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习俗汇总
俗话说,“冬至如年”。每年的12月21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270°(冬至点)时开始为“冬至”。很早以前,冬至就已成为我国一个古老而又重要的节日。下面是为大家带来冬至习俗,希望能帮到大家!
冬至习俗 篇1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叫“冬节”、“消寒节”,时间一般在阳历12月21-23日之间。这一天,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其后直射位置逐渐北移,白昼变长。古人相信阴阳说,由于冬至正值阴极而阳始,在推崇“阳”的社会心态下,这一天便格外受到重视,有“一阳嘉节”之美誉。从汉代首次出现冬至庆贺仪式以来,各地都举行庆贺仪式,到了宋代,达到顶峰。冬至前一天叫做小至或小冬,冬至叫做长至或大冬。冬至后一天叫做至后。节日三天,百官朝贺,君不听***,民间三日歇市,学生放假,民谣说,“冬至大如年”,所以又称冬至为亚岁、小年。曹植的《冬至献袜履表》中,有“亚岁迎祥,履长纳庆”的句子,其中的“亚岁”指的就是冬至。
山东各地对冬至普遍很重视。民间有数九盼春的习俗,也有从冬至开始食疗进补的养生习俗,还有为死者送寒衣、固房屋的祭祖习俗。数九盼春的习俗包括“数九歌”与画“九九消寒***”。“数九歌”,即“九九消寒歌”,是记叙数九期间寒暖变化规律的歌诀。歌诀是这样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既形象地描绘了寒暖变化,也是为农业生产报道气候信息。“九九消寒***”是以***画的形式标示由冬向春的时间进程,有三类:文字消寒***,由9个笔画为9画的文字组成,如“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共81划,方法是从每年的冬至,即进九的第一天开始,每天涂一画,涂完81画,正好到春分。圆圈消寒***,是在纸上印81个圆圈,旁边写好日期,每日按当日天气的阴、晴、风、雨、雪,分别涂上、下、左、右半圈,或中央。梅花消寒***,是画一幅由81朵没上颜色的花瓣组成的梅花***,每天用画笔给一朵梅花涂色,花瓣涂完色,冬天也就过去了,春天也来到了。
旧时山东各地对冬至非常重视。利津、夏津等地过冬至同春节差不多,只是没有拜年这一条。济南、济阳、福山等地,官府庆贺如同春节,知识分子也互相赠送贺片。莒县的士大夫阶层举行酒会,叫做“消寒会”,画“九九消寒***”。海阳吃羊肉,叫做“却寒”,也画“消寒***”,邹县则画九九***,同时亲朋之间互相赠送御寒用具,农家儿童玩一种叫做“拿寨”、“打瓦”的游戏,少年开始学武术,叫做“看冬”,但是没有拜贺的习俗。据说,孟子死于冬至日,乡人非常悲痛,于是废除庆贺冬至的习俗。农家有祭祖的习俗。临沂民间认为,冬至是为死者送寒衣、固房屋的日子,家家户户用火纸剪制衣服,焚于墓前,尔后添土。莒县则祀祖于祠堂,仪式十分隆重。此外,庆云民间拜冬,曲阜衍圣公派人祭冰。临沂、历城、临朐等地的妇女,习惯回娘家。庆云、无棣从这天开始窖菜,妇女开始做针线。邹县开始筑地窖、织席和纺线。曲阜的`妇女则于冬至节前做好布鞋,冬至这天赠送舅姑。日照民间传说冬至日如果云迎日出,云迎日落,则来年大吉。即墨民间根据冬至的日期预测当年冬天的寒暖。民谣说“冬在头,冻死牛,冬在中,暖烘烘,冬在尾,冻死鬼。”
山东许多地方冬至这天要吃馄饨或者水饺,有的还要喝酒。据说吃水饺是怕冻掉耳朵,取“饺儿”谐音“胶耳”之意,喝酒则是为了暖身子。临沂、新泰、邹县等地有蒸冬的习俗,临沂蒸冬的方式是用五谷杂粮面蒸窝窝头,邹县则是蒸饽饽,传说蒸冬是为了祈求来年收获季节“扬场有风”,当地有民谣曰:“蒸冬蒸冬,扬场有风。”古代蒸冬是为了庆贺阳至,冬至以后阳生,人们用糯米粉做成米丸,叫做团圆子或冬至团,以象征阳圆。蒸窝窝头蒸饽饽之类,显然是蒸团圆子的演变。
冬至习俗 篇2
1、祭祀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2、吃水饺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3、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冰开,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习俗 篇3
一、祭祖
祭祀祖先是我国许多节日里常有的习俗活动,冬至也是其中之一。《中华全国风俗志》里,就有“冬至节,祭扫坟墓,亦名“鬼节””之说。在我们中国人的观念里,祖先的灵魂对于家族的意义,与天地诸神对于国家的力量完全可以相提并论,不可马虎,不可怠慢。祭祀或者是在家庙,或者是在坟地,都是把好吃好喝的东西,尽可能地供奉给祖先。
二、吃饺子
在我们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有冬至吃饺子的节日习俗。吃饺子,又称吃“捏冻耳朵”,源于汉代的一个传说。当年张仲景在长沙做官,他告老还乡时,恰逢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很多人的耳朵都被冻烂了。他非常难过,就让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棚子,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煮熟,然后捞起来剁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放到锅里煮熟,施舍给百姓吃。大家吃了以后,耳朵就都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就模仿这做“捏冻耳朵”吃,后来就称它为“饺子”。
三、吃馄饨
冬至吃馄饨,最早流行于南宋。相传宋高宗赵构非常爱吃御厨做的馄饨,因为有一次馄饨没有煮熟,有人就要送这位御厨去大理寺治罪,但因为只有这位御厨会做馄饨,赵构就赦免了他。后来馄饨的制作方法就流传到民间,品种和花样越来越多,每逢冬至节时,家家户户都包馄饨吃,从而有了“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四、九九消寒
冬至一到,就进入数九寒天。从冬至开始,每九天分为一个“九”共分9个“九”吗,数到81天时,便是“九尽桃花开”。
老北京自清代起,就有吃“九九火锅”、“九九酒肉”等九九消寒的饮食习俗,在九九当中要吃十次火锅,十次火锅还有十种不同的内容,但都一次火锅,一般都是涮羊肉,这在清代和民国时期很盛行。
五、吃羊肉
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以后,在民间就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以求来年有一个好的兆头。
六、吃汤圆
冬至节吃汤圆的传统习俗,在明清时代就已经约定俗成。尤其是在江南一带,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象征着家庭的和谐与吉祥。
七、冬至赠鞋
在冬至节里,民间有赠送孩童鞋帽的习惯。赠送鞋帽,主要是希望孩子们能够健康地成长。在过去主要是手工刺绣,而现在大多数都是从市场上购买,形式也是紧跟时代潮流。
八、吃赤豆糯米饭
相传,共工氏有个儿子,作恶多端,最后在冬至这一天死去,死后变成***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赤豆饭吃,用以驱邪避鬼,防灾祛病。
九、苏州冬酿酒
姑苏地区对冬至这一节气非常重视,在当地流传着一句俗语:“冬至如大年”。传统的姑苏人家,都会在冬至这天晚上喝冬酿酒。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