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歌鉴赏

王维诗歌鉴赏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诗歌很是熟悉吧,诗歌饱含丰富的感情和想象。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诗歌吗?以下是整理的王维诗歌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王维诗歌鉴赏1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解】:

1、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2、茱萸:一种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韵译】: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评析】: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王维诗歌鉴赏2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王维诗歌鉴赏3

【年代】:唐

【作者】:王维——《山中》

【内容】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赏析】:

这首小诗描绘初冬时节山中景色。

首句写山中溪水。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这里写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时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与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由于抓住了冬寒时山溪的主要特征,读者不但可以想见它清澄莹澈的颜色,蜿蜒穿行的形状,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的声音。

次句写山中红叶。绚烂的霜叶红树,本是秋山的特点。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但对王维这样一位对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诗人兼画家来说,在一片浓翠的山色背景上(这从下两句可以看出),这里那里点缀着的几片红叶,有时反倒更为显眼。它们或许会引起诗人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呢。所以,这里的“红叶稀”,并不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连。

如果说前两句所描绘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两个局部,那么后两句所展示的却是它的全貌。尽管冬令天寒,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象有形的物体那样可以触摸得到,所以说“空翠”。“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它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份,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象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而微微感觉到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所以尽管“山路元无雨”,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了。这是视觉、触觉、感觉的复杂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种心灵上的快感。“空”字和“湿”字的矛盾,也就在这种心灵上的快感中统一起来了。

张旭的《山中留客》说:“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是实写,展示了云封雾锁的深山另一种美的境界;王维这首《山中》的“湿衣”却是幻觉和错觉,抒写了浓翠的山色给人的诗意感受。同样写山中景物,同样写到了沾衣,却同工异曲,各臻其妙。真正的艺术是永远不会重复的。

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烂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的情调。和作者某些专写静谧境界而不免带有清冷虚无色彩的小诗比较,这一首所流露的感情与美学趣味都似乎要更健康一些。

王维诗歌鉴赏4

北阙献书寝不报,

南山种田时不登。

百人会中身不预,

五侯门前心不能。

身投河朔饮君酒,

家在茂陵平安否?

且共登山复临水,

莫问春风动杨柳。

今人作人多自私,

我心不说君应知。

济人然后拂衣去,

肯作徒尔一男儿!

王维诗鉴赏

这首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慨心情。此诗大约作于诗人被贬济州到开元二十二年拜右拾遗期间,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他这一时期的生活情况和人生追求。诗共十二句。

开头四句,紧扣不遇题旨,连用四个不字,反复叙写自己困顿失意的情形。北阙,指朝廷。首句是说自己,向朝廷上书,陈述自己的***见,表达用世的要求,但没有得到任何答复。次句化用汉代杨恽《拊缶歌》: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的句子,意思是说自己退隐躬耕,因为天时不顺,没有获得好收成,衣食无着。第三句反用晋伏滔参加孝武帝召集的百人高会,受到孝武帝垂青的故事( 《世说新语·宠礼》),借指自己不能挂名朝籍的不幸遭遇。五侯,用汉成帝同日封其舅王谭等五人为侯的典故(《汉书·元后传》),此处泛指权贵。第四句意思是:阿谀奉承权贵,可以获得利禄,但自己的性格刚正不阿,不愿这样做,只能沉沦困顿。

接着的四句,描写主人公不遇失意后漂泊困窘的生活。河朔,黄河以北地区。茂陵,汉武帝刘彻的陵墓,在今陕西兴平,诗中实指唐代京都长安。主人公落魄以后,远游河朔,投靠一位朋友为生。但滞留他乡,依附他人的生活,使他心中产生了深沉的乡思。

家人住在京城,风尘阻隔,音信全无,他们都平安无事吧?还是暂且留在北地,登山临水,流连赏玩吧。

即使春天已经来到人间,和风吹拂,杨柳依依,最能惹起人的旅思,也全然不管。既思乡怀人,却又宁愿继续漂泊他乡,主人公这一矛盾的心理,极深刻地反映了他失意以后凄楚、哀伤悲愤的心情。

