都有。人均一兽的花馍捏完以后,还要再捏许多瓜、果、桃、李、莲、菊、梅等造型的花馍,点缀以花、鸟、蝴蝶、蜻蜒、松鼠。个头较前要小,做为走亲戚,看朋友的礼品。这些面塑蒸熟以后,再经过五色着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称为绝佳的手工艺品。七月十五看面塑,已经成了农家妇女一展灵巧手艺的节目了。
4、祀先祭祖
农历七月十五日乃是传统的中元节,也是祭祖祀先的重要节日。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除、清、九)等三节,都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中元节祭祖祀先活动一般在当天中午进行,家家备办丰盛的菜肴酒饭,在各自的厅堂中的大八仙桌上摆满24味全席,摆上七双筷子、一壶酒七个爵杯,正中又摆上果盒馔盘,果盒一般为六棱柱型坚木雕刻花饰,馔盘也用坚木雕成长方形,上方六格,格中放了香菇、木耳、松菇、黄花菜、干笋丝和红枣等六味素菜,俗称“六味斋”。前述东石玉记船行就为祭祖祀先特地打造一整套由白锡铸成的筵碗、酒瓶爵杯等等祭器,以示对祭祖祀先之虔诚、重视。筵席摆好,主人点了三条炷香,点了大红双烛、拈香跪拜如仪,请祖宗来享祭宴,并希保庇儿孙一家康健平安、家景发达等等,稍停方卜杯讨得允准,才焚烧金银冥币,待金纸焚烧殆尽才可以撤筵。
5、烧袱纸、结鬼缘
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徵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孤”。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6、放河灯
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晋西北的河曲县城,紧临黄河。河道开阔,水流平缓。每到七月十五夜晚,全城男女老少齐集黄河岸边的戏台前广场,竞观河灯。各色彩灯顺水漂移,小孩子紧盯着自家的灯能漂多远。老太婆嘴里念念叨叨,不断祈祷。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
7、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湖南中元节特色习俗
自七月之初,在湖南城市乡镇可看到各色各样的祭品,冥钱、冥衣、灵屋、线香和鞭炮,琳琅满目。自初十日开始,家家户户便要将厅堂打扫干净,神龛前置香案、置先祖牌位,备酒肴馔品连日供奉,以迎故祖。家人不许吵闹、不许赤身露体,开始焚香烧纸。据说中元节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称老亡人。迷信说新老亡人这段时间要回家看看,还说新老亡人回来的时间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因此要分别祭奠。烧纸钱的时间选晚上夜深人静(现在多选择在傍晚时),先用石灰在院子里洒几个圈儿,说是把纸钱烧在圈儿里孤魂野鬼不敢来抢,然后一堆一堆地烧,烧时嘴里还要不住地念叨:“某某来领钱。”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说是烧给孤魂野鬼的。
按照当地的风俗,每年大概从7月初起。要把自己的祖先从另外一个世界里接回来住上几天,吃上几天饭。当地叫“接老客”。在接老客时家里将神龛上的祖宗牌位请下,每日三餐奉祀。农家则煮新米饭,做时新瓜菜,请祖宗先试新,叫”荐新“。到了十三日,焚烧冥衣、冥钱、灵屋,祭奠新逝的长者;十四日晚或十五日是送祖之日,晚烧包“送老客”,叫“荐包”。有的宗族还设有烧衣会,自七月初起,即举家折金银纸锭和衣包,由长房长孙恭写“列祖列宗某某冥中受用”,下书“某某子孙敬具”。到夜晚,便成群结队上祖坟祭祀烧包,或在月亮初升时抬至水滨行礼焚烧。烧纸钱是不能只独给自己的亡亲,也要给无后人的亡灵烧一些纸钱,否则人们寄托给自己亡亲的“物,就会被那些孤魂野鬼抢去。人们常常把这种燃点香烛、供奉祭品、焚烧冥衣、冥钱、灵屋的祭祀仪式,称之为”烧包”。由烧包引发的“纸扎文化”,成为了一项民间手工业技术和民间艺术,成为了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接老客”的那一天。家里人把家里的卫生搞好,干干净净的,在家里堂屋的正中间摆上一张大桌子,四条长登。桌子上摆上干干净净的碗筷和茶杯。象是贵客到来的一样。有钱的人家杀一只鸡买上几斤肉,热热闹闹地煮好了饭菜,恭恭敬敬地把饭菜和茶水酒倒好。家里的长者洗了手,干干净净地,在祖先的牌位面前点上蜡烛和香火,烧上一把钱纸。口中念着祖祖辈辈的老人的什么什么老祖宗什么什么老爷爷的名字,念了之后又到大门外烧上一把纸。口里仍然是念叨着祖先,请他们回来,一路上还毕恭毕敬地喊着“某某爷爷你好走”“某某婆婆你腿不好你先走”等等。然后把祖先们请入席,按照祖先的老幼长辈依次坐下。
饭来了菜来了。恭恭敬敬地摆在桌子上。家里人要站在一旁伺侯着。要老人们吃菜要老人们多吃点饭。就这样,每天恭恭敬敬地敬上饭菜敬上酒和茶水。叫作好酒好饭接待自己的祖先。
从下午6点开始,大街上就陆陆续续的开始了鞭炮声和燃起了一堆堆的蜡烛和烧纸钱,人们拿来一堆堆的纸钱,放在地上燃烧,嘴里还说念着方言。在河里还要放河灯,这些都是对祖先的一种祭祀和怀念,也深刻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