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四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帮大家整理的中班科学活动教案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能主动关心周围生活中的自然环境并尝试改善环境。
2、了解纸吸水后易变烂的特点,了解塑封机的方便。
3、在活动中主动思考,尝试多途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体会同伴合作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塑封机、保鲜膜、保鲜袋、透明胶、蜡烛、蜡笔、剪刀、黑板、一盆水
2、幼儿自制各种不同含义的标签;
3、幼儿已做过各种保护标签的小实验。
活动过程:
一、交流分享
1、“今天你们都带来各种保护植物朋友的标签,接下来老师要请你们来讲讲看。”每种方法均请一位幼儿代表讲述介绍。在讲述时要问清注意事项和细节。
2、“现在老师把你们用到的这些小工具也都请了出来,等会请你们去试试其他小朋友介绍的办法,试的时候呢你可以去请教做过的小朋友,也可以请他跟你一起做,等会你再帮他一起做你试过的方法;像塑封机的话就比较危险要去请老师帮忙的。
现在先想好你想试刚刚谁介绍过的办法,想好了老师给你们发标签,然后去找他商量,商量好就可以去做了。
二、幼儿操作
幼儿操做,教师巡回指导。指导幼儿两两结伴,并耐心完成一项任务;引导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善于观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
三、讲评
1、请小朋友来谈一谈你做了什么?和谁一起做的?怎样做?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2、将幼儿的作品放在水中验证一下看看你的方法是否成功,为什么?
四、经验提升
将各种不同材料制作的`标签放在黑板上展示,请幼儿讲一讲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引导幼儿发现塑封机制作的标签既平整又清晰,是最好的办法。“有时候我们到外面去玩,爸爸妈妈拍的照片也会请塑封机来塑封一下,这样照片保存起来就不会变黄,而且历久如新。塑封机真是一种非常方便的小工具。”
活动反思:
幼儿对科学经验的吸取和积累、认知结构的建立、技能方法的学习,部不是在一次科学活动中就能完成的,而是通过点滴的逐渐积累。不同角度、多样化的科学活动,将使幼儿科学概念的内涵不断得到补充,外延不断得到扩展,知识得以迁移和运用,能力和方法得到不断锻炼和发展。因此延伸部分的设计,教师采用留疑的方式,出示一个瓶盖,给他们留下了一个想象、探索的空间,激发他们继续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喜欢搭积木,体验造好高楼后的愉快情绪。
2、能注意观察、学习他人的经验,尝试用多种方法垒高。
3、探索将积木垒高的方法,积累关于垒高的具体经验。
活动准备:
中号积木若干,垒高要素卡片,小红旗、条形皱纹纸若干,课件《快快垒起来》。
活动过程:
1、播放PPT观察高楼外并举行盖高楼比赛,引发幼儿垒高的兴趣。
教师:喜欢这些楼房的***片吗?今天我们来当个小小建筑师,进行盖高楼比赛,看谁的楼房盖得最高。
2、回忆已有经验,幼儿自选材料"盖楼房"。
教师:怎样才能将楼房盖得又高又稳呢?
3、幼儿目测出最高的三座房子,师幼共同总结、归纳垒得高的原因。
教师:谁的楼房盖得最高?他是怎么盖得这么高的`?(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要素卡)
4、再次进行比赛,使用数量、形状相同的积木进行垒高。
(1)教师:这次我们用数量、形状相同的积木进行比赛,看看谁垒得最高!