最后四句,主人公向友人陈述他对世俗的态度和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说,今天世上的人,只为自己着想,自私自利,我对这种现象大为不悦,内心十分鄙视。这一点,你是应当了解的。我希望先济世致用,然后功成身退,去过闲适的隐逸生活,岂肯一辈子庸庸碌碌,毫无成就,枉做一个男子汉大丈夫。主人公在失意潦倒、栖迟零落的境遇下,仍然说出如此高亢激昂的誓言,表现出他仍然有强烈的用世要求。

这首诗每四句一转韵,诗意亦随之而转换,是七古体裁中典型的初唐体,说明了王维的诗歌创作受初唐的影响很深。但诗中所表现的虽失意不遇,仍然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则是盛唐封建知识分子普遍的精神风貌和人生态度。

王维诗歌鉴赏5

(20xx·江西省定南中学月考)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山 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山 中》

(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1)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请指出王勃的《山中》一诗中的情景关系。(4分)

(2)两首诗在表达的情感上有什么区别?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4分)情景交融,(1分)第二句直抒胸臆,一、三、四句融情入景,第一句用拟人手法,表达悲伤之情,三、四句用深秋景色,(具体分析2分)进一步烘托“悲”和“念”的心情。(1分)

(2)(4分)王勃的《山中》抒发的 是诗人的旅愁归思。(1分)诗的前半部分,写自己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诗的后半部分,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悲”和“念”的心情。(1分)

王维的《山中》表达了诗人对初冬时节山中景色的喜爱与喜悦之情。(1分)诗歌细致描绘了由满是白石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斓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的情调,热爱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1分)

(叙说部分点到为止即可。)

王维诗歌鉴赏6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题解】

晚年的王维在蓝田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山居秋暝》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山居,山中居住的地方。暝,日落天黑。这首诗描写秋日黄昏山景。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这个意象往往和枯竭、衰败联系在一起,所谓“悲秋”。而王维的这首诗,挣脱了悲秋的传统视野,营造出了一种清新、明净的暮秋意境,别开生面。

【句解】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雨后的空山分外清新,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或许是受佛家“一切皆空”观念的影响,王维的诗中常常用“空”字:“夜静春山空”、“空山不见人”、“空翠湿人衣”……这些“空”,并非指虚,而是清、静之义。这里的“空山”也如此,不是空寂荒凉,而是表现雨后山野的幽静,是诗人对山的一种感觉。

初秋的傍晚,空旷的山谷,一阵淅淅沥沥的秋雨过去,一股清凉的秋风扑面而来。置身于这静谧的山中,俗世的喧嚣听不到了,官场的倾轧不相干了,连自身的种种欲望也都平息了。诗人因此感到轻松惬意,感到山雨过后,万物都为之一新。

在首联为全诗奠定下清新的基调后,诗人开始具体描绘山中的景致。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天色已暝,却有初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雨后的松林显得格外苍翠,月光穿过枝叶的缝隙,在林间投下淡淡的影子;山泉也因一场秋雨变得更加清冽,白练似的流泻于山石之上——这一切,多么的清幽、明净!这两句写景如画,有声有色,却是随意挥洒,毫不着力。

月光如水,似乎将诗人的心灵也一并洗净了;山泉淙淙,似乎带走了诗人的一切烦恼。此时此刻,诗人已经完全沉浸于这静谧、幽远的山景之中。突然,不远处传来的喧闹声打断了他。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一阵阵欢声笑语,那是姑娘们洗罢衣服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突然在水面晃动起来,原来是渔民的小船捕鱼归来扰动了它们。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山中人的生活总是保持着和大自然节奏的协调一致。朦胧的月色下,洗衣归来的姑娘三三两两,从竹林里袅袅而出;早出捕鱼的渔民划着小船,顺水而归。这景致本来寻常,但在诗人笔下,却因先有了“竹喧”、“莲动”,顿时变得灵动起来。这样的写法,先闻其声,再见其人,在人还没出现前,就已经让读的人有了无限遐想。而这两句诗的“动”,又与上两联的“空”、“静”相依相衬,于极静之中突然置入动态,使画面充满生机,读来更让人寻味。

