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重阳节的习俗
重阳是一年当中最后一个大节,所以亦有“过了重阳无大节”这样的说法,而重阳节是在9月9日,我们又把这个节日叫做“九月节”。那么,在客家,重阳节到底有什么样的特色呢?且听我细细道来。
客家重阳节的习俗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农历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重阳节,始于战国时期,盛于汉代中原,后广泛传播至全国各地。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迫害后,戚夫人的贴身侍女贾某被逐出宫外,嫁与贫民为妻。据说贾某离宫后将此说带至民间:在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蓬饵(古代一种糕点)、饮菊花酒,以求长寿。
梁朝吴均《续齐谐记》还记载着一则故事:东汉方士弗长房对他的弟子桓景说:“九月初九你家有灾难,如果用红色的囊袋盛装茱萸,挂在臂上,登高山饮菊花酒,就可以免祸。”桓景按照弗长房的建议,带着全家老小去山上避难,晚上回到家里,发现家里的鸡犬牛羊全都死了,认为灾难由牲畜所代。从此,人们每年九月初九就去登高避邪,于是相沿成俗,成为佳节。
三国曹丕《九日与钟繇书》写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重阳节之俗到了唐朝更盛行,许多诗人为之写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佳句千余年来,老幼皆诵。
客家人因战乱及其他一些原因,自古南迁至岭南山多林密荒蛮之地,并将此民俗节日带到新迁之地,常称之为“九月节”,又名“兜尾节”,认为它是一年中最后一个重要节日且素有“过了重阳无大节”之说。所以,客家人过“九月节”特别隆重。忙时各顾生活,闲时相互串门。在重阳佳节之际,恰逢秋收农闲,更是探亲访友的良好时机,亲人团聚,族人联谊,互赠佳品,交流谋生心得。这个节日最为普遍的活动是插茱萸、饮菊花酒、放风筝、登山游玩。
客家重阳节的习俗
闽西客家人重阳风俗是吃芋包。因当地客家人把芋包俗称为肉丸子,因此闽西客家人又把重阳节俗称为芋卵节或肉丸子节。
那天,妹夫挖回自家种的青芋,刨皮去毛后洗净,放置铁锅内把芋子蒸熟。然后用锅铲把芋子捣烂成泥,加入番薯粉、清水、盐水和胡椒粉,用手反复揉搓成团,制成芋包的皮。接着将瘦猪肉切成肉末,另加香菇、笋干、鱿鱼、葱头,切成碎末。先炒猪肉,然后把其他配料下锅混炒,加点料酒、酱油、清水,煮熟后下芡粉制成芋包的馅。这些皮和馅准备就绪后,妹夫开始包芋包。
他将馅包在芋皮里,每个像小笼包一样大,圆圆的、白白的,整齐有序地排放在蒸笼里,最后将蒸笼放置铁锅中蒸上20分钟左右。待锅中热气腾腾时,一缕缕香气扑鼻而来,令我口内生津,顿生食欲。蒸熟起锅,把一个个芋包摆放在盘中,撒上一些葱花、胡椒粉,淋上热热的猪油,便端上桌食用。乘热而吃,又香又滑,鲜美可口,回味无穷。
在客家地区都有用芋子作主料制成的美味食品,并有“半年薯芋半年粮”之谚语流传。长汀有著名的芋子饺,明溪有可口的蕨须包,在宁化客家祖地则有用芋子烹制而成的烧卖,从客家人烹制的“芋子”系列美食,可折射出客家人聪明能干、热爱生活的品质。
客家重阳节的习俗
客家人因战乱及其他一些原因,自古南迁至岭南山多林密荒蛮之地,并将此民俗节日带到新迁之地,常称之为“九月节”,又名“兜尾节”,认为它是一年中最后一个重要节日且素有“过了重阳无大节”之说。所以,客家人过“九月节”特别隆重。忙时各顾生活,闲时相互串门。在重阳佳节之际,恰逢秋收农闲,更是探亲访友的良好时机,亲人团聚,族人联谊,互赠佳品,交流谋生心得。这个节日最为普遍的活动是插茱萸、饮菊花酒、放风筝、登山游玩。
一、亲人团聚,族人联谊,增进团结
秋收完成,五谷飘香,进入冬闲。
如此良秋佳节,客家人一般都要制作各种糕点,户户包饧,包灯盏糕,很是隆重,出门在外的人很多都要赶回家过节。
客家人比邻而居,屋围成圈,宛若长龙卷腰,忙时各顾生活,闲时相互串门,在重阳佳节之际,恰逢秋收农闲,更是探亲访友的良好时机,亲人团聚,族人联谊,互赠佳品,可以交流谋生心得,亦可谈团结御敌之盛事。
所以,客家人过九月节特别隆重。
二、登高爬山,身心愉悦,亦可避邪