(2)教师和幼儿一同进行测量,选出高楼的冠亚季***。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3
一、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冷、热、软、硬、光滑、粗糙等特性,学会用正确的词表达自己的感觉。
2.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不同特性物体的名称及作用。
3.对感知探索活动感兴趣。
二、 活动准备
1. 纸箱两个,纸箱内分别放有冷、热两瓶水,棉花球、玻璃球、蜡光纸和砂纸等物品。
2. 放大的特性标志纸一张。
三、 活动过程
1. 摸一摸、猜一猜
请幼儿分别将手放入纸箱中摸一件物品,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受猜一猜是什么物品,并与身边的小朋友交流。
2.说一说
依次请个别幼儿说说他摸到的东西是什么感觉?(冷、热、软、硬、光滑、粗糙)可能是什么物品?(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放大的特性标志纸上做记录)
3.再次进行触摸活动。
(1)对物品再次进行触摸活动,并按其相反的特性进行归类。
教师:请幼儿把物品从纸箱中拿出,对物品再次进行感知触摸,并在此基础上按相反特性进行归类。(如把冷水和热水放在一起、把棉花球和玻璃球放在一起、把砂纸和蜡光纸放在一起)
(2)在触摸感知的基础上,运用经验说说该特性物品的用途。
小结:不同的季节、不同温度的说会给人带来舒服的感觉;棉花球是用软软的、吸水性强的棉花做成的,在医院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它;玻璃球用硬硬的'玻璃成的,光滑而且美观,是小朋友游戏的好伙伴;砂纸表面很粗糙,可以把不光滑的表面打磨平整、圆润,比如铅笔尖、带刺的木头等;蜡光纸美观、易折,是小朋友们用来做手工的好材料······
四、找一找
(1)寻找生活中各类特性的物品,按物体的特性做记录。
提问:生活当中好还什么东西是硬硬的?软软的?······(请个别幼儿回答)它们有什么作用?
请幼儿把自己能想到的各类不同特性的物品分类,老师帮助画在标志纸上。
五、总结评价
教师根据幼儿的发言,按照物品的特性在标志纸上做归纳记录,并总结阐述不用特性物品的作用,对表现好的幼儿进行鼓励。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4
分析:
沙子具有细小、松软、加水后可以任意造型等特点,容易诱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欲。但平时,幼儿园的沙池或沙箱中的沙经常是干的或是湿的,而且玩沙活动大多安排在户外活动时间,因此幼儿在玩沙时经常是在重复着铲沙、倒沙和堆沙动作,玩得不丰富,没有创造性。其根本原因在于幼儿不了解沙的特性,尤其不了解干沙河湿沙的区别,所以玩沙活动停留在浅表的动作上,玩法上没有创造性。
目标:
1.通过幼儿吹、分离、挖、塑造、经验回忆等活动,感知和探索沙轻、细小、不溶于水及加水后易造型的特性,了解沙的用途。
2.发展幼儿的感知能力,诱发想象力和创造欲。
3.引起幼儿对周围自然物的关注,培养幼儿爱护周围自然物的情感。
4.学习能两人和四人合作玩。
重点:
感知和探索沙的特性。
难点:
加水后沙在造型功能上的不同。
环节:
一、用不同的感官感知干沙的特性:
1.用纱窗布代替筛子分离出小石子和细沙,并通过触摸、抓捏感受和体验沙细小的特点。
2.用吸管吹一吹干沙,体验干沙轻的特点。
3.把筛出的细沙倒入塑料杯中,通过观察和搅拌体验沙不溶于水的特点。
4.寻找宝藏——通过用手扒开沙子找玩具的游戏。体验干沙松软的.特点。
二、体验干沙与湿沙的区别:
1.爱喝水的沙——往沙箱中加水,用手感知干沙与湿沙在捏合上的区别,即干沙轻,不易捏合;湿沙重,易捏合。
2.小组造型活动,体验湿沙可以任意造型。
三、谈话、讨论,了解沙的用途:
1.交流、分享关于沙的用途的经验。
2.介绍沙漏。
延伸:
一、沙能不能种养植物:
提供两盆植物(一盆用泥,一盆用沙),提出管理要求:每天给于一定的阳光;浇同量的水,一周施一次肥;每组做好纪录。
二、制作“七色彩泥”:
在细纱中加入水和颜料,混合搅拌,把沙染成多种颜色的沙,然后将彩沙晾干,分层装入或分色装入物色透明的器皿内。
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优求知网 » 精选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四篇