结束了一天的劳作,人们的心情是那么轻松愉快:姑娘们说说笑笑,渔夫任小舟轻快地划过湖面。面对这些勤劳淳朴、无忧无虑的人,诗人不由心生欣羡。归隐山水,在自然的怀抱中平静、安然地生活,正是暮年诗人的追求。因此,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慨叹: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春天的芬芳虽已消尽,但山中秋景亦佳,还是值得留下来细细品味的呀!

《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却恰好相反。尽管春天的美景不再,但山中的秋景也别有味道,对此完全可以随意处之。自己还是留下来,静静体会这里平静的生活吧。“山中”可以远离官场尘俗,所以诗人决定要留在山林水间,在这“世外桃源”中保持内心的悠然、宁静。

【鉴赏】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王维诗歌鉴赏7

(2013·江西省定南中学月考)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山 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山 中》

(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1)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请指出王勃的《山中》一诗中的情景关系。(4分)

(2)两首诗在表达的情感上有什么区别?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4分)情景交融,(1分)第二句直抒胸臆,一、三、四句融情入景,第一句用拟人手法,表达悲伤之情,三、四句用深秋景色,(具体分析2分)进一步烘托“悲”和“念”的心情。(1分)

(2)(4分)王勃的《山中》抒发的 是诗人的旅愁归思。(1分)诗的前半部分,写自己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诗的后半部分,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悲”和“念”的心情。(1分)

王维的《山中》表达了诗人对初冬时节山中景色的喜爱与喜悦之情。(1分)诗歌细致描绘了由满是白石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斓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的情调,热爱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1分)

(叙说部分点到为止即可。)

王维诗歌鉴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优求知网 » 王维诗歌鉴赏

学习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工作总结(精选)

阅读(53)

本文为您介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工作总结(精选),内容包括教师事业单位考核个人工作总结,医院事业单位考核个人工作总结,2021事业单位考核工作总结范文。总结是事后对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进行回顾和分析,从而做出带有规律性

学习

王维《山居秋暝》古诗赏析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王维《山居秋暝》古诗赏析,内容包括王维山居秋暝翻译及赏析,王维山居秋暝解读赏析,王维山居秋暝的讲解和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

学习

《渡汉江》全诗与赏析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渡汉江》全诗与赏析,内容包括渡汉江全诗解析,渡汉江翻译及赏析,渡汉江全诗。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

学习

员工培训的好处有什么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员工培训的好处有什么,内容包括一对一培训有什么好处,培训新员工的好处,培训对于企业的好处。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员工知识和技能的生命周期在迅速缩短,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正在不断越高,与此同时受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逐

学习

《渡汉江》原文及译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渡汉江》原文及译文,内容包括渡汉江原文,渡汉江翻译及赏析,渡汉江古诗及译文。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为

学习

描写西湖的诗句有哪些呢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西湖的诗句有哪些呢,内容包括描写西湖的诗句还有哪些,描写西湖的诗句古诗大全,描写西湖的句子唯美诗句。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对诗句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诗句以强烈的节奏、美妙的韵律、精炼的语言、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感

学习

医保违规整改情况报告(通用)

阅读(162)

本文为您介绍医保违规整改情况报告(通用),内容包括医保参保低整改情况报告,医保整改措施落实情况报告,医保违规收费整改报告范文。随着个人的素质不断提高,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报告中涉及到专业性术语要解释清楚。我们应当如何写报告呢?