“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重九这天,客家人还喜欢全家老少一起去登高爬山。
秋高气爽,登山望远,心旷神怡,美景尽收眼底,身心愉悦,亦可避邪避瘟***。老人们说过,此俗系祖先从北方中原带来,代代相传至今。
某此文人墨客在饱览秋日美景之后,常常诗兴勃发,口若悬河,一吐为快,传颂诗篇。
有些老人和妇女则上山到庵庙烧香拜佛,为家人祈祷,希籍家人从此平安健康长寿。
三、品酒赏菊,祈祷平安,友谊长久
重九这天,客家人还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
菊花,是我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是生命力的象征。
“夕餐秋菊之落英。”古时的客家人对菊花酒,凡重阳必饮,以此祛灾祈福,亦称之为“吉祥酒”。
品酒赏菊之余,亦谈要事,增进友谊,增进团结,达到联防联治,确保平安的目的。
四、佩戴茱萸,避邪念亲,以招吉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雅号“辟邪翁”。其实,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其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防虫。
古时,客家人迁徙南粤,山高林密,房屋潮湿,炎热尚余,衣物易霉,故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并以此表达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
五、放纸鹞,飞梦想,求平稳,谋安定
“风筝”即是古时的“纸鹞”,五代以后谓之“风筝”。于重阳节前后或是重阳节当天放风筝,亦是某些客籍地区的特有习俗。
岭南气候多时潮湿,清明前后为雨季,春雨不断,难放风筝。重阳前后,秋高气爽,金风怡人,客家人登山望远,于户外活动中,放放纸鹞。
其时,风入竹,声如筝,天时、地利、人和,美景与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
放飞风筝,也放飞了心中的梦想,以求平稳,谋安定,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此外,也有些地方的客家人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人们的观念也在逐步转变。现在,客家地区的重阳活动已被赋予新时代的内涵。
野外秋游,登山望远,既可回归自然,亦为祖国锦绣山河而自豪,利于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塑造高尚品德。
客家重阳节的习俗
祭祖
重阳祭祖,许多宗族都会在重阳这天举行祭祖仪式,墓祭或者祠祭,抑或兼而有之,如大坪房氏与惠来宗亲每年重阳都会集结致祭,九月初八共同祭扫始祖公墓,大坪裔孙祭扫怀远公妈墓。初九日大坪房氏裔孙赴惠来华房与众宗亲同祭扫始祖妈墓,并于宗祠进行三献礼祭祀仪式,而后进餐!
重阳扫墓,切合客家山区实际,大有好处。因为山区的墓葬大多位于山边、岭上,周边基本上是草木丛生,清明时节雨纷纷,行走多有不便,爬山越岭扫墓难免把衣衫都弄湿了。重阳则不同,正是秋高气爽之时,雨水偏少,这时扫墓不仅出行方便,还可登高远眺,欣赏各处美景。况且,重阳节一般与国庆节相距很近,这时外出工作的人也容易安排时间回乡与亲人一起扫墓祭祖。
采抹草
抹草,芳香之物,并不利人口腹,而多用于禳祭鬼神、祛煞致祥的民间宗教仪式。芳香是正气,可以御秽辟邪。所以,在乡人眼里,抹草不是凡草,而是一种拥有神秘力量的圣草,端午时,与茅草等一同煮汤用来沐浴,可以驱蚊虫蛇蝎,益肌肤;置于窗棂门楣,纳于婚嫁聘礼,可以祛煞驱邪;点缀牲仪供品,装饰神龛香炉,可以通神飨鬼,等等。
因此在重阳之日,客家人会采摘紫苏花穗,晾晒风干,密封保存,以备全年的禳祭之用。这大概也是有道理的,九九重阳,阳刚最极,此时收割的抹草自然秉有天地刚正之气,就自有妙用了 。我不免联想起《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乡人的抹草崇拜或有楚越时代的某种遗风,有着某种屈子佩香草、浴兰汤的浪漫精神,有着某种楚地尚鬼神、重祭祀的神秘色彩。千年后,莫非这人香风独独吹到这千里之外的海滨之乡么?
登高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黄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记隋代风俗,已与后世近似。在南宋的《梦粱录》卷五载:“日月梭飞,转盼重阳。……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
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这也是一个颇有诗意的名称。
客家重阳节的习俗
1.登高——寓意避邪。
其实登高我看并不一定是我们客家人唯一的习俗了,相信很多外地的朋友也有这样的风俗吧?就是在重阳节这一天,相约亲朋好友,一起攀登附近的山,一起去看美景,一起畅谈人生,登高的时候,通常会带上一些这个季节特有的柚子呀,女主人自己亲手做的糕点呀,作为点心。我记得自从初中读过唐代诗人王维的那首“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每逢和家人一起登高,我都会有感而发,也算是有点小文艺啦。
我们家乡登高的话,有二座特别有名的山。一座是被评为福建省名胜古迹的”梁野山“,一座是就在我家附近的”天马山“。这二座山海拔都不低,而且景色绝佳,也或许是小县城少有污染的缘故,爬到山顶俯瞰全城,处处山清水秀,空气清新,触目所及之处无不呈现丰收的景象呢。
2.吃富有重阳节日气氛的炸糕,品菊花茶,饮菊花酒
刚才说到重阳节客家人的风俗之一是登高,其实呀,登高去的基本都是老人,孩子,成年男子,而女主人们,这一天可是非常忙碌的。因为是一年中最后一个大节,所以在客家人看来也过得特别隆重。杀鸡杀鸭自不在话下,还要做非常有重阳特色的炸糕,这是一种用大米和黄豆磨浆然后混后一些材料做成的糕点。烧好开水,准备好晒干的白菊花,等待着登高回来的家人朋友一起一边品菊花茶,一边吃糕点。对于孩子们来说,这种油炸糕是最喜欢的食品啦,又香又脆,咬一口唇齿留香,吃得完全停不下来呢。当妈妈的这个时候就会一直在屁股后面追着叫孩子们多喝点菊花茶啦,不要上火啦。想想当年被妈妈追着喂菊花茶的情景,充满温馨和爱。
到了饭点,女主人们通常端上准备了一上午的丰盛午餐,鸡鸭鱼肉必不可少,更有菊花酒等着大家一起共饮呢。有着菊花特有的香气的甘醇,闻闻也是醉了。这个时候一般稻子也收割好了,各种瓜果也成熟了,农村的大人们由农忙时的劳累中***,大家一起饮酒吃菜,又逢秋高气爽,感觉非常的欢乐呢。而且我们客家人素来都喜欢”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喔,朋友们,有机会欢迎来客家做客哦。
3.敬老——传承孝道。
重阳节,本来就是被定为敬老节。而我们客家人,又特别注重家庭关系和孝道。所以,在重阳这天,如果家里有老人的,同族的年轻人都会过来问候一下,而在外工作的子孙,也都会特地打电话回家给老人呢。除了问安,我们客家人还特别讲究辈份,在这一天的节日宴席上,上座肯定是让给老人的,也称为”大座“,如果是有年轻人敢坐在这个位置上,是会被人说为没有教养的哦。
像今年重阳,我们一家三口也回老家去看望了公公婆婆,爷爷奶奶。爷爷奶奶都快90高龄了,但是因为一直生活在乡下,年轻时有劳作锻炼,现在倒也耳聪目明的哦。我先生是个大孝子,这也得益于我公公的教导。据说从他很小的时候开始,他就目睹他爸每个年节都会去请爷爷奶奶来一起过节,然后准备好吃的,平常每个月都会给老人家生活费,哪怕是在当时抚育四个年幼的子女最困难的时期。所以我先生也从小耳濡目染,对他父母也好,对我父母也好,对爷爷奶奶也好,还是对外面的老人家也好,都非常的厚道呢。所以说,好的家庭教养,也不是在重阳这一天哦,应该是贯穿于整个家族的一种风气,一种慢慢渗透于小辈的无声的文化。
这是重阳节当天回家去和爷爷奶奶一起拍的照片哦,四世同堂确实和乐融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