学习

课内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阅读(27)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许多人都需要跟练习题打交道,做习题可以检查我们学习的效果。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掌握由概念原理所构成的知识,什么样的习题才是科学规范的习题呢?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课内阅读练习题附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习

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精选)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精选),内容包括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范文,建筑工地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特种作业安全管理制度。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制度在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制度是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拟起

学习

冬天发气温的文案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冬天发气温的文案,内容包括气温忽然升高适合发朋友圈的文案,天气暖和的文案,气温下降暖心文案。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文案吧,文案具有在理智上启发人们,在情感上打动人们的作用。那么你有真正

学习

渴望得到认可优秀作文(通用)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渴望得到认可优秀作文(通用),内容包括我们曾如此渴望得到外世界的认可,渴望得到理解1000字作文,我们终其一生都在渴望父母的认可。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

学习

技工学校招生霸气宣传标语

阅读(70)

本文为您介绍技工学校招生霸气宣传标语,内容包括技工学校招生霸气宣传标语,技校招生宣传标语顺口溜,技工学校招生广告词。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标语吧,标语具有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和行业特色。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

学习

感悟人生的句子精选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感悟人生的句子精选,内容包括感悟人生的经典句子,感悟人生生死的句子,四十感悟人生的句子。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总有一些事或人让我们感触颇深,这时,就可以把它们都记录在文章里。不过,是不是不太会写感悟?下面是为大家

学习

天津传统过年风俗祝福语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天津传统过年风俗祝福语,内容包括天津过年吊旗有什么讲究,天津春节的风俗习惯,天津过年送礼有什么讲究。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中的传统佳节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

学习

王维《山居秋暝》古诗赏析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王维《山居秋暝》古诗赏析,内容包括王维山居秋暝翻译及赏析,王维山居秋暝解读赏析,王维山居秋暝的讲解和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

学习

母亲节诗歌(精选25首)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母亲节诗歌(精选25首),内容包括母亲节诗歌朗诵,母亲节诗歌短诗,母亲节诗歌儿童。母亲节来源于希腊,是一个弘扬母爱的节日,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被定为母亲节!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母亲节诗歌(精选25首),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学习

晚唐诗歌的风格特点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晚唐诗歌的风格特点,内容包括晚唐诗歌的风格特色,晚唐诗歌的风格,晚唐诗歌在题材上有什么特点。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诗歌吧,诗歌能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语言的触动。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

学习

《啸赋》鉴赏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啸赋》鉴赏,内容包括啸赋原文,啸赋朗诵,啸赋释文。《啸赋》作者成公绥字子安,东郡白马人。生于魏明帝太和五年,卒于晋武帝泰始七年,年四十三岁。幼而聪敏,博涉经传,有俊才,辞赋甚丽。性寡欲,不营资产,家贫岁饯,处之如常。张华颇重

学习

有关童年的诗歌(通用15首)

阅读(74)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童年的诗歌(通用15首),内容包括童年的诗歌大全15句,关于童年的诗歌长诗,关于童年的简短诗歌。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诗歌吧,诗歌具有精炼含蓄的特点,起着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那

学习

沈从文《边城》文学鉴赏

阅读(90)

本文为您介绍沈从文《边城》文学鉴赏,内容包括沈从文边城经典语录,沈从文边城内容简介,沈从文边城值得读吗。《边城》是作者怀着浓厚的感情,用充满诗意的笔触描写了湘西乡下人纯朴善良的民族品德和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以下是整理的沈从文《

学习

王维《书事》译文及鉴赏

阅读(92)

本文为您介绍王维《书事》译文及鉴赏,内容包括王维书事赏析,王维书事译文,书事王维动画版解析。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

学习

新年赞美诗歌汇总

阅读(82)

本文为您介绍新年赞美诗歌汇总,内容包括新年新编赞美诗歌400首,赞美新年的诗歌自编,赞美诗歌走进新年。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诗歌吧,诗歌能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语言的触动